注册

《明珠动态》第29期

见闻 / INFORMATION

2023年第一季度工作动态 
2023年第一季度党建动态

卷首语/ Preface

现代化明珠湾,高质量发展,
向上突围

文|林丹贤

        2023 年以来,全球局势依旧错综复杂,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及突发事件给世界经济、金融市场运行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然而今年也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企业复工复产、消费需求反弹等有利因素的加持下,中国经济迈入加速复苏进程。全年 GDP 增长 5% 左右的主要经济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吹响了新一年的奋斗号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是适应新阶段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支撑。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的广州南沙,努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 2025 年,打造 1+2+4 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023 年 1 月 30 日,广州南沙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南沙在新的一年将切实肩负起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前列、作示范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会上,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指出,南沙是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承载着国家和省、市的厚望重托,以实施《南沙方案》为总牵引,以“开局就加速、起步即起势”的精气神,奋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南沙“加速度”,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南沙范例。 
        2023 年 1 月 29 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印发《支持南沙审批提速的十条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工作部署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持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提速增效,提升南沙规划资源审批服务水平,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征程上,高质量发展是主旋律,是时代最强音。明珠湾各大项目已经立即调整状态、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到工作和生产之中。新的一年,明珠湾将继续凝心聚力、铆足干劲、乘势而上,牢牢把握时代机遇,以项目质量推动发展质量,以“加速度”跑赢“千里决胜”,助力南沙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共同绘就南沙面向世界的全新答卷。

逐梦 / DREAMS

明珠冉升,春归南粤

博识 / KNOWLEDGE

党史学习

卷首语 / PREFACE

现代化明珠湾,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筑城 / CONSTRUCTIONS

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金融活水孕育南沙新发展 
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智慧出行未来将近 
增强港澳青年归属感、认同感,实现湾区形象高质量传播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家银 
发挥千年商都之底气,以四轮驱动擎动南沙及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专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暨南大学ERP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惠芬

“双驱轮动,向上突围”
——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之路

求索 / INNOVATIONS

旧金山湾区成功原因及对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启示
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激荡大湾区

数读 / GRAPHICS

数说广州两会——解密南沙高质量经济发展新密码、新赛道
明珠湾投资、项目招商概况(2023年第一季度)
拔地而起的新城

灵山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横沥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进展情况
筹建项目动态

明珠湾起步区规划提升工作有序推进

        1月26日,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在区行政中心D栋919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听取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规划建设概况及优化提升思路等有关工作的汇报,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1月31日,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超组织工作会议,研讨南沙新区关于明珠湾核心区规划设计提升工作情况报告。2-3月,吴超多次主持召开明珠湾核心区规划设计提升工作营会议,听取明珠湾管理局的汇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运营管理事项会议召开,项目建设持续推动

        3月2日,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同志会见了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明乾一行,洽谈了广州市南沙区会展业务的合作发展及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运营管理有关事项。1-3月,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超同志多次主持召开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现场工作会议,研究相关工作。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OPEN

工作动态

01

02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方案深化设计专题工作会召开,项目建设计划明确

        3月3日,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超同志主持召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方案深化设计专题工作会,会议原则同意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深化设计方案,会议要求进一步完善相关具体内容,会议提出要按照深化设计方案加快后续工作任务,确保于2024年底完成建筑主体结构。 3月22日,吴超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建设计划工作。专题会上,吴超副主任要求各单位高度重视、主动担当作为,统筹时间节点和安全质量,加快设计工作和实施安排,推进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建设迈入快车道。

OPEN

工作动态

03

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建设方案专题会议召开

        1月12日,管委会副主任吴超同志主持召开南沙明珠湾区跨江通道工程建设方案专题会议。会议原则同意跨江通道二期方案,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04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启用

         3月29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在南沙区明珠湾起步区正式启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定位“全国领先、湾区特色”的高水平三级甲等医院,是大湾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医院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采用南北分区的设计理念,涵盖医疗、教学、科研三大功能,南北区通过形如“生命密钥”的架空连廊相连接,联系紧密。

05

明珠湾起步区两大项目先后获奖

        1月7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正式发文公布了2022-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评选结果。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灵山岛尖区域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同时,“横沥岛尖景观桥梁群建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及应用”获得广东省市政行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成果获得省部级奖项的高度认可。

06

明珠湾起步区3号能源站站房正式封顶

        南沙明珠湾起步区3号能源站位于灵山岛尖沙嘴东路西侧市政绿地地块内,项目左侧为高架桥、右侧为城市主要功能使用区,供能范围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地下空间、南沙国际贸易中心等项目。项目于2022年8月30日开工,目前已完成支护桩施工、工程桩施工、土方开挖、底板浇筑及站房土建建设,2023年1月16日,站房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OPEN

工作动态

07

2023年广州南沙焰火晚会活动圆满落幕

        2023年春节期间,“玉兔献瑞贺元宵 火树银花耀湾区”2023年广州南沙焰火晚会活动分别于除夕当夜、正月初一及正月十五元宵节依次上演,明珠湾灵山岛尖及周边区域汇聚数万人共度春宵。30分钟烟花表演中,烟花燃放总数达18800发,浓浓的年味儿在明珠湾绽放;无人机表演投入无人机约1000架,表演17个画面,充分展现了南沙作为广州“双核”之一的发展前景和无限未来,许诺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雄心壮志与时代抱负。

08

党建动态

南沙明珠湾红色驿站挂牌一周年

01

        2023年1月28日,南沙明珠湾红色驿站正式迎来挂牌一周年的日子。自2022年1月28日正式挂牌起,红色驿站累计接待约5000名游客,每一位到访游客的美好瞬间都被定格在红色驿站的“微笑墙”上。
        过去一年,红色驿站活动多多!春节写福字、中秋猜灯谜、国庆齐观影......2022年的重要年节假日,红色驿站都拿出了“七十二变”和“百般招式”,让前来游玩的大小朋友们载着欢笑而归。在浓浓的节日氛围和轻松愉悦的亲子活动中,让来到红色驿站的大小朋友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 
        除了春节、国庆等特殊年假节日外,红色驿站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绿色生态游、自动驾驶游等亲近明珠湾的丰富活动,共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022年,红色驿站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活动12场,面向机团单位、企业开展活动46场,不忘打造成为明珠湾区内具有政治功能、服务功能、融合功能的“红色家园”的初衷。

迎木棉,约春来! 女性力量:
我与IFF的故事

02

        木棉花,英雄花。花开之时,属于明珠湾人的奋斗故事挥洒今日的汗水,脚步不停为“现在进行时”加速。助力3月“木棉花开”,女性力量不容小觑。3月8日,“芳华绽放 粤来越好”三八妇女节活动在广州南沙明珠湾灵山岛尖顺利举办,以游戏、插花、心得分享等形式,共贺第113个“三八”国际妇女节,明珠湾管理局副局长杨琼、广州葛城公司支部副书记陈怡等三十余人参加活动。
        活动中,来自明珠湾管理局、广州葛城公司的4名女性代表在活动中分享了“她”与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的建设故事。
        如今在南沙提及“木棉花”,除了热情似火的红色木棉,不少人的脑海里一定会浮现IFF永久会址这一朵“岛尖木棉”。来自明珠湾管理局的韦悦爽分享了“岛尖木棉”这一设计的由来,作为高级规划主管,她全程参与了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建筑方案国际竞赛,见证湾区地标在横沥岛尖“绽放”。IFF永久会址的“木棉花”造型优雅灵动,正面造型宛如展翅欲飞的鸿鹄,以开放而有力的姿态向海面舒展开来。韦悦爽介绍道,看到这朵“木棉花”从图纸上生长,逐渐生根落地,她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工程建设是一个男性同行更多的行业,身为女性,我们同样可以用坚韧的精神、专业的技术、细致的态度,贡献一份力量。”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明珠湾管理局技术主管陈真莲则分享了她与IFF永久会址的另一视角幕后故事。她表示,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具有建设标准高、参建方众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了论证“木棉花”设计,她曾数次参与会议,为明确标准而与设计公司、建设单位反复沟通。为了协调IFF永久会址的不同工程、不同界面、不同时序,她把一直以来自己所作的努力称为“持久战”。陈真莲感慨道:“这个过程曲折艰辛,我彷徨过也失落过,但是各参建方一起解决问题,如今项目雏形呈现,站在它面前内心被震撼时,我便觉得奋斗的日子都没有白费。”
          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主管,胡珊与现场的情感更为深厚。IFF永久会址项目启动建设以来,胡珊主要参与项目计划编制与督办工作,形成总体工作方案,保障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目前,IFF永久会址项目主体结构、钢结构、金属屋面已完成施工,项目外立面幕墙已基本完成,项目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通过进一步优化关键线路计算指标、资源配置方案及进度纠偏措施等内容,项目计划编制才能够保证可实施性。”胡珊表示,自己将持续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力量,坚定信心,共同努力,推动项目按照目标完成收尾工作,与各位同事及同僚一起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品工程。

党建动态

        来自广州葛城公司设计管理部的吴娟则分享了自己参与IFF永久会址项目以来的触动,她多次前往项目现场,见证了一根根环桁架、一片片幕墙玻璃、一栋栋配套用房的故事。“站在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抬头仰望时,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我第一次对一栋楼感受到了心中抑制不住的激动与震撼,我想这是我们对自己所付出的心血的感应。”吴娟十分期待项目正式落成后,与在座各位共享喜悦和自豪。
        明珠湾管理局副局长杨琼表示,女性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分享心得的同事们分别代表了IFF永久会址的不同成长阶段。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女性工作者始终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把关工程质量,共同见证木棉绽放。值此花季,明珠湾管理局为明珠湾区范围内的妇女同胞们送上真挚的节日祝福。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马克思,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DANGSHI XUEXI

        1883年3月14日,“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马克思逝世,距今140年。 
        “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这是马克思在其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写下的句子。 
        马克思的一生都在追寻真理,一步一步,他把有关人类命运的真理都在身上聚集和升华。有人总结说:“马克思之前的历史,都通向马克思;马克思之后的历史,都是从马克思重新出发的。” 
        思想巨人,让人仰望,光芒太盛,不可直视。或许正因如此,今天许多人只知给予他“天才”的盛誉,而对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的马克思,却缺乏足够的了解。 
        马克思其实很可爱。这位天才思想家的人生一样是交织着苦乐爱憎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思索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人类的未来,他“被真理的旋律迷住”,并且对真理有着不可撼动的信念。

文|张旭  

DANGSHI XUEXI

一、浪漫的特里尔之子 

        “谁,风暴似的疾行?是面色黝黑的特里尔之子,一个血气方刚的怪人。他不是在走,而是在跑,他是在风驰电掣地飞奔!” 
        这是青年恩格斯对马克思形象的描写。那时他和马克思还没有见过面,但彼此神交已久。通过人们对马克思的渊博学识、革命品质和战斗精神的介绍,恩格斯对这位未来40多年的亲密战友作出了诗意的想象。 
        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说,马克思是一个体魄健壮的人,高于中等身材,肩膀宽阔,胸部十分发达,仪表匀称。“如果他在年轻时做体操的话,他会成为非常强壮的人。” 
        尽管没有做体操,但马克思也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他坚信一个健壮的身体是工作的基础。 
        他喜欢散步,还喜欢击剑,谈到后者,他的朋友威廉·李卜克内西回忆说:“他尽力以猛攻来弥补自己技术的不足。要是马克思碰上一个不够沉着的对手,有时候他就把对手击出场地之外。” 
        未来的革命导师并非天生深沉而理性。在波恩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甚至还曾经准备与人决斗,受到父亲亨利希·马克思的严厉批评。年轻时的马克思充满荷尔蒙的魅力,以及艺术家的浪漫。他写幽默小说、剧本,并创作了三本诗集,其中大部分的诗都是写给他未来的妻子——燕妮。 
        “燕妮!笑吧!你定会觉得惊奇:为何我的诗篇只有一个标题,全部都叫做《致燕妮》?须知世界上唯独你,才是我灵感的源泉,希望之光,慰藉的神。” 
        “我能把千卷万册的书,写满你的名字,不计页数,愿思念的火焰在里面呼呼燃烧,愿意志和行动的喷泉涌流滔滔。”
         燕妮是“特里尔城最美丽的女子”“舞会上的皇后”,特里尔的贵族公子们都期望得到她的明眸一顾,而她却只对马克思情有独钟。
        在给马克思的信中,她简洁地写出了人们都熟悉的初恋味道:“只要你朝我看一眼,我就会感到恐惧而不敢再说一句话,血液就会在血管里凝结,心怦怦直跳。” 
       

         马克思用更澎湃的热情回应说:“‘在她的拥抱中埋葬,因她的亲吻而复活。’这正是你的拥抱和亲吻。我既不需要婆罗门和毕达哥拉斯的转生学说,也不需要基督教的复活学说。” 
        燕妮的父亲是威斯特华伦男爵,身为贵族,却对平民犹太律师家庭出身的马克思眷顾有加,经常和他一起散步,分享对社会的看法。 
        正因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是冲破封建门户之见的激情之爱,亨利希·马克思对儿子千叮万嘱:“要珍惜她这纯洁的爱情和自我牺牲的勇气。没有一个王公贵人能把她从你手中夺走。” 
        马克思和燕妮的下半生度尽劫波,但他们始终矢志不渝地相爱。

二、“凶恶的刀笔奇才” 

        一身浪漫主义气质的马克思,后来放弃了艺术之路。因为他认识到,“诗歌只能是一件附带的事”,“既然诗歌不能美化生活,又不能使生活幸福,那就放弃它吧。”
        日渐成熟的马克思对“纯粹的艺术形式”兴致索然,他所理解的“生活幸福”,是无法依靠艺术去实现的。在17岁时的作文《青年在职业选择时的考虑》中,他就清晰地阐述过自己的幸福观。
        他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我们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喜欢的诗人是莎士比亚、埃斯库罗斯和歌德,他从对他们的阅读中获得的不仅仅是艺术享受,他看到,他们的共同之处是永不停息的对生活真理的追求,是那对“真正人类本质的理想生活”的探索。
        他们去暴露和反映所谓“合理关系”的本性,使非人的世界人道主义化,有助于未来的生活改革者去认识苦难人类的存在,人类是会思维的,而会思维的人类正在受着压抑。
        马克思的幸福就是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而斗争。
        “诗人马克思被思想家马克思制服了。你的艺术也并不像燕妮那样美丽,你以修辞上的斟酌代替了诗的意境。”苏联学者瓦·奇金这样概括马克思的转变。
        “马克思把幸福观和斗争这个概念结合了起来,你可以把这看成一种自然的天赋,革命争论方面的莎士比亚。”

DANGSHI XUEXI

       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到波恩大学读书,后转入柏林大学(洪堡大学)。但由于不满意因初步审查制度导致大学学术自由的丧失,他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耶拿大学的学者法庭,并且马上就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以后,马克思原本打算到波恩大学当教授,但因为他的民主倾向而未能如愿。
        此时的马克思已经声名在外,在等待他前往波恩大学任教时,青年黑格尔派的学者莫泽斯·赫斯这样向朋友们介绍马克思:“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最敏锐的机智。设想一下,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结合为一人,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年轻的哲学博士去了科伦,成为《莱茵报》的灵魂人物。由于他的渊博、深刻和雄辩,他的对手把他称为“凶恶的刀笔奇才”。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领略这位奇才刀笔上的“凶恶”。
         新检查令要求人们“在探讨真理时必须严肃和谦逊”。马克思批驳说,所谓严肃就是不允许人们用自己的风格去写作,但“风格就是人”;所谓谦逊就是不许人们探讨、发现和阐明真理,因为“真理像光一样,它很难谦逊”。
        “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三、人民大众 

        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法学说理无疑都是雄辩滔滔的,但迫于普鲁士政权的压力,他最终离开了《莱茵报》,离开了普鲁士,去了巴黎。 在莱茵报写作《摩塞尔记者的辩护》后,他就已经感觉到深深的困惑。
        穷人捡拾枯枝生火取暖都会被判入狱,从法律和哲学上都能把暴政批驳得体无完肤,但什么也改变不了。青年黑格尔派甚至连谩骂都用尽了,也没有用,各自散去,做会计的做会计,当律师的当律师。
         马克思没有消沉,但他知道自己需要新的认识论。 在巴黎再次建立起新的阵地,马克思很快就把握住了他所期待的新的认识论的方向。
        恩格斯1842年在曼彻斯特目睹了资本主义大生产高度发展的实况和后果,认识到要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仅靠抽象理论和人道主义批判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经济问题的研究入手,寻找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动规律。
        1844年,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他在文中认为,工人阶级状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恶化,完全是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造成的。
        马克思盛赞了恩格斯这篇文章,称之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他认识到,只有用政治经济学这把手术刀,才能剖腹取出资本这个难产儿。
         思想上的战斗还在继续,许多重要的原理也正是从这些战斗中不断产生的。1844年,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他们合著了《神圣家族》。
        通过对主观意志至上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他们证明,社会生活和物质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通过对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剖析,他们提出,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他们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一些曾经的进步理论家们对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抱有深深的蔑视,比如布鲁诺·鲍威尔就非常鄙视无产阶级,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群“贱民”,永远也干不出什么名堂。
        而马克思与苦难大众站在一起的立场始终未变,哪怕他们实际上表现出严重的愚昧,他也会放到更宏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下去考虑其过去与未来。
        犹太人逃出埃及时,一部分人在途中畏惧艰难和饥饿,便怀念起做奴隶的日子来,因为至少那时可以吃饱肚子。现实中,被解放的法国农奴因为同样的原因反对他的解放者,马克思尖锐地警醒人们,不要迷恋“埃及的肉锅”。

DANGSHI XUEXI

       《德法年鉴》除马克思外的另一位主编阿·卢格在创刊号上的一篇通讯中写道:“德国是由一些卑鄙顺从的庸众组成的,他们以绵羊般的克制忍受着暴政,因此不应幻想德国会发生革命。”
        而马克思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德国这条满载傻瓜的船虽然有时也能顺风而行,但它是向着不可避免的命运驶去……这命运就是即将来临的革命。”
         在同一个事实前提下得到截然相反的正确结论,这是认识论的力量。保尔·拉法格说,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
        马克思不认同那些躲在书斋里凭空思想的学者,他在《黑格尔·讽刺短诗》中写道:“康德和费希特喜欢在天空中飞舞,翱翔到遥远的国土,而我只想透彻地了解街头巷尾遇到的事物。”
        马克思对轻视人民大众的历史作用的学者也总是毫不留情地批判和讽刺。在给次女劳拉的信中,他讲了一个“哲学家渡河”的故事。
        哲学家:船夫,你懂得历史吗? 
         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 
         哲学家:你研究过数学吗?
        船夫:没有! 
         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刚说完船就翻了,船夫喊: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不会!
        船夫:那你就失去了一整个生命!

        后世一直流传着他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地板上踏出脚印的故事,虽然是民间演绎,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治学的勤奋。 
        马克思的房间里杂乱堆放着各种资料和图书,他从来不允许任何人去整理,任何整齐对他而言都是混乱本身。他可以在看似无序中指挥着一大堆书籍一起工作:“它们是我的奴隶,应当按我的意志为我服务。”
         白天在博物馆看书,夜里则在家动笔写作,马克思经常“两眼昏黑,头脑剧痛,胸部发闷”,“有时觉得实在难受,不得不合上有趣的书,走出去晒太阳和呼吸新鲜空气”。 
        思想家的严谨让人惊叹,即便为了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他也会专门去一趟大英博物馆。
        写《资本论》第二卷时,仅仅为了弄清俄国的统计学,他查阅的书籍就足有两立方米。 参考原始资料的习惯使他连最不知名的作者都涉猎了,整个世界上只有他才会引用他们。
        《资本论》里引证了那么多无名的作家,他们借此为后世所知。 从古希腊神话和抒情诗到农艺学和数学公式,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无不引起他寻根问底的注意。在晚年,为了深化政治经济学研究,完成《资本论》后几卷的撰写,马克思把科研重点放在了科学技术和数学问题上。 
        真正能让马克思无比愉快的事情,是收到恩格斯的来信,这位为了共同的事业能在经济上维继而不得不去从事最讨厌的企业管理工作的战友,总能给他提供实践领域的感性材料,辅助他的思考。
        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回忆说:“有时摩尔(马克思在家里的外号)读着恩格斯的来信,笑得眼泪流出来。” 马克思嗜烟,在他写作的时候,整个房间烟雾缭绕。
        一名英国警探在一份1850年的调查报告中这样描述马克思的家:“当你走进马克思的房间,腾腾的烟雾刺得你双眼泪水直流,以致使你一时感到仿佛在洞穴中摸索徘徊。”到晚年时,为了健康考虑,马克思又以惊人的毅力戒掉了吸烟的习惯。
         《资本论》第一卷完成后他才有时间给朋友们回信,他在给矿业工程师齐格弗里特·迈耶尔的回信中说:“我为什么不给您回信呢?因为我一直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因此我不得不利用我还能工作的每时每刻来完成我的著作。” 
         与这样的刻苦相伴的是清贫到衣食无着的生活。马克思40岁生日来临之前的寒冬,冰冷的屋子没有煤块取暖,餐桌上空无一物,妻子仅有的一条披肩被送进了当铺。因为房东催租和各种店铺里的赊欠,他们一家人还常常被赶出门去。

四、武器

        1849年,马克思流亡英国,1850年,他拿到了大英博物馆的阅览证。
        伦敦将成为他的最后栖宿地,他将在这里发明一种威力巨大的理论武器,用来掌握群众,转化为摧毁私有制的物质力量。
        因为这一理论武器的发明,他也将真正成为“千年思想家”。此后他就一直被奉为“天才”,但这个通俗尊称背后,是基于对社会的深刻领悟,而深刻的领悟则源于超凡的努力。
         

DANGSHI XUEXI

        这份“倒霉的手稿”告诉世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资本论》诞生的时间越临近,马克思就越清楚,他将把拥有强大威力的武器交给无产阶级。“伟人们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
        站起来吧。” 1867年4月的一个早晨,马克思上了一艘小客轮,离开伦敦港,为的是把拥有巨大能量的武器——《资本论》第一卷手稿送到欧洲大陆去。
        《资本论》第一版,勉强才印了1000册。“多年心血换来的这卷书,所得稿费将不够偿付工作时吸烟用去的费用。”
        尽管马克思偶尔会发出这样令人凄然的感叹,但这个思想者从未怀疑过自己工作的意义。
        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工作中安详地离世,“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的名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扛了半个世纪的长活,结果还是一个穷光蛋。”1858年,当耗费了15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定稿之时,马克思通知恩格斯说:“倒霉的手稿写完了,但不能寄走,因为身边一分钱也没有,付不起邮费和保险金。未必有人会在这样缺货币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
         

卡尔·马克思雕像,位于马克思故乡,德国特里尔市

党史100问

为什么说李大钊是我国最早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李大钊不仅亲自撰文,在《新青年》上办了“马克思研究号”,而且帮助《晨报》副刊开辟了一个“马克思研究”专栏。从5月5日到11月11日,在六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专栏共发表了五种论著,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与资本》,考茨基的《马氏资本论释义》、河上肇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等。除此之外,《晨报》副刊还用一定篇幅发表一些革命领袖的传记和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情况的文章。 
        1920年,李大钊除继续撰写大量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外,还于当年3月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个研究会设立了翻译室,下设英文、德文、法文三组,翻译了许多马、恩的著作。直到1921年,研究会才公开。
         1920年秋,李大钊正式担任北大教授后,利用高等学校的讲坛,继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1920年底,李大钊指出:最近以来,“高等教育机关里的史学教授,几无人不被唯物史观的影响,而热心创造一种社会的新生。”
         李大钊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陈独秀一起积极从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须知今后的世界,变成劳工的世界。我们应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工人的机会,不该用此潮流为使一切人人变成强盗的机会。” 
        在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是一篇2万多字的长文,曾连载两期。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进行了阐明。它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
         在此前后,李大钊积极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他发表的《再论问题与主义》《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中,不仅主张用马克思的学说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而且积极提倡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他说:“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他甚至提出:“在我们这不事生产的官僚强盗横行的国家,我们也可以用他作工具,去驱除这一班不劳而生的官僚强盗。”

 李大钊故居  

文选|《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 主编/韩广富 曹希岭   

卓嘎、央宗姐妹: 扎根雪域边陲的格桑花

先锋人物

卓嘎、央宗姐妹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山上的杜鹃花谢了又开,山下的竹子长了一茬又一茬。随着国家日渐强大,玉麦的喜事也渐渐多了起来。
        1996年,两户人家从扎日乡回迁到玉麦,隆子县也向这里派了两名干部,玉麦由此彻底告别了“三人乡”。这一年,卓嘎、央宗姐妹入了党,玉麦因此有了乡党支部。
         1997年,媒体报道了玉麦“三人乡”的情况,桑杰曲巴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事迹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2001年,政府修通了从扎日乡到玉麦乡的公路,使玉麦这座大山深处的边境乡真正摆脱了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年年底,桑杰曲巴去世。临终时,他对姐妹俩说:“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姐妹俩继承父亲遗志,留在玉麦继续守护。 随着学校、电站、卫生院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玉麦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进了这里。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表达为国守边的决心,汇报家乡的发展变化。2017年10月28日,是卓嘎、央宗姐妹最幸福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她们回信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褒奖,让卓嘎、央宗等所有玉麦人增添了守边固边的信心和动力,申请前来落户守边的居民越来越多,到2020年,曾经的“三人乡”已变成67户200多人、下辖两个行政村的小康乡。
        2021年6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卓嘎颁授“七一勋章”。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个大学毕业生,本来有机会走出大山,但他毅然回到了乡里,他说:“当年,阿妈和姨妈听了波啦(爷爷)的话,守在玉麦大半辈子。现在,我也要听阿妈的话,继续守护家乡这片山水,留在玉麦,守护玉麦,建设玉麦。”

        卓嘎,1961年9月生;央宗,1963年6月生。卓嘎和央宗是亲姐妹,两人成长生活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如今仍然是我国人口最少、人均面积最大的乡。
         1960年玉麦乡成立,卓嘎、央宗姐妹的父亲桑杰曲巴开始了自己29年的乡长生涯。几年后,大多数群众都因为生活困难选择迁出玉麦,但桑杰曲巴和卓嘎、央宗姐妹一家三口却坚守在这里,玉麦乡也因此被称为“三人乡”。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玉麦是美丽的,也是孤独的,冬季大雪封山的日子长达数个月。父女三人在与世隔绝的玉麦,走到离边境最近的地方,插上国旗;赶着牦牛踏着雪,走到离玉麦最近的村镇,购买粮食。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祖国的这片土地上始终飘扬着五星红旗。
         1988年,卓嘎开始接替父亲担任乡长,一干就是23年,妹妹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当时乡里条件特别差,两姐妹经常徒步送文件,各种事务都是两人自己动手。“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卓嘎和央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

数说广州两会

01

——解密南沙高质量经济发展新密码、新赛道

“2023,广州怎么干?”

2023年广州关键词——

明珠湾投资概况

02

从投资模式看,政府投资方面,明珠湾起步区内在建的政府投资项目44个,包括前期项目7个、新建项目5个、续建项目21个、竣工项目11个,2023年1-3月完成投资6.93亿元,年度计划(55.77亿元)完成率12%。社会投资方面,明珠湾起步区内在建社会投资项目39个,包括新建项目6个、续建项目27个、竣工项目6个,1-3月完成投资13.37亿元,年度计划(32.91亿元)完成率41%。

明珠湾项目招商概况

下一步,明珠湾起步区将加快推进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等重点平台的建设,推动高端创新机构和平台集聚,建成科研资源共建共享、科研人才高度集聚的科教融合新城,使南沙进一步面向世界、深化粤港澳合作。

03

拔地而起的新城

灵山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区域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计划》,纳入开发建设的项目包括市政道路、水务、景观绿化、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

明珠湾起步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导入为核心,将灵山岛尖、横沥岛尖、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作为近期开发建设的重点,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导入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的良性态势。

A01标~A10标市政道路工程均已完成竣工验收。各标段道路及相应附属设施基本移交运营单位进行城市运营。弱电管道工程移交工作已完成现场联合查验,正在对接移交。A07标~A10标电力管沟已全部完成供电局移交手续。

地下空间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及项目管养移交。

水务项目在内水东水务工程受中交营地影响的范围已完成施工和合同完工验收,其它水务项目已完成合同完工验收和移交。

绿化景观项目除防护绿地E05标受中交营地影响外,E01~E04标均已完成竣工验收,且和已完工的E05标(不受中交营地影响的工程)均已移交运营单位进行城市管养。

建设情况

建设成果

01

欧昊集团总部大楼

在建
项目

中金岭南国际贸易中心

利通中心

国际风险投资中心

粤海湾区中心

越秀国际金融中心

南沙国际贸易中心

广州文投总部大厦

星河发展大厦

中交汇通中心

南沙城投明珠开发大厦

中铁隧道南沙科技大厦

富力天海湾项目

中盈海里项目

中化集团蕉门河西区城市综合体

落成
项目

房建项目安置区一期二阶段已完成主体工程分部验收,已完成现场车位整改及重新出具竣工图。地下室电气、消防安装已完成,开展设备调试工作。

横沥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 《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横沥岛尖区域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计划》,纳入开发建设的项目包括市政道路、水务、景观绿化、 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 

建设情况

02

截至3月31日,市政道路累计完成软基处理296308m2,正在进行软基处理503451m2;水务工程累计完成软基处理113695m2,正在进行软基处理100426m2

土地平整项目已报批区域场地平整已全部完成。现场累计完成清表约3100000m2,完成回填砂约2675000m3

市政道路项目主要完成混凝土600m3,灌注桩约500m,水泥搅拌桩3890m,管线安装700m,水稳2000m2

建设成果

建设成果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进展情况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开发建设项目包括一期第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交流中心项目等。

建设情况

03

水务景观项目本月主要完成预制管桩750m,土方回填1000m3,混凝土浇筑950m3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第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科一路生态堤宾格石笼完成40%。

一期第二批市政及防护绿地项目中,万环东路沥青完成90%,防护绿地排水管完成15%。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场地处理工程完成竣工验收,下一步完善项目变更手续,推进竣工资料移交。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第二批水利景观项目:外江生态堤堆载预压土方挖除81.8%、预制管桩15.3%;人行天桥正在推进承台施工。

筹建项目动态

01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

        3月27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公益性部分)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EPC)项目完成公示,项目第一中标候选人为中铁建设集团南方工程有限公司(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组成的联合体,中标金额约14.24亿元。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位于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项目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概念,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由学术中心、科技馆、科创中心、科学家公寓及配套设施等构成。除保证大湾区科学论坛专业活动需求外,还兼具多元性、复合性功能,涵盖办公、会议、展示交流、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展览等。
         此次评标工作顺利开展,标志着项目建设将全面迈入快车道,加快推进项目施工进程。
        据悉,该项目采用配建模式,由明珠湾管理局作为项目具体统筹及监管主体,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和广州南沙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项目公司——广州南沙科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投资建设。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建成后将通过举办大湾区科学论坛,吸引国际科学家团队和高科技企业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跨国界、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广州南沙的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影响力。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效果图

主论坛室内效果图

南沙越秀国际金融中心

02 

        南沙越秀国际金融中心(南沙IFC)项目坐落于明珠湾灵山岛尖,毗邻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此处三江汇海,能够感受270°海景,打开面向世界的湾区新视野。
        项目总占地约5万平方米,其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建筑最高高度达220米,成为湾区城市新地标。
        作为越秀地产继广州国际金融中心(广州IFC)之后打造的广州第二座IFC,此项目是越秀地产在南沙的重要战略布局。项目定位为大湾区国际商务综合体,将链接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科技创新、高端专业服务业等产业要素资源,打造大湾区中央商务区新名片、高端商务楼宇产业集聚标杆。
        项目由四座主体塔楼建筑组团构成,A、B栋塔楼为地标甲级写字楼,其中A塔共43层,B塔共31层,A、B塔裙楼商业约4100平方米,规划配套饭堂、商务接待餐饮、咖啡、银行网点、便利店、轻餐、健身等商务休闲业态。C、D栋塔楼为公寓,总高约100米,共27层。
        目前,C、D栋已于2022年11月完成竣工备案验收;A、B栋幕墙工程及项目园林总体进度已完成约80%,机电及消防工程方面,B塔已于2022年12月完成竣工备案验收,A塔机电工程进度已完成约85%,预计2023年整体完工并投入使用。

筹建项目动态

连廊服务多元   可参观空中图书馆

        南沙IFC以“灵山之翼”作为设计理念,构建灵山岛尖门户双子塔楼,建筑立面幕墙采用雄鹰羽毛层叠式做法,形似羽翼,使建筑呈现轻盈秀丽的姿态。
         作为项目设计亮点,两座写字楼之间的空中连廊已正式建成开放运营。空中连廊位于100米以上高空,跨度超过60米,2层楼挑高约9米,将成为兼具空中图书馆、咖啡厅、多功能放映厅、天际共享办公区、天际观景台、休闲会客厅等多元复合功能,创新商办体验的生态空间,提供多元化商务场景。南沙IFC与南沙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在此打造南沙首个高空图书馆,解锁商务楼宇公共文化设施“知识之钥”,为楼宇商务精英、市民提供公益性阅读服务,还将导入相关公益讲座、展览、沙龙等文化活动,满足市民对知识及相关文化活动的需求。空中图书馆将面向普通市民开放。
        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启动仪式暨高峰对话活动便在空中连廊成功举办。
        湾区城市空中客厅,百米凌空尽瞰湾区。透过270°“湾区巨幕厅”尽瞰南沙城市及未来CBD景观,畅想湾区新未来,岛尖空中连廊成为最in的高端打卡点指日可待!

 探营空中连廊   云端会客厅已正式开放

        探营走上这座百米高空的空中连廊,墙面的一层层“波澜”仿佛正在起伏荡漾,静谧主色调间点缀的园林植被栩栩如生,空中花园唤醒了视觉感官。
        空中连廊钢结构重达1000吨,钢构板材厚达80毫米,钢构杆件总数多达323根,焊缝长度达2132米,建设时先在地面拼装,提升到指定位置后,才与两侧塔楼主体结构对接位置焊接连通。
        据介绍,南沙IFC空中连廊将承载“对外窗口”“产业赋能”“连接港澳”“政商调研”等多种功能,打造成为链接政府、产业、企业、港澳要素及商务社交、政企交流等产业生态圈平台,并作为调研南沙规划发展的重点价值基地,汇聚湾区产业要素资源,助力企业连接港澳、走向世界。
        未来,南沙IFC空中连廊为城市发展打造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多功能的城市观景平台、网络化复合公共空间,并通过整合多重优质资源,大幅提升商圈聚合服务水平。

南沙越秀国际金融中心现场图

“双驱轮动,向上突围”
——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之路

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港澳大湾区发展,举世瞩目。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 “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4年多以来,广东加速布局、建设,大湾区城市齐心合力,展现出强大的经济活力和高标准的建设水平。如今,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广东又有了新的使命担当,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

文 | 解一章   图 | cfp

综述篇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02 /  全球视野,对标国际一流       

        高质量的发展是什么样的?2023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建设路径。 报告明确,坚持面向世界、对标一流,以南沙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紧紧扭住大湾区建设这个“纲”,着力推动南沙开发开放,把南沙建设成为世界水准、中国气派、湾区特色、岭南风韵的城市发展标杆,牵引带动全市制度型开放上新台阶新水平。
        在“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理念引领下,广州城市新核心区的建设令人期待。作为南沙重点打造的城市核心区,明珠湾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对标国际一流,在低碳绿色、海绵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首创“绿色生态总设计师制度”,曾获全国首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三星级标识及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亚洲都市景观奖”等荣誉。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相比于国内外先进地区,明珠湾区在产业功能集聚、彰显地域人文特色、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差距。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最好最优,从全球最先进地区中找准参照系,以更大的视野和格局谋划提升建设目标。”曾攀表示。

01 /  全面提升,绘就海滨新城市

        开年以来,高质量发展号角在全省吹响。而南沙,正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新引擎。
        《南沙方案》发布后,广州举全市之力推进南沙建设。2023年,广州将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世界、对标一流,以南沙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南沙新定位:广州城市新核心区。
         报告提到,广州将高标准编制面向2049年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优化形成“一廊一带、双核五极”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结构。其中的“双核”之一,便是南沙。建设新核心区,成了南沙的新使命。在这片生机勃勃、前景无限的建设热土上,明珠湾区是最闪耀的区域之一。
        如何助力南沙实现“双核”的发展目标?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攀表示,城市发展,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南沙首次独立成章,提出以南沙为主阵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该局坚持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明珠湾核心区规划设计全面提升工作。
         首先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支撑南沙区建设区域发展新格局。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快推动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塑造具有中国气派的门户形象和地标体系,提升地区发展效能,打造大湾区城市客厅。
         同时,打造城市发展核心引擎,全力建设大湾区核心区域海滨新城市。在“精明增长、精致城区、岭南特色、田园风格、中国气派”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一方面以目标为导向,以明珠湾起步区为核心,充分发挥起步区以点带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明珠湾起步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同步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另一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通过空间资源合理优化配置,重点聚焦重要交通系统联通、生态蓝绿空间系统打造、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布局协同等领域,形成核心区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和任务书、路线图。
        曾攀介绍,目前明珠湾起步区已建成项目12个,包括明珠开发大厦、中盈海里项目、南沙科技大厦项目以及蕉门河西区城市综合体(中化金茂南部滨水角)等,涉及总计容建筑面积17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49.9亿元。
        明珠湾起步区在建项目共 37个(不包括IFF永久会址及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涉及总计容建筑面积637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225.2亿元。截至 2023 年3月底,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731亿元,其中2023年3月完成投资额13.8亿元。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星河发展大厦、中金岭南国际贸易中心、粤海湾区中心均已封顶,将逐步投入使用。
        在重大项目方面,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将迎接IFF全球年会的顺利召开;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项目已顺利完成了用地移交、启动详勘和报批报建等工作;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首批项目基本建成,为后续南部组团二期奠定了基础。
        2023年,明珠湾起步区已形成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并计划年内落地,包括横沥站TOD项目、灵山岛尖商业水街项目、期货交易所及各类总部商务办公项目等。
         一座属于未来的海滨新城市正逐渐成形,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全新样貌。

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攀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随着南沙定位的不断提升,明珠湾区也提升了自身的发展定位。坚持高点定位、高标准建设,明珠湾区将对标纽约曼哈顿打造南沙CBD,从规划理念、空间布局、城市风貌、政策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及探索创新,提升中心城区显示度集中度,全力将明珠湾核心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客厅、全国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展示窗口、世界级都市核心区”。 
        明珠湾区将落实“精明增长”,既要提升明珠湾核心区立体集约、紧凑高效开发水平,打造大开大合城市结构,又要优化城市功能混合布局,提升轨道站点及道路网密度,围绕轨道交通节点进行新型综合服务载体开发,推动“人产城”融合发展。 
       同时,落实“精致城区”。以“绣花”功夫精心营城,实现规划建设“精雕细琢”,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注重市民身边中小尺度建筑的精品工程营造,全面推进“小建筑·大师作”,打造城市的“金角银边”等。 
       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明珠湾区还将落实“岭南特色”,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注重地域特色、文化延续,建设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滨海新城,传承广州骑楼文化和建筑风格,展现新时代广州风貌。
        同时持续推进地区城市总设计师制度,根据街区特点建设骑楼、挑檐及有盖连廊、地下空间相结合的风雨无阻全天候慢行系统。 
        另外,明珠湾建设还将落实“田园风格”。坚持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作为城市核心区底色,打造全域绿色生态城区,大力推广校园、公交站等“零碳”公共建筑设计,探索建立“零碳示范区”。依托珠江水系资源,“以水为脉”,高标准谋划建设超级生态堤2.0,将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公共空间深度融合。 
        “中国气派”亦将在明珠湾的建设中得到彰显。围绕《南沙方案》提出要建立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的目标,明珠湾区将厚植城市历史文化自信,在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中充分融入中国特色、彰显民族风骨、引领时代潮流。 
        未来,明珠湾核心区希望通过建设全国绿色低碳示范区、广东未来城市示范区、湾区岭南人居示范区及粤港澳融合开发建设示范区四个示范区,打造体现中国气派的现代化都市高质量发展标杆。

金融活水孕育南沙新发展

        南沙,千年商都广州通往海洋的唯一通道,是广州外向型经济的见证者。去年6月,国务院高规格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赋予南沙新的定位和使命,让南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重要创新平台,这意味着南沙将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转变为区域功能中心。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灵魂,金融创新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南沙方案》中的7项金融政策犹如创新指引,如今已经细化成26条具体措施,让南沙的特色金融体系轮廓初显,也推动创新平台在南沙有序落地,激发南沙产业发展浪潮。

 01 / 八大特色金融

        3月24日凌晨,最大载箱量达24188标准箱的“东方西班牙”(OOCL SPAIN)轮在夜色下靠泊广州港南沙二期集装箱码头。随后,7台桥吊转入紧张的作业。至此,全球最大级别集装箱船顺利首航南沙港区,也刷新了南沙港区超大型船舶挂靠的历史纪录。

文 | 何欣     图 | cfp

金融明珠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一直以来,港口经济是湾区经济的重要形式。南沙港区作为广州港核心港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航运物流增长极,去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800万标准箱,未来航运物流、船舶交易前景广阔,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需求。 
        航运金融因航运业而兴。当前,南沙的航运金融产业集群已逐渐聚拢与航运相关的各类金融资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开始凸显。 
        据《南沙方案》,南沙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重点在航运物流、水水中转、铁水联运、航运金融、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领域深化合作。而南沙要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就离不开航运金融的助力。
        未来南沙航运金融的发展,除了海上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外,还需丰富航运金融产品、加快开发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为航运企业控制船运风险创造条件。
         事实上,除了航运金融,目前南沙已初步构建了八大特色金融服务体系——跨境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投资、期货交易,引导金融资源向重大关键项目以及重点产业链群等集聚,完善融资对接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低成本长期资金。 
        以绿色金融为例,目前,南沙已落地全国首家气候投融资特色银行支行、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等创新机构,成功发行全国首只公募碳中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首单绿色债券等创新业务,获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在跨境金融方面,南沙通过跨境融资、跨境资金池、跨境股权投资、自由贸易(FT)账户等拓展区内企业境内外资金渠道,有序推动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等创新措施落地。 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南沙落地一年以来,已有12项试点措施顺利落地实施,各类经营主体累计办理试点业务6014笔,金额160.9亿美元。
         截至目前,南沙累计集聚了银行、证券、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23种细分类金融企业近6800家。而这些种类齐全、功能各异的金融机构成为南沙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02 / 创新平台加速落地

        4月17日,横沥岛尖首宗新兴产业园用地正式挂牌出让,资料显示,这宗地将用来建设期货产业园,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核心,引导产业聚焦,推动各类期货、基金公司以及与期货交易及资产配置相关的金融机构落户。值得一提的是,出让协议还要求,竞买申请人须承诺引入不少于一家(含一家)由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期货交易所的子公司。这意味着,以广州期货交易所为平台搭建的期货产业园将加剧金融资源在南沙的聚集。 
        今年,广东推出了《2023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第一大任务就是,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为重点,推动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根据《南沙方案》,南沙在金融领域的目标是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逐步引入主权财富基金、科技金融、风险投资等金融业高端要素,整合粤港澳三地金融资源,加快推进大湾区金融上下游高端企业在南沙集聚发展,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 这意味着,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地理中心,南沙将成为湾区金融扩大开放、引领创新的“试验田”。事实上,已有一批金融创新平台或项目在南沙落地。 
        例如,2月6日,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在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揭牌成立;广州期货交易所正式开业运营,首个品种工业硅期货2022年12月顺利上市交易。可以预见,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启动将为大湾区居民提供正式、直接和便捷的渠道跨境投资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 
        与此同时,位于南沙国际金融岛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将于2023年交付使用;南沙还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全国首批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地区。如今,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在南沙落地一年以来,已有12项试点措施顺利落地实施,各类经营主体累计办理试点业务6014笔,金额160.9亿美元。 
        南沙港一直是广州外向型经济的见证者,未来随着“离岸贸易”新平台、新政策的相继落地,“离岸金融”将成为南沙外向型经济的新引擎。 
        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才。为了吸引全球人才流入,《南沙方案》给予了南沙特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今,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鼓励类行业15%企业所得税政策均已落地,南沙率先实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今年1月,首批10户企业享受了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减免金额近3亿元。
         粤港澳三地金融深度融合发展已成大势,南沙金融业也迎来加速发展。数据显示,2022年,南沙金融业对经济贡献排名全区行业前5,成为第五大支柱产业。

南沙港一直是广州外向型经济的见证者,未来随着“离岸贸易”新平台、新政策的相继落地,“离岸金融”将成为南沙外向型经济的新引擎。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03 / 金融业从量变到质变

        过去7年,南沙金融业用肉眼可见的速度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从2015年南沙金融业增加值不足1亿元,到2022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78.14亿元,GDP占比也从0.01%提升至7.91%,成功跻身南沙五大支柱产业,也推动南沙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南沙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2252.58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位列广州市11个辖区第一。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南沙金融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南沙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648.85亿元,贷款余额2560.51亿元,增速均超20%,高于全省、全市增速。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南沙金融业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各类金融政策和创新平台,吸引金融机构的入驻。如今,南沙金融业无疑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数据显示,南沙拥有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23种细分金融类企业累计超6670家,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15家,占全市1/4,融资租赁企业2209家,占全国20%。 
        金融是实体产业发展的命脉。随着南沙金融产业的壮大,也在助推南沙实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南沙的规上工业产值3805.49亿元,居全市第二,增长6.1%,让南沙区也成为继黄埔之后的又一工业大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南沙方案》落地后,新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先进制造产业项目占比达76%,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在南沙的战略新兴产业中,最耀眼的是芯片和集成电路研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据规划,到2025,将形成总规模达2万亿的产业集群。以汽车制造为例,2022年,南沙的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约2000亿元。 
        税收等优惠政策、金融创新等加持,让南沙对科创企业的吸引力十足。去年,南沙的高新技术企业增加158家至近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达2158家、增长33.3%,且25家企业入选广州独角兽企业榜单。 
       未来已来,随着未来南沙在金融开放、特色金融、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将带动港澳与内地金融要素全面互联互通,将为南沙甚至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金融“活水”,实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新定位。

未来已来,随着未来南沙在金融开放、特色金融、金融创新服务平台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将带动港澳与内地金融要素全面互联互通,将为南沙甚至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金融“活水”,实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新定位。

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 
智慧出行未来将近

文 | 朱秋雨    图 | cfp

        经历了从2017年至今的5年探索,作为公认的智能汽车中最关键的一环,自动驾驶赛道终于迎来大变动。 
        2023年,国内多个自动驾驶汽车企业都做出加速商业化落地的姿态。自动驾驶头部企业文远知行CEO韩旭近日在受访时判断,今后几年,AI出行的重点将是商业落地。这家科技公司也在2022年与知名跨国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合作,宣布高阶智能驾驶(L2+)预计将于2023年量产。据了解,这一合作开发的L2级项目,覆盖城市、高架以及高速等不同的应用场景。
         类似的变化正在市场发生。年初,另一家头部企业小马智行宣布,正式启用乘用车智能驾驶业务产品线“小马识途”,这也是一个L2+的产品。 
        自动驾驶分级源于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L2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偏离警告等,目前在特斯拉、“蔚小理”等中高档产品中广泛应用。从L2往上,L3至L5才可称为自动驾驶。到了L5级,“完全自动驾驶”,即在任何场景都不需驾驶员介入。
         2023年,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和“内卷”,自动驾驶车企和技术方也在求变。多家L4级科技公司同时做起了L2级应用,主动靠近市场。小马智行公司副总裁莫璐怡曾解释,如此操作,是因为多元化业务的需要,也是因为其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复用性充满信心。
         可以坚信的是,自动驾驶商业化加速,这是一个变革未来的赛道。

01 / 加速商业化 

        宏观经济学家任泽平曾判断,未来智能驾驶将是新的万亿级赛道,因为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出来,都正在处在爆发的前沿和看不懂的阶段,“大家都有机会”。 
        自动驾驶的商业前景广阔,源于其对人力成本的替代。 
        以出行平台滴滴为例,2021年年报显示,乘客每支付10元的车费,有7.5元用于支付司机的酬劳。再加上补贴,合计有约85%的成本用于支付司机费用。 
        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云鹏曾测算,百度第六代车总运营成本是每天200~250元每辆。以客单价20元计算,只需要跑12单就可收回成本。 
        “一天跑12单就打平了,剩下的是净赚,这是一个核心逻辑。”
         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了自动驾驶技术,城市的未来将充斥许多的想象力。今后的汽车将变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移动的旅馆、书店、咖啡店,都能给人高效、多样的生活体验。
         但这项前沿的技术自2017年在国内兴起,让不少入局者处于大举烧钱但很难商业化落地的境况。据研究机构PitchBook数据,一个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平均每月要消耗约160万美元,折合1100万元人民币。 
        到了2022年,苦于长久未获得商业回报,自动驾驶行业并不被资本市场看好。比如,谷歌母公司字母表(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年初启动了裁员计划。该公司前员工透露,这次裁员涉及多个部门。 
        一面是回报周期长,一边是资本冷却。尽快商业化落地,成为L4级自动驾驶企业积极求变之道。 
        一大趋势是,自动驾驶企业开始“弯腰”,从L4级发展出L2级+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纷纷都选择了类似道路。 
        莫璐怡公开解释,“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好辅助自动驾驶体验,需要L4积累和应用。”“换言之,我们在做L2++的事,实际上应用到的是L4的能力。” 

 02 / 直面挑战,无人化应用落地 

        除了加强靠近市场、与消费者同步,L4级公司同时正加速无人化的应用落地。2022年6月,小马智行在南沙常态化运行三年多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PonyPilot+ 正式开启收费运营,采用广州市出租车统一定价标准。 
        2022年10月,小马Robotaxi接入如祺出行,引入混合运营的合作模式,加速Robotaxi日常出行。 对自动驾驶的布局还在加速。该公司副总裁贺星向记者透露,2023年,该公司预计于6月推出基于英伟达Orin自研的域控制器,已完成大规模路测。该域控制器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大规模量产。 

科创明珠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上述布局一大原因,源于自动驾驶届的一大共识:大城市的道路体系最为多样,拥有复杂的行人、车况、路况,也最容易积累宝贵的数据。 
        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曾在受访时表示,一线城市推进自动驾驶政策较快,政策发布节奏差不多是三个月更新一次。过往一年的进度现在几个月就可以完成。 
        文远知行企业负责人则告诉南风窗,“广州市一直采取全国最开放的政策许可方式、营造全国最宽松的营商环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广州开放的政策环境和完善的汽车产业链配套是吸引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 
        在车路协同建设上,广州确立了“一带四区、区域互联”的总体格局,为自动驾驶产品商业化落地带来极大信心。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433条,开通测试路段双向里程1668公里。 
        贺星则表示,小马智行是广州市南沙大力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我们获得国内首个自动驾驶企业的出租车经营许可,并已正式在南沙全域收费运营。” 
        他同时表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到,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这为小马智行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土壤。
        近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提到,以科创为特色的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和成渝四大城市群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目前四大城市群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980家,占全国专精特新企业的50.2%。 
        2023年1月,在广州“争先机 开好局”2023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签约活动中,南沙区一季度开工项目33个,总投资803亿元;签约项目30个,总投资1382亿元。
         依托智能汽车、科创企业的广州南沙区,在商业化落地与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下,点亮“湾区创新灯塔”,正加速起飞。

        对于自动驾驶企业而言,实现无人化要面临的不止来源于技术的挑战。文远知行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动驾驶企业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和预期,这和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激光雷达等硬件部分的造价不断降低;拿掉安全员等,降低人工成本;规模化大批量车队的建立,提高算法的复用性,降低研发成本等。 
        面对不确定性,一众自动驾驶企业已多元化直面挑战。2022年4月,文远知行推出了中国首款前装量产全无人驾驶环卫车,同年5月起在广州南沙区全域进行公开道路测试。 
        同年9月,文远知行与广州市黄埔区达成合作,正式落地广州国际生物岛的自动驾驶新能源环卫创新试点服务。这亦是中国首个开放道路下的全无人环卫车落地运营项目。

03 / 智能城市起飞

        如同多数技术都有冷热周期,自动驾驶正处在资本降温时期,但无论是行业还是投资人,都对自动驾驶这门生意的未来始终坚持看好。 
        虽然面临不确定性,但自动驾驶所代表的AI技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最新科技和智能化程度。高效率意味着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这让各地城市都在加紧布局,鼓励自动驾驶、智能交通发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发展自动驾驶一大重要的条件便是智能网联的基础设施。而目前,我国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几乎都在大城市的道路体系中。百度Apollo的总部位于北京,最早,其自动驾驶汽车在北京、深圳等落地测试。
         小马智行总部设在广州。副总裁贺星介绍,广州向特邀用户开放体验主驾位无人的Robotaxi,目前已完成近千次行程订单,目的在于收集乘坐反馈,从而快速反哺技术研发和服务升级。

如同多数技术都有冷热周期,自动驾驶正处在资本降温时期,但无论是行业还是投资人,都对自动驾驶这门生意的未来始终坚持看好。

        在此基础上,要做好形象建构、地区特色传播等工作,以打造更好的城市形象,第一应该要加大对湾区发展定位、未来建设与宏观蓝图等一类信息的关注度、传播度和宣传力度,使得大湾区在蓝图描绘方面比其他湾区更胜一筹。第二,可以更多关注大湾区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持续关注粤港澳大湾区居民精神状态、地方社会风貌、宜居情况以及广州的城市包容性等方面内容,广州媒体可以进行多层级报道,比如更多地报道人文方面,讲述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城市建设者的奋斗故事、优秀年轻人的圆梦事迹,凸显湾区城市形象。最后,加大对城市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日常工作报道。我们的媒体应该去关注他们是如何服务湾区发展建设、如何为在此生活的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因为大家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共同构成了一个湾区。通过这三个层面,不断提升高质量的城市形象,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世界级湾区。

        中国媒体看湾区,湾区媒体看广州。 
        广州媒体自上世纪 90 年代传统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擎起,三十多年来一直引领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广州媒体和广东媒体始终扮演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粤港澳文化交流的“信使”及港澳地区对内宣传的“窗口”。饱含着“敢为人先”思想的广州媒体,更是借助自身地理优势和媒体传播力上的“领跑”,在连结港澳、推动港澳深度接入祖国社会大发展中走在前列。 
        在如何实现链接港澳和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所萦绕的当下,作为毗邻港澳、立足湾区、辐射全国的广州媒体又一次站在了媒体发展与变革的风口浪尖。广州媒体如何发挥链接港澳与内地沟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广州地区媒体为核心的广东媒体如何发挥优势吸引更多优质港澳青年到内地发展?在媒体剧烈变革的今天,广州的媒体如何“逆流而上”、重振雄风?本期,笔者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家银,一同对话湾区媒体发展新力量、新可能与新机遇。

 01 / 人文关怀与“造船出海”

         明珠湾:湾区作为当下最具经济潜力与青春活力的世界湾区,如今广州及湾区城市政府可以如何从城市形象建构、地区特色传播等方面集中发力,以获得更高质量的城市形象打造,彰显更具吸引力的世界级湾区? 
        卢家银: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上可能会好于世界上其他的几个湾区。但是我们如果想要做好城市形象建构、地区特色传播,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自身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增强港澳青年归属感、认同感, 实现湾区形象高质量传播

文 | 安浩

专家访谈

——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卢家银

因此,官方不需要推动这个过程,新闻媒体只需把岭南文化的地方性特色、有吸引力的地方挖掘和展现出来,它自然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产生文化影响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地方性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允许多元个性的存在,例如香港在岭南文化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曾经在电影领域成绩出色,对粤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自身内部是允许不同特色、特点共存,并且在对岭南文化的特色传播中不断进行弘扬,这就可以促进粤港地区在文化上的影响力提升,实现一种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03 / 包容湾区,打造湾区新引力

        明珠湾:您认为哪些媒介内容会影响香港青年选择到内地发展?湾区媒体如何能更好地培养和构筑香港青年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意识?
        卢家银:这个问题最大的挑战在于港澳青年的媒介使用习惯,到大陆后,他并不关注和了解广东媒体所发出的此类信息。如果想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不仅仅需要主流媒体、互联网平台不断地介绍鼓励港澳青年来大陆就业、创业、求学的政策,还需要学会利用媒体把这些实惠的地方、有吸引力的优势向外传出去。其次是要促进人际传播。我们的信息发布者要把内地互联网平台上的利好信息推送给已经在大湾区工作、求学的港澳青年,借助他们人际传播的小圈子把信息传播出去,甚至可以使用公众号专门推送此类信息。只有当信息抵达受众人群,他才会有信息接触。有了信息接触,更多港澳青年才能够了解到这个信息的存在。当他们再去确认信息准确时,自然会对他们选择来湾区发展与否产生影响。 
        

        明珠湾:在今天媒体变革的情况下,您认为广州媒体可以如何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重振广东和广州的媒体影响力?广州的媒体可以如何借鉴自身发声和视角优势来向内地介绍和宣传港澳、宣传湾区? 
        卢家银:内容永远是为王的。对于广州和广东的媒体来说,重振媒体影响力毫无疑问就是要全面提升新闻质量、提高新闻内容供给。只要有高质量的内容、高质量的信息,自然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产生影响。报道粤港澳大湾区,广州的媒体具有地域优势。因为广东的媒体记者熟悉本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具备地理优势,可以第一时间采访;因为广东的媒体记者有语言、人文等优势,使得广东媒体可以去不断地挖掘和探索内地其他媒体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我猜想广州媒体是否可以在立足本土的方面制作更多直击社会民众内心深处的好内容,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其实,广东和广州的媒体在这方面一点都不弱,我们花这么多年建立起来优势,我们能否在文字报道、文字评论、传统图文报道,甚至新的短视频报道方面做出一个特色,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如果在媒体融合、推进智媒体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探索一条道路,广州和广东媒体一定会重振雄风。同时,广东互联网企业经历多年发展,在“借船出海”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我们的媒体和互联网企业其实可以在“造船出海”方面多加探索。比如在“造船出海”上,广东的新闻媒体可以打造一个自主可控的智能化传播平台,实现较高的用户粘性度、进行高内容质量,同时较好地盈利。到那时,广东媒体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全国各地媒体来“学习取经”的地方,对全国其他城市产生影响。 

 02 / 粤文化,印照岭南大地的“文化脐带”与传播密码 

        明珠湾:广州作为粤文化基础深厚的文化发源地,如何在自身高质量向内地传播粤文化的同时带动港澳的优秀粤文化,自身的本土文化如何更高质量地向内地传播和转化? 
        卢家银:换个角度思考,如何带动港澳优秀粤文化更高质量地向内地创造性转化,其实更像是岭南文化或者优秀粤文化如何向内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地方性的问题。地方性文化(比如岭南文化、粤文化)可以通过增强互联网平台、传统新闻报道对岭南地区民众的生活习俗的介绍频率,来实现地方性文化的传播。在各类传播平台上,粤文化或岭南文化看起来是一种地方性的习俗,实际上,在立足地方发展的同时,它们会从地方化走向普遍化,其他城市居民会更愿意接受优秀的地方性文化。举个例子来说,有一些歌曲用粤语唱出来是非常好听的,很多非广东籍、非香港籍、非澳门籍的人自愿学习演唱粤语歌曲。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如果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自身内部是允许不同特色、特点共存,并且在对岭南文化的特色传播中不断进行弘扬,这就可以促进粤港地区在文化上的影响力提升,实现一种真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对优秀人才的政策不能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是一定要落到实处。我接触过一些港澳来的青年,部分人说在这儿无法产生“这是我的城市”的归属感。他会认为“这是你们的城市,我来这儿待半年一年就得回去,在这儿我很难找工作”。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可能要调整各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用人政策。这是个巨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得先做起来。如果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会实实在在吸引港澳青年到粤港澳大湾区甚至内地其他城市来工作和创业。这样自然也会加深粤港澳三地的深刻连接、促进大湾区的发展。所以要创造机会,更要有更多明显能够落地的政策、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才能鼓励和引导优秀的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和内地其他城市工作生活,因此目前大湾区可能还需要持续推进。

        明珠湾:我们看到广州和广东一直是“敢为人先”的地方。作为毗邻港澳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您认为广州在城市对人才、技术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吸引力体现在哪?未来我们可以如何更高质量地吸引一些优质的港澳青年更加自愿地扎根到湾区,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粤港澳三地的深刻连接?
        卢家银:广州对人才、技术、市场的吸引力,我认为可以参照深圳特区。深圳哪些地方做得好,那么广州应该做得同样好;深圳没有做好的地方,广州作为“南大门”、广东的省会城市,一个代表性的一线城市,应该超越深圳。传统层面来说,广州对人才、技术、市场的吸引力来自于城市人员的多元化以及城市的开放包容,所以大家可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对于在未来如何吸引优秀的港澳青年扎根大湾区建设,我认为,广州在对外来的优秀人才,不论其来自内地、港澳台还是来自海外,我们都要做到一视同仁。既然广州是欢迎优秀人才的,粤港澳大湾区是欢迎优秀人才的,那政策制定了就要同标,这是第一个问题。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我们还可以从实践方面增加港澳青年对内地发展、内地福利政策的了解和认同。广东的信息传播者可以制作一些能够直击港澳青年内心深处、对港澳青年投资办企或者获得便捷生活等方面有利的信息。借助信息推广,让他们了解广东给予他们的各类政策利好。这样一来,他才会进行长期投资,慢慢投资我们后续的服务。这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需要粤港澳大湾区各级管理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全面优化管理与服务政策,对港澳地区的优秀青年在投资创业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尊重、关心和支持。这当然也是个长远工作。
        只有信息传播、引导是难以见效的,肯定还需要整体的社会管理服务在各个环节集体改变工作方式、信息沟通方式、处事方式。贯穿其中的核心就是要让港澳青年有一种回到家、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感觉。在和港澳青年的接触中,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一家人的归属感,文化宣传中,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回家来找工作了,自己在各方面跟别人是平等的。
        所以说媒体能做的核心无非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不断地宣传介绍,来突出中华文化的整体观,让港澳青年认识到香港澳门是国家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是同根同源的。这需要社会整体、媒体在传播宣传中共同努力。

 01 / 低调内敛,厚积薄发

       明珠湾:《南沙方案》和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南沙的制造业和智能制造提供了哪些新的方向? 
        王惠芬:南沙在智能制造发展上需要有完善的工业体系,还要有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我认为南沙在一些高精尖仪器设备的生产和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些薄弱。所以南沙自身要夯实基础之外,还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南沙地区和其他大湾区城市联动,形成“雁型”模式。只有相互抱团、形成“雁阵”之后,相关的科研人才、智能技术才能嵌入进去,使南沙实现更好发展。 明珠湾:作为智能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先驱者,广州大力发展智能汽车的勇气和底气在哪里?有什么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优势? 王惠芬:我们的家底就是“三来一补”。在汽车智造方面,广州有广汽,还有以前改革开放时期和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汽车产业合作。

        如果要问广东制造业产业发展的“勇气”何在,总绕不开的一个答案是,广州作为“海丝之路”起点、“千年商都”美誉和拥有四十多年制造业发展资本的雄厚“底气”和“硬气”。在制造业发展的万米长跑中,广州以及广东一直是奋力奔跑在所有选手前面的万米名将切普特盖。 
        对于南沙的制造业和智能制造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在《南沙方案》中给予了明确的期望。《南沙方案》明确指出,南沙要“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产业链。加快建设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园,推进智能纯电动汽车研发和产业化,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智慧交通产业集群。”在各地纷纷发力智能制造以期实现制造业“弯道超车”的今天,南沙和广州面临哪些新的挑战?经历制造业四十年的领跑式发展,今天南沙和广州的制造业暴露出了哪些“短板”?历经风雨的广州制造业企业如何继续保持“敢为人先”、低调内敛和敢想敢干的那份“果敢”与“刚毅”? 
        笔者就此专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暨南大学ERP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惠芬,一起探索南沙和广州智能制造、人才吸引的发展密码。

发挥千年商都之底气,以四轮驱动 擎动南沙及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 

文 | 安浩

专家访谈

——专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暨南大学ERP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惠芬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智能制造方面,广州做了四十年的工业积累,我们是有相应的家底和底气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将来如果我们要发挥优势的话,广东的智能汽车行业必须要做一些改造。在工业体系的打造上,我们可能还缺乏智能制造相关的软件配套。广州智能汽车行业在汽车智能互联、软硬件制造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可能还有些薄弱,有待提升。在形成汽车产业智能制造的完整工业体系方面,广州企业要大力培养产业工人,这恰恰是学校较难培养的。扎实做好制造业,首先要把产业工人进行重新定位,我们现有的员工可能需要进行再就业培训。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时,要努力让我们的数字制造系统、工业制造供应链和产业链系统以及人才资源实现相互补给。我们有底气、有勇气,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做好完善的智能工业体系不是一夕之功,要有一个长期的准备。我们不能放弃,我们必须坚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少说多做,因为这是一种核心竞争力的比拼、资源和能力的赛跑。所以我们在做的时候,要埋头苦干,不要去说太多。当做完了,有了强大体系的时候,我们再说。总体来说,我对未来制造业还是看好的。 

 02 / 实体经济,万事之基 

        明珠湾:我们看到现在的数字交易、数字支付好像是越来越主流化,但是它也面临一些缺乏合理的监管和大而不强的问题。前不久广州数字交易中心和期货交易中心落户了南沙,您认为未来湾区如何从数字经济中获利,以及未来的湾区经济应该如何面对数字经济发展的不确定风险与挑战? 
        王惠芬:我认为数字经济还是要依附于实体经济之上开展,这样才能抓牢我们以后的数字经济发展。基于实体经济之上,才有我们的数字经济,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是对于数字支付、数字交易,一定要有相关的信息系统监管,完善市场经济的法治体系。我们要靠市场力量和市场经济法治来加强数字监管。 
        

03 / 四轮驱动,用好家底

       明珠湾:我们看到您之前经常提到说,广州和南沙的发展应该逐渐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式,您认为现在禁锢南沙发展最大的问题在哪?未来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实现摆脱于传统“守业”的经济发展思想,如何让南沙发挥它真正的经济活力?
        王惠芬:发展经济可能要在社会、文化还有符号方面去找补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一直都说,在深化经济转型升级的时候要打破地区的壁垒,尤其是大湾区城市之间。其实我们讲粤港澳大湾区,但是大湾区各个产业之间、各个区域之间的壁垒还是蛮深刻的。这种深刻的壁垒要靠社会资本激活,意思是我们要重新地规划设计数字经济相关行业或产业链上的社会资本网络结构,用经济资本的话来说,就是重塑价值链、供应链,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打造我们的文化资本。重点来说,文化资本主要指传统的粤商文化、贸易间的文化习性以及相关文化禀赋的注入,为我们的制造赋予文化资本内涵。最后一个叫符号资本。对于制造业发展来说,它的符号资本实际上就是如何提升我们广东制造业的自身品位、制造业的声誉,还有在人们的生活和交往中的口碑,使其在各个区域经济间实现彼此的互相尊重,这叫四轮驱动。我们真正要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或者要让粤港澳经济有深度的合作交流、高质量发展的话,我们就需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符号资本的四轮驱动。
        明珠湾:我们看到南沙现在在企业落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对于企业政策,您认为南沙可以再做哪方面的努力?
        王惠芬:我认为南沙应该发挥广州“贸易之都”的传统优势,借助港口以及湾区的创新型贸易模式,以物流、港口带动区域贸易发展。以此为基础,把千年商都、广州的出海,从原来番禺和清朝时期十三行的那种发展态势找补回来,然后夯实广州贸易之都和外贸型经济的定位,拓展“三来一补”的四十年家底。比方说我们有来料加工、来料组装、来图加工设计以及补偿贸易,这些就是四十年的家底。广州要把这些优势灌入到南沙去,把传统中国南方的贸易优势以及广东制造业的家底、几十年的外贸和传统贸易的一些升级放到南沙去,这样的话可能真正能够夯实它的基础。 

我估计数字经济的红利还没有开始。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释放红利需加强贸易,激活实体经济后,数字经济的释放还需要一段时间,未来应该会形成趋势。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扎扎实实地做好监管,做到软硬结合,使得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相辅相成。这样的话,未来我们的湾区的数字经济还是可以获得红利的。

我认为数字经济还是要依附于实体经济之上开展,这样才能抓牢我们以后的数字经济发展。基于实体经济之上,才有我们的数字经济,这是第一个要求。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新城计|旧金山湾区成功原因及对 
             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启示

文 | 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    来源:澎湃新闻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北部,由旧金山市、半岛、北湾、东湾和南湾五大板块组成,其中很多高科技公司聚集在南湾,南湾又被称为硅谷。旧金山湾区是一个多核心结构的区域,三个核心城市分别是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市、东湾的奥克兰市和南湾的圣何塞市。其中,旧金山市是整个湾区的核心城市,以旅游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奥克兰市位于东湾滨水地带,以港口经济为主导;圣何塞市是南湾硅谷的核心,以高新科技和生物医药业为主导。作为老牌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均位于美国前列。 在世界范围内,旧金山湾区也已经发展成为最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图1 旧金山湾区构成图 资料来源:加利福尼亚州官网;中国指数研究院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3、政策支持:为创新机制保驾护航 
        旧金山湾区创新模式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公共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尤其是在科技创新的培育、成长和转化阶段,湾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措施与政策。  
       (1)研发阶段。政府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利益技术研究中心(CITRIS)在初创时就曾获得1.7亿美元的美国联邦基金以及1亿美元的加州政府州立基金支持,CITRIS后来在能源储备、交通等方面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实行税收优惠减免政策。除了美国统一施行的税收减免政策,比如“R&E抵免制”和“经济复兴税收法案”等,湾区政府还为科技创新企业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额外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湾区政府一直积极制定政策,保障技术拥有者的合法权利,激励创新工作常态化。 
      (2)成果转化阶段。美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比如1982年实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对中小企业的研发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支持。政府还设置专门机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技术转让中心(NTTC)和联邦实验室就是主要的公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为了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孵化器的创建,政府还通过立法推动孵化器的发展。 
      (3)产品市场化阶段。通过政府采购积极引导、支持和帮助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以航空航天业为例,20世纪40—60年代,美国政府是电子工业及航空工业等新兴产业的最大客户。近年来,旧金山湾区还以企业团购等方式引导新技术和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公司越多,价格就会越低,企业推行新技术新产品的成本就越。

建设实践与创新策略 

        旧金山湾区是创新驱动的典范。湾区以高新技术为引领,通过各城市间的良好协同发展机制,借助众多一流大学提供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世界级城市群。分析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原因,是政策制度、创新产业、交通体系、城市群结构、产学研互动等各种因素共同促进的结果。 
 1、管理运营:创新机制的保障 
        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这个体系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政府担负着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的角色,致力于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消除贸易壁垒、建立服务平台、提高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等。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为旧金山湾区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成长氛围。政府还实施了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措施,从供给和环境保障等方面推动技术革新,并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从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2、区域协同管理:促进整合发展 
        早期湾区内各城市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产业同质化明显。为了协调区域的发展和管理问题,1945 年,由企业赞助的湾区委员会成立,并陆续建立了多个专门机构,如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ABAG)、大都市交通委员会(MTC)、海湾保护和开发委员会(BCDC)和湾区空气质量控制局(BAAQBD)等。其中,1961 年成立的半官方的旧金山湾区政府协会(ABAG)是湾区最主要的区域性综合规划机构,由各级地方政府领导人组成,以区域统筹规划为目标,搭建各城市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ABAG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防止城市无序扩张,解决土地使用、住房和交通、环境质量、防震等公共问题。 
        为了更好地规划和协调湾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湾区委员会还制定了多个战略性的指导方案。近阶段,所执行的是“Plan Bay Area 2040”(2017年通过),正在筹划中的是“Plan Bay Area 2050”,主要集中在住房、交通、经济和环境等四个关键问题上,进行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致力于改善交通系统、保护社区不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实现未来住房和就业增长模式所必需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让湾区所有居民获得更加公平的权益。该方案2021年实施。 

    

 
 4、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的平台 
        湾区经济首先从工业发展起步,经历了工业的聚集和分散,之后是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随着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制造业不断进行转型和升级。近年来,高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湾区经济较为典型的特征。 
        在产业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三大核心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成了差别化定位:旧金山市侧重于金融业、生物制药业和旅游业;奥克兰市倾向于制造业和港口经济;圣何塞市重点发展信息科技、电子制造和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产业。这种多元而互补的产业结构也增强了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高科技产业聚集发展是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湾区拥有一大批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大公司,形成了大、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协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融科研、技术、生产于一体,在航天科技、生命医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独领风骚。美国劳工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提供的湾区主要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比的数据,其变化趋势也侧面反映了湾区产业的集聚发展情况:制造业的从业人口在逐年减少,而高新技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长迅速,2019年达到16.1%。
 5、教育科研:创新发展的源泉 
        旧金山湾区的成功,得益于“科技引领创业,创业驱动创新,创新创造财富”的体制。在这个系统中,大学师生、科研机构人员、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等构成了创新核心圈层。湾区的创新发展正是依靠教育科研资源聚集起来的人才优势和卓越的企业创新能力。 
      (1)教育科研资源,提供创新原动力。作为世界级的高科技研发区,旧金山湾区汇聚了大量的高校、研究机构和实验室。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州政府就颁布了“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以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三级学校为主的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以斯坦福和加州理工大学为核心的私立高等教育系统。湾区采取的是多中心互补组团式大学集群发展模式,旧金山市、半岛、北湾、东湾和南湾都有世界一流大学为引领的高水平大学集群,形成了跨区域的高等教学资源的空间分布模式。
        湾区还有5所国家级实验室以及多所州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本身就是开放式平台,为高科技产生提供了优质土壤,同时,还研发出众多专利科技,进一步推动湾区的科技创新与研发。这种高校科研集群和科技型产业集群共享知识资源的空间分布模式,大大拓展了湾区内部知识交流的频度、广度和深度。
        湾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推动湾区知识生产、技术商业化和创新扩散科技创新的步伐,在“大学+湾区”的合作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种有效方式:一是高校参与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二是高校为企业创新提供优秀人才;三是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并主动产业化;四是政府支持高校和实验室,利用政府采购等方式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新产品应用。在大学与湾区的互动过程中,湾区内部优质的教育资源还能反过来吸引大批优质的科技公司和中小微科技企业进驻,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科技+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2)校企合作政策,促进创新双赢。成熟的法律政策是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保证。美国政府通过了相关政策和法案,允许高校把科研成果的专利权以独家许可或非独家许可的形式授予企业,大大加快了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速度,实现了高校与湾区企业的双赢。另外,高校也通过相关的政策规范了校企合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重视知识产权问题,协调并保护校企双方的合法权益,提高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减少校企合作可能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例如,斯坦福大学定期在学校官网发布最新的专利成果、项目合作意向、人才意向等信息,硅谷的企业可以很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与大学商谈合作意向。斯坦福大学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等校企合作问题上积累了一套成熟的方案,充分考虑企业的立场和需求,并出台了极为便利的合作流程,既保护了学校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又不损伤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6、传播策略:湾区形象的增值 
        城市形象与城市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产业升级带来城市形象升级。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湾区产业再次升级,全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新兴商业模式,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硅谷成为湾区和美国的标志。如今,旧金山湾区已成为享誉全球的“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形象是由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形象共同建构整合而成的。在湾区的各个组成部分中,形象塑造较有成效的是旧金山市的旅游品牌、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和东湾的总部经济品牌。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发展特色、前景及其启示  

        旧金山湾区以不到美国1%的人口,创造了美国5%的GDP。2018年,旧金山湾区人均GDP达到了10.7万美元,远远超过了美国人均6.25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从就业结构看,它的计算机、数学、商业、金融和管理等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比,都明显高于美国的平均水平。旧金山湾区在高新技术、生物医药科学、航天、能源研究等方面,引领全球20多种产业的发展潮流。湾区吸引着上千家高科技企业进驻,仅仅是《财富》杂志评选出的世界500强公司中就有30多家将总部设在旧金山湾区。湾区还吸引着全世界的优秀人才在此集聚,不仅创建了具有规模效应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还带动了湾区周边城市群的发展。旧金山湾区以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特色,主要表现如下。
 1、不断完善的创新系统。 
        湾区形成了许多创新制度,如移民制度、国家实验室、公司制度、大规模生产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等,这些制度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湾区拥有大量的高校、实验室和研究机构,三者聚集在一起使得湾区拥有了全美技术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推动着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科技产业链的迅速发展,从而成就了世界级的科技湾区。
2、文化与市场的开放包容。
        湾区政府非常重视吸引全世界的科技人才,为特殊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制定了各项人才优惠政策,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着大批科学家在美落户。湾区政府还实行区域地方自治体系,秉持市场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氛围。
3、发达的科技金融体制。
        硅谷崛起以后,以硅谷为产业链带动的科技金融业成为其显著标志。旧金山湾区形成了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私募投资组成的完整的投资体系。目前,加州,甚至是美国,最主要的风险投资都集中到了旧金山湾区,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可以来旧金山湾区寻找资金。
4、整合的协同发展机制。
        湾区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区域治理机制来协调区域发展问题,不同城市承担不同的职能,形成错位发展与互补的产业结构,并通过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产业来带动周边区域的产业配合跟进,从而促进了整个湾区的共同繁荣。

展望未来,旧金山湾区的发展前景 

1、紧盯科技前沿,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旧金山湾区作为世界知名的科技湾区,未来的发展紧盯着科技前沿:新能源、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以低温超导材料和纳米材料应用为代表的新材料革命。
2、利用高科技成果,促进产业换代升级。
        将计算机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把智能赋予传统工业,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可以在“工业 4.0”时代把握更多的发展先机。例如,硅谷的传奇人物马斯克将智能注入传统的汽车工业和航天工业中,创办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将传统产业转变为全新的未来产业。
 3、立足全球化视角,参与世界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旧金山湾区还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格局,广泛吸收世界精英,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才能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取得竞争优势。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旧金山湾区以创新驱动的区域发展, 给人极大启示 

1、发挥市场主体地位,政府配合服务。 
        旧金山湾区特有的风险投资模式和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湾区政府部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湾区近年来积极搭建与政府合作的机构平台,如设在各个城市的多个经济开发公司(EDCs)等,这些开发公司能够高效地将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公共资源进行开发和重新配置,并运用商业化的运作方式进行推广。
 2、科学教育提供人才与技术保障。 
        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构建起良性的创新驱动循环系统,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频繁流动,让科技知识理论与实践在更深的层次上达到契合,让湾区在科技创新、技术商业化和创新扩散等方面大获成效。
 3、允许冒险试错,鼓励创新包容。 
        旧金山湾所处的美国加州,优质的移民政策和极具包容的城市社会是加州持续吸引大量移民的重要原因。湾区企业还通过采取优惠政策、允许试错等途径,并以优厚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引来优秀科研技术人员落户。 
4、合理划分城市功能,产业协同发展。 
        南湾以圣何塞为中心,其环境创新中心获得成功,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了多种可靠服务以及新工作机会;东湾的三谷地区成立了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即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创新;而北湾则建立了北部湾生命科技联盟,将索诺玛县、帕那市、索拉诺市和马林县的公立与私有生命科技企业全部囊括进来。以上这些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推动整个湾区经济合作体走得更远,攀更高。 
 (本文摘编自格致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的《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0》,原题:“旧金山湾区:科技创新驱动区域发展”,周振华主编,课题作者:聂艳梅)

加速软硬联通   加力开放创新
八个关键词看深圳“核心引擎”
激荡大湾区

文源 | 深圳特区报

关键词1 /扩大开放:以前海“扩区”为支点 

        2021年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公开发布,为这个“特区中的特区”赋予更大的机遇和使命。
         从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前海方案》扩展的不仅是前海的面积,更是前海的发展空间。空间扩大后,前海合作区海陆空铁齐备,具备了空港枢纽、海港枢纽、会展商务、现代服务等国际湾区核心发展要素,装上了更为强劲的动力引擎,释放出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前海成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和加快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
        一系列支持措施随后接踵而来。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为前海合作区改革开放提供优质、高效、精准的司法服务与保障。“积极推动深圳前海等区域重大战略平台绿色发展”“支持前海优化市场准入规则”“支持前海合作区打造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在广东省多个“十四五”专项规划中前海元素不断出现。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在这样的机遇和使命中前海乘势而上,切实发挥好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平台作用。
        深港合作方面,税务师、建筑师、导游等16类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仅需备案即可执业,“前海港澳e站通”首批网点在港澳落地,提供223项服务事项,实现港澳投资者“足不出港澳”“一站式”办理前海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方面,前海合作区已累计推出制度创新685项,其中6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推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建设,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对外开放方面,前海启动“一带一路”贸易组合枢纽港,并启动建设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签约入驻金融机构1/3为港资、外资机构。
        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前海正在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乘风破浪。

关键词2 /创新机制:设立“深港合作专班” 

        2021年9月6日,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在深圳举行。建立于2004年的深港合作会议机制,首次以深圳市委书记和特区行政长官参与的高层会晤暨合作会议形式进行。 
        这次活动,双方围绕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国际仲裁等领域签署4份合作协议,还举行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联合办公室、前海港澳e站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交流合作平台香港机构进驻4个合作项目启动仪式。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引擎”,深港正在创造新的“双城故事”。 
        深港愈发紧密的合作离不开深圳联动香港设立的“深港合作专班”。截至2021年底,已推进深港合作19个工作专班、35项具体任务,深方26个部门、港方13个政策局全程参与,全力推动重点合作事项落地见效,其中28项已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此同时,深澳两地也在合作专班运行机制下不断深化合作。“深澳合作专班”已部署推进7个工作专班。 

关键词3/科创高地: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 
        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深圳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期限定在2025年。 
        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俞大鹏组建的3万余平米国际量子研究院实现建设运营,国内自主研发的加速电压为30KV专业级场发射电子束刻蚀机样机第一代实验室样机攻克了国内量子科技领域的一道“卡脖子”难题;在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土建部分已全面封顶;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一期工程已正式全面进场施工……目前,深圳已有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条推广至全国的“深圳经验”也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实践。
        科技创新依赖于一整套生态系统,而非单打独斗,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恰好具备着创新生态链相互补充的优势。山水相接、各领风骚的深圳和香港不仅互补互促,更是强强联手。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是两地强强联手的“缩影”。2021年河套的科技创新合作按下“快进键”,《关于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区两园”建设的合作安排》正式签署,首个深港“联合政策包”已推出,首个深港双方联合办公场所正式启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落户。近三年,具有港澳背景的创新创业团队从69人增至561人,增加约7.2倍。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深圳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全市600余万人才中科技人才超200万人。 
        人才聚集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拟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目前,已有6所香港高校在深设立大学研究院,累计在深设立科研机构82家,建设创新载体56个、孵化企业240家。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港大、港科大等合作,已累计设立500多家科技企业。

关键词4/软联通: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

        去年6月,GoGBA(湾区经贸通)一站式平台启用和香港贸发局大湾区服务中心揭牌仪式在深港两地以视频连线的形式同时举行。GoGBA这一涵盖大湾区市场及政策信息、咨询服务及培训,以及企业推广、拓展和对接服务的平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希望,它可以成为香港企业开拓大湾区商机的“百宝袋”。 
        越来越多国内外人才和企业希望搭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这趟“高速列车”。然而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域和关税区、流通三种货币”这种在国际上都没有先例的条件下,如何实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是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关键所在。 
        今年1月,《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重磅发布,提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牵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开放。 
        如今,接轨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营商环境正在加速形成。借鉴港澳知识产权制度经验出台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强了深港澳三地知识产权执法协作;高度便利化的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制度印发实施,明确11个领域境外专业人才执业便利具体举措;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创新联盟正式揭牌成立,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标准互认机制。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去年,《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作出全面规范。深圳还发布营商环境4.0改革政策,提出了222项改革任务。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去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意见》,深圳加快推进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出台了五年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改革、引领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窗口”和“名片”。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中不断探索向前。在2021年3月正式启动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中,深圳传音控股成为全国首家试点企业;深圳在全国率先面向香港居民开展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测试;在香港发行全国首个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50亿元。 
        体制机制的“软联通”让人员、资金、货物、信息等要素高效流通,深港澳市场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5/硬联通: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深圳作为枢纽型城市的功能不断强化,“海陆空铁”多维联通,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正在形成! 
      《关于加快深圳市航空货运发展的工作方案》印发实施,推动加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已开通香港、澳门跨境直升机服务; 
        深圳获评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蛇口游轮母港已设置跨境直升机停机坪,深港引航互认加快推进,符合港方要求的20名深方引航员已向香港海事处申请香港一级领航员资质证书; 
        皇岗口岸重建加快施工,临时旅检场地已具备全面开通条件,罗湖口岸、沙头角口岸改造升级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初步建成全天候、连续的船舶动态监测监控以及巡逻艇现场监管的立体监管系统,完成边检“快速通”升级改造; 
        赣深高铁建成通车,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前海段工程、深惠城际及大鹏支线、深大城际、深莞增城际持续推进,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已完成东人工岛筑岛和西人工岛主线隧道主体结构,伶仃洋大桥先导索日前顺利过江,大桥东西主塔成功“牵手”。截至2021年底,高快速路里程突破600公里。 
        2021年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复函中要求深圳推动跨界引领发展、跨区域一体发展、跨领域协调发展、跨前沿技术融合发展。深圳将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高质量服务,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网络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溢出效应,从而推动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深港合作的高质量发展,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硬联通”的提速,成为助推深圳振翅高飞的羽翼。深圳外贸潜力不断释放,2021年深圳货物贸易进出口3.54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出口规模连续29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 

 关键词6/创新创业:便利港澳居民来深发展 

     “我的想法很简单,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这是通过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加入腾讯的香港青年王肇聪选择深圳的理由。 
        机会、机遇、发展……越来越多港澳青年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无限潜力,北上逐梦。 
        而深圳总有满满诚意支撑这些前来追梦的青年。 
        渴望来深寻求工作机会。深圳积极配合香港特区政府实施“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共有超410家企业提供3500个岗位,530名香港大学生入职深圳的用人单位。自2020年底起,深圳定向招录的港澳籍公务员已有10人陆续入职,在2022年服务“双区”建设专项招录公务员中,深圳再次设置了5个定向港澳选拔职位。 
        希望来深创新创业。自2013年6月第1个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揭牌以来,深圳已建设15家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其中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孵化项目182个,其中港澳项目54个。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截至2021年已累计孵化团队555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314家,2021年新引进的87家团队中超八成是港澳台及国际创业团队。 
        就业创业外,深港澳在教育、医疗、文体等各方面的合作都在跑出“融合加速度”。 
        公共服务享受“市民待遇”。深圳公安民生警务平台可实现来往内地通行证业务换补发等29项业务“一站式办理”,深港跨境社保服务通将社保办理线下服务渠道跨境延伸至香港地区,人才园行政服务大厅及各社保服务大厅均开设“湾区服务专窗”。
         教育选择更加多元。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正式开学,2021年新缔结35对深港澳姊妹学校,总数增至346对,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共建“粤港澳特色职业教育园区”。
        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国际化。“港澳药械通”政策在深圳正式落地,13款急需进口药品和3款急需进口医疗器械在港大深圳医院投入临床使用,共开设12家港资独资合资医疗机构和1家香港名医诊疗中心,348名港澳医师获内地医师执业资格。
        加速融入内地发展,港澳居民在深的体会不仅限于“来了就是深圳人”,更是“大家都是湾区人”;是“参与者”,更是“责任者”。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关键词7/规划衔接:对接香港新发展策略 

        2021年10月,林郑月娥发表《施政报告》时透露,香港特区政府将在香港北部建设一个300平方公里的都会区,配合深港跨境口岸和交通基建,与深圳形成“双城三圈”的战略性布局,林郑月娥此后在多个场合积极宣传推介这一策略。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香港“北部都会区”给出了“深圳任务”: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拓展深港合作新空间。 
        2021年底召开的深圳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已对此作出部署: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发展策略,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努力打造国家级深港合作新平台。推动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等规划建设,加快皇岗口岸重建。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认为,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将使“深港口岸经济带”成为发展的新风口。 
        事实上,作为深港合作的重大平台,深港口岸经济带已经纳入了国家和广东的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以及省、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形成空间统筹、结构优化、错位协同的口岸经济发展格局”。 
        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也写在了深圳多个区2022年发展计划中。南山区提出,积极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加强与香港洪水桥新发展区交流合作。罗湖区提出,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推动港东铁北延、港车北上。福田区、盐田区也提到了与其密切相关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及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 

 关键词8 /辐射带动:融入“一核一带一区” 

        去年2月,广州官方确认广州地铁22号线将延伸至深圳,12月,广深实现了地铁乘车码互联互通。仅从地铁这一个侧面便不难看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核心城市的广州和深圳联系愈发紧密。 
        坚持极点带动、轴带支撑、辐射周边,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空间布局。深圳不仅需要联手香港讲好“双城故事”,更要与广东省的另外8座湾区内地城市一道,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 
        广深“双城联动、比翼双飞”持续推进,双方共同参与共建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和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与此同时,深圳向西将西协战略与珠江西岸城市发展战略对接,向东深圳汕头协同创新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向北强化与韶关、梅州等城市生态型产业合作…… 
        深圳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也是“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的主引擎。火力全开,只为携手湾区各城劈波斩浪,继续扬帆起航。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明珠冉升,春归南粤

明珠湾夕阳美如画,清风醉晚霞

文 | 谢艳   图 | 泽科 安浩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花火里,是对春回大地的憧憬与希望

敢闯敢干,南沙勇气,明珠畔,起航2023

明日之珠,癸卯兔年,万象更新

美好的午后,在图书馆挑选喜欢的书籍,沉浸在书香世界里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走近文字,华美的文采是知识殿堂的钥匙

蓝天碧水白塔,明珠湾处处散发着宜居的春日气息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看!春天的明珠湾,连路旁小花都是那么绚烂多彩

红色驿站前、广场上的雕塑在湛蓝天空上彰显着青春活力的熠熠生辉

人间处处,春雨杏花急急落,车马春山慢慢行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约上三五好友,去追赶春天的尾巴

孩子们的世界,平凡至极又可爱突出

灵山岛尖、明珠岸畔,城市新区,活力绽放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夜已央,明珠湾高楼里的灯光如璀璨的星,如暗中晶莹的眸

明珠湾的有序交通,经无数人工的双手实现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