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明珠动态》第23期

卷首语/ Preface

绿色金融,共圆“碳中和”愿景

         近年来,低碳、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性目标下,绿色金融也成为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既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动力。
         2017年6月,广州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多项指标领先。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也走到了全国前列。
         地处广州副中心南沙、粤港澳大湾区“窗口”的明珠湾,绿色金融亦是其助力地区发展的重要工具。港澳独特的国际地位以及大湾区发达的金融体系,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基础和条件。集聚了丰富的人才、机构和资金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发展成为国际金融枢纽。
         凭借着地理和资源的优势,明珠湾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多家优质的企业、组织和机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也在此落地。这不仅增加了明珠湾的区域实力,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明珠汇聚,金融起航。”明珠湾还在源源不断地为南沙的绿色金融注入活力。7月,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迎来了首批44家国际金融企业入驻,意味着明珠湾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作为南沙的一个连接点,明珠湾力求打造都市型、分布式、智能化金融集聚园区,促进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金融创新生态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新标杆。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的“木棉花”已形象分明,越秀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文化投资金融中心、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的轮廓也日益清晰,随着这些地标建筑逐渐从图纸变成现实,明珠湾的绿色金融将迸发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绿色一直是明珠湾的底色。在“碳中和”愿景中,明珠湾将把握绿色金融的新机遇,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深度融合,兼顾科技、生态、智慧等,建成真正的绿色新城。我们期待且相信,明珠湾,未来可期。

卷首语 / PREFACE

绿色金融,共圆“碳中和”愿景

见闻 / INFORMATION

2021年第三季度工作动态 
2021年第三季度党建动态

博识 / KNOWLEDGE

党史学习

数读 / GRAPHICS

明珠湾投资及招商概况(2021年第三季度) 
拔地而起的新城

逐梦 / DREAMS

秋日丝语:在明珠湾,编织秋天的童话

筑城 / CONSTRUCTIONS

南沙国际金融枢纽“路线图” 
明珠湾,大湾区金融创新新引擎 
南沙:金融产业创新创业首选地

明珠汇聚,金融起航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新标杆

求索 / INNOVATIONS

践行“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新城样板
绿色金融提速,多城发力拥抱碳中和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上海“十四五”要发展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

卢一先主持召开横沥岛尖城市设计优化与控规调整、横沥TOD站城一体化设计专题会

9月11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卢一先主持召开会议,研究了横沥岛尖城市设计优化与控规调整、横沥TOD站城一体化设计有关事宜。一是原则同意横沥岛尖城市设计优化与控规调整工作方向,并提出在规划定位、空间布局、滨水区域及生态堤岸、交通组织等方案的优化建议;二是原则同意关于横沥TOD理念以及关于站点及周边土地进行整体综合开发及一体化空间设计的工作方向,并提出需进一步优化规划设计成果。

董可主持召开横沥岛尖地下空间及综合管廊项目和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运营专题会

7月8日,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横沥岛尖地下空间二期、地下环路及综合管廊等项目有关情况,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 9月18日,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会见了首都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明乾一行,就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运营相关事宜进行交流。

谢明主持召开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专题会议

7月13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召开主持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相关工作。会议要求明珠湾管理局抢抓进度,全力推动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首批项目及第二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作。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OPEN

工作动态

01

02

03

庄海波主持召开横沥岛尖“两评一案”专题会议

8月26日,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庄海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区起步区二期(横沥岛尖)复合型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PPP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财政承受能力论证。会议认为,“两评一案”落实了管委会关于横沥岛尖地下空间按照“政府直投+PPP模式”推进的工作要求,原则同意“两评一案”的总体思路。

04

明珠科学园“无废工地”试点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灵山岛尖公交站场主体工程完工

        9月24日,灵山岛尖公交站场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完工。未来,这一公交站场将配备7个公交车位、3个充电桩,并安排3条公交线路由此始发。预计投入使用后,这座公交站场建筑综合节能率可达89.3%,几乎为“近零能耗”。一座低调的公交站场将化身成为高科技的展示窗,潜移默化地推广着低碳绿色的未来城市生活方式。

OPEN

工作动态

05

06

         9月3日,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联合研发工程中心正式揭牌,标志着明珠科学园“无废工地”试点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广州明珠科学园建设指挥部、广州市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等单位见证揭牌启动仪式。

        “无废工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明珠湾区一脉相承,它能够把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及城市发展模式,项目启动为明珠湾区“无废城市”开了好头,助力区域持续打造“生态明珠”的响亮名片。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灵山岛尖C2-34-02、C2-24-10地块摘牌!将建起阿玛尼时尚艺术中心

        9月16日,灵山岛尖C2-34-02、C2-24-10地块由广州尚丰柏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68760万元竞得,总用地面积19023平方米,总计容建筑面积82972平方米。将在明珠湾灵山岛尖2021NJY-7地块建设“阿玛尼时尚艺术中心”项目,以高标准打造集总部经济、高端品牌、高端公寓配套于一体的城市产业综合体。

地铁18号线开通运营

9月28日,18号线首通段(冼村至万顷沙)开通运营。18号线是广州地铁首次采用时速160公里的市域快线D型车,每辆8节编组。18号线自南沙万顷沙至广州东站,全长61.3km,设站9座,功能定位为南沙快线,实现了广州中心城区、南沙新区的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实现南沙副中心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时空目标。

07

08

一起出发!追寻时代的弄潮儿

在辛亥革命纪念馆门口合影留念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展品

党建动态

01

        喜迎建党100周年,明珠湾管理局党支部携手中铁广州工程局党支部、葛洲坝集团南沙区域党组织开展“百年辉煌接续奋斗 学史力行共谋新篇”“百年风华忆初心 同心齐向学党史”党建共建活动,以党建引领、联建聚力共庆建党百年。南沙开发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庄海波,明珠湾管理局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局长卢劲松,中铁广州工程局华南指挥部党工委书记秦利辉出席系列活动。 
         7月1日和8月20日,明珠湾管理局分别携手中铁广州工程局党员干部、葛洲坝集团南沙区域党组织,到黄埔区长洲岛的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参观学习,进一步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展馆内现代化声光电的影像下,党员干部们跟随着解说员的脚步,一起走过了辛亥革命的历史长廊,短短数十分钟经历从晚清民族危机、甲午战败、辛亥革命、开创共和新纪元等近30年的历史变革,辛亥革命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近在眼前。一起走进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以党代会的发展为线索,了解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过程与成果、会议影响与贡献、代表理想的升华,展示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感受充满细节的历史画卷。

在展品面前驻足参观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内,一场“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主题档案文献展拉开序幕。此次展览展出的500多件档案中近半数为首次公开。 
         通过珍贵的历史档案、鲜活的影像资料,展览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使命的感人故事,深刻诠释了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成功密码和力量所在。 
         一路畅谈,一路在历史长廊中前进。党员干部们亲身领略了无数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革命时期的艰难处境,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先辈的坚定信念。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中奋楫者先、勇进者胜,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通过此次“百年辉煌接续奋斗 学史力行共谋新篇” “百年风华忆初心 同心齐向学党史”党建共建活动,明珠湾管理局党支部携手双方在“辛亥革命纪念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历史长廊中,更深刻理解历史变革,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双方将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矢志艰苦奋斗,以党建共建加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力量,以共建为桥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为更好建设发展明珠湾起步区作出贡献。

参观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合影

档案馆内景

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门口合影留念

开学季,明珠湾党史“第一课”学习拉开序幕

          9月1日, 明珠湾管理局党支部走进“国内首个自贸区特色图书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主题活动,品读书香四溢的红色韵味,为9月拉开了“第一课”的学习序幕。明珠湾管理局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局长卢劲松参加活动。
       “阅读分享漂流瓶”便是课堂序幕,明珠湾管理局党支部所诵读的《七律·长征》是上一个参加活动的党支部留下的“漂流瓶”,而明珠湾管理局也在朗诵结束后将红色诗词传递下去,寓意在品味经典、诵读党恩之中延续红色精神。

参观红色印记 图书馆摇身一变“叙事博物馆” 

        目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红色印记”展在南沙图书馆展出,明珠湾党支部一行徐步观展。 
        据了解,这一展览首次较为集中展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南沙的红色故事,“红色印记”展主体位于1楼环廊,覆盖2楼书山外文馆及3楼云梯自修区,共分为六个章节。它以时间轴为纽带,带领明珠湾管理局全体党员走进农民运动、三圣内县委、广游二队以及本地历史人物事迹等独具南沙特色和融合本地人文历史背景的党史故事当中。

党建动态

02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该展览最珍贵的是史料展品的呈现,近100多件史料印刷品、物品等悉数展出,让党员们仿佛来到“博物馆”,体验了一次身临其境的叙事情景。 
        只见党员们饶有兴致地驻足于序言的一幅地图前,“这是100年前由一位瑞典人所画的南沙地图,在他的笔触之下,有意突显了南沙区的地理位置及区位细节,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这里作为大湾区核心位置的前景价值。”南沙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以“图书馆+博物馆”之旅的形式体会9月“第一课”,明珠湾管理局一行感悟颇多。党员们纷纷表示,党的起源、党的发展其实就在自己身边,在革命苦旅、风云激荡的时代,南沙地区革命故事可歌可泣,“南沙红色精神”更激励了如今我们坚定不移跟党走、全心全意建设明珠湾的决心。 

 寄情“红色精神” 承载党史学习教育“最新答卷” 

         除了参观学习“红色印记”展览,党员同志们当天还在南沙图书馆自由“打卡”参观,以浩如烟海的书籍为船、日夜耿耿的党建引领为桨,探索寄托在书籍之中的“红色精神”。 
        党史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在这里“取之不竭”,录脸办理一次读书证、推荐一本好书、向南沙图书馆捐赠图书等活动让明珠湾管理局一行收获满满,为明珠湾管理局党史学习教育书写了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答卷。 
         以党史学习教育作为明珠湾管理局党支部的9月“第一课”,令党员们深感初心使命、铭记南沙发展,在未来的“课堂”中,党员同志们将继续学习,争做三好学生,将红色精神融入明珠湾的建设之中。

周文雍、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

        “让这刑场作为我们新婚的礼堂,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新婚的礼炮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男女主人公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结婚誓言曾感动了几代中国观众。电影中两位意志坚如钢铁的烈士的原型就是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1928年2月6日,两人在广州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牺牲时,周文雍23岁,陈铁军24岁。 
         周文雍,1905年出生在广东开平一个贫穷塾师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铁军,原名陈燮君,1904年生于广东佛山,为表达铁心跟着共产党走,改名铁军,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广东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广州笼罩在白色恐怖中,时任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长兼工委书记的周文雍也被列入通缉名单。八七会议后,周文雍受党组织委派,与中共广东区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陈铁军假扮夫妻,为恢复广州党和工会领导机关、筹备广州起义并肩战斗,建立了真挚的情谊。 
         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等的领导下,广州起义爆发,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周文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人民劳动委员兼教育部长。因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广州起义最终惨遭失败。在此背景下,周文雍率领部分起义武装,与十多倍于己的敌人短兵相接,为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府而与敌殊死搏斗,直到弹尽援绝后才杀出一条血路,突围撤离广州,辗转来到香港,负责联络和安置撤到香港的同志。 
         起义失败后的广州,党组织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重建党的机关和组织,周文雍和陈铁军回到广州坚持地下斗争。他们有时扮作富商,有时扮作苦力工人,找寻失去联系的党员,重建秘密联络点。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告密,1928年1月27日,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 
         在狱中,敌人对周文雍和陈铁军进行严刑审讯,并对他们施以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竹签钉指心等各种惨无人道的酷刑。然而,面对种种折磨,两人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无计可施、恼羞成怒的敌人,决定判处两人死刑。

百年先锋

DANGSHI XUEXI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毛泽东为什么要把进入北平城称作“进京赶考”?

         刑场上,周文雍与陈铁军脚步坚定,神态自若。他们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只能将这份感情深深埋藏在心底。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在刑场上将这份真挚的感情公之于众,让刑场成为他们婚礼的殿堂。
         两人牺牲后的第二天,他们在铁窗下相依而立的照片便被刊登在报纸上,照片旁写着:“我们俩过去在一块工作,一直没有结婚,现在我们宣布举行婚礼。” 为了纪念周文雍和陈铁军,江门市修建了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陵园内,两位烈士的纪念碑岿然而立,左面刻着陈铁军的箴言:“一个革命者应该学习古今中外伟大人物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右面刻着周文雍就义前写下的著名诗句:“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

党史100问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从此,“赶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话题。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到来的全面胜利,特别是三大战役的迅速胜利,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准备是不足的,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因而滋长了一些官僚主义、骄傲自满的思想。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胜利容易使人骄傲,而骄傲又会使人忘乎所以,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谦受益,满招损”。在中国历史上,因骄傲自满而失去政权的教训太多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几次大的骄傲,最终导致几次大的错误,使革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为此,在夺取全国政权这个伟大的胜利面前,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不能跳出“成功—骄傲—腐化—失败”的历史周期律,成为对全党及每一个党员干部的重要考验。 
         二是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挑战。国内外的敌对势力都不愿意看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都不愿意看到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诞生。在革命战争年代,敌人用枪炮和屠刀对我们进行“围剿”,我们并不怕。“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但是,当敌人在真枪实炮的正面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将会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来征服革命者的思想。所以,在革命胜利后,敌我斗争的领域将主要由军事战场转向思想战场。毛泽东清醒地预见到了这种情况,告诫全党,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革命遗址

宋庆龄陵园

        三是全面执政的挑战。在新中国成立、建立新政权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医治战争的创伤,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的建设。从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战乱不断,给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国家千疮百孔,民生困苦,百废待兴。在执掌全国政权,领导经济建设中,中国共产党还有许多不懂的东西,还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领域。帝国主义的预言家们也断定中国共产党不可能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中国人民还要向他们乞讨才能活下去。毛泽东用“万里长征第一步”来形容面对的困难和挑战。28岁的中国共产党能否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成为检验在伟大历史转变中党是否成熟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革命领袖,毛泽东以非凡的洞察力和战略远见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所面临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所以他把进入北平城称作“进京赶考”。

         宋庆龄陵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宋园路21号。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遵照她的遗愿,将其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同年6月4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举行隆重的安葬典礼。1984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建立宋庆龄陵园。由宋庆龄纪念设施、名人墓区和外籍人墓区以及上海儿童博物馆四个区域组成。 
         以宋庆龄墓为中心的纪念设施,是陵园的主体部分。主要有宋氏墓地、纪念广场、展示宋庆龄特有气质和风采的汉白玉雕像、由邓小平亲笔题词的宋庆龄纪念碑和宋庆龄纪念馆。馆内陈展分为“出身宋氏家族”“矢志民主革命”“为新中国奋斗”“缔造民族未来”“致力世界和平”和“闪耀千秋光华”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宋庆龄的瑰丽人生。展览汇集了照片、文物等展品200多件,图像资料1000多件和50多段宋庆龄影像资料,是目前国内拥有史料最多、信息量最大的宋庆龄陈列。 
         上海儿童博物馆位于宋庆龄陵园东南部,由综合楼、航天馆、航海馆、环幕电影厅4部分组成。宋氏墓地东西两侧分别为万国公墓的外籍人墓区和名人墓区,分别安葬有20余位国内名人和600余位外籍名人,为开展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场所。 
         宋庆龄墓于1982年2月2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庆龄陵园于1997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1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明珠湾投资概况

01

从投资模式看,政府投资方面,明珠湾起步区内在建的政府投资项目44个,包括前期项目7个、新建项目5个、续建项目21个、竣工项目11个,2021年1-9月完成投资30.2亿元,年度计划(44.7亿元)完成率67%。社会投资方面,明珠湾起步区内在建社会投资项目39个,包括新建项目6个、续建项目27个、竣工项目6个,1-9月完成投资67.8亿元,年度计划(78.2亿元)完成率87%。

已引入

明珠湾项目招商概况

下一步,明珠湾起步区将紧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主线,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助力南沙跑出建设“加速度”,在地铁18号线的加持下,为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生活圈提供有力支撑。

越秀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风险投资中心

汇丰全球培训中心

修仕倍励国际学校

02

阿玛尼时尚艺术中心

明珠开发大厦

中盈海里项目

富力天海湾项目

南沙科技大厦

已建成

拔地而起的新城

灵山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区域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计划》纳入开发建设的项目包括市政道路、水务、景观绿化、综合管廊、地下空间等。

明珠湾起步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导入为核心,将灵山岛尖、横沥岛尖、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作为近期开发建设的重点,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导入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的良性态势。

水务项目已完成合同完工验收,北岸东、北岸西、南岸等堤岸工程和闸桥泵站、内水西堤岸工程等均已完成移交;绿化景观项目E01~E04标均已完成竣工验收,并移交运营单位进行城市管养。

灵山岛尖外江提升工程整改全部完成,已达到验收条件。

房建项目已完成安置区一期二阶段的地下室顶板回填土和乔木种植,室外管网已完成95%。

灵山岛尖公交站场已完成室内吊顶及墙体装修施工、空调安装、室外铺装、园林绿化及道路等,弱电完成90%。

建设情况

建设成果

01

居民运动场馆、公立小学及幼儿园已完成联合验收资料提交,现场按验收意见整改中。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横沥岛尖片区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起步区横沥岛尖区域城市开发与建设项目开发建设计划》纳入开发建设的项目包括市政道路、水务、景观绿化、临电、管线搬迁、征地拆迁等。

目前,市政工程首批七条市政主次干路已完成交地部分的软基处理;土地平整项目已完成全部已报批区域场地平整。

临时公交站场及社会停车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凤凰大道凤凰大桥桥底绿化已竣工验收。

建设情况

建设成果

02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建设进展情况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开发建设项目包括一期第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创交流中心项目。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总装调试基地土地平整工程总装场地已完成所有施工内容,于2021年8月27日完成交工验收。

科创中心东南侧地块场地处理工程已完成92%软基处理,回填堆载完成94%。

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一期南部组团首批项目(南方中心一期)已完成静载实验,现场承台累计完成98.6%,承台砌筑砖胎膜累计完成94%。

建设情况

建设成果

03

筹建项目动态

01 

利通金融中心

        利通金融中心是广东省属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广东交通集团入驻南沙的首个项目。该项目位于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北望蕉门水道,南望横沥水道,东临商业水街。 
        利通金融中心分三期开发,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规划1栋220米高的超甲级写字楼,2栋5A甲级写字楼及6栋企业总部。其中,甲级写字楼配备9米挑高大堂,4.2米标准层高,单层面积约1400平方米;企业总部独栋每栋面积约3200-15000平方米。项目内部规划有7000平方米商业配套,将通过下沉商业广场与市政中轴地下商业相连。 
        项目一期主要为甲级写字楼,产品面积约330-1380㎡,使用率达到72%以上。9月29日,利通金融中心项目首栋高层建筑(4号楼)已正式封顶,项目一期4栋建筑全部落成。完成封顶后,4号楼与此前封顶的1、2、3号楼一起,启动外立面幕墙安装,并进行建筑内部装修。项目一期整体计划于2022年底交付使用。 
        4号楼的设计颇具特色,外立面呈锯齿状。这一设计是南沙利通金融中心与天河利通广场的“姊妹装”,未来Low-E玻璃幕墙将贴合锯齿铺设,折边处安装可开启扇,实现写字楼内部的自然通风。 
        项目还引入了“海市蜃楼”的概念,利用突变层的错落布局、架空空间,建设云端泛会所,未来将设置为避难层+公共空间功能区域,为入驻企业提供空中会客厅和多种商务服务场景。 
        结合该功能区域位置,项目通过渐变的水平遮阳构件及内退的玻璃幕墙,在空中营造出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阁楼形象,形成渐变云层的视觉效果,为塔楼提供了视野开阔的共享交流平台,提升空间景观价值,同时还改变了室内外的互动方式。 
        此外,项目还计划打造高效便捷的TOD商务社区,以城市交通枢纽为核心,通过地下空间与城市地铁、城市公交、地下车库、空中连桥多维度相连,形成完整的商业办公人流动线,将生态办公街区与城市路网无缝衔接。 
        为提升项目整体对外形象,启动对外推介工作,吸引优质企业入驻,利通金融中心首栋建筑已于11月14日正式启用。作为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的一部分,利通金融中心将以全新的办公生态助力明珠湾商圈建设,打造具有地标性的城市名片。

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

02 

        位于明珠湾横沥岛尖东侧的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广东省的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4.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IFF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议服务中心、国际会议服务中心配套用房及公共服务用房三个部分。目前,会议中心已完成主楼内的正负零施工,正在进行地上主体施工;酒店区域已进入二构施工阶段。
        IFF项目以“木棉花开”为灵感,向外舒展环抱,表达了“迎接四方来客”之意。其造型最大的亮点便是融入了花城广州的木棉花:通过钢结构桁架及网架形成骨架,再覆以金属屋面及装饰铝板形成花瓣造型,并以玻璃采光屋顶形成花蕊的形状,形成“木棉花”结构。

        为精细化管理项目建设,IFF永久会址整体项目建设被分为5个大区、35个小区,现场底板、地下室、上部土建结构、钢结构等全方位、多节点交叉施工,使项目得以实现快速建设。8月30日,国际会议服务中心首区顶层已顺利完成浇筑,实现了IFF永久会址封顶“零的突破”。
         面积72022.55平方米的国际会议服务中心,以传统中式建筑式样,结合大型会议服务功能与金属板、穿孔网、玻璃幕等现代材料设计,计划建成地上9层、地下1层。其功能区主要包含餐饮用房、康体娱乐用房、门厅大堂、客房区等,未来将为国际金融论坛峰会及其他国际性会议、商务会议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
         作为广州南沙的新地标,IFF永久会址将承担IFF全球年会、丝路国际联盟峰会、国际组织会议及学术交流成果发布的功能,并接待高规格国家级活动。 按照计划,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将于2023年3月完成并交付使用。建成后,IFF永久会址将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放的态度,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和广州市承办的重要国际会议,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世界各国齐心协力谋发展的共赢目标。

明珠汇聚,金融起航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新标杆

大湾区绘就国际金融枢纽“路线图”

        9月19日,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在广州成功闭幕。本届金交会在开放合作、创新机遇、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等方面亮点频出,充分展示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改革创新开放的显著成效。
         广州金融厚积薄发。在“十三五”时期,广州金融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金融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金融营商环境也在持续优化。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今年以来,广州连续印发《广州市关于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和《广州市关于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下称《计划》),并首次提出“三步走”建设五个“金融中心”。 
        如今,广州金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大力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广东省委、省政府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发展,多个重大历史机遇形成叠加效应,对广州金融发展极为有利。 令人振奋的是,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蓝图已徐徐铺开。

文|徐观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三步走”蓝图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今后,广州又将如何推进携手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 
         现在,一切都有了明晰的建设路径。此次《意见》里,25项实施意见为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指明了方向。而在《计划》中,48项重点任务明确广州今后三年推进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 
        根据《意见》,广州将分为三步来实现建设任务取得成效。 
        第一步,到2021年,以服务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新体系为导向,结合大湾区需求完成广州金融产业规划布局并全面实施各项工作任务,构建广州金融支持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政策体系。同时,金融支持大湾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在监管协调、金融机构互设、金融产品互认等规则对接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在推动与港澳金融互联互通、重点金融机构、金融交易市场和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 
       

         第二步,到2023年,广州参与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成效显现,与港澳金融机构协同发展,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融合,对港澳资本项目有序开放程度不断提升,资金在大湾区内跨境流动更加便利,互联互通取得显著成效,与大湾区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国际金融业务取得积极成效。 
         第三步,到2035年,广州形成配置高效、便利安全、生态优良、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引擎,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重要影响力。 
         另外,此次最受外界关注的重头戏在于,广州首次在《意见》中提出要建设五个“金融中心”,即大湾区资产管理中心、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大湾区金融要素区域交易中心。 
         这五大中心被视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科技技术创新支持到资产管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要素交易、跨境投融资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详细的发展目标,有利于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意见》和《计划》的出台,为广州金融未来十年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步调规划了清晰的行动脉络,对于建设引领全国、影响全球的金融发展高地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南沙大有可为

       “路线图”展开,发展的答案有了。此次三年行动计划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研究、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协调与监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48项任务和分工。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南沙,在此次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中也有着更大的担当和使命。 
        南沙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为基础,投资千亿级打造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南沙明珠湾核心区将集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的高端产业和城市功能,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板块的优势。 
        在《计划》的分工中,南沙区在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中承担了重要任务。南沙区要牵头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积极总结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业务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建设试点研究等。 
        另外,南沙区牵头的任务还包括支持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未来三年,南沙将着力发展跨境金融、金融科技等特色金融,携手港澳建设全球飞机租赁中心,推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 许多试点、创新业务的开展也与南沙息息相关。
         《计划》提出,争取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在跨境投资与资产管理领域具备优势的在穗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更便利条件参与相关试点。还鼓励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业务,深化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合作和业务创新。 
         南沙还要支持发挥重大平台的作用,譬如推进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充分发挥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和平台作用。 可以预见,今后的南沙将是金融业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一片热土。 
         近年来,随着明珠湾、邮轮母港等建设项目的加速推进,金融、科技等产业正加快向南沙聚集。南沙区承担着建设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示范区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重要任务。今后的南沙,还将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创新,逐步引入全球金融业高端要素资源和金融创新平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资源互联互通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道路上,南沙必定大有可为。

明珠湾,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新引擎

文|罗拉

        今年,广州提出要建设五个“金融中心”,一幅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路线图”跃然纸上。
        在广州印发的《广州市关于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三步走”建设五个“金融中心”。具体而言,广州将建设大湾区资产管理中心、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和大湾区金融要素区域交易中心。
        作为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南沙,随着国际金融岛的崛起,将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聚焦“绿色+”发展战略下的明珠湾,也撬动着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新引擎。

加快形成金融业集聚效应

         可以看到,在印发的《广州市关于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下称《计划》)中,南沙区承担的任务最多。
        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广州期货交易所两项重大平台都与南沙息息相关。《计划》特别提及,将支持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着力发展跨境金融、航运金融、金融科技、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商业保理等特色金融。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同时,更多试点将在南沙落地。《计划》提出,争取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和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支持在跨境投资与资产管理领域具备优势的在穗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更便利条件参与相关试点。
        “路线图”已发布,南沙进入状态的速度只会更快。
         7月22日,“明珠汇聚,金融起航”——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揭牌暨重大金融项目签约活动在南沙灵山岛尖举行,总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迎来首批44家国际金融企业入驻,当天共28个项目完成集中签约,同时,9家金融创新平台在活动上揭牌。
        据悉,近5年,南沙区已扶持区内金融机构超110家、金融人才近3万人次,奖励金额近40亿元,助力金融业跻身南沙五大重点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为吸引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南沙,加快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金融业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南沙金融标杆,面向各类促进南沙金融产业发展的企业、组织或机构的《广州南沙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入驻管理办法》出台,符合入驻条件的企业、组织或机构实行最高三年免租入驻政策。
         回到《意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广州将“三步走”。

         也即是,到2035年,广州将形成配置高效、便利安全、生态优良、充满活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引擎,推动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重要影响力。 
         向着这个目标,已坐拥国际金融论坛的明珠湾继续与南沙一道“攻城拔寨,步步为营”。 近日,作为广东省属资产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广东交通集团入驻南沙的首个项目,利通金融中心项目首栋高层建筑宣告正式封顶,项目营销中心将先行启用,以吸引优质企业入驻。 
         而同样坐落于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的越秀国际金融中心,整体项目则计划于2023年分期投入使用,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南沙的产业布局、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并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作为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南沙,随着国际金融岛的崛起,将肩负起更大的使命和责任,聚焦“绿色+”发展战略下的明珠湾,也撬动着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新引擎。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领跑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意见》提到的五个“金融中心”里,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则有助于广州在碳金融等新兴板块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作为大湾区核心枢纽的南沙,近年来已从三个方面推动着绿色金融的发展。 
         一是积极对接香港绿色金融协会、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等组织,充分借鉴粤港澳三地绿色金融先验经验,打造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南沙特色的气候投融资模式。
         二是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重大交易平台,推出创新气候投融资金融产品。三是开展绿色金融专项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大赛等系列活动。同时,联合国际金融论坛(IFF)、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强国内外资本对南沙区绿色金融发展的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化发展。
          2021年,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南沙专场上,签约项目协议总投资额就达2648亿元,主要聚焦国际金融合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可以看到,围绕广州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目标任务,南沙区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工作,明珠湾则始终努力推进实体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让绿色金融切实服务绿色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明珠湾已经聚集了十多个重量级企业总部,涵盖国际风险投资中心、越秀国际金融中心、广州文化投资金融中心、汇丰全球培训中心等,随着明珠湾绿色生态圈的持续发力,明珠湾绿色经济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 
         不久前,南方电网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也在广州南沙揭牌,又标志着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的正式上线,首期超过10亿元的项目已接入该平台。
         同时,7月刚刚揭牌的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已有约50家意向入驻企业,目标为年底前实现机构满员入驻。
         这些都将全力推动南沙区规划建设,助力明珠湾构建绿色发展经济圈。 绿色金融领跑者明珠湾将与南沙,乃至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金融活动联系在一起,为两岸三地经济脉搏把脉问方,撬动大湾区金融创新的新引擎。

南沙:金融产业创新创业首选地

        创新,是南沙金融业欣欣向荣的“独家秘方”。凭借着地理区位以及自贸区先行先试优势,近年来,南沙积极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南沙获批“南沙金改15条”“广东金改30条”和“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政策文件,目前已落户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全国首个应对气候变化银行机构、全国首个碳中和融资租赁服务平台和全国首个航运保险要素交易平台等重点平台项目,同时聚集金融企业超6600家。 广州金融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日,记者专访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金融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易行健,听他分享了关于南沙发展金融产业区位优势、对明珠湾区如何助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观察与思考。

——专访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教授 易行健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未来南沙还将加快制定更好更优的金融业专项扶持政策,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积极争取气候投融资试点,大力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等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支持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做大做强。

         明珠湾:作为广州副中心,南沙在发展金融产业有何区位优势,在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任务中有何特殊地位?
         易行健:南沙在发展金融产业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创新创业的首选地。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100公里范围内汇集了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有得天独厚。 
         目前,广深港高铁、南沙大桥、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地铁18号线等相继开通,搭乘高铁半小时可到达香港,预计2024年开通的深中通道与深茂铁路计划,也将加速推进以南沙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 
         至于南沙的特殊地位,在高标准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发展完整的期货产业链以及打造风险管理中心方面和绿色金融创新发展高地等方面,南沙具有独特的地位;在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和建设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方面,以及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等方面,南沙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产融结合、金融科技发展和特色金融产业发展方面,南沙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明珠湾:以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为基础,南沙明珠湾核心区将建设全国首个国际金融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以及南沙新地标和世界新名片。从发展定位来看,南沙国际金融岛的崛起,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集聚能起到什么显著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吗? 
          易行健:南沙金融业从零起步,呈现迅猛发展、蔚然成势态势。近5年,南沙区已扶持区内金融机构超110家、金融人才近3万人次,奖励金额近40亿元,助力金融业跻身南沙五大重点产业之一。 
         未来南沙还将加快制定更好更优的金融业专项扶持政策,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积极争取气候投融资试点,大力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等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支持明珠金融创新集聚区做大做强。 
         南沙自贸区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切实履行“先行者”角色,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企业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优先享受贸易及投融资便利化的好处,通过综合运用境内外两个金融市场的比较优势,在账户管理、汇兑、融资等方面获益。 南沙区正高水平推进重大金融平台项目建设,其中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3年交付使用。
         未来,这里将引入主权财富基金、风险投资、学术研究等全球金融业高端要素资源,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金融平台、金融资源配置平台。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明珠湾:南沙明珠湾是南沙自贸区的金融商务板块、核心区域。从金融创新产业导入来看,明珠湾区可以从哪方面助力南沙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发展? 
         易行健:首先,《广州市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102次提及数字金融,因此数字金融产业的聚集和助力广州创建数字金融标杆城市,这是明珠湾区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其次,明珠湾区在打造金融开放创新枢纽和聚集香港澳门等地的金融机构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智库和相关实验室方面可以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发展。
          在跨境金融、飞机船舶租赁、股权投资、商业保理、航运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方面,南沙明珠湾区也可以助力发展。 
         目前,明珠湾区正在聚集金融上下游服务机构入驻,并以各类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组织为纽带,带动金融专业服务集中化、体系化,扎实推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上水平,争取金融改革创新实现新突破,加快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金融业集聚效应,可以助力南沙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 
          明珠湾:“十三五”时期,广州市以自贸试验区金融先行先试、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为重点,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创新。但与北京、上海等金融先进城市相比,广州金融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金融产业贡献有待提升。广州可以在哪些特色金融领域发力、推动金融创新发展? 
         
易行健:广州可以在融资租赁方面发力,实现融资租赁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飞机船舶租赁国际合作与竞争平台,携手港澳探索建设全球飞机租赁中心。同时要紧抓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加速构建绿色金融产业体系构建,加快培育和引进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大力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广州还要紧抓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发展的关键风口,打造金融科技产业高地,支持开展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展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构建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等。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创新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 
         广州还可紧抓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建设面向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的机遇,大力推动跨境金融创新与财富管理业务创新,推动股权投资产业加速发展,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模式,打造风投创投集聚区。

践行“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新城样板

文| 谢 伟

      【摘 要】 
        明珠湾起步区是广州南沙核心开发区域,生态禀赋优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新城建设如何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用生态“底色”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亮色”,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下重要的课题。从2014年启动开发建设至今,明珠湾起步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创建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为抓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在生态建设中,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人本思维,有效建立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以制度“长效性”提升城市发展“可持续性”;构建系统多元生态链网,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城市发展“含金量”,打造多方共建良好局面,以人的“能动”提升城市发展“动能”。 明珠湾起步区将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肌理,有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生动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斩获诸多国内外生态标志性奖项,不断擦亮生态环境的金字招牌,交出了新城绿色低碳发展的“南沙答卷”。 
      【关键词】 
         双碳| 绿色低碳|明珠湾起步区| 可持续发展 
 
      【引 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广州南沙作为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近年来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努力建设高品质城市,不断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明珠湾起步区是南沙核心开发区域,坚持生态作为城市底色,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岭南水乡文化脉络,以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践行高品质绿色发展要求,持续在绿色低碳建设各项工作中创新和实践,建设“岭南智慧城市”,打造“南海魅力湾区”。

——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绿色低碳建设实践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一、背景情况 

(一)发展现状
 1.广州南沙概况 
         广州南沙位于珠江出海口西岸,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枢纽性节点,全区面积803平方公里,拥有各具特色、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一城四区”组团式城市格局。自2005年成为广州市行政区以来,目前已形成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三区一中心”发展格局。 
        “十三五”时期南沙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46亿元、同比增长7.1%;固定资产投资92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845亿元、进出口总值2265亿元,税收总额656.5亿元(含关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0亿元,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第12名、五年跃升15位。2021年上半年全区GDP同比增长15%,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6个(累计213个),新设企业3.2万家,集中签约动工重点项目150个、总投资额超4500亿元。 
        广州南沙自然禀赋独特,生态环境优良,2011年获得联合国“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区奖”金奖,登上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南沙坚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文化传承、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拥有良好的城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必然要求,着重构筑由生态涵养区、景观保护区和城市绿网区组成的城镇生态绿化网络,形成了青山、碧水、田园、湿地、港湾等特色生态相融合的发展格局。 
 2.明珠湾起步区概况 
          明珠湾起步区位于南沙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2014年8月正式启动开发建设,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3平方公里。明珠湾起步区位于明珠湾核心区北部,总用地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南沙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先行建设区域,也是南沙自贸试验区七个功能片区之一,承担金融商务发展试验区功能。 
         起步区规划区用地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灵山岛尖、横沥岛尖、蕉门河口片区和慧谷西区。以灵山岛尖、横沥岛尖为先期建设核心,规划建设成为金融商务发展试验区,重点发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和科技创新等高端服务业,打造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核心功能区和广州城市副中心的引导示范区。
          明珠湾起步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五水汇湾、山水相连、三江六岸、南海之门”的生态禀赋。按照“低碳节能、绿色生态、智慧城市、岭南特色”的建设理念,以及“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的高标准要求,推进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工作,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及绿色建筑示范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辐射周边城市绿色生态开发建设。 

         明珠湾起步区先后获得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标识(规划设计阶段)、Construction21可持续城区奖、2020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优胜奖、2020年亚洲都市景观奖大奖、“LEED for Cities”铂金级预认证奖等国内外奖项,实现了环境与人友好型城市发展实践,成为新城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新示范。 
(二)存在问题 
        明珠湾起步区既有区域主要由水系、湿塘、传统水景组成,自然生态格局基底较为优良,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生态建设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实现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控 新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生态作为城市的一项子系统,更需要久久为功。只有统筹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才能不断增强城市的整体性、系统性、生长性,促进城市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生态建设目标与新城的功能目标相统一,考验的是管理者和实践者创新意识。此外,新城建设会经历5年、10年甚至更长的周期,中间必然涉及规划和建设的修订更改,期间生态建设既要保证生态红线等刚性指标始终不动摇,也要随着新城建设发展、技术更新换代做相应调整。如果缺少全过程管理和技术支撑,容易造成既定生态目标和刚性要求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因此,如何在明珠湾起步区新城建设中慎终如始地贯彻生态理念,确保绿色发展不偏航、不错位,成为需要充分考量的问题。 

图1 广州南沙明珠湾板块图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2.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平衡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推动绿色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明珠湾起步区定位为金融商务服务区,正处于重点开发建设阶段,其所处的滨海河口地区,原有城市生态已经形成特有的山水林田湖草基本格局。因此,新城开发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降低高密度金融商务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冲击?实际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对立的。良好生态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财富,如何挖掘良好生态的经济价值,让生态价值创造综合效益,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大局。另外,区域原有部分生态条件因长期不当使用和风化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好这部分生态保育和修复,让其重新焕发生机,提高区域生态和城市生活空间品质,进而培育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建设者需要思考解决的难题。 
         3.如何实现开发建设过程中各方良性互动 人民城市人民建,新城建设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建设。明珠湾起步区的生态建设如何调动城市建设各方积极性,将生态建设融入方方面面,对政府的管理和宣传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如果在城市建设中仅发挥一个专业或者一个方向的生态效益,那么最终成效将是支离破碎、背离初衷。在生态开发建设主线下,只有从政府、企业、民众三管齐下的全民智慧出发,通过充分沟通、协商,破除专业壁垒、利益壁垒,形成决策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方参与者“共同缔造”,才能真正做到生态建设依靠民众、生态建设服务民众。

二、主要做法 

        明珠湾起步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反映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基底保护的内在需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需要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本质要求。明珠湾起步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建设,用生态“底色”绘就城市高质量发展“亮色”,促进城市空间价值转换,重塑城市发展内涵。
 
        (一)绘绿:夯基垒台,筑牢绿色发展四梁八柱 
        明珠湾起步区坚持统筹全局、精准施策,以系统思维下好区域低碳绿色发展“一盘棋”,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提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的实施路径。

1.制度先行,开创法定机构统筹开发新探索 
         为促进广州南沙新区明珠湾开发建设,设立明珠湾开发建设管理局(以下简称“明珠湾管理局”)作为区域开发建设机构,于2019年正式成立运作。
        作为法定机构,明珠湾管理局坚持先行先试、大胆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职责明晰、决策科学、运作高效的体制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在项目审批、规划和土地管理等方面享有较充分的自主权。经费来源实行“财政拨款+市场化收入”相结合的方式,在法定权限范围内,探索明珠湾区内土地利用及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实行市场化为主、多种方式并存的用人机制,在人员编制、薪酬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自主权,有效保证人才的适用性。 
        明珠湾管理局充分发挥法定机构制度优势,以城市运营商的视角全面统筹谋划明珠湾起步区绿色生态建设,创新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到产业布局与导入的全生命周期城市生态治理体系。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开发建设实际情况与运营管理需求,在开发建设阶段不断调整优化规划设计、为运营管理软硬件配套设施奠定技术基础,在运营管理阶段积累用户需求反哺规划设计,推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治理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有效破解各政府职能部门、社区街道之间存在部分职能交叉、职责边界不清晰、衔接不畅、无法形成有效联动等治理“碎片化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模式,促进片区建设与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2.规划引领,构建“顶层到底层”
        穿透管控新体系 明珠湾起步区整体城市建设方针贯彻“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智慧城市、岭南特色”十六字方针,绿色生态城区目标充分保持和城市建设目标一致,将该方针作为生态建设顶层设计要求。 结合低碳生态工作全周期、全要素、易实施等要求,区域提出绿色生态建设“三步走”思路,即“顶层设计+中层衔接+底层管控”。
        “三步走”思路中,明珠湾起步区绿色生态指标体系作为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的顶层纲领,统领整个起步区的低碳生态工作,并按照生态红线基本要求,设置刚性指标和鼓励性指标,前者要求不折不扣、不减动作达成,后者强调生态方向。中层衔接主要工作为编制绿色生态的专项规划,补充和协同到现有的规划体系,支撑现有的规划增加生态建设要点,完善城市建设体系标准,规避常见城区的落实问题。底层落实强调生态目标随城市开发建设进度逐步落实,达到效果。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3.政策支撑,树立全过程技术落实新样板 
        为保证目标到实施的有效传导,在总体方针基础上搭建相应的工作架构和落实体系,确保明珠湾起步区生态建设目标与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有机融合,达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目前明珠湾管理局编制了“1+5+N”绿色生态落实体系,具体是:1套低碳顶层指标体系;5套专项规划,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市政(水资源)、绿色建筑、固体废弃物;N个具体落实的技术导则及落实方案,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技术文件、海绵城市系统化落实方案和技术导则体系、绿色低碳实施方案等。 技术体系系列成果将减碳要求有机落实到具体工作抓手,确保减碳、生态目标逐层落地。该成果为区域参建企业提供了技术参考,使生态的技术更加有效融合到原有常规的工作中,既树立了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决心,也为企业提供了免费的生态参考文本,解决了企业自身研究、技术繁杂难选择的问题,达到双赢目标。
4.管理护航,首创“绿色生态总师”
        新模式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管理。明珠湾起步区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服务管理方式,创新推广全国首个“绿色生态总设计师制度”生态管理模式,将精细化工作要求融合到城区全生命周期中,解决区域管控时间周期长、工作量大、品质化要求高等难题。
        该制度是政府管理与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的全新探索,是政府管理融合技术服务的全新尝试。 生态总师由政府生态管理团队(明珠湾管理局)和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共同组成,明珠湾管理局主导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协调,生态技术团队提供不同阶段的生态技术指导。明珠湾管理局通过引智工作引入国内领先的生态技术团队,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总体控制与引导,实现城区品质化、精细化建设。
        生态总师负责加强统筹环节,整合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生态要素,强化片区生态统筹的力度,解决片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碎片化、衔接不充分、效率低等问题。 生态总师工作按照“技术+管理”双效支撑的全过程机制推行。在技术层面编制涵盖“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全过程技术体系,为区域建设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在传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基础上,推荐创新性、经济性、适用性的绿色生态技术供城市建设单位选择使用,用于普及绿色技术,落实生态目标。该技术体系全过程、差异化、生态化的模式,简单易行,兼顾成本与实效,满足共性和个性需要。
二)提绿:三生融合,构建系统多元生态链网 
         明珠湾绿色低碳建设,着力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布局中,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政策支撑,树立全过程技术落实新样板 
        为保证目标到实施的有效传导,在总体方针基础上搭建相应的工作架构和落实体系,确保明珠湾起步区生态建设目标与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有机融合,达到精准施策,有效落地。目前明珠湾管理局编制了“1+5+N”绿色生态落实体系,具体是:1套低碳顶层指标体系;5套专项规划,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市政(水资源)、绿色建筑、固体废弃物;N个具体落实的技术导则及落实方案,包括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技术文件、海绵城市系统化落实方案和技术导则体系、绿色低碳实施方案等。 技术体系系列成果将减碳要求有机落实到具体工作抓手,确保减碳、生态目标逐层落地。该成果为区域参建企业提供了技术参考,使生态的技术更加有效融合到原有常规的工作中,既树立了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和决心,也为企业提供了免费的生态参考文本,解决了企业自身研究、技术繁杂难选择的问题,达到双赢目标。
4.管理护航,首创“绿色生态总师”
        新模式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管理。明珠湾起步区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服务管理方式,创新推广全国首个“绿色生态总设计师制度”生态管理模式,将精细化工作要求融合到城区全生命周期中,解决区域管控时间周期长、工作量大、品质化要求高等难题。

图2 明珠湾起步区绿色生态规划建设“三步走”体系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该制度是政府管理与第三方技术支撑模式的全新探索,是政府管理融合技术服务的全新尝试。 生态总师由政府生态管理团队(明珠湾管理局)和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共同组成,明珠湾管理局主导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协调,生态技术团队提供不同阶段的生态技术指导。明珠湾管理局通过引智工作引入国内领先的生态技术团队,对城市生态建设工作进行总体控制与引导,实现城区品质化、精细化建设。
        生态总师负责加强统筹环节,整合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生态要素,强化片区生态统筹的力度,解决片区生态建设过程中碎片化、衔接不充分、效率低等问题。 生态总师工作按照“技术+管理”双效支撑的全过程机制推行。在技术层面编制涵盖“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管理”全过程技术体系,为区域建设提供全过程技术指导。在传统城市建设技术体系基础上,推荐创新性、经济性、适用性的绿色生态技术供城市建设单位选择使用,用于普及绿色技术,落实生态目标。该技术体系全过程、差异化、生态化的模式,简单易行,兼顾成本与实效,满足共性和个性需要。
二)提绿:三生融合,构建系统多元生态链网 
         明珠湾绿色低碳建设,着力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布局中,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融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1.以绿为核,打造“零碳/低碳”节能示范点 
        现代城市绿色建筑的比例决定着城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水平。早在2017年,南沙就启动了绿色建筑示范试点建设工作。明珠湾起步区作为绿色建筑示范区,积极融合国内国际先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理念,打造绿色低碳建筑重要示范项目,已建成的南沙青少年宫、九年一贯制学校均是三星级绿色建筑,成为明珠湾起步区绿色建筑建设的范例和样本。

       灵山岛尖申报获得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三星级标识(规划设计阶段)、Construction21可持续城区奖、2020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优胜奖,推进灵山岛尖国家级绿色生态城区逐步向运维转变。横沥岛尖申报获得粤港澳大湾区首个“LEED for Cities”铂金级预认证奖。 
         除了绿色建筑,南沙持续谋划多方面节能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广绿色生态,助力碳中和。在区域建筑100%建设绿色建筑、75%高星级绿色建筑的基础上,选择灵山岛尖公交站场项目开展夏热冬暖地区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建设工作,通过优化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方案来降低建筑自身能耗,并通过使用光伏系统实现低碳运行,综合节能率达86.29%,可再生能源利用率77%,为建筑减碳积累实践经验。目前灵山岛尖公交站场项目已获得广州首个“近零能耗建筑”标识证书,融合雨洪公园(公交站附近中央公园)周边绿地碳汇,基本实现碳中和。
         能源减碳方面,明珠湾起步区规划建设6座能源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中灵山岛尖已投用的一座“冰蓄冷+电制冷”能源站供能范围为41.5万平方米,实现年减碳4537吨,为夏热冬暖地区采用集中供冷提供范例。各项建设工作形成生态合力,持续形成降碳效益。 
 2.以水为脉,激活“人—水—城”
         活力生态带 明珠湾起步区处于“五水汇湾”的地形,区域河涌、湖泊、湿地丰富,形成了滨海河口城市特有的水系生态条件。一直以来,明珠湾起步区规划以水为脉,从多个角度激活城市水生态系统的活力,实现“人—水—城”的亲密互动。 
         重塑外江驳岸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在外江水陆连结处开展生态保育,通过健康水生态研究和生态工法的实施,补种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如红树林等,逐步恢复其生态条件,形成良性发展的植物和动物生态圈。目前灵山岛沿岛6.7公里的外江均设置了外江生态恢复带和保育区,大大丰富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该项工作得到联合国人居署亚太办事处、亚洲人居环境协会的高度赞誉,并获得2020年亚洲都市景观奖大奖。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充满弹性。明珠湾起步区生态城市建设坚持生态保护和修复并重、建设和生态同步,创新打造滨海河口地区“大小海绵共存”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实现“50年一遇暴雨24小时排干不成灾”目标。统筹区内河涌、湖泊、湿地等“大海绵”体系,打通区域内河涌通道,形成连通的水系格局,提升水动力,改善水环境。利用波纹花园、生态草坡、下沉式绿地和屋顶绿化等“小海绵”体系,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搭建“水—城”新平衡。在外江水系方面,创新建设外江生态堤,设置低矮的防浪墙,以“宽度换高度”,在保证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基础上,在外江大面积亲水平台上种植大面积绿地,形成亲水、休闲、景观三重效益。同时,激活区域具体开发地块的小海绵斑块,促进全域海绵系统化、精准化发展。明珠湾起步区海绵城市建设,为滨海河口城市在提升城市韧性与亲水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实践参考。 
         加强污水处理,使城市水循环“活”起来。在明珠湾起步区水生态系统里,污水处理系统对促进水生态系统的循环贡献不小。污水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处理厂、生态雨水收集净化池等设施对污水的收集和净化处理,加速明珠湾起步区内水循环,进一步改善水体环境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通过高效截污处理、生态河湖建设、潮汐水流调节等复合措施,保障区内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III类水以上,助力明珠湾起步区建成绿色生态城区。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3.以融为媒,创建“生态+”发展新高地 
         明珠湾起步区在规划过程中重视规划区内山体、水域等重要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生态+”建设推动产业聚合、民生融合、文化和合,营造高品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生态+产业。明珠湾起步区始终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绿色金融等特色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充分借鉴粤港澳三地绿色金融先验经验,打造与国际接轨并具有南沙特色的气候投融资模式;另一方面,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等重大交易平台,加快建设碳排放权期货市场,研究开发气候投融资金融产品,引领全国气候投融资发展。此外,联合国际金融论坛(IFF)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加强国内外资本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化发展。明珠湾起步区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空间,有力激发产业活力,总部效应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6月,已落户总投资约1121亿元的38个以总部及金融为主体的项目,包括越秀、时代、欧昊、省交通集团、广州文投等总部型项目和国际风险投资中心、汇丰全球培训中心、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等金融创新集聚平台,累计完成投资689亿元。 
         生态+交通。明珠湾起步区建设以“绿色”为主题的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构建多级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降低足迹碳排量。区域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常规交通为支撑、新型公交为特色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并根据慢行交通需求,打造滨江休闲绿道和“通勤+休闲”自行车道,有效平衡“人—车—路”三者关系。结合岭南气候特点,设置风雨连廊,满足24小时出行需要,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以上。区域提高新能源交通工具比重,配置建设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推行无人驾驶等智慧交通体系,高效配置交通资源,降低每公里出行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出行新模式。 
         生态+文化。明珠湾起步区生态建设工作坚持因地制宜、文化传承。民间非物质遗产方面,注重延续历史文脉,当地特色传统文化活动如咸水歌、舞麒麟等被引进城市生活,唤回人们对传统岭南文化的追忆,镌刻岭南文化精神。城市景观方面,结合水文化,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堤和景观风貌,留住依水而居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象。城市活动方面,灵山岛尖以大型公园和小型主题性生态绿地等公共空间为主要载体,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休闲偏好人群的日常休闲需求;儿童乐园、水舞广场、渔人码头等景点带动区域人气,公共假日吸引超5万人次畅游,同时也成为网红打卡点,是婚纱照拍摄热门地。 
(三)筑绿:凝心聚力,打造多方共建良好局面 
         在各层级各方面协作联动中,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治手段的综合运用中,形成了合力攻坚的氛围,释放了政策和改革的红利,产生了下活一盘棋的综合效应。 
         1.政企合作,优势互补 
        广州南沙在国家、省、市等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采用“管委会+指挥部+平台公司”的开发建设组织模式,确立了与大型央企合作推进明珠湾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企合作”新模式,并按照市委、市政府审定的融资和开发建设方案,顺利完成投资合作方和建设项目的招标工作。合作既是引入竞争机制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一次提升,又能借力央企为地方发展聚集更多更好的资源,加快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步伐。

       2.开门问策,多面宣传 
        在低碳生态的宣传和普及方面,明珠湾管理局通过多种互动方式,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城区的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加强线上平台互动,针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及时公布区域建设重点内容,开展民众满意度问卷、意见征集等,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依托明珠湾管理局党群服务中心组织开展生态城区的群众性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绿色低碳生态城区建设。定期举办明珠讲坛,邀请大师、名师对区域的新理念、新建设、新思想进行推广讲解,宣贯生态发展理念,开展绿色建筑知识普及,使市民更加了解区域绿色低碳城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三、经验与启示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明珠湾起步区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建设工作,首期开发建设区域灵山岛尖已初见成效。通过生态建设撬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为新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启示。 
         (一)坚持系统思维,以机制“长效性”提升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把握系统性变革离不开系统思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涉及多领域、多方面问题,需要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建设低碳生态长效机制,将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多方面产生良性循环效益。明珠湾起步区坚持生态优先,深刻把握生态系统的内外关联,既注重考虑生态系统内部因子,又注重生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从本源控制、正向抵消、管理补偿等方面搭建区域“双碳”框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动力。在“技术+管理”双效支撑体系下,聚焦绿色建筑、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周期、全方面管控覆盖。注重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强化示范作用,积极促进减碳技术推广和使用,以点带面推动减碳全域普及、全项目普及,取得了扎实成效。通过灵山岛的建设实践和实际效益验证,绿色生态“三步走”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态总师”模式能够有效推进区域绿色生态建设,适用于新建区域或既有改造区域。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二)坚持辩证思维,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城市发展“含金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本质上指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既是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增长点,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
         因此,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明珠湾起步区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紧盯“双碳”目标,抢抓“绿色机遇”,做活绿色低碳发展大文章,一方面,打造良好的绿色低碳生态环境,以生态“颜值”吸引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绿色创新为先导、高端产业为引领,打造绿色创新型产业体系,以经济发展动能提升绿色发展势能,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珠湾起步区坚信“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探索出一条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坚持人本思维,以人的“能动”提升城市发展“动能”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城市建设,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中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
         推进城市绿色低碳建设,就要发动每个市民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其次,要充分考虑人民的生活需求、生产需求、生态需求,以高标准建设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诠释生态建设的人本内涵。明珠湾起步区绿色低碳建设兼顾宜居和减排双重目标,科学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高水平生态建设拓展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人”与“城”的发展互动中探索出有益经验: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和强度,实现生产生活空间动态平衡;尊重自然生态、当地文化和居民利益,促进生态建设可持续性;倡导绿色理念,推动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明珠湾起步区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建设,使城市更有“魅力”、生活更有“活力”、发展更有“动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201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等七部委组织广东、浙江等地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其中广州市成为全国一线城市中唯一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如今四年过去,广州在落地绿色金融方面成效如何?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如何?房地产建筑业等“能耗大户”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广州领跑各试验区,累计发行绿色债券780余亿元。 2021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了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六省区包括浙江、江西、广东、贵州、甘肃和新疆。
         据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六省(区)九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达2368.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15.1%;绿色债券余额1350亿元,同比增长66%。 

绿色金融提速,多城发力拥抱碳中和

文|张阿嫱 来源:《中国城市报》

具体落地来说,建筑、能源、交通作为国际公认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大领域,其绿色化是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上述六省(区)九地试验区中,广州已有初步成效。 
         在7月29日举办的2021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论坛上,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何华权透露,截至今年6月,广州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接近5000亿元,同比增长42%;全市累计发行各类绿色债券780余亿元,总量居各试验区之首;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碳配额实现交易累计成交接近2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的碳排放试点区域里也是排名第一。
        2020年,广州新增民间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经达到80%。 
        今年初,广州市企业已经成为全国首批碳中和债、首批碳中和与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者之一;广州市花都区还创新了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金融产品;来自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数据也显示,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公布的首批52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案例中,由广州创新形成的案例达11个。 
          这也直接推高了广东省的绿色贷款余额总量。截至2021年3月末,广东绿色贷款余额达11062亿元,同比增长37%,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广东、湖北、北京和江苏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占比60%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层面也在密集发声支持绿色金融发展。7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明确强调,发展绿色金融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 
          7月13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央行正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宣告启动。全国统一的碳市场“开闸”,召唤更大更强的绿色金融市场。 其中,绿色债券被视作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介绍,债券市场是企业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优势是融资成本低、流动性比较好、风险相对分散,特别对企业而言不丧失控制权,因此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中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 
         2015年12月31日,发改委发布《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强调支持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开创了中国绿色债券的先河。 尽管如此,绿色债券目前在全球债券市场的比例仍然很低。债券倡议组织中国区总经理谢文泓给出了一组数据:全球债券市场规模约为100万亿美元,而绿色债券的占比只有约1%。他也提到,绿色债券在过去几年发展也非常快,每年以50%~60%的增速快速发展,接下来几年在全球债券市场的占比有望提高至20%。 
        “从实际的市场运行的情况来看,绿色债券发行的平均票面的利率水平略低于市场收益率水平,说明投资者还是愿意为绿色发展作一些贡献,愿意让出一些收益来支持绿色发展。”孙学工说。 
        孙学工透露,绿色债券自发行以来,发行额在逐年提高,特别是2020年尽管遭受较严重的疫情冲击,绿色债券的发行规模仍然超过480亿元;从绿色债券发行区域上看,广东、湖北、北京和江苏四省市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四省市合计发行规模已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60%。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绿色债券用于绿色建筑占比不到10%

        具体落地来说,建筑、能源、交通作为国际公认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三大领域,其绿色化是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每建造1平方米的房屋,要产生0.8吨的碳,因此在建筑方面的碳排放减少形势严峻,绿色建筑大有可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举例说道。 中国人民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也直言,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建筑面积的增长速度。
        自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以绿色建筑为例,业内认为投入到该领域的金融支持还远远不够。 
        马骏提到,中国内地发行的绿色债券用于绿色建筑的占比不到10%,而在国际市场上用于绿色建筑的占比一般能达到30%。
        具体阻碍有哪些?他进一步分析,首先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层面,还没有对绿色建筑实施差别化处理,导致很多商业银行不敢、不能或者不愿意支持绿色建筑开发。
        在行业层面,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管理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建筑运营阶段能耗信息披露缺失。这一方面导致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的绿色效益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的动力,以及消费者购买租用绿色建筑的兴趣。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在企业层面,绿色建筑的产业链较长,涉及主体比较多,除了大型的房地产开发商,还有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以及一些绿色建材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这些企业虽有一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但大多数为轻资产企业,难以提供金融机构需要的抵押担保品,从而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马骏认为,首先在保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该对绿色建筑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金融政策,保证绿色建筑的融资可获得性优于非绿色建筑。
         此外,金融机构也应该针对建筑行业的特点及其低碳发展的要求,创新研发一批新的金融产品。比如银行要投入力量分析绿色开发贷和绿色按揭贷的违约率与非绿贷款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实施差别化的定价;研发绿色开发贷、按揭贷,建筑光伏资产的证券化产品,创新绿色建筑保险产品,针对绿色建筑产业链开发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与绿色建筑减排相关的碳性能产品等等。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方面,一些城市已有初步成效。 
        比如在2020年3月,浙江省湖州市成为全国首个由住建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合作推动的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试点城市。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介绍,试点一年多来,湖州已初步探索形成经验。 比如湖州通过建立绿色建筑的信息披露的平台和机制,帮助金融机构识别绿色建筑。
        这不仅帮助了政府给予扶持,也帮助银企加强对接;同时,湖州还推动保险产品的创新,通过应用人保财险开发的绿色建筑性能保险,可以管理项目不同阶段绿色建筑的评审标准问题,进而保障绿色建筑的可信度,解决绿色建筑项目责任划分的问题;湖州还完善了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的激励约束机制,创新金融产品。 
        同时,湖州还在没有扩大房地产信贷总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房地产调控和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两个目标。 
       雷曜透露,试点一年以来,湖州的房地产贷款占比出现了有效降低,但其中绿色建筑相关贷款的占比大幅度提高30%。“意味着有限的信贷资源更多涌向了绿色建筑领域。”他说。

马骏认为,首先在保证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有效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该 对绿色建筑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金融政策,保证绿色建筑的融资可获得性优于非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每年新增4亿- 6亿平方米,市场超万亿元 

       未来的绿色建筑将走向何方?住建部科技产业中心绿色建筑发展处负责人梁浩认为,随着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逐步提升,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格局将逐步得到改变,一些高品质、健康舒适的建筑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他表示,我国每年新增绿色建筑体量约为4亿- 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市场达上万亿元,市场空间极大。 但绿色建筑除了重设计轻运行,地域分布不平衡,没有形成市场为主导的长效机制外,行业集中度依然较低。
      “绿色建筑目前还是属于大行业、小公司。”梁浩提到,2020年整个建筑业产值达到28万亿元,从业人口接近6000万。
       但目前龙头企业较少,企业多小而精。因此公司之间的差异化不明显,资金、技术、规模门槛不高,头部企业领先优势不突出,受地域或距离限制较多,缺乏组织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来带动。 不过具体到城市而言,目前江苏、上海、广东、湖南、河北多地都围绕绿色建筑积极推出了鼓励措施,比如在上海,符合要求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最高可奖励3%不计容积率奖励;在北京,这种趋势则体现在土地拍卖中,除了竞地价、房价、竞政府持有产权份额等工具外,北京还提出“竞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低能耗、装配式等的绿色建筑指标都被纳入竞争标准中。 
       “这也可能是绿色建筑未来在一线城市的一些思路。”梁浩说。

       “十四五”时期,上海将支持金融市场发展绿色指数、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相关产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绿色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在7月14日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总经济师陶昌盛表示,上海还将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同时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在7月择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上线交易。此前上海已经明确,要把碳金融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全国碳交易市场为基础,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 在7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目前全国碳市场相关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上海“十四五”要发展多元化 
绿色金融产品

文|金叶子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我们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赵英民说。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构和体系的地区,自2013年开市至今,上海碳市场已纳入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7个行业约300家控排企业,吸引近400家投资机构参与交易。
        截至2021年2月末,上海碳市场现货累计成交量1.5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7.53亿元。 在4月2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初心始发地,再创新奇迹”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表示,为打造国际碳金融中心,接下来上海要努力做到“三个着力”:
        一是着力推进碳金融业务创新,积极探索碳金融的现货、远期等产品,支持碳基金、碳债券、碳保险、碳信托等金融创新;
        二是着力构建碳达峰、碳中和的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
        三是着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密切跟踪和关注碳中和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碳中和发展的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更好地服务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在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同时,上海将进一步形成多层次的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多渠道的绿色产融结合和产业转型的市场平台体系。
          4月20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增设专门服务于绿色产业企业的绿色Q板,以大力吸引和支持属于国家《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所列产业的企业进入市场获得孵化和培育。4月14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还上线了碳中和指数,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上海金融要素市场完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基础设施完善,为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绿色债券中超过90%在上海发行,绿色环保企业股权上市融资超过60%发生在上海。 
       陶昌盛表示,上海还将充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绿色发展。 目前,金融业已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2020年,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166.3亿元,同比增长8.4%。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91.3%,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高效率资金供给。 近年来,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中心核心功能不断增强,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外汇、黄金、期货、保险、票据、信托等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市场。
         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达2274.8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55.5%。 陶昌盛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秋日私语:
在明珠湾,编织秋天的童话

最让人感到几分秋意的,除了骤凉的天气,便是植物上那一抹浪漫的黄色。 明珠湾四季都不乏绿叶,但可有人想过,戴上“黄色滤镜”的它,会是什么模样?

夕阳斜下,暖黄的光打在我的脸上、叶子上、草地上。 
沿着蕉门水道一路走去,江风扑面而来。
静听潮水起伏,心绪倒真被带进了秋天。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我想,就像渔船一样,在路上走累了,不妨就停下来歇一歇。 
兴许可以拿出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就着江风和阳光读一读。 
秋天不应如此匆忙,人生也是。

但偏偏,有的花儿就是不愿退场,仿佛与秋天的某种对抗,就能证明自己的生机。

在渔人码头的背面,一艘渔船随着风和流水飘摇。 没有人掌舵,也没有人摆渡。 阳光已几近散去,也许终于到了它休息的时候。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我闭上眼,把眼前这片植物放大,把它变成童话中的秘密森林,前往深处探险。
不知道,森林里有没有食人花、大妖怪和外星人? 这样一想,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了日日幻想、夜夜生梦的童年。

在这柔软的草地上再多走几步,说不定,就能撞见更多秋天的颜色。

江对岸的高楼,像森林一样郁郁葱葱,又静止安宁。 大概它们和我一样,不愿惊动这得来不易的秋天吧。

不远处,阿姨正悠然自得地在作风景画。 真想知道,她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呢? 看样子,许是和她的身上的颜色一样,五彩斑斓吧。

明珠动态/ MINGZHU DYNAMIC

油画中的世界总是与童话更为接近,发挥足够的想象力,这座灯塔就高可攀天。

中秋已逾数日,花儿的盛景早该落幕。 在这几十米长的花圃中,是对南方的秋天较为敏感的角色,它们野蛮凋零,杂乱无章。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