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4期
总第96期
法制视野
——“宪法宣传周”专刊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
捍卫者
崇尚宪法 学习宪法 遵守宪法 维护宪法 运用宪法
2022年“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
宣传语
目录
CONTENTS
>>>
聚焦社会:旗帜高扬,大道向前
——聚焦“二十大”报告
国家“宪法宣传周”专栏
“12·4国家宪法日”沿革
治国安邦总章程——宪法地位
风华正茂,砥砺前行——宪法沿革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宪法内容及价值
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宪法与个人的关系
一
二
1
2
3
4
5
聚焦社会
旗帜高扬,大道向前
——聚焦“二十大”报告
2022年10月16日上午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3万余字的报告,凝聚党心民心,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新要求,擘画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概述五年来党和国家工作的基础上,以“3”+“16”+“4”的结构,全面回顾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伟大变革:
3件大事彪炳史册: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16个方面和工作成就非凡卓绝: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报告总结了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4个里程碑意义启迪未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报告旗帜鲜明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的重要阐述,使得这份报告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纲领性文献的性质。
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庄严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旗帜高扬,大道向前。续写新时代十年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国家“宪法宣传周”专栏
“12·4国家宪法日”沿革
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3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无记名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这部“八二宪法”正是现行宪法的蓝本与基石。
为纪念“八二宪法”的诞生,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宣传教育,大力宣传宪法所确立的国家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基本原则、活动准则,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以期教育引导各级组织和全体公民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增强宪法观念,自觉履行维护宪法尊严、保障宪法实施的职责。
2022年宪法宣传周的主题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治国安邦总章程——宪法地位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宪法的根本法地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国家的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和最大的法律效力,既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公民立身行事的总依据。
宪法的作为根本法的地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在规定内容上与普通法律不同:普通法律作为部门法,调整的只是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它规定的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第二,在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不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在: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和基础;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条文是无效的。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与普通法律不同:在我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风华正茂,砥砺前行——宪法沿革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前,实际为临时宪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未能彻底清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想影响,以至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政治理论观念和不适应客观实际情况的条文规定;第三部宪法颁布后,全国人大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对该宪法进行了修改。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因其在1982年颁布,故称为“八二宪法”。第四部宪法在颁布后,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最终形成了现行宪法。
现行宪法共143条,分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等重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的价值分为三方面:
国家层面:宪法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在根本上和宏观上确定着控制国家权力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方法。一切国家权力均来源于宪法并受制于宪法,“宪法至上”应成为法治之路的灵魂,如果没有宪法至上,也就无所谓宪政,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法治。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宪法内容及价值
法律层面:我国已建立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明确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一切法律都不得违背宪法精神,一切法律均源于宪法。
社会层面:法治需要司法机关依法裁决、公正裁决,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举报。只有公众提升了宪法敬畏感,监督政府,督促政府,才能推动公权力在宪法和规则的框架内活动,公民的各种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宪法与个人的关系
宪法作为根本法,其载明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财产权、监督权、获得赔偿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社会保障权、受教育权、文化自由等。
1、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的平等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据此,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宪法如何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宪法如何规定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完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但社人主文劳动音赛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4、宪法如何保障公民受到物质帮助的权利?
(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2)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龚、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5、宪法如何保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6、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应当注意什么?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法制视野——“宪法宣传周”专刊
2022年第4期 总第96期
主编:凌雁青
校对:赵坤
设计:李雪、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