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厦门大学
台港澳研究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2023年1月 第1期 总第1期】

2023

01

创刊号

目录

01/时事热点                  

03/教育快讯

06/中心动态

02/青年观察

04/学者观点

05/学术成果

07/融合实践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简介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是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优质港澳台研究资源,注重从多学科视角综合考察港澳台区域发展问题,着眼于从国家统一层面探索新时代 “一国两制”伟大理论和实践的新型高端智库。
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地缘优势,聚焦港澳台地区政治、经贸、教育、 青年、社会、文化、法律等领域研究,在强化港台关系、澳台关系、港澳台发展 比较研究的同时,深入探索“一国两制”港澳实践与“两制”台湾方案的关联性, 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现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鹏教授。中心主任为张宝蓉教授,副主任为王贞威副教授。中心下设港澳台政情研究、港澳台社会经济研究、港澳台教育与学生学情研究、 两岸青年研究、港澳台作家研究、两岸婚姻与家庭研究等多个研究团队,共有专家 50 人左右。

01

时事热点

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
台湾18岁公民权复决案公投铩羽
民调:二十大增强港人对前景信心
澳门2023财政将推237亿惠民减税措施
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召开

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

2022九合一选举今天投票,各地开票结果陆续出炉,各地县市长候选人也纷纷
布自行当选。   
目前各地区自行宣布当选的县市长候选人如下:   
六都地区   
台北市:国民党市长候选人蒋万安   新北市:国民党市长候选人侯友宜   
桃园市:国民党市长候选人张善政   台中市:国民党市长候选人卢秀燕   
台南市:民进党市长候选人黄伟哲   高雄市:民进党市长候选人陈其迈   
北部地区   
基隆市:国民党市长候选人谢国梁   新竹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杨文科   
新竹市:民众党市长候选人高虹安
中部地区   
苗栗县:无党籍县长候选人锺东锦   南投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许淑华
彰化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王惠美   云林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张丽善         
南部地区   
嘉义县:民进党县长候选人翁章梁   
东部地区   
宜兰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林姿妙   台东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饶庆铃   
花莲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徐榛蔚   
外岛地区   
澎湖县:民进党县长候选人陈光复   连江县:国民党县长候选人王忠铭   
金门县:无党籍县长候选人陈福海

时事热点

◎ 中评社台北 11月26日电

蔡英文辞党主席仍想掌握2024

蔡英文领导民进党在这次选举受到重创,在民进党写下历史新纪录。 蔡英文在陈水扁2008年卸任后接下民进党,当时扁被贪污案笼罩,连带让民进党跌到谷底,蔡当时接下党主席,之后参选2012大选败给马英九,请辞党主席,2016卷土重来当选。2018年地方选举,民进党又是败选,只剩下6席,当时连高雄市都被国民党韩国瑜拿走。但蔡英文却在2020年,以历史上大选第一高票817万票连任成功。
这次地方县市长选举,民进党只保住5席,堪称1986年创党以来,最惨的成绩。蔡英文虽然第一时间请辞党主席,但从接下来的布局,仍看出蔡并没有想退出2024初选决策核心。面对这次县市长选举溃败,蔡英文很可能想着过去都是到低谷后会V型反弹,很可能2024民进党仍有机会。因此,蔡英文不会放弃能够影响2024人选的机会。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 中评社台北 11月28日电

蒋万安少主中兴 怎找回年轻票?

蒋家第四代、中国国民党台北市长当选人蒋万安以57.5万票、得票率42.29%当选,颇有“少主中兴”意味。不过,相较于马英九、郝龙斌选上台北市长得票率都在5成至6成,蒋万安在三足鼎立选战只是守住蓝军逐渐萎缩的基本盘,未来如何吸引年轻族群支持,成为蒋万安未来最大隐忧。
从2014柯文哲参战开始,台北市长选举便成了三足鼎立。1998年马英九得票率51.13%、2002年64.11%;2006年郝龙斌得票率53.81%、2010年55.64%都成为过去式。
蒋万安当选有多项利基,包括大巨蛋预计明年1月竣工、6月试营运,蒋万安上任就能剪彩收割政绩,且台北市议会61席次,国民党已握有30席,蒋万安未来4年要推动的市政,都将有蓝营的支持,可以说是顺风顺水,但能不能端出让年轻族群耳目一新的政策,会是蒋万安的考验。 

◎ 中评社台北 11月28日电

台湾18岁公民权复决案公投铩羽

11月26日晚上9点,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公投开票进度已达98.38%,目前有效同意票555万3791票、不同意票492万2986票,距离通过门槛差406万5906票。这也是“中华民国”历史首次交付公民复决的“修宪”案。
18岁公民权“修宪”复决投票权人数为1923万9392人,依“宪法”增修条文规定,有效同意票过选举人总额的半数即通过,因此至少要有961万9697同意票才能通过。由于同意票距离通过门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支持团体“18岁公民权推动联盟”宣布此次推动“修宪”失败。
18岁公民权未能过关!18岁公民权推动联盟总召集人、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理事长林月琴表示,虽然结果不是乐见的但仍发生,希望再等4年或是直接使用“释宪”的方式,“世代同行,继续把事情完成”。

时事热点

◎ 中评社台北 11月26日电

台经院黄蓝灯连七接近蓝灯门槛

受到全球通膨屡创新高加上俄乌战事胶着等影响,台湾经济研究院表示,台湾9月制造业景气灯号出炉,制造业景气信号值由8月之11.15分,减少0.62分至9月之10.53分,为2020年5月以来新低,灯号续为代表景气低迷的黄蓝灯,且分数已接近变灯门槛。针对总体经济,台经院表示,全球经济正以超乎预期的速度放缓,IMF预估2022年全球经济前景转趋黯淡,也会影响2023年国际经济表现。   
据台经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按景气信号各主要组成项目观察,5项目分数减少,1项增加,经试算模型加权后,信号值减少0.62分;其中,需求面减少0.35分减幅最大,其次依序为原物料投入面、经营环境面及成本面分别减少0.16、0.08及0.04分,售价面则微幅增加0.01分,灯号为代表景气低迷的黄蓝灯;此外,就不同灯号的消长观察,呈现衰退的蓝灯比重由8月的36.62%增加至9月的42.86%;低迷的黄蓝灯由32.98%增加至51.55%;持平的绿灯由29.83%减少至5.59%,本月无代表扬升的黄红灯与繁荣的红灯。  
 
台经院进一步指出,股市因欧美各升息3码,国际股市下跌,及电子业去化库存调整而出现震荡走低,加上制造业厂商9月调查,对当月及未来半年景气看坏较8月调查多,致制造业营业气候测验点不仅连续9个月下滑态势,也是去年5月以来新低;因此,整体制造业景气灯号虽续维持代表低迷的黄蓝灯,但分数已接近变灯的门槛。  
另,大陆虽然GDP年增率由第二季0.4%回升至第三季3.9%,9月进出口亦维持正成长,但在二十大宣布仍坚持动态清零政策及共同富裕新机制后,闭幕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已造成港股重挫,且连续多日下跌情形,显示外资忧心大陆在政治凌驾经济之后,加上美国针对AI及伺服器等出口限制,将不利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尤其台湾制造业以中国大陆为生产基地居多,中国大陆经济未来走向亦是未来观察重点之一。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 中评社台北 10月31日电

时事热点

民调:二十大增强港人对前景信心

◎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
据大公报报道,二十大召开期间,香港处处洋溢喜悦气氛,车身上有“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巨幅广告的电车、巴士,在街头穿梭。
近八成受访者关注大会资讯,“相信在习近平同志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将会取得更大的和更全面的发展,为香港提供更大的空间。”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呼吁香港各界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及时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和全国各地各族人民一起身体力行,共建现代化强国,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荣光。
“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必将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谭耀宗对于国家和香港的未来信心满满。
事实上,不只包括政界、商界、各专业界别,学界及青年团体等,多项民调更显示,广大市民对于未来都充满信心。紫荆研究院于10月17日至23日期间以电话随机抽样成功访问了1193名香港市民,了解他们对二十大的关注度。民调显示,74.7%受访者表示关注二十大,69.2%受访者对国家发展信心增加,62.5%受访者认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此外,67.1%受访者对香港发展前景信心增加,56%受访者认为香港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而香港研究协会亦于10月24至31日期间成功访问了1088名18岁或以上市民,了解他们对二十大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二十大相关资讯表示“非常关注”及“比较关注”;逾半受访者对二十大精神表示“非常了解”及“比较了解”,更有四成六受访者参与过和二十大有关的宣传或学习活动。逾半受访者在二十大后对国家及香港发展的信心增加;五成八受访者满意过去五年国家的整体发展。

澳门2023财政将推237亿惠民减税措施

◎ 中评社北京11月12日电
据人民网报道,澳门特区政府向立法会提交的《2023年财政年度预算案》法案,10日在立法会全体会议一般性通过。该法案明确,澳门特区政府2023年财政年度将继续实施一系列惠民措施及税费减免措施,估计涉及总金额超过237亿澳门元。
法案理由陈述中阐明,特区政府明年财政年度将继续实施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包括:现金分享计划、医疗补贴计划、居住单位电费补贴计划和持续进修发展计划,估计用于上述措施的总开支为84.14亿澳门元。另外,用作支付免费教育津贴、未受惠免费教育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学生的学费津贴、大专学生学习用品津贴、学生书簿津贴、私立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津贴及专业发展津贴、敬老金、养老金、残疾金、残疾津贴、三类弱势家庭特别生活津贴及定期援助金的开支总额,估计为125.12亿澳门元。实施上述一系列惠民措施,估计涉及的总金额为209.26亿澳门元。
《2023年财政年度预算案》法案建议继续实施一系列税费减免措施,税费减免措施估计涉及总金额为28亿澳门元。其中,为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2023年财政年度预算案》法案建议继续对在澳门特别行政区发行的债券所取得的利息,以及因买卖、被赎回或作其他处置所取得的收益,豁免所得补充税,同时豁免有关债券的发行、买卖或有偿让与行为的印花税。建议继续豁免征收投资基金的监察费,以吸引金融机构来澳设立投资基金等。

澳门举办“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文化论坛

◎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
据新华网报道,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16日至17日在澳门举行,邀请海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演讲。
论坛通过专家分享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和研究的前沿成果,让与会者、市民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持续加深海丝沿线地区对海丝遗产保护的交流和合作,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在开幕式上致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作了题为《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主旨报告。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澳门大学校长、联盟副理事长宋永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联盟高校应充分把握发展机遇,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携手打造具有湾区特色的高等教育战略创新高地。同时,联盟高校各位校长为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粤港澳高校联盟于2016年成立,由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发起,中山大学校长高松为联盟理事长,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及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为副理事长。目前已有42所高校加入。联盟高校定期举行学术论坛及交流活动,推动科研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三地人才。 本次活动的支持单位包括国家教育部港澳台办、广东省教育厅、澳门中联办、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香港中联办和香港教育局。

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召开

据人民网报道,在粤港澳高校联盟成立六周年之际,2022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暨校长论坛25日在澳门大学举办。超过百位来自粤港澳三地高校和支持单位的代表线上线下共聚一堂,围绕“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主题展开交流讨论,共同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发展。 
年会开幕仪式上,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闫炳辰、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科技部二级巡视员刘懋洲、广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朱超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丁少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副秘书长李忠善等先后致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与青年工作部副部长石书正出席开幕式。 

时事热点

◎ 中评社北京 11月26日电

香港澳门积极参与第五届进博会

据新华社报导,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开幕式4日在上海举行,香港、澳门企业参展踊跃。   
香港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开始一直积极参与,今年有超过200家香港企业参展,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买家推介香港优质商品及服务。香港贸易发展局已连续5年在进博会设立“香港服务业展区”和“香港产品展区”。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和香港投资推广署在“香港服务业展区”的展位重点宣传香港的优势、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的发展机遇;香港旅游发展局的展区则介绍香港最新的旅游特色。  
据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介绍,今年该局组织参展的35家澳门企业中,首次参展的展商约占四分之一,还加入了大健康及高新技术企业。贸促局此次于进博会设置了两个主题展馆,一是“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澳门及葡语国家食品饮品馆”,展示澳门制造、澳门品牌、葡语国家的食品及饮品;二是“服务贸易展区—澳门及葡语国家专业服务馆”,展示多领域服务。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 中评社香港 11月5日电

02

青年观察

重磅:香港政府公布《青年发展蓝图》
台湾选举青年参政增加 趋于网红化
蒋万安拟设青年局 提升都更处位阶
台湾青年街头倡议大学生力挺18岁公民权
首届“一带一路”青年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 来源:ETtoday 新闻云 记者:崔至云 12月7日报导

准台北市长蒋万安现正如火如荼寻觅小内阁首长中,目前前高雄市副市长李四川已确定出任北市副市长。据了解,因蒋万安在竞选初期曾喊出成立青年事务局,同时也为加大都更力道,不排除将现有都更处升格为都更局。而为维持现有31局处的规模,部分局处业务地将合并调整;蒋团队最快下周对外公布局处首长名单。
今年8月份,蒋万安在竞选过程中曾表示,身为市长一定要有国际的视野,且要以市民为本,所以未来他会优先成立青年事务局,协助青年朋友解决食衣住行、成家就业的问题,让台北市成为青年朋友,真正实现梦想的地方。如今他当选市长,势必实现此一对青年人的承诺,所以市府将新设置青年局,因此将会有其他局处进行整并。
至于都市更新议题,包括社子岛、大巨蛋等都是蒋万安上任后重要待解难题。近蒋人士指出,未来对于原有的都市发展局将加大力道,可能会将原有的局处扩大,或直接将都更处升格为都更局。
根据目前市政府所辖组织,设有22局、5处、4委员会,包括民政局、财政局、教育局、产业发展局、工务局、交通局、社会局、劳动局、警察局、卫生局、环境保护局、都市发展局、文化局、消防局、捷运工程局、台北翡翠水库管理局、观光传播局、地政局、兵役局、体育局、资讯局及法务局等22局;秘书处、主计处、人事处、政风处及公务人员训练处等5处。

蒋万安拟设青年局 提升都更处位阶

青年观察

为促进公投议题更多对话与讨论的可能,一群来自中正大学与南华大学的学生号召青年们,11月24日晚于文化公园透过“街头聊天”的方式,加深大众关注18岁公民权修宪案。
“青年倡议,街头同行!大学生挺18岁公民权”活动有别以往传统发传单,这次是透过“街头聊天”的方式,让参与活动的青年随机与路人开启对话,期盼能够透过真诚的对话互相理解,增加社会大众的在18岁公民权修宪案的投票意愿。
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曾志桓表示,知道修宪很困难,门槛很高,就连师长、同学们也都会“唱衰”不可能通过,甚至在宣传的时候,有些同年纪的同学自己都不愿支持。不论如何,仍要努力传达出自己的理念,希望努力让这次复决通过门槛,让年轻人的声音有机会被听见。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大二生胡昀沛表示,2020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时,只差5天就满20岁,因此未能投票,做为一个从高中就持续关心政治的学生,无法用选票直接影响民主的结果,有种很深的无力感。
来自香港的中正大学生Ham表示,台湾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民主实践可以扩大范围,让18岁不再只是学生,更可以是扩大公民参与的倡议者。

台湾青年街头倡议大学生力挺18岁公民权

◎ 来源:联合报 记者:李宗佑 11月24日报导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 来源:城市学 作者:陈布莱 12月14日发表

台湾选举青年参政增加 趋于网红化

引言

九合一选举落幕,根据统计,今年的议员当选人平均年纪有降低趋势,这些青年参选人关注的议题,集中在现今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长照、新婚不敢生、高房价衍生的居住需求等。正因为他们也面临同样问题,因此论述特别能得到共鸣。另外,这次选举讨论最多的话题,不是冷冰冰的政见讨论,反而是正妹、网红等娱乐面向的关键字,也说明了政治逐渐“浅碟化”的隐忧。
随着社会发展,台湾民众对于民意代表的期待也逐渐改变,无形中也让青年参政有了更多机会,这样的变化又以台北市最为明显。根据统计,2022年议员选举,台北市议员当选人以30到39岁区间最多,平均年龄45.4岁更是全台最低,显见首都确实较愿意给青年机会,背后与接收的资讯、教育程度不无关系。
而观察青年候选人提出的政见,不外乎集中在年轻人有感的议题,如租金补贴、社宅共平化等;也有体恤新手爸妈或年轻家庭的拉高公托比例、增加私幼补贴等;也有人推出长照政策,减缓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负担。

青年观察

网红参政竟真能当选?

每一届的民代选举,不乏有行为特别、取名极富特色或目的性的候选人,但往往是哗众取宠成分居多,连胜选机率都不高,遑论要做出一番成绩。上一届在台北市有“呱吉”邱威杰成功胜选议员的案例,今年九合一选举,嘉义市议员也出了一个名字长达16个字的议员当选人“颜色不分蓝绿支持性专区颜色田慎节”,实际身分为电竞直播主“Molly 翎熹”。她为了这次选举改了一个争议满满的名字,再靠着敢露敢穿又敢讲的形象,掀起讨论外,也成功把网路声量转换为选票。

图/台北市议员 网红“呱吉”邱威杰

图 / 青年网红参政以台北市最为明显
(取自脸书 黄瀞莹)

正妹争相选里长!街坊大小事别再喊“里长伯”

今年选举讨论度最高的不是市长、不是议员,反而是最基层的里长。里长的工作繁杂,且没有薪水、只有5万元的“事务费”,工时也难以界定,还要当社区里民间的和事佬、万应公,一出大事例如近年延烧的疫情,更要承担超高风险出门服务,何以瞬间获得热议讨论?
带起这波讨论话题的,要属号称“全台最美里长”的新北市永和区永福里长陈紫渝,不仅年轻,靠着甜美清秀的长相、亲切态度搏得媒体关注,自宣布参选以来便话题不断。而从她开始,也带出了不少正妹里长候选人。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网红蔡阿嘎今年选举特别推出了“10大正妹里长”,选出10位年纪平均30岁的候选人,掀起网路热议。最终该份名单竟一口气有6人胜选,成为名符其实的“正妹里长”,未来里民看到可不能再叫“里长伯”。
为什么会有人年纪轻轻愿意投入公共服务工作?在网路上也掀起不少讨论,有网友就点出,可能是把里长工作当成跳板,先建立人脉、未来可以往上争取议员。此外,也不乏有“爸妈传子女”的现象,有家庭背景让选里长事半功倍。
事实上,单看里长职务的报酬,可能很难养得活自己,但里长依法可以兼职的,因此大多常见都是在地方事就有经营事业,如药局、杂货店等,现在甚至也会看到本业工作时间弹性自由的人出来参选里长。
为什么这次选举会出现这样奇特的现象?一时半刻或许也很难归纳出结论。不过,青年参政比例增加,政坛注入新血,其实是让更多公众议题受到讨论、关注,同时也能让青年议题有更多发声管道。但近年来台湾政治越来越走向“浅碟化”,选民投票意志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政治工作者也不得不调整心态面对。网红议员、里长是否能让公众议题往理性对话的方向前进,还得观察。让人难以想像的是,曾几何时会看到一个里长服务处成立大会,媒体摄影机比议员服务处成立大会还要多?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图/准新北市永福里里长陈紫渝

重磅:香港政府公布《青年发展蓝图》

◎ 来源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一)《探索篇》──鼓励探索,装备未来
• 强化国民和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意识及民族自豪感;
• 提供优质多元教育,包括加强生涯规划、推广职业专才教育、
改善特殊教育,以及推动STEAM(科学、科技、工程、艺术和
数学)教育;及推动境外交流和实习,让青年认识国家和世界。 
(二)《希望篇》──燃点希望,助力追梦
• 协助青年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一带
一路倡议等策略所带来的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增加青年在不同领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支持多元事业
发展;
• 提升青年就业能力,支持青年持续进修;及多管齐下回应青年
的居住需要,包括继续觅地建屋、增加青年宿舍宿位,以及再度
推出「港人首次置业」项目。
 (三)《自强篇》──抗逆自强,全人发展
• 优化青年福利服务;
• 支持社会各界透过不同服务和活动,包括历奇活动和每年举办
的青年节等,协助青年全人发展,培育正向思维,增强团队精神;
• 加强品德教育,强化家庭观念,培养正确价值观;
• 推广运动和文化艺术,丰富多元体验;
• 加强对青年在不同方面的支援,包括精神健康;及支援非华语
学生。
 
(四)《建设篇》──青年参与,建设社会
• 加强青年参与公共事务,包括扩大「青年委员自荐计划」,强
青年的主人翁意识;
• 加强与青年沟通的平台,包括善用网上社交媒体,更有效聆听
和回应青年的意见;及推动青年参与义务工作。

青年观察

香港特区政府12月20日公布了《青年发展蓝图》,完整提出特区政府未来的青年发展工作理念和方针,并按照青年的成长历程分四个篇章提出相应措施。这是本届特区政府成立以来首份针对青年发展工作的重要文件,各界认为蓝图回应了香港青年在个人成长、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让年轻一代看见希望。
蓝图以“启发青年燃亮未来”为题,因应青年不同的成长阶段,分为《探索篇》《希望篇》《自强篇》和《建设篇》共四个篇章,阐述特区政府工作方向,在首阶段提出超过160项具体行动措施,协助12至39岁香港青年发展。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于12月20日公布蓝图时表示,特区政府将以更具系统性及延续性的方式策划及推进青年工作。
即将从香港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同学,在蓝图“出炉”后迫不及待详细阅读了蓝图内容,并对多项行动措施充满期待。其中《希望篇》提及协助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加青年在不同领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等,包括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常态化,这对陈同学来说是喜讯。
“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企业聘请香港的大学毕业生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修读人工智能专业的陈同学说,希望能通过该计划在大湾区其他城市找到适合的工作,到内地发展。
“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何建宗在《青年发展蓝图》制定期间,多次参与有关咨询活动,也参与了特区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咨询会表达对青年发展的意见。他认为,蓝图是非常接地气的行动纲领,涵盖年龄范围广,可以让青年们感受到特区政府对他们的重视以及看到未来发展的前景。蓝图也提到特区政府将增加青年宿舍供应以及再度推出“港人首次置业”计划。陈颖欣认为,可为青年提供更多置业阶梯,让他们有共建的动力并增加幸福感。
特区立法会议员陈祖恒期望特区政府未来更积极做好宣传及教育工作,让青年全面了解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自觉地尊重和维护国家,成为具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
特区政府在公布蓝图时表示,将设立“青年专员”以及通过制作“青年仪表板”整合青年相关数据和趋势,以更好把握青年脉搏。香港青年协会总干事何永昌对此表示认同,期望蓝图提出的具体措施能尽早落实,为香港青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帮助他们建立对前景的信心和希望。

 香港发布首份《青年发展蓝图》 
 助力年轻一代成长成才 

◎ 来源:新华网 记者:张雅诗 谢妞  12月21日电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首届“一带一路”青年发展高峰论坛举行

◎ 来源:中评社香港 11月19日电

由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和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联合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青年发展高峰论坛17日在香港举行。论坛旨在帮助香港青年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助力香港拓展多元发展空间,幷为个人发展找到更长、更新、更广的赛道。   
本届论坛以“落实二十大精神,发挥香港平台作用,助力双循环和‘一带一路’比翼发展”为主题,共设三个分主题论坛,分别为“传承创新开拓”“绿色健康专业可持续发展”和“联通融合共赢”。   
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光源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适应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路径。期待广大香港青年充分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优势,挖掘创新创业的无穷潜力,做共建“一带一路”的推动者。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致辞表示,本届特区政府非常重视青年发展,正全力制订一份全面的青年发展蓝图。特区政府的愿景是培育香港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有抱负和正向思维的新一代。“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可以让香港青年培养正确的大局观,参与香港、国家以至世界发展。   
香港“一带一路”总商会理事会会长郑翔玲致辞表示,香港本届政府的首份施政报告在青年的学业、就业、创业、置业方面制定切实的目标和行动,相信香港青年可以有更好的发展及未来。来自香港青年联会、香港菁英会、香港华菁会、香港政协青年联会、香港福建社团联会青年委员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青年委员会等26间协办机构的300多位青年代表参加了论坛。   
青年代表林孝能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此次论坛,听到不同的企业家和学界人士分享他们的经验,收获很大。他认为,青年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多了解祖国的发展,多走多看多学习。论坛上成立了“国际青年侨商协作平台”,以团结各界爱国爱港的青年侨商,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青年观察

为深化沪港澳三地青年交流合作,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2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昨天在澳门举行。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陈通发表视频致辞。来自沪港澳三地的百余名嘉宾和青年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发展新业态,增强新动能”主题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助力沪港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开头脑风暴。
未来,上海将在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3条新赛道和生命健康、智能产业、新能源、深海空天利用、新材料等5大未来领域集中发力,形成万亿产业规模。上海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丁波认为,这些未来新领域新产业,孕育无限商机,呈现多元场景,延伸产业链条,可以集中三地的青年力量来寻找合适路径进行突破创新。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表示,一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十分重视青年发展,希望培育香港青年成为爱国爱港,具备世界视野,有抱负和具正向思维的新一代。“在我看来,新业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各个行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让各行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发展,比如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大大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澳门特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黄嘉祺表示,澳门积极推动发展四大产业,包括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务产业和现代金融产业。澳门青年也会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沪港澳三地的青年可以一起探索‘一国两制’的新的实践,通过新经济新业态去推动三地城市的新动能。”奇迹山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伙人、澳门自媒体协会会长、澳门青年联合会副理事长傅腾龙说。
本次论坛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青年联合会、香港青年联会、澳门青年联合会、沪港经济发展协会、沪港青年会、沪澳青年交流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自1999年以来已经走过23年,论坛秉持开放合作包容的精神,为加深港澳青年对祖国的了解,扩大沪港澳三地联动,推动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陆梓华 12月9日报导

03

教育快讯

台湾私校为招生放宽要求 “恐冲击竞争力”
高雄家长团体串联 组成勇敢面对不适任教师阵线联盟
香港:优化学校自评 公开各校视学报告
内地与澳门高等教育展开幕
“共创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举办

台湾:各私校为招生放宽要求 “恐冲击竞争力”

不少私立大学担心招生欠佳,明年多将个人申请的学测参采科数下修,英文也不再成为必采科目。教育界人士感慨,大学自动放宽学业要求,将限缩教学深度与广度。也有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前官员认为,若校系培育的学生是要与国际来往、接洽,却因招生而移除英文门槛,恐让竞争力下滑,“这类系所不如改名”。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前政次吕木琳认为,若校系定位是在岛内就业就不意外,但若培育的学生是要与国际来往接洽,比如国际贸易、国际企业,如果不采英文,势必会影响学生英文程度,恐冲击学生国际竞争力。
全台私校工会理事长尤荣辉说,广设大学前,只有少数人能通过联考就读大学,授课常要求学生使用原文书,且大学无招生压力,老师可严格要求学生;广设大学后,高教变成普及教育,不分公私立大学招生满满,近年则因少子化让私校面临生存危机。
尤荣辉说,入学门槛下修后,学生程度一代不如一代,老师也自动放宽学业要求,配合学生程度“因材施教”,大部分老师早已放弃使用原文书,许多学校也放弃微积分必修课程,导致不少大学生程度不如九十年代的专科生,空有大学文凭,却无一技之长。
静宜大学监察人、实践大学前校长陈振贵也说,不参采英文招进来的学生英文程度不易管控,多少会影响用原文书或英文补充教材的效果。桃园一名高中英文老师也说,可见大学生英文程度将更低落,教授授课将更痛苦。

◎ 来源:联合报 记者:赵宥宁 2022年11月8日报导

高雄家长团体串联 组成勇敢面对不适任教师阵线联盟

高雄市家长团体日前成立「高雄家长勇敢面对不适任教师阵线联盟」,要求学校确实依法依程序处理不适任教师问题。高雄市教育局表示,教师疑似有教学不力或不能胜任工作之具体情事者,家长可向学校或教育局检举,学校会在5日内召开校事会议决议组成调查小组进行调查。
召集的高雄市家长联盟总召洪志和说明,家长面对不适任老师时,常常非常无奈与无助,像有所学校接收他校来的超额老师,几乎没在教课,家长只好放学后自己教数学加减。学校就算要处理不适任教师问题,过程冗长,还要面对「免轮调」的老师群,甚至师师相护的人情世故等,导致校长难办,家长及孩子隐忍或转学。
高雄市家长协会理事长黄雀华表示,家长团体站出来,是要帮助整个教育环境,恢复真正的校园正义。协会本着监督教育的立场,协助单一家长勇敢面对不适任教师,也间接帮助了学校勇敢面对,共创多赢局面。
高雄市偏乡与弱势教育关怀协会理事长许益诚说,师资是偏乡教育很大的问题,少子化愈演愈烈,超额老师,甚至是不适任老师就往偏乡走,若再加上无人关注,结果就是偏乡孩子的教育愈来愈被边缘化,而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更多的社会成本。
台湾妈妈护家护儿联盟高雄代表陈美芳表示,绝大多数的妈妈,护儿但不溺爱;大多数的老师,也都是兢兢业业。所以家长勇敢联盟的成立,除了保护亲子,也是保护更多的师长,避免劣币驱逐良币。高雄市学习障碍教育协进会理事长王玉如、中山大附中前会长李宥霖等人,也以经验分享来呼吁高雄家长团结面对。
高雄市教育局表示,教师疑似有教学不力或不能胜任工作的具体情事者,家长可向学校或教育局检举,学校接获检举或知悉时,要依据处理机制与流程办理,于5日内召开校事会议决议组成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若调查属实确有教师法教学不力的情形,因身心状况或其他原因,无法辅导改善;曾经学校或专审会辅导,辅导改善有成效后,经校事会议认定3年内再犯者,移送教师评审委员会审议。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3

◎ 来源:联合报 记者:徐如宣 2022年11月16日报导

教育快讯

香港:优化学校自评 公开各校视学报告

香港教育局11日向学校发通告,交代有关详情。优化措施包括:中、小学自评时需聚焦更新后的七个学习宗旨;学校改为每年提交更新版学校表现评量数据,包括多项新增的国民教育相关数据;以及于2023学年下学期起,在教育局网页公开全港学校外评报告的总结章节。
根据原有架构,学校需定期进行自我评估,向教育局提交报告,而教育局亦会安排校外评核和重点视学,向学校提出改善建议。教育局于通告中表示,一直持续检视架构的推行成效,早前委托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进行相关研究,报告肯定架构有助学校自我完善,但各校自评工作存在差异有改进空间,因此推出优化措施。
教育局指,由于中、小学分别更新课程指引,因此要求学校由本学年起,自评时须更聚焦于七个学习宗旨,并以此作为自评的反思点,评估学校效能。另外,为加强学校运用数据能力,由本学年起,学校需每年收集学校表现评量等数据,并提交校董会和教育局,同时让教育局掌握学校教育的现况,制作参考数据供学校自评使用。
教育局同时修订学校需提交的表现评量数据项目以及评估工具和文件,协助学校进行自评。新增表现评量数据包括:资源运用、国民教育和STEAM相关教师专业培训、国民教育学习相关经历、学生对国家及学校的态度(小学)和情意发展(中学)、学生体适能表现。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透明度和体现学校问责精神,由2023/24学年下学期起,教育局将上载外评报告的总结章节到网页,日后亦会按需要上载重点视学报告。至于自评报告,现时要求学校将报告存放学校,供包括家长在内的持份者阅览。
教育局将于下月就措施举办简介会,以及于2023年4月起分阶段举办研讨会暨工作坊,协助学校加深了解优化后的自评工作。

教育快讯

◎ 来源:香港01 2022年11月19日。

内地与澳门高等教育展开幕 汇聚逾百高校多元升学信息

由国家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高校学生司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联合举办的“内地与澳门高等教育展”,于2022年11月11日起一连三日举行。展览为在线结合线下实体形式进行,共有来自内地20个省市的111所高校和澳门10所高校参展。
“内地与澳门高等教育展”开幕式于11日下午在教业中学礼堂举行,主礼嘉宾包括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严植婵,“内地与澳门高等教育展”代表团团长、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刘锦,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龚志明,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与青年工作部部长徐婷,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舒刚波等人。此外,教育委员会委员、本澳高校和中学的领导和代表等出席。
刘锦主任致辞时表示,国家教育部高度重视内地与澳门教育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澳门青少年来内地学习深造,从2016年起,内地已连续多年成为澳门学生赴澳门以外地区升学首选。教育展有助澳门师生及家长更好了解内地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帮助澳门学子做好升学规划。国家教育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澳门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澳门更好地发挥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为澳门学子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创新创业空间。
龚志明局长致辞时表示,教育部一直以来对澳门学生十分关心与支持,让学生可透过“保送生政策”升读内地的优秀高校,近年招生名额及院校数量皆能满足澳门学生的需要,为澳门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澳门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等竞争力逐步提升,这有赖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澳门高校的不断努力。本年教育展规模创历年之冠,共有121所内地与澳门高校透过在线或线下方式参与,除安排现场活动外更继续利用信息科技,在线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升学信息,相信学生可透过是次展览,了解内地与澳门高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以更好规划未来升学安排。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3

◎ 来源: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与青年发展局 2022年11月11日报导

香港:教大论坛建言 增支援挽留英语教师

为促进在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及英语教育相关人才培训,由香港教育大学(教大)人文学院、英语教育学系与课程与教学学系合办的“实用英语教学法:课堂为本.超越课堂”论坛于上周六举行。教大提及,面对英文教师的职缺问题,教大将因应教育局的需要,研究增加相关的学位教师教育文凭课程的学额;而未来更打算加入英文价值观教育课程,有关详情将容后公布。
有多位学者及业界相关人士出席论坛分享,包括教大学术及首席副校长李子建、英华小学校长陈美娟等。对于英文教师的职缺问题,陈美娟校长形表示,很多时挽留人才,金钱非首要原因,有更多是因为家长及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同时可为老师在工作及遇上问题时提供适切为支援,而非放任老师“单打独斗”;亦需提供足够的空间供新人成长。这些涉及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工作团队等多方面因素。
教大课程与教学学系副教授容炜灏补充,校方需为老师提供足够自由度,如接受其提出与工作有关的新意念,亦有助挽留优秀人才。
李子建首席副校长总结多位讲者心得,建议前线教师可从分别由学生性格、朋辈互动和家长参与三方面入手,以全方位营造合适的学习氛围。

教育快讯

◎ 来源:大公报 2022年11月15日报导

澳门:毕业生可尝试更多行业 冀青年把握机会融湾区

立法议员林伦伟关注本澳青年就业及职业教育发展,亦问及如何吸引本澳青年到大湾区、深合区工作。行政长官贺一诚承认本澳的职业培训是空白,没有正式的纯职业技术学校,但澳大、理工、旅院都一直在调整学科,以符合市场需要,让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有关问题不大。他认为除了医生、教师等,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要找学科绝对对口的工作,因现时倡交叉学科,可尝试更多行业。
至于吸引青年到大湾区工作方面,经济财政司司长已作大量工作,亦与其他地区合作,创造条件及岗位予本澳青年去学习,如抖音、阿里巴巴等,都提供名额予本澳青年,希望青年把握机会,投入大湾区,融入内地大市场。

◎ 来源:澳门日报  2022年11月16日报导

“共创协同-粤港澳大湾区”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举办

香港教育局11月11日以实体及网上形式同步举行生涯规划教育研讨会,让约1 100名本地及内地教育工作者和「商校合作计划」机构伙伴藉此交流经验,提升他们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
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在研讨会开幕礼致辞时表示,教育局以“共创协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今年研讨会的主题,希望各界携手协助青年人多加了解和认识国家的发展,抓紧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独特机遇,把握大湾区的升学及就业机会。
蔡若莲博士指出,国家主席习近平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及“十四五”规划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鼓励香港要抓住国家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蔡若莲博士鼓励青年人时说:“香港的青年人有冲劲、有创意而且深具潜质,他们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一定能担当重要的角色。”
蔡若莲博士在研讨会中颁发感谢状予36所机构,表扬一众新加入成为“商校合作计划”的机构伙伴,带领学生走出课室、放眼世界,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广的事业探索活动。
2022-2023学年,教育局进一步推动商校协作,推出“商校合作计划 2.0”,并会积极联系主要商会、专业团体及资历架构下的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包括新兴行业),推动更多会员机构参加计划。教育局增拨资源及加强支援学校推行生涯规划教育,并透过“商校合作计划”与工商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事业探索活动,协助他们认识不同的行业及升学途径,为升学及投身社会作好准备。自二○一四/一五学年至今,参与计划的机构伙伴有约400所,举办约7800项活动,受惠学生人次超过129万。
是次研讨会邀请香港菁英会主席凌俊杰、路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麦骞誉和晋升集团创办人邓文俊担任主题演讲嘉宾,并于下午安排多场分享环节,让参加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与会教育工作者就生涯规划教育的最新发展,以及大湾区的升学及就业机会,与专业人士及学者交流心得及分享经验,从而更有效协助学生订立个人目标,规划未来。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3

◎ 来源:新闻公报 2022年11月11日报导

04

学者观点

王贞威副主任:谈“九合一”选举的基本态势及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
刘国深教授:青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
别敦荣教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李鹏教授:前路仍有风浪 “方略”是行动指南
莫家豪教授:望香港高校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
张建研究员:回归以来香港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及其反思与检视

11月5日,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应邀参加两岸学者线上交流座谈活动。此次活动由厦门市台港澳与特区经济研究促进会主办,两岸十余位涉台研究学者参加。会上,两岸学者针对即将到来的“九合一”选举的基本态势、选战策略及其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进行研判与探讨。
王贞威副主任认为,国民党这次选举比较乐观,但对国民党2024年“大选”的布局可能存在一些风险,比如说蓝营内部要如何形成“共主”,凝聚影响力以及强化迈向2024的动力和支持度,可能是比较大的问题。民进党方面在本次选举中形势不利,会不会对2024的运作模式产生影响,也是需要进行观察的重要面向。
据王贞威副主任观察,整体上看本次选举与两岸关系的关联度并非很大,民进党可操作的“抗中保台”空间也不多,岛内选举结果对目前两岸关系僵化的局势有改善的空间。随着疫情的缓和,地方、学术、宗教文化等方面交流如果能够逐步恢复,有助于改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二十大之后,两岸关系也进入新的阶段,未来随着大陆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岸关系发展空间更大,祖国统一将不断推进。

刘国深教授:青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

落实总体方略,促进两岸融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术研讨暨两岸青年对话会(以下称研讨对话会)11月4日至6日在广西桂林举办,30余位两岸专家学者及青年代表以此为交流渠道,共话两岸融合。
在研讨对话会现场,与会的两岸专家学者聚焦落实总体方略的路径、台湾青年在RCEP实施和两岸融合发展中的机遇和使命、二十大报告涉台论述对两岸融合和祖国统一的影响等议题,进行观点交流、思想碰撞,提出落实总体方略、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和祖国统一聚智汇力。

图 /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

学者观点

王贞威副主任:谈“九合一”选举基本态势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别敦荣教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2022年11月14日上午,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别敦荣教授利用学术例会为师生作了题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体会》的学术报告。厦门大学校内外50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参加。
别敦荣教授系统深入地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的论述,回溯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的历史过程,清晰梳理了从重点高校建设到“211”工程、“985”工程再到“双一流”建设的变迁理路。他指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优势学科”政策话语转换背后的深意值得细细揣摩。为更好把握“一流大学”内涵,他以美国、德国、韩国与日本等国为例,深入介绍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他指出:美国联邦资助成就了美国一流大学;德国以“优中选优、重点扶持”为导向提升了一流大学国际竞争力;韩国通过增强大学科研水平探寻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日本则以“顶尖全球化大学计划”推动了国内顶尖大学向国际化进军。针对我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的战略要求,他提出应当着力解决办学理念和办学机制等不能适应建设与发展要求的问题,要从转换治校办学理念、赋能院系自主办学、升级教学科研队伍、开拓办学新空间、以学科建设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寻找突破口。
别敦荣教授的报告内容翔实,深入浅出,引发了线上线下参会师生的热烈讨论。师生们就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义、一流大学与优势学科的关系、“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的关系、如何升级教学科研教师队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国深教授在视频参会时表示,新时代两岸关系建立在过去30多年来两岸密切的经贸、人文交往基础之上。今天的两岸关系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们更不应该忽视两岸民众交流交往的重要性。青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祖国最终完全统一的希望。他希望两岸青年在各自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促两岸融合。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4

李鹏教授:前路仍有风浪 “方略”是行动指南

11月底,民进党在台湾“九合一”选举中大败,凸显其“抗中保台”牌失效,但有分析认为,民进党并无反省之心,不会就此停止操弄两岸对立,台美勾连也呈现升级态势。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对中新社指出,未来一段时间台海依然会风高浪急。2024年,美国的总统选举中,如果两党候选人竞相利用在台湾问题上的强硬和挑衅为自己加分;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如果公然声称和主张“台独”的候选人参选或当选,都将给台海局势带来更多变数,甚至掀起惊涛骇浪。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厘岛会晤美国总统拜登时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李鹏指出,无论何人何时破坏这条铁律,一定会招致大陆采取强烈反制措施。大陆的“工具箱”里还有很多工具,可以发挥有效反制作用。
李鹏表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是未来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持续塑造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时与势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大陆方面有驾驭复杂局面、战胜风险挑战的综合实力和必胜信心。

图 /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

学者观点

莫家豪教授:望香港高校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

在日前举办的一丹教育论坛2022年度会议暨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国际学术交流系列活动上,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莫家豪表示,香港和内地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相信将促进大湾区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未来也希望香港高校抓住机遇,与内地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据悉,本次论坛围绕「构想未来学习生态:家庭,学校,社会」这一主题,来自于中国、芬兰、英国、丹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近50位学者专家就未来学习生态的新愿景、新理论、新策略以及协同创新展开对话。
湾区教育创新生态是论坛集中关注的议题。海内外专家们谈及,全球各大湾区是未来学习生态的探索前沿,也是未来学习创新的不竭之源,以教育驱动创新,以创新驱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教育场景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带来巨大的社会进步能量。
莫家豪谈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提出力图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高地,粤港澳三地携手共建世界领先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国际教育示范区。香港高校已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正在积极开展校际合作项目,5所港校先后进驻湾区5大城市,包括:香港理工大学(佛山),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公开大学(肇庆)。他认为,香港和内地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相信将促进大湾区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

图 /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莫家豪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4

张建研究员:回归以来香港面临的深层次
结构性问题及其反思与检视

12月,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建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发表题为《回归以来香港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及其反思与检视》的评论文章。
张建研究员指出,当前香港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政治安全矛盾,转变为香港民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长期困扰香港发展的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得不到解决之间的矛盾。缓和与解决香港社会这个主要矛盾必须直面香港社会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必须突破原有制度和政策的禁锢,采取创造性、颠覆性的方法,全方位解决和缓解深层次矛盾带来的挑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缓和以及解决香港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的主体责任在香港特区政府。特区政府要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调整积极不干预政策,在贫富差距、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关键问题上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高质量实践提供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图 /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张建

学者观点

王贞威副主任接受《中国时报》采访

大陆疫情升温,蔡英文2023年1月1日表示基于人道关怀,台湾愿意对大陆提供必要协助。1月2日,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接受《中国时报》采访时指出,有留意到蔡英文对大陆疫情支援的正面说法,但目前仍停留在口头上,除提到仍会采取防疫相应措施伏笔,所谓「人道关怀」的用词,也侧面显示并非基于两岸民族同胞的情感,让大陆民众感受还是有落差。
王贞威表示,两岸之间释放公卫防疫善意不是坏事,后续关键更多在于实际行动,例如对大陆入境检疫不要随西方国家起舞。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4

05

学术成果

张文生:“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理性选择
《台湾历史研究》2022年第4期
张宝蓉等:大陆高校台生的群际关系与融合发展研究
《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内容摘要
1992年两岸两会在香港会谈中达成的共识是两岸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九二共识”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海峡两岸求同存异的精神,创造性地区分了“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涵义”。“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也就是认同“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九二共识”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国民党放弃“九二共识”将走向没落,民进党承认“九二共识”才能走出困局。
关键词
“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理性选择
刊载于《台湾历史研究》2022年第4期

学术成果

作者:张文生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理性选择

内容摘要
 推进两岸青年大学生的积极接触和合作共享对于实现两岸青年融合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陆高校中台生群际关系的研究发现: 多数台生带有群际边界意识,该意识的产生与强弱程度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随着时间推移,台生的“学习者”身份日益凸显,群际边界意识减弱,群际区隔感降低; 台生具有一定的内群体偏好,但内外群体评价趋于客观、理性,对外群体的刻板印象朝向积极方向发展; 台生的群际接触行为受到群际关系意识和认知的影响,但在个性和接触收益等内外部动机的驱动下,台生与大陆师生外群体的接触质量逐渐提高,正向接触效应显现。
关键词
大陆高校; 台生; 群际关系; 融合发展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2年第3期

作者:张宝蓉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 等

大陆高校台生的群际关系与融合发展研究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5

06

中心动态

厦门大学揭牌设立“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
张宝蓉教授、胡根教授出席第十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
李鹏教授应邀为澳门科技大学作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专题演讲
中心学者出席第二届“两岸暨澳台关系发展论坛”
“厦大台港澳智汇讲坛”系列讲座举办

厦门大学揭牌设立“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

10月29日上午,厦门大学“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两岸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台港澳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活动。其中,包括来自台港澳地区的作家代表,以及中国作协、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香港作家联会、澳门学者同盟、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机构代表。

中国作协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张洪斌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向“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成立表达祝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刘登翰教授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李鹏院长共同为厦门大学“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揭牌。
台湾作家李黎称,“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为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作家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没有阻碍、直接沟通交流的平台。作为祖籍福建、成长于台湾的作家,她认为两岸阻隔带来的历史创伤需要同根同源的文学作品来沟通和化解。
香港作家联会会长、《明报月刊》总编辑、《明报 明月湾区》主编潘耀明说,作为国际化窗口的香港,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挥了沟通大陆和台湾文学的桥梁作用,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学繁荣。
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吴志良介绍了澳门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色,他认为“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促进对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的研究,加强文化交流,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发挥作用。
   

中心动态

在福建省文联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少衡看来,福建作家更瞩目于两岸之间的文化亲缘,如林那北的《我的唐山》、吴玉辉的《平安扣》、海迪的《开台王颜思齐》等小说,深刻书写了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血肉联系和情缘,这些作品也为促进两岸文学繁荣做出了贡献。
 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作协主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林丹娅表示,作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老作协,她看到了台港澳和大陆作家之间亲密往来,相互成就,她相信未来“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将发挥厦门大学的地缘优势,深耕台港澳文学研究,加强两岸文学的发展和交流。
“台港澳作家研究中心”是由厦门大学主办的学术研究机构,将致力于对台港澳作家生平和写作的研究,同时为台港澳作家搭建一个交流的基地,以驻点作家的形式,邀请作家来厦门大学驻点创作、演讲、研讨作品以及体验当地的文化,也将以工作坊的形式及时关注、推动台港澳作家新出作品的研讨。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发挥文学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大陆与台港澳地区作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不断延续海内外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6

中心动态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举办工作推进会

10月31日,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举办推进会,贯彻落实学校加快基地建设的有关要求,研究部署建设期间各项工作。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副院长张文生教授、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副主任王贞威副教授、中心秘书江诗琪、研究助理杨伊婧、行政助理金睿晓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由张宝蓉教授主持。
张宝蓉教授向与会人员传达了关于研究中心各项建设工作的详细规划。中心工作组分别针对研究中心组织架构、人员队伍及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对接下来的重点攻关任务与未来设想交换了意见。张文生教授表示,研究中心要围绕现有规划逐步开展相关活动,并做好绩效统计。李鹏教授进一步补充了对研究中心工作内容的相关细节性建议。
张宝蓉教授强调,建设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是服务学科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心工作组要积极调动各级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优势,群策群力、协力攻关,为开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打响“第一枪”。

张宝蓉教授、胡根教授出席第十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

12月12日,为促进后疫情时代两岸教育合作交流永续发展,探讨两岸教育发展新动向,共商两岸教育合作交流新策略,由广州大学和屏东大学联合主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及两岸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屏东大学教育学院及教育行政研究所承办,广州大学港澳台工作办公室、台湾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以及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协办的第十届两岸教育政策学术研讨会以线上方式召开。大陆与台湾的25位学者,围绕“新时期两岸教育合作与交流策略”主题做学术报告,来自两岸的近200人参加会议。广州大学副校长吴开俊教授、屏东大学前校长刘庆中教授、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舒刚波致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马凤岐教授主持致辞环节。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根教授出席会议。
研讨会学术报告分为四个环节,两岸学者围绕疫情和后疫情时期教育问题、两岸教育交流现状与路径、教育数字化、课程改革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张宝蓉教授与胡根教授高度赞赏了会议主办方的精彩安排,并分别发表题为《两岸教育交流的时与势:基于闽台区域的分析》、《澳门学生近年赴台湾高校升学情况》的学术演讲。胡根教授指出,基于历史原因,众多澳门高中毕业生赴台湾高等院校升学。然而,民进党在2016年再度上台执政后,一直不承认“九二共识”。另一方面,台湾的教育系统也出现各种问题,教学质量下降。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下,赴台升学的澳门学生逐渐减少,前往内地升学人数则大幅度增加,引起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与共鸣。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6

中心学者出席第二届“两岸暨澳台关系发展论坛”

第二届“两岸暨澳台关系发展论坛”日前在澳门科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举行,来自厦门、上海、台湾、广州和澳门的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以线上或线下形式参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季烨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为新形势下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合作献计献策。
论坛主会场设在澳门科技大学,由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胡根主持。参会专家学者还包括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倪永杰、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伟星、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杨开煌、政治大学教授魏艾、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广州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海燕、澳门两岸与澳台关系学会副理事长郭济修等。澳门中联办台湾事务部部长李永刚等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就“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路径探讨”作专题演讲,就目前台海局势及现阶段两岸关系的各种特点,大变局下的台海局势与统一方略,两岸统一后融合发展的前景,以及澳门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议题展开论述。
学者建议,继续透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开展民间交流活动,推动两岸与澳台之间交流、沟通与合作。有台湾学者建议尽快公布和平统一后台湾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制度安排,调动台湾人民的统一热情。有学者谈及澳门在“一国两制”融合发展方面的创新模式,提出有关两岸政经整合的构思和建议,希望共同致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交流环节中,海峡两岸及澳门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中心动态

李鹏教授应邀为澳门科技大学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专题演讲

11月9日上午10时,澳门科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在澳科大图书馆演讲厅举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和第三份白皮书”专题讲座,特邀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教授在线开展专题主讲。本次专题讲座以“现场+视频”形式举行,多个澳门本地的台湾大专院校校友会、台湾在澳师生、涉台团体代表及学者分别在线上或线下参加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胡根教授主持。
李鹏教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宣示,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较早前,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更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这两份纲领性的文件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对台研究和对台工作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值得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
整场讲座过程中,李鹏教授围绕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深入浅出地进行论述,特别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台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张,形成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进行了解读,引起与会人员的热烈反响。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6

中心近期举办三场“厦大台港澳智汇讲坛”系列讲座

中心动态

第一场:大变局下的台海现状及前景
演讲人:倪永杰
现任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海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秘书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
第二场:台湾青年大陆社会融入研究
演讲人:钟焰
现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中信改革与发展基金会咨询委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及两岸社会经济关系等领域研究,发表专业文章数十万字,曾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第三场:“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
演讲人:叶桂平
现任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曾担任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及助理校长,主管科研与学术发展。曾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室评核咨询委员会委员和顾问级研究员是部门主要学术带头人之对于澳门特区政治体制、政府运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公共政策和对外关系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成果。

倪永杰研究员应中心邀请作
“大变局下的台海现状及前景”学术讲座

11月17日上午,上海台湾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台海研究》杂志主编倪永杰研究员应邀为我院及中心师生作题为“大变局下的台海现状及前景”的学术讲座并进行“二十大”会议涉台精神解读。讲座由教育部国别区域基地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联合举办,为“厦大台港澳智汇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副院长张文生、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以及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出席,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主持本场讲座,共有线上线下师生60多位到场聆听。
在讲座中,倪永杰研究员从两岸关系、岛内政治、中美格局三大场面,对当下的局势展开深入剖析,并对未来局势走向阐述看法。
与此同时,倪永杰研究员还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谈论两岸统一方略。倪研究员谈到,目前我们的总体方略是“双一二、双发展、双反对”。一是“双一二”,包括坚持并完善“一国两制”,坚持一中原则与“九二共识”。二是“双发展”,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三是“双反对”:反对“台独”分裂、反对外部干涉。进一步掌握实现完全统一的战略主动,进一步巩固国际社会的一个中国格局。在路径选择上,倪永杰研究员还介绍了他提出的“智统”模式,他指出推进两岸统一可以进行“智合”“智战”与“智斗”。
王贞威副主任对于倪永杰研究员的精彩讲座及学术造诣给予高度评价,他勉励我院及中心硕博士生多多向倪老师请益,并盛情邀约倪永杰研究员今后在合适的时间点,到访我院与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6

钟焰研究员应中心邀请作
“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的融入研究”专题研讨会

11月24日上午,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钟焰应邀为我院两岸青年研究中心师生作题为“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的融入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所所长唐桦、两岸所助理教授何晓繁、院团委书记黄涛、博士后杨伊婧及数名硕博士生出席会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所所长唐桦主持本场研讨会。
研讨会上,钟焰研究员全面、详细地分享了自己团队的涉台调研项目,结合自身在昆山、上海等地的调研经历,列举了多个台湾青年在大陆社会生活、发展所遇到的实际具体问题。通过扎实的数据、生动的观察,钟焰研究员进一步延伸探讨了如何从各方面着手让台湾青年更好地融入大陆的社会机制,塑造两岸青年的共同记忆,实现两岸互融的美好愿景。
唐桦副教授、何晓繁助理教授、两岸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吕舒舒等与会师生围绕自身涉台青年研究的相关经验与钟焰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钟焰研究员一一作出回应,并就台胞融入、台胞住房、台青实习交流等具体问题的细节做了更加细致的交流讨论。
会议最后,张宝蓉教授代表与会师生对钟焰研究员的精彩分享表达衷心感谢,并鼓励师生们客观面对当下做两岸青年研究工作的难度和现实,科学选题、认真调研,彰显人文关怀。研讨会在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中心动态

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叶桂平应中心邀请作
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3周年专题讲座

12月19日下午,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举办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3周年专题智汇讲坛,澳门城市大学副校长、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叶桂平应邀发表题为“‘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的学术演讲。本场讲座由厦大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主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教授、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刘文戈老师、中心秘书江诗琪、中心研究助理杨伊婧博士后及相关专业硕博士生到场,部分专家学者和硕博士生以在线形式参加。
李鹏教授对叶桂平副校长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澳门回归祖国23周年表示了深切祝福。李鹏教授指出,“一国两制”在澳门特区的成功实践对开展探索“两制”台湾方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叶桂平副校长就“一国两制”下澳门特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概况与现状展开了详细介绍。他表示,日前公布的二十大报告对澳门工作作出精辟论述,体现对澳门发展和“一国两制”事业的高度重视。回归以来澳门经济社会的迅速腾飞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
讲座中,叶桂平副校长还结合疫情期间澳门特区的治理措施与短板发表了自己的体会,并针对如何提高澳门特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建议与展望。叶桂平认为,持续推进澳门公共行政改革,就要创新澳门社会治理体系,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与界限,充分释放社会组织的活力,完善多元化的社会矛盾治理机制。
与谈阶段,张文生教授、刘文戈老师、博士后杨伊婧等围绕不同视角就澳门特区治理问题与叶桂平副校长展开探讨,叶桂平一一给予了耐心细致的回应。张宝蓉在总结时衷心感谢叶桂平副校长的倾情分享,并启发大家探索“一国两制”的澳门实践与台湾方案的关联性。
本次讲座围绕贯彻落实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助力与会师生加深了对澳门特区与国家发展的认识,现场互动气氛热烈。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6

07

融合实践

厦门大学举办台港澳学生融合发展研习营
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召开
台港澳学生升学政策宣讲会举办
台港澳学生研习营举办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研习活动

洪海松首先致辞。他表示,“青年者,国家之魂。”厦门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一直非常关心在厦门大学求学的台港澳学子。校团委愿意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搭建舞台,帮助大家解决学习、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让大家在厦大能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长、学有所为”。他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台港澳青年不仅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希望和未来,也是建设国家的新鲜血液。希望研习营的各位学子能传承校主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绽放异彩。
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刘俊英在致辞中说,厦门大学对台港澳交流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学生工作处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台港澳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从制度设置、国情教育、骨干培养、社会实践、主题座谈等多方面入手,多元化、多方位展示台港澳学生的风采,促进台港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校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刘文戈副主任在致辞中提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台港澳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研习营的顺利开展不仅体现了各部门、各学院的倾力支持,更展示出了厦门大学对于台湾问题与两岸融合发展未来的积极探索。研习营的开展将为台港澳学生提供一个互学互鉴的平台,提供成长的机遇和资源,希望大家能够把握这次难得的机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校港澳台研究中心张宝蓉教授从个人经历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自己同台港澳学生之间的不解之缘,鼓励研习营的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奋力前行、全力以赴,为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努力奋斗。

厦门大学举办台港澳学生融合发展研习营

11月19日上午,厦门大学台港澳学生融合发展研习营开幕式在科学艺术中心举行。学生工作处处长李峰、校团委书记洪海松,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台港澳办公室、港澳台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院等有关负责人参加开幕式,来自各学院的64名台港澳学生报名研习营活动。

融合实践

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台湾硕士生卓方焱作为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她说,厦门大学两岸一家亲的浓厚氛围让她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感谢学校为台港澳学生构建了一同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期待大家通过本次研习营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增强能力,为自己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台湾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陈文作总结发言。他表示,研习营活动的顺利举行离不开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合作,本次活动承载了大家对于青年学子、对于两岸融合发展的殷殷期待,台湾研究院将进一步做好服务、管理、协调与保障工作。
开幕式结束后,研习营分别于19、20日开展了以“实习就业招聘”、“学术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两场实践活动。在“实习就业招聘”活动中,学员们先后参访了厦门港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厦门银行两家企业,中国海峡人才市场厦门工作部吴隽杰主任介绍了省市人才招聘政策,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发展和实习就业招聘情况。台港澳员工还与活动师生做了经验分享交流。在“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中,台港澳学生参加了“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的各项活动。下一步,研习营在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有序、安全开展各项活动,更好地促进台港澳青年融合发展工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7

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在厦召开

11月20日,以“奋斗与新局”为主题的第八届两岸学子论坛在福建厦门顺利召开。本次论坛采用线下会议与线上连线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70余所知名高校的300余位青年学子和台湾研究学者与会。
本届两岸学子论坛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交流文化中心主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厦门大学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厦门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共青团厦门大学委员会协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承办。本届论坛共有开幕式、主题演讲、研究生代表主题发言、分论坛研讨、学术总结汇报、闭幕式及颁奖典礼、微视频展播等各部分,旨在拓宽两岸青年学子的学术视野,加强学科交流,激发思想创新,增强情感融合。

融合实践

两岸学子论坛是为促进两岸青年学生的沟通与了解而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和交流平台,旨在透过青年学子间的前沿理论探讨及学术观点碰撞,拓宽学术视野,激发思想创新,深化情感友谊,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自2014年第一届两岸学子论坛举办以来,两岸学子论坛不断与时俱进,品牌栏目由“夫子开讲”到七个分论坛研讨会及“知名台青企业家圆桌论坛”,与会高校从十余所到六十余所,与会人员从七十余名到几近三百名,“两岸学子论坛”在汇聚两岸青年学子、增强彼此倾听、融合彼此话语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7

◀台港澳学生升学政策宣讲会举办

12月3日下午,厦门大学台港澳学生研习营活动第三场暨升学政策宣讲会在思明校区举办。本次宣讲会由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团委与中华文化促进学社共同承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团委书记黄涛老师主持,来自全校各学院的80余名台港澳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此次研习营活动。
校招生办蒋玉塔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中国大陆(内地)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并讲述了厦门大学针对台港澳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就台港澳学生的报考资格、考试流程、申请材料清单、招生计划等方面作具体介绍。他还提醒同学们提早关注相关公告,把握好在校生优势,积极主动做好升学申请工作。
会议还邀请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8名厦门大学港澳台校友分享自身的宝贵经验。他们结合自己的申请经历,围绕备考学习规划、学习效率提升、心态调整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鼓励学弟学妹们尽早明确目标,不空想、不侥幸、脚踏实地,找准努力方向。在互动提问环节,他们同与会人员就升学政策、奖助学金、学习规划等问题进一步展开交流。
宣讲会最后,黄涛老师向与会同学们表达了衷心感谢,并鼓励大家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多多进行交流、互帮互助,祝福同学们都能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考上理想院校。
作为我校台港澳学生研习营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升学政策宣讲会的举办,有助于我校台港澳学生了解相关重要政策信息,获得有价值的升学资讯,提升同学们的备考能力。

融合实践

◀台港澳学生研习营举办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研习活动

2022年12月15日下午,厦门大学台港澳学生研习营活动第四场暨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研习活动在思明校区举办。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团委与中华文化促进学社共同承办,来自全校各学院的40余名台港澳学生报名参加此次研习营活动。
该活动中首先参观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的“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万寿岩考古发现被列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该人类遗址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且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通过技术鉴定,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台湾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同出一脉,有力地说明了台湾史前文化源自大陆,为闽台史前文化同源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台港澳师生还参观了从商周时期到清代的青铜器、玉器、铁器、及陶瓷等珍贵文物、中外民族文物、民族宗教石刻以及台湾民间信仰陈列。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感受到海峡两岸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交流。
参观活动结束后,台港澳师生乘坐校车前往闽南大戏院观赏由陕西人艺表演的话剧《白鹿原》。该话剧由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经典小说《白鹿原》改编。故事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白鹿原》的寻根主题主要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通过文本中人物的个性描写,来宣传中国文化的深刻价值,表达自己“寻根”理念。
此次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在加深台港澳师生对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了解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台港澳师生的交流与理解。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7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Editor-in-Chief
总 编:张宝蓉
Editor in chief
主 编:王贞威
Responsible editor
责任编辑:金睿晓 石佳禾 江诗琪 周奕
Layout
版面设计:金睿晓
Cover illustration photographer
封面插图摄影:龚君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
右侧二维码:厦大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官方公众号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