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台港澳研究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2024年3月-5月 第2期 总第8期】
2024
02
总 第八期
01
国民党重要人物接力“登陆”
马英九再度参访大陆
洪秀柱率团抵达深圳
傅崐萁率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参访团访陆
中心专家评论
国民党重要人物接力“登陆”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马英九再度参访大陆
2024年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先生率领“大九学堂”青年学子再度参访大陆,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期间出席“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等活动,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面。这是马英九继2023年以回湖南祭祖为名首度访问大陆后,再次前来大陆参访,也是马英九先生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在新加坡首次会面后的第二次会面。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日10日下午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
习近平会见马英九一行
◎ 央视新闻 4月10日
习近平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为之感到骄傲和荣光。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
马英九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深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两岸同胞福祉,携手前行,致力振兴中华。
与会台湾青年代表作了发言。王沪宁、蔡奇等参加会见。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0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应询表示,两岸关系根基在民间,动力在人民,希望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拼。我们一贯倡导和积极推动两岸青年交流,将一如既往为两岸青年互学互鉴创造良好条件,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马英九先生两次率台湾青年来大陆参访交流,并邀请大陆5所高校师生赴台交流,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此充分肯定。
朱凤莲指出,目前两岸青年交流的主要障碍在于民进党当局阻挠限制。我们将团结两岸各界共同努力,克服阻碍,积极开展各项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活动,让更多两岸年轻人相识相知、同心同行,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注入青春活力。
国台办:马英九为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 新华网 4月10日
马英九11日结束访陆,于上午率团返台,现场多位蓝委现身接机,马英九受访时说,这次访陆行希望台湾年轻人抛开意识形态,认识到台湾与大陆历史文化连结,不是政治切得开的,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国’、同属中华民族”、“只要有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两岸就可以继续对话”。
马英九返台喊“有‘九二共识’就能继续对话”
◎ 雅虎新闻 4月11日
马英九续指,跟习近平总书记会面,他认真听取台湾年轻人意见,诚恳一一回覆,表态共创两岸福祉的决心,对于两岸交流是很正面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也表达了对于花莲强震哀悼,未来会持续推动两岸青年交流,让台湾更平安幸福。
在“习马二会”后隔日、马英九返台当日,“陆委会”11日下午召开例行记者会,并发布最新的民调结果,有八成以上民众支持,两岸团体旅游应该依“对等原则”相互开放,以及近八成民众不认同中共坚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下,两岸才能恢复对话的主张。因此,“陆委会”声称,“台当局会持续站稳‘四个坚持’立场,妥慎应对中共对台‘软硬两手’操作,维护台湾整体利益及人民权益福祉”。
马英九返台当日 台“陆委会”发布最新民调
◎ 联合新闻网 4月11日
中心专家评论
李鹏教授在接受采访中强调,只有透过交流,才能了解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大陆,才能真切感受到大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善意和诚意,这对于打破民进党当局对两岸交流设置的种种限制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4月20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率交流团抵达深圳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访问,一行人首站参观深圳商汤科技公司。参观期间 ,洪秀柱不断点赞先进的AI技术,并且对无人驾驶系统以及和人工智能机器人下象棋都很感兴趣。在参访深圳大学的时候,洪秀柱一行见到了来自台湾和香港的青年,并进行了亲切交流。洪秀柱倾听港台年轻人在深圳逐梦的故事,她表示,一定要带台湾青年来广东。
此前,洪秀柱高度赞扬和肯定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为两岸青年交流做出的贡献,并透露自己将在今年7月率领近二百位台湾青年赴浙江参访。届时台湾青年将与大陆青年一对一共同生活数日,直接互动交流。
洪秀柱率团抵达深圳
◎ 海峡通讯 4月21日
由傅崐萁率领的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参访团4月26日晚抵达北京。此次参访活动由傅崐萁等17位国民党民意代表组成,参访团不仅参观了大陆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北京的自动驾驶示范区,还提前探访了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现场。此外,他们访问了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并与在陆台青和台商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傅崐萁在受访时强调,这次访问不仅是一次和平的破冰之旅,更寄望于推动两岸在更多领域实现全面深化合作。他呼吁,合作不应局限于民间交流,而应拓展到各个产业领域。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王鸿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行程安排紧密,但所取得的成果十分显著。继马英九先生带领台湾青年访问大陆之后,众多台湾团体相继访问大陆,这是一个积极的开端,期望两岸能持续保持这种和平交流的良好氛围。
傅崐萁率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参访团访陆
◎ 中国新闻网 4月29日
4月28日上午,中国国民党民意代表参访团一行先后前往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会谈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饶权表示,将率先恢复福建居民到马祖旅游,并在平潭到台湾的海上客运直航复航后,恢复福建居民赴台团队旅游。海关总署副署长赵增连表示,愿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共同政治基础上,与中国国民党及台湾有关方面就恢复文旦柚等台湾农渔产品输入大陆加强沟通,推动台湾业者加强源头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傅崐萁表示,两岸要和平、要融合,希望台湾百工百业的产品特别是优质农渔产品能行销大陆,让大陆同胞分享台湾各县市不同特色的产品。
文化和旅游部:将率先恢复福建居民到马祖旅游
◎ 两岸新新闻网 4月28日
李鹏教授:马英九访陆时间点有深意 展现家国情怀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教授在接受央视《中国新闻》采访时表示,马英九先生此次访问大陆在时间点以及随访人员选择方面都有重要深意。
一是,时间点的选择。这次访问大陆与去年几乎是同一时间,都是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清明节前后。马英九先生今年访问的重头戏之一是参加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的典礼,而黄帝陵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又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二是,随访人员的选择。马英九先生一直希望两岸青年多交流、多了解、多接触,增进彼此情谊。李鹏指出,马英九先生身先士卒,为两岸交流做表率,也是希望更多的台湾青年不仅要当“首来族”,更要做“常来族”。
◎ 中国新闻栏目 3月26日
刘国深教授:寻根谒祖有助于凝聚两岸共识
中心学术委员刘国深教授在接受央视《中国新闻》采访时表示,马英九先生再访大陆行程中特地安排了祭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以及参加轩辕黄帝公祭典礼等,而寻根谒祖有助于凝聚两岸共识。根据以往赴台以及田野调查经历,刘国深教授认为,台湾社会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人社会,民众对中华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然而,过去几十年里,台湾地区的政党选举出现了一种“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文化。这种乱象不仅给台湾带来了政治上的动荡、社会上的对立,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严重损害两岸感情。
◎ 中国新闻栏目 4月5日
刘国深教授强调,马英九先生在台湾地区享有较好的民意基础,其个人影响力不可忽视。由他出面率领台湾年轻一代参与两岸交流,起到了示范和表率的作用。如果两岸民间社会能积极行动起来,两岸关系和平统一的基础将更加牢靠。
国民党重要人物接力“登陆”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刘国深教授:唯有交流融合才能促进和平化解分歧
刘国深教授强调,台湾当局应充分考虑马英九先生在台声望,借助马英九先生的行程,打开与大陆沟通对话的窗口,这将为台海局势稳定创造有利条件。只有打造一个强大的两岸民间社会,两岸关系才能和平发展,分歧才能被和平解决。
◎ 深圳卫视 4月8日
张文生教授:大陆向广大台湾民众释出善意
中心学术委员张文生教授向大公报表示,马英九先生此次访陆,受到大陆社会各界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抽出时间会见马英九。在会见马英九一行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四个坚定”,这不仅是对马英九讲的,是对他带来的台湾青年讲的,也是对广大台湾民众讲的,强调了两岸中国人要互帮互助,互利互惠,表达了同为中华民族的同胞情怀。
◎大公报 4月11日
中心学术委员刘国深教授在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是在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的现状,而不是要改变现状。“和平统一”是在重新建构两岸共同遵守的国内政治秩序,不存在所谓“领土主权变更”。两岸领土主权目前就是统一的状态,只是在治理问题上存在分歧。
习近平总书记也回应了马英九代表台湾民众表达的和平诉求,向广大台湾民众递出了橄榄枝,代表大陆同胞向广大台湾民众释出了善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也是大陆官方、民间社会最大的心愿,希望广大台湾同胞能够体会他的良苦用心。
刘国深教授:“习马会”为稳定两岸提供新思路
中心学术委员刘国深教授接受中评社采访表示,在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会见安排为稳定两岸局势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提出的“四个坚定”,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双方的共同底色、共同话语、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景,彰显了两岸融合共生的坚实基础。刘国深教授还认为,青年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没有包袱,更有创造力和活力。因此,当下两岸双方最重要的是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便利条件,把机会留给青年人,让青年人有机会用自己的眼睛彼此直接了解。
◎中评社 4月12日
张宝蓉教授:“习马会”强调两岸青年时代担当
◎ 中评社 4月15日
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4月15日在中评社刊文表示,受台湾地区“台独”文化和“去中国化”教育影响,台湾青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受到明显削弱,中华传统文化在两岸交流中的精神纽带作用遭到严重侵蚀。通过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的交流互动,两岸青年的心理距离更加容易拉近,集体记忆更加容易形成,情感共鸣能够快速建立,既有助于促进青年发展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他们共谋个体发展、共话两岸未来。正视两岸交流对于青年发展正面价值和意义,畅通两岸青年交流管道,创新两岸青年交流方式,让更多青年投身两岸交流大潮,是正道,也是智慧。
季烨教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彰显战略自信与耐心
◎ 中评社 4月18日
中心研究员季烨教授接受中评社采访表示,在国际风云变幻、台海局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的讲话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既引领航向,也敲响警钟,更指明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足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彰显了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定力、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也蕴含着大陆方面稳定台海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莫大善意和诚意。
唐桦副教授:深度交流重塑台湾青年的文化和发展认知
◎ 央广总台 4月15日
中心研究员唐桦副教授表示,马英九率领20位台湾青年学子的旅程中,一半以上参访点都与历史文化相关。尤其在民进党当局不断操弄“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台湾青年来大陆深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反复体认“我从何处来”,更加难能可贵。这既深度触摸了两岸同根同源的历史脉络,也近距离体验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厚度和未来宽度给这20位台湾青年带来的震撼,也不断在岛内社会回响。多家岛内媒体积极报道,多篇社论文章点赞马英九先生一行寻根中华、推动交流的意义,期盼未来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持续开展善意沟通,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国民党重要人物接力“登陆”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1
02
港澳台时事热点聚焦
台湾花莲地震18人遇难 震后余震1300起
赖清德公布行政团队任命名单
中央台办、国家发改委举办福建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
香港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澳门举行澳凼第四条跨海大桥合龙庆典仪式
2024年花莲地震发生于当地时间4月3日上午7时58分09秒,台湾花莲县发生7.2级地震,震中位于花莲县近海,震源深度15.5千米。该次地震在全台造成18人罹难、1,155人受伤、37人留置及2人失联,另有多栋房屋倒塌或半倒,许多道路、桥梁、维生流水线、学校等基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又以台湾东部的灾情最为严重。另外,因地震发生时适逢通勤高峰时段,台铁北回线、高铁以及各捷运系统一度全面停驶,后续多家客运业者启动临时接驳疏运通勤人潮。
过去50年间台湾共发生7次规模达7.0以上的地震,最近一次震级7.0以上的地震为2006年恒春地震,而本次地震则是继“9·21大地震”之后台湾规模最大的地震。
台湾花莲地震18人遇难 震后余震1300起
赖清德公布行政团队任命名单
◎ 中国新闻网 4月25日
花莲大地震牵动着两岸民众的心。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上海台协、深圳市机场(集团)有限公司等先后发表慰问信,表示两岸命运一体,休戚与共。将密切关注灾情和后续情况,愿意尽力为救灾重建提供帮助。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3日应询时表示,大陆有关方面高度关切台湾地区的地震灾情,向受灾的台湾同胞表示诚挚慰问。她说,大陆将密切关注灾情和后续情况,愿意在台湾地区有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救灾协助。
大陆各界关心花莲地震 纷纷表达慰问
◎ 海峡飞虹 4月4日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10日应询表示,4月3日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后,国务院台办第一时间表达高度关切,对地震遇难同胞表示哀悼,对受伤同胞表示慰问。全国台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台盟中央分别发出慰问信,福建、广西等地方台办向灾区表达慰问,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为台湾地震受灾家庭学子开通临时困难补助专项通道,各地通过多种渠道向台湾有关方面捐款。
国台办:大陆各界慰问援助台湾花莲地震
◎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 4月10日
赖清德将于5月20日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行政团队人事陆续公布。赖清德4月25日亲自宣布执政团队最后一波“内阁”及“国安团队”人事布局,潘孟安出任赖清德办公室秘书长,吴钊燮出任“国安会秘书长”,林佳龙出任外事主管部门负责人,顾立雄出任防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蔡明彦出任“国安局长”,邱垂正出任陆委会主委,郑文灿出任海基会董事长,严德发出任“退辅会主委”。
在4月10日公布的第一波行政团队名单中,行政部门负责人由前民进党主席卓荣泰出任、副负责人由前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郑丽君出任,“国发会主委”龚明鑫转任秘书长,前台中市议员陈世凯出任行政部门发言人。
在4月12日公布的第二波团队名单中,刘世芳任内务主管部门负责人,李孟谚任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郑铭谦任法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郑英耀任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李远任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
在4月16日公布的第三波团队名单中,郭智辉任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刘镜清任“国发会主委”,黄彦男任数位发展主管部门负责人,彭金隆任“金管会主委”,陈金德任“工程会主委”,吴诚文任“国科会主委”。
在4月19日公布的第四波团队名单中,彭启明任环境主管部门负责人,邱泰源任卫生福利主管部门负责人,何佩珊任劳动主管部门负责人,古秀妃任“客委会主委”,曾智勇任“原民会主委”。
在4月23日公布的第五波团队名单中,陈骏季任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庄翠云任财政主管部门负责人,陈淑姿任“主计总处主计长”,徐佳青任“侨委会主委”,管碧玲任“海委会主委”,苏俊荣任“人事行政总处人事长”。
台湾工具机业者期待深耕大陆分享商机
◎ 新华社 3月31日
台湾2024工具机展27日至31日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600多家厂商在3350个展位上呈现工具机数字化转型、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与会业者表示,今年行业景气有望好转。其中,不可或缺的大陆市场为台湾工具机业带来商机。
《工商时报》《经济日报》等岛内专业财经媒体分析指出,大陆是全球最大工具机消费市场,也是台湾工具机出口最大市场。台湾有三成以上中小型工具机厂专做大陆生意。近年来,大陆的电动车、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对制造设备的需求强劲,为台湾业者提供了广阔商机。
港澳台时事热点聚焦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中央台办、国家发改委举办福建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
◎ 新华网 3月19日
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19日在平潭共同举办福建省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坚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方针政策,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发表的涉台重要讲话,为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高质量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指明了方向。下步将支持福建省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制定促进闽台融合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的意见,推动闽台产业合作走实走深。福建省要着力打造两岸社会融合、经济融合、情感融合“三大示范样板”,积极构建全域融合新格局。
福建发布第二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 新华网 4月28日
福建省有关部门4月2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福建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第二批13条政策措施,包括便利台胞来闽交流和工作生活、扶持台资企业发展、鼓励台湾同胞来闽就业创业和培训实习等方面。福建省委台办副主任陈志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政策措施涉及的部门都已做好工作准备,将同时公布各政策措施的办事窗口、联系人及联系方式,进一步方便广大台胞享受政策利好。下一步,福建省将继续以台湾同胞福祉为念,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和成果,让台湾同胞在共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台湾半导体重量级人士在美媒发文
◎ 新华网 3月13日
日前,3位在台湾半导体领域有重量级影响的人士联名在美国媒体发表文章,指出美国试图借“芯片法”掌握台企技术、削弱台积电实力。13日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陈斌华应询指出,这几位业界专家的看法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对于台湾社会的“警世恒言”。陈斌华表示,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台湾产业界对民进党当局无原则、无底线贴靠和迎合外部势力的质疑,以及对台湾优势产业被掏空、核心企业被打压、竞争优势被削弱的担忧。
台当局全面调涨电价 各界忧心助长通胀
◎ 新华网 3月22日
3月22日,台当局经济事务主管部门召开电价费率审议会。会后宣布,自4月1日起,台湾的工业、家庭及小商家用电价格全面调涨,平均涨幅为11%。有岛内网媒盘点,2016年民进党上台至今,电价只涨不降,先后共调涨4次,涨幅累计高达33.4%。《中国时报》报道说,对照民进党当局领导人刚上任时曾宣称“电价10年不会大幅上涨”,可谓相当讽刺。
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香港立法会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
香港特区立法会19日三读全票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标志着香港特区落实了基本法第23条规定的宪制责任,完善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取得重大进展。
条例正文由9部分组成,分别是“导言”“叛国等”“叛乱、煽惑叛变及离叛,以及具煽动意图的作为等”“与国家秘密及间谍活动相关的罪行”“危害国家安全的破坏活动等”“危害国家安全的境外干预及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组织”“与维护国家安全相关的执法权力及诉讼程序等”“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及相关保障”及“相关修订”。
香港基本法第23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应自行立法禁止任何叛国、分裂国家、煽动叛乱、颠覆中央人民政府及窃取国家机密的行为,禁止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政治活动,禁止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与外国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建立联系。
《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全面落实香港基本法、全国人大“5·28”决定及香港国安法所规定的宪制责任和义务,补齐了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机制的漏洞和短板。这是香港主流民意的集中体现,是爱国爱港新气象的充分彰显。特区政府此前进行公众咨询时,共收到13489份意见,其中98.6%表示支持。
◎ 新华社 3月19日
陈茂波:推动香港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建设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7日发表网志表示,将通过推行“专利盒”税务优惠等多项措施,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的香港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定位,开辟新的发展路径,与国际创科中心的发展相辅相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 新华网 4月7日
香港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行动纲领》
香港特区政府律政司12日发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行动纲领》,阐述未来就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工作的基本方针、发展路径和具体政策措施。特区政府律政司司长林定国介绍,行动纲领有两方面重点:确立“三连、两通、一湾区”的基本方针,具体措施包括机制对接、规则衔接、人才连接三个方面;与业界和其他持份者加强协作,有效落实行动纲领订定的各项政策措施。
◎ 新华网 4月12日
港澳台时事热点聚焦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结果
澳门举行澳凼第四条跨海大桥合龙庆典仪式
连接澳门和氹仔的第四条跨海大桥全桥合龙庆典仪式18日举行,该项目建设进入收尾攻坚阶段。该跨海大桥位于友谊大桥东侧,横跨外港航道和澳门水道,将澳门海、陆、空三个重要口岸相连,是构建澳门城市交通体系的关键节点。这也是澳门首条双向八车道跨海大桥,主线全长3.085公里,主跨280米,桥梁主体结构使用高性能桥梁钢,结构整体紧密,传力途径短,结构效率高,桥梁重量轻,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
◎ 新华社 3月18日
纪念《澳门基本法》颁布三十一周年系列活动展开
◎ 澳门法务局 3月24日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三十一周年,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法务局、市政署和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将合办研讨会、嘉年华、图片展、亲子普法活动、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以持续逾九个月的多元跨媒体普法宣传,加深社会各界对《澳门基本法》的了解,准确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提升国家认同感。
其中,学术研讨会以“澳门回归25年:变革与创新”为题,邀请内地及澳门的相关专家学者参加,透过总结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经验,探讨变革创新的方向和策略。此外,主办单位4月6日于塔石广场举办“普法同庆嘉年华”,以“普法同乐,与众共庆”为主题,透过游乐设施、普法摊位游戏、图片展览、舞台节目及亲子工作坊等多种元素,让市民在欢庆的气氛下认识《澳门基本法》。
台湾著名作家齐邦媛逝世
2005年,齐邦媛以八旬高龄开始撰写回忆录《巨流河》,2009年出版。这部25万字的作品由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一半是抗战流亡的家国悲歌,一半是来台垦拓的踏实脚印,为两岸留下一部“至情至性的家族记忆史”。《巨流河》在两岸均有出版,受到广泛关注。许多读者阅读后深深感动,“永远的齐老师”成为他们心头的牵挂。
◎ 新华社 3月29日
台湾著名作家、学者齐邦媛28日凌晨1时辞世,享年100岁。
齐邦媛1924年出生于东北。1930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她离开东北,其后辗转南京、武汉、重庆等地,求学生涯颠沛流离,最终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47年,齐邦媛来到台湾。1969年出任中兴大学外文系系主任,1988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
贺一诚:今年访澳旅客量预计将超3000万人次
◎ 迈点网 4月17日
4月16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列席立法会全体会议回答议员提问。贺一诚表示,目前澳门的日均旅客量约10万人次,若持续这一趋势,预计今年访澳旅客量可达3600万人次;若日均旅客降至8万人次,则访澳旅客量可达3300万至3400万人次。他表示,今年财政预算已达到平衡,得益于第一季度经济收入稳定。此外,针对澳门旅游区和民生区在周末面临的差异问题,贺一诚指出政府已有了解。
《周处除三害》蹿红 提供台湾电影新思考
◎ 中国新闻网 3月12日
综合各票房统计网站数据,截至12日,《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票房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不仅如此,这部已于去年在台上映的电影近期“红回台湾”,在各串流平台高居点阅率榜首。台《联合报》专栏“黑白集”12日发文指出,《周处除三害》与过去在大陆院线受欢迎的“小清新”风格台湾电影不一样,两岸都称其为“黑马”,为电影人提供了全新思考。
“风传媒”专栏文章提到,眼下,大陆社交平台有关《周处除三害》的影评、解析很多,片中插曲也被大陆网友所熟悉。在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下,一部电影能如此走红甚至抚慰人心,既不可思议、又难能可贵。该电影也让人再次发现,两岸之间有着超越政治藩篱的连结。
港澳台时事热点聚焦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2
03
青年观察与教育快讯
“习马会”上的台湾青年向台媒分享心得
202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意节举办
澳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揭幕
台湾学团呼吁制定“青年基本法”
香港教育局发30万港元津贴推中华文化体验活动
马英九此行带着台湾学子进行两岸深入交流,行程中赴广东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与大陆学子互动。在如此重大会面中,大九学堂的20位台湾青年学生并未缺席,而是被安排在马英九后方的显眼位置。
此作法凸显陆方对台湾青年的重视,将青年视为未来交流合作的优先耕耘顺序。习近平总书记在会面时也提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
在闭门会面过程中,安排2位台湾学生分享此次大陆行的感想,原本要站起来发言,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地开口要他们坐着说就可以。随后2位台生提到参访大疆无人机、比亚迪电动车,表示开了眼界,也对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到震撼,习近平对此也做出回应。
此外,透过央视记者组成的“ToSun记者团”11日在微博发布一段“时政Vlog”影音,影片内容中提到“会见比原定时间超出10几分钟”。当马英九一路步行离开人民大会堂时,询问了随行的台湾学生,“近距离聆听总书记讲话是什么感受?”其中一位女台生说,“就是像在听一个长辈讲话”,表达着他对青年人的期待,认为此行与对岸学子交流就是“浑然天成、欲罢不能”,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交流如学术研讨等。
“习马会”上的台湾青年向台媒分享心得
◎ 中时新闻网 4月12日
202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意节举办
2024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意节13日在暨南大学启动,本届赛事主题是“出发吧探索者”,寓意青年勇敢踏上未知之旅,探索新的可能性。创意节共设有三个赛事命题,包括“清远新体验,美食旅游任我行”“自我宣言”“城市脉络,建筑之美”。其中,“城市脉络,建筑之美”为香港公益命题。大赛初赛阶段为2024年4月13日至2024年7月5日。
据了解,往届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意节收获全球近4000份作品,有近300所高校参与其中,还开辟了香港赛区,影响力逐步增强。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意节将继续在粤港澳三地开展创意活动,并首次发布“湾区十大香港创意青年”奖项及“湾创100”课堂,为联结更多青年创意力量、推动产学研一体发展持续发力。
◎ 新华社 4月14日
澳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揭幕
15日是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由澳门特区政府与澳门中联办联合举办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当日在澳门综艺馆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新聪、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解放军驻澳部队政委林庆华主持开幕礼。本次展览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十周年”为主题,通过精炼的文字、逾260幅图片和多段影片,重点展示10年来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以及在中央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不断健全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开创了“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新局面。展期由4月15日至5月15日。
◎新华网 2月15日
香港推出“基层青年境外交流资助试行计划”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3日公布推出“基层青年境外交流资助试行计划”,进一步支援基层青年参加2024至2025年度“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国际青年交流资助计划”下的境外交流项目。
民青局联同青年发展委员会早前为年龄介乎12至35岁的青年推出“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和“国际青年交流资助计划”。在2024至2025年度,第一轮“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将资助超过480个交流项目,批出名额约3.08万个,涵盖内地不同省份;“国际青年交流资助计划”将资助96个交流项目,批出名额约2500个,涵盖44个海外国家。
◎ 中新网 5月3日
青年观察与教育快讯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3
03
台湾学团呼吁制定“青年基本法”
台湾青年民主协会日前呼吁朝野各党兑现大选前后的承诺,尽快制定“青年基本法”,定期召开会议广纳青年声音,系统性强化青年参与政策。
青民协在记者会指出,民主进步党在大选后将“青年议题主流化”视为今年重要方向,要求各部会强化青年议题的规划;中国国民党宣示要“年轻化",成立数位党部KMT Studio;台湾民众党也宣布要独立成立青年部,积极发展青年事务。
青民协理事长张育萌表示,朝野各党应制定"青年基本法",才能达到系统性强化青年参与的目的。基本法5项诉求,包括青年身分法制化、县市成立青年专责机关、定期公布青年政策白皮书、定期召开青年国是会议、各级政府青年参与机制法制化。
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主任张佑嘉在记者会中指出,立法院曾在第9、第10届之间,接连提出"青年发展基本法"与"青年基本法"等草案,但没有下文。台湾长期以来缺乏以15到24岁为主体的发展性政策规划,现行青少年政策涉及部会太多,应避免年龄分工,导致政策破碎。
◎ 客新闻 3月12日
澳青横琴交流 累计超1.4万人
6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表示,“深合区研学行”系列活动近日启动,350名澳门高一学生随团前往横琴开展参观交流。据悉,这是“澳门青年交流计划”的组成部分,至今已累计组织超过1.4万名澳门青年到横琴参观交流,其中今年将进一步聚焦澳门在校中学生、在校大学生及在职青年群体。
横琴于2022年首次推出“澳门青年交流计划”,截至目前已累计组织超过1.4万名澳门青年到横琴参观交流。今年“澳门青年交流计划”将进一步聚焦澳门在校中学生、在校大学生及在职青年群体,全面系统地向澳门青年群体介绍琴澳“一体化”发展最新情况,鼓励和引导澳门青年参与横琴建设。
◎ 大公报 4月6日
香港教育局将根据23条立法更新学校教学内容
据香港《文汇报》4月3日报道,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受访时说,订立《维护国家安全条例》是完成基本法所赋予的香港宪制责任,教育局会因应条例要求,更新学校相应教学内容及学校指引,相信条例落实会让香港有更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
蔡若莲介绍,为检视香港学校实施国安教育的情况,教育局已到200多所学校进行有关国安教育的重点视察。学校可通过多元化活动,让学生学习国安知识,建立国家观念,并了解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未来也会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到中国大陆交流的机会。
另据网媒“香港01”报道,蔡若莲4月2日晚上在云南昆明出席“共创明‘Teen’计划”云南文化体验学习团闭幕典礼时说,希望同学们深刻认识国家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为建设美好香港、实现民族复兴的贡献者。
◎ 联合早报 4月3日
香港教育局发30万港元津贴推中华文化体验活动
3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向全港公营学校和直资学校发通告,表明于本月向每所公营学校及直资学校发放30万港元的“推广中华文化体验活动一笔过津贴”,学校可于2026/27学年或之前运用津贴举办各种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的学习。
◎ 香港新闻网 3月28日
香港青协调查 7成人对未来抱希望
香港青年协会(青协)进行“青年价值观指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成青年“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较疫情时回升近1成。另有近7成青年“对未来有希望”,按年升近2成,惟仍有两成半青年对其人生看法消极。另外,分别有42.9%和38.4%受访青年对国家和香港发展前景信心。
◎ 香港01网 3月11日
即将出任台教育主管部门政次叶丙成首发声
台大电机工程学系教授叶丙成将出任台教育主管部门务政次长,对此,长年关注及深耕教育的他首度发文表示,打造更好教育,让少子化的台湾有更多的人才,是他一直以来的信念,也是他未来努力的目标。
叶丙成表示,早在12年前,他奔走台湾各地推广教学创新;9年前开始,他关注的不再是教学方法层面,而是如何透过教育,让台湾的下一代更有能力跟自信去面对变化快速的未来世界。其发文引发众多网络名人支持。
◎ 雅虎新闻 5月5日
青年观察与教育快讯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3
03
04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中心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涉台论述
唐桦副教授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王贞威 谭馨:催票率:一个分析台湾地区选举的新概念探讨
张艳芳 刘晖:香港区域教育枢纽政策的价值分析
张文生 周澍阳:2024台湾选后民进党派系政治的发展
04
中心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涉台论述
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教授、学术委员刘国深教授、研究院季烨教授先后接受中评社专访,对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涉台段落进行分析解读。李鹏教授认为,报告中虽然涉台内容不多,但却精炼、精辟、精准,概括了对台工作的核心要义。他指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与行动指南,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其有效性。报告中的“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干涉”表达了对岛内外现状的清晰立场和对潜在风险的警惕。
刘国深教授认为,报告展现了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坚定和政策方针稳定,面对两岸关系的困难局面保持了战略定力和应对从容。报告再次强调总体方略,显示出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思维成熟定型,体现出系统推进和稳扎稳打的基调。季烨教授表示,报告涉台论述体现了反分裂和反干涉,和平发展,以及推进统一大业的“三位一体”。这三个政策目标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同时,报告涉台论述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利益的整体性。
◎ 中评社 3月9日 3月11日 3月18日
唐桦副教授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署名文章
◎ 人民政协报 11月28日
日前,被考古学界认为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的“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作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地的关键区域,“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探索发现为闽台血脉同源提供了新的有力认证。就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唐桦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署名文章,跨越时间和空间维度,畅谈两岸血脉交融之历史考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2024台湾选举;催票率;“三党不过半”;维持现状;中间道路
刊载于《台海研究》202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催票率指相关政党或候选人从全体合格选民中获取和动员选票的能力,计算方式为所得票数除以选举人数。从催票率看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显示国、民两党的催票能力到达历史最低点,民众党成为影响台湾政局的“关键第三者”。选后岛内迎来以“三党不过半”为主要特征的三足鼎立的历史新阶段,以维持现状为主要诉求的中间道路将成为主流,两岸关系风险冲突增加但整体可控。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王贞威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
谭 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
2024台湾选举评析:以催票率为视角
内容摘要
催票率的计算方式为所得票数除以选举人数,代表政党或候选人从全体合格选民中动员和获得选票的能力。在能够有效说明选举结果胜负的基础上,催票率还具备受外部因素干扰小、所代表的选民范围更广等优势,在功能上能真实反映政党政治实力的消长和民意基础的变化。催票率概念的应用旨在作为一种理论补充以弥补得票率在选举分析中的缺陷和不足,更科学全面地观察台湾地区的选举活动和政党政治。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关键词:台湾“大选”;“九合一”选举;催票率;得票率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1期
作者:王贞威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
谭 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
催票率:一个分析台湾地区选举的新概念探讨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关键词:杨云萍;《山河》;《山河新集》;历史意识;文化政治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
关键词:留日学生;《孤军》;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后五四”;社会性质
刊载于《文史哲》202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留日学生是中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在20世纪20年代前期,以日本“大高系统”为主的留日学生,从学术性团体“中华学艺社”中分化出来,另办政论性刊物《孤军》等,就中国的经济性质与社会性质,以及中国该走何种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都认为中国将走向社会主义,对如何迈入却持不同观点,尤其是在应否效法苏俄走激进革命之路的问题上态度迥异。论争渐次分为两种立场:一者认为中国经济尚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并不具备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先发展资本主义,以社会主义为必要的手段;另一方则认为,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主张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参与论争的文化人最终选择了不同的革命路线。孤军社的分化,是“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化重组的缩影,论争也为随后的革命实践提供了理论准备。当时的社会经济问题讨论,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等问题,已有较多论述,并与第三国际和苏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相关论述遥相呼应,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刘 奎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的起点
内容摘要
兼有诗人和历史学者双重身份的杨云萍,在诗集《山河》《山河新集》里将历史意识融入诗歌创作。由于深受儒家思想浸染,杨云萍在诗歌中拟写“遗民”的心态情状,其诗集具有“士人心史”特质,呈现自我批判与反抗绝望的精神历程。他以乡土风物和民众生活入诗,对风土民俗的“诗史记录”与台湾民俗保存运动、“外地文学论”构成对话,恢复了台湾乡土与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的性灵”和“史家的眼光”形成“看/被看”的结构,杨云萍借此以超越性的历史意识来审视台湾社会,隐晦地批判殖民话语和战争意识形态。
作者:刘 奎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若凡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杨云萍诗歌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政治
内容摘要
明朝末年,郑成功的水师以厦门、金门为基地,成为活跃于东南沿海一带抗清复明的重要力量。郑成功以明朝“中兴恢复”为己任,就得面临北伐或南征两种抗清路线的战略选择。受限先天的战略劣势以及三次南下勤王的失利,使郑成功在抗清战略选择上倾向北伐。永历八年(1654),李定国邀约郑成功派水师合攻广东新会,力图实现西南、东南抗清队伍的会师。郑成功克服不利因素,再度决定南下勤王,派出大将林察率水师南征,但林察顾忌海岸航行的风险与粤东清军的围击,以及缺乏与友军及时联络的方式,不敢快速南下。林察此举,虽避免孤军深入,但也错过了与李定国会师的机会,造成了愆期的局面。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郑成功;抗清战略;李定国;会师愆期
刊载于《广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
作者:黄俊凌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北伐”与“南征”:郑成功抗清战略的权衡
内容摘要
20世纪30年代,随着国人对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命运的日益关切,大陆报刊发表的涉台文章数量不断增多。这些文章不仅深度有明显提升,形式也更加多样,还出现了不少小说、话剧等体裁的作品。涉台的文学类作品,大多具有明显的左翼倾向,背后还可见中共及左联的影响。中共延续了大革命时期对台湾革命的关心,除了指导台共的成立,还体现在左联为首的左翼作家对台湾革命的书写上。大陆左翼文坛以“阶级斗争”为基调,关注台湾工农阶级的命运前途,丰富了中国大陆的涉台书写与关注视角。20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大陆左翼响应中共组建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淡化话语中的“阶级斗争”色彩,以“弱小民族”为话语桥梁,在阶级与民族之间架起了书写台湾革命的新空间。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关键词:大陆左翼;台湾革命;弱小民族;联合抗日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1期
20世纪30年代中国大陆左翼话语中的台湾革
命探析
作者:陈忠纯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鹏慧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04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分析
作者:吴琳琳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常莹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关键词: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
刊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内容摘要
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不仅是表现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政治话语实践,而且是在意义方面说明、组成和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共词分析的方法,共同体视域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体系呈现出从抽象到具体的话语发展逻辑,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话语演进路径。整体来看,两岸融合发展话语的建构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指引,结合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两个话语层次,进而立体、全面地建构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话语作为共同体理论在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方面的话语应用与实践,不仅进一步延伸与发展了两岸融合发展实践,同时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借鉴。
内容摘要
虚拟教研室是实体教研室的数字化变体,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教学支持机制。它以学科专业教学研究、课程或课程群教学研究和重大教学改革主题研究为核心,组成全国性或区域性高校和相关机构专家学者教学研究网络,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所必需,可能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向。虚拟教研室具有校际共生、关系松散、协同创新、学术导航等特性,应当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发挥协调、推介、平台、凝聚、导航等作用。其作用的发挥,须拥有学术高地、热心教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高质量研讨交流活动等条件。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可采取举办教学学术论坛、组织跨校性教育教学项目研究、发挥网络连接辐射作用、建立跨校性虚拟运行机制,以及争取热心参与高校支持等举措。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实体教研室;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4年第4期
作者:别敦荣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虚拟教研室的功能与建设路径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内容摘要
探索社交媒体对于在陆台湾青年适应、融入与认同大陆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对促进台湾青年祖国认同和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社交媒体,台湾青年在大陆经历了逐步适应、融入以及认同的过程。首先,在陆台湾青年运用社交媒体建构适应与融入大陆环境的社会关系网络,降低日常情境中的沟通成本,避免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负面效应,为融入与认同大陆社会打下基础;其次,在陆台湾青年在两岸社交媒体使用中面临信息和认知冲突,主动进行调适后逐步建立对大陆的认同;最后,随着在陆台湾青年对大陆接触和认识的逐步加深,他们在社交媒体的自我展演与互动中积极传播对大陆的情感认同,架构起两岸沟通的桥梁,推动两岸青年融合发展。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关键词:社交媒体;在陆台湾青年;社会认同;融合发展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
适应、融入与认同:在陆台湾青年社交媒体
使用研究
作者:吴琳琳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等
关键词:2024台湾选举;民进党;派系政治;新潮流系;赖清德
刊载于《台海研究》202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经过2024年选举后,民进党内呈现出“新系”、“英系”、“正国会”三足鼎立,“苏系”、“涌言会”、“绿色友谊连线”成为关键少数的基本派系格局。民进党内派系政治斗争的格局既有可能加剧赖清德的“台独”意识形态倾向,同时,派系共治也形成了民进党内政治人物相互制约的政治生态。
作者:张文生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周澍阳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硕士生
2024台湾选后民进党派系政治的发展
04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内容摘要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经济与教育的同频共振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三教”由分离发展走向协同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累积发展和教育体系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是国家教育体系升级扩能、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要求以及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需要,其目标指向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三教”协同创新,需要加强“立交桥”教育制度立法,为“三教”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构筑跨界办学体系,推进“三教”从合作到交叉融合与一体化发展;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条件;消除刻板印象,建构“三教”协同创新发展的社会认知和舆论环境。
关键词:读书会;计量分析;中国知网
刊载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内容摘要
读书会是一种以阅读交流与分享为目的的非正式学习团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民阅读的重视,读书会得到蓬勃发展,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加。当前,我国读书会研究呈现出文献数量逐渐增加、研究者地域分布更广、研究主题更加丰富、研究深度不断增加的态势,但也存在系统研究不足、整体质量不高、缺乏本土理论创新等问题,需要从本体论、实践论、价值论、方法论四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汤晓蒙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乔圆圆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读书会研究文献计量
分析
内容摘要
综合使用LDA模型、文本情感计算等大数据方法与传统数据处理方法,分析大陆主流青年网络社群中的舆情文本后发现,当前青年网络社群中的涉台议题表达可归入“政治”“文娱”“对抗”“生活”“交流”五大主题。在内容特征方面,“政治”和“交流”主题较易获得观看者的支持;“文娱”议题呈现“粉丝向”特征;“对抗”议题较易获得短期关注与转发;“生活”议题较易引发广泛讨论。在情感特征方面,涉台讨论呈现出“爱憎分明”的特点,最常被表达的情感是“赞扬”和“贬责”,但在积极向度的表达中,约有20%—25%属于揶揄和讽刺性用法。在互动形式方面,负面、强烈的情感表达较易引发关注和讨论。另外,用户性别与涉台讨论的情感向度显著相关。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网络社群的涉台舆情追踪,重视舆情引导,并强化青年网络社群中涉台交流的机制建设和积极情感表达。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关键词:青年网络社群;涉台舆情;LDA模型;情感计算
刊载于《台湾研究集刊》2024年第2期
作者:李家新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等
大陆青年网络社群涉台舆情的主题分布与情感
特征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刊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2期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别敦荣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等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
特性与实现路径
内容摘要
区域教育枢纽建设是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推行的重要政策。香港区域教育枢纽政策研究以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理论为基础,从价值选择、合法性和有效性三个维度分析发现,价值选择表现为提升质量、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注重效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追求公平、优化本地人力资源;合法性表现为偏好工具理性的发展理念、符合保障个人权利的原则和强调现代认同的有效建构;有效性表现为教育质量与竞争力明显提升、知识生产与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和本地人才“蓄水池”成功构筑。区域教育枢纽政策具有前瞻性和示范性,有助于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香港;教育枢纽政策;高等教育;价值分析;“一国两制”
刊载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
香港区域教育枢纽政策的价值分析
作者:张艳芳 广州大学博士研究生
刘 晖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04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内容摘要
产学研协同是区域创新的主要方式,大学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力源,科学评价大学协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三螺旋的分析框架,运用三螺旋信息法,通过SCI-E论文数据,建立四大湾区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衡量标准,刻画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变化曲线。研究发现,加快大学集聚发展、扩大合作交流、制订战略协同、创新组织平台、稳定政策支持是四大湾区提升大学协同创新能力的基本经验。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相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双边耦合度较强,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双边和三边耦合度均较弱;2013-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大学与政府的耦合度逐年下降,大学与产业、政府与产业的耦合度偏低且无明显变化,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边耦合度变化呈不规则曲线,在2015年后变得愈为松散。为此建议:一是对标国际,加快差异化发展;二是引领协同,推动先导性发展;三是互通互融,实现共生共享;四是加快改革,促进内生优质。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评价;三螺旋信息法
刊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1期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刘 晖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等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协同创新能力评价
内容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快速而独特的发展使“高等教育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概念。厘清这一概念的源起和本质,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推进高等教育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概念史研究范式,梳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文献并综合分析话语内涵的演进发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是它的最初形态,独立自主这一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它的思想内核,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它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式高等教育治理”是它的本质内涵;它在政治和经济变迁中被持续建构和反复定义,彰显出丰富的价值。“高等教育中国模式”为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注脚和学理概括,也必将在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国模式;概念史;高等教育治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
刊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4年第1期
作者:刘 晖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等
“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的概念史寻绎
关键词:双一流;学科评估;适应行为;高等教育治理
刊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24年第5期
内容摘要
学科评估和大学排名在全球高等教育界蔚然成风,其在高等教育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评估和排名给大学管理和知识生产带来的影响,但是较少有研究对学科应对评估和排名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本研究考察一所地方“双一流”大学对标学科评估推进的内部治理体系改革以及不同学科的应对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学科的应对模式包括遵从、创新、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和反抗等。学科应对模式与学科的知识属性、学科的资源依赖性、学科排名以及目标实施阶段有关。学科应对行为的异化、学科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学科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这些将影响学科健康发展。我国高校基于学科评估推进的治理改革,需要坚持科学的知识生产规律,注重学科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学科平衡发展。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作者:张优良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等
学科评估背景下大学学科应对模式及影响因素
研究
内容摘要
拜登政府从竞争、产业、安全三个维度制定了对台半导体产业战略,意图通过产业转移、引台入盟、以台制华等措施加强对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控制。随着中美科技战的不断激化,美国日益将台湾作为制约中国半导体发展的工具,导致台湾赖以自卫的“硅盾”变为了“硅矛”。同时,由于半导体科技的特殊性,该领域视角下大陆、台湾与美国之间构成的“关系三角形”发生了异化,出现了中美就芯片产业的双边竞争关系加强、大陆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互联紧密、美台间构成复杂半导体产业竞合关系等新特征。这一新变化将加深大陆、台湾、美国三者之间半导体产业互动的复杂性,对东亚地区的安全格局与市场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阻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刊载于《中国评论》2024年4月号
作者:张羽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黄茜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现代闽台征诗活动与郑成功形象嬗变研究
中美芯片产业竞争与美国对台半导体战略
作者:张 建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 等
04
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5
港澳台研究中心动态
中心师生参加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中心邀请周志杰教授讲座
中心与成功大学两岸与华人治理研究中心签约
台湾青年学生参访团参加我院“中华文化与两岸青年”座谈会
中心研究员储斌受邀参加“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
学术论坛并荣获论文一等奖
4月16日,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数字化与大学教学创新改革学术活动”举行。中心学术委员别敦荣教授、中心研究员陈斌副教授出席活动。中心学术委员别敦荣教授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数字化与高等教育关系紧密,AI大模型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大学教学方式,大学应积极响应数字化改革,参与高等教育数字化行动。
中心师生参加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4月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等单位承办的第61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以下简称“高博会”)在福建福州开幕。本届高博会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共推出展览展示和学术活动两大主体部分,展览展示面积达12万余平米,参会院校1500余所,线下参会观众10余万人次。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别敦荣教授、胡根教授、刘晖教授、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及中心研究员陈斌副教授等师生前往福州参加本届高博会。
高博会期间,50余场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陆续开展,探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4月15日举行的“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学术活动”上,两岸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相向谋未来,共探海峡两岸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主题发言环节,学术委员胡根教授、刘晖教授及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分别作了“澳门与两岸高等教育交流的新动向”“港台互鉴:建设区域高等教育枢纽之需要与可能”与“从知识提供到生活准备:台湾高等教育再认识”的主题发言。胡根教授提出,澳门与内地经济融合已取得很大成就,文化和教育也应同步融合、加强往来,共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刘晖教授关注到,香港特区区域始终坚持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其教育枢纽建设经验可供台湾借鉴。张宝蓉教授认为,两岸教育融合发展进程中,应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育发展体系,并注重开展迎合两岸青年大学生兴趣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交流合作项目。
近日,由约30名台湾青年组成的谒祖寻根研学之旅参访团,与泉州市关岳庙董事会、泉州区民间信仰研究会一行来校参加“中华文化与两岸青年”座谈会。研究院党委陈文副书记,中心主任张宝蓉教授,中心研究员黄俊凌副教授、艾民伟助理教授等出席。厦门大学中华文化促进学社参与承办了会议。
台湾青年学生参访团参加我院“中华文化与两岸青年”座谈会
张宝蓉教授等在交流中提及如何看待民间信仰的传承问题,引起了现场很多青年人的共鸣。面对当前台湾宗教传承断层化的现状,台湾青年陈冠伯表示当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态度对待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是台湾民众心中的力量,不应消失,自己也正在为此作出努力。现场两岸青年就现代社会背景下民间信仰的新型宣传方式进行了热切的讨论。
本届高博会得到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参会嘉宾和代表踊跃,交流讨论富有成效,受到与会人员高度赞誉。
港澳台研究中心动态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5
中心邀请周志杰教授讲座并与成功大学两岸与华人
治理研究中心签约
5月9日,中心邀请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学系暨政治经济学研究所专任教授、成功大学两岸与华人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台湾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志杰教授作“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流变”专题讲座。10日,中心与成功大学两岸与华人治理研究中心签约学术合作协议,正式开启合作新篇。
5月9日,由周志杰教授主讲的台港澳智汇讲坛在我院西村文献珍藏馆会议室顺利举办。讲座主题为“新形势下两岸关系的流变”。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鹏教授出席并主持,各所二十余名硕博士生参加。
周志杰教授以岛内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两岸关系、中美关系三个视角为切入点,依次分析了地缘政经背景下两岸互动的现状、起伏波动的原因、正向互动的动力和出路;结合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比较了两岸三个主要政党对于彼此的法理定位认知和主张;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梳理了美国对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的定位、美国战略和东亚地缘政经格局在台湾地区不同领导人时期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和效用;以数据、图表等量化方式呈现了台湾地区主流民意的走向和两岸关系可能的发展方向。总的来说,通过五方面内容串联起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结合理论、时政、法律和政策展现了台海局势图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增进学界交流,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由太原理工大学主办,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联合承办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学术论坛于2024年5月11日在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举行,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员储斌博士受邀参会。
中心研究员储斌受邀参加“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创新
发展”学术论坛并荣获论文一等奖
本届论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为主题,下设“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议题。储斌博士提交的论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治与战略价值的当代体现——以弘扬平安文化促进祖国统一为例》,该文以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为研究视角,以平安文化为切入点,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旨在通过不断丰富平安文化的“家国内涵”,为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坚实的情感支撑。该文从会务组收到的全部700多篇论文中胜出,被评选为论文一等奖,并受邀进行主题汇报,在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面前发出中心声音,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研究贡献中心力量。
5月10日,中心与成功大学两岸与华人治理研究中心正式签署了学术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合作的新篇章正式开启。这次合作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台湾研究领域的交流,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和拓展。通过整合双方的资源和优势,双方将开展一系列合作项目,包括学术交流、开展研讨会及人员互访等。
港澳台研究中心动态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
05
目录
01/ 国民党重要人物接力“登陆”..03
03/青年观察与教育快讯.............19
02/港澳台时事热点聚焦.............11
04/学者观点与学术成果.............25
05/港澳台研究中心动态.............37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简介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成立于 2012 年 10 月,是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为依托,整合校内外优质港澳台研究资源,注重从多学科视角综合考察港澳台区域发展问题,着眼于从国家统一层面探索新时代 “一国两制”伟大理论和实践的新型高端智库。
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地缘优势,聚焦港澳台地区政治、经贸、教育、 青年、社会、文化、法律等领域研究,在强化港台关系、澳台关系、港澳台发展 比较研究的同时,深入探索“一国两制”港澳实践与“两制”台湾方案的关联性, 为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动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现任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李鹏教授。中心主任为张宝蓉教授,副主任为王贞威副教授。中心下设港澳台政情研究、港澳台社会经济研究、港澳台教育与学生学情研究、 两岸青年研究、港澳台作家研究、两岸婚姻与家庭研究等多个研究团队,共有专家 50 人左右。
编辑部/ The Editorial
Edit-orial board
编 委 会: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Editor-in-Chief
总 编:张宝蓉
Editorial director
主 编:王贞威
Responsible editor
责任编辑:金睿晓 邹顺强
Layout
版面设计:金睿晓
Cover illustration photographer
封面插图摄影:龚君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
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厦门大学
右侧二维码:厦大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官方公众号
厦门大学台港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