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翻译苑》总第9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2-07-02
619

2022年第6期
(总第9期)

  •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在北京举行
  • 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
  •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专题云展览举办
......

ATI

04

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

11

翻译院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专家研讨会 

18

2022年上半年CEC3级考试圆满结束

21

2022上半年CATTI国际版在66个国家和地区开考

24

25

26

外文局第九届翻译比赛考前专题培训顺利举办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函谢中国外文局

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命审题工作圆满收官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专题云展览举办

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开幕式暨“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在北京举行

28

33

34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闭幕:携手开创亚太翻译合作新篇章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倡议》发布

39

37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在北京举行

6月25日上午,由国际翻译家联盟、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在北京开幕。中国翻译协会会长、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主席巴特·德弗兰克(Bart Defrancq)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译联理事高岸明,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以及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翻译界代表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加会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主持开幕式。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致辞

杜占元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翻译在推动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翻译活动通过弥合语言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鸿沟,有效增进了各民族友好往来和国家互信合作,助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人类共同进步。他就推动亚太地区翻译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提出四点倡议:一是把握大势,服务亚太地区繁荣发展;二是健全体系,加快翻译行业标准化建设;三是深化交流,增进亚太地区文明交流互鉴;四是融合发展,推动翻译领域新技术应用。

国际翻译家联盟主席艾莉森·罗德里格斯(Alison Rodriguez)致辞

艾莉森·罗德里格斯表示,一直以来,亚太翻译论坛都是一个活跃的、吸引人的论坛,是分享重要学术思想和实用技能的平台。论坛持续关注未来,关注人机交互,关注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是覆盖翻译工作各个方面的卓越论坛。希望亚太翻译界在掌握翻译技能的同时,充分通过技术推动翻译工作,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致辞

国语大学正在积极实施全球语言、全球文化和全球治理等“三个全球”战略规划,该战略的推进离不开语言和翻译的基础性作用。亚太翻译界应进一步凝聚智慧,互学互鉴,利用技术赋能,将加强合作作为贯穿翻译事业的永恒主题,助力推动全球治理与合作发展。

杨丹指出,沟通心灵,谋求合作,加强文明互鉴,是当今时代赋予翻译的新的崇高使命。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变化,世界格局复杂多变和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新挑战,北京外

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主席巴特·德弗兰克(Bart Defrancq)致辞

巴特·德弗兰克表示,如今世界范围内的联系愈发密切,合作协作的翻译项目越来越多,合作贯穿于翻译工作的各个环节。国际翻译界应加强定期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借鉴,同时加

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协作实践能力,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促进全球语言服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主持开幕式

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译联理事高岸明作主旨演讲

开幕式后,高岸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琳妮·鲍克(Lynne Bowker),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韩国亚洲大学口笔译研究中心主任姜智慧教授(Ji-Hae Kang),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分别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祝朝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王立非教授主持。

高岸明在题为“加强亚太翻译交流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繁荣”的主旨演讲中全面回顾了亚太翻译论坛在推动区域及国际翻译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重要成就,展望亚太翻译行业的未来,以及下一代翻译如何为亚太语言服务行业赋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他从行业规模、人才发展、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介绍了中国语言服务领域近年来呈现出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希望为亚太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交流合作。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琳妮·鲍克(Lynne Bowker)作主旨演讲

琳妮·鲍克围绕“机器翻译中跌宕起伏的人机合作模式”这一主题,回顾了机器翻译发展过程人机关系的多次变化,重点探讨了在神经机器翻译时代如何进行人机翻译合作,如将机器翻译与翻译记忆融合,研发自适应机器翻译系统、探索交互式机器翻译等,从而推动人机合作快速发展。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作主旨演讲

已经进入超语时代的情况下,翻译如何担当起“社会无障碍沟通”的大任理应成为重大的时代课题。

李宇明在题为“促进社会无障碍沟通——超语时代翻译的社会担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近年来,翻译的概念在不断扩展,已包括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与“超语”理念非常接近。基于此,他认为,在人类

韩国亚洲大学口笔译研究中心主任姜智慧教授(Ji-Hae Kang)作主旨演讲

姜智慧在题为“流媒体时代的翻译合作”的主旨发言中聚焦流媒体时代的翻译合作,从流媒体平台和不断变化的全球媒体格局切入,探讨了与之有关的翻译合作模式的演变与影响,并为与会嘉宾展示了电影贺电视剧翻译中

的实例,指出媒体翻译中“翻译主体”这一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教授作主旨演讲

软实力呈正相关,但与其语言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因某些次级能力而变得复杂。她呼吁社会网络中不同翻译相关行动者之间要加强协调合作,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共同助力国家整体翻译能力的提升。

亚太翻译论坛原名“亚洲翻译家论坛”,由亚洲各国和地区的翻译组织轮流举办,自1995年在国际翻译家联盟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翻译世界中的合作:新时代、新变化、新模式”,会期持续2天。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将围绕机器翻译中的人机合作模式、流媒体时代的翻译合作、语言服务中的合作研究等主题进行10场主旨演讲和16场平行分论坛。

任文发表了题为“国家翻译能力与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兼谈翻译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如何助推翻译能力发展”的主旨演讲。她指出,一个国家的翻译能力总体上与其经济硬实力和文化

论坛现场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闭幕:携手开创亚太翻译合作新篇章

6月26日下午,由国际翻译家联盟、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圆满落下帷幕。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高岸明,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出席闭幕式。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分别代表主办方作总结发言。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主持闭幕式。

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主席、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高岸明(前排左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前排左二)出席闭幕式

于涛指出,过去两天来,与会嘉宾围绕会议主题,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深化了对新时代背景下亚太地区翻译行业变革和未来发展的理解和认识,在探索翻译合作新模式、促进翻译学科与翻译行业创新发展等方面都形成重要共识。他表示,在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亚太翻译界需要加强团结协助,凝聚共识,共谋发展,同时应加强与国际翻译界的对话与交流合作,携手推动世界翻译文化与行业发展。本次论坛为亚太地区翻译事业发展勾画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期待我们共同建设的翻译合作之路和文明互鉴之桥,发挥更大作用,为亚太区域发展和人民福祉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作总结发言

机遇、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他表示,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翻译事业面临新起点、新机遇、新挑战,肩负着重大责任与使命。如何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翻译学科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命题。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赵刚作总结发言

赵刚指出,翻译领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教师和研究生通过大会发言、专题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分享交流形式,探讨了翻译工作在加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以及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宣读《倡议》

闭幕式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代表论坛主办方宣读了《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倡议》。《倡议》指出,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亚

太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一是要消除隔阂,促进民心相通,发挥好翻译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二是要与时俱进,创新合作模式,推动翻译业界学界发展;三是要团结一心,推动共同发展,形成区域合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任文主持闭幕式

闭幕式会场

闭幕式前,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许钧教授,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贝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莫娜·贝克(Mona Baker),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副主席加里·梅西教授(Gary Massey),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沙龙·奥布莱恩教授(Sharon O’Brien),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王宏志教授分别作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分别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蓝红军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德超副教授、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主持。

中国翻译协会原常务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许钧作主旨演讲

许钧在题为“翻译孕育的合作精神及其伦理思考”的主旨演讲中指出,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因差异而起,天然孕育着一种合作精神,译者应打开自我,走向他者,着力于构建自我与他者的多维关系。他呼吁翻译应该承担促进语言多元融合、保护文化多样性、加强中外文明互鉴的历史使命。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贝克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莫娜·贝克(Mona Baker)作主旨演讲

料库项目。同时,她从翻译研究和医学人文领域跨界合作的角度出发,指出翻译在医疗保健、政策制定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医学和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需要跨学科合作、批判性视角,以促进学科之间以及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

莫娜·贝克在题为“奥斯陆医学语料库:跨学科视角下的全球健康核心概念再思考”的主旨演讲中,回顾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发端、知识语系项目和奥斯陆医学语

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副主席加里·梅西教授(Gary Massey)作主旨演讲

加里·梅西在题为“软技能硬化趋势:翻译教学中的合作与能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合作强调的软技能、创业技能和实践智慧技能,在译者能力建模和课程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他从翻译教学合作的发展切入,探讨了翻译教学中各行

动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发展问题,为教师、学生和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启发。

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主任王宏志教授作主旨演讲

王宏志在主旨发言中结合1843年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虎门条约》)翻译过程中由于英方译者未能传递中方合作译者修改润色的译文差异而导致

各行动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力发展问题,为教师、学生和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广泛的启发。

此次论坛为期2天,举办了10场主旨演讲和16个平行分论坛,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翻译界代表以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会,围绕“翻译世界中的合作:新时代、新变化、新模式”这一主题交流智慧,达成共识,共同打造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区域性国际翻译盛会。中国网、腾讯会议、哔哩哔哩、译直播、微信视频号等众多平台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累计达24.3万人次。

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莎伦·奥布莱恩教授(Sharon O’Brien)作主旨演讲

科、跨部门以及专业译员与志愿者之间、各利益相关方之间以及人机之间的合作实例,阐释如何积极看待和鼓励此类合作。

莎伦·奥布莱恩在题为“危机翻译中的合作”的主旨发言中强调,危机翻译中的合作不仅能够为受危机影响者改善结果,而且对改善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介绍了跨学

6月26日,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落下帷幕,与会嘉宾围绕“翻译世界中的合作:新时代、新变化、新模式”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并发布《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倡议》。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代表论坛主办方宣读《倡议》。

《第十届亚太翻译论坛倡议》发布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宣读《倡议》

《倡议》用中、英两个语种同步发布,凝聚了与会各方对于增进亚太地区相互理解,开展务实合作,团结开创未来,为进一步推动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贡献亚太翻译界力量的广泛共识。

《倡议》指出,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近年来区域合作蓬勃发展,经济实力快速跃升,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太奇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威胁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困扰,亚太各个国家和地区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应对。
《倡议》呼吁,加强亚太翻译界的机构和人员交流,共同开展务实翻译合作项目,促进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发挥好翻译在人文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亚太翻译界的经验交流与翻译协作,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研究和翻译公共服务,推动翻译业界学界发展,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携手开创亚太翻译合作新篇章;筑牢现有翻译交流合作机制,秉持开放互利理念,进一步加强亚太翻译界的团结,形成区域合力,推动区域共同发展;加强亚太翻译论坛及其联合委员会的机制建设,扩大会员规模,加强亚太翻译界与国际翻译家联盟等国际翻译组织及其会员单位的对话、交流与合作,适时成立国际译联亚太区域中心。
《倡议》号召亚太翻译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肩负起翻译的使命与担当,携手迎接挑战,合作开创未来,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推动亚太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贡献亚太翻译界的力量。

近日,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来函感谢中国外文局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筹备工作的大力支持。
来函表示,中国外文局综合业务部、翻译院等在时间紧、任务重且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了开闭幕式四场仪式请柬与节目单各项语言翻译工作,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政治站位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为四场仪式的“简约、安全、精彩”作出了重大贡献。
该项目的实施是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发挥承接国家重大翻译任务职能的具体体现。项目自今年1月开始,于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完成全部工作。翻译院组建了由多个国家部委、中央媒体和中国外文局所属单位的资深翻译专家、外籍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组成专项工作组,严格按照重大翻译项目工作流程,对各个翻译环节和全部翻译内容的细节质量严格把关,经过连续两个月的奋战,圆满完成此次重大翻译任务。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多语种节目单译文深刻隽永,为中外媒体和广大观众完美诠释了节目的精巧构思和丰富意蕴,助力提升冬奥会、冬残奥会国际传播效果。

北京冬奥组委开闭幕式工作部、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函谢中国外文局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单封面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自去年组建以来,已组织开展多项国家重要文献文件翻译工作,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事业单位、地方外事机构、行业协会等开展重大翻译项目合作,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汇聚整合行业资源,承担国家重大翻译任务,服务于国际传播事业。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节目单中、英、法对照内容精选

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节目单中、英对照内容精选

赵维真/文

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命审题工作圆满收官

6月初,2022年上半年英、日、法、阿拉伯、葡萄牙语全国翻译资格考试命审题工作已顺利完成。考试于6月18、19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根据报名工作统计,报名总人数近18万人,是历次考试报名最多的一次。
在上半年的命审题工作中,翻译院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院内外协同协作工作机制,在严格遵循“科学、保密、安全、稳步、有序”方针的基础上,加强上下联动,密切横向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面对新的一波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翻译院积极应对,提前谋划,妥善安排,在严格落实外文局和北京市有关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础上,以分批次、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有序开展审题工作。考试各语种专家和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想方设法与疫情争抢时间,克服疫情期间的种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顺利完成了5个语种共计50套口、笔译试卷的命制工作。
刘二娜/文

6月23日,为庆祝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中国翻译协会推出“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掠影”专题云展览。
该展览聚焦中国译协40年来在服务党的国际传播事业、翻译人才队伍建设、翻译学术行业发展、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历史画面与文字注解形象化地表现出中国译协秉持服务民族复兴、推动文明互鉴的初心使命,以时代画卷描绘了中国译协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进行的开创性探索。
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观看展览:
http://www.tac-online.org.cn/40/app.html

中国翻译协会成立40周年专题云展览举办

赵杏雨/文

6月18日至19日,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进行。本次考试设英语、日语、法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5个语种,全国共近18万考生报名参加。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省(唐山、廊坊)等4个省市的考区受疫情影响停考,澳门考区6月18日口译考试顺利举行,6月19日笔译考试因突发疫情暂停举行。

内地考试现场

2022年上半年全国翻译资格考试顺利结束

本次考试面对新一轮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为切实保障考试安全、顺利进行,从命审题到考试结束的全过程中,考试各相关部门积极应对,提前谋划,周密部署。在严格遵循“科学、保密、安全、稳步、有序”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考试工作实施方案、疫情防控工作措施和应急预案,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多措并举保证广大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确保考试顺利举行。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由中国外文局负责实施与管理的一项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2017年,翻译资格考试作为唯一语言类考试被纳入中国国务院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翻译类考试。作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设立考点的职业资格考试,翻译资格考试正与国际上现有翻译类考试证书推进互认工作。
刘涵滋/文

澳门口译考试现场

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开幕式暨“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6月26日,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开幕式暨“理解当代中国:翻译与国际传播”高端论坛在线成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通过腾讯会议、CATTI中心微博直播、译直播三个平台参加了开幕式及论坛活动,观看人次超过4.5万。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翻译协会对外传播翻译委员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和辽宁省教育厅指导,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及大连外国语大学多语种翻译研究中心承办。大赛宗旨是“以赛促学、以赛促译、融通中外、文明互鉴”。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领导小组成员兼考试办主任、中国外文局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人事部主任闵艺,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外交部外语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前任常务副会长陈明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代理院长、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副主任王继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副校长常俊跃,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春姬,英语学院院长吕春媚,日本语学院院长于飞,俄语学院院长田秀坤,韩国语学院院长李民出席了大赛开幕式和高端论坛。

本次活动分为大赛启动仪式、论坛主旨报告和大赛答疑互动环节三部分。大赛启动仪式由常俊跃主持。

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具体举措。她从我国翻译实践国情出发,明确当下翻译人才应肩负的历史使命,指出翻译人才培养既要呼应时代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又要坚持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统一,在语言和翻译技能基础上凸显专业特色,进行内涵式构建。同时,她也呼吁同学们积极参赛,并在大赛中脱颖而出。最后,她希望可以借此平台广泛交流、携手进步,在翻译专业领域取得更高造诣。

启动仪式上,闵艺首先发表致辞。她对此次大赛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此次大赛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主题、服

刘宏发表致辞,她基于当下时代背景,在明确了翻译行业现实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阐述了培养新时代翻译人才及提升翻译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希望通过各方努

力,增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联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她还具体介绍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学科和翻译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及近年来取得的各项主要成果,为此次大赛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后,李春姬对首届“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国际翻译大赛进行简要介绍,并发布比赛原文。

演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与此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时代给了外语人,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一个利用外语参与传播中国的重要机会和使命。讲什么,谁来讲,讲给谁,如何讲,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积极参与解决的问题。通过举办翻译比赛培养和锻炼中国国际传播队伍,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有效途径。

在论坛主旨报告环节,黄友义做了题为“理解中国,讲述中国:外语人的时代使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数十年来,中国经历了站起来阶段,正处在富起来贺强起来的过程。面临日益

陈明明大使的主旨报告题目为“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有效传播中国政治理念”。他指出,在跨文化语境下有效传播中国的政治理念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

容。由于中外文化差异,相关翻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进行这一类翻译时,需要根据中国政治理念的自身表达特点,采取符合英语受众理解能力的方式,讲究翻译策略,在严谨忠实和达意之间保持较好的平衡。他根据自身翻译实践,举例探讨如何处理这一翻译挑战,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及可读性和英文受众的准确理解。

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和使命。构建与中国不断提升的大国地位和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相适应的国家翻译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作为翻译国家队,肩负时代担当,承接国家重大翻译任务和项目,积极服务国际传播事业,彰显国家责任,整合社会力量,引领带动行业主体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提升国家翻译能力,助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用翻译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王继雨做了题为“翻译国家队的时代担当”的主旨报告。他表示,随着我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翻译事业站在了新起点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

李春姬围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做了主旨报告。在新时代和新国际形势下,中国翻译教育事业面临着新要

求、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翻译专业应当肩负起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的重任。近些年,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翻译人才,努力将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落到实处。

近日,由局综合业务部、局人事部主办,局翻译院承办的外文局第九届翻译比赛考前专题培训顺利举办。此次培训邀请外交部原翻译室主任,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陈明明作主题讲座。为克服疫情影响,讲座采用线上“云”直播的方式进行,17家局属单位近200名翻译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讲座。
陈明明大使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外交外事翻译实践经验,就时政话语翻译的要求和技巧、基本做法和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的方法等进行了分享交流,还针对今年的翻译比赛给出了备考锦囊和建议。讲座内容丰富,案例生动鲜活,现场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陈明明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此次专题培训是提升我局翻译专业能力和对外传播语言实力,增强全局业务能力建设的具体举措,为营造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扎实推进全局翻译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了基础。
刘二娜/文

外文局第九届翻译比赛考前专题培训顺利举办

6月16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专家研讨会。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李伟勇,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高武,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银泉,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娅,陕西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兼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永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医学语言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陈庆,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英语系副主任李晓莉,美国中医博士Shelly,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朱珊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外文局翻译院翻译总监兼重大翻译工作部主任邢玉堂主持。

翻译院举办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专家研讨会 

会议现场

会上,邢玉堂介绍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抗疫相关术语英译参考项目相关情况,与会专家从专业角度,就中文词条的分类、调整及英文译法等进行了研讨,还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对中医药术语规范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李伟勇讲话

李伟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翻译是做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工作,规范中医药术语外译标准是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翻译院将认真履行推动制定翻译行业标准和翻译规范的重要职责使命,以中医药术语翻译为切入点,大力加强医学翻译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主体引领作用,策划开展更多中医药文化外译传播项目。同时,也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与中医药领域、医学翻译领域各位专家、学者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做好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工作。
徐菲菲/文

2022上半年CATTI国际版在66个国家和地区开考

近日,2022上半年国际中文通用翻译能力测试(CATTI国际版)考试在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开考,7500余名考生通过CATTI居家网考系统同步参加了考试。

考生通过居家网考系统参加考试

考生通过集中网考参加考试

CATTI国际版考试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组织和实施。自2019年底推出以来,已通过自主研发的居家网考系统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考,累计开考国家和地区达到74个,参考人数达到2.9万人,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文国际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CATTI国际版考试主要面向通用型翻译人才,目前已开设中英、中日、中韩三个类别,证书已与韩国最大的翻译考试ITT商务型翻译资格证书实现互认。

海外考务中心配合北京总控中心做好当地考务组织工作

章敬仪/文

2022年上半年CEC3级考试圆满结束

近日,中国国际语言能力测试(CEC)3级考试顺利结束,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名考生参加。1-2级考试于6月11日-12日通过居家网考方式进行。
这群充满活力的小小考生是中国文化交流与国际沟通的缩影。在参加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CEC考试中,不仅提高了中英双语互译实践能力,而且还加强了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开阔了国际视野,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国际语言能力测试(CEC)是中国翻译能力测评体系中的知识储备和基础翻译阶段,以传播中国文化、讲述身边中国故事为宗旨,试题以中国元素为主体,面向全球青少儿开放,搭建中外青少儿沟通交流的友谊桥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未来人才。
黄甄/文

        中国外文局翻译院                      2022年7月2日     刊发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