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西柏坡文学】2019-11

主管:平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平山县映山红文化艺术中心

2019.11
总05期

电子月刊

钢笔画《遵义红楼》                   作者:向以桦(四川成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天高地阔。就在五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中国文艺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对我而言,那个时刻至今历历在目,历久弥新。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聆听着总书记的讲话,我和中国广大作家、艺术家一样,强烈地感受到时代与历史的召唤,庄重地体认着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充分肯定文艺战线的显著成绩和重要贡献,深刻论述了文艺的重要地位、独特作用和历史使命,科学分析了文艺领域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在新时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纲领,是指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国文艺由此迎来了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新境界。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国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造活力尽情迸发,以智慧、才华、激情、信念和辛劳,雕刻出民族奋进的灵魂,铭记着时代前行的步伐。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方向和道路是中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每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中国作家艺术家迈向高峰的必由之路。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就是对五年来中国作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所做的探索、创造,取得的进展和成就的一次盛大展示。

西柏坡文学  | 刊首语

01

画作者:向以桦,党员。铁路企业高级政工师。中国钢笔画联盟会员。四川美协会员。香港美协会员。成都市美协会员。四川作协会员。近年来涉足钢笔画学习。钢笔画作品先后五次入选中国钢笔画展。三次获得优秀奖。八次参加省级美术作品展览。两次获得优秀奖。作品先后受到《四川文化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人民网》、《唐人街中国艺术家》等网站宣传推广。《成都晚报》特约插图画家。作品受到《成都文艺》、《重庆文化》、《当代艺术》、《西部文化》等刊物的关注并推广。

铁凝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钢笔画:《红军街》

目录

CONTENTS

主  管:
平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  办:
平山县映山红文化艺术中心
                  

地址:中国.平山
电话:18032270019

顾  问:
霍文国      冯静辉
付金龙      付锋明
艺术指导:
陈    静     邢建军
刘国明     侯聪利
郝光宗     檀跃平
主    编:赵小文
副主编:关文军
校    稿:秘习芹
刊首题写:张   荣
编    辑:
【西柏坡文学】编辑部
投稿邮箱:
zywxwk@qq.com

2019年第11期(总第5期)

01  铁   凝——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17  林丛中——壶口瀑布黄河魂
20  杨    丛——老山行,老山情
23  蔡世国——姥娘家的好么
27   商长江——年味

16  白素菊——剪纸《金鼠献福》《子鼠迎春》
31  徐成文——煤雕摄影《蝈蝈出笼》《骏马奔驰》
51  徐淑荣——篆刻《国泰民安》《年年有余》

52  王文静——拓宽网络小说的审美经验

●  刊首语

●  情感星空

●  后花园

●  艺术长廊

●  诗高地

32  施    云——有些秘词可以树叶一样摘下来
                           (组诗)
36  王    建——在周庄(外二首)
39  听    韵——秋色和我撞个满怀(外一首)
41  李淑芳——我是村庄永生的孩子(组诗)
47  褚向平——我的夜听已穿过时空(外三首)

●  封面

封面:向以桦——钢笔画作品《遵义红楼》
封二:向以桦——钢笔画作品《红军街》
封三:文艺之光——北京来说口才训练中心
封底:向以桦——钢笔画作品《南湖红船》

●  圣地花开

04  张志平——来自心灵的歌唱
                              ——读李阳海《枫叶流丹》
07  程雪莉——太 行 沃 土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04

05

《枫叶流丹》这部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写作生动。是作者几十年来生活工作的体验,心血的累积,心灵的歌唱,真情的诉说。他的散文是一幅生动的田园乡村图。潺潺流动的山泉,丰收季节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美食,这是四十年难忘的滋味;吱吱呀呀的石碾唱着古老的歌,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记忆;就连滴着露水的小草,虬龙苍劲的老树,甜的倒牙的桑葚,还有千姿百态的君子兰、香椿树、石榴花、蒲公英、蜀葵、苇叶、小生灵都被作者演绎为一篇篇美妙的文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沁人心脾,营养精神。
他的诗歌极少造作,发乎心,出于情,特别耐读。阳海先生有极高的古文造诣,但他仍不满足,七十多岁的人了,又在慢慢地雕琢格律诗词,细细地研究平仄韵律,这样的学习能力与韧性,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正是凭着他的刻苦精神和多年的历练,精品佳作不断推出。在国家和省级的《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语文世界》《中学生》等近百家报刊上发表知识和学术类文章6000余篇、获省级以上奖项70余篇。
2016年以来,他在《国际日报》《河北文学》《石家庄日报》《燕赵晚报》等报刊、微刊发表散文、诗歌二百多篇(首)。现代诗歌《小草礼赞》获得第三届中华情全国诗歌联赛金奖,散文《四十年忘不了的猫》获得河北省“春满园杯”散文大赛二等奖。光荣入选《中国百科学着传略》《平山j教育志》等书。这是社会及业内对他创作成果的认可,也是他辛勤耕耘的收获。
阳海先生的文章和诗词都来自生活,他善于观察而后再加工,使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如立夏的感怀、中秋的思念,冬至的饺子、除夕的美酒,一事一物皆成诗。阳海先生的作品富有思考和哲理,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如红色教育以及普及教育等在学校深刻开展的意义,就极具建设性。平山县独有的红色文化是县域文化的坐向标和思想基石,是平山县独有的精神财富

来自心灵的歌唱
——读李阳海《枫叶流丹》

我与阳海先生的结识是在平山举办的李春雷报告文学会上,他年长我几岁,满头银丝,一脸的睿智,言谈之中能看出他的诚恳和厚道。此后我们互加微信,联系就更多了。虽然70多岁了,他却是《平山村庄考》最早报名的志愿者和米家庄村考的撰写者。期间我们多次交流,印象越发地深刻了起来。我感慨他为人的厚道、做事的认真、知识的渊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聚百多优点于一身。他出身于太行深处的小山村,做了几十年的山村教师,芬芳香枝头,桃李满天下。后由教学改为教研,又从头做起,努力钻研,成果迭出,在业内享有盛名。我感慨阳海先生一辈子教书育人,两件事读书和写作,是个励志的模范,成功的典型,我等的榜样。

蒲吾书生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06

【作者简介】:张志平(蒲吾书生),中共毛泽东、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会长。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和教育资源,其特质浸漫在一代代人的生命历程中,而这些特质的描绘和记录,不仅弘扬了地域文化,更指明了教育青少年的重要方向。若干年后,它会成为人文历史的遗产,地理学和社会学的索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出更大贡献,这是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
           前几天,在电话中和阳海先生交谈,得知他还有一系列的写作计划,当我劝告他要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时,他说我们要相互珍重。最后缓缓地说了一句:“只要倒不下去,我还要写!”,我听后眼圈红了,一刹那百感交集。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巍巍太行,翠柏苍松;云蒸霞蔚,疏雨点点。
迈进西柏坡纪念馆的序厅,在一片清凉中瞻仰庄严肃穆的铜浮雕。铜雕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群像,背后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和巍巍太行,他们在这里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一、 人民群众心头的一盏灯
西柏坡纪念馆的序厅,有一幅庄严肃穆的铜浮雕。铜雕下方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题词,气若长虹,昭示着整个展览的主题。我和同伴们凝视着题词,雄浑厚重的红色光芒顷刻浸满心头。不记得来过多少次西柏坡,只记得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每一次都热血澎湃,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心灵受到全新的洗礼。

太 行 沃 土

程雪莉

07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08

09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忽然,一阵香气袭来,凉润清甜,是鲜花味道。我循香走近一个大花篮,百合累累、菊花灿灿,红色缎带上写着金黄大字——“牢记两个务必,缅怀伟人丰功”,是深圳一家公司敬献的。
巧合的是,刚刚深圳朋友推送微信深圳发布,看到中央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想到生活在深圳的朋友们,倒是常常来西柏坡寻根,这有时候也让我觉得好奇。
去年前往深圳采访一家大型企业,进得门来,大厅悬挂巨幅的五星红旗,一排排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它们的名字叫“太行”,他们的宣传语是“十万旌旗出太行”,这让我顿觉熟悉而亲切。他们解释灵感来自太行山脚下小山村,厚重、雄浑、坚毅不屈、团结奋进、勇攀高峰,这些红色革命精神激励着他们前行。
看来,青春的深圳“鲜花”,离不开太行山坡上深厚的沃土。他们来到这所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获不同寻常。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同县乡村干部和群众座谈时这样说。70年来,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之后,有多少领袖、多少将帅回到西柏坡?带走了多少思考?我们无法统计,但我们知道这些思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那沉甸甸的分量!数十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来到西柏坡,从这红色基因里汲取了多少力量?我们无可计量,可谓绵绵不绝,可谓浩浩汤汤!
沉甸甸和浩浩汤汤的历史积淀,无言地告诉我们:中国不可以没有西柏坡。
                                    二、扼太行者得天下
上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的地图上的确没有西柏坡这个名字。
太行山东麓,平山县中部有一个村庄叫“柏卜”,始建于唐

代,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而今,不管到没到过西柏坡的人都知道,这个灰沙砸顶土坯房遍布的小村庄有着不凡的史迹。这里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土地会议,出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夺取了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这里还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周恩来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小小村落,扭转乾坤,成为一个红色传奇。
          或许你觉得,西柏坡是个偶然。
          翻开史册,让我们从历史的深处打量这个村庄。
今天,考古证实,西柏坡所处的地方距离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城很近。两千多年前,古老中山国创造了“悲歌慷慨”的故事,从三皇五帝开始,这一带发生过有历史记载的战争多达400多次,从赵灭中山,到背水一战,再到靖难之役,直至抗日战争,这片土壤浸透着慷慨悲歌的基因。战国时期中山国就有“衣铁甲、操铁杖”的猛士,激战中“以车投车,以人投人”,直至悲壮战死。后有乐毅、赵云、刘琨……这里有着中国北方文化圈的典型特点。
        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曾这样写道,“惟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
          根据《二野全战事》记载,在1937年11月召开的石拐会议上,朱德曾讲:“太行山这块战略要地就交给你们了。”张浩政委回忆说,“1935年,我从苏联回来见到毛主席时,他就说,向东发展(根据地)目标主要是山西,特别是提出要占住太行山,扼太

10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11

行者得天下。”
          伟人的眼光往往能穿透未来,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抗战,聚拢到平山县。
          早在抗战前,栗再温等平山早期党员,已经把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点燃在太行山上,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动员群众。抗战爆发前,全县党员已有700多人,他们组建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开展武装斗争。在抗战中,仅有25万人口的平山县,就有7万余人参军参战,参加自卫队、农会、妇救会、儿童团等各种组织,可谓人人皆兵,成为晋察冀抗战史上的一个典范。
          了解了这些,也许你会觉得,党中央来到西柏坡,一定是历史偶然中的必然。在这样的大背景里,这个小村庄的优势才十分明显。这一带河流众多,其中以滹沱河最为出名,它源自于山西的繁峙,贯穿全县,滹沱河北岸的西柏坡一带更是滩地肥美,稻麦两熟,曾被聂荣臻誉为“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富足的物产亦成为党中央选址西柏坡一个良好的条件。
          1948年5月的那一天,习习和风,吹过滹沱河清波流淌的河湾;融融暖阳,映照着峰峦绵延的太行山。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西柏坡村前,他走过绿中泛黄的麦田,他把疲倦的腰身舒展,深深呼吸着土地上弥漫的香甜。忽然,一阵“叮当、叮当”的耧铃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得知农民在麦田里播种水稻,便教给农民用插秧的方法种水稻,说这样简便、省事,产量一定能提高。
          多年后的一个初春,西柏坡村委会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让他们有些吃惊:中共中央办公厅。他们都猜想不出是谁家亲朋在办公厅工作。当他们打开信件时,激动极了!原来,这是毛主席写给西柏坡村的信,他在信中询问这里稻田的产量是否提高了?还建议他们派人到有种稻经验的地方去学习。
辉煌之后的西柏坡,依然是一个两百多口人的小山村,依然是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它已经成为诸多共产党

人心中的惦念。
                                               三、精神之火传遍八方
          滹沱河水长长流淌,岗南水库建设繁忙。1958年,因岗南水库蓄水,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旧址搬迁。1970年在距原址北移500米,海拔升高57米的地方进行易地复原建设。1982年3月11日,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这块国宝依旧寂然无声。
         我曾看到一幅1991年西柏坡纪念馆的图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旁,一片土屋,仍是山村模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陈寰,解放战争时期曾在西柏坡附近工作,40年后,他重返西柏坡时,看到了这里在管理和人民生活方面样样落后,曾给当时的河北省领导写过一封信,希望河北把西柏坡的工作搞上去。
          1991年,张志平任西柏坡纪念馆馆长后,首先提出一个口号,艰苦奋斗三五年,把西柏坡建成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提出了把革命传统教育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工作思路,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是开拓性的……从此,一个崭新的“西柏坡模式”开启了。他不再等待,而是集合起队伍,一队队走出西柏坡,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跌跌撞撞的行军。
          那段时间里,省会石家庄的机关、企业中,常常看到来自西柏坡风尘仆仆的募捐者,安康美、范素梅、赵会云、史进平等来自革命圣地的工作人员,拿上一份材料,带上一本电话号码本就出发了,每到一个单位先进洗手间,洗把脸,整理好自己,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募捐。有人怀疑他们是小偷,有的单位把他们当成盲流撵来撵去,有冷眼,有尴尬,受了委屈擦把眼泪,就过去了,反正也不在乎了,为了西柏坡的前景,他们都豁出去了。
           一笔笔汇款到了西柏坡的账户上,水泥、电缆、自行车、口罩手套,甚至还有一架旧飞机,源源不断地运到纪念馆,他们把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12

13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欣慰写在脸上。今天我们看到,1993年的功德碑上,两百余家捐款单位和个人,捐款近两百万元,而那时纪念馆的经费每年才11万元。
          1992年开始,来西柏坡的人们陆续看到,西柏坡石刻园、雕塑园建起来了,“五大书记”塑像竖立起来,西柏坡纪念碑耸立在苍松翠柏当中,三大战役雕像建起来了,文物的征集、研究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反映西柏坡的画册书籍一部部出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陈列确立并几次修改完善,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精品陈列”。
          在基础陈列和设施不断建设当中,一支由西柏坡讲解员组成的西柏坡精神小分队,也开始活跃在全国各地。他们创作了一批歌颂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伟大实践的文艺节目,全体队员自编、自导、自演,用说、唱、舞、小品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讲和表演形式,进行巡回演出、巡回展览。这一特色宣讲队伍逐渐成为西柏坡的品牌,走到了全国革命纪念馆的前列。几年时间,演出团由原来的13人发展到近30人。旅游旺季的晚上,演出团为留宿西柏坡的客人演出,淡季就到外地演出,京、津、晋、鲁等周边省市有着他们的足迹,中央警卫团、中央机要局、钓鱼台国宾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都曾飘扬着他们的歌声,并时常在中央、省、市电视台亮相。
          这些年来,几百次的演出,几百次的征战,可以说这也是一支宣传队伍的“土八路”,队员们的演出都是自己化妆,常常靠“一只口红打天下”,多少艰难,多少辛苦,无法计算。今天我们知道的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口号已深入人心,西柏坡精神之火传遍了四面八方。
                                                四、红色的初心永恒
          晨曦悄然漫过太行山东麓,薄雾中,柏坡岭渐渐明晰起来。

这个季节,青女素娥的长袖刚刚舞起。坡上,松柏依然葱茏青翠;坡下,柿叶红,芦花白,金菊怒放。柏坡湖中澄澈的湖水,轻吻堤岸,发出轻扣翡翠般的和鸣。
          太阳喷薄欲出,一群身着绿军装的年轻人踩着绯霞走出。须臾,在土坯垒就、灰沙砸顶的领袖旧居中,在敞亮的纪念馆展厅里,到处闪动着他们挺拔的身影。他们洒扫庭前的落叶,轻拂领袖桌上的尘埃。而后,早来的瞻仰者进入他们宣讲的“阵地”,顿时,个个青春的脸庞上溢满朝阳,脆亮的声音开始叙说新中国的那段辉煌。
          西柏坡每天都人流如织,给这支讲解队伍带来了压力。前些年,我专门采访过这些年轻的讲解员,他们有时一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顾不上吃饭,就着凉水吃面包。他们统计过,最多的一个上午讲过60批观众,最多的一天叙述过150次相同的内容。但是,千百次的重复没有让他们的情感干涩枯竭。他们总这样朴素地想:这些人很可能一辈子就来一次,一定让人家不虚此行。所以,毛主席推过的碾子、朱总司令用过的金属桌椅、董老纺线的纺车、周总理雨夜救亲人的马灯,在他们的讲述中永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他们一次次让观众心潮起伏,他们的心也一次次被这些动人的故事激荡。
          “半百一席柏坡梦,一朝重返泪千行。”周总理当年的警卫,如今年逾七旬的魏玉秀老人来到总理旧居,未进门已泣不成声,进屋就伏在总理用过的桌子上嚎啕大哭。年轻的讲解员们怎能抑制住自己的热泪,他们停下讲解,此刻讲述解说的语言显得那样苍白,但他们努力记下老人哽咽的每一句话:“上边的抽屉放着主席未批阅过的文件,下边放着已经批阅过的,这边是各地的来件……周总理很节约,铅笔短得手捏不住了也舍不得换……”这些难得的历史素材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的,他们牢牢记住,以便讲给后人。
          “你们天天讲烦不烦?”观众这样问,我也曾这样问。他们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14

西柏坡文学  | 圣地花开

15

的回答富有诗意:“西柏坡的太阳天天都是新的!”
          细问得知,此话出自曾任西柏坡纪念馆副馆长的李庆安之口。他放弃了河北师大优越的工作环境,主动从大城市调到西柏坡,在西柏坡工作了许多年。他也是几十年来诸多投身西柏坡事业,最终成为红色专家学者的其中之一。
          正是这些保持着百倍热情的西柏坡人,把纪念馆陈列、展览、馆容、馆貌等都保持得非常好,把西柏坡建设成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排头兵。
          而今,西柏坡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还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又陆续建成开放了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和中央部委旧址区等,教育功能日趋完善。2018年参观人数达到了510万人次,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精神家园。
          最近一次去西柏坡,清秋爽风之中,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王红给我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宣传和发扬西柏坡精神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怎样让西柏坡保持一流,是他们思考最多的。她讲道,宣讲形式依然在不断创新,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讲解词,80分钟的情景讲述剧即将推出,智慧景区的建设正在完善……
          登车即将离开西柏坡,天色渐晚,广场上矗立的五大书记塑像前,一排排、一队队的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
巍峨太行长空下,鲜花灿烂,松柏青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脚踏厚土,并肩前行,凝视着历史的远方,凝望着中国未来的伟大复兴。他们如炬目光中悬挂着民族精神的明灯——这里是中国的西柏坡,这里赶考的脚步不停,这里红色的初心永恒。

【作者简介】: 程雪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学员、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石家庄市作协主席。代表作有《故国中山》《寻找平山团》等,曾获第6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两次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4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精品出版工程。

西柏坡文学  | 艺术长廊

16

17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沿着蜿蜒曲折的黄土高坡逆河驱车而上,我们来到陕西和山西省的交界处,近距离观赏素以气势壮观,排山倒海雄姿而闻名中外的世界最大黄色瀑布——壶口瀑布。被大自然的神奇、黄河的神力、壶口瀑布的神态所震撼惊叹不已!
车停壶口西岸,随游人一起走下一大片滩地,岸边竖立着一块碑石,上面镌刻着闪闪发光的“壶口瀑布”四个红色颜体大字。踏过数十级台阶,直奔观景的最佳处。壮观震撼的壶口瀑布,向我扑面而来。放眼望去,黄河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只见黄河巨流从远处排山倒海似地涌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象一条腾飞的巨龙,又象是一匹不桀的野马。当黄河流经壶口时,瀑布将300多米宽的河床骤然收缩为50米宽,将浩淼的黄河水收成一束,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漫过40米宽巨石,激起冲天的浪花,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峡谷飞流直下,撞击着河底的岩石,浊浪排空,又飞溅反弹起50多米高的水雾抛向天空,撒向四面八方,形成奔腾咆哮、怒卷狂浪的黄色大瀑布。因其形状像一把壶的壶嘴,故而得名。形成了与世界上任何瀑布不同的独特景观。

壶口瀑布黄河魂

林丛中

剪纸
一、金鼠献福
二、子鼠迎春

作者:白素菊(辽宁抚顺)

站在岸边的巨石上,近观瀑布,耳边涛声震天,脚下惊涛怒吼。咆哮着的黄河水一泻而下,浩浩荡荡。涛声轰鸣,水雾升腾。犹如千军万马,带着狂吼与怒号,在巨壑里左冲右撞,跳跃冲击,掀起了一个高过一个的巨浪,浪涛一个接着一个的,雪崩似地重叠起来,卷起巨大的漩涡,宛如翻江倒海一般、不可阻挡。那狂泻而下的浊流,狂怒地冲击着两岸的崖石,发出振耳欲聋的怒吼。冲到岸上的浪涛被崖石挡住了,向后退去又和后面新冲上来的浪涛碰撞在一起,“轰隆”一声,掀到半空,然后又象瀑布似地崩泻下来。其声势惊天动地,气吞山河。雄奇之势,无与伦比。“黄河在咆哮!”在这里真正得到了诠释。
那日天公作美,天高气爽,运气不错,我竟有缘见到瀑布上方不时有一道道彩虹横跨在秦晋两岸,若隐若现,如梦如幻,好似长虹汲水,又如一群天女在跳彩绸舞,彩绸的宽窄皱褶,如梦如幻,缤纷万千,令人恍若置身于仙境一般。此情此景,实非笔墨所能形容。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不时激起的巨浪,升腾到岸边化成了一片漫天的水雾纷纷扬扬的散落下来,不停地落在我的脸颊和身上,一阵微风吹过,让人顿时觉得清爽。身临其境渺然无我,触景寄情,陶醉其中,一时间使人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在感悟中与心灵共鸣,人性在意境中获得安抚升华。
壶口瀑布气势粗犷,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道世界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曾让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感慨万千。凭栏望景,托情启思,我感佩古人用词的精练到位。耳畔不由想起唐代诗仙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宣宗的《咏壶口瀑布》:“千崖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王安石的《绝句》:“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明代陈维藩的《壶口秋风》:“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等名句中荡气回肠的豪迈情怀。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我也曾看过其它瀑布,然近观的视觉冲击力似乎没有壶口瀑布的激越,狂放和震撼。听那声音,如万马奔腾;观那气势,如巨龙鼓浪。真是山鸣谷应,万鼓齐鸣,承载着酣畅淋漓的信天游、雄浑古朴的秦腔曲,原始而有野性、豪放而显坦城的气势,与激扬的《黄河大合唱》给人的精神洗礼一样荡气回肠。此情此景,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著名诗人光未然能被波涛翻滚的壶口瀑布所征服,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不朽诗篇《黄河颂》,后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从此,一首撼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黄河大合唱》诞生了:“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想: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就会被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力给征服,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那惊天动地的巨大力量的壮美,才能体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雄伟壮观被誉为“黄河九曲之魂”的壶口瀑布,更是母亲河的心脏,祖国的象征。壶口瀑布黄河魂,它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与血性,华夏儿女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18

19

【作者简介】:林丛中,本名林国强,浙江湖州市吴兴区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主任记者职称。业余写作,在《文学港》《火花》《北方文学》《华夏散文》《文苑》《经典美文》《散文选刊·原创版》《杂文月刊》《知音海外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有作品获奖并入选多种选本。出版散文随笔集《羡慕自己》。

21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20

老山,中越边境分界山,上世纪80年代我国对越自卫还击主战场之一,一代人心中的英雄山。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我们一行从红河州出发,驱车前往文山州的老山旅游。
一路向南,云雾迷茫、山高谷深、道路狭窄、拐弯连连,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意外。可以想见,当年,这条简易公路多么艰险难行,但英勇的中国军人就通过它抵达老山前线,抗击侵略者。
三个小时后,我们来到青山怀抱中的炮兵阵地原址,这里现已建成“老山神炮连主题公园”。一进公园,功放里熟悉的军歌《血染的风采》深情唱响,一种久违的亲切和豪情倏然荡起。漫步园中,作战用过的高射炮、火箭炮、坦克、装甲车等武器错落排列,虽然已经锈痕斑斑,但威风不减,一律直指老山主峰,仿佛仍在发出怒吼。据碑文介绍,某部八连就在这里,仅用8分钟就歼灭了越军一个加农炮营,创造了以快制快的作战奇迹。品读碑文,只觉痛快淋漓,敬佩万分。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走出公园,曲曲折折向着老山主峰攀登。此时,山路更狭窄,拐弯更多。每逢会车,双方都小心翼翼,唯恐发生意外。从不晕车的我竟然有了反应。终于,山路一转,车子驶上山顶平坦处,老山主峰到了。
老山主峰最高海拔1422米,曾被越军占据多年,1984年被我军收复后,这里又发生过一次次激烈的争夺战,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沿着旧战壕一步一滑地向前走,只见壕壁青苔斑斑,两边丛林密布,一侧就是死亡可触的雷区;而每隔一段距离,射击孔、单兵掩体、机枪工事、猫耳洞一一映入眼帘,让人新奇而惊叹;而壕壁上那一幅幅标语,笔骨铮铮、鲜红夺目,我们的思绪一下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顿时浑身热血沸腾!
登上主峰瞭望台,中越边境数十里尽收眼底,老山主峰的战略地位不言自明。眺望间,一群身穿80年代军装的游客来到台前,他们操着北方口音,说笑间打开军旗准备合影。我们好奇地走过去打探,原来他们是北京军区某团的参战老兵,我们不由争着与他们合影,交谈。“感谢大家还记得我们”,老兵们的话让我们又感动又心酸。也许,他们说出了参战老兵们的心里话:不怕流血流汗,只怕被人遗忘!
当天晚上,我们返回到麻栗坡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前往城郊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参观,这里安葬着老山战役牺牲的900多位英烈。缓缓拾级而上,只见不远处,几块大理石碑赫然耸立,刻着“高山下的花环永远鲜艳,老山上的红旗世代飘扬”等挽联,气氛悲壮肃穆。而在石碑一侧,青山巍巍、白云飘荡、碑墓累累。一群老兵正在纪念碑前缅怀战友,“敬礼——”随着凝重有力的口令响起,我们不禁肃立,默哀,致敬,心头满是沉重:二十岁上下,人生最美的芳华,可当战争的号角一吹响,他们便挺身而出,血染疆场,把最宝贵的生命留在了祖国南疆!
接着,我们参观了毗邻的老山作战纪念馆,这里收藏庞大而完备,有作战的遗物,有纪实的图片,也有文字史料。缓缓走过

老山行,老山情

杨 丛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22

23

P/02

展厅,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我心头时而沉重,时而震惊,时而悲壮,时而感动……
          而在夫妻兵、父子兵的图片展前,那些爱意浓浓的相守,让我的心又涌动着柔情。岁月峥嵘、炮火连天,一个个普通的小家庭,展示出患难与共的人间至爱,也书写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其实,在老山10年轮战期间,还有多少柔情、壮举掩藏在时光深处,渐渐鲜为人知?
          当我们淡化了对和平的珍惜、对幸福的感知,那么就来一次战地游吧,因为它能给心灵一场激荡,也能给生活一次新的审视!

我们兄妹三个,哥哥比我大一岁,我比妹妹大两岁。小时候父母忙不过来,我们会经常轮流到姥娘家寄住。
每次母亲要走的时候,我一定会追在后面哭。姥娘抱起我:“乖,回家姥娘给你拿好么吃”(么,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就是东西的意思)。
姥娘家的好么,多与吃有关,那时候穷,吃是头等大事。
冬天早上,被窝外的世界让我望而生畏。姥娘端着面饼到床前,小声喊起假寐的我。躲在被窝里,吃着热乎乎、黄灿灿、香喷喷的面饼,那一刻无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姥娘坐在床边看我大快朵颐,偶尔替我掖掖被角,我现在知道,她的脸上也是满满的怜爱与幸福。等我吃完了,她用袄大襟上系的一块手绢替我擦擦嘴和手,哄我起床。

【作者简介】:杨丛,男,云南省弥勒市人,中学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散见《散文百家》《情感读本》《经典阅读》《演讲与口才》《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邮政报》《中国电视报》《工人日报》《甘肃日报》《安徽日报》等省内外报刊。

姥娘家的好么

蔡世国

25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24

面饼其实就是把面和成糊状,放在油里煎成饼,因为有油有盐,所以既当菜又当饭。当时的山村,麦子产量可怜得很,面食也就成了稀罕物。姥娘家的面饼,是记忆里的好么之一,煎面饼也是我学会的第一道菜(饭)。只是,无论是母亲煎的面饼,还是我自己反复尝试,都没有冬天姥娘家被窝里的那么香。
当时个人家里几乎没有果树,就生产队里有一片果园,水果金贵。姥娘的二哥在他村里看守果园,每年中秋节,都会给姥娘送一些去。我好像在自己家就闻得到苹果香了,就主动缠着母亲带我去姥娘家。记得当时有个品种叫“金帅”,黄里透红,酸甜多汁;还有一种叫“黄香蕉”,是熟透了的香蕉色,又面又甜。寒冬腊月,当我感冒时,姥娘变戏法一样,拿出一个苹果,切成片,撒上一点白糖,吃在嘴里凉丝丝,甜滋滋,感冒立刻好了一大半。不知道姥娘是用的什么办法,竟然可以把苹果保存到寒冬腊月。
小时候,一旦有点头疼脑热什么的,一下成了功臣,待遇会上升几个层次,各种好么几乎有求必应。除了上面说的冬天里的加糖苹果片之外,面饼里要加上鸡蛋、面条里会放一些瘦肉丝,甚至会专门去门市部买蜜饯……而这些好么好像真的比打针吃药管用。慢慢学狡猾了,有时候想吃好么,就装肚子疼,也不知姥娘是否看破,反正每次都能得逞。直到我长大后,还经常见到有小孩子感冒发烧了,大人们会开玩笑说:“是想好么吃了吧?”可见,每个小孩子小时候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记忆最深刻的好么,是臭鸡蛋。
姥娘家八仙桌子底下,有一个黑色坛子。用一个包着塑料布的木头盖子盖着,每次一打开,就有一股怪味弥漫开来。蔬菜短缺的时候,姥娘用筷子在里面打捞出两个腌制的鸡蛋。放在烧开水的壶里,煮熟。放在舀子里用凉水拔拔,一个用刀切开给我就煎饼,一个整着给姥爷做酒肴。因为腌得太久,白色的蛋清凝胶一样结实、黑色的蛋黄切面有细密的颗粒,形状跟熟透的面瓜有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点相似,释放特殊的臭味,吃到嘴里却是特别的香。虽然咸得厉害,我还是鸡蛋下肚煎饼还剩一大半。姥爷则在顶部开一个小孔,用筷子一点点往外抠着吃,淘宝一样。一个鸡蛋,一顿酒、一顿饭刚刚好。鸡蛋壳几乎还是完整的,姥娘把鸡蛋壳摆在花盆边缘,很有艺术感。我对这种吃法羡慕不已,每每想学,总是耐不住性子。
          我怀疑那卤水从没换过,天长日久沉淀为宝贵的黑色。母亲是姥娘最小的孩子,姥娘四十岁生母亲,母亲三十一岁生我,也就是我出生时姥娘已经七十多岁,在我的记忆里,姥娘终年一身青色衣服,头发灰白。因为卧室、餐厅、厨房都在一间屋里,烟熏火燎,整个屋里都是黑色的。这种简单的颜色,一直到她活到104岁去世,从没有改变。
          后来我读到那句“满面尘灰烟火色”,总会想到姥娘的脸,姥娘的家。
          冬天的腊肉、夏天自制的豆腐乳,都有一些怪味。这些来自远古的食品,带着祖先的智慧,在每个姥娘家里,在不同的味蕾、在不同的嗅觉那里,是不一样的感觉。但落在心底,留在脑海,是一样的味道,是最好的营养。
          我上初中后,姥娘家的好么渐渐失去了诱惑力。我去姥娘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有时候,母亲会说起姥娘对我的挂念,只是我的心已经野了。“外甥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走”,竟然如此准确地在我身上应验了。
          自己当了父亲以后,慢慢懂得了姥娘的心,去姥娘家的次数又多了起来。
          第一次跟妻子领儿子去姥娘家,九十多岁的姥娘抱过儿子,把脸贴在儿子的小脸蛋上,浑浊的眼里满是浑浊的眼泪,终于顺着脸颊淌下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姥娘流泪。儿子竟然很听话,一动不动地趴在她的怀里,这真是血浓于水的神奇。
          稍微安定了一下,姥娘把孩子还给妻子说:“我给重外甥拿

27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26

好么吃。”然后颤颤巍巍地去墙上挂着的那个熟悉篮子里,摸索出一包桃酥,捡出一页给儿子。儿子很配合地接过来,只是拿在手里,没有我小时候那么稀罕,尽管姥娘满是爱怜的看着他,一个劲地让他吃。
          哦,我熟悉的姥娘、熟悉的姥娘家的好么!
姥娘已走了好多年,每位姥娘家的好么,也都更新换代。只是在那个黑白的背景里,姥娘家的好么,穿过岁月,冲时光微笑。我想念它,耐心而长久。
          姥娘家的好么,你可还记得?

【作者简介】:蔡世国,笔名菜畦、菜园,山东蒙阴人,临沂市作协会员,蒙阴县作协会员,高中物理教师。酷爱文学,自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江河文学》、《中国劳动保障报》、《精神文明报》、《散文百家》、《椰城》、《语文周报》、《美术教育研究》、《老年人》、《法制时报》、《晚霞报》等各报刊及微信平台发表文章百余篇。2017年8月获得第三届教师文学征文一等奖。

冬天,渴望一直居住在阳光里。时间滴答。水慢慢结成冰。鸦雀叫出的清晨慢慢将村庄修饰成一幅风景画。
闲暇的日子有些支离破碎,大地像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那一缕迷人的冬日暖阳似一片海,容易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随着冬天的来临。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这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的一些事情。
年,又叫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代的时候过年要祭祖。要请去世的祖先回家过年。我们这里叫请老里(去世的祖先)。请老里和祭祖时,要在八仙桌和香台上摆上供品如整鸡、整鱼、油炸食品、水果等。如果放在民国以前,大户人家还要运用三牲(整猪 、整牛、整羊)。桌子上靠后的地方要写上高祖、曾祖以及祖父母牌位(上面写着他们的名讳,当然是敬称)。我记得曾听老人说在过去还要去家族墓地去请老里(已故祖先)。墓地里也有些祭台香案、先摆上供品(整鸡 、整鱼、方子肉、水果等),然后点上香,烧上锞子(一种用红纸叠的元宝),洒酒浇奠。跪下磕头,口中念念有词:老爷爷、老奶奶、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哩!然后就打着灯笼,头也不回地领着祖先回家(过去本村有些穷人捣蛋鬼,常常躲在坟后,请老里的人喊出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以后,他就恶作剧地应答:小来,我就就跟着你回家。祭祖的人也不理会和计较,自顾自地领着祖先回家了。而捣蛋鬼则把祭台上的供品享用一番。也可能是当地的一种风俗)

年    味

商长江

29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28

我小时候,过年祭祖的习俗已经淡化许多。我家过年的时候,不兴磕头,也不烧香请老里。祭祖的仪式也很简化。就是摆上整鸡、整鱼、方子肉(煮熟的四四方方的猪肉),烧上香(睡觉之前,香火不灭。门外香台上也烧上香)。这就是小时候我家过年的情景。
过了腊八,年味就越来越强烈。
腊八要喝腊八粥。过去不兴八宝粥,母亲就用花生、豆腐皮、莲子、菠菜、鸡蛋等食材做成甜沫(也叫咸汤),就算过腊八了。
小时候,作为男孩,过年最盼望的是有一些鞭炮和滴滴鸡儿(一种用纸卷火药而呈细长条状的礼花),新衣服倒在其次。
放寒假了,乡村里的鞭炮声和淡淡的火药味渐渐把年味烘托起来。随后是杀年猪。生产队里喂了几头猪,这时也准备杀掉过年。我和村里几个一般大的小学生听说后就赶过去看热闹。三头猪已经捆上,也许是害怕,正不停地挣扎叫唤着,附近一口大锅已经烧好了一满锅开水,准备杀掉猪以后开水刮猪毛。老刘二大爷手里拿着那把明晃晃的杀猪刀,不慌不忙地来到猪们面前,手起刀落,刀子已插入一头猪的脖子里,一腔热血就从猪脖子里喷了出来。旁边帮忙的人赶紧递上脸盆接猪血。那猪挣扎不一会就断气了。如此这般,几头猪都杀完了。开水褪猪毛的过程就不说了。我记得是用气管子把猪的尿泡吹起来,这样容易刮猪毛。当时我还听说小孩子吃了猪尾巴,不容易流涎水。看完热闹。就领着自己家分到的那一份肉欢欢喜喜回家了(那时还没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队为单位的大集体里分东西都是按人口分)。
遇到年关下雪 ,作为小孩子,当然很高兴,可以在雪地里玩耍。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也有人买回灶王爷的画像贴在厨房的墙上,但不能说买,应当说请,这样听上去更加恭敬一些。有时母亲会在灶台上摆些糖瓜、炸鱼、藕盒之类的。这时就能吃到用膨化大米做的糖瓜,也挺开心。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而大年三十这一天,附近集镇上还有半天集(从早晨到过午两点左右),有时候图个热闹,去买些年画、春联什么的。也顺便捎回一些未置办全的年货。
在小孩子们的零星鞭炮声里,我家的年夜饭上桌了。
吃年夜饭是过年最盛大的事件。母亲将炸好的鱼、藕盒、酥肉以及一些炒菜摆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而年夜饭最大的主角就是北方人吃的饺子(我们这里叫扁食,也叫包子)。
小时候不喝酒,后来长大了,也慢慢学会喝酒了,就喝上一杯半杯酒。
而吃着年夜饭的时候,村里便开始响起阵阵整挂整挂的鞭炮声,这鞭炮声大约持续到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的十一二点钟,才会消停半天。初一晚上,又会响个不停……
我小时候,爷爷还健在,由于他在村里和家族里辈份高。所以常常是这样,年夜饭还没吃完,本家族或乡邻小辈人就来给我爷爷拜年。而这样的拜年活动常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钟。小时候,除夕这天我家是一夜不关门,因为拜年的后辈人太多。这也是常常令人想念的过年光景。
过完除夕,大年初一是一些妇女挨家到有长辈的本家族或邻居家拜年。
大年初二,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开始走亲戚(走亲访友,也有的地方叫串亲戚)。这一天最热闹的去处是有新女婿来拜年磕头的人家,闺女年前刚出嫁,大年初二来给岳父岳母(我们那里叫老丈人、丈母娘)拜年、磕头。村里很多人都会看新姑爷长得是否标致,穿戴是否齐整,夫妻是否般配。所以看热闹的比较多。而这一天走丈人家的比较多,其他老亲戚就要排在后面了。
走完亲戚。大约初十以后,年味就比较淡了。那时候常常在风和日丽的时候去地里挖荠菜包扁食。
而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完花灯,吃罢元宵。年味才慢慢散去。新一年的新生活,才算正式开始。

一、蝈蝈出笼

二、骏马奔驰

煤雕作品摄影

作者:徐成文,笔名:曾闻。辽宁抚顺人。

西柏坡文学  | 情感星空

30

【作者简介】: 商长江,笔名:月之故香。1969年生。山东省宁阳县人。2005年开始写作,至今在《山东文学》《诗神》《教师博览》《长江诗歌》《浦东诗廊》《齐鲁晚报》《诗群落》《七天报》(加拿大)《赣韵文学》《大楚文学》《辽东文学》《平原文学》《美国海华都市报》《新锐作家》等一百六十余种文学纸媒发表诗文一千一百余首(篇)。作品入选多种文学和诗歌选本。

西柏坡文学  | 艺术长廊

31

32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33

树叶封面
 
每片树叶都是张青翠的封面
我错了,当一株银杏站在秋阳下
用镀金的黄叫醒眼眸
我惊诧于舞动满树的金铂
向冬天交出了济世的答卷
每张都写满人间最极致的温暖
我多想把它们分给我的亲人
做成人生最精致的封面
或许漂泊的行程会很遥远
或许最终的结局避免不了要腐烂
以金铂的纯净面对每个灿烂的日子
人生又哪来那么多的遗憾
松 针
 
遍地松针,横七竖八的
这残缺的金线
仿佛在缝合着松林
融雪后的痛。曾经的
雾凇呢?是否还能挂住
朝拜的目光?走过时

我小心翼翼,捡拾起
骨折之音。我必须
穿过松林才能回到故乡
却无法捡拾起
比松针折断更持久的痛
岁月书
 
几片黄叶泊在冰上
一群孔洞,还保留着
虫子的齿痕。饥饿
像藤蔓或根系
串进眼眸和腹腔
我从未见过的茂盛
以森林之势漫过冬天
漫过一个上午
密如乌云的颤栗
这树干打出的喷嚏上
放大了虫子的时光
金片上的文书
一段一焚俱焚的历史
完美了锯齿状的外延
冰融成水,或许
能把它们渡向时光彼岸
折断的树枝
 
是折断的树枝,发生的一声脆响

有些秘词可以树叶一样摘下来(组诗)

施云

34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35

疼痛,从白骨里冒出来
这是今年冬天,捡拾不起来的冷
雪一样堆积在树枝上
在开雪眼的短暂光亮后
疼痛越来越厚,像雪在枝头晃动
就那么短暂的瞬间,一盏灯
被夜的黑淹没。你开始颤抖
提着担惊受怕,像提着一篮子
熟透的柿子。是的,就是那种
不可触及的软,让思想坚硬如石
你开始雕刻,用一个个无眠的夜
发出树枝折断的声音,发出一个夜晚
比星光更莹亮的梦想。你想用
最后的微光,养活看家护院的日子
养活人世间最软也最硬的疼
盆 景
几片青翠的叶子
目光一致向外
如果跳出窗外
茂盛,会增加几分
像白色的盆座
被瓷绳锁紧,水分潜藏得很深
光滑的叶面上
布满时光的尘埃
像尘世里
从未走出悬崖的几件绿衣

有些秘词可以树叶一样摘下来
有些秘词可以树叶一样摘下来
反过来,看见呼吸的小嘴
打入内部的通道,似乎是封闭的
比如一小段时光,在另一段时光上
作茧,你可以剥开它们
看见整个生成的过程,或者看见
树干里的年轮。一些简单的方式
记录的复杂,轻易就能解开
比如话语,被传递或者邮寄
打开它们,轻易就能取出思念
掌握一段时光的轨迹,或者心绪
现在我所能打开的是另一些
不需要说给任何人知晓的话语

【作者简介】:施云,男,1970年10月出生,现为《曲靖日报》会泽记者站记者,云南省作协会员、曲靖市作协常务理事、会泽县作协主席。已出版诗集《九十九朵玫瑰》,在《诗刊》、《星星》等近百家刊物发表诗歌等600余首(篇),作品入选《中国诗人自选代表作》等50余种选本。

36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37

周庄的方向,就是用轻舟把绿水划成涟漪
我也是这样踏水而来,乘坐五月的暖风
悠悠地聆听或肥或瘦的脚音
数着一路的石板,和石板上不息的繁华
川流的词汇,欢笑的形容词动词很多
朝着流水中的白云翻滚
沉默的窗轩也可以放出收藏的外语方言
柔软的吴语早就被南腔北调裹紧
注定是更加柔软
这里每一条小船,都粘有千年的如水时光
在船头,我可以把脚伸进五月的热情
拨开古色古香的楼影
拨开水中云卷云舒的一路颠簸
是花儿的都在微笑,不笑的
是坐在船尾一位被岁月染黑的脸庞
和一曲醉了还在饮酒的歌谣
一位撑着油纸伞穿旗袍的长发少女
就站立在双桥
走进人家,你会闻到江南的鱼米之香
一拐弯,也能听到卖豆腐的哨子
门窗,刻着宋代的精致
丁香,飘着唐朝的诗韵
沿着互联网嵌进这古镇弯曲的脉络

在周庄(外二首)

王 建

是飞鸟弹出的江南丝竹
在蓝印花布上抖落出古韵风光
一声幸会,是藏在心底里的相见恨晚
更是九州难见的桃源圣地
在此刻,凝固成永恒的江南之春
诗   心
我祈盼着的
然而你终于没来
梧桐树下,我站立许久
潮湿的双眼,陷进没脚的枯叶
提不起
枯叶如我聚集的眼泪
张张印满你的倩影
忧郁的风吹来你淡淡的气息
我用疼痛的手掩盖
四周安安静静
唯有烟蒂陪伴的沉重
如你所说,迟来的秋雨
终究会淋湿你的天空
又是谁?过早地
浸润我梦中的泪珠
仔细寻找,我祈盼着的
却在梦中遗落
渡 口
我在一条河边郁郁徘徊

38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39

渡口的贝壳沙石依旧
还是当年的芦苇微微一笑
没有认出当年的人
岸边的老屋有了些许萧潇
紧锁的木门更让人沉重
从门缝里看到一双慈祥的眼睛
久违的笑容,挂在墙上
相思的渡口,小船儿已经沉没
扯紧一条锈迹斑驳的铁索
扯出童年淡淡的失落
波光粼粼,映照出一张张碎片
只有这沉默的烟圈,悄悄
把老人和渡口重新拼图

秋色和我撞个满怀(外一首)

听韵

晚秋的秋色似乎喝醉
跌跌撞撞走向西山
挽起夕阳的臂膀
携霞红炫耀
大壑峰峦阡陌万倾
那通透的黄
诉说着繁华后的成熟丰美
我的心中也有一抹夕阳
有勾月、茅屋、街巷
有茶香酒酣、庭院霞飞
有大山黛青,有韵律重彩浓墨
还有小村炊烟,牧童短笛
竹林疏影歌飞
这秋色正与我撞个满怀
夜里起风了
风从几点开始
只知道风把我在故乡奔跑的梦惊醒
城市的风和故乡的风不一样
城市的风只知道吹向远方
故乡的风吹到天涯海角也能闻到老屋泥土芳芳

【诗人简介】:王建,曾用笔名:随风。江苏通州人,通州作协会员,喜欢在诗歌中发现生活,有部分作品见报刊或得奖。

40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一弯清月,一口老井
一条小溪
柴扉断墙小巷
还有老牛短笛牧歌
我梦中的情节
不会被风吹跑
永远停落在故乡的南梁坡岗

【诗人简介】: 侯聪利,笔名听韵,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平山县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让黑龙腾飞,金鳯起舞》获报告文学优秀奖。作品散见于杂志报刊。

西柏坡文学  | 艺术长廊

41

饥饿伏在野草树皮上啃食
时光在十月怀胎上痛苦地呻吟
发不出声地啼哭降生
却也打破了混沌中的死寂
一九六一年,雪花飞舞的腊月
我有了村庄, 村庄与我一起降生
豆牙的影子 ,穿行天堂门边
贫瘠的风里 没有童话吹过
只有挂满泪珠 纯晶的草木梦
生长在弯曲的小路上
父亲躬身 汗流夹背的田野
母亲油灯下 缝补破碎的日子
门前 清清的小河里,我与伙伴鱼儿对话
我是村庄血脉里滋生的一条鱼
草青草黄 雁来雁去
在诗泪流淌多年的小河里
至今我还是一尾村庄的鱼
常常在童年的小河里游弋
我是村庄永生的孩子

我是村庄永生的孩子(组诗)

李淑芳

42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43

光   影
你一刻不停地走在路上
走过春夏秋
走进一个苍白的季节
这时,恰到好处地适合停顿一下
适合怀想,适合淋漓尽致地释放
让一个月光下疲惫的影子沿着
原路返回,你说必须倒着走回去
以水样的目光才能抵达那些青涩的场景
蝴蝶结小花裙,飘来飘去荡秋千
风吹过,成光影
一些落光叶的故事,又重新长出新叶
那长长的根系穿透,植根于你的心底
你摁住这疼痛,让悲与喜夹在其中
仍然让故事继续生长
那个故事里的光影吞下黄昏
如今,弥足珍贵地落在你的手掌心
坐在一朵光景透明的雪花里
雪花轻轻,沉重,轻轻
层层叠叠覆盖着一切
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黄昏掩埋其中
一朵雪花飘落我的头顶

就像当年落在母亲的头顶
时光沉淀里,我坐在一朵光景透明
的雪花里,与另一朵雪花彻夜交谈
那落在掌心里的雪花泪
是否就是天堂里的母亲流下的思儿泪
铺天盖地的雪飘向那条小河
那个留下母亲洗了一辈衣服的光影河
岸边站着一片枯黄的芦苇
呼啸而起的北风吹向那芦苇
那是一片落魄的芦苇
此时,我需要为那些芦苇作证代言
一个芦苇身份的人目光湿润遥望天边
铺起一张洁白的雪笺
寄语童年故乡里的母亲
老屋的呼唤
姐姐,一提起童年老屋
你会不会也做着这样一个梦
牵牛花爬上了柴门眺望
低矮的老屋炕上
母亲一针一线地纳鞋底
屋后大梨树上的声声蝉鸣
引诱着我们攀爬
门前一条清清的小河边
野花上的露珠倒影天空
倒影着蝴蝶结,小花裙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44

45

如今,那些尖尖芽的日子已走远
老屋也随着母亲去了天堂
姐姐,每当夜深人静时
只要想起,一些念想就会从星河里
湿漉漉的跑了出来,把我摁进午夜的梦
一幕幕上演的场景,会在梦醒时分
浓缩成一个个小黑点,潜入我的心底
让我害上胸口疼病
一次比一次的重
  
  你的心滴着故乡的血
风还是旧年的风
从梦境中穿过
苍白的月亮挂在窗前
你听到了墙角的枯草发出的叹息
你看到那些走散的亲人
像星星,聚集在老屋顶的上空
篱笆墙上一个小花猫叫春
叫来蝴蝶飞,犬吠鸡鸣,柳笛声声
这些画面,一一闪过你的瞳孔
渐行渐远
一场大雪覆盖着斑驳颓废的老屋
却掩饰不了那些陈年往事
那一棵结满枣的老树
静静守候着老屋门前

你看见那些童年的灰喜鹊
飞回老枣树上
它们一边喳喳鸣叫,一边啄食红枣
声声扣击,啄破了你的心结
午夜梦醒,你的心滴着故乡的血
村庄与老牛
掬一捧窗前的月光
看到一个村庄
想起三十年前走失的老牛
傍晚它驮着夕阳的梦,从山坡上
独自走了下来,它哞的一声,画面打开
一只早年的麻雀飞回屋顶
饱含香火血脉的炊烟
袅袅升上了天空
看家狗满院跑来跑去
花猫爬上长着茅草的院墙上
鸡鸣鸭叫。老牛绕过院中的一棵老枣树
走进牛棚停了下来
它在等待一个人
像一个多年离家的孩子
今夜回到家
  
我把秋天写成一封家书
沁凉风起,蝉声消失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46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47

颤动翅膀的蜻蜓
落在荒草中
天变得更高更远更蓝
一阵狂风追逐一群枯蝶飞向天边
看到那些风中翻飞的枯蝶
好像看到风中那些被风吹散的亲人
端起一杯月光酒的孤独
在窗前,我饮下从月圆到月缺的伤痛
目光一次次触摸那些枯蝶
让它们全新返回树上
泪水泛绿,给枝条涂抹上青葱的时光
我的文字是小鸟
一次次飞去又飞回
它们衔来一粒谷子的乡音
一封失落羽毛的家书
遗失在篱笆墙外
一阵阵揪心的鸟鸣落在窗台
孑影在老屋门前徘徊
倾听风中一片叶子的吟唱
我把秋天写成一封家书

【作者简介】:李淑芳,女,笔名草木白雪。作品散见于《济宁日报》《威海日报》《关雎爱情诗刊》《香稻诗报》《德州日报》《辽沈晚报》《文化前沿》《长江诗歌报》《广州文艺》《广州诗歌报》《海城市报》等百家刊物。

潇潇的 是那一地落叶 落红
倦伏在暗夜 对着影子 一声声呜咽
秋风来就来吧 何必
来得这般迫切 连枝的兄弟
与我的不舍 仍于苍凉间摇曳
死或生 没有第三条道路
等长夜归降黎明
等太阳高起来
万物的方向重新归整
我会停在尘世某个角落
悉心倾听
悄悄地 还是那圆寂的小虫
涅槃了 开始相信 前世 今生
灰烬里 终于蜕变成扑火精灵
无憾 那怕听不到悦耳交响
听不见天籁纸鸢 那怕
只是一场梦 这个时候 
灵山寺睡了 门前高大的银杏
树 也沉入晚梦
慈悲隐在烛光里 忽热忽冷
残喘着神性 心事忽暗忽明 
我的夜听已穿过时空

我的夜听已穿过时空(外三首)

褚向平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48

49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岭北上的枫叶红了
听喊山的人回来说
岭北上的枫叶红了
还有人在灵山寺不停地写诗
写三生三世 来来去去
还看见很多人在一片金黄草地上
放牧时光 在稍显萧瑟秋风里
敲着木鱼 担了一肩秋色
我借夕阳的影子
将一壶老酒慢慢煮热
也煮易逝的流年
煮多情与冷漠
白水东流 你必须懂得相守
那绵绵秋雨真的无绝期
那怕是佛门净地 也会有
桀骜不驯的思想
一切都将陷入沉默 为等场大雪
叶子纷纷落了 还有什么繁华旧事
值得慢慢细说
把自己完全交给广柔土地
荒芜埋下灰烬 等心怀花朵的人
乘着霜白 从彼岸结对而至
然后 在层林尽染深处
变成熟悉的过客
想飞在想你的路口 
想飞在想你的路口

想停在你离去的那个秋
蓦然回首 已不是新雨之后
一朵云跟着 它不恋尘世高楼
从清晨走到日落
不说远方的远
不怨流水无情
也不谈落花感受
天空变得让我怜悯
心事郁闷
就去拿藏在故乡的老酒
摇醒做梦的兄弟 拎出破碎记忆
把心底的秘密喝个透
有些路看长了
方向就亮了 有些人看清了
也就看轻了 这个参差不齐的秋
一座山峰 一些存在的高度
有时 非为攀登  
一座城池 或许 
只为一夕相守 一刻宁静
笛声渐远 风吹过山岗
霜染的黄昏 古道
思念的村庄 在我心中

西柏坡文学  | 诗高地

西柏坡文学  | 艺术长廊

月光照着月光 一朵朵云
浮光掠影 掠过我头顶
你知道的 黑夜是不是传说
都将一无所有 可秋雨下不下
我驰骋的白马都要回家
笛声渐远 风扫过山岗
十月 我已经路过花开
北雁从余生 一次次
飞越关山 嗯 不管秋色多重
就这样相信了 季节轮回
生命的坦然 和归程 
杂着 浪漫与凋零
而向往的层林 竹楼 木屋
密密排列 隐藏 掩埋 一语穿透
生长或死亡 早就告诉你
遍地的夕烟 遍地的温情
遍地的惆怅 都是事物的常态
谁根植了这孤独群分的幻影
一如既往 我需要重读诗典
需要记忆斧音重新佐证
我喂养的一枝幽兰
何时探出雨窗 倾诉寄意和忧伤
我反复为梦的心事 
拒绝节外生枝 又回到心里
坚守固有的欲望

50

51

【诗人简介】:褚向平,石家庄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出版诗集《静水流深》散文集《静水微澜》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见于各报刊杂志,并被许多网络平台转载。《诗选刊》、《诗潮》《关东诗人》、《延河》、《长安文艺》《中国诗影响》等杂志刊登。

篆刻作品:一、国泰民安
二、年年有余。

作者:徐淑荣(辽宁抚顺)

西柏坡文学  | 后花园

西柏坡文学  | 后花园

52

53

小说展示了这样一个痛苦漫长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过程,显然远不止是为母爱著说立传,更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自强不息、不畏挫折等人生态度的褒扬。它对现实生活的深潜,对严肃而沉重的人生经历的指认,拓宽了网络小说的审美经验,讲述了与那些“流行的现实题材”大相径庭的另一种沉重的现实——一种无法消解、无法轻松甚至无法自嘲的现实。当这样的现实生活通过网络小说的形态进入大众视野,以精英和大众作为分界的文化语境显然被弥合了,读者在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判断之前,已经无法对自闭症这样一个社会现象进行任何娱乐性解构,即便是以自由抒发为特征的网络文学世界里,在面对郑芸夫妇紧锁的眉头和牛牛蹒跚的脚步时,也不能卸下情感关注和理性思索。
在《星星亮晶晶》中,作者从牛牛在幼儿园被抓伤进而疑似自闭症开始,一路顺着牛牛的确诊、就医、就学的种种挫折进行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线性叙事。辐射式思考体现了传统文学对于构成小说内部系统的所有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心理关系的倚重,更强调文本内部逻辑的共时性,从而凸显主题的深度与厚度。而网络小说在介入重大、严肃甚至悲剧主题创作时,选择线性叙述是一种最合理的选择,这是作者持续更新的“未完成”状态和读者“读屏”的“浅阅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小说通过明晰的外部线索而不是隐含的内部象征去抓住读者、吸引读者,使读者获得在场的阅读体验,完成一次有效的阅读。

网络小说在现实题材创作上的最大弱点,就是对于现实生活的割裂和遮蔽。面对严峻厚重的生活和复杂深沉的情感时,多数网络小说最惯常的态度,要么是无视,要么是无能。很显然,如此创作的内核不过是把当下的“现代”生活作为时间和空间的依托,而所谓“现实题材”不过是担了虚名而已。
那么,“真”现实题材和网络文学的相遇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天下尘埃”创作的自闭症题材小说《星星亮晶晶》(新世界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文本。这种被医学宣判终身无法治愈的疾病,不仅因常发于婴幼儿三岁之前的言语功能起步阶段,更容易遭遇忽视而带来病情延误,而且由于具备“谱系障碍”的特点,症状轻重的个体差异大,使得治疗效果和干预前景无法确定。这种浸透着绝望和悲剧的命运转向,这种在中国已经袭击了至少1000万个家庭的病症,在某些网络小说中却沦为离奇剧情的铺垫,或者戏剧效果的噱头。《星星亮晶晶》从母亲郑芸的视角讲述了儿子牛牛从两岁被确诊为“自闭症”后,整个家庭秩序遭遇的颠覆性改变,以及每个家庭成员在泣血中成

拓宽网络小说的审美经验

王文静

长的心路历程。无论是从知识和经验的层面,还是从情感和伦理的维度,《星星亮晶晶》庄重地打开了被遮蔽的“1000万人”的现实:郑芸和丈夫周会超在心理接受、医学治疗和渺茫无力的未来规划中举步维艰,痛苦地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自我的审视、质疑甚至是敌意。而他们在背负巨大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又义无反顾地为儿子撑起一片天空。

西柏坡文学  | 后花园

54

文 艺 之 光

北京来说口才综合训练中心
地址:平山县西城华府
咨询热线:82867666

《星星亮晶晶》是网络小说介入严肃题材的一次成功尝试。作者不但把握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特点,同时更让读者看到其对于现实题材写作的自觉和思考。这表明,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创作不能被那些“现代都市情感”的标签束缚脚步。当《大国重工》《大江东去》等现实类型作品越来越多,网络小说也势必开始从“爽文”的自恋中走出来,敢于呈现“正剧”,敢于触碰“痛点”,提升自身的文学品格。《星星亮晶晶》所倡导的方向既是当下网络小说中的人物必须重新规划的命运路线,也是网络文学必然面临的进步和转向。
——本文于2019年8月21日发表于《光明日报》。

夢——在這裏起航!

【作者简介】王文静,青年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专注于影视评论和文学评论,获第十三届河北文艺振兴奖,第九届河北文艺评论奖等,供职于石家庄市文联。

钢笔画《湖南红船》。         作者:向以桦(四川成都)。

电子刊物,免费交流

设计制作:平山县映山红文化艺术中心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