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第13期

其他分类其他2019-09-07
340

莫斯科《青年周刊》
应邀参加
欧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绝不会用“永垂不朽”来打发他
“你什么时候和朋友疏远”,
“从一方暗自较劲开始”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
原来哪份工作都一样

出版人:青年联合会
主编:于小野
发行量:999份
定价:协议价格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7号
印刷地址:莫斯科,柳布里诺斯基街,18号
年龄资格:16+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28日
招商微信:YOUTH-WEEKLY
网站:www.qingnian.press
电子邮件:admin@qingnian.press
投稿邮箱:zhubian@qingnian.press
封面|目录图片来源:亚涂T-OU ins:intoucloude

《青年周刊》

Contents

目录

04

08

12

15

莫斯科《青年周刊》应邀参加
欧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绝不会用“永垂不朽”来打发他

“你什么时候和朋友疏远”,
“从一方暗自较劲开始”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
原来哪份工作都一样

04

新闻报道

News

05

新闻报道

News

2019年8月21日,庆祝中俄建交70周年暨欧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莫斯科举行。
此次大会由欧洲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俄罗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俄罗斯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主办。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中国驻俄大使张汉晖以及俄中友协,全俄老战士委员会,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瑞典、奥地利等国华(侨)社代表和负责人参加了大会。
张汉晖大使在致辞中表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本次大会顺应历史大势,契合时代要求,彰显了新时代华侨华人反“独”促统、筑梦复兴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俄建交70周年,俄罗斯作为中国的伟大友好邻邦,始终坚定支持中国的和平统一事业,中方对此高度评价。海外侨胞是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世界华侨华人的共同期盼,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当前,反“独”促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驾驭复杂形势,战胜风险挑战,将继续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

文:于小野综合整理报道     图:欧文韬

莫斯科《青年周刊》应邀参加
欧洲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

06

新闻报道

News

07

新闻报道

News

万立骏主席表示,反“独”促统面临着新形势,海外侨胞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四十周年时的重要讲话,牢牢把握住新时代反“独”促统新要求,推动两岸民主协商、贸易往来、友好交流,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中国侨联将认真履行海外华侨华人社团联谊职责,为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希望广大侨胞做好中华文明的移动名片,为住在国、祖(籍)国发展作出更大努力。

大会致辞结束后,中俄两国艺术家为与会代表奉上了具有中俄两国文化特色的精彩歌舞表演,现场气氛活跃,掌声不断。
莫斯科《青年周刊》编辑部应邀出席会议。
莫斯科《青年周刊》自创刊以来,致力于传递中俄友好信息,立志成为中俄文化的传播者和中俄友谊的沟通桥梁。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传声筒,切实做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广阔的人生观和传达多样化的世界观,为广大在俄留学生提供优良的文化精神食粮。▲

08

    人物

Personage

09

    人物

Personage

“您不想,成为一个被人民缅怀的人吧?”冯巩在一次表演中蹬了牛群一句。牛群没有顶回去。为什么不顶一句呢?被人民缅怀有什么不好呢?当然了,“为人正派”、“敬老爱幼”、“意志坚强”,或“千古”、“永垂不朽”、“一路走好”……看看这一套词汇,您,还是珍惜生命吧。
活着的人没几个打算死的,更没有奢望被缅怀的,再大的名人,他或她的纪念文集也无足可观,都是些空洞赞美的堆砌。可是,厚厚一本《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翻到尾声,我忽然想到,像契诃夫这么一个早就知道自己活不久长的人,之所以能活得如此精彩,也许是因为他太想对得起朋友和读者们的缅怀。他知道,那些人绝不会用“永垂不朽”来打发他的。书中的三十来篇文章,有长有短,每一篇,作者都掏出了一大块心窝子想让契诃夫完全活起来。他的肖像被一次次描绘,旧日场景纷纷重现,很多年前作者的感触,擦洗干净后重又拿了出来。
多数人都从与契诃夫的相识写起:某人告诉我,快来,契诃夫在我这里!于是我就赶紧去了;或者在某个地方,突然听说契诃夫也在场,情绪立刻高昂。有人描绘几个画面,有如印象派,有人只写一个画面,但刻画细腻,意味深长;有人写得矜持:“安东跟我是老朋友了……”有人写得奔放:“见到他,我心情太激动了!”有人写契诃夫是为了总结自己对他的感情:他的作品伴我这么久;有人则是以认识契诃夫为起点,梳理自己几十年的心路……

虽然文集系精选而成,但契诃夫的交友能力,择友的眼光,他给人留下印象的本领还是让我感叹,这些作者大多跟他保持通信有十年之久,在交通如此不便的一百年前的俄罗斯,那些人爱惜每一次同契诃夫晤面的机会,事后都记录妥当,珍藏在心。
我发现,每一位作者,不管是偏感性还是偏理性,在观察人这方面都是契诃夫的好学生,各人所写的契诃夫形象有大块的交集,又各有独到之处。比如女作家阿维洛娃,写人的笔触很感性,契诃夫在她看来并不是很矜持的人,初识之前陌生的女士,必要的殷勤,过分的赞美,乃至适当的撩拨,他都懂。
“安东·巴甫洛维奇(即契诃夫)手里拿着盘子走到我面前,一只手抓住我的一根发辫。‘我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发辫呢,’他说。”
这叫“毫不拘礼”么?阿维洛娃自己的推测是:契诃夫不知道她都有儿子了,因而比较放纵。于是后来当她不无挑衅地说起自己要回家给儿子喂奶,此时,契诃夫“弯下身来,朝我正视一眼,说:‘您有儿子了?真的吗?这太好啦。’”
这句话让阿维洛娃大为感动。按一般男人的心思,一个当了母亲的女人不值得阿谀,阿谀错了对象,他们眼睛里的失望都难以掩饰。但契诃夫的情商却高出常人,阿维洛娃因此清楚,这位大作家心中有比男女之事更看重的东西。“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她写道,“我们只是亲切地互相瞥了一眼。但是这一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的心仿佛轰隆一声爆炸了,那光耀夺目、喜不自胜的火焰随之上升。”
太美好了,这段心理描写出现在任何一篇契诃夫的小说里都够格。你读《罗特希尔德的小提琴》、《带小狗的女人》、《复活节之夜》,都会遇到这种“心中一动”的情节,主人公突然明白了点什么,情绪由疑惑而平静,进而感动,但究竟是什么,契诃夫通常不说。也许,契诃夫本人也觉察到面前女士眼中掠过的神采,还将它默记在心。
同样是女作家,比阿维洛娃年轻近十岁的塔·莉·谢普金娜-库帕尔尼克的回忆则另有一番味道。她显得比较“拽”,不想随便写篇《回忆契诃夫》来给大师的荣誉库充值,相反,她把契诃夫变成她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一个同行者,或一个“地点”。她像一名久经历练的批评家,将文本里体现的作家和现实中的所见对比,互相镜鉴和论证,她认为,纪念契诃夫的最好方式,是弄清楚他的人格、性格、风格都是怎么来,又是怎么体现的。
因此她写下了她在梅利霍沃——契诃夫故居所在地——的见闻。她不是“朝圣”去的,她说:我是个身居城市的无家之人,我拿梅利霍沃之行当作城市生活的一种必要调剂,1892年,刚住进去不久的契诃夫带她在庭院里参观,她却一心一意地去寻找自己眼里有意思的东西。她看到契诃夫父亲巴维尔·叶罗果维奇居住的“修道小室”,看到了老人在大本子上写下的日记,基本上,每天只是一句话:“十四日 女孩子们从林子里采回铃兰。 十五日 玛丽尤什卡烤饼烤得好极了。 十六日 一个牧童被雷击死了……”
“不论是愉快、悲伤,还是新闻,都庄严而平静地写在一行里。”库帕尔尼克写道,“从这些笔记中可以明白……(契诃夫)善于用一句话简练地描写整个情景的本领是从哪里来的。”
很冷峻的分析,很奇特的联想:契诃夫的写作风格是受到父亲日记的影响!库帕尔尼克还举了出自契诃夫的《狼》的一个例句来证明。也许这是因为她太熟悉契诃夫的小说,契诃夫的特点,如她自己所说,是“一滴水里充满了悲剧”——没有一个生活现象是渺小的。故而,日记本里一句最简单的陈述都能让他见到契诃夫的风格,库帕尔尼克为自己的情怀找寻到了注释。
库帕尔尼克终究是契诃夫晚辈,另一篇长文的作者伊·尼·波塔片科,比契诃夫大一点,姿态就比较老成,第一次见契诃夫,他就“从上到下端详着他,期待着从他那儿得到一点特殊的东西”。他观察到,契诃夫“不是一个喜欢给对方留下印象的人。相反(这一点我后来很迟才看出来),当他发觉别人在期待他,所谓察言观色的时候,他似乎就尽量避免突出自己。于是他就不露声色了。”

同时代人回忆契诃夫,

来源:云也退

绝不会用“永垂不朽”来打发他

10

    人物

Personage

11

    人物

Personage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也说,他初识契诃夫,觉得他居高临下,有傲慢之气,后来才意识到“这一切是出于他那讨人喜欢的腼腆”——人心藏着多少曲奥,没有心理雕刻师的好奇,没有持续省思的自觉,你就只能粗暴地活着。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掌门人弗·伊·涅米洛维奇-丹钦科说契诃夫“喜欢交游结伴”,但是“多听少说”,也吻合了波塔片科的印象。契诃夫把剧本《海鸥》的手稿寄给丹钦科,当面来听取他的意见,“他站在窗口,背朝着我,像平常一样把手插在口袋里,至少有半小时不转过身来,也没有说一句话,”眼睛专心地注视窗外花园。
画面记忆是一项非常高超的能力,是一个人情感丰富的写照,丹钦科在记忆存档里调出这个身影,并分析契诃夫作这般姿态的原因:耳朵确实在听,不说话是为了表示尊重,眼看窗外是为了“不让我因目光相遇而感到不好意思,或者相反,是保持个人的自尊心吧?”
平辈人,比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记住了契诃夫给带来的点点滴滴的小惊奇,长辈人如彼得堡皇家科学院院士科瓦列夫斯基,则张嘴就是“我和契诃夫是老朋友”。他写契诃夫,多用概括和评判的语调,乐于点评他的观点,而他所能记住的契诃夫言语,也都带着个人盖棺定论的味道。他说,某日他俩一起乘车去罗马,夜里睡不着,契诃夫说了一句:“我现在很难长时间专注做某件事。我是医生,我知道自己活不长。”
病是绕不过去的,契诃夫英年早逝,不谈他的病就显得太做作。有人写他病到骨瘦如柴时仍然谈笑风生,有人,比如名作家库普林,则略略拔高他对抗病魔的斗争,说他“毫无惧色地正视着日益临近的死亡”,但是,支撑这种无惧的是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毕竟契诃夫行医出身,过早看过了自己的生死簿,如不接受,又能如何?在波塔片科写来,契诃夫的无惧是一种“虚伪的勇敢”,他似乎不好意思过多地注意自己的病情,因为他觉得“这是胆怯的表现”,波氏说:“我从未听他说起过,他曾跟什么教授去请教自己的健康问题。”
契诃夫的悲天悯人跟他早就接到了死神的传票有关。他悲悯自己,因而在小说里,他的悲悯从无词藻堆砌,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写不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来自我缅怀。精确即一切。科瓦列夫斯基的几句简单的评价,就让你明白何谓“知人论世”,他说,契诃夫学医,引他偏爱精密科学,而这种偏爱又滋养了他的文学创作:“他身上表现出一种别人少有的精确分析的能力,既不多愁善感,也不夸大其辞。”
从悲悯出发,在小说里契诃夫能理解一切,理解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也能理解那些侮辱别人、损害别人的人:他们大多是出于无知,麻木,缺乏同理心,少教养——这本身是他们自己的不幸——而非出于所谓人性本恶,残忍无道。可是在现实中,契诃夫不可能因为理解人、悲悯人而去和所有人交往,他也同你我一样,凭成见来决定自己该不该见一个人。
演员巴·尼·奥尔列涅夫在彼得堡时,想引见一个朋友给契诃夫,契诃夫思考了一下,“往小纸盂里啐了一口唾沫”,然后问他:“听我说,奥尔列涅夫,难道《政府导报》的编辑会是一个好人吗?”
也许这口唾沫只是被肺病闹的,可是这个动作真太符合人物在那一刻的心情了。
有的时候,他也会暂时忘记自己暗淡的健康前景,而沉溺在当下的烦恼之中。谢·捷·谢苗诺夫回忆的契诃夫,新发表了《黑修士》,觉得大家没有读懂他,就一边踱步,一边给在场者讲小说的真正意图,“他对那些评论家以肤浅的态度对待艺术作品相当不满。”不过,在波塔片科看来,契诃夫的文人风骨,体现为一种骄傲的轻忽:他自信于自己可以超越于凡人的苦恼之上。当他度过了早年的困窘,不再为经济问题犯愁,他最大的烦恼,也就只剩下不能让更多的人拥有和他一样的悲悯之心了吧。
波塔片科的文章叫《和契诃夫交往的几年》,是书中分析契诃夫兴致最足的一篇,凑趣的是,库帕尔尼克《回忆契诃夫》一文里也提到了波塔片科。她说,契诃夫生前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太短小了,因而“感到不安,他一直在准备写‘长篇巨著’,并且眼睛含着笑意深信不疑地说,他‘羡慕波塔片科’”。

在波塔片科的名字后面,库帕尔尼克加了个括弧,注道:“一个二流作家,作品却多得出奇”。
虽然写得短,但契诃夫的短篇“抵得上别人的多卷著作”,不仅波塔片科不能及,就是屠格涅夫,俄式长篇小说家群中的骨干,也得甘拜下风。我觉得库帕尔尼克是对的——即使从自我减负的角度起见,啃一本屠格涅夫《前夜》,不如拿一册契诃夫,随便打开一个篇名,花十来分钟品完故事,即使没读出味来,也没什么损失。何况,正如库帕尔尼克说的,你必须年复一年反复阅读他,那样会找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长大了”才能理解的东西。
库帕尔尼克后来当了作家、翻译家,也是苏联的“功勋艺术家”。昔日被契诃夫领着参观庄园,到写《回忆契诃夫》的时候已经71岁了。读她的字,我觉得她这一辈子真没虚度,被最好的文学淬砺过的人,都不会虚度。 ▲

12

    灼见

View

13

    灼见

View

“你什么时候和朋友疏远”,
“从一方暗自较劲开始”

来源: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01
知乎上有个帖子问:“哪一刻你觉得你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下面有人回答:“当朋友变得优秀,我感到了嫉妒,而不是高兴的时候,当朋友从高处跌落,我感到了欣慰,而不是担心的时候,我就知道,原来我没有把他当成朋友。” 
你我旗鼓相当时,做到你侬我侬不难,但“你比我优秀很多”时,还能保持心理平衡,不让友情变质,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在生活里,朋友之间有很多暗自较劲的场景:
朋友处处模仿你,你买条裙子,她要去买一条同款的;你买双鞋子,她要去买一样的;你买包包,她也要搞到像要跟你竞价投标似的,反正你有什么她也要有什么。
两个结构差不多的家庭,房子买在哪个学区要比,车子什么牌子要比,孩子的成绩单、各种才艺也是要比的,谁落后谁心里不是滋味。
大学宿舍里,他们都在聊天看视频,你却一直看书,有人就故意把嗓门拉得特别大分散你的注意力,看你怎么当学霸。
用东野圭吾《恶意》里说:有些人的恨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平庸,碌碌无为,于是你的优秀,你的天赋,你的幸福都是原罪。
较劲会滋生出嫉妒、怨恨以及无穷的焦灼不安。一段友谊一旦开始较劲,会由甜变酸、由爱变恨。
02
说到较劲,我想起了梁思成的第二位太太林洙。
林徽因对林洙亦师亦友,在自己肺结核很严重时,仍抽空为她补习英文,引荐她在清华读书,资助她学费。
然而林徽因去世后,林洙极速嫁给梁思成,扔掉梁家客厅里的林徽因画像,并不遗余力地抹黑林徽因:
写书说林徽因和徐志摩有暧昧,卧室挂着徐志摩飞机失事时的残片;说林徽因曾向梁思成坦承自己爱上了金岳霖;在电视上说林徽因不会做家务,不是个好妻子……
她爆料的种种八卦,差点让林徽因在读者心目中由白月光变成白莲花,令才情横溢的国民女神被人记住的不是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而是漫天绯闻。
她心里究竟有多意难平,才会到处抹黑昔日的恩人。
有人分析说,林洙眼红林徽因的美貌和才情,嫉妒梁思成心里爱的是林徽因,她不甘心大家只记住梁思成的妻子是林徽因而不是她。
也许她心里每个角落都在与林徽因暗自较劲,试图证明林徽因没那么好,她比林徽因更适合做梁思成的妻子。
《怪诞行为学》里说,攀比累,但不攀比,大部分人类甚至连怎么活都不知道。
与死去的林徽因攀比、较劲,是林洙刷存在感的方式。喜欢与人较劲的人只有看到参照物时,才感知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样的人,很容易迷失自己,陷入焦虑和不安感。
03
较劲的友谊迟早会失去,不较劲的友情是双赢。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河北大学某宿舍5位舍友全部考上研究生,记者采访她们有什么学习窍门时,她们的答案特别简单:
“我们宿舍经常一起行动、一起吃饭、一起复习、一起讨论,互相鼓励互相弥补。”
这几个小姑娘很少会彼此较劲、攀比,而是互相打气、鼓舞。例如,她们宿舍里有个文科生,政治学科在几人中最好,就经常在这方面帮助他人;一个舍友是开心果,总能在大家面临压力时,让大家笑出泪来;还有一个舍友总想睡到自然醒,其他人就敦促她,给她当闹铃。

14

    灼见

View

15

    生活

Life

在宿舍里暗自较劲,谁优秀就看不顺眼谁的氛围,很难使人进步。但这五位女生各有所长,不吝啬分享,向彼此传递温暖、鼓励和信念。
好的友情大概都是这样的吧。真心给彼此最热烈的支持,不嫉妒不埋怨不较劲,默默努力,让自己和别人都变得更好。
张爱玲和苏青在民国时期是上海很有人气的女作家。1944年,张爱玲和苏青一同接受了上海《新中国报社》采访。
主持人问苏青最喜欢哪一位女作家,苏青说:“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
主持人转问张爱玲,张爱玲笑了笑:“古代女作家我只爱李清照,近代最喜欢苏青。”
苏青邀请张爱玲为《天地》杂志写文,她毫不犹豫将短篇小说《封锁》拿去给苏青撑场,为《天地》拉拢了一拨人气。
张爱玲曾说同行相妒,女人都是同行,但她对苏青更多的是欣赏和支持,很少是较劲和攀比。
别人问张爱玲与苏青的关系时,她还打趣说:“她敷衍我,为了拉稿子。我敷衍她,为了要稿费。”
实质上,那时的张爱玲和苏青不仅有业务往来,还是闺中密友,她们势均力敌,欣赏多于眼红,私下惺惺相惜,事业上共生共长共赢。
朋友之间难免容易会有比较,但比较是没有用处的。只有同步成长,学会欣赏自己,不卑不亢,才能维持长期的友谊关系。
04
在友情里,我们大多数时候会希望对方好。但如果对方超越我们许多时,恐慌、较劲和失落难免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这时我们要学会察觉和调整自己的心理:
1. 通过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别人很好,我也不差
积极的自我暗示,自己给自己鼓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招对于克服嫉妒心很有效。在心理学上,自我暗示法可以克服负面的思维模式,让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更正面。
有时我们总逃不过与朋友攀比,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不够客观,认为别人比自己好,这其实是对自己的偏见。
2. 与昨天的自己纵向比较,减少与他人横向比较
建立正确的胜败观。怎样才算赢?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就是赢。
我看过谭咏麟的一段采访,他说,他本来跟张国荣私下的关系挺和谐,但他们的歌迷总是拿他们比较,比较多了,之间的关系就有点尴尬。
张国荣和谭咏麟的曲风和声线都很不一样,一个是浑厚的中低音、一个是圆润的高音,各有特色,没必要争论谁比谁好。
朋友之间放下较劲,关注自身的优点,发挥长项,不狭隘地与他人比较,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进步,就很值得高兴。
3. 增强自身实力,而不是浪费时间较劲
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羡慕优秀的人,希望和他们一样优秀,但是自己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于是只能痛苦地去眼红。
给自己一万个理由去羡慕嫉妒恨,不如给自己一个理由去拼搏上进。
友情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较劲。与其花时间比较,不如用实力照亮自己,用祝福加持彼此关系。
我们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但真正的友谊里,没有比赛,人生最严酷的比赛是和自己的较量,朋友是赛道旁给你呐喊助威、等待你冲线给你拥抱的人,而无论输赢,他们一直都在。▲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哪份工作都一样

来源:网络

16

    生活

Life

17

    生活

Life

1
越长大,越发现身边的人留不住。
特别是步入职场之后,身边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
很多人总是这样,毫无预兆的来到你身边,又毫无征兆的突然离开。
来的目的,大家都一致,为求一方之地,大展拳脚;
而离开的原因却往往五花八门,有对老板不满的,有对薪资不满的,有觉得工作枯燥无意义的,有觉得不被重用的......
总之,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说服自己轻易的离开。
其实经历过,才知道,原来费尽心机的转换地方,除了面对的,是不同的人之外,其他并没有什么差别。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哪份工作都一样。
2
没有哪份工作是不委屈的。
听说公司里最骂得的,是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样不落的中年人;
而公司里最骂不得的,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受不得一点委屈,动不动就来个说走就走。
小米是前些日子来公司实习的实习生,学历家境都不错。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背景,她的身上总是有一股自命不凡的傲气。
嘴上总说想干成一番大事,但是真的交给她任务,她便开始挑三拣四。
不是嫌这个工作太累,就是嫌那个工作不专业。
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漏洞百出。因为她种种的工作表现,平时没少挨骂。本以为被批评了的她,会有所收敛。没想到,没过多久,她便提出了离职。
而离职的理由是,我觉得我太委屈了,公司交给我的工作太累了,我不高兴做,那自然做不好。
而且我是新人,还总是批评我,怎么一点宽容心都没有。
听了这番话,让大家深深的无奈。
公司毕竟不是你家,哪能事事如你的意,时时照顾你的感受呢?
更何况她所谓的“委屈”,哪里是真正的委屈,不过是她感受到了职场与家庭的落差罢了。
《艺术人生》里面有一期节目是朱军问刘若英,
为什么你总能给人一种温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难道生活中遇上难题的时候,你不会很气急败坏吗?
刘若英说,那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深以为然。
每份工作的内容、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或工作繁琐、或领导苛刻、或同事不好相处......
总之,都有各自的难,你逃离了眼前的苦,又会掉入其他的坑,没有什么工作是完全不委屈的。
我们该看重的不是眼前受了什么委屈,而是通过委屈,我是否能得到什么。
否则,无论去哪里都一样。
没吃够工作的苦,我们必要吃生活的苦。
3
没有哪份工作是完全让人满意的。
“我要找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这样的话语,或许我们常常都能听见。
当然这样的想法没有错,但有的人即使面对工作当中大多数的满意,只有些许的不满意时,不是想着如何克服,而是想着换一份满意的工作就好了。
只是,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让人满意的?
世界上真的有完全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吗?

安安大学毕业有几年了,但始终没有稳定下来。
一开始的她,从事销售工作,虽然谈不上有多大成就吧,但也还算稳定,收入前景都还不错。
但是销售做了没多久,她就开始陷入迷茫了。
她觉得这份工作比较辛苦,业绩压力大,她不喜欢。
后来,她看到新媒体崛起,没有业绩压力,工作也自由,收入还不错,于是便一股脑的投入到了新媒体行业中。
但很快她就发现,这个行业并不比销售轻松多少,没日没夜的工作,加班加点赶东西是常态。
没入行之前,她对这份工作是一百个满意,入行之后却是一万个不喜欢。
因此没过多久,她便开始抱怨这样的生活,再度陷入迷茫。
其实她没意识到的是,其实每份工作都一样。
工作并不是为我们每个人量身定制的,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对于绝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调整自己,适应工作。
对于工作中的美好之处,我们可以尽量放大;
对于工作中的不满意之处也要努力克服。
压力处处都有,对待一份工作,也不能单纯地只是用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评判。
更多的,应该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给你带来满意的薪资、你能否在这份工作中获得成长、这份工作是否有一个好的前景等等。

18

    生活

Life

19

部门动态

Department News

毕竟只有这些大都满意了,眼前的些许不满意才能过去。
4
实力是一个人永远的底气。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不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公平的环境。
只是,光是换份工作这一切就都能改善了吗?
我想这其中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实力。
大鹏曾在一家制度并没有那么规范的公司任职,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负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但就是职位始终没有变动。
面对其他同期进来的同事,都在步步高升,他心里充满了怨言,他觉得是公司不公。
因此越干越气的他,愤然离开了原来的公司。
很幸运,离职后的他去了一家规范化的大公司,公司一开始也给了他较高的职位。
只是没过多久,他便开始力不从心。
他渐渐发现原来掌握的技能,在更高一级的位置远远不够。
没多久,他便被降职,从低岗位做起,甚至还不如原来。
在职场上,最怕的就是能力跟野心不相匹配,这山望着那山高。
如果自己的能力没有跟上,那么无论你是待在制度不完善的小公司,还是看重能力的大公司,都难有你发挥之地。
换份工作或许是件很简单的事,但自己的能力,却不是随着工作的变迁就能发生质的变化的。
辞职,不是一种勇气,而是一种底气。
当你自身不够强大时,无论走到哪儿,都不会有太好的前途;
当你自身足够强大时,满意的工作自然朝你走来。
5
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原来哪份工作都一样。
唯一不同的是面对这一切的人,你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必有回响;
你待工作抱怨逃避,哪份工作都一样。
每份工作都有各自的委屈,我们能做的是接受现在,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
没有一份工作是让人绝对满意的,与其不断追求自以为的完美工作,不如脚踏实地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到极致;
辞职永远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该是,因为我有能力,所以我能有更好的选择。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为了生活,而不是单纯的快乐。
毕竟任何的兴趣变为职业后,总有这样那样的鸡零狗碎。
当你看透了工作的本质,明白哪份工作都一样,开始静下心来做眼前的事,专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时,你便能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广告内页招商

招商微信,扫一扫添加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