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轻奢简约艺术摄影展个人写真集

其他分类其他2023-06-22
160

Henri Cartier
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年-2004年8月3日),法国摄影师。1908年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师从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2004年8月3日,布列松在法国西南部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他创建的马格南图片社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抓拍摄影大师。

Use photography to record life and turn every bit into eternity

用摄影记录生活·将点滴变成永恒

目录/contents

布列松摄影作品

人物经历

人物评价

  1922年至1928年,卡蒂埃·布列松在中学学习期间开始学习摄影,并结识了一些摄影家,为他们的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摄影艺术的信念。布列松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1931年,22岁的布列松去了一趟非洲象牙海岸,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镜头已经发霉,所拍照片全部报废。后来他买了一台莱卡相机,从此这架相机成了他一生的旅伴。

人物经历

  从非洲回国后,布列松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一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自己的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仍然从事摄影工作。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之间,布列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了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列松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个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他还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时刻。

  1946年,布列松在美国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1947年,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戴维·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等人一起创办了“马格南”图片通讯社,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勒松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列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度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6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6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这期间他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忠实记录了中国历史的伟大变迁,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列松回到欧洲工作。1954年,他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 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值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列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3个月。1960年,布列松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了4个月,又去加拿大住了一段时间。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1969年,布列松用了一年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览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盛况空前。

  1973年以后,布列松重操画笔,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1980年夏,布列松正式退出摄影界。他一生从事摄影半个多世纪,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拍摄了大量精彩照片。但是,他从来不允许别人拍摄他本人的照片,他的意愿似乎是,永远躲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描绘和刻画芸芸众生。

  为了更近距离的接近人群,布列松经常将照相机隐蔽起来。他的拍摄理念富创造性,善于用镜头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画面。他曾这样描述自己对摄影的迷恋:“我整日在街头寻找,随时准备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活生生的生活完全记录下来。用黑胶带遮住照相机的闪光部分,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人群中。坚持摄影师必须仅仅使用现有的光,不要在暗房里剪辑,而更应该在"照相机"里现场剪辑。

布列松摄影作品

  他的照片所截取的瞬间不仅是当下发生在他眼前的一瞬,更是事件此前此后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波峰。他曾经说过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摄影能像镜子能够抓住某一时刻将其从时间中分离出来,将时间凝固,像雕塑品一样将人的感觉、思维永久“保存”,还能将细节放大,发现一些在生活中不易察觉却又十分有趣的细节或者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细节。

  布列松在关于构图的论述上强调“我的兴趣,从来不在于摄影‘本身’,而是它所呈现的一种可能性——通过忘记自己——来记录拍摄对象于若干分之一秒内的情绪和画面的形式之美,换句话说,就是画面唤起的几何结构的美感”。
  布列松坚信在拍摄的过程中自己必能抓住某一个画面中各图像要素达到平衡的状态,而恰在这时取景器中的各项事物必定能呈现出正确合适的几何结构,布列松认为这个几何结构就是在纪实摄影中自己必须始终全力以赴达成的任务,即构图。他在纪实摄影的拍摄上把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事件通过以点、线、面为基础的二次元平面图片影像进行视觉表达,其作品力求给予人们真实、准确、强烈的视觉感受。

  有些摄影家也运用想象去塑造摄影作品,比较典型的是有“艺术摄影之父”美誉的摄影师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雷兰德的摄影作品并非一次性拍摄完成,他运用了导演、摆布、拼贴的手法来完成他对审美意象的视觉呈现。然而,布列松的作品与雷兰德不同,布列松是在不干涉被摄体的情况下,对客观存在的忠实记录。那布列松的照片里是不是就不存在想象了呢?虽然布列松在摄影里并没有对被摄体进行干预或改变,但是他改变了对事物的观看方式,以及通过角度与拍摄时机变化了组成画面各元素间的结构关系,布列松是把对美的认识和审美理想与对客观现实的观察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布列松曾说:“当你拍照时,会出现一种稍纵即逝的启发想象力的片段。你的双眼必须能够看到这种构成,或者生活自身赋予你的词句。按快门时,你必须懂得依靠直觉,这就是摄影的创造性瞬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不是简单的本能反应与快速抓拍,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审美色彩,这也是布列松的摄影区别于其他记录类摄影师的地方。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应该被看做是一位运用相机这种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之所以从绘画走入摄影领域,基于他对摄影的特性的深刻认识,他的艺术认知在摄影这种媒介上很好地释放了出来,同时,摄影也是当时最具时代特色的工具。布列松对于摄影有着清醒的认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简化一切为这种需要性服务。他的照片已经超越了传统上的记录性的摄影,进入了艺术的表现领域,照片里体现了艺术家追求的纯粹的美。对于别人来说,布列松的照片给人的感觉是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条条框框,但是对于布列松本人来说,这种摄影的形式最恰当地体现了布列松对世界的回应。

  他的作品集《决定性瞬间》成为无数摄影爱好者的教科书,"决定性瞬间"摄影理念也为广大同行接受和效仿。在《决定性瞬间》一书中,布列松认为,世界凡事都有其决定性瞬间,他决定以决定性瞬间的摄影风格捕捉平凡人生的瞬间,用极短的时间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内涵,并使其成为永恒。
  他直言“经过加工或导演的照片,我没有兴趣......相机是素描本,直觉与自发性反应的工具,是我对疑问与决定同时发生的瞬间驾驭。为了赋予影像意义,摄影者必须感觉得到自己有涉入取景器中获取事物......摄影者需凭借极为精简的方法才能达到表现上的单纯......必须永远秉持对被摄者与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如美国华盛顿科克林艺术画廊主任菲利普·布鲁克曼指出的:“他不但改变了摄影,而且改变了我们通过照片观看世界的方式。”在布列松之前,摄影更多的是作为一门技术在发展,而布列松使摄影艺术成为自觉。任何大师都是可以被超越的,但有些人是永远无法被忽略的,布列松便是其一,甚至有些流派是通过批判他而形成的。

赞同他也好,不赞同他也罢,有一点无可否认:布列松以自己的职业尊严感借给了世人一双慧眼,让人们在自己身边发现了从前不曾发现的美,而真正的美与尊严,无需阐释。

人物评价

  布列松这位羞怯、热情的法国人,毕生用他小巧的、35毫米的莱卡照相机走遍全世界,这种相机很适合他随兴真实的拍摄方式,小巧的机身容易让拍摄对象忽略他的存在。

  他从不使用闪光灯,也从不修整自己的照片,因为他认为如果一张照片的构图有缺陷,剪裁也无济于事。他的摄影作品见证了20世纪所有的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文化大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的起义,他的“瞬间美学”理论堪称影响了全球的媒体和影像。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他创建的Magnum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和时间最长的摄影机构,出版了题为《决定性瞬间》、《欧洲人》、《两个中国》、《巴黎岛》等作品集。

Henri Cartier Bresson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