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灵岩山

电子杂志文学2018-05-02
1631

故园千山万水长相忆
    灵岩一草一木总关

灵岩相会,袁南之情

灵岩山  袁焕仙灵塔

NO.07       规划开发

NO.05       永式古今

NO.04       诸缘际会

NO.03       俨然未散

NO.02       灵岩一会

NO.01       秀美灵岩

NO.06       传承发展

秀美
灵岩

.

.

.

/ 01

  灵岩山位于都江堰市区的西北角,它与玉垒山相邻,滚滚的岷江水顺流而下从灵岩山边奔腾而下涌入都江堰水利工程。
  由于灵岩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再加上它的山势秀美,满山被高大的乔木所覆盖,使得灵岩山显得格外幽静,凉快。在山顶上你可以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可以俯瞰几乎是躺在山的绿色怀抱中的都江堰城区风光。
  无际幽静的山间,云雾缭绕,钟声阵阵,真似人间仙境。传说不少患者常来灵岩山吸气养病而奇迹般地不治而愈,因此这里取名为“采气场”。
 

/ 02

  灵岩山上有座古老的寺庙——灵岩寺。
  用“禅房花木深”来形容它再贴切不过了,寺庙周围的树木高大挺拔,浓密茂盛,很是幽静,鲜有闲人打扰。
  著名学者、书法家、文学史家谢无量先生曾写道:“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未进山门先一笑,满山红叶读书声。”

灵岩风光

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宇宙洪荒,天地玄黄,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灵岩山就在那里,冷眼看着都江堰的一切。它本来是没有故事的客观存在,只是因为有人的关系,才逐渐有了故事。
 那么,灵岩山的故事又要从何处讲起呢?
 大概要从号称都江堰的“文化地标”——灵岩书院讲起。
 灵岩山闻名遐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灵岩寺的住持传西法师。传西法师亦非常人,他极富才学,精通唯识法相之学,交游多天下名士学者。传西法师邀请李源澄来到灵岩山创办灵岩书院,且广邀大师进山讲学,一时文风鼎盛。
 南怀瑾先生也应传西法师的邀请,来到灵岩山。
 
 

/ 03

/ 04

  李源澄先生到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山办灵岩书院时,正是1945年春。
  20世纪四十年代,正是中国文化多元繁荣的时代。官学与私学,新学与旧学始终在自己的版图中闪耀夺目的光芒。当时的四川学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新学堂,如国立四川大学等。一种是传统书院,如梁漱溟先生在重庆创办的勉仁学院等。

书院过往

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

 1945年春,李源澄也想自己办个书院。传西法师一听说李源澄先生想办书院之后,立即力邀他把书院办在灵岩山上,或许正是因为传西法师的盛情,才有了后来曾经名震一时的灵岩书院。
 去灌县前,李源澄先生找到了时滞留成都的著名学者、大书法家谢无量先生,请谢先生题写了四字院名“灵岩书院”。然后,李先生将字送到灌县赖家裱店放大,制作成木匾。木匾很重、很大,匾上的每个字大小两尺见方,最后雇了几名工人,中途歇了二十多次气才抬上灵岩山。

/ 05

 当时灵岩寺庙产极多,建筑雄伟恢宏,除了灵岩寺之外,还有东岳庙等建筑。
 灵岩寺的主持传西法师给了李源澄先生最大的方便。他将东岳庙免费提供给了李先生办学。
 进东岳庙门第一进是一个大的院坝,两排厢房。大门正厅是学生吃饭和休息的地方,两侧的厢房就是学生的宿舍,床、铺、椅、桌一应俱全。

书院过往

远游何必上青城,一到灵岩便有情。

 关于灵岩书院读书的风气,王家祐先生有十二个字说得好“自由读书、自由讲学、和谐包容”,这几乎涵盖了李源澄先生毕生的教育追求。
 每天上午的9时至11时是书院规定的讲课时间,午饭后有午休时间,下午和晚上自由读书,学习非常宽松每个寝室里都有书桌,学生自带书籍学习。当时的课本主要有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朱熹注的《四书》、李源澄著的《经学通论》和陈奂著的《毛诗传疏》等。当然,想读其它书,李先生也不会反对,蒙默先生说“我真正读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李源澄先生深知,一个人无论怎样惊世绝艳,才华横溢,学问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广闻博见,他便常常约请名家上山讲学。
 李先生的人品、学识与才华素为人所景仰,加上彼时时局动荡,难寻一片安全与清静之地,因此,偏居都江堰畔的灵岩书院自然成为众多学者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高地,许多学者都曾应李先生之邀而前来灵岩书院讲学。

/ 07

/ 08

南怀瑾

/ 09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袁焕仙

/ 10

静则现毁十方而常寂动则不立一尘而遍行

袁焕仙(1887-1966)居士,是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他在成都都设立「维摩精舍」,聚众讲学修禅,度化一方,四众共仰。他门下弟子众多,各有成就。

七十年来春梦尘,四恩未报客心惊。

云山家国愁千节,未转金轮愧此身。

  1987年,南怀瑾先生在离乡38年,旅居美京两载有余后写下了《忏摩》一诗。

  南怀瑾虽身在异邦,却心系故国。此时,流淌笔尖,涌上心头的皆是江浙故土、中原山水、蜀中师友……尤其对于四川更是难以忘情,从南先生《读客示嘉陵山水图》一诗的字里行间,可窥见一斑:

峨眉峰顶一轮明 照到人间未了情

回首嘉陵江畔路 心随帆渡蜀山青

/ 12

  天涯海角一飘零,何处不起故园情。

  南怀瑾先生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表露过自己对四川,对灵岩山的怀念之情。他心心念念四川人的幽默和仗义,川西坝子的宁静与富庶,灵岩寺的云烟和书声,青城山的剑侠与滑竿,朋友们的热心和真诚,他深深想念着成都,想念着四川,想念着匆匆而又珍贵的在川十年。

 他说文人到过四川,一生无憾。

 灵岩山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因缘际会,让南怀瑾先生如此念念不忘呢?

 

灵山一会

/ 14

  拂去历史烟霞,四十四年前的灵山一会历历在目,宛如昨梦。 

  那是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夏天,被誉为“盐亭老人”的一代禅门宗匠袁焕仙先生,来到灌县(今都江堰市)“诸峰耸蔚,俯瞰万流,极趣清幽”的灵岩山掩关禅寂。

  此时,浙江乐清侠少南怀瑾已来川五年。先是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曾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任务达成后,遂悄然单骑返蜀,在“中央军校”研究班第十期兼修,并任教官,只以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期间,曾在华西坝的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社会大众。

/ 15

  受欧阳竞无先生弟子、时任灵岩寺主持的传西法师邀请,已任中央军校教官的南怀瑾在这年暑假乘坐木炭车,抵达灌县,登上灵岩,看望传西。灵岩山小,与在此闭关的袁焕仙相识,自在情理之中。自此以后,南怀瑾常常利用假期和周末,来到灵岩山,追随袁焕仙,研习参禅。
  从此,灵山一会,成就了袁焕仙与南怀瑾的旷世佛缘。
  南怀瑾后来曾对传西、光岱、白眉等说:“这是一段奇缘啊,倘非国变,何缘入川?倘不入川,这一段提不起放不下的公案,从何处了?仔细思量真是令人汗泪交倾不止。”
 是年九月,正是灵岩山云高气爽,红叶遍山之际,袁焕仙专程为南怀瑾举行了一场“禅七”活动,特别指定南怀瑾为首座,并负责敲引磬、木鱼,担任维那。

/ 16

  在此“禅七”之前,有一段时间值袁焕仙禁语,每周只有周日一天解禁。南怀瑾非常郁闷:“朋从我思,繁兴我疑,无由启迪”。好友传西法师在旁建议:对南怀瑾的请益,请袁焕仙先生禁语期间则以笔作答,非禁语期间则口头讲授,由南怀瑾笔录。袁焕仙点头同意。于是,短短数十日中,袁南二人的对答遂成巨帙。

  后来,南怀瑾搜箧残简,找到部分当时的对答语录,认为“此千圣之心灯,入德之梯航也”。遂选择其中“其言显,其义幽,其理约,其事质”的语录,“爰出鸿爪,飨我同仁”,辑成一册《灵岩语屑》,最后收入《维摩精舍丛书》第一函,成为现当代佛学的重要著作。

  袁焕仙闭关期满回蓉之后,亲自发动并邀约萧敬轩、朱叔痴、但懋辛、傅真吾、伍心言等川中名宿及其他几人,登记成立了维摩精舍,南怀瑾为维摩精舍首座弟子,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弟子。为了潜心修道参禅,他竟毅然辞去中央军校教官之职。数年岁月,袁焕仙和南怀瑾师生情谊甚笃,有如父子。南怀瑾有后来举世皆知的大成就,灵岩寺和袁焕仙应该是其人生之重要转折。 

  因为袁焕仙和南怀瑾等人的努力,维摩精舍后来与欧阳竞无先生主持的支那内学院一道成为长江流域两大居士弘法集团。就在此时,南怀瑾却悄然隐遁,只有好友杨光岱一人知道他的去向。

  

/ 17

/ 18

  1943年的五月,南怀瑾入峨眉山大坪寺闭关修持,闭关三年间,遍阅《大藏经》,受益无穷。
  1947年,南怀瑾返回浙江乐清,旋即归隐于杭州中印庵,继而又于江西庐山天池寺旁圆佛殿结茅清修。
  1949年春,南怀瑾先生辞别家乡,只身赴台,从此与恩师袁焕仙天各一方。
  一湾浅浅的海峡,荡漾着袁焕仙与南怀瑾深深的思念。

  岁月如风,往事并不如烟。

  1947年,与袁焕仙成都一别之后,无论身在台岛,还是旅居美国,已为一代大师的南怀瑾无一时不惦念老师。可惜囿于彼时特殊时局,音讯阻隔,南怀瑾曾多次通过各种渠道,打听老师下落,然皆无果。南怀瑾惟有将一腔牵挂化作缕缕诗情。

  在台湾时,南怀瑾某晚通宵未眠,读罢《续指月录》后,挥笔题诗道:

四百年来访道人,已无一法可留心。

自从只履西归后,回首灵山云更深。

  此后,南怀瑾曾在诗《无题》中写道:

又是春回二月天,百花供养住三禅。

灵山万里归初地,虚室祥光照大千。

  后来,又在另一首《无题》中吟出:

事业名山道不穷,更无妄想念真空。

只缘一会灵山后,犹堕慈悲烦恼中。

俨然未散

/ 20

  某日,一位客人前来拜访南怀瑾,谈及彼时国际形势。客人的一席话触动了南先生的思绪,使他回忆起了袁焕仙曾经说过的“处处人呼癸,山山鹿养茸”之句,遂有感而发,成绝句云:

江山犹是霸才空,何处林泉鹿养茸。

呼癸万方多难日,为谁独步妙高峰。

  故园千山万水长相忆,灵岩一草一木总关情。

  1985年南怀瑾赴美,旅美三载,思乡之情益重。南先生未尝一日不思念中华故土,次年中秋,岁在丙寅,面对朗朗明月,遥望大洋彼岸,先生情难自禁,夜不能寐,口占一绝《丙寅中秋》,以慰思乡之情,字字凝真情,句句荡人肠:

江山今古一轮元,海外中秋月在门。

百万龙天齐问讯,何时回首照中原。

 

/ 21

/ 22

  随后,南怀瑾开始尝试着以书信方式与亲人和故交联络,已逾花甲之年的他写信给蜀中认识的朋友张怀恕女士,请她帮忙打听老师袁焕仙的下落。张怀恕是五通桥人,她曾经参加过四川第一次县长考试,当时考第一名的是出家前的隆莲尼法师,但隆莲尼法师没有去做县长,张怀恕也考上了,后来做了某县教育局长。当年南怀瑾从峨眉山闭关下来,有半年多时间就住在张怀恕家里,她家里有《古今图书集成》等很多书籍,南怀瑾在她家里一边住,一边看书,并认识了她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秦敏初。

 

 南怀瑾的信发出去后,近半年没有消息。就在南怀瑾以为信函又将石沉大海时,竟意外收到张怀恕女儿秦敏初的回信,得知张怀恕已经去世。

 

/ 23

  当时大陆的变化很大,张家也多次搬家。经过五六个月的辗转查访,终于把南怀瑾的信送到张怀恕女儿秦敏初的手里。秦敏初收到南怀瑾的信非常高兴,立即帮忙打听很多老朋友的消息。
  从秦敏初那里,南怀瑾得知恩师袁换仙1949年后回老家休养,崇尚佛学者仍然前去参谒,先生接度如常。1966年“文革”前夕,溘然圆寂,享年八十。
  得到恩师去世的消息,身在异乡的南怀瑾不胜悲伤,当即含泪捉笔,作词一首《得蜀中故人子女信口号》以纪念:
  
  一句“浮世泪婆娑”,道尽了南怀瑾对恩师的无限深情,数十年来父子般的师徒情谊,历时间之渺远而俨然未散。
  或许此时,南先生正面朝灵岩,心雨滂沱。

  四十年前西蜀,恩情辜负何多,干戈丛里,死人离恨,处处闻悲歌。
  行遍天涯我亦老,海山回首南柯,大地还生春草,人间电掣风摩,浮世泪婆娑。

诸缘际会

/ 24

  2006年,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拜访南怀瑾,与南先生交流佛学与科学的关系,相谈甚欢。临走时,朱先生表示,若有机缘,拟引荐几位四川的年轻名僧来太湖大学堂拜会南先生,以期启发他们开创新时代的禅佛传承。
  2008年10月1日,朱清时先生与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法师(现兼任中国佛学院副院长及教务长)来到太湖大学堂,拜访南怀瑾。席间,南先生谈起抗战时在成都任教于中央军校,其宿舍恰在北校场后门,隔邻即是文殊院前门,谈到与文殊院方外之友的过往,以及辅助袁焕仙在成都三义庙创办维摩精舍之过程,还有与传西法师、印华法师之因缘等旧事。当谈及寻觅袁焕仙灵骨隐迹一事,南怀瑾深为之憾!

/ 25

  随后南先生问宗性法师:“俗家原是哪里人”?宗性法师答:“我是潼南玉溪口人”。南先生一听大喜,说道:“哎呀,玉溪口我住过的,那是跟焕师一起,回到他第三个夫人的家乡玉溪口过年去的。玉溪口是潼南重镇,潼南县是傅真吾的家乡,也是杨尚昆的家乡。我在四川边区担任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的时候,还是用的‘南玉溪’这个名字。所以听到你是玉溪口人,真是心头一亮,这一下找到对象了。我有件事情,听说袁老师的骨灰在潼南玉溪口,能否麻烦你帮忙查一下,就在我师母家宅旁的菜园子里。如果能把袁老师的骨灰找到,我想修一个灵塔作纪念。”
  宗性法师当即应承了下来,回川后四处打听袁焕仙灵骨下落。辗转数度,寻访多人,才了解到袁焕仙先生去世后,骨灰开始是放在成都家里的,不久,“文革”爆发,局势动荡,为了保护袁焕仙的骨灰,袁焕仙的三太太陈雪萍委托亲戚李成武,将袁焕仙的骨灰坛子背回潼南玉溪口。

/ 26

  得到袁焕仙骨灰埋在潼南玉溪口的确切消息后,2009年2月,宗性法师致函南先生,提议寻访袁焕仙灵骨,建墓紀念,他在信中云:“……另向您老提一建议,关于袁老夫子墓地事宜。袁老夫子在佛学上的造诣和禅学修为,在四川佛教史上是应记下一笔的。现袁老夫子的灵骨棲隐(潼南)玉溪,愚见以为,当修葺墓地,树立墓碑,立墓志铭,以供后世凭吊……”
  南怀瑾当即回函:“……法师来函,提示吾师焕公遗蜕,尚在潼南玉溪,应需建纪念塔一事,忽而使我如见当时同参同学中,有一故友之感。但此事,惟再请法师代觅一潼南当地善信,能发心對此任勞任怨者為之,如是玉溪鎮或潼南本地之出家人或善信居士更好。所有经费,统归我负担……”

/ 27

  袁焕仙灵骨回迁时,宗性法师曾于当日说有一偈:无来无去法界游,云水生涯牧白牛。归来拈出南泉句,春光遍野满枝头。
  此事初始,由朱清时校长介紹宗性法师拜访南先生,引出此段因缘。宗性法师应请袁焕仙灵骨抵文殊院次日,朱清时恰巧再来文殊院访宗性法师,朱校长遂礼拜袁焕仙灵骨。朱清时当初结识宗性法师,乃因拜访看望住在成都的袁焕仙之女袁淑平时,袁淑平讲起父亲有部份文稿当在文殊院,朱清时遂往文殊院查访,因而结识宗性法师,其後引荐其拜访南怀瑾……
  经过诸多因缘相助,袁焕仙灵骨从潼南玉溪口回到成都。这或许是2009年春天,最让南怀瑾激动的春之消息。

永式古今

  袁焕仙的灵骨回迁后,已92岁高龄的南怀瑾开始思考与寻找袁焕仙灵塔建设地点。他最开始考虑到,灌县灵岩寺于袁焕仙和自己意义非凡,想将灵塔建于灵岩寺,后又以为可以建于昭觉寺,最后经多方考量,决定让袁焕仙灵骨安息故里盐亭凤灵寺。
  随即,袁焕仙灵塔建设工作全面展开。作为袁焕仙的大弟子,南怀瑾倾尽心思,全力以赴。他曾说:“维摩精舍之友及同学等,亦皆见证于丛书所列名字。而今看來,最后尚在人间者,唯我一人而已。故我对焕师灵骨安置,实亦义不容辞,义所当为。”
  2009年10月28日,袁焕仙灵骨移葬盐亭灵塔地宫,张谷携妻韩宁平代表袁焕仙家人参加,南先生的季子南国熙及其妻何碧默,以及马宏达、乌慈亲、登琨艳代表南怀瑾参加。仪式由宗性法师主持。

/ 29

  南怀瑾虽然未曾亲自参加,但却写了情深意切的颂辞,由南国熙、何碧默、马宏达、乌慈亲、登琨艳同颂,颂辞曰:“叩告先师袁公焕仙先生法鉴:法乳深恩,未报万一,造此灵塔,永式古今,蜀道艰辛,衰暮难行,特遣子弟,叩拜法身。”
  宗性法师随后致辞:“精舍榴窗分外晴,灵岩昨夜雨纷纷。淡白深红黄叶坠,屑语酬答接后昆。恭维袁公焕仙先生,昔游法海,彻悟真空。眼明手快,语出心宗。此缘难尽,胜因隆丰。嗣裔并门下弟子等,寻真骨用酬深恩,建灵塔而彰师道。巍巍乎仰止弥高,浩浩乎源远流长。既今灵骨奉安一句,又如何举扬?拈出夫子一指禅,双林华白已无言。” 
  此后,张谷、南国熙手捧袁焕仙靈灵骨坛放入灵塔下面的地宫,封盖。近午,仪式圆满完成。

/ 30

/ 31

  2011年中元节,袁焕仙灵塔工程圆满完成。灵塔为六角形,线条流畅,气度非凡,的确是大家手笔。
  早在2009年,尽管南怀瑾当时已92岁,但为尊师重道之故,亲自撰写了袁焕仙灵塔上的所有文字。其情其景,足感世人。
  塔身正面为浮雕袁焕仙像。
  背面为南怀瑾亲撰“维摩精舍先师袁公焕仙之灵塔”。
  塔身左侧面为南怀瑾亲撰颂辞:“灵山一会,俨然未散。高山拥县,佛火封龛。心光焕发,莲开千叶。及门弟子南怀瑾拜颂”
  南怀瑾依稀记得,早在很多年前,焕师就曾为盐亭紫岩寺写过一副对联,最后两句为“高山拥县,佛火封龛”。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恩师一语成谶,真的魂归故里,在盐亭凤灵寺佛火封龛了。 
 

 恩师灵塔建成,南先生夙愿终了。但是,两位大师绵绵七十载情同父子的师徒之谊,却如灵岩红叶岁岁似昔,峨眉青松年年不老,太湖碧波涛声依旧。
 天涯海角一飘零,何处不起故园情。
 浩浩太平洋,荡荡两万里,一海沧浪虽可阻隔两地音讯,却无法斩断南先生那一腔思念故土,牵挂恩师的切切情愫。
  

蜀山苍苍,岷水泱泱,
袁南之情,山高水长!

/ 32

 灵岩山七星岩下有清初灌县知县马玑归纳的“灌县十景”中的“灵岩神灯”、“洞口生风”两景。“神灯”是夏夜飞翔于岩壁间的萤火虫,“洞口生风”是因为有黑风涌出而得名的黑风洞现象,传说此洞与二王庙相通,古人常常以涌出的风量大小来占扑作物收成的丰歉。

 灵岩寺内有个千年古泉,名为灵窦泉,是灵岩寺创始人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开凿的水源。据说,早年华西大学取样分析后,确认其为优质的矿泉水,是当时寺内惟一的饮用水,异常珍贵,保留至今。说来,这洞泉水也很神奇,它不但清冽甘醇、十分爽口,而且还非常恒定,即使在百年难遇的大旱之年,地处山顶下的灵窦泉却终年不枯,照样汩汩淙淙,供人享用。只是,2008年这里遭受汶川8级地震的影响,泉水一下变小了。
 灵岩山的石材是和别处的石材不一样的,石质既坚硬又柔润,那时家家还都有石对锅,也以灵岩山的为最佳,街坊彼此戏弄说:如果到成都省走亲戚,送一副灵岩山的对锅,花钱不多却又是资格的“重礼”。
 灵岩山的“灵”还有许多故事。1941年,孙中山之子孙科登临灵岩山,挥笔写下“人间仙境”四个大字,至今熠熠生辉。这是对灵岩山的高度评价和恰当赞赏吧。

灵岩之灵

/ 34

/ 35

  “北翼”突出运动休闲主题,积极招引中国西部高山河谷度假区等项目,推进灵岩山景区整体开发……
  多举措传承城市文化。统筹推进文化挖掘和保护传承,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成为成都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承载。保护文化根脉。推动传统元素与街区、建筑完美融入,拓展水利府、懋功寺、文庙等古建筑文化旅游服务功能,打造一批传承历史文脉的特色街区。统筹推进灵岩寺、官家花园等古建筑群保护利用……挖掘文化印记。开展文化品牌塑造专项行动,实施“山、水、道、熊猫”等历史自然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成果转化,推出一批具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的文创旅游商品。通过城市形象宣传、城市小品打造、文化影视创作,挖掘展示名人名居名著文化价值,打造花蕊夫人故里,建成张大千、南怀瑾等名人文化博物馆,推动文化与城市深度融合……

/ 36

挖掘内涵,传承文化

——选取自《都江堰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旅游文化学》旅管(本)201502 龚桠楠 20153555
*文章内容节选自王国平《南怀瑾老师的故事》
《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
《满山红叶读书声—小记李源澄和灵岩书院》
《南怀瑾的最后100天》
图片源于网络
 

故园千山万水长相忆 灵岩一草一木总关情

1、挖掘灵岩山文化,以灵岩山为载体,讲述
文人们与灵岩山的故事;
如王国平先生所著《灵岩山传:三十二位大师和一座山》等;
2、设计开发灵岩山文化旅游项目,以山水为载体,讲灵岩山的故事融入其中。
如“灵岩山文化节”“新年敲钟”“佛诞法会”“与历史人物对话”等活动;
3、传承灵岩书院,开展短期国学兴趣班(如国学院灵岩书院山野课程)。

文化与旅游

/ 38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