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蔡清裕: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其他分类其他2020-12-01
1438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全国第82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蔡清裕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格物致知”,其意为: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蔡清裕是湖南大学研究工程力学的一名教授,当他做出暂时放下工程力学,研究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选择时,一个生命在多年之后因此获得了重生。
“2009年,那个时候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还不多。我之前献过几次血,也只是听过骨髓捐献,那时候的理解是通过穿刺从脊椎取骨髓,然后移植到他人身上,当时觉得还是挺痛苦的。”这是蔡教授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最初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带着大女儿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捐献者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那个画面瞬间打破了蔡教授的固有印象,原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早已不是骨髓穿刺,从电视上看来,整个环节并不复杂。这一发现让蔡清裕瞬间萌生了兴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技术原理是什么?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一系列疑问激起了当时正在国防科大工作的蔡教授的求知欲,触动了他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对探究事物原理的本心。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01

02

(全国第82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搞科研的人,我们比较看重技术和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就是要弄清原理,救人多可贵,能救人命为什么不去做呢?

——蔡清裕

2018年,蔡清裕再次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这一次他很平静、很理智,他再次坚定地对工作人员说:“只要符合条件我会毫不犹豫地捐献。”对于父母对自己身体的担忧,他很坚定地说:“我读了这么多年书,可以把握的,要相信我!”
2019年元月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这一次终于确定了捐献的时间,受捐者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写来了感谢信,蔡清裕在信中得知,小男孩八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确诊为重度地中海贫血,经过了多年的治疗,今年5岁了,和自己第二个孩子一样大。蔡清裕说:“等待捐献的日子里,生活上更加稳重,开车都会慢一些,因为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有强烈的使命感。”2019年4月17日,蔡清裕如约完成了捐献,也成为中华骨髓库第823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运送造血干细胞的时候,蔡清裕请工作人员向患者家属表达了自己的心意,他说:“如果这一次捐献效果不好,我愿意再一次做捐献,一直到把孩子的病治好为止!”这就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最朴素、最理智而又充满温暖的心声。善学者明,善思者智,善行者远,蔡教授用行动诠释了“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03

04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搞科研的人,就比较看重技术和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就像溯源一样,就是要弄清原理,之后我通过网上搜索,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当时就觉得,救人一命也不算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救人多可贵,如果能救人命为什么不去做呢?”2009年的暑假,蔡清裕拿起手机拨通了红十字会的电话,主动表明了自己希望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意愿,时任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主任何一平邀请他第二天前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现场观摩捐献过程。
“捐献者是位男同志,当时看到他乐呵呵的,很乐观,简单地聊了一会儿,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我对以前所理解的‘捐献’的误解全都烟消云散了,三四天后我就完成了抽血,加入了中华骨髓库。”
2011年,蔡清裕第一次接到了配型成功的通知,随后进行了高配,吻合度非常高。这让一向冷静、理智的蔡教授萌生了少见的激动和期待,“当时就想配型也很不容易,不知道是否能成为最后的捐献者,很期待能够救人一命,这样我对自己生存的价值会有肯定会有自豪感。”配型成功了,为了保证即将到来的捐献,蔡清裕推迟了原本在2012年出国访问的计划,一切工作都为即将到来的捐献亮了绿灯,只是他没想到这份等待“延迟”了七年。
“不知道是不是有更合适的人,反正后面就没有消息了,我就是觉得有点遗憾!”2013年,蔡清裕前往英国访学,像往常一样把全部精力投入在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他心里始终相信患者不会放弃治疗,一定是有更合适的捐献者可以帮助他,对患者来说是更幸运的事情,他也会觉得更加欣慰。“任何伟大的等待,是不会去问值不值得的,不是说有希望我才去等,而是你等了,就会有希望。”

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搞科研的人,我们比较看重技术和理论,是什么,为什么,就是要弄清原理,救人多可贵,能救人命为什么不去做呢?

——蔡清裕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