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梁园采撷第一期

LIANGYUANCAIXIE

2022年3月第01期

深秋意犹未尽,初冬乍寒还暖

沐初冬暖阳
享深秋悠闲时光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想被秋天卷起,
卷进温柔的清风里,
柔软的白云里,
还有橘子味的拥抱里。

《梁园采撷》编辑部

2022年第01期

目录/contents

1.佳作赏析

诗歌专栏

1.跟名家学写作
2.如何写好一篇较好的古典诗
                             ——左鑫起稿
                             ——黄祺伟审稿
                            

写作漫谈

初冬暖阳万物藏
岁月沉香悦时光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日来袭,总会想起欧阳修的《秋声赋》。中学时代的自己,曾一遍遍在早读课上朗诵它,一次次在草稿本上写下它。
过了些年才明白,曾那样喜欢它,乃是因为它与年少情怀里的伤感同调。可那时,何曾真正懂得,“闻秋声之悲”与“不闻秋声之悲”其各有的“悲”与“不悲”呢?但是,每
一份少年的情感、情怀、情愫都值得被珍视,因为秋天年年都有,我们却并非永远年少。真诚炙热而丰盈勇敢,这样的生命状态,或许是有期限的。
眼下,亦是一片零落的秋意,你那儿的和是辉煌的,还是黯淡的?你那儿的秋韵是厚的,还是恬淡的?
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秋意味着成熟,农人总能品尝这份收获的富足喜悦。秋也象征着衰微,古往今来的许多诗词文章之中,文人们却总爱在这之间领悟生命的沁骨悲凉。原来,感受的差异,不止存在于不同的年龄段,也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
在光辉熠熠的文学星河中,王统照、林语堂、张秀亚这三颗闪亮之星,在他们关于秋意的书写中,均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一起来赏赏他们的写作吧~

中国文人常以“秋”为肃杀凄凉的节季,
天高日回,烟霏云敛的话,常常在诗
文中可以读到。那调零的,扫落的,肃杀
的,冷默的景物,自然的摇落,是凄零的
声,灰淡的色,能够使你弹琴没有谐调,
饮酒失却欢情。
秋之凄戾,晚之默对,如果那是个易感
的诗人,他的清泪当潸然滴上襟袖;如果
他是个少年,对此疏林中的暝色,便又在
冥茫之下生出惆怅的心思。在这时所有的
生动,激愤,忧切,合成一个密点的网
子,融化在这秋晚的憧憬的景物之中。拾
不起的,剪不断的,丢不下的,只有凄凄
地微感…这微感却正是诗人心中的灵明
的火焰!它虽不能烧却野草,使之燎原,
然而那无凭的,空虚的感动,己竟在暮色
清寥中,将此奇秘的宇宙,融化成一个原
始的中心。
      
               ——王统照《秋林晚步》(节选)

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
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
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
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
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
谓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
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
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
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
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
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
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
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节选)

菁菁,你浣衣古潭,水面生凉,我看见
你的影子在水面颤抖了。而当你归去,独
木桥上,月明如霜,正是一个银色的夜,
残荷上的水珠滑落了,一切静寂,过路的
只有微风同你,更不闻青蛙跳水的音响。
秋天来了,它随着牵牛花的残朵,嵌进
了竹编的门同小窗子,于是,秋意满了屋
子,连回忆也凝结了,还有梦。但是,你
晶亮的眸子可也注意到丝瓜的藤蔓吗?皎
黄的花似乎开得美了,是否慵懒的秋阳,
忘记了收去它这一件衣裳,秋天使你感伤
吗?孩子,秋天也在安慰你,你可感到它
的丰富。菁菁,微笑吧,这是秋天,这是
秋天里的春天。让我们把春天的远景,嵌
在秋日的窗口。
   
              ——张秀亚《秋日小札》(节选)

        穿越时空,那些曾被作者于秋意的书写中记下
的人生滋味,也被我们感受着。或许,这就是
文字的力量、写作的力量、心灵与心灵碰撞的力量。
 写出你心中的“秋之悲”,可试着塑造某些形象来更好地抒发哀伤之情。
        说起秋,想到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秋,很容易就会想到“悲秋”二字。触景生情、见秋生悲,似乎就已经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固有形象了。的确,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甚至可追溯到《诗经》,“秋日淒凄,百卉具腓。”凉风习习的秋日,阵阵秋兩袭来,凋零的百花,枯槁的草木,满目都是凄凉之景。
        王统照在 《秋林晚步》中,就以对“悲秋”传统的追述开头,那些清冷凄清的景致与情感,或许已然绵延在我们民族血液中,成为我们相慰寂寞的默契。更令人难忘的是,他还想象如果是“易感的诗人”或“敏感的少年”,面对这凄凄的秋意,又会有怎样的伤怀之情。本来,是想化解愁思所以到林中去散步,但此情此景,独步者只会更添哀伤。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触景生情之人,是深深地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之人。从你的直观感受出发,写下你自己心中的“别样之秋”,乃至写出你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不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游哉的日子。”这句话展露的正是林语堂先生的人生观,这份豁达无疑也延续在 《秋天的况味》的字里行间中。所以,重要的并非是传统,或许更是你个人的情绪感受、个人的生命态度。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光盈
照,也可让人的内心荡起绵绵温情。秋日不只秋日不只于伤怀,也可以是金色的、美丽的值得我们一路欢歌与欢笑,尽情享受这醇厚的时光。
在某个和煦的秋之午后,或某个寂寥的秋
日之夜,写一封温柔的“秋日之信”
在各种书写体裁中,书信可以说是最真率、亲
切、动人的创作方式。在淡淡秋意拂面而来之
际,张秀亚在《秋日小札》中写下的,就是这
样一封温柔至极的书信。

作者笔下的菁菁,可以说是另一个自我,她借由书信与心中的自我进行交谈,书信体的第一人称,使得情感的抒发更为真实,生活里的细细琐事都可以一同分享,内心深处的幽微之语都可以一泄而出。书写秋日之信,也是在书写处在秋日的自己。
张秀亚十分擅长写景,文章开头写下的就是“我”心中的故乡秋景。并且,文中之景,远非写景本身,而更是在这之间,将自己的感觉、情感渗透其间,笔笔带情,从而使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于是,秋景、秋情、秋思之中,有秋之忧愁与挂念,也有秋之坦然与释怀。由此,文章的情调,时而明艳时而哀婉,文章的语言,不仅清丽而且柔美,令人难忘。

——摘自《作文纸条》

古典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和时间来划分的。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等,不讲对偶,押韵较自由,比如《诗经》、《龟虽寿》、《观沧海》等等。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绝句,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格律对比来说,古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近体诗除了需要用韵之外,还受到格律的限制。以字数比较来说,近体诗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字数不整齐的称杂言古诗,也有少数三言、六言。用句数分类来说,古体诗从两句到百句都有。近体诗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及以上。按用韵分析来说,对于古体诗,整首诗可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也可中途随意转为其它韵;诗每句都可以用韵,且韵字可以重复;可以借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允许出现散文化的句子。对于近体诗,整首诗限用一个韵,都用平声韵,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除第一句可以押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偶数句用韵;韵字不能重复。

如何写一篇较好的古典诗?

 要写一篇古体诗不需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即兴发挥,押韵即可。比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不讲字数、平仄、对偶、押韵,气势豪迈洒脱,酣畅淋漓,抒情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印象深刻。
如果想写近体诗也即格律诗,那么就要按照格律,字数、平仄、对仗、押韵和节奏都有要求,比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号称七律之冠,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但无论是写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必须有很深的艺术积累,一篇好的诗歌——即使是现代诗,也得有令人身临其境的意象描摹以及一个核心的主旨,意象是肉,排布是骨,主旨是神,三者缺一不可,有景无情则显得空洞,而只情而忽视景,就失去了诗歌的灵性,总之,写诗入门简单,但要写好,却是需要时间来耐心打磨,心怀对文学的热爱与敬畏,沿着前人的步子拾级而上,一日登上高峰,也能发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感慨
                    参考资料:方远图书馆《如何仿写古体诗》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