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IKG企业内刊《IKER》(2020.03 第三期)_印刷版

IKER

2020.03 第03期

拨云见日
云生态下IKG的挑战机遇与作为
——IKER极速前进拥抱云时代

GLOBAL LAYOUT WITH LOCAL SERVICES

 We are waves of the same sea, 
 leaves of the same tree, flowers of the same garden

同舟共济 守望相助

本期主题

菲律宾有句著名谚语:
“Matibayangwalis,palibhasa'ymagkabigkis
(扫帚之所以结实,是因为棕榈叶被拧在了一起)”。
 
随着菲律宾新冠肺炎确诊人数持续攀升,菲律宾全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首都马尼拉所在的整个吕宋岛实施“封岛”。在得知菲律宾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情况下,我司第一时间发送防护物资到菲律宾公司,给予菲律宾同事、本地合作伙伴与客户深切关怀,携手共克时艰。
 

In Philippines,there is a famous saying as “Matibayangwalis,palibhasa'ymagkabigkis”
 
With the number of coronavirus confirmed continues to rise, Philippines has entered the national emergency state,and the entire Luzon Island ,include the Metro Manila, has restricted accessed. 
When we learned that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caused a strain on medical appliance in the Philippines, IKGLOBAL sent medical appliance to Philippine company at the first time, and gave deep care to Philippine coworkers, local partners and customers. 
Through Struggle We Unite and Overcome.

✎一线快讯

拨云见日
 云生态下IKG的挑战机遇与作为
——IKER极速前进拥抱云时代

如果我们把云计算看做是一种商业模式,它的敏捷、弹性、pay-as-your-grow等核心特征,真的很能打!不仅催生出了很多新业态,更是颠覆了传统IDC产业。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云怀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公有云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残酷厮杀。美团云走了,字节跳动强势入场;Softlayer没能将IBM送进前三,阿里云却是成功入选……角斗场里大家各显神通,有的以技术驱动需求,有的擅长以SaaS应用带动云业务发展,有的更是以你想不到的“硬件优势+客户基础”赢得比赛。
在这样一个需求旺盛却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如何把握住机会牢牢锁定客户,做到长盛不衰?产品和商业模式如何调整?战略部署如何演进?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欢迎大家阅读本期内刊精彩内容。

IKGLOBAL

编者按

IKER

温馨提示:企业内刊为内部阅览资料,禁止外传,谢谢大家支持!

IKER

目录

☁️ 国内市场:混合云将成企业上云用云新趋势
☁️菲律宾“云”市场挑战下:IKG的支撑点
☁️心之所向 无所不能
☁️云业务发展:需要合力奏响“诗与远方”
☁️云计算赛道中,产品与服务能力尤为重要
☁️构建云网统一运营系统,提供云网一体化服务
☁️网络运维新思路: 现代化与自动化
☁️聚焦云安全细分行业,打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编者按:拨云见日·云生态下IKG的挑战机遇与作为
                 ——IKER极速前进拥抱云时代

总       编:周前竞(Joe)
主       编:杨东(Edward)
执行主编:姜婧
责任编辑:韩艳秋
                  马琦涵
美术编辑:盛祥鹏

国内市场:混合云将成企业上云用云新趋势

——北京行业客户销售部  李永鑫 

当前,大部分企业开始全面拥抱云计算,企业上云已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上云比例、上云深度逐渐为企业所关心,那么当今企业上云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的竞争优势又有哪些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北京行业客户销售部销售总监李永鑫。

企业上云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从架构、安全、数据可控性等多个方面仔细评估、全局规划,最终推动落地。李永鑫表示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企业上云的价值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云计算,就不再需要自己购买、部署和维护昂贵的软硬件设施,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弹性配置和扩展,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低成本且便捷地使用IT服务;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通过云计算,不仅可以降低IT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通企业生产、销售、运营、供应、管理等各个业务环节和流程,通过更加敏捷和灵活的方式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

不管是中小企业还是大型企业云计算带给企业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所有的产品都不具有百分百的可用性,包括云计算。安全性、应用性能以及成本问题仍是影响企业上云战略的重要考量因素。李永鑫认为有非常专业的IDC运维团队的企业,依然会保留部分IDC托管业务从而降低全部上云的高成本。还有就是客户云业务达到一定量后,整体的云运维成本要比IDC更贵消费更大时,为了能降低企业成本,相对稳定的业务、或者偏耗能的计算业务会逐渐从云上迁移到云下,达到客户节约成本目的。比如完美世界作为一家老牌游戏企业,在20年之内已经储备非常丰富的IDC的运维经验,当其在某一区域内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还是要把云的业务迁移到IDC上作自己的运维,这是其发展的一个路径,也是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方式。另外对数据安全非常敏感的的企业,他们中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混合云的模式,比如金融类的客户涉及到关键数据部分的业务会放在IDC上,一些外包的业务标准服务会选择上云。毕竟云计算起步较晚,安全性及稳定性方面IDC更胜一筹。
在云计算发展方向上,李永鑫更认可混合云,他表示混合云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也将是未来企业上云的新趋势。因为混合云有着公有云和私有云不可替代的优势。混合云在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基础上,结合两者优

势,兼顾传统IT技术构架发展而来的IT建设思路,将私有云的安全性、可控性以及公有云的经济型、高效性和扩展性相结合。
基于以上背景,像我们这样的海外IDC/ISP服务企业对比”云“的差异化优势方面,李永鑫认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积淀了八年之久的海外运营经验。我们出海较早,经验专业服务方面在跟各大云厂商竞争或合作中价值凸显,这个是其他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因此我们要保持我们的优势,在服务上要作的更好更专业让客户享受到最优的体验。在拥抱云的过程中李永鑫认为我们还是要坚持我们自己的价值,与云形成互补关系,通过与腾讯云等合作丰富我们的产品库武器库帮助我们去丰富用户的需求。

挑战:
1、目前菲律宾市场对国内云计算厂商较为陌生,认可度很低,对于AWS,Azure认可度较高;
2、我司政企领域还需加大宣传力度,丰富云平台,混合云的产品和方案;
3、对AWS/Azure等海外知名云平台产品服务需加深了解。
杨明江:IKG选择菲律宾作为海外扩张的第一块阵地,相信公司是看见了菲律宾未来的市场需求变化的。目前IKG已经在菲律宾拥有T3运营商级机房,可依托IKG菲DC为数据接入点,利用IKG全球SD-WAN海缆高速通道,将客户数据稳定的、可靠的送达各个云平台。海外可内网直达AWS、Azure等,国内可内网直达腾讯云、阿里云等。完美的解决客户-云平台A-云平台B-终端的传输问题。希望IKG利用自身多年累计的海外传输网优势,与更多的云平台打通,把我司资源和各云平台资源完美整合,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方案,迎接业务云化的到来。

Q:在上述背景下,希望公司的云业务如何支撑菲律宾市场开拓。
颜熙威:1、为一线销售培训AWS等云平台知识;
2、提供良好的英文售前支持;
3、公司云转型宣传,案例等。
杨明江:目前云资源方面的匹配以及支撑团队,还是较薄弱。加上作为销售的我,也才接触云资源销售,也需要从客户各个需求中,了解云资源能为客户解决哪些痛点?以及必要的云知识累积。IKG已组织多次云相关培训,个人觉得相当有用。未来可以来更多干货知识点,让我更加自信地去打开菲律宾市场。

菲律宾“云”市场挑战下:IKG的支撑点

亚太云计算协会(ACCA)发布的最新云就绪指数(Cloud Readiness Index)中指出,菲律宾仍然是亚太地区在云采用方面尚未成熟的国家之一。据悉,早在2013年菲律宾政府就启动了GovCloud计划,旨在促进菲律宾的云生态系统,那么发展至今,菲律宾云市场发展现状如何了?IKG的挑战是什么?需要如何支撑?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国际销售部销售总监颜熙威和销售经理杨明江。

——国际销售部 颜熙威 杨明江

Q:请介绍一下目前菲律宾市场的云生态及带给IKG的挑战。
颜熙威:目前就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菲律宾的云计算领域还是被三家包围:AWS(绝对优势),Azure,GCP。菲律宾的头部客户非常重视自身的IT业务发展,这几年来随着当地政企自身业务的开拓以及顺应潮流的原因,当地企业反而跳过了数据中心基础资源设施建设的阶段,而全面迈向了混合云架构即:云计算-高速通道-数据中心架构。具体场景包含各类企业应用(ERP、CRM、财务数据、交易数据等)部署-访问、办公软件(例如office365)访问等。

心之所向  无所不能

—— 高级副总裁  刘欣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云计算领域市场规模达到1071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了37.6%,这也是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Canalys预计2020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1410亿美元,同比增长32%,到2024年将增长至2840亿美元(人民币约2万亿元)。
而随着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推动了中国云服务的发展步伐,医疗服务、制药、医药零售、教育、养殖、现代制造等行业的上云进程明显加速,企业全面云化的时代正在来临。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趋势环境下,我们将如何拥抱云?需要构建怎样的能力矩阵和业务服务体系?又有哪些阶段性目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刘欣总,他表示在云的生态趋势下,我们会关注趋势拥抱变化,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到产品与方案积极拥抱云技术普及下的新生态。

事开头难,任何趋势其实都会伴随巨大的机遇与风险,有舍才有得,能否沉得下心舍去固有思维和舒适区,拥抱变化并敢于承担风险和挫折并且能坚定不移的杀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是我们在发展和转型中不断面临的话题。任何时期人都是第一位的,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艰难还是险阻,外部积极拥抱变化,内部积极拥抱人才,不断共同提高我们的专业程度,持续不断的快速成长,打造一支有责任、有担当、有技术、有专业的团队是我们在任何时期和面对任何困难都能无往不胜的法门。
毕竟“心之所向,无所不能”!

Q:在客户业务整体上云的趋势下,IKG如何拥抱云?
A:随着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领域的企业选择使用云服务或者通过上云进行业务的数字化改造并且通过基于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案快速推动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我们也看到了例如金融、教育、制造、医疗、游戏等越来越多领域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为自身带来了更强的服务能力与竞争力,云已然是一个庞大的IT新生态并且逐步成为新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无论何时坚持作对用户和企业有价值的事情都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在云的生态趋势下,我们会关注趋势拥抱变化,从底层的基础设施到产品与方案积极拥抱云技术普及下的新生态,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不断形成有价值的实践方案,在内部技术体系与组织架构上积极加强与完善云生态下的技术堆栈、技术理念与服务能力,通过内外一体的改变积极迎合并拥抱云生态带来的趋势与机遇。
Q: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IKG需要构建怎样的能力矩阵和业务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
A:云的生态越发庞大,提供了完整的IaaS > SaaS > PaaS等产品与服务矩阵,在复杂的业务场景下面对数百款上千款产品与服务如何对业务做到最优解是大多数客户和企业面临的挑战,上线后如何保障业务的高度可靠与持续性是企业的生命线,基于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与技术堆栈,我们会建立从业务初期的业务咨

询、业务架构规划到交付实施与上线后的深度全栈运维,建立完整的全服务技术堆栈与服务团队,覆盖常规与多种复杂场景下的包括传统IT融合的混合架构等业务场景的全周期的服务,通过专业的团队和智能化的平台协助客户上好云、用好云、做好业务。
Q:2020—2021,构建上述能力矩阵和业务服务体系有怎样的阶段性目标?
A:目前阶段的目标是,第一季度进行内部的梳理与规划,成立云服务部门。第二季度优先完成北京、深圳、上海、重庆、成都的云服务团队,包括云架构师与云交付、云运维团队等,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进行海外云服务团队的搭建,助力客户业务全球化发展。
Q:除腾讯云外,请谈谈与其他云厂商的合作规划(阿里云、谷歌云、AWS, Azure……)
A:我们会在大陆与海外选择能够长期可靠合作的合作伙伴共同推进大陆、海外的云生态发展,共享全球数字化发展下的机遇。
Q:IKG拥抱“云”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计划如何解决?
A:基因和理念还有时间,俗话说万

—— 云业务技术支持部  武洪涛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在拥抱云的过程中我们既面临着眼前现实的苟且也有着对未来规划的诗与远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如何规划的现阶段都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云业务技术支持部副总监武洪涛,就云业务规划方面分享了看法。

云业务发展:需要合力奏响“诗与远方”

Q:请介绍一下公司目前与腾讯云的合作情况和重要成果。
A:随着公司与腾讯云合作的逐步加深,我们与腾讯云全线产品合作的同时,也成功的入选了腾讯云授权服务中心,这也意味着公司从销售、售前、售中、售后全环节与腾讯云达成了全面的业务合作,并且我司现有产品可申请接入腾讯云市场,增加我司产品曝光度和销售渠道,这对于公司日后业务的拓宽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第一季度已发展有消费客户数十个,产值超过300万元,随着客户数量的逐步增加以及云支持团队的完善和成长,相信这个数字会不断的攀升,给公司带来更多的业绩收入。今年我们还与腾讯云一起参与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署售票系统的投标工作,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这对于公司的形象和影响力也势必带来巨大的提升。

Q:“成立云专家服务团队,负责日常云相关的业务咨询、云架构规划、云业务实施、云运维管理等基于云生态与体系的一站式云运维支持”。结合这一公司的云业务团队及业务规划,当前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需要兄弟部门怎样协同?
A: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还是很多的,我们云支持团队由原售前团队改建而来,承担着全集团各分子公司的IDC售前工作,本就人员紧张的8人团队,在未增加

一人的情况下,新增了云业务的商务,营销,售前,业务交付,财务核算全业务链支持。在此感谢各位兄弟姐妹们任劳任怨,不计回报的付出。同时希望公司能加快人员招聘进度,迅速补充各业务线专业人员,为做大做强云业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
云服务作为公司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们从一无所有到积累了大量的云从业者和云架构师认证,再到支撑客户的上云业务需求,一步步走过来都离不开全公司里每个人的支持和帮助,诚挚的感谢各兄弟部门的支持。同时我们也看到,公司里的部分兄弟部门对云业务的业务模式和玩法不是太熟悉,导致内部沟通成本的增加,效率降低,欢迎各兄弟部门多对云服务部门进行指导交流,一起发力,使公司的云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完成公司年初定下的云服务产值目标,迫切需要公司提供营销支持。

融合云生态下的产品与方案要求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包括云计算、云网络、云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以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等跨行业跨多纬度的方案与服务。结合公司的现有资源及客户需求,产品与解决方案部副总监龙伟雄分享了他对于混合云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理解和规划。

云计算赛道中,产品与服务能力尤为重要

—— 产品与解决方案部 龙伟雄

参展2017年第十五届ChinaJoy大会

参展2017 年第十五届ChinaJoy大会

混云连接能力
随着混合云发展带来新的业务场景,数据中心之间以及数据中心与公有云的高速通道连接需求日趋强烈。企业混合云平台间网络连接方式的调查中,采用VPN实现混合云平台间网络连接的企业占比最高,达到37.2%;其次,30.7%的企业通过高速通道实现混合云平台间的网络连接,12.1%的企业采用SD-WAN构建的网络接入方式。为了打通自建网络与各主流云服务商的云网络,为企业客户提供灵活的多云连接需求,将在现有网络上持续SDN改造满足数据中心和云多点互联需求,虚拟云专线、云联网及

RightScale 2019年的云状态报告显示,调研的企业中有84%采用了多云的战略,其中使用混合云的比例从2018的51%增长到2019的58%。2018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推动云生态进程,《实施指南》提出了企业上云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云计算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广泛普及,全国新增上云企业100万家。
混合云作为私有云向公有云过渡,在IT资源Capex和Opex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将会是企业IT部署的优选架构。而对于出海的企业,混合云架构在减少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能够实现快速灵活全球部署应用,满足了出海企业数据的备份、业务的负载扩容和灾备恢复等弹性和高自由度需求,所以围绕企业混合云架构的服务能力将是我们重点规划的方向。
混合云架构能充分利用我们现阶段基础设施的优势资源,把计算存储和网络连接能力和云服务进行整合,也是我们由云集成向云管理服务提供商MSP转型的重要技术驱动。围绕混合云架构,将计划在现有的资源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进行有序演进,来满足出海企业的生态需求:

SD-WAN产品规划将作为近期目标提升我们网络的接入能力,最终实现云网一体化目标。
多云管理能力
企业通常会采用多个公有云或私有云,基础设施资源池多样化,还要面临同时管理物理机、虚拟化等异构资源环境,因此,多云管理是混合云的关键能力之一。我们将逐步规划DevOps驱动的混合云管理(HCM)自助服务平台,实现在云、容器或基础架构上设计、部署和管理IT服务,将多云管理包装成服务,提供基于服务目录的端到端服务开通、服务监控、服务计量等一系列服务运营支撑能力。
基于混合云架构的解决方案能力
基于我们不断完善的云接入与基础连接能力,通过与云服务商的云平台结合对外提供覆盖不同场景的云网产品(如云专线、SD-WAN),并与其他类

型的云服务(如存储容灾、云数据库、内容分发、大数据分析、IOT及安全类云服务)深度结合,最终延伸至具体的行业应用场景,而与之匹配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构建将是重点规划任务。
当企业上云成为一种刚需,混合云需求形态给我们的服务转型提供了一个窗口期,在窗口期需要我们快速构建混合云架构下产品和服务能力,包括技术演进,为企业上云、各类云互联提供高质量和可靠的的承载能力,以及包括资源、运维和服务的统一管理平台;和服务能力提升,企业随着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需要“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指导企业如何统一管理复杂的多云和混合IT环境等等。
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也是服务转型的驱动。向云管理服务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云集成业务的规划是符合我们现有阶段发展的短期目标和全面转型的基础,通过充分结合我们现有的资源和云厂的优势,对混合云生态产品逐步布局,再结合个性化、本地化的集成服务,找到我们和云需求业务的细分市场的同时,打造好我们云网服务团队及服务能力。

“全球一张网”是大目标,云网融合和和多云连接是趋势,在全网演进的规划中,涉及所有基础设施和产品,技术栈的重新定义和升级,骨干网/云连接等并非独立产品和孤立存在,需要技术栈与基础设施的规划升级,同时也需要天枢等业务编排中台来管理和运维,提供关键的云网一体化服务能力:
网络云化重构,提供按需、灵活的云高速通道能力
对网络云化改造实现从刚性网络向软件可定义的弹性敏捷网络的转型,做到网络资源的集中管控、灵活按需分配,具备面向企业快速提供灵活按需的入云高速通道的能力。
构建多云连接生态
打通电信网络与各主流云服务商的云网络,为企业客户提供灵活的多云连接需求。运营商与云服务商的合作,实现一点入网,多云可达。

实现智能化的云网融合服务
引入实时流量模型与算法,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网络流量的智能调优、云网故障的快速定界/自愈。自定义的全球 BGP Anycast等。

中国的企业云用户正在逐步从“上云”转向“用好云”的阶段。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如何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云服务是各家云平台厂商都在尝试找到的市场突破口。在云计算的三要素中,相比计算、存储服务,技术演进相对缓慢的网络服务成为各厂商在赛道后半程的发力点。
根据权威分析机构的调查,企业在采用云计算技术后,80%的网络流量发生在云网络内,主要是东西向流量,而原先的传统网络流量即南北向流量占比仅有20%。传统网络的运维工具和经验在处理云网络时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云网络的运维暴露一系列新问题:
虚拟网络缺乏可视化能力,成为黑盒,排障复杂;
采集虚拟网络流量成本高,存在性能损耗、策略冲突等风险;
无法对接整合云平台虚拟机、虚拟网元及租户信息,难以统一管理;
精细化运营能力有限,无法支持多维度的计量、资源回收;
缺少开放API,缺乏生态融合能力;
许多问题还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企业云用户的上述问题,网络规划部副总监董砚分享了基于目前已有的全球基础设施打通区域与云的连接和接入的初步计划。

构建云网统一运营系统,提供云网一体化服务

—— 网络规划部 董砚

随着当前IT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云计算能力和规模的扩大,云计算运维管理的难度与复杂度也日益增加,如果只是依靠人工的运维管理将无法满足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这些新特性都对IT管理的自动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更高程度自动化处理来以此实现运维管理的专业化、流程化与标准化。自动化管理已然成为了当前云计算运维管理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假想一个场景:
由于业务发生变更,需要将几十台交换机修改QoS配置。作为网络运维人员,应该怎样处理这项工作呢?
如果需要变更的对象是整个数据中心几百台甚至几千台交换机,又该怎样处理这项工作呢?
那么,根据公司的云业务规划,在云上的网络运维是怎样的呢?对此,网络运行与维护部总监何晓冬、运维经理周浩从不同维度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网络运维新思路: 现代化与自动化

—— 网络运行与维护部 何晓冬 周浩

证快速响应的服务和SLA,同时升级监控、信息分类、管理等内容的运维方式,提前预警故障并采取行动、快速追溯到问题根源、避免多系统繁杂管理,布局运维功能一站式管理,减少产品迭代,实现全面化运维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周浩:云计算带来的不同于传统运维的应用层面的三个挑战:
◉ 应用如何在云平台上实现应用的快速部署,快速更新,实时监控。云计算时代要求运维人员能够自动化地部署应用程序和所有支持的软件和软件包,然后通过生命周期阶段操作维护和管理应用程序,如自动扩展事件和进行软件更新等一系列的操作;
◉ 如何快速创建和复制资源模板。有序地对资源模版进行资源配置和更新;
◉ 如何在云端更加轻松的部署、配置和管理应用。

资源,例如云服务器,云盘,虚拟交换机等。虚拟专有网络产品将网络设备的管理和运维变得统一和简单,云上数据库产品实现了智能化的数据库管理,云服务器实现了动态的扩缩容和热迁移,这些都大幅降低了运维操作的门槛。
再深入一点说,云上运维面临着排查问题难度增加、事件难以有效处理、资源膨胀带来的管理复杂性、云产品频繁升级带来的运维频繁变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根据前线客户反馈的云服务需求,再结合我们现有的网络运维服务,保

Q:公司的云业务规划中提到:为客户提供多云与跨云的混合架构下的混合云管理服务,助力客户业务数字化转型,结合这个目标与现有的网络运维,给你部门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何晓冬:传统的运维人员,需要学习来自众多“大厂”的认证,例如,网络运维要学思科的认证,数据库运维要学Oracle的认证,系统运维要学IBM的认证等,需要能够熟练的手动操作来自众多厂家的计算、网络、存储等硬件设备。而云上的运维人员完全接触不到物理设备,取而代之的是云上的虚拟

如何利用工具轻松地在云中快速部署和管理应用程序,同时可以自动处理容量预配置、负载均衡、Auto Scaling和应用程序状况监控,这是对运维人员的新要求。
面对这些挑战和变化,大部分运维人员开始了转型之路以应对时代的变化。传统的运维更多的是与物理设备打交道,很少接触操作系统甚至是应用程序的层面。运维人员在云平台阶段应该更多介入软件部分,而且需要有代码基础。因为在云时代,infrastructure as code,所有对物理设备的操作都变成了代码。
Q:对网络与多云管理融合平台的期望是怎样的?
何晓冬:云时代运维变得更加重要,一是因为云上运维的范畴比以往扩大了,二是云上企业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更高了。要想实现云上运维的顺利升级,首要任务就是”自动化一切“,强调高度的自动化,帮助运维解决人为不可控制的难题,实现了一系列的可视化运维模块,并会朝着智能运维的方向持续演进。
周浩:在传统环境下,IT运维部门重视稳定性和可靠性,保持数据中心现状,云计算则给IT运维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的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人员、资源、技术

和过程。每个要素通过关键指标反映运行维护服务的条件和能力。将业务导向放在首位,就是对人员、资源、技术和过程这四个关键要素的提升,从而有效实现云计算运维管理的改进。首先,应通过现代化与自动化的运维工具完成系统预备、配置管理以及监控报警等功能,降低故障发生率,提升故障发生后的响应处理效率,实现企业业务的快速恢复;其次,应做好在运维管理中新业务的快速部署、系统容量的平滑扩容以及资源分配等各个方面的业务项目,从而保证服务达到相应的等级标准,并能根据业务目标形成服务的管理目标;最后,还应当通过改进运行维护服务能力与管理过程中的不足,以持续提升运行维护服务能力。

Q:公有云厂商都向客户提供高防IP、清洗服务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吗?是机遇还是挑战?
公有云厂商通过自身的品牌和影响力提供高防IP和清洗服务对我们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对我们来说这种影响是机遇也是挑战。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不过也迫使我们的产品更加聚焦细分行业,针对行业特性不断打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在游戏、金融等行业中,各大企业和机构不乏IT建设经验,也拥有相应的安全设备,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把之前的安全设备用起来,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体系,将制度落地。
Q:我们与这些云厂商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
A:公有云厂商提供的高防IP、清洗服务与我们防御产品的关系,类似于公有云厂商提供的云主机和IDC服务商提供的物理服务器类似。我的理解是我们在竞争中存在合作,在合作中又存在竞争。共同促进了产品和技术的进步。更好的给客户提供安全服务。
Q:这种关系下,我们的防御又是如何定位的呢?
A:我们防御产品的定位是:扬帆出海,一路守护。为出海客户提供安全防御服务。
Q:对比云厂商提供的防御服务,我们的目标客户、目标场景是否有所改变?我们的优势在哪里?
A:是的,我们和云厂商提供的目标客户和场景是有区别的,我们的优势在为国内用户和企业提供海外+国内的防御资源,特别是海外。而公有云厂商更多的是为本地客户提供本地云上的防御服

全球安全市场正在面临巨大的变化,随着攻击的规模越来越大、攻击手段越来越复杂,云安全正在成为云时代企业安全配置刚需。据Gartner预计,到2020年以服务形式交付的安全软件将至少占到50%。还有研究指出,云安全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7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11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24%。
IKGLOBAL目前开始了云业务的布局,凭借自身在8年的的资源积累、技术积累和人才积累,将会在云安全方面有哪些规划呢?我们采访了安防产品运营部副总监艾又文,就企业云安全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聚焦云安全细分行业,打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 安防产品运营部 艾又文

务。例如阿里云提供的防御服务分为国内和国际防御产品。产品较少的整合国内和国际防御资源。
Q:可以吸取哪些云防御的优势,打造我们自己的云安全体系?
A:从安全管理的角度看,对于大多数中小规模的企业而言,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团队,往往是由几个人的运维团队来负责IT安全。因此,一个团队执行一体化整合的安全管理方法,能够用有限人力来解决多样化的安全问题,满足多项体系与合规要求。从技术融合的角度看,随着安全大数据和AI应用的发展,所有的数据都会汇聚在一起进行处理分析,统一的监控管理平台将成为标配。

北京|重庆|成都|深圳|美国|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菲律宾|台湾

WWW.IK.COM

IKER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