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刊
职
超职教育 成就超值人生
2022年2月刊
C H A O
Z H I
超职俱乐部
祝好
超
文字校对:王怡凡
责任编辑:王雪姣 吴晓雪
执行主编:房孟
2022.2 月刊
导
读
超职俱乐部
念
超职俱乐部会刊隶属于河北超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教研部门,会刊团队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超职必读刊物,成为优秀作者的精神家园!
我们愿做你片刻休憩的港湾,更希望做你扬帆起航的船,用厚重的力量承载起你的高远。
本刊包含本月超职新闻、近期行业动态、冬奥金牌榜、俱乐部会员话题精华探讨、读书会精读推荐、投稿案例模拟视频……众多精彩,等你发现!
c h a o z h i
行业动态&超职新闻资讯
d o n g t a i & x i n w e n
厦门成立首个老人心理服务中心 ;深圳宝安打造青少年心理服务全流程体系;长沙市南雅中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青岛市着力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全力呵护学生健康成长。东莞市教育局牵手中科院心理所,召开试点启动“阳光少年心启程”方案,重点试点项目包括智能快检、危机演练、危机应急实操培训、心理运动会、积极心理品质示范课等内容。
/////////////////////////////////////////////////////////////
让学校教育属于学校,让家庭教育回归家庭!
吉林市丰满区法院家事法庭发出吉林地区首份《家庭教育令》;湖北黄石市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上海发出首份《家庭教育指导令》;甘肃平凉市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北京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湖北武汉市发出首例《家庭教育令》;辽宁大连市西岗区法院发出首份《家庭教育令》。
河北石家庄市首个家庭教育指导站在裕华区人民检察院揭牌成立;陕西西安市检察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站”;浙江杭州成立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站。
行业动态&超职新闻资讯
d o n g t a i & x i n w e n
2021年,超职秉持“匠心品质”的初心为广大学员提供优质的课程和专业的服务。热衷于社会事业,紧跟国家步伐,助力防疫工作。
2022年,超职教育会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不断秉持初心做一家有温度有担当的企业。
/////////////////////////////////////////////////////////////
家庭教育的道路上,超职一直在努力,家庭教育、亲子专题、阶段问题、进阶课程。提供专业课程,成为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掌握科学育儿的观念和方法,懂得经营婚姻的正确理念和技巧,受益最大的是〔自己的家庭〕。
D O N G A O H U I
2 0 2 2冬 奥 会
所谓┃讨好型人格┃,就是做任何事都优先考虑别人的看法和别人的喜好,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喜欢;特别害怕人际间的冲突,总是担心别人会因为自己不高兴,不知道该怎么说[不]、不会拒绝别人,所以常常忍气吞声;害怕被忽略,却又总是被忽略,经常默默地一个人伤心难过....
讨好型人格
话 题 探 讨
俱乐部秉持为各位会员打造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每周三会筛选一个心理学相关话题供友友们一起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展开学术讨论。
王雪:造成原因每个人都不同吧,这种事情是很主观的,或许从小时候某件事之后,也或者是从小习惯了优先别人。
三门峡-张朋丽:讨好型人格的人独立自主的能力差,不经常独立思考,独立生活,没有独立的爱好。跟自己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
如果有如果.:跟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总是被否认和斥责,自然也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久了讨好型人格也会慢慢附着在其身上。
家庭教育指导师:讨好型人格多半是原生家庭导致的,基本上发生在18岁之前,因为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18岁已经发育成熟定型。导致的原因可能有单亲,寄宿(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别人家),家暴家庭等等,其实不断的讨好别人无外乎是想要更多的关心和关爱。
话 题 探 讨
西安-张振敏:讨好型人格的来源可能是从小没有获得父母的认可,做什么事父母都没有给予肯定,自己感觉没有价值感,又想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爱和关心,所以就以讨好别人来得到关注和重视。任何家庭的孩子都可能形成讨好型人格,这与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关系很大。
威海-张依:个人认为是因为在自己还小的时候需要家庭去进行肯定的时候没有得到肯定的回应,或者没有回应,使自己无法确定自己。之前看到讨好型人格的内心里认为自己需要来自外界不断的肯定才能够平衡内心的负面自我评价。
石家庄-国艳霞:总想着讨好每一个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千万别让人说,人家会说的,可别让人家怎样怎样。害怕被拒绝,害怕不被认可,孰不知永远达不到每个人的满意,总是顾此失彼陷入恶性循环而不得其法。
河北保定+赵倩:讨好型人格是在小时候形成的,剖析其原生家庭背后的原因是:父母给予的爱是有要求、有条件的。对于某些事情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意义上是为了满足(讨好)父母。
北京-Ma:讨好型人格或者其他类型的人格,其实无非是界限感的把握,原生家庭是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很无奈的一种原因,上一辈人因为生活环境,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的欠缺,所以教育孩子的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都非常有限,所以养育的孩子会出现类似过分偏激或者过分懦弱的孩子,18岁之前的成长有家长的影响居多,但是成人之后,自身的觉知,认知的提升,社会物质的充裕,获取知识途径的广泛,有很多性格,不健全的认知都是可以慢慢弥补,给予自己的下一代更好的教育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引领。
话 题 探 讨
四川 范高翔:我觉得有自卑情绪,在用这种方式去适应原生家庭而已…因为他们喜欢,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可以用其他方式去适应这个社会。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父辈,他们也有类似的经验,也有类似的性格…但是他们往往茫然无知,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可是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我们的童年经验无法去改变,但是可以做事件的终结者……所以其实我们是很幸运的。
张子成:不同学派对讨好的理解应该是不一样的。在人本主义理论里,应该是能包容这种性格的。也鼓励被试在讨好这条路上越走越快乐。我觉得讨好并不是那么可怕。它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怎么协调讨好和自我满足之间的关系。
沈阳-兰子:个人觉得任何一种不同程度心理上的治疗都离不开周围人(亲人父母兄弟姐妹,自己的孩子)不同程度可大可小的关心与帮助!即便遇到最好的心理咨询师,也改变不了人对亲情的渴望,社会支持系统是最强有力的治愈!从6岁~12岁前的育儿教育就已经埋下了可能隐患,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无论监护人有多优秀总有照顾不到的时候。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在心理在各个阶段会显示变化的,但是有的时候监护人却不能及时的捕捉,所以也没有做一个及时正向的心理疏导,这样长大后到一定年龄的某一件事情上不可避免的就显现出当年成长阅历“成果”,比如形成了讨好型的人格。
话 题 探 讨
讨好型人格的出现以及发生似乎总是离不开原生家庭、生活环境、个性特征、自卑讨好等这些词语,各位会员自由发表自己对于话题的见解、如何解决、产生原因等等,那么,如果在咨询中遇到了此类来访者,各位会员的咨询思路和方法,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会 员 剪 影
张朋:如果是我长期治疗这类来访者。首先用自由联想切入。然后根据联想到的经历,用行为认知的方法。慢慢让他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逐个击破。当然也要伴随不断的鼓励和认可,之后重塑人格。
上海-安娜:要搞清楚来访者的讨好究竟是表达还是防御,两种心理机制下会有不同的策略,假如是防御,那一定就是在防御痛苦和焦虑,找到在防御什么,也就找到根源所在。
河北保定+赵倩:作为一名咨询师来讲:首先要做的是帮助来访者放松现有的状态,让来访者感受到其被尊重的态度。通过倾听来访者的倾诉,找到其问题的源头。追溯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其次是做到共情。
四川 范高翔:很多时候除了共情,认可他现在体现的现象……然后让他思考他最想要的人生的场景是什么样子……如果可以的话,我会让他换个方式思考他的问题以及换个行为面对对生活等……
话 题 探 讨
北京-Ma:前期的咨询,倾听占主导,要打开来访者的心扉,让来访者慢慢的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讲出来,在来访者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沟通,给予来访者及时的认可与肯定,同时从原生家庭入手,了解来访者性格形成的原因、痛苦点…对于孩子来讲的话,我个人觉得应该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从家长入手了解孩子宏观方面遇到的问题,更需要改变和认知提升的是家长,因为处于孩子性格的养成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反应期,本身就不是很稳定……
西安-张振敏:作为家长,如果家里有这种孩子,不管孩子多大,现在先从自己做起,给孩子正向的肯定和认可,经常鼓励孩子,哪怕孩子做出一点改变,要不吝啬的给予鼓励,让孩子认为自己行,这样慢慢给孩子建立自信心,在家里自信心有了,在社会活动中孩子的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有了自信心,孩子就不会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孩子的气场就会不同了,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也会相应有所改变,这样孩子就有了价值感和存在感。要想孩子改变,家长要先行。家长同时要懂得在孩子跟前示弱,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放大,形成良性循环。
家庭教育指导师:第一步共情,先理解咨询者的心情,拉进与咨询者之间的距离。第二步询问咨询者问题,找到原因。第三步分析问题,引导咨询者找到解决办法。(咨询师已知解决办法,但不能直接建议,应该引导)。第四步我认为应该给来访者鼓励和力量,让其能够更好的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
保定-柏青园:对于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他们肯定是害怕被忽略,而且有可能有社交恐惧症,我认为
1.先和孩子聊一下他目前为止心里有没有特别想做的事,比如有没有想和哪位同学成为朋友或者是其他的诉求(现在没能成为朋友他自己感觉是因为什么)
2.分析他为什么会有目前这样的想法,遇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分析孩子成为现在这样有没有受到家庭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原因?是不是家长经常不鼓励他,批评他等等。
4.听了孩子的心里话以后给孩子分析原因。
5.给孩子指导建议一步步带孩子走出心理压力,要跟家长进一步沟通,给予孩子应该有的尊重,不要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培养优秀的孩子首先要从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家长开始,多理解孩子鼓励孩子。
话 题 探 讨
石家庄-国艳霞:
1.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在遇到不想做事情时,一定要学会表达出来。
2.建立自我认知,要想控制自己成为讨好型人格,首先必须对自己有一个自我认知,你必须要认可自己的一切,并且坚持的自己的想法。
3.保持独立的思考态度,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态度,不要改变自己的处事风格,才是改变讨好型的最佳方式。
4.远离损友,要远离那些经常向你请求援助的人。
5.多看一些书籍,讨好型人格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6.保持高姿态的生活态度,在短时间内,一定要让自己保持高姿态的生活态度,这样别人才不会觉得你好欺负,就经常让你做事情,也是你改变讨好型人格的很好方法。
当面对讨好型人格的来访者,我们的会员给出了不同的处理及判断,各种想法遍地开花,学术研讨氛围浓厚。
张子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习惯于讨好别人,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说,势必从讨好这件事上反复受益过,所以才形成这个习惯。但是问题在于现在他在享受讨好的利益时没有办法摒除它的坏处。所以其实改良他的讨好,让他既能获益又不会受损,那比全盘否定他,让他不准去讨好更现实。因为,就算我们能改变他讨好的习惯,但是你能保证新的性格就百分之百让他不受到损伤吗?他会不会有一天发现自己原本一直拥有的好的东西也随之消失了,从而更加郁闷呢?
讨好型的人非常明显的特质就是敏感。 超乎常人的心思细腻,对于别人感受与想法的洞察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讨好者总是会无时无刻都试图去营造一种很温馨和谐的气氛。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但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早已不是脆弱的孩子,意识到追求别人的关注其实不如更爱自己,你必须尊重自己的需求。没有人会主动过来满足你的需要。
你必须尊重自己的需求。没有人会主动过来满足你的需要。
蛤蟆先生是一本语言幽默的的大众心理学读物。它以寓言《柳林风声》为故事背景,基于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蛤蟆先生通过十次咨询解决自己的抑郁情绪,逐渐找回快乐和自信的过程。通读本书你可以看到一套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即使你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在读完本书后能够明白心理咨询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
读书会
D U S H U I H U I
原文:<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邢台-豆维维:父母这个角色,如果作为一种职业来讲,真的是没有“持证上岗”的,但是又对社会今后的发展影响最大,“父母是否需要考证”,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讨论,可以发现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父母这个角色的意义以及重量。
威海-张依:但是从另一方面想,我认为那些抛弃、虐待孩子的父母还是占少数的,并且会去这样对待孩子的父母我觉得他身上的问题就不只是教育知识方面的缺乏了。
很多父母实际上对孩子是有关心和爱的,只是受限于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只能止步于此了,出发点是好的,只是方法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伤害。
我觉得现在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这种情况只会少不会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河北保定+赵倩:做父母是一项事业,其他事业做的再成功,没有做好父母也是失败的人生,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切的不美好。而不幸的童年却是用一生都无法治愈的。这取决于做父母的思维认知,所谓<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孩子出生之后,从择偶开始,孩子才能优生优育。其次才能有好的家庭教育,《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像是在给自己疗伤,治愈自己。
原文:<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北京-Ma: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这句话出处的诗人所处的年代决定了,孩子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很多的自然而然的沿袭了父母的行为习惯相处模式,但是那个时代的资讯条件,信息流通条件,自我提升的途径都非常的有限,所以个人认为代际传递的流程更加的单一,毕竟那时候的人的认知是非常有限的,就像我们这个年代的父辈思维比较固化,虽然也接受着新鲜的资讯,但是完全达不到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意识。
石家庄+金子:我觉得是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河北保定+赵倩:我的理解是: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所投射出来的种种行为表现都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都说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家庭。其实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老师。
北京-Ma:我们成年如果有意识地觉察,便会发现很多行为是延习了父母的行为,或者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但是那只是年幼时期的相处模式,有温馨温暖的,当然便有顽劣不堪的,成年后,很多自己行为的方式还是与自我的提升,再习得有关的,温馨的延续,不好的尽量避免,自己评判意识的提升也决定了自己将来的发展一定不是完完全全的只延续,不然,何来百人百性。生活的年代不同,营养不同,孩子从身体,智力方面,进化的应该是比父母要好的,就像我们的下一代在绘画,逻辑,语言方面的发展比我们那会就会灵敏的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果能达成思维不固化,我觉得会相得益彰,彼此成长。
读书会
D U S H U I H U I
模拟—二胎
会刊团队结合投稿延伸模拟了此二胎案例。
案例
二胎,三胎话题总是社会热点
本案例是一位两个宝贝的宝妈投稿
这位妈妈您好,由于并不太清楚您家中的具体情况,这里给您一些普适性较高的方法仅供参考。
自从开放二胎之后,大宝二宝之间的相处问题就越来越为各位妈妈爸爸们所重视。很多在大人看来并不重要或者简单的小事,到了两个孩子这里却成了争吵和冲突的源头。不少家长一方面为了解决孩子间的冲突而手忙脚乱,另一方面又开始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本来乖巧可爱的孩子变的像现在这样顽皮。这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一点——“在大人看来”。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让孩子们画一画自己休息日都做了些什么,有一个孩子画了很多彩色的柱子,并说这是她和妈妈在逛街时看到的。当老师以为她画的是高楼大厦和霓虹灯时,孩子却说自己画的是来往行人的腿。这就是视角不同,认知不同所造成的差异。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的行为,大多都会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奇特想法。
当我们站在孩子的视角,读懂孩子的想法后,是不是就可以对症下药,解决问题了呢?孩子间争抢玩具,那就10分钟交换,既考虑了两个孩子的感受,又变相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大宝因为二宝可以和妈妈一起睡而哭闹不止,那就试着和孩子解释清楚。如此一来大宝和二宝之间的冲突是不是就有可能逐渐得到缓解呢。
☜扫码查看咨询模拟视频
超职俱乐部会刊团队诚邀您的参与
2022,让我们一起更优秀!
超职俱乐部欢迎各位同僚积极踊跃投稿,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受、展现自身的艺术特长……
你的分享也许能为别人的成长提供借鉴
你的展露或许促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报邮箱:chaozhijulebu@dingtalk.com
W a i t i n g f o r y o u
拿起笔来,书写爱情、亲情、欢笑、泪水,亦或者画出打动人心的平凡生活、岁月沉淀的风华。欢迎各位会员积极踊跃投稿,分享自己的故事感受、展现自身的艺术特长……
征集内容:
可以写、可以画、可以演绎、可以模拟
题材不限、内容不限、风格不限、形式不限
这是你展露风采的舞台,分享你的故事、成长经历,实习中的感悟、困惑……
你的分享也许能为别人的成长提供借鉴
你的展露或许促使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要求:文字内容段落分明,每段字数不宜过多,文中无错别字,无标点乱用的问题。
刊登详情:
发送形式:以邮箱形式投稿,文件添加附件发送。
审核时限:由发送之日起,审稿时间为15天。若15天内未回复则视为未收录。
投稿须知:投稿内容须为本人原创,不得存在任何版权问题。
本刊最终解释权归超职教研组所有
出版:超职教研组
网址:https://chaozhiedu.com
邮箱:chaozhijulebu@dingtalk.com
超职俱乐部与您
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