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超职会刊-4月刊

c
h
z
h
 i
C
L
U
B

2022年4月刊

——超职教育,成就超值人生——

导读/DAODU

亲爱的超职俱乐部会员们,我们又见面啦!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四月,我们制定了俱乐部会员制度,期待着更多的活动与福利。
在本刊,有丰富的内容缤纷呈现:
我们共同探讨了“为什么别人总能影响我?”这一话题,彼此的思想在交流中碰撞;
我们邀请了超职初级心理咨询师——王雪,分享自己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成长历程,并对会员们提出的问题作出部分解答;
我们在读书会中一起分享了《为何爱会伤人》这本书,给思考和交流一个精进的平台;
我们在“疗愈树洞”、“成长驿站”中疗愈内心、诉说成长;我们在“会员秀场”中记录这春日美好的瞬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春未归去,愿您在此处发现“春”的痕迹,滋养身心,祝四月好事连连,惊喜不断。

目录
   /
C
a
t
a
l
o
g
u
 e 

话题探讨······················06

采访专栏······················14

咨询彩蛋······················26

读书会分享···················28

疗愈树洞······················32

成长驿站······················36

会员秀场······················40

超职新闻······················04

俱乐部会员制度·············42

活动/
精彩纷呈

4月从愚人节开始,愚人不如愉人。
4月份的超职礼品依旧没有缺席,或许不是华丽精致的,却是我们必不可少的!
反反复复的疫情,让生活的按键在暂停和开始之间轮播。超职为各位家人定制防护口罩,四月好事正酿,万物复苏,愿人间皆可安,愿一切皆如愿!

在这满怀期待的春日,超职为家人们带来了一场小型互动团建游戏~
你画我猜接力赛,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团队互动与默契延续;听歌猜名游戏,同样受到家人们的大力支持,游戏进行的热火朝天,优胜者在活动最后为大家献歌一曲,一起感受游戏的乐趣。

超职新闻

祝四月份家人们的父母生日快乐!
四月好事正酿,愿您把健康延续到每天,把快乐弥散到每刻。
超职为各位家人的父母送上生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生日快乐、健康幸福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祝所有的父母天天开心、健康、平安、快乐。

生日  /

健康长寿

对新闻感兴趣,那不如来点个赞吧!

话题探讨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与别人建立着或远或近的关系。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家庭关系、亲朋好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关系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处。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同时维持和扮演多重关系和身份,这也充分表明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
罗伯特·纳伯格说,“孩子之所以成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孩子与他人建立的关系:与母亲的关系,与身边其他人的关系,以及与家族或社会群体建立的关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社会的支持下,我们得以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学着存在。”
但深入人与人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往往并不都是温暖与幸福,快乐与喜悦,同时还伴随着分歧与冲突,挤压与排斥,疑惑与焦虑。比如现在很火的有关社恐、焦虑的话题,社交在这个年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令人紧张和恐惧的,在与他人互动中会让这部分个体体验到强烈的焦虑与不适。

社交恐惧目前是一个很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现在电子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有的是对所有人社交恐惧;有的是对部分人恐惧;大部分对家人和自己最熟悉的人是不恐惧的,因为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会很放松。
内向的人居多。所以社交恐惧更多的应该是对外的人,比如说同事、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与这些人相处时过分的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沟通结果。
如果在早期进行社交时,没有得到正向反馈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之后的社交中就有可能产生焦虑。【颖】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社交是一项没有恒常稳定应对规则的互动,你需要自己理解自己的愿望,尝试找到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安排与别人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复杂而且浩瀚的工程。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讨厌社交,也不是所有社交都让人讨厌。人们所讨厌的,恐惧的,其实是自己不能控制的社交。
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体会通过他人的评价和环境的变化去不断矫正内心对自己的定义。这也是引起社交焦虑的原因,比如:有的人会过于在意别人想法,有时甚至因为过于在意而焦虑困扰。

人际交往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本文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结合俱乐部会员独特的见解与思考对社交恐惧和共情能力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整合和编写。希望能够通过资料的补充与会员的分析和讨论对文章的主旨进行一定科普并引发各位阅读者深度思考。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小到大,不管是父母还是姐妹还是周围的亲戚总是说我好吃懒做,脾气暴躁,什么都干不好,不顾我的情绪对我说教,对外说我的坏话(可是我并不是这样的人),在我的记忆里,亲密的人给我的基本都是负面的社交评价,这也导致了我的社恐,虽然我现在没有怪他们的意思,但有时也会反思为什么自己会是这样。【武汉-杏仁】
有时候我在外面照镜子,会觉得我怎么穿了这么一身衣服,一点都不搭,然后就会觉得别人看到我的搭配会说她穿的一点都不搭,为什么这么穿?或者会嘲笑我。有时候这些想法就会让我出门的心情变糟。【威海-张依】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原生家庭造成的结果,比如生长在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的原生家庭里的人,会产生焦虑、社恐。还有从小经常被父母指责、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容易焦虑、缺乏自信,导致长大后不喜欢社交。总怕万一自己哪里做的不好,然后被指责被否定。【河北-刘】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Mark Bauerlein

孩童时期父母总是去询问别人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和评价,表示太在意。这种行为无形的传递给了孩子,导致了孩子心中固化的对自我的定义。【河北保定-赵倩】
同时,社会竞争压力太大也会产生焦虑。【重庆-艾子榆】
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总是受到挫折和打击。【河北保定-赵倩】
进入社会,竞争是必然的,做事的时候就会对别人造成障碍,自然就成对立面了,冲突也就产生了,镜子效应出现了,心里也就慢慢焦虑。【聊城-张蕊】
但其实在意别人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不要过度,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而丢了自己的,压抑掉自己的想法。大概是长期以来的思维模式对自己形成了暗示,认为自己不够好,而别人优秀。这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并不是不能改变。要努力做到把自己的感受放在前面,觉察自己的情绪。相信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别人内心肯定能够察觉,当觉察到的时候就有意识的去调节,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重庆-艾子榆】
站在别人的立场,是多为别人着想;多考虑自己的感受,也会称为自私,凡事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理解,如何自我排解才是减除焦虑的方法。【聊城-张蕊】

话题探讨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话题探讨

罗杰斯曾说过:在心理咨询里,共情是指『理解来访者的私人世界,似乎它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是并不会失去“似乎”这个身份。』『准确的理解来访者正在体验的感受和个人意义。』

这之中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共情很强和情绪敏感能不能划上等号。答案是不能的,高敏感是高共情能力的基础,但它同时也会局限共情能力的发挥。虽然会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但却容易缺乏边界感而过度共情,从而卷入了他人的情绪造成自己的困扰。
能被别人情绪影响的人,应该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一个比较善良的人,但是要看程度,一切都是相对的,如果过于感性了反而很多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意志,太容易被左右了。【河北-王雪】
能共情,比不能共情要好一些。毕竟共情能力是情商高低的重要参数。它本身不是问题。但同时也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觉察到情绪的进一步操作是操控和利用情绪。如果只是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但是对自己的情绪无能为力,放任它肆无忌惮地爆发或者沉沦,那么这种觉察同样会给自己带来负担。【河北-张子成】

知乎上曾有一个热度很高的问题引人深思:共情能力太强会不会导致社交障碍,提问者表示自己深受他人情绪的影响,很是困扰。

别人的坏情绪,比如伤心或者愤怒,会引起自己的紧张和焦虑。
情绪敏感,能够迅速察觉出他人的情绪变化。
总是不自觉地卷入别人的情绪漩涡,感到无力、疲惫和深深的挫败。
在别人说出一句话之前就感受到他们的悲伤、愤怒或是寂寞的情绪。
在跟别人打交道时,因为过度在意对方的看法而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首先共情能力非常重要,共情更多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当事人的心情。从而换位思考,如果换作自己会怎么样,是不是能产生共鸣。但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事情会有不同的体会,所以体会到共情时,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也要注意当时的情景、场合以及自己和当事人的情绪来交流。【保定-柏青园】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大多数对他人情绪敏感又反应强烈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因为太能感同身受,也就是共情能力过强。但事实上,真正的共情和上述的两种对他人情绪敏感的情况之间有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共情的出发点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不是为自身的利益——共情是为了理解、体谅和缓和他人的苦难,而并非是出于自我保护。
正确的共情应该明白自己的情绪来自哪里;思考“这真的与我相关吗?”并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承担他人情绪的责任。做到与他人情绪的隔离,建立一定边界感。要明白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不能代替他人痛苦,更无法拯救别人。

话题探讨

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才会真正的愿意去倾听别人的诉说,但是如果这会导致自己的焦虑紧张的程度太深了,假如在咨询中来访者的诉说,让自己共情太深到焦虑的话,就会变得很被动,会把咨询师自己带入进去。【重庆-艾子榆】
凡事有双性,共情固然好,可以体谅对方,对方会感到温暖,从而获取力量。但反作用是不会站在全局看问题,带有预设,影响干扰了正确的判断。【沈阳-兰子】

关系会唤起未愈的创伤,然后给予我们动力,提供适时良机,让我们顺利治愈它们。问题只要暴露出来,我们就能搞定,如此来看,眼前的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只要生命存续,问题就会不断暴露,我们就得不断解决,不会有结束的时候。成长没有「一劳永逸」的说法。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曾说过:「根本没有所谓的尽头。」当我们察觉到自己的问题,从问题中得到成长时,能体味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满足感。不过,只要生命仍然存续,人生会不断地给予我们教训。任何关系都提供成长的机遇。

我们人生来就生活在关系中,人际关系是个人成长的实验室。在关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也是在这样的或好或坏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在他人眼中确认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做出贡献,才得以完成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或许,每个人学习心理学的初衷各不相同,但大部分人最终目的大抵都是进入心理咨询行业、助人自助。在超职,我们所学到的心理咨询的知识、吸收到的经验,终有一天会落实到实践,应用到真正的心理咨询中。

对采访感兴趣,不如来点个赞吧!

采访专栏

受邀嘉宾:初级咨询师-王雪
累计咨询时长:600+以上
咨询取向:动力学
擅长领域:儿童、青少年问题、婚姻情感、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等心理问题
嘉宾介绍:超职初级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

超职初级心理咨询师王雪,受邀接受4月会刊采访,在此将收集到的会员问题做出部分解答,如果你在咨询中遇到同类问题可以反复阅读。
从超职教育毕业后,通过面试审核及实习,最终成功入驻超职心理咨询平台,每月稳定咨询并获得收益。
王雪咨询师作为一位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对于精神分析的疗愈与个人议题的解决是摆在较高位置的,同样,超职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提供了深入学习的专业课程《精神分析:入门必备精神分析史》,了解精神分析的通道,帮助您找到适合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支撑。

  相关课程请移至刊末查看>>>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我在超职现在是初级咨询师,我感觉超职确实培养了我。最初选择超职的那一天其实是有很多不确定的,但是从动力学的角度讲,潜意识得到了安全感,所以我相信超职。之后经过老师细心的指导还有讲解,同时加上我自己的努力,通过了考试,并且在之后,不管是倾诉阶段,还是每一次进阶课程的学习,还有和老师之间考核的互动,我确实觉得在每一个阶段都获得了很多的体验和成长,并且还有很多的新的感悟。
比方说实习阶段,我会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要让自己足够的稳定,而且要把我自己个人的议题部分尽可能的多去看到和挖掘出来,通过动力学这方面能有较大提升。

实习的感受

王雪咨询师的实习感受是怎么样的呢?
心理咨询带来了成长与进步,相信超职、并选择超职是拐点,超职也为拥有并培养出优秀的心理咨询工作者为傲。
通过考试、面试、实习,及时倾诉,接触到了更多各类来访者,实习阶段的王雪咨询师把个人议题尽可能的挖掘,以稳定自己,虽然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但何尝不是成长?
在超职,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听,什么是共情,如何互动理解和讨论、督导、这是一场收获满满的旅程……

采访专栏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当我发现我自己可以是一个容器,并且在容器内自己的情绪和事件没有太多的时候,我可以稳定的承载着。
因为各种情形和各种状况,我遇到出现心理困扰或者是问题的学生和家长是比较多的。当然这个可能和本地的情况有关,因为我们这里属于三线城市,心理健康在家长和学生这里并没有得到较好的普及,所以一般能来到咨询室的,情况相对是比较复杂和严重的。
通过在超职学习,我发现,每经过一个阶段,我自己知道什么是叫做真正的听,什么叫做共情,而共情之后对方会出现大概什么样一种表现说明我的共情是有效的,接下来我会通过下一阶段去和他尝试着互动、理解和讨论。在寻找我们的督导师还有团督积极的参与时,我确实觉得这个过程是收获满满。
最新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我能通过简短的沟通发现他们的需求,或者是让他们有了感悟,当他们对我们咨询师开始有认可和感激的时候,我觉得是最大成就和收获
我发现,其实我的成长和来访者的成长是在互动间彼此螺旋式上升的,这也是我对心理学一个更深层的领悟

正在接通抗疫心理专线的王雪咨询师

第一个正式个案

第一个个案的咨询方向?当时怎样去解决的?

首次咨询,这对每一位步入心理咨询行业的工作者来说,无疑是紧张且忐忑的,掌握了专业知识可能还不够,还需要做更多的咨询准备。
本嘉宾第一个个案的成功离不开的是自己的内心议题与来访者的重合,一切都好像是巧合,但一切都离不开咨询师本人对个人议题的透彻了解与解决……

共同成长,抱着耐心和爱心去帮助来访者。
方向一直都是动力学为主。但是偶尔会配合一些人本或者是认知,同时有的时候也会有一种资源挖掘,比如后现代。
我印象当中第一个个案,那个时候是倾听,我记得我们好几位同时在那里听。我发现那个人他几乎一直在找我听,可能因为经验浅,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后面直到有一次团督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共同分享的这个个案,发现他可能和我们很多的老师都有沟通过,有的老师三次五次、十次八次不等,有的可能一次。那么到我这里,当时感觉有20次以上,但是我却说不出来为什么他跟我说了20次。
当时我认为是因为我跟督导师及时的沟通,在督导师的帮助下,这个个案能够持续,现在看来可能和我内在个人议题当中的一些部分和来访者是重合的,所以我可能会更好的理解和共情这个来访者。

采访专栏

还有就是确实在督导老师的帮助下,在我能力不那么足够,经验尚浅的时候,能够客观的从另外一个视角和高度去看待这个来访者,给到他支持、给到他帮助、和他去互动。
这个确实是我觉得人生收获的第一份很有意义的个案。我觉得不光是帮助了他,其实他也促进了我的成长。那我整体上还是跟老师以动力学的角度结合,看待这个来访者,让我清晰的看到他的个案概念化、他的需求、他现在在做什么,我试图以我的抱持去在他能接纳的条件下给予他一点一点的帮助、提示,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我们是共同成长的。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比较推荐的咨询顺序。

咨询顺序

咨询顺序,并不固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取向,可能都会有一些小的变动。每一位来访者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本次本位寻求帮助的人来说,一起商议的合适的才是最优解。

其实没有固定的,因为我觉得每一个来访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有的框架或者是模式只是我们为了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控制”,而我们如果真的能够有那种内在的淡定和安宁,其实他的每一个举动、他说不说话、说的真与假,其实都有很大的信息量。

执着于咨询顺序的话,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忽略到来访者的一些表达?

是的,而且我觉得那个过程可能是咨询师的不安全感的体现占更多,需要来访者要按照我的意思去走,这个也许是不安全感,也许是有一些人的自恋的部分,这个可能成因也会很多,我理解为是咨询师个人需要成长,需要提升,咨询顺序反而是不太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听来访者表达出来哪些信息。

如果碰到躯体化的来访者,应该怎么去找原因呢,应该怎样去跟来访者表达呢?包括之后的一些改善。

躯体化来访者

以一位出现躯体化表现的青少年为例,他在听到家长声音后出现的手臂抖动,首先在咨询师带领下进行呼吸放松,再继续尝试进行一个连接,比如拉手或者扶一下,再或者喝些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躯体化的症状。也会在后续的咨询中与来访者一同觉察躯体化的症状,通过自我的觉察带来更多的可能。

其实现在青少年躯体化的真的很多,我个人见到的最严重的是一位青少年来访者,能听到某一个家长的声音,家长在门外,我们在屋里,当时也在说话。说实话家长的声音在外面,有墙隔着本身音量就不大,一般情况下都会忽略的,而他可以敏感的捕捉到,然后他的手臂就会无法控制的抖动,大口的喘气,有一种就是类似于呼吸困难甚至快窒息的那种感受,这是我见到的目前为止最印象深刻的。

当我发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尝试着带他用呼吸来先放松,但确实有时候用呼吸是没有办法停止的,那我会尝试着和他有一个连接,比方说拉住手啊,或者是扶住他,尝试建立连接,看看这个连接能不能帮助他,有的时候也会让他尝试着喝一点水。我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尝试让对方从应激的状态下安静下来。

采访专栏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目前感觉这几种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躯体化的程度上其实是很有效的,而且这种具体化基本上不是轻微状态。后续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可能也会带着他去察觉这个躯体化症状。可能会像讲故事一样,比方说如果手臂抖动、不说话,他表现出什么,然后通过他的这种自我对话可能也会让我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同时也让他自己意识到,哦,原来我这个手臂抖动的意义在这里。
在初期,如果没有办法很快的谈论到这一点的话,我可能也会给他一些放松的方法,或者是让他去自己探索。如果我能让你的心静下来,你觉得怎样做最适合你,因为有一些来访者他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可能也会给到一些建议,但只要能够有一点点力量的,我可能都会试图去对推他一把让他站住了,哪怕有点困难,我也愿意多陪他一会,让他再想一想。

第一次咨询,怎么才能更好的去引进话题呢?怎么样能够做到更好的去把控时间。

初次访谈

在初次咨询,话题更多的是由来访者给到后,咨询师与来访者商议决定的,由来访者提出,咨询师跟随,也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过多追问。

在初次的过程当中引进话题,不是咨询师引进,是来访者会带来一个话题或几个话题。当然,如果一个话题还好说,如果几个话题我会跟他讨论一下,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肯定不可能一下子把这么多都探讨出来,那可能对于您来说,您眼下关注的、最急的,或者里面最重视的、影响最大的都可以,那这个时候让他在当中去筛选一个。其实我觉得这个不是我带来的,是他带来的,我跟随。

在时间中的把控方面,第一次在沟通中评估收集相对重要的信息,在咨询结束前10分钟提醒回顾或讨论,配合和尊重来访者是很重要的,如果出现分离焦虑那么先尝试提醒,并且告诉他还会有下次咨询继续陪伴。咨询的结束并不是分开,这样让他接受规定时间的结束。

时间的把控,重点在于听,听完了之后对他的反馈,听多少、反馈到哪里,和在这个沟通的过程当中去评估,收集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
当然第一次肯定不会很多,因为更多的是要允许对方说,如果一直问的话,估计可能人家就不太愿意有下一次了,所以这个时候尽可能的适当重复,不管是重复内容还是去重复听到的话语,包括情感,其实就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在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可以提前先跟来访者说一下,现在还剩下十分钟,或者是剩下五分钟,对于这一块,您看看接下来这一段时间,我们是做一下回顾还是怎么样?
去跟他去讨论,尊重他的方式,让他来控制这一部分时间的使用,我们配合他,并且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如果来访者是能够接纳,那我们就可以顺利的结束。如果有的来访者到最后的时候,因为有分离的问题或者分离焦虑存在,他越到最后话越多,内容信息量越大,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去适当提醒他并且告诉他,其实我不是为了告诉你我要跟你分开了,是想要让你知道这个时

采访专栏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面对家人的时候,会有职业性质的出现吗?有没有这方面的局限呢?

职业性质

对待家人时,可以使用一些有助于人际或情绪的方式处理,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方面生活化,如果真的出现混淆,那不如尝试寻找分析师,处理个人的议题。

个人来讲,职业性质是我一直探索的点,在做个人成长的时候,我的老师提到一个点“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那一刻你是母亲还是心理咨询师”。
当时我给他的回馈是,会把心理咨询可以在生活当中有助于人际关系或者有助于调整情绪等等的方式,一些对我们生活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把它生活化,不要在那一刻刻意的当一个咨询师或者当一个母亲,不如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待孩子要觉察,但是不要对孩子使用专业心理的那一部分。
但如果出现了使用专业心理的情况,可以选择寻找督导或分析师,一起去探讨,解决这个个人议题,为什么作为一个妈妈,这一刻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我的孩子。

间上,我愿意一直在这里等你,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跟我联系。让他觉得我不是在抛弃你或者我不是在离开你,我个人觉得来访者是可以接受在规定时间内分开的。

疫情当前,我们该如何做好心灵自助呢?
从众心理和感性思维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
在疫情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死亡焦虑和生命意义的终极拷问?
为什么我们容易受疫情影响以及如何缓解?

疫情,援助

疫情面前,我们用爱守护。
抗疫心理援助热线,是一场提升,也获得成就。

在新型冠状病毒面前,是医护人员冲到了第一线,不畏艰难与病毒做斗争。来自祖国各地的医疗队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白衣天使,是抗疫路上的逆行者。
抗疫援助热线在此刻,也发挥作用,疫情压力下,过度的情绪波动,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在这时,获得稳定感,增加心灵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超职《心理防”疫“战》,咨询师给您6个提醒。

采访专栏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勤洗手,勤通风不外出,不聚集

戴口罩,勤消毒
众志城,疫情散

王雪咨询师在疫情期间参与了抗疫心理援助热线,这让她对心理咨询与疫情有了更多感悟:
非常荣幸参与到了抗疫心理热线,这对于我是一种进一步的提升和成就,我成为了所在市的一名抗疫心理援助老师。在一次24小时值班当中,我接到一个凌晨的个案,当时的感悟就是,疫情真的来了,真的有很多的人需要我们能够听,能够听得见,能够听得懂,还能够用他能懂的方式回应到他,真的是有很多人需要帮助。
其实没有被隔离或封闭的人会觉得,居家就是天天躺着吃喝玩乐呗,那多舒服,也不用出门也不上班。但是真的不是那样子,那种压力、不确定和惶恐,真的会让这个人随着每一天不能解封,越来越严重,也会带来很大变化,人在这种突发事件面前是很脆弱的。
感谢政府和团队老师对我的认可,让我有了这种经历,但同时也确实感受到了在这么重大的事件面前,人的脆弱和渺小,确实有很多人需要真诚的帮助,需要心理咨询的援助。

心理咨询是怎么起作用的?

很多人都好奇,心理咨询师坐在那和来访者聊聊天,就能帮来访者解决问题?
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咨询要发挥疗效,中间起作用的因素很多。比如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安慰剂的作用、咨询的设置、咨询师的学派是否适合来访者等等。
这里我们只介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咨询提供了新的体验。其中之一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咨询师为来访者提供的是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带评判地倾听、积极地共情、从始至终的陪伴,在这种安全的关系中,来访者会感到自己被全然地接纳,不会被贬低、蔑视,从而愿意去展露内心的脆弱和不为人知的隐秘。这是一种在现实中很难建立的关系。
同时,随着信任的建立,来访者愿意相信咨询师真的能够帮到自己,这种信念会让来访者愿意去与咨询师协同工作,这也是咨询能够起到效果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研究,针对那些做过长程治疗的来访者进行调查,发现在咨询结束很多年后,咨询师说了什么他们已经不记得了,但咨询师当时的眼神、动作、能量却一直萦绕在他们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

咨询彩蛋

来访者,指在生活、工作、婚姻、学习等方面存在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此困扰一般已明显影响到了其工作和生活,来访者无力自行解决,从而主动求助。
心理咨询的对象就是如此,是存在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群。能在出现心理困扰无法解决时,主动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而在我们的社会里,往往会认为心里“生病”是一件极其羞耻的事情。在大部分人的眼中,看心理咨询=心里有病=脑子有病=无法控制自己。
我们不会去嘲笑和身体的病魔做斗争的人,却往往无法容忍一个人内心的脆弱。
这种无知和蔑视,往往是很多人不会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原因,也往往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事实上,接受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我有病,而是因为我不想再逃避下去,我想勇敢地去面对自己的内心,我想成为一个真正为自己负责的人。
所以,我想让你知道的是,能去直面自己的问题,并为此寻求帮助,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情。那些在裂痕上勇于追逐光芒的人,永远不应该被嘲笑。

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人都有病吗?

  相关试听课程请移至刊末观看>>>

心理咨询,疗愈身心

作者武志红是一位我们比较熟悉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普作家,200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专业,他的导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治疗学家钱铭怡教授。
武老师从自己经历过的个案,身边朋友的故事,电影小说中的表现等方面浅显易懂的讲述了在人们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在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学方面的原因,并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建议。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书中所提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可能就在你的身边,亦或者是跟自己有几分相似,这时不妨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与那位故事中的主人公有哪些相似哪些不同,也可以看看武老师在书中所提到的建议是否也会对自己有一些帮助。

读书会分享

建议本书2012年出版,时间较早,书中一些内容如电影小说或社会新闻方面略显过时,在阅读时可以结合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理解,方便阅读。
当然武老师对于书中所讲述的事情的解释和分析放在现在也有其道理,大可放心阅读。

《为何爱会伤人》

文章节选:
一段完整的感情会有三个阶段:
♥ 1+1=1。
♥ 1+1=0。
♥ 1+1=2。
第一个阶段,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两人宛如一体。
第二个阶段,你是我人生痛苦的根本,我是你人生痛苦的所在,我们两个人怎么会走到一起?天大的错误!
第三个阶段,我是我,你是你,但我们在一起,并且真的感觉到我应该和你在一起。
通常我们所颂扬的爱情,其实大多只是处在第一阶段而已。这一阶段,即我所说的幻想阶段。我将完美另一半的形象投射到你身上,你也如此,我们觉得美好极了。然而,一个事实却是,其实你没有看到我,我也不了解你。
第二个阶段,是幻想破灭的阶段:终于一点点地看到了真实的你,但真实的你与想象中的你怎么差别那么大?接受不了,于是战争,希望通过战争再要回那个想象中的人。
第三个阶段,接受了那个真实的人,终于感觉到,以自己的真实存在,与对方的真实存在相处而生出的爱,才是最踏实、最真切的爱。
希望你的爱情能走到第三个阶段,那时你将发现,爱情是一次重生。

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通常来说我们所追寻,所赞扬的爱情大多处在1+1=1的阶段。我们向往那个两人仿若一体看似心有灵犀的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终有一天你我身上那个为对方所绘制的面具会破裂,真实的自我会出现。这时会发现你不再是我认识的你,而我也不是你认识的我了。
进入第二阶段,关系中的两个人都在好奇为什么我选了他。接受不了这种改变的我们开始通过问题,冲突,争吵想要回到那个1+1=1的阶段,但那个阶段终归是我们为对方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幻影,与我们一起生活的总归不是能对方所创造出来的幻影,最终我们都要回归到最真实的自我。
有的爱情就此停留,有的爱情就在通过这一役后得到了升华。
爱情并非融为一体,而是两个不一样的齿轮却可以稳稳地咬合在一起。直视自己的内心,接受那个原本的自己和原本的对方,把自己的心门打开,不再活在那个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之中,也许在这时我们世界才真的因为爱情变得宽广,也能发现爱情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次重生。

读书会分享

相识、相知、相恋
简简单单六个字中包含的却是两个人,甚至是两个家庭的纠缠和较量。我们带着来自原生家庭中对爱的经验,修补童年缺失的希望,追寻着父母背影找到了我们理想中的另一半,期望接下来的日子可以美好而圆满,然而天不遂人愿,在相处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人在一遍遍重复自己过去的遭遇;有人为了争夺权利而争吵不休;有人选择了本不应属于他的爱情;还有的人则害怕接受本就属于他的爱情……种种的问题不仅让我们陷入一种思考,我们向往美好的爱情,圆满的婚姻,我们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为何每次的结果却都与我们的期望截然相反。
武老师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爱情是一个轮回,是在修正童年的错误,重温童年的美好。初看这两句话时本来以为是在描述两类不同的人,一类人在修正童年的错误,另一类人在重温童年的美好,读完整本书后发现好像并不是这么回事,这句话好像说的是一类人,既想修正童年的错误,又习惯于童年的环境,而不愿出来。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又很难发现其中的端倪。而这本书的意义也就在此有了展现,书中大大小小的故事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些问题背后各式各样表现不同的本质一样的原因。虽然在书的最后武老师也没有专门教给我们该如何解决和面对这形形色色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已经逐步清楚问题原因的我们最终都能找到属于我们的方法,和适合我们的爱情。

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膈应人的室友

感觉我最近在处理人际关系有个问题,想来找老师问问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说是人际关系,主要还是和我室友之间的问题,就是这不疫情被封在家里了吗,就感觉我和我室友越来越不对付。

愿意简单说一下是遇到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困扰吗?

疫情期间压力比较大,那是和住在一起的室友之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吗?可以稍微详细的说一下呢

也不能叫不愉快,就感觉她做的很多事情我都特别看不惯,就习惯上的那些。

就比如刚才,我喜欢安静一点的环境,但她就总喜欢外放音乐,让我挺不舒服的,以前我也就晚上在家,见面的时候也不多,现在被封家里之后类似这样的情况就越来越多了,有时候真的挺好奇她怎么就能养成这样的习惯。

有时候挺想让她改改的,但又怕伤感情,毕竟现在天天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的

疗愈树洞

感谢您发来的提问。疫情确实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问题,因为疫情隔离在家,让我们与父母、亲人、朋友、室友的相处时间突然上升,一些问题也在这些相处过程中逐渐产生,其实以上所提到的与室友的生活习惯不同所引发的不愉快就是这些问题中一个比较常见的。
对于您所描述的情况,首先,需要的做的是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成长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学校的教学方式等种种原因都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习惯的形成,任何一种原因的改变也都会影响到我们生活习惯的养成。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习

了解了,之前可能没有那么多机会朝夕相处,现在都在家发现习惯不一致,这让你想尝试改变一下对方。

对,想过好几次了,但是也知道改变一个人其实挺难的,所以想来问问老师这边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那我这边可以提供几个思路,您看看是否会对自己有所帮助。
第一,不同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甚至是大相径庭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可以试着去接受这种不同;
第二,环境总是难以改变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让自己试着去接受这个不一样环境;
第三,最后就是心态,疫情期间大家工作生活都面临比较大的压力,这时候也会有些放大问题,可以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

点击此处查看模拟视频

回复解答

倾诉心事,温暖相伴

其次,环境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难以改变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是最立竿见影的,也是最简洁的方法。比如您有提到过自己喜欢安静,但是室友习惯外放音乐,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带上耳塞,或者和对方沟通,亦或是尝试一些其他的方法。当然这也不是在鼓励大家,任何事情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对方确实触碰到了我们的底线,那么我们也同样要鼓起勇气告诉对方“您这样做让我感到十分的不高兴,我希望您下一次可以注意一下。”
当然了,如果您有足够多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心理学的基础,那么您也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过去,找寻一下以前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或感受,尝试挖掘产生这些情绪的深层原因。要知道,在这世界上不一样或者说截然相反的人很多,一部分人能够以平常心待之,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巴不得这辈子都不要再相见,这之中必然会有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原因,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这些原因,那么解决问题自然也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咨询师的角度来说,对于您所描述的情况,在实际的咨询中,相对常见的情况是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有没有办法改变对方。这时作为咨询师需要首先要向来访者澄清一个事实:谁来谁咨询,谁有问题谁咨询。心理咨询没有办法给没有咨询意愿,以及没有来到咨询室的人进行咨询。咨询师的咨询对象只能是当前坐在咨询室里,并有咨询意愿的人。

膈应人的室友

疗愈树洞

愿做你的疗愈树洞。
分享自己的故事、烦恼等,或者想要分享的个人成长报告,可匿名。

一定要向来访者澄清这一点,并帮助来访者寻找一个合适的咨询目标。之后在根据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参考上文说到的一些观点,进行咨询。
处在社会环境下的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际问题,有时,变一下形式,会发现一切大不一样。

倾诉心事,温暖相伴

惯,最后形成一个与别人都不一样的自我。就像我们的助教老师所说可以试着去接受这种不同,把它作为一种人生经验,一种积累,也许就会在处理某件事时发挥出作用。

匆匆是一位拥有两个宝贝的妈妈,从北京到保定工作发展,通过一次与大女儿的对话,引发的一系列思考与觉察……

大家好:
我是匆匆,来自河北保定,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虽然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其实从内心来说,我真的是深表惭愧。我和我家先生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我家女儿出生于09年(老大),小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我们身边,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直到孩子上小学我们才慢慢的把工作从北京往保定转移,但是这期间依然是北京和保定两个城市来回跑,在这期间我们家老二出生了。因为孩子要上小学的原因,我们身为家长也知道孩子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我们打算不管再忙再累也尽量多抽出一些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本以为孩子在上小学的这段时间是开心快乐的,但是变化就发生在孩子小学毕业要上初中的这个暑假。
有一天晚上,我们跟孩子无意间聊天,我女儿跟我们说:“爸爸妈妈,虽然我上小学的这段时间有你们的陪伴,我很开心,但是我更小的时候以及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你们不在我身边,我现在想一想真的觉得我过的很可怜。”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我感到很吃惊?!我赶紧问:“为什么呢?”孩子的回答也很简单,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因为这段时间我感觉我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我觉得我的童年有缺憾。”孩子的这句话对我的刺激很大,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父母即便是没有在她身边,但是应该给予的爱我们一样也没有少啊!于是我开始反思,到底应该怎么样才可以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青少年呢?!而我的儿子(老二)现在却正处在童年。

改变从认识超职开始

【作者:匆匆】

成长驿站

怀着一份这样的心情,我找到了超职。了解了家庭教育,也明白了如果想教育一个优秀的孩子,那首先我要是一名优秀的家长才可以,你想叫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也必然要以身作则,于是我开始了超职的学习。
在超职我看到了很多想要改变的家长,我为每一位想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改变孩子,改善家庭关系的学习者们点赞。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已经明白了教育孩子的一些底层逻辑,对于教育心理以及孩子成长的变化和心理都有了一些了解,明白了孩子为什么会做出一些家长不理解的行为的原因。以后我也再也不会因为不懂就对孩子大喊大叫了,我也能感受到我和孩子在一起进步。
感谢超职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改变从认识超职开始,也祝天下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祝所有的父母都能好好享受孩子在身边的这些美好的时光!
              

为投稿点个赞吧!

爱于心,书于行

感谢孩子,她让我成长

【作者:张振敏】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儿上的985大学,现在研究生毕业已经参加工作,儿子初中毕业就不上学步入了社会。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以为对孩子的教育我尽力了,尽到责任了,姑娘学习好,适合上学,儿子不爱学习,就不是上学那块料。
当有一天,我家上研究生的姑娘对我说:“从小到大,你除了给我吃穿,供我上学之外,你还管过我什么?”我惊呆了,我不明白,一向乖巧懂事,聪明伶俐的姑娘怎么变得这么不可理喻。这么多年来,我辛辛苦苦,小学把她从农村转到省会城市,插班到重点小学,又上了重点中学,上了985大学,研究生。我以她为骄傲,自以为自己做的不错,她怎么就不知道感恩呢?我为此痛苦,也常常暗自落泪。
后来,她偶尔在家的时候,我们也是矛盾不断,因为一点小事,她闹脾气,使性子,好像满世界都对不起她,我问她:“我供你吃穿供你上学,难道还不够吗,你还想怎么样?”她说:“我不给你说了,给你说你也不懂”。我们的沟通常常是不欢而散,我一直觉得我养了个白眼狼。
2020年的疫情,世界按下了暂停键,让我们有了更多相处的时间。姑娘给我讲了她从小到大成长中的委屈,人际交往的困惑,性格的缺陷给她带来的负面影响。她自卑,觉得很多地

同样,本文来自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培养了研究生女儿一直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但是女儿却并不”感恩“,一直有些冲突矛盾,疫情期间与女儿的共处与深谈令作者有了一番警醒与感悟……

成长驿站

姑娘说的那些话,就像一个响雷炸在我心里,颠覆了我原来的认知,原来是这么回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绝不是给孩子提供物质那么简单。在那一瞬间,我们之间所有的不愉快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我也明白了我们每次冲突的根源。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当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而给他造成的负面影响时,他们一直在等父母的一个“道歉”,而父母因为把孩子养育成人一直等待子女的“感恩”。这些冲突如果双方不能认知觉醒,通过沟通达成和解,家庭矛盾必然一直存在,孩子的情绪势必积累并不断爆发。家长也必定心生怨恨,痛苦不堪。可喜的是我家姑娘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自我成长并帮助我成长。感谢我家孩子,她在我心中点燃了一束光,照亮了我心中从未触碰到的角落,那就是家庭教育的无知。她让我意识到家长不光是孩子物质的提供者,还是精神的滋养者,情感的陪伴者,迷途的领航者。我也开始深深地反省自己,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无知,我留下了太多的遗憾,除了物质供应,别的地方缺失得太多了。如果我早些通过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也许我家姑娘性格会很好,人生路会走得更顺畅。如果我能因材施教,多些耐心和爱心,也许我家儿子也能接受到高等教育,人生路就会是另一番样子。一切醒悟的太晚了。
从那时起,姑娘再也不抱怨了,她知道父母是爱她的,只是没有爱的能力。我也常常会共情她,理解她,她的性格在慢慢变好,我们的亲子关系变得和谐了,同时家庭关系也更融洽了。我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方向,我明白,父母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弥补以前的无知,以后的岁月才能少留遗憾。

爱于心,书于行

方不如别人,没有安全感,敏感脆弱,有什么需求不敢也不善于表达出来,只能是委屈自己。当她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她尝试着寻找产生这些因素的原因,当她从书中找到答案时,也是痛哭流涕,不能自已。她这些年一直通过各种方法来弥补性格的不足。

春日不迟 相逢终有时 

拍摄者:威海-张依
Title:日常采集
春日才有的浪漫。

拍摄者:河北-璇
Title:抓住美好
能够这样绽放的时候,就是春天来了。

春和景明  
不负春光不负己

投稿摄影作品
,这美好与您共享…

会员秀场

拍摄者:邢台-豆维维
Title:采风的路人

有春风拂面的温柔,也有美好的故事发生。

往期回顾/huigu

新春特辑,祝福与知识同在

冬奥主题、个人成长与疗愈

大咖采访、原生家庭的探寻

2022年起,超职俱乐部会刊项目开启,从最初的报刊形式到电子刊物,每一期都在改变,在广大会员的支持下一步步成长与改善,以下往期刊物,供您闲暇或有需求时翻看……

一月刊

二月刊

三月刊

福利专区

试听福利/fuli

教资试听课: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上)                                  

点击想要阅读的内容对应区域,即可查看对应会刊与福利视频。

心理试听课:
超职《走进心理学》                       

专业课程:
《精神分析入门必备:精神分析史》                                               

2022年4月刊
执行主编:房孟
责任编辑:王雪姣 吴晓雪 

会刊团队致力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超职必读刊物,成为优秀作者的精神家园,我们愿做你片刻休憩的港湾,更希望做你扬帆起航的船,承载起你的高远。

会刊问卷调查
更多建议点击此处

建议征集/jianyi

建议征集

超职俱乐部会刊团队,现面向全体会员征集活动意愿与学习建议,如您有针对俱乐部及会刊的想法与建议均可点击此处或识别二维码提交。
我们期待收到您的宝贵建议!

出版:超职教研组
网址:https://chaozhiedu.com
邮箱:chaozhijulebu@dingtalk.com

超职俱乐部与您

本刊最终解释权归超职教研组所有

一起遇见更好的自己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