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产业信息动态-8月28日

华阳集团产业技术研究总院    主办

内刊

2024年8月28日

363期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industry

产业信息动态

——摘选国家能源之声《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能源发展国情实际,深邃洞见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能源变革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了做好能源工作的战略导向、目标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目 录                        CONTENTS

权威之声

05

上海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

宏观政策

行业聚焦

15

从一颗EVA粒子看中国新材料创新突破之路

25

张映斌:5年内TOPCon主流地位不动摇

专业评论

技术前沿

 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问世!

19

会展信息

2024中国(江苏)新型电力 · 新能源 · 新材料创新应用博览会

31

09

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

01

权威之声

authority   VOICE

权威之声

上海市“风光同场”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案

来源: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展海上光伏是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指导和推动上海市海上光伏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21〕1445号)、《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沪府发〔2022〕4号)、《上海市可再生能源项目竞争配置管理办法》(沪发改规范〔2024〕2号)等文件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制定本方案。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进海上光伏试点示范开发与规模化发展,打造海上光伏项目集群,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坚持统筹规划、有序实施,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规划衔接,满足海域使用、生态保护、通航安全等要求。坚持集约节约、生态优先,实现海上光伏送出路由集约共用,减少海域及岸线资源占用,做好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修复。坚持创新驱动、降本增效,加强技术与开发模式创新,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降本增效,加快形成海上光伏新质生产力。坚持市场主导、安全可靠,完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优质主体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全面加强海上光伏建设、运维全链条管理。
建设目标
2024年,启动首轮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首轮竞争配置项目作为我市保障性并网项目,纳入我市可再生能源年度开发建设方案,由市电力公司保障并网消纳,鼓励投资主体按需配置储能。
2025年,开展其余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和开发建设。投资主体配套建设新型储能装置,出力不低于海上光伏装机容量的20%(额定充放电时长不少于2小时)。新型储能可通过自建、合建或容量租赁的模式实现,与海上光伏同步建成并网。
项目参加市场化交易后,按照相关电力市场规则要求执行。
三、重点任务
1.打造风光同场海上光伏集群。按照集约用海、安全可靠、生态友好等原则,充分考虑原有海上风电场的运行和维护需求。统筹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衔接,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军事设施保护区、航路和锚地、未开发利用的潮间带海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其他区域。聚焦我市周边东海大桥、临港、金山、奉贤等已建、在建海上风电场址海域范围,以“风光同场”的模式进行海上光伏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集群。
2.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开发。海上光伏纳入我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原则上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开发时序。严格控制项目用海面积,在满足行业设计标准前提下,单位兆瓦用海面积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用海面积控制指标。开发企业应做好海上光伏场址的建设条件、建设方案和接入消纳等分析,严格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前应做好军事影响、通航安全、环境影响、海域使用等相关专题论证工作,并依法取得相应主管部门批复文件,坚决杜绝不具备条件的项目未批先建。
3.优化廊道送出和电网消纳。立足项目周边电网的接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优选接入点和接入电压等级。光伏送出路由应做好与原有风电设施衔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路由方案,做到节约集约用海、集中统一送出。电网企业应根据我市相关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及时优化电网规划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安排,加快推进海上光伏项目的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有效支撑规模化海上光伏高效接入。电网企业建设确有困难、规划建设时序不匹配的光伏电站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可由海上光伏投资主体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出资建设,经协商一致后由电网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回购。
4.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避让各类禁止开发的敏感区域,海上光伏布局不得超过原有海上风电场址海域范围。结合原有海上风电环评相关资料,充分做好海上光伏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工作,严格落实施工建设及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案。海上光伏用海应落实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项目建成后做好海洋环境跟踪监测与评估,鼓励开展连续监测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联动运行。
5.推进海上光伏技术装备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关注光伏材料研发、电池效率提升、施工建造能力、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等方面技术创新,推动适应海洋盐雾环境的高效组件、抗恶劣海况新型支架及基础、适用海洋环境的智能化逆变器和箱变、海上光伏专用施工船舶、智能化监测和运维系统等重大技术攻关和新型装备研发,力争取得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实现项目降本增效,建设技术领先的示范项目。
6.协同保障项目安全规范实施。投资主体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做好海上光伏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建设、运营各环节安全管理。海上光伏布局、建设和运维需做好和原有海上风电设备设施衔接,不得对原有海上风电运行安全造成影响,按照海域使用法律法规做好全生命周期海域使用的相关手续规范办理。海事等相关部门强化项目建设与运营阶段的安全监管,海洋部门加强对项目用海监管。发生重大事故和设备故障时,投资主体应及时向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电网调度机构报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市海洋局、上海警备区、上海海事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临港新片区建立海上光伏推进机制,及时解决海上光伏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海上光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强化要素保障。将海上光伏项目纳入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环境保护、电网接入等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理效率,营造海上光伏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各方投资海上光伏积极性。
3.做好监测评估。加强海上光伏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海上光伏生产及并网运行、技术装备等信息收集、统计管理机制,及时掌握海上光伏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海上光伏项目进展、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海上光伏开发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权威之声

2024年,启动首轮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规模不低于100万千瓦。首轮竞争配置项目作为上海市保障性并网项目,纳入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年度开发建设方案,由上海市电力公司保障并网消纳,鼓励投资主体按需配置储能。2025年,开展其余海上光伏项目竞争配置和开发建设。投资主体配套建设新型储能装置,出力不低于海上光伏装机容量的20%(额定充放电时长不少于2小时)。新型储能可通过自建、合建或容量租赁的模式实现,与海上光伏同步建成并网。项目参加市场化交易后,按照相关电力市场规则要求执行。
重点任务
打造风光同场海上光伏集群。按照集约用海、安全可靠、生态友好等原则,充分考虑原有海上风电场的运行和维护需求。统筹做好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衔接,不占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岸线、军事设施保护区、航路和锚地、未开发利用的潮间带海域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其他区域。聚焦上海市周边东海大桥、临港、金山、奉贤等已建、在建海上风电场址海域范围,以“风光同场”的模式进行海上光伏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集群。
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开发。海上光伏纳入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原则上通过市场化竞争方式确定项目投资主体和开发时序。严格控制项目用海面积,在满足行业设计标准前提下,单位兆瓦用海面积不得高于国家规定的用海面积控制指标。开发企业应做好海上光伏场址的建设条件、建设方案和接入消纳等分析,严格依法依规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前应做好军事影响、通航安全、环境影响、海域使用等相关专题论证工作,并依法取得相应主管部门批复文件,坚决杜绝不具备条件的项目未批先建。
优化廊道送出和电网消纳。立足项目周边电网的接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优选接入点和接入电压等级。光伏送出路由应做好与原有风电设施衔接,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路由方案,做到节约集约用海、集中统一送出。电网企业应根据我市相关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方案,及时优化电网规划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安排,加快推进海上光伏项目的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建设,有效支撑规模化海上光伏高效接入。电网企业建设确有困难、规划建设时序不匹配的光伏电站配套电力送出工程,可由海上光伏投资主体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出资建设,经协商一致后由电网企业依法依规进行回购。
强化生态保护和环境监测。严格按照政策要求避让各类禁止开发的敏感区域,海上光伏布局不得超过原有海上风电场址海域范围。结合原有海上风电环评相关资料,充分做好海上光伏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工作,严格落实施工建设及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案。海上光伏用海应落实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项目建成后做好海洋环境跟踪监测与评估,鼓励开展连续监测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联动运行。
5.推进海上光伏技术装备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关注光伏材料研发、电池效率提升、施工建造能力、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等方面技术创新,推动适应海洋盐雾环境的高效组件、抗恶劣海况新型支架及基础、适用海洋环境的智能化逆变器和箱变、海上光伏专用施工船舶、智能化监测和运维系统等重大技术攻关和新型装备研发,力争取得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实现项目降本增效,建设技术领先的示范项目。
6.协同保障项目安全规范实施。投资主体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做好海上光伏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建设、运营各环节安全管理。海上光伏布局、建设和运维需做好和原有海上风电设备设施衔接,不得对原有海上风电运行安全造成影响,按照海域使用法律法规做好全生命周期海域使用的相关手续规范办理。海事等相关部门强化项目建设与运营阶段的安全监管,海洋部门加强对项目用海监管。发生重大事故和设备故障时,投资主体应及时向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电网调度机构报告。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市海洋局、上海警备区、上海海事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临港新片区建立海上光伏推进机制,及时解决海上光伏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海上光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强化要素保障。将海上光伏项目纳入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环境保护、电网接入等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理效率,营造海上光伏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各方投资海上光伏积极性。
3.做好监测评估。加强海上光伏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海上光伏生产及并网运行、技术装备等信息收集、统计管理机制,及时掌握海上光伏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海上光伏项目进展、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海上光伏开发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权威之声

海上光伏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工作,严格落实施工建设及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案。海上光伏用海应落实海域立体分层设权,项目建成后做好海洋环境跟踪监测与评估,鼓励开展连续监测设施建设和信息共享,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工作联动运行。
推进海上光伏技术装备创新。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关注光伏材料研发、电池效率提升、施工建造能力、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等方面技术创新,推动适应海洋盐雾环境的高效组件、抗恶劣海况新型支架及基础、适用海洋环境的智能化逆变器和箱变、海上光伏专用施工船舶、智能化监测和运维系统等重大技术攻关和新型装备研发,力争取得关键技术领域重大突破,实现项目降本增效,建设技术领先的示范项目。
协同保障项目安全规范实施。投资主体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制度,切实做好海上光伏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加强建设、运营各环节安全管理。海上光伏布局、建设和运维需做好和原有海上风电设备设施衔接,不得对原有海上风电运行安全造成影响,按照海域使用法律法规做好全生命周期海域使用的相关手续规范办理。海事等相关部门强化项目建设与运营阶段的安全监管,海洋部门加强对项目用海监管。发生重大事故和设备故障时,投资主体应及时向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电网调度机构报告。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东海局、市海洋局、上海警备区、上海海事局、市规划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临港新片区建立海上光伏推进机制,及时解决海上光伏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海上光伏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将海上光伏项目纳入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协调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用地用海、环境保护、电网接入等要素保障。各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办理效率,营造海上光伏良好发展环境,调动各方投资海上光伏积极性。做好监测评估。加强海上光伏信息监测体系建设,建立海上光伏生产及并网运行、技术装备等信息收集、统计管理机制,及时掌握海上光伏发展动态。建立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对海上光伏项目进展、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实施方案,确保海上光伏开发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02

宏观政策

MACROPOLICY

宏观政策

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

来源:国家能源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能源发展国情实际,深邃洞见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能源变革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明确了做好能源工作的战略导向、目标要求和重要举措,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能源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能源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能源领域国际合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中央骨干能源企业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国家队、主力军,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锚定强国目标,端牢能源饭碗,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全面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能源力量。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
党的领导是新时代能源发展壮大的“根”和“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能源战线的共同奋斗目标。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转型任务艰巨等诸多挑战。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能源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能源问题,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强化政治担当,扛牢政治责任,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体现到能源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新时代能源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我们党领导的能源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现阶段,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用电量已分别达到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70%、80%,但人均生活用电量还不到40%,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用能方式、品质和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抓好能源安全生产,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带头做好稳价稳市,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必须提升清洁能源供应水平,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民生工程,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充足能源供应和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坚持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谁掌握了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从历史维度看,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保障基础,对于大国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从国际环境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能源安全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优先关切。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不断冲击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我国能源安全风险有增无减。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能源安全支撑作用,从全球化战略角度加强能源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绿色能源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断提升我国能源供应的韧性、可靠性、充裕性和可持续性。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以战略思维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煤炭时代的“过去”未去,化石能源时代的“现在”仍在,新能源时代的“未来”已来。到“十五五”时期,煤炭还将是我国的压舱石能源,石油是战略保持能源,天然气是重要过渡性能源,绿电、绿氢、核电等是主力接替性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选择。这要求我们必须瞄准能源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抓好能源安全、能源低碳、能源经济和能源科技“四大战略任务”,加快推动能源“不可能三角”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包容性三角”。
牢牢把握能源安全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总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今后一个时期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更热、更冷、更涝、更旱的极端天气轮番上演,能源总量保障、区域平衡、峰谷调节等问题凸显。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要坚持把国家能源安全放到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这个最大的战略中去谋划、去推进,立足我国基本“能情”,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核电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煤制油重大战略项目及产业集群,持续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促进全国各区域、各时段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保障能源运输大通道高效畅通,切实筑牢能源安全保障根基。
牢牢把握能源低碳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我国能源和工业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0%左右,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0%—50%,碳减排压力很大。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博弈背后的实质更多关系到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要积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着眼“双碳”目标任务,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风电光伏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步推进绿电比重提升和煤电低碳改造,持续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更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牢牢把握能源经济是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从国际、国内多次能源危机事件看,能源经济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涉及不同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城乡供用能结构调整,也涉及不同能源品种的经济性、协调互补及产供储销各环节协同联动。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能源系统整体成本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价格传导不力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资源配置和效率效益提升。要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煤炭和电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完善煤炭长协和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有序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规模。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着力破解降碳与经济承受力的矛盾,推动实现转型成本公平分担和及时传导,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牢牢把握能源科技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能源技术变革趋势,高度重视能源技术变革的重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次能源转型都伴随着科技进步推动主体能源更替升级、社会生产力跨越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对于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构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我国能源科技的一些重要方向、重大工程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部分基础设施还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完善战略性能源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攻克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颠覆性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大规模新型煤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成套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伸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绿氢制储运、氢氨耦合、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低碳零碳燃料掺烧、钍基熔盐堆、煤基新型可降解材料、新一代二氧化碳经济捕集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布局超导储能、核聚变、深部煤炭地下气化、深部地热、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高性能碳纤维等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全力彰显骨干能源央企新担当新作为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展现“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使命担当,努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以煤炭煤制油气保能源安全。牢记“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等重要指示,深化煤炭战略资源布局接续和增储上产,建设4个亿吨级绿色生态智能矿区,拓宽疆煤出区和进口煤通道,兜住我国能源安全的底线。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健全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当好煤基油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更好服务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
以新一代煤电保电力系统稳定。牢记“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重要指示,探索实施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合理布局支撑性保障性电源,深化存量机组“三改联动”,提升全负荷低碳性、满负荷可靠性、宽负荷经济性、低负荷适应性、变负荷灵活性,不断增强系统稳定基础和保供能力。
以多元快速创新保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牢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指示,坚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序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着力打造大渡河、黄河上游、开都河、伊犁喀什河、西藏易贡藏布、金沙江上游等6个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新能源突破1亿千瓦装机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以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牢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优势,优化运输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强化煤电协同、煤化协同、煤运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产融协同。加快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做强做优国能e购、国能e商、国能e电、国能e链等四个千亿级生态化平台,加快建设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行业大模型领域链主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优质资源、绿色能源、国际贸易、技术装备合作。
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牢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坚定“创新是企业的责任”的理念,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国家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坚决扛起“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这一科技创新领先工程,在生态低损害、常态少人化、瓦斯低排放的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支撑高比例新能源转型的煤炭灵活高效发电,可油化灵活切换、深度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煤制油气,大规模、安全、经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4个方向,形成一批领跑国际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一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仍面临需求压力巨大、供给制约较多、绿色转型任务艰巨等诸多挑战。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能源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能源问题,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强化政治担当,扛牢政治责任,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体现到能源工作各方面各环节,确保新时代能源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我们党领导的能源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现阶段,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用电量已分别达到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70%、80%,但人均生活用电量还不到40%,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用能方式、品质和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升空间。必须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抓好能源安全生产,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带头做好稳价稳市,确保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必须提升清洁能源供应水平,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等民生工程,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充足能源供应和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
坚持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能源的重要性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谁掌握了能源,谁就可能掌握发展空间、掌握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从历史维度看,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保障基础,对于大国强国建设意义重大。从国际环境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能源安全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优先关切。随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不断冲击全球能源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我国能源安全风险有增无减。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能源安全支撑作用,从全球化战略角度加强能源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体系建设,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绿色能源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不断提升我国能源供应的韧性、可靠性、充裕性和可持续性。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以战略思维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煤炭时代的“过去”未去,化石能源时代的“现在”仍在,新能源时代的“未来”已来。到“十五五”时期,煤炭还将是我国的压舱石能源,石油是战略保持能源,天然气是重要过渡性能源,绿电、绿氢、核电等是主力接替性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选择。这要求我们必须瞄准能源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抓好能源安全、能源低碳、能源经济和能源科技“四大战略任务”,加快推动能源“不可能三角”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包容性三角”。
牢牢把握能源安全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总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今后一个时期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更热、更冷、更涝、更旱的极端天气轮番上演,能源总量保障、区域平衡、峰谷调节等问题凸显。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要坚持把国家能源安全放到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这个最大的战略中去谋划、去推进,立足我国基本“能情”,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核电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煤制油重大战略项目及产业集群,持续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促进全国各区域、各时段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保障能源运输大通道高效畅通,切实筑牢能源安全保障根基。
牢牢把握能源低碳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我国能源和工业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0%左右,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0%—50%,碳减排压力很大。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博弈背后的实质更多关系到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要积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着眼“双碳”目标任务,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风电光伏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步推进绿电比重提升和煤电低碳改造,持续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更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牢牢把握能源经济是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从国际、国内多次能源危机事件看,能源经济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涉及不同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城乡供用能结构调整,也涉及不同能源品种的经济性、协调互补及产供储销各环节协同联动。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能源系统整体成本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价格传导不力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资源配置和效率效益提升。要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煤炭和电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完善煤炭长协和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有序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规模。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着力破解降碳与经济承受力的矛盾,推动实现转型成本公平分担和及时传导,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牢牢把握能源科技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能源技术变革趋势,高度重视能源技术变革的重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次能源转型都伴随着科技进步推动主体能源更替升级、社会生产力跨越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对于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构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我国能源科技的一些重要方向、重大工程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部分基础设施还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完善战略性能源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攻克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颠覆性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大规模新型煤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成套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伸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绿氢制储运、氢氨耦合、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低碳零碳燃料掺烧、钍基熔盐堆、煤基新型可降解材料、新一代二氧化碳经济捕集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布局超导储能、核聚变、深部煤炭地下气化、深部地热、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高性能碳纤维等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全力彰显骨干能源央企新担当新作为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展现“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使命担当,努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以煤炭煤制油气保能源安全。牢记“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等重要指示,深化煤炭战略资源布局接续和增储上产,建设4个亿吨级绿色生态智能矿区,拓宽疆煤出区和进口煤通道,兜住我国能源安全的底线。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健全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当好煤基油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更好服务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
以新一代煤电保电力系统稳定。牢记“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重要指示,探索实施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合理布局支撑性保障性电源,深化存量机组“三改联动”,提升全负荷低碳性、满负荷可靠性、宽负荷经济性、低负荷适应性、变负荷灵活性,不断增强系统稳定基础和保供能力。
以多元快速创新保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牢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指示,坚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序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着力打造大渡河、黄河上游、开都河、伊犁喀什河、西藏易贡藏布、金沙江上游等6个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新能源突破1亿千瓦装机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以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牢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优势,优化运输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强化煤电协同、煤化协同、煤运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产融协同。加快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做强做优国能e购、国能e商、国能e电、国能e链等四个千亿级生态化平台,加快建设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行业大模型领域链主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优质资源、绿色能源、国际贸易、技术装备合作。
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牢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坚定“创新是企业的责任”的理念,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国家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坚决扛起“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这一科技创新领先工程,在生态低损害、常态少人化、瓦斯低排放的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支撑高比例新能源转型的煤炭灵活高效发电,可油化灵活切换、深度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煤制油气,大规模、安全、经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4个方向,形成一批领跑国际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当前,我国能源结构处于“三期叠加”阶段,煤炭时代的“过去”未去,化石能源时代的“现在”仍在,新能源时代的“未来”已来。到“十五五”时期,煤炭还将是我国的压舱石能源,石油是战略保持能源,天然气是重要过渡性能源,绿电、绿氢、核电等是主力接替性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性选择。这要求我们必须瞄准能源强国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抓好能源安全、能源低碳、能源经济和能源科技“四大战略任务”,加快推动能源“不可能三角”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包容性三角”。
牢牢把握能源安全是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是世界第一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总量约占世界的1/5,消费总量约占世界的1/4,同时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态势,今后一个时期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加之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更热、更冷、更涝、更旱的极端天气轮番上演,能源总量保障、区域平衡、峰谷调节等问题凸显。如何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要坚持把国家能源安全放到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这个最大的战略中去谋划、去推进,立足我国基本“能情”,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实施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积极稳妥推进水电、核电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煤制油重大战略项目及产业集群,持续加强能源安全运行预测预警,促进全国各区域、各时段能源生产消费协调平衡,保障能源运输大通道高效畅通,切实筑牢能源安全保障根基。
牢牢把握能源低碳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我国能源和工业活动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90%左右,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0%—50%,碳减排压力很大。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破解发展环境、要素保障等方面的难题。与此同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约谈判斗争激烈,博弈背后的实质更多关系到发展权与排放权的权衡。要积极适应能源转型需要,着眼“双碳”目标任务,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完善风电光伏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步推进绿电比重提升和煤电低碳改造,持续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更好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牢牢把握能源经济是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能源产业优势,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从国际、国内多次能源危机事件看,能源经济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既涉及不同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城乡供用能结构调整,也涉及不同能源品种的经济性、协调互补及产供储销各环节协同联动。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能源系统整体成本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价格传导不力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资源配置和效率效益提升。要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煤炭和电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完善煤炭长协和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有序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规模。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着力破解降碳与经济承受力的矛盾,推动实现转型成本公平分担和及时传导,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牢牢把握能源科技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能源技术变革趋势,高度重视能源技术变革的重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次能源转型都伴随着科技进步推动主体能源更替升级、社会生产力跨越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对于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构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我国能源科技的一些重要方向、重大工程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部分基础设施还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完善战略性能源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攻克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颠覆性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大规模新型煤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成套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伸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绿氢制储运、氢氨耦合、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低碳零碳燃料掺烧、钍基熔盐堆、煤基新型可降解材料、新一代二氧化碳经济捕集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布局超导储能、核聚变、深部煤炭地下气化、深部地热、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高性能碳纤维等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全力彰显骨干能源央企新担当新作为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展现“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使命担当,努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以煤炭煤制油气保能源安全。牢记“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等重要指示,深化煤炭战略资源布局接续和增储上产,建设4个亿吨级绿色生态智能矿区,拓宽疆煤出区和进口煤通道,兜住我国能源安全的底线。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健全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当好煤基油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更好服务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
以新一代煤电保电力系统稳定。牢记“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重要指示,探索实施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合理布局支撑性保障性电源,深化存量机组“三改联动”,提升全负荷低碳性、满负荷可靠性、宽负荷经济性、低负荷适应性、变负荷灵活性,不断增强系统稳定基础和保供能力。
以多元快速创新保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牢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指示,坚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序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着力打造大渡河、黄河上游、开都河、伊犁喀什河、西藏易贡藏布、金沙江上游等6个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新能源突破1亿千瓦装机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以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牢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优势,优化运输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强化煤电协同、煤化协同、煤运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产融协同。加快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做强做优国能e购、国能e商、国能e电、国能e链等四个千亿级生态化平台,加快建设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行业大模型领域链主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优质资源、绿色能源、国际贸易、技术装备合作。
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牢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坚定“创新是企业的责任”的理念,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国家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坚决扛起“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这一科技创新领先工程,在生态低损害、常态少人化、瓦斯低排放的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支撑高比例新能源转型的煤炭灵活高效发电,可油化灵活切换、深度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煤制油气,大规模、安全、经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4个方向,形成一批领跑国际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工程,既涉及不同区域能源开发利用布局优化、城乡供用能结构调整,也涉及不同能源品种的经济性、协调互补及产供储销各环节协同联动。现阶段,我国能源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能源系统整体成本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价格传导不力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能源资源配置和效率效益提升。要加快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还原能源商品属性,推动煤炭和电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市场衔接,完善煤炭长协和电力中长期交易机制,有序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规模。健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着力破解降碳与经济承受力的矛盾,推动实现转型成本公平分担和及时传导,引导各类经营主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牢牢把握能源科技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和把握能源技术变革趋势,高度重视能源技术变革的重大作用”。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次能源转型都伴随着科技进步推动主体能源更替升级、社会生产力跨越提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对于发展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构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先发优势至关重要。我国能源科技的一些重要方向、重大工程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部分基础设施还存在受制于人的短板,技术“空心化”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完善战略性能源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攻克关键共性、前沿引领、现代工程、颠覆性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突破大规模新型煤直接液化、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煤间接液化成套关键技术和产业链延伸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绿氢制储运、氢氨耦合、风光火储一体化运行、低碳零碳燃料掺烧、钍基熔盐堆、煤基新型可降解材料、新一代二氧化碳经济捕集等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布局超导储能、核聚变、深部煤炭地下气化、深部地热、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高性能碳纤维等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场景建设,切实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走好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必须全力彰显骨干能源央企新担当新作为
国家能源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忠诚履行职责使命,展现“能源供应压舱石、能源革命排头兵”使命担当,努力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以煤炭煤制油气保能源安全。牢记“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等重要指示,深化煤炭战略资源布局接续和增储上产,建设4个亿吨级绿色生态智能矿区,拓宽疆煤出区和进口煤通道,兜住我国能源安全的底线。坚持“煤油气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健全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当好煤基油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更好服务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
以新一代煤电保电力系统稳定。牢记“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重要指示,探索实施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合理布局支撑性保障性电源,深化存量机组“三改联动”,提升全负荷低碳性、满负荷可靠性、宽负荷经济性、低负荷适应性、变负荷灵活性,不断增强系统稳定基础和保供能力。
以多元快速创新保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牢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指示,坚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序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着力打造大渡河、黄河上游、开都河、伊犁喀什河、西藏易贡藏布、金沙江上游等6个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新能源突破1亿千瓦装机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以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牢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优势,优化运输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强化煤电协同、煤化协同、煤运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产融协同。加快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做强做优国能e购、国能e商、国能e电、国能e链等四个千亿级生态化平台,加快建设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行业大模型领域链主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优质资源、绿色能源、国际贸易、技术装备合作。
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牢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坚定“创新是企业的责任”的理念,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跟国家重大项目,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坚决扛起“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这一科技创新领先工程,在生态低损害、常态少人化、瓦斯低排放的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支撑高比例新能源转型的煤炭灵活高效发电,可油化灵活切换、深度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煤制油气,大规模、安全、经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4个方向,形成一批领跑国际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宏观政策

储、油化并举、平急结合”,健全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当好煤基油化新材料产业链链长,更好服务国家油品战略储备和应急能力建设。
以新一代煤电保电力系统稳定。牢记“决不允许再次发生大面积‘拉闸限电’这类重大事件”“加快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等重要指示,探索实施新一代煤电发展路径,以清洁低碳、高效调节、快速变负荷、启停调峰为主线任务,合理布局支撑性保障性电源,深化存量机组“三改联动”,提升全负荷低碳性、满负荷可靠性、宽负荷经济性、低负荷适应性、变负荷灵活性,不断增强系统稳定基础和保供能力。
以多元快速创新保可再生能源规模质量发展。牢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等重要指示,坚定推动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和科学化发展,有序建设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等“沙戈荒”大基地项目和南疆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着力打造大渡河、黄河上游、开都河、伊犁喀什河、西藏易贡藏布、金沙江上游等6个清洁能源基地,在实现新能源突破1亿千瓦装机的基础上,确保“十四五”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0%。
以一体化数字化国际化保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牢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等重要指示,巩固拓展一体化运营优势,优化运输资源整合,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能源运输大通道,强化煤电协同、煤化协同、煤运协同、煤电与新能源协同、产融协同。加快数字化、平台化发展,做强做优国能e购、国能e商、国能e电、国能e链等四个千亿级生态化平台,加快建设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行业大模型领域链主企业。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四位一体”统筹推进优质资源、绿色能源、国际贸易、技术装备合作。
以大项目建设带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装备升级。牢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发挥重大投资项目带动作用”等重要指示,坚定“创新是企业的责任”的理念,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接国家级研发平台,增强“非我不可”的担当,深耕“非常必要”的领域,坚定“非干成不行”的决心,坚决扛起“支撑能源转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专项这一科技创新领先工程,在生态低损害、常态少人化、瓦斯低排放的煤炭绿色智能开发,支撑高比例新能源转型的煤炭灵活高效发电,可油化灵活切换、深度集成可再生能源的新一代煤制油气,大规模、安全、经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4个方向,形成一批领跑国际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加快培育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行业聚焦

INDUSTRY FOCUS

03

行业聚焦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一颗颗EVA粒子看起来不起眼,实则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的结晶。”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拿着一瓶白色略透明的颗粒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EVA成为中国光伏产业崛起的幕后英雄之一。联泓新科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在国内率先开发出EVA光伏胶膜料,填补市场空白,助力中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并成为中国新材料产业创新破局的缩影。
在山东省滕州市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施工现场,联泓新科高级副总裁、项目建设指挥部总指挥解亚平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万吨/年EVA装置正在建设,现在看到的是整体钢结构,这个项目预计今年10月份封顶。”
打破国际垄断
EVA学名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是一种先进高分子材料。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EVA光伏胶膜料被大规模应用。目前,光伏胶膜是EVA下游第一大应用领域,占比为54.6%。同时,EVA在电线电缆、发泡、热熔胶等应用领域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作为关键的光伏材料,EVA生产技术和工艺长期被美国胜邦(STR)、日本三井化学、日本普利司通、德国Etimex等国际巨头垄断,2020年之前进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以上。
联泓新科通过潜心研发,于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发出EVA光伏胶膜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以联泓新科为代表的中国新材料企业,已占据全球光伏胶膜料市场的优势份额。
“我们上EVA项目的时候,国内需求20多万吨,产能只有几万吨。我们认为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大有前途,在EVA光伏胶膜料市场我们可以大有作为。”郑月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正确的战略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使得公司抓住了过去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联泓新科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设立了国内领先的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平台和特种精细材料合成与应用平台,建有生物工程平台、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应用平台,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联泓新科成为中国新材料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整体自给率达到61%,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预计到2028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郑月明表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国内新材料行业仍存在同质化严重、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第一梯队,高端材料优势明显。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品种与性能仍难以完全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在新材料开发,尤其是高端新材料研发、应用等方面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建设高端产能
在加大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加快高端产能建设,推动产品结构优化,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当下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联泓新科正为之努力。
驱车行驶在山东省滕州市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一座座高大的化工设施映入眼帘。在联泓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现场,塔吊有序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
据悉,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已被纳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包括20万吨/年EVA光伏胶膜材料装置、30万吨/年环氧丙烷PO装置、5万吨/年PPC生物可降解材料装置等。“该一体化项目将于2025年建成投产。位于同一园区的2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9万吨/年醋酸乙烯VA联合装置、10万吨/年锂电溶剂-碳酸酯联合装置等均已建成投产。”解亚平在项目现场向记者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现有EVA装置采用釜式法工艺技术,产能超过15万吨/年,正在建设的20万吨/年EVA装置采用管式法工艺技术。新产能投产后,公司EVA产能将超过35万吨/年,有利于提高生产操作弹性,灵活布局产品结构。
“我们目前在建项目中,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投资额最大、装置最多。”解亚平告诉记者,“公司正按照既定战略开展新一轮产业投资,采用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的绿色新技术,建设一批新能源光伏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基材料、半导体电子材料、特种材料等高端项目。”
随着上述项目陆续投产,联泓新科的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有望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
POE是第二大类光伏胶膜原料。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和场景,其在光伏胶膜材料供应格局中与EVA形成有效互补。POE类光伏胶膜在抗PID、耐老化、阻水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主要应用于N型电池、BC电池等新型光伏电池的封装。
在联泓新科的产品展厅,郑月明告诉记者,公司在巩固EVA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POE业务。“规划建设的30万吨/年POE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全套工艺技术,生产POE光伏胶膜料、增韧料等系列高端产品。其中一期10万吨/年POE项目预计于2025年建成投产。”
打开成长空间
作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中原证券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成为趋势,新材料产业将长期成长具备确定性。
以EVA为例,虽然眼下光伏产业面临寒冬,EVA光伏胶膜料价格有所下滑。但郑月明表示,EVA市场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目前,国内EVA产品仍有约32%需要进口。
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中国新材料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中原证券认为,在政策推动下,国产化与制造业迭代升级带来新增需求,新材料行业增长空间将不断打开。

从一颗EVA粒子看中国新材料创新突破之路

行业聚焦

联泓新科通过潜心研发,于2015年底在国内率先开发出EVA光伏胶膜料,使得成本大幅降低,推动中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目前,以联泓新科为代表的中国新材料企业,已占据全球光伏胶膜料市场的优势份额。
“我们上EVA项目的时候,国内需求20多万吨,产能只有几万吨。我们认为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大有前途,在EVA光伏胶膜料市场我们可以大有作为。”郑月明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正确的战略和强大的研发实力,使得公司抓住了过去几年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
联泓新科采取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设立了国内领先的先进高分子材料研发平台和特种精细材料合成与应用平台,建有生物工程平台、新型电池材料研发应用平台,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拥有多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联泓新科成为中国新材料企业通过研发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缩影。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行业整体自给率达到61%,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预计到2028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能将达到5000万吨/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
郑月明表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国内新材料行业仍存在同质化严重、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是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第一梯队,高端材料优势明显。我国化工新材料的品种与性能仍难以完全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在新材料开发,尤其是高端新材料研发、应用等方面相比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
建设高端产能
在加大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加快高端产能建设,推动产品结构优化,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当下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联泓新科正为之努力。
驱车行驶在山东省滕州市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一座座高大的化工设施映入眼帘。在联泓格润新能源材料和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体化项目现场,塔吊有序作业,工程车来回穿梭。
据悉,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总投资125亿元,已被纳入山东省重大项目,包括20万吨/年EVA光伏胶膜材料装置、30万吨/年环氧丙烷PO装置、5万吨/年PPC生物可降解材料装置等。“该一体化项目将于2025年建成投产。位于同一园区的2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9万吨/年醋酸乙烯VA联合装置、10万吨/年锂电溶剂-碳酸酯联合装置等均已建成投产。”解亚平在项目现场向记者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现有EVA装置采用釜式法工艺技术,产能超过15万吨/年,正在建设的20万吨/年EVA装置采用管式法工艺技术。新产能投产后,公司EVA产能将超过35万吨/年,有利于提高生产操作弹性,灵活布局产品结构。
“我们目前在建项目中,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投资额最大、装置最多。”解亚平告诉记者,“公司正按照既定战略开展新一轮产业投资,采用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的绿色新技术,建设一批新能源光伏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基材料、半导体电子材料、特种材料等高端项目。”
随着上述项目陆续投产,联泓新科的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有望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
POE是第二大类光伏胶膜原料。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和场景,其在光伏胶膜材料供应格局中与EVA形成有效互补。POE类光伏胶膜在抗PID、耐老化、阻水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主要应用于N型电池、BC电池等新型光伏电池的封装。
在联泓新科的产品展厅,郑月明告诉记者,公司在巩固EVA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POE业务。“规划建设的30万吨/年POE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全套工艺技术,生产POE光伏胶膜料、增韧料等系列高端产品。其中一期10万吨/年POE项目预计于2025年建成投产。”
打开成长空间
作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中原证券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成为趋势,新材料产业将长期成长具备确定性。
以EVA为例,虽然眼下光伏产业面临寒冬,EVA光伏胶膜料价格有所下滑。但郑月明表示,EVA市场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目前,国内EVA产品仍有约32%需要进口。
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中国新材料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中原证券认为,在政策推动下,国产化与制造业迭代升级带来新增需求,新材料行业增长空间将不断打开。

行业聚焦

置等。“该一体化项目将于2025年建成投产。位于同一园区的2万吨/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和9万吨/年醋酸乙烯VA联合装置、10万吨/年锂电溶剂-碳酸酯联合装置等均已建成投产。”解亚平在项目现场向记者介绍。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现有EVA装置采用釜式法工艺技术,产能超过15万吨/年,正在建设的20万吨/年EVA装置采用管式法工艺技术。新产能投产后,公司EVA产能将超过35万吨/年,有利于提高生产操作弹性,灵活布局产品结构。“我们目前在建项目中,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投资额最大、装置最多。”解亚平告诉记者,“公司正按照既定战略开展新一轮产业投资,采用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的绿色新技术,建设一批新能源光伏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生物可降解和生物基材料、半导体电子材料、特种材料等高端项目。”随着上述项目陆续投产,联泓新科的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有望取得更好的业绩表现。
POE是第二大类光伏胶膜原料。根据不同应用需求和场景,其在光伏胶膜材料供应格局中与EVA形成有效互补。POE类光伏胶膜在抗PID、耐老化、阻水性能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主要应用于N型电池、BC电池等新型光伏电池的封装。
在联泓新科的产品展厅,郑月明告诉记者,公司在巩固EVA产品竞争优势的同时,积极布局POE业务。“规划建设的30万吨/年POE项目,采用自主开发的全套工艺技术,生产POE光伏胶膜料、增韧料等系列高端产品。其中一期10万吨/年POE项目预计于2025年建成投产。”
打开成长空间
作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材料产业有助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中原证券认为,发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数字经济成为趋势,新材料产业将长期成长具备确定性。
以EVA为例,虽然眼下光伏产业面临寒冬,EVA光伏胶膜料价格有所下滑。但郑月明表示,EVA市场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目前,国内EVA产品仍有约32%需要进口。
根据工信部数据,预计中国新材料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到2035年,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实力将跃居全球前列,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中原证券认为,在政策推动下,国产化与制造业迭代升级带来新增需求,新材料行业增长空间将不断打开。

04

技术前沿

TECHNOLOGY FRONTIER

技术前沿

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问世!

来源:材料研究进展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众多太阳能电池技术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因其卓越的光电转换效率、低成本和简易的制造工艺而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窄带隙(NBG)的Pb-Sn钙钛矿,因其能高效吸收近红外光而被视为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理想后电池材料。然而,Pb-Sn钙钛矿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挑战,如晶体生长不均匀、界面缺陷多、电荷传输和提取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
成果简介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分子锚定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垂直均匀晶体和优化界面的Cs0.1MA0.3FA0.6Pb0.5Sn0.5I3钙钛矿薄膜。通过引入L-丙氨酸甲酯(AME)作为锚定添加剂,诱导垂直晶体生长,同时使用PEA2PbI3SCN薄膜促进埋藏界面的均匀结晶。此外,通过乙二胺二卤化物(EDA(I/Cl)2)的后处理,实现了薄膜表面能级的梯度排列。基于这种薄膜的Pb-Sn PSCs表现出了高效的电荷传输和提取,创造了22.3%的冠军电能转换效率(PCE)和82.14%的卓越填充因子。更引人注目的是,结合半透明的1.78 eV宽带隙PSCs,全钙钛矿串联设备实现了27.1%的PCE。

技术前沿

图1  基于分子锚定策略开发的Pb-Sn PSCs的完整设备架构和横截面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图中显示了设备紧凑、平面的形态,其中Pb-Sn钙钛矿薄膜的晶体垂直良好对齐,贯穿整个纵向方向。

图文导读

图2  AME添加剂作为锚定添加剂的作用,通过理论计算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揭示了AME与Pb-Sn钙钛矿中的不同阳离子之间的结合能和相互作用。

技术前沿

图3 引入PEA2PbI3SCN薄膜后,薄膜的制备过程、接触角测试、Kelvin探针力显微镜(KPFM)结果,以及ToF-SIMS分析,说明了SCN−与Pb-Sn钙钛矿中阳离子之间的强结合作用。

图4 EDA(I/Cl)2后处理对薄膜性能的影响,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时间分辨荧光光谱(TRPL)和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结果。

技术前沿

图5  通过ToF-SIMS分析了三种不同薄膜中Cs、FA、MA阳离子以及Sn、Pb和Pb/Sn比率的深度分布,以及通过GIWAXS分析了薄膜的残余应变。

图6 4T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设备架构、S-T宽带隙底部设备和NBG顶部设备的J-V曲线、EQE和稳态PCE跟踪。

技术前沿

图7 汇总了控制和目标PSCs的填充因子统计、能量级图、电化学阻抗谱(EIS)、光强度依赖的JSC和VOC变化、瞬态光电压衰减、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和最大功率点(MPP)跟踪测试。

小结
本研究通过分子锚定策略,成功实现了Pb-Sn钙钛矿薄膜的垂直均匀结晶和界面优化,显著提升了NBG 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并在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项工作不仅为Pb-Sn PSCs的性能提升开辟了新途径,也为未来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预计这种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将在未来的能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05

专业评论

Professional comments

专业评论

张映斌:5年内TOPCon主流地位不动摇

来源:中国能源报

8月16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牵头发起的2024 TOPCon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趋势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天合光能战略、产品与市场负责人张映斌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为什么未来5年内TOPCon是主流》主题演讲。张映斌提出了以下核心观点:
主流电池技术迭代的核心是钝化技术不是电极优化;TOPCon 5年内市占率远超50%,其主流地位已得到InfoLink、集邦和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等权威第三方发布数据的印证;TOPCon高双面率和优异的低辐照性能带来了更高的发电量,在全球70%以上的应用场景具有绝对优势;TOPCon 2.0时代到来,天合光能TOPCon电池效率将提升1%以上和组件功率至少再升30W;5年后将进入叠层时代,TOPCon+钙钛矿叠层生命力仍然强劲,将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当天,行业其他四家头部CTO出席圆桌会议,他们的观点也与张映斌的观点不谋而合。
TOPCon产品性能优异,综合发电量增益高达3.2%
始终以客户价值为中心,TOPCon产品凭借更高的发电量构筑坚实的价值基石,与高可靠性铸就更高的客户价值。
张映斌表示,TOPCon为正背双面接触结构,XBC为交叉指状背接触结构。XBC结构决定了其正面无遮挡,背面遮挡率和Poly Si寄生吸收却远高于TOPCon。因此XBC电池背面效率远低于TOPCon。根据双面率公式:双面率=电池背面效率/正面效率可知,TOPCon双面率高于XBC,并且通过理论推算及实际测试得出,二者双面率差值约15%。双面率越高,在双面场景下单瓦发电能力越强。通过模拟不同地面反射率情况下TOPCon与XBC发电量差异,可见5%—30%的地面反射率对应TOPCon单瓦发电能力增益为0.4%—1.09%。地面反射率越高,单瓦发电能力差异越大。

专业评论

张映斌表示,TOPCon为正背双面接触结构,XBC为交叉指状背接触结构。XBC结构决定了其正面无遮挡,背面遮挡率和Poly Si寄生吸收却远高于TOPCon。因此XBC电池背面效率远低于TOPCon。
根据双面率公式:双面率=电池背面效率/正面效率可知,TOPCon双面率高于XBC,并且通过理论推算及实际测试得出,二者双面率差值约15%。双面率越高,在双面场景下单瓦发电能力越强。通过模拟不同地面反射率情况下TOPCon与XBC发电量差异,可见5%—30%的地面反射率对应TOPCon单瓦发电能力增益为0.4%—1.09%。地面反射率越高,单瓦发电能力差异越大。

TOPCon因其低辐照优势,单瓦发电能力高于BC。TOPCon电池潜在漏电通道分布在电池四周,漏电风险低,并联电阻大。而XBC把正面电极引到了背面,无形之中增加了很多潜在漏电通道。基于目前友商设计,在背面,正负电极栅线有200多对以上,所以XBC的漏电通道相比TOPCon多了很多。同时XBC工艺控制难,导致其漏电流水平不仅普遍高且离散度非常大。统计数据表明,当在电池在反偏12V的测试条件下,TOPCon电池漏电流平均约为0.05安培,而BC电池平均漏电流是2.5安培,是TOPCon的50倍之多;不仅如此,由于BC电池的漏电流离散度非常大,很多电池的漏电水平远超2.5安培。而漏电流越大,意味着并联电阻越小。根据理论推导和模拟推演,可知电池并联电阻越小,低辐照性能越差。XBC低并联电阻特性导致其低辐照性能相比TOPCon低了约5%。

专业评论

另外,众所周知,光伏组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低于1000W/m2的辐照度下工作,因此低辐照性能越优,组件单瓦发电能力越高。根据青海辐照情况下模拟二者发电能力差异,结果显示由于低辐照优势,TOPCon比XBC单瓦发电能力提升约1%;而基于常州实证进一步证明了优异的低辐照性能可带来更高的TOPCOn发电能力增益。从数据显示,在早上7—8点时,TOPCon 相比TBC高了6.9%;晚上在18—19点时,相对增益高达8.3%—8.4%。在目前早晚电价相对高,因此早晚低辐照发电效率越高,带来的电力价值越大。

专业评论

TOPCon具备高双面率和低辐照性能双重优势,据常州地面电站实测数据显示,TOPCon相对于TBC单瓦综合发电增益高达3.2%。
天合光能TOPCon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发电量已得到多方认可。在可靠性方面,天合光能至尊N型TOPCon产品在鉴衡UV300测试中表现优异,衰减率低至1.6%;6月天合光能TOPCon产品的UVID后的衰减率在RETC所有的受测组件中最低。此前,天合光能产品曾连续多月蝉联PV Magazine n型双面产品户外发电量排行榜第一。
TOPCon客户价值卓越,在全球70%以上的市场具有绝对优势
据张映斌介绍,未来5年,全球双面组件市场占比超过70%。在全球双面场景下, TOPCon的高双面率及较优的低辐照性能双重优势带来的综合价值远高于XBC低BOS和低温度系数带来的综合价值。TOPCon不仅单瓦发电能力比XBC高1.87—3.53%,综合客户价值也高于XBC 0.06—0.15元/W,因而TOPCon在全球70%以上的市场具有绝对优势。

而在全球单面场景下,在低辐照地区,TOPCon自身的低辐照价值仍大于XBC低BOS和低温度系数带来的价值,其综合客户价值比XBC高约0.088元/W—0.14元/W。XBC只有在高辐照且高BOS的场景下,才具有相对更高的综合客户价值。预计在2029年,XBC市占率仅为10%左右,属于相对小众市场。全球典型地区低辐照时长占比超90%,因此,TOPCon产品低辐照带来的发电优势在全球绝大部分地区都将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评论

行业产能充沛+投资收益导向,TOPCon 2.0时代进一步稳固其主流地位
根据中国光伏协会的乐观预测,未来到2028年,全球装机容量为561GW,但实际的组件需求约为674GW,而电池的需求约700GW左右。据InfoLink数据,目前TOPCon、BC、异质结、PERC的总产能大概是1400GW,而到2028年TOPCon产能将达983GW,即使PERC产能全部退出,先进产能的供需比依然高达2倍以上,远超1.1倍的供需平衡线,因此电池环节将长期保持产能相对过剩的状态,行业内各企业没有新扩产能必要性和驱动力,TOPCon产能保持主流供给地位。
光伏电站本质上是投资收益导向型的产品,投资收益属性非常强。根据调研以及友商公布数据来看,单GW投资XBC要比TOPCon高1亿/GW以上,制造成本大概至少要高8分钱到1毛钱每瓦。考虑到随着未来技术的发展,成本都有可能继续下降,XBC与TOPCon二者成本差异可能会降低到5分/瓦或3—4分/瓦左右就比较困难了。由于XBC有一些刚性的成本无法完全消除,包括更高折旧、更厚的硅片、更多银浆、相对低良率及特殊组件封装等。
根据测算,XBC即使在全球高价值市场(高辐照&高BOS),客户价值大约4分钱左右。鉴于有客户愿意为了美学买单,初期溢价大概0.1¥/W,基本可以覆额外成本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溢价一定会减少。TOPCon相对PERC去年的溢价至少有1毛钱或7、8分钱每瓦,但是现在只有1—2分钱/W,甚至持平。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BC的溢价无法一直维持。即使假设未来溢价还能有5—6分/W,在这样的情况下,XBC的投资至少需要6年回本,不算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同时也意味着现在新投XBC的投资至少要到2031年才能回本,那时候光伏行业可能已进入钙钛矿叠层时代了。因此XBC投资回报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动力,TOPCon的主流供给地位仍然稳固。
未来:TOPCon+钙钛矿叠层,持续强劲
从光伏行业过去10多年主流电池技术迭代历史不难发现,主流电池技术迭代的核心是钝化技术。
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PERC替代BSF,还是TOPCon替代PERC,光伏技术迭代的核心都是来自于钝化,要么来自于体钝化,要么来自于背面钝化,要么来自于正面钝化。在主流电池技术迭代过程中电极结构也在持续不断优化,主栅线从2BB到5BB、MBB、0BB;副栅线从50根到200根,但从来没有人认为5BB迭代了多晶,也没有人会说MBB迭代了PERC。XBC从本质来说是电极的极致优化:主栅变为0,副栅也变为0。在未来0BB+更多的副栅线可能更加适配钙钛矿叠层, 行业有些企业说BC是终极技术,是电池终极发展方向还是需要谨慎些。
张映斌表示,未来正背接触晶体硅单极电池的发展趋势是叠层。在钙钛矿叠层时代, TOPCon跟钙钛矿结合未来有望突破30%的电池效率。在叠层时代,TOPCon等两面电极接触结构电池更适合与钙钛矿等形成叠层,而XBC+钙钛矿叠层需要非常复杂的3T电路设计,三端子叠层很难进行工业化应用,不利于整个行业持续降本增效。
TOPCon凭借高双面率和低辐照性能带来了更高的发电量,与其具备的更高可靠性成就更优异的客户价值,牢牢守住其5年内的主流地位。天合光能作为n型技术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坚持不断创新。未来,随着双面全钝化接触、抑制光学寄生吸收及超细栅线等技术的导入应用,TOPCon 2.0登场,预计天合光能电池效率提升1.0%以上,组件功率提升30W以上。叠层时代,TOPCon+钙钛矿叠层生命力仍然强劲,将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专业评论

化。在主流电池技术迭代过程中电极结构也在持续不断优化,主栅线从2BB到5BB、MBB、0BB;副栅线从50根到200根,但从来没有人认为5BB迭代了多晶,也没有人会说MBB迭代了PERC。XBC从本质来说是电极的极致优化:主栅变为0,副栅也变为0。在未来0BB+更多的副栅线可能更加适配钙钛矿叠层, 行业有些企业说BC是终极技术,是电池终极发展方向还是需要谨慎些。
张映斌表示,未来正背接触晶体硅单极电池的发展趋势是叠层。在钙钛矿叠层时代, TOPCon跟钙钛矿结合未来有望突破30%的电池效率。在叠层时代,TOPCon等两面电极接触结构电池更适合与钙钛矿等形成叠层,而XBC+钙钛矿叠层需要非常复杂的3T电路设计,三端子叠层很难进行工业化应用,不利于整个行业持续降本增效。
TOPCon凭借高双面率和低辐照性能带来了更高的发电量,与其具备的更高可靠性成就更优异的客户价值,牢牢守住其5年内的主流地位。天合光能作为n型技术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坚持不断创新。未来,随着双面全钝化接触、抑制光学寄生吸收及超细栅线等技术的导入应用,TOPCon 2.0登场,预计天合光能电池效率提升1.0%以上,组件功率提升30W以上。叠层时代,TOPCon+钙钛矿叠层生命力仍然强劲,将持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

会展信息

2024 中国(江苏)新型电力 ·
 新能源 · 新材料创新应用博览会

会议时间:2024年10月18日-20日
会议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河西)
主办单位: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
会议概况:  为贯彻落实行动方案 ,由江苏省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行业协会、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24 中国(江苏)新型电力 · 新能源 · 新材料创新应用博览会”通过组织产品展示、技术交流、项目推介、招商引资、贸易洽谈和报告会、发布会等系列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展示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企业信息沟通,推动行业技术合作,引导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装备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博览会将邀请国内外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装备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参展,开展新型电力、数字能源、新设备、新材料、新成果展示及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相关科研、设计、生产、应用等单位到会参观、交流与洽谈,将博览会打造成为中国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装备产业科技创新成果、成为中国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成果的品牌盛会。

会展信息

EXHIBITION INFORMATION 

会展信息

展会亮点:
政府支持,工信部门全程支持,科学研究院校重点参与展会;
协会联办,由各省市地区学会、协会、机构共同联合举办;
丰富活动,推介会、培训会、交流会,满足政企立体式宣传需求;
实力组展,由专业组织机构与行业协会携手并进,规模和品质有保障;
观众质量高,华东100+家相关商协会、科研院所、组团参观平台效应佳,新型电力与数字能源产业链政、产、学、研、用共聚,各方面对面交流的绝佳平台。
”一对一“服务,组委会将量身定做“一对一”服务,了解每个参展商需求,确定专业观众目标,及时为每个参展商对接专业客户群体,使参观客户、采购单位与参展商达到参加本届展会之需求,力求实效,合作共赢。
全方位宣传,组委会将通过全媒体矩阵对展会进行全方位宣传推广,建立专业观众数据库,加强探访联络,及时更新出版展前快讯、展报等,通过展览公司数据库资源发送,邮寄到专业采购商手中。
评优评奖,组织院士专家对参展企业开展荣誉评选活动,设立“优秀组织奖”、“优秀产品奖”等奖项,现场评选并颁发荣誉证书。
展品范围:
新型电力装备展区:电力产业上游、绿色发电技术与应用、节能降耗减排、电网侧绿色规划、绿色设计及数字电网技 术发展、配电自动化、充电桩、虚拟电厂等相关技术、设备及解决方案等;
储能装备展区:储能电池、储能系统与解决方案、换电与充电设施、新能源储能柜、集装箱储能电站系统、户外 移动储能电源、离网/并网储能系统、基站储能、微电网、分布式能源、EMS、BMS、储能逆变器、 能源互联网技术、UPS系统、超级电容、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等。
光伏装备展区:光伏电池、光伏电池生产及组件安装、光伏零部件及原材料、光伏工程及系统、移动能源、离 网型太阳能光伏系统、光伏系统集成、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设备及系统、太阳能空气调节系统、光 伏发电系统、太阳能检测及控制系统、太阳能取暖系统工程、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光伏工 程过程控制、工程管理及软件编制系统。

会展信息

及系统、太阳能空气调节系统、光 伏发电系统、太阳能检测及控制系统、太阳能取暖系统工程、光电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光伏工 程过程控制、工程管理及软件编制系统。
新材料展区:前沿新材料、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航空装备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工业陶瓷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石墨烯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材料、材料生产加工设备及技术。
氢能装备展区:氢能新能源汽车、氢能基础设施、制氢设备技术与加氢设备、氢气储运及相关设备、燃料电池 及相关部件、燃料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成果应用等;
风能装备展区: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齿轮传动系统、电气设备及控制系统、电网接入、偏航系统、制动系统、 液压系统、海上风电设计与施工、相关配套与运输等。
参展费用: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张华岩
电         话:17512567706
邮         箱:550669270@qq.com
网          址:http://www.nengyuanexpo.com/

做精做优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邮箱:hycydt123@163.com
地址: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桃北西街2号

耿安英        高   杰       杨晓成       周晓辉      

张    静       武天宇      马晓璐        刘志平

刘景利       

段昕永

李淑敏       

张利武
李淑敏     

主        编

副主编

编辑部主任

副主任

编辑

校对审核

高   杰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