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稀土2022年第6期

主办:上海市稀土协会
承办: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Shanghai Rare Earth

内部期刊

06

2022

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6.31亿,同比增逾47%
北方稀土有序推进全南晶环重整 进一步稳固南方中重稀土资源战略布局
促进湖南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稀土集团与湖南省达成战略合作
中国稀土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北方稀土与中国钢研牵头建创新中心
稀土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研究获进展

目录

CONTENTS

— Ⅰ —

上海市稀土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会议成功召开
协会磁性材料专业委员会召开交流座谈会
稀土催化材料专业委员召开交流座谈会
稀土协会联合支部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
干勇:用15年时间实现关键资源和材料自主可控

— Ⅱ —

01

11

13

14

15

16

02

04

06

08

Rare Earth elements synthesis confirmed in neutron star mergers
Synthesizing quantum nanomagnets via metal-free multi-porphyrin systems

福建物构所等调控局域电子结构实现稀土掺杂双钙钛矿高效近红外发光
宽谱自驱动光电探测柔性多轴杂化钙钛矿铁电薄膜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能物理用石榴石闪烁陶瓷方向取得进展
上海高研院在中子吸收材料氧化钆增材制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目录

CONTENTS

— Ⅲ —

— Ⅳ —

17

20

21

24

23

25

01

02

上海市稀土协会三届三次理事会会议成功召开

2022年10月28日下午,上海市稀土协会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成功召开了协会第三届第三次理事会会议,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崔中倪主持,23位理事和3位监事出席了本次会议,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会上,首先由张修江会长讲话,传达了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二届六次会员大会会议精神,并将相关重要信息内容与大家进行了分享。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协会2022年前三季度工作总结和明年初步工作计划报告,刘木根理事就当前稀土贸易情况作了交流发言,会议审议了会议决议并一致同意通过,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协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激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加倍努力完成协会各项主要目标任务,毫不松懈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今年四季度收官冲刺,提前谋划好明年工作计划。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讲好稀土故事,传递行业声音,以高质量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展现稀土产业发展新成就。

协会磁性材料专业委员会召开交流座谈会

2022年11月17日上午,上海市稀土协会磁性材料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三环磁性材料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在会长单位和利稀土集团执行董事陈春生的引荐下,会议邀请了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与协会磁材专委会企业专家代表共同探讨和交流稀土永磁电机的相关问题。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崔中倪主持。
会前大家参观了三环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对三环公司的企业发展历程和主要产品进行了初步了解,会上,三环公司总经理、中科三环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饶晓雷从公司简介、市场概况、质量保证和研发创新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主要产品以及研发及质量管控体系内容供大家分享。
随后,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销售总部总经理廖承超从卧龙发展历程、组织结构、全球品牌、全球布局、主要服务行业、主要产品、全球研发和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八个方面,以区域化制造、区域化配套、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着力推广永磁电机和数字赋能未来产业阐述了企业的概况和愿景。永磁电机研究室副主任王国龙结合国家能耗法规要求专门就高效永磁电机及驱动产品做了交流。
卧龙电驱工业驱动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严伟灿围绕高效电机产品、全球电机能效法规、电机节能、能耗性能、电机应用系统效率和价格波动问题等方面作了相应补充和解答。

03

04

会上,洛克、杰灵、大地熊等磁材企业也纷纷亮出各自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优化方案和服务创新等特色围绕双碳、低耗问题开展讨论,在双碳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电机的能效问题非常重要,而稀土永磁材料是提高电机能效的绝佳途径,希望电机生产企业在物色稀土永磁产品时,不能光着眼于价格高低的因素来考虑,而要从产品的研发开始,着力于更加深度和粘性的对接与交流,才能更好的提高产品的性能指标,从而更高效、稳定、可靠、持续达成合作共赢。
市稀土协会秘书长吴建思在总结中指出,今天的交流效果很好,希望通过协会搭建平台,助力打好稀土底色,夯实产业家底;做好合作与交流、技术与产业的事,助推稀土电机高质量发展。
出席会议的还有,上海三环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巍强、生产总监周育红、销售总监徐文斌、技术质量部部长李纲,卧龙矿业(上海)有限公司业务总监高锡林、业务经理王梓迪,上海杰灵磁性器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慧欣、上海洛克磁业有限公司资深销售经理汪庆、上海大地熊永磁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理冯超等。

稀土催化材料专业委员召开交流座谈会

2022年12月9日下午,上海市稀土协会稀土催化材料专业委员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会议室举办了以“稀土催化在双碳领域有何作为”为主题的交流座谈活动,会议由催化专委会主任,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所所长郭杨龙教授主持,与催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代表和旁听博士、硕士研究生约50人出席。
会上,上海大学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登松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唐幸福教授,庄信万丰(上海)催化剂有限公司熊光涌博士,华东理工大学工业催化所郭耘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计算化学中心王海丰教授和巴斯夫集团亚太研究院陈宇峰博士分别就“非电行业烟气氮氧化物催化净化”、“低温SCR”、“JM低碳方案加速净零排放”、“工业源VOCs催化净化”、“计算催化与催化剂设计”、“通过催化进行碳减排的7种机会”等题目,向大家做了精彩生动的报告,报告环节后,与会代表还围绕双碳的话题开展了交流讨论,会议学术氛围浓厚,并引申到对实际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交流了一系列的可行性方案和建议。
市经信委新材料处一级主任科员金叶出席本次会议,他对本次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表示肯定,并传达关于推进上海催化材料产业联盟工作的要求,脱硝催化、能源与环境催化净化以及未来催化与材料应用场景等领域都与双碳密切相关,属于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尤其是催化材料设计如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进行迭代优化思维所产生的新业态、新方法,政府也会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跟多的支持,希望协会能持续发力,加速搭建好这样的交流平台,让更多从事催化的专家参与交流活动,助推催化产业的发展。

05

06

本次稀土催化小论坛开得很成功,大家通过本次交流会,加强了信息沟通,传递了新理念新思路,共享技术方案,促进人文交流,推进业务沟通,将碎片化信息整合、融合应用体系,从而提升服务功能和治理效能,为未来的低碳经济和数字化经济服务,在新起点上谱写上海催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稀土协会联合支部召开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

2022年11月3日下午,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协会联合党支部通过腾讯会议召开视频专题会议,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党章、交流学习和心得体会,会议由支部书记吴建思主持,全体党员出席。
会上,吴建思书记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党章的对照版和学习强国近期专项答题内容三个方面内容,通过读原文、悟原理、做专题针对性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各基层组织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强大真理力量,正确认识实践成就、理论遵循、使命任务、行动纲领、重要保障与精神品质,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会上与会党员畅谈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崔中倪同志: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从1个“主题”、1个“即将”、1 个“时间节点”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来“划重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努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造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刘薇同志: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并告诉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通过学习深切体会到作为党员务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职工作,加强重点理论学习,深刻领会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时代科技工作人员的新要求上来,学以致用,发挥工作岗位职能,服务于党和国家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 ,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做新贡献。

07

08

干勇:用15年时间实现关键资源和材料自主可控

来源:冶金传媒
“我们应树立新的战略目标,围绕矿产及其材料产业供应链在资源供给、科技水平、绿色发展和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短板,利用15年时间,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质量效益,提高绿色低碳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实现关键资源和材料的自主可控,全面实现我国矿产及其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11月6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召开的矿产资源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以视频形式发表了题为《国家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的演讲,对当前国家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面临的形势、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出了发展思路与建议。
据介绍,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是指包含资源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制造和回收等矿产原材料供给全链条的产业体系。干勇认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新材料与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高度融合,为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要求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所需的铜、锂等资源和材料的同时,还要求产业本身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发展转型。
我国12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70%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目前使用的90%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干勇分享的这组数据充分体现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他指出,当前,我国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关键矿产资源及其材料产业规模居全球第一,2020年产值约52万亿元,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1/3。二是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支撑的下游产业产值近90万亿元,是支撑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石。三是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链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发展状态,即产值集中于冶炼加工工业,资源端、新材料端和回收利用端占比均较小。“这种发展态势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亟须大力进行调整和改革。”他强调。

周襄瑶同志:我们这一代人参与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工作,现在要开始为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彰显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作为老党员,要继续发挥余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年轻党员和群众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许国清同志:要准确把握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体党员一致表示:党的二十大描绘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市工经联党委的要求,找准下一步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埋头苦干,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做好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级、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上下更大功夫,进一步集聚区域功能作用,汇聚行业资源,让企业感受度更好、获得感更多,确保今年四季度收官冲刺,提前谋划好明年工作计划。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讲好行业故事,传递行业声音,以高质量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展现产业发展新成就。

09

10

干勇将关键矿产及其材料产业分为“资源端—冶炼端—材料端—循环利用端”4个环节,并逐一阐释了发展现状及趋势。
从资源端来看,我国矿产资源消费量占全球的32%,但储量仅占世界的7%,国内供应不足,大部分关键矿产资源依赖进口。“我国战略性矿产中,有21种依赖进口,其中锆(铪)、铌、铬、锰、镍、高纯石英、钴、铁、钽、铀、铂族、铜等12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70%。”干勇说。
干勇指出,未来,我国矿产资源需求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能源需求总量仍将保持增长,并于2030年碳达峰后步入平台期。二是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低碳清洁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021年,我国低碳清洁能源消费量为9亿吨油当量,预计到2035年需求将达到24亿吨油当量,增长1.7倍。未来14年,我国低碳清洁能源消费平均增速或为7.3%。”干勇预测。三是未来10年,我国大宗矿产需求仍将保持高位。中国钢铁需求将在“十四五”时期进入平台期,相应的,铁矿石需求也将高位趋稳。“2021年,我国铁精矿消费量约为13.7亿吨(标矿),未来10年将保持在10亿吨以上,长期保持世界第一大铁精矿消费国地位。”干勇指出。四是锂、稀土等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矿产需求将高速增长。“受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工业机器人等行业发展影响,稀土消费将快速增长。2021年—2035年,我国稀土消费量将从21万吨增长至100万吨左右,增长近3.8倍。”干勇预计。
从冶炼端来看,我国是冶金产业第一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正处于“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的关键时期,转型压力大。同时,我国冶金产业总能耗高、碳排放总量大,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冶金产业总体利润水平较低,高端产品产量有待提升。“近5年,我国钢铁产业销售利润率保持在1.5%~3.6%,有色金属产业销售利润率保持在2.8%~3.7%。”干勇表示,以钢铁产品为例,我国特种钢产量仅占本国粗钢产量的4%,远低于发达国家,高端产品产量有待提升。
从材料端来看,我国新材料产业生产体系基本完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十几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快速扩张,从2010年的0.65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9万亿元,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干勇分享道,同时,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逐步建立,新材料应用水平逐步提高,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循环利用端来看,干勇指出:“我国已步入二次金属产业大规模发展阶段,未来,二次金属将逐步成为资源及材料供应的主体。在目前的‘双碳’目标背景下,钢、铜、铝大宗金属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锂、钴、稀土等小金属资源回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废钢、废有色金属等资源回收规模虽已达到世界第一,但回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并且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二次资源循环利用法律法规、相应制度和产品分级分类的标准体系,技术水平、数字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确保战略性矿产“找得到”“采得出”“用得上”
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矿产资源行业面临国内供应后劲不足、关键材料自主可控性差、绿色发展水平不足、企业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循环利用端发展落后是全链条重要短板等诸多问题。对此,干勇提出了以下3个方面的战略发展思路:
围绕铁、铜、铝、铀、锂、钴、镍、铬、钾盐、锰、金、钽、铌等紧缺基础矿产材料,要通过创新找矿、采矿和选冶理论技术,推进大型勘查开发、绿色智能选冶装备自主化,助推找矿勘查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矿产资源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开发利用,大幅度增储扩产,显著提升国内基础材料供给能力,守住重要矿产资源自给自足的战略底线。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所急需的铟、镓、锗、碲、铋等稀有稀散金属和石化材料,要通过突破材料高质、高纯、高值制备及二次资源回收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提升高端应用保障能力和产业整体竞争力。
围绕稀土、钨钼、石墨、钒钛、萤石等优势矿产资源,要以满足高端应用需求为重点,突破基础材料高质化技术瓶颈,开发与资源特色相适应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以上布局,确保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找得到’(勘查)、‘采得出’(采矿)、‘用得上’(基础材料制备),全面支撑国家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科技安全对材料的发展需要。”干勇表示。他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发展建议: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成立国家矿产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统筹国内、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组建矿产资源咨询委员会,对矿产资源安全涉及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对国内外矿产资源发展进行跟踪和前瞻性研究,提出专业建议;同时,要促进研发模式创新。

11

12

点击阅读原文

北方稀土主要生产经营稀土原料产品(稀土盐类、稀土氧化物及稀土金属)、稀土功能材料产品(稀土磁性材料、抛光材料、贮氢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和部分稀土应用产品(镍氢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磁共振仪、LED灯珠)。公司集稀土冶炼、功能材料、应用产品、科研和贸易一体化。
北方稀土拥有下属分工明确、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直属、控股、参股企业近50家,成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企业集团和稀土产业基地,是我国六大稀土集团之一。
截至目前,北方稀土拥有冶炼分离产能12万吨/年、稀土金属产能1万吨/年,稀土原料产能位居全球第一;稀土功能材料中磁性材料合金4.1万吨/年,产能居全球第一;抛光材料产能2.35万吨/年、贮氢合金8300吨/年,占据国内市场份额半数以上;发光材料100吨/年;稀土基烟气脱硝催化剂1.2万立方米/年。公司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整涵盖全部五大稀土功能材料产业的稀土企业集团。在稀土应用产品领域,已建成年产100台稀土永磁磁共振成像仪生产基地,可生产混合汽车用圆形镍氢动力电池100万只/年,进军稀土永磁高效节能电机产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稀土正在积极拓展业务合作范围。今年9月1日,北方稀土与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举行。双方将在产业、科研、贸易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包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栓师指出,近年来,包钢集团坚定不移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立足企业优势打好“稀土牌”“资源牌”。中核集团与包钢集团产业协同性强、业务契合度高,合作空间广阔。希望双方以此次战略合作为契机,构建优势互补、长期稳定的合作与发展新格局,共同维护稀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切实让战略资源发挥战略作用。

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46.31亿,同比增逾47%

二是加快推动相关重点工程及项目落地,包括加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着力开展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大专项,开展二次资源供给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工程,设立矿产资源特区。“我们可以以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为试点,设立矿产资源特区,实行‘矿业优先’,创造良好的矿业投资环境,鼓励企业在特区内进行资源勘查、开发。”干勇指出。
三是要在政策改革上发力,对于矿权办理周期长、难度大,权益金一次性缴纳过高,地质勘查投入不足等制约我国矿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对国际影响大、技术难度高的“材料群”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建立和完善我国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建设材料国家实验室、重组优化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来源: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
10月20日,中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稀土”,600111)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6.22%,达到279.9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7.07%至46.31亿元。
不过北方稀土第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16.02%,至78.69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4亿元,同比增长35.13%。
北方稀土还披露了第三季度主要产品的生产销售情况。销售方面,北方稀土稀土氧化物同比下降47.65%,稀土盐类同比下降42.18%,稀土金属同比上升20.8%。
北方稀土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国有控股稀土企业,其前身是始建于1961年的包钢8861稀土实验厂,并于1997年成为“中华稀土第一股”。控股股东包钢(集团)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矿白云鄂博矿的独家开采权,拥有内蒙古地区稀土产品专营权,这也是北方稀土的资源优势。

点击阅读原文

13

来源: 北方稀土
全南包钢晶环稀土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北方稀土<全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全南晶环”)自成立以来因种种原因一直亏损,且扭亏无望。为深化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部署,保全国有资产,助力稀土产业发展,履行国企责任担当,日前,北方稀土对全南晶环完成重整工作。重整后,全南晶环成为北方稀土全资子公司,一方面保留原有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指标,另一方面通过产能置换增加产能指标,在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相关要求下,使北方稀土在南方地区拥有3000吨/年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有利于巩固扩大赣州地区稀土市场份额,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进一步稳固南方中重稀土资源战略布局,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包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北方稀土党委书记、董事长章智强带队赴全南晶环调研,推动重整工作。
据悉,此次重整是北方稀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之一。北方稀土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经过充分论证、科学研判,最终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意见,有序推动全南晶环重整、产能承接等工作。此次重整将有效盘活全南晶环土地、厂房等闲置资产,保全全南晶环经营主体资格及全部资产价值;增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增加企业和地方经济效益,带动两地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南晶环全力推进年产3000吨稀土氧化物冶炼分离技改升级项目。
下一步,该公司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需求,坚持做强做优做大稀土原料,争取新项目建设早日落地并投产,为北方稀土打造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夏子航)12月1日,中国稀土集团发布消息称,11月30日,中国稀土集团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在长沙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据介绍,湖南稀土产业已形成从开采、冶炼分离到材料生产、终端应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2021年,湖南省稀土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较上年增长12.9%,具有良好的增长空间和发展前景。
根据协议,未来将以中国稀土集团为主体,加快包括相关稀土分离及综合回收利用企业在内的湖南省内稀土产业整合,推动离子型稀土矿权配置,形成湖南离子型稀土和独居石综合利用并重为特色的稀土资源供应体系,布局建设采、选、冶及应用为一体的湖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加强湖南省内产学研用产业链整合及合作,实现中国稀土集团打造湖南“资源开发绿色化,冶炼分离智能化,产品应用高端化”的稀土版图,促进湖南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贯彻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稀土集团还与湖南省国资委、湖南黄金集团共同签署了增资协议书。
本次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湖南省与中国稀土集团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启战略合作新模式、新纪元、新征程。中国稀土集团将与湖南省全面加强合作交流,推进湖南稀土资源整合,共同做大产业园区,加强产品开发、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工作,实现互利共赢发展。
湖南省相关政府人士表示,希望双方以协议签署为契机,充分发挥中国稀土集团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优势和湖南资源、产业优势,加快湖南稀土产业实质性整合,推进湖南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在湘布局稀土深加工及高值应用产业,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共同推动湖南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14

点击阅读原文

北方稀土有序推进全南晶环重整
进一步稳固南方中重稀土资源战略布局

促进湖南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稀土集团与湖南省达成战略合作

15

16

来源:澎湃新闻
12月12日,中国最大的稀土供应商中国北方稀土(27.290, 1.27, 4.88%)(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方稀土”,600111)公告披露,为贯彻落实国家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体制机制,推动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协同创新”原则,公司拟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钢研集团”)共同牵头组建创新中心。
公告称,北方稀土与中国钢研集团作为主要出资方,拟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注册新公司作为创新中心总部。新公司注册资本拟定为人民币1000万元,北方稀土拟以现金出资400万元,占新公司注册资本的40%。
此外,北方稀土称,公司每年拟投入不低于1亿元人民币支持创新中心建设,连续支持5年,主要用于创新中心人才引进、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平台建设等。
据介绍,创新中心拟由北方稀土与中国钢研集团共同牵头联合稀土领域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型企业合作共建,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理事会由政府理事、科学家理事、企业理事组成,负责重大事项决策。
新合资公则司负责创新中心整体运行与管理,开展研发单元的遴选、制定规划、项目管理、成果转化、业务指导、绩效考评、前瞻性科研资助以及重大项目组织、产业技术发展研究等工作。
公告称,创新中心拟按照“1+1+5+N”总体布局(“1”指在包头建设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总部,“1”指在北京建设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平台,“5”指在包头、杭州、上海、深圳、沈阳设立五个研发和成果转化基地,“N”指在国内外设立若干合作研究院),在北京建设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协同创新平台(下称“协同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

中国稀土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北方稀土与中国钢研牵头建创新中心

据悉,协同平台依托国创新材(北京)稀土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下称“国创新材”)建设,由北方稀土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实现对国创新材控股,中国钢研集团负责管理和运营。协同平台负责组织协调国内外创新资源,搭建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为创新中心提供技术、公共科技服务支撑和人才培养,支持创新中心各基地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工作,建设中国稀土(35.000, 0.41, 1.19%)永磁材料研究、国际稀土交流及稀土大数据基地。 
北方稀土称,公司与中国钢研集团共同牵头组建创新中心,符合国家创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政策要求,有利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利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土新材料创新平台,为公司乃至我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中国科学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生物质能生化转化研究室联合江西省农科院微生物所和江西正合环保集团在稀土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研究方面获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江西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之称,拥有全国80%以上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尤其是铽、镝等多种重稀土元素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独有珍稀矿种。但是,长期开采导致矿区植被和矿床表面腐殖层被剥离、破坏,并且酸性浸出液的大量使用引发矿区生态退化和诸多环境问题,尤其是池浸、堆浸等早期工艺产生的大量尾矿未能妥善处置,致使周边土地及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和污染。

稀土尾矿地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研究获进展

17

18

针对稀土尾矿地土壤酸化沙化严重、土壤养分贫瘠及微生态功能丧失等问题,研究人员以适宜当地气候的能源植物为修复植物,建立了“能源植物种植-土壤生态修复-厌氧发酵制气-沼液回施/沼渣高值利用”为核心的生态能源农场修复模式。该研究发现,在可持续修复区,采用沼液施用草本类能源植物可在3年内显著提升稀土尾矿地的土壤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初步恢复土地生产力,相关指标优于自然修复区的土壤样品。
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异主要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和修复植物种类差异的影响;方差分解分析(VPA)发现,土壤养分是影响细菌和真菌群落变异的关键因子;并且细菌群落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响应要快于真菌群落。此外,土壤养分提升明显改变了寡营养和富营养微生物的比例。其中:富营养型微生物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球囊菌门显著增加。
微生物互作网络分析进一步显示,富营养型微生物增加可提高微生物互作网络拓扑特性,增强其网络稳定性;来自变形杆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等富营养型微生物的菌株已经成为构建稳定网络结构的主要关键物种。此外,以草本类植物为修复植物还可增加子囊菌门在互作网络中的比例,并与细菌协同提高互作网络的拓扑特性。

来源: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近年来,无铅金属卤化物双钙钛矿Cs2Na(Ag)InCl6材料因组份易调控、合成简便及毒性低等特性,而备受关注,在照明显示、光电探测及光伏等领域表现出广阔的应用潜力。目前,该材料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可见光波段,近红外(NIR)波段存在发光效率低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的应用开发。

针对此问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闽都创新实验室研究员陈学元课题组,通过在Cs2NaInCl6中引入稀土离子Yb3+和Er3+作为近红外发光中心,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图1)。

点击阅读原文

福建物构所等调控局域电子结构实现稀土掺杂双钙钛矿高效近红外发光

Cs2NaInCl6:Yb3+的最佳量子产率为39.4%,相比Cs2AgInCl6:Yb3+材料提升了142.2倍。科研团队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和Bader电荷分析,对比研究了Cs2NaInCl6:Yb3+和Cs2AgInCl6:Yb3+两种材料的局域电子结构(图2)。Bader电荷分析是一种通过将材料的总电荷分解到原子电荷,得到原子周围电子数,进而计算出原子化合价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材料的电荷特性分析,判断材料内电荷传输过程。研究表明,Cs2NaInCl6:Yb3+中Na+离子的强离子性使其几乎完全电离,导致相邻的[YbCl6]八面体电荷显著局域化,促进了Cl--Yb3+的荷移跃迁。而Cs2AgInCl6:Yb3+中的Ag+由于强共价性形成Ag-Cl共价键,使相邻的[YbCl6]八面体中Cl-的电子波函数向Ag+离域,导致Cl-与Yb3+波函数交叠减小,从而抑制了Cl--Yb3+荷移跃迁过程。

点击阅读原文

19

20

该研究利用温度依赖的稳态和瞬态荧光光谱等手段,观察到Cs2NaInCl6:Yb3+中Yb3+的激发峰相对于基质自限激子的激发峰存在明显偏移(图3)。在低温下,Cs2NaInCl6:Yb3+通过紫外激发,在近紫外-可见光区观察到两个发射峰,波数差约为9766 cm-1,对应于荷移跃迁带(CTB)→2F7/2和2F5/2跃迁。以上证据证实了在Cs2NaInCl6:Yb3+中的高效近红外发射来源于其独特的Cl--Yb3+荷移跃迁敏化过程。

科研团队通过共掺其他近红外发光离子如Er3+,实现了Cl--Yb3+荷移跃迁敏化的Er3+离子1540 nm处的近红外发射(图4)。相比于Cs2NaInCl6:Yb3+/Er3+中常规的自限激子敏化,其发射强度增强了1510.2倍,最佳量子产率为7.9%。
该研究为实现高效的稀土掺杂近红外发光无铅金属卤化物双钙钛矿开辟了新途径,有望应用于近红外光通讯、发光二极管和夜视成像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宽谱自驱动光电探测柔性多轴杂化钙钛矿铁电薄膜

来源:x-mol
自从在罗息盐中观察到铁电性能以来,具有自发极化效应的铁电体被认为是有前途的电活性材料。与体块陶瓷和单晶相比,薄膜的重量轻、体积小、工作电压低,可以满足小型化电子设备的需求。特别是一些铁电薄膜能够涂覆在柔性基底上,可以承受不规则的机械变形,为制备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很多机会。近日,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罗军华(点击查看介绍)团队在二维钙钛矿铁电体系中制备了一种柔性自驱动宽谱光电探测器。
作为无机氧化物铁电体的替代者或补充材料,无机有机杂化铁电薄膜具有结构可调性、机械灵活性、易于加工及制备温度低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铁电体的多极轴属性是重要特性,以便使其自发极化尽可能沿更多方向随着外部施加电场翻转。铁电自发极化产生的内建电场可以促进载流子分离,有利于半导体器光电性能。尽管分子铁电薄膜在非易失性存储和机电耦合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具有宽谱光学活性的多极轴铁电薄膜仍然存在一个巨大的空白。这是因为材料吸收光谱的范围越宽,电子运动自由能越大,光激发载流子的漏电电流将会屏蔽晶格畸变引起的铁电极化效应。这严重阻碍了铁电材料在光电子领域的发展。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罗军华团队开发的宽谱响应的无机有机杂化钙钛矿自驱动光电探测器弥补了上述空白。他们的设计思路是以三维钙钛矿骨架为模板,采用“降维策略”,通过引入有机基元诱导结构相变,从而获得二维多层钙钛矿铁电体。其中,二维多层无机框架为载流子传输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而有机基元偶极子的有序无序运动可以产生铁电极化。立足上述策略,成功构筑了一例半导体性能优异且具有宽谱光学活性的二维钙钛矿铁电体(HA2EA2Pb3I10,HA = 正己胺阳离子),其带隙仅为1.83 eV。二维多层杂化钙钛矿很好地平衡了铁电极化性能和宽谱光学吸收之间的矛盾。另外,结构相变产生的对称性破缺分析表明该铁电体具有8个等效的极化方向,超过了经典的无机铁电体钛酸钡(室温下具有6个等效的极化方向)。

21

22

特别是,通过旋涂法得到的HA2EA2Pb3I10柔性薄膜近似平行于其层状无机框架,表现出优异的面内自发极化。进一步地,在柔性薄膜上实现了自驱动宽谱光电探测,揭示了其在柔性和可穿戴电子设备上的应用潜力。该结果为柔性光电子器件的设计提供了启示,并为拓展分子铁电材料的应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关研究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期刊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后韩世国。

点击阅读原文

上海硅酸盐所在高能物理用石榴石闪烁陶瓷方向取得进展

闪烁体能够将高能射线或粒子转化为紫外或可见光波段发光,是人类探索微观物质起源和宏观宇宙演化的重要介质,充当着人类观察高能粒子的“眼睛”角色。闪烁体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国土安全和工业等领域,各领域对闪烁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针对性要求(Jiang Li, et al. Chapt. 3. Scintillators. In: Processing of Ceramics: Breakthroughs in Optical Materials. Wiley, 2021)。铈离子掺杂镥铝石榴石(Ce:LuAG)闪烁陶瓷具有高密度、抗辐照能力强、高亮度、快衰减、制备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有望成为新一代Shashlik采样量热计的探测材料。
闪烁陶瓷材料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陶瓷行业的研究内涵,更拓展了闪烁晶体材料在医疗器械、复合晶体探测器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极大潜能的新材料。目前以石榴石为基体的闪烁陶瓷最受人瞩目,因其具有晶界结合力稳定,光学各向同性,共掺杂或多掺杂能够降低导带位置“覆盖”禁带中反位缺陷等优势,进而降低烧结温度提高透明度,此举有望批量生产并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医疗等领域。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江研究员带领透明与光功能陶瓷研究团队与捷克科学院物理研究所Martin Nikl博士和泰国国王科技大学Weerapong Chewpraditkul博士合作,对备受高能物理实验界关注的Ce:LuAG闪烁陶瓷进行组分设计和性能优化,获得进展。该团队基于“缺陷工程”的策略,在Ce:LuAG透明陶瓷中引入二价Ca2+,并系统研究了Ca2+掺杂浓度对陶瓷微观结构、光学质量和闪烁性能的影响。通过合适浓度的Ca2+共掺,有效诱导Ce4+快闪烁中心的形成,将Ce:LuAG陶瓷的闪烁快衰减分量(LY0.5μs/LY3μs)从79%提升至97%,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高值(Danyang Zhu, et al. J. Eur. Ceram. Soc., 2022, 42: 6075-6084)。
石榴石作为极具潜力的闪烁体基质材料,其独特优势在于晶格对不同阳离子取代的包容高度较大,在四面体、八面体、十二面体格位均可以实现多种离子取代,这使石榴石光功能材料从传统的二元石榴石逐渐发展为三元、四元甚至更多元,其性能也随着离子取代可以实现更丰富和灵活的调控,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闪烁材料的性能需求。该团队对多组分石榴石闪烁陶瓷的发展历程、制备路径和优化思路进行了全面综述,并总结提出多组分石榴石闪烁陶瓷未来发展的前景方向(Danyang Zhu, et al. J. Adv. Ceram., 2022, doi: 10.1007/s40145-022-0660-9)。

点击阅读原文

23

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会议胜利召开

24

Rare Earth elements synthesis confirmed in neutron star mergers

source:sciencedaily
A group of researchers has, for the first time, identified rare earth 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 star mergers.
Details of this milestone were published i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on October 26, 2022.
When two neutron stars spiral inwards and merge, the resulting explosion produces a large amount of heavy elements that make up our Universe. The first confirmed example of this process was an event in 2017 named GW 170817. Yet, even five years later, identifying the specific elements created in neutron star mergers has eluded scientists, except for strontium identified in the optical spectra.
A research group led by Nanae Domoto, a graduate student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Science at Tohoku University and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Japa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 has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properties of all heavy elements to decode the spectra from neutron star mergers.
They used this to investigate the spectra of kilonova -- bright emissions caused by the radioactive decay of freshly synthesized nuclei that are ejected during the merger -- from GW 170817. Based on comparisons of detailed kilonovae spectra simulations, produced by the supercomputer "ATERUI II" at the 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Japan, the team found that the rare elements lanthanum and cerium can reproduce the near-infrared spectral features seen in 2017.
Until now, the existence of rare earth elements has only been hypothesized based on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the kilonova's brightness, but not from the spectral features.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唐志永研究员和张洁副研究员带领的工程科学研究组在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名为“3D printing of gadolinium oxide structure neutron absorb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复杂结构氧化钆(Gd2O3)陶瓷材料的增材制造。论文的作者为上海高研院的博士研究生王刚,通讯作者为上海高研院的张洁副研究员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梅龙伟副研究员。
钆(Gd)元素通常以氧化钆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15564Gd和15764Gd两种同位素含量超过了30%,同时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热中子吸收截面(分别为60900和254000 Barn),被广泛应用于核物理和核医学领域进行中子屏蔽和中子捕获。但是氧化钆具有较高的熔点(2350℃)和强度,限制了使用铣、削以及注塑等传统手段对其进行加工。利用粘结牺牲剂的方法也要面临缺少灵活性以及模型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利用DLP面曝光技术,通过对陶瓷浆料系统的折射率匹配以及流变学研究,探究出了一种同时具备高流变性能和固相负载量的浆料体系应用于3D打印。对打印过程的曝光时间、强度以及层厚等影响因素综合研究得出了较优的匹配条件,并成功连续制备了超长(10 cm)超薄(0.3 mm)的复杂晶格结构中子吸收器。除此之外,本文还对该材料的收缩性能、相变过程以及后处理过程中的烧结行为和多孔性能进行了研究,所制备的材料弹性模量超过20 GPa,与之前文献中报道的纯氧化钆结构强度趋势相吻合,表示该技术在核物理和核医学等相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场景。
本文采用的DLP-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较少原材料的复杂结构快速成型,能够满足核中子相关应用场景对氧化钆结构成形的个性化需求。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继续研究包括液相烧结、热等静压烧结以及等离子闪烧技术等在内的多种烧结工艺对氧化钆结构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产品相关性能。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核能安全监测技术和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科院青促会的支持。 

上海高研院在中子吸收材料氧化钆
增材制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点击阅读原文

25

26

"This is the first direct identification of rare elements in the spectra of neutron star mergers, and it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 Dotomo said.
"This study used a simple model of ejected material. Looking ahead, we want to factor in 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s to grasp a bigger picture of what happens when stars collide," Dotomo added.

Synthesizing quantum nanomagnets via metal-free multi-porphyrin systems

source:phys.org
A team of researchers a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working with a pair of colleague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has developed a new way to synthesize single quantum nanomagnets that are based on metal-free, multi-porphyrin systems. In their paper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Nature Chemistry, the group describes their method and possible uses for it.
Molecular magnets are materials that are capable of exhibiting ferromagnetism.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agnets because their building blocks are composed of organic molecules or a combination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Chemists have been studying their properties with the goal of using them to develop medical therapies such adv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new kinds of chemotherapy and possibly magnetic-field-induced local hyperthermia therapy. In this new effort, the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a way to create molecular nanomagnets with quantum properties.
The technique involved first synthesizing a monoporphyrin using what they describe as conventional "solution chemistry"—the monoporhyrins were created by using an atomic-force microscope to pull hydrogen atoms off of polyporphyrins. The researchers then applied the result to a base of gold, which they placed in an oven and heated to 80 °C. This forced the rings in the material to become chained. They then turned the oven up to 290°C and then let the material cook for another 10 minutes.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dditional carbon cycles and the creation of quantum nanomagnets.
The technique works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use of porphyrins, which are heterocyclic molecules that have multiple double-bonds with delocalized electrons. They typically exist as rings. They also easily form complexes with ions and rare earth metals, which allows them to be used to create molecular magnets.
Once their magnets were complete,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them using a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 finding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pins of 15 millielectronvolts. They further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magnetic interaction exchange using spectroscopy with spin circulation.
The researchers suggest their approach is a relatively easy way to make polyporphyrin quantum nanomagnets of variable lengths, which can also have differing numbers of radical centers.

gold, which they placed in an oven and heated to 80 °C. This forced the rings in the material to become chained. They then turned the oven up to 290°C and then let the material cook for another 10 minutes.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dditional carbon cycles and the creation of quantum nanomagnets.
The technique works because it involves the use of porphyrins, which are heterocyclic molecules that have multiple double-bonds with delocalized electrons. They typically exist as rings. They also easily form complexes with ions and rare earth metals, which allows them to be used to create molecular magnets.
Once their magnets were complete,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them using a scanning-tunneling microscope, finding ferromag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pins of 15 millielectronvolts. They further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magnetic interaction exchange using spectroscopy with spin circulation.
The researchers suggest their approach is a relatively easy way to make polyporphyrin quantum nanomagnets of variable lengths, which can also have differing numbers of radical centers.

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未经有关版权所有人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翻印、传播及使用,上海市稀土协会及《上海稀土》编辑部保留本刊所有权利。

主   编
责任编辑
执行编辑
顾   问

张修江
吴建思
崔中倪
朱铭岳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