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上海稀土2022年第3期

主办:上海市稀土协会
承办:上海稀土产业促进中心

Shanghai Rare Earth

内部期刊

03

2022

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联合党支部代表参加市工经联党代会
上海恒益研制的整星状态下激光雷达参数测试系统助力世界首颗激光测碳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项关键材料成功应用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
给神舟十四号穿上“护甲”,为宇航员提供舱内照明,离不开上海多家研究所努力

目录

CONTENTS

— Ⅰ —

协会抗疫案例——洞舟和科润
协会抗疫案例——和利集团
协会抗疫案例——星可公司,封控不停产,物流不停滞
协会抗疫案例——上海金由
协会抗疫案例——联合党支部
上海市稀土协会会长张修江一行赴赣州高新区学习交流考察

— Ⅱ —

01

02

03

04

07

11

12

13

14

05

高强耐热镁稀土在军工领域的应用
Breakthrough for efficient and high-speed spintronic devices
A new step in the search for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稀土掺杂Sc2(MoO4)3二维负热膨胀材料反常的热增强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
中科大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福建物构所Te4+敏化稀土掺杂Cs2ZrCl6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
提取和分离稀土元素的新型环保方法
“钇”步到位 精准制导杀灭癌细胞

目录

CONTENTS

— Ⅲ —

— Ⅳ —

16

17

19

25

24

22

27

29

01

02

协会抗疫案例——洞舟和科润

2022年3月至今,上海正在经历社会运转停顿与疫情的严峻考验。在此特殊时期,协会会员单位上海洞舟公司与上海科润光电公司全体员工加班加点提前完成生产订单计划,不惧危险相互帮助采购生活物资。尤其封城政策实施后,公司由郑岩总经理带头,职工们积极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彰显员工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在危险情况下踊跃参加社区与工业区志愿活动120人次,进行核酸采样秩序维护,抗疫物资搬运、分发,居民生活帮服等工作,其中共产党员全丽华等同志们充分践行先锋模范作用,为上海的防疫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协会抗疫案例——和利集团

因封控管理,给很多小区的很多老人带来不便,他们不会通过网络团购,或者没有采购渠道,上海和利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宋文彬在看到所在小区老人遇到的困难后,主动联系业委会主任,成为志愿者,帮助老人团购物资。由于小区居民少,达不到起订量,部分供应商都拒绝接单,团购工作进展非常困难,为了想办法解决困难,她每天一睁眼就开始找资源,白天处理公司的工作,处理完工作找资源,晚上安顿好年幼的孩子,安顿好继续找资源。经常凌晨还在跟供应商对接、沟通。有了资源后还要根据老人们的消费习惯、价格承受能力进行比对,物流配送跟进。虽然辛苦,但看着蔬菜、肉、鱼虾、鸡蛋、牛奶一批批送到,给老人带来了生活保障,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非常欣慰也特别踏实。
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希望大家都能伸出援助之手,疫情无情人有情,让我们一起加油,温暖身边的人。

03

04

协会抗疫案例——星可公司
封控不停产,物流不停滞

转自:市经信委
上海星可高纯溶剂有限公司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核酸检测产品生产提供高纯溶剂原料及后端有机溶剂废液危废循环利用处置,产业链意义重大。为保证封控不停产,公司制定了《应急状态下的生产运营预案》等系列制度,提前购置了应急封闭生产保障用床、消毒工具等生活用品及防疫用品,并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封闭式生产管理演练。当两周后上海化工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时,公司已有应对经验,凭借日常一半的一线人员,完成了2021年同期两倍量产品的生产,保障了下游核心抗疫企业产品的连续生产。为保障抗疫所需产品的运输工作,公司积极协调上海化工区、地区防疫管控单位,在各部门的协助下申请车辆通行证,并对物流做到了“点对点”报备跟踪,时刻掌握物流货车随行人员的状态。谈到物流运输工作,星可高纯的副总经理王洪满满都是感激,“我亲身感受到了市区相关单位、长三角办、各兄弟省市和上海化工区对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他们已协助星可完成了 500 吨抗疫物资无障碍运输。在未来更全面的复工复产中,公司仍将继续在各部门的协助下将原料无障碍运进来,把抗疫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出去,满足全国抗疫工作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需要。”

协会抗疫案例——上海金由

上海金由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黄磊是政协浦东新区七届委员。从浦东政协人资委主任吴红梅口中了解到:在当前形势下,浦东新区银龄服务中心,有20000多老人,7000多护工。
疫情来势汹汹,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中心护工也担负着更大的压力,在目前疫情封控的条件下,服务中心急需一批防疫物资。
4月10日黄磊委员在详细了解情况后,立刻联系在南通的子公司,迅速调配公司资源,在江苏南通海门区订购了3000件防护服。
通过公司物流协调,4月19日上午总计3000套防护服顺利送到浦东新区严丰路25号-银龄服务中心的手中。为老人和护工增加了一道安全的屏障。

05

06

协会抗疫案例——联合党支部

稀土协会联合党支部全体人员完成党员双报到任务
4月2日,根据上海市委组织倡仪,中共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协会联合支部委员会全体党员和预备党员积极响应号召,彰显特殊时期的责任和特殊时期的担当,分别在“先锋上海”小程序上,完成党员报到、党组织报到双报到任务,正式投身一线抗疫。

我是党员我带头,做守土尽责的带头人
5月10日,中共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协会联合支部委员会全体党员和预备党员,为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接力承诺活动,让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带头当好宣讲员、带头当好示范者、带头当好贴心人。真正做到履行承诺的践行人。

党旗在飘扬、党员在行动——市稀土协会预备党员支援防疫一线掠影
上海市稀土协会副秘书长、中共预备党员崔中倪同志,为更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当下上海疫情防控关键时刻,积极听从上海市委组织号召,踊跃报名投入到社区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全力以赴做好为民服务的各项工作,为上海抗疫防控作岀自已的贡献。

07

08

举全区之力建设。我区为做大做强永磁电机产业,找准产业发展路径,围绕2022年永磁电机产业发展制定了工作清单,从产业规划、招商政策、宣传推介、产业配套、市场化精准招商、科研检测平台、产业工人培养、专项基金等八个方面发力支持永磁电机产业发展。
二是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赣州素有“稀土王国”之美誉,蕴藏着全球70%的中重稀土,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规模最大、产品最齐全的稀土主产区。赣州稀土金属生产可为稀土永磁材料生产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区内稀土磁性材料产能已达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可为永磁电机企业提供充足的高端磁材供应。
三是承载载体日益完善。
秉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要求运营”的原则,按照“五年上水平、十年大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万亩、总投资200亿元的“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20多栋园区综合体及6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已完工。
四是特色优势更加突显。
打造科创高地。赣州高新区现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为核心的“两院四中心”核心科技创新平台集群,成为全市科技创新赋能的主战场,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的科技创新全链条体系。
赣江创新院是中科院近十年来国内唯一新增的国家科研机构,也是江西省内第一个中科系统研究机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是全国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另外,高新区还有给力的上级政策支持、便捷的区位交通和高效的营商服务。

上海市稀土协会会长张修江一行
赴赣州高新区学习交流考察

2022年5月12日,上海市稀土协会会长张修江一行赴赣州高新区学习交流考察。赣州市领导刘勇,赣州市赣县区委书记、赣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廖永平,赣州市赣县区领导刘忠、施新生,赣州市赣县区科协主席黄谋茼陪同或参加相关活动。
张会长一行先后到赣州弘茂稀土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园、赣州诚正稀土新材料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赣州中科拓又达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嘉圆磁电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详细了解赣州高新区产业布局、成果转化等情况。

考察过程中,廖永平书记代表区委、区政府对赣州高新区进行了推介并介绍了高新区的四大营商优势:
一是高位推动力度空前。
总书记殷殷嘱托。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赣州时指出,“稀土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省市寄予厚望。省委炼红书记多次来赣州高新区调研,并担任了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链长;市委忠琼书记在赣州高新区调研时强调“要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稀土新材料产业基地”。

09

10

政策方面:
(1)在国家层面。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意见》、2022年国家发改委印发《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均指出加快推进“中国稀金谷”建设。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政策延长至2030年: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鼓励类及优势产业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享受“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绿色上市通道。
(2)在区级层面。今年,高新区出台了永磁电机产业招商政策,从多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如,新购生产性设备按10%-1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可达5000万元;租赁厂房项目五年免租,也可由政府代建厂房,购地自建项目按厂房面积给予200元/㎡奖励;采购区内上下游产业配套产品生产电机按采购额1%给予奖励;厂房装修补助最高2000万元;五年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区财政所得部分80%奖励等等。
此外,还出台了人才政策15条,给予高层次领军人才在领办、创办企业“8个2000万”政策支持,同时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人才住房等方面给予绿色通道。
区位交通方面:
赣州高新区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赣县区,15分钟车程内有6个高速口,距赣州黄金机场、赣州国际陆港、赣州高铁西站、赣县高铁北站等地车程约20分钟;距南昌、长沙、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均为400多公里。随着赣深高铁的通车和渝长厦高铁的建成,赣州将与周边重要经济区中心城市形成两小时高铁经济圈,可辐射带动“赣粤闽湘”四省近70万平方公里、2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此外,赣州国际陆港开通了至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同港同价”班列和至欧洲的班列,赣州港五云综合枢纽码头即将投入使用,我们与沿海港口有着同样的通关效率与成本。

营商服务方面:
高新区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对标“大湾区能做到,我们也要能做到”,对每个签约落户招商引资项目,组建一个由区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服务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标。每月开展营商环境企业测评,定期召开政企圆桌会议,对企业反映问题交办相关单位,并跟踪问效。
近年来,高新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和赣州重要讲话精神,举全区之力加快“中国稀金谷”建设。我区狠抓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2020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园区”,在2021年全省的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取得了全省第4、全市第1的优异成绩。
廖永平书记表示,热诚欢迎各位企业家,多到赣州高新区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张修江会长在参观了各重点企业和听取详细介绍后,对高新区的营商环境以及在“中国稀金谷”建设中所做的工作表示赞赏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张会长表示,本次学习和考察受益匪浅,希望尽快携上海稀土协会成员们前来进一步考察和交流,加强与赣州高新区的沟通互动,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的形成稀土产业上下游的产学研联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共同推动我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11

12

12

稀土协会与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领导交流座谈

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联合党支部代表
参加市工经联党代会

2022年6月7日下午,在南昌路57号上海科技会堂国际厅、海洋厅,中共上海稀土聚氨酯硅酸盐协会联合支部委员会吴建思和许国清两位代表参加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系统第四选举单位党代表大会和市工经联一届二次党代会。
会议首先依法行使代表职权,选举产生出席上海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候选人。之后代表们认真聆听了市工经联党委书记、会长管维镰同志所作的党委工作报告并审议通过市工经联一届二次党代会决议。
经过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今天的会议开的很成功,完成了各项议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上海恒益研制的整星状态下激光雷达参数测试系统
助力世界首颗激光测碳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

2022年4月16日北京时间2点16分,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我国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是世界首颗具备CO₂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能够大幅提升全球碳监测和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卫星在轨应用后将实现对生态环境、气象和农业等多领域定量遥感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星载激光雷达为主动式探测系统,激光波长稳频精度、光束质量,及发射能量的稳定性和精度直接影响细颗粒物及CO2反演探测精度,需要在安装到卫星平台后常规环境下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装机完成后的整星需要在各种试验后,需要进行激光雷达光轴指向高精度测定,实现光轴偏差的定量化观测。 
上海恒益承研的“整星状态下激光雷达波长、能量精度及稳定性地面实施监测系统”和“对地光轴高精度测定系统”(KGJ民用航天技改卫星总体项目)主要完成载荷整星装配和试验阶段,对激光雷达发射激光的综合特性测试,具体的包括激光中心波长、线宽、光束质量因子、光强分布、脉冲波形、脉冲宽度、稳频精度、发射激光能量以及确定激光发射光轴与望远镜光学接收系统光轴偏差等。
在上述系统研制过程中,卫星总体对项目的进度、系统的测试精度和测试数据的可靠性均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公司按照航天项目管理规定,组建了专班,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不仅按时按质完成了项目的总体建设需求,同时还多次积极配合卫星团队一起完成整星现场试验,最终助力卫星如期成功发射。在研制过程中,我们不仅系统解决了光学设计、机械设计、结构分析、整机装配和现场调试等诸多技术难题,同时也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航天项目的管理能力。后续公司还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改造升级以服务未来新一代卫星的发射。

13

14

来源:上硅所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承载三名航天员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谱写了我国载人航天和空间站建设新篇章。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消杂散光涂层以及不锈钢灰色化学转换热控涂层等十余种涂层与材料得到应用,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的顺利完成做出重要贡献。
研制的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在经历183天在轨舱外运行后依旧保持了优异的自清洁功能,保证了返回舱返回大气层过程中窗口受到烧蚀材料挥发污染后仍具有清晰的透明度,保证了宇航员在返回过程中能通过窗口随时有效观察外部情况,也为地面搜救队员在飞船着陆后能首先通过窗口观察舱内状态提供了保障。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种材料已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和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目前神舟十四号和天舟四号已分别在酒泉、文昌发射场准备就绪,随时出征。

给神舟十四号穿上“护甲”,为宇航员提供舱内
照明,离不开上海多家研究所努力

来源:新华社
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多家研究所成果应用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任务。
【给航天器穿上全方位“护甲”的行家里手】
宇宙空间是一个极高真空环境,航天器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只有热辐射一种方式,没有热传导,也没有热对流。当太阳直接照射到航天器表面,如果没有加防护层,温度会很快升到100摄氏度以上,而在太阳照射不到的区域,温度又会降到零下100摄氏度以下。因此,每个航天器上都有一套经过精密计算、设计的热控制系统,包含热控涂层、热防护材料以及热管等。不管外部环境变化多么剧烈,这套系统都能使航天器内部维持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保证舱内航天员安全和仪器设备正常工作。
在航空航天队伍里,上海硅酸盐所正是给航天器穿上全方位“护甲”的行家里手。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等十余种涂层与部件得到应用。研制的高温压电陶瓷应用于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遥测系统。
上海硅酸盐所是国内最早开展特种无机热控涂层材料研究的单位,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他们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型号航天器用特种无机热控涂层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多种涂层与材料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先后完成了60余种不同比值无机热控涂层材料的研发和自主可控制备,成功应用于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的多项关键材料成功应用于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任务

15

16

稀土掺杂Sc2(MoO4)3二维负热膨胀材料反常的热增强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

【我国系统研制有机温控涂层的唯一单位】
航天器在太空工作的空间热环境非常极端。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处于地球大气层以外的超高真空空间环境,朝向太阳的表面温度非常高,而背向太阳的表面则非常低。为了保证仪器设备表面温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航天器设计师常通过在航天器外表面使用不同太阳吸收率和热辐射率的涂层来调节其热平衡温度,以保证其在合适的使用温度内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我国系统研制有机温控涂层的唯一单位。此次任务中,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温控涂层、导航用陀螺油助力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
上海有机所是我国研制及批量生产高比重、高粘度氟油的重要单位,实现了我国在液浮导航系统关键原材料的全方位自主可控;有机温控涂层研制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满足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而成立的。几十年来,几代科研人员克服了大量技术和装备上的困难,研制出几十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温控涂层,应用于我国已发射和在研的各类卫星和航天器型号上。
【为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提供照明】
本次任务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交会对接灯、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等光电产品。交会对接灯配置在载人运输飞船舱外,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飞船的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的摄像机拍摄提供照明。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为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提供照明。
相比传统照明产品,空间LED照明系统具有寿命长、体积小、效率高、抗震性能佳、响应速率快、驱动电压低等优点,是太空照明的理想方案。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先后为神舟七号到十三号载人飞船,天宫一号、二号,天舟一号等载人航天任务和实践系列卫星研制空间LED照明系统。其中,神舟七号飞船上用于航天员出舱行走以及太空图像拍摄的照明系统,是世界上第一次使用LED光源作为载人航天器的照明系统,也是我国首个用于太空舱外的照明系统。
近20年来,上海技物所空间照明团队接续奋斗,产品功能从白光照明扩展到植物培养、可见光通信、杀菌消毒、定标光源等领域,光谱也从可见光扩展到覆盖紫外、可见光、近红外等波段。团队目前正有序推进神舟飞船后续任务航天照明产品研制,将持续在未来几年为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提供高可靠的航天照明产品。

风云系列卫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组网卫星、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以及空间站等多个国家重大型号。

来源:x-mol
荧光热猝灭一直是制约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光学温度传感、光学防伪等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荧光热猝灭是指在升温过程中发光强度降低的现象,这主要由于温度升高,基质晶格的振动加剧导致电声相互作用增强以及无辐射跃迁速率增大,从而造成发光强度以及寿命减小。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多种策略来改善稀土掺杂发光材料的热猝灭性能,并发现了荧光发射的零猝灭现象。荧光热增强(荧光负热猝灭)的实现可以很好地保证材料在高温区的信噪比和发光强度,在光学温度传感以及光学防伪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此,目前研究人员通过对稀土掺杂负热膨胀材料来实现热增强的发光更多聚焦整体晶格收缩对热增强上转换发光研究,并没有关注二维负热膨胀材料晶格不同维度收缩特性导致局域结构变化对发光性能的影响,更没有实现在宽温域下同时热增强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为了实现和理清二维负热膨胀材料稀土离子热增强发光与负热膨胀性质之间的关系,基于稀土掺杂二维负热膨胀材料的负热膨胀性质与发光性质的系统研究必不可少。
江西理工大学廖金生课题组开发稀土掺杂二维负热膨胀材料Sc2(MoO4)3 :Yb3+/Er3+很好的弥补了上述发光的缺憾。众所周知,二维负膨胀材料Sc2(MoO4)3具有二维层面热缩冷胀内禀特性,然而,Sc2(MoO4)3本身并不发光,因此,不能用于光电器件。该课题组采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实现Yb3+/Er3+共掺杂在二维负膨胀材料Sc2(MoO4)3 中。实现了在宽温域下(298 K-773 K)的绿光上转换发光45倍增强以及近红外下转移发光450倍的显著增强。另外,基于荧光寿命模式的温度传感也获高相对灵敏度12.3%/K(298 K)和低温度不确性0.11K (623 K)。首次开发了二维负热膨胀性质与稀土发光性质相结合的新材料,为稀土发光材料领域提供了限域能量传递的新机制。上转换和下转移发光热增强的机理探究对于未来开发新型的稀土发光材料提供了新颖的思路,也为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点击阅读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

17

18

来源:澎湃新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固态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前述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显著推进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和《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掺铕硅酸钇晶体是实现可移动量子优盘的重要候选材料,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该材料在2021年已实现长达1小时的相干光存储。近期工作中,团队注意到掺铕硅酸钇晶体中占据第二类钇替位的Eu^(3+)(下称替位二铕离子)可以实现对任意偏振态的均匀吸收。
此次,团队首先采用光谱烧孔技术测定替位二铕离子的准确能级结构,再结合研究组原创的“无噪声光子回波(NLPE)”量子存储方案,以克服替位二铕离子的弱吸收问题,最终基于单次通过的单块晶体,实现了偏振态的量子存储。该研究提出并证实了替位二铕离子可实现偏振态的量子存储,并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
团队进一步利用飞秒激光直写技术,在掺铕硅酸钇晶体中加工出凹陷包层波导。这种波导具有圆对称的结构,可以支持任意偏振态的低损耗传输。他们采用光谱烧孔技术提升替位二铕离子的吸收深度达2.6倍,再结合电场调制的原子频率梳量子存储方案,成功基于波导结构实现了偏振态的量子存储。其量子存储保真度达99.4±0.6%,验证了这一可集成器件的高可靠性,该成果5月2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前述研究将光子的偏振自由度应用到可集成量子存储领域,为基于偏振编码构建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偏振自由度为可集成器件的噪声抑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滤波自由度,对于可集成量子存储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报道了重要的成果,因为它首次展示了硅酸钇晶体中激光直写波导与偏振编码的兼容性,拓展了这一新型集成工艺平台的技术适用性。”审稿人对此评价,“这一实验显然处于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具有最高的复杂性和技术性。”

中科大实现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

a为实验装置图;b为硅酸钇晶体中替位二铕离子的能级结构图;c为晶体俯视图,两侧金属为集成的共面电极;d为晶体侧视图,虚线框内是光波导;e为波导传输模式的横截面,图片来自论文

光子的偏振态具有操作精度高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量子信息工作中具有广泛应用。实现偏振态的可集成量子存储,是构建大尺度可集成量子网络的基本需求。
稀土掺杂晶体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固态量子存储介质,能够结合多种微纳工艺,制备出可集成的量子存储器。然而,已有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均无法实现偏振态的量子存储,这是由于稀土掺杂晶体的光吸收一般依赖于偏振态,并且其微纳波导结构也不支持任意偏振态的传输。

19

20

来源: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全无机无铅金属卤化物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能和可溶液加工的特点,有望替代铅卤钙钛矿在LED、光电探测、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该类材料可通过掺杂过渡金属或ns2电子组态离子实现在可见波段的高效发光,但其近红外(NIR)发光却受限于掺杂稀土离子的f→f禁戒跃迁吸收强度弱、发光效率低的瓶颈。实现无铅金属卤化物的高效NIR发光,对于新型NIR-LED器件及其应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物构所Te4+敏化稀土掺杂Cs2ZrCl6实现
高效近红外发光

进一步地,团队通过Te4+/Ln3+共掺杂Cs2ZrCl6,利用Te4+在近紫外(NUV)波段的1S0→3P1吸收允许跃迁来提高材料的吸收效率,并通过Te4+→Ln3+的高效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Er3+、Nd3+、Yb3+的高效多色NIR发光。在392 nm单一波长激发下,Cs2ZrCl6:Te4+/Ln3+不仅呈现Te4+的宽带黄光发射,还观测到来自Er3+、Nd3+、Yb3+在1539 nm、1073 nm和1002 nm处的特征窄带NIR发射(图2),分别归属于Er3+的4I13/2→4I15/2、Nd3+的4F3/2→4IJ和Yb3+的2F5/2→2F7/2电子跃迁,其中Er3+的NIR发光量子产率达到6.1%。团队还通过变温激发、发射光谱和变温荧光寿命测试,揭示了Te4+→Er3+的声子辅助能量传递过程以及Te4+–Yb3+的荷移跃迁介导能量传递过程。

图1:基于Te4+/Ln3+共掺杂Cs2ZrCl6实现高效近红外发光:晶体结构示意图、电致发光光谱、Te4+→Ln3+能量传递示意图、vis/NIR-LED及照明成像。

此外,团队还验证了该材料良好的结构、空气和发光稳定性,并将其与392 nm NUV-LED芯片封装研制出高性能的可见/近红外(vis/NIR)双波段发光的LED器件,证明其在无损检测、夜视照明、荧光成像领域的潜在应用(图3)。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利用Te4+敏化稀土近红外发光的新策略,也为新型高效多功能的近红外发光金属卤化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Angew. Chem. Int. Ed.2022, 61, e202201993. 

图2:(a) Cs2ZrCl6: 0.5%Te4+/x%Er3+、(b) Cs2ZrCl6: 0.5%Te4+/x%Nd3+和(c) Cs2ZrCl6: 0.5%Te4+/x%Yb3+的发射光谱(λex = 392 nm);(d-e)Te4+的黄色发光以及Er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随Er3+、Nd3+、Yb3+的浓度变化关系;392 nm激发下,g) Cs2ZrCl6: 0.5%Te4+/x%Er3+ (λem = 1539 nm)、h) Cs2ZrCl6: 0.5%Te4+/x%Nd3+ (λem = 1073 nm)、i) Cs2ZrCl6: 0.5%Te4+/x%Yb3+ (λem = 1002 nm)的荧光衰减曲线。

此外,团队还验证了该材料良好的结构、空气和发光稳定性,并将其与392 nm NUV-LED芯片封装研制出高性能的可见/近红外(vis/NIR)双波段发光的LED器件,证明其在无损检测、夜视照明、荧光成像领域的潜在应用(图3)。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利用Te4+敏化稀土近红外发光的新策略,也为新型高效多功能的近红外发光金属卤化物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 (Angew. Chem. Int. Ed.2022, 61, e202201993. 

21

协会三届二次理事会会议胜利召开

22

DOI: 10.1002/anie.202201993),并被选为热点论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福建物构所与上海科技大学联培硕士生孙金月,通讯作者是中科院福建物构所郑伟和陈学元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中科院创新国际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闽都实验室主任基金等项目支持。

点击阅读原文

提取和分离稀土元素的新型环保方法

来源:地质云
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和劳伦斯利沃莫国家实验室(LLNL)的科学家领导的新研究表明,从细菌中分离出的蛋白质能够提供一种更环保的方式来提取这些金属,并将它们与其他金属以及彼此间进行分离。这种方法改进了从非常规来源提取和分离稀土元素的工艺,最终可能会扩大规模,以帮助开发来自可回收的工业废物和电子产品的稀土金属的国内供应。
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兼Louis Martarano职业发展教授Joseph Cotruvo Jr.表示,“为了满足新兴清洁能源技术对稀土元素日益增长的需求,我们需要解决供应链中的几个挑战。这包括提高效率以及减轻这些金属提取和分离过程的环境影响。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可以扩大规模从低品位来源(包括工业废弃物)中提取和分离稀土元素。”
由于美国目前需要进口大部分稀土元素,新的重点聚焦于建立非常规来源的国内供应,包括燃烧煤炭和开采其他金属产生的工业废弃物,以及手机和诸多其他材料产生的电子废弃物。这些来源广泛,但被认为是“低品位的”,因为稀土与许多其他金属混合,并且稀土的含量太低,传统工艺无法很好地应用。此外,目前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依赖于刺激性化学物质,劳动强度大(有时涉及上百个步骤),产生大量废弃物,并且成本高。
这种新方法利用了研究团队先前发现的一种叫做lanmodulin的细菌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与稀土元素结合的能力比与其他金属结合的能力强近10亿倍。一篇描述这一过程的论文于2021年10月8日发表在ACS Central Science期刊上。
首先,将该蛋白质固定在柱内的微珠上,向柱内添加液体源材料。所用柱是工业过程中常用的垂直管。然后,蛋白质与样品中稀土元素的结合使得只有稀土保留在柱内,剩余的液体排出。最后,通过改变条件(例如改变酸度或添加额外成分),结合的稀土金属从蛋白质中脱离并排出和收集。通过仔细地依次改变条件,可以分离出单个稀土元素。

图3:(a)保存3个月前后Cs2ZrCl6: 0.5%Te4+/0.8%Er3+微晶的XRD谱图对比;(b)保存3个月前后Cs2ZrCl6:Te4+/Ln3+微晶Te4+的黄色发光以及Er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对比;(c)Cs2ZrCl6: Te4+/Ln3+与392 nm NUV-LED芯片封装的vis/NIR-LED的电致发光光谱及对应的发光照片(驱动电流为40 mA);(d)不同条件拍摄的多肉植物照片:(1)日光下、(2)暗室、(3-6)vis/NIR-LED照射下,其中(1-3)和(4-6)分别由可见和近红外相机拍摄。

此前,陈学元团队在无铅金属卤化物的激发态动力学、光学性能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例如,通过Cu+掺杂提升自限激子态密度和辐射复合速率,实现Cs2(Ag/Na)InCl6双钙钛矿高效发光(Adv.Sci.2022,9,2103724);通过A位阳离子替代与八面体结构基元调控,实现零维铟基卤化物纳米晶的高效全光谱可调谐发光(Adv.Opt.Mater.2021,9,2100434;Nano Today2022,40,

101460);通过Bi3+/Te4+共掺实现Cs2SnCl6空位有序型双钙钛矿的双带可调谐白光发射(Angew.Chem.Int.Ed.2022,61,e202116085)。

23

24

Cotruvo表示,“我们首先证明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从其他金属中分离稀土元素,这在处理低品位资源时至关重要,因为这些资源一开始就是金属的混杂。即使在一个非常复杂的解决方案中,其中稀土只有不到金属含量的0.1%,尽管数量非常少,但我们也成功地提取并在一个步骤中从一组较重的稀土中分离出一组较轻的稀土。这种分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简化步骤,因为必须将稀土分离成单独的元素才能进行应用。”
研究小组从钕中分离出钇,钕在原生稀土矿床和煤炭副产品中都很丰富,纯度超过99%。另外,还从镝中分离出钕,镝是电子废物中常见的一种重要配对——根据初始金属成分,在一两次循环中就可以获得超过99.9%的纯度。
劳伦斯利沃莫国家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该研究的第一作者Ziye Dong表示,“回收的钕和镝的高纯度与其他分离方法相当,并且在不使用刺激性有机溶剂的情况下,在尽可能多或更少的步骤中完成。因为这种蛋白质可以用于多次循环,所以它为目前使用的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环保替代方案。”
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方法不一定会取代目前通常用于从高品位来源大量生产较轻稀土元素的液-液萃取工艺。取而代之的是,它将实现低品位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提取和分离更稀有且通常更有价值的重稀土。
劳伦斯利沃莫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Dan Park表示,“其他最近的方法能够从低品位资源中提取稀土元素,但它们通常只停留在将所有稀土富集在一起的‘总’产品上,这种产品的价值相对较小,然后需要引入更传统的方案,将单个稀土元素进一步纯化。价值实际上体现在单个稀土元素的生产上,尤其是较重的元素。我们的工艺尤为方便,因为这些高价值的金属可以先从柱中提纯出来。”
研究人员计划对该方法进行优化,以便使达到最高纯度的产品所需的循环更少,从而可以扩大规模用于工业用途。Cotruvo表示,“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对特定元素具有更高选择性的lanmodulin蛋白衍生物,我们就可以在相对较少的步骤中回收和分离所有17种稀土元素,即使是从最复杂的混合物中,也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或有毒化学物质。我们的工作表明,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点击阅读原文

“钇”步到位 精准制导杀灭癌细胞

来源:新浪科技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曦 金凤 通讯员程守勤 刘敏 杨阳)近日,两例钇90树脂微球技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精准介入手术分别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展开。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诊疗中心副主任朱海东副主任医师介绍,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38万人,其中半数存在肝转移,若不接受治疗生存期不足7个月。“肝转移是目前引起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很好地处理结直肠癌肝脏转移灶的转移瘤,对于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提高治疗效果,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强调。
而继发性肝恶性肿瘤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局部消融、选择性内放射治疗、外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但常常受到肿瘤位置、病灶数目、病灶血供特点、肝功能储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部分治疗无法实施或者治疗效果不佳。
据介绍,钇90树脂微球是2022年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首款治疗性放射性药物,是我国首个获得批准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灶的产品,也是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第一款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放射性微球产品。
“钇90树脂微球更像是一发精准制导的微型核弹。医生前期通过精准定位,使带有合理放射线的钇90树脂微球通过介入手段直达肿瘤内部,通过释放β射线集中快速杀灭肿瘤细胞,且对周围健康组织不造成影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肝癌防治研究中心主任陆伟表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钇90树脂微球还可以与肿瘤外科手术、免疫、靶向等综合治疗手段联合使用,既丰富了治疗肝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点击阅读原文

25

26

高强耐热镁稀土在军工领域的应用

来源:搜狐
随着我国对新一代武器装备减重的迫切需求,材料设计者不断希望得到强度极高、重量极轻、耐热温度更高的结构材料。由于镁合金的高比强度优势,在航空航天和武器装备有重大的应用意义;同时部分镁合金制成的零部件还承受空间温度的变化,需要很好的耐热性。在用于制造以上零部件的材料中,镁稀土合金具有轻质、高强、耐热的综合性能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军工领域。
武器装备的减重有利于作战的远程投放、快速部署、机动作战和精确打击。如在导弹减重后速度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成本更低;导弹弹体减重1 Kg,可以减少10 Kg燃料;而导弹弹头减重1 Kg,则可以增加12~15 km的射程,或相当于起飞重量可以减少50 Kg。
一、镁稀土合金概述
镁稀土合金是通过添加稀土元素,如Gd、Y、Nd等,利用其形成的高温稳定相,以及在镁合金中的固溶度变化,通过固溶强化、弥散强化、时效沉淀强化及细晶强化来提高镁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高温力学性能,形成的高温稳定相在高温条件下可有效钉扎合金显微组织晶界,从而获得远高于普通镁合金的耐热性能和使用温度范围。
常用镁稀土合金的应用:如WE43、VW94常用变形镁合金,WE43室温强度达340MPa,250℃高温强度可达275MPa,主要用于卫星支架、横梁,导弹的壳体及舱内结构件等,轻研合金已实现批量生产。
随着战争对导弹飞行速度要求越来越快,如超音速导弹,其在飞行过程中承受的温度也越来越高,轻研合金开发了VW94镁稀土合金,并已批量生产,其室温强度大于400MPa,300℃高温强度可达250MPa,主要应用于导弹舱段、舱体和卫星支架等对强度和耐热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的零部件。
二、镁稀土合金真空熔铸生产工艺及优势
轻研合金采用真空熔铸生产工艺,真空下进行熔炼与浇注,目前已经形成批量化生产并交付客户,获得客户好评。
与大气熔铸镁合金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耐腐蚀,高使用寿命:避免了熔剂夹杂,提高了镁合金产品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能,从而大大延长服役寿命。
气渣含量少,成品率高:由于真空度的存在,氢分压接近于零,镁液中气体可以自发溢出,减少镁液含气量,同时有利于减少镁合金缩松缺陷。真空下镁合金氧化大为减少,从而减少夹渣缺陷。
降低生产成本:稀土元素可以提高镁合金室温和高温性能,但其价格较贵,化学性质活泼,在大气下熔炼容易烧损及与熔剂反应沉降,而使其收得率大幅降低,同时由于添加熔剂,熔炼用锅底残液较多,不可回用,从而使材料成本大大增加。
轻研合金采用真空无熔剂熔炼,可大大减少稀土元素的烧损,元素收得率可达95%以上,约降低材料生产成本10-20%,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

点击阅读原文

27

28

协会收听收看“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Breakthrough for efficient and high-speed spintronic devices

source:chemeurope.com
INRS researchers and international partners have succeeded in looking at spin inside rare earth materials, using a tabletop ultrafast soft-X-ray microscope, for the first time.
Sharing real-time information requires complex networks of systems. A promising approach for speeding up data storage devices consists of switching the magnetization, or the electrons’ spin, of magnetic materials with ultra-short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 But, how the spin evolves in the nanoworld on extremely short time scales, in one millionth of one billionth of a second, has remained largely mysterious. The team of Professor François Légaré at the 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 (INRS) has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in this fiel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U Wien, Austria, the French national synchrotron facility (SOLEIL) and other international partners. Their work was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ptica.
So far, studies on the subject strongly rely on limited access large X-ray facilities such as free-electron lasers and synchrotrons. The team demonstrates, for the first time, a tabletop ultrafast soft X-ray microscope to spatio-temporally resolve the spin dynamics inside rare earth materials, which are promising for spintronic devices.
This new soft X-ray source based on a high-energy Ytterbium laser represents a critical advance for studying future energy-efficient and high-speed spintronic devices and could be used for many applications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Our approach provides a robust, cost-efficient and energy-scalable elegant solution for many laboratories. It allows the study of ultrafast 

dynamics in nanoscale and mesoscale structures with both nanometre  spatial and femtosecond temporal resolutions, as well as with the element specificity,” says Professor Andrius Baltuska, at TU Wien.
Bright X-ray pulses to watch the spin
With this bright source of X-ray photons, a series of snapshot images of the nanoscale rare earth magnetic structures have been recorded. They clearly expose the fast demagnetization process, and the results provide rich information 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that are as accurate as those obtained using large-scale X-ray facilities.
“Development of ultrafast tabletop X-ray sources is exciting for cutting-edge 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and modern fields of science. We are excited about our results, that could be helpful for future research for spintronics, as well as other potential fields,” says INRS postdoctoral researcher, Dr. Guangyu Fan.
“Rare earth systems are trending in the community because of their nanometer size, faster speed, and topologically protected stability. The X-ray source is very attractive for many studies on future spintronic devices composed of rare earth.” says Nicolas Jaouen, senior scientist at the French national synchrotron facility.
Professor Légaré emphasizes the collaborative work between exper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f-the-art light sources and ultrafast dynamics in magnetic materials at the nanoscale. “Considering the quick emergence of high-power Ytterbium laser technology, this work represents huge potential for high-performance soft X-ray sources. This new generation of lasers, which will be available soon at the Advanced Laser Light Source (ALLS), will have many future applications for the fields of physics, chemistry, and even biology,” he says.

29

30

协会收听收看“七一勋章”颁授仪式

A new step in the search for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source:news.yale
Scientists have found a new, nanoscale link between superconductivity — the flow of electric current without a loss of energy — and a phenomenon known as charge density waves.
The discovery, which is described in the journal Science, is a tantalizing step in the decades-long search for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that could unleash a new generation of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s.
The vast majority of superconducting materials operate at intensely cold temperatures, typically below -320 degrees Fahrenheit, making them impractical to use without a cooling system. Developing superconductors that operate at warmer temperatures could transform everything from laptop computers to regional power grids.
“Knowing what makes these materials superconductors gets us closer to being able to control them. We’re looking for any connection that relates to their superconductivity,” said Eduardo H. da Silva Neto,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physics in Yale’s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and co-author of the new study. He is also a faculty member of Yale’s Energy Sciences Institute at West Campus.
The research team, which is l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includes scientists from Yale,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and other institutions, focused their study on a material called yttrium barium copper oxide (YBCO).
They found that YBCO’s superconductivity was linked at the nanoscale level with charge density waves — ripples in the density of electrons in the material.

When the scientists reduced YBCO’s superconductivity, by exposing it to infrared light, the material’s charge density waves increased and organized themselves in a more even, synchronized pattern. Conversely, when superconductivity was increased, the material’s charge density waves became less organized.
“In other words, superconductivity and charge density waves co-exist but they don’t like each other,” da Silva Neto said. “We’ve essentially found a ‘tuning knob’ to alter the shape of charge density waves, through increased or decreased superconductivity.”
The next step for scientists, da Silva Neto explained, is to reverse the process — and find ways to alter superconductivity via charge density waves.
A key element of the research, he added, was having access to the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oratory, an underground facility in Menlo Park, California, devoted to a broad program in atomic and solid-state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medicine.
Giacomo Coslovich, a staff scientist at the SLAC laboratory, was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the new study; Scott Wandel of SLAC was the study’s first author. Tim Boyle, a visiting assistant in research at Yale, was a co-author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was funded, in part,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Office of Science, the Alfred P. Sloan Fellowship in Physics,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声明
本刊所有内容未经有关版权所有人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翻印、传播及使用,上海市稀土协会及《上海稀土》编辑部保留本刊所有权利。

主   编
责任编辑
执行编辑
顾   问

张修江
吴建思
崔中倪
朱铭岳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