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璞瑞——pretty

哪里有美 哪里就有爱——席思

2022年第01

璞瑞

光辉蕴其璞
瑞气成白虹

p
r
e
t
t
y

主编:夏芷菡
封面/封底/目录/第一部分责任编辑:夏芷菡
第二部分责任编辑:郭瑾
第三部分责任编辑:王一卉
第四部分责任编辑:王贝琳   
序言:吴文涛
文字编辑:全组人员  
作者/审稿:全组人员

图片摄影:郭瑾、吴文涛、夏芷菡
主题策划:夏芷菡、郭瑾
标题编写:郭瑾
美编顾问:郭瑾
校对:夏芷菡
审核:夏芷菡

具体分工

2022年12月总第1期

目录

莼鲈之思——地方文化与饮食之美

《地道甬味:舌尖上的宁波》                                  夏芷菡 p1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                         夏芷菡  p3
《十里江南:扬州与淮扬菜文化》                            王贝琳  p7
《君到姑苏见:苏州人文与江南园林建筑》               王贝琳  p9
《东钱湖游记》                                                    吴文涛  p11
《杂谈临海》                                                       王一卉  p15

同声相应——传统文化之美

《明月松间照:王维的山水禅诗意境之美》                   郭瑾 p19
《诗意栖居:宋代生活美学》                                     郭瑾 p23
《关于中国传统纹样的美学探讨》                            王一卉 p27
《鸿图华构,独树一帜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夏芷菡 p30
《汉赋与宋词之美》                                               王贝琳 p33

灵魂有香——人性光辉之美

《华丽的袍,爬满虱子:张爱玲之美》                           郭瑾 p37
《她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女性力量之美》               夏芷菡 p40
《异见时刻:〈大法官金斯伯格〉观后感》                    王贝琳 p45
《鹿兆海的英雄悲歌》                                                    吴文涛 p51

灵犀一点——与美的情感共鸣

《秋》                                                                        王一卉 p55
《心理与自我:不完美与完美》                                 王一卉 p56
《秋寂》                                                                      郭瑾  p61
《浣溪沙》                                                                  吴文涛 p63
《摄影入门小记》                                                       吴文涛 p64

序言

□ 文/吴文涛

刊首语

吾等为美之追求一直以来,人们都喜欢将自己深深吸引的事物称之为“美”:佳人倾城,谓之美人;文采斐然,谓之美文;璞玉温润,谓之美玉...“美”可以形容一切美好的事物,即是这个世界上最宽泛的评价。但是宽泛,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称得上美。就好像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事物来自不同的人的视角,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评价:有人看到了月光的皎洁,自然会有人注意到月亮的灰暗。印象派的画作并不是谁都喜欢,等等。可见,对于美的评价标准关键一直在于不同的角度,每个人对美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他们心中对美的评判标准。或许有人因此会说:“美并没有标准。”可这样真的对吗?如此,那人类历史长河中那些有名的画家,他们日复一日的创作又在追逐什么呢?曾经有一位记者问过梵高,问他的作品《星空》中的大树为什么要画的这么高,直插云端,现实里根本不会存在这样的树。梵高回答他:“树枝是大地想要触碰星空的手。”大地是梵高,树枝是他的内心,星空是美,而“触碰”就是梵高对于美的追求,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美的标准。为吾等为美之追求,故修成此集,谓之《璞瑞》。一来取自光辉韫奇璞,瑞气成白虹。再者于“pretty”谐音,共成其美。愿君细读,必将有感于斯文。

地道甬味——舌尖上的宁波

□ 文/夏芷菡

       宁波,简称“甬”,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宁波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受此影响,其风土人情充满了传统与创新的奇妙碰撞。
       宁波菜以海鲜名闻内外,向以蒸、烤、炖制海鲜见长,别具特色,轻形式,重实味,鲜咸相兼,美味可口,宁波人昵称“下饭”。烹饪制作大都采取了蒸、烩,特别讲究火候、刀功,极注重色、香、味俱全。宁波十大名菜为冰糖甲鱼、剔骨锅烧河鳗、苔菜小方烤、雪菜大黄鱼、腐皮包黄鱼、网油包鹅肝、荷叶粉蒸肉、黄鱼海参羹、彩熘全黄鱼、炒鳝背。尤以冰糖甲鱼、锅烧河鳗为宁波传统名菜之最。此外,各种饭后点心也别具风味。宁波十大名点:猪油汤团、龙凤金团、水晶油包、豆沙八宝饭、猪油洋酥块、三丝宴面、鲜肉小笼包子、烧卖、鲜肉馄饨、酒酿圆子。其中,尤以宁波猪油汤团为中国闻名小吃。其他美食则有邱隘咸菜、宁波汤圆、溪口千层饼、水果杨梅、象山海鲜、奉化芋艿头、奉化水蜜桃、年糕、尚田草莓、杨梅、三北豆酥糖、河姆渡茭白等。
       宁波菜种类繁多,背后的文化底蕴深厚,光凭一篇文章并无法道尽其背后奥妙。本文将选择几道具有代表性的菜肴,通过它们来感受宁波本帮菜的独特魅力
一: 冰糖甲鱼,独占鳌头
       冰糖甲鱼,别称“独占鳌头”,是宁波传统十大名菜之首。它不仅在滋补一项非常出众,而且在口感方面鲜甜兼备。虽然很多地方对于甲鱼的名菜料理也是名声在外,但对于“甜口”的甲鱼美味,相信即便是在全国寻觅,估计也找不出几家。也正是如此的风味,让甬江状元楼凭借这道美味,一直是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品尝,生意一直很红火。此菜是一种滋补品,甲鱼与冰糖同炖,具有滋阴、补虚、益气等功能,同时对肺结核、贫血、体质虚弱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有较高的食用价值。

莼鲈之思——地方文化与饮食之美

二:雪菜黄鱼,独当一面
       雪菜大汤黄鱼在宁波本土有着独当一面的地位,它不仅是宁波酒楼、饭店常年供应的传统名菜,也是民间筵席上不可或缺的上等菜肴。大黄鱼是宁波特产,纯正的野生大黄鱼鱼体肥壮、肉质结实、鲜美无比,用它炖出来的汤汁乳白浓醇,鲜咸合一;雪菜即“雪里蕻”,是宁波一带家家户户常备之菜,当地有句老话:“三天勿喝咸菜汤,两脚有点酸汪汪。“雪菜在宁波人心里的地位可见一斑。黄鱼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健脾升胃、安神止痫、益气填精的功效,对贫血、体虚等症状均有良好疗效,其体内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有效地延缓衰老,防治癌症。在制作这道菜时,人们通常会往里加冬笋提鲜,冬笋也是宁波特产之一,质嫩味鲜、清脆爽口,含有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氨基酸,能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消化。
三:猪油汤圆,千古浮元
      猪油汤圆是宁波市的一种传统小吃,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也是春节,元宵节节日食俗,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脂肪油、少许白砂糖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大多数中国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宁波人管汤圆叫汤团,寓意团圆美满。甜与圆在汤圆上的美妙结合,混合着亲情的味道,团圆的滋味,是宁波人难忘的一口美味。宁波汤圆的品牌中以“缸鸭狗”名气最大,目前是省级非遗项目——宁波汤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单位。“缸鸭狗”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宁波老城隍庙门口的一个甜食摊。摊主江定发,小名阿狗,他以“江阿狗”的宁波话谐音“缸鸭狗”为店名,开启了一个百年品牌的传奇。从1926年做出第一碗温暖、朴素的汤圆,“缸鸭狗”蕴含着几代宁波人对甜蜜幸福生活的期许。三分味道七分手艺,从选材、浸泡、磨浆,到压榨、制馅、包制,这传统“阿狗六道”技艺在陈开河这一代仍在传承。陈开河认为,只有用手搓出来的汤圆才真正有温度。于是,每一颗汤圆都“烙”上了家的温暖。
       一道菜,一份思念,乡愁满满的宁波菜,宁波人的舌尖滋味,甬城大地的风味特色。
       勾起家乡味,留住家乡情。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南京

□ 文/夏芷菡

   南京,一个血眿流淌着深厚文化气息的城市。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作“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钭”中的乌衣巷,杜牧吟颂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里的秦淮,描写便是南京老城南夫子庙内两个地方,六朝古都南京正是有了夫子庙,白鹜洲公园,中华门城堡以及南京盐水鸭等景致,这些注定为这座古老城市文化内涵打下深厚的烙印。南京是六朝古都,文脉昌盛,历史上无数名家名篇都诞生在南京。六朝文学、明代文学共同缔造了现在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我对南京的向往持续多年,终于在2022年的暑假,我背上行囊,来到了这座我心心念念已久的城市。初到南京,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它的古典之美。我们住在秦淮区老门东附近,边上就是极为出名的夫子庙。夫子庙——一个集商业、小吃、古居于一体的微缩版古典小镇。这正是华灯初上的时候:灯亮了,灯笼红了,映照在秦淮河上,波光粼粼的河面,也使我们在这份诗意中陶醉了。隔岸的“双龙戏珠”景吐出璀璨的“火焰”,光芒四射,格外美丽,好像降临在夫子庙的一颗天空的星辰。

       古朴的南京同时也是苦难的南京。说起南京,人人都会想到一起悲惨事件:南京大屠杀。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我们的三十万同胞啊,在日军的屠刀下失去了生命。当在纪念馆看到那一尊尊铜像,雕塑出那一幅幅惨景,我不忍再看。当我走到“万人坑”,看到其中破碎的尸骨和介绍上写着日军用钉子钉入南京同胞的头颅中时,悲伤和憎恨再次涌上心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即使这一切的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但留给我们的,是对前事的思考与心中的警钟长鸣。
南京在我心中留下的东西还有很多。

       南京城市之美还体现在文化与生活。这是历史流淌的痕迹,是城市发展在岁月长河中的选择。在南京,这样的美,是夫子庙中国科举博物馆天下文枢的厚重磅礴;是市中心大行宫南京图书馆里的众里寻她,是湖南路街角书店的沙沙翻书声,是鼓楼南京大学楼外攀满的常青藤。南京城市不同于山川胜景的地方,而在于城与人的交织。在南京,当我们说深爱这座城的时候,会具象到江苏美术馆和碑亭巷木香花旁的携手漫步,玄武湖上的摇曳泛舟,绣球公园晨练拳法里的刚柔并济,南京长江大桥和鼓楼广场紫峰大厦的交相辉映。

        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传统的美食,“美人肝”、“凤尾虾”、“松鼠鱼”都属于饭桌上的精品苏菜。而大众更喜欢的还是一些地道的南京小吃,例如:皮白肉嫩,肥而不腻的南京烤鸭;皮薄馅大、鲜香美味的小笼包;被乾隆亲点的梅花糕,软脆适中、甜而不腻。还有举国闻名的鸭血粉丝汤,我慕名而去,自是饱肚而归。

       古都南京有着说不尽的历史文化和经典故事,现代的南京一样在书写着美好未来的篇章。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而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它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传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传,更是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短短三天,南京带给我的惊喜的感悟震撼了我的心灵,我由此真正感受南京城市之美,感受到这所美丽的城市带给我的处处温暖和快乐。

十里江南:扬州与淮扬菜文化

□ 文/王贝琳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千年以前,李白曾在扬州送别好友孟浩然,千年后的今天,我也随好友一同踏上这段扬州之旅。虽不是在烟花三月去体验这座江南古城,但盛夏的扬州依旧别有风味。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古城,旧时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因古代京杭大运河给扬州带来的无尽的繁华,它还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扬州的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底蕴深厚,其中国大运河扬州段更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也使得扬州被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扬州在中国悠悠千年历史中,不仅因繁华富庶而闻名,它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是独树一帜。“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座盛极一时的江南古城寄托了无数情思,古今众多文人墨客在扬州留下墨宝,让现在的我们能够一窥当年的繁盛。无论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还是家国情怀之思,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扬州文化的痕迹。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若是论起江南园林,苏州之下想必只有扬州了。瘦西湖便是其中最具有扬州特色的园林之一,有着“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其与杭州西湖相似的名字来源于旧时钱塘诗人汪沆,他慕名前来,将此处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在诗人眼中,扬州和杭州一样,市井繁荣,园林秀美,是个消遣的好去处。夜游瘦西湖,灯光打造的夜景与湖水交相辉映,湖面上泛起的涟漪折射出丝丝缕缕的光芒与色彩,令人不禁神往。若是要用诗句来诉说那时我所看到的景象,那便只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能够描述我看到此情此景的心境了。未曾在白日里游览过瘦西湖,这也成为了我扬州之行的一大憾事,想必阳光之下的园林建筑定是不比夜间逊色。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扬州有一句著名的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的早晨由早茶开启,夜晚以搓背结束。来到扬州当然少不了“皮包水”,必定是要来品尝一下具有当地特色的早茶。冶春茶社历经百年,在扬州早茶届也算得上是阳春白雪。作为扬州早茶的老字号,精致的面点,谨慎的调味,任何细节都不能失了分寸,来这里可以品一品江南茶点之精细,悟一悟扬州菜的审美意趣。我们此行去的是御马头店,这是一家开在瘦西湖岸边的店,面朝大明寺,窗临瘦西湖的湖水,古色古香的建筑里既可看戏,又可以赏水。我们将店里的招牌通通点了一遍: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的翡翠烧麦精致小巧,以荠菜做馅料,清新爽口;千层油糕是猪油做的,发得透软,香甜柔韧;烫干丝细丝如发,根根分明,弹牙爽滑;甜口的三丁包很符合江浙人的口味,面皮柔软蓬松,内馅鲜甜可口;手边一盏绿茶刚好可以中和食物的甜腻,清早一顿早茶不可谓不是人间一大享受!
淮扬菜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之一,以顶尖烹艺为支撑,以本味本色为上乘,以妙契众口为追求,雅俗共赏,素有“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誉。淮扬菜的口味清鲜平和,咸甜浓淡适中,老少皆宜,也因此被称为国宴菜。此行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还有趣园茶社和扬州宴,这两家与冶春茶社一样都是扬州为数不多的入围了黑珍珠的餐厅。趣园茶社是开在园林里的,据说这里最早是盐商的府邸,后被乾隆皇帝取名为趣园。在此处用餐也颇有意趣,临窗的座位,一屉一枚的蟹黄汤包,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喝汤。一扫光,满口香!说起闻名全国的扬州炒饭,这里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金包银、笋丁、火腿、豌豆、海参,米饭粒粒金黄饱满,令人食指大动。扬州宴的狮子头、盐水老鹅、水晶肴肉也让我们体会到了淮扬菜的精细与独特的韵味。淮扬菜注重本味又富于变化,无论是选料、刀工、调味等都精工细作、讲求韵味,菜品制作如同写诗作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六月底的扬州既能欣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月湖,也能在古运河的轮渡上吹一吹悠闲舒缓的晚风,感受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在朋友的陪伴之下,此次扬州之行实在是尽兴,这些停留在舌尖的美好瞬间也终将转化为不灭的记忆,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苏州人文与江南建筑

□ 文/王贝琳

苏州,古称姑苏、平江,有着近2500年的悠久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与杭州一同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此次苏州之行,也使我感受到了苏州独特的人文之美。
这是一座柔软的城市。坐落于太湖东岸最丰饶的土地上,苏州就像一位温婉的女子,在平江路旁唱说着吴侬软语。说到苏州方言,耳畔响起的是温柔缱绻的苏州评弹。它是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用苏州方言演唱,以琵琶、二胡伴奏。当我们途经平江路时,曾听到远处传来婉转动人的《声声慢》,说唱细腻悠扬,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青砖伴瓦漆,白马踏新泥。山花蕉叶暮色丛染红巾。”温软的评弹之声伴随着古街的河水缓缓流向远方,这一面的苏州,一如想象般的精致、清雅,也平实。
这是一座温暖的城市。许多人印象中的苏州早餐,大概离不开“精致”二字。殊不知,精致只是苏式早餐的其中一面,汇聚了南北风味的苏式早餐,凭一己之力征服了甜咸两派,平复了南北之争。苏州的早晨要比夜晚热闹得多,有的人为吃到老字号糕点而排起长队,有的人为一碗“头汤面”而早早起身。沉睡中的苏州城,就被街头巷尾纷繁多样的早餐渐渐唤醒。作家叶正亭在《寻味苏州》里写道:“排队人眼看着一锅锅生煎馒头的诞生,盘算着这一锅能卖几个人,轮到自己该是第几锅”,这是苏州食客们排队买生煎的真实写照,也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百姓眼中的苏州。

这是一座现代科技与古典艺术完美融合的城市,一边是飞速发展的经济和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另一边是曲屈宛转、掇山叠石的江南园林。这里有着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它不但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代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连,在南方比较集中的是苏州、扬州、杭州和南京。其中私家园林又以苏州为最多,苏州古典园林也因此成为了江南私家园林最为典型的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三千余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园林体系——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除了建造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私人宅园,满足日常宴客、居住的需要。而江南私家园林又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玲珑精致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的造园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在游览苏州拙政园时,我们便深深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清丽秀美。明代御史王献臣将其拓建为园,园林之名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而今园中建筑布局仍保留着明代建园之初的风范,被认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和中国园林艺术的珍贵遗产。拙政园的整体环境虽由人造,但自然生态的野趣却十分突出。其总体布局以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园林中池广树茂,景色自然可爱,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是园林中部的主体建筑,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园中的建筑物名也大都与和花有关,这是王献臣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其建筑特色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叠石理水,淡雅朴素。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苏州的人文之美与园林之美交相辉映,山水的秀丽与独特的人文历史也共同碰撞出一个“双面苏州”。
美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东钱湖游记

□ 文/吴文涛

      11月28日早6点。对于我这个大懒人来说,能在周末起这么早实在是不常有。而这一切都是临时起意:想去东钱湖看看。以前因为身在钱湖而且懒,总能找到理由不去东钱湖。如今在回龙生活了快三个月了,一来没有什么理由再懒下去,最主要的,怕是往后都不会再有今天这番兴致。洗完衣服,没有和室友告别,放下一切,轻然一身,独自前往,特写一篇游记,记录这一时的勇敢。
      旅途的开始并不顺利,因为我坐错了车。我眼睁睁的看着地图上的我沿着与目的地完全相反的方向前行,最终来到了宜家家居城。下了车,我的心情与当时的天气一样,一片茫然。无奈无奈,但也不甘心就这样回去,于是我愤然卸载了手机上的地图,下载了一个新的,找到了最近也是最快的一条公交线,重拾心情,再次出发。这东钱湖,我非去不可!
      所幸今天起的够早,时间充裕;人也少,公交开的飞快,我没等多少时间。离目的地越来越近,路边的风景也变成了该有的样子:繁华渐褪,田野缓现。时值初冬,田里早已没有了绿色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黄色的杂草秸秆,虽不能称为生机勃勃,看他们簇拥在一起倒也没有萧瑟的感觉。行至将半,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天边远山,如画里的一笔淡墨,颇具诗意,路两旁早已不见高楼大厦,城市的繁华被乡村的朴素吞噬殆尽。白墙黑瓦,纯净安宁。我对这窗外看的出神了,不觉间,远山已来到眼前。虽然是冬天,竹子还是郁郁葱葱,遍布满山。路边还有两排红叶子的树,红绿相映,美的像是身在梦里。忽然,一块澄澈的白玉在我眼前绽开,波光粼粼的湖水配合着早晨温柔的阳光,闪亮却并不刺眼。“这不是白玉又是什么?”公交车不久便到站停了一下来,我迫不及待地冲下车门。此时外面还飘着小雨,而我全然不顾,走到岸边,我想让东钱湖的景色完全塞满我的眼睛。

幸好老天赏脸,雨渐渐小了下来,最后慢慢停了。原本在屋檐下躲雨的游客也都有说有笑的走上了通往小普陀的长堤。我收拾好了自己的心情,跟在后面。长堤是贯穿湖水的,两边种了很多我说不上来的树。我一路走走停停,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留意着另一种美:风景中的人儿,他们大多是结伴而来。情侣们牵手漫步,学生们奔跑嬉戏。

点点细雨落入湖中,在湖面上激起阵阵涟漪。湖水也变得不再平静,像一个被吵醒的婴儿挥舞着他的浪一次次拍打着岸边。远方迷雾中的山峦,此刻倒不像是真实存在的那番青绿,而是古人墨下的黑白写意...不,不是写意,我才明白,那些黑白山水画原来是对景色的实在描绘。雨滴打在树叶上细细簌簌的声音配合着浪花,加上眼前的美景,我像是身处在一副声色俱全的古画里。我沉浸在里面,任凭雨水划过脸颊,蓦然间,我尝到了一丝丝咸味。

吸引我注意的是一家人,爸爸妈妈带着一个莫约四五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爷爷。小女孩蹦蹦跳跳着,她的妈妈怕她摔倒想去牵她的手竟被拒绝,转眼间小女孩便跑到她爷爷身边要牵她爷爷的手。即使我与他们并不相识,但看到爷孙牵手同行的场面也不禁动容。走了约莫半个钟头,我来到长堤的尽头,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坐落在那里。香烛独有的味道伴随着诵读声飘到我身边。而我本身对寺庙并不感兴趣,打算稍作歇息就踏上返程。我在岸边一座亭子里坐下,再次见到了另一幅钱湖风景画:太阳从乌云中探出头来,湖水中的阳光变成了金色,像是一片贴在湖面上的金箔,微风吹来,它便皱了,即使破碎了也美好。远山终于变成了绿色,像是破雾而来的女子,竟有些妩媚。“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美景在前,我再次尝到了一丝咸味。“原来不是雨水啊...”归去途中,我与一队老年合唱团同行。他们在路上高声唱着好几首我不知道名字的歌曲,我一开始只是静静听着,直到一句稚嫩的童声响起:“能唱一首《外婆的澎湖湾》吗?”不刻,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我再也不能一言不发了,同他们大声唱了起来。阳光,远山,湖面,浪花,风声,歌声,一起涌进了我的心里,心中污秽早已荡然无存。东钱湖啊,我们再会!下次见面将会是什么样的我见到什么样的你呢?我期待着。再会!

杂谈临海

□ 文/王一卉

人间烟火,至味江南

我且以临海人身份分享一下我眼中这个在网络里爆火的“小城”。
如果想了解临海,就去紫阳古街逛一逛吧。
它曾是台州府最繁华的大街,也是昔日台州府城的一个缩影。紫阳街并不长,是以一道主街为骨的市井小巷,这是宋代留下来的街巷模式,现在的紫阳街更是鲜活,鳞次栉比的店面民宅、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彰显着光阴里的厚重与历史的沧桑。紫阳街也算是一个著名景点,一岁前我也是街中小巷的住民哩!不知是否有这个原因的影响,我对这条街有着不可言说的情感,它会是我傍晚散步地的第一选择,是不知道去哪消遣时的第一答案。
让我魂牵梦绕的,是老街特有的烟火气。
老街老街,住民多是阿公阿婆们,在破晓的清晨,老街上的早餐店已经开始冒热气,来一小碗糟羹,或是一份热腾腾的麦虾,再看下今天的报纸,关心一下时事,端一壶白色搪瓷杯,坐在竹木小板凳上,一边与邻居打打唠嗑,舒舒服服地守起自家店面小摊。晚上是最有意思的,尤其是夏天。紫阳街的尽头是台州府城墙,阿公阿婆们团团坐在古城墙的门洞下纳凉,摇着人手一把的大蒲扇,滔滔不绝地聊着家长里短,这是花甲老苍的闲情雅致,藏着生活的希冀。

我爱极了紫阳古街的青石板路,与街两边保留的宋代遗风和明清格局的房屋店面相呼应,一砖一瓦诉说着历史和小城故事。本不喜雨天的我,也会为这雨中古街着迷。是淅淅沥沥的雨水沿着砖瓦缝落下形成的薄幕般的雨帘,是雨滴落在不规整青石板上泛起的光泽,是高高挑起的旧房檐下的燕子在小巢中探出脑袋四处张望,是半敞的房子里传出的手搓麻将声,是烟雨入江南的小城情调。
现在的紫阳古街变得更热闹了,与古街紧密相连的台州府城墙创5A景区成功,台州糯叽叽美食风靡全网,而我,生在福中且知福。
刨去网上铺天盖地的临海美食大集合,我想谈些不一样的。

梅花糕,焦焦脆脆的糯米糊配上顶部融化红糖混合着黑芝麻,松软且甜而不腻。记忆中,它是在回家路上的小巷拐角处精准的捕捉,是让阿婆给我挑两个面上红糖最多的,是刚出炉时装在塑料袋里还些许烫手,是一块五两个的简单的快乐。如今要三块五一个哩,虽然不得不承认时间带来的变化,但知道这个价格时着实有些心痛了,吃着还是香甜的味道,倒是难以超越从前了。接着要聊的就是我的心头爱——扁食。扁食长得像大馄饨,但绝不能与饺子划约等号,扁食皮微微呈梯形,包出来个个馅料饱满,可蒸可煮。馅料是其中的乾坤,扁食馅料是先炒制完成后放凉再包进皮中,我家最经典的馅料已成为我爸妈的独家秘制配方,豇豆、咸菜、豆腐干、虾仁、猪肉等等,香得让人忍不住在炒制时就先来两勺过过嘴瘾。我也算是半个会包扁食的手艺人哩。蒸扁食用的是薄皮,饼皮在蒸制后微微透出其下饱满的馅料,馅料里的油水略有渗出,与蒸汽相呼应显得格外诱人。取小碟,倒入醋、香油、麻油,加入辣椒,再用筷子慢慢搅拌,吮一吮筷子尖,香味直冲脑门,这是我标配的蘸料,光想想口水便止不住了。为了防止爆皮,煮扁食用的厚皮,一碗汤扁食要配上专门调制的带些韭菜的料汁,用勺子盛几勺进碗中,呈淡淡的酱油色,鲜甜,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临海很小,是一辆电动自行车就可以从城西到城东,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凝结在其中,是生活节奏慢慢,是能够找到最简单的轻松。总来一趟这座隐于浙江的千年府城,看山川横亘,千年古镇;品人间烟火,至味江南。

明月松间照:
王维的山水禅诗意境之美
 文/郭瑾
禅诗,是诗词中关于禅理禅意的作品。一部分是富有人生哲理和智慧的禅理诗,另一部分则是反映修行生活与体悟禅理的诗,如山居诗。中国的诗与禅思想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诗讲求的是一种意境,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意境是一种似有若无的朦胧美,它更注重体现主体的内在精神和层次。通过对景和物的描写,言在其外,而意在其中。中国诗短短几十字中,不仅充满意趣,往往还富理趣。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抗的张力,而禅思想的融入,一定程度上消弭了这种张力。禅是一种人生哲学、传统宗教,更是一种体验与感悟和生命形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极富有禅意的诗作代表,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呈现了十几种自然景致的意象、与人物的触嗅视听之感会聚在一方画布上,令人身在画外,心在其中。通过阅读文字,我们可以见到诗人所见之景,在山水画卷中感受到诗人传递的万物生生不息的乐趣,精神空明无滞碍。这种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终南别业》有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站在至高之处,似乎景致能被一览而尽,“水穷”而“云起”,似巧合,又非巧合。热爱自然者,随处有美景。淡然处事者,事事皆可顺。

寻觅山水美景的旅途也是寻找自我内心归处的过程。寻找王维在《竹里馆》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大自然最了解他的孤独,明月清辉给予他寂静之乐;《鹿柴》亦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寂静无人,却能听到树林深处传来的细碎人声,一缕夕阳透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恍惚而凄清。诗中未直接道明作者的内心情感,却寓情于景,以山水寄托情怀,给人无限遐想空间。这类山水诗均具有禅趣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句不仅有开阔豁达之感,也能为我们带来深思:由世事之多变到求学之无穷,结束意味着开始,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更为适用。偶然间,那无心淡泊、自然闲适地出现的“云”,便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化写照。对深远意境,可观心之所向,同时可在其中领悟道契玄微。不知不觉间,禅意渗入山水中,化作了天光云影,空灵而自然。一行一到,一坐一看,尽洒脱之态;一往一知,一值一谈,见随意之缘。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新晴野望》中,一场春雨洗涤去尘垢,田间农事正忙。“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潋滟明亮,峰峦层峦碧翠,光色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实际上,那场春雨像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但我们第一眼更多关注的是诗人对农事的赞美与欣赏,倒也无需刻意追寻禅理,自陷其中。至纯至真之景物,即为至美者。
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他的绘画能与实物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他的作品是多种艺术的完美结合,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颇深。

禅机,妙不可说,却可以通过简短优美的诗歌来体现。而将禅这样一种充满哲理的话语一改其呈现方式,用质朴自然的诗来表现,便把晦涩的宗教生活转变为易懂的日常生活,把宗教语的严肃性和理论的深刻性,成为一种人们追求自然人生的境界。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神在云起时,禅在清风中,禅在夜半钟声里。不必说它曲高和寡,其实,禅,即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直待我们去发现、去体悟。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诗意栖居——宋代生活美学
文/郭瑾
  宋代是一个繁华而雅致的时代,更是超前的时代,不爱繁复而独爱简约。痴迷玉的温润,也深爱瓷器的清透,对每一事每一物的审美追求,都出于简单纯粹的审美情趣和目的。我们总能听到“风雅宋”这类关于宋代的评价词章,也会对繁华熙攘的汴京、临安城怀揣美好的向往,渴望自己能够跨过历史长河,穿越回大宋。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期,也是经济的一个巅峰时期,从上层阶级到下层小民,都透露着一股“小资情调”。宋朝历代的君王都崇尚“文治”,如宋徽宗,他虽不是治国的帝王之才,加上成熟哲学思想的发展,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这也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内敛、含蓄、简洁、雅致。
  宋文人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又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面、宴饮品茗等雅事视为生活基础。宋代审美,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中独特的美学符号。在宋代文人艺术的氛围影响下,宋代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雅致隐逸的生活,四般雅事便是一个明证。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梁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由此可知,焚香、点茶、挂画和插花为当时的四大雅事。此四雅,又称“生活四艺”,宋人透过味觉、触觉、嗅觉与视觉四感来品味日常生活,深切又富情怀,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

·挂画:一幅字画,寓山水美景
宋朝的士大夫们多有收藏名家书画的喜好,他们的厅堂阁楼都挂着名家书画。在举办雅集、文会、博古的时候,主人便会挂出自己收藏的名画佳作,供宾客交流鉴赏。诞生于宋代的画作大多以简单却精致的小品画为主,笔下绘花鸟山水,寄托文雅情怀。宋人挂画,就是宋人精致而丰富的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焚香:一缕馨香,舒缓俗世烦忧
宋代是香文化的顶峰。宋人把香事的诗意化、日常化推向极致。焚香是宋朝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文化仪式与心灵活动的外在形象化体现。
可供选择的香料种类繁多,焚香形式多样,最有仪式感、最显示仪式感的当属篆香。对宋人而言,焚香已然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习惯,是平民文化的生活美学。

·点茶:一壶好茶,款待远方友人中国茶史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流行点茶法,将茶叶压碾成粉未后放入茶盏中,注入热水,拿茶筛用力搅拌使茶水混合成膏状,再至乳状即可饮用,还可在绵密的茶沫上写字作画。上述举措虽然无法过多改变茶水的味道,却是生活意趣的表现,是宋人独有的智慧,我们熟知的日本抹茶道就是来自宋代的点茶,相反,宋代的点茶却少有人问津。
·插花:一瓶花,品百味人生
宋代之前虽然也有插花艺术,但一般只流行于宫廷与贵族,或为佛堂供花。到了宋朝,文化艺术随着经济繁荣迅速发展,插花艺术也随之获得普及与进步。宋代插花以清疏风格为主,作品往往能体现插花者的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被称为”理念花“,对后世的中式花艺风格与插花形式影响颇大。

没有一个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宋朝,是真正能担起“风雅”二字的朝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不同于先秦的厚重古老,汉唐的恢弘磅礴,宋代文人们追求雅致的生活美学,并在民间流行。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风雅、文气、懂生活、简朴……“懂生活”当为其一。
宋,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极致繁华和风雅的朝代,更是一种精神艺术和审美,以一种极简极素的思想基础便可以创造出世间大美。然宋朝已矣,回看当下,今日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看遍锦绣词章,赏过山川美景,尝遍珍馐美食,坐下静静烹茶焚香、观赏字画……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最寻常不过的事,宋人却赋予了它极强的仪式感和风雅的精神,在如今车水马龙的快节奏时代,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心怀诗意在时间栖居,真可谓“道是风雅却寻常”。

关于中国传统纹样的美学探讨
文/王一卉
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是以人物动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为题材,运用美好寓意象征等手法绘成的图案,表现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与寄托。传统纹样种类繁多,有强烈的审美与艺术价值,既夸张又写实,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古人审美意识的觉醒。
中国纹样讲究纹必有意,意必吉祥。
中国传统纹样与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不同,后者强调与现实的融合,而前者在与现实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意境与价值。受社会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纹样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文化、老庄思想的浸润,使其富有天人合一、韵律和谐之美,可见中国传统美学与哲学等对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以普遍应用的几何纹样为例,其以点、线、面的规律性组合构成简单且大胆的各种样式,如三角纹、云雷纹等。纹样在生活上有广泛的运用,从陶瓷上的装饰性纹样到服饰中的装饰纹样,其中包含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具有一定的时代历史意义。几何纹样的运用在少数民族中显得十分突出,如苗族堆绣常常展现的以万字纹为典型的艺术形态,回族既典雅灵动又富有空间感的回纹。

在中国传统纹样当中,最富有典型的意象当属龙凤。“龙凤纹样”是“图腾纹样”的一种,与最早的中华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对自然、气象等敬畏逐渐形成的特殊文化内涵。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龙凤图腾的崇拜使其成为民族的象征,多寓意吉祥、富贵、平安等。古代劳动人民认为龙凤是先祖们的庇护神,同属祥瑞之物。纹饰一般不会单独出现,而是通过各种纹饰的结合,将美上升到一种无可形容的地步。如龙凤往往与祥云、宝相花等图案相结合,龙展现阳刚之美,凤强调阴柔之美,祥云象征幸福喜庆,刚柔并济的和谐突出了生命之美、秩序之美,更展现了古人在美学领域的非凡成就。“龙凤纹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建筑、瓷器、青铜器等,“龙凤纹样”作为龙凤文化的一大分枝,在艺术领域发挥了高价值的美学意义,更是我国传统纹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LV的经典“老花”样式早已深入人心,但有多少人知道其灵感来自于中国。如今正藏于日本正仓院的紫檀木枇杷正是当年日本接受唐朝册封时,唐玄宗上次给圣武天皇的礼物,其背面的华丽花纹正与LV“老花”如出一辙,这是中国汉族传统陶瓷器经典装饰纹样——宝相花纹,以对称为美,用放射性花朵表达吉祥美好寓意。

中国传统纹样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艺术内涵,处处彰显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在漫长的千年发展过程中不断设计创造,融入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不断继承与活化,仅仅放在博物馆、研究所中的艺术是没有生命的,必须紧跟时代快速革新的脚步和现代人审美,不断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与价值,将中国纹样更加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今天,中国传统纹样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却难以意识到。如防盗窗上的双菱形纹就是“方胜纹”,两个交织紧扣的菱形象征心连心的忠贞爱情;孩子满月时长辈送的长命锁,其轮廓是“如意纹”,蕴含着对孩子的美好祝福;最常见的棋盘格叫做“方棋纹”,象征着仁义道德……

鸿图华构,独树一帜
——浅论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文/夏芷菡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建筑艺术源远流长。自然环境的多种多样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地域大相径庭的建筑形式与艺术风格。本文将通过描绘三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横跨时间与空间,来体会蕴藏在中华传统建筑中的文化魅力。
一:雕栏玉砌,画栋飞甍的宫殿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室御用宫殿,作为古代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凭借着体量庞大的建筑群和极富巧思的园林风格,成为中国明清时代无价文明的历史见证。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十五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整体造型宏伟壮丽,金碧辉煌,东西六宫浑然一体,遥相呼应,宫门排列鳞次栉比,井然有序,“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灶台四环”的考究布局体现出了君臣有别的社会体制及其一整套以朝廷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同时,整体建筑严格遵循《周礼》所记载的建造原则,坐落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打造了一座面山背水,内外分明的理想宫殿,体现了朝廷的神圣威严,家族的尊卑秩序和儒家的体制性思想。

二:钟灵毓秀,青瓦白墙的园林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诗情画意的园林一直是历代诗人们热衷于吟咏的对象。与上文提到的宫殿庙堂不同,园林建筑很少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反之,它的布局顺着山水地形的高低变化随宜多变,景致细腻精美,明媚秀丽。同时又与自然气候与季节变化相结合,相应而生。中国古代园林尤擅于采用虚实相生的手法,组织并且扩大了空间,丰富审美的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它们的审美价值并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则更有另一番风味。建筑、山水、花木、词意、画境、乐情共同构成的园林,是世人心灵的一片净土,是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艺术家园。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博物馆整体的建筑理念基于中国古典园林,粉墙黛瓦的苏州园林和叠落山墙式的徽派建筑风格尤为突出,富含传统园林的精致秀丽之美。苏州园林依苏州园林而建,为了追求与周边景观的融洽相合,贝老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以馆内的白墙为纸,假山石为画,配上苏州特有的朦胧烟雨,别有一番宛若丹青未干的墨染山水之意。此外,馆内长廊的设计也是别有一番深意。走廊内的天窗巧妙地借鉴了中国传统“老虎天窗”的形式,天光透过鳞次栉比的遮光条倾泻而下,使游览者产生游走在竹帘之下的奇特观感。

三:庄重肃穆,瑞气霭林的庙宇
中国寺庙受中国天人合一、阴阳相通的宇宙观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崇尚对称的建筑审美。寺庙的建筑布局大多遵循一定规律: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严谨和谐。寺庙的门窗、回廊等均开放侧面,蕴含着一种模糊变化、亦虚亦幻的空间意识。以位于浙江杭州的江南禅宗“五山”之一灵隐寺为例,它的总体规划就是沿中轴线形成五层格局,同时向两翼延展,其规模之宏伟,布局之规整,跃居“东南之冠”,具有建筑特有的设计之美。寺庙大多修建于远离尘嚣的山林之中,自然风景秀美,建筑风格多样,文化底蕴深厚,这正是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每一块凸起的石头,每一个转折的棱角,都是建筑与自然关系的传达。建筑在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种体现,它不仅见证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同时也代表着艺术发展的不断演变。中国古建筑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直至今日依旧闪耀着不灭的光彩。它体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以及它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中国人的建筑是凝固的记忆,是时空合一的艺术,是城市意象的标志性符号。在时空的流动中,人体悟建筑的性质,也完成对自我的确认。

汉赋与宋词之美
文/王贝琳
中国人的启蒙教育,多是从学诗开始。幼时父母常挂在嘴边的启蒙诗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又或是朗朗上口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也是经过筛选出来的精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在此中感受古今历史的兴亡盛衰。短短的几行字,寥寥数语,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韵。吊古怀今,社会风貌,自然山水,伤情别离,朝堂政治,如此种种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诗词歌赋的魅力在于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迭,浓厚的诗情依旧在人的精神意境中熠熠生辉。
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用当时最耀眼最出众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来概括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成就。简练有力的几行字中却包含了无限的风情,好的词句,反复吟诵后仍旧爱不释手,叫人不禁去探索古人内心的波涛起伏。古人将自己的情感和遭遇寄托于字里行间,而这些历经千百年积淀的文学作品在现代也散发出独特耀眼的光芒。

  中学时期的我,总是偏爱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和意境。我与诗词华章的邂逅便始于那时。而铺张扬厉、词藻富丽的汉赋,从一开始给我的冲击力便不亚于身负盛名的唐诗宋词。我最初接触到的汉赋作品总是与一些言情故事有关。在偶然一次听到卓文君所写的《白头吟》改编而成的歌曲后,便去探寻背后蕴藏的的故事,也因此了解到司马相如其人;从“金屋藏娇”的故事中得知了陈阿娇重金所得的《长门赋》……而司马相如作为汉大赋的奠基人,更是留下了《子虚》、《上林》等名篇。
汉赋的意境无法言喻,有着独特的魅力,于《上林赋》中感受“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的浓烈爱恋;在《凤求凰》中体会“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中热烈奔放、深挚缠绵的情感。而曹植的《洛神赋》,更令人沉迷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的精彩,辞藻华丽至极的汉赋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眼前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幅倾国倾城的美人图,联想到神女在渭水河畔顾盼生辉的场景和绝美意境。如此文字,怎能不令人沉醉其中!

唐诗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与汉赋的恢弘铺叙不同,宋词大都小巧精致,清丽旷达。宋词虽起源于隋唐时期的曲子词,但直到宋代才迎来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时代。它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琪花瑶草,有着超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婉约派词句温婉含蓄,精巧细腻,其中的代表词人李清照更是凭借独特的“易安体”闻名古今。“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寥寥数语却别有天地。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们顺着双溪行走,领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境,倾听李清照在繁华深处唱断无尽的忧愁。易安词中所具有的独特情感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谓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而豪放派的代表——苏轼,他的词作则给积贫积弱的宋代带来了一丝热血、昂扬的气息。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感受到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在“此处安心是吾乡”中体会空灵清旷,细腻柔婉的独特意境;在“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之中品味忘却俗尘、超然物外的境界,以及苏轼“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宋代的词人深受家国环境的影响,常常结合现实生活思古抒怀,他们的词句质朴却旷达有力,在外敌阴云笼罩下的南北两宋闪耀出绚烂的光芒,文人自有其风骨!
我于诗词歌赋中遨游,掠尽中国古典文学之美,体味其中丰富的底蕴和无限的魅力。每一篇赋,每一首词,都有其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也是古诗词魅力之所在。无论是语言还是意境,诗词之美都令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华丽的袍,爬满虱子:张爱玲之美

文/郭瑾

      很多人都说张爱玲生性薄凉,因为她慈悲为怀地看待笔下的角色:不是不坏,只是“可恨之人皆是可怜之人”,每个人都是可怜与可恨的集合体,但是重点在于落脚点,因为落脚点体现了境界:落脚点落在“可恨”的,我说他是个凡夫,张爱玲始终落在“可怜”,张爱玲的作品是,满纸薄凉,皆成底色,瞬间慈悲,熠熠生辉。
      张爱玲是文坛的一颗耀眼明珠,她的文笔总给人们带来许多惊喜,她笔下细碎又絮叨,好像在和读者们拉家常,但在你深入其中的时候又猝不及防地点醒你事实的残酷。张爱玲笔下的女子是那么地美丽和风情,又偏偏都有着悲惨的身世。《花凋》里的有一句是:“她死在三星期后。”而她自己的爱情,也卑微到了尘埃里。张爱玲是世俗的天才,这样一个传奇的女子。用天才形容,自然是准确的,只是没有那么神秘和浪漫,但其实张爱玲原本就不是那么神秘和浪漫,她只是个世俗的天才,活得清醒,真实,在繁复苍凉的世界里,艰难地用自己的天赋努力生活着。

      张爱玲的家世是显赫又神秘的,尤其是她成名之后,更是被人大加渲染,但其实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没落的贵族,我想张爱玲那么喜欢红楼梦,应该也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史的一个特例,因为她很难归入任何一派,这恐怕也与她出生的时间,所在的环境有关,她出生的时候,正是“五四”的热

潮,而三十年代左翼文人在上海占了半边天的时候,她同样也没能置身其中。当她因为欧战爆发,从港大辍学回上海时,左翼文学显然已经无法生存,而沦陷区的人们又那么需要一些文学作品来刺激麻木的感官,伪政府也需要文艺界的支持来拉拢人心,在这样的外在条件下,张爱玲的作品横空出世,不涉及政治,有小市民的小幸福与小悲哀,也有小儿女的缠绵悱恻,悲欢离合。
      很多人为张爱玲一个人孤独终老于美国而叹息,从张爱玲去美国开始,她的文学之路已经差不多走到尽头。虽然她中英文俱佳,但她的作品在西方并不受欢迎,她后来的岁月几乎只是翻译或修改之前的作品,以及花了十年时间研究红楼梦,写下《红楼梦魇》。但客观地说,她把自己的晚年安排得很好,安安静静看开了,未尝不是好事。客观地说,张爱玲虽然从事文学创作,主要靠天赋。在学校期间的张爱玲,表现出了孤僻以及天才的一面,而且港大这段经历也给了她更丰富的阅历,为她以后的创作提供

她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女性力量之美

文/夏芷菡

      我第一次听到林徽因这个名字,是在阅读《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为之倾倒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如闲谈般提及,但我也对这个女子的才华横溢有了初步的印象。而后某天,某个机缘巧合下我读到《林徽因传》,字里行间的描述使恬静优美民国才女形象跃然纸上,让我对她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真正让我对她产生由衷敬佩之情的,是在某次以民国进步女性为主题的研讨作业中,我对林徽因先生的生平经历作了详尽的了解,由此,我深深被她身上所蕴藏的女性力量所折服。
      林徽因的优雅美丽为人称赞至今,令人只可远观。不可否认她是美的,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许多她的照片,年轻时的她青春灵动,面容秀美,犹如一朵初放的玫瑰令人为之着迷;中年的她,比之少女时期更添成熟女人的优雅韵味,这是时间的礼遇,岁月的馈赠。我认为她的美绝不仅仅是表面的,而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内在美。可惜天妒红颜,林徽因先生的一生虽然只有五十一载,但她对于建筑界和文学界的贡献可谓卓著。  

了素材。但文艺又不漂亮的姑娘是最不幸的,一方面内心追求的是才华横溢的男人,不愿轻易将就,一方面又没有留住那些男人的资本,这句话用在张爱玲身上或许也算合适。胡兰成的政治敏感性更是让之后的张爱玲收到了很大的冲击。赖雅不过是孤身在异乡,求一个寄托罢了。
张爱玲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出名要趁早”,很俗气,但很真实。张爱玲成名很早,相对其他女性作家,她的路算是平坦,可惜少年成名终归会有一些弊端,红极一时的时候不免骄纵,失势的时候也不免有人落井下石。天才是一个福祸相依的词汇,人在心智未成熟的时候受到太多赞誉,容易反弹太过。有人这么评价过她。她爱好服饰,画画,电影,我想文艺精致的女孩子喜欢的,她也喜欢。张爱玲对服饰颇有研究,也喜欢给自己设计衣服,也很喜欢看电影,也写过很多影评。回上海成名后的张爱玲只不过二十出头,二十来岁的女孩子正是喜欢这些东西的年纪。但这么年轻的姑娘,似乎和其他同龄女孩没什么区别,但笔下却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仿佛看透了这个世界一样。
其实张爱玲的作品多有人觉得是小市民的爱恨,有点阴暗狭隘,少几分大气,且语言习惯深受红楼梦影响。但张爱玲本人的生活态度,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子,很努力地生活,想给自己一份安稳。而她自己也活得清醒真实,不遮不掩,不躲不藏,若是在成名之时再稍稍多想几分,对待爱情多几分理智,也许会再幸福一些吧。

      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中唯一一位女性,她身上凝聚着“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坚毅之美。她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献,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与梁思成成婚后,夫妻二人考察中国古代建筑遗产,找到了隋代的赵州桥、唐代的佛光寺、辽代的应县木塔等一大批珍贵的文物建筑。佛光寺的发现意义十分重大,这填补了我国建筑事业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这一类别的空白,打破了此前日本人“要看这样的建筑只能去奈良”的妄言。要知道,考察古建筑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生活条件的艰苦,风餐露宿已是家常便饭,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需要爬到高处或者

去各种危险的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但林徽因作为一个女生,却都是亲自上阵,从不假手于人。常年的奔波劳碌,使林徽因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但她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即使已经卧病在床,还是依旧为了中国建筑事业呕心沥血,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清华大学教师宿舍以及中国国徽等等。林徽因先生为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是绝不输男儿的巾帼英雄。
不仅在建筑方面,林徽因在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林徽因,从小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知书达理,尤擅诗文。当新月社在北京宣告成立后,林徽因常常以社员身份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并写下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她的一生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才女。
如果说林徽因仅仅是一个美貌的女子,难免狭隘。如今不是那么了解林徽因先生的人,

也许会津津乐道她的情感经历。然而林徽因之所以能赢得许多青年才俊的青睐有加,才貌不是全部,更是因为一颗清醒坚定的心和一份忠心爱国的赤子情怀,才让她最终活出了一个精彩的自己。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她遇上了风度翩翩的才子徐志摩,可在得知对方是有妇之夫后,她可以战胜自由意志的沉沦,清醒地从这段感情中抽离出来。她作为一个纤弱女子,却有着不输男儿的坚毅与勇气,在其奉献了一生的建筑事业上与丈夫互相扶持,并驾齐驱,始终以势均力敌的方式,为中国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抛头颅,洒热血。在乱世当道,烽火漫天的民国,他们为了避难,免不了东躲西藏,四处漂泊。有一天,林徽因的儿子曾经问她,如果日本人打进来该怎么办?林徽因回答道:“文人总有一条后路的,门口不是有一条江吗?”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答,却充沛着以身殉

国的壮烈情怀。
      很喜欢对林徽因的那句评价:“女性常常夸大自己的脆弱,认为自己是一株藤蔓,必须缠绕在一棵树上,其实如果内心强大,女性本身就是一棵树;林徽因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用病体去工作,不管身边是什么样的男人,都不必去依附,她赢得了他们的爱和尊重一辈子。”我想这也是林徽因能在那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林徽因有着中国女人骨子里的传统良善之美,她更有着卓越的才华之美和高善的情操之美。她留下了笔墨丹青,诗词戏作,留下了爱恨情仇,也留下了荡然之气,她的容光拥有穿越历史与时空的力量,直到今日,我们仍旧感念于她身上蕴藏着的巨大的女性力量之美。

      正如金岳霖先生为她写下的挽联中所写到的,她是真正的人间四月天。

《大法官金斯伯格》观后感 

文/王贝琳

“Be a lady”and “be independent.”
成为淑女以及保持独立。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

      金斯伯格这个名字想必不是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她没有美国历任总统那样名扬四海,也没有好莱坞明星那样艳冠群芳,她的美丽在于她在专业领域的杰出成就。她是一个犹太人,她是大法官,她是女权运动家,她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历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2020年9月18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发布了她的去世声明。“美国失去了一位具有历史高度的大法官。”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更是称赞她是一个“不知疲倦且坚定的正以捍卫者”。前国务卿希拉里也发文悼念,“金斯伯格大法官为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铺平了道路。再也不会有像她一样的人了。
      ”近年来,女权运动逐渐被妖魔化,更有人将其称为“女拳”。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我们不去争论网络上的是非对

错,只是以美国的女性解放运动的角度来看金斯伯格。与其说她是女权主义者,不如说她是一位平权运动家。她曾有一句著名的语录:“我不是要为女性争取优待,我只要男性同胞们把踩在我们脖子上的脚挪开。”她一生致力于追求性别平等,为女性争取身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打破性别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为平权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讽刺的是,她提出的并奋斗一试图说服公众的“女性属于所有做出决定的地方,她们不应成为例外”,却与她的自传式纪录片译名冲突了。国内将她的纪录片翻译为“女”大法官金斯伯格,或许是为了强调这在美国最高联邦法院是一个凤毛麟角的存在,但“女大法官”这一称呼是否也成为了另外一种例外呢?

      这句话同样代表了她对于职场歧视的态度,她为女性在职场中遭遇到的不公发声。今天的美国女性觉得司空见惯并且习以为常的合法权利,例如男女同工同酬(莉莉·莱德贝特诉固特异轮胎公司案)、不得以怀孕为由拒绝雇佣或解雇女性、男女同校(美国政府诉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案)等权利,正是像金斯伯格大法官这样的人一步一个脚印为女性争取到的。更重要的是,相较于少数族群,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歧视更普遍但却难以觉察。现今的性别观念,将女性在职场受到的不公美化为对女性的保护,这使得女性生来便应当成为家庭主妇的观点成为一种共识。正如金斯伯格所说,这些区别对待也造成了同一种后果:“它们让女性被禁锢于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之中。”
      而面对平权运动中的种种质疑与阻碍,她不但不气馁,反而越战越勇。在上个世纪的美国法律中,女性权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金斯伯格此人在美国政坛“臭名昭著”,也被众多美国年轻人视作精神偶像,这都源自于她传奇的一生。她于195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而当时美国在五十年代早期才有女性就读该大学的法学院,当时的女性学生比例极低,而她不仅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并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或许有些极端人士会认为:女权主义者都是丑到嫁不出去的蕾丝边,要么就是婚姻不幸的老巫婆?金斯伯格用自身经历很好的回答了这句刻意攻击女性的话。她不仅有着西方人高鼻深目的外貌,更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她与丈夫马丁十分相爱,在金斯伯格所处的那个年代,她没有为了家庭放弃自己的事业,夫妻二人在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且支持对方的事业。正如金斯伯格所说:“一个女人的工作,不论在家还是在职场,都和男人的工作同样重要。”

所以她对女性应有的堕胎权做了长期的斗争。瘦小而内敛的她有自己的坚持,她坚持女性有堕胎的权利,这关乎她们是否有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并且她坚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法律方面为女权运动做出贡献。金斯伯格认为:男女平等的本质是女性的选择。女性要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者。这对于女性的生活和尊严来说至关重要,她为每一位身处困境、遭遇不公的女性而战斗,她认为再小的个体也应该被倾听和尊重,团结一心,才能成就不朽。片中弗吉尼亚军事学院的女校友现身说法,“男性,或者说既得利益群体,

之所以怕女性和弱势群体争取平等的权利,无外乎是感觉女性在抢夺原本只属于他们的地位和权利,他们从未意识到,女性只是在拿回她们本应有的权利。”

她的母亲教导她并且让她一生受用的一句话“成为淑女以及保持独立”,对现

在的女性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她的美丽不在她本身,而在于她让更多的女性能够得以展现她们的“美”。在金斯伯格身上,我看到了女权主义者的真实形象,对事件保持审慎的态度,避免受控于非理性的激情,比起抓人眼球的言论,更要让思辨和行动发挥持久的力量。

鹿兆海的英雄悲歌

文/吴文涛

      十一月份中旬,我读完了上大学以来第一本长篇小说,堪称宏伟巨制,陈忠实老先生的《白鹿原》。我其实并不是很爱读长篇小说,因为我很容易陷入到故事情节之中。小说里的关键角色随着我阅读的深入好像都变成了我的好朋友,最后当故事结束回归现实,又不得不目送他们一个一个离开,这对我而言是比较难过的事情。而《白鹿原》带给我的这种感触比我之前读过的所有长篇小说都要深。陈忠实老先生笔下的人物都非常的立体,栩栩如生。其中封建礼教最后的捍卫者白嘉轩、仁义智者,料事如神的朱先生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除此外还有一位,他几乎满足了我对于英雄的全部想象的同时,身上也缠绕着浓烈的悲情色彩,以至于我没有办法找到一个确切地形容词来概括他...他即是鹿兆海。

一、一腔热血的爱国赤子,深埋开头的悲剧炸弹
   鹿兆海是鹿子霖的二儿子,鹿兆鹏的弟弟。他从小拜读于白鹿原名儒朱先生的门下读私塾。后来西方文化的热潮席卷中国,他又进入城市里的学校学习。求学过程中,他看到了军阀肆虐之下已经接近民族危亡边缘的中国,于是接受了革命精神影响在国共合作时期加入了共产党。但最后因为听说了白鹿原“农协”运动失败,“四一二”政变等种种原因,又重新加入了国民党,开始了他真正的军旅生涯。很多人会觉得鹿兆海只是看到一些表面层次就放弃了对党性的坚持,是个没有信仰的人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他的信仰只有两个字“爱国”。鹿兆海最初与白灵掷硬币决定自己加入共产党看上去是儿戏,但当时处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无论加入共产党还是国民党都可以救中国。这里其实是体现出来了他的态度,就是无论加入哪个党派,他都做好了为革命奋斗的准备。后来与白灵产生分歧之后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足以见得他并不是一个没有信仰,不坚定的人。但是党性的转变,也为他最后悲壮的结局埋下伏笔,这里先按下不表。

二、忠诚坚定的“追光者”,对爱情的勇敢追求却爱而不得之悲
   鹿兆海在城中求学的过程中与白嘉轩的小女儿百灵相识。两个同有报国热情的年轻人因为相似的理想走到一起,互生情愫。而为了更好的投入到革命之中,鹿兆海与百灵掷硬币决定了彼此加入的党派,并将硬币视为定情信物般始终随带在身边。然而命运捉弄,两个人面对截然不同的现实都改变了彼此的信仰,好不容易再次相见却又因为信仰不和不欢而散。但是陆兆海并没有因此不爱百灵,甚至立下了非百灵不娶的誓言。后来百灵与鹿兆海的哥哥鹿兆鹏因为相同的信仰走到一起。鹿兆海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强忍悲痛,依旧把怀孕的百灵送到了安全的地方。最让人动容的是,送到指定地点之后,给了百灵一个诀别吻后便不再纠缠。看到这里我几近落泪,鹿兆海始终坚定的爱着百灵,从不曾改变过,哪怕最后终于还是失去了,也留有一个吻作为最后的告别,后来鹿兆海甚至娶了一位与百灵十分相像的女子为妻,何等忠诚坚定的追光者。而这段爱而不得的悲剧情节,在鹿兆海战死之后,终于画上了句号。

三、慷慨赴死的英雄慨歌,却疑似错死同胞之手的悲惨结局
   时间来到了日本侵华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团长的鹿兆海准备前往中条山战场抗日。临行前,他找到朱先生将他最初用来和百灵约定用的铜元交给他保管,并答应朱先生会带几束被他斩杀的倭寇的头发凯旋归来。其实此时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最终他如愿以偿,在战场上结束了他英雄的一生。但是由于当时蒋介石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愚蠢方针加上鹿兆鹏归来找到朱先生带来鹿兆海错死同胞之手的疑点,让这个悲情英雄身上的悲剧浓烈程度到达了顶峰,也是之前我所说的悲情伏笔所在。
   看完整本书,我心中的意难平就是鹿兆鹏。他热爱国家,信仰坚定,对爱忠诚,却偏偏在这些方面都没能得到好的结局,一个都没有。怎不让人对他感到惋惜。我以前一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形容词来概括鹿兆鹏,行文至此,我想,不如称其为美吧。强烈的悲情色彩本就有一种破碎的悲情之美加之顶天立地的英雄之美共同造就了鹿兆鹏,也成就了书本上那个年代的爱国最强音。

文/王一卉
你要写秋,就不能只写秋。
要写晚霜,写月下梦到西洲,
写梧桐雨后秋色醉人不思归。
写故人走上回乡路,旧友斟满九月的米露,
要写金红的叶,写风淌过一条条小巷,
写光把少年的轮廓描得滚烫。
写坐看枫林,月落乌啼,
再写东篱把酒,暗香盈袖,
直至最后,推敲思量依旧,
把你写进诗里,独不道别离。

心理与自我--不完美与完美

文/王一卉

       

       认识自我价值是肯定自我的最佳方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存在,认识自己的完美的闪光点,在肯定不完美与完美的疯狂交融之间,个体的价值在其中迸发最闪耀的色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于1997年正式出版的心理学著作。书名乍看像绘本,事实上,该书借用了《柳林风声》中的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这并非幼稚,而是深刻复杂的心理学知识需要以简单易懂的形象为载体,这样更容易使普通大众接受了解罢了。
       我在小红书看到网友分享的有关这本书的一句话:“如果你不能站在蛤蟆先生的立场上,你就无法感受到他的痛苦,无法体会到这本书蕴含的巨大能量。”

       在蛤蟆先生与咨询师苍鹭的十余次心理咨询过程中,苍鹭带领蛤蟆探索了他自卑、软弱、张扬及坠入低谷的抑郁情绪的来源,咨询师引导性的面谈让他发现了童年经历和父母对一个人的深刻影响,祖父与父亲的强势与经常性责备、母亲对父亲

的唯命是从、克制慈爱让蛤蟆先生形成了一种讨好型人格并陷入无休止的逃避与自我内耗。比这更可怕的是在形成这样人格之后无法意识到它对自己的伤害之深,逃避、顺从、取悦、依赖成为了保护盾,在阴影之下反复地折磨自己。在苍鹭的引领下,他逐步认识到并开始正面儿童自我状态与父母自我状态下对其心理的压迫,努力寻求理性行事、能将知识与技能都为自己所用的成人自我状态,最后成功获得救赎。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的:“孩子将来是暴躁还是沉稳,3岁是分水岭,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三个阶段是:三岁建立感情,六岁培养品格,十二岁确认价值。
      ”很多人都无法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所表达出来的情绪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童年时选择的态度与观点成为之后人生存在的底层架构。不论是愤怒还是委屈,都是潜意识的过往经历在告诉我们应该产生这样的情绪,童年产生的影响会成为我们身上无形的一部分存在,影响着我们未来

的每一个决定。       
       童年中来自家人的强势否定难以培养出一个富有能力、有魄力、有责任感的孩子,人格正在塑形的过程中被不断削磨往往会导致不自信,难以坚定自己的想法,形成即时需要认可的“讨好型人格”起点。

       许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屡次有被击中的感觉,能在其中找到与蛤蟆先生一些共鸣或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心理学入门书籍,也因为其谈论问题具有社会普遍存在性,例如高敏感、低自尊、习惯性的自我批判,常常把自己当作生活的受害者,这也能够让读者认识到心理问题存在的普遍性。
      “去心理咨询的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这样的观点已经在不断减少,但能够及时正视自身心理问题的人还是少数。心理咨询是一个在引领者带领下找寻自我、挖掘自我的过程,是真正走进内心的勇气,苍鹭也是这样告诉蛤蟆先生的:“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在发现问题到问题逐渐解决的过程中,蛤蟆先生的朋友们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没有人的性格是完美的,没有两个人的性格能够完美契合。像獾先生,他总是以长辈、领导者的身份“训斥”他人,这般强势总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蛤蟆先生就是这么想的,然而獾先生确实将整个社区打理得井井有条,

大家也很难将这种不满说出口了。即使獾先生也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的实际能力、他对身边人的关心与照顾是无法忽视的,獾先生在发现蛤蟆精神状态不佳时鼓励他去看心理医生,进行积极治疗,在蛤蟆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偶尔探望,关注他的恢复状况。没有完美的朋友,但是他们的陪伴是在艰难时刻最深刻的精神力量。

两个人往往因为互相欣赏、互相认可才成为朋友,因此朋友是帮助人与人认可闪光点的强有力的力量。

       从目前来看,现在社会充斥着焦虑,以女生为例,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等等情况极为普遍,但是朋友总是会坚定地告诉你:不要被社会舆论引导的“美”所绑架,美是多样化的美,自信就足够美。“美”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像矛盾一样,不完美与完美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心理的价值更是与其紧密相连,心理咨询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自我的过程,分析自己的角色,积极参与关系系统,才能从束缚人的关系之中真正地解放出来。同时,寻找自身的社会定位,树立自我边界,有利于在社会关系之中实现自我保护,在社会交往中更好地做到自我接纳、实现自我成长。心理学是揭示人类心理世界奥秘的学科,随着社会和心理学自身的不断发展,人们探寻到了越来越深刻的关于心理学的奥秘,认识自我就是其中所涵盖的一大部分。从根本上认识自我价值,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完美,是我们一辈子的课题。

秋寂

文/郭瑾

秋寂静得像一潭水
就在这秋日 什么都不做
在月季摇晃的矮桥 被阳光浸透
初春时 酿下甜酒
雪落山谷时 我们生起炉火
我知你从黑夜中走过 策马赴远乡 
衣衫洁净 笑意温煦
山雨如倾 无人可诉的彷徨
终被阳光、云朵、草芽,一一治愈
光阴迢迢 
山藏所见已尽数忘却
寻常清晨的粥铺 晚来华灯初上
平凡日子一帧一帧掠过 织起温暖的网 
将俗世的我包裹
夜幕沉寂时 月光流满人间

夜色剥落 太阳如常升起
在同一个窗口看 四季流逝
山河广阔 
我生命的春 蹁跹不止
想做一棵秋天的树 枝桠沉沉 
风来时 满树黄叶纷

浣溪沙

文/吴文涛

雨后黄昏晚风凉,对坐观云小轩窗,落红满地映残阳。
幽梦忽醒长夜重,复闻伊人寻簪声,沉吟不觉双泪流。

摄影入门小记

文/吴文涛

一、相机本身的工业设计之美
       在挑选相机之前我设下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他一定要好看好用。相较于相机有多么强大的性能,我觉得对我这种非职业摄影,一台好看的轻便的相机能让我更有欲望带他出去拍照,在这方面尼康Z30深得我心。通体黑色的机身被非常有质感的素皮包裹了五分之四,裸露出来的五分之一也用了磨砂处理的塑料点缀完全不失质感。右上角切割出一个倒角,上面白色的尼康logo与右下角银色的机身型号标记相呼应。外观与其他品牌相比他不像佳能那样老气,也不像索尼那样横平竖直,他是硬朗之中带有曲线的感觉。机身左侧边还有一条一直延续下来的红线设计充满个性。除此之外完美符合人体工学设计的握把让我即使一只手握住他也能给我安全感。每一个转盘按键的位置错落有致,方便好用。再加上差不多一瓶矿泉水的重量,以及安装镜头时十分悦耳的一声“叮”。这样兼顾了外观、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工业美学实在让我欲罢不能,爱不释手。

二、百年相机大厂尼康的摄影美学
       最后让我敲定下来选择尼康的是因为他的slogan:“影像随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很多非常杰出的摄影师用尼康相机拍下了堪称传世经典的图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斯蒂夫·迈凯瑞的《阿富汗少女》。

       照片中的女孩子刚刚亲眼目睹了父母在轰炸中身亡的场景。她清澈的眼神与残酷的战争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让与之对视的人甚至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当时这位摄影师就是用尼康FM2相机拍摄的。这张照片从单纯的构图学来说并不算的上有多么严谨多么美,女孩本身也和美丽不太能挂的上勾,但是其背后的故事足以让所有了解它的人动容。这就是尼康摄影美学理念的一大核心——人文摄影。这一点也体现在尼康相机的设计上。尼康相机无论是从最基础的款式还是最顶级的旗舰款,拍出来的照片都有自己独特的色彩美学——画面清晰,注重写实,与同价位机型相比最具个性,从不因为价格缩水。这简直完美戳中了我的喜好,相机到手之后我也体会到了,拍照这件事,你真的永远可以相信尼康。
三、“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好照片?”我对于摄影美学的理解
       相机到手之后我一直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摄影知识,以至于现在我已经算得上是基本掌握了他的使用方法。偶尔周末我会出门走一走,去附近的公园或者学校里拍几张照片。这个过程让我产生了新的疑惑,即“怎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好照片?”。为此我看了很多摄影大师的照片展,除了他们精湛的拍摄技艺,很容易发现的就是他们对于摄影美学都有着不同的见解,光是模仿与学习肯定没有用的。我不停地拍照,也在不停的思考,直到一天周二,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月全食。当时我在去上课的路上,并没有带相机。可当我看到这番震撼的景象时,我并没有要

掏出手机或者后悔没有带相机想把她拍下来,而是沉浸其中了。我抬头看着半遮半掩的月亮看了好久,欣赏着她的灰暗与皎洁,忽然之间便得到了问题的答案。曾经我希望通过摄影记录下我眼前的风景让他成为专属于我的美,但有些时候沉浸其中或许比拍下来更加重要。好的照片能让我回忆起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深陷其中的感觉,是震撼的美景,是市井的烟火气,是夜景的灯火霓虹,是所爱之人的目光所至...
      “影像随心。”未来我也将带着我理解中的摄影美学,走到属于我的远方。

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梦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梦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美是一曲乘风而来的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美是一种明丽风致的酒脱
一代江山如画,风物像秋潇酒
美是一种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深深的赞叹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美是对世界的滐情向往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美是对生命的无尽探索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璞瑞

p
r
e
t
t
y

往期作品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