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

其他分类其他2023-02-16
5108

水有源
有根
不忘根本
支繁叶茂

石氏宗谱

贵州毕节石氏宗亲委员会
贰零贰叁年拾月

石氏長盛不衰

始祖碏公像

      石碏,春秋卫国大夫,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康叔(周武王同母弟)后代。周文王之子卫康叔,姬姓;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父字为氏”,石氏之始祖也。

石氏族歌

石氏图腾

石氏祠堂(武威堂)

      前言……………………………………………(8)
      序………………………………………………(10)
      第一部份    石氏起源和发展…………………(11)
      一、石氏起源…………………………………(11)
      二、石氏源流…………………………………(31)
      三、人口分布…………………………………(33)
      四、石氏名人…………………………………(42)
      五、宗祠堂联…………………………………(51)
      第二部份 石氏开明祖支系概述……………(58)
      一、支系起源…………………………………(58)
      二、发展过程…………………………………(59)
      三、排行字辈…………………………………(60)
      四、人口分布…………………………………(78)
      五、人文简介…………………………………(78)
      第三部份 追根溯源…………………………(79)
      一、祖籍考证…………………………………(79)
      二、近亲族人…………………………………(88)
      三、族谱登录…………………………………(88)
      四、旁支简介…………………………………(88)
      五、近亲名人…………………………………(88)
      第四部份 族人录……………………………(88)
      一、亁祖支系
     1.长房  2.二房  
     3.三房  4.四房
二、坤祖支系

目 录

第五部份 祖训族规………………………(88)
    一、祖训…………………………………(88)
二、族规……………………………………(88)
三、养老和济困办法………………………(88) 
第六部份 后记……………………………(88)
一、族谱编纂过程…………………………(88)
二、编纂委员名录…………………………(88)
三、功德集…………………………………(88)

南京石城门

陕西省三元县石家村“槐抱柏”(本支系始祖开明祖“三元平乱”时的居住地)

目 录

纵观千古,环视八方,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诸多事物,其产生虽有先后之别,但多数是应运而生。本《石氏宗谱》的编纂就是如此。
坤祖支系1996年修谱时,乾祖支系没有跟上步伐,谱书中缺少乾祖支系族人信息。之前,族内有识之士或抄、或用钢板刻印过老谱(有三种以上版本),皆因时机不成熟,不够全面、系统、新颖。
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之复兴,姓氏文化研究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世界石氏文化研究会组建之后,贵州省石氏文化研究会、毕节市石氏文化研究会相继成立。世界石氏文化研究会近几年的奋斗目标是:编印《世界石氏通谱》。
石氏乾祖、坤祖是亲兄弟,其子孙都在5000人以上、两支系现有人口加起来已过万。清朝末年迁居云南的族人,无人前来寻根,可能已不知祖源;迁居六盘水、大方和金沙等地的族人,虽“知根”,但已“无底”,搞不清自己的远祖是何许人;即便是没有外迁的族人,90%以上说不清楚自己的祖源,二十左右岁的年青人,多数不知辈份、长幼不分。随着对祖源、变迁等情况熟悉的长者的离世,相关信息的留存越来越少,修编族谱,已刻不容缓。
编纂本《族谱》有三个目的,一是积累素材,为族人进入《通谱》做准备;二是进行祖源清查和对现有人口信息收集,编纂本支系族谱;三是借机制订祖训、族规,用于团结和管理族人,促进发展。

前 言

混沌无极形,有象太极生,太极生两仪,天地始已成。天地氤氲气,万物始滋生;滋生万物类,人性最敏灵。人中杰人显,盘古治乾坤,兄弟十三人,分别制人伦。一万八千年,五万四千春,运转乾坤定,三皇管万民。天开于子天皇氏,地辟于丑地皇尊,人生于寅人皇主,三才之谓天地人。先人肇原始,野丫洞行营,生物充饥渴,皮叶御寒温;有巢构木房舍建,宫廷民宅从此兴。燧氏钻木而取火,教民熟食始烹蒸。先人无嫁娶,母系氏族称,只道有其母,不知父何人。此为人间颂,记事无准绳,位证伏羲氏,进化治人伦,父系氏族始,嫁娶从此兴。河书洛图龙马献,四维八卦定分明。炎黄神农氏,五谷制造成,苦心尝百草,医药从此兴,后稷播百谷,耕技化育民。黄帝轩辕氏,桑麻始种成,创技织布帛,制就被衣裙。人生饱和暖,先人苦尽心。上古文不显,记事用拉绳,扣节报事记,轻重任由分;仓颉夫子显,仿形造字成。蒙恬笔墨就,竹简著文凭,蔡伦纸功俊,文开方便门。颛顼帝喾等,仁政格天心。尧以仁政安天下,舜以孝心坐龙庭,禹疏九河山川定,功勋盖世管万民。三元大帝历法制,六十甲子大桡兴,二十四节按四季,周而复始任推行。夏禹传子家天下,所谓朝庭由此兴。祖贤孙暴气数满,夏桀昏庸国运倾,桀王无道天不相,汤王讨夏商朝定,商宗让位善用贤,传说为相商道兴,袭至纣王残暴虐,文王伐纣周朝兴。吾族始祖轩辕帝,石姓之始自周行。

三才者引志

树有根,水有源;参天大树,根深则叶茂,万里江河,源远则流长。人之祖脉,如同大树之根、江河之源。
二十世纪,人的出生,其几率是九千万亿分之一。始祖一人,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生养,再由列祖列宗繁衍到高祖、曾祖,一直到父辈,经历了几千万亿次灭绝的危险;即便在父母孕育的过程中,你出生的几率也是三千万分之一;如果另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出生的就不是你。研究过人类发展史和宗族文化的人都知道:同年出生的人,只有60%的人有子孙传世上百年;在医药技术落后的封建社会和环境条件恶劣地区,只有30%。也就是说,人类传承五万年、几千代,还有我们出现、且生活在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期,实属不易,是你我之万幸。
既为人,宗谱之事怎能不理,谁愿做“无根之树”、“无源之水”?古人云:“国无法不治,家无谱不兴”。宗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记录;现为人子人父,将为人祖人宗的我们,应把修谱续行当做人生理想之一,使之得以实现。石秀祖(坤祖之孙)说:“子孙不知祖宗之名号,何为子孙?此为无祖之孙也”。老谱云:“峥嵘古俊太白诗,特拟诗名赠宗支,吾家子孙系一脉,根本多失人未知”。又云:“石氏一宗赫赫古,十七一脉木水谱;先祖对吾说根源,武威江南应天府。一支走蜀一支滇,毕邑久留功德浒;十七已定未换真,承辈切勿改乱祖;从此定下梅花行,二旬字字遵宗谱”。说的就是修谱和续字辈的重要性。
明代先贤说:“孝父敬祖尊宗乃为人之根本,谓之小孝;追根溯源理清祖脉,建立世系,方为大孝也”。前者尽心尽力而已,而后者要逢机缘、需尽心尽力、且非少数人之力能够实现,难度比前者大得太多。有的人自小就想做此事,终生未能如愿。因此,能参与修谱,是族人之幸、你我之大幸也。

一、石氏起源
石氏得姓考(石一民)
石姓历史悠久,在先秦时期的卫、郑、齐、楚、周、宋、魏等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石姓。根据有关姓氏书籍和史籍记载,石姓在先秦时期主要有四支主干:(1)姬姓卫国石氏;(2)姬姓郑国石氏;(3)姬姓晋国石氏;(4)子姓宋国石氏。以下对最重要的姬姓卫国石氏作一简单考述。
卫国石氏之先出于周文王之子卫康叔,为姬姓。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说:“卫之公族,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皆卫姬姓也”。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石碏及其子石厚见于《左传》隐公三年、四年。晋人杜预《春秋释例·世族谱》解释说:“石碏,靖伯孙”。宋代郑樵《通志·以字为氏》也说:“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古代姓氏书的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姬姓)之后,出自卫大夫石碏。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卫国,成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端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

第一部份 石氏起源和发展

的大国。康叔治国有方,深受卫人敬仰。
康叔生子康伯,康叔死后继康叔之位,成为卫第二代国君;康伯生子考伯,继康伯之位,为卫第三代国君;考伯生子嗣伯,继考伯之位,为第四代国君;嗣伯生子疌伯,继嗣伯之位,为第五代国君。疌伯生子靖伯。
       靖伯是康叔的六世孙,其父疌伯死后,继位成为卫国第六代国君。靖伯有孙名碏,据今人胡尧《中国姓氏寻根》一书记载,石碏字石,又称石碏,为卫上卿。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子孙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王父)的字为氏,而另外蕃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便以他的字“石”为氏,卫国石氏就如此从姬姓中分离出来。
        关于这支石氏的得姓来源,还有一种不同的说法。王之望《苏魏公集·故左朝请郎石君(牧之)墓志铭》在叙述石氏起源时说:“卫康叔七世孙靖伯食采于石,后以为氏”。这里说靖伯是卫康叔七世孙,是不对的。根据上述,靖伯应该是卫康叔的六世孙(注:按康叔第一世算,靖伯为第六世,故谓六世孙)。但值得注意的是,墓志铭提到石氏得姓,是因为靖伯食采于石地,靖伯的后代石碏,就以他的采邑“石”为氏。这一说法与所有的姓氏书不同。按这一说法,石碏的石已经是他的姓了。而按传统的说法,石碏并不姓石,石只是他的字,左传中之所以称石碏,是因为古人先字后名,将他的字名联称而已,甚至他的儿子石厚也并不姓石,到了石碏的孙子石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才以石为姓。
虽然宋代的学者郑樵和邓名世都持石氏“以字为氏”说,但这          一说法仍然有不少令人疑惑的地方。比如,石碏一名见于左传,但从左传中,我们实在看不出石碏之石,究竟是他

的字还是他的姓。如果石的确是石碏的字而不是他的姓,那么他的儿子厚为什么叫石厚呢?此外,现在的一些姓氏著作,都认为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他以石碏的字为氏,才形成卫国石氏这一家族。其实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问题的。汉代郑玄注《礼记》说:“骀仲,卫大夫,石碏之族”,这就是说,连汉代的郑玄都不能肯定石骀仲就是石碏的孙子,而只说他是石碏的族人。到了清人陈厚耀《春秋世族谱》也只是说:“石骀仲,石厚(石碏子)从弟”。因此,说石骀仲是石碏的孙子,不过是今人的猜测罢了,是没有史料依据的。
        “以采邑为氏”一说不见任何姓氏书和史籍记载。上引墓志铭作者的说法显然是采用了墓主家族提供的家世资料。墓主石牧之家族是宋代新昌望族,在今天我们还能见到的新昌石氏家族的族谱《南明石氏宗谱》中,就采用这一说法。这一说法虽然能解释上面的困惑,但同样缺乏史料依据,而且是一个孤证。另外,靖伯的采邑——石邑,到底在什么地方,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上中原地区倒是有一个叫石邑的城邑,在今河北鹿泉市东南,春秋时为鲜虞人之地,战国时属中山国,中山国被赵国吞并后成为赵地。这个石邑应该与靖伯的封地无涉。不过这一说法也多少有它一定的道理,在石碏父子和石骀仲时代,石姓已经形成,这完全是有可能的。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史料发现和研究结果出来,能够澄清这个问题。
        然而不管如何,卫国石氏为卫康叔六世孙靖伯之后,是从姬姓中分出来的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姬姓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而著称。黄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黄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亦因居住于姜水旁,

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蕃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黄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省的北部,而炎帝氏族约在陕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
       周是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嫄而生弃。姜嫄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豳(今陕西栒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
        周文王后裔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石,主要活动在春秋卫国,以后这一支石氏逐渐播迁甘肃各地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一带。至汉时,石氏大量播迁至渤海(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地区),河内(今河南省境黄河以北地区)蕃衍生息。石姓开宗以来,辗转中原,人才辈出,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子孙昌荣,逐渐扩迁江南。

关于石姓起源的问题,目前存在一些争议,主要是“以字为氏”和“以邑为氏”记载以及理解的不同。争论是好事情,可以使我们对石姓文化有更深一步的研究和了解,不过,由于史料记载过于简略,所以目前任何一种观点不可能完全合情合理、面面俱到、无懈可击。在这里,我认为有几个基本问题需要大家明确一下,这些基本问题明确了,问题也就差不多了。
第一,是否承认碏公是始祖的问题
先秦史书中,第一个有记载将“石”冠于姓名中的就是石碏,其他的石姓人物都是碏公之后或者时间上晚于碏公的,石姓出自石碏是历代史书的共同观点。权威的唐代《元和姓纂》就明确记载石姓为“卫大夫石碏之后。”另外众多石氏族谱,包括许多赞同“以邑为氏”的族谱都是将石碏列为一世祖的。什么是“一世祖”?一世祖就是始祖,也就是得姓始祖,没有其他。所以,这是一个原则,符合这个原则的史料和观点我们就应该完善和强化,而与这个原则相矛盾的观点和记载,则应该相应弱化和摈弃,至少不能作为石姓起源的主流观点。当然,如果真有新的史料和文物发现证明石碏不是第一个以石冠名的历史人物那又当别论。不过,数千年来,至少到目前,关于石姓起源的记载就是这么多,除了后世族谱、姓氏书籍记载略有不同外,没有任何新的考古或者文献的再现。
第二,“以字为氏”与“以邑为氏”的区别
关于石姓“以字为氏”的记载历代史书很多,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云:“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

关于石姓起源几个问题的看法
石小生

于卫,世为卫大夫。”明确将石姓列为以字为氏类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得更清楚:“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根据这些记载,石姓以石碏字得氏是一贯的说法,没有什么问题,一些文章已经将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了,大家可以认真阅读一下。毫无疑问,“以字为氏”和“以邑为氏”都是先秦时期得氏的主要形式,公族以及卿大夫可以“以邑为氏”,也可以“以字为氏”。尽管如此,卿大夫”以字为氏”和“以邑为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了解一下这些历史知识,或许可以使我们对石姓“以字为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春秋卿大夫得姓,同姓以字为氏,异性以邑为氏。《礼记•大传》正义曰:“诸侯赐卿大夫以氏,若同姓,公之子曰公子,公子之子曰公孙,公孙之子其亲已远,不得上连于公,故以王父字为氏。若嫡夫人之子,则以五十字伯仲为氏,若鲁之仲孙、季孙是也。若庶子妾子,则以二十字为氏,则展氏、臧氏是也。若异姓,则以父祖官及所食之邑为氏,以官为氏者,则司马、司城是也;以邑为氏者,若韩、赵、魏是也。凡赐氏族者,比为卿,乃赐有大功德者。”可知氏主要是从父的字派生出来的。故顾炎武曰:“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依此礼制,石碏是姬姓,与卫国国君同姓,故“以字为氏”的合理性更大一些。郑谯在《通志·氏族略》记载卫人以字命名的氏有孙氏、弥氏、石氏、子玉氏、公叔氏等15氏。
       其二,“以字为氏”的前提是“有大功者”,而“以邑为氏”则是普通公族得氏最基本的权力。要以字为氏(包括以谥为氏、以名为氏),其先祖必须是有大功于国家的人物,必须得到国君的认可和赐封。石姓“以字为氏”的前提就是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是值得骄傲、尊崇的名人,只有这

样的人后世才会以他的字、名、谥为氏,这就是石碏后人以字为氏的真正原因。而“以邑为氏”与“以字为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凡是有封邑公族,为了彰显家族的地位,就以自己居住的封邑为氏。例如同是卫国的孙氏,其祖是卫武公儿子,字惠孙,与石碏一样,是卫国世族,上卿,位高权重,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后人以其祖父惠孙的字为氏,就是孙氏。孙姓是明确记载有封邑但依然“以字为氏”的姓氏,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以字为氏”和“以邑为氏”的选择中,“以字为氏”显然重于“以邑为氏”。按道理,石碏的确应该有封邑,但石碏的封邑在石姓得氏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作用和影响,所以史书不记载石碏的封邑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孙氏后裔戚氏的得氏再看出一些端倪。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文献记载,戚氏源于上边提到的孙氏,戚氏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是惠孙的第七世孙,他在卫献公时期出任上卿。后来孙林父在卫国失宠,先后出奔到晋国和齐国,卫殇公姬秋执政时期归国,袭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比较一下孙姓始祖惠孙和戚姓始祖孙林父可以看出,惠孙在卫国位高权重,应该也是”有大功于卫“的人,所以后世“以字为氏”得孙姓。而他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国的地位已经败落,虽然依据公族的身份又承袭了先祖的封邑,其后世只能“以邑为氏”。
        其三,公族是否在封邑居住也是“以字为氏”和“以邑为氏”的区别之一。卿大夫的封邑不可能在国都以及国都附近,一般均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凡是位高权重,有大功者一般都在国都居住为卿,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而普通公族则多在封邑居住,为区别他人则以居住地为氏。由此可见,有没有

封邑并不是是否以邑为氏的关键,是否居住在封邑才是以邑为氏的原因。石碏在卫国都城为卿,同卫国孙氏家族一样,不管他有没有封邑,基本上都是以王父字为氏的。而以邑为氏的则多是后世子孙。据史书记载,卫国以邑为氏的有元氏、宁氏、常氏、聂氏、戚氏、商邱氏等13氏,以邑为氏的没有石氏。而以字为氏的明确记载有石氏。
       另外,石姓春秋时期还有一些“以字为氏”的来源,《通志·氏族略》记载:“晋扬食我字伯石,郑公孙段字子石,则知此之为石者,必其字也。”
        第三,关于石碏是否是靖伯的孙子问题
        在对石姓始祖起源的探讨中,有些宗亲经过推算认为,卫靖伯约生于前952年,石碏约生于公元前799年。期间相差153年;如果石碏约生于公元前789年。期间相差163年。总之要相差160年左右,因此要说石碏是卫靖伯的孙子,那么得需要卫靖伯80岁时生石碏的父亲,石碏的父亲得80岁时生石碏。而按照25年一代人的计算方法,160年可以达到7代人,可见石碏是卫靖伯孙子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观点所说“卫靖伯约生于前952年,石碏约生于公元前799年,期间相差153年”在史书中并没有记载,均是作者依据自己的观点估算出来的。既然如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估算一下靖伯和石碏的代差。碏公在《左传》隐公四年(前719年)记载其自称“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髦”,《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而“七十曰耄”的说法是后世才有的,所以,是年碏公的年龄应该是80-90之间,取其中间数为85岁,碏公应该生于公元前814年。如果按是年碏公90岁,那就应生于前819年。当然,这样计算是有些极端,但只要是有合理范围内的可能,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否定已经

存在的记载。再由上往下推:靖伯的儿子贞伯退位或死于前867年。贞伯生于何时和就位于何时都没有记载,有宗亲按贞伯在世65岁、靖伯23岁生贞伯计算,得出卫靖伯约生于前952年。这个年龄和碏公生年的极端值前819年也有133年,靖伯133岁得孙子,也就是说靖伯65岁得庶出公子某(碏公父),公子某65岁得公孙碏似乎也是一个极端值。不过,这种推算也有几处值得商榷的问题:其一,贞伯按生年65岁计算似乎偏大,由于种种原因,君王的寿命一般都不太长,周武王就只活了40余岁,所以,如果我们按贞伯在世40岁,在位20年,靖伯与碏公的爷孙代差就只有108岁。如果贞伯在位时间如同他的儿子顷侯(在位12年)或者卫桓公(在位15年)、卫州吁(在位不足一年),其后的懿公(7年)戴公(9年)或者因病、因动乱早夭,这个时间还会缩短10年左右,靖伯与碏公的爷孙代差就只有98岁。当然,这也是推测,但这种可能也不是没有;其二,推算按靖伯25岁得贞伯计算也有点偏晚。贞伯是嫡长子,应该是第一个儿子,先秦时期成婚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十七八岁得子应该是常态。按17岁靖伯得嫡长子,靖伯与碏公的爷孙代差就只有82岁左右;其三,碏公并不是贞伯的第一个儿子,而应该是嫡长子贞伯的弟弟,他的年龄小于贞伯20岁甚至更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碏公小贞伯十岁二十岁,碏公与靖伯的爷孙代差就只有六七十岁,完全在正常的范围之内。纵观历朝历代,辅政三朝四朝的大臣比比皆是,而靠长寿熬死几代大臣的君王却是凤毛麟角。所以,目前看来,史书记载碏公是靖伯的孙子还是在可能和合理的范围之内,应该是可信的,不能轻易推翻。当然,碏公是否靖伯的孙子对石姓起源其实并不重要,无论如何,依碏公的地位都应该是卫国君王之后,既然如此,我们后人就没有必要推翻历史上已有的传统观点

而去另立一个没有充分根据的新的谱系。其实,后世的寻根问祖都是一种文化认同,先秦史书记载过于简略,而且很多还有相互矛盾之处,所以,只要有史书记载,后世宗亲基本认同即可,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过于认真。
        第四,关于是否存在公孙碏名字的问题
        现在,绝大多数姓氏书籍、文章都认为石姓的得姓始祖石碏原名是公孙碏,字石。但先秦史料中没有公孙碏的记载,只有石碏、石子的记载。不过,早期姓氏书籍关于石碏是卫康叔六世孙靖伯的孙子的记载却非常多。公孙本来不是一个姓氏,而是当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表述,是先秦诸侯孙子的统称。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多喜欢称公。按照周朝制度,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当时凡是不能继承王位,诸侯爵位的王公子弟都称王子、王孙,公子、公孙。《广韵》中有记载:“古封公之后,皆自称公孙,故其姓多,非一族也。”又据史籍《通志》记载:“公孙氏,春秋时诸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如史书有记载的:王子晋、王孙满、公子纠、公子小白,蔡国的公子夑、其弟公子履等等。这些人物在史书记载中有很多形式,如州吁,《左传》记载就有公子州吁、州吁、卫州吁三种形式。也有明确记载地位是公孙却没有称呼公孙的,如黄帝,《史记》记载其姓公孙,其名是轩辕,他的父亲叫少典。但史书没有记载黄帝为“公孙轩辕”,都是用部落酋长的称呼为“黄帝”。而绝大多数诸侯之子之孙在史书中也都没有用公子、公孙冠以其姓名,而是按当时的习俗,以“氏”或者“字”加“名”的方式称呼。题。春秋时期的公族子孙史书只记其名或者氏名,字名的多得是,例如重耳、无骇、孔父嘉、华父督,郑国子国(公子发)、子耳(公孙辄)、子产(公孙

侨)等等。也有生前只称呼名,死后才以字赐谥的,例如无骇,死后因功以字赐谥“展”。这符合“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的礼制。所以,只要我们能肯定石碏是靖伯的孙子,称呼石碏为公孙碏就没有什么问。所以,承认石碏是靖伯孙子这一史实就等于承认公孙碏之名的存在。
       第五,石碏的“石”是他的“字”还是“氏”?
       如说石碏不是以邑为氏,那么石碏的”石“是什么?是否如同有些学者认为的石碏已经得氏了?
       我个人认为,石碏的“石”是他的字,这个时候“石”还不是“氏”。“碏”是始祖的名没有异议。《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按《周礼》,碏公名“碏”为幼时父母所起,“碏”,彩石也。碏公二十岁冠字,名字呼应、衍生,以“石”为字,顺理成章。字之所以称为表字,是因为人的字与名的意义往往有表里的关系。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叙》曰:“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白虎通》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字与名同义这一规律,早在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里就已有了。例如西周兮甲盘铭文:“兮伯吉父甲作盘,其眉寿无疆”。王引之说“伯吉父”是字,“兮甲”是名。甲是“日之始”,而吉也是开始的意思,所以字“伯吉父”名“甲”,是同义互训的关系。又如番匊生壶铭文:“唯廿又六年十月初吉,己卯,番匊生铸媵壶。” 据考证,此壶是西周厉王时期的司徒番所铸的,他的字是“匊”,“生”是名。匊假为鞠,有“生”之义。所以司徒番字匊名生,也是同义关系,为互训。《左传》记人物,有时名与字连在一起说,如果不懂得古人名与字的各种关系,就会产生误解。《左传•文公十一年》唐孔颖达正义曰:“古人连言名与

字者,皆先字后名。”王引之按曰:“传中有姓名与字并称者,若百里孟明视,苑羊牧之,梁余子养之类,皆先字而后名。”掌握这些规律,对阅读古书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我们从先秦时期地名、姓氏使用习俗来看,凡是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的姓氏,基本上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物体的字,如姬、姚、任、姜、妫、周、霍、郑、齐、楚、韩、赵、魏等等,这些先秦以前就出现的汉字除了作为封国和后来的姓氏之名以外,没有其他与自然和社会生活相关的意思了,即便有其他的含义也是派生出来的。如郑,原来就是祭奠的“奠”,分封之后国名加邑字旁为“郑”,而“郑重”的“郑”则是从地名、姓氏“郑”派生出来的,其实还是源于祭奠的庄重。而姓氏中凡是属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常用的的表意汉字相同的则多是以字、以官职、以物为氏的姓氏,如李、张、石、水、孔、孙、庄、惠等等。这些姓氏,你在先秦史书中基本上找不到相同的国邑名称(当然也不能太绝对)。
       再就是“碏”即“杂石”“彩石”的意思,碏公幼时名“碏”或者“公孙碏”,二十岁以后以“石”为字,名、字相应,史称石碏,完全符合当时的习俗。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字是可以选择的,所以才可以名、字呼应,“石”“碏”二字才可以天衣无缝的相互呼应。而地名你是不可以选择的,我们看一下凡是以国为氏或者以邑为氏的姓氏始祖,有哪一个能像“碏”“石”这样如此“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呢?所以,如果石碏的“石”是邑名,有可能这么巧合吗?
       第六,关于《左传》记载“石子”以及“以字冠名”的问题
      关于“石子”,有观点认为既然《左传》已经记载石碏为“石子”,类比孔子、庄子、列子,“石”就应该是他的姓氏而不是字,也就是说在石碏之前已经有“石”这个姓氏了,而不是到石碏才有。的确,“孔”“庄”“列”都是姓氏而不是他们的

字,那么由此可以推论“石子”的“石”是石碏以前已经有的姓氏而不是石碏的“字”吗?我认为不能这样理解。孔子、庄子、列子生活的年代比石碏晚了很多,孔子晚了几百年,庄子、列子更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们生活的时期姓氏已经比较完善和稳定了,所以以姓氏加“子”称呼一些有地位、有名望人物为“某子”是对其尊重。但在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姓氏尚在形成之际,以字称呼“某子”的也有一些,例如《氏族略》记载:“齐之出有二:太公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卫人大齐子之后,子孙以字为氏。”这里边的“齐子”的“齐”就是字而不是姓氏。
        再有就是石碏这个“石子”也有可能是后人追加的,并非当时的称呼。《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左丘明出于对大义灭亲纯臣石碏的尊重将其称为“石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左传》中将字冠名的也有很多。例如《左传》:“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开始臧僖伯的孙子。孔颖达对此注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左传》不记臧僖伯为公子驱,而以其后人以臧为氏记为臧僖伯的“臧”并非当时称呼,乃是后人所追加。既然如此,石碏、石子的“石”为《左传》“传家追言之”也是顺理成章了。
        第七,关于石厚的称呼问题
     《左传》明确记载石碏的儿子为石厚。按照春秋礼制,如果石厚“以王父字为氏”,那么石姓的始祖就应该是石碏的父亲,这样又不好解释石碏的“石”从何而来,如此,就完全

把石碏为石姓得姓始祖给否定了。再如果仅仅是含糊说“其先以祖父字为氏”,那就是承认石姓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始祖。谁是祖父?祖父的名、字都不知道,这样的解释恐怕在中华数百个以字为氏、以谥为氏、以名为氏的姓氏中是绝无仅有的。
       我认为这里边有两种可能,我们看看《左传》的记载,在石厚生前他的名字就是“厚”,到了“石碏使其宰孺羊肩涖杀石厚于陈”时才称其为“石厚”。这里边有几种可能,一是石厚年轻没有功爵时没有得氏,就只有名,这如同州吁,在他杀死桓公成为卫君之前,就是叫州吁或者公子州吁,而篡位成为卫君之后才叫卫州吁,这一点《左传》记载的很清楚。二是石厚的“石”也可能是他被卫州吁封为卿大夫之后才以其父石碏的字得氏。三是“石厚”是《左传》记载时在他死后出于对死者的尊讳“传家追言”的。其实《左传》以及其他史书中很多称呼都是后人的叫法,如周武王、卫桓公都是谥号,他们生前并没有这样的名字。
       另外,春秋时期公孙之子得氏多是“以王父字为氏”,如果石厚已经得“石”氏了,那么这个“石”就应该是石厚的爷爷的字而不是石碏的字。对这个问题也不能绝对,除了以王父字为氏以外,春秋时期以父亲的字为氏的也多有记载。《通志·氏族略》记载:“王父字为氏者,皆公子也,诸侯支庶之子为所始之宗,故以其字为氏。今弥牟者,公子郢之子,灵公之孙也。以此则知亦有以公孙之字为氏者。”杨伯峻先生对公孙之子常以父之字为氏也多有研究,他举例:“郑之公族,其父若是公孙,常以父之字为氏。子产父子国,此曰国氏。故子游之子称游楚,子然之子,称然丹,子罕之子丶子展称罕氏。”另外,如果强调石厚的“石”是以王父字为氏,那么石碏的“石”又从何来?石碏的爷爷是靖伯,石碏能以王父字为

氏吗?当然,我承认石厚的问题不好处理,淇县会议时我和昌佳会长有一个交流。我说,石碏的儿子是石厚,这个史书记载非常明确,按说,石厚就应该是第一个得石姓的先祖,但是,一是石厚是一个负面人物,如果把石厚当成位列石碏之后的第一得姓始祖,有点自讨没趣。第二,石厚当时已经死了,有没有后代不知道,往下的世系不好解释。第三,如果石厚“以王父字为氏”,那石碏就不是一世祖,而应该是石碏的父亲。另外,史书没有记载石厚“以王父字为氏”,石碏的父亲也没有名字记载,既然《春秋公子谱》所载,“石氏为石骀仲之后”,没有提石厚,那么我们在起源问题上回避石厚,只提石骀仲“以王父字为氏”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即不与历史记载相悖,又避开了石厚这个棘手的问题。所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
        第八,我为什么认为石姓“以邑为氏”的记载不可信
       以字为氏的史料主要来源于历代专业姓氏书籍,例如:唐代《元和姓纂》石姓载“卫大夫石碏之后。”宋郑樵《通志·以字为氏》“石氏,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石,出自卫大夫石碏,其先以王父字为氏。”这些都是历代专业姓氏书籍,作者不是站在某个姓氏的立场来撰写自己的姓氏起源的,权威性和公允性毋庸置疑。另外,部分石姓族谱以及当代姓氏书籍、网络等也认可这一观点,如广东崇山《武威石氏族谱》、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与河南省社科院编写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等等都是秉持这一观点。
       与此不同的是石姓“以邑为氏”的观点,与此相关的记载主要见于南宋以来的部分墓志以及明清以后的部分族谱,目前以邑为氏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载:一是南宋王之望(1102—1170年)撰《故左朝请君(延庆)墓志铭》:“卫康叔七世

孙靖伯,食采于石,后以为氏。”二是南宋陆游(1125—1210)《朝奉大夫石公(继曾)墓志铭》:“周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五世生靖伯,邑于石,是为石氏之始祖。”三是南宋周必大(1126~1204)《循吏石大夫(昼问)墓志铭》:“其先本姬姓,卫康叔之后有靖伯,食采于石,因以为氏。自大夫碏著名《春秋》,至君遂显于汉。”另外,部分后世族谱也有这种观点的记载,例如《徂徕石氏族谱•石氏姓源考》云:“康叔生康伯;康伯生孝伯;孝伯生嗣伯;嗣伯生疌伯,疌伯亦曰生建。建生靖伯;靖伯生贞伯;贞伯生顷伯,又曰顷侯;顷侯生仲夏;仲夏生挚。挚生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何生碏;碏生骀仲;仲生祁子;祁子生稷;稷生买;买生子二,长恶次慙。慙公避宁喜乱,流于秦之武威,生石子作蜀。”还有石碏因居住于武威石闽乡,被赐姓石氏。例如部分族谱记载:“始祖石碏.....周桓王元年(前719年),王以其居武威石闽乡遂赐姓武威石姓。”“碏公生于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石闽乡,遂赐姓石氏。”“自康叔为卫孟侯,七传到屠元,居武威郡石闽乡,立附将军府。屠元生四子,长名昱昭,娶蒙古氏生二子,长本一;次昌一,即石碏,为卫大夫,称忠纯。因其居地,周平王赐姓石,姓石从此开始”等等。
       比较这两种史料来源,“以字为氏”主要来源于宋代以前的专业姓氏史书记载,尤其是《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都是史学家公认的、权威性的姓氏专业史书,其可信性毋庸置疑。而石姓起源“以邑为氏”的观点则都是文人受人之托撰写的墓志以及家谱,我不是说墓志和家谱就不可信,如果史料记载没有矛盾,墓志和家谱记载就是对正史记载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其正史中无载的细节史料无疑也是非常珍贵的。但现在两种记载截然不同,这就

需要我们进行一些必要的鉴别和取舍,最起码我们应该确定哪一种是我们认定的主流观点,哪一种是我们备选的兼收观点。
       我们知道,唐代以前是没有民间修谱的,所有氏族谱都是官修的,这和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因为家族的传承和出身与每一个人的政治前途密切相关,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见《太平御览》卷二一四),个人绝不可能私下编造自己的家事和族谱,私下改谱或者编造族史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宋代以后,修谱之风逐步向民间开放,但早期的专业姓氏史书依然相当严谨,例如郑樵的《通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郑樵的通志、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后人合称为三通,是史学研究的必备之书。
       而在此之后出现的石姓”以邑为氏“记载的部分墓志和族谱均是出自个人和民间,作者出自感情攀附或希望族谱完整主观臆想去人为填补史书记载空白,这亦在情理之中。其中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我们在进行姓氏研究时应该鉴别和放弃。例如“王以其居武威石闽乡遂赐姓武威石姓”并娶两个蒙古夫人的观点,很显然,这些都是明清以后大规模修谱以后由于不懂郡望与姓氏起源的关系所致,与历史事实相距太远。希望这些观点在以后的续谱过程中应逐步加以修正,以免贻误后人。关于正史与野史权威性的比较,后人在评价清代著名史学家赵异《二十二史剳记》的考异特点时就指出: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校勘,其抵忤处,自

见辄摘出”,即限定以正史作内校或外校,不取野史校正史,因为“间有稗乘脞说与正史歧互者,又不敢遽诧为得间之奇。盖一代修史时,此等记载无不搜人史局,其所弃不取者,必有难以征信之处。今或反据以驳正史之讹,不免贻讥有识”。所以,二者比较,我认为,以郑樵《通志》为代表的史书记载应该是更可靠的。
        纵观“以邑为氏”的主要问题是记载混乱、矛盾。与石姓“以字为氏”记载多部史书同一观点相互印证不同,“以邑为氏”的记载没有一条是可以得到其他记载印证的。关于得氏始祖,有靖伯得氏的、有笼统的靖伯之后得氏的、有石碏父亲石何得氏的、还有石碏得氏的;关于靖伯到石碏的世系,有三世、五世甚至于十三世之不同;关于封邑的地点和名称,大多数没有地点和名称,但也有记载武威石闽乡以及石组乡,还有今人认为的河北石邑和林县石城的。这么多不同的说法令人莫衷一是,你能采信哪一个?
       墓志说靖伯食采于石,不仅史无记载,而且不符合历史常识。众所周知,采邑是诸侯国国君分封给卿大夫的领地,靖伯作为卫国国君,整个卫国都是他的领地,怎么会自己再给自己封邑呢?在周代,氏,是男子的称谓,《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男子基本原则都是称氏的。有两个例外。一是特别贵的人不称氏,一是特别不贵的人不称氏。如果贵为国君,那就不称氏,而是以国名代之,这个就叫“国君无氏”,如周武王、齐侯昭、卫桓公等;国君的儿子也没有氏,这叫“公子无氏”,如公子吕、公子突、公子友。再就是地位低的,也没有姓,也没有氏,只能是干巴巴的一个名,如盗跖、庖丁等等。卫,对于周天子而言是“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的氏,但对卫国其他公族子孙而言就不是氏而是国家的代称。所以,靖伯作

为卫国国君,无论怎么解释,他都不可能称石氏,何况任何史书都只有卫靖伯而没有石靖伯的记载。所以,“五世生靖伯,邑于石,是为石氏之始祖”的说法显然没有任何依据。
        “石何食邑于石组乡,为石氏”的说法主要见于北宋石介撰《石氏先茔墓表》及其后裔世系的山东《徂徕石氏族谱•石氏姓源考》。《石氏先茔墓表》说“显伯孙挚生何,为石氏”里提及的显伯是谁?是卫侯还是卫卿?“何”为石氏,是以字为氏还是以邑为氏?而《徂来谱》虽然明确了“挚生何,食邑于石组乡,乡名石,故姓石也。何生碏;碏生骀仲”,但为何到“何”这一代才有封邑?“何”的父亲“挚”、爷爷“仲夏”为何没有封邑?石作蜀实际是源于“石作”姓,是后改石姓的,这个史书有明确记载。而石姓先祖的封邑是“石组乡”“石闽乡”也与当时情况不符。《通志》记载:“一曰以国为氏,二曰以邑为氏。天子诸侯建国故以国为氏,虞、夏、商、周、鲁、卫、齐之类是也。卿大夫立邑故以邑为氏,崔、卢、鲍、晏、臧、费、柳、杨之类是也。三曰以乡为氏,四曰以亭为氏。”春秋时期“乡”的规格是低于“邑”的,与石氏同为卫国世族的孙氏、宁氏都是封邑,为何地位靠前的石氏就是“乡”?
        如果石姓以邑为氏,那石邑在哪里?卫国石邑无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不否认石碏可能有封邑,石碏作为卫国上卿,食邑一定不会太小,但为什么史书没有片言只语记载?史书关于卫国“以邑得氏”的记载很多,封邑地望大多数都很清楚,为什么偏偏石姓没有记载?有宗亲提出:“卫国国都被鲜虞国攻陷,卫国文化遭到毁灭,致使石氏食邑无从考证”。我认为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点想当然了。春秋时攻伐频乃,灭国亡侯寻常之事,有哪一次使某个诸侯国文化毁灭了?有哪部史书记载卫国文化毁灭了?陈国被楚所

灭,陈国的文化消失了吗?陈国的地名淹没了吗?何况卫国这时还没有亡国,卫国人还在,还有国土,石姓后人石曼姑还是此后卫国的重臣。如果卫国文化毁灭的连地名都找不到了,那后世还怎么写《左传》和《卫康叔世家》?如果石邑因卫懿公被杀和卫国国都毁灭而不知所终,那卫国其他的封邑为什么至今还有记载?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石氏封邑无载就牵强附会去找理由。卿大夫封邑无载的很多,其原因无非是史书惜字如金,卿大夫封邑在哪里与历史发展无关紧要所以不载,个别有记载的邑则多是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才被记载下来的。姓氏书籍记载封邑则都是在以邑为氏部分,既然以邑为氏当然要把封邑在哪里记载下来了,而以字为氏的就没有必要记载封邑何地了。
       另外,卫国辖境《史记》明确记载是“河淇之间故商墟”,武威和河北石邑根本不在卫国辖境内,怎么可能是石碏的封邑?而林县石城的名称出现在战国时期,没有史书记载与石碏封邑有什么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地名中有一个“石”字就将其与石氏封邑联系起来,这没有什么道理。如同石家庄、石城县,这些地名和石姓起源没有什么关系。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坚持以邑为氏的观点,我们就不能自圆其说。
       认石碏为得姓始祖,承认石姓源自碏公“以字为氏”,这是我们在卫国国都淇县建纯臣文化园的理论基础。如果不承认史书记载的石姓以字为氏,而采用“以邑为氏”,就会有许多不好解释和运作的问题。其一,石碏就不是石姓得姓始祖;其二,石姓祖地就不在淇县,而是在一个未知的、不可考的地方;其三,如果以邑为氏,石姓的“石”就是源于地名而不是源于大自然之“石”,那么以石为德、石志不渝,在淇县祭拜始祖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石氏源流
        源流一
        第一支出自姬姓,周文王的后代。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叔康叔于卫,史称卫康叔,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后三移国都,先后向东迁曹、楚丘、帝丘,均在河南北部滑县与濮阳之间。传至卫桓公时,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孙碏,字石,也称石碏,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其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的历史有2700多年。
       春秋初期,郑国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裔以字为氏。郑文公时大夫石甲父为其后。这支姬姓石氏也有2600多年历史。   
       春秋后期,晋顷公封公族羊舌肸于杨,今河北宁晋,是为杨氏。羊舌肸之子杨食我,字伯石,也称杨石,其后代以字为氏。这支姬姓石氏有2500多年历史。
       源流二
       第二支源出子姓,帝舜之后裔。周成王时,商纣王之兄微子启的孙子稽,被封为宋公,起初国都在今河北赵县北,宋公稽的儿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今河南商丘。春秋后期,宋共公之子公子段,也称褚师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子姓石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源流三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我国的石姓同外族的关系十分密切,从秦汉起不断有外族血液流入,是组成我国石姓的重要成分。西汉时西域的石国人进入中国,一直到唐朝时没有间断过,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进而进入中原,最终成为汉族。历史上其他外族改石姓的事件还有:东晋末前秦氐族的石姓;匈奴别部羯族的石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乌石兰氏、嗢石兰氏等氏族集体改姓石;五代后晋高祖石

敬瑭为沙陀部人,是太原石氏的先祖;五代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波斯人,是万州石氏的先祖;宋朝宜都蛮的石姓;宋朝金国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等氏族均改为汉姓石;清朝满洲八旗瓜尔佳氏、倭赫氏、石佳氏、倭勒氏等氏族有集体或部分改为汉姓石。
       石姓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姓氏,郡望主要有四处,渤海、平原、上党、河南。有资料显示,石姓在中国一百个大姓中排第六十三位。同其他姓氏一样,石姓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姓氏文化,有关石姓的堂联就包含了大量石姓的文化信息。在诸多堂联中“传载纯臣;诗歌圣德”一联流传更广一些。上联说的就是大义灭亲的卫国大夫石碏,史称“纯臣”,他也是起源最早一支石姓的始祖。汉代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中说卫国的公族有石氏、世叔氏、孙氏、宁氏,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则直接说石姓是卫大夫石碏之后。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辩证》和北宋著名学者宋石介的《石氏墓表》也都持此说。在历代家谱中关于此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赘述。在石碏生活的时代,卫国的都城是朝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淇县,所以说石姓起源于河南。一个姓氏发展壮大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他民族和姓氏人口不断的加入。石姓也是这样,在其得姓后发展至今的2700多年间,不断有其他家族和民族的人加入进来,才有今天的石姓大家庭。先秦时期除了姬姓卫国石氏外,尚有姬姓郑国石氏、姬姓晋国石氏、子姓宋国石氏等三支石姓。此外,还有其他姓氏的人改为石姓的,如娄姓、冉姓和张姓等。而在鲜卑、羯、苗族、彝族、回族、女真、满族、犹太等民族中也有许多石姓。其中鲜卑乌石兰氏改为石姓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并由此形成了石姓除淇县外的另

一个重要起源地——洛阳。
      从石姓的起源看,石姓的播迁无疑是从河南境内开始的,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各族的加入,石姓人的生活范围在北方迅速扩大。在唐宋时大规模南迁,进而进入台湾,走向海外。
        三、人口分布
        历代石氏家族的分布和迁移
        ㈠唐以前石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石姓主要活动在北方地区,两汉时期,由西域石国等外族的加入,石姓在甘肃、青海的黄河以西活动,随后进入了陕甘宁和川西北,很快南下。到唐朝的两次大的南下移民,石姓进入了东南地区,随后流入了广东。宋、元、明时,石姓基本上已分布于各地。清初进入台湾。
       ㈡宋朝时期石姓的分布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石姓大约4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2%,排在第38位。河南为石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石姓总人口的17.5%,占河南总人口的0.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广西、浙江、四川,这五省占石姓总人口的66%;其次分布于河北、山西、广东、甘肃,这四省的石姓又集中了26%。石姓的分布是围绕河南中心,形成北晋冀鲁、东南浙江、南方两广、西部陇川的石姓聚集区域,石姓的主力在北方。
      ㈢明朝时期石姓的分布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石姓大约31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3%,排在第69位。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石姓人口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净减少了9万。山东为石姓第一大省,约占总石姓人口的22%。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22%)、浙江(10.9%)、陕西

(10.7)、广西(10.1%),这四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湖北(6.6%)、河北(6.3%)、湖南(5%),这三省的石姓又集中了18%。宋、元、明600余年,由于战乱,石姓在北方遭到重大的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石姓的分布总格局发生了变化,其人口向四方迁移。石姓的河南中心消失,调整为四块石姓的聚集地
       ㈣当代石姓的分布
       当代石姓的人口已达420万(另一说是500万),为全国第63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从明朝至今600多年中,石姓人口由31万激增到420万,达13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石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一致,1000年石姓人口增加是呈“V”形态势。四川为石姓第一大省,占石姓总人口的15.3%,占省总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石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河南、湖北、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全国形成了以西部四川和北部鲁冀为中心的两块石姓聚集区。在这600年间,石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主要的流动是由东南向中原的强劲回迁,以及南部向四川的迁移。
       石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石姓在长江以北、西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云贵川大部、青海东部、陕甘宁大部、华北大部、辽宁大部、内蒙古东北地区,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最高,在0.4%以上,特别在中心地区,这个比例可达到1.2%以上,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7%;在四川西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福建北部、浙江西部、安徽、河南东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辽宁西部、吉林大部、黑龙江大部,石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4%,

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4%;在其他地区,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2.6%,其中比例不足0.1%的地区约占了26%。
      2022年统计,石姓人口在国内外的分布情况为:
      河南40万人   贵州35万人   山东32万人   广西23万人
      四川50万人   江西43万人   重庆15万人   广东13.6万
      湖北25万人   安徽22万人   陕西19万人   浙江26万人
      福建27万人   湖南38万人   河北35万人   江苏16万人
      上海2万人     北京3000人   天津3000人  东三省1.5万
      台湾3万人     海南1万人     拉萨500人    乌鲁木齐8百
      兰州4千人     银川3千人     太原7千人     港澳100人
      马来西亚100人

       1、石氏大分支
       ①江西白水塘石氏 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总支之一。考诸族谱:石碏之十七世孙石奋四子石庆脉下廿四世端饰公任桂阳令,于王莽二年致仕告归,行鄱阳湖被贼所追,其三子仲先公溺亡于湖中,仲先之子益仁公娶韩田张克铭孙女,于芦尖领南造屋置产,定为世居;益仁公之子振公,勤劳稼穑筑塘百余亩蓄水御旱,取泉字意名白水塘,公因自号“白水翁”,故此支亦称“白水石氏”。其后裔广泛分布于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东南、安徽西南部。较集中的聚居地有:江西都昌、乐平;湖北黄梅、崇阳、大冶、蕲春、阳新;安徽宿松(万二公分支)、霍山等地;甚至有远迁陕西镇安的分支。
        ②山东徂徕石氏 石作蜀携家来鲁,习于孔门,位列七十二贤,后隐居徂徕山中,子孙称“徂徕石氏”。至四十七世金、介、企、会、合等二十一公各传苗裔,今遍布鲁、苏、皖、豫、冀、晋等省,门祚绵瓞,子孙殷盛,约三十万人。集中聚居地有泰安、临沂、菏泽、济宁、聊城、淄博、枣庄、济南、莱芜、徐州、濮阳等地。
        ③浙江新昌石氏 按民国时期编撰的《南明石氏宗谱》称:石奋之十九世孙灵宝由湖州徙会稽剡溪,至三十五世元遂公居五山乡石牛镇(即今新昌县城),被奉为新昌石氏始祖。此支石姓分支遍布浙江大部,乃至江西东部。较集中的聚居地有:浙江新昌、诸暨、浦江等地。
        ④福建同安石氏 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东南片、台湾。该分支族谱记载:唐末安徽寿州石螽扈本为金陵武将,僖宗年间奉旨入闽征讨黄巢,而后定居于泉州府同安县苎溪仁德里(今厦门市集美区一带)。其后裔主要分

石氏大分支和迁徙

布于福建大部、广东大部、江西南部和西部、广西东部、湖南东部、台湾、海南等,乃至浙江南部的苍南、平阳、泰顺等地。较集中的聚居地有广东兴宁、增城、英德、潮汕一带,广西合浦,福建武平、平和、南安等地。此外,谱称由“上杭县猪屎坑”“福建汀州府”“福建宁化石壁”移民的石氏,均为福建同安分支一脉。
       ⑤湘西苗族石氏 湘西石姓为苗族五大姓之一,广泛分布于湘西八县市、沅陵、溆浦等地,人口甚众,同时还有土家族和汉族成分。据泸溪石姓苗族家谱记载,湘西石姓苗族于南宋宝庆六年(公元1231年)由江西豫章迁来泸溪武溪镇岩龙头杨柳溪,始高祖为石发歧,迄今有775年。此支石姓分布还达到湖北的恩施州一带。
       ⑥安徽松滋石氏 松滋,今为宿松县。据上支谱称,其派堂号为“六顺堂”,上世祖为石碏第四十七代孙、宋朝开国元勋石守信。石守信之孙中吉公于宋真宗期间任饶州左史,因落居乐平县石村,成为迁赣始祖。中吉公派下裔孙多徙皖地。五十八世云一公分居太湖;云三公分居潜山;万一公,以宋理宗淳佑年间迁居松滋[注];万三公往桐城;五十九世妙四公亦徙松滋。万一公裔孙又发枝亳州、怀远。
注:松滋,今为安徽省宿松县。
        2、石氏重大迁徙
       ①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据有关方志和族谱综合,汉朝万石君石奋次子石甲,石甲之孙石海均为河东(即今晋西南一带)太守,其后裔中有一支由洪洞万安乡石家庄迁大槐树镇大胡麻子村,人口繁衍,后来向四周扩散。甘肃临洮的石廷玉宗亲在洪洞县的考证结果是:洪洞外迁石姓移民是由大槐树镇大胡麻子村迁出的。这个移民活动的迁出方向主要是河北西部和南部、河南北片、山东东片。唐宋以来,山西

都少有战事,算得上太平,因此人口繁衍特别快;反过来看,河北、河南、山东西部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元末以来,这些地方因战事频繁,导致人丁剧减。明朝时政府考虑到冀、豫、鲁周边人烟稀少,所以把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山西用强制性的移民政策进行分流,把这些人分迁到上述交界周边,从而使“地有人耕”。本人掌握的大槐树移民石氏分支聚居地有:河北大部分地区,山东西部,河南大部分地区,陕北一带,以致甘肃的临洮等地。
        ②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移民:这是目前所知的最大的一个石姓填川方向,麻城县孝感乡移民为明朝初年由政府组织的移民活动。已知有四川古蔺、大邑、青神、双流等地石姓自称是“孝感乡”移民。
       ③江西吉安府泰和分支:对于石姓来说,泰和县是个很特殊的地方。这是赣语(江西话)向客语(客家话)过渡的一个县,讲赣语的人称为本地人,讲客语的人称为客家人。目前本人了解到的情况是,泰和现今石姓全部是客家人;但在明朝之前,这个地方应该不是客家的聚居地,所以本人认为这里说的泰和分支应该是泰和本地石姓,而不是再后来迁入泰和的客家石姓。根据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比较大部分迁到湖南。较集中的聚居地有湖南祁阳、邵阳、益阳,涵盖了汉族、侗族、苗族、壮族等民族成分。最近了解到一支从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大桥头迁到贵州省六枝特区岩脚后再迁到贵州省大方县的。
       ④临江府清江县移民:重庆东南、贵州东部与南部、广西北部很多少数民族的人都自称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大桥头移民后代。考清江县大桥头即为今樟树市大桥街道。已知自称是此支移民石姓大部分分布在贵州、重庆一带,甚至到了川南的雅安、攀枝花地区,以及广西北部一带。较集中的聚

居地有重庆地区的黔江、秀山、酉阳;贵州松桃等地,特别是贵州的黎平石氏,已达5万之众。这个分支的石姓涵盖了汉族、苗族、侗族、毛南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成分。
       ⑤苏州阊门移民:苏州阊门是我国十大移民迁出地之一,一般说起苏州移民都会认为是由阊门迁出。目前已知的苏州石氏移民有江苏泰州、阜宁、丹阳、如皋等地石氏。泰州石氏始祖太成公原居苏州阊门,由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扬州府泰州正东隅刘氏庄” ,今已传至20余代。
       ⑥小云南移民:经考,“小云南”为今贵州威宁、云南镇雄一带。明初,元朝遗留势力占据云贵高原一带,傅友德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前往征讨,后来在该地设立乌撒卫。明中叶以来,小云南一带人开始向山东、东北一带迁徙。目前已知的小云南移民石氏迁入地有山东的蓬莱、长岛、龙口、胶州、诸城、烟台市牟平区,辽宁的长海等地。
        ⑦湖广填四川移民:据考,明末清初间,多股武装势力在四川一带长期混战,造成四川地区人口剧减,使本来物阜民丰的天府之国陷入一片萧条。因此清朝康熙年以来,朝廷开始在人口比较集中的湖广一带(含湖北、湖南)抽丁进行强制性的移民。这一移民时期一直持续到嘉庆年间。因为这个移民活动范围较大,故在此再分几个小点来说明一下。
       1)湖南中部填川移民:湖南中部的永州、邵阳、衡阳、益阳一带为石姓填川的主要迁出地,目前已经了解到迁入地四川的内江、渠县等地,陕西的安康,重庆的潼南、涪陵、巴南、万州、荣昌一带。
        2)“闽广实川”移民:此移民主要来自福建的武平、莆田和广东的兴宁一带,目前了解到的迁入地有四川资阳,重庆的荣昌,云南的绥江等地。
         3)“闽粤填湖广”移民:因为湖广填四川的力度实在太

大,以致造成湖广一带(主要是湖南)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湖南某些山区变得地广人稀,于是就有了“闽粤填湖广”这种迁徙活动。在此移民潮,广东东北、北部,福建西部客家人迁出的较多,有的在迁徙过程中还是江西的半途上稍住一段时间继而才再迁的。石姓在此迁徙活动中,已知的有兴宁迁到湖南江华、炎陵(旧称酃县)、浏阳、平江的,福建武平迁入湖南醴陵、茶陵一带的。
        4)粤东北客家人返补江西 江西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的重要一站,但在清朝乾嘉年以来,江西南部和西部的人口变得相对较少,以是就有粤东北、闽西客家人返迁江西南部及西北一带的活动。单单本人了解的广东兴宁、福建武平两支石氏迁到江西一带的县市就达到30多个,其中较为集中的有于都、赣县、兴国、南康、泰和、遂川等地。
       5)皖南填陕南移民 清朝中叶以来,安徽安庆一带也有迁到陕西安康一带的移民。目前了解到陕西省柞水县、镇安县和商洛市商州区、旬阳县,乃至靠近陕西的湖北省郧县,均有安徽宿松县石氏分支。
         ⑧走西口 大都是山西迁到宁夏、内蒙古一带;一般“走西口”开始于明朝中叶,迁出地主要是晋中一带,而走西口的经由地则山西河曲县黄河边上的“娘娘渡”。上面已经说过,山西人口稠密,但地狭难于发展,所以很多人不得已背井离乡。相对于明清两朝政府的强制性洪洞大槐树、麻城孝感乡移民活动,“走西口”则属自愿,这些移民从山西“走西口”出来的,大部分都在内蒙古、宁夏、陕西,乃至更远的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谋生,继而生息繁衍。据本人掌握的资料,有石姓兄弟三人于清乾隆年间由山西晋中出发,到辽宁的建昌县定居下来,至今已发展成一个一千多人的分支。
        ⑨闯关东 主要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山东的黄县、蓬

莱为“闯关东”的主要迁出点,此热潮起于清朝乾嘉年间。经过康乾盛世,山东、河北一带人口迅速增长,因此造成地少人稠的局面;而此时的东北(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地区)一带则仍为荒凉之处,但东北有着极其丰富的物产和矿藏,对于急于谋生的山东、河北一带人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所以就引发了这样的一个移民热潮。按本人搜集的资料来看,闯关东的石姓有山东黄县(今龙口市)、蓬莱、即墨等地,也有河北唐山一带的的居民。石姓“闯关东”已知迁入地有吉林长春、扶余,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昌图,内蒙古赤峰等地。
       ⑩过台湾 迁台石氏主要来自闽南一带,这一时期始于明末。郑成功孤守台湾时,安溪士行公入垦台南;乾隆初石乳公入垦台中;嘉庆二年,时荣公迁入台南,等等。据了解,福建螽扈公之十五世孙玉全公开基福建南靖,其脉士卿公于清朝迁居台湾,而今就有一个台北石氏宗亲会。
      ⑾下南洋:主要是由福建、广东、广西分出来的。南洋,清朝时主要指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但后来还泛指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地;“下南洋”在广东、福建也叫”过番”。清朝道光年后,朝纲不振,民不聊生,南中国近海很多居民因此远涉重洋,到南洋一带谋求生活。目前已知在南洋最大的石姓分支是由福建南安分迁到马来西亚森美兰州芦骨的石姓,达数千人之众另外,广西南宁石氏始祖石鉴公,原籍江南松江府,北宋进士,任邕州(今广西南宁)司农时,为平侬智高叛乱作出贡献。石鉴公后来定居于邕州,其后开枝发叶,裔孙桂中众多县市。云南诸多石姓、青海湟水地区石姓则称是明朝时由南京迁入,等等。石姓是个源远流长、分布甚广的姓氏,囿于条件,本文不能体现石姓的分布迁徙全貌,只能在笔者了解的范围内作一个大略的介绍,挂一漏万实属难免,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多多指教!

        四、石氏名人
        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石姓历代名人187名,占总名人数的O.41%,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五位;石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排在并列第七十四位;石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4%,排在第七十七位;石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1%,排在第八十七位。
        历史上石姓重要人物有:春秋卫国大夫石碏,鲁国大夫石骀仲,孔子弟子石作蜀;战国中期魏人天文学家石申;西晋大将石崇;东晋末十六国后赵国主石勒;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五代北宋之际画家石恪;北宋大将石守信,文学家石延年、石介;元朝戏曲作家石君宝;明朝镇朔大将军石亨;清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民国察哈尔省主席石友三;当代纺织教育家石凤翔,植物生理学家兼农史家石声汉。
        石碏:春秋时卫国人。卫庄公有嬖妾所生子州吁,有宠而好武,庄公弗禁。他进谏,庄公弗听。其子石厚与州吁游,劝戒亦弗听。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州吁弑桓公而自立为君,未能和其民。石厚向其父请教安定君位之法,他假意建议石厚从州吁往陈,通过陈桓公以朝觐周天子。旋请陈拘留两人,由卫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

又使其家宰獳羊肩杀石厚于陈。当时称他能“大义灭亲” 。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称石碏:“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
       石作蜀:春秋时期冀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人,自幼好学,跋涉万里,就学孔子门下,为七十二贤之一。学成返乡,传播儒学和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
        石申:生卒年待考。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战国中期魏国天文学、占星学家,开封人,是以其姓名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的中国人之一。著有《天文》八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浑天图》等。《天文》八卷与甘德的《星占》八卷,合称《甘石星经》,《甘石星经》在中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大司马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官员、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早年历任修武县令、城阳太守、散骑侍郎、黄门郎等职,吴国灭亡后获封安阳乡侯。后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南蛮校尉、鹰扬将军,在任上劫掠往来富商,因而致富。其后任徐州刺史、卫尉等职,贾后专权时,石崇阿附外戚贾谧。永康元年(300年),贾后等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司马伦党羽孙秀向石崇索

要其宠妾绿珠不果,因而诬陷其为乱党,遭夷三族。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礼安葬石崇。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龙,初名㔨,小字匐勒,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人。部落小帅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石勒发轫于第一次反东海王起义时,追随牧帅汲桑投靠公师籓。石勒这个姓名是汲桑替他取的。后投靠汉赵(前赵)刘渊。石勒在汉人张宾辅助之下以襄国为根据地,先后灭了王浚、邵续与段匹磾等西晋在北方的势力,又吞并曹嶷。前赵平阳政变后正式与刘曜决裂,319年十一月称赵王,都襄国。329年吞并关中取上邽灭前赵。北征代国,令后赵成为当时北方最强的国家。石勒实行多项措施,推动了文教和经济的发展。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

后唐,定都汴梁,改国号“晋”,史称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忧郁成疾,于六月死去,时年51岁,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石恪:生卒年不详,五代末宋初画家。字子专,成都郫县(今属四川省郫县)人。他为人古怪、滑稽玩世,敢于冲破传统,以强劲狂放的笔势,简练夸张的形象,直抒胸臆。把表现主观感情、意趣作为绘画的主要目的。[宋]字石洪子专,成都郫(今四川郫县)人。性滑稽,有口辩。工画佛道人物,始师张南本,后笔画纵逸,不专规矩。乾德三年(九六五)孟蜀平,至宋都,被旨画相国寺壁。授以画院之职不就,坚请还蜀,许之。攻古体人物,学张南本笔法,虽豪贵相请,少有不足,图画之中必有讥讽。所作形相或丑怪奇崛,以示变。开宝八年(九七五)尝画相国寺壁。
       石守信(928年—984年) ,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开国将领。石守信在后周时,参与高平之战、淮南之战,累官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与赵匡胤结为异姓兄弟,成为“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北宋建立后,率军讨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出任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等职。自杯酒释兵权后,他便专事聚敛,积财巨万。宋太宗时期,石守信曾随征辽朝,累封卫国公。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年五十七。追封威武郡

王,赐谥“武烈”。
      石延年(994年~1041年):北宋官员、文学家、书法家。字曼卿,一字安仁,南京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人。 石延年早年屡试不中,宋真宗年间以右班殿直,改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北宋文学家石介以石延年之诗,欧阳修之文,杜默之歌称为“三豪”。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四日,石延年卒于京师开封,年四十八岁。石曼卿尤工诗,善书法,著有《石曼卿诗集》传世。
       石君宝 (1191—1276年):元代戏曲作家。姓石,名德玉,字君宝,女真族。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逝世,享年85岁。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著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另7种皆佚。《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罗浮梅雪”。
       石奋:西汉大臣,号万石君。
       石达开:太平天 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
       石瑛:“湖北三杰”之一,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
      石云生:1988-2000年被授予海军少将、中将、上将军衔
     石智勇:中国举重运动员,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重冠军。
      石宇奇:2015年1月5日拟授予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多项国际大赛冠军。
      当代名人
      石 碧:四川成都 ,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

任,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轻工领域咨询专家,四川省跨世纪优秀青年科技带头人培养计划,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宝钢优秀教师奖,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会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主席。主要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省级一、二等奖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3篇,其中SCI收录74篇,EI收录37篇。
       石元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土壤学家。1949年毕业于武昌文华中学,当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后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于该校农学系,1956年土壤农业化学系研究生毕业。曾于1985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7—1995年任校长。 现为两院院士,《中国农学通报》主编。2011年9月15日,媒体报道石元春遭到网络实名举报,被指学术造假、巧取豪夺他人的研究成果。数月后,由科技部等5家单位组成调查组对“举报”

一事作出正式答复,指出“石元春学术腐败第一贪”没有任何依据。
       石玉林:1936年1月2日出生[1] ,福建长乐人,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专家。初中后,他考进福州农业学校。195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及农业区划学会理事长。是中国著名的土地资源与区域资源开发专家,获第一届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1988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石玉林为中国的土地资源与区域开发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中国首次系统阐述了土地资源的基本理论,提出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与统计体系,主持并完成了该资源图的编制工程,推动了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开拓了土地资源工程学的新学科领域;领导多学科的“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的综合考察研究项目,完整地提出开发方案,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与政府的高度评价,丰富了区域开发研究的理论。90年代参与主编了《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主编了《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综合卷,该丛书获国家计委特等奖。他参加主编的全国综合农业区划,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获1992年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资源开发综合研究,获1990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业荒地研究,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了土地资源承载力与人口增长量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获第一届竺可桢野外科学考察奖;1988年被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0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

程院院士。
       石学敏,中医、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石钟慈:1933年12月出生于浙江鄞县。1951年入浙江大学数学系,1952年转入复旦大学数学系,1955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工作。1956年赴苏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65年至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技大学,任数学系主任和计算中心主任。1987年至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所所长和“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8—1995),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石钟慈院士专长于微分方程数

值解,在有限元方法的理论和应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光荣称号。石钟慈是蜚声中外的计算机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从事有限元的理论研究和应用,首创的样条有限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计算并引发了大量后继工作;研究非协调元的收敛性,证明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检验方法既非必要也不充分,并提出新的差别准则;发现非协调元的一系列奇特的错向收敛性质,从理论上证实早期工程计算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并证明多种在应用上极有价值的非协调元的收敛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石广玉,大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1942年10月生于山东省淄博市,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8年就读于建筑材料工业部淄博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今济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
1961年考入山东大学继续深造
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
1982年2月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1986年至1988年受聘为美国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AER)高级研究员
1991年6月至1992年2月先后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研究中(ASRC/SUNY)、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短期工作。
1993年11月至1994年5月被聘为日本东京大学气候系统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一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
2013年6月29日,受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职教授。
      石耀霖(1944.2.10—),河北保定人。地球物理学家,地热构造学研究的开拓者。 

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耀霖长期从事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将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有机联系起来,考虑变形、孔隙流体和热传递复杂耦合作用,从而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拓了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相关研究中对区域地热特征形成机理,特别是印度板块俯冲剪切生热和藏北热松弛作用作了定量化解释。对大别—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二维模型局限性,提出了俯冲洋壳携低密度陆壳窄条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P-T-t轨迹形成的控制条件。
1993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
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华为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2003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2007年获国家五部委颁发的“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五、宗祠堂联
       蓉城仙主;金谷名园。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文学家石延年,字曼卿,宋城

人,官至太子中允、秘阁校理,主张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务。诗工,文健,诗作深为欧阳修等人推重,文宗韩愈、柳宗元。石延年喜欢饮酒,剧饮而不醉,人称芙蓉酒仙。欧阳修《六一诗话》:“曼卿死后,老朋友中有人见到他,恍惚如在梦中。他对人说:“我现在是鬼仙,主持芙蓉城?。”下联典指西晋朝时期的渤海郡南皮人石崇,字季伦,初任修武县令,后升至侍中。水熙初年出任荆州刺史,靠劫掠远路客商而至财产无数,曾与贵戚王恺等人斗富,竞相侈靡。在河阳建金谷园别墅,穷奢极丽。
        风为世表;道重人师。
       上联典指石氏名人石富事典。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南京推官石介,字守道,天圣进士。笃学有志尚乐善疾恶,遇事敢为。丁父母忧,躬耕徂徕山下以易教授。擢太子中允。
美人鼓瑟;内眷承封。
       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姊病善鼓瑟,高祖召为美人。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母刘氏封清廉君太夫人,妻虞氏封毕郡夫人。
        诗歌圣德;传载纯臣。
        上联典指北宋初期的学者、文学家石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人,曾隐居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天圣年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官至太子中允。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从儒家立场反对道教、佛教,标榜王叔。庆历年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欧阳修、余靖等并为谏官,石介作《庆历圣德诗》。著作有《徂徕集》。下联典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庄公有个儿子州吁喜武而受宠,得以带兵,石碏谏阻,庄公不听。桓公时,州吁被斥退而流亡,后回国要杀桓公自立为君。石碏利用儿子石厚(州吁党羽)把州吁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合谋杀了州吁,接着又亲手杀了儿

子石厚。《左传》说“卫国石碏大义灭亲,可称为纯臣(谓一心为君主服务的臣子)。”
        八公门第;万石家声。
        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号石奋为“万石君家”。
        石氏祠堂五字通用对联:
        万石家声远;双莲世泽长。
        ——此联为石氏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汉朝时期的石奋及四子皆官至二千石,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家”。
       石氏祠堂七字通用对联
       能视益州同骨肉;独知刘季是英雄。——此联为佚名节录清朝时期的石达开自题联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自题联 雪里松芝夺凡艳;秋影楼台悟化机。——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山东按察使石韫玉撰书联 万石风流传阀阅;一时文藻满江关。——此联为清朝时期的学者孙寄龛赠石子韩联芙蓉仙主耽诗酒;金谷家声迈等伦。——此联为佚名赠石氏名人联
祖泽千年崇礼乐;家风百世擅箕裘。
        俎豆甲兵千载业;江湖廊庙一般心。
        ——石氏宗祠的大门楹联
       石氏祠堂八字通用对联
       万石名门,美人鼓瑟。
       二郡钦赐,阖室受旌。
      上联指西汉朝时期温县人石奋,十五岁时为高祖侍吏,文帝时因功官至太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几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郡守),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石奋的姐姐善

鼓瑟,被高祖召为美人(妃嫔的称号)。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石景略,任奉议郎,赠特进(官名),母亲刘氏被封为清廉郡太夫人,妻子虞氏被封为毕原郡夫人。
        饶雄辩以折衷,堪承使命。
        谏义方而善教,足为典型。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士石昌言事典。下联典指石氏的得姓始祖春秋时期卫国的石碏事典。
        莫谓锦堂真富贵,男畏耕女畏织,怠惰终需落下品。
        勿云茅屋无公卿,士劳心农劳力,殷勤必定出人才。
        ——广东省兴宁黄陂镇石氏恭创围堂联。
        祖延明道,孙友晦庵,奕世文光凌北斗。
        兄劾蔡京,弟弹秦桧,塞天浩气镇中州。
        ——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
        祠祀新昌石氏始祖卅五世石元遂,进士,上柱国太保;其子石昉,进士,镇东军节度使;其孙石湘,赠上柱国太保;石濋,赠上柱国太保;石渝,太子宾客,吏部尚书。石渝家族,其子石延俸,司空,太子太保;孙石文渥,赠刑部尚书;曾孙石待旦,进士,刑部尚书,大学士;石待聘,进士,卫尉寺卿;石待用,进士,赠工部尚书;石待举,进士,赠兵部尚书。石待旦有5子:元之、亚之、温之、修之、秀之,个个头角峥嵘,后裔人才辈出。石元之,进士,光禄大夫。后裔中四十三世石端中,进士;四十四世石邦哲,进士,大理评事;四十五世石祖禹,进士。石亚之,进士,太常博士。其子孙中有四十二世宣议郎石景淹,四十三世迪功郎石端孺,四十四世名士石邦维,四十五世大儒石墪、四十六世状元石继喻、四十八世隐士石奕朝。石温之,进士,朝议大夫,有四子十七孙,孙辈中有进士石端诚、乡进士六人。石秀之,进士,光禄丞,孙辈中有乡进士三人。 

同朝十学士,六部五尚书,跻跻冠裳夸右族;一门三状元,四代九御史,巍巍甲第羡名家: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石待聘之子石象之,进士,太常博士,太子中允,以文学名世。子孙中得进士有:石景渊、石师圣、石师能(榜眼)、石嗣庆、石延庆;得乡进士十七人,多为才人。如石景游、石师甘具有文学天才;石积庆,善琴瑟,人称子期先生;石流庆,精岐黄,医术名闻杭越。石待用有四子:牧之、先之、徽之、微之。石牧之,进士,天台令,有贤名,生五子十九孙,二十八个曾孙,其中得乡进士者十二人,任太守县令者六人,生女七人,四人适进士为妻。石先之,其孙石公辂,武状元,玄孙石宗旦,进士。得乡进士五人,出仕五人。石徽之后裔有进士石公恕、乡进士十三人。石微之后裔人才济济:石公秩,国子监发解进士第一名;石公寿,进士;石景琮、石犀问以文艺优长名世;石大埠,号称神童;石徕间,太学特科第一名,出仕名州,政绩卓著,民多感德。
       肇基河南,迁基江南,建基闽南,扩基岭南,年近三千历史。
       始祖厝公,远祖奋公,中祖扈公,近祖崇公,威武万石流衍。
       ——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
       兴宁石氏之后,作为身在异客的客家人,有着强烈的怀念故土的情绪。因此,这种堂联称为“寻根联”。寻根联最为普通,几乎每个姓氏祖祠中皆可见到,而且书置于最为显要的位置。警示后人勿忘祖根,了解本宗族的来龙去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堂联中的强烈反映。
      义塾宏开,造就七十二奇英,陶镕四宰相,德望浙中第一。

        儒林丕振,继起五百六进士,中兴三状元,科甲天下无双。
        ——浙江省新昌县治西石大宗祠(庆云祠)联
       石待举有三子:衍之、深之、柬之。登科入之盛,以石衍之家族为最。石衍之,进士,赠兵部尚书,配嵊邑兵部侍郎史纶之女。有子七人:石景衡,进士,知常州;石景干,进士,余杭主簿;石景术,进士,仙居令;其余四子均为乡进士。有孙十八人:石公弼,进士,大学士,兵部尚书;石公揆,进士,殿中侍御史,大学士;石公辙,特奏状元,义乌丞;石公驹,经魁。有曾孙三十四人:石正问,吏部尚书;石昼问,乡进士,朝议大夫;石庄问,筑涉趣园,四方贤士大夫皆有题咏,由丞相陈康伯、史浩荐入朝,授松江知府。有玄孙五十七人:石宗昭、石宗万俱中进士,一代理学名臣。石深之,子石景略,省试解元,殿试进士;石景畯,以诗赋得名;孙石彦和,进士。石待贺家族为卅七世石濋后裔。四十世待贺公有六子:大理寺卿石昊之、户部侍郎石奎之、乡进士石伦之。四十三世石久可、石悦可兄弟,四十四世翰林院编修石斗文都是石伦子孙。南宋时期,新昌石氏名门世家很多,且能维持数百年不衰,名满江南,确属宗族文化之奇观。
        昔日三禀九秀,以罕为贵,翰林钦赐常夸耀。
        今朝万紫千红,见多不奇,玉树开花未闻香。
        ——广东省兴宁县石氏宗祠“万石流衍”堂联
       兴宁石氏客家人喜欢怀旧,但不是消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一类伤感的怀旧,而是以历史作镜子,昭示后人继承光荣传统,积极奋进。此类家族堂联内容,与本姓氏历史渊源、家族历史名人的功德、声望紧密相关,各姓氏有着其特殊的内容。以祖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重振家声。兴宁石

氏对祖上的文治武功,赫赫声望则属于这类。
       万石君开百代宗风,有孝子、有忠臣,祠宇接宫墙,缅当时耆旧衣冠,为百年名宦乡贤,增光竹帛。
       六顺堂称一帮望族,多乙科、多甲榜,家声扬谱牒,数近日诗书门第,只一姓部曹侍御,出色松滋。
        ——安徽省宿松县县城石氏宗祠联
      上联典指万石君,指西汉石奋。下联典指六顺堂,为该宗祠堂名。“乙科”、“甲榜”,为古代考试科目名称;“松滋”,指当地汉代置松滋县,晋武帝时改为松宿县。
        

        一、支系起源 
       石氏开明祖支系发源于江南应天府——今江苏省会南京。应天府在元朝前期叫“建康路”,元朝后期改为“集庆路”。公元1356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兵攻占集庆路后,将其改名为“应天府”。应天府是明朝前期的首都,明成主朱棣继位后,改国号为“永乐”,将首都迁至燕京(现在的北京),将燕京改名“顺天府”,南京成了“留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首都南京由嫡系部队驻守,驻京将领就近安置随军家眷;石氏祖上将家眷安置在应天府江宁县石城门大街。一世祖石开明就是石城门大街生长人氏。祖上建国有功,多代世袭其职位,开明祖之父石坚(65世祖)世袭都指挥使之职,钦命驻守归德等地;兄石奎袭千户职,因武功过人,就职于锦衣卫所。父辈、祖辈多为武官,是名副其实的武门世家。受父、兄影响,开明祖自小习文练武,熟读兵书,成为文治武功兼备的文武全才。明朝世袭200多年后,国力衰退,农民起义不断。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年),陕西西安出现叛乱,钦授我开明祖督抚之职,命其领兵3000名前往西安驻守。后来叛乱平定,开明祖授皇帝命解甲归田,乐业于陕西省西安府三元县。因平判有功,钦赐开明祖所乐业的村庄为“石家村”,村内有“槐柏并生”一景,当地人称“槐抱柏石家村”。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南民造反,皇帝命武王穆英大臣的后代统领三军前往征讨,需招回老将,此时,我开明祖已年过八旬,不能帅部出征,便由其子应乾替父出征,应乾祖之弟应坤随军历练。十三年后,叛乱平定。由于当时的大西南属少数民族聚居,为了加大中央政府的统治力度,圣

第二部份 石氏开明祖支系概述

旨命入川的军队以兵为民,就地居住,不得还乡。于是,我应乾祖在所驻守的川黔交界处的赤水河石家山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应乾祖便成了石氏开明祖支系的入黔始祖。
        二、发展过程
        据老谱记载,我一世祖石开明属66世祖,号铠、名嶂、字开明,生子应乾、应坤(陕西三元县和祖籍江苏江宁县是否还有后人?待考)。应乾祖娶妻江氏、周氏,周氏祖母生我67世祖石珍。应坤祖随兄出征时尚年少,并未成家,成年后回老家陕西三元县完婚,更名为石含贞,娶妻窦氏,生子林阴、林宣、林槐。林阴、林槐祖去云南居住。林宣祖自幼文武兼修,武功过人,奉命前往毕节剿匪,史称白马先锋(安葬于朱昌宋伍,其墓列为毕节市文物古迹加以保护)。宣祖后人现居住于毕节朱昌宋伍、德沟流仓桥一带。石珍娶妻周氏,生我68世祖蕴玉、蕴宝。蕴玉娶妻武氏,生我69世祖石荣、石华;石荣归家后亡故,后人不知居住何处(待考),石华乃正德三年会试中戊辰科进士,住四川荥县,曾任荥经县令多年后告老还乡;我祖石华娶妻瞿氏,生我70世祖凤台、凤祥、小幺。宝祖娶妻汉氏,生子石贵,宝祖后来与子石贵回祖籍江南定居,卒于江南家中,其后人居住何处?待考。万历四十三年匪酋大乱,凤台祖阵亡,凤祥、小幺不知逃往何处、有无后人?待考。台祖生我71世祖继先、继朋(无出);继先生我72世祖邦贵。邦贵祖生于天启末丁卯年,仅三月有零,随继先祖逃往祖籍江苏,天意不绝,得以长大,成年后娶妻生我73世祖光祥、光禄;崇祯八年乙亥月,光禄祖幼亡,光祥祖回赤水河石家山(橙满园)居住(与刘氏祖母合葬于石家山)。光祥祖(祖母刘氏)生我74世祖绍崇(安葬于赤水河石家山);绍崇祖娶妻吴氏,生我75世祖良玉(安葬于天桥青杠嘴),良玉祖娶妻杜氏,

生76世祖维珍(长房)、维琳(二房)、维瑛(三房)、维珩(四房),乾祖支系四大房从此分支、枝繁叶茂,发达于川、滇、黔交界处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的清水、林口、燕子口一带;后来,部份族人迁往贵阳修文、六盘水、大方和金沙等地居住。
        三、排行字辈
        老谱排行和藏头诗:
廷观世联朝 明远上骏瑶 兴奕庆中奎 丽林荣昌桥
廷科直上一朝臣,联甲联辉世代名;
殷兴六百朝臣茂,周卜八百盛堪凭。
观花玩景天地高,木本水源早发桡;
七曲文光芒丈丈,源远流长发滔滔。
世代科甲出世家,光宗一朝骑龙夸;
仕宦人员封候授,天子相臣满廷华。
联联一联成佳篇,古诗有名正好镌;
水源木本一代衍,支派长流盛万年。
朝臣朝相属公卿,古来科甲久簪缨;
七曲一星十七化,尊显挂箓常文衡。
明登一甲先登科,桃李联芳赭一歌;
七曲文昌造就载,正是公候拜封窝。
远祖近宗天上星,簪缨代代何敢薰;
久发科甲久富贵,窦家五桂辑瑞琛。
上相封候推韩族,古来挂印拜爵禄;
天子当阳诸侯拜,一朝封授一代出。
骏骥伏枥志千里,英豪世家代代取;
富贵发科兼发甲,翰墨生香一世许。
瑶壁光塞万丈辉,久远世族木本归;
授命朝冠天子赐,寿禄名位一时依。

兴隆久远古家风,真操直学杖国公;
普天之下皆公臣,端推石府是公侯。
奕祀云㭁绵瓜瓜,祖德宗功报应嘉;
变化鱼龙成祥瑞,子孙发达聚一家。
庆庆一家变祥麟,全门拜爵石今闻;
天子宰相人间种,地发人科天持衡。
宗支衍下祖德芳,百代诗书百代香;
故迹发出新花样,龙驹变化奕叶长。
奎星光财斗牛墟,奕世人文魁斗依;
提笔一点珠额应,人间显跃代代期。
丽日出来万丈低,扶桑海上听天鸡;
文章无权阴骘中,真类一种拜丹墀。
林枝栖凤又栖鹤,鹿唤云宵草生祚;
人间科举出世家,文章操权代代握。
荣华富贵古今多,一朝臣相一朝科;
七曲文昌十七化,桂录尊显万代歌。
昌奕选拨文昌司,主持一人百世期;
梅花换过桃李样,天人心合一点墟。
桥梁集马又集龙,一代飞腾百世隆;
文章承授开科第,后代联芳万古同。
        新续排行和藏头诗(新续八十代):
       雄才学术广,龙腾浩碧江;锦航赏青云,书海品卓章。
       繁茂宪恩榜,宝全本圣芳;畅达显孔能,宣典跃凯扬。
       厚传富贵旺,勇敏群科常;孝顺端在墀,福禄进高堂。
       家贤帅训亮,凤飞主寻康;友朋环宇迎,兰桂毓普香。
       

(坤祖二十二代孙石朝敏作)
第一首
雄鹰展翅凌空飞,才华盖世定春雷;
学问横溢定赤县,术通高论显神威。
广阔天地任游许,龙翔凤舞日月辉;
腾达万里千秋业,浩荡群英凯歌回。
第二首
碧榆桃李满园成,江山多娇万古春;
锦秀河山无限好,航程起舞赞功名。
赏景连联颂中华,青天碧海表深情;
云霞锦锦人间乐,书声朗朗文武群。
第三首
海天宽阔万景花,品位高雅飞腾达;
卓越功勋献祖国,章是佳作冠中华。
繁枝繁叶硕果累,茂树云天万物佳;
宪法法律民循蹈,恩赐光照科第甲。
第四首
榜上有名苦心钻,宝贵年华勤博览;
全神贯注莫虚度,本该攻克科学关。
圣贤堪属文雅辈,芳名万古志不凡;
畅通大道其能显,达到理想之彼岸。
第五首
显示本色累出新,孔子孟子苦耕耘;
能文能武能经论,宣扬正气多贤卿。
典雅豪华金玉柱,跃马挥戈树雄心;
凯歌阵阵连环宇,扬名千古照前程。

新排行藏头诗八十首

第六首
厚德载福富贵发,传流万古美世家;
富路高科济民首,贵在忠诚荣昌达。
旺气十足如春茂,勇为正义良臣甲;
敏感敏捷文出众,群雄声威振中华。
第七首
科第诸子名声扬,常见世代啟文章;
孝敬高堂育子道,顺和大众胜吉祥。
端正爱国爱社会,在上在下作忠良;
墀意台阶可稳上,福星高照国栋梁。
第八首
禄薪五谷天地人,敬财有礼运道明;
高坐楼台思民众,堂前尽孝菽养亲。
家齐有方同肝胆,贤德致富神州新;
帅领建国多大厦,训教炎黄好子孙。
第九首
亮照人类锦一轮,凤舞龙翔气派增;
飞腾志在四海显,主在克己讲文明。
寻求团结天下稳,康泰安定中华兴;
友好往来互敬重,朋情深厚若比邻。
第十首
环绕大地景物鲜,宇宙日月锦色艳;
迎来祖国成一统,兰芷盛开万花添。
桂花枝枝无限茂,毓字用名富贵延;
普见经伦更久远,香风飘逸数万年。

老谱翻拍

老谱翻拍

第一代 黄帝 系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桃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有熊国之地(今河南新郑县),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今陕西歧县),故以姬为姓。
黄帝妃 嫘祖 西陵氏之女。生子昌意、玄嚣(又名少昊,石姓系嚣之后)、龙苗。
二妃 万累氏 又名白节,生休及清。
三妃 鱼氏 生夷彭。
四妃 嫫母 㹸恶而德充,生苍林、万伯。其众妾生子十六人,已得性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八月既望,帝崩,葬桥山(今陕西黄陵县);享年110岁(公元前2953年),传位玄嚣。
第二代 玄嚣 又名少昊,号金天氏。黄帝次子,能修太昊之法,在位八十四年。生子乔极。
第三代 乔极 生子帝喾。
第四代 帝喾 十五岁时就辅佐颛顼,被封于章,并立为族侄,带领八个部落,迁居于亳(今河南省),配有四妃。
帝喾妃 姜原 神农后裔有邵氏女,是一位德配天地的伟大女性。生子后稷。
第五代 后稷 稷有治农本领,得到尧的赏识,被推荐给舜作掌管农业的稷官。封在邵(今陕西省武功县),被后世中华民族称为神农。
第六代 婺玺
第七代 叔望
第八代 不窟
第九代 鞠陶

坤祖支系谱书摘要

第十代 公刘 公刘是姬族的又一诚实忠厚的族长,他勤劳勇敢,致力农桑耕织,取得卓越成就。公刘在商朝时因受游牧发族戌狄族的侵袭,遂迁陕西渭河平原居住(今陕西岐山县),因为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周人,建立的国家称周王国。
第十一代 庆节 国于豳(bin兵);今陕西甸邑县。
第十二代 皇朴 嗣位豳国。
第十三代 差弗 嗣位豳国。
第十四代 毁喻 嗣位豳国。
第十五代 公非 嗣位豳国。
第十六代 辟方 嗣位豳国。
第十七代 高圉(yu语) 嗣位豳国。
第十八代 候牟 嗣位豳国。
第十九代 亚圉 嗣位豳国。
第二十代 云都 嗣位豳国。
第二十一代 太公 嗣位豳国。
第二十二代 组绀(gan甘) 嗣位豳国。
第二十三代 诸蛰(zhu朱) 嗣位豳国。
第二十四代 公叔祖 嗣位豳国。
第二十五代 古公亶父 亶父经营周原(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功勋显著;周原距陕西西安市200公里,北倚岐山,南临渭河,西有汧河、东有济水。
亶父妃 太姜 生子泰伯、仲雍、季历(又名王季)。
第二十六代 季历 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候顺之,王季卒于98岁,安葬于鄂县之南山。
季历妻 太任氏 生姖昌、姖仲。
第二十七代 姖昌(文王) 季历长子。石姓系季历之后,始创建周期,但未完先卒,寿97岁。安葬于陕西咸阳西北十

八里处,有文王陵。生子姖发、管叔鲜、蔡叔度、周公旦、毛佰、曹叔、振绎、佰廖、叔武、冉季载、聃季、康叔、毕公高等。
第二十八代 姖发(武王) 姖昌之长子,开创周朝800年之先祖。
      康叔 武王、周公的同父共母兄弟。武王死后,周公尽心竭力辅佐成王,然而,管叔、蔡叔、霍叔置兄弟之情于不顾,对周公的摄政不满,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战乱平息后,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这就是历史上的“三监之乱”。周公派他的八弟康叔带领八师人马在殷墟(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民七族”。康叔封于卫,后传位于九世孙公孙碏,碏公封于石村后,以所封之地为名(公孙石碏),他的子孙以祖父之名为姓,这就是石姓的开始。碏公为轩辕的二十八世孙;碏公生子石厚、石厚生子石幽(字骀仲)。
以得姓始祖为一世祖:
第一代 石碏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第二代 石厚(石碏之子)。
第三代 石幽(石厚之子、字骀仲)。春秋时期卫国贤臣。
第四代 石谡(石幽之子)。
第五代 石买(石谡之子)。
第六代 石恶(石买之子)。
第七代 石寿(石恶之子)。
第八代 石圃(石寿之子)。
第九代 石罴(石圃之子)。
第十代 石懿(石罴之子)。
第十一代 石宣(石懿之子)。
第十二代 石泰(石宣之子)。

第十三代 石虔(石泰之子)。
第十四代 石添(石虔之子)。
第十五代 石久(石添之子)。周赦王丙寅年(公元前295年)生。
第十六代 石曰(石久之子)。
第十七代 石盟(石曰之子)。
第十八代 石奋(石盟之子)。西汉大臣。汉温人,号万石君。汉高祖攻击项羽过河内时,奋年方十五,为高祖的侍从小吏,深得高祖喜欢,汉高祖丙午年(公元前195年),升任中涓。文帝时为朝中大夫,景帝时位列九卿。奋生子:建、甲、乙、庆。
第十九代 石建 汉文帝辛未年(公元前170年)拜右相,武帝时为郎中。生子:嵩、德。
     石甲(石奋次子) 曾任二千石太守。
     石乙(石奋三子) 曾任二千石太守;武帝时为内庆史,己巳年拜相,封收立候。
     石庆(石奋四子) 西汉时汉朝大臣;任齐相,代赵国为承相,故号石承相。也奉二千石。石奋父子五人各奉二千石,史将其称为“万石君家”。
第二十代 石嵩(石建长子) 汉武帝癸丑年(公元前128年)生。
      石德(石建次子)西汉朝臣,官太常,太初三年封收立候。生子:腾。
第二十一代 石腾 汉武帝天汉癸未年(公元前98年)生。生子:高。
第二十二代 石高 汉宣帝甘露元始庚辰年(公元前71年)生。生子:钟。
第二十三代 石钟 汉平帝元始壬戌年生。生子:康。

第二十四代 石康 汉光武帝更始癸丑年生。生子:玉。
第二十五代 石玉 汉明帝元平己巳年生。生子:远。
第二十六代 石远 汉安帝永初己酉年生。生子:铭:
第二十七代 石铭 汉顺帝元和己巳年生。生子:景。
第二十八代 石景 汉献帝永平辛未年生。生子:岳。
第二十九代 石岳 汉灵帝光和庚子年生。生子:俞、苞。
第三十代  石俞 晋武帝太始己酉年(公元289年)生。生子:赛。
      石苞 永康丁亥年生,位至尚卿。生子:崇、俊、乔。
第三十一代 石赛 生子:琦。
      石崇 字季伦,侍孝武帝为善骑常侍;后被害。后晋高祖、五代晋朝的建立者石敬瑭是石崇之后。
      石俊 字景伦,清俭有识鉴。敬爱人物,位至黄侍郎。
      石乔 字弘祖,历任尚书郎、散骑侍郎。与崇被害。
第三十二代 石琦 简文咸安壬申年(公元372年)生。生子:璜。
第三十三代 石璜 恭帝元熙庚申年(公元420年)生。生子:鹏。
第三十四代 石鹏 南宋文帝壬辰年生。生子:鸑。
第三十五代 石鸑 宋升明二年(戊午年)生。生子:球。
第三十六代 石球 天监壬辰年生。生子:琏。
第三十七代 石琏 陈文帝庚申年生。生子:钜。
第三十八代 石钜 唐高宗武德戊寅年生。生子:蕴。
第三十九代 石蕴 唐高宗咸亨辛卯年生。生子:己。
第四十代  石己 唐玄宗末元癸丑年生。生子:叟。

第四十一代  石叟 唐玄宗开元庚辰年生。生子:珙。
第四十二代 石珙 唐德宗辛酉年(公元781年)生,赐进士及第。生子:鉴。
第四十三代 石鉴 字林佰,厌次人,唐敬宗宝历乙巳年生,官至司隶校尉、光禄大夫、开府领司徒等职。生子:铅。
第四十四代 石铅 宣宗大中己卯年(公元895年)生。生子:芑。
第四十五代 石芑 唐禧宗广明庚子年生。生子:吉。
第四十六代 石吉 绍宗天复癸亥年(公元903年)生,太宗朝拜相。生子:守信。
第四十七代 石守信 生于公元928年,卒于公元984年,今河南第四十八代 石熙载 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宋太宗朝为枢密副史、尚书后仆射。宋史称公立朝,言无忌避,书题荐善人。生子:中吉、中介。
第四十九代 石中吉 湖广始祖,宋真宗朝为饶州左史,娶乐平黄氏,晋居石村。生子:龙五。
      石中介 字守道,号徂徕先生。今山东兖州人。宋仁宗朝拜翰林院学士,后隐居徂徕山中;著有《徂徕易解》十卷传世。他从儒家立场出发,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宗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主张文章服务于政治。生子:龙五。
第五十代  石龙五 生子:珉四。
第五十一代 石珉四 生子:昉四。
第五十二代 石昉四 生子:瑊仁、义、礼、智、信、德。
第五十三代 石瑊仁 家居湖广石村,称贤仁公。
       石瑊义 宋高宗朝为彭泽县令,后升广州通判。生子:逢时。
      

                     石瑊礼
      石瑊智
      石瑊信
      石瑊德
第五十四代  石逢时 字昌国,宋徽宗大观丁亥年(公元1107年)正月十五日子时生。位至大理寺辞事。赘静里穆氏,穆氏无出,公承其业,常种菱一池田,菱花池后,改菱池为菱田。始祖云:“滇、蜀、黔三省支派自此始耳”。生子:千一、二、三、四。
第五十五代 石千一 宋孝宗朝仕至学士。生子:曾一、曾五。开封人。宋朝开国元勋,官拜右相。生子:熙载。
石千二 生子:曾二。
      石千三 生子:曾三。
      石千四 生子:曾四。
第五十六代 石曾四 生子:伯久。
第五十七代 石伯久 生子:柔一、柔二、万一、万三、云二、云三、云一。
第五十八代 石万一 讳兴宗,字克承;宋宁宗嘉泰癸亥年(公元1203年)五月十一日子时生。自李淳佑庚戌春渡淮之太湖卜,妣李氏,居于撑梨坡时,安抚张公,闻公忠勇且贤,举为都统辖,宋末往安徽省安庆府宿松县为始祖。安葬于九衡卷山(即飞天蜈蚣山),向西与妻同穴。生子:贞一。宿松县在安徽省安庆府西南260里,距江苏省江宁县540里。
      石柔一 往黄梅。
      石柔二 往黄梅。
      石万一 往黄梅。黄梅在湖北黄州府东南480里,吴楚交界处。
      

                     石万三 住桐城,即安庆府东北120里。
                     石云二 往潜山。
                     石云三 往潜山。即安庆府西北120里。
      石云一 渡淮往太湖四面寺赘唐氏。
第五十九代   石贞一 讳应祥,号南山。生于宋咸宗享己巳年二月十四日,娶妻祝氏,卒于丙午年,安葬于金桥。生子:仁一、仁二、仁三、仁四、仁五、仁六、仁七、仁八、仁九。
第六十代 石仁一 讳子大、字均正。娶妻项氏,生子:钟。
    石仁二 讳子华、字均实。娶妻欧阳氏,生子:镇、钜、铜。
    石仁三 讳子民、字均惠。娶妻杨氏,生子:锭、铉、黄。
    石仁四 讳子章、字均文、号梦斋。娶妻陈氏,生子:锪、银、钢、锭、钚、堰。
    石仁五 讳子祥、字均瑞。娶妻胡氏,生子:鉴、铎。
    石仁六 讳子良、字均泽、号松颜。元朝仁宋延佑己未年生;因累立战功,授职统兵元帅兼宰相之职,后改千户世袭;卒于甲戌年,安葬于豆溪。今豆溪有宰相府,内有石柱,永不朽焉。娶妻周氏,安葬于金桥安峰山大路,生一女适太湖陈文二;娶妻何氏:生于元朝庚申年,卒壬申年,葬于月山;生子:镜、钺、锜、磷。娶妻李氏:生于元朝甲申年,卒于永乐丁亥年,葬于大滨。生子:奇。
    石仁七 讳子忠、字均臣。无出。
    石仁八 讳子贤、字均胜。娶妻付氏,生子:景、铭、镕、铢。
         石仁九 讳子善、字均美。娶妻许氏,无出。

第六十一代 石镜 讳有富、号仲青。元朝至正甲午年生。袭父千户之职,十七年后调临安途中遇害,葬于宿松铁门闩。妻张氏,生子:润。妻黄氏,生子:温。
     石钺 生子洪(过继镜公)、洞、汉、泉、齐、济
            石锜 生子淳、渠、浃、洽、滋。
     石磷 生子涧、滢、深、浦、沔、澋、濂、溶。
第六十二代 石润 袭父千户行礼一,公殁无子。
      石温 袭千户职。娶妻黄氏,无出。
      石洪 字启宽(钺公长子过继镜公),生于辛酉年八月二十四日戊时,永乐癸巳年袭千户职,卒于丙寅年三月二十日申时。葬于任所。妻刘氏,生于甲子年三月十六日巳时;生子:彬、桂、林。
第六十三代 石彬 生于永乐乙酉年六月二十日戊时。袭千户职,景泰元年往大同伐州有功,升本卫指挥佥事。妻马氏,生于辛卯年七月十四日子时;生子:玉、宝;妻黄氏,生子:子玺。
石桂 字法山。妻魏氏,生子:珎、珠、现。
石林 字寿山。妻潘氏,生子:追。
第六十四代 石玺 字国信,生于天顺年四月一日申时,成化十四年袭指挥佥事,辛亥年剪除回贼甲寅治张秋河有功,升指挥使,又寻升参将。卒于正德辛巳年。妻李氏,生于天顺庚辰年十二月四日,无出。妻魏氏,生于成化丁亥年。生子:坚、奎。
   石玉 袭指挥佥事。妻王氏,无出。
   石宝 妻李氏,无出。
   石珎 妻朱氏,无出。
   石珠 妻张氏,生一女。
   石现 妻怀氏,生子:辅。   

第六十五代  石坚 字介卿,生于戊午年五月二十一日卯时。任河南都指挥使,钦差镇守归德等地。妻耿氏,无出;妻白氏,靖远白玉宪女,生子:金、钧、禄、铠。
      石奎 字文卿,戊申十月六日生,袭千户职、任职锦衣卫所,保卫禁廷。妻李氏,生子:铨。
第六十六代 石金
      石钧
      石禄
      石铠 坚公四子,生一子名嶂。
第六十七代  石嶂、字开明。生于江南应天府石城门大街(今南京江宁县石城门大街);于嘉靖辛酉年(公元1561年)钦授督抚之职。陕西西安叛乱,领兵3000名前往平判、驻守,解甲归田后乐业了驻守地陕西西安三元县槐抱柏石家村。妻王氏,生子:应乾、应坤。弘治三年,南民造反,武主穆英大臣统领三军前往四川征讨、镇守,招回老将领兵出征,斯时开明祖年迈,应乾、应坤祖替父出征,辅持国公以剿匪酋。十三年后,匪患平服,圣旨下:以兵为民,不得还乡;应乾祖留守川邑(四川叙永与贵州交界的毕节清水石家山),居于驻地。坤祖回转江南成婚,后更名含贞。
目前,清水石家山还有十多户乾祖后人居住,其余的迁往清水陡沟、清水大水塘、清水观音岩、燕子口黄泥坡、生机湾田、生机国家坡、生机天桥、林口山脚、林口坪坝、贵阳修文、大方长石等地居住;总人口超过5000人。
第六十八代 石应乾 燕、林、清支系始祖。娶江氏,生子:珍。
                      石含贞 讳应坤。回江南应天府成婚后在祖籍居住。妻窦氏,生子:林阴、林宣、林槐。二老随军到湖北汉军口,年迈后卒于此地。

第六十九代 石 珍 妻周氏,生子:蕴宝、蕴玉。
      石林阴 生于江南应天府,后去云南居住。
      石林宣 生于江南应天府(今江苏省江宁县)石城门大街,成年后从军。明万历年间任四川省荥经县总指挥。贵州毕节南蛮造反,受皇帝命前往征讨。宣公足智多谋,能征善战,领先锋之职。毕节乃云、贵、川三省要塞,少数民族聚居,对朝廷心怀两意者众。反叛平服后,皇帝命以毕节为据点镇守贵州;后遇南蛮偷袭,宣公捐躯阵地(马也殉主);宣公享年四十一岁,安葬于朱昌宋伍,人马坟地均在宋伍余家小桥,相距三十来米。宣祖墓列为毕节市文物古迹加以保护。明皇闻之宣祖以身殉国,曰:“石家白马先锋,功臣也”。为安抚宣公后人,明皇将毕节至朱昌四十八石皇粮之地赏赐先锋遗属,宣祖后人便世代乐业于此。家族枝敏叶茂后,一部份迁出朱昌,居住于毕节流仓桥、六盘水、大方和金沙等地,总人口超过5000人。宣祖妻徐氏,葬于毕节大屯,生子:秀。秀祖出生仅三月,徐氏祖母病故,宣公将秀祖寄养在汪家,由亲信胡氏兄弟抚养。秀祖长大后,到卫城找地方官府查烈士史册,方知先锋祖之葬址。后秀祖回四川将徐氏祖母遗骸迁至毕节大屯,葬于王姓地上,便世居于此。
                      石林槐 生于江南应天府,后去云南居住。
第七十代  石蕴宝 宝祖同男回江南,卒于家中。宝祖妻汉氏,生子:贵。
      石蕴玉 妻武氏,生子:荣、华。
      石 秀 授总兵之职,明朝洪化戊科亚元(举人),己丑科进士;葬于四川赤水河海螺堡庙湾子。秀祖妻林氏,葬于江官屯(今对江屯)王家地上。生子:桐章、添麟(平山支始祖)。

第七十一代 石 贵 与父回原籍后失去联系,有无后、居于何处?待考。
      石 荣 归家后亡故,后裔不知何处?待考。
      石 华 正德三年会试中戊辰科进士,任四川省荥经县令多年后告老还乡。华祖妻瞿氏,生子凤台、凤祥、小幺。万历四十三年匪酋大乱,台祖阵亡,凤祥、小幺不知逃往何处?待考。台祖生子:继先、继朋。
      石桐章 授参将之职。葬于毕节鸭池镇南箐邱仕俊宅外左园,与荣美、怀玉同处,现今无考。妻禇氏,葬于赤水河,生子:良城。
      石添麟 妻魏氏,生子:廷瑛、廷骏。
第七十二代 石继先 生子:邦贵。
      石继朋 无出。
      石良城 云南举人,葬于威宁城北一百里金家井。妻卫氏,葬于毕节草堤冲;生子:国忠、国城、国柱。
      石廷瑛 妻卫氏,生子:武、显、宣、置。
      石廷骏
第七十三代 石邦贵 生于天启末年丁卯岁,出生后仅三月有零,便随先祖回江苏。生子:光祥、光禄。崇祯八年乙亥岁,光禄祖幼亡,光祥祖仍回赤水河石家山居住,与刘氏祖母合葬于石家山。
      石国忠 进士,葬于毕节观音桥犀牛塘。妻杜氏,葬于威宁与良祖同处;生子:瑛。
      石国城
      石国柱

四、人口分布
五、人文简介

        一、祖籍考证
        二、近亲族人
        三、族谱登录
        四、旁支简介
         五、近亲名人

第三部份 追根溯源

一、乾祖支系
㈠长房

第四部份  族人录

㈡二房

㈢三房

㈣幺房

二、坤祖支系
㈠       支

㈡        支

一、祖训
石氏祖训
始祖碏公,史称纯臣;西汉万石,孝谨以闻。
家族传承,善良为本;爱国爱乡,正义本真。
人争年少,珍惜青春;建功立业,开拓创新。
孝敬父母,教导子孙;夫妻和谐,兄弟情深。
修桥铺路,助孤解困;爱岗敬业,团结乡邻。
节俭持家,劳作耕耘,贫穷不移,富贵不淫。
讷言敏行,守法安分;清廉为官,清白为民。
做人规戒,赌毒色浸;淡泊名利,诚实守信。
见义勇为,扶危济贫;尊师重教,公益热心。
造福社会,服务族群;石志不渝,家风长存。
二、族规
石氏族规
石氏家族 仁厚族风 族规家训 牢记心中
爱国爱族 团结精诚 遵纪守法 激浊扬清
开拓创新 事业竞成 勤俭持家 族兴家盛
为官从政 廉洁清明 淡泊名利 天下为公
尊老爱幼 百善孝行 父母在堂 朝夕相奉
别离双亲 心音相通 推诿虐待 伦理不容
教育子女 尊祖爱宗 父慈子孝 代代推崇
宽严有度 切莫纵容 笃学尚志 培育精英
懂礼守信 诚待宾朋 社会交往 礼信相奉
邻里处事 相互宽容 和睦相待 新风文明
夫妻恩爱 情深意浓 家庭和睦 力戒纷争

第五部分   祖训族规

互敬互爱 风雨兼程 白头偕老 夕阳更红
石氏族人 处事公正 承前启后 世代兴隆
学古鉴今 受益无穷 家训永传 溶于血中
为人之道,立德为本,表里如一,诚实守信。
光明磊落,务实虚心,积德行善,不惟俗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爱公正,勇担责任。
惟有立德,方能立功,方能立言,方能为人。
人无贵贱,为长者尊,不可傲慢,不可非为。
同行相搀,同车让位,贫老无依,出手帮衬。
敬老爱老,关键在心,能力大小,尽心而为。
养成习惯,尊上宽仁,吾门善举,永记于心。
百善之举,孝悌为根,天大地大,父母双亲。
养老为荣,啃老为耻,兄弟多人,当以独身,
不去攀比,不可推诿。
妯娌比贤,相敬如宾,孝敬公婆,共担责任。
事无巨细,处处萦心,衣食住行,体贴入微。
始终如一,发自内心,赡养老人,永为己任。
居家生活,和谐为真,亲密兄弟,和睦乡邻。
兄要宽厚,弟要敬兄,家务公开,不可擅专,
家产承让,莫存贪心。
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
酗酒伤身,赌搏伤心,贪婪飘荡,荒废青春。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

惟耕惟读,恩泽子孙,自学成才,尤为可贵。
互联网络,科学精神,尊师重教,为国为民。
谦必受益,满则招损,学无止境,日久弥新。
网络游戏,切莫沉迷,不求上进,虚度光阴,
学业退步,有违家训。
成大才者,当辩真伪,自强不息,福寿盈门。
创业不易,当以勤奋,经商理念,牢记在心。
以智取胜,以谋过人,取财有道,守义为真。
合为双赢,和睦共存,兴业大计,科技创新。
胸怀若谷,心怀宽仁,爱岗敬业,知人善任,
宠辱不惊,与时俱进。
在商言商,为人谨慎,多纳良言,诚信为本。
为官一方,切记亲民,勤政廉政,以德服人。
疾恶如仇,明察认真,切记不可,利令智昏。
忌才害贤,毒族害群,执法如山,大胆创新。
不奢不侈,不辱斯文,努力进取,不谋非分。

弟子规(完篇)
1、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解释】弟子规,是圣人的教诲。首先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要谨言慎行、讲求信用。
2、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解释】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
3、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应答,不要拖延迟缓;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4、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解释】父母的教诲,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5、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解释】冬天寒冷时提前为父母温暖被窝,夏天酷热时提前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早晨起床后,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就寝后,才能入睡。
6、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解释】出门时告诉父母去向,返家后,面告父母报平安;起居作息,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 变,以免父

母忧虑;
7、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解释】事情虽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动;擅自行动造成错误,让父母担忧,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8、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解释】公物虽小,也不要私自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公物,缺失品德,就会让父母伤心;
9、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解释】父母喜欢的事情,应该全力去做; 父母厌恶的事情,要小心谨慎不要去做(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10、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解释】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就会忧虑; 做出伤风败德的事,父母亲就会蒙受羞辱;
11、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解释】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不是困难的事情;父母不喜欢我们或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孝顺父母才是难能可贵;
12、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解释】父母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
13、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解释】如果父母不高兴时不听规劝,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继续规劝;父母不听恳劝,我们虽难过的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铸成大错;
14、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解释】父母亲生病时,要替父母先尝药的冷热和安全;要昼夜服侍,一时不离开父母床前;

15、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解释】父母去世之后,守孝三年,经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6、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解释】办理父母的丧事要合乎礼节,不可铺张浪费;祭奠父母要诚心诚意;对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样恭敬。
出则悌
17、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兄长要友爱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长;兄弟姊妹能和睦相处,父母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18、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轻财重义,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上包容忍让,忿怒自然消失;
19、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解释】饮食用餐,就坐行走;长者优先,幼者在后;
20、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解释】长辈呼唤别人,应代为传唤和转告;如果那个人不在,前去转告;
21、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解释】称呼尊者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尊长面前,谦虚有礼,不可炫耀自己的才能;
22、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解释】路上遇见长辈,应恭敬问好;长辈没有说话时,应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23、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解释】骑马或乘车,遇见长辈,应下马或下车问候;等待长者离开百步之远,方可续行;
24、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解释】长辈站立时,晚辈不可先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吩咐坐下才可以坐;
25、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面前说话,要低声细气;声音太低而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26、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解释】 到尊长面前,应快步向前;退回去时,稍慢一些才合礼节;长辈问话时,应当注视聆听,不可以东张西望;
27、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解释】对待别人的父辈,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般孝顺恭敬;对待别人的兄长,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友爱尊敬。
28、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解释】早上要比长辈起的早,晚上要比长辈睡的晚;人生易老,珍惜时光;
29、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解释】早晨起床,务必洗脸梳妆、刷牙漱口;大小便后,马上洗手;
30、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解释】穿戴仪容整洁,扣好衣服纽扣;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
31、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解释】放置衣服时,要有固定的位置;衣物不要乱放,避免造成脏乱;
32、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解释】服装贵在整洁,不在华丽;穿着要根据自己的身份,与家庭情况相称;

33、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解释】对待饮食,不要挑食偏食;饮食适量,不要过少过量;
34、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解释】少年未成,不可饮酒;酒醉之态,最为丑陋;
35、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解释】走路步伐从容稳重,站立端正;上门拜访他人,拱手鞠躬,真诚恭敬;
36、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解释】进门时不要踩在门槛上,站立不要歪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腿不可抖动;
37、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解释】进入房间时,揭帘子、开关门的动作轻缓,不要发出声响;在室内行走,宽处转弯,不要撞到物品的棱角,以免受伤;
38、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解释】拿着空的器具,要像里面装满东西一样,小心谨慎以防跌倒或打破;进入无人的房间,也要像有人在一样,不可以随便;
39、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解释】做事不要慌慌张张,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惧困难,不可草率行事。
40、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解释】打斗、赌博、色情等不良场所,绝对不要接近;对邪恶的事情,不要好奇过问;
41、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解释】将要入门之前,应先问:“有人在吗?”进入客厅之前,应先提高声音,让屋里的人知道有人来了;

42、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解释】屋里的人问:“是谁呀?”,应该回答名字;若回答:“是我”,让人无法分辨是谁;
43、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解释】借用别人的物品,要明着向人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自取用是偷窃行为;
44、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借人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不难;
45、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
46、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49、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50、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长短;不关

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52、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
53、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解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人相比,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解释】若是穿著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生气;
56、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 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
57、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人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人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59、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解释】 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泛爱众
60、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解释】 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因为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61、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解释】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敬重他,并非他的容貌外表好;
62、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解释】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佩服他,并非他会说大话;
6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解释】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自利,要帮助别人;他人有能力,不要嫉妒,应当欣赏学习;
64、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解释】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65、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解释】别人正在忙碌,不要去打扰;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扰;
66、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解释】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自私自利,切记不要去评说;
67、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解释】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68、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解释】赞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评,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69、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解释】互相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70、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解释】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给宜多,取宜少;
71、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解释】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72、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解释】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应短期抱怨、长期报恩;
73、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解释】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
74、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解释】仗势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会心悦诚服。
而亲仁
75、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稀
【解释】同样是人,善恶正邪,心智高低,良莠不齐;流于世俗的人众多,仁义博爱的人稀少;
76、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解释】如果有仁德的人出现,大家自然敬畏他;他直言不讳,不会查色献媚;
77、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解释】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是无限好的事情;他会使我们的德行与日俱增,过错逐日减少;
78、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解释】不肯亲近仁义君子,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奸邪小人就会趁虚而入,影响我们,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79、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解释】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
80、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解释】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著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
81、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解释】读书的方法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者缺一不可;
82、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解释】做学问要专一,不能一门学问没搞懂,又想搞其他学问;
83、宽为限 紧用功 功夫到 滞塞通
【解释】读书计划要有宽限,用功要加紧;用功到了,学问就通了;
84、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解释】不懂的问题,记下笔记,就向良师益友请教,求的正确答案;
85、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解释】房间整洁,墙壁干净,书桌清洁,笔墨整齐;
86、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解释】墨磨偏了,心思不正,写字就不工整,心绪就不好了。
87、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解释】书架取书,读完之后,放归原处;
88、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解释】虽有急事,也要把书本收好再离开,有缺损就要修补;

89、非圣书 屏勿视 蔽聪明 坏心志
【解释】不良书刊,摒弃不看,以免蒙蔽智慧和坏了心志。
90、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解释】遇到挫折,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身体力行圣贤的训诫,就可以达到圣贤的境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这中间的过程就随心的活着吧!
       人一辈子过的不易,酸甜苦辣,悲观离合,我们都要好好的活着,在有生之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其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能把困苦的生活,活出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这才是本事……
       活法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钱为中心,你会活的很苦;如果你的生活以儿女为中心,你会活的很累;如果你的生活以爱情为中心,你会活的很伤;如果你的生活以攀比为中心,你会很苦闷;如果你的生活以宽容为中心,你会很幸福;如果你的生活以知足为中心,你会很快乐;如果你的生活以感恩为中心,你会很善良。
       当你真的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怕了……这个时候谁都怕你了,亲戚朋友怕你借钱;爹妈怕你治不好;配偶怕你拖累他;领导怕你不能回来工作,赶紧找人替你;医生怕你支付不起医疗费,随时看你余额停药。到那时,脾气和傲气全然不见了……
        所以,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什么都不是自己的,唯独身体是自己的,最重要的只有健康,学会照顾自己,爱自己,生活就这么现实,且行且珍惜!
当你累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累就别干了……可给你钱花的有吗?当你生病了,会有很多人对你说,吃点药吧……可真正给你买药的人有吗?当你说手机不行了,会有很多人对

无法重来的一生

你说不行就换一个吧……可真正能给你换的人能有吗?当你遇到困难了,会有很多人说没事……可是真正能帮你的人会有几个?
      不要只听说,要看怎么做。这个世界从来不缺看热闹的,努力吧,你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记住:有些人你可以期待,但不能依赖。时刻告诫自己、努力、坚强!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滑倒自己爬,每个人的路都得自己走,累不累,只有自己知道。
每个人的泪都得自己擦!任何人也无法代替你自己。
不努力谁也给不了你想要的生活。
       别缠着往事不肯走,别赖着曾经不放手。当一个人忽略你时,不要伤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谁都不可能一直陪你。
        最尴尬的莫过于高估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人心。
你必须明白,要走的人留不住,装睡的人叫不醒,不喜欢你的人感动不了。
       每个人,都在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世界上没有绝对完满的东西。
       太阳一到中间,马上就会偏西;月圆,马上就会月亏。所以,有缺憾才是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
        其实,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开全,月未圆。
       肯低头,就永远不会撞门;肯让步,就永远不会退步;求缺的人,才有满足感;惜福的人,才有幸福感!

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
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
心与心之间
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
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
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
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
人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重才会患得患失
觉得别人必须理解自己
其实,人要看轻自己,少一些自我
多一些换位,才能心生快乐
所谓心有多大,快乐就有多少
包容越多,得到越多
不要背后说人,不要在意被说
一无是处的人没得可说
越是出色的人越会被人说
世间没有不被评论的事
也没有不被评说的人
别人的嘴我们无法去控制
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
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沉淀自己的心,静观事态变迁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
有些人,需让,勿究
嘴上吃些亏又何妨
让他三分又如何
人人都需要被尊重
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学会淡下性子
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
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
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
懂得退让,方显大气
知道包容,方显大度
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
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
得意时莫炫,失意时莫馁
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衰
三分靠运,七分靠己
努力过就好,尽了心就行
结果不是最终的目的
过程的体会,才是最真的感悟

        
        这个世界人人都在追求,说不求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而只有打拼久了、对世情越来越洞明的人,才能明白追求太过猛烈反而处处障碍,不求反而能享安宁。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轻松愉快的生活。而有的人,选择了隐忍和不求,却反而得到了生活的厚待。
不求之人,心中必有大清静
        一个不求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干净而简单的。心干净,就什么都不会往心里去;心简单,就不会受诸事的困扰而没有烦恼。这就是清静。
      《庄子·渔父》中有句很动人的话: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清净的道理——那些所谓工于机巧的人难免疲累,聪明多谋之人不免困于忧虑,只有无能的人才是无求的;而无能不是不聪明没本事,而是心中不自矜于自己的聪明和本事,这反而是最大的聪明和本事。
        这是因为,有了这种姿态,不但不耽误事情,还能心中自在。这便是不求的妙用:像波澜不惊的河流中自在漂流的小舟,有着说不尽的悠然和快活。
不求之人,为人必懂得顺应
        一个不求的人,他必然放空了自己。这样的心灵,佛家称之为无我,道家称之为自然。面对世间种种,他的反应当然就是随缘而化、顺其自然了。
        而一个无我的人,他的心胸必定如万里无云的天空一样无际而纯净,所谓虚空。一个懂得随缘和顺其自然的人,他在世间也必定顺流而下、游刃有余,因为一切阻碍都在这种随顺里化去了,于是就没有了障碍。

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不求

       这是水的智慧、水的境界。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不求之人,做事反而容易成
       《增广贤文》中有句家喻户晓的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道家也有句格言:求而不得,不求而得。《庄子·人间世》更是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不求,可以说是做事、成事的最高法门。
        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明白:一个不求的人,他因为内心干净纯粹、对人能够宽容,于是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欢和帮助,所谓得道多助;他因为懂得顺应,于是比谁更懂得顺势而为,更知道避开那些逆势的不利条件,更能够借助那些大势中的有利条件。而这两点,不正是做事、成事最重要也最根本的两个条件吗?
       所以,不求不仅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大智慧。
       不求之人,身体往往没毛病
       人的身心是一体的,除开那些先天或后天无法左右的因素,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程度,必定是和他的心理健康程度成正比的。
        佛家认为,修习禅定的过程就是不断修补身体缺陷和不足、祛病健身的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神医扁鹊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心静,是养生的第一原则。
如何才能心静?就在于不求。一切心乱,无不源于欲望;一切欲望,无不源于有所求。不求,合天之道,乃人之本。
       综上:说了那么多,如何才能做到不求呢?当这个问题冒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在求了,是求一个不求。一切多余的、不属于当下的念头都放下,该怎么着怎么着,该吃饭吃饭、该做事做事、该睡觉睡觉,遵从本心活着,就是不求。

1、饱不洗头,饿不洗澡。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汗水没落,冷水莫浇。温水刷牙,防敏固齿。
2、吃米带糠,吃菜带帮。男不离韭,女不离藕。青红萝卜,生克熟补。食不过饱,饱不急卧。
3、养生在动,养心在静。心不清净,思虑妄生。心神安宁,病从何生。闭目养神,静心益智。
4、药补食补,莫忘心补。以财为草,以身为宝。烟熏火燎,不吃为好。油炸腌泡,少吃为妙。
5、臭鱼烂虾,索命冤家。食服常温,一体皆春。冷勿冰齿,热勿灼唇。物熟始食,水沸始饮。
6、多食果菜,少食肉类。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头部宜冷,足部宜热。知足常乐,无求常安。
7、养生在勤,养心在静。
8、人到老年,必须锻练,散步慢跑,练拳舞剑;莫怕严寒,清扫庭院,绘画添趣,心胸广宽;
9、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
10、活动身体,贵在经常,心情舒畅,长寿健康;遇事勿怒,劳勿过偏,茶水勿浓,学习勿念;
11、饮食勿暴,少吃晚餐,吃饭勿语,切勿吸烟;低盐低糖,勿食太咸,少吃脂肪,饭莫过量;
12、每日三餐,调剂适当,蔬菜水果,多吃无防;按时入睡,定时起床,起身要慢,勿急勿慌;
13、饮酒勿过,名利勿钻,闲气勿生,胸怀要宽。
14、心无病,防为早,心里健康身体好;心平衡,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

健康长寿之要决

15、练身体,动与静,弹性生活健心妙;要食养,八分饱,脏腑轻松自疏导;
16、人生气,易衰老,适当宣泄人欢笑;品书画,溪边钓,选择爱好自由挑;
17、动脑筋,不疲劳,思睡养心少热闹;有规律,健身好,正常生活要协调;
18、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
19、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20、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21、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
22、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23、三天吃一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
24、枕头不选对,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
25、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
26、睡觉莫睡巷,最毒穿堂风。
27、睡觉不点灯,早起头不晕。
28、要想睡得人轻松,切莫脚朝西来头朝东。

吃洋葱,脑路通。吃大蒜,降血脂。蘑菇餐,防血栓。
吃鲜姜,血脂康。木耳菜,降脂快。菊花茶,降血压。
吃辣椒,消脂肪。乌龙茶,减肥佳。身材秀,吃土豆。
气血虚,吃荔枝。葡萄甜,补血源。要润肤,樱桃补。
常吃枣,不显老。燕麦汤,皮肤光。食蜂蜜,皮肤细。
萝卜汤,治胃胀。枇杷果,治咳嗽。吃苦瓜,胃火下。
吃芝麻,养头发。要安神,吃枣仁。要健脑,吃核桃。
吃苹果,益补肾。养生经,要记清。身体好,幸福定。

养生三字经

三、养老和济困办法

一、族谱编纂过程
凝聚共识 修订一部完整全面的石氏开明祖支系宗谱
倡 议 书
        石氏宗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细胞”,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徵音门还是“五音”之首。石氏祖先石碏是忠君报国的典范,后裔第十八世祖石奋公元前193年出生,37岁出任朝卿大夫,历史上称万石(dan)君,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11年)拜相封侯。历史上,石氏族人中出过多位将军,当今社会,在政坛、科技等领域的人才层出不穷,士、农、工、商、学、兵各界都有石氏族人。由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文字记载少,造成了石氏宗谱零乱无章,目前,有许多石姓后裔的祖系还无法追寻。鉴于诸多问题的聚焦,我石氏宗族的历史典籍——宗谱的修订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否则,再过一些年份,等到热衷于宗族事务的宗亲走不动了、忘却了凭记忆保存下来的重要线索时,才来做这项工作难度就会增大,有些东西甚至就无据可查了。  我石氏家族紧跟时代步伐,遵纪守法做好族务和族谱编订工作,也是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范畴之一。研究好石氏文化,讲好我石氏家族的“故事”,符合当今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潮流。
        通过热衷于家族事宜的宗亲共商,将搭建我开明祖支系族务、族谱组织机构,着手收集、整理、修订和编排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有影响力、有话语权、有大家风范、与实现“中国梦”密切联系的《石氏开明祖支系宗谱》,将对我石氏家族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2017年10月18日,部份热衷于家族事务的宗亲在毕节

第六部分   后记

聚会,推举石连忠(燕子口黄泥坡)、石国平(清水湾田)、石联府(清水大水塘)三位宗亲牵头搭建我开明祖支系族务、族谱组织机构。贵阳的石建祥、生机的石祥云、林口的石祥智、清水湾田的石国平、林口的石明书五位宗亲还自愿各自出资3000元作启动资金;在此,我们筹备组的三名成员代表众宗亲对他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表态:决不辜负与会宗亲的期望,积极行动、全力以赴、团结一致、凝聚共识,千方百计做好筹备工作。
       我石氏开明祖支系家族后裔中有文化、有胆识,热衷于家族事务的能人志士不少,热烈欢迎你们积极加入到宗族事务中来!只要有大家的积极参与,为族谱修订出谋划策,所编写出的《石氏开明祖支系宗谱》才有可能尽善尽美;对族谱编写有一定经验的宗亲,要把《族谱》修订等宗族事务看成自己神圣而不可推卸的职责,主动、积极参与;同时,希望得到对族务、族谱事宜经验丰富的石氏姻亲的帮助,诚恳邀请加入其中,为我开明祖支系宗谱的编写提供宝贵意见。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我石氏开明祖支系族务、族谱修订工作,特提出如下倡议。
       一、筹备组建“石氏开明祖支系新族谱”编写委员会:由四大房的各寨落各推荐3—5名有文化、有胆识、有大局意识的宗亲参与资料收集、整理和族谱编写,成立“编写委员会”,委员会下设:资料收集组、史料查找组、图文编排组、校正定稿组。
        二、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制订一套尊老爱幼、具备新时代风采、有鲜明的家族特色、符合当今实际、切实可行的“家规”载入族谱,便于处理家族中出现的一些法律法规中没有明文规定的问题、帮助出现困难的宗亲度过难关,以此作为我石氏家族每个家庭成员治家、立业、为官、为民、

修心养性的行为准则和治家法宝,使我石氏家族进一步团结互助、合作共赢,更加和谐、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族谱的修订和一系列族务活动的开展,在全族老幼各家庭中形成讲正气、树美德、重形象的社会氛围。
       三、本次编写族谱,计划将石氏家族中有史以来有价值、有意义的典故图文资料编入族谱,留给后世作标杆和发扬光大。
       四、本次编写族谱,准备收集“全家福”、祖墓像等图片编入族谱,并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但需自费,本着自愿原则,自己提供资料,自行承担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具体金额参照市场价格,派出代表与出版人商定)。
        五、本次编写族谱,不规定收费标准,采取自愿出资原则,族谱中按出资额多少顺序编订“功德集”以之纪念。石氏家族成员需要收藏族谱的,收集资料时预交成本费用(具体金额由宗亲代表会议商定),族谱出版后根据产生的费用情况多退少补。
        六、编写族谱、开展族务活动,相对集中的村寨需要有宗亲牵头;根据筹备组所掌握的人员情况,相关村寨由下列宗亲牵头。
观音岩:由石军官、石世祥负责;橙满园:由石连富、石连华负责;斗沟:由石祥金、石国平(卫生局)负责;天桥:由石连勇、石明玖负责;国家坡:由石祥云、石国文负责;石门坎:由石明江、石明勇负责;大水塘:由石联府、石连忠负责;镰力湾:由石世祥负责;塆田:由石国祥、石国学、石明灿负责;林口山脚:由石祥志、石明书负责;王家岩:由石国顺负责;峨峰岩:由石明香负责;二里半:由石世华负责;土地庙:由石连友负责;灯塔村:由石国洲负责;普宜:由石国举负责;长石:由石华远、石全负责;平坝:由石世英、石连科负责;岔路:由石祥武负责;燕子口黄泥坡:由石连兴、石磊负责;云南火石地:由石国章负责;贵阳修文:由石建祥负责;水田沟:由石连虎负责。
以上各村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联络本村寨宗亲,上传下达,

将相关信息、通知传达到各家庭,并将传达情况反馈给筹备组;组织本村寨有名望、对族谱族务熟悉且有积极性、有奉献精神的宗亲加入到宗族事务组织中来;组织本村寨族人收集、查找族谱编写的原始资料,并按要求规范整理后按时交到筹备组。各负责人中,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办理此事的,要物色有文化、有责任心的宗亲代替自己,并将其姓名和联系方式报给本倡议书上的第一联系人,切忌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家族中的大事、要事。
经筹备组研究,初步确定于农历腊月初十日上午10点在燕子口街上的石连忠家里召开第一次筹备会,敬请以上各村寨负责人准时参加。通过这次会议,初步建立宗族事务组织构架和联系方式,排定族谱编写计划。
本倡议书上的内容是筹备组的单方思维,诣在通过倡议,引发全族宗亲的思考。接到倡议书的负责人要积极宣传,尽最大可能让我石氏开明祖支系宗亲人人皆知,并在村寨中开展讨论,对好的意见、建议作好记录,将讨论得出的宝贵意见带到筹备会,反馈给族谱编写委员会。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研究,集思广益,形成切实可行的《宗族事务指南》和《族谱编写刚要》。
自我乾祖之后,历史已跨越上百年,系统、全面的族谱还没有编写过;这是一项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于我开明祖支系后辈子孙的大好事!只要族中能人志士积极献计献策、无私奉献,这一宏伟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自己的人办自己的事,这一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特此倡议
联系人电话:石联忠(18212659190)       
石联府(15885200281)       
石国平(13984701922)       
   二0一七年农历十月十八日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
公  告
石氏开明祖支系各位族人:
       自2017年腊月初四日晚的“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筹备会议”以后,筹备组于2018年元月26日(2017年腊月初十)在燕子口中学召开了“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联谊会”,会议通过举手表决方式选举产生了“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和领导班子。2018年5月26日(四月十二),族谱编纂委员会在燕子口街上“汇同阁”召开“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扩大会议”,全体会员和部份宗亲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纲要》进行讨论和修改,对族谱编纂的原始资料收集作进一步安排。现对这两次会议精神和决定进行公告。
        一、选举产生的“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和领导班子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
长房:石祥金(清水陡沟、负责人)、石明顺(清水陡沟)、石国均(清水石牛口)、石明松(生机中学)、石明文(大方长石)、石明武(大方长石)、石明友(清水陡沟)、孟性荣(清水陡沟石春平之妻)。
        二房:石国朝(生机联合、负责人)、石祥武(生机大寨)。
        三房:石军观(清水观音岩、负责人)、石世祥(清水观音岩)、石联华(清水橙满园)、石联富(清水橙满园)、石联忠(燕子口黄泥坡)、石国平(生机湾田)、石国祥(生机湾田)、石建祥(贵阳修文)、石祥智(林口大塘)、石明书(林口大塘)、石世祥(生机镰刀湾)、石联府(清水大水塘)、石连中(清水大水塘)、石联友(林口

平坝)、石祥武(林口椅子房)。
幺房:石国文(生机国家坡、负责人)、石祥云(生机国家坡)、石明江(生机石门坎)、石明鲜(生机峨峰岩)。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石联忠(燕子口黄泥坡、三房、会长),石建祥(贵阳修文、三房、副会长),石祥云(生机国家坡、幺房、副会长);石国平(生机湾田、秘书长)、石联府(清水大水塘、副秘书长);石祥智(林口山脚、财务总管)、石明书(林口山脚、配合石祥智管理资金),其中石祥智任出纳、石明书任会计。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负责人即日(2018年元月27日)起开展工作、履行各自职责,着手调查研究、了解所在村寨族人情况,开始收集族谱编纂原始资料。
        二、2018年5月26日会议决定
      ㈠根据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的需要和前期工作情况,增补石明江(生机石门坎、幺房)、石明松(生机中学、长房)为“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本着就近原则,帮助收集和整理二房资料。
       ㈡排定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时间表:即日起到2018年11月30日前为资料收集和外出考察期;长房人口信息资料由石祥金(陡沟)牵头负责收集(委员会长房其他成员协助);二房人口信息资料由石明江(生机石门坎、幺房)和石明松(生机中学、长房)帮助收集和整理,寻找二房族人协助(因二房没有代表参加会议);三房人口信息资料由石联忠(黄泥坡)牵头负责收集,石军观(清水观音岩)、石建祥(贵阳修文)、石联府(清水大水塘)、石祥智(林口大塘)、石国平(湾田)协助(各自完成所在村寨和小房份

族人的人口信息资料收集和整理);幺房人口信息资料由石国文(生机国家坡)牵头负责收集和整理,石祥云(生机国家坡)协助。从族人赞助资金内支出4000元钱(每个房份1000元)作为收集资料人员的车费、油料和笔墨纸张等费用(由各房负责人从石祥智处领取)。所有族人信息资料务必于2018年11月30日前收集完毕、整理装订后交到石联府处。外出考察时间、考察地点由石联忠牵头、与石建祥和石国平协商后确定,务必于2018年11月30日前完成外出考察和资料收集,将收集到的老谱照片、文物和古墓照片等交到石联府处录入和排版。
       2018年12月1日起到2019年2月28日为资料录入和排版期;2019年3月1日到31日为印刷出版期。此期间,由石联府牵头负责资料的录入和排版,石祥智、石明书、石明松、石明江负责校对(具体分工由四人商定)。
       ㈢四大房和以上祖墓,由族谱编纂委员会统一进行碑面字体上色和拍照入谱,字体上色由石国文(生机国家坡)负责,拍照由石祥云负责,所需材料由石祥智统一购买(交到石国文手里);上色和拍照人员到达前,自行联系离祖墓较近的石军观(负责水田沟)、石连华和石连福(负责石家山)以及天桥和湾田等祖墓所在地的宗亲打扫祖墓、割去杂草、清除枯枝落叶;相关费用统一支付。四大房以下的祖墓是否拍照入谱,由各房负责人与本房族人协商后确定。
        三、《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纲要》主要内容
        将要编纂的《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包括六个部份:
        第一部份:石氏起源和发展。收录石氏起源及发展的典型材料(如始祖碏公的相关资料、石氏图腾、石氏堂号、石氏历史名人简介、相关名人诗词和字画、石氏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等)入谱,便于后辈子孙了解石氏文化基本知识。
       第二部份:石氏开明祖支系概述。叙述我支系的来源、迁移和发展过程。收录具备研究价值的本支系谱书(照片)、祖墓照片、

相关诗词和文章等入谱。便于后辈子孙了解自己支系的发展过程。叙述我支系族人的分布情况;收录有代表意义的“全家福”照片、德高望重族人简介和照片、家庭简介和照片、有成就人士的个人简介和照片、我支系族人的诗词和文章(含作者照片)等素材入谱,展示我支系族人风貌。
第三部份:追根溯源。通过考察和寻亲问祖,到开明祖、应乾祖和应坤祖生活过的地方收集有可能与这三位祖人有关的资料(如老谱书、历史文物图片、有关文章等),考证我支系与其他支系族人的亲缘关系。
第四部份:石氏开明祖支系族人录。用表格形式,分世代、按房份录入全支系族人基本信息(包括:名字和曾用名、生卒年、出生地、居住地、过世老人的墓地地点(有碑的注明朝向)、学历和所从事职业等基本信息)。现代的所有女性用全名,姑婆入谱(记录到婚配对相和生养子女姓名)。表格下不封口;开明祖为一世祖,二十五代以后留空白表,排列到第32代,新生世代由收藏谱书者自行在空白表上填写。排行新续80代。
第五部份:家训家教和族规。根据本支系族人现状,制订出适用于本支系管理、发展和扶贫济困的家训、族规,用于团结和管理本支系族人,更好地促进本支系族人发展。
第六部份:后记。收录编写本族谱过程中形成的《倡议书》、《会议纪要》、《编纂纲要》、编委会成员名录、出资人功德集、会议和祭祀流动图片等资料入谱,让族人了解族谱编纂的全过程和实际情况。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纲要》正在征求意见和修改过程中,补充完善后将在群内公布。
特此公告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
                                                                   2018年6月2日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写纲要
       为了充分发挥族人聪明才智,求大同、存小异,高标准、严要求编写出《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特制订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本次族谱编纂,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广泛收集、查对和考证历史资料,不遗余力汇总现代素材,力求使编写出的族谱全面、准确,即具有收藏价值,又具备姓氏文化研究价值,成为我支系族人的一部“宝典”。资料收集和排版期,与区、市石氏文化研究会对接,服从和服务于石氏文化研究大局,与市内、省内乃至全国石氏文化研究接轨,使编纂出的族谱能够满足世界石氏文化研究的需要,成为其典集(研究成果)的一部份。
        二、编纂内容
        第一部份:石氏起源及发展。收录石氏起源及发展的典型材料(如始祖碏公的相关资料、石氏图腾、历史石氏名人简介、相关名人诗词和字画、石氏文化研究的文章等)入谱,便于后辈子孙了解石氏文化基本知识。
       第二部份:石氏开明祖支系概述。叙述我支系的来源、迁移和发展过程。收录具备研究价值的本支系谱书(照片)、祖墓照片、相关诗词和文章等入谱。便于后辈子孙了解自己支系的发展过程。叙述我支系族人的分布情况;收录有代表意义的“全家福”照片、德高望重族人简介和照片、家庭简介和照片、有成就人士的个人简介和照片、我支系族人的诗词和文章(含作者照片)等素材入谱,展示我支系族人风貌。
       第三部份:追根溯源。通过考察和寻亲问祖,到开明祖、应乾祖和应坤祖生活过的地方收集有可能与这三位祖人

有关的资料(含老谱书、历史文物图片、有关文章等),考证我支系与其他支系族人的亲缘关系。
        第四部份:石氏开明祖支系族人录。用表格形式,分世代、按房份录入全支系族人基本信息(包括:名字和曾用名、生卒年、出生地、居住地、过世老人的墓地地点、学历和所从事职业等基本信息)。现代的所有女性用全名,姑婆入谱(记录到婚配者和生养子女的名字)。表格不封口,二十五世以后留空白表,排列到32代(开明祖为一世祖),新生世代由收藏谱书者自行在空白表上填写。排行续到第60代。
       第五部份:家训家教和族规。根据本支系族人现状,制订出适用于本支系管理、发展和扶贫济困的族规,用于团结和管理本支系族人,更好地促进本支系族人发展。
第六部份:后记。收录编写本谱书过程中形成的《倡议书》、编委会成员名录、出资人功德集、会议和祭祀流动图片等资料。
        三、编排方式
       利用现有科技手段,编排出族谱文本的同时,制作出族谱电子书,刻录成光盘,作为文本族谱的配套资料,提供给族人保存于各自的网络空间,方便族人随身携带和随时查阅。文本族谱制作成16开精装本;开篇第一页为始祖碏公的塑像照片,第二页是《序》,第三页以后为《目录》,接下来是第一部份,最后为《后记》。电子族谱的封面式样、编排顺序和内容与文本族谱完全一致。谱书印制数量计划为2000册,纸张用30克左右的优质铜板纸,页码控制在1000页以内;印制时要求出版商申报出版编号、二维号码和市场价格,满足族人收藏需要后,所剩的摆放到大型书店,供石氏文化研究人土采购。

        四、时间安排
        2018年10月31日前为资料收集期,11月1日进入编排阶段。利用3个月时间排版(此期间与出版商对接,签订印制合同),边排版边校对。力争于2019年元月底完成编排和校对。2019年2月份进入样品审定和印制阶段,力争3月20日前完成谱书印制(并运到位)。于2019年清明节前后邀请市石氏文化研究会帮助举行“请谱仪式”(同时举办一次祭祖活动)。
        五、成员分工
       为了按时完成资料收集、外围考察和编排等工作,圆满完成族谱的编印,增补幺房宗亲石明江(居住于清水街上)为编委会成员。现有编委会成员是:石联忠(会长、三房、居住在燕子口街上)、石建祥(副会长、三房、居住在贵阳)、石祥云(副会长、幺房、居住在毕节)、石国平(秘书长、三房、居住在毕节)、石联府(副秘书长、三房、居住在毕节)、石祥志(财务管理、三房、居住在毕节)、石明书(财务管理、三房、居住在毕节)、石祥金(成员、长房、居住在清水陡沟)、石国文(成员、幺房、居住在生机国家坡)、石明江(成员、幺房、居住清水街上)、石明顺(成员、长房、居住在清水陡沟)、石明文(成员、长房、居住在大方长石)、石国朝(成员、二房、居住在生机联合)、石祥武(成员、二房、居住在生机大寨)、石联富、石联华(成员、三房、居住在清水橙满园);共计16人。
       谱书编写的领导工作由石联忠总负责,石建祥、石祥云协助,其他成员尽力参与。根据编委员成员实际,谱书编印过程中的工作,分外业组和内务组两个组来完成。外业组有三方面的职责:一是收集现有族人信息资料(含个人信息、“全家福”照片、家庭简介、个人简介等资料),分门别类整

理后交给内务组录入和编排、校对;二是对形象较好(有碑、且字迹清楚)的祖墓进行拍照,并将照片交内务组排版;三是寻亲问祖,对内查找本支系外迁族人,并建立联系方式、收集他们的信息和相关资料,对外沿应乾祖入黔路线,到开明祖应乾祖居住过的地方寻找线索,收集与本支系有关的老谱书、历史文物图片等相关资料入谱。内务组也有三个方面的职责:一是从网上查找有价值的石氏文化研究资料、特别是与本支系有关的历史资料;二是从网络上“寻亲问祖”,与有可能和本支系有关的石氏文化研究会取得联系,沟通开明祖分支的族人的联络渠道,并将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提供给外业组;三是对收集的所有资料进行挑选和录入、校对,编辑出族谱初稿(供审订用),同时制作出电子族谱初形(供审订用)。外业组人员是:石联忠、石祥云、石国平、石祥金、石国文、石明顺、石明文、石国朝、石祥武、石联富、石联华;共计11人。内务组人员是:石建祥、石联府、石祥智、石明书、石明江;共计5人。外业组由石联忠、石祥云、石国平牵头负责,内务组由石建祥、石联府、石祥智牵头负责。各组人员于本纲要在群内公布的次日开展工作,工作进度和具体的时间、行程安排由各组自行决定。
        六、资金筹备和使用
        族谱编写费用预计在35万元左右;每本的印刷成本约为150元,印制2000本需要费用30万元;外出收集资料和考察、会务等各种费用控制在5万元以内。上述费用通过族人自愿出资赞助的方式解决;进入排版期(2018年11月1日)开始发动族人赞助出资。排版结束后,编纂委员会召开宗亲代表大会商议谱书市场订价。请谱收入和所有赞助出资,支付谱书出版费用后节余的,全部用于以后的宗祠修建等族务活动;所有族谱、族务工作者,与赞助出资人一样,在谱书

上留名纪念,不发放任何待遇;外出考察和收集资料人员,如实报销车费和住宿费,动用私人车辆时,如实报销油费和过路费。
附:1、信息资料收集通知
       2、个人信息登记表
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  
                2018年5月10日

关于提交个人信息和家庭资料的通知
石氏开明祖支系各位宗亲:
       根据春节前在燕子口中学召开的宗亲代表大会“着手编纂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的决定,编纂委员会成员们积极工作,努力推进编纂进度。目前,四大房的宗亲都有提供资料,部份宗亲的基本信息已录入完毕,进入校对阶段。但是,多数宗亲的资料还没有交到编纂委员会负责录入的宗亲手里,为此,特通知如下:
      一、请还没有提交家庭成员信息资料的宗亲,务必于2018年6月31日前将家庭成员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结束,并交到所在村寨负责人手里;加入了“族务、族谱群”的宗亲,可以网上联系,下载《石氏开明祖支系个人信息登记表》填写,校对无误后,从网上提交。
       二、所提交的家庭成员信息包括:姓名和曾用名(与身份证一致)、性别、所属房份、在小家庭中的排行、出生时间、出生地、居住地、父母姓名(便于接入世系表)、婚配者(妻子或丈夫)姓名、所生养的子女、职业。对于已去世的人员,除提供上述信息外,还要提供卒年(去世时间)、墓地地名。嫁出去的姑婆提供婚配者和生养子女姓名。现代人不用“氏”,男女都用全名。
       三、所提供的信息请认真核对后再提交,要求字迹工整。
        四、没有按时提交信息或遗漏的家庭成员,印出的谱书上就没有名字和相关信息,谱书定版后无法加上去;对于这些家庭而言,是一种缺失、将会留下永久的遗憾;因此,请宗亲们务必高度重视,否则,以后你的儿女会怨你,没有儿女的别人也会骂你,因为你还有父母,他们来世间走一趟,你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给留一个,作为儿女,这是大不孝!谱

书编纂过程中如果出现这种现象,责任完全属于不按时和不认真提交信息资料的宗亲,编委会或其他人员无法代劳,你家的情况别人怎么知晓呢?不识字的宗亲,请别人帮助完成信息资料的提交。
        五、发展得好的家庭或个人、四世五世同堂的家庭,本着自愿原则,可提供”全家福”或个人照片、家庭或个人简介;提供照片的交纸质和电子照片(jpg格式)各一份,纸质照片上写清楚家庭或个人姓名、所属房份、居住地和联系电话号码,电子照片象素要求达到2000万以上;祖墓修得特别好、有特色的宗亲,也可提交祖墓照片入谱(要求与上同);提供的家庭或个人简介,要求言简意赅、文理通顺、用字用词准确、朴实易懂。提供的家庭或个人简介、照片,需经编纂委员会审核,确实有代表性、照片质量高的才能入谱,且按每500字、每张照片500元的标准交印刷成本费,提交资料时一并交纳费用(不能入谱的退还)。
特此通知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
                2018年5月10日

二、编纂委员名录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名录
      长房:石祥金(清水陡沟负责人)、石明松(生机中学、长房负责人)、石明顺(清水陡沟)、石国均(清水石牛口)、石明文(大方长石)、石明武(大方长石)、石明友(清水陡沟)、孟性荣(清水陡沟石春平之妻)。
       二房:石国朝(生机联合负责人)、石祥武(生机大寨)。
        三房:石军观(清水观音岩、负责人)、石世祥(清水观音岩)、石联华(清水橙满园)、石联富(清水橙满园)、石联忠(燕子口黄泥坡)、石国平(生机湾田)、石国祥(生机湾田)、石建祥(贵阳修文)、石祥智(林口大塘)、石明书(林口大塘)、石世祥(生机镰刀湾)、石联府(清水大水塘)、石联中(清水大水塘)、石联友(林口平坝)、石祥武(林口椅子房)。
        幺房:石国文(生机国家坡负责人)、石祥云(生机国家坡)、石明江(生机石门坎、幺房负责人)、石明鲜(生机峨峰岩)。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石联忠(燕子口黄泥坡、三房、会长),石建祥(贵阳修文、三房、副会长),石祥云(生机国家坡、幺房、副会长);石国平(生机湾田、秘书长)、石联府(清水大水塘、副秘书长);石祥智(林口山脚、财务总管)、石明书(林口山脚、配合石祥智管理资金),其中石祥智任出纳、石明书任会计。
      石氏开明祖支系族谱编纂委员会成员、负责人即日(2018年元月27日)起开展工作、履行各自职责,着手调查研究、了解所在村寨情况,开始收集族谱编纂原始资料。

三、功德集

乾祖支系族谱编纂联谊会部分宗亲合影

部分参会宗亲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