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日本禅宗美学及设计

其他分类其他2022-10-28
838

DESIGN

日本禅宗

张家畅 2110785
环境设计

美学及设计

   日本禅宗思想将中国禅宗思想中的“返归自然”这一精髓提炼出来,并与本国人民纤细而哀愁、崇尚自然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无论是日本的古典建筑,还是其所用的生活器皿,其都遵循着禅宗美学的思想,崇尚自然的材质,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其达到与自然的真正融合。日本禅宗美学思想细腻而深远,其有着“寂”、“简”、“闲”、“素”的特点,而这每一种特点,都是日本禅宗美学思想所不能或缺的。
      

卷首语

日本禅宗

    本杂志将从日本禅宗美学的渊源及其分析表现来谈起,围绕着枯山水、千利休、茶道文化、茶庭茶室、尺八、俳句、五山文学、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黑泽明的电影特征以及一些日本现代设计等逐步分析日本禅宗对这些案例的影响。

前言

目录CONTENTS

01 禅宗与武士道
02 日本禅宗美学特点
03 日本禅宗与中国禅宗

01 枯山水
03 茶道
04 花道

三、音乐与舞蹈

01 尺八 藤原道山
02 能剧、狂言 

五、现代设计演绎

01 俳句
02 五山文学
03 川端康成
04 黑泽明

四、文学与电影

01 产品设计
02 服饰设计
03 建筑设计
04 工业设计

二、美学表现与分析

一、日本禅宗美学及渊源

    禅宗,是佛教的主要派别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禅宗。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成为武士们简朴的象征,并且迅速渗入到日本生活中。它引发了茶道,对简朴的审美,强调极强的自制力--可以说,禅是日本的灵魂。

    禅宗是起源于中国的一大宗派,中国禅宗兴盛于南宋,在当时吸引了很多日本僧人前来学习,并传入日本。其中有位日本僧人名荣西,是日本禅宗的开宗禅师。他将禅宗文化经过自己的消化与理解,并与日本本国禅宗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日本禅宗,并逐渐在日本兴起与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

    起先,禅宗在日本也仅为僧人所尊崇。而其开始成为一种审美趋势,并开始融入百姓生活则是始于镰仓时代的末期到室町时代末期,在此期间日本一直处于多战与社会动荡之中,人们居无定所,生活艰难,越来越多的人在此局势下产生厌世悲观思想,此时越来越多的人们便开始将希望寄托于一些神力,认为其有庇护和保佑自己的能力,使自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禅宗作为佛教的派别之一,其“悟”的思想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推崇。“悟道”需要静坐以修禅,在长期的静坐中,禅宗美学思想渐渐产生,从建筑到生活器物,都开始融入禅宗思想,并逐渐影响了日本的美学思想,成为具有日本代表性的美学思想之一。

日本禅宗美学及渊源

武士道

    自隋唐时期,日本当权者就多次派遣"遣唐使"渡海来到中土,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佛教也是由此而从中国传入到日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革,佛教逐渐受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而演变成为禅宗,即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而传入日本的佛教也在逐渐脱离社会主流,特别是在新兴的武士阶层掌握权力之后。
    禅宗盛行于中国南宋时期,在这一时期佛教成为社会主流,随处可见的便是寺庙僧众。而前往南宋学习的日本僧人,禅宗则是他们必不可少的一站。
    日本进入镰仓时代后,其实力派当权者对禅宗思想都很推崇,积极引进中国禅学,并且多次派僧人前往南宋径山寺求取禅理,并邀请中国僧人前往日本讲学。由此便拉开了中国禅宗传入日本的序幕,传入日本后的禅宗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当权者的肯定与支持,并和日本当时的主流阶层――武士阶层相融合,影响了自镰仓时代到江户时代之间的整个幕府时期。

  禅宗与日本幕府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旧有佛教不在和整个社会生活相接轨,自然而然面临着淘汰的结局。禅宗的兴起一面代表着广大的武士阶层占据了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地位,另一面也同样代表着宗教信仰由高端的贵族圈转向平民化的庶民。

    禅宗成功成为了"武士的宗教",并在与旧佛教角逐的过程当中取胜,影响了整个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这一形式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整个幕府时期结束之后。
    自从五经博士王仁东渡日本以来,为日本带来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通过对儒家文化数百年的吸收学习,日本民族逐渐结合本国特点依照儒家伦理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化革新是日本早期吸收儒家文化的成果。随后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著名的平安文化和飞鸟文化在此基础上受佛教文化影响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形式“班田制”逐渐衰落,“庄园制”代之而起。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促进了政治的变化,武士阶层作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登上了日本历史舞台。武士道是伴随着武士阶层产生而出现的代表其武士阶层意识的一整套观念,包括武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平安时期的酝酿,到镰仓时期的初步形成,再到江户时代则日臻于完善。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公务员”,其阶级意识——武士道思想直接影响着其它阶层的价值取向,乃至到现今在日本人意识中,武士道思想仍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

    日本禅宗思想将中国禅宗思想中的“返归自然”这一精髓提炼出来,并与本国人民纤细而哀愁、崇尚自然的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无论是日本的古典建筑,还是其所用的生活器皿,其都遵循着禅宗美学的思想,崇尚自然的材质,减少人工的痕迹,使其达到与自然的真正融合。日本禅宗美学思想细腻而深远,其有着“寂”、“简”、“闲”、“素”的特点,而这每一种特点都是日本禅宗美学思想所不能或缺的。

日本禅宗美学特点

   寂,即空寂。既有“空”,又包含“寂”。空寂是日本禅宗最重要的思想之一。空寂是一种“孤绝”的感觉,这种孤绝是无所执着,是清平和禁欲主义,是放下世俗的一切将内心升华为一种超脱万物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寂”表达了一种淡而简朴的美,其以悲伤和寂静为基础,是一种孤独和神秘的美。其为一种主观感受,它是深邃的,是需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的。“空”强调对象具有无限的包容性,给予接收者发挥其想象的广阔空间,“寂”则强调一种精神实体。日本人善于发现美,他们认为残缺之物也不乏是一种美,不刻意追求完美,满足于缺憾。日本禅宗认为过于完美的物品终有陈旧或破碎的一天,如果一味追求完美的状态,只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烦恼,而若能发现物品的那残缺之美,则境界也将得到升华。空寂之美存在于自然朴素之物的瑕疵中,使得看起来平庸的事物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杰出的艺术作品。

    简,即简单。去除一切华丽鲜艳的复杂之物,不加修饰,只留下最纯粹的简单。日本人向来喜爱自然之美,在人们内心深处时刻憧憬着返归自然、同自然化为一体。日本人认为多余的装饰有时反而会成为审美的负担,过多的加工反而会拉远物品与自然的距离。

    日本禅宗崇尚自然,渴望达到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因此日本人喜爱运用天然材料,忠实于材料的本质,尽量减少人工的痕迹,丢弃华丽亮丽的材料和精致的装饰,将的独特美学魅力以简单自然的形象展现。禅宗之简,是反对多余的修饰,强调运用简单的材质及表现手法来体现出自然的思想。

    闲,是指参与禅宗的人是内心闲适、安静,枯淡而寂寞。铃木大拙说曾经说过,最赏心悦目的事,就是在幽居中安心静思那神秘的自然,与整个环境同化并求得最终的满足。

人类天生的本性,便是向往原始而纯朴的、近乎自然的生活状态,渴望友归自然的怀抱,说的就是追求闲寂的禅宗文化。日本禅宗思想所追求的闲,不去刻意求取,不让世俗扰乱心境,安于所处的环境,恬静淡然,将自己沉静在自然之中,感受心境的升华。

    素,即朴素、简朴。禅宗提倡这样一个概念,即天地间的一切都要回归到简单、纯朴和自然之中。
    禅宗的素朴美学所传达的是一种素美的内在精神与外在表征,有时候朴素不是一种裸露与丑陋,而是一种最高级的美感,一切物质的原始状态具有着不可抗拒的神秘感与美感,未经加工的自然状态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日本禅宗美学遵循返璞归真这一思想,因此使用尽可能未加工的天然材料。将人为痕迹降至最低,使所创造出的物品更加接近自然状态。

    禅宗在唐时由惠能创立,宋元时传入日本。在中国,禅宗吸收了大乘佛教般若空观和魏晋玄学“有无”与“自然”的心性理论;而日本禅宗并不是简单照搬中国禅宗的思想,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本土宗教神道教“万物有灵,神皇一体”的教义和原有佛教末世观的影响,其形成的思想与哲学基础与中国禅宗迥然不同,因而在意识形态与文艺中的禅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禅宗思想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迥异的风格、境界。
    中国的禅宗意境,是在善的前提下追求美的最终目的,呈现空灵、冲淡之美,富含着无限的生机。日本禅宗意境因其侧重点的不同分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寂”为情感基础,看重无常,并喜爱与无常相伴的悲伤情绪,发展出幽玄的空寂与风雅的闲寂两种意境美;一种是与武士道的精神相结合而产生的勇猛刚强、超越善恶的纯粹之境。

日本禅宗和中国禅宗

初冬暖阳·个园

美学表现与分析

禅宗“主体否定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体现,用所谓“无中万般有”的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总结下来便是“和、敬、清、寂”。

前言

枯山水

枯山水的美学思想

    禅宗的“天人合一”、“梵我合一”的观点贯穿枯山水设计的始终。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共同存在。

“幻”与“空相”是佛教审美哲学的核心。枯山水需要人静坐静思,消除杂念去欣赏,一沙一叶,风吹花落,沉思在这片禅心之园,使心平静,感悟美。眼观景,心悟道,感受设计师在沙石间对禅的理解,再与自己当下的“悟”结合,最终去体会信手拈花,迷在“自心”的乐趣。

    枯山水是日本脱胎于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是贯穿着日本“朝花夕落”以及对于“岛屿生存忧患”的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的寺庙园林。
典型的枯山水庭院几乎都集中在日本的古都——京都。除了京都龙安寺庭院及银阁寺庭院之外,还有数不胜数的著名的代表作,如东福寺的本坊庭院、西芳寺庭院、桂离宫庭院等等、大德寺大仙院庭院等。

    传统的枯山水庭园是专门供人从寺院的阁楼或是高处观看的,除非是为了进行打扫,否则谁也不许进入庭园。在枯山水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能够对人的心境产生出无穷的力量。
    日本庭院追求营造一种禅意的空间,而这种空间更在乎精神上的塑造,追求精神上的领悟和情感上的共鸣。庭院有意识地“借景”,把大自然的景缩小迁移到院内,为了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一个与内心对话的通道以及美学艺术。在日本,有个说法叫做“市中山居”,意思就是叫人把生活琐碎烦恼的事,从忙碌的生活中抽离,进入市中心仿如山景般的庭院。进入庭院中,人们就得澄清心境,振作精神。
    例如像自然风景式庭院中的净土式庭院,它就以池、石、泉、树等多种元素组合创造出极具季节性的庭院景色,让人们充分感受自然,在极其寂静清和的环境中,牵引人心感受大自然的环境,透过冥想,去清净人的五官和五感,感受事物最真实的一面。

禅宗的哲学正如禅宗所推行的修行方式一样,"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顺其自然,简单易行,不修行为修行,不追求为追求,贴近自然,技合与道。并由此而产生了剑道、弓道等等,尽皆都是从原本的杀戮技术演变而来。

早在日本僧人入南宋学禅之时,就把南宋茶艺引入到了日本,并把吃茶作为参禅的一种重要方法。园尔辩圆更是在南宋径山制茶技艺上发明出了日本"抹茶"。这些都直接催生出了日本的"茶道",禅宗的吃茶参禅的方法也逐渐风靡到整个武士阶层,进而影响整个日本武士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现在日本的煎茶道、中国台湾地区的泡茶道都来源于中国广东潮州的工夫茶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  道

千利休一直深受禅道美学的影响,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的侘寂之美,认为万物皆是不完美的。在禅宗中安于简陋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提出“侘”是茶庭的灵魂,便把这种精神与茶道追求的美学结合了起来,就是所谓:麁相。麁相的日文原意是 “ 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寂び 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拆解来说,侘寂之美有几个核心:自然,缺陷,枯槁,简素,幽玄,脱俗,静寂。这也是后世所说的日本茶道七大美学文化关键词。这七点也与千利休的茶道精神“和、敬、清、寂”相辅相成——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不完美与简单的真实,清新脱俗隔离尘世纷扰,让心安静下来,才能感受更多获得启发。满满的禅意和哲学理念在里面。

千利休

初冬暖阳万物藏
岁月沉香悦时光

茶道“四规”,即“和、敬、清、寂”。
    “和”是平安和平之气氛;“敬”是尊敬长者,敬爱朋友;“清”是清静;“寂”是达到幽闲的境界。茶室多设在花园内,茶室内陈列着古色古香的壁画、雕刻品和“插花”,中间放着炭炉茶釜,炉前摆着各种茶具。客人进入茶室后,主宾相互致意。

茶道七则:
①“点茶”有浓淡之分。
②茶水的温度要按季节不同而改变。
③煮茶的火候要掌握适度。
④使用茶具要能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⑤备好一尺四寸见方的炉子。
⑥冬天炉子的位置要摆的适当并使其固定。
⑦茶室要收拾清洁并插上花,花要与环境相 匹配,以显示出新颖、清稚之风度。

    花道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属于日本艺术8大”道”的其中一种。日本花道是禅宗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经常通过花道独特的语言,运用艺术对比的技巧,表达生与死、新与旧的矛盾,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日本花道(日语:かどう,英语:ikebana)最早来源于中国隋朝时代的佛堂供花,传到日本后,其天时,地理,国情,使之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先后产生了各种流派,并成为女子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各流派其特色和规模虽各有千秋,但基本点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贯穿于花道的仁义、礼仪、言行以及插花技艺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韵之中。

花道

    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变化明显,为花草生长提供了优惠的条件。春、夏、秋、冬都有大量应季的鲜花开放,为美丽的大自然增辉。对于日本人来说,在用鲜花装饰室内的习惯养成之前,他们就已同鲜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日本人的祖先对充满生命力的花儿抱有一种恐惧感。似乎花儿是神灵的再现。对花儿的这种认识至今仍反映在日本的祭祀仪式当中。如日本大神神社的镇花祭、京都今宫神社的安息祭就属于这一类。人们相信樱花是神的意志的表现,所以创造了诸如上面提到的民间祭祀。
人类本身具备美的意识,花儿的娇美,使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转向审美的一面。利用花儿的美丽装饰环境。花儿成为欣赏的对象。
佛教经典中有不少关于供花的记述。供花包括撒花、花蔓、玷花。撒花是印度人迎送客人时的礼俗。花蔓用于头发装饰及脖颈装饰。传说释迦牟尼就是玷莲花传授佛教真谛的,可见佛教与花儿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已经十分密切了。供花成为建立功德的表现。衣械(将花卉插在宝瓶内)、宝瓶花(只插莲花等花枝)等插花法同佛教一道、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最初只是在寺院内流传。随着净土信仰的出现,供花的习俗也传入民间。可同时体现过去(结果实)、现在(开花)、未来(蓓蕾)的莲花成为供花的主要材料。鲜花除了作为神圣的供花以外,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欣赏之物。

他们尊重设计师的个性和情感,使设计师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思想和想象力,并使作品能够反映作者的心灵形象和心灵信息。
在日本的传统花道中,各种派别对花卉材料的搭配有许多具体规定,但基本上分为分为主材和配材,以花卉颜色、质地和季节作为区分。主材主要用于像夏栌这样的木材,配材是菊花或叶兰花等花叶材料。
花道注重季节感,如春季、夏季、夏季、秋季三季可见的夏季,春季强调其郁郁葱葱的绿色,秋季表现其森林染枫红色。就单从菊花一种花上来说四季开放的菊花也有春菊、夏菊、秋菊、寒菊的区别。
目前,日本花道协会已有400多个流派登录,其中花道根据风格、技法不同而衍生出各种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是池坊、小原流和草月流这三大流派。
插花升华为花道已不仅是一项简单的技能,而且是一门涉及许多文化领域的艺术,如宗教、哲学、道德修养和社会互动,集中反映了日本人的自然观、美感和伦理。
在奈良时代,禅宗随着中国佛教传入日本。中国禅宗的无我无意境界被应用到各种艺术设计和文学领域。中国禅宗与日本神道的融合,使日本美学呈现出深刻、神秘、孤独、轻松、悲伤的特点,提倡在凝神、静静的观察中展现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切怀念。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花道、书道、茶道和武术都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日本的花道也受到禅宗对美丽的否定的影响,提倡在贫困中保持精神富足的概念。它以简单的形状和纯净的元素,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植物的原始魅力。

尺八

尺八,中国传统乐器,唐宋时期传入日本。竹制,内涂朱砂拌大漆填充(地)外切口,今为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出空灵、恬静的意境。

藤原道山(ふじわら?どうざん),1972年7月10日出生于东京都,日本歌手。代表作为《East Current(东方流)》。

藤原道山出生于东京。受筝曲家祖母的影响,从10岁开始学习尺八,从师于山本邦山(1972- )。20岁时进入都山流师范学习。此后,以“道山”为名。

藤原道山

    藤原道山在东京都立小松川高等学校学习,199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音乐系国乐器专业。在校就读期间,曾获得安宅奖(东京艺术大学的奖学金,由原安宅产业股份公司会长安宅英一于1940年创设)。同年入同大学研究生院音乐研究专业。1996年通过NHK(日本放送协会)国乐选拔赛。1997年毕业于同研究生院。
此后,他不仅积极参与国乐的演奏会,而且还屡次同多种乐器及演奏家进行合作,其间,1998年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市(Boulder, Colorado)举行的国际尺八节,使他在海外也受到了关注。
    2000年,同古筝演奏家宫崎美恵子(みやざきみえこ)一道,结成二重奏组合“East Current(东方流)”,在开拓国乐新领域等方面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2001年,发行了他个人的第一张音乐专辑“UTA”。其后,他不仅参加日本传统国乐“邦乐”的演奏,而且与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音乐家交流,多次与不同的管弦乐团一起演出,开创了尺八新境地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音乐活动。
    2002年12月,参加了坂本龙一在埼玉超级体育场举行的“约翰·列农超级演奏会”。至今他不仅从事独奏,而且还参加各种组合,在全国范围展开了广泛的演奏活动,其音乐涵盖从古典到现代的各种体裁。由于他那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他正被视为当今最有前途的尺八演奏者而备受世人瞩目。

山川玄宗

1999年11月26日,山川宗玄回到杭州认祖。烟雨濛濛中,护国寺响起尺八名曲《虚铎》,750年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
当时,和山川宗玄一起来的僧侣想找一位中国的尺八演奏家,向他请教尺八演奏时的技艺,杭州的接待方一时语塞,因为当时的杭州没有人会吹尺八。
山川宗玄没有想到,尺八在中国已经销声匿迹几百年了。
那年,宋朝居士张参在杭州护国仁王寺修行,每天早晨他都会吹起这首祖传的《虚铎》,每当他吹奏的时候,日本的觉心和尚都会在一边静静地听着。
两人很是投缘,随后,张参将尺八吹奏的技艺教给了觉心和尚。
宋宝佑二年,觉心和尚带着尺八的制作技艺,和张参之徒返回日本,每当思念东土,觉心和尚就会吹奏起尺八。
觉心圆寂后,张参之徒虚竹和尚浪迹日本,建起了明暗寺,开了虚无宗,成为了普化一宗六派的源头,尺八也成为日本禅宗的法器之一。
时至今日,世界上热爱尺八艺术的人都会选择去日本拜师求学。没有人知道,尺八的故乡在中国,尺八是中国的乐器。
随着南宋最后的皇帝投海殉国,蒙古人将凤凰山麓上的宋皇宫付之一炬,无数珍贵典籍葬身火海,护国仁王寺被烧成灰烬,僧侣死走逃亡。
一次次焚琴煮鹤,中国失去的不仅是尺八的技艺,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传承。
在了解中国尺八面临的绝境后,日本尺八演奏家和田哲夫向杭州接待方表示,他想留在杭州一段时间,他可以免费教授尺八给想学的中国人。
和田哲夫教授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在中国绝迹750年的《虚铎》,这首由张参祖辈创造的曲子,终于回到了中国。
同时,山川宗玄在回到日本后,找到了日本著名的尺八演奏家塚本平八郎,在一番长谈后,平八郎也来到了中国,说起来,他师从明暗寺,算是张参的徒子徒孙。
护国寺大殿内,平八郎吹响了当年虚竹和尚留下的《虚铃》《虚空》《雾海篪》,这是明暗宗的法曲。
之后,他每年都会来中国传授尺八,往来的费用全部自理。
很多中国人说他沽名钓誉,没安好心,塚本平八郎说:“曾经,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教会了日本人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应该还礼,这是礼尚往来。”
每次教完曲目,塚本平八郎总在护国寺大殿虔诚祷告。在中国,平八郎拜在老笛师赵松庭门下,学会了循环呼吸法,他的尺八水平再进一步,终成一代宗师。
恩师去世的四年后,塚本平八郎来到台湾,他再一次吹响了尺八,这次他吹奏的很多曲目都是秘传曲目,他一首首地吹奏下去,将尺八所有的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四年前,塚本平八郎对恩师赵松庭的承诺:把尺八带回中国。
2019年9月,秋高气爽,南宋德寿宫旧址中,有一个年轻人轻轻吹响了手中的尺八,每个人的耳边都响起了空灵、辽远的声音,他叫刘畅,年轻的九零后尺八艺术家。
日本向中国传授尺八技艺,是日本的态度,而去学习,将它传承下来,是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我们不能一直沉湎于过去,告诉世界我们曾经有多少种文化,会过多少种乐器,如尺八这种远古流传下来的乐器,不应该只是摆在那里充作中国文化的装点。
它们是有生命的,要去拿起来,要去学,薪尽火传,那些古老的乐器就能永远维持它的生命力。

能剧

   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
   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禅宗直觉式的顿悟思维,不仅涉及了中国艺术的整体思维模式,而且对舞蹈创作的“意境”说、“妙悟”说等理论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它的“物我同化”说更是触及到了舞蹈创作灵感的产生。日本的能剧和狂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8世纪,随后的发展又融入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杂技、歌曲、舞蹈和滑稽戏。今天,它已经成为了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这类剧主要以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为脚本,在表演形式上辅以面具、服装、道具和舞蹈组成。

“能”剧——日本民间艺术形式。高度程式化的情节通过音乐、舞蹈、诗歌、服饰等表现出来,讲述古代武士、鬼魂个怨妇的故事。演员戴着各种面具,动作缓慢而有节奏,“我孤独寂寞,似苇叶飘零,与溪水相约,定将随它而去”,具有某种禅宗精神的台词吸引了将军和权贵。——《日本简史》 

      能剧的演员一般分为主角、配角和童角等。主角一般扮演的是非现实世界的神灵,是超自然的英雄化身。在演员表演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就是面具。它就像商家的招牌,如同圣物一般,是整个表演的灵魂。我们在日本动漫里看到的许多神灵的面孔也都来源于能剧,例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能剧演员们 都尊称面具为“圣”。在戴面具之前,表演者一般都会小心地从木盒中取出面具,两手捏着面具的正面说到“我要演你了”。这已经成为大多数表演者的传统和习惯,每当演员戴上面具之后,演员们就不再是自己,而是剧中的人物,并且每一个人物的灵魂都是神圣而不容侵犯的。

狂言

   有人认为狂言起源于八世纪或者更早的时候,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娱乐形式。这种来自中国的娱乐在以后几个世纪演变为猿乐。到14世纪的时候,在猿乐剧团中,表演严肃的能剧的剧团和表演诙谐的狂言的剧团有了明显的分别。作为能剧的一个部分,狂言得到军事贵族的支持,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明治维新以后,狂言由家族剧团维持下来,主要是出云和小仓流派。今天,专业的狂言表演者一方面独立表演,另外也跟能剧搭档演出。

野村万斋,日本著名狂言师,被誉为未来国宝。 属于和泉流的六世野村万藏家系。狂言师二世野村万作与诗人阪本若叶子之长子,狂言师六世野村万藏之孙。出生于东京都,本名野村武司。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邦乐科毕,主修能乐。曾任东京大学、御茶之水女子大学讲师,现(2005年月)为东京艺术大学讲师。2002年起出任世田谷公共剧场艺术总监(任期五年,且于2008年续任)。

1970 年三岁时就以《靱猿》一剧踏上了舞台。1994 年承袭曾祖父野村五世的隐居名「万斋」。同年,演出 NHK 大河剧《花之乱》的细川胜元一角《阴阳师》。1997 年演出 NHK 晨间连续剧《あぐり》的望月映介一角而获奖无数。电影的演出是演出黑泽明所导的《乱》( 85 年)的鹤丸以及本作《阴阳师》系列的安倍晴明。另担任世田谷公共剧场的艺术总监。预计准备演出英国经典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在六月公演。在日本公演后,决定在英国的沙德乐威尔斯剧场公演。以电影《阴阳师》为首,超越日本传统艺能界活跃的狂言大师野村万斋在国内外都受到极大注目。

俳句

作为日本的代表文学形式,俳句的创作与禅体验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成功俳句的创作,就是通过“无意识”的意识,来达到“悟”的境界。而“悟”,则是禅认识的基础,是对自身的洞察。铃木大拙认为,俳作者不带有自己的主观情感,而是融入自然物的内部,达到“悟”的境界。在日本文学创作中,禅学对于作者、读者和创作方法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

日本禅宗强调运用纯粹自然的、单纯的材料,通过极为简洁、单纯的手法来营造和表现自然,回应内心的空灵与冥思。风雅孤寂作为禅宗思想的变体,是俳句诗的“俳眼”,往往是醉出彩的地方。以静观自然的心态静观人生,则人生如同自然,达到“物我如一”的境地。

显而易见,俳句所展现的宁静无人意境,正是沉思冥想、心理平衡、超越尘世、忘却自我的禅宗与受其影响的俳人们意识深层审美情趣的外化。这种意境,既是解脱不平衡心理的凭借,又是内心感情外射的对象。在日本禅宗思想的导引下,在全面参与的关系中,俳句创作中的“风雅之诚”得以升华。

   禅宗倡导的“山林水鸟皆宗佛法“的内聚理解方式和“我心即佛”、“我心即山林大地”的外射观察方式的结合,使得日本人很崇拜大自然的草木山石等。在俳句中也多见此意象。在自然中追求自我精神的解脱,将自然作为精神复归之处。

川端康成(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1899年6月14日~1972年4月16日),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 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禅宗传入日本后,作为一种作用于人的意识形态的宗教哲学很快传播到日本各地,并迅速的渗入到文学领域,对日本的古典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幽玄”、“闲寂”等是日本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追求,同时也是川端康成文学作品的重要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文学有着浓厚的感情,其创作中也常常透露着日本古典文学式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也带有一定的佛教色彩。禅宗深受日本各个阶层的人们的欢迎和推崇。川端康成自幼命运多舛,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便愿意去接受这种禅宗思想,并信仰。

在川端康成的笔下,日本的传统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创作风格,是一个作家内心的自然流露及感情的升华,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们内心的追求。“孤儿根性”是川端康成宿命的悲剧,生命的不幸。之后人生道路中的痛苦与绝望、忧愁与无奈,在他的创作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川端康成一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的多部作品都有一定的体现。生来即苦、虚无思想、以悲为美、色空等禅宗思想可以说是川端文学的灵魂。

因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从小就与“死亡”亲密接触的川端康成,将小说中各种类型主人公的死亡,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将这种死亡描写得悲美交加。
日本是一个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国度,自幼禅宗佛教浓厚的成长氛围,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原因,使得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中一直追求融合其领悟到的禅宗见解和思想。但川端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不能简单以“宗教”二字概括言之。而是川端充分运用自己的拿来主义法,在汲取其营养之后,用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加以加工,结合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完美地呈现出来。他的小说作品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不仅有着悲剧美、自然美和圣洁的女性之美,更在艺术风格方面表现出独特的魅力——朦胧、纤细的语言之美;神秘、幽渺的艺术之美;纯真、洁净的性灵之美。每一种美,都是那么耀眼,但又带着淡淡的清香。
川端康成沉寂在自己的禅宗思想中,在空无中追求虚无的境界,在悲苦中追寻美好的事物,在茫茫的大千世界中体悟色空。对于死亡的悲美,在他的带领下,读者逐渐进入深层次的精神世界,通过内心的思考,去洗涤自己的灵魂。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将禅宗思想与西方的文学手法结合起来,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发展更上新台阶,给日本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1998年9月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剪辑师、制片人。

黑泽明的一生经历了日本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电影思想内核也受到外来文化与战后反思的启发,在创作生命旅途之中也显现出佛教禅宗思想,不难发现电影中弥漫着浓郁的东方宿命色彩与轮回观念。他在继承了日本古典传统美学中的“物哀”的同时,也崇尚禅宗哲学中的“无”,在穷极的“虚无”中凝视无常世界的实相。禅宗文化对日本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影响着日本电影的创作;禅宗精神在日本民众生活中的渗透,也对黑泽明的创作发挥着悄无声息的作用。

在电影《八月狂想曲》中,克拉克跟随老奶奶来到佛堂祭奠战争中死亡的人们,为他们诵经超度。老奶奶的孙子砖头在地上看见结成对的蚂蚁向一株玫瑰花的顶端爬去,镜头移动到花朵顶端时,诵经声戛然而止。这株玫瑰,也是片中主人公的开悟之花,由蚂蚁的意象来象征着追求和平的人们前赴后继的努力。玫瑰花是理性的觉醒,使长期生存在战争遗留的痛苦之中的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一定的宽慰,“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们对于无常的体会,对于生命和自由的终极探索,脱去心中忧愁繁杂之情,看见心的本真的清净污染,修行之人也应在外界障碍之中找寻到自性。
禅诗中的咏月之作不在少数,月亮在禅诗当中是佛性与悟道的象征,月光是清净空灵的,且在黑夜之中最为明亮,给人平静开悟之感,这恰如其分地符合着禅的境界,“皎月圆满。行于虚空。清净无碍。而诸苾 刍。不破威仪。常如初腊者。具足惭愧若身若心。”在《佛说月喻经》中有着这样的经文,用月亮的圆满与亏缺来比喻这比丘的德行与威仪,明眼人如同皎月一般出落于脏乱之中却能清净无染,无半点怯惧。

黑泽明的电影中也出现了许多明月的空镜头,在电影《姿三四郎》中,三四郎因与外派武士决斗而被师傅处罚,在莲花池中思过之时,抬头望见一轮圆月,而后三四郎望着月光洒在荷叶露水上闪烁着,顿时明心见性,眼前便出现了一朵洁白的荷花。这里黑泽明将月光洒在荷花上的光芒最大化,如同照进三四郎心中的一束佛光。三四郎本是具有佛性的,其自性本清净如月光,而因妄念心生邪气,又无法在妄念之中获得解脱。
月光如同修禅之人内心之光,《五灯会元》之中有多处抒写月光与禅心的警句,“若人心似月,碧潭光皎洁。” 《蜘蛛巢城》中,鹫津武时想在深夜杀害侯爷,自己称王,此时月亮不再是明亮的满月,而是一牙纤细的新月。此时主人公鹫津武时内心皆是狂妄的权力欲望,而禅的境界,是破除妄念,不为外力的诱惑侵扰而动其内心。这是黑泽明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弯月镜头,这部影片中武士的形象与内在也与其他影片中塑造的武士形象不同,鹫津武时在忠心与坚定的性格品质上是有缺陷的,这与另一部电影《乱》中意象相似,父亲遭到儿子背叛谋反,一时间众叛亲离,乌云压着月亮,月光仿佛像太阳一般刺眼,两种月亮都是表达了残缺的情

在中国电影中,“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范畴踊跃于荧幕,不论是从构图、镜头视角与长度或是光线运用,都颇具禅宗美学的静默和空寂的意境之美。而这种独特的审美在日本艺术之中也有相同的表现方式。在文学中,中国的“意境”之美大抵等同于日本的“物哀”之美。日本的造型艺术讲求“留白”,留白的本质在于将多余的部分去除,只留取艺术作品中的实体部分,剔除过多的装饰和配料,使得艺术作品整体质感更加贴近于大自然本身。这种思想受到了禅宗“虚空”思想的很大影响,在电影作品之中的运用,体现为烂漫素雅的自然色彩。日本的住宅建筑风格大抵以自然、简约为主,在住宅庭院之中常以“枯山水”的表现方式,出现许多依山傍水的优美自然环境。森林为日本民众提供了食物和住房,黑泽明常常借助森林,试图让人物在森林之中巡回澄明之境,而森林也是导演寄托情感与理想的所在。

黑泽明早期电影中最不可或缺的人物便是武士,可以说,武士和武士道的精神贯穿了黑泽明电的影生涯,武士道思想与禅宗思想有深厚的渊源,武士道作为日本本土文化的产物,融合着儒、释、道三家理论,其发展和融合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日本传统的神道教、中国儒家与禅宗三家思想支撑了日本武士道精神。
日本武士崇尚勇猛动武,武士们在战场上视死如归,为主公不惜余力拼死沙场的精神,受到禅宗很深的影响。另一方面,禅宗在日本兴盛之时,恰好是武士团渐渐形成到执掌政权之时,武士道吸收了禅宗慈悲、顿悟和空无的思想,鼓励了武士的精神,成为武士们的精神支柱,禅宗的修行方式和单纯直接的主张也更有助于武士陶冶精神和战斗锻炼。禅宗在武士阶层之间的传播和兴盛,是日本古代社会佛教影响政治的现象体现,也是武士政权发展的迫切需求。这种现象也使禅宗思想在日本民众之中更有立足之地,在日本的镰仓时代流行着“武士好禅” 的风尚,禅宗也被称为“武家禅”,人们甚至为日本禅宗就是日本武士的宗教。

《七武士》中的武士们经过几次与山贼的对抗,七个武士最终只剩下三个人,最后领头武士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说:“赢的只是农民,不是我们。”武士们为了农民的生存,不计报酬与生死,为忠义仁德宁愿舍生取义。禅宗思想为武士浴血奋战提供了思想动力,是武士们在杀敌时的巨大的心理支撑。
这种面对生死临危不惧的无畏感正是来自禅宗,禅宗塑造了武士的精神气质,让武士产生向死而生的生死观。在决定前路之后,勇往直前绝不退缩,这种精神就是禅宗所提倡的,生即死,死即生,不沉迷于哲学的沉思苦想,武士们的禀性同时要求了他们追求禅宗的精神,通过修禅进入“无我”的境界,摆脱了生与死的羁绊。另外,武士本就是苦行之道,生命随时都会消失,禅宗无常观也使武士们觉悟出人生无常,生死无常。这种无观点使得武士超脱困苦与生死,置于死地而后生,在需要作出选择之时,速则死路绝不贪生。

品 牌 设 计

1

日本著名禅学思想家铃木大拙说:“禅宗思想对日本设计的影响深远而广泛,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无 印良品品 牌所体现出的设计美学被认为是现代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神的美学”。其朴素无华的简单形式经历时间的洗涤过程中舍弃了那些华而不实追求潮流的形式理念。无印良品 所传达出 的朴素无华的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的设计以及生活概念和生活方式都高度契合了禅宗的摆脱形迹、明心见性精神,深刻地体现出浓厚的日本禅宗美学内涵。

品牌策略
如今人们的消费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嘈杂繁华的社会环境激发出忙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强烈的渴望与呐喊。无印良品传达出 的 朴素无华 的 外在特征和内在精神的设计,简化包装,力求达到淡化品牌意识,传达着一种让人们更亲近自然的新的生活哲学,它以亲民平实的价格还原了商品价值的真实意义而决 不 强调 所谓的 流行趋势,在设计中将产品的内涵提升到精神文化高度。

“无印”是指不需要任何标牌而是将产品还原到最真实的状态。“良品”则是突出人们的高品质生活状态,淡化产品的外在形式,以返璞归真的态度回归商品 价 值的 真正含 义。“ 无印良品”的理念,就是只留下原始的素材和基本的使用功能,而消除一切人为的加工和雕琢,令供人们去品味和挖掘最朴素的东西,以达到更为接近生活真实的目的。

材料取舍
日本的艺术设计历来有重视“素材”的选择,民艺学大师柳宗悦曾经指出材料是自然的天籁语言,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他们多选择纸、藤 、土 、竹、木材等自然材质。无印良品对设计、原材料、价格都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包装材质的选择非常用心,几乎都是低碳环保材料,处处体现一种健康舒适、简约贡朴的美感。无印良品 严 格忠 实材料的本身特性而不作过多繁冗的装饰加工,这体现了其朴素的审美品位。这种极简主义精神特别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的原则即“所有事物和谐的价值” 。强调和自 然的和谐相 处、爱护珍惜自然材料,在探求材料的本质特征的同时寻求其内在性灵之美,这些无不体现这日本美学设计中对自然和物本性的尊重。

设计理念
王受之先生说:“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经常不大采用文字说明,基本标题也可有可无,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设计内容,这种特点的产生原因,可能与日本的禅宗佛 教传 统重 视意 会有关。”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现代设计注重的是整个作品的意境传达,强调整体带给人 的感受。日本无印良品的创始人之一原研裁受“无即是有、多 即是一、一 即是多” 样宗 审美思想的影响,将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概括为"无中生有",他强调了:"无印良品的简化绝不是廉价化,它导向的是美学的具体表现"。无印良品产品的设计表达出一 种平 淡、含 蓄、简素和空 灵之美,人们能够用物质上的“少”去发现精神上的“多”。

无印风良品的设计风格由禅宗美学、日本文化等相融合后慢慢沉淀、自然形成。其设计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感悟自然真性的禅宗精神的反映,其追求简单质朴而没有 过多加 工装也表达了禅宗的本质特征。无印良品的设计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正如是一淙清流,以其独特的简单干净荡涤着人们的心灵,同时禅宗思想通过无印良品的产品 也潜 移默 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无印良品所追求的设计理念是让消费者在简约中发觉精细和深远的意味,通过精神情感上的感染力,吸引消费者。

结                    语

2

服 饰设 计

川久保玲

川久保 玲(かわくぼ れい;英文:Rei Kawakubo;1942年10月11日-)是一位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出生于东京,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1980年代前期,她以不对称、曲面状的前卫服饰闻名全球,受到许多时尚界人士的喜爱。此外,日本的知名服装设计师当中,川久保玲是少数几个未曾到国外留学,而且未曾主修过服装设计的特殊设计师。

她用禅寂之美与解构主义去挑战时尚界百年来的游戏规则,川久保玲品牌的创立让服装界重新开始思考身体与服饰的关系,服装背后的含义,以及日本女性在社会中的状态。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的三大美学意识,这种禅寂推崇不对称、不完整、残缺、谦逊、质朴的美学,川久保玲将反对正统原则的自我思想带入了自己的设计中。

他是日本著名的设计师,以其特有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但是他的设计却始终植根于日本传统的观念习俗及价值观。
他的服装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的特征,他将褶皱巧妙地运用到服装设计里面,使服装呈现出一种在自然形态下的美感,表现的是一种岁月的痕迹之美。他的女装设计简单,无结构,看似松散,传达的却是气韵的空灵境界,展示出的却是禅宗的灵性和朴实美学。

三宅一生

三宅一生每在设计与制作之前,总是与布料寸步不离,把它裹在、披挂在自己身上,感觉它、理解它,他说:“我总是闭上眼,等织物告诉我应去做什么”。因此他做出来的设计总会有一种让人出乎意料的感觉,要想做出完美的设计,需要的不仅是对材质质地的把握,同时还要有的是对材质可以表达出的内在的精神的理解,这就是“悟”。

禅意的色彩追求纯粹,日本的设计受禅宗的影响,设计中使用的大多都是“白 黑 青 赤”这种单纯的色彩,并视白色为尊贵、敬重之色。三宅一生的服装多用白色的材质比如日本宣纸,棉布,亚麻布料表现出来禅宗的净素之美。

50年前,高田贤三在巴黎推出了他的第一个时装发布会,随后长期居住在巴黎。他曾这样描述这座城市: "每一面墙,每一片天空和每一个旅人,都激发了我的时装创意。"
作为先于三宅一生、山本宽斋、川久保玲以及山本耀司开拓法国市场的日本设计师,高田贤三对于时尚史有着重要意义。他的作品,结合了东方文化的沉稳意境、拉丁风格的热情印花,还加上了高饱和度的色彩与丛林风格的印花,用鲜亮的颜色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活泼明亮、优雅独特的作品。
作为自由设计师的高田贤三,必须紧密地关注着潮流,研究其它时装屋的设计,在用传统的欧洲方式做设计的同时,将日本传统服饰的面料和剪裁融入西方设计中。
高田贤三的设计思想与禅宗中的自然美学相结合,创造出属于日本服装品牌与他个人独特的服饰语言

高田贤三

建 筑 

3

设 计

   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
                                              -----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从未受过正规的科班教育。他强调以简为美,以朴为美。他的作品以清水混凝土为主要材料,配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他注重人与自然的结合,利用大自然中的光、 影 、石做出来的丰富的效果,使人感觉到静谧,明朗。
他的作品中你既可以找到传统日本建筑中的木质雕花格子窗与矩形房间格局的影子,也可以体会到罗马神殿的强烈的空间感、存在感、光影感。他的作品给人感觉精致、简洁、细腻让人感觉、亲切、舒服。

他的设计与宗教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光 、风、 水教堂系列都是现代教堂设计中的经典作品。他的光之教堂,在绝对黑暗中凿出十字架的形状,并利用光的穿透性形成了著名的“光的十字架”,形成了抽象的,寂静的,纯粹的,肃然的,几何的空间。表现出一种自然外物的空寂,它以"象外之象、意外之意",描绘出一个极静的空灵意境。

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性地融合了东方美学与西方建筑理论;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出“情感本位空间”的概念,注重人、建筑、自然的内在联系。他所设计的教堂。目的是将人从繁华喧闹的都市中引入到寂静的禅宗的自然境界。体现出对人与自然的尊重,在为现代人打造一片灵魂的栖息场所的同时,也给人在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禅的体验经验。

工 业   设 计

黑川雅之是世界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师,被誉为开创日本建筑和工业设计新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成功地将东西方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形成优雅的艺术风格。著名的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作品列为重要馆藏物。他设计的作品主要有灯具、照相机、饰品、手表、工业产品等。

黑川雅之

其具代表性的作品是Irony铸铁壶系列。砂模铸铁本身记录了铁的演变,并且可以在铁的表面上清楚地看到由温度和时间留下的痕迹由此消除了光滑金属表面的寒冷感,虽粗糙却美观。其表面的触感可以使材料成为主角,而简约的风格赋予视觉上美感。而他又不刻意去追求完美,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不可控因素,大小气孔自然地随机形成,可能存在杂质,结节和疤痕,但缺陷本身也是一种美,这是偶然产生的美。

“素”就是保持最朴实的本色之美,是不添加任何杂念的纯真。信赖自然,将一切依托于更大层面的事物上顺势而为,这就是存在于“素”背后的审美意识。或者说要活出本色,莫要人为的破坏宇宙既有的平衡。
黑川雅之说:“素”强调的是,人类不应该过分自负于自己的才能,面对自然时应保持谦卑的心态。没有刻意的人工干涉,才是与自然之美相协调的真正创造,这也是人类对大自然无条件的朴实信赖。Soban桌无论从材质,还是造型上都全面的解释了这一理念。原木色的材料,类似荷叶状的自然形态,都是对大自然的致敬。

日本的文化早些年其实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然后借鉴吸收兼容,形成了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风格。中国的禅宗文化使日本的设计具有一种幽深,玄奥,清淡,静谧的感情。然而既然禅宗文化源于中国,日本文化师承中国,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却不如日本?
中国现代的设计已经失去了最传统的精神的支持,如何使中国的设计像日本的设计一样,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吸收借鉴新的理念,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是值得深思的。

禅宗深刻且长远的影响着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对日本禅宗美学的分析与研究中,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一民族。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家具产品、建筑、服装、广告等中不断出现具有日本禅宗美学特点的设计,其以独特的美学特点打动并洗礼着使用者的心灵,给人以独特的美的体验。通过本杂志内提到的枯山水、千利休、茶道文化、茶庭茶室、尺八、俳句、五山文学、川端康成的文学特点、黑泽明的电影特征以及一些日本现代设计的案例分析,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日本人的生活追求及审美价值取向。
对日本禅宗审美的探究将有利地促进我们了解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出来的精华,这不仅是对于日本文化的探究具有一定价值,同时对于致力于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我们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日本的设计,重视细节,重视自然,讲究简单、朴素,讲究美学的精神含义,设计作品中既有现代的成分,也保留有传统的精神。“最传统的得以保留,最现代的绝不错过”便是日本设计的真实写照。

结束语

谢昕潭.浅析影片《寻访千利休》电影语言中禅宗美学的体现[J].电影评介、2014(22):38-39.
吴波.日本禅宗文化影响下的古典俳句诗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96-98.
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5):131-133+196.
霍耀林,单文平.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8(13):233-234.
王立峰.浅议禅宗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禅与茶道和武士道[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0(02):73-77.
廖亦莹,朱良俊.浅析日本禅宗园林意境在现代造园艺术中的表达[J].建材与装饰,2016(38):59-60.

姚雪艳.抽象的艺术——浅析日本禅宗枯山水庭园[J].园林,2000(03):12-13. 
张涵.浅谈日本禅宗美学对日本产品造型及包装设计的影响[J].艺术家,2019(04):89-90.
孔维奕.日本禅宗美学与极简包装设计[J].中国艺术,2018(05):62-67.
姜伟.浅析禅宗美学影响下的日本室内设计[J].大众文艺,2017(23):63-64.
刘美娇. 日本禅宗美学给当代包装设计的启示研究[D].吉林大学,2017.
唐睿.浅析无印良品中的日本禅宗美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33-34+37.
史雨婷,张荣强.日本禅宗美学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8(18):44-45.
张璟.论日本禅宗美学在日本现代设计中的呈现[J].才智,2018(01):214.
李晗.禅宗思想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以三宅一生为例[J].工业设计,2017(03):119+121.
张春卉.绘画与音乐中的禅宗“空”境[J].美术观察,2017(01):122-123.
李沙.黑泽明电影中的禅宗美学研究[D].长安大学,2016.
赵姗.禅宗思想对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影响[D].中国矿业大学,2016.
姜媛媛.浅析日本建筑设计中禅宗思想的作用与影响[J].大众文艺,2015(21):110-111.
张莹.禅学思想对日本现代服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

参考文献

电话:18231195811
邮箱:1700871594@qq.com
地址:天津市南开大学

日本禅宗美学及设计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