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鉴赏|中国画《松鹤四条屏》
徐悲鸿 中国画《松鹤四条屏》
徐悲鸿(1895年—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松鹤是自古以来人们喜爱的花鸟题材。松鹤多比喻标格出众,也比作长久之意。《松鹤四条屏》为徐悲鸿大尺幅精品力作。《松鹤四条屏》描绘的瑞鹤,有的栖于松枝,有的振翮欲飞,有的立于地面……鹤的造型沉稳、宁静、生动,鹤颈弯曲,鹤身以大笔勾勒出,并敷以白粉,尾部施以重墨,显其圆润的躯体特征及洁白的羽毛质感,鹤腿以书法般的运笔一挥而就,尽显其高挑和劲健。松树盘曲苍虬的主干采用了国画的一些技法,具有明暗体积变化,造型厚重结实,松针的表现也异于传统的绘画技法。整幅作品既有生动的造型、精彩的笔墨,亦有高妙的寓意。
每日鉴赏|中国画《翎毛花卉册页》
作者:庄芸
沙馥《翎毛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一) 绢本设色1897年纵23.8厘米 横27.5厘米 江苏省美术馆藏
沙馥《翎毛花卉册页》(十二开之一) 绢本设色1897年纵23.8厘米 横27.5厘米 江苏省美术馆藏
沙馥(1831年—1906年),字三春,江苏苏州人。
中国画《翎毛花卉册页》共十二帧,分别为海棠小鸟、桃花鹦鹉、蝈蝈桔梗、蚱蜢牵牛、蜻蜓玉簪、凤蝶菊花、蜜蜂牡丹、梨花八哥、水仙麻雀、螳螂野花、杨柳燕子、蒲草山雀。作品师法南田小写意风格,构图讲究,用色清丽。所绘题材都取自江南庭前院落、街角巷边常见的植物花草和鸟虫,花草品种包含了从春到秋,有的灼灼夭夭,有的雍容多姿,有的清新朴素。画家根据花草特点,或只染不勾,或点染结合。小鸟则姿态各异,有喁喁私语者、有展翅嬉戏者、有引吭高歌者,用笔简约疏淡、形神兼备。而花间草虫,则各自翩翩起舞、小跃低飞,逸笔草草、富有巧趣。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每日鉴赏|中国画《鸜鹆图轴》
北宋 赵佶 中国画《鸜鹆图轴》纵88.2厘米 横5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中国画《鸜鹆图轴》画三只鸜鹆,两只正在激烈相斗,一只在一旁观战。居于上方的那只鸜鹆似暂获优势,但下面那只不甘示弱,正回过头来用嘴狠啄对方向它伸来的利爪,真实地表现了它们之间激斗情景。鸟的毛羽蘸墨丝毛,淡墨渲染,表现出鸜鹆毛羽的浓黑深厚感。松树的鳞皮用干笔圈出,略施以淡墨。攒聚的松针,是由尖细的笔一根一根地画出,显露出松针的尖锐。
每日鉴赏|唐诗《雪》
雪
[唐]李峤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
作者:严勇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峤的一首小雪诗。
“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首联是说,瑞雪兆丰年,惊动千里华夏大地;天空阴云密布,浑然一色,使得九霄都暗淡下来。这是写“雪之瑞”。这里的“同云”出自《诗经·小雅·信南山》:“上天同云,雨雪雰雰。”宋代朱熹解释:“同云,云一色也。将雪之候如此。”古人以为降雪之兆。
一个“瑞”字,写出雪花来临的祥瑞之气。一个“惊”字,道出人们对于瑞雪之多的渴望与期盼。
“地疑明月夜,山似白云朝。”颔联是说,地上疑似明月照着的夜晚,高山好似白云笼罩的早晨。这是正面写“雪之遍”。
近看地上,积雪满地;远看山上,白茫茫一片。颔联运用两个比喻,形象地道出雪之广、雪之多、雪之亮。天地之间,到处都是大雪纷飞,银装素裹。
“逐舞花光动,临歌扇影飘。”颈联是说,追逐舞蹈,雪花随着光影转动;临到唱歌,扇子随着女子身影飘动。这是侧面写“雪之韵”。
雪的风姿韵态,在“逐舞”“临歌”中显得愈加迷人。宋人林逋《山园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无一“梅”字,尽得梅韵。此处也一样,无一“雪”字,却尽得雪韵,可谓绝妙至极!
“大周天阙路,今日海神朝。”尾联是说,大周王朝京都洛阳的天阙之路,今天四海之神皆来朝拜。这是写“雪之盛”。
“雪之盛”的背后是“国之盛”。真正要实现“瑞雪兆丰年”的,除了“雪”,更重要的是国家休养生息,轻徭赋,劝农桑,务积谷,这样才能真正让百姓来年丰收,国库充实,四方来朝。
农谚里讲:“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小雪节气,不管有雪没雪,都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诗文据《全唐诗》卷五十九,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辑校。赏析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每日名言|荀子: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荀子︾。此句大意为,君子重视自身的努力,而不指望上天的恩赐,所以每天都能进步。
善缘善言善语
人生感悟 之一
★月亮本无光,努力久了便会光芒万丈。
★慢慢来,所有的好戏都在烟火里。
★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也没有一朵花,到最后仍然是花。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我将玫瑰藏于身后,风起花落,从此鲜花赠自己,纵马踏花向自由。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
人生感悟 之二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是人间。
★人生漫长,晴雨交加,但若是心怀热爱,即使岁月荒芜,亦能奔山赴海,静待一树花开。
★每次归程,都是为了更好出发;每次停歇,都是为了积攒力量。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别在烂人、烂事上纠缠,保护好你所有的正能量。
人生感悟 之三
★接纳所有的不完美,看淡所有的不如意,放下所有的不顺心,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磨难过后便是福报,接纳才是最好的放生。
★真正的优秀不是别人逼出来的,而是和自己死磕。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
★所有逆袭,都是有备而来;所有光芒,需要时间才能被看到;所有幸运,都是努力埋下的伏笔。
人生感悟 之四
★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
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
★命运有三个转折点:1.原生家庭;2.
夫妻伴侣;3.觉醒的自己。若没有优越的家庭,如意的伴侣,就一定要唤醒那个强大的自己,重新洗牌。
★以只争朝夕的心态,做久久为功的准备按照自己的节奏,踏实走好每一步。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很苦,凭什么就你扛不住。人到了一定的岁数,自己就是那个屋檐,再也不能在别处躲雨了。
人生感悟 之五
★如果你想做一件事,马上就开始,别怕错。一辈子那么长,我们有的是时间来纠正。更何况,只要你开始,就会有收获。
★温暖、有趣,不必太激烈;三餐、四季,不必太匆忙。不疾不徐地把自己活成一道风景,还给生活最美好的样子。
★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真正能给你撑腰的,是足够的金钱,稳定的情绪,可控的生活节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那个打不败的自己。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当你想做一件事,
不要总纠结是否来得及,
立刻行动起来,
时间会给你答案。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只要你勇于尝试、
敢于挑战,
终会收获别样的精彩。
马拉松理论
生活中,
想要做成任何事都需要定力。
就像是跑马拉松,
刚出发时我们也许并不领先,
也不够出众,
但只要我们能够
坚持下去、
持续付出,
就可能逐渐脱颖而出。
不内耗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重要的是如何与情绪相处。
其实,
曾经的遗憾,
如果放到
往后很多年的人生里去看
往往会成为不值一提的小事。
相信自己改变自己
不要让“准备”成为拖延的借口,
行动就从此刻开始;
不要质疑自己的能力,
相信你远比想象中的更强大。
让书本和运动充实生活,
每天一点小小的改变,
告别消极、懈怠的自己。
原整理:陈月
万水千山
这是我国第一部讲述红军长征题材的彩色电影,上映于1959年,主要讲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与挫折,从强渡大渡河到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可歌可泣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
前几天呢,我与我家人一同观看了这部电影,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影片里李有国教导员说的一句话:“我都忘了,听说有人发明煮皮带吃,煮好了还有红烧肉的味道呢?哎,咱们试试看!”这个情景并不是杜撰,而是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红军在走入草地时一望无际,没有人烟,断粮了就不得不吃野菜、树皮来充饥。有的战士不小心找到有毒的野菜吃,轻了就会呕吐腹泻,严重了甚至会威胁生命。时任红二方面军政委任弼时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警卫员又找任弼时来汇报部队紧缺粮食的情况,任弼时看到警卫员身上的皮带,灵机一动说:“有办法了,你身上的皮带就可以吃!”警卫员不太相信就把皮带拿了出来,任弼时拿起小刀,每隔一寸就豁开一个小口,自己烤起皮带来,皮带快要烤焦的时候,就用小刀把焦糊的那段刮去,然后放进锅里煮,一个多小时皮带散发出难闻的味道,任弼时却夹了一块说:“来吧!我们一起来吃煮牛肉。”贺龙同志看到大家吃的津津有味的,也过来夹了一块儿,一边嚼一边说:“你们那还真有办法!”任弼时就下令部队可以吃皮带、皮鞋,甚至是马鞍套,同时也叮嘱大家要有计划地吃,有节制地吃。靠吃皮带等办法部队暂缓了粮荒,最终也走出了草地。
长征胜利后,任弼时吃剩下的半条皮带被保留了下来,如今收藏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八十多年来,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不畏艰险前赴后继,长征精神指引我们一路前行!
此刻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儿。就是这句:你守岛,我守你。这部电影《守岛人》改编自人民楷模王继才的真实事迹,讲述了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原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三十二年守岛奉献的感人故事。
2018年7月27日,王继才在岛上执勤时,突发急病不幸离世。就在那一天,王仕花刚好下岛看病,没来得及道别,在那一刻天人永隔。王继才践行了他守岛一辈子的承诺,而如今,只剩下王仕花一个人,她该怎么办呢?悲痛之余,王仕花写下了继续守岛申请书,道出了她的心声。开山岛就像家一样要继续守下去,也要守到守不动的那一天。可是,当她再次回到岛上时,心里却是空落落的,虽然岛上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民兵,水电气暖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可是她心里的孤独又能说给谁听呢?每当这时,她都会去岛上的苦楝树下唠叨唠叨,那是她和王继才上岛后种活的第一种树,也是陪他们时间最久的。可谁曾想,2020年冬天,岛上气温突然降至零下十八度,一棵苦楝树被冻死了,王仕花抱着那棵树痛哭,悲痛的心情更是久久不能平复。为了抚慰王仕花,守岛民兵开始在岛上种植松树、冬青等耐寒植物,一棵棵茁壮成长的小树,就像陆陆续续来守岛的民兵一样,扎根在这小岛上,这让王仕花感到温暖。
就在不久前,王仕花给王继才写了一封家书。信中说:从你离开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这些日子里,我没有一天不在想你,我知道你最挂念岛上的事儿,你放心,岛上一切都好。我想看过《守岛人》电影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结尾那一幕,年华老去的王仕花,一如既往地守岛,在升旗时蓦然回首,望见彼时英俊潇洒的王继才冲她微笑,一如往昔:花,你挥旗的样子比我好看。人这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儿就不亏心,我想这就是坚守的意义。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岛需要去坚守。我相信,王仕花会守下去,我们都会守下去!
原整理:陈月
守岛人
中国航天出征的号角
这是一盏很有年代感的铁路信号灯,它曾指引着一位老火车司机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通过一条神秘的铁路运往东风航天城。
这位老火车司机把最火热的青春都留在了祖国西北这片大漠之中。在东风航天城建厂初期,他和战友住地窝子、喝盐碱水,凭着手拉肩扛和简单的工具,建成了从发射场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生命线——清绿铁路。这条铁路确保了各种运载火箭、卫星和保障物资安全抵达发射中心。
后来一茬茬铁路官兵,接过老火车司机手中的镐锹,守护起这条战功赫赫的航天大动脉,这一守就是六十多年。六十多年后,循着他们的足迹来到这里,这条铁路全长近三百公里,沿途共有三十六个点号,看到战士们每天扒沙寻道,没有水的点号,战士们会每天制定用水计划,会把一盆用过的水视如珍宝;很多点号,近乎与世隔绝,没有手机信号,只有列车呼啸。战士们白天数道钉,晚上数星星,嫂子来队就像过节,孩子见了爸爸,却怎么也不叫。可战士们说,“狂风可卷千堆雪,壮士能抵万顷沙!”为航天坚守点号,为祖国甘受寂寞!
“北京,东风报告!”听!响亮的口令来自任务一线, 也来自每一个偏远的铁路点号,这坚定的报告响彻在老一辈航天员的内心,也传达到了我们新一代航天员的心中,吹响了出征的号角!祖国,东风报告!
整理:田雪芹
一朝守岛 一生报国
渔家姑娘在海边,练呀练刀枪,练呀嘛练刀枪!(歌词)
这是电影《海霞》的插曲,而电影故事的原型就是温州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女民兵也因此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海霞”。
1960年,国防部以毛主席的名义授予这群渔家姑娘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它激励着一代代“海霞”女民兵爱军精武保卫着千里海防。
2020年6月,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迎来了建连六十周年。我有幸的走进了这支英雄的队伍,近距离感受了“海霞”的风采。
东海之滨,一抹海霞映长空,两发信号弹,腾空而起,实兵演练拉开帷幕。只见90后“海霞”女民兵全副武装,出枪瞄准、急速射击,她们步手枪切换自如,单双人交替掩护,行进间发发命中。现场观摩的部队官兵都投来了惊讶赞赏的目光,因为他们知道,女民兵实际上进行的是特种兵的训练科目。
陈雪,是这演练队员中的一员,她的奶奶、姑姑也曾是“海霞”。“守岛就是守家,守家就是卫国”最美约定让这一家三代成为了“海霞”世家。今天陈雪的姑姑陈冬香带领七位老“海霞”也重回了靶场,他们平均年龄62岁,看!连贯的操枪动作,标准的卧倒射击,一人一秒一靶位,“爱岛尚武励志奉献”八个大字,枪响靶立。透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的动作已不再像当年那样干脆利索,但眼神依然坚毅,身姿依旧挺拔,老“海霞”们手握钢枪还能战!
一座岛,几代人,六十年坚守,岁月更迭,虽然花白了她们的头发,但生命中浸染了“海霞”的底色,青春的光芒就永不褪色!一朝守岛一生报国!海霞……到!海霞……到……
整理:田雪芹
追光人
1964年,伴随着这朵壮观的蘑菇云升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么问题来了,在核爆中心60公里之外,是怎么拍摄到如此清晰珍贵的影像呢?其实,它离不开这种光学玻璃,它是制作摄影机镜头的原材料,与普通玻璃相比,它透光率高,透光匀称,采集图像更精准,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物资。可在建国初期,我国并没有自主生产它的能力,那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位追光人——中国光学之父、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
您想象中的“追光人”是什么样子?也许是身着白大褂和一些精密仪器打交道;也许是去观测星辰大海。而1951年,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的王大珩,他的追光之旅却是在一片废墟中开启的:白天,他化身为建筑工人同工友一起刨土、搬砖、建场馆,累了、饿了就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灰头土脸;晚上他成了守夜人,在临时的办公室里抓紧一切时间搞研究,去筹划实验室所需的设备。后来他成了锅炉工,在溶制光学玻璃的时候,他和光学家龚祖同一起,搭炉子试工艺。在当时,溶制一炉玻璃至少需要几十天,还需要人工对玻璃液进行24小时不间断地搅拌,日夜生活在炉旁,成了他的真实写照。就这样,在凡事都爱一竿子插到底的王大珩的带领下,1953年,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溶制成功。
第一炉光学玻璃,历经半个多世纪,它仍然晶莹璀璨,而王大珩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由他主持研制的第1台电子显微镜,第1台红宝石激光器,以及多种大型光测设备相继问世,对原子弹爆炸,人造卫星上天做出了突出贡献!
穿越历史长河,一代又一代“追光人”继续奋斗,谢谢他们!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浩瀚的宇宙太空,让我们向这群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
整理:田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