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浅议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革命”

其他分类其他2025-01-02
12

浅议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革命”

作者:徐小贤

浅议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革命”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乐于探究,并热爱科学;学会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相比于以前的自然学科的教学理念有很多变化,本文主要从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谈谈相关转变,主要有教学理念的“革命”、科学探究活动的“革命”、教师评价语言的“革命”和教育信息化给科学课堂带来的“革命”等转变。是撰写者经验的总结,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革命” 教学理念 科学素养 探究过程 评价语言 信息化
引 言:科学课程已经实施了十余年,在教学理念等很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本人在总结个人的教学经验时,想将科学课程教学与传统的自然课程教学的转变很好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平时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本文。本篇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谈了科学教学的转变,主要是教学理念的“革命”、科学探究活动的“革命”、教师评价语言的“革命”和教育信息化给科学课堂带来的“革命”四个转变。针对这四个转变,详细结合了本人在平时教学中的实践,拿出来与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乐于探究,并热爱科学;学会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课程已经在我校实施了十余年,在教学理念等很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根据我的教学实际经验和我平时的思考,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革命”:
1、从“注重传授知识”到“注重培养科学素养”的改变: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的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科学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另外科学知识、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学会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我们现代的学生所要拥有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知识、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该更要注重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我在教学“用纸搭桥”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会的知识,展开想像,设计出既节省材料又有较大承受力的用品模型。学生的思路十分开阔:有的说“把桌椅脚做成角钢形”;有的说“可把桌内底板做成曲面形”;还有的说“塑料直尺容易断,把它改成三棱形”……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并顺势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改?这样改,有什么好处呢?”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反思自己的想法,在反思过程中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得到培养。科学课的教学重动手、过程、提问、运用与创新。这样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
2、从“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的改变: 
        科学课的教学重视学生的观察、信息收集、数据整理的过程,要求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达他们的收获,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

        例如我在让学生做肥料袋时,如果教师课前将蚯蚓等物品帮学生准备好,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分析、讨论,这就使得学生没有参与感,还可能最后会还是由教师直接讲解了事,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学生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培养。我们应该要利用好农村这一天然的科学资源,我在课前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来一场寻找蚯蚓比赛,每两个学生为一个小组,看哪个小组最先找到蚯蚓。这样,有经验的学生就会很快挖到蚯蚓。寻找蚯蚓的过程中,还让他们要记录挖到蚯蚓的地方的环境状况。小比赛结束后,我们重新回到教室,汇报所挖蚯蚓的环境,来研究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肥料袋的制作,还探究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这一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所得出的结论也不是由教师讲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亲历探究得到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从“教教材”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改变:
        人都有好奇心,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强。科学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根据课程要求,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科学课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立足课堂教学,更应引领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指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在课余就没有办法进行观察,也不会怎么观察,这样就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一些闲置的空间开辟了“科学角”,把自然界中的事物“搬进”校园、教室,以便学生观察学习。
        我们设置的“科学角”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类。在室内主要是放置孩子们带来的盆栽或动植物的标本。室外,我们充分利用校园里的空闲土地,开辟一块“种植园”,种植科学课上需要学习的、易种植的植物,这样,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在科学角里实验观察。平时,我们就让学生分组维护室内和室外的植物,浇水、除草、松土、施肥等,这些维护活动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另外,我们还让学生在家里饲养一些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4、从“注重个体”到“面向全体”的改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满足于有部分优秀学生学好,而忽视了作为大部分的一般学生,在很多的实验课上,我们只看到在操作的都是优秀的学生,而大部分一般的学生则只是观众,没有动手的机会,教师也好象在怕他们动手会不成功,从而影响了课的质量。这显然与新课改思想相矛盾。小学科学教学必须适应和满足多样化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交往或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交往转变为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相结合,有机融合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从情感、思维和行动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都能有所发展。
        如在我所听的一节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运水的实验,教师先用一些富有激情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把单纯的实验变为运水比赛。结果在实验中,我们看到,每个学生都在为自己的小组做贡献,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实验中。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改变以往教学中由教师主演,少数“尖子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陪演的弊端。

5、从“预设性”到“生成性”的改变:
        教师上课之前都要备课,在课堂上也是按照自己所备课的思路进行教学,如果学生不能按照事先的设计进行学习,教师会想方设法地往设计好的思路上引导,即使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了新发现、新创意,教师往往也会因为要完成教学任务的缘故,而不敢放开让学生探究。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有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在他们学习的角度上来说,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值得研究的,他们都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因此,在课堂上会有很多生成性的东西产生。有些是我们事先已经预设到的,教师往往会处理得很得当,但是还有一些是我们事先所没有预想到的,有时候会弄得教师措手不及,那这时就更需要我们教师恰当地处理了。
        对课堂上的这些生成性的东西,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就会让课堂因为生成而更美丽。
        例如,我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在做“改变形状可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实验时,因为准备不充分,使得实验失败,一开始学生议论纷纷,认为是是老师的说法有错误。当时我就这个失败的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实验会失败。结果在讨论与动手实践中找出了失败的原因,并最终将实验做成功了。这就是课堂上的生成,但也是在备课中应考虑到的问题。课堂因生成而更美丽。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革命”: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能只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课的探究主要分准备性探究、课内探究、课后探究和延伸性探究四类。
1、准备性探究
        准备性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如在教学《叶和花》一课前,布置学生采集不同形状的叶。如在教学《根和茎》一课前,让学生采集不同的根和茎。在采集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叶的形状、颜色等,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2、课内探究
        课内探究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自行探究活动等,由于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一般完成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同时,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和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3、课后探究
        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上《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我把“改变物体的重量”实验留到课后,让学生结合查资料来进行研究。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好品质。
4、延伸性探究
        延伸性探究是在学生学习完一类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的探究,并要求写出探究心得或者科学小论文。如在学习了《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后,我要求学生每人种一棵植物,并观察研究,写好观察日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每天都有学生拿观察日记给我看,让我指导。

三、教师评价语言的“革命”:
        在传统的课堂上,我们总是能听到教师在呵斥学生。而在新教学理念下,我们教师更多的应该是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向好的一面发展,而不能简单粗暴的呵斥了事。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我们该怎样激励学生进步呢?我在教室张贴了一张表,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一颗颗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充满着表格,这是孩子们点滴进步的见证。
        为了鼓励孩子发言,我在上课时,总是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不好?”激励性的语言,期待的目光,使孩子们把小手举得很高很高:
        “我还知道……”“你知道的真多。”我夸奖他。
        “我不认为……”“你有切身体会。”我鼓励他。
        “我认为……”“你考虑得真周到。”我表扬他。
        “我有个新的发现……”“你真细心。”我赞美他。
        “我还有新的解决办法……”“你真会动脑筋。”我称赞他。
         ……
        在我一边鼓励、夸奖的同时,我拿出一颗颗小星星,贴在发言的墙上的同学表扬栏里。
        评价,作为教学的反馈方式,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普通的话语,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这种及时性的评价,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最能触动孩子们的内心。
        我收集整理了目前教学上比较好的口头评价语言,我称之为“激励语”。经过收集和整理并加以创新的激励语一共有一百多条,我将这些激励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激励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也让他们在得到肯定与赞赏时获得了成就感。
四、教育信息化给科学课堂带来的“革命”: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了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了教育的创新与变革。同样,教育信息化也给我们的科学课堂带来了重大变革。
1、课堂结构的改变:
        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内,以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很多知识性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外粗略掌握,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让学生来进行科学自主探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享受。
       如我在教学《空气有质量吗》一课时,由于关于空气的一般认识,是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就能获取的,所以我在课堂上,就没有过多的进行知识传授,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给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我们就能充分保证学生探究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探究的更充分。
2、教学手段的改变:
        信息化时代的课堂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层出不穷,这些手段的出现,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科学探究活动中有很多是不容易描述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我们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我在教学《声音的传播》一课时,本课中认识鼓膜的作用是相对较难理解的部分,我就通过一个短短的微课视频,让学生明白了鼓膜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简单多了。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必然要讲到土壤的形成,如果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并不容易接受,我通过播放一段视频给学生观看,视频中有动画有图片有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
3、资源共享的改变:
        农村学校由于受到设施设备和师资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科学教学还存在很多的瓶颈,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有效地突破了这些瓶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好的资源直接传达给我们的学生,将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发达地区老师的教学。
        以上仅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感悟的点滴,这些观点还并不成熟,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思考,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H5动态3D仿真翻页电子杂志在线制作与发布平台
网址:flbook.com.cn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