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行业资讯速递-2022年5月第1期_副本

其他分类其他2022-05-17
403

行业资讯

速递

01

Insurance industry information

总第08期

2022年05月13日

【热点聚焦】

透视互联网保险新格局
—客群大迁徙的时代,“Z世代”最大爆点将出

【政策解读】

银保监会:初步拟由四大行在部分城市开展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

【政策解读】

银保监会:商业养老理财产品不得宣传预期收益率

【热点聚焦】

关注“一老一小”,友邦携手客
户创新打造“友未来”和“如意双享”

【热点聚焦】

一季度寿险净利骤降40%
—举目皆是负增长,如何再翻盘?

one

01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5月第1期 

关注“一老一小”,友邦携手客
户创新打造“友未来”和“如意双享”

科技进步,数字化颠覆传统模式;消费升级,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崛起;人口结构变化,健康保障及财富管理需求日益迫切。众多因素作用下,保险营销逻辑正在发生本质的革命——
不再以产品本身为中心,而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重点不再是把保险产品卖出去,而是要知道“卖给谁”;不再被动地囿于产品低频、低粘度困局,而是积极地切入需求场景、打造服务生态,以高频、高粘度、有温度的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对于保险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颠覆式创新的挑战、一次系统性协作的考验,更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在营销逻辑重构的过程中,作为行业发展风向标的友邦人寿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4月初,友邦人寿重磅推出“友未来”年金保险与“如意双享”保险计划,以“一老一小”的需求痛点为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点,加大保障力度,拓展保障维度,引起市场热切关注。
从这两款产品计划可以看到,友邦人寿正以客户驱动业务创新,重构增长逻辑,在增强自身发展韧性的同时,也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创新路径。

热点聚焦

01.产品创新
“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

重磅推出“友未来”与“如意双享”,折射出友邦人寿产品战略正围绕“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断升级且迅速落地。
这种战略升级的显著标志就是“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重新定义客户角色,客户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购买者,还应当是产品服务创新的设计者、共同抗击风险的合伙人;客户的注意力在哪里,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点就在哪里。
品质养老无疑是老龄化时代客户最为关注的急难愁盼的问题之一。如何增加养老产品的风险狙击力,解决客户需求痛点?友邦人寿的做法是从倾听客户声音开始。
此外,针对客户不只关注未来的养老,还格外关注家庭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这一需求痛点,“友未来”还将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投保年龄拓宽至男性0至60岁,女性0至55岁,快速的价值平衡,高确定收益的累积、长期持续的保障可以满足客户对教育、婚嫁、创业以及养老等人生重大节点的资金需求。同时,付费年限的灵活度也让客户有了多重选择的机会。

——以0岁男,20年交、年交1万、保至105岁为例,客户可在22至25岁四年内,每年部分退保领取1万现金价值,以补充教育的资金需求;30岁时,一笔部分退保领取2万现金价值,以补充创业资金需求;60岁起可以选择月领年金,每年累计约3.5 万。据测算,客户满期生存总利益高达总保费的约8.14倍,最大限度发挥了保险作为家庭财富储备的有力补充、抗击风险的作用。

除了养老产品之外,重疾险产品创新也有客户参与设计的身影。
以“如意双享”同步推出的儿童产品计划为例,既有健康保障,又有财富保障,120种重症,覆盖了可双倍理赔的白血病等少儿发病率较高的重症。返还方面,罹患轻、中症不影响满期给付,到期后可100%拿回全部已交保费,保障仍然有效,持续终身。且保费价格也极其友好,接近不返本的终身重疾险。

 2022年5月第1期 

透视“友未来”和“如意双享”的创新点,除了产品设计客户参与度高这一亮点以外,其精准匹配、细致入微的服务生态也格外引人瞩目。
针对“友未来”覆盖生命周期长、服务维度多、灵活性高等特点,友邦人寿通过“佑未来+北上广直通车(升级版)+康养管家(升级版)”多元服务组合,满足客户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需求。

02.服务升级
追求服务的产品化、品质化、品牌化

比如,“佑未来”通过佑儿易查、佑儿易问、佑儿易诊,满足客户儿童期的健康服务需求;“北上广直通车”针对所有客户,特别是非北上广客户提供信息咨询、就医协助和就医接送服务;“康养管家”则针对步入养老周期的客户协调康养资源+康养服务。匹配“如意双享”产品计划的服务生态则由“愈从容+北上广直通车(升级版)”组成。“愈从容”针对所有客户,如疑似或确诊重疾,提供从容评估、从容看问、从容应对、从容慧诊、从容营养五个维度、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及就医问诊、治疗康复服务。

紧跟产品形态精准匹配服务的背后,是友邦人寿“服务产品化、服务品质化、服务品牌化”“三化”理念的实时落地。

从“愈从容”、“佑未来”到“北上广直通车”,再到“康养管家”,一个个特色服务不断丰富着友邦人寿的服务生态,实现着服务的产品化、品牌化。此外,友邦人寿认为,服务品质是增强客户体验、客户粘性、客户忠诚度,从而形成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点。对此,在整合上下游服务资源的过程中,友邦人寿一手抓服务考核,严格准入标准及抽检考核,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一手抓服务链条,将零零散散的服务串起来,杜绝服务断点,保证服务的连贯性。

热点聚焦

一款创新产品要想破解现实痛点,满足客户既要又要的全面需求,不仅要突围思维藩篱,找到创新的切入点,更要有全维度的专业能力确保产品迅速落地——比如高超的精算能力、稳健的财富管理能力、精准的客户触达能力,才能确保创新产品落地生根、开花结实。
产品创新闯过了落地关,紧接着就要闯触达关。在“友未来”和“如意双享”产品计划的营销推广过程中面临着两个难点,一是如何让客户认知保障缺口以及需求;二是“友未来”和“如意双享”灵活性强,需要营销人员具备更高的产品技能,帮助客户设计出最匹配其保障需求的产品计划。友邦一方面组织营销员深入学习‘友未来’和‘如意双享’产品计划的形态功能、组合原理以及保障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的辅助工具、专家讲座等活动帮助客户更深入地了解产品功效,以及在应对环境变化方面发挥的作用。”
其中,“辅助工具”包括友邦人寿针对“友未来”打造的养老计算器,以及针对重疾保障类产品打造的智能化配置工具。
“客户输入年龄、性别、目前收入情况、个人社保账户余额等基本信息后,养老计算器就能自动测算出客户未来的退休金额以及养老金替代率,那么客户自然知道要实现基本养老或者品质养老的缺口是多少。”
一方面通过科技赋能、辅助工具化繁为简,让客户更快捷更精准地了解自己的风险点以及保障缺口;另一方面,则通过专家讲堂,邀请各个领域专家讲解民生密切相关的各类话题,通过公众教育让更多客户识需求,懂保障。

“最近国家出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我们将邀请包括北大在内的知名高校的教授深入解析这一制度出台的背景、当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缺口、未来的改革方向等,让人们通过了解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养老保险意识,未雨绸缪做好准备。”

03.专业赋能
全维度能力加持支撑产品落地、精准触达客户

 2022年5月第1期 

后疫情时代,既有的商业逻辑和秩序被打破,商业世界正经历着以人为终极节点的营销变局。
透过“友未来”和“如意双享”颠覆式创新,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客户思维与专业思维正是友邦人寿迎战后疫情时代的底层逻辑——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运营,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主义为遵循,破解痛点、求解双赢。
这也正是步入高质量发展周期的保险企业正在探索的企业与客户正和博弈之路——不是控制和拥有,而是彼此赋能加持、共创价值、共享发展。
让客户参与产品设计,让服务成为产品的一部分,不断打磨产品直击痛点、服务传递温度的精准度、颗粒度,友邦人寿正以全新的思维与行动重新定义客户角色、客户价值、客企关系,为身处新周期的保险业带来了新启示、新样本。

后记
以客户思维、专业思维探索双赢之路

two

02

part

热点聚焦

政策解读

 2022年5月第1期 

一季度寿险净利骤降40%
        —举目皆是负增长,如何再翻盘?

来源: 今日保

如何真正活下来?

随着上市险企一季报的发布以及各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陆续披露,2022年开门红的全景也得以浮现,其惨淡之状,不忍直视。
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寿险业净利润断崖下滑:

随着外部环境越加复杂,新单保费、新业务价值、人力等重要经营指标还在不断恶化,这让寿险业对本就倚仗有加的投资更加依赖。而投资利差不但几乎成为目前行业盈利仅剩的手段,也是在巨大经营压力下维持寿险业保持增长扩张的最大底气。
2022以来,资本市场的萧条表现,险企投资收益几乎纷纷扑街,综合投资收益几乎皆为负,这不禁令行业更为悲观。
虽然如此利润表现并非史上首次,比如2020年一季度行业利润便同比减少了570亿,下滑幅度达达到45%,但当时受到疫情初起,开门红经营被打断的影响,一季度后险企们仍能靠大规模增员,再打一波业绩。
如果我们再将这一结果放大,2020年一季度已然少收了570亿,2021年同期利润增加了78亿,今年再度减少320亿,艰难程度更加一目了然。是故,对于大部分寿险主体而言,不仅需要认清维持寿险昔日繁荣和持续增长的大多数条件几乎已不复存在,甚至还应该认识到:抛开所谓的增长,乃至盈利的幻想,最应该考虑的应该是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真正地活下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样的势头。

已公布季度报告的70余家公司普遍利润负增长,合计净利润同比减少了约320亿,同比骤降超40%。

 2022年5月第1期 

盈利能力同比上升的公司8家公司中,除了去年基数偏低的平安人寿以外,多为专业型养老险、健康险公司,以及几家中小寿险公司。
其中华汇人寿减亏0.36亿,长生人寿实现同比扭亏为盈,而利润同比增加2.87亿的幸福人寿,已经足以称得上是这一季度的“寿险之光”了。

这样行业性的盈利缩减下,则是大量公司的亏损。

据统计,2022年一季度,43家寿险公司净利润为负,占比近六成,而且在多家公司偿付能力报告没有披露的情况下,亏损的公司数量已经较去年同期的22家翻了近一倍。包括太平寿险这样老牌巨头级的名字都赫然在列,足见今年形势之严峻。

01 负增长蔓延,九成险企盈利倒退,保费大盘出现动摇 

在已披露偿付能力报告,并且与去年同期具有可比性的73家寿险公司中,有65家公司利润下降——或盈利减少、或出现亏损、或亏损放大,这些公司的占比近90%

 2022年5月第1期 

如此局面下,作为行业最后的体面,保费的增长也开始摇摇欲坠。2022年一季度,行业可比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不足2%,与去年近乎持平。即使考虑到未在统计之列的公司,基本也不会改变这种局面。而受到疫情大面积影响的2020年一季度,全国保费的增长率还有2.2%。
相较于2021年同期22家寿险公司保费出现负增长,2022年一季度中,保费负增长的公司仍然有18家,还包括了多家头部大型公司在内。这也昭显出,保费大盘已明显松动,也许行业性的保费下滑将不会是很久以后的事情。

更何况,这样的增长是由续期保费和大量的银保新单所支撑,作为寿险行业的核心渠道,个险新单的不断下行正在进一步影响行业的业务质量以及未来的盈利状况。这其实也让广大公司视为经营底线的保费增长,不断地失去实际意义。

02 利差崩盘,55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又到经营模
式反思时

行业投资表现不佳,被认为是今年一季度利润大幅下滑的直接原因。2022年,资本市场的低迷有目共睹,而如今对投资依赖程度极大的寿险业更是深受影响。不仅A股上市险企们的总投资收益率都较去年出现明显下降,而且根据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统计,74家公司中,有55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保持正值的只有19家公司,且最高者为3.35%的德华安顾。
相对于净利润,或许净资产更能体现一家企业的成色。同比去年底,今年一季度上述74家寿险公司仅8家公司净资产未出现负增长,其余66家皆为负增长,

热点聚焦

且不乏百分之二三十负增长者。

这也形成了一套“理财型产品——银保渠道——投资收益”的模式,甚至个险渠道也渐以销售理财型产品为主。
事实上,保险行业前些年的高速成长也得益于当时较为繁荣的投资环境,以至于很多公司只通过这种纯粹的利差模式便能生存甚至盈利,更有公司在个险经营困难时,将利差经营作为自身的避风港,规避转型的风险与代价。
只不过,这样一来,很多寿险公司几乎与投资企业无异,保险期和保单的满期收益决定了险企的资金成本更高、所受限制也更多,甚至不断地丧失着保险公司应有的特质,而且从此经营将全由投资市场的走势所决定。今年一季度的表现也正是如此。

投资收益的不理想乃至是负数,保费营收的青黄不接,加上利润和净资产的负增长,这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不难理解。一波凶狠的增资潮,将随之而来。只不过,置身当前的大环境下,还有多少股东有更多的弹药补充,这是另一个问题。
显然,如今投资的下行将严重冲击寿险业长期倚重的利差经营模式。一直以来,依靠较为激进型理财类寿险产品——借助银保渠道汇聚保费资金——以投资利差为主的方式乃中小公司打开局面的主要手段,部分大公司也将其视为利润的重要补充,甚至有头部险企的负责人便认为,寿险公司就是要以利差为主。

热点聚焦

由此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对于拥有独特风险管理属性的保险行业而言,投资到底是生死基本盘,还是锦上添花?或许从未经历过大萧条、经济危机的中国寿险行业对这一问题尚未确定性的答案。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关于寿险经营模式在中国的讨论,或许又到了进行更多讨论的时候。

03 静待退潮,回归“三差”并行,让寿险成为寿险

由于寿险保单的长期性,利润都是通过一定的会计规则和精算假设,分配至保单的各个时期,这使得很多寿险公司的利润都有着操作的空间,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盈利和亏损进行调配。
再加上业务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这都让人们通常很难从险企的保费收入与同期的利润情况看出直接的关系,而且从一个季度的数据也不能准确预估出全年的经营情况。
同时,鉴于资本市场的变化莫测,往往一个涨停就能让有备而来的险资再次翻身,比如2020年,行业正是凭借当年7月的股市大涨扭转了当年的经营态势。而借助外部环境,一次性释放不利元素,为后续经营争取喘息之机,也是包括保险在内诸多行业的传统手艺。
不过,行业处境的困难、经营的挣扎,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利润下滑、保费承压越来越显著,代理人流失与个险新单难以为继像幽灵般萦绕,而救命稻草一般的利差经营也被投资市场折磨得体无完肤,至于下一次什么时候再有资本利好谁也不知道。
在《纵览全球保险股,为什么寿险滑落了?》一文中,我们便讨论了我国寿险公司如今对利差的依赖,特别提到保险确定性的商业模式与利差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热点聚焦

当然,从短期来说,这可能并不能阻止利润下滑,也守不住保费规模,但这样可以留住真正属于保险的保费,让寿险真正成为寿险。话说回来,不属于保险的保费,难道不该随着浪潮一起退去吗?

首先从理念上便应当回归确定性,回归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并行的经典盈利模式之中,减少利差不确定性的影响。毕竟,将自身与投资市场高度绑定,意味着放弃了行业的专业与独立,而围绕费差与死差的设计与建模,正是寿险产品一个独有、特有的专业所在,并且与一直以来所倡导长期主义息息相关。

而这就意味着,寿险的转型:

THREE

03

part

热点聚焦

热点聚焦

 2022年5月第1期 

透视互联网保险新格局
——客群大迁徙的时代,“Z世代”最大爆点将出

来源: 众安联合CBNData发布《Z世代的“底气”—2022年新青年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趋势洞察》

互联网保险,中国保险行业最被期待的市场之一,带着时代的创新印记。
面对传统保险行业积重难返的遍布销售、经营、服务等几乎贯穿保险全流程的作业痛点,面对这个普惠保障的时代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互联网保险被寄予着更多行业破局的期待。
经过七八年的高速发展,这个已经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早已从格局和认知上改变了中国保险行业,洞开亿万消费者保障之门之余,也完成保险普惠的广泛教育。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伴随中国保险行业的深度转型,这一市场也随之站上了新的历史方位:告别互联网保险粗放红利时代,跟随国内经济大势走向精细、高质量、更加多元化的升维阶段。
如是,另一个新的故事和新的期待开始了,背后涉及亿万Z世代的年轻人。
日前,众安联合CBNData发布《Z世代的“底气”—2022年新青年互联网保险服务体验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2022年5月第1期 

Z世代目前拥有的互联网保单数量的情况是,超过60%的Z世代人均保有2份以上互联网保险。
这是一个怎样的规模概念?
什么是Z世代?乃一网络流行语,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9年间,中国大陆出生的人口总数约为2.6亿。其中1995年后出生人口约为9945万人,约占总数的38.25%;2000年后出生人口数约为8312万人,约占总数的31.96%;2005年后出生人数约为7995万人,约占总数的30.75%。

如斯庞大的消费群体,加之超越国人数倍的保险购买能力,无疑令Z世代成为保险市场的消费主流,也预示了中国保险市场的一大巨变:这是一次保险客群的大迁徙
如何满足这部分刚开始释放需求的Z世代人?面临的不仅是销售方式、产品的改变,更是理念的更迭。尤其是提高保险服务质量,渐成行业发展的大势,诸多机构竞相投入相当资源笃定服务之路。
但如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Z世代的消费者,才能更好的真正的体现互联网保险的不一样与价值?这又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延伸出互联网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什么样的服务才能适合这个时代,才不会辜负亿万Z世代消费群体?

 2022年5月第1期 

当下互联网原住民或者说Z世代的人,已经成为当下消费主力人群。这一有着较高教育背景的一代,生于互联网化下的信息透明时代,更为理性与个性,也因此衍生出了更多变、多面、多选择、多样性的消费心理。简而言之,这既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如蹦迪带护膝、啤酒加枸杞,熬最深的夜,敷最贵的面膜,买最全的保障……
这正是一边享受又嗨又丧的生活,一边又努力为自己寻求抗疾病、抗熬夜猝死等健康风险、抗财产保有等风险的保障的Z世代人类的最佳写照。
于是,生于物资丰富的信息化时代、见多识广、具有完整消费理念、热衷于创新消费模式的Z世代人类,内心便盘算起新的保障需求……如对美的追求,也滋生了对于美容险的需求;对家人一样的宠物“宝宝”病了的担心,如果能有和人一样有医保就好了……
事实上,伴随社会角色的交替,“受教育程度相对好、收入相对高”的Z世代逐渐进入婚育高峰期,即将开启“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模式,因之对风险的普遍认知,令之可以清晰的认知疾病、意外等带来的风险,也对逐步承担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的责任,有着更为确定性的规划。

《报告》显示,在Z世代投保调查中发现,有超过60%的人拥有两份以上的保单。他们不仅主动为自己购保,更有超五成消费者主动为家人及宠物购保,主动成为自己和家人生活的主理人,给予生活全方位安全感。

他们更在乎什么?保险产品就是服务,拼的是速度和温度

洞察需求者占先机,提供需求者得天下。报告指出,作为互联网保险的主力人群,服务是他们购买考虑首选要素。不同于传统后置的理赔服务认知,在Z世代的眼里,产品是服务的新内涵。
换言之,作为险企,谁能给新人群提供最贴心产品,谁的服务就踩中了痛点。
例如,在“猫狗双全”成为众多年轻人梦想的当下,越来越多的95后宠物主开

时代背景:消费观念的转变,令保险服务走红于Z世代

 2022年5月第1期 

始考虑为爱宠购买一份保障。
当下,疫情居家掀起了全民跳操的热潮,众安保险的运动意外险不仅纳入了这一新兴场景,还搭建了诸如冰雪、冲浪、钓鱼等细分创新运动类目场景保险产品体系。
面对包罗万象,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被具化成与之对应的保险产品服务,这种服务能满足当下的即时需求,又有高灵活性,符合Z世代的对保险服务“高要求”。
再看体验层面,Z世代必须强调的是服务的速度和温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追求速度层面,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的原生优势,就是强大的科技运营。基于此,无论是众安的底层核心系统——基于云端的可以支撑数十亿张碎片化保单的分布式核心系统“无界山”,还是包括万元以下“1日赔”,99%的理赔案件都能达到24小时快速理赔的“智能理赔”系统等系列打通了各部门的业务与数据壁垒的中前台,都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的速度。
光有速度肯定是不够的,对于温度的强调亦是Z世代消费者的一大需求。
如基于宠物鼻纹识别技术而为宠物量身定制的众安宠物险,已与国内多家头部宠物服务企业达成合作,对接超8000家线下宠物医院,基本覆盖了全国的各大主要城市,颇受有宠一族的关注。根据公开数据,众安的宠物保险已经为超过200万的宠物主提供过了服务。
另外,对于Z世代人类的网络行为习惯,对于人情单的厌恶,传统的保险营销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乃至技术运营等问题方式显然行不通。Z世代投保偏好的TOP3,支持个性化DIY投保组合、24小时随时可买、信息灵活度高。也说明了新人群的需求更加追求个性和人性的“量身定制”

透过众安的探索,我们看到了互联网保险下半场的底色

当今的中国保险市场,不缺好产品,缺的是好服务,更缺少好产品与好服务的结合。
事实上,无论是消费者保险意识的觉醒,还是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定位,抑或是监管导向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下半场转换中的中国保险行业的未来,保险绝不再是合同签订之前的“一锤子买卖”,而是贯穿从签约到续保再到理赔的全流程,是通过精准的产品推荐和优质的服务水平让客户产生良好的消费体验。

 2022年5月第1期 

服务模式创新的战略升维将是互联网保险乃至保险迈向未来的胜负手,这才是互联网保险下半场真正的核心。
正如众安在《报告》中的经验介绍,Z世代需求的变迁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保险服务。作为个性自我的一代,Z世代保险服务需要贯穿保险产品的全周期,且相关操作均具备易获得、高频响应等特点。如除了必备的科技能力,也必须认识到提升增值服务的价值,满足Z世代“不出险也能享受服务”的实用需求。
再看众安尊享e生涵盖的癌症早筛、宠物健康管理等9大健康管理增值服务,包括冰雪、冲浪、钓鱼等细分创新运动类目场景,乃至居家跳操等场景保险产品体系,加之我们耳熟能详的退货运费险、宠物保险、互联网车险等拥有数亿用户的险种,众安早已服务实现了对大健康、数字生活、消费金融、汽车出行等事关Z世代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生态的广泛覆盖,且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众安也在另一Z世代消费者群聚之地——智能硬件场景、生活服务场景、金融保障场景、智慧城市场景等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透过众安之经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其之所以可以成为最大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原因:不仅有着强大的科技硬实力,更是基于科技以更高的维度融合了服务至上的理念,而有科技感的“悦己式”保险服务,才是吸引Z世代的消费者愿意为之保险产品埋单的根本原因。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下,令之加深保险服务渗透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同时,也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保险服务符号,从产品技术到生态服务,更好地链接了Z世代的年轻用户群体。
或许从这个维度,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众安提出的“产品即服务、体验即服务、数智化服务”的新内涵。这不仅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寄予着互联网保险的未来。如何突破现有同质化困局,成为行业一极力量,必须真正走到消费者中间去,以产品、服务和时代给予的技术红利真正的服务于消费者。
展望未来,这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底色。

FOUR

04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2022年5月第1期 

银保监会:商业养老理财产品不得宣传
收益率

5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以下称“《通知》”),对商业养老金融的业务规则作出原则性规定,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倡导银行保险机构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同时规定商业养老理财产品不得宣传预期收益率。

《通知》一是明确了商业养老金融的发展理念,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相关业务,丰富产品供给。二是突出养老属性,规定了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的基本标准和原则。三是强调银行保险机构要充分披露信息,开展消费者教育,培育养老金融理念。四是对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组织实施、管理机制、费用政策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并明确了不规范业务的清理安排。
《通知》指出,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等服务,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

 2022年5月第1期 

同时《通知》表明,银行保险机构应当落实客户适当性管理要求,充分了解客户年龄、退休计划、财务状况、风险偏好等信息,合理评估客户养老需求、风险承受能力等,向其推介销售适当的养老金融产品。
此外,银行保险机构经营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应当按照监管规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及时、准确、全面披露期限、费用、风险、权益等关键信息。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宣传材料和销售文件应当简明易懂,不得包含与事实不符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商业养老理财产品不得宣传预期收益率。
根据要求,个人养老金参加人可以自由选择账户内资产可购买的金融产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产品已覆盖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领域。
2018年5月,上海市、福建省等地开始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标志着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迈出第一步。2021年6 月1日起,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人保寿险、中国人寿、太平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六家公司获得经营资格,2022年2月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将扩大到全国范围;同时,在原有6家试点公司基础上,允许养老保险公司参加试点,经营主体拓展至15家。

 2022年5月第1期 

除了养老保险产品外,银行、公募基金在养老金融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1年9月四家银行在四地展开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试点阶段,单家试点机构养老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限制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今年3月1日,银行在养老领域的试点也实现扩容,由此前的“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基金领域,2018年8月,证监会核发首批养老目标基金。Wind数据显示,2018 年至2022年4月份,养老目标基金年度分别成立 12、52、40、48、16只,发行规模分别为38.54亿元、157.91亿元、149.75亿元、363.70亿元、40.67亿元。
此外,市场上还有养老信托产品,包括养老消费信托、养老财产信托以及养老产品信托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通知》下发后,市场上现有的相关产品将需要进行整改。《通知》表示,对于符合本通知规定的商业养老金融产品,银行保险机构可在产品名称和营销宣传中使用“养老”字样。其他金融产品不得在名称和营销宣传中使用“养老”或其他可能造成混淆的字样。
此外,《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按照依法合规、稳妥有序、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的原则,对名称中带有“养老”但不符合本通知规定的金融产品进行更名或清理,并于2022年6月30日前向监管部门报送整改情况。
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在支持和推动的同时,也在逐步进行规范,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真正起到其养老功能。

FIVE

05

part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银保监会:初步拟由四大行在部分城市
开展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

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5月13日,银保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了近期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数据情况。

二、商业养老金试点筹备也在稳步推进

银保监会将开展为个人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长期资金管理服务的商业养老金管理业务试点。该业务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养老顾问服务和金融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养老需求。目前正在制定完善业务规则,力争尽快由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开展试点。

一、养老储蓄业务试点在即

目前,具有养老属性的商业保险已积累超过4万亿元的长期养老资金;截至2022年4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12万件,累计保费近9亿元,其中,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投保超过1.5万人。

为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银保监会正在会同人民银行研究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特定养老储蓄业务兼顾普惠性和养老性,产品期限长、收益稳定,本息有保障,可满足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需求。初步拟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单家银行试点规模初步考虑为100亿元,试点期限暂定一年。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

政策解读

接下来,银保监会还将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养老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等服务,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

编辑:北分企划部   2022年5月15日

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裏,
我們必須全力奔跑,才能停在原地。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We must run with all our strength to stop where we are.

行业资讯速递

-2022年5月第1期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