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无废城市和城市运维一体化初步设计

天津盈泰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无废城市和城市运维一体化专题研究报告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意义

无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背景

01

contents/目录

前言

本项目从泰达环投公司的业务实际出发,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导,着重抓住城市公物仓建设、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社会多网融合体系建设等重点,将废弃物系统管理与一体化市场运营紧密结合,建立投资、运营、管理、服务、品牌为一体的泰达环投城市废弃物运营管理及体系,提出建设思路与措施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泰达在完成国家级开发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使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业为本、创新为王、开放包容、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以奋斗者之姿,持续推动区域经济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把传统工业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出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泰达样本”。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幸福。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是先行先试的“开路者”和“试验田”,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建设、推进绿色产业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对城市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在人民生活、城市治理、安全韧性、人文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维度提出了目标。通过持续探索、稳步推进,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起高水平的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和体系,形成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源,不断探索产城融合新模式,开辟以人为本、职住平衡、城乡融合、生态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为城市吸引优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只有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持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才能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创新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创新性地运用“平台+产业生态”业务模式,发挥平台运营方的专业运营、模式策划、资本聚集等作用,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更好地支持新业态、新模式探索,将各类资源化零为整,通过土地盘活、股权投资等各种方式,不断拓展新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围绕主业,推进各实体板块发展,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多元化需求。

02

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意义

二、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无废城市中的循环经济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城市韧性与安全
城市精细化管理

01
02
03
04
05

四、城市运维一体化设想

三、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再生资源
工业固废
建筑垃圾
园林垃圾
大件家具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项目建设思路
项目建设内容

 01
 02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成本费用估算
财务评价
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01
02
03
04
05

六、综合效益分析

七、结论与建议

五、项目建设思路和
建设内容

趋势分析
典型城市与企业案例

 01
 02

项目建设背景与意义

无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背景
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意义

01
02

无废城市建设由点及面持续推进

1.

01/
无废城市与区域发展
的背景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9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围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提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有5个,分别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二级指标有18个,主要覆盖工业、农业、 建筑业、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建设与群众获得感等18个方面;三级指标有60个。
从2019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1年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任务、步骤和保障措施都更加清晰。试点城市从16个推广到100多个,显示了我国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从2019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1年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任务、步骤和保障措施都更加清晰。试点城市从16个推广到100多个,显示了我国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决心和行动。
 2019 年 5 月,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国际合作代表,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入选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围绕绿色发展、智慧应用、协同处理、减污降碳等工作重点,在持续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强化建筑垃圾管理、推行绿色建筑、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构建“无废港口”、打造“无废细胞”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从2022年起,天津市将相继实施危险废物“无废”行动、工业固废“无废”行动、农业废物“无废”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行动、建筑垃圾“无废”行动、子牙经开区“无废”行动等多项行动计划。实施危险废物“无废”行动,我们将加强开展危险废物大数据基础研究,研究分析全市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特征,有效防控天津市危险废物环境与安全风险。
优化危险废物应急处置模式,拓宽危险废物应急处置渠道,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的危险废物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全市危险废物环境应急保障能力。同时,将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行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系统,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点(站)升级改造,设置垃圾分类智能化设备。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系统,推动快递包装源头减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到2023年底,全市各区每个街道乡镇至少设立1个与生活垃圾可回收物收集、运输相衔接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提高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水平。

2023年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之年,全市主动对标对表,对照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实施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
从2023年起,本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力打造天津特色“无废城市”。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加快构建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京津冀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运输结构,逐步降低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全面提升中新天津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品质,全力实施“生态城市升级版”和“智慧城市创新版”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中新生态城“无废城市”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子牙经开区再生资源全产业链条建设,围绕园区内废旧机电、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5条再生资源产业链,补齐上下游链条,形成基本闭环。到2025年,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全产业链和交易服务体系,打造落实“双碳”战略部署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是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集中力量实施“十项行动”,即: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中心城区更新提升行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绿色低碳发展行动、高品质生活创造行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行动。“十项行动”清晰地勾勒出天津市未来5年发展的“施工图”。
天津聚焦国家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及全市重点工作,围绕“十项行动”,精准安排具有引领性、示范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强化关键领域重点项目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增量优化存量,不断培育新增长点。天津市2023年安排重点建设项目673个,总投资1.53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360.57亿元。与2022年相比,今年天津市重点项目的规模、质量均有所提升,重点项目个数增加179个,总投资增加1150.5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增加202.59亿元;重点建设项目中,先进制造业、科技和产业创新领域项目投资比重由27.82%提升至29.36%。

近年来,滨海新区认真落实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滨海突破、滨海突围。新区主动融入协同、服务协同,围绕打造“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标志区,不断提升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承接平台,制定产业招商目录和承接清单,优质项目加快落地。滨海新区一直以来扎实推进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建设,坚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向,坚持制造强区,建成8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了38家百亿级企业,实体经济底盘不断壮大。同时,滨海新区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创”特区,改革开放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天津市加快“十项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2.

滨海新区创新引领先行先试

   3.

“十四五”期间,滨海新区将落实“双城”战略,努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先行区、“一基地三区”建设核心区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美丽“滨城”。实施“创新立区、制造强区、改革活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战略,大力提升创新平台功能,加快国家级创新中心建设和前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围绕“1+3+4”产业体系,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把改革开放先行区作为第一定位,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行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深化开发区法定机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市场化经营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全要素、全过程、全链条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把绿色作为底色、生态作为基因,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生活新地标。

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滨海新区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实施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提升产业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夯实“稳”的基础、增强“进”的势头、把握“优”的质效,向改革创新要成效,以高质量发展赢未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引领行动,聚焦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培育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集聚高端企业和人才资源,增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打造引领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滨海新区制定“1+3+4+10+10”方案,“1”是以智能科技为引领、“3”是壮大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4”是优化四大传统支柱产业、“10”是耕耘十大未来产业,探索“揭榜制”和“挂帅制”。
一组数据显示,到2025年,滨海新区将建起智能科技、信创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经济这6个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风电、光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建设。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功能区、天津“一基地三区”城市定位的核心区,滨海新区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项国家级称号。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民造福。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直是滨海新区的“心头要事”。滨海新区的思路是:“要有颜值、有气质、有情怀,在具体实施中,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滨海新区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示范引领,以于家堡、响螺湾、MSD及海河沿岸区域为重点,制定落户、购房、产业导入、综合配套等一揽子支持政策;以蓝天、碧海、绿地为底色,塑造城市主色调,打造功能资源聚集、形象标志明显的城市中心区;加快完善南北“两翼”公共配套设施,启动团泊公路、太沙公路、太沙路北延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动汉沽区域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提升“两翼”城市功能。滨海新区以产兴城、以城聚人,坚持产业导入、人口导入齐头并进,做好社会事业、交通规划的保障,围绕企业、投资者的需求制定政策。

泰达经开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样本

  4.

近年来,泰达在完成国家级开发区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使命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业为本、创新为王、开放包容、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以奋斗者之姿,持续推动区域经济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把传统工业园区建成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出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泰达样本”。泰达以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引领方向,精心谋划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已形成汽车及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2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化工新材料、医药健康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占天津市工业总产值的1/4。一汽丰田、维斯塔斯、PPG涂料等一批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将全球研发生产中心、环保智慧工厂落户于此,“泰达智造”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输出动力。
十年来,泰达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布局建设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一批知名高校院所的重大创新平台,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平台协同创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持续推进企业梯度培育,泰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十年前的2.93%提升至3.61%。康希诺生物、凯莱英医药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推出众多国际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目前,泰达汇聚上市公司16家,高新企业已成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

01/
无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背景

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泰达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从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到获批全国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再到天津经开区、中心商务区“双区”合并,十年来,一系列政策支持给予了泰达二三产业统筹、产融结合发展的新机遇,泰达走出一条以“精准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特色现代服务业发展之路。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天津自贸区金融创新推动下,泰达将全域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紧密融合,打造出产融结合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这里是天津金融全牌照区域,保理公司资产总额超1500亿元,占全国20%,新型资管企业超2000家,管理规模超3.5万亿元,税收贡献近100亿元。
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幸福。十年来,泰达坚持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城市发展,告别单一经济功能区的设定,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实现产业、人口、城市间的良性循环。这里从最初3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跃升为总规划面积达403平方公里,涵盖一区十园产业布局,集产业、创新、教育、医疗、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新城,成为天津美丽“滨城”的核心区,走出了一条新城崛起之路。

泰达环投把握时代机遇奋起发展

5.

天津泰达环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4月,注册资本金3亿元,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港工业区)管委会所属的天津泰达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是承接天津经开区“一区十一园”城市运维管理服务的唯一载体。公司努力推动经开区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环卫扫保等城市资源整合,实现统一运营,搭建以“大市政”业务为主体,“大环卫”及“大数字”为支撑的新型智能城市运维模式,重点围绕市政道桥、水务工程、园林绿化、市容保洁、固废分类清运等核心业务板块,深耕经开区“一区十一园”城市资源运营,从城市资源运营维护、资本投资管理、现代服务等业务板块提升公司综合经营能力,全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城市运维服务商。
本项目从泰达环投公司的业务实际出发,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导,着重抓住城市公物仓建设、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社会多网融合体系建设等重点,将废弃物系统管理与一体化市场运营紧密结合,建立投资、运营、管理、服务、品牌为一体的泰达环投城市废弃物运营管理及体系,提出建设思路与措施。

01/
无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背景

同时,也为所在城市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试验窗口,许多新的制度流程、监管安排、服务模式等都可以先在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内开展先行试验。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也是绿色产业转型重地,能够聚集技术、智力密集型的制造型产业和配套服务业,在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上形成良好优势,甚至在区域建设目标中将低碳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园区和智慧园区等包含在内,形成对园区的能源资源消耗、废气、废水、工业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全景式掌握。

高水平城市运营管理平台
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02/建设城市运营
                    管理平台的意义

   1.

从城市整体视野出发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已成为一种趋势,对促进区域开发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是先行先试的“开路者”和“试验田”,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建设、推进绿色产业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秉持“提升增量,优化存量”的思路,以创新驱动、协调互补、绿色发展、开放包容、全民共享的原则贯穿整个建设过程,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不仅对城市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在人民生活、城市治理、安全韧性、人文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维度提出了目标。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是由试点开始,逐步扩大和深入的,是持续探索、稳步推进的过程,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起高水平的城市运营管理机制和体系。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是探索产城融合新模式的天然良地,有利于铺设以人为本、职住平衡、城乡融合、生态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为城市吸引优质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建设有利于形成投融资新模式

2.

在近年来中央推动减税降费、地方财税收入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地方利用国资投融资平台,建立起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开拓财源的新模式,不仅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流量”,同样给地方经济带来了“增量”。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在推动城市良性运行发展的同时,通过遵循资本市场规律,在“人才、机制、理念”的投资法则指引下,形成针对不同领域的投资,也通过不断的尝试,逐步从“管企业”向“管资本”的方向转变。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将国资投资与地方发展和定位相结合,推动资本与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和城市竞争力。“十四五”期间,地方将迎来新一轮的基建和产业投融资需求,这就要求有融资平台性质的企业,在拥有庞大的固定资产的同时,还要增强造血能力。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发展也可以成为地方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增值的主要方向,也会对地方产业的集聚和经济生态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02/
建设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意义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提升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3.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是面向区内各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重要信息交换枢纽,为区域整体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它也是各级业务系统和部门实现横向和纵向互联互通,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资源利用的重要举措。
通过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的建设搭建数据共享交换基础性支撑平台,实现对绿化、环卫、市政、道桥等各城市管理领域信息资源的获取、存储、管理、加工、分析的全过程管理,形成全区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和共享程度,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领导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近而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同时将新的决策以指标的方式驱动全盘业务的调整和布署,实现业务的管理闭环。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也为行政执行高效化提供了便利,随着各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的加强,跨部门协作不断增加,部门间及部门内部横向和纵向信息交流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有一个可以沟通各应用系统的高容量、高可靠性的统一的交换平台为未来的信息交换提供支撑服务。一方面,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政府的监管、园区的治理和产业转型的各类场景丰富,通过平台+园区能够形成园区数字化的各类新模式新业态,为平台应用提供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园区政府治理共性场景多,企业关联性强,数据驱动的平台应用更容易快速复制和推广,从而产生规模化推广的平台经济效应,这对于建立工业化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有利于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

4.

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建立有利于解决具有非标准化、非连续性、频率不确定等特点的业务,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只有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持续创新运营管理方式,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才能激发企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市场创新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可以创新性地运用“平台+产业生态”业务模式,发挥平台运营方的专业运营、模式策划、资本聚集等作用,建立资本的进退机制,实现资本的自有流动,更好地支持新业态、新模式探索,降低市场运作成本、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城市运营管理平台将各类资源化零为整,通过土地盘活、股权投资等各种方式,不断拓展新业务,完善服务功能,围绕主业,推进各实体板块发展,利用市场化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满足多元化需求。

  • 无废城市的概念
  • 无废城市中的循环经济
  •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 城市韧性与安全
  • 城市精细化管理

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无废”一词源自英文“Zero Waste”,常被译为零废物、零废弃物、零废弃、零垃圾、零填埋和零浪费等。"Zero Waste"一词最早出现在1973年美国耶鲁大学化学博士保罗·帕尔默(Paul Palmer)创建的"零废物系统公司"(Zero Waste Systems In C.),其产生的最初背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量城市固废垃圾产生和填埋焚烧处置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演化,“无废”理念从注重末端治理提高回收利用率转变为注重源头减量和过程再使用的“废物倒金字塔”新型管理理念。许多国家和机构将“零垃圾”目标纳入其垃圾管理战略,“无废城市”概念便被作为城市垃圾管理和垃圾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和推动“无废社会”建设的有力抓手,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2017年,杜祥琬院士等研究认为,我国未来将从“无废城市”试点逐步过渡到“无废社会”。“无废社会”是“通过创新生产和生活模式,构建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体系等手段,动员全民参与,从源头对废物进行减量和严格分类,并将产生的废物,通过分类资源化实现充分甚至全部再生利用,使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达到废物近零排放,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共赢”。
“无废城市”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从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到垃圾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垃圾减量,最终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垃圾的零填埋和焚烧)。整体生命周期大致包括七个阶段: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消费和垃圾的产生、垃圾管理、垃圾处理、垃圾处置。
总的来说,“无废城市”是一个新的城市管理概念,是一种城市固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无废”不是城市不产生固废,而是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达到不同的“废物”排放和利用目标。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据生态环境部公开资料,我国目前各类固体废物累积堆存量约600—700亿吨,年产生量近100亿吨,且呈逐年增长态势。各类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大、处理设施选址难度大,资源利用程度低、协同处理比例低,“垃圾围城”矛盾多、非法转移倾倒事件多。这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影响城市安全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两低两多”等突出问题都亟需通过深化改革来统筹解决。

无废城市试点工作

2018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2019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公布11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附名单)。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附名单)。
从2019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21年的《“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无废城市”建设的原则、目标、任务、步骤和保障措施都更加清晰。试点城市从16个推广到100多个,显示了我国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决心和行动。主要任务中,除了顶层设计、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绿色生活方式和危废领域,新的工作方案还特别强调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制度、技术、市场和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任务,工作重点更加突出,也更加系统化。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与“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对比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指标体系、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统计调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目标体系总体框架下,围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提出了“无废城市”建设的“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有5个(分别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固体废物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二级指标有18个(主要覆盖工业、农业、 建筑业、生活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制度、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建设与群众获得感等18个方面)、三级指标有60个(其中必选24项,可选36项)。
“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主要用于指导试点城市识别工作重点、明确试点建设目标和任务,同时也鼓励试点城市在聚焦固体废物突出问题和试点重点任务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发展阶段、发展特征等实际情况,开展差异性目标设置和指标补充,为完善我国固体废物统计制度、建立“无废社会”指标提供支撑。

到2025年,“无废城市”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无害化处置能力有效保障,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基本实现固体废物管理信息“一张网”,“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有利于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
量改善的获得感。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将引导全社会减少固体废物产生,提升城市固体废物管理水平,加快解决久拖不决的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民生福祉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系统出发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为探索建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充分协作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固体废物源头产生量最少、资源充分循环利用的长效机制提供了有力抓手。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固体废物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提供者和执行者。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使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与推进城市供给侧改革相衔接,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融合,将推动城市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

有利于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管理体制,形成长效机制。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的概念

天津案例

2019 年 5 月,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国际合作代表,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2022年,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入选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
中新天津生态城、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围绕绿色发展、智慧应用、协同处理、减污降碳等工作重点,在持续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强化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建设、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强化建筑垃圾管理、推行绿色建筑、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模式、构建“无废港口”、打造“无废细胞”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结合创建工作,各开发区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塑料污染物产生、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入手,通过公众号、志愿活动、“小手拉大手”专题宣传活动等宣传模式,积极宣传和倡导“无废”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同时,各创建开发区结合自己的区域和产业特点,开展特色创建活动,形成了独有的经验模式。其中,中新生态城在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印发了生态城绿色生活指南和考核细则,将居民参与志愿活动、日常绿色行为等以“生态值”形式量化,以相应等级享受对应的公共服务;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无废”产业布局,深入开展 6 大主题园区建设;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设立三项特色指标,其中海岸线垃圾治理,已建立海岸线垃圾治理智能化监管系统,东疆综保区 20 公里岸线和 7.5 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实现智能化识别、巡查和治理,形成了高效协同、快速处置的“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垃圾常态化治理。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无废城市循环经济

无废城市中的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无废城市是我们直面城市废弃物产生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即所有废弃物都需要进行妥善的处置。在所有资源利用方式中,循环利用是最重要、最有效率、最可持续的方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管理技术的改进。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换言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使这种增长具有持续的和环境相容的特性,人们必须学会在生产源头的输入端就充分考虑节省资源、提高单位生产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预防废物的产生,而不是把眼光放在产生废弃物后的治理上。对生产过程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第二个原则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买的东西。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在生产中,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利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鼓励再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卸、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在生活中,反对一切一次性用品的泛滥,鼓励人们将可用的或可维修的物品返回市场体系供别人使用或捐献自己不再需要的物品。

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循环利用。要求尽可能地通过对“废物”的再加工处理(再生)使其作为资源,制成使用资源、能源较少的新产品而再次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再循环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原级再循环。也称为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循环用来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利用废钢铁生产钢铁。第二种是次级再循环或称为次级资源化,是将废弃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产品的原料的再循环过程,如将制糖厂所产生的蔗渣作为造纸厂的生产原料,将糖蜜作为酒厂的生产原料等。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  。

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 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

2 产品生产的再使用(reuse)原则

3 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水平,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部署了五大重点工程和六大重点行动,明确提出,到2025年,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资源对原生资源的替代比例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对资源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打造绿色物流,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空港,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健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无废城市循环经济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2021年,二手电商交易规模突破4000亿,行业总融资58.1亿元,较2020年的811.亿元增加46.3亿元。2022年1-12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602.78万辆,累计交易金额为10595.91亿元。与此同时鼓励闲置商品的流转也促进了二手经济的升温,选择优惠实用、节能环保的二手商品,也许是未来更“潮”的消费方式。

未来更“潮”的二手经济

加快废旧物资循环体系建设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2﹞109号)提出,到2025年建设1000个绿色分拣中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全国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的状况将明显改善,行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二手商品、再制造产品流通秩序和交易将更加规范。

最近几年各种“二手”网站、二手平台、二手交易市场层出不穷,二手经济的热度也比较高,这个赛道已经有人悄然布局。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商品的利用率,商品的剩余价值的开发将成为新潮。与此同时大众的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开始尝试、接触、接受二手商品的交易,开始逐步把商品的价值利用最大化,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商品的剩余价值。目前二手商品的交易量也在逐步上升。目前二手车、二手房、二手家具家电、二手服饰、二手奢侈品、二手办公室设备、等商品高频率的出现在大众视野,大家也不断持续开发商品的剩余价值。随着年轻人消费思维转变以及推崇绿色低碳消费和循环经济理念,Z世代对二手消费的认可度逐步提高。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韧性与安全

城市管理中面临的其他问题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超过一半的人类生活在城市,城市是经济活动和创新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疫情后世界各地城市发展的变化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城市孕育着人类应对21世纪发展挑战所需的创新、前瞻性政策和解决方案,城市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注入新的活力,而创新和智慧城市在其中尤为重要。对于城市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具备系统性思维和构架的解决方案。未来城市既要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利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又要提升城市在面对突发事件及复杂环境时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能力。

疫情之下的城市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对于疫情防控期间城市空间的正常运维使用起关键性作用,实质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运行、社区层面的管理、个人层面的适应性生活与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对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术的检验。其最终为各级治理者的高校精准治理、医疗工作者的药物研发和病情诊断、公司企业的远程运维以及公众群体的积极参与和反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减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负面影响,进而在平灾结合下城市空间的弹性与健康使用、脆弱地区或人群的监测预警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多维度提升城市(空间)的韧性。

“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的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让我们对“城市韧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对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长且变幻莫测的风险和挑战中正常运行并保持韧性这一议题,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发疫情的出现,给当下城市空间的定义与使用带来巨大冲击与影响。历史上,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不断重塑城市和社会,并间接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的诞生及其演进。疫情期间,城市服务与供给模式发生了全面线上化转变,城市居住、就业、游憩与交通等空间的功能形态与使用模式均面临重新定义。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韧性与安全

在当前技术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应对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时期有着千差万别。比如,大数据不仅是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更是对应着思维方式或城市与社会运行方式的改变。从疫情整个应对中,可以看到大数据已经成为居民生活、城市运行的重要参与媒介。比如,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医疗资源、社会资源与城市空间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医疗工作的效率,自助咨询服务等则体现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关怀的一面。再比如,移动通信技术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务得以线上运行,通过虚拟连接与空间隔离大幅提高了疫情时期公众居家生活的"耐力"。又比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所体现出的沉浸式、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构想性特点,部分地让人们把目光从实体空间转向虚拟空间,拓展居家生活的“活动”场景与范围。

城市空间的弹性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应对中,共享经济作为对传统经济的补充,发挥了互助作用,保证了一部分供需关系的建立。不同社会力量在运营的同时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技术并具有风险共担的关怀,这种共享思维不仅仅在抗疫时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将发挥巨大的潜能与作用。

共享思维的巨大作用

如何保证一个城市的安全

我国城市有着人口众多、空间密集、经济集中等特征,加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安全管理存在短板,使得突发性、重大性、复杂性灾害事故风险在城市出现的几率明显增高。
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城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来源家底不清,应急预案不够完备,承灾能力建设有限等问题。要加强城市灾害调查,完善应急预案。结合自然灾害普查工作和城市应急需要,试点开展城市灾害普查,摸清城市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城市灾害隐患。
救援能力和救援物资的摸底调查也很必要。在城市应急救援中,可以探索高效快捷的应急物资调度使用机制。同时进一步规范、完善城市总体和专项应急预案,推动预案电子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危化、火灾、燃气等专项预案与基层部门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与高效性,建立智慧应急预案实施体系。

防灾应急能力建设能够增强城市韧性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指
综合运用市场、法律、行政和
社会自治等手段,通过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职责分工明晰化等,形成以“精致、细致
、深入、规范”为内涵的城市
                   管理模式。

早在2017年,上海就制定实施《关于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用小而精、小而美的微改造,让街区焕发活力,让空间适合共享,让社区更加宜居。上海在城市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持续推动城乡建设、城市品质、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开展了101社区微更新、旧区改造、“一江一河”贯通、城市管理精细化等一批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建设管理项目,让广大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人民城市建设的精度、厚度和温度,谱写出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篇章。
坚持“人居为上”的理念,上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用“绣花针”精神完成了经典的城市更新项目,全面改善了上海人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质量,让人民拥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2年启动实施的《上海城市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计划》提出,要更好打造充满活力、魅力的城市新空间,塑造温暖动人的城市表情,推出一批“道路+”“公园+”“生活圈+”工程。高架之下、楼顶天台、地下空间、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嵌入式”空间、城市“边角料”被盘活利用……“道路+”“公园+”“生活圈+”正不断在街道、公园、社区落地。

58个项目进入城市更新,盘活土地266公顷,提供448万平米的高质量产业发展空间,下沉式绿地面积约172.3公顷,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全市第一,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创建全市领先……一组组数据折射出北京经开区下足绣花功夫,扮靓“面子”、做实“里子”,城市精细化治理形成“亦庄样本”。
“我们把握城市治理阶段性特征,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探索城市精细精准的高效治理,让城市更加生态、更有韧性、更为安全。”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还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管理突出问题,不断提升经开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率先探路工业用地城市更新,两年盘活土地266公顷
经开区北环东路6号,一个充满科技范儿的活力街区即将登场。这个占地2.64公顷的厂区原本是海尔物流中心,通过城市更新,这里将成为海尔北京研发中心、海尔智能制造基地、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北京销售中心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产值将大幅提升,预计2026年可实现产值10亿元。
城市更新不只是产值贡献的变化,更是带活一片土地、为城市引入更多活力。该项目拟建设开放园区,还将通过增设浮光照明等方式充分体现园区的科技感及未来生活体验感,打造魅力特色街区。同时打造低碳园区,将双碳理念、绿色建筑理念、节能建筑理念融入园区设计及建设运营全过程。
作为高精尖产业功能区,经开区多措并举推动城市更新,持续盘活低效用地,为引进、留住优质企业,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更大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土地,先后支持北汽新能源、威讯半导体、恒瑞药业、绿竹生物等企业项目进一步发展。这些成功案例积攒出城市更新的“亦庄经验”,摸索出了一条产业用地更新的良性循环之路:坚持“工”改“工”和“先有项目再论更新”,保障产业发展,更新空间优先解决新入区的高精尖产业项目;减量发展的背景下,利用“指标池”为产业项目、公共设施精准匹配建筑指标;引导企业补齐区域商业短板,建设活力街区;在城市更新中融入双碳理念,要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主动引入金融支持,保障资金需求……

北京:土地盘活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

02/无废城市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精细化管理

“经过实践探索,经开区形成了平台公司收储回购、多元主体合作更新、产权单位自主更新、政府引导更新四种城市更新模式,全面助推经开区的城市更新进程,打造具有经开区特色的城市更新模式。”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经开区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扩区发展的要求,结合亦庄新城存量空间、镇域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主动更新。
城市发展更具韧性,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全市第一
盛夏来临,厂区内湖中荷花盛开,喷泉喷出的水柱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湖边搭建的长廊与此景相得益彰,这是北京奔驰的“花园工厂”,这样的“花园工厂”除了可以源源不断下线国产“大奔”,还建立了11座雨水调蓄池、4座调蓄湖,总容积大于4万立方米,在全面提升防洪防涝能力的同时,还可减少绿化水资源的消耗,每年可减少自来水使用量35万吨,相当于6000余人一年的常规用水量。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花园工厂”只是海绵城市的一种形态。“河道大型海绵体、街区中型海绵体、厂区小型海绵体的三级海绵处处吸水,让经开区如同一个大海绵。”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市较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地区,经开区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涵盖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排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的综合技术体系日趋完善。
“通过加强行业监管,确保海绵城市措施有效实施,自2010年以来,经开区严格推进以企业为主的地块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为全区海绵城市建设做出了70%的贡献,形成了具有经开区特色的海绵城市之路。”北京经开区有关负责人介绍。

城市

是一个多目标的空间

宜居、宜业、韧性、花园、森林、城市、生态、文明
城市永远朝着多目标建设,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社会氛围、生态多样性等方面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是人口高度集中之地

巨大数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垃圾围城、环境污染,同时也带来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类智慧将在城市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

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体

城市管理运营内部面临的纵横交错的问题、经营生存发展的问题、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数字化智慧化亟待升级……
通过建立综合管理运营体系,从废弃物管理切入,推动城市高效运转,实现自身盈利。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如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至关重要。将经济社会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保持在可承载、可更新、可持续的范围内,然城市永葆生机和活力。

  • 城市生活垃圾
  • 再生资源
  • 工业固废
  • 建筑垃圾
  • 园林垃圾
  • 大件家具
  •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

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

2020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3511.7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694.50万吨,同比减少2.87%,这也是自2006年以来中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首次下降,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好转,2021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继续呈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6707.5万吨,较2020年增加了3195.80万吨,同比增长13.59%。

伴随经济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城镇人均产生垃圾量也将随之提升,2010年我国城镇人均垃圾清运量为0.65千克/天,2020年这一数字已升至0.71千克/天,同期我国的城镇化率由49.7%提升至63.9%,然而这两项数据与发达国家均存在一定差距。根据世界银行报告《2050年全球固体废物管理一览》的统计,高收入国家的人均生活垃圾量均值为1.58千克/天,美国更是达到了2.2千克/天,是我国的三倍。

2020年我国约64%的城镇化率与发达国家普遍8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差距明显,与部分发展中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未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2》,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按照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城镇人均1.18千克/天的垃圾产生量计算,中国的城镇垃圾量将达到4.21亿吨/年。若按未来城镇化率达到80%、城镇人均1.18千克/天的垃圾产生量计算,未来中国城镇垃圾量将达到4.91亿吨/年。

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4206万吨,较2018年增加了1404万吨,同比增长6.2%,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的影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首次出现下滑,202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23512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694万吨,同比减少2.9%。

分省市来看,2020年广东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3103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13.20%,占比最大;江苏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871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7.96%;山东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674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7.12%;浙江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445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6.15%;四川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137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的4.83%。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的大量增加,使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由此而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要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产业化、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就必须面对混合收集、可回收物质的含量和热值低,垃圾含水率和可生物降解的有机含量高的生活垃圾。针对这些问题,多种多样的技术也应用而生。近年来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逐年攀升,202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963460吨/日,较2019年增加了93584.90吨/日,同比增长10.8%。

随着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无害化处理量也随之增长,2019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达24013万吨,较2018年增加了1448万吨,同比增长6.4%,2020年首次出现下滑,202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为23452万吨,较2019年减少了561万吨,同比减少2.3%。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其中,焚烧处理量为14607.64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62.29%,占比最大;卫生填埋处理量为7771.54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33.14%;其他方式处理量为1073.15万吨,占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4.58%。

《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12月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若干 意见》。比较之前政策,此次政策目标超出2019年6月垃圾分类政策要求,重点内容 包括:(1)要求建立与垃圾分类匹配的运输网络、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处理,意味 着分类城市必须投建产能,明确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乃大势所趋;(2)明确2025 年全国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映射回收再利用体系搭建。(3)明确县级 以上城市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完善使用者付费体系,收费将改善商业模式。考虑到 2025年的考核达标时限和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我们预计未来5年环卫设备及服务、 垃圾焚烧、湿垃圾、再生资源等相关需求将全面释放,叠加收费制度建立商业模式 优化,固废全产业链景气度持续提升。
垃圾分类从区域试点、范围试点到全面铺开并叠加收费制度,政策本质上有章可循。 我们可以从政策目标的角度理解此次垃圾分类跟进政策的价值,(1)考核范围扩大 ——从公共机构试点到地级以上城市推广:我国自2017年3月推进实施重点城市的 垃圾分类,要求2020年末垃圾分类覆盖重点城市的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并提出上 述机构35%垃圾回收利用率的指标。试点成效初步显现后,2019年6月推进覆盖范围 推广到居民的垃圾分类;(2)考核要求提升——对产能铺设和分类回收提出明确要 求:此次意见再次重申2020年末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并要求2025 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这与2017年政策保持一致;(3)费 用来源明朗——此次政策明确要求县级以上城市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垃圾收费并非 不可接受,将从政府财政支出转向类似污水处理的使用者付费制度,本质上改良行 业商业模式。

我国垃圾分类政策经历从试点到推广,目前已进入高速推进期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垃圾分类产业链上各类企业数量逐年上涨。以“垃圾处理”等为关键词检索,截至 2020年 6 月 19 日,企查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超过 15 万家垃圾分类处理相关企业,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 35%以上,尤其是近五年几乎保持指数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也在与日俱增。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厂、堆肥厂、焚烧厂等无害处理厂数量稳步上升。到 2018 年,全国已有超过 1090 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已高达 766195 吨/日,无害化处理率高达 99%。
垃圾分类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有望达到千亿规模。安信证券研究报告测算,到 2020 年垃圾分类服务全国市场规模超过 610 亿元,垃圾分类带动的上下游产业规模到 2021 年可能达到 2300 亿元。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生活垃圾

“两网融合”指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融合发展,突破两个网络有效协同发展不配套的短板,其目的是实现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简单来说,“两网融合”作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一个体系,专门针对可回收垃圾,从源头纳入规范,由专业的回收公司进行集中有偿回收,并严格后期的清运中转和终端处置作业,确保整个生活垃圾回收和处理流程的操作规范、作业透明;旨在提高可回收物的回收率,完善可回收物的产业链,推进再生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垃圾分类政策可持续发展。
从政府职能上看,生活垃圾社会公益属性很强,政府在这方面属于责任人,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政府职能出现缺位。比如,在出台强制分类回收法规、动员各方力量进行分类宣传、引导、监督方面,在资源回收网络和环卫清运网如何整合方面,在低值可回收物下游链条布局方面,在垃圾分类标准制定方面,等等,这些问题,政府职能经常缺位。
从政策支持上看,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处理,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支持,仅靠市场价值规律难以驱动。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没有出台支撑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的财政政策。在用地政策方面,全国都没有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设置给予用地规划政策的支持,导致回收网点没有生存空间,不可持续经营。
那么如何推进“两网融合”工作开展呢?
(1)推动管理机制融合。“两网融合”首先是管理机制要融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相关管理部门职能整合一起,组建新的主管部门,对生活垃圾全产业链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也可以采用政府联席会议(或领导小组)机制,建立由商务行政部门和城管行政部门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促进管理机制的融合,统一制订规划和政策举措。
(2)推动人员融合。商务部门和城管部门充分统筹,搭建“一岗双职”制度,鼓励环卫保洁工人同时兼职可回收垃圾的分类回收(或回收人员同时兼职环卫保洁),负责小区内废品回收、垃圾分类、台账记录、分类统计等日常工作。回收企业应当按市场行情接收环卫保洁工人收集的废品。一岗双职的环卫保洁工人,其回收行为,应当按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有关要求进行规范化操作。

 
(3)推动物流融合。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动环卫清运和回收物流两块运输资源的融合,利用环卫清运车辆运送可回收物,尽可能调整、优化环卫清运线路,与再生资源物流线共享共用。或者采用市场化方式,委托专业公司将废品回收交投站、分拣点、中转站的可回收物集中运输至区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中心。
 (4)推动场地设施共享。各地回收站点的设置,应当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或环卫垃圾房相衔接。环卫系统的垃圾箱房、垃圾压缩站、中转站等场地设施,有条件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和扩建改造的,应当进行调整改建,设立可回收物回收、分选、初加工站点或再生资源中转站,做到“一场两用”,并由再生资源运营主体经营,将环卫保洁人员纳入资源回收基层网点统一管理,实现叠加回收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地方,回收企业和环卫企业应当协作,统一规划可回收垃圾分拣中心,集中分拣可回收垃圾,节约土地,提升效率。
 (5)推动平台融合。资源回收数据应与环卫分类数据共享共用。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垃圾智慧分类与资源回收相融合的信息平台,融合源头分类、资源回收、环卫清运、加工利用、终端处理全流程数据信息采集,形成垃圾全产业链大数据分析,为政府的决策施政提供数据支撑。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再生资源

1、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规模大
2006-2021年,我国主要类别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呈递增趋势,据统计,2021年主要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36541.5万吨,同比增加2.21%。
2、回收价值
回收价值来看,2006-2021年,我国主要类别再生资源回收价值总体增加。2021年主要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价值达到13521.20亿元,同比增加35.05%,较2006年增加459.02%,2006—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0.60%。
3、回收结构
我国十大再生资源包括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从回收量结构来看,占比前三的分别是废钢铁、废纸与废塑料。从回收价值来看,废钢铁占比接近54.9%,其次为废有色金属占比21%,废塑料占比7.7%,废纸占比10.9%。
4、进口情况
2017年起我国逐渐禁止进口固废,2021年起我国全面禁止以任何形式进口固废,为保障产业原料供应,国家陆续出台再生原料国家标准,符合监管要求的洁净再生原料可以产品形式进口到国内,但近几年我国再生原料进口仍然持续下降。从我国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进口量结构来看,据统计,2021年,我国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进口量为382.13万吨,同比下降57.1%。其中进口量变化最大的是再生纸原料,与2020年相比2021年再生纸原料进口量减少了635.5万吨,同比下降92.2%。
5、企业数量
从我国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数量来看,近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利用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从2012年的7455家增长至2022年的265203家,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特别以广东和河北为代表。

数据来源: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数据来源: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再生资源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2﹞109号)提出,到2025年建设1000个绿色分拣中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全国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的状况将明显改善,行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二手商品、再制造产品流通秩序和交易将更加规范。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2﹞109号)提出,到2025年建设1000个绿色分拣中心,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4.5亿吨,全国60个左右大中城市率先建成基本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再生资源加工利用行业“散乱污”的状况将明显改善,行业发展“集聚化、规模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二手商品、再制造产品流通秩序和交易将更加规范。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主要企业

数据来源: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其不具有危险特性的工业固体废物。例如,矿山企业产生的尾矿、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交通运输制造业产生的废旧轮胎、橡胶,印刷企业产生的废纸,服装加工业产生的边角废料、皮革边,还有玻璃渣、陶瓷废渣、造纸废渣等。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是指有色金属在采矿、选矿、冶炼和加工等生产工程中,以及在环境保护设施中排出的固体或泥浆状废弃物,主要包括尾矿包括赤泥)、冶炼渣、炉渣等。
近年来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基本在30亿吨左右,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33.16亿吨,2020年增至36.7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3.5%。目前暂未公布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根据往年增速,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将超38亿吨。

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废气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固废治理投资较少,占比约3.8%左右。2016年我国工业固废治理完成投资46.67亿元,为近年来投资金额最高的一年。此后工业固废治理完成投资较为波动,2020年工业固废治理完成投资17.31亿元。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第一年,国家层面要求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预计工业固废治理投资将增加,预计完成投资17.59亿元。

工业固废治理投资增长

数据来源: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

工业固废处理行业发展预测

1、工业固废处理行业空间大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虽然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我国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1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危险废物主要来自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危险废物处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2、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提高
2022年2月,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力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57%,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法规政策标准体系日益完善,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协同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努力构建创新驱动的规模化与高值化并行、产业循环链接明显增强、协同耦合活力显著激发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方案》提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工程,推动技术升级降低固废产生强度,加快工业固废规模化高效利用,提升复杂难用固废综合利用能力,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量效齐增。政策驱动下,预计2022年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将提高。
近年来,随着化工、钢铁、煤电、有色金属等行业的发展,工业固废产生量持续攀升,年产生量近40亿吨 ,堆存量净增100亿吨,截至2019年总堆存量已达600亿吨。《2018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31592万吨,综合利用量为181187万吨,处置量为79798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有78397万吨,还有73.04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被倾倒丢弃。根据《2016-2019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的数据,2016年-2019年,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逐年上升,由2016 年 37.1亿吨,上升为 2019 年44.1亿吨,上升18.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处置量总体上升, 2016年分别为 21.1、8.5亿吨, 2019 年分别为23.2、11.0亿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大,贮存、处置占地多,已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大宗固体废弃物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金属采选、煤炭选洗、金属冶炼、燃煤发电、脱硫除尘等过程。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成分复杂、波动大,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同时,我国重点产废行业具有一定的地域聚集分布,例如,我国煤炭企业主要集中在“晋蒙陕甘宁”地区,钢铁企业主要集中于华北地区,化工企业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火电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和沿海地区,矿山企业主要分布于“晋冀鲁豫皖”和“滇黔桂”等区域。故而,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还具有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异大的特点。

工业废弃物

数据来源:《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但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巨大,综合利用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当前国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高,每年贮存的废物产量高达5亿t,而每年丢弃、填埋、倾倒的工业固废超过60万t。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8 年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仅53.58%,虽然较2017年出现增长,但仍存在巨大压力。
当前,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经济发达地区对资源进行了更充分的利用,西部对固体废物的利用不如东部地区充分。内蒙古、贵州、广西、山西、四川等地是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产地,这些地区没有对固废进行充分的二次利用或者利用率很低,造成固体废物的大量堆存以及资源的巨大浪费。而江浙、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普遍经济较发达,大宗工业固废的产生量相对较小,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高,有些区域利用率甚至达到95%。

工业废弃物

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综合利用处置量均逐年上升,由2016 年 5219 .5、4317.2万吨,上升为 2019 年 8126.0、7539.3万吨 ,分别上升55.7%、74.6%。当前,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和处理量间存在很大的缺口。2018年,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量高达1.18亿t。从处理角度分析,危险废物的处理率约80%,而实际估测的处理率仅约40%,全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危险废物采用不规范的渠道进行处置。
近年来,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部分固废在直接利用、制备建材等领域的资源化利用日趋成熟。例如,尾矿可用于回采后进行再选、制作建材、井下充填、制作肥料、尾矿复垦等;冶金渣的利用率约为72%,可用作水泥掺合料、道路材料、回填材料,制作砖和砌块等建筑产品,少量用作冶金原料;煤矸石主要应用于电力、建材、化工材料、农业肥料及矿产资源等;粉煤灰主要用于建材制备、有价元素提取、土壤改良剂和环保领域等;工业副产石膏主要用于砖、砌块、板材等建材制备。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主要产生于建筑物的新建及改扩建过程,组成较为复杂。根据原建设部 2005 年颁 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 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 物。建筑垃圾按照来源分类,可分为土地开挖、道路开挖、旧建筑拆除、建筑施工和建材生 产垃圾五类,主要由渣土、碎石块、废砂浆、混凝土块、沥青块、废塑料、废金属料、废竹 木等组成。 建筑垃圾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传统的建筑垃圾处理方 法是直接将建筑垃圾送入垃圾填埋场,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可再生资源,缩短了垃圾填埋场 使用寿命,占用了大量土地,同时还会引起严重的土壤、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
根据我国建筑垃圾的特点,利用专业的破碎生产线,建筑垃圾经过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 多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加工出多种一级再生产品,如:废钢筋、废铁丝、废电线等 金属,经分拣、集中、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废竹木材则可以用 于制造人造木材等,建筑垃圾再生具有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使用范围广、环境与经济效 益好的突出优势。

建筑物的拆除阶段和新建筑的施工阶段是建筑垃圾的控制关键点。建筑垃圾的来源主要有三 个方面:旧建筑拆除产生、新建筑施工产生以及建筑装修产生。从 2017 年我国建筑垃圾的 构成分布来看,旧建筑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建筑垃圾的 58%,新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 圾占 36%(中国砂石协会)。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建筑垃圾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建筑垃圾宜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

建筑垃圾处理由普通的填埋处理转向资源化利用,法律法规逐渐完善。随着国家对环保的加 强以及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严格治理,保护环境绿色拆迁的意识将进一步加强。建筑垃 圾自 2005 年首次提出,法律逐步完善、具体明确强制性政策,从制度上落实“谁产生、谁 负责”的原则,建立各部门工作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发展。

建筑垃圾利用及处置相关政策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建筑垃圾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省市出台相应政策,对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提出更加规范化的要求。 河南郑州要求到 2020 年,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70%;山东济南推进建筑垃 圾资源化利用,2020 年利用率达到 60%以上;陕西西安全面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力 争 2020 年底前利用率达 70%以上;北京朝阳计划 3 年内 200 万吨建筑垃圾将获“重生”, 资源化率将达 95%以上;安徽五年内省辖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 70%以上;贵州 2020 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达 30%以上。
除了各省市出台相关政策外,针对近两年天然砂石原料价格上涨,今年国家也加强了对建筑 垃圾再生产品的重视。3 月 25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五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砂 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20‟473 号)(下称《指导意见》),进一步 提出鼓励利用建筑拆除垃圾等固废资源生产砂石替代材料,清理不合理的区域限制措施,增 加再生砂石供给,积极推动建筑垃圾再生砂源等替代利用。
2020 年 9 月 1 日新固废法实施将建筑垃圾单独列臵,监管趋严资源化利用迎来腾飞。一方 面,新固废法将固废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 五大类,将“建筑垃圾”从原固废法中的“生活垃圾”单独分出来,将“建筑垃圾”单独作为一大类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新固废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污 染环境的防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应当制定包括源头减量、分类处理、消纳设施 和场所布局及建设等在内的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政府将依法强制推动建筑垃圾 的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和全过程管理。

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约为 15.5 亿吨-24 亿吨之间,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 40%(中 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长期以来,因缺乏统一完善的建筑垃圾管理办 法,缺乏科学有效、经济可行的处臵技术,建筑垃圾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便被运往市郊 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存量建筑垃圾已达到 200 多亿吨。2017 年我国产生的建筑垃圾约为 23.79 亿吨,但其中进行资源化利用的仅有 1.19 亿吨,预计到 2020 年建筑垃圾将达到 26 亿吨。如遇严重地震灾害,则产生量更多,仅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一次产生的垃圾就高达 3 亿吨。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建筑垃圾

根据浙矿股份招股书以及中国环保在线数据,2017 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市场的体量达到 800 亿元,相较于 2010 年增长了一倍,8 年内的平均增长率超过 10%。若维持现有的增长率,到 2020 年,我国建筑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容量可突破千亿大关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及政策趋严造成建筑垃圾处臵需求的增加,存量与增量双核驱动。从 2015 年至 2019 年间,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由 123.97 亿平方米增加到 144.16 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3.8%。其中,2019 年达到 144.16 亿平方米,为近十年来 的最高值。从存量来看,过去 50 年,中国至少生产了 300 亿立方米的黏土砖,这在未来 50 年会转化成为建筑垃圾;中国现有 500 亿平方米建筑,未来 100 年也将转化为建筑垃圾;从 增量来看,随着我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的不断增加,未来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加。
目前实行特许经营管理体制,由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全面负责建筑垃圾的回收与处理工作。根 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规定“处臵建筑垃圾的单位,应当向城市人民政 府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获得城市建筑垃圾处臵核准后,方可处臵”。目前部分 城市内建筑垃圾处臵利用实行特许经营,鼓励建筑垃圾处臵利用特许经营企业一并开展建筑 垃圾清运工作。政府通过立法充分保障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合法权益和经营管理职能,并结 合实际给予政策优惠和行业补贴。 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特许经营,BOT 特许经营协议中各方的法律关系具代表性。特许经营主 要包括三个主体:政府、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再生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 双方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关系。政府对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不可以进行强制性的业 务干预,更不能命令、剥压受许人对其企业经营管理的裁量权,或动辄以终止合同对建筑垃 圾处理企业进行威胁。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也不能以政府的名义私自做出保证或者承诺,使政 府承担责任 政府采用招标的方式对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实行公开招标,通常在招标文件中 设臵处臵费用上限,建筑垃圾处理费最终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进行确定。

生产再生砖的原材料为水泥和骨料,水泥制造业,建筑垃圾破碎机械设备制造业为本行业的 上游行业。而建筑施工、房地产行业是建筑垃圾清运及再生砖行业的下游行业。

目前国内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于摸索阶段,全国各个城市建筑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基本处于 散乱堆放和少量填埋的阶段,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低于 5%。整个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我 国共有建筑垃圾处理厂 867 座,其中资源化处理厂仅为 67 座(数据截止 2017 年,来源: 北极星环保网)。从业企业一般都为建筑垃圾运输企业,从事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企业较少, 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受限于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本身集中度总体偏低,且“低小散”格局短期 内难以发生质的转变,建筑垃圾“收—运—用”体系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目前市场尚未形 成充分竞争,该行业在我国具有较强的政策壁垒、区域壁垒、资金壁垒和行业经验壁垒,潜在竞争者进入较为困难,已存在的企业受潜在竞争者的压力较小。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园林废弃物

以前,枯枝落叶等园林绿化垃圾大多都混入居民生活垃圾,一并焚烧处置。在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日渐攀升的情况下,园林绿化垃圾数量稳增不减,在部分地区,其占比甚至能超过生活垃圾总清运量的一半以上。
园林绿化垃圾因其特殊性有别于其他生活垃圾,是制作有机肥料或生产无土栽培基质及生产生物质燃料的优质“原料”,只做填埋或焚烧处置未免可惜。现在,随着中央和地方各项相关政策的下发,园林绿化垃圾谁来处置、怎么处置、收运过程要注意哪些内容等终于有了“标准答案”。
而对环卫公司而言,入局“绿化垃圾收运处理项目”似乎也成了构建营收增量市场不错的选择。从已经开标的此类项目可以看出,其价格总体来说并不低,有的甚至能达到千万元/年的体量。
不论是运营园林绿化垃圾处理项目,还是生产环保无污染的肥料,亦或是在以上过程中产生的收运车辆、破碎设备等“周边需求”,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市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力。未来,这一市场也将成为环保产业又一个千亿级别的“新蓝海”。
2011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当时我国的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是149.45万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4.1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
如今,十年过去了,我国的绿地面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住建部《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49.25万公顷,建成区绿地率38.7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也就是说,11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了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39%。

新增的绿地和公园带来了数量巨大的园林绿化垃圾,但是,这类垃圾因其季节性较强,加之常常被混入居民日常生活垃圾做焚烧或者填埋处置,难以统计。根据住建部公布的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49.25万公顷的数据,估计全国每年园林绿化垃圾大约为1.33亿吨。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国土绿化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今年10月,住建部发布了《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49.25万公顷,同比增长3.94%;建成区绿地率38.70%,比上年增加0.46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9平方米。
绿化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非常有帮助,将枯枝落叶制成有机覆盖物、有机基质等生态产品,不仅规避了燃烧它们的碳排放,而且还能固碳、改良土壤、美化城市。
随着城市绿化覆盖率上升,城市绿化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急剧上升。202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2】367号),《通知》提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把园林绿化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知》中将“加快收运及处理系统建设”“推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等作为试点工作重点,强调“推动园林绿化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积极探索在生物有机肥、有机覆盖物、有机基质、垃圾焚烧发电、城镇供热和园路铺装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要求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深入探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的方法和举措,在部分城市建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全市每年产生树枝、树叶、花瓣等园林垃圾大约500万吨”。2022年8月,北京市公布“2021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的通告”,2021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784.22万吨。北京500万吨的园林垃圾产生量已达生活垃圾清运量的64%。
根据《2021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3.17亿吨,如果按60%估算,则全国园林绿化垃圾年产量达到1.9亿吨。
目前就绿化废弃物总量而言,能进行资源化处理利用的还只占很小的部分。对于绿化垃圾,有的城市进行掩埋,有的地方原地粉碎,还有的不予管理。全国每年产生的绿废,大部分都作为生活垃圾被处理.
部分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园林绿化垃圾产生量逐年增长,存在收集系统不健全、专用运输车辆不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选址困难、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等问题,亟待建立完善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园林废弃物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园林废弃物

环境司南数据显示,2022年度全国各地已开标园林绿化垃圾收运处理项目42个,项目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12个省份,成交年化总额超过1亿元(此数据还不包括城市管家等综合项目中的相关部分),绿化垃圾处理市场化已经初现端倪。
而价格方面,不论是收运还是处理,单价多在每吨一百至二百元上下。此处置价格已经远超过生活垃圾焚烧项目的处置价格(注:2022年上半年垃圾焚烧项目均价为81.19元/吨)。
如2022年3月开标的深圳市光明区废旧家具、绿化垃圾和果蔬垃圾处理服务项目,绿化垃圾处理费用256万元/年,年处理绿化量11680吨,约为219元/吨。11月,深圳市宝安区废旧家具和绿化垃圾收运处理服务项目开标,绿化垃圾收运单价为181.10元/吨,绿化垃圾处理单价为170.61元/吨。
其实,环卫市场近些年已经出了不少潜力股,如垃圾分类市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等,再出一个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也不足为奇。政策的加持、利润的吸引,各企业也嗅到了一丝商机,如深圳市金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宁波供销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紧跟“环卫”综合项目的同时,也没有放弃对此类细分市场的试水。

除了市场化带来的巨大价值,在处置绿化垃圾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产品”,也能在无形间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产品一:有机覆盖物
按照深圳市地方标准《绿化垃圾回收及综合利用规范》,树叶、草屑、树枝、树皮、硬果壳等绿化垃圾可作为有机覆盖物原料,其粒径宜小于 10cm。
有机覆盖物铺设于园艺植物或树木周围土壤表面,能起到保持土壤水分、吸附扬尘、调节土壤温度、增加土壤肥力、抑制杂草、促进植栽生长等作用。
 笔者在某采购平台查询发现,有机覆盖物的价格在20-25元/袋左右,每袋重约10公斤。如果想铺满一个8-10厘米厚度的200平方米地表,则需要400袋,销售收入约为1万元左右。
产品二:堆肥
此处的堆肥指利用园林绿地中的草屑、树叶、树枝以及脱落的树皮等,添加其它的辅料,在一定的生物条件和温度下,使用微生物分解发酵将原料中的有机可腐物质转变成为有机营养物质或者腐殖质,最终变成堆肥产品。

▲堆肥流程简要示意图

公开资料显示,一座日处理100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垃圾站,一年能生产6000吨的有机肥料,如果按最低级别有机肥料核算,每吨市场售价约600元,销售收入超过360万元。在市场需求方面,一座普通公园每年购置有机肥料的费用为十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园林废弃物

产品三:生物质发电
就焚烧发电而言,燃料热值是主要技术指标之一。目前,生物质的低热值远大于生活垃圾低热值,约为12000KJ/KG-15000KJ/KG,接近于劣质煤的热值水平,而且比较稳定。这意味着生物质发电的焚烧炉可以协同处置更多的生活垃圾。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生物质发电建设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8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2021年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以收定补、央地分担、分类管理、平稳发展”的总体思路,2021年安排新增生物质发电中央补贴资金总额为25亿元。
2022年7月,国家电网公示了拟纳入2021年生物质发电中央补贴非竞争配置项目的名单,146个生物质发电项目中,农林发电项目占46个。
产品四:特殊产品
如果对木质艺术品市场有了解,就会发现会有人专门搜集的树根、树桩等特殊木材,这些奇形怪状的“绿化垃圾”是制作艺术品的绝佳材料,有特殊的经济价值。
产品五:处理设备
熟悉环卫设备价格的人都清楚,普通的大型环卫车如垃圾压缩车、餐厨垃圾车、勾臂车等,均价都在每台30-40万左右,纯电动的价格会更高,其中的利润还是很丰厚的。同理可以推算,园林绿化处理设备应该也不会太低。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设备有吹落叶机、收集箱货车、破碎机、筛选机、指定破碎机、堆放及翻抛设备、生物发酵机、无机物分解燃烧机等。而我国此类设备研发较慢,很多环卫工人处理树枝落叶等垃圾还是用原始的三轮车等设备。可以说,此类设备细分市场还处于成长期,潜力巨大。
 近几年,已经有一些企业发现了此中商机,比如,盈峰出品的物料粉碎车,可实现园林垃圾“就地粉碎”。

总之,根据中研网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绿化垃圾行业市场规模约为5195亿元,同比增长0.37%。结语
一石惊起千层浪,《关于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的下发,如同一颗高能量炮弹,让园林绿化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市场这片平静了太久的湖水终于泛起了涟漪。
虽然,目前还存在着公众认识不足、缺乏法律法规保障、技术水平不到位等问题,但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和规划下,该市场也必将朝规范化、标准化、机械化道路进发,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大件家具

城市废旧家具处理三大难题:盈利不足、成本较高、各地资源利用率不一

据国家统计局估算,2021年全年,中国家具累计产量达到了11.2亿件,累计增长14.01%。而家具产品的平均使用年限只有8年左右,这些使用过的家具去了哪里?它们被遗落在出租屋等待下任租客处理,被回收转手至二手市场售卖,被投入到生活垃圾中,甚至被运送到垃圾场焚烧填埋。
有不少专家指出,面对与日俱增的废旧家具处理量,需统筹建立覆盖投放-运输-集中拆解-再利用的大件家具回收利用的完整链条。但这一链条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成本问题,如何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实为不小的挑战。

前端回收,盈利颇难,企业市场运营问题待解

说到家里的旧家具如何处理,大多人优先选择的废旧家具回收途径主要有废旧品回收师傅、二手转卖平台,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的大件废旧家具资源回收中心。大多时候,居民较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预约服务,再由回收人员上门回收处理。
事实上,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在废旧家具回收领域并不少见。从2015年开始,随着国内的垃圾分类制度按下加速键,垃圾回收一度成为当下时兴的创业风口,“互联网+回收”模式随之兴起。其间涌现的创业公司大部分面向居民,以提供上门回收业务为主,包括闲豆回收、再生活、回收哥、9贝壳等。个别企业甚至获得亿元以上的融资规模。以北京起家的再生活为例,它曾经覆盖了北京的1000多个小区,注册用户超过30万。
然而,从趋之若鹜到门前冷落,曾备受资本热捧的“互联网+回收”模式仅风光几年光景。囿于现实种种原因,上述企业纷纷改弦易辙,停止回收业务有之,转头只面向企业及商家提供服务亦有之,又或者将运营重点放在家电维修、生活商城等方面,涉及废旧家具回收业务的则是少之又少。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大件家具

广州绿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雪解释道,“互联网+回收”模式目前较为简单,还处在线上下单线下服务,或者线上查询信息沟通,线下交易或投放等层面上。该类企业市场化运营的可能性尚未成熟,其中如何实现盈利是主要的发展制约因素。“自营的创业公司提供上门回收的比较少,广州地区还没看到这类发展较好的企业。其实这个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控制成本。比如10kg的纸皮,正常居民家很少有地方堆放。上门回收人工成本偏高,利润率根本不能满足公司日常经营的费用。”
据悉,该公司负责开发运营“穗回收”,后者为广州市供销合作总社打造的“互联网+”数字化智慧化公共服务平台,主要面向公众提供在线预约上门回收的兜底性服务。除了废旧衣物,大件家具、3C产品、废旧家电、纸塑玻金等其余品类均采取付费上门回收模式。

集中拆解,处理成本远大于回收价值,只能依靠服务购买或补贴度日

曾有调研发现,除了少数家具在经过修缮后能重新进入旧货贸易市场,或者拆解后作为原材料进入企业生产线以外,剩余的大部分都被运送到垃圾场焚烧填埋,循环利用不够充分。而即便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仍有其他问题需要面对。

在白云区龙归街,一辆辆装满废旧家具的物资回收运送车从各个街道临时存放点, 风尘仆仆地赶到大件家具回收处理中心。在这里,被淘汰下来的家具经过破碎、风选、磁选、高温挤压等一系列工艺技术处理后,拆解出来的木料、金属、海绵、布料将进一步资源回收利用。据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白云区24个镇街设立134个废弃家具临时存放点,自2021年5月中心运营至今,累计完成清运处理大件废弃家具7736车次,资源化利用约5889.4吨,减容量约8.3万立方米,有效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白云区供销社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设备的年产能按照未来10年运营情况进行生产设计,每年可实现大件家具回收处理量超过1万吨。与去年5月至今约5889.4吨的年实际处理量相比,远超全区的实际处理量,完全可以满足白云区废旧家具回收处理的实际需求。不过,该负责人坦言道,“尽管大件废弃家具处理中心目前已是实现资源100%利用,但大件废弃家具的回收处理成本远大于回收价值,目前只能通过政府购买或补贴的形式实现项目的盈亏平衡。”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天河区。有工作人员透露,今年天河区的大件垃圾分类回收处理项目已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引进了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服务企业作为大件垃圾收运处理中心的运营企业。其中,大件垃圾处理服务费约800多元/每车。另外,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非官方数据:自2020年3月正式运行至今,天河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已对接天河区全部21个街道开展大件垃圾全覆盖服务,中心运输处理量日均达到15车,每年可收运处理大件垃圾约5100车;截至2022年4月,中心累计收运处理超过1万车大件垃圾。
按照上述数据,仅在天河区,每年的大件垃圾处理费至少要百万元以上,遑论再加上环境成本、相关从业人员健康成本、再生产品综合成本等。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大件家具

行业发展,各地利用率不一
业内呼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居民参与度

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兜底+企业运营+社会参与”这一模式将会是废旧家具等大件垃圾回收处理的主要发展趋势。这也意味着,不仅需要加快扶持政策完善落地,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行整治规范,还涉及相关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居民提升垃圾分类环保意识等多个方面。
广东省循环经济协会生物质专委会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广东省现有运营的拆解中心普遍存在地理位置偏、运转距离长、厂房面积小、作业空间不合理、产量低、资源量分散不集中及设备资产投入重,回报周期久的突出难点。相较广州白云区,深圳、东莞、珠海和惠州部分区域仍以人工拆解为主处于产品化的探索期,省内其他地区则是人工拆解和归类为主,利用率较低。

同时,废旧家具类的材质也在不断提高,不再是以往的易拆解,可回收模式。“垃圾分类政策的推行,前端管控会引来各级部门的聚焦,这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同时分类、分拣以及资源化分流处置的难点将会一步突出。”在他看来,目前废料资源利用率已经普及,前端分拣分类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生产设备的技术升级是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而随着利用率走向产品化,分类的优势会逐步产生溢价空间,相关部门可以协助利用端企业建立附加值居民返现补贴渠道,一方面既可以提高居民参与度,从而提高分拣效率,另一方面可减少前端的人力和时间以及管理成本等。
根据中国绿色建筑协会2018年度废旧家具回收报告,2018年,全国废旧家具回收量约为104.8万吨,比2017年增长9.2%,同比增长3.1%。2018年,全国废旧家具回收成本为41.6亿元,比2017年增长6.1%,同比增长1.6%。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城市家具”一词最开始起源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它是英文“Street Furniture”的中文解释,其实就是指的遍布城市街道中的各类公共环境设施。之所以被称为“城市家具”,是因为它蕴含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户外场所能像家一样方便舒适,给人一种备感亲切的感觉,使得冰冷的设施也变得温馨。

城市家具按照功能属性及管理归属,可分为以下六大系统: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导览导视、交通管理、照明量化、景观构筑物。

按照其使用服务功能分类更为易懂:
1.公共休闲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休息、健身、娱乐等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健身娱乐设施、电话亭、公共饮水器、邮筒、售报亭、照明灯具等;
2.交通服务设施
是指城市街道中主要用于交通指示、组织的设施,包括路灯、交通指示灯、交通指示牌、路标、人行天桥、候车亭、候车亭、路障、自行车停放设施、加油站、无障碍设施等;
3.公共卫生服务设施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为满足人们公共卫生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垃圾桶、烟灰皿和公共厕所等;
4. 信息服务设施
为满足人们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的认知,引导人们快速到达目的地而设置的城市家具,主要包括户外广告、信息张贴栏、布告栏、导向牌等;
5.美化丰富空间设施
是指那些为城市街道增添艺术气息,美化和丰富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设施,包括花坛、雕塑、喷泉、叠水瀑布、地面艺术铺装、装饰照明、景观小品等。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加持,街道出现了可以连着WIFI、给手机充电的可以自由对话的智能座椅;自动调节亮度、可以报警的智慧路灯;可以自行辨别分类的分类垃圾桶;含有体测一体机、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的爱心驿站;实时语音播报车辆到站信息、天气预报、紧急求助的智能公交站厅...... 这些外观科技化、功能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家具一直是空道智能所致力于做的,在此同时,空道景观从大众需求出发,赋予智慧城市家具人性化的特征,获得了市民们的认可和欢迎。
越来越多智慧城市家具的涌现,将城市管理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让我们期待城市家具的蜕变,未来智慧城市家具将会提升城市品质,唤醒城市新生机,成为智慧城市发出的一张新名片。

江阴案例

2022年,江阴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动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城市家具规范化管理,制定印发了《江阴市关于建立城市公共空间设施、城市家具设置提前介入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城市更新、小区建设、道路建设、游园建设等城市新改建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提前引入监管,通过部门联审、专家会审,提前融入城市家具元素,因地制宜选用符合项目设计风格和实际管理需求的城市家具,从源头消解因建管脱节而造成的城市管理难题。

01 强化顶层设计
依据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要求,城管委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整体规划设计,健全“提前介入”机制,研究确定设施、家具的布局、样式和类别,市城管委办公室牵头建立全市设施、家具设置目录。建设项目设计时,住建、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及行业专家参与方案论证和审核,建设完成后参与验收。
以前城市建设项目开工后,时常因一些管理规定多次修改方案导致返工,“提前介入机制”运行后,建设部门集中听取部门意见,将部门会商、专家论证等工作控制在方案设计阶段,避免了反复施工,提高了建设效率。
02 压实主体责任
市城管委各成员单位加强统筹协调,对依法合规设置的设施、家具建立数据底册,推进智慧平台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对擅自或违规设置的设施、家具加大管理执法力度。各设施、家具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督促设施产权单位落实好日常管理和保洁要求。
目前市城管委办已牵头39个成员单位梳理建立4大类45项城市家具基础底册清单,依托城市更新、小区建设、道路建设、游园建设等项目改造,持续推进城市家具分级分类提升改造,城市家具运用率不低于60%,做到统筹布局、合理设置、协调统一、安全便民。
03 打造样板项目
2022年,市城管委在推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积极实践城市家具全要素空间设计理念,整合路灯杆、交通信号杆、路名牌等多种公共空间元素,实现 “多杆合一”;顺应数字资源建设的高速发展,打造全彩智能LED的电子阅报栏、LCD液晶电子路名牌;依托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目标,建设“一路生花”的交通护栏以及果壳箱、交接箱柜、休憩座椅、标识标牌、观赏小品等,以示范促规范,以规范树样板。
04 大桥路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作为样板项目,是江阴城市家具理念的一次生动实践。
改造提升后的大桥路打通了道路与公园间的物障,视野直通园景,绿色映入眼帘。大桥路还对沿线12座公交候车亭进行了升级改造,除了外形提标外,还加装了“智慧型”电子屏、“可变色”氛围灯、电加热座椅、USB手机充电口等,融入大桥路整体景观,提升乘客出行体验,处处彰显江阴的暖意和心意。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05 强化考核运用
目前,“提前介入”机制已正式运用于大桥路、澄江中路、S1地铁沿线、南门核心商圈改造项目等10余个新改建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益和社会反响。在市级层面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各板块也纷纷开始运行这项机制,目前已有13个乡镇建立了城市家具“提前介入”机制,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2023年,市城管委将新改建项目实施专项论证情况纳入年度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加强对“提前介入”机制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未按要求落实的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予以通报、扣分。
“提前介入机制”大大提高了监管的前置性、精准性、有效性,提升了城市的“气质”和“品质”。接下来市城管委将从“建”和“管”两个方面深化“提前介入”机制,加强城市家具应用工作,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淮安案例

城市家具作为城市环境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可以给市民以较高程度上审美的享受,也可以规范市民日常行为,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同时也可有效激起市民的共鸣和对地域的热爱。目前,我市各主次干道在城市家具的前期规划及后续维护上,存在一定问题,规划杂乱无章,各职能部门杆线纵横交错、“各自为政”,在整体市容外观上杂乱无序,同时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市城管局按照市政府有关部署,开展城市家具改造管理工作,经过前期大量考察调研,初步选定1条新建道路、4条改造道路先行试点。
一、新建道路
清安路。西起于石桥路,向东分别与规划龙爪路、天津路、规划航运路相交,止于规划东风路,全长1044.355米,规划红线宽30米,为城市次干道。南北两侧规划为居住用地,由东向西依次为春风苑、融创广场。该路段围绕了“国家森林城市”形象,设计了林荫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融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透水结构铺装,提高传统雨水管网防涝风险能力,有效净化初期雨水。针对以往路口“路段指示杆、视频监控杆、交通信号杆多杆林立”的现象,实施“多杆合一”,对杆线进行整合,高效利用城市有限的空间资源。
二、改造道路(长江东西路、北京东西路、珠海路、华西路)
长江东西路(北京北路—翔宇北道)。该路长约3308m。按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主要涉及的城市家具包括:路灯(智慧路灯、共杆路灯)、智慧停车、公交站台、交通护栏、坐凳、垃圾箱、遮阳棚、户外市政箱等方面内容。路灯(智慧路灯、共杆路灯):对称布置于两侧条形绿带及人行道上,采用双挑路灯,双侧对称排列。路灯采用与交通标志标牌共杆的形式,达到“多杆合一,一杆多用”。灯杆系统以灯杆为载体,将照明控制,视频监控,语音广播,信息发布,车位监测等功能集于一体。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城市家具、基础设施

智慧停车:一期工程可利用车位199个,高位相机与智慧路灯杆共31根,共安装50个高位相机,将前端各停车点接入停车管理平台,对城市停车资源进行统一管理,汇聚停车点泊位信息、过车信息等停车数据,输出各种运营统计报表,辅助运营商进行运营管理。公交站台:一期采用港湾式公交站台,共实施公交站台8组,16处。公交停车区35m长,进口渐变段长15m,出口渐变段长20m,结构同主路面,其上设彩色薄型防滑路面,站台宽2m。站亭采用新中式风格,以棕色色调为主。交通护栏:一期采用的护栏分为中央分隔护栏和机非分隔护栏。中央分隔护栏设置于双黄线中央,分隔对向行驶的机动车道车流;机非分隔护栏设置于机动车边缘,用于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坐凳:在人流量较大区域同时结合公交站台设置。垃圾箱:造型简洁、大方,便于使用。遮阳棚:设置于路口非机动车道上。户外市政箱装饰罩:采用铝合金材质,与周边路段及景观相协调。非机动车彩色泊位:设置了71处彩色非机动车停车区域,每个区域四周划置醒目白色框线,内部涂刷森林绿环保底漆,并设置停车导向箭头、非机动车图样标识和“非机动车停放区”字样,辨识度和颜值均较高。停车区域前方还安装了环型或U型停车架,方便车辆停放朝向一致。
北京东西路(北京北路—翔宇北道段)。工程总投资3.6亿元,竣工时间2023年1月。改造工程涉及到的城市家具项目有路灯(智慧路灯、共杆路灯)、公交站台、交通护栏、坐凳、垃圾箱、户外市政箱等方面内容。
珠海路综合提升工程(翔宇大道—南昌路段)。长1.5公里,红线宽36米,路段等级为城市次干道。本次改造主要实施将行车道改为沥青路面、雨水管道新建、人行道海绵化改造,结合路段改造对沿线交通标线进行更新、增设交通指示标牌,利用现有灯杆对沿线路灯供电设施进行更新。

华西路(G2高速至楚州大道)。全线总长5公里,路段宽55.5米,该工程按照“展示城市品质的、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功能性,提升观赏性,丰富思想性,彰显展示性,打造具有淮安区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标识”的要求,注重绿色、美观、简约、实用,以总理钟爱的海棠作为特色元素,明确“忆路海棠,总理故乡”的设计主题,体会以海棠作为最为突出的造景元素带来的特色感、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特色街道。实施路段、排水、景观、并杆照明、桥涵等工程,总投资4.2亿元。路段两侧有条件的位置建设游园、绿化。全线设置弱电综合管廊,供电杆线部分入地,布设预留供电穿线管道。公交站台由公交公司负责制作、安装,同步建设坐凳、公益广告、站牌等设施,路段工程建设中负责做好公交站台基础工作。
市城管部门严格按照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抢抓当前施工黄金期,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优质精品工程。针对淮海西路、北京南北路、长江路等路段的不同情况,根据各路段不同的功能、区位,精心做好城市家具设计和改造工作,使城市家具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充分展现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新风貌。

随着近些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更新计划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视的国家战略。街区、社区以及大型综合体等都需要转型,各个省市的城市更新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其中城市家具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传递着城市的综合实力、文化精神、管理水平多方面的信息,成为城市更新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从功能性、艺术性、人文关怀、空间契合等各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用来提高人对空间的感知,促进人和空间的情感联系,提升空间的品质。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智慧城市家具由此而生,也越来越为广泛。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商务部关于加强公共机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国管节能[2012]91号)

关于开展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遴选工作的通知((国管节能〔2022〕7号))

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国管局关于2022年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的通知(国管节能〔2022〕16号)提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依法推动地级城市公共机构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快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公布示范点名单。修订《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价参考标准》。推动公共机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加强塑料、纺织品、玻璃等可回收物收集利用。做好塑料污染治理,推动公共机构带头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在机关所属接待、培训场所探索开展直饮净水机替代塑料瓶装水试点。

按照《关于开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期,国管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示范仓已经正式启用。9月23日,国管局资产司和京东集团有关负责同志为示范仓挂牌,中直管理局、全国政协办公厅、财政部、审计署等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人应邀实地参观了示范仓运营。

示范仓分为办公家具存储区、办公设备存储区、纪念性家具展示区、资产维修区、调剂业务办理区等5个功能区,实现了闲置资产入库、维修、展示、调剂的“一站式”运营。国管局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示范仓的日常运营,借助其成熟先进的仓储物流设施,为各部门提供从库房到办公室的“管家式”服务。通过公物仓信息平台,各部门可以像网店店主一样发布本单位的闲置资产,也可以像网上购物一样选择需要调剂的资产,既是“店主”也是“顾客”,使闲置资产在各部门间实现共享共用、高效利用。 

参观结束后,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负责同志纷纷表示,示范仓为各部门建设小型公物仓提供了样板和参考,国管局在中央国家机关大力推动通用资产调剂共享工作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完善公物仓,为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杜绝资产浪费探索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2021年,为推进“十四五”时期机关事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国管局编制出台了《机关事务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深化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加强以资产管理为基础的集中统一管理”“优化资产配置”“推进资产共享共用”等要求。建设公物仓是落实以上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

公物仓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国资委、生态环境部、药监局、中央广电总台等部门将本单位闲置的办公设备家具共计3000余件纳入示范仓管理,并为全国政协办公厅、发展改革委、退役军人部、新华社、中国作协等部门从公物仓调剂配备办公设备家具400多件。国务院办公厅、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40多个部门170多家单位响应号召,将本部门自建公物仓纳入公物仓信息平台。
下一步,国管局将在公物仓试点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逐步扩大服务单位范围,扩展资产类别,拓宽资产使用渠道,提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实现资产坏的能修、闲的能调,物尽其用、集中共享,让资产“加速”流动起来,强化资产规范管理,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

2023年3月,由国管局开发建设的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https://qggwc.ggj.gov.cn)上线试运行,首批接入该平台的涵盖中央国家机关70多个部门及所属7400多家单位公物仓和多个省级公物仓,旨在进一步推动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物仓体系。 
  据了解,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资产涵盖房屋、车辆、土地、家具、设备等类别,具有调剂利用、共享共用、周转使用、租赁配置以及罚没资产管理等五大功能。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地分批接入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逐步打通全国范围内资产调剂共享的信息“堵点”。同时,国管局倡导以“虚拟仓”形式推进公物仓建设,减少总体投入,加强信息共享。
下一步,国管局将与各级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上下联动、同向发力,以该平台为依托,持续畅通资产调剂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大循环”,实现存量资产盘活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在传统的资产管理中,各类资产通常在单位内部封闭运行,资产配置也多以重新购置为主。在财务会计制度的约束下,这种资产管理模式导致了各单位间资产配置不均衡,较难实现单位间资产共享,形成了国有资产闲置与短缺并存、相同资产重复购置的情况,造成了经费紧张与低效使用,影响工作效率。
建立公物仓,通过集中管理、统筹调剂、循环共用、统一处置等方式,盘活存量、减少增量,促进资产节约集约使用,降低机关运行成本,实现资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在提高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同时,减少了财政资金的支出,既达到了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也实现了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管理目的,推动国有资产管理向集约化发展。
设公物仓能够高效管理国有资产,盘活闲置资产,达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建设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管理权限不明、制度缺失、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
职能交叉,管理权限不明确。自治区机构改革后,管理局增加了管理自治区本级国有资产职能;财政厅也承担“拟订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按规定管理自治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职责。2021年4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中也仅对国家层面的财政部门和机关事务部门就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了分工,未明确各系统行业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职能职责。

缺乏相关制度,顶层设计难以实现。2018年,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后于2021年废止。截至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自治区层面,都没有一部指导公物仓建设的制度文件,这就导致在进行公物仓的顶层设计时缺乏依据。
缺乏专业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建立公物仓旨在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因为仓内资产包括了各种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特殊设备等,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处理资产使用性能鉴定、资产日常和专业维护与保养等能力,并且要掌握资产采购、登记、调剂、处置等事项,同时要负责仓内各项资产的动态管理,全程跟进各调配流程推进情况等,因此必须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和专人进行管理运营。
公物仓“入口”难打通,“出口”难打开。受资产管理的传统思维影响,各单位对公物仓的理解还有一定偏差,短期内不会将本单位的闲置资产主动纳入公物仓中管理,这就导致公物仓进行统一管理的资产相对较少。同时,有资产需求的单位也习惯于通过购置来满足需求,缺乏优先从公物仓调剂资产的意识。因此,公物仓还无法在一定时间内形成持续性的规模化管理。
 

公物仓建设背景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理清职责,明确分工,开展顶层设计。加强同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参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由财政厅负责制定公物仓相关规章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管理局负责制定公物仓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并组织实施,接受财政厅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借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和其他省市公物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开展内蒙古自治区公物仓建设的顶层设计。
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按照国管局“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这一手段,建立“云上公物仓”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管理。以该系统为基础,连接财政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摸清各单位资产底数,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掌握资产使用情况,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录入信息平台,放入实体公物仓统一管理;打通财政厅的预算一体化系统,掌握各单位资产配置预算情况,让各单位优先从公物仓中调剂使用;与政府采购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进行连接,真实、完整、动态反应公物仓资产在购置、入库、仓储、出库、处置、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各单位可根据信息平台了解公物仓资产情况,选择适合本单位的资产,并在线上完成调剂流程,线下送货上门,提高公物仓资产的利用效率。
合理选择建仓方式,降低仓储难度。位置适宜的仓储地址是充分发挥公物仓职能的重要条件,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公物仓就要兼顾到各方面。目前各单位呈大聚集小分散的形态,公物仓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单位的使用效率,本着交通便利、运转高效、节俭开支的原则,按照既能满足公物仓办公和仓储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公物仓职能的标准,统筹分析,科学甄选地址,不能影响到后勤服务保障的质量。可以按片区进行归集,在各集中片区建立公物仓,便于集中保管不便移动或拆装、体型较大、对存放有特殊要求的资产,降低运输成本。也可以将各单位自身现有的库房建为仓点,利用“云上公物仓”将各个仓点进行虚拟连接,有需要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调剂,在节约办公用房的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制定调剂制度,激活资产生命力。通过制定资产调剂制度,明确调剂要求、哪些可以调剂、怎么调剂、调剂后如何管理等内容,用调剂实现资产的共享共用,盘活闲置和未充分使用的资产,使可共享的资产不再重新购置,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逐渐平衡各单位资产配置情况。
创新运作模式,丰富公物仓资产。公物仓运行模式可以按照集中管理、按需配置、合理调配原则,由使用单位按照资产需求及资产配置标准提出资产配置申请,有关部门结合仓内资产存量优先调配。若仓内资产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则调配给使用单位使用;若仓内资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则可由使用单位提出采购申请,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置,使用完毕后可纳入公物仓管理,丰富仓内资产。
简化运作流程,实现高效运转。要让公物仓高效有序运转,就要有简洁快速的运转流程,特别是入库和出库两个环节,分别针对资产调入单位和资产调出使用单位。若程序过于复杂,时间、人力等成本大于新购置成本时,会影响各单位积极性。所以在公物仓管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整合各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开展线上一站式办理。

推进公物仓建设的建议

03/城市中产生的废弃物

公共机构与企事业单位

规范资产管理,提高综合效益。仓内资产实行统一入口、分类保管、定期查验维护、及时处置的管理模式。严把资产入仓关,严格把关各单位拟调入公物仓的资产,分类归集,经过维修尚有利用价值的资产,需由原单位负责维修保养后纳入公物仓;对达到报废年限,或因技术原因不能安全有效使用、无维修价值的资产,则按照财政部门相关要求进行统一报废处理,不纳入公物仓管理;闲置通用资产,以及使用频率不高、可共享共用的大型专用资产,纳入公物仓统一管理。对于调入公物仓的资产可以按照资产的类别、用途、维护保养方式等进行分类分区保管。建立资产清查维护及处置机制,定期对公物仓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因调剂使用次数较多已损坏但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资产,及时维修保养,最大程度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采用调剂、捐赠、转让、置换、报废等方式,及时处置。资产处置优先选择捐赠,无法捐赠的,可通过拍卖、报废等其他方式处置。通过以上方式,加强公物仓内的资产管理,以保证仓内资产完好、性能稳定和使用安全,确保为使用单位提供的资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这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通过科学的仓储管理,避免因维护保养不力、长期闲置等原因造成的资产贬值,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综合性较强,一方面对仓储安全建设要求较严,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在推进公物仓制度时,可以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公物仓的高效利用。

  • 城市运维一体化趋势分析
  • 城市运维一体化城市案例
  • 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 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 场景应用

城市运维一体化设想

01/城市运维一体化趋势分析

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运营等领域中,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智能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房地产、交通运输、公用事业和公众安全等城市组成的关键基础设施组件和服务更互联、高效和智能,从而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服务、为企业创造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赋能更高效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城市运维

自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诞生,全球智慧城市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趋势与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居民生活提质需求相契合,智慧城市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2013年以来,住建部已陆续公布三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涵盖31个省份290个城市,形成了多个智慧城市群。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00个城市正在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

第一阶段(2004-2016)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推广

第二阶段(2017-2020)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提出与探索

第三阶段(2021--)

一网统管
全面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

2004年,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
 2005年,原建设部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
 2005年—2007年,分三批在全国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试点,2008年起全面推开。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超过95%的地级以上城市依托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高效处置城市管理各类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关于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通知》
  •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
  • 《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CJJ/T312-2020)
  •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 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任务要求
  •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将“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列为重点任务
  • 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部分明确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城市‘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一网统管’模式”的有关要求,并将城市运行保障系统建设纳入《“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

 以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管理干净整洁有序、为民服务精准精细精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相关信息系统,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 “一张网”。

《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

  • 建区时间:1984年 规划面积:403平方公里,拥有一区多园,包括:东区、商务片区、西区、南港工业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现代产业区、逸仙科学工业园、微电子工业区、南部新兴产业区以及一汽-大众基地等区域。 园区定位:滨海新区重要的核心区和标志区 区域及产业发展规划: 着力聚集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存量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以精细化开发打造城市和经济两个升级版,全面建成开发区创新聚集、转型示范、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 近年来,天津经开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建树颇丰,获得广泛赞誉,曾获得“2020年智慧城市十大样板工程”殊荣。推出“1+4+N”(1个城市大脑IOC中心、4大AI平台和N个创新应用)智慧城市整体解决方案,用科技的“温度”诠释城市运行更智能、产业发展更均衡、市民生活更便利的“幸福泰达”。

于家堡金融区

泰达MSD

天河科技园

响螺湾商务区

到2025年,“智慧滨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建成全国新城新区智慧城市“排头兵”、北方数字经济“新引擎”、数字政府深化改革“尖刀团”,基本形成互联互通、集中研判、全局可控、统一管理”的“一脑智治”模式。
在十四五期间,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打造城市发展的坚实数据底座、完善以城市大脑IOC中心为核心的“1+4+N”智慧城市总体架构、加快数字技术与服务贸易融合创新、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并在城市更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社会治理”核心能力等方面,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打造能感知、会思考、可视化、有温度的泰达城市智能体。

01/城市运维一体化趋势分析

  • 深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优化城市功能品质;
  •  实施绿化美化,打造绿道、花境、公园;
  •  聚焦设施提升,推动环卫、供水、路、桥、隧等基础设施提级扩能;
  • 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公厕、停车等服务设施提质增量; 抓好抓实城市治理风险清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对城市管理运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城市运维一体化建设运营应面向基础服务、城市管理、企业服务等的相关功能,结合政府治理、服务民生、支撑产业等方面信息化需求。

01/城市运维一体化趋势分析

实施城市运维一体化

  • 有利于夯实形成常态化的区域高质量发展运行机制
  • 有利于提升节约城市投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 有利于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 有利于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

创建新型城市运维一体化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集城市服务功能为一体:市政、市容绿化、道桥、设施、污水、环卫
集城市管理要求为一体:城市运维、民生、安全、应急、环保、低碳
集先进技术手段为一体: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
以民生为着眼点,以智慧为手段,打造集约、高效、绿色、安全的新型城市城市运维一体化模式

规划设计亮点

01/城市运维一体化趋势分析

上海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为核心支撑超大型城市治理。上海市牢牢牵住“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两个“牛鼻子”, 聚焦在“高效办成一件事”和“高效处理一件事”。
在“高效处理一件事”上,以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为核心,以智慧公安、电子政务建设成果为基础,围绕“城市动态”“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保障供应”“城市基础设施”5个维度,整合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规划资源、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电、气等领域22家单位33个专题应用,直观反映城市运行的宏观态势,并开展跨部门、跨系统的联勤联动。

各级城市运维一体化中心典型实践

重庆市城市运管中心是重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性、枢纽性、集约性项目。城市运管中心核心定位为“三中心一平台”。即:数据资源中心、监测预警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和综合赋能平台,着眼城市运行管理“一盘棋”的要求,强力推动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应急保障、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运行系统有序接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重庆市智慧城市运管中心已接入市政府办公厅、市生态环境局、市卫生健康委等43个部门的系统,并首批建成渝快办、生态环境、卫生健康、中新国际互联数据专用通道等17个协同应用场景。

上海:“一网统管”推进城市治理能力提高

重庆:“五个应尽”机制推进“三中心一平台”建设

02/城市运维一体化城市案例

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核心是利用AI技术,基于算法和算力,为城市病的治理提供“智慧化”的公共服务。以智慧交通建设为例,杭州城市大脑通过摄像头获取即时交通流量,并根据流量数据对交通控制信号灯进行自
动调配,从而优化路口时间分配。杭州城市大脑目前在推的城市治理、卫生健康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基本按照“数据采集与识别——设备智能控制”这一模式在开展AI技术的复用。此外,杭州城市大脑将52个部门的760余个信息化系统数据进行了归集,并将人口基本信息、手机信令信息应用到医疗、商超、疫情防控等多个场景。因此,杭州城市大脑建设的突出亮点在于基于实际业务需求的技术和数据复用。

济南城市运管中心围绕“优政、惠民、兴业”,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聚焦数字政府、智慧社会、数字经济,突出“政务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四大领域,以数据共享、业务流程优化和AI技术应用为重点,累计提供各类数据服务1.2万项,为43个市直部门和8个区县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完成22类83个跨部门、跨业务协同应用场景建设。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政务服务“一
网通办”持续深化,群众办事更加方便,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一网统管”加快推进,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社会治理“一网通调”不断提升,诚信法治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一网通览”,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发展;城市生活“一屏感知”,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制度供给方面坚持一盘棋一体化、彻底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建设模式,实现市、区两级协同联动,避免重复建设。

杭州以城市大脑推进技术应用、数据归集和场景开发。

济南:有温度的城市中枢

02/城市运维一体化城市案例

海淀城市大脑采用“1+1+2+N”的总体架构,以感知神经网络、智能云平台、城市大数据中心和AI计算处理中心为基础,服务于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四类场景应用。海淀城市大脑实现区域内城市大脑天眼、电子眼、AI、时空一张图资源的融合,建设了“天地人车一体化”的移动源监管平台,疫情防控平台等,应用于移动源执法、楼宇管理、社区管理等应用场景。

郑东新区是郑州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先行区,自2001年规划建设以来,郑东新区引入了生态城市、共生城市、环形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地域文化城市等先进理念,实现了新城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和谐共生。
郑东新区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中心建设为抓手启动智慧城市建设。2019年起,郑东新区以打造幸福郑东新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将26万多个市政部件、1600多名一线处置人员、1200多辆渣土车、环卫车、2000多路实时视频等数据统一到城市运管中心平台之上。通过“物件告警——事项上报——处置人员调动——案件办结”等实现业务流程管理与AI技术、数据监测之间的有机融合。目前,郑东新区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集城市运行管理、城管业务处理、协同调度、联动指挥、政务参观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功能于一体,一期入驻市政园林局(城管、市政、公厕)、综合执法局、12个街道办事处、3个市政公司等部门,后续规划公安交通、应急消防、医疗卫生等部门陆续入驻,实现各部门高效、协同办公。

02/城市运维一体化城市案例

海淀区:业务场景应用驱动

郑东新区:事件&物件融合创新者

侨银:二十年环卫业务先行者,加码布局城市服务全产业链
侨银股份作为二十年环卫业务底蕴积累,深耕广东、辐射全国的市政运营先行者。公司成立于2001 年(前身为霖泽园林),2008年完成从园林绿化设计到环卫清洁的转型,至今已积 累二十余年市政公用领域的项目管理经验。公司一方面巩固广东传统优势地区,另 一方面加速向全国布局:根据2020年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年末,公司在全国19 省70余个城市建设并运营项目300余个,助力全国40多个城市创文创卫,项目数量、 作业面积居行业领先。

03/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图:公司逐步实现以环卫清扫为载体横向扩展产业链的城市大管家运营模式

2020年12月31日,公司公告由“侨银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侨银 城市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彰显公司依靠二十余年环卫底蕴积累的管理和客 户资源优势,持续扩张以环卫服务环卫清扫工作为载体,从横向拓宽产业链,实现 从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园林绿化、政府物业服务到城市停车等公共空间市场。

(一) “大市政”布局扩宽成长赛道,碳中和时代竞争优势显著 
城镇治理的规格及要求不断提升,加速推动市政服务一体化进程。随着政策端对城 市治理的规格及要求不断上升,政府独立完成城市治理指标考核压力不断加大,正 加速通过引入经营、管理能力更出色的市场化机构来完成城市治理。从市场的运营 模式来看,释放的市场化订单也从小金额、单业务向环卫一体化趋势发展,且目前 已有综合市政、物业、资源管理的“城市大管家”订单预期释放,其中环卫及物业 公司是主要玩家。

图:城市治理政策要求越严,“城市大管家”模式或将成为行业趋势

数据来源:侨银股份公司官网,公司中标公告,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侨银股份公司官网,公司中标公告,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环卫公司转变“城市大管家”路径顺畅,公司率先开启转型。环卫公司从事的市政 运营隶属于城市服务一部分,在商业模式、经营管理、客户结构以及产业协同上优 势显著,由单一环卫业务向城市服务综合服务的“城市大管家”转变顺畅。侨银股 份作为环卫服务领域龙头,依靠20余年市政领域的管理经验及客户资源,已经率先 开启由环卫到城市服务、广东到全国的“城市大管家”模式转型。

03/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图:城市服务涵盖环卫、园林绿化及设施运维等众多领域

公司进军“城市大管家”成果显著,已带来超200亿大单。2020年11月3日公司中标 湘潭市城区公共停车场和停车位特许经营(BOT)项目,本项目包括5.03万个停车 位建设、整合及运营,经营期内总投资达23.11亿元,总金额79.22亿元,经营期限 为30年;12月9日中标33.3亿元都匀市城乡环境提升服务一体化,经营年限25年; 12月22日进一步中标60亿保山中心城市环卫保洁及园林绿化管护服务项目,服务范 围涵盖园林绿化管护,公共绿地、公园管护等城市服务业务。两月内三个城市服务 领域大单的中标为公司延伸环卫布局重要成果,依靠环卫业务资源积累进军“大市 政”运营成效显著,“城市大管家”模式有望迎来订单收获期。

图:环卫公司转变“城市大管家”路径顺畅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二)下沉乡镇环卫市场完善“大管家布局”,有望持续增厚公司业绩 公司中标17.34亿元农村环卫服务项目,下沉乡镇完善“大管家布局”。据不完全统 计, 2018年2月国务院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公司中标17.34亿元农村环卫 运输、厕所改造、垃圾治理项目,配合乡村振兴以农村垃圾提升为主攻方向。随着 乡镇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服务积极走入市场,乡镇及农村地区仍有较大的环卫及配 套服务市场空间,公司下沉乡镇完善“大管家布局”,成长空间广阔。

(三)4.2 亿可转债提供资金助力,购置新能源装备提升订单竞争力 公司完成4.2亿可转债发行,购置新能源环卫装备提升订单竞争力。2020年11月17 日,公司完成4.2亿元可转债发行,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环卫设备资源中心项目和偿还 银行贷款,投资金额为3.18/1.26亿元,其中环卫设备资源中心项目主要为购置环卫 设备,包括新能源洗扫车、新能源清洗车等。在环卫服务逐步走向设备新能源化的 行业格局下,本次新能源设备购置可提升后续订单竞争力,根据可转债募集说明书 披露,公司预计该项目达产后实现营业收入13.62亿元/年、净利润1.33亿元/年。

资料来源:《2018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政府采购网,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以海口环卫项目为例,2015 年末至 2016 年初,海口市琼山区、龙华区、秀英区、 美兰区分别推出环卫一体化 PPP 项目,各区合同年限均为 15 年,总金额约在 30-35 亿元不等,作业内容主要包括城区的道路及公共区域清扫保洁、“三无小区”清扫 保洁、垃圾收集清运、公共厕所运营管理、环卫专用车辆及配套设施设备的配置 更新管理、特殊情况下的环卫保障。自 2016 年城区环卫作业市场化后,作业质量 取得明显提升,海口市也于 2017 年顺利成为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全国卫生城市。 2017-2019 年,海口市环卫市场空间得以扩容,一方面作业区域推广至各区所辖乡 镇,另一方面作业服务内容扩展至水域保洁等非传统环卫领域。各区所辖乡镇开 展环卫一体化项目后,环卫项目公司的作业区域得以扩张,年化合同金额及营业 收入也随之增长;而伴随着服务内容扩展至非传统环卫领域,当地环卫市场空间 也将进一步增长

03/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一体化带动订单合同大型化 传统环卫服务市场主要包括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等环卫设施维护保洁 三部分,根据北极星固废网的数据,其中最主要的为道路清扫保洁,占比达到 72%; 其次是垃圾清运,占比达 16%;最后为公厕等设施的日常维护保洁,占比约 12%。 随着环卫一体化成为趋势,各地区政府所推出的环卫一体化项目也涵盖了更多的 服务内容,因此项目合同总金额得以提升,环卫市场空间也因此得以扩容。环卫 一体化包括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 横向一体化:环卫市场从道路清扫保洁等传统环卫业务向市政道路管养、绿化管养、水域保洁等非传统环卫业务扩张。目前,传统环卫公司项目以横向 扩张居多。  纵向一体化:在产业链层面实现环卫清扫、中转站的建设运营、后端焚烧填 埋处理的大固废产业链延伸。目前,主要由垃圾焚烧固废公司向上游环卫端 延伸为主。 PPP、一体化的模式将原有不属于传统环卫的服务内容纳入市场化后的环卫项目, 这一模式将使得环卫订单逐渐大型化。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采购网,海口政府门户网,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E20,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图:海口玉禾田营业收入及净利润

图:海口龙马营业收入及净利润

图:一体化带来环卫市场空间扩容

03/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订单合同大型化,龙头环卫企业竞争格局改善 早期进行市场化的环卫合同碎片化居多,以全国率先进行环卫市场化试点的深圳 为例,传统的区域市场内存在多个碎片化小单,服务合同普遍为 3 年,期限较短, 因此出现了环卫配员不足、设施设备老旧、环卫作业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2019 年以来,福田区、宝安区相继以新一轮市政环卫招标为契机,开展新型环卫市场 化改革,原先多个碎片化小单重新招标后单个合同金额大幅增加,合同年限也大 幅延长,从而激活了市场主体在精细化管理、提升机械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动力。 以宝安区新安、福永和福海街道环卫一体化 PPP 项目为例,项目对应的原服务合 同多达 25 份,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绿化服务、公厕服务等方面每个街道各自对 应多份合同,因此在提高作业标准和投入方面存在瓶颈。大型化重新招标之后,合同总金额高达 78 亿,合同年限长达 15 年,作业内容包括道路清扫保洁、公共 区域及城中村垃圾分类收集和管理(含设施配置、维护和管理)、其他垃圾收运和 转运、垃圾转运站运维管理、公厕运维管理、环卫停车场建设运维、绿化管养、 智慧环卫平台建设运维、环卫应急保障等,订单合同大型化。 大单化的过程将带来环卫行业竞争格局的优化,龙头企业受益。由于不同规模的 环卫市场的竞争主体数量存在很大差异,以 2019Q1-3 的数据为例,500 万及以下 的订单面临 4531 个环卫主体的竞争,但 1 亿元以上订单的竞争主体仅 8 家,因此 大单的竞争格局相对较好。环卫龙头企业将受益于大单化的过程,马太效应推动 强者恒强。

物业公司进入环卫领域,城市管家成为共同趋势 近期,物业公司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环卫市场中。物业公司参与环卫市场的方 式主要包括:1)项目中标,例如碧桂园物业中标寿阳县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项目、 保利物业中标洛阳市涧西区道路清扫保洁服务项目等;2)与环卫公司战略合作, 例如雅生活与玉禾田进行战略合作、绿城生活集团与中环洁进行战略合作等。

图:物业公司进军环卫市场

图:物业vs环卫:城市管家成为共同趋势

资料来源: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整理

03/城市运维一体化企业案例

04/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

03/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业务架构与管理服务体系

04/典型场景

重点应用

  • 市政设施被盗被损现象严重,路灯不亮、井盖丢失等,各种井盖“吃”人,井盖“吃”车现象频繁出现“吃”人、“吃”车井盖;
  • 市政设施老化引起各种事故,如桥梁断裂、管线泄漏等,交通事故、火灾时刻潜伏,市民安全威胁不断;
  • 地下建设“短板”突出,逢大雨必涝,城市内涝对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口市政设施分布空间广泛,管理部门协调困难,出现问题响应不及时,导致出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问题划分模糊不清。
 智慧市政建设诉求
       通过物联网技术对智慧市政相关信息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实现市政管理的数字化、网格化、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益,防控城市灾害或次生灾害的发生。

展示中心

数据中心

指挥中心

监控中心

04/典型场景

实现井盖资产管理,记录井盖编号、位置等基本信息;实时监测井盖 是否翻开、井盖位置是否正常等信息;异常情况将自动报警

井盖检测

通过在垃圾桶内设置监控终端,实现对垃圾桶满溢程度、垃圾桶温度 以及可燃气体的监测,提升环卫效率以及城市环境卫生安全

智能垃圾桶

04/典型场景

1.网格化管理:将市政管理与区域网格进行匹配,满足网 格化管理需求

基于城市总控中心建设,通过一张数据分析图,将新城的市政设施、物件、环境等相关信息通过量化的数据进行直观呈现,从全局 视角实现对市政的高效、精细和科学管理。智慧市政系统功能将包括以下网格化管理、安全评估、应急响应、决策支撑、空间分析 能力、运维管理、移动办公等

2.安全评估:  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对新城市政管网系统的承载 状态进行综合评价,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04/典型场景

3.应急响应:  针对市政管理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建立 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对突发情况的预警与响应能力

4.决策职称:  整合新城基础数据,融合物联网监测的城市运 转数据,为决策者从全局上对指挥决策进行把控

5.空间分析:  基于3D GIS技术, 实现新城地下管线的三维空间 分析功能,具体包括空间查询、 空间定位、空间关系查询等

环保大数据

高速泛在网络

智能环境感知

智慧支撑技术

智慧环保总体架构

  • 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 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 环卫一体化多网融合收运体系

建设思路和建设内容

01/建设思路

国内公物仓建设进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为了保证企业效益和市场活力,政府提出“减税降费”助力经济发展;“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也要求各级政府压缩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促进资产共享共用是实现开源节流的重要突破口,即通过共同使用、重复利用、高效使用等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类闲置、在用、处置、稀缺、新增等存量和增量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规定:在资产配置时,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应当优先通过调剂方式配置资产;不能调剂的,可以采用购置、建设、租用等方式。公物仓资产可采用调剂、捐赠、转让、置换、报废等方式及时处置。公物仓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单位办公物资闲置或不足的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公物仓建设历程可归纳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集中存放政府罚没物资为代表的简易仓库时期,具体表现为单一的储藏功能。
第二阶段是从2005年起,全国各省市大量开展公物仓建设探索,公物仓被用于储纳闲置资产(完全闲置、使用效率低或超标配置的资产)、在用资产(基础办公物资、一般性储备物资等)以及临时新增资产(临时组建机构、会议所配备的资产和各单位根据预算配置的新资产)。由此,形成了以资产共享共用思想为核心,以资产调剂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公物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虚拟建仓提供了技术支持,“互联网+机关事务”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虚拟公物仓发展成熟。
第三阶段则是以“实体+虚拟”为代表的双公物仓模式。公物仓中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分为配置、使用、维修、处置、收益5个环节。资产的全生命周期根植于整个公物仓系统。资产入库即实现了资产配置,出库便完成了资产处置、收益。全系统是基本,全过程是关键,全成本是核心。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试点搭建“线上虚拟+线下实体”双公物仓模式,上海、成都等地已形成较好的先行经验。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2023年3月,国管局开发建设的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https://qggwc.ggj.gov.cn)上线试运行,首批接入该平台的涵盖中央国家机关70多个部门及所属7400多家单位公物仓和多个省级公物仓,旨在进一步推动构建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公物仓体系。 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资产涵盖房屋、车辆、土地、家具、设备等类别,具有调剂利用、共享共用、周转使用、租赁配置以及罚没资产管理等五大功能。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各地分批接入全国公物仓应用服务平台,逐步打通全国范围内资产调剂共享的信息“堵点”。同时,国管局倡导以“虚拟仓”形式推进公物仓建设,减少总体投入,加强信息共享。

自余杭区公物仓2021年12月投用至今,已累计入库3370万件、出库2049万件、库存1321万件。其中,防疫物资涉及应急、防疫其他、检测、消杀等四大类,累计入库2516万件、出库1342万件、库存1174万件;通用设备涉及办公家具、办公电器、生活用品、生活电器等四大类,累计入库2.4万件、出库2.09万件、库存0.31万件……这是记者从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了解到的数据。
今年以来,该中心坚持“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原则,以创建浙江省标准化试点项目为契机,在原区级政府公物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迅速启动区级政府公物仓2.0版建设。
政府公物仓,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闲置、处置、超标资产以及临时机构的资产、执法执纪单位涉案罚没物品等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处置的专门机构。
据悉,余杭区级政府公物仓于2021年6月选址于径山长乐村蔡家头,10月4日动工,于当年12月建成并投用,园区主体为数智综合楼、公共物资库、涉案物资库、智慧档案库,总建筑面积约22400平方米。目前,余杭区公物仓已初步实现资产在各区级单位、部门间的流通使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同时高效保障区级隔离点物资迅速到位。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仓储智慧化实现公共物资数字管理,仓储系统管理支持电子围栏及芯片防拆卸功能,系统物资出入库上架支持系统自动实时更新。实现涉案罚没物资智能管理,建立区域封闭物理隔离的智能管理区,所有物资采用“一案一物一码一档”管理模式,根据物资重要性可匹配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电子监控、虹膜识别等多重技术手段,规范管理有序推进。
平台数字化根据区级公物仓管理和各部门物资储备使用需求,开发公物仓管理信息化平台,平台与政府部门的应急事件数据同步,根据一张网的数据展示所有物资的地点、数量及权属部门,根据应急响应需求时效,自动分配最优物资配送地点,并实施GPS全程配送点位及时效计算。
管理集约化针对各部门档案存储占地大、存储不规范等痛点,采取集约化管理可腾退大量档案存储占用办公用房,仓储成浙江省费用预计下降50%,集中统一加工的数字化服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图像自动修整以及条目智能录入,精度可达99.9%,人工成浙江省降幅25%,有效降低人员操作带来的信息泄露、档案毁损。
对标标准化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立足公物仓建设管理工作实际,确定适用范围,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接标准化专业机构,撰写完成《杭州市地方标准立项分析报告》,进一步规范进出仓管理流程、提升管理质量及服务标准,着手编制《政府公物仓通用物资进出仓管理规范》,推进杭州市地方标准立项,加快完成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
资产云管理打通区级公物仓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浙政钉系统上云端,根据《余杭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区财政局联合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自2022年起区直各单位经线上平台申请办公设备及家具使用,由区级公物仓进行统一调配,对出库资产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各单位的报废及更新流程,保障了临时性机构办公设备需求,提高了资产循环利用率,实现了资产配置全流程云管理。

02/建设内容

成都公物仓建设历经10余年的实践,形成了“线上展示+线下体验”创新融合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具备了“市场化+数字化+一站式”的特点,以现代运营服务保障为运行机制,供给方式从“通用办公物资调剂、租用”扩充到“多时段、多内容、多领域可选择的购买社会服务”。现代公务仓立足于保障公共机构办公物资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目前开设办公家具、文印设备等11大类专栏,纳入汽车服务、电器维修、货物搬运、物流配送等项目。
2021年,成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总结“实体公物仓”“虚拟公物仓”经验,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创新建成“现代公物仓”。“现代公物仓”通过整合市场平台的方式实现对通用类办公物资及设施设备的统一调配、循环利用,是一种资产管理方式的创新。它注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向全国引入供应商,搭建政府与市场双重桥梁。
据悉,目前“现代公物仓”已面向全国范围引入140余家上市公司、大型国企等优质供应商。其线下体验中心面向各级单位团体和社会公众开放,并会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活动推广成都特色产业、名优产品、创新技术。
运营一年来,“现代公物仓”展示“十百千”特色农产品100余类,展示成都“新经济、新场景、新产品”300余项,为行业研讨会、商务洽谈会、产品发布会等活动提供适用场景,有近120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曾前来考察参观,促进多方交流合作。此外,“现代公物仓”还与成都各区(市)县形成主仓、分仓联动格局,并与重庆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构建跨区域机关运行保障共享机制,助力双城圈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现代公物仓”通过市场化购买服务,高效保障成都大运会、世乒赛等多项大型活动,在合理配置资产,大量减少物资采购、回收及运维成本后,年均节支率达70%。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公物仓的建设原则
实施“实物库”与“虚拟仓”相结合、集中进仓、分类管理,具体遵循以下原则:
1.共享共用,厉行节约。建立完善共享共用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节约运行成本,建设节约型园区。
2.应入尽入,物尽其用。健全管理机制,通过实物盘点、数据治理、专项检查等方式,确保闲置资产全部应入尽入,避免闲置浪费。
3.科学配置,盘活资产。资产配置需求优先在资产公物仓内选择,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调剂效率不高等问题。
4.规范处置,公开透明。规范办理出入仓手续,确保出入的每一件资产都有踪迹可寻,定期对公物仓内资产进行盘点和核对,及时了解掌握仓内资产信息,确保账实相符。

(3)公物仓的实施步骤
1.理清职责,明确分工,开展顶层设计。加强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参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制定公物仓相关规章制度、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在借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和其他省市公物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开展经开区公物仓建设的顶层设计。
  2.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充分运用信息化建设这一手段,建立“云上公物仓”信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管理。以该系统为基础,连接区内各行政事业单位、企业、机构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鼓励各单位将闲置资产录入信息平台,放入实体公物仓统一管理;打通预算一体化系统,让各单位优先从公物仓中调剂使用;与园区采购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等进行连接,真实、完整、动态反应公物仓资产在购置、入库、仓储、出库、处置、监管等各个环节的真实情况。各单位可根据信息平台了解公物仓资产情况,选择适合本单位的资产,并在线上完成调剂流程,线下送货上门,提高公物仓资产的利用效率。
3.合理选择建仓方式,降低仓储难度。位置适宜的仓储地址是充分发挥公物仓职能的重要条件,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公物仓就要兼顾到各方面。目前各单位呈大聚集小分散的形态,公物仓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单位的使用效率,本着交通便利、运转高效、节俭开支的原则,按照既能满足公物仓办公和仓储需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公物仓职能的标准,统筹分析,科学甄选地址,不能影响到后勤服务保障的质量。可以按片区进行归集,在各集中片区建立公物仓,便于集中保管不便移动或拆装、体型较大、对存放有特殊要求的资产,降低运输成本。也可以将各单位自身现有的库房建为仓点,利用“云上公物仓”将各个仓点进行虚拟连接,有需要时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调剂,在节约办公用房的同时节约人员成本。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4.制定调剂制度,激活资产生命力。通过制定资产调剂制度,明确调剂要求、哪些可以调剂、怎么调剂、调剂后如何管理等内容,用调剂实现资产的共享共用,盘活闲置和未充分使用的资产,使可共享的资产不再重新购置,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同时,逐渐平衡各单位资产配置情况。       5.创新运作模式,丰富公物仓资产。公物仓运行模式可以按照集中管理、按需配置、合理调配原则,由使用单位按照资产需求及资产配置标准提出资产配置申请,有关部门结合仓内资产存量优先调配。若仓内资产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则调配给使用单位使用;若仓内资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则可由使用单位提出采购申请,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置,使用完毕后可纳入公物仓管理,丰富仓内资产。      6.简化运作流程,实现高效运转。要让公物仓高效有序运转,就要有简洁快速的运转流程,特别是入库和出库两个环节,分别针对资产调入单位和资产调出使用单位。若程序过于复杂,时间、人力等成本大于新购置成本时,会影响各单位积极性。所以在公物仓管理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整合各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开展线上一站式办理。

7.规范资产管理,提高综合效益。仓内资产实行统一入口、分类保管、定期查验维护、及时处置的管理模式。严把资产入仓关,严格把关各单位拟调入公物仓的资产,分类归集,经过维修尚有利用价值的资产,需由原单位负责维修保养后纳入公物仓;对达到报废年限,或因技术原因不能安全有效使用、无维修价值的资产,则按照财政部门相关要求进行统一报废处理,不纳入公物仓管理;闲置通用资产,以及使用频率不高、可共享共用的大型专用资产,纳入公物仓统一管理。对于调入公物仓的资产可以按照资产的类别、用途、维护保养方式等进行分类分区保管。建立资产清查维护及处置机制,定期对公物仓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因调剂使用次数较多已损坏但仍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资产,及时维修保养,最大程度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可以采用调剂、捐赠、转让、置换、报废等方式,及时处置。资产处置优先选择捐赠,无法捐赠的,可通过拍卖、报废等其他方式处置。通过以上方式,加强公物仓内的资产管理,以保证仓内资产完好、性能稳定和使用安全,确保为使用单位提供的资产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这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还可以通过科学的仓储管理,避免因维护保养不力、长期闲置等原因造成的资产贬值,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目的。

8.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综合性较强,一方面对仓储安全建设要求较严,另一方面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在推进公物仓制度时,可以探索购买社会服务,实现公物仓的高效利用。

02/建设内容

(4)泰达公物仓的构成
公物仓下设线上云仓、线下实体仓、展示体验中心、修复再利用中心、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线上云仓:
线上云仓依托互3D技术、云计算、大数据、RFID技术、数据库技术、AI、视频分析技术对RFID智能仓库进行统一管理、分析的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的系统。线上云仓可远程监控仓内状态,BIM技术可视化管理,实时查看各类资产保存情况, 确保存储安全。RFID无线射频技术实现存储资产快速盘点,对资产设置“一物一码”,建立资产入库、借用、归还、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通过无线射频设备快速盘点仓内资产,并自动与资产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只是共享云仓的其中一端,另外一端是共享体系中的客户,共享云仓平台通过集成客户,运用中央系统进行统一分类、规划,自动匹配物流解决方案。通过平台服务供应链上下游,进行资源整合、提升、匹配,将共享资源落地于流量。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公物仓管理系统能帮助政府的仓库管理人员对库存资产的入库、出库、和盘点等日常工作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以达到降低库存、提高资产利用率。
有效的管理库存资产的数量、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情况,以便政府经由系统所提供数据,可以及时了解和控制库存。另提供无单出入库管理异常数据统计,与采购、财务等模块互通,且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共享性。
1.出入库管理功能。后方仓库装备物资种类较多,数量较大,出入库频繁,需要借助RFID技术的特点实现对装备物资进出仓库自动识别,达到精确统计货物信息、减轻管理员工作量的效果。
2.库区盘点功能。对库存物资进行盘点是仓库管理员的工作之一。常规情况下,仓库管理员人工盘点,效率低且准确率不高,需要借助RFID实现库区物资快速盘点。
3.预警功能。后方仓库部分资产储存周期较长,长时间存放容易损耗物品的使用价值,要求系统能够对库存物资存放的时间进行预警。同时,部分装备物资的储存对温湿度要求较高,系统也需提供温湿度预警功能。

02/建设内容

系统面向资产的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而设计,主要用于资产出入库自动识别管理。系统将RFID技术与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实现对装备物资自动识别和信息化管理,有效、准确地识别、采集、记录和上传进出库房的装备物资信息,实现动态监控存放点的温湿度信息,实现对装备物资存放地点的监控,从而建立起仓库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功能模块包括系统管理、基本信息管理、出入库管理、库存管理以及查询功能等,主要功能说明如下:
系统管理和基本信息管理:这两个模块都属于对系统数据的基础管理。可以实现对人员信息、货物信息、货区信息的基础管理,实现对角色权限的变更和系统维护工作。
出入库管理:是本系统的核心功能。其中,入库管理是实现货物的入库操作,包括入库单的录入、修改、删除,入库货位的自动及手动分配等。出库管理主要实现货物出库任务的操作,包括出库单的录入、修改和删除,出库任务的自动及手动生成等。移库管理主要实现移库任务的录入、修改和删除。
库存管理:是对仓库现有装备物资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对仓库现有库存的盘点、当前货位的统计,并提供库存预警、过期预警、温湿度预警三大预警功能。
查询功能:仓库管理员通过查询功能,实现入库单、出库单、移库单的查询、货物查询、库位查询、系统日志查询等基础功能。

实物仓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址与规划,主要功能为对闲置物品、处置资产、查没资产进行分类存储,需重点考虑存储安全、取用便利等方面问题,根据需要制定仓储管理制度与流程,配合智能化管理工具进行系统化管理。
公物仓对入库资产进行集中统一处置,报废日常资产引入国有公司统一回收并将收益上缴国库,重大资产按程序公开拍卖处置。对使用频率较低的资产,通过对外出租、出借、出售等方式盘活利用,或支持帮扶村(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公益事业。对应急用车编制按照“小集中、大分散”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配调整。行政编制15人以下的单位一律不再保留车辆,统筹闲置车辆组建园区统筹车队纳入公物仓管理。围绕重大调研活动、抗洪抢险、疫情防控、省运会等急难险重工作统筹调派车辆,盘活低效资产。
公物仓实行通用资产仓和专项仓分仓分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公物管理精细化和标准化。。通用资产仓主要用于存放办公家具、电子设备及其他设备等;专项仓承担市纪委监委罚没物资等专项资产的接收、保管和处置任务,是实体公物仓应用功能的拓展。同时与专业物流公司合作,对公物仓内物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物流配送,提升响应速度,提高保障服务质量。

线下实体仓+体验中心: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02/建设内容

资产修复利用是公物仓的又一创新点,可利用公物仓开展办公家具、办公设备等的修复再利用试点工作。通过修复,不仅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减少了资源消耗,也更加环保节约。资产的维修费用相较于购置费用,节约了近三分之二的财政资金。
公物仓修复再利用工作还可以和城市便民生活圈建设相结合。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其中包含满足居民修鞋、修自行车、配钥匙、改衣服等需求的便民服务。城市加速发展与保留便民服务并不矛盾,整洁的环境与接地气的服务都是美好生活的需要。
此外,对于机械设备、机床、零部件等,还可以结合再制造技术,进行修复和再制造。再制造是指以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为修复手段,在达到甚至超过与原有新品相同质量和性能的前提下,将废旧设备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中废旧设备规范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2〕1064号),提出推动重点设备加速迭代升级,废旧设备加快退役淘汰。加强设备报废处置管理,依法规范内部程序,合理简化处置流程,加快办理资产处置事项,提升废旧资产处置工作效率。

修复再利用中心:

项目业主单位应按照《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要求履行废旧设备交售手续。鼓励各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设废旧设备交易专栏、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废旧设备便捷高效处置。2023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 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3〕178号),提出培育废旧产品设备线上交易平台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再制造一台设备或主要功能部件的费用比购置新设备或主要功能部件节约40%至50%,不但能够盘活废旧设备资源,同时还将节约大量的设备制造成本,经济效益显着。
本项目拟从修理、修复、再利用入手,为从事工业源和生活源的废旧生活物资、公共设施、工业设备、加工机械等进行修理、修复及再制造的企业,提供土地、资金、材料等方面的服务,以出租土地、技术入股、采购原料等方式开展合作。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02/建设内容

       “通常情况下,我们收集到一批废旧办公家具后会第一时间安排维修,修好之后分类放进公物仓,待下一次需要使用的时候能随时交付。只有平时做好前期保障工作,才能确保‘哪里需要哪里搬’。”在何小波看来,公物仓已是资产修复性使用的中转地。
  变存量为增量,向闲置要效益。收集市级机关单位的闲置办公桌椅、废旧办公家具,经过专业人员的维护维修就能变废为宝。据统计,去年以来,该局收集笔记本电脑调配使用210台次,打印机80台次,碎纸机50台次,办公条桌500张次,椅子820张次,节约经费150余万元。通过这样的精打细算,唤醒了“沉睡”的资产,让“过紧日子”成为南昌市机关单位的一种习惯和常态,实现节用为民。
  资产管理优质有序。2019年至今,为配合南昌市机构改革工作,该局统筹全市自用和闲置资产,已完成五批次对市级机关办公用房的调配,节约财政资金3.5亿元。
  一串串数字、一项项成绩,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最好佐证。该局把盘活国有闲置资产作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有力抓手,探索建立公物仓保障新模式,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用“借”的方式,调剂资产;用“修”的方式,变废为宝,公物仓成为政府带头厉行节俭的“新坐标”。“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前期公物仓取得的成果,完善公物仓管理制度,实现通用资产集中共享、物尽其用,并根据绿色环保理念将物尽其用后的废旧物资进行有效分解,推动形成节约节俭的良好风气。同时,积极主动作为,努力探索建立县级公物仓,使公物仓发挥更大效益,把资产管理好、盘活好、使用好,建设过硬的节约型政府。”何小波表示。

案例

     “损坏程度低的桌椅用三四个螺丝钉就能修好,损坏程度高的添加新的木头也能修好。这三年,我大概修了200多把椅子、三四张会议桌、几十张办公桌。”赣鄱工匠、国务院津贴获得者何金珍为政府维修办公家具20余年,是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聘请的公物仓办公家具专业维修技师。 
  何金珍的木工技术十分精湛,凭借一双巧手可将松垮的桌椅板凳用榫卯结构进行固定,连螺丝钉的成本都节省了。“看到政府部门一直以来坚持节用为民,我就想着尽我所能,用最低的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维修办公家具。”何金珍告诉记者说。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资源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和坚持“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朝着国管局“一体两翼”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创新机关资产共用共享新模式,在江西省率先打造市级公物仓,有效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了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益,推进了节约型机关建设。
  “过去,机关单位如有办公家具达到报废标准,通常做法是先报废再购置;这几年,全部采用了维修翻新的方式。”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何小波介绍,“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就是要从点滴做起。如果新购置办公家具,至少需要花费上万元,现在只要花费不到1000元的维修费,大大节省了财政支出。”
  据了解,从各机关单位收集进公物仓的办公家具多为使用20年以上的陈旧家具,多数家具不同程度地出现木架松垮、表皮破损脱落、海绵塌陷等问题,已不能正常使用。为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聘请了专业办公家具维修人员进行木架修整、补漆、海绵及皮面局部翻新,使得陈旧的办公家具旧貌换新颜,在节约财政支出的同时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02/建设内容

公物仓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能够降低闲置浪费,促进资产的整体高效利用,盘活存量资产,减少闲置浪费,成为节约财政资金的有效途径。可根据实际情况简化整合各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开展线上一站式办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对不同类别资源的统计、分析和发布,通过闲置共享、紧急调度、内部付费等功能的协同,最大化发挥资源保障实效和时效。
公物仓的范围可以广泛涵盖管委会管辖下的各类资产物品。公物仓运行的方式可以包括:二手流通、以租代买、集中采购等。其中,以租代买、集中采购都涉及到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和物资,资金投入较大。而且能够产生稳定的产值和流水,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公物仓能够发挥泰达环投的优势,变成管委会的集采中心、二手资产流转中心以及废旧资产的处置中心。

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
公物仓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建立资源一体化协同平台,包括网页和手机app端的应用,对资产(包括房地产、大专设备、车辆、应急物资等)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形成资源数据库,与采购、资产管理、财务预算等重点管理系统进行连接,对公物仓资产进行线上+线下共同管理,提高公物仓资产的利用及管理效率。
1.连接资产管理系统
公物仓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将单位资产从采购、入库、领用申请及审核、借用归还、调拨、报修维修、盘点、报废及处置,实现全流程的管理,数据和OA、财务等系统实现同步,可对资产快速归集分类,对于调入公物仓的资产可以分类分区展示管理或信息推送,并建立相应流程,实现资源信息发布、需求发起、集中调度、费用结算等功能。
2.连接采购系统
公物仓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中,系统按照单位资产需求及资产配置标准提出资产配置申请,结合仓内资产存量优先调配,若仓内资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则可由使用单位提出采购申请,那么采购系统将会连接有关部门以采购方式进行购置,使用完毕后可纳入公物仓管理。
3.连接财务结算系统
公物仓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将会实时展示可视化后勤资源总体分布图,房地产资源分析、车辆资源分析、应急物资装备分析,实现统计后勤资源共享/调拨数量、结算金额统计、分析等。

重点项目一:泰达公物仓体系建设

2022年滨海新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1.1万亿元,累计获批9家新型工业和示范基地,12家国家级单项冠军,22家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日,滨海新区2022年工业经济“成绩单”出炉。滨海新区通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以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要抓手,加快实施“制造强区”战略部署,多项指标“领跑”全市,工业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平稳增长。
2022年,天津经开区规上工业产值完成5255.6亿元、营利性服务业收入620亿元,整体呈现逐季向好态势。特别是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6.3%,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制造业投资增长7.4%,在建和新开工项目342个,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超600亿元。
按照规上工业产值计算,天津经开区占滨海新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约47.78%,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25.03%。按此粗略计算,经开区产生的一般工业固废约为480万吨左右。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1)泰达园区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处置情况
      近年来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基本在30亿吨左右,2017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产生量33.16亿吨,2020年增至36.75亿吨,年复合增长率3.5%。2020年我国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20.38亿吨,占比55.45%。处置量9.17亿吨,占比24.96%。贮存量8.08亿吨,占比21.98%。倾倒丢弃量113.49万吨,占比0.03%。
       据统计,2021年天津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27万吨,综合利用1920万吨,综合利用率99.6%。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4.8万吨,综合利用73.6万吨,无害化处置21.2万吨,实现危险废物零排放。共产生医疗废物21676吨(其中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医疗废物5941吨),集中处置21676吨,无害化处置率为100%。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13座,处理能力17450吨/日,满足我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需求,生活垃圾填埋设施全部关停,在国内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年生活垃圾产生量460万吨,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率100%。已运行污水处理厂100座,总处理规模148390.8万立方米/年(已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68座,总处理规模为134958.8万立方米/年;已运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32座,总处理规模为13432.0万立方米/年)。截至2021年底,已运行18座污泥处理处置厂,总规模174.8万吨/年,全年无害化处置污泥86.9万吨。
      202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6311.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73.15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6038.93亿元,下降0.5%;第三产业增加值9999.26亿元,增长1.7%。截至2022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1万亿元,其中在链企业产值增长 6.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 64.1%,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2)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设想
在园区层面,基于对工业固废产生规模、品种及流向的调研摸底,掌握基本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采集与更新机制,建立工业固废数字化平台,从而为加强园区工业固废管理、提升工业固废利用水平提供依据。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对园区产生的废木料、园林垃圾、废纺织品等低值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RDF深入研发和转化应用,从而形成低值物加工利用单元。发挥公司土地巡查、协助管理的功能,为分拣中心、加工利用基地等提供土地、资本、管理等条件,协助项目落地,特别是对零星地块、边角地等扩展利用途径,提高利用价值。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A 工业固废数字化平台
经开区现有几千家工业企业,工业固废年产量约500万吨。如何对辖区内企业产生的工业固废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固废市场健康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服务于固体废物资源交易、便于固体废物管理的综合性管理平台,并依托此平台对区域的物质流向进行分析,探索服务于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工业固废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动态更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名录、建设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为抓手,依托管理平台,构建起“一规完善分类、一网数据尽统、一单全程跟踪、一键资源匹配、一表分级评价”的服务于工业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把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流向,促进源头减量、提升循环利用效率,为经开区产业布局规划、政策决断提升参考价值和提供判断依据。
根据区内企业所处行业、技术工艺等,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名录。在动态更新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名录的基础上,部署建设工业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同步搭建手机APP和网页云服务两种应用场景,并根据需要配置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日常管理端以及动态填报和数据下载的企业服务端。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在平台上对区内固废数据一网尽统,企业基础信息、固废信息、能耗信息等数据在平台上一览无余。平台在实现统一工业固体废物和危废数据统计时,同步收集企业的原材料、能源、水等资源消耗数据,并可提供多年数据累计统计和对比分析服务。
企业可根据自身数据,通过工艺改进、精细管理和减量工程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的源头减量。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全区数据,分析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环节、减量空间、制定引导性政策,约束企业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指导企业实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在区域内引进相应的处置企业、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工业固体废物的精细化管理。
产废企业在平台发起固废转运联单并填写相关信息,运输企业根据平台上的信息调度车辆运输并将固废信息向下游传递,资源利用/处置单位接收固废,关闭联单。一套流程下来,工业固废从产生到运输、再利用,全过程都实现了在线记录,为行政主管部门分析区域高值工业固体废物的利用途径和低值废物的处置方式,特别是可以动态清晰地掌握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流向和用途,对关注重点、强化过程监督发挥了积极作用,也能解决工业固体废物积压、无处可转等问题。
台上搭建了工业固体废物资源交易信息对接渠道,促进固体废物资源的区内流转,实现最优化配置。产废企业和回收企业可以根据固体废物产生情况和市场需求在平台上发布供求信息,通过平台的交易匹配功能,实现固体废物资源的一键匹配。对于企业而言,这不仅为高值工业固体废物的再生交易匹配最优处置资源,为低值工业固体废物集中收集转运提供议价空间,也打破了行业信息壁垒,实现了固体废物资源交易的市场化、透明化和公平化。对于行政主管部门而言,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全区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需求、处置周期、处置数量、物质流向、资源化利用水平等重要数据,配套构建产业共生网络,为区内产业链招商、新项目招商提供决策支持。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B 低值物加工RDF
近年来将垃圾进行分选、粉碎、干燥、成型颗粒等过程,产生出高热值、高温定性固体燃料的处理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产生的固体燃料一般称为垃圾衍生燃料(RDF)。RDF大小均匀、易于运输和储存、组成相对稳定、热值高,可作为供热、发电和水泥等行业的燃料,为垃圾的能源化利用带来了生机,成为垃圾利用资源化领域的增长点。
RDF的性质随着地区、生活习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RDF的物质组成一般为:纸68.10%、塑料胶片15.0%、硬塑料2.0%、非铁类金属0.8%、玻璃0.1%、木材、橡胶4.0%、其它物质10.10% 。
为了生产标准的固体燃料,城市生活垃圾要经过一系列过程。生活垃圾包含许多不同的材料,需要将其机械分离为高热量和低热量部分。此过程涉及破碎,筛选和分类材料。去除金属,惰性物质和有机物,高热量值的轻质物质(例如塑料,纺织品和纸张)会保留下来。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广东奥创公司依托综合技术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技术能力,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开发的“Waste-to-Resources 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处理技术,简称“WTR”处理技术,可快速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造纸废渣、洗水厂废渣、纺织废料、皮革废料、碎布废料、水厂污泥、工业污泥等垃圾原料制环保垃圾衍生燃料(SRF/RDF-5)的成型加工,且SRF/RDF-5生产线整线能耗低、产量高。成型主机高达产量3-4t/h。
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造纸废渣、洗水厂废渣、纺织废料、皮革废料、碎布废料、水厂污泥、工业污泥等经WTR技术进行预处理,可快速实现生活垃圾、工业固废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制作成RDF/SRF燃料。经过RDF/SRF生产线生产的RDF/SRFF具有热值高、燃烧稳定、易于运输、易于储存、二次污染低和PCDD/Fs类有毒致癌物质排放量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干燥工程、水泥制造、供热工程和发电工程等领域。
奥创致力于绿色科技的持续发展与固体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固体燃料RDF,依托公司综合技术研发体系和强大的技术能力,经过多年实践研究开发出“Waste-to-Resources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简称WTR技术” 。广东奥创专注于智能、环保技术和固废破碎、粉碎、成型等设备的研发、生产、合作,以全流程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系统化、智能化、产业化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综合考虑生活垃圾的综合特性,为有效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广东奥创公司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WTR(Waste-to-Resources)成套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本着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的原则,将垃圾投入WTR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成套生产线系统,通过垃圾给料系统、垃圾自动分选系统等工艺系统处理后, 可燃物(木头、皮革、衣服、碎布等)制作RDF燃料棒,用于供热或发电,剩余其他物质大多回收利用。奥创公司WTR技术处理每吨生活垃圾可***分类和制作出:可燃物RDF约600公斤、金属物约30公斤、砂石建材原料约50公斤。资源综合回收率高达95%以上,远高于80%的国家要求标准。符合国家提出的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要求和循环经济原则。

城市生活垃圾处经过RDF垃圾处置生产线破碎、分选、分离、干燥并生产成捆或颗粒状的RDF。RDF是用于产生能量的可再生固体燃料,可用于水泥工业、钢炉、发电站、代替煤炭和石油; 或在垃圾发电厂中焚化。经过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变成了能利用的资源。RDF技术是世界对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统称,该项技术适合于日处理生活垃圾400吨到1200吨中小城市使用。RDF可为城市长期解决垃圾围城的困惑,更是替代落后的污染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农作物的垃圾填埋法,更新换代的新技术。RDF有几个特点:价格便宜,燃料的出厂价约180元。热值高,经检测热值达到5200大卡,与普通煤差不多,比生物质热值高。 在应用方面,这种燃料目前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另一个是可以通过生物质气化炉与木片进行混合气化,经试验,在生物质气化炉上的应用基本上能达到环保要求,没有异味及黑烟。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C 土地盘活推动分拣中心、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
发挥泰达环投在土地管护方面的业务优势,通过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加强计划管理,完善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方式,提升土地管护效率,通过有效管护促进土地盘活和开发利用。

由于征地、城市规划控制、历史遗留等多方面的原因,城区存在部分面积小、不规则的零星地块。零星地块多属城市“边角料”地块,用地规模小、开发难度大、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方参与开发热情不高。有些零星地块与周边地块权属相互交错,开发建设会对周围用地的日照、交通造成影响,相互制约导致无法改造,土地不能成片开发、集约利用。
充分利用零星地块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相邻项目主体收购相邻低效利用地块,加强对零星地块安全监管。
一是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利用零星土地设置口袋公园或社会停车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周边群众的生活需求,使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结合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统筹新增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整体成片开发与局部零星利用,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品质。二是对拟开发项目周边零星地块进行梳理,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作用,鼓励相邻土地权利人联合开发。目前,为实施土地整体开发,对全市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调查,包括低效、零星土地,并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意见,加大对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力度,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围绕零星、低效土地及拟新征收土地,合理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为零星、低效土地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协调相关单位加大对零星土地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侵占土地行为。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是对回收体系聚集的再生资源进行分选、拆解、剪切、破碎、清洗、打包、储存等专业化和规模化初加工,为利用企业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场所。可处理的再生资源包括废钢铁、废纸、废塑料、废有色金属、废橡胶、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弃大件家具、 废木材、废弃电子产品等生活及生产源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同时具有回收、集散、分拣加工、交易、储存、信息收集发布等功能,在当地形成规划化、多功能、综合性、环保型的再生资源集散地和加工分拣储存设施配套一体化,通过有效的市场运作,合理配置、方便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采购和流动。通过对回收的资源进行精细化的分拣、分类和初步的加工,为加工企业提供符合生产标准的再生生产原材料,同时信息化、系统化物流配送网络,形成再生资源产业聚集,使覆盖区域的再生资源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通过分拣中心建设,建立一个功能齐备、配套完善、信息互通、物流通畅、结构稳定的供产销链条,在运行过程中,即发挥产业化、高效化特点,又发挥综合化、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整体化运营等一条龙作业再生资源产业链条。

C 土地盘活推动分拣中心、综合利用等设施建设
发挥泰达环投在土地管护方面的业务优势,通过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加强计划管理,完善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方式,提升土地管护效率,通过有效管护促进土地盘活和开发利用。
由于征地、城市规划控制、历史遗留等多方面的原因,城区存在部分面积小、不规则的零星地块。零星地块多属城市“边角料”地块,用地规模小、开发难度大、投资回报率低,投资方参与开发热情不高。有些零星地块与周边地块权属相互交错,开发建设会对周围用地的日照、交通造成影响,相互制约导致无法改造,土地不能成片开发、集约利用。
充分利用零星地块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鼓励相邻项目主体收购相邻低效利用地块,加强对零星地块安全监管。一是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利用零星土地设置口袋公园或社会停车场,优化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周边群众的生活需求,使土地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结合正在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功能分区,统筹新增建设用地与存量建设用地、整体成片开发与局部零星利用,提高空间配置效率,改善空间品质。二是对拟开发项目周边零星地块进行梳理,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协调推进的作用,鼓励相邻土地权利人联合开发。目前,为实施土地整体开发,对全市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调查,包括低效、零星土地,并出台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实施意见,加大对低效用地的盘活处置力度,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围绕零星、低效土地及拟新征收土地,合理编制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为零星、低效土地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协调相关单位加大对零星土地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制止非法侵占土地行为。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二:园区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体系建设

按照经营品类的数量和规模,一般分为专业型分拣中心和综合型分拣中心。
专业型分拣中心是对单一品类再生资源进行分选、加工、预处理的场所。

表1 专业型分拣中心面积、年分拣能力和单位面积产能要求

综合型分拣中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再生资源进行分选、加工、预处理的场所。综合型分拣中心分拣能力和用地面积规划设计应以再生资源分拣用地标准和本区域再生资源实际 产生量为依据,可分为大、中、小型三个级别。各级别综合型分拣中心的厂区面积、年分拣能力和单位面积产能要求见表2。

表2 综合型分拣中心面积、年分拣能力和单位面积产能要求

工艺设备:配备与回收规模和工艺相适应,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分选、拆解、剪切、破碎、清洗、打包等设备设施。同时应配备检测仪、电子磅和电子监控系统。

华京源公司是丰台区第一家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及ISO14001:2004国际环境体系认证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丰台区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是北京市再生资源行业的龙头之一,2009年已列入北京市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是北京市再生资源绿色产业联盟发起单位,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发“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并已连续四年被授予北京市垃圾分类社会单位贡献奖。
公司已投资3000多万,形成了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营业面积36000平方米的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基地。 公司已建成“四大中心”,即再生资源集散交易中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再生资源仓储配送中心、再生资源信息控制与交易中心;“三大区域”即办公区、商业服务区、生活配套区。。
华京源分拣中心主要经营品种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旧家电、废旧家具、废旧玻璃、废旧纺织等,平均每年经营规模25万吨。
华京源公司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发挥中华全国供销社在可回收物体系建设与专业运营管理等优势与特长,打造 “前端分类回收-中端绿色运输-后端专业化分拣”全链条一体化运营模式。
体系设计:“分类驿站-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
采用“分类驿站-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分别在社区设置分类驿站,实现可回收物的统一收集;在街镇设置中转站,辐射周边分类驿站,实现临时存储、粗分拣和转运功能;最后由分拣中心实现可回收物的精细化分拣和进一步加工处理。
公司已建成具备六大项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可处理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家电、废木材及低值物处理六大项,并单独规划了低值可回收物和危废资源的分拣仓库。
公司具备成熟完善的后端处理体系,经过分拣分类加工后的再生资源,大部分可以成为标准化商品,直接进入利废企业。 公司将有害资源统一分拣分类,单独存放,并送至有资质的危废处理机构。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三:环卫一体化多网融合收运体系

多网融合服务点,是指能够一体化回收暂存分类的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等的综合设施。多网融合能够实现固废垃圾收运处理车辆、设备、设施、土地共建共用,便于固废处置园区化规模化。要求工作人员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实现能量梯度转移,资源循环利用。

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环卫领域多网融合试点,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相互促进,并在渝北区鲁能星城五街区建成了全国首个多网融合服务点。
所谓多网融合服务点,是指能够一体化回收暂存分类的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再生资源、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等的综合设施。多网融合能够实现固废垃圾收运处理车辆、设备、设施、土地共建共用,便于固废处置园区化规模化。要求工作人员一专多能,一人多岗,实现能量梯度转移,资源循环利用。
鲁能星城多网融合服务点总面积112.5平方米,主要服务鲁能星城片区居民。服务点采用全屋密闭式设计,配备降尘除臭系统,可提供四分类垃圾及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储存、分类转运等复合功能。该服务点实现了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网、再生资源利用网、有害垃圾收运网和装修装饰垃圾收运处理网多网融合,形成全品类垃圾一体化存储收运作业链条。
从鲁能星城多网融合服务点的运行情况看,多网融合有利于提高垃圾前端分类质量、提升垃圾分类处置效率,有利于实现可回收物应收尽收、资源循环和解决大件垃圾、建筑装修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更有利于做强做大做优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改变小、散、差等现状。目前,全市已有近万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覆盖510余万居民,中心城区居民覆盖率达到89%。
下一步重庆市将在中心城区依托垃圾前端收集点站,建成100个可回收物两网融合示范点。利用已建成的界石、走马和夏家坝3座大型垃圾跨区域二次转运站建设3座再生资源物资集散中心,利用洛碛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建成洛碛玻璃、塑料、纺织物等回收物加工利用基地。

由于环卫、绿化普遍存在分布广、分布散等问题,且许多事件又是动态发生的,相对于体量来说管理者往往显得杯水车薪,因此监管不力是所有管理单位都存在的共性问题。环卫绿化一体化后,针对监管不力这一问题,北控不断加强对员工发现各类问题处置能力、对各管理人员协调能力的培训。同时,借助企业人员数量优势建立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信息数据实时共享,确保各类问题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变被动为主动。
此外,高淳区积极打造高淳区智慧环卫平台建设,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生活垃圾分类(环卫管理)信息化平台,整合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餐厨垃圾、大件垃圾、装修垃圾等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中转、处置各环节,实现分类全流程智慧监管。通过该平台同步对涉及环卫机械化作业、人工保洁等进行精细化监管;对涉及垃圾分类和环卫作业相关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数字化手段评估环卫作业质量、垃圾分类实施效果,构建完整的环卫管理和垃圾分类实效监管与服务平台,有效提升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程度。
截至目前,借助生活垃圾分类(环卫管理)信息化平台,高淳区已搭建完成餐厨垃圾智慧监管系统、装修垃圾智慧监管系统、四分类生活垃圾智慧监管系统、机械化车辆作业监管系统。通过餐厨垃圾智慧监管系统,实现餐厨垃圾产生单位台账管理、并结合GPS、视频监控、餐厨车称重等硬件设备,实现餐厨垃圾产运处的全过程监管。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三:环卫一体化多网融合收运体系

环卫绿化实现一体化运营,解决“非市场化”环卫工作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市场化运作后,环卫绿化实现一体化运营,将原先的环卫所、公园广场保洁、双高路保洁、城北商务区保洁、绿化管养、水面清理、非机动车整理、街面小广告等部门的保洁绿化任务全部打包整合,彻底解决管理分散交叉、步调不一、质量不同等问题,作业范围达到了“墙到墙”,杜绝了推诿扯皮的发生,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体化。

环卫绿化一体化后,北控城市服务投资(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一次性投入3500万元,新增各类大型环卫车辆36辆,更新老旧保洁车50辆;新增服务人员300多名,解决了一体化前投入不足导致的硬件短板问题,解决了一体化前因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的硬件缺少问题,道路机扫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环卫所、各保洁公司、绿化单位等部分管理人员得到大解放,实现了“管干分离”,解决了长期以来管理人员即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使得我们的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上及业务指导上,有效推动环卫工作提质升级。

02/建设内容

重点项目三:环卫一体化多网融合收运体系

2017年,山东省荣成市环卫处推出“环卫+”模式,即在城区实行“环境卫生管理+扬尘污染治理+渣土车辆管理+商品混凝土预拌站+公交候车厅+城际铁路站物业+数字化城管+除雪防汛”模式,在农村实行“环境卫生管理+镇街驻地+干线公路+河道沿线+铁路沿线+公交站厅牌”模式,实施市域环境卫生管理“一手抓、全覆盖、无盲区”,实现了“大环卫”管理。
2018年5月,横琴新区管委会联合万科物业利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了全国首个“物业城市”,通过“大数据平台赋能城市智慧运营,搭建整体布局与立体服务。2019年初,借鉴“物业城市”模式,深圳福田区华富街道两个小区率先启动“物管城市”模式试点建设,将环卫、绿化管养、勤务管理、数字化城管业务等所有城市管理业务委托给深圳市万厦居业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最后,华富街道的实践效果获得政府的认可。2020年1月,深圳市全面推进城市管家模式,要求“全市各区分别选出2个街道”,领全国之先,“城市管家”的概念也在全国及行业得以广泛传播。

以“城市管家”改革,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上海等地率先进行了一些环卫市场化的探索。2002年,建设部印发《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开放市政公用行业市场;2006年,《关于印发中国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通知》和《中国城乡环境体系建设》白皮书等文件出台,明确提出要加快环境卫生市场化运作步伐。
从2012年起,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发布与实施,提出要“发挥市场作用,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鼓励地方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公共交通、便民服务设施等的市场化运营。推行环卫保洁、园林绿化管养作业、公共交通等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逐步加大购买服务力度”。这就是“城市管家”的政策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城市管理市场化”概念,打破了“环卫市场化”的原有格局。

综合起来,“城市管家”是指统筹整合环境卫生、绿化管养、市容管控、数字化城管等城市管理服务,委托专业的物管企业开展市政一体化运营,以构建“管理+服务+运营”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综合效益分析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成本费用估算
财务评价
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01
02
03
04
05

企业期刊模板——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01/

1、投资估算范围

根据项目建设方案,建设投资包括实体公物仓、存储及运输设备、线上平台开发、预备费、建设期利息等。

2、投资估算依据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和估算数据;类似项目参考数据。

3、投资估算结果

本项目建设投资为4725万元。

表1       建设投资估算表 (万元)

 表2 项目投资使用计划及资金筹措表 (万元)

4、投资估算说明

(1)项目固定资产费用主要包括公物仓建设工程费、内部装修及相关设备购置费用等,参考类似工程的造价水平进行估算;
(2)线上平台开发按500万元估算;
(3)预备费用按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费用总额的5%估算。

5、建设期利息估算

 按照项目资金筹措方案,项目70%投资源于专项债,共计3916万元,建设期1年,投入3308万元,参考财政部2022年1-10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率,取值3.5%,建设期利息为58万元,由自有资金支付。

6、流动资金估算

按营业收入的30%粗略估算流动资金。

7、总投资

按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的总和,总投资为5652万元。

8、资金筹措

总投资的30%左右,即1736万元由建设单位自筹解决,其余3916万元由建设单位向政府申请专项债解决。

成本费用估算数据的确定及说明
1、平台维护费用:线上公物仓管理平台每年维护费用按5万估算;
2、管理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用:管理人员6人,每人每年工资及各项福利费用按40万估算;
3、出租车辆的运维成本:按建设单位提供的数据估算;
4、第三方外包服务费用:根据业务需求及平均工资水平粗略估算;
5、日常公物仓运维设备的修理费用:按30万元设备原值的2%计提维修费用;
6、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残值平均按3%计提,直线折旧法,20年计提折旧;
7、无形资产摊销费用:按5年摊销无形资产费用;
8、流动资金借款年利率按3.5%计算。

02/

成本费用估算

表3        费用估算表 (万元)

03/

财务评价

1、基础数据设置

(1)建设期1年,建成后即达到正常运转状态;
(2)项目计算期10年;
(3)基准收益率8%;
(4)所得税率 25%。

2、营业收入

表4     营业收入估算表 (万元)

3、税金

增值税率 6%;城市维护建设税5%;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

4、盈利性分析

(1)正常运营年份的所得税后利润 1021万,计算期平均年所得税后利润950万元;
(2)计算期平均税后利润指标:总投资收益率(ROI)24.47%
(3)贷款偿还能力
理论上最大还款能力(含建设期):2.95 年。
(4)现金流量及投资回收期分析
a、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内部收益率22.56%;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14.99%。
b、基准收益率取8%时,计算期内所得税后累计净现值为1631万元。
c、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为:从投资之日起为4.9年(含建设期1年);
静态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为:从投资之日起为6.1年(含建设期1年)。

绿色经济和低碳生产成为经济发展模式的主流,本项目面向无废城市开展城市综合运营管理的探索,顺应了现代化转型的发展发现,顺应了无废城市、韧性城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建设方向,顺应了我国新型产业发展战略。凭借低碳、绿色、环保、高效、智能和人性化等特征,项目展示了园区现有的良好的经营状况,有助于提升园区的市场竞争力、品牌形象和招商实力,从而为园区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现阶段,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
提升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使之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融合,有助于推动城市加快形成与新发展理念相匹配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工业和农业生产方式、消费模式,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共识,形成工作合力。
尤其要注重动员全社会参与,让“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制定实施路线图,落实好技术支撑、市场培育、资金保障等。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不仅更注重环境保护,还在于让经济发展过程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推动城市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04/

05/

环境效益

社会效益

结论与建议

01

在无废城市背景下,投资建设公物仓、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多网融合体系等,是符合经开区的发展需要,同时符合滨海新区乃至天津市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营造良好环境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符合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与运行相关政策要求的,是实现无废城市、宜居城市、节约型社会等目标的重要路径和有效举措。

泰达环投具有成熟的行业经验和较大的企业规模,具有作为社会主体的投资实力与意愿,对政府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考量和发展目标理解到位配合有力,且有强烈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意愿,是合适的建设运营主体。

相关项目建设迫在眉睫,符合当前的工作要求,亟需相关部门决策推进。现将本方案经提请经开区管委会审议决策,如经研究决策后,同意由泰达环投作为社会主体投资建设,则泰达环投认真履行社会企业责任,积极服务配合区政府、相关委办局和经开区管委会,共同高效、有序、快速地推进完善各项手续并争取年内正式开工建设。

结论与建议

02

03

天津盈泰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18920300677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科研西路8号南开大学科技园(南开园)五层K522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