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殷墟文化简介

电子杂志文化2022-10-31
1165

殷商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法》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村中村南甲骨卜辞中有关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充分证明祭祀在商人心中的地位,因此对殷人祭礼的探讨当属殷礼研究的重要一环。以往研究表明,殷商时期统治者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多种多样,总体可分为天神、自然神、祖先神,针对各种神灵都有复杂而特殊的祭祀活动。《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人尤其对祖先诸神十分尊崇,这一点在村中村南卜辞中也可见一斑。
(一)男性祖先神。人鬼体系中的神灵主要是祖先神,村中村南卜辞中受祭的男性祖先神众多,在此择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加以论述。
上甲,《国语·鲁语》和《楚辞·天问》中记载有“上甲微”,在《屯南》第2384片卜辞中有“高祖上甲”之称,这是商代周祭制度中第一个被祭祀的殷人先祖,也是第一个以天干为庙号的殷人先祖,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上甲能够和世次早于他的其他高祖如王亥等合祭(《合集》1182、1205),而且在和先公先王进行合祭时,也是首位受祭者,足以见其地位之高。
(二)女性祖先神。 殷人对女性祖先的尊崇虽不能与男性祖先并驾齐驱,但她们在祭典中也占有相当显赫的地位。村中村南卜辞中针对女性祖先神的祭祀不多,且祭祀频率、用牲规格与男性祖先神相比都较低。

一片甲骨

印证殷商王朝

殷礼是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后世礼制的起源。近年出土的村中村南甲骨卜辞类别较多,包括 组、午组、历组、无名组、黄组等组别,时间横跨整个殷商时期,内容涉及农业、田猎、战争、婚娶、贡纳等众多方面,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我们对殷礼的认识。

一、祭礼中的神灵系统

三、卜辞田狩礼

二、祭礼中的祭品系统

(一)祭品。 祭品是殷人祭祀时奉献给神灵的物品,一般包括饮食、酒浆、玉器等,村中村南卜辞中以牺牲为主,酒类粢类少见。
(二)祭祀仪式。 岁,写作 是卜辞中常见的祭仪,为割裂牺牲以祭,这也是村中村南卜辞中使用最多的祭牲法。
(三)祭祀时间。 据文献记载,商代典礼的举行时间与夏代、周代都不相同。《礼记·檀弓上》曰:“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

《周礼·春官》中称狩猎礼为“大田之礼”。殷商时期,狩猎是王室贵族经常举行

的重要活动,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材料以及甲骨卜辞中对此都有所体现。

从文献记载上看,历代商王都十分喜爱狩猎活动,《淮南子·泰族训》云:“汤之初作囿也,以奉宗庙鲜犞之具,简士卒,习射御,以戒不虞。”《史记·殷本纪》云:“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帝纣……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在殷墟遗址中,也曾出土过许多箭镞等狩猎工具,足以说明殷商时期贵族狩猎活动较多。而在甲骨卜辞中,田狩类占有相当的比重。杨升南统计了《合集》《屯南》等七部著录中共53583片甲骨,田狩类甲骨就有3376片,占总数的6.3%。这些田猎卜辞见于武丁至帝辛时期,足以说明狩猎是商王十分重视的活动。

四、卜辞军礼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五礼之一,军礼的地位不言而喻。
(一)告庙。 殷商时期,商王朝与周边方国或异族间常有冲突和战争发生,殷人对战争的预警模式已渐成制度,统治者会祭祀祖先以求得其护佑。
(二)谋伐。 《礼记·王制》云:“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殷人在告祭祖神或告庙活动结束后,也会在庙堂商议征伐之事。

殷人选择田猎日也是相对固定的,且地点相对集中,有些是专门的田猎区,有些是兼顾田猎与军事巡省性质的区域,狩猎物都较常见。参与狩猎的除了商王以外,这说明田猎权并非商王独有,其他王室贵族或官员也可以进行田猎活动。

部分甲骨文与简体字的对应表

探寻汉字智慧

横平竖直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而成系统的文字,其字形有特殊的书写特点。首先,它是用刀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不同于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字的书写风格。其次,甲骨文是俗体字,裘锡圭谓:“甲骨文看作当时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因甲骨文是俗体字,且为手写体,每一期、甚至同一期的同一个甲骨文字书写的形体也不相同。如涉水之涉,作  、 、 、      等形。尽管甲骨文书写的“涉”字形体变化很大,但涉字从步从水的两个基本形旁不变,以上这些字书写形体尽管差异大,但含义相同,它们被称作同字异形体。甲骨文中象形字很多,象形的甲骨文字形具有表义功能,它分别表现在两种字形上:一种是异字异形异义字;一种是同字异形异义字。

异字异形异义字表义现象

甲骨文发现100年来,在释读甲骨文字特别是象形字时,学者们是从甲骨文字形来解释甲骨文字义的,尤其是不同形且含义不同的字,如  、 等形的字释读为“犬”字,而  、  (等形的字释读为“豕”字。释读为“犬”、“豕”的关键在于:现实生活中犬的尾巴向上翘起,而豕的尾巴向下垂。甲骨文字“犬”、“豕”字用形体表达了它的含义。又如  、 等形的字释读为“象”字,也是这种形体的字形象地表达了其含义。

同字异形异义字表义现象

同字异形异义字是指在原有字形的基础上变化笔画或添加其他符号而产生新义的字。过去,我们认为甲骨文同字异形体是指同一字含义相同只是形体书写有差别而已,即甲骨文字形、字义与汉字的字形、字义是一对一的关系。因甲骨文字形具有表义功能,在原有字形基础上变化笔画或添加其他符号而产生新义的所谓异体字,所产生的新义与汉字之间并非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两个以上的字组成的词之关系。

“弹”字形表义现象

“弹”字在王卜辞中的字形如下

从以上弹字几种写法看,即使是弹射,所用的弓体也不完全相同。以弹而射的弹丸,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中也多有发现。中国古代有弹射的记载,《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其注云:“《管子·轻重丁》:‘挟弹怀丸,游水上,弹翡燕、小鸟。’《管子·轻重戊》:‘众鸟居其上,丁壮者胡丸操弹居其下,终日不归。’则弹弓亦曰弹,弹之亦曰弹,其丸则多以土为之。尽管安阳殷墟没有发现容易腐烂的木质弓,但仍能判定,商代有弹射这个射箭活动种类。

安阳殷墟发现的陶球式样还有:

花东卜辞中的给予动词:

给予动词是表示给予行为的动词,记录和表达的是“给予事件”,要完整表达传递行为过程,语义认知结构中必须包含行为本身、给予者(施事)、接受者(与事)、给予物(受事)几个要素,通常在双宾句中出现。上古汉语中的给予类动词主要有“与、馈、遗、归、受(授)、畀、赐、赉、釐、赠、给、予”等。

一、花东卜辞中的赐予类动词

赐予类动词表示上位者对下位者的给予行为,花东卜辞中只有一个动词“受”。“受”的甲骨文字形为 ,有接受、授予义。“授予”和“接受”的意义是对立的,在甲骨文时代却同时存在于同一个词里。甲骨文“受”可以有授予义,后来写作“授”。“受”出现的双宾语句格式“S+V+O与事+O受事”,间接宾语在前,直接宾语在后。

二、花东卜辞中的付与类动词

付与类动词表示的给予行为不区别双方的地位高低,可以表示上对下的给予,也可以表示下对上的给予.

探究文字对语言及思维的意义,从汉字的发展角度看,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考古已经发现早于甲骨文的一些刻画符号,如大汶口文化陶器,上有一些象形符号,(如图1)。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如图2)。这些可看做为早期文字,但尚未成熟。除此之外,早期挖掘出的“杜岭方鼎”上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分布在鼎的四壁中上部,可视为刻画符号,(如图3)。

甲骨文多象形,每个字都可看作独立的“象”,《易•系辞上》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说文解字·叙》在讲到文字的产生时也指出:“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甲骨文的创造,实际上就是一个“立象”的过程。象意(隐喻)是动机性方式,象声(转喻)是任意性方式。这两项是人类具有的最基本的符号化表达方式。汉字“立象”分为两步,从造字者角度看,立象是一个造字过程,用一定的图象对实物或事件进行抽象性的描述。它并不完全写实,而是将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写意性的再创造。

从更深一层的哲学内涵来看甲骨文的造字,可见,不管隐喻还是转喻手段,都需要一个立象过程。甲骨文是古人书写出的,用于交流、表意的抽象符号,言所思即文,“立言”即“立文”,“立文”即“立象”。“立象以尽义”、“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究其起源,从古文字的角度去考察,可视为对文字的一种扬弃,对“象”的一种扬弃。

文字的内在哲学

图1

图2

图3

一炉一火

铸造青铜文明

青铜器(Bronze 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中国早在 5000 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就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制造出了刀、削等简单的青铜器。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已广泛应有于礼器、武器、乐器、工具的制造,中国由此进入了青铜时代。如果说二里头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滥觞,那么,殷墟时期就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繁荣和巅峰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作为大国重器,青铜器在商王朝的重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祭祀、燕饮、盟誓、战争、生产等。

一、 重器重光:殷墟青铜器的发现历程

殷墟青铜器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 1000 多年前的宋代。清末,随着甲骨文的发现,殷—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商朝王都,在沉积了 3000 多年之后,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利益的驱动下,形形色色的人们开始源源不断地汇聚到安阳小屯殷墟。他们疯狂地盗掘殷墟,挖掘出了很多重要的青铜器,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1928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了对殷墟的发掘,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止,这十年间,殷墟共发掘 15 次,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器。据统计,这一时期共发掘青铜礼器 170 余件,武器约 1340 件,另外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车马器、工具等。闻名于世的牛鼎、鹿鼎、“寝小室盂”就是这一时期在西北冈王陵区发掘出土的。日本战败后,美国又从中国和日本搜刮了相当数量的殷墟青铜器。在此期间,安阳本地的盗掘之风死灰复燃,又挖掘出了大批青铜器,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这一时期武官村村民盗掘出来的。总之,1937 年至 1949年间,由于战争影响,中国对殷墟的发掘无法进行,日、美等列强肆意盗掘和搜购殷墟青铜器,殷墟青铜器被盗运出境的不计其数,损失极大。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停滞已久的考古工作重新步入正轨,殷墟的发掘工作迅速恢复,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将近 70年的发掘,又发现了 1000 多件青铜礼器,3000 多件青铜武器以及大量的车马器、工具等。
这一时期震惊中外的重大发现当属 1976 年发掘的妇好墓。这座墓葬保存完好,共出土青铜器 460 余件,其中礼器 210 件,武器 130 余件。这座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不仅数量众多、门类齐全,而且很多器物都造型独特、前所未有,如三联甗、偶方彝均为首次发现,鸮尊、四足兽形觥也是少有的精品。最令人称道的是,妇好墓发现的青铜礼器中有 190 件铸有铭文,其中半数以上有“妇好”或“好”字。妇好在甲骨文中经常见到,结合甲骨文的记载,学者认为妇好就是商王武丁的配偶。

四、 殷墟青铜器铭文内容

殷墟前期的铜器上已出现铭文,内容多是族氏铭文、私名或祖先的人名,字数较少。殷墟后期出现了有较长铭文的铜器,如1959年在后冈一个祭祀坑中出土的戌嗣子鼎,铭文有30字。殷墟青铜器铭文的内容包括作器对象、作器对象的日名问题、作器者、铭文内容;族徽的种类、性质和特点、殷墟族氏谱等。商代晚期的铜器上已经出现的铭文,内容多是族氏铭文、私名或祖先的人名。殷墟铜器铭文多数笔画浑厚、首尾出锋、转折处波磔明显;表示动植物、人体或器物的字,常有较浓的象形意味;字形大小不统铭文布局不规整,呈现出稚拙、古朴的风格。

五、 殷墟青铜器铸造制作工艺

殷墟时期的铸铜工艺,不管是合金成分还是铸造技术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虽然无法与西周青铜器相比,但其对两周青铜铸造技术和金文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的开拓性和奠基作用。
殷墟青铜器的合金材质主要有锡青铜、铅青铜和铅锡青铜三类。不同的合金配比能导致青铜器在铸造性能和机械性能等方面的差异,已有的检测表明,殷墟青铜礼器和兵器、工具的合金配比有所不同。可见当时人们对青铜合金的配比已经有了比较深人的认识,能根据需要控制青铜器中不同金属的含量,以与不同器类的用途相适应。
殷墟青铜器都是利用焙烧出的陶范浇铸而成的,为了铸出造型复杂、纹饰繁缛的青铜器,块范铸造法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浇铸方式可分为浑铸和分铸两种,浑铸是一次浇铸成形,器形简单的铜器都采用这种方法;分铸法是先铸出附件,然后将附件放入主体的陶范中铸接成整器,或者先铸出器体,再在其上接铸附件。司母戊方鼎的器耳就采用了分铸的方法。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后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算出,该鼎实重832.84公斤。
后母戊鼎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纹饰以云雷纹为地纹,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相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鼎腹上、下均饰以夔纹带构成的方框,两夔相对,中间以短扉棱相隔。鼎腹四隅皆饰扉棱,以扉棱为中心,有三组兽面纹,上端为牛首纹,下端为餐餐纹。足部饰兽面纹,下有三道弦纹。纹饰美观,朴素庄重,不愧为一件艺术精品。
在大鼎腹壁内有“司母戊”铭文,也有人释作“后母戊”或“女司母”,因之学术界对铭文含义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此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当为职司、官司、典司,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氏族的名称,还有人将“司”释为“祠”,祠也是祭祀的意思,或是将“司”释为王后的“后”,至于“母戊”究竟是谁,意见也不甚统一。
从铸痕观察,后母戊鼎是用20块陶范铸成的。除双耳是先铸成后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浑铸而成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足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后母戊大方鼎

亚长牛尊

2001 年 1 月出土于殷墟花园庄东地 54 号墓的亚长牛尊长 40 厘米,高 22.5 厘米,腰围 52.5 厘米,重 7.1千克。是迄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尊。细细观察这件牛尊,会发现它体态健壮肥硕,牛头前伸,嘴唇微微张开,正面看上去好像在对着你微笑,非常生动有趣。牛身背部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盖子,盖子上有一个半环形小钮,作为打开盖子的把手。牛尊盖子和器身有子母口相结合,十分巧妙。
牛尊的横截面呈三角状的短角、短粗有力的四足、浑圆的体态,生动地展现了一头成年水牛的雄姿。专家推测这是当时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圣水牛。研究表明,殷墟时期的水牛与家养黄牛不同,仍为野生。圣水牛不是一般的水牛,它非常具有野性和攻击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说:“圣水牛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形体比我们现在的牛要大,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牛角是扁平状的,而且粗壮、粗短。这种牛大概在 4 000年前左右在华北地区。”商王朝晚期,安阳地区的气候比今天更为温暖湿润,这里湖沼密布,草木茂盛,非常适于野生水牛生活,曾是商王畋猎的理想场所。有专家认为,甲骨和文献记载中常见的“兕”或许并非犀牛而正是这种野生的圣水牛。也许是因为气候原因或者是捕杀过度,亚长牛尊的原型圣水牛于西周后灭绝,而亚长牛尊却用艺术的形式保留了圣水牛的形制,这对于几千年后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幸运。

战袍红妆

无愧第一

女将

   姓好︵古音:zǐ,同子姓︶,
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
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妇好

来源:微博

战袍

占卜师

政治家

    妇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她生活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在商王武丁的60多位妻子中,妇好是第一位王后,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妇好原本并不姓妇,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据专家推测,妇好在嫁给武丁之前应该是商王国下属或周边部落的母系部族首领或公主,有着非凡的见识和身份。在嫁给武王后,因做出巨大贡献而被赐予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被人们尊称为“妇好”或“后妇好”。由于妇好的庙号为“辛”,后人们又尊称她为“母辛”、“妣辛”、“后母辛”等。
    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周边方国、部族的一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征集兵员,屡任军将征战沙场——亲自身穿甲胄,手执青铜刀,在沙场上乘马冲杀,威风凛凛,丝毫不输于男儿。她曾前后击败二十多个小国,为商王朝开疆拓土和强国固本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据说,妇好臂力过人,她所用的一件兵器重达9公斤。妇好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像祭天、祭先祖及祭神泉等大型活动都由她来主持;她还任占卜之官,在那样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这简直不可思议。

武丁第一任王后——妇好

红妆

殷商

据记载,商王有60多个妻子,只有3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是第一个,也是武丁最爱的一位。商王对她的重视程度令人感动,这在现存的甲骨文片断中可以略见一斑。
妇好出征讨伐敌军,武丁会占卜“妇好亡咎”?——妇好不会有灾祸吧?
妇好凯旋归来,武丁会占卜“妇好其来?妇好不其来”?——妇好应该回来了吧?
妇好要生育了,武丁就占卜“妇好娩嘉”?——妇好能够顺利分娩吗?
妇好身体生病,武丁则占卜“妇好其延有疾”?——妇好的病是否还会拖延下去呢?
妇好死后,武丁还在占卜“王梦妇好,不唯孽”?——做梦梦到妇好了,她不会有什么灾难吧?
仅在安阳出土的1万多片甲骨中,关于妇好的卜辞就多达200多条,武丁还经常向天神祈祷,以求妇好长命百岁,可见他对妇好深厚的感情和无微不至的关心。
用现在的话来说,妇好和武丁可谓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好夫妻。妇好初嫁给武丁时,商王并不十分清楚她的作战能力。一次边境受到外侵,前去讨伐的部队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妇好便主动请缨要出战征讨。武丁对于这个请求十分犹豫,他思考了良久,最后还是通过占卜才让她出征。结果妇好大获全胜,也让武丁对她刮目相看。

但由于长期征战,妇好终因积劳成疾而先逝(也有推断因为难产),妇好的死令武丁十分痛心。他将她葬于自己处理军政事务的宫室旁,以便随时能看到她、守护她。妇好的葬礼十分隆重,光是陪葬的物品就多达1928件,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石器、骨器及象牙雕刻等物,并且下葬时武丁还杀了16名奴隶为其殉葬,还在她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享堂,卜辞称“母辛宗”,让后世永久纪念她。

可就是这样,武丁还是觉得自己的力量不能深达幽冥,时刻惦记着已经天人永隔的妇好,他常常叫来卜者询问: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甲娶。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祖乙娶。
武丁:妇好有娶乎?贞人:唯成汤娶。
听到这样的指示,武丁就率领儿孙们为妇好举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将她的魂灵先后许配给了三位先王,让她在幽冥中能得到三位先人的关怀和照看。妇好死后他册立了一位新王后,但他对新王后却视若不见,不久新王后就离开了人世。之后的那位王后也没能有妇好的运气,得不到商王的宠爱。除此之外,每当国家有战事或庆典活动,武丁还会亲自率领臣民,为妇好举行大规模的祭礼,希望自己能够在她的保佑下旗开得胜、凯旋归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是数不胜数的王后中的一位,又是驰骋疆场的帝国元帅,更是让丈夫念念不忘的红颜知己。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女子在奴隶社会的商朝活出了她的尊严和潇洒。
妇好集多种显要身份于一身,在奴隶社会可谓空前绝后。她是一个手挥9公斤重武器的粗犷女子,却也是一个多年疾病缠身的弱女子;她曾经指挥了商王朝最大的一次战役,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又作为商王最宠爱、最重视的一位王后,她的一生给神秘的商朝又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一名女性能流传青史,足见其不凡的魅力。她的墓葬保存完好,近年来出土的随葬品之丰富一度震惊了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史学家。在商朝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这位特殊的女性有密切的关系,这又为她添加了几分神秘的光环。

安阳殷墟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但目前就宏观管理而言,与其他地方区别不大,甚至还处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叠加之中。主要表现为:
一是考古发掘的分割性。从1929年开启殷墟考古,中研院史语所在殷墟设立工作站,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考古所(1978年以后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设立安阳工作站,均由中央考古部门主持重点保护区的考古发掘工作,安阳文物考古部门主要从事非重点保护区的考古工作。

二是文物保护的破碎性。殷墟申遗成功后,设置了安阳市殷墟管理处,但只负责管理目前对外开放的殷墟景区,主要是绿化、接待、讲解等业务,没有行政管理职能。市文物局管理文物,市执法大队负责文物安全,当地政府组织村民巡视,条块分割,责权不明。

三是保护发展的矛盾性。殷墟的大部分保护区集中在殷都区,共涉及14个村庄,6045户,17987人。小屯、武官村、侯家庄(侯庄)、大司空等重要地点,也在殷都区。殷都区面积只有69.5平方公里,其中殷墟保护区占了近1/3,加上安钢、电厂与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企业和大型工程用地,以及建成区和在建项目占地,真正可利用的土地仅剩0.67平方公里。可以说,殷都区发展空间已严重不足,无法在现有考核体系下完成民生和发展的双重重任。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