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鹰眼 | 第10期

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
省科技厅主持省国合项目验收成功
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成功
省企业家协会莅临考察我司管理创新成果
我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我司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要闻导读

2023年10月
慧尔视出品

鹰眼

10

第                     期

主题文章:论九大困惑

凝颜窗外看秋雨
洗尽风尘
黄花镶半树
远楼隐匿空中雾
飞车溅起镜上珠
室璧星图出双宿
夜长晨晚
醒时夜未去
起舞当是闻鸡叫
秋日还读春季书

卷首诗

THE PREFACE

蝶恋花·秋雨

CONTENTS

目 录

领鹰视野

04

论九大困惑

翔鹰辨向

12

解读: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

精鹰轨迹

16

省科技厅主持省国合项目验收成功
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成功
省企业家协会莅临考察我司管理创新成果
我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我司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陈俊德做客赛文交通网发表主题演讲
东南大学经管院赴我司进行管理实践案例交流

群英荟萃

22

员工风采随手拍
生日祝福
研发体系观影活动纪实
海报集锦

雄鹰展翅

28

传统文化
书籍推荐(稻盛和夫·干法)
金句摘录(纳瓦尔宝典第三辑)
管理方法论:如何利用系统性思维做事

领鹰视野

文/张军

论九大困惑

今年年中我们针对上半年的市场总体发展态势,对战略战术进行了一系列修正和调整。自下半年开始,我走访了三个分公司,考察了市场前线的业务实际情况,并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
我发现,大家固然很努力地在抢订单、抓回款和提人效,但是仍有部分员工对当下的经济形势、市场环境、竞争态势、公司政策等方面有很多困惑。这种困惑在工作中让大家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消耗,甚至出现了消极和悲观的情绪,造成了部分组织内部的合作效率下降。这种情绪无疑是有害的,危险的。为了帮助大家正确地理解市场、理解公司,我整理出当下最典型的九个方面困惑,为大家做一一解析,并提出相应的举措,希望大家仔细体会和认真践行。

一、关于政府高歌与行业平淡的困惑

究竟智能交通未来的发展是何种前景?它是不是一个伪需求?为什么政府这边高歌政策,但是行业整体反响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些问题在当下颇为紧要,它会消解了我们的业务信心,长期困扰着我们很多一线工作者。
1、交通行业发展是国家的强烈意志和人民刚性需求
今年,确实看起来传统智能交通项目较往常而言少了,但是并不代表国家对于交通建设的期待变了。近几年来,党中央和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而且越来越密集,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双智城市发展纲要》、《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等,明确传递了国家对于交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强烈期望。“交通强国”已经成为基本国策。同时,中央

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交通升级改造,部分省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地区模式,这正是表现了国家对于交通行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刚性需求越来越趋于明朗化。
2、交通是世界难题,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系统规划分布落实
衣食住行是人们基本需求,这四大需求中,尤以“行”比较独特一些,较之前者,它更具备有公共属性。正是这个属性决定了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困难。每年在世界各地都发生大量交通安全事故,大城市高峰出行的拥堵问题始终困扰大家。交通是世界性难题,在中国,涉及到公安、交通、工信和科技等多部委的协同,而且各地区环境不同,实际情形则更为复杂。交通建设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系统规划,分布落实。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耐心,积极参与其中,争取更多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合作,与交通发展共同成长进步。
3、政府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低谷,度过经济周期必将高速发展
目前政府侧在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努力从土地财政的模式寻求往高科技数字和服务经济模式转型,并且加大了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外部全球经济环境也陷入了一轮新的经济下滑周期,贸易战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导致目前地方政府财政相对紧张,进而在交通智能化的建设上延后或进行相应缩减,但我们相信这都是暂时的,经济周期的规律亘古不变,经济疲软到一定程度一定迎来经济的复苏,数字经济将会引领下一轮的经济增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要修炼好内功,抓住现有的每一个项目。

二、关于雷达感知与视觉融合的困惑

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业务拓展过程中,我们始终要有一个观念:我们的核心事业是围绕雷达展开的,雷达是我们的能力优势。我们之所以做雷视融合,是因为我们在确保雷达的主体地位之外,综合考虑到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融合其他传感技术,形成的独特性解决方案。如果用户只关心视频技术,或者我们只是在其中扮演配角,那么我们就很容易被用户的固有观念或友商利用他们的优势牵着鼻子走。这并非我们所擅长的领域。所以,我们始终聚焦于向用户传递雷达的核心能力是他们的刚性需求。
1、需要熟悉雷达的优势特点、行业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
雷达作为一门重要电子技术,其优势就在于全天时、全天候、定位能力、远距离探测以及较强的穿透性,过去广泛用在军事领域,所以我们见到的常规雷达主要强调性能,外观都是大而重,其成本也是相当昂贵的。但是,民用雷达则必须考虑成本因素,要走小型化和智能化路线,而相应的技术成熟度还处在发展阶段。随着慧尔视等一批主攻小型化智能雷达技术开发的企业的不懈努力,整个行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雷达产品功能将会越来越强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在更多行业和领域将更广泛地被应用。
2、必须客观认识视频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
视频是一个成熟度很高的技术和行业,现在市面上的视频产品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各行各业的视觉感知需求,属于通用性产品。而且进入成熟期的视频产品,相关硬件、软件和算法配套已经很完整,在标准化大生产的产业能力加持下,成本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是视频的技术发展也存在瓶颈,因为在适应天气、满足定位需求、进行远距离探测跟踪以及数据解析和传输上,具有天然的弱点。如果要适应以上的各种需求,视频产品就将面临成本和算力上的巨大挑战。而视频的弱项正是雷达的强项。殊途同归,两个

技术都将朝向完整满足用户需求的路线发展。当前,智慧交通的概念更关注数据,这正是雷达的强项和机会所在。
3、多传感融合要有主有次,必须发挥雷达的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业务一线还是研发体系,我们必须强调和加深的意识是,在我们涉足的项目中,雷达要起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如果不强调雷达的主体地位,雷视融合对我们没有意义。视频产品很多成熟厂商都可以提供,是市面上的通用级存在。我们没必要自己去钻研,这不是我们的工作,更不是我们的擅长。对我们来说,我们推出的是一个“雷达+”的概念。在技术层面,我们推行的是“雷达+多感知融合”模式,像视频、激光等等,我们都可以融合;在业务层面,我们推行的是“雷达+多行业赋能”模式,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我们本身的雷达技术非常过硬,能够解决客户的主要刚性需求。在“雷达+”的模式中,雷达一定要起到核心作用。

三、关于项目减少与业绩增长的困惑

当前,传统智能交通项目在减少,竞争在加剧,而我们又迫切需要业绩的增长,这一对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破解?首先要我们明确,在这个行业内,我们深耕十余年,积累了很好的品牌和口碑、以及大量的案例经验和技术储备,这是很多友商所不具备的。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我们成熟的项目进行推广复制,将典型案例和经验转化到新的客户、新的应用及新的行业。
1、确保优势地区、优势客户和优势业务的项目必须拿下
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必须确保优势地区、优势客户和优势业务的项目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在销售、方案和交付三支柱都要过关,达到客户的目标。而做到这点,需要整个团队认真深研,埋头苦干,不可掉以轻心。如何去寻找并攻克优势项目,首先,要加强生态链深入合作,重点攻关我们比较有经验有

把握的项目;其次,我们要认真运营客户关系,在优势市场里,集中优势兵力做好品牌营销和客户运营工作。这是当前积极而稳妥的做法。
2、加强深入了解用户需求,进行方案创新创造项目
交通项目是一个民生工程,关系到老百姓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创造项目,我们就必须加强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用户思维。从哪里得到灵感呢?必须是第一现场,必须是最终用户。因此,我们要走到马路上与交通参与者交流,发现问题和机会点,要与政府部门、合作伙伴探讨可行性,而不是只盯着浮在表面的问题,我们要争取通过用户洞察和方案创新,而创造出新的项目机会;同时充分利用2P的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强强合作,提出1+1大于2的创新方案,推动创新型项目的落地。
3、拓宽思路,挖掘新的雷达业务市场
除了在公司主流市场如城市交通、车路协同等项目中继续保持竞争力度以外,我们还要在智慧高速、智慧水运、智慧铁路以及更多的安全领域积极挖掘机会。我们要把过去的“小交通”领域扩展成为“大交通”+“安全”领域,以应对当前复杂而内卷的传统市场。比如说,随着无人机在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重点区域和设施的安防面临新的挑战,而雷达作为低空和地面安防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产品,正在受到业界的密切关注。我们就需要积极在相控阵雷达技术上投入研发,布局智慧安全预警市场,这是公司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四、关于市场赢单与资金管控的困惑

有人认为,市场抢单和资金管控似乎是一对矛盾,仿佛一旦回款要求提升了,销售业务就很难开展了一样。恰恰相反,罔顾货款回收,而盲目推进销售活动,造成很多坏账烂账,才是危害极大的。

1、正确理解全款收回才是销售完成,销售就是落袋为安
销售从来不是只是签下订单合同就完成,一个完整的销售,是要从需求发掘贯穿到款项收回的全流程的。尤其是当下,回款工作异常重要,我们绝不能出现大量的坏账呆帐。年初,我们已经从关注销售收入变成更关注项目回款,而且,在评判项目签单的时候,重点考虑客户的回款能力,这一点已经非常明确了。对我们这样规模的民营企业,所从事的又是技术工程类业务,保障资金安全,既是当下基本发展战略,也是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奠定的财务基础。
2、常规项目投入不能及时回报和风险大的,坚决不干
由于竞争加剧,项目本身数量减少,费用和资金使用效率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优质项目和重大战略项目里去。评估一个项目是否优质的标准,需要我们通盘考虑,但主要是要看项目回款风险和投入产出比的情况。财务和商务部门必须基于此基础去评审合同,对于回款周期长、投入比较大、利润比较低、项目不可控、交付难度大的项目要严格审核。如果明显可能亏损和回款风险大的项目,我们坚决不能干。
3、投入较大的和周期较长的战略项目,抉择再干
对于一些总体投入较大和时间周期较长的战略项目,我们很难短期评价其成果和利润,但是这样的项目对于我们巩固市场地位、推行公司独特解决方案、突出示范效应等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公司原则上鼓励和支持,但必须由公司高层决策后行动。项目有利于未来,可以开辟出一个未来的新市场或新行业,而且前期投入并不大的,我们积极支持;但项目的资金风险很大、成功率不高,而且要求前期投入较大的,坚决放弃。

领鹰视野  |  论九大困惑

论九大困惑  |  鹰视野

五、关于抱团取暖与行业内卷的困惑

按道理来说,越是经济和行业不景气的时期,友商们更应该抱团取暖,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很多公司会率先掀起价格战,或者囤积原材料,造成供应不均衡,走向内卷式竞争局面。
1、市场低迷时,友商之间的恶意竞争就是一种常态
为什么市场低迷时,友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会常态化出现?这是因为,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产品同质化太严重,遇到了危机,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活下来是第一要素。从冰箱到彩电,每次出现行业市场低迷现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批内卷先锋,将原本就利润稀薄的市场搅弄得更为干涸。市场低迷了,过去很多大企业看不上的一些体量较小的项目,现在也是香饽饽了。受自身品牌在市场表现的强烈不安驱使,一些企业会掀起价格战,甚至不惜成本,目的就是清理竞争赛道,重塑市场结构,在这一点上,我们时刻要保持清醒。
2、需要我们加强合作生态链的识别和深入合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会这么做。生存状态好,技术储备深厚,对市场具有深刻洞察的企业会更注重发展,他们会选择抱团取暖等积极的方式来面对市场形势。因此,需要我们能够慧眼识英雄、筛选出这类企业,拥抱这类企业,与他们进行深度合作。具体来说如何识别哪些企业是我们希望的合作者,一个原则是,我们要选择真正有行业责任感的、有独特技术优势的、资金雄厚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上市公司和行业领头羊。我们在交通领域定位的是“雷达为基础的交通数据服务提供商”,目前我们友商推出了从感知到控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看似好像部分用户感兴趣,实则是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我们要广泛的和信号机厂商、边缘计算及交通平台厂商进行合作,要在端、边和云侧为相关生态伙伴提供针对性的数据,与其共同打

造特色方案,共同做大做强。
3、创造条件形成与友商的差异化竞争,无法差异化的绝不因价格丢单
即便是在合作之中,我们也要明确,自己是发展的责任主体,简单说就是要活出自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具体措施就是差异化。怎么做到?在方案上,在技术上,在产品上,在交付过程上,在地区之间充分做到差异化和独特性。如果在有一些地区,同质化非常严重,出现了价格战。我们应该作何应对?跟进与否?明确一点,我们不能无端陷入价格战,用户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是综合收益,而我们需要的是利润是口碑,而当价格战无可避免的时候,我们要勇于跟进,抢滩登陆,绝不能简简单单地目送友商绝尘而去,而我们无所作为!

六、关于需求多变与方案落地的困惑

为什么用户需求会出现多变,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智能交通市场已经不再是传统观念下的交通管基建,公安管执法的模式。过去的车和路管理,已经变成综合性系统工程,变成人车路协同的全新管理模式,所以业主的需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是需求变化的根本原因。
1、必须加强需求的求真与云边端方案开发的市场化
过去传统型智能交通,业务的需求比较简单,要测速、要流量,现在整个交通新基建响应国家提出的数字化要求、向科技要警力、用数据来说话,所以,我们要从更高维度去洞察客户的多维度需求。我们要学会利用云边端一体化方案去解决客户的综合性需求,而并非单纯地盯着单一产品的各种性能指标。正是因为市场需求变了,只懂交通的或者只懂产品的人已经很难解决用户问题了,就需要更专业的、懂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人深入一线与用户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进行方案的场景化和用户化的调整。这是市场的整体大趋势。

6

7

领鹰视野  |  论九大困惑

论九大困惑  |  鹰视野

2、推动解决方案在GPP不同层面的统一性和独特性
由于方案的场景化和用户化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在推动标准化解决方案的同时,特别注意与GPP各方强调标准方案的局限性,必须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及实际场景进行调整和修正。因为客户会较真,会以我们标准方案和标准场景下的功能、指标来比对实际场景下的数据。而实际场景下,会有各种因素变量的干扰。因此对于最终用户、还是合作伙伴,我们需要与他们深入探讨,谈清楚我们哪些能干、哪些干不了,底在哪里、顶在哪里,在方案上既能达成统一认识,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我们自身的独特性。
3、推动方案的设计、开发、实施到交付的一体化工作
针对解决方案的场景化和用户化特性,今年以来,公司总部多次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一线现场去参与方案交付工作,吸取经验教训,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下个月开始,公司将打通研发和营销一线,充分贯通研产供销服,以原有班底为基础,成立跨部门的方案推进小组,整体负责方案从设计、开发、实施到交付的一体化工作,核心抓方案评审和交付效果实现,让每一个方案级项目都有高级管理人员介入,确保方案达到最终交付效果。

七、关于基线产品与项目定制的困惑

市场上的通用产品,并不存在基线产品和定制产品的说法,之所以我们要面临这个情况,就是因为我们做的是工业产品,而且我们所处的交通行业工程属性和雷达场景化属性都特别明显,所有定制就特别多。这也是我们的独特优势。
1、充分理解交通的工程化特色
世界上,并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交通路口,每个城市的交通都是千差万别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了解实际情况。所以说,我们

命名交通学科没有用交通技术,而是用了交通工程。交通是具有典型工程化特色的领域,它在使用上具有公共属性,在建设上工程环境是复杂的,在使用上场景因素是多元的。尤其是智能交通,牵涉到基建条件、通行特征、周边环境、车辆类型等多种要素。而且,我们做交通感知系统,并不只是提供数据就了事,我们还需要将这些数据接入系统、解决用户的不同问题,因此必要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特定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2、充分理解雷达的场景化特色
从我们研发第一款雷达产品开始,我们就深刻感受到了雷达需要在适应场景化的前提下发挥作用。它要面临电磁波散射、干扰、车流变化等各种问题,这正是雷达产品的独特性所在。所以,在某一具体项目中,我们需要针对特定场景来做参数调整,如无人机、人、机动车还有非机动车等,而我们则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也能逐步形成雷达能适应多种场景的综合性算法,形成我们更强的竞争力。其实视频产品也是面临同样情况,电警、卡口和监控用的相机型号都是不同的,而且所需要的镜头、算法差异很大。过去那种用一款产品包打天下的观念是错的。

3、交通雷达两大特色形成我们的独特优势
如果我们充分理解交通的工程化属性和雷达的场景化特性,并在其中表现突出,这恰恰会形成我们的独特优势。如果是以某一款产品包打天下的模式,这反而我们没有优势,这种产品是大生产型企业的天下,靠低利润率和生产规模取胜。基于上述两个特色,我们应该怎么干?第一,要基于不同场景,要实际踩点,深入现场,形成强场景化的、独特的方案,满足用户的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如弯道情况、下坡情况等。其次,根据用户在不同需求下的数据要求,我们要善于使用多种性能的雷达组合来解决问题,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路口上四台雷达,未来为满足用户在感应控制、排队溢出、车路协同,需要上12台雷达,这是必要的、也是现实的。

八、关于承诺指标与交付效果的困惑

这个问题其实是交付一直的困惑。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交通的工程属性和雷达的场景化特性。彩页上我们承诺的指标只是基于标准场景下的数据,在实际场景中,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的实际数据与预想有一些偏差。

1、加强对雷达在标准场景和应用场景的特性理解
方案场景其实是标准场景,所有相关指标都是基于这个标准场景下而设立的,这跟电动汽车标准满电里程数的道理是一样的。所谓加强场景化的特性理解,就是要能够分析差异,实际场景的特点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差异很大,就需要我们方案和交付人员与客户沟通,并且是事先告知客户,明确告诉客户我们的顶和底在哪里,出现异常会不会影响客户需求实现。而对于小的差异,则需要项目人员通力合作,确保效果达成。
2、联动云边端一体化方案对客户系统需求达成的交付
我们一方面要明确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另一方面要引导客户将关注点从单纯的性能参数中解放出来,放眼解决方案系统,从系统层面解决用户根本需求。有些项目,指标设置是过度的,而客户真正关心的应该是最终效果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云边端一体化的方式来解决客户需求。比如我们要将一个路口的早高峰拥堵时间缩短20%,这并不单一指向某种产品的性能指标,这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感知和信控系统合作达成。因此,与指标相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需求本身。
3、联动产品、开发、测试打造场景化快速交付模式
在实际交付操作上,今年来已经开始将产品经理、测试派到前线,与交付人员共同项目的产品交付,通过数月的实践,产生明显的效果,因此,从10月份开始时,公司正式推动产品、开发、测试和交付等多环节人员联动,成立产品履约推进小组,打通产品履约和产品研发,形成新型场景化快速产品交付模式。希望通过多职能的融合高效作业,形成合力,加速问题的解决,达到更加理想的交付效果。
——下接第10页

8

9

领鹰视野  |  论九大困惑

论九大困惑  |  鹰视野

系,要明确将降本增效和绩效考核挂钩,各个体系部门要形成一套具体的考核措施,结合本部门实际,设计相应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总的原则是,要确切了解本人在当前业务中是否从降本增效的角度认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创见,勇于探索实践,保持积极心态,努力推进目标达成。反之,唯唯诺诺,亦步亦趋,既没有想法,也没有行动的人,虽然有高学历、经验丰富,也绝不能成为我们的精兵目标人员。

以上为我对九大困惑做的简单总结、分析和注解,希望公司全员能够认真阅读,确保我们在认知上的充分沟通和行动上的整齐划一,我同时希望大家具备看待问题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真正做到不困于现象,不惑于问题。
第三个季度已经结束了,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即将来临,我们即将面临一个财年的最后冲刺。对于结果,我们要做最好期待;对于过程,我们要做最大努力。公司创业十年来的经历告诉我们,不管形势好坏,只要保持积极心态、坚守战略定力、朝着既定目标认真工作,幸运一定伴随我们左右!
相信大家,相信自己。预祝我们收官之季打一场漂亮仗!

今年,作为公司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正式开始实施精兵政策,严格要求抓人效,推进各部门的降本增效。但是有些同事可能会疑惑,精兵政策就能降本增效吗?有人甚至认为,精兵带不来降本增效,反而增加了成本?
1、正确看待和理解公司推行的精兵政策
精兵政策必然面临着组织的压缩,但是,却不能简单理解为减少人员,它是在追求一种更高效的组织运作模式,也是对公司人力资源能力的全新考验。它的明显好处就在于精兵能力的发挥不但可实现人力成本的整体性控制,而且带来组织管理的创新和协同效率的提高。正因为精兵带来降本增效的结果,他们就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我们需要认清,外行管理和惯性工作,是任何组织造成浪费和低效的两大杀手,这在公司当前阶段是必须要加以认真对待和调整的。
2、精确识别、破格提拔,发挥精兵的价值和潜力
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精准识别精兵,并向公司积极推荐,使得精兵能够被及时、破格地被任用和提拔。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具有察人荐任的火眼金睛,以及敢于用人的胆识。什么人才是堪为精兵?第一是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阅历,也就是说工作的专业性要很强。第二就是价值观和公司具有文化匹配性。过去我们强调红,今年开始我们强调又红又专。所谓破格提拔,就是我们要超越常规,打破现有秩序,不拘泥于现有的体系,大胆推荐和启用这类人才。然后,管理层必须要形成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的气量和氛围,为精兵保驾护航,让精兵真正发挥价值和潜力。
3、只有真正能降本增效的才是精兵强将
用好精兵,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体

九、关于精兵政策与降本增效的困惑

总结语

永远向前 EverOnward

10

翔鹰辨向

解读:《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

翔鹰

《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

交通雷达核心芯片国产化进程加快

近日,赛文研究院发布《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对2022年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进行多方面分析,涉及政策标准、产业链、应用场景、市场情况、市场参与者、用户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及挑战等内容。
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从2020年开始一直呈增长趋势,近三年的出货量和市场规模增长率都超过10%。
究其原因,一是交通毫米波雷达准全天候特性,结合视频等采集设备,能为车路协同和智慧高速提供精准的路况环境信息,车路协同和智慧高速市场的增长带动了交通毫米波市场;二是2020年末出台的《公安交通管理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对城市交通检测设备配置率提出要求,同时随着用户对雷达产品的认可程度逐渐提升,交通毫米波雷达产品开始广泛的应用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中,近几年出货量和市场规模一直保持增长态势。
从出货量看,2022年交通毫米波雷达产品应用在城市交通领域的数量远远大于高速公路;雷视一体机的出货量增速远远高于测速、流量和道闸雷达。
从市场规模看,流量雷达的市场规模最高,其次是雷视一体机和测速雷达。

2023/8/17|赛文交通研究院|节选

交通毫米波雷达出货量和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根据对交通雷达核心芯片国产化进程的调研显示,17家厂商中,9家雷达厂商以进口芯片为主,8家雷达厂商以国内芯片为主,与2021年相比,使用国内芯片的交通雷达厂商数量有极大地提升。

为避免芯片卡脖子问题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目前交通毫米波雷达厂商都已经对国内芯片进行产品适配,正在计划逐步推进产品核心芯片国产化。
一方面,国外限制高性能芯片出口中国,使得国内企业进口国外芯片面临采购难、交货周期不稳定、价格贵等问题;另一方面,国内雷达产业链也在逐步完善中,并且芯片产品逐步从不同模块分立向模块高度集成的形态进化,将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集成于同一块芯片中。
但厂商们也表明国内芯片与国外产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包括产品使用寿命、稳定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等。从市场角度考虑,部分企业为保证产品口碑及售后风险,核心模块仍依赖于国外进口。

1

交通毫米波雷达频段变化

2

观点认为车与车之间雷达的干扰和车与路之间雷达的干扰是等效的,且一段道路范围内,车载雷达数量远远大于路侧雷达;此外针对路与车共用同一频段干扰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可通过建立行业标准或安全防范规范来区分。
92~95GHz频段产业链成熟度极低,一方面国外多数国家将90GHz以上的频率用于军事,国外会限制高频段的生产及检验设备出口中国,另一方面,交通雷达的市场体量远远不及汽车雷达,不足以成为一个具备占有独特的稀缺的频率资源的产业领域。
同时76-81GHz在国际上作为汽车雷达的通用频段,如果国内单独采用92~95GHz频段作为交通雷达产品,会限制国内交通雷达厂商产品的出口。

关于交通毫米波频段的选择,交通雷达厂商基本都储备多套技术方案应对频段政策变化。
2021年之前,交通雷达产品的主流频段以77GHz或79GHz为主,2021年12月,工信部公布了《关于印发汽车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将76-79GHz频率频段规划应用于汽车雷达,交通雷达厂商不得不将产品频段切换到80GHz。
由于80GHz的芯片组、天线设计、软件算法等都与77GHz一致,所以产品线切换相对容易,大部分交通毫米波雷达厂商复用了原有的技术路线,开始推出80GHz的雷达产品。
2023年5月,工信部公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新增了“明确79-81GHz频段无线电定位业务将优先用于汽车雷达等应用。”的修订。修订一出,在智能交通行业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关注。
赛文研究院通过对主流厂商调研,从目前产业链成熟度、产品出口、产品体积及性能等方面考虑,大部分厂商期望争取79~81GHz作为交通雷达频段,而92~95GHz频段普遍认为短期内不可能实现规模量产。
关于24GHz交通雷达产品,有厂商认为该频段雷达产品存在硬件成本高、相同角度分辨率下产品天线阵面大等问题;也有厂商表示该频段累积了大量产品与用户基础,且频段频率较低,自由空间损耗较小,受恶劣气候的影响较小且芯片方案较多。
79~81GHz是国际汽车雷达通用频段,产业链较成熟。针对路侧和车载雷达干扰问题,有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3

随着交通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交通毫米波雷达需要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可能会出现多芯片的雷达产品,但目前由于价格问题,市场接受度不高。
此外,多传感器融合可能会成为未来感知技术的主流,但在技术突破和设备本身质量和性能的提升还需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的雷达和视频的融合只是分别输出,相互补助,感知能力没有发挥出1+1>2的效果,未来还需逐步实现雷视技术的目标级、特征级和数据级的融合。
如何提升软硬件能力使雷达精细化程度提升;如何解决雷达产品与信号系统的有效融合及雷视一体机数据的融合;如何降低成本,包括芯片、算法、制造、研发多方面;如何解决市场恶意竞争及低价者中标的格局;如何解决交通与车载雷达频段之争等都是交通毫米波雷达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2023年中国道路交通毫米波雷达市场研究报告》

2023/8/17|赛文交通研究院|节选

解读

14

15

精鹰轨迹

省科技厅主持省国合项目验收成功
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成功
省企业家协会莅临考察我司管理创新成果
西部智联(重庆院士站)考察我司
我司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我司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陕西迈德威公司赴我司洽谈军工项目合作
宁夏代理商赴我司洽谈地方招商合作事宜
天津高速公路集团公司与我司洽谈合作
北京滴滴赴我司洽谈车载雷达商务合作
陈俊德做客赛文交通网发表主题演讲
东南大学经管院赴我司进行管理实践案例交流

要闻导读

精鹰轨迹  |  新闻动态

省市科技部门对外合作处组织对我司省国合项目进行验收

2023/6/20

江苏省科技厅对外合作处、南京市科技局及江宁区合作处赴我司对省国合项目进行现场验收并指导相关业务。

2023/6/29

江苏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验收

南京市科技局、江宁开发区组织相关专家对慧尔视承建的江苏省智能雷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验收。相关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心历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积极肯定了慧尔视在自主创新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2023/7/10

省市企业家协会、省职业经理人协会调研考察慧尔视

2023年第三季度新闻动态

省市企业家协会携相关专家一行赴慧尔视调研考察指导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和优秀经理人申报工作。相关专家积极肯定了我司在管理创新、科技创造和企业文化上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我司成为民用智能雷达领域的管理创新领跑者。

19

西部智联(重庆院士站)实地考察我司的智能雷达开发工作

2023/7/12

由于在智能交通雷达上突出的技术能力,我司收到西部智联(重庆院士站)的重点关注,该站在考察我司后表示希望在车路协同业务上与我们保持紧密沟通以及寻求深度合作。

2023/7/14

慧尔视被认定为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江苏省科技厅发布全国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慧尔视赫然在列,并收到市区政府重点关注,既标志着民用智能雷达领域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也说明了慧尔视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得到广泛认可。

2023/7/14

慧尔视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江苏省科技厅公布了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南京慧尔视智能有限公司重点参与研究的 “城市道路交通流动态溯源与路径级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新闻动态  |  精鹰轨迹

NEWS

18

精鹰轨迹  |  新闻动态

20

2023/9/6

东南大学经管院对慧尔视开展管理创新实践调研活动

东南大学经管院师生一行来访慧尔视,开启对慧尔视的管理创新实践调研与长期观察相关活动。作为民用智能雷达行业的先驱企业,慧尔视在企业家精神、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路径、管理创新上受到了学界的密切关注。

2023/9/6

陈俊德做客赛文交通网直播间向广大网友做主题报告

应赛文交通网邀请,我司副总工陈俊德做客直播间,向广大网友和业界人士做题为《雷达赋能数智道路新底座》的主题报告,展示了慧尔视对于行业发展和雷达技术前景的信心、观点和具体行动。

企业商务合作来访简要

  • 7/12  西部智联(重庆院士站)考察我司
  • 7/25  陕西迈德威公司赴我司洽谈军工项目合作
  •   8/5  宁夏代理商赴我司洽谈地方招商合作事宜
  •   8/7  天津高速公路集团公司与我司洽谈合作
  •   9/6  北京滴滴赴我司洽谈车载雷达商务合作

NEWS

新闻动态  |  精鹰轨迹

19

晨晖下的湖心岛
2023/6/22
iPhone原彩摄影

群鹰荟萃

员工风采随手拍

温馨生日祝福

研发体系观影活动纪实

海报集锦

群鹰荟萃 | 员工风采

员工风采

随手拍

24

钱军周末深夜在盐城交管局解决定位问题

冯家程在镇江火车站实地开发支持项目交付

许古午、丁肖、仇世豪三人在九龙湖桥下做新算法验证

姜振在南京容向集团做产品检测和调试

生日祝福  |  群鹰荟萃

25

后记
电影是幻化的现实,是真实的写照。
每个生命都是幸运的,都经历过最艰难的脱颖而出。
但是人间并不是平地,既有奇峰也有深谷,在跨越山河的路程中,每个人最大的对手,并不在外面的环境,而是内心的妥协和怠惰。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深刻隐喻:没有真正的老虎,那是另一个自己。
现今,整个组织都在复杂而严峻的经济现实中砥砺前行,需要每个人打败心中的勐虎,而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如八角笼一般。
凡是不能击败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坚强。这正是我们需要在电影中汲取到的滋养心灵的最丰富的营养。

——接第26页——

八月,生如夏花,开到荼靡

九月,秋望原野,稻菽葱葱

七月,追逐梦想,乘风破浪

傅晨献 平平 朱旺 李可可 陈首至 徐犇 沈严和 陆有明

张军 王健 朱京晶 沈永龙 谷明明 姚正军 胡镇江 雍闻球 胡涛 黄建皓 汪晓康 严雨

姜荣军 王鹏立 顾丹丹 张新磊 郭志毅 宋清峰 张祥 江自然 武江 夏艳军 李勐 马安民 郑雪芹 黎平 席江淮 陈俊

最美的生日祝福——送给您!

群鹰荟萃 | 研发观影活动纪实

凡是不能击败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坚强

——2023年慧尔视研发体系观影团建活动总结

为迎接今年下半场的挑战,让工程师们的精神得到适当松弛,研发体系开展了观影《八角笼中》团建活动,活动于2023年8月4日在太阳城万达影院顺利展开。
电影《八角笼中》是一部很真实感人的励志大片,以真实事件作为背景,讲述了原型为恩波的格斗运动员带领一群穷苦少年练习格斗,冲破命运重围、实现人生梦想的故事。电影真诚地表现底层小人物的励志故事,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他们真实生活中的勇气、毅力和坚持,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片中八角笼是主人公们在封闭的笼中挥舞拳头、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格斗场,也是对当今社会人们困囿于职场、商场和人际关系等各种场景的一种隐喻。
研发体系的工程师们放下了平时紧绷严肃的工作状态,以愉快轻松的心情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后,大家进行了观后感的交流,分享了各自对影片在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方案开发部郭晓光说,组织和个人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组织为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个人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就可

以成就方案开发部郭晓光说,组织和个人是互相成就的关系,组织为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个人在此基础上持续努力,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会面临各种社会问题的冲击,需要尊重人的基本感情,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方案开发部许古午感慨说,遇到困境还是要多思考,坚持一下可能就会成功。 测试部和产品部在共同讨论中一致表示,人们想要成功,必须要有巨大的付出,付出是双向的。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才能走向成功,不能投机取巧耍聪明,更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嵌入开发部的几位伙伴都表示对电影表达的思想有所共鸣,席国庆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其实都挺累的,改变不了困境就调整自己,一定要Power起来!
这次活动中,大家不仅观看了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还进行了团队建设和分享交流,收获颇丰。通过分享交流,大家认可意识到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无论在任何境地下,对组织和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未完,下接第25页——

海报集锦  |  群鹰荟萃

26

27

雄鹰展翅

传统文化

书籍推荐:稻盛和夫·干法

金句摘录:纳瓦尔宝典第三辑

管理方法论:如何利用系统性思维做事

雄鹰展翅  |  传统文化

只有经过疾风的考验,才会知道什么是劲草;社会动荡,才能分辨出谁是忠臣。

——《李世民·赐萧瑀》

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具有更坚韧的体质和耐力,所以,专业的人永远比业余选手要强悍,而遭受挫折的人,则更能泰然面对社会的压力。而在危机的时候保持心志坚定的人,才能可堪任用为大人。

为什么我们在甄选人才,尤其是干部的时候,需要考察一个人的逆商,了解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的表现,是因为,我们社会发展,始终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状态下,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一旦到了逆境阶段,越是处于高位的人,越能对整个系统产生正面或者负面影响。一个人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强大的心智作为基础,再好的能力都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真正的改变,并不是听懂了他人传授的道理,而是来自内心真正的体悟。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30

释义

引申

启发

31

释义

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样.刚开始只有根和芽,还没有树干.等它长出树干时,还没有长出树枝.(如此类推)树先长枝,后长叶;先长叶,然后才有花和果实。起初种下树根时,只管栽培浇灌。不可去想它的枝干、叶子、花和果实什么时候才长出来。空想有什么益处呢?只要不忘记栽培时所用的功,那还怕树长不出枝干、叶子、花和果实吗?

以下是阳明先生在说完上文后面的话:同学们追随我到此(龙场驿),情真意切。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互相勉励,来答谢各位同学的厚意: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你们要认真听讲,不要不重视。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手艺,没有一项不是以志向为出发点的。如今求学之人懒散怠慢,荒废时日,最终一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没有树立罢了。

1、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有规律的,固然有快有慢,但是,却不能逃脱因果关系,很多结果的产生,是从一开始的种因开始的。
2、现在很多人对于“埋头苦干,不做他想”已经产生了一些怀疑,然而事实证明,不走捷径的笨办法很有可能就是最好的办法。
3、无论任何行业,下定决心,打好基础,都是最有价值的动作。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阳明语录

引申

启发

传统文化 |  雄鹰展翅 

——《传习录》

雄鹰展翅  |  书籍推荐

32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稻盛和夫·干法︾:

一个真正智者·修行者·实业家·管理大师的经验

《稻盛和夫·干法》 是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系列作品中比较著名的一本。书中,作者反思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总结出了融合东方哲学、企业管理和人生经营的一套方法论,并亲切地称之为“干法”。本书短小精悍,观点鲜明,通俗易懂,不但适合经营者阅读,而且对追求事业成功的职场人士也颇有裨益。

我们常听智者说: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你听过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吗?
以前我们对劳动的认知是正儿八经上班,摆正工作态度,把需要完成的工作完成。但这只是正确劳动观的一部分。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稻盛和夫先生写的《干法》,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如何开展工作,但本书的一些观点对于个人来讲也是值得学习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出意外,每个人都可以活到百岁,一年都有365天,一天都有24小时,但为什么有的人活在顶层,有的人处在中层,有的人还在底层苦苦挣扎,因为每个人24小时的过法不一样。每个人一天分为三个8小时,第一个8小时用来睡觉,第二个8小时用来工作,第三个8小时用来做吃

33

饭、娱乐、交往等等其他事情;而人和人主要差距在于第三个8小时你在干嘛。同样第二个8小时也很关键,人这一生有将近30万个小时在工作,甚至还要多,也就是占了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还要多。所以,你说一个正确的劳动观重不重要?
润米咨询的刘润老师在《底层逻辑》中写到人生的方程式:人生=能力*效率*杠杆,这本书中同样有一个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是的,我们人这一生都在为更加美好的结果而努力,在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人生的方程式应该做些许调整:人生=思维方式*能力*效率*杠杆。
能力有强弱之分;效率有快慢之分;杠杆有有无之分;这三个要素都是可以评分的,要不就是0,要不就是100;唯有思维方式是无穷大的,它可以分为正无穷大和负无穷大。假设能力、效率、杠杆固定时,正确的思维方式,会使人生获得一个更大的正值;错误的思维方式,会使人生获得一个巨大的负值,所以,思维方式才是决定人这一生的关键。
一个正确的劳动观从思维方式开始。因为人性的存在,我们都想用最少的付出尽可能换更多的回报。我们常说:“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就是不工作。”世界上所有人只不过是为了生活被迫在工作而已,但在这些人中,肯定存在一部分把工作当成乐趣的人。是的。既然我们要被迫工作,为什么不选择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呢?这就是正确的劳动观的核心原则之一。将工作当成一种乐趣,摒弃掉原来被迫工作的想法,接纳工作,从工作中学习,获得。书中用“迷恋”和“倾听”两个词来描述作者对待工作的态度,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做到这一步很困难,那我们至少要做到“对工作感兴趣”。
转变思维是拥有正确的劳动观需要做的第一步。对工作有了兴趣以后该怎么办呢?接下来才是我们前面说的正儿八经工作。但是正儿八经工作也是有方法

的,比如书中写道:不断树立高目标是第一步。
我们以前常说,定目标的时间要注意结合实际,要跳一跳能够得到,这样的目标才算合理,否则发现目标太难,干脆都放弃了。但是本书强调的是这个目标可能是自不量力的,也有可能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依然要定,为什么?“因为人本来就具备梦想成真的巨大潜力”。高目标是促使个人和组织进步的最大动力。
有了高目标之后还必须得想。要思考这个目标如何去实现,抓手在什么地方。认真工作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用手,你怎么说,我怎么干;第二层是用心,全神贯注,尽心尽力;第三层是用脑,用脑袋思考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式,用最简洁的办法达到最佳效果。而书中所写,必须得想就是认真工作的第三层。每个企业都是独立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同,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来自于领导层的思考;每个人也是独立的,在工作过程中,领导能给的只是方向,具体前因后果,执行策略,资源匹配还得靠自己去想。
“知难而退”在正确的劳动观中就像是一颗老鼠屎,要警惕。在工作中,尤其是在规模越大的公司,员工越会存在这种现象,碰到比较困难的问题,就会选择找捷径,偷懒去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资源多,针对同一个问题有足够多的方案去解决,我选择最省力的就好了。
本书中写道,在面对困难时,时刻牢记“无论你如何一定要这样做”,反复钻研,废寝忘食,这时“潜意识”就会发生作用,在意想不到的瞬间,问题的答案就会出现,书中称这种灵光一现为“神的启示”。因为你的努力感动了神灵,所以神灵伸出援手帮助你。

——未完待续,见下页

雄鹰展翅  |  书籍推荐

34

面对困难,重要的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而是面对困难的态度。一个好的态度可以让你找到无数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面对困难时,我把书中的两个思路分享给你:“我已经尽力了”其实才刚刚开始。当面对一个困难,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的时候,其实是解决困难刚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执着的、强烈的不服输的信念,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能力要用“将来进行时”来看待。当面对一个困难,你觉得自己没办法解决时,不要气馁,这只是因为现在的你能力还没达到,因为人是在不断跃迁的,你可以找个“小本本”把这个困难记录下来,未来的你一定可以。
不同阶层的人差异在于24小时过法不同,而一项工作完成的好坏区别在于“细节”差异。我们常说:“不要在乎这些细节”。这句话在工作过程中是致命的。
完成工作的好坏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这件事情干没干;第二层是这件事干没干好。而事情干没干好的决定因素就在于“细节”。本书也提到,从做一项工作开始,我们就应该树立好标准和要求,这个要求不是好,很好或者更好,而是“完美”。做一项工作,当细节考虑到位了,“完美”的结果是自然而然产生的。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代在被创新推动前进,企业在被创新推动迭代,人在被创新推动成长,同样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保持高敏感度,有创新思维。针对同一项工作,每个人的解决方案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人创新的角度不一样。我们在经常会在辞职的人口中听到一句话:“干着真没劲,每天都是重复的工作,一点儿意思没有。”所以创新思维也很关键。
书中有讲到,即使扫地这么简单的工作,也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刚开始,从四周往中间扫,下次可以尝试一下从中间往四周扫,发现效率差不多,为了提高效率怎么办,于是吸尘器诞生了;再想提高效率怎么办?于是扫地机器人诞

生了,把人解放出来,提高效率。你看,创新思维可以让工作产生无穷尽的乐趣,颠覆你的想象。
书中有讲到,即使扫地这么简单的工作,也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刚开始,从四周往中间扫,下次可以尝试一下从中间往四周扫,发现效率差不多,为了提高效率怎么办,于是吸尘器诞生了;再想提高效率怎么办?于是扫地机器人诞生了,把人解放出来,提高效率。你看,创新思维可以让工作产生无穷尽的乐趣,颠覆你的想象。
一个正确的劳动观从思维方式开始,让工作变成乐趣,甚至是达到“迷恋”的程度;
工作和人生一样,要有“高目标”,高目标才是你前进的动力;
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当你感觉“我已经尽力了”时其实才刚刚开始;
基础标准决定工作完成度,是“完美”而不是“其它”;
细节决定成败;做好细节,完美是自然而然产生的结果;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持创新,让工作充满乐趣。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三个8小时,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其他。
正确的劳动观不仅使你的第二个8小时更有价值,同时还会反哺你完善的人格。
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

文章载自知乎@阿毛践读
稻盛和夫《干法》读书笔记及感悟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8706097,有删减

35

金句摘录|雄鹰展翅 

纳瓦尔宝典︵第三辑︶

【 金句摘录 】

  1. 其实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寻找,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人,寻找那些最需要你的事
  2. 几乎所有的偏见都是为了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对于重要的决策,要抛开记忆和身份,专注于问题本身
  3. 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规避和处置风险的方法越少
  4. 如果想要获得内心的平和,你就必须超越对万事万物的善恶评判
  5. 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是其实并非如此
  6. 要做出原创性贡献,必须非理性地痴迷
  7. 如果有什么事情是你以后想做的,现在就去做,人生就是“以后”
  8. 要想不借助自律而实现自我提升,你需要更新自我形象
  9. 最难的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10. 在对别人撒谎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撒谎

雄鹰展翅  |  金句摘录

雄鹰展翅  |  管理方法论

从全局出发,多维度看待并客观分析问题,梳理并挖掘出问题与问题、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构建系统的运转规则。

什么是系统性思维

前段时间,在半年述职汇报会上听到很多年轻工程师在阐述工作过程中,普遍出现一些“只在显微镜中看事情”,“职责认知简单化”,“遇到问题不知所措,通常选择看似最简单的做法”,“理所当然地本位主义”等等现象。充分反映了在业务工作中,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何为正确的做事方式,以至于各相关角色在合作中相互指望或者推诿,进而既严重影响了业务效果、客户服务质量和进度,又在公司内形成了不必要的内耗。

36

如何利用系统性思维做事?

管理方法论

这不是一件小事。

关于如何正确做事这一方法论,公司已经在很多场合被反复提及,但是收效甚微。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客观地看,第一,我们是一个偏年轻的团队,很多工程师工作经验不是很丰富,没有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遇到事情会朝着低功耗的方向自然偏移。第二,慧尔视是一个靠系统能力去满足客户的公司典型,项目背景差异大,很难直接复制,很多项目需要多部门多线程合作,涉及到的专业类别也多,对工程师的工作能力要求比较高。而且,我们是一家成长型企业,选择精兵策略,对于人效必须要有一定要求。所以,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做事方法的原因所在。同时,对于年轻工程师来说,越早掌握更高级的做

文/谈心

事方法,成长得会更快,职业道路会走得越顺利。

言归正传,什么是更高级的做事方法?

凡是可以过程更高效、成本更低、总体收益更大的做事方法就是高级方法。有道说,凡人畏果,菩萨畏因,佛畏系统。既然我们要从事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任务,而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且,我们真正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那么,我们必须采用系统性方法。要掌握系统性方法,我们首先要有系统性思维。

什么是系统性思维?

关于系统性思维的阐释,文章很多,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立场给了很多解释。有些过于晦涩和概念化,在这里,我希望尽可能以简洁、实际和浅显的方式来说明,毕竟我们学以致用,并不是以追求理论上的圆满为目的。

37

知乎上有一个作者是这么概括系统性思维定义的:从全局出发,多维度看待并客观分析问题,梳理并挖掘出问题与问题、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构建系统的运转规则。
哇,是不是太长了?没关系,我们来划重点。

几个关键词:全局、多维度、关系、核心要素、规则。

很明确,系统性思维并不关注某一个点、某一条线,而是强调更宽广
的视野,更多维度的分析,
并且一定要厘清各要素
之间的关系,并确定
最核心的问题,
以及评价规则。

举个例子。现在
我们有个外地项目
,销售为了业绩,
拼命去抢单,方案
营销的人在客户的
殷切期待之下,做出
了一个方案,有现阶段
我们已有或者成熟的部分,
也有需要定制开发的部分,经
过产品和研发的论证,可行;于是投标,也中标了。到了交付环节,发现实际困难比想象的多,客户现场的问题一箩筐,有的是新增需求,有的是硬件问题,有的是平台问题,还有版本问题,甚至发现,过去的经验没法适用于新项目,因为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变化,交付无法解决,回头又来找方案找研发,研发又发现传回来的信息比较凌乱,于是又不得不重新去现场验证问题,回来再来重拟解决方案,一来二去,计划被打乱;各方都表示很疲倦。虽然最后总算是解决了,但是投入的成本大大增加,

早已超过了预期设定。
这样的情况,在过去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是普遍存在的。

问题出在哪里?

                         以上的内容,我们必
                    须深入思考,尤其是,
                 为什么同样的情况总是变
            着花样重复发生?

摘录知乎文章的观点,缺少系统性思维,容易犯以下几个错误:

1、只看细节,不看全局;
2、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3、只看表面,不看本质;
4、本位主义,屁股决定脑袋;
5、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雄鹰展翅  |  金句摘录

管理方法论|雄鹰展翅   

销售抢单,做商务活动,有没有问题?方案呢?真正解读了客户的需求,评估了自身的能力条件,做出了合情合理的方案了吗?研发部门提供的技术是不是让现场很容易实施交付,给予的资源充足与否,培训到不到位?交付在现场有没有正确理解方案,掌握产品性能、参数和版本号?有没有正确理解客户的需
            求,给后方提供明确的问题清
                   单和实施建议?整个项目
                      有没有设置控制点,是
                          否将合适的人委任
                            到合适的项目中?
                             最后一个项目结
                              束,大家复没有
                              复盘,是不是同
                              样的问题,一而
                               再再二三地发
                              生?

认真审视一下,我们是不是都犯了这样的错误?而且是重复地犯,顽固地犯。

现在我们来复盘一下:

什么是全局,全局就是整个项目的胜负,是整个公司以最高效率去完成项目,而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角色的成功或者无可指摘。
什么是多维度思考,就是从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应该准确判断所有的路径,以及关键节点,没有一点预判性,就表示项目本身就没有可控性。哪些是基本manual中的常规操作,哪些是高级问题,如果在常规操作上屡屡发生事故,只能说明基础功太差。
什么是关系,客户跟我们是什么关系,项目组中,大家各自又是什么关系,谁应该负责什么,谁应该提供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认识,一张网盖下去,千疮百孔,到处漏风,连救火都是问题,更不必谈精密协作了。
什么是核心要素,就是从始至终明白客户最核心需求和公司最核心利益,明白该项目中最大的难点,最瓶颈环节,或者最容易出问题导致塌方的地方。要确保这些要素都能稳固下来。
什么是规则,是不是我尽心尽力或者按照项目任务书的方式以自己的认识完成了工作表单就应该给我认可?还是,销售的拿下单子就给后端工序?还是,交付认为自己没能力做好,交给研发就万事大吉?都不是。所谓系统的运转规则,就是一套自动化的流程,有输入的命令,所有的元素都在作业,最终以呈现结果为目标,大规则是客户写的,小规则是公司内的精细化分工机制。当然,你不够精,不够细,谈不上真正的分工,分了也没有效果。

系统化概念大致就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利用这个概念来推进或改进工作呢?

大的方面有三条:

首先,就是梳理挖掘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做产品为例,你必须首先会画原型图,在项目中就是要预见所有可能性的问题,并转化成相应线程的任务,各个任务的逻辑关系。不能有孤立的事情,尤其是在各个任务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样,才能把“预见性”落地到现实中。
其次,在最初阶段就定义清楚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或者几种核心要素。苹果手机从用户黏性角度最核心的要素在于iOS系统,在硬件角度就是芯片、嵌入式软件以及各种算法。但是,今年发布的iPhone15现在又多了一条,充电线接口成了核心要素,灵动岛也是。保持芯片处理能力的绝对领先,同时又能够讨好客户,在其他次要因素上做出高姿态,这是苹果设定的策略。
然后,过程中学会思考“关系”。主要的是逻辑关系,最要紧的是因果关系。前端一个错误,后面要花极大代价予以修正。前端的“因”触发了后端的“果”。同时,从平面逻辑角度看,每个要素要跟其他要素比划,究竟是相切(吻合),还是相离(有空隙),相交(交叉不清)还是包含(责任冗余)?

还是以现场项目为例,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第一、每一个项目在一开始就要从头到尾理顺项目的各个关节,进行全局性审视。以前,我们可能只会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去看一个项目,研发理解自己输出

雄鹰展翅  |  管理方法论

技术参数和操作手册即可,方案有方案的视角,交付认为自己的职能就是安装等。现在,我们就要从系统性角度出发,制定方案的人要得到研发部门的技术认可,而交付执行环节的,要全面了解系统架构、硬件产品技术参数、网络架设、存储空间需求与软件版本等情况;前线的人要能够准确解读客户需求语言并在归纳判断后发回后台人员。

第二,现在的项目效果并不由单一的硬件决定,而是云边端合作呈现。以前,我们可能更多关注交通流量、速度等;而现在,我们还需要关注事件播报,比如异常停车、加塞等,这就需要由感知设备、边缘侧设备、平台软件,甚至包括视频校验等多重环节合力完成,所以,必须懂得客户需求的满足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对于整个系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思考。
第三,现场一台设备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以前,出了问题,就习惯性请研发予以干预;现在,我们必须具备对问题的穿透理解,分析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点在哪里?是流量测得不准,还是软件版本出了问题,还是存储报错,核心原因在哪里。我们要学会原因描述。比如说,在实验室或者测试阶段,我们可能是数据准确的,但是实际工况中,涉及到混合车流、非机动车干扰,车辆加塞情况,在很多复杂情况下,我们可能能分别识别大小车,但是对混行情况下,就会出现目标丢失问

题。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准确描述问题,同时能够举证说明,甚至保留和采集相应的图像,以备研发能够迅速知道应该怎么办。如果一问到问题就无法回答,完全不明确真正的需求所在,在这些工作上,我们就无法向客户展现我们的专业,造成效率上的巨大浪费和客户信心上的重大损失。

以上三点是从项目具体细节角度出发去应用系统性思维。那么我们从管理角度是否也能够用它来解决长期、反复和顽固的项目问题呢?当然可以。如果我们发现某一个问题经常性发生,从表面上看来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环节出了差错,普通的管理者,可能会就事论事,然后一顿宣贯教育了事,而更高级的管理者则要从结构角度去审视,如果系统性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以我们当下的业务类型为例,当我们发现商业机会,接到客户需求开始,我们需要准备一套方案,这个方案是概念方案,有理念,有技术边界,有产品,有路径,以及效果图。这个方案能不能推出,要合作相关各方的一致认可,尤其是研发部门。通常来说,概念方案就应该对客户的核心诉求已经有了最清晰完整的对应,解决了方向性问题,这个时候我们至少心中有谱,脑中有图。
最终客户接受了这个方案,是否就可以开始实施交付了呢?并不能,概念方案

管理方法论|雄鹰展翅   

38

39

不能马上转化为实施方案,这是工程类项目的基本共识。我们还需要准备实施方案,这里就要包含很多细节,什么产品,什么位置,何种配置,多少数量,存储空间多少,网络接口是什么,什么版本的软件等等,涉及到非常细的层面。实施交付人员照着这个方案进行施工,仍然会遇到实际情况和图纸不符的问题,有些是要灵活机变,有些则必须及时反馈,甚至要业主、总包和方案设计单位参与进行方案变更,在工程中,我们称之为签证。业主提出方案之外的

需求,同样需要方案变更签证,实施人员按照要求做事,准确反馈情况,是工作的基本。这样营造一个互相契合的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项目管理中,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个天才,能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然后用金手指去指点江山。作为管理者,其重要责任之一是设计好这一系统,维护这一系统,在这个前提下,才是优化效率和用人的事情。
关于如何描述问题,我们不能这么说:我们的设备出现了数据报错;而是应该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降低我们设备降低数据报错率。这就是比较有名的HMW(How Might 

大的方面有三条:

一、克服单点、线性、本位的思维方式,将工作融入系统中,始终从逻辑角度思考,从全局入手,注重“关系”,有效提升自身工作的价值;
二、在一开始学会利用最简单可行的工具去练习操作,不断矫正认知和行为,从而逐步形成新的良好工作习惯。

We)式问题记录法。通过HMW将问题收集、归类、去重、分级、聚焦,然后我们就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办了。
总体来说,项目运作无非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系统性思维的强大威力,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现象背后的问题,问题背后的本质,将其分析透彻,同时一定要提出观点,或者建议。始终将“现象—问题—解决方案”作为工作思考的基本框架。

雄鹰展翅  |  管理方法论

管理方法论|雄鹰展翅   

勇敢向深水区下潜

探索未知的精彩世界

40

总顾问/许潇溪
期刊策划/檀鑫
编辑校对/檀鑫
排版设计/檀鑫

晨曦下的南京街道
2023/9/6|饭饭拍摄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