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从“黑”到“绿”——华坪县经济转型的颜色革命

期刊/内刊院刊2021-05-18
1111

新闻传播学院
2017级新闻学1班
指导教师  : 施素雯
芒果分队  : 商龙军   树润久    陆萍

从“黑”到“绿”——华坪县经济转型的颜色革命

开本
印张
字数
印刷
出版
编辑热线
出版日期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出版发行

陆萍
商龙军
树润久

595*807       1/60
60页
24695字
天猫书籍打印店
芒果小分队
18314292528
2021年5月

西北民族大学

序 言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它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其煤矿为滇西地区所独有。前些年煤炭占据着华坪县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受煤炭产业下滑影响,不少煤矿企业退出了市场;生态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煤炭工人下岗返贫,经济发展一度步履维艰。“矿竭城衰”,是我国资源枯竭型城(镇)的真实写照。从辉煌的“煤都”到满城尽是煤矸山的苍凉,华坪县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难以维系,转型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华坪县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群众脱贫增收,经过认真的思考、调研和多方探索,确定把芒果打造成主要的支柱产业。从2008年起华坪县开始产业转型,坚定不移推动“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的华坪,座座荒山成绿山,处处矿山变果山,华坪实现了从黑山污水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转变。本选题小组成员通过采访华坪县由“黑”转“绿”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展现出华坪县从“产煤大县”向“生态强县”的转变,以及关于资源依赖型城市转型的一些思考。

目录

Contents

一、一煤独大:欠下生态环境账
家家户户采矿忙
荒山黑水终出现

24

— 39

16

— 23

06

— 09

二、挑战“荷兰病”:积极探索转型之路
十年探索,华坪要走自己的路
改革阵痛谁来扛?

10

— 15

40

— 44

48

— 58

三、上下齐心干出来的“绿水青山”黑山换“新装”——从决策者转变思路始
“选种、改良、嫁接”——31年——“郭一刀”硬砍出个芒果基地

四、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艰难与坚守33年守护:白了头发绿了山头
芒果姐姐:让乡亲们“开着宝马种芒果”?

五、华坪县产业“加减法”减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加芒果,发展绿色产业
一加一减=生态转好、生活富裕

七、手记启程
华坪之行带来的新闻感想
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文字

45

— 47

六、华坪县产业转型于资源依赖型城(镇)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华坪县对煤矿产业的管理和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逐步提升,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随之增长的还有煤矿从业人员的数量,在煤矿行业发展的顶峰期,全县从事煤矿行业的职工共有10000余人,有工程技术人员250余人,管理人员2000余人。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黑矿井没有统计。去华坪途中司机师傅说:“当时石龙坝镇周边的农村,还有好多人私自开矿,黑矿井到处都是,好多人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子的想法,这里炸个洞,那里挖个坑的。”华坪虽然煤矿储量丰富,但是在粗放型开采模式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06/07

一煤独大:欠下生态环境账

家家户户采矿忙

文/商龙军

(图为华坪县煤矿矿山)

尽管如此,煤矿行业还是吸引了全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华坪县的煤矿行业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了家乡,加入了煤矿行业。孙少华说:“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既能赚到钱,还可以给家里帮忙。”他是华坪县石龙坝镇德茂村的村民,曾经他也是华坪县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一员。在煤矿开采鼎盛时期,他加入了开采大军。当时正值煤矿开采的鼎峰,承包山头种芒果的李丽珍在朋友的建议下匀出了部分资金,投资了朋友的矿山。她说“煤矿行业可比种植业强太多了,种芒果种一年也只有14万左右的收入,仅仅够家里人开支的”。2014年的霜冻天气给李丽珍的果园带来了巨大损失,基本是颗粒无收,但是她投资朋友的矿山却将这一损失抹平了,这让李丽珍加大了对煤矿行业的投资。煤矿行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华坪县的经济增长中长期占比一半以上,可以说,煤矿是华坪人民的口中食和身上衣的来源。

(图为矿山   来源:网络)

荒山黑水终出现

2020年,华坪县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然而曾经的华坪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曾经“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矿”,导致空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下陷、水土流失等,令全县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石龙坝镇德茂社区是华坪县煤矿开采的主矿区,自20世纪60年代起开采煤矿。凭着丰富的煤矿资源,最多的时候有大大小小100多口矿井,居民们都围绕煤矿生产生活,挖煤、洗煤、运煤等,忙得不亦乐乎。

08/09

“一煤独大”的“黑色经济”衍生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土流失,地表塌陷,水源污染是煤矿开采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于当地人来说,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是一些果园里的果树开始不挂果,农田里的作物开始减产,曾经四季流水不断地泉眼也纷纷干涸。此外,县城周边的山地皆被开采得满目疮痍,植被破坏严重,灰尘漫天,道路边的灌木丛根本拦不住灰尘,县级公路又窄又灰,靠近公路的农作物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居民的屋顶也落满了灰尘,下雨时从房檐上流下来的水都是黑的。洗煤污水的排放,污染了金沙江水,进而威胁到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
据了解,华坪县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约为1500平方公里至1800平方公里,拥有煤矿资源可利用储存量1.2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现保有可采储量约8800万吨,全县4乡4镇皆有煤田。煤矿开采达到顶峰时,华坪是丽江唯一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县。煤矿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高额利润,不断吸引着新的煤矿企业加入。逐渐的,华坪的煤矿产出量开始供过于求。到2014年,华坪煤矿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产能过剩的困境,也是这个时候华坪的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随着煤矿的长期开采,衍生出一系列环境和生态问题:矿区环境恶化,水源枯竭、房屋开裂、地表植被破环、地质灾害频发等,矿区群众生产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图为煤矿工人 来源:网络)

据住在这里的居民介绍,前些年这里的景象令人绝望,放眼望去,整个山坡都是煤渣,煤矿运输车经过时扬起漫天的黑煤灰,社区里的房顶、树木上终年都是厚厚的煤灰。煤矿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周边市民的安全,房屋开裂、地面下沉、河水断流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而在县城周边,随煤而建的化工厂、水泥厂包围着县城,整个县城常年灰蒙蒙的,到处都是煤烟味。而当时由于搭建矿井需要的大量坑木都要从山上砍伐,森林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外,煤矿经常放炮炸坑,使用抽风机抽出矿洞废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县城酸雨频率增加。洗煤、选煤等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也比比皆是。

(图为华坪县矿渣一角 来源: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在华坪县,煤矿的开采一家独大,其他产业的发展规模受到挤压,产业链趋于单一,这是“荷兰病”的初期症状。“荷兰病”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疾病,它源起荷兰,指一国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在中国,很多城市也“感染”了这种短时难以治愈的“疾病”。我国很多资源型城市(城镇)成长发展于计划经济时期,其早期发展受制于“先生产、后生活”的指导思想,因此并未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为日后的发展留下隐患。
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这是我国首次出台关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2020年发展目标,包括:资源枯竭城市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基本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转型任务基本完成。

10/11

挑战“荷兰病”:积极探索
型之路

十年探索,华坪要走自己的路

文/ 树润久  商龙军 

(图为矿工背影   来源:网络)

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虹撰文指出:“资源型城市转型除了从区域层面关注,还要分生命周期考虑。在资源型城市划分的4个周期中,成长型资源城市压力最小,但是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压力比较大;成熟型城市的压力较小,环境压力突出;经济社会衰退型的城市压力最大;再生型的压力依然很大,尤其是社会遗留问题比较严重。”

(图为挖煤现场  来源:网络)

“治病”迫在眉睫,这是一场城市和时间的赛跑。有了政策支持和理论引导,长期依赖煤矿生存的华坪县积极开展产业转型的工作,降低煤矿行业在县城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依据华坪县现有的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直面资源枯竭和环境坏帐。
近年来,华坪县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把环境约束转化为绿色机遇,加快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压减煤矿产能。石龙坝镇是华坪县煤矿最为集中的地区,针对煤矿转型升级,当地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四转模式”,即更新观念,让矿主转行;党内帮扶,让矿工转行;党员带头,让矿山转绿;设岗定责,让矿区转稳。
在华坪县的煤矿产业转型升级中,为解决转岗矿工不善管理、不懂经营等问题,石龙坝镇通过“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加强种养技术培训,大幅度提升转岗矿工在农业方面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
如今,石龙坝镇“四转模式”经验在全县广泛推广。华坪县一边做去“黑”的减法,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边做增“绿”的加法,大力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如何闯出一条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已经成为下一步转型的突破口和发力点。

12/13

任何行业的变动都对区域经济有着深刻且重大的影响,占华坪经济增长总量一半以上的煤矿行业的变革尤甚。据华坪县融媒体中心报道,华坪县煤矿主要是家庭和亲属出资合伙经营,资金实力有限。面对矿井标准化建设、整合重组、技改扩能、机械化改造等一波接一波政策要求高、投资数量大的建设项目,很多企业已无资金进行建设投资。特别是2008---2011年煤矿行情较好时高价购买新进入煤矿行业的业主,债务负担十分沉重,面对持续的市场疲软,资金链断裂已到了

破产的边缘。由于行业效益下滑,很多企业承受不了民间借贷利息,但从银行融资困难,明知高利贷是个毒果也不能不吃。
      由于煤矿行业政策变化快,连续性不强,使得很多面临关闭的矿业主投入了巨大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对关停抵触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华坪县的经济呈“断崖式”下滑,民生问题也显现出来,很多煤矿职工下岗返贫。煤矿行业调整引发了华坪县的经济震荡,不仅行业“断崖式”下滑,以煤矿行业为主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波及,严重影响社会发展,民众福利得不到保障。行业转型的痛处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华坪县人民的身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坪县对整个县内

改革阵痛
谁来扛?

文/商龙军  树润久

的矿山进行调研,与工人们开座谈会,最终确定了“矿主转行、矿工转岗、矿山转绿、矿区转稳”的“四转”新模式。
       所谓矿主转行,就是以省委发布的煤矿产量指标为参照,将产能达不到标准的矿山进行关停转型发展。即引导这类矿主拓宽产业,发展绿色种植业,同时政府为这类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煤老板”杨金荣就是产业转型的先头军,他把承包的矿山改成了连片的种植区,主要种植柑橘,在自己的不断努力探索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的种植业已经开始规模化。
       根据华坪县公示的数据,目前全县累计有25家煤矿企业转产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其中5家煤矿企业转产从事芒果加工,带动农村群众新增芒果、花椒等生态产业种植面积2.1万亩,带

(图为矿井内部  来源:网络)

亩动就业3000人。在291户注册的芒果公司和合作社中有17%由煤矿企业注册建立,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黑色”经济转向“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矿主熊益民2014年前经营煤矿,2015年6月在宏地村党总支的支持下,成立了华坪县萨萨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把煤矿里赚的钱用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种植羊肚菌、花椒和核桃,发展梅花鹿驯养,公司年产值达850多万元,带动社会就业23人,每年带动农民增收766万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图为矿井内部   来源:网络)

14/15

矿工转岗,就是把之前依赖煤矿的劳动力转向以芒果为主的绿色产业。为此,华坪县牵头,派遣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开启农业技术课堂。除此之外,转岗矿工还可以留在转型的矿山上,帮忙矿主一起从事种植业。石龙坝镇德茂社区党总支党员孙绍荃,2013年前,经营车队专门搞煤矿运输,年收入几十万,煤矿停产整顿后,解散了车队,也失去了收入来源,它在社区党总支的引导下,申请了5万元“红色贷款”,就近利用矿山和草场资源,发展芒果种植和牛羊养殖,现在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
矿山转绿,即在在矿区推开绿色产业的发展,并且对原有的植被区域进行维护,恢复矿山的生态环境。经过多年努力,矿区裸露的地表重新被植被层覆盖,初具“水清河晏”的景象。
矿区转稳,即稳定矿区的稳定。由于矿藏资源的分布不均,围绕资源分配的问题,矿区长期纠纷不断。为了维护矿区的稳定,华坪县设立了矿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联动机制、矿区企业帮扶矿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长效机制、建立矿区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6项机制;此外,发挥基层党员的带头作用,联合基层政权,共同维护矿区的稳定。落实“四转”模式后,大大减轻了产业转型的负担。

(图为矿工喝水  来源:网络)

(图为华坪县乌金滚滚  来源:华坪县融媒体中心)

16/17

上下齐心干出来的“绿水青山”

黑山换“新装”——从决策者转变思路始

文/树润久

(图为华坪境内的芒果种植园区)

循环经济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缓解地区的环境污染,实现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美妙协调,另一方面有利于地区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平滑转变。但是要认识到资源依赖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石龙坝镇党委书记陈古周表示,石龙坝镇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是全县芒果的主产区,到2020年11月,石龙坝镇优质晚熟芒果种植面积达16.60万亩,全镇3498户,有3210户种植户芒果种植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92%。
这些看似不错的数据背后却藏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想要在煤矸山上种出果树没这么容易,华坪属于亚热带河谷气候,常年炎热,并且煤矸山的土质较硬,想要种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在众多的种植实验中,最终发现当地最适合种植的果树是芒果,因此,为改善华坪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华坪大力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1965年起,华坪开启芒果试种,镇党委、政府发动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种植芒果,并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在党总支一班人的不断探索下,把产业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市场需求相结合。
2018年,华坪县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立华坪县芒果技术服务站,加大芒果种植管理的技术培训,并打造石龙坝镇果子山万亩优质芒果示范种植基地。加强示范引领、扶持芒果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举办芒果文化节为芒果的销路搭建平台、招商引资筹建芒果小镇等,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芒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以“种好芒果还黑煤矿山绿水青山”来实现煤炭产业转。

(图石龙坝镇德茂村)

18/19

50多年来,华坪芒果树已从零星分散的粗放种植转变为连片规模化发展,从引进的品种中筛选出以凯特、红象牙、圣心、热农1号、鹰嘴芒、金煌为主的6个优质中晚熟品种在全县推广种植。在实用技术推广、品种项目选择、销售渠道等方面党总支在加强对党员创业致富帮扶的同时,也要求走上致富路的党员发挥引领作用,让更多人农户融入到产业转型、增收致富的大局中。
今年71岁的王道相,在教育岗位退休后仍旧发挥着余热。200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开始大规模种植芒果,目前拥有300余亩芒果园,是当地名副其实的种芒大户。“没种芒果之前,这里到处都是荒山,现在环境好了,我们老百姓的收入也提高啦!”——王道相说。
比起种芒果一年获得80几万的收入,王道相感受更深的是村里经济环境的变化,前些年频发的泥石流和山火,如今已很少发生,取而代之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林带来的绿意匆匆和清新空气。另外,农户陈古周介绍,仅镇上芒果种植面积300亩以上的有15户,100亩至300亩的有120户,50亩至100亩的有310户,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有5户,10万元以上的有600余户,华坪县金芒果公司的董事长邹杰与她的丈夫从2008年起,陆续关闭了家里的4口矿井,开垦5000亩芒果田,成功转型绿色企业家。

(图为漫山遍野的芒果树)

芒果林又很好的保持了水土,防止了大量泥沙流入金沙江,家门口的金沙江也愈发变得清澈,干净的金沙江水反过来又滋润着硕果累累的芒果林,离开王道相家的时候,他告诉我们,最让华坪人骄傲的,并不是金沙江边的芒果林,而是直接栽种在老煤炭矿山上的万亩芒果,华坪人用五年的时间,把黑煤矿变成了花果山,行车来到石龙坝德茂村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芒果树。
截至目前,全县芒果产业种植面积达33.6万亩,芒果产值近20亿元。2020年初,华坪县果子山万亩芒果基地荣获“最大规模的芒果种植园”吉尼斯世界纪录TM(Trademark)认证。

(图为世界最大规模芒果种植园一角)

(图为芒果种植园一角)

20/21

华坪县原本无芒果,1964 年,有人怀着试试看的心理,从普洱市引苗在荣将镇三马箐村试种, 但仅存活1棵,成为全县的母树。经过46年的探索发展,目前,华坪芒果的面积和产量已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县8个乡镇中已有7个种植。而在芒果的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一位芒果专家,因精湛的芒果嫁接技术在当地被称为“郭一刀”,他便是郭学红。
华坪县的芒果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华坪县被列为全省3000亩芒果示范基地县,郭学红承担了芒果基地建设、种苗引进、培育的任务。当时芒果少、种子更少,郭学红就到保山、缅甸引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1995年在龙头果子山、石龙坝民主村、龙泉村等地种植芒果4522亩,产量1970吨。由于种下的芒果品种都是三年芒,成熟期在六七月份,质低价廉,卖不上好价钱,果农种植积极性大减。郭学红意识到华坪芒果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选种、改良、嫁接”——31年——
“郭一刀”硬砍出个芒果基地

(图为郭学红指导果农种植芒果)

1997年,郭学红到攀枝花市仁和区水果站及农林科学院了解其他品种芒果种植情况,并参与了水果基地的品种改良试验,带回13个新品种芒果进行试验。当时,站里没有试验园,进行新品种嫁接试验不仅要花费大量的劳力、财力,还需要将芒果树大片锯光,郭学红说服家人,毅然将芒果品种改良试验安排在自家种植了3年的实生芒果树上。1998年,他又从攀枝花引进红象牙芒果品种,在自家的果园、蒋仕华家果园进行嫁接。1998年嫁接的红象牙,1999年挂果,最大的有2斤,2000年全部挂果,价格2元/斤。1998年他还引入10个品种参与试验,开花挂果的品种,个大,色泽较好,市场价好,每斤能卖2—2.5元。
2001年,省农业厅一行参观了蒋仕华家果园的红象牙芒果品种后,彻底改变了华坪县被列为芒果次适宜区的认识,认为华坪县适宜发展芒果。于是,全县开始大量引进芒果新品种进行嫁接,于2002年确定了8个中晚熟品种,并提出华坪芒果产业适当发展中熟品种,以发展晚熟品种为主,建设晚熟芒果基地的目标。
华坪属亚热带金沙江河谷燥热气候,光照充足,与毗邻的四川省攀枝花市并列属于我国目前最北端的芒果生产区,华坪芒果的同一品种比海南三亚晚熟3至5个月,比永德晚熟1个月,比四川攀枝花市晚熟20天左右,固形物含量比国内其它产区芒果高出1.2%左右,华坪具有较好的生产优质晚熟芒果的优势。霜冻大多在每年1月份,但是每年3月

(图为郭学红对芒果果农技术指导)

(图为芒果种植户参加培训)

22/23

初,一般情况下,惊蛰前后,有一次倒春寒(低温),海拔越高及凹地霜冻越严重。华坪芒果的花期在3月5日至20日,这对芒果产业发展极为不利。2003年3月,郭学红发现嫁接后的芒果树尖被霜打蔫后,下半部分还会开花,花期还晚一点。于是,他在果子山与芒果种植大户一起搞了两年7个芒果品种的控花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控花,使芒果在3月底、4月初开花,推迟开花期22天,延长采果期25天,使过去8月至9月成熟的芒果,延长到现在的8月至10月,个别地方延长到11月。

多年来,郭学红走遍了华坪县所有的芒果种植区。在芒果园里,郭学红的身边常常围满了果农,听他讲解芒果种植、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他带领技术人员走到哪里就培训到哪里,白天召集不到人,晚上就在火塘边,拿上枝条、锯子和刀进行培训。由于他嫁接技术好、成活率高,许多果农都请他到果园指导,有时,晚上还能看到他打着手电筒在果园里工作的身影。长时间的劳作,他磨破了数不清的手套,后来干脆徒手作业,手上磨起了许多血泡。
华坪在决定大力发展芒果产业之初,是非常慎重的。既深入分析研究了国家的产业政策,又充分调研论证了地理条件和市场前景。在吃透这“三情”后,县里科学制定了《优质晚熟芒果发展规划》。
优质芒果品种、种植技术的推广,使华坪芒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17年达20.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2.86万亩,产量10.21万吨,总产值达9.12亿元,成为云南第一、全国第三芒果种植大县,人均芒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全县人均有1.13亩芒果,从芒果产业发展中人均可增加收入3000元,成为全国纬度最高的芒果基地县。
郭学红为华坪县优质晚熟芒果的品种改良作出了巨大贡献,果农亲切称他为“郭一刀”。
目前,郭学红正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芒果生产过程中的颜色、品质、水肥一体化;新品种的引进;有机芒果生产过程的病虫害防治、土壤检测;品牌宣传、科技培训等芒果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研究,推动华坪芒果向前发展。

(图为郭学红嫁接芒果)

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华坪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发展芒果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华坪从曾经的“产煤大县”发展到今天的“绿色强县”,从“黑”到“绿”的转变过程中,华坪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艰苦奋斗。华坪有像刘宗顺一样大半辈子都致力于种芒果的果农,也有像邹杰一样投身芒果事业的企业家,他们无一例外都在为华坪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黑山变青山,生态建设也给华坪老百姓带来了沉甸甸的获得感。行百里者半九十,华坪脱贫致富,依靠芒果产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生态建设的征程道阻且长,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发展才是硬道理。

24/25

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艰难
坚守

(图为绿水青山的龙头村一角)

文/陆萍

33年守护:白了头发绿了山头

今年一月初,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里,我们走进华坪万亩芒果林,第一次目光所及之处都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树,不禁感慨如此大面积芒果林的枝繁叶茂与生机勃勃,让人觉得风中摇曳的树枝带来的都是沉甸甸的希望,置身芒果林中亲近自然那种心旷神怡之感油然而生,让人不禁想起百亩果园背后默默守护的果农们。一代代的果农让芒果爬满山头、走出华坪流通国内外,芒果又装点了华坪的绿水青山,让果农脱贫致富。刘宗顺一家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与芒果的故事便是华坪芒果种植历史的缩影;倾听他们的故事,倾听华坪芒果的历史回音。

(图为漫山遍野的芒果树)

26/27

(图为嫁接的芒果苗)

刘宗顺家芒果种植的历史比较悠久。时间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华坪县开始引进芒果试种。80年代末,华坪县委、县政府开始在全县发展芒果产业。1988年,刘宗顺从县农业局带回20棵三年芒树苗种在5分包产地里。1992年,20棵芒果挂果,收入2000多元。刘宗顺一盘算:20棵芒果一年所卖的钱,比过去5分包产地3年的收入还要高。1993年至1994年,刘宗顺就没有再卖芒果,而是将20棵芒果的果子送给亲戚朋友们品尝,然后回收种子育苗。

1995年,刘宗顺正赶上国家“四荒”拍卖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将龙头村果子山规划为万亩芒果基地,扶持果子山农民种植芒果。当时果子山有600亩荒坡,水土流失严重,一到雨季,山沟里到处流淌着焦黄的山水。刘宗顺是个精明干练的人,他心一横,把群众都不愿购买的600亩荒山全买了,打算全部种芒果,始终“咬定”芒果产业不放松。后来他又给村里果农做工作,将600亩荒山分给其它农户,最后留下150亩自己种。
1995年至1996年,刘宗顺等10几户农民在县、镇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县农科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开始大规模种植芒果。刘宗顺种得最多,一共

(图为刚挂果的芒果树)

(图为刘宗顺嫁接芒果苗)

种了3000多棵。在刘宗顺的带动下,果子山其它农户也开始大量种植芒果。
       1997年,华坪县农业部门到攀枝花等芒果种植区考察后,引进红象牙芒果枝条扶持果子山果农进行品种改良。刘宗顺家嫁接了1800多棵,结果由于嫁接技术不好只成活了20多棵,50%的树苗也因嫁接失败死亡。由于经验不足,芒果没有嫁接成功,第二次嫁接的枝条由政府帮助解决。
       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刘宗顺家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1998年,他家把嫁接死亡的1700多棵苗全部补种上。1999年至2000年,县、镇农科部大力组织了芒果种植技术和嫁接技术培训,同时继续对果子山芒果的品种改良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扶持。刘宗顺在农科技术员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嫁接芒果获得成功,而且成活率达95%以上。
       可天有不测风云。2001年10月13日,正当刘宗顺一家人还沉浸在芒果嫁接成功的喜悦之中时,果子山下了一场数十年难遇的冰雹。刘宗顺说到那场冰雹时,心情变得十分沉重。“那一年10月13日,我永远都忘不了那天下的冰雹,最大的像鸡蛋一样,只是十几分钟时间,就几乎将我的果园夷为平地;芒果树的枝叶大部分被打掉,有许多枝干连树皮也被打烂。那时心灰意冷瘫软在地上,只想把芒果园卖掉。”——刘宗顺说到。后来在县、镇党委的鼓励和支持下, 刘宗顺又一次从艰难困境中走了出来。

28/29

直到2003年,重新培育的新枝才开始开花,但没有结果。原因是在1540米的海拔处种芒果只会开花不会结果。“当时我也非常担心,但也想不出其它办法,只是整天闷闷不乐,也不敢将自己的担心告诉妻子。”——刘宗顺说到。2003年,县农业局又从广州、海南、攀枝花等地引进了凯特、圣心、红贵妃等10多个品种试种。刘宗顺在政府的扶持下,对其余1400棵芒果进行了品种改良。
2004年,刘宗顺家的芒果第一年有收成。刘宗顺说:“种植芒果七八年来,我一直是付出,没钱就贷款或者向亲戚朋友借,没肥料就赊来用,请不起小工就自己没日没夜地干,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一次我得重感冒到荣将镇去买药,家里七拼八奏也才奏足20元钱。2004年虽然只有11万元的收入,但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

(图为刘宗顺早期培育芒果)

“2005年3月份果子山下了一场大雪,持续12天的低温(倒春寒),使全家人的希望化为泡影。当时县农科部门指导要将受冻的芒果花摘除,而我看到芒果花开得太好,舍不得摘,只摘了几棵花作试验。结果受冻花多数没有挂果或即使挂果的也长不大。”刘宗顺接着补充到“万万没想到,那场雪却让我家和果子山其它果农因祸得福。” 原因是那年刘宗顺摘了受冻花的几棵芒果树却开了第二次花,挂果非常好,并且芒果的成熟期比第一次开花结的果要晚一个月左右。这正好是全国芒果脱销的季节。那一场雪,让果农们掌握了芒果的花控技术,有效地避开了高海拔地区芒果花期的倒春寒,形成了华坪优质晚熟芒果。“2006年,我把自家管理的芒果全部进行了花期控花,果然有了好收成。我家1380棵芒果就卖了60.8万元,加上象牙芒果的承包金4.2万元,一共收入65万元。”——刘宗顺自豪地说。

(图为开花期的芒果树)

“2006年,我大儿子在昆明某中专学校当教师,我把所有种芒果的欠债还清后,还花44万元在昆明给他买了一套119平方米的住房。” 刘宗顺成为华坪果农在昆明购置房产的第一人。从2006年开始,刘宗顺和其它果农通过参加芒果科技培训和组织到海南、攀枝花等地考察学习,学到了芒果的疏果技术。2008年, 刘宗顺把承包出去的1800棵象牙芒果也收了回来,由于人手不够就让在昆明教书的大儿子辞职回家帮忙,直到2021年的今天十多年过去了,刘宗顺父子俩仍一起种芒果。父亲刘宗顺见证了华坪县从煤矿山到芒果山的历史变迁,他本人也为华坪变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1988年到2021年33年时间,刘宗顺逐渐变老,芒果山越来越绿。

(图为绿油油的芒果林)

30/31

(图为刘宗顺在果园)

(图为刘宗顺家的芒果林)

32/33

芒果的“产出”到“销出”这一过程可以说是脱贫的最后一公里。这其中涌现出的创业者则在“脱贫最后一公里”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邹杰便是华坪芒果产业脱贫中的典型人物,她所创办的金芒果公司作为民营企业又为产业扶贫贡献着重要力量;芒果大户李德春和其他芒果果农也为华坪从“黑”到“绿”,由“贫”到“富”贡献着重要力量。

(图为2020年全国十佳农民现场,左起第四个为邹杰)

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杰荣获2020年度“全国十佳农民”称号,云南省唯一获是选者。“我有一个梦想,未来让大伙儿开着宝马种芒果!”——这是邹杰在现场说的话。这个梦想起源于邹杰的童年,邹杰在采访中表示,她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着特别深的土地情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里跟爸爸妈妈一起种地,种了很多蔬菜还有其他农作物,但很多时候种出来一两毛钱一斤都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而在2008年,华坪县还没有芒果的深加产业,农户的次果卖不出,而处理次果仅有挖坑深埋的方式。
邹杰说:“如果能帮果农把芒果销出去,或者加工好了以后卖出去也是一件好事情,再者食品也是一辈子都必须的。芒果它有300年以上的寿命,芒果产业如果我们做得好的情况下,好好经营它可成为百年企业。”从 2008年起,邹杰投身芒果事业,成功转型绿色企业家。
2009年,邹杰与芒果结缘,创立了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自公司创立之初,她始终坚持“让丽江芒果走出去”的目标,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华坪这片金沙热土上,让芒果这枚“金果果”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法宝,让华坪芒果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国门。

(图为湖边的芒果树)

芒果姐姐:让乡亲们“开着宝 马种
芒果”?

34/35

为增加果农收入,借助成熟的生产线,邹杰每年向华坪全县芒果种植户大量收取尾次果,将不同类别和成熟度的芒果用于适合的商品生产线,解决了尾次果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钱财损失,避免出现大部分尾果滞销的问题,让原本会扔掉、烂掉的芒果成了农户又一利润增长点。
小组成员采访果农李德春的时候,了解到次果收购的相关问题时,李德春表示以前没有很多人来收购,偶尔有人零星的收一些进入广西,福建这些地方的水果加工企业。金芒果做起来之后,把老百姓的果品包括次果都收完。刚开始做的时候可能销路没有打通,别人对华坪这边的芒果产品并不是很认可,虽然没有出现停滞的问题,但价格并不是很高。这两年销路变好,次果的价格也在上涨。老百姓开玩笑说有了金芒果吃饭不发愁,这意味着果农的次果卖了一整年的米钱,油钱。次果问题的解决对于华坪整个芒果产业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图为芒果姐姐邹杰)

目前,华坪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家集芒果种植、销售、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公司,“丽江金芒果”商标被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公司现有现代化、标准化芒果种植示范园区6000亩,承担着华坪县芒果新品种培育和研发任务;还有现代化的无菌生产车间。2019年,公司生产芒果原浆1930吨、芒果干190吨、速冻产品210吨。截至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达37.8万亩,居云南第一。2020年全县芒果产量33.5万吨,产值23.9亿元。
多年来,邹杰努力让更多的农民共享芒果产业发展成果。公司在建设芒果基地的同时成立了农资部门,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基地周边贫困户种植芒果,为贫困户发放芒果苗、农药、肥料,并定期对合作社种植人员和村民进行培训。公司聘请了芒果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定期对合作社种植人员和石龙坝镇基佐村一带贫困户进行晚熟芒果控花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用技术支撑严格监控产出果品的过程,使果农能种出优质放心的产品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图为金芒果公司芒果分拣生产线)

(图为芒果种植户李德春)

(图为金芒果公司大楼)

36/37

2009年金芒果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有了工厂之后,华坪的芒果价格开始上涨,农民的次果问题得到了解决,次果不再流向市场,市场保证高品质的果品,芒果就越来越好卖。好理念保证了芒果品质,大家都这样做,芒果品质就越来越好。老百姓非常讲实惠,一但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就不会出现次果被浪费、滞销等问题。同时,邹杰凭借着商业嗅觉,积极抢抓电商发展机遇,通过“互联网+”解决芒果销售问题,凭借芒果产业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通过产业带动,公司在芒果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先后解决了当地1.5万人次就业。公司的芒果深加工车间每天招收约100余名周边的农民参与车间生产管理,华坪县更多的人通过芒果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很多农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他们在自家门口,就能从芒果产业发展链条上获得稳定收入,果农通过种植芒果已经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华坪芒果种植业从六十年代就开始发展,从60年代开始引进了很多产业进来,最后成功的是芒果产业。当以往的荒山渐渐绿了起来,芒果种植户的口袋也随之鼓了起来。而受益的也不仅仅是那些果农,周边的非芒果种植户也能在芒果采摘期间贡献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相应受益。
在了解龙头村农户芒果种植情况时,果农李德春表示这两年收益可以的,疫情有影响,毕竟按去往年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价格还要再高一点,但总体来说没有出现滞销的情形。“这一方面主要倡导无机绿色种植,按这种方式种植出来的芒果品质很好,消费者食用的放心,果农卖的也放心。种植芒果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实惠,这儿的老百姓以前大多都是挖煤,伤了身体,赚了票子,以前用命换钱,现在不一样了。芒果产业最先也在龙头村发展起来的,富起来的人比较早。目前来说,整个龙头村还未脱贫的人口相当少。以前干活儿的人还需要去接他们,现如今他们都自己开车上来干活。”——李德春说到。

(图为果农背芒果)

(图为金芒果公司加工车间)

38/39

据我们去扶贫办了解到的相关信息,芒果对扶贫具有促进作用,但华坪县很多地方还是不适合种芒果,芒果产业的帮助是不是很有限,关于这个问题,李德春给了我们回应。他表示不是这样的,目前来说就只有几个乡镇不能种植,但是华坪芒果在用工的时候,大多数的工人都是从那些乡镇过来的。其实也间接地创造了就业岗位。在芒果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是关门闭户,老老少少几乎全在果园里,高峰期的时候,果园每天有将近两万人在工作。
华坪县17万人口,平均每人两亩芒果地,全部采摘完销售出去,需要非常多的劳动力,采摘的时候工人需要提前一个星期预约,背果的工人每天的工钱能到260元左右,这还算低的,有的每天能达到400-500元。“如果还贫困,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思想懒惰,不想劳动,有的农户一家三口出来背芒果,一天的纯利润能达到1000元左右。果农收割芒果,从7月份到11月份总共五个月,五个月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很可观的。”——李德春说到。

而果农赵顺品也表示前几年销路不好,芒果种出来也心焦,这几年华坪几大企业,特别是金芒果公司在外面大量做了宣传,芒果销路越来越好了,年年都在上升。在果园忙活的赵顺品停下手中的活跟我们说到:“我家种了32.7亩,每年的产值也没少于45万,我现在买了两辆车了,以前我也没想到能够天天开着车种芒果。”

华坪县石龙坝镇德茂社区1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徐加国,通过参加华坪县组织的芒果技术培训,不断学习芒果种植技术,标准化种植管理家里的33亩芒果,于2015年底贷款拆除并重建了受灾的房屋,2016年光荣脱贫出列。目前,徐加国家每年芒果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今年芒果卖了,我就能还清30万元的建房贷款了。”——徐加国说。
华坪县石龙坝镇临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山宗文说到:“通过芒果产业,我们村整体来说情况都比较好,全村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可能占到60%左右,10万到50万的占到20%左右,有10%的在100万左右,最高的一户是150万”。
昔日,煤矿产业给华坪的老百姓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环境被污染得满目疮痍。如今,走进华坪芒果林的山头,一株株芒果树缀满花枝,青山绵延起伏望不到边,山脚下一幢幢精致的小洋楼很是亮眼。在这个以山地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丝毫看不到荒凉和贫瘠,却处处透露着丰收和富足。在华坪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离“大伙儿开着宝马种芒果!”的梦想越来越近。

(图为芒果收获季节李德春家工作场景)

(图为芒果果农)

40/41

华坪县产业“加减法”

矿山开采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但采矿也容易让绿水青山荡然无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朱育帆学者甚至认为:“采矿是目前最大规模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和损坏陆地生态系统的有组织的人类活动”。

文/树润久

几乎每一座传统矿场都有如下弊端:从地表看,矿山开采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与景观破碎化,矿区表土常被清除或流失殆尽,被大型设备碾压后的土壤板结严重,常年寸草不生;从地下看,原有的局部水循环过程被改变,地表径流的下渗过程和地下水的流向被破坏;从生态影响看,矿区也经常是重金属进入人类食物链的源头,采矿活动导致生物栖息环境消失和物种多样性降低……
华坪县的德茂村,以前村里人的工作大部分和挖煤有关,大部分人的收入都是来源于挖煤,村民张有福介绍,整个华坪县都是煤,在德茂村大大小小的山上,直下70米就是煤,当时甚至出现了“一天三顿饭,顿顿靠煤矿”的场面。但是不合理的开发使得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正逐渐被消耗殆尽,也严重污染了地方的自然环境。因此,想要顺利推进煤矿去产能,实现我国煤矿产业全面稳定的转型,就必须考虑如何平稳顺利地实现地方煤矿产业的转型升级,解决去产能工作背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常,人们将历史上资源型城市的命运,形象地总结为“春蚕型”和“蝌蚪型”,即:“春蚕型”城市像春蚕作茧、丝尽而亡,最后弃城而走、整体搬离;而“蝌蚪型”城市则像蝌蚪跳上岸,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蜕变成“青蛙”,即使资源枯竭,城市也会可持续发展。华坪县作为一个资源型城镇,开采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春蚕和青蛙”仍然有借鉴意义。做“春蚕”还是当“蝌蚪”,选择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并解决全面转型、协调发展的问题。
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金沙江中段北岸,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在煤矿产业的黄金十年中(2004年到2013年间),煤矿撑起并推动了整个华坪县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随着2014年煤矿企业的全面停产整合,全县经济也呈断崖式下跌。在全国煤矿产业去产能的大环境下,华坪煤矿业这几年也一直在做“减法”。这个曾经作为拉动丽江经济增长主力的工业县城,目前也正面临着我国煤矿产业的共性问题与危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煤矿资源过分依赖、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枯竭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开采和利用方式过于粗糙、低级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图为废弃矿井图   来源:网络)

减产能,促进产业升级

(图为废弃矿井图 来源:网络)

42/43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全县经济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依靠煤矿产业的初级产品和资源环境的透支来支撑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当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着手引导煤矿产业的转型升级,让产能低于标准的企业有序退出。
但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华坪煤矿也面临着我国大多数煤矿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难题。第一,缺乏资金。想要转型升级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引进技术和人才,但随着去产能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在煤矿经济呈断崖式下跌的情况下,煤矿企业经营越发困难,资金的获取则更难。第二,难以引进技术人员和技术设备。华坪虽是一个煤矿大县,但地处云南边陲地区,不管是煤矿产业转型过程中所需的人才,还是相关的技术设施都是很难获取和引进的,在缺乏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实现。第三,人员分流和安置问题。煤矿产业转型升级或退出过程中,导致从业人员大量下岗,该部分人员的再就业或安置也是去产能政策推进的难题之一。 
因此,华坪县煤矿产业的转型不应该只是模仿国内大多数煤矿产业的转型方式,即:仅仅只在煤矿产业自身的基础上考虑转型升级(革新技术、发展新型碳化工产业等)。而是要思考在煤矿产业持续走低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既要实现煤矿产业自身的转型,还要寻找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芒果,发展绿色产业

要实现华坪县煤矿产业转型,就要避免单纯地淘汰原有产业或“一刀切”。华坪煤矿转型不仅要实现原有支柱产业的纵深发展,也要根据地方的区域特征和区位优势来转变经济增长类型,发展新的产业,以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来促进煤矿产业转型。
准确定位和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华坪煤矿产业的转型或升级,就需要根据华坪县独特的区域和地理环境来寻找新的产业路径和经济增长点,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并解决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在煤矿产业转型升级整合的这几年中,华坪逐渐开始发展以芒果种植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截至 2020年2月底,华坪全县芒果种植面积已达到37.8万亩,年产量为33.5万吨,总产值23.9亿元以上 ,已有1.5万亩芒果取得有机产品认证,全县芒果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的7%,云南的38%。芒果产业已然占据了华坪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丽江特产•华坪芒果”成为了华坪县的一张新名片。对比华坪县煤矿产业完成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后,保留的几家煤矿企业年产量仅有90万吨,产值3.15亿元左右。可以看出,华坪县芒果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过了煤矿产业,以芒果种植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已逐渐成为华坪经济增长的新起点。
因此,发挥优势做强第一产业,重点发展地方特色生态农业,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既有利于华坪长久来以煤矿产业为主的发展带来的资源依赖、生态环境破坏后的修护改善,同时也能有力地推动煤矿产业平稳顺利地转型升级和退出,解决产业转型升级、退出产生的困难和问题。芒果产业的发展适应华坪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也符合云南打好三张“绿色牌”的指导思想。

(图为煤炭堆   来源:网络)

华坪县以芒果种植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因此在推动华坪县煤矿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解决芒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做大做强华坪芒果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促进华坪县绿色生态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任务。
目前,以芒果种植为主的华坪特色生态产业还没有完成其产业化的道路,产业化发展措施还

44/45

一加一减=生态转好、生活富裕

存在落实不到位、不具体的情况,农户缺乏科学种植的理念,没有充足资金和优质劳动力的投入,没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市场营销体系,这就使得其相关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力弱、有市无名的问题。而想要通过利用特色生态产业来推进华坪煤矿产业的转型升级 ,就势必要认清现状,解决特色生态产业在发展中的难题,只有保证特色生态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才能实现产业转型的平稳过渡。
       在准确定位特色优势产业,明确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 ,还需要坚定不移地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芒果种植为主的绿色生态农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华坪煤矿产业转型,有利于华坪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改善地方环境。因此,只有推进绿色生态产业稳定持续的发展,才能有效推进煤矿产业的转型升级,只有让绿色生态产业成为老百姓的摇钱树,才能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让老百姓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顺势推进煤矿产业的平稳转型。

煤炭产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支撑,但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粗放型的开采模式和低效率的利用方式,造成了我国煤炭资源的枯竭和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
近年来,国家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和支持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但效果欠佳。国家发改委提出,煤炭去产能将逐步以总量性去产能为主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从以退为主转向进退并重,通过先进产能有序地增,实现落后产能尽快地退,既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又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随着去产能的深入,煤炭在释放先进产能和产量方面都逐渐向山西、陕西、内蒙“三西”地区集中,同时国内部分地方小煤矿的关闭退出力度也远远超出预期。那么这些主要以煤炭产业作为经济支柱来发展县域经济的城镇,在煤炭产业加速转型或退出的局面下又该何以为继?

(图为矿坑花园   来源:网络)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在华坪县的产业转型中找到答案。首先,华坪县从政府层面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产业转型的共识和力量。第二,解决产业转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落实煤炭行业准入制度以及煤矿关闭的相关规定。筛选和处置“僵尸企业”,充分利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办法去产能、整顿和清理违法违规产能、控制新增产能,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先进产能,按照依法开采、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可持续绿色发展原则,逐步实现去产能和产业转型。具体措施是:(一)针对符合条件核准继续经营的煤炭企业,

(图为金沙江)

华坪县产业转型于资源依赖型
城(镇)的启示

力争政策性资金的支持,引进技术人员和技术环保设备,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煤炭产业的纵向融合,即深化、细化、转化、净化和升级。并积极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优势煤炭企业进行合理兼并重组、升级,实现煤炭行业的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确保做大做优。(二)停止对落后产能的金融支持,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鼓励符合去产能条件的煤炭企业自动关闭退出,加大专项奖补资金力度和范围,多渠道分流、安置失业人员。(三)联合地方金融机构来解决煤炭转型升级、退出中的债权债务关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债转股。第三,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华坪县就是根据地方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以芒果为主的绿色产业来进行产业转型的过渡。在多年探索中摸索出“矿主转行,矿工转岗,矿山转绿,矿区转稳”的“四转”模式,积极发展绿色产业。通过地方政府的推进和企业的带动下,华坪县解决了去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困难和问题,让分流职工有事可做,有钱可赚,让企业有信心从煤炭产业中抽离资金来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以稳中求进的总基调,顺利推进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退出。第四,突出强调“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并鼓励煤炭企业和分流员工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优化贷款政策,加大政府指导和扶持的力度,既有利于解决地方生态问题,也为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退出创造积极条件。

(图为矿山上修复的植被   来源:网络)

在资源依赖型城镇的产业转型上,华坪县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对可观的。但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转型效果明显的资源型城市来说,无论是资源开发处于上升阶段、资源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还是经济发展基本摆脱了资源依赖,形成了新的发展路径,如若不在生态环境上居安思危,还是会回到以前“一年到头不开窗,瞅啥都是雾蒙蒙;刮风下雨脏水溢,外出回来变泥人”的老路上来。

46/47

(图为金沙江   来源:网络)

2021年1月11日,为了完成我们的毕设选题,我出发前往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作为一名新闻学子在民大新闻传播学院学习了四年,这次终是以一个准新闻人的身份,去完成一个新闻作品。虽然在四年的课程学习中,我们也有相应的实践课程,去实践中了解新闻,这当然也给我们积累了一定的新闻工作基础;但是,以学校为半径的新闻实践太过于薄弱,无法锤炼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所以这一次在校园外的新闻实践必将会对我们未来的工作大有裨益。
我们此次前去华坪县作产业转型和扶贫方面的新闻素材采集,去了解产业转型进程中的困难和在这样背景下涌现的突出个人。芒果产业作为华坪县产业转型和扶贫工作的支柱,是我们素材采集的重点,而我们的主要采访人物是被称为“芒果姐姐”的企业家邹杰。早在去年年底,我就查询到了邹杰的联系方式,并且联系到了她,而且沟通交流的过程对我来说异常顺利。这在让我感到喜悦的同时我也在反思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除了对方表示愿意配合我们工作,还有一点应该是我们当学生当的太久了,一些新闻人物对于我们来说已经预设成了长辈,或者领导。所以我们去表达采访意愿时,总以仰望的姿态去沟通,而忽略了双方本来就平等这一客

48/49

手记

启程

文/商龙军

观存在,这无形中成为了我们去完成新闻作品的第一个难关。就如这次联系“芒果姐姐”邹杰,她作为乡镇企业家,不仅个人成功了,还带动周围的村民一起致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并且由此登上央视的新闻版面。在多方面的加持下,她在我的心中已然成为一个完人,与她沟通,请求她配合我们完成毕设作品,使我很难开口。然而真正的联系过程确是很顺利的,这是我联系邹杰过后那种窃喜的原因。那么由此,我认为在往后的新闻工作中,我们应当在潜意识里行成一种与新闻人物相平等的概念,不论对方是社会名流,企业大亨,还是芸芸众生,劳苦大众。修正“书生意气”,这对我们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到达华坪县后,我感到了一种无力感,并且无限趋近于陌生给我带来的感觉,即人生地不熟的压迫感。这是我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从未有过的感觉,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我必须克服的,方法是拿出原计划表,按计划进行。安顿好自己后,我开始联系采访对象,沟通过程跟预想的一样,很顺利。商定好明天的行程后,我的内心也平静了下来,刚到华坪时的那种感觉也消失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一切是不是有点过于顺利了。作为乡镇企业,虽然不至于日理万机,也不能如此配合几名学生完成作品吧,阴谋?应该是我多想了。

(图为树润久和商龙军)

(图为丽江地图)

(图为木瓜树)

50/51

次日,我按计划来到了“芒果姐姐”邹杰的公司,行程安排是先到公司熟悉一下公司概况,然后参观他们的车间。这一期间由于不涉及采访的人物,且我的组员到华坪还有段距离,所以我一直跟在公司的曾毅勇副总经理后面。在短暂的接触下,我感觉此人很热情,向我接受他们公司的时候,所表达的内容很系统,对于芒果扶贫的话题也有自己的见解。总体来说,我获得了很多具有价值的消息,但是这些信息总给我一种被雕琢过的感觉。我想着可能是他们接受过多次采访所致吧。
在来到华坪的第三天,小组成员也到齐了,我们也在这个时间采访到了“芒果姐姐”邹杰。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邹总的表述能力更出色,我们问她答的问题更加系统且完整。表现出对个人人生的自信,对大环境的了解,对民生的关注,对后辈的提携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么这些信息,我们希望在一阶段对村民的采访中得到证实。于是,我们联系到了几户芒果种植户,这其中也包括了之前的一个贫困户。采访过程中,面对我们的镜头,我们的采访对象所表述的内容终于是不系统的了。傍晚,我们回到住所整理采访素材,校对后发现之前邹总所说即公司其他员工表述的消息是客观的,真实的。只是在脱贫攻坚中他们出了名,被各种媒体报道后,行成了自己的“话术”而已。这使得我们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之后一天,我们去到政府的相关部门,希望可以获得关于芒果产业扶贫的资料,但是由于缺乏相关资料,遭到拒绝。鉴于我们学生的身份,这属于正常,于是我们决定从政府公开的信息中整理出我们需要的信息。
对于这次的采访,我的感觉是意犹未尽,明明交流了很多,但正真有用的却很少,一对比很是失落。如果直接问深层次的问题,有过于激烈,显得不礼貌。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找到兼顾效率与沟通技巧。

华坪之行带来的新闻感想

文/陆萍

我们采取毕业设计的方式来结束四年的新闻学习。去丽江做毕业设计,这是我们四年来最接近新闻的一次具体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之前课堂上所学有关新闻的理论,不再是条条框框,而变得深刻和具体。
一月初从丽江市前往华坪县进行采访。客车在中午十一点左右出发,逐渐远离丽江市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山林,客车行驶在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间,就是之前只有所耳闻或者在影视剧里才看到过的那种公路,客车行驶在山顶时往窗外看去,远方是岑岑叠叠亦或棱角清晰的山脉,往下看不是深深的峡谷沟壑,便是如蓝的江水,窗边看下去有时是葱绿的松树,有时候山太陡峭会有悬空之感,心里会莫名生出一丝紧张。由于高速未通,这条唯一的公路上来往车辆很多,有很多的大型货车,错车都需要减慢速度,并且道路并没有很宽,加之赶上了降温,中途的时候窗外飘起了细雪,客车的行驶速度偏慢,前方道路车祸还阻了一会儿车。由于路程太远,到下午晚饭时候,中途休息草草吃了顿饭便启程继续赶路,从山顶绕到山脚江边,再顺着江边走一不小心又爬上了山顶,反复多次,终于在夜色降临之后的几小时,我们安全到达了华坪县。

(图为客车行驶在半山腰窗外风景)

52/53

我们在路上的时间,小商已经去金芒果生产基地踩点了。路上八九个小时的时间我在想,沿途周围的村庄居民,去一趟市里往返得一两天,交通真的不方便;大山的子民得靠大山吃饭,基本都是山地,也没有什么规模化的种植,越来越理解为什么外出打工的人在增多,留守的孩子和老人也越来越多。有的故乡可能不止盛放不下梦想,连生存都得拼命。我明白,这是我第一次走过最长最绕的盘山公路,但这也只是世间千万条盘山公路之一,沿线或许也生活着许多素未谋面的人,当我们开始关心,无数的远方和无数的人或许就都与我们有关呢;我所理解的新闻,它要关注人民群众,关怀人民需要,它要替老百姓发声。

华坪县虽然远离市区,但它从曾经的产煤大县到今天的绿色强县经历了几代人的发展,曾经的煤山如今已变成绿幽幽的芒果山,华坪在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华坪县的产业转型算是成功的,当我们深入华坪的时候亲眼目睹了华坪如今的好山好水,与采煤时期的黑山污水形成鲜明对比;漫山遍野的芒果树装点了华坪的山头,芒果产业的发展带领广大果农脱贫致富,绿水青山让华坪人民的生活迈向金山银山。新闻,得为历史留一份底稿。采煤开矿时期给华坪留下的创伤需要记录下来,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以及经验教训同样值得记录,芒果产业成功转型的方法也有借鉴意义。我们了解观察到一座资源依赖型小城依赖芒果产业成功转型,以我们现有的学识悄悄记下一笔,那么我们不虚此行。

四年前报志愿,自己选的新闻学。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看过一本书,讲的是一位女记者跟随考察船前往南北极探险的故事,女记者记录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考察队中发生的趣事以及南北极的无限风光。当时看完心中不禁感慨,好生羡慕啊!或许是看到记者走四方见世界的精彩,亦或是被铁肩担道义的情怀所感动,新闻理想在我心中一点点萌芽。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阅历的增长,新闻理想和情怀在刚上头的时候现实的冷水又浇头而来。学新闻这四年,学得多但不通透,感觉杂而不精,越往深处探索,发现距离真正的新闻越远。
我或许是有一点新闻理想的,但没有高尚到放弃其它东西的地步。时代的灰扑棱棱落下来,我也得接住自己的那部分。学计算机的人关心996,学法的人关心案件量刑,学医的人关心伤医事件,而学新闻的人则要关心一切,都说新闻无学,实则新闻更需要博学。本科期间通过对新闻的学习,方知自己浅薄,个人性格导致自己对道德感要求很苛刻;新闻教我们用事实说话,我极其讨厌避重就轻的春秋笔法,但我无法确保自己有勇气敢讲百分百的真话,周旋于两者之间,我会非常痛苦。听过一句话,“这个行业的塔尖显得更尖,成为塔尖所需要的努力、天赋和机遇也更多。所谓塔尖,却又往往不代表着财富、声望和成就,而只是一个能写良心文章的位置。”不能更加赞同了。

(图为树润久拍照侧影)

(图为金沙江沿岸风景)

盘点匆促而逝的毕设旅程,才发现,那些没有形成文字却深藏于心的片段,其实才是让自己坦然面对新一段采访旅程的密码。
2021年已到了5月,在这五个月中,完成了毕业设计的采访,去到了云南丽江的华坪县。芒果姐姐邹杰、芒果种植大户李德春、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都是与这次采访主题相关的对象。感谢成人之美的朋友们,虽在年初左膝摔伤,不太能正常走路,但也如愿到了现场,完成了这次的毕设任务。然而,在采访完成后走在街上,有些失落。

一直以来,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是充满敬意的,我想一定是因为热爱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才选择做记者的吧。从学新闻以来,我都不敢以新闻人或媒体人而自居,我知道自己还不够格。本科学了新闻我还是很开心的,新闻教会我们真实是它的生命,至真至诚也成为我的做人准则,我相信极度的坦诚就会无坚不摧;我逐渐变得理性客观,我会把自己打开倾听更多的声音,不再偏执的认为谁才正确;我对生活多了些许关切和热爱,对无数的远方和无数的人充满了好奇,不止关心粮食和蔬菜,也向往诗歌和远方;我开始明白发出声音和保持沉默是同样重要的事情,漠不关心和无所谓的态度并不是长大成熟的标志,不人云亦云是难得的人间清醒;我看到过新闻道路上的精神领袖,理想主义者们没有等候火炬,在任重道远的新闻之路上发光发热。
采访芒果姐姐的时候她谈到创办金芒果公司和品牌的初心,一直都是初心在提醒我们来时的路和未来方向。匆匆四年,也许仅有的些许新闻理想无处安放,但求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用新闻教会我们的事继续前行,利用新闻敏感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用责任当担行万里路去更开阔的地方,继续燃烧做一个浪漫的人,勇敢走下去相信一路上鲜花继续绽放!

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文字

在采访后,才穷尽了关于华坪县的历史资料,得知我所采访的这些人,在华坪的产业转型过程中有着未有人知的艰辛,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模样,还有其中很多与煤矿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故事,但我却没能够挖掘出。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想我们这次行程的所有细节,他们身后都有着很多故事,我仅需找到开启故事之门的钥匙。可是由于自己的局限性,只推开了一扇门,取走了显露在最上面、展示在最外面的故事。那些感人的细节、那些曲折的故事都还没来得及浮出海面。如果自己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有更多的阅历,有更好的观察力,本来可以得到更多的启迪,收获更多的财富。
但也会有那么一瞬间,我会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记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已经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不论在去采访地旅程中我看到了什么样地风景,遇到了什么样地人,我的内心都拥有了不一样的感知,而我此刻,所能做的,也就是把这一份内心的感知写下来,不论它受我认知局限的多大影响,但至少每走一步,也看到了每一步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风景。

(图为芒果基地图片)

(图为金芒果公司墙上标语)

54/55

文/树润久

56/57

初次去华坪

(图为芒果小分队与农户采访中)

1月9日晚上从兰州回到了丽江的家,那几天的我处于生命中比较艰难的时刻,兴隆山滑雪左膝严重摔伤,躺了一周多,刚好能够站起来,还不太能走路。10日清晨,我从家里出发,让哥哥开车把我送去车站,看着我十分艰难地行走,哥哥有些担忧地说:“你这能行吗?”我回:“不行也得行,我已经和队友决定好今天出发,必须要行。”我还是比较遵守时间的,对于毕设,我想只要我没死,我就得去到现场采访。更何况,我现在只是一条腿受伤。就这样,我和队友就从丽江出发去了华坪,在大巴车上,腿不停地呻吟疼痛,我看着外面地风景,试图去转移些注意力。 
那是我见过最美的乡村风景,1月份的金沙江畔早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山上的草都绿了,路旁的树也都发芽了,还有家门口各式各样的花儿都开了,农户背着青草从田野中过来穿过了马路,回家把草扔给那些叽里咕噜叫的猪啊羊,山坡上站着的老牛眺望着江对岸的村庄,一缕缕炊烟从房顶升起,大概是谁家的奶奶,在火塘边煮茶,等着去干活的爷爷回来喝。从山顶又绕到了江边,此时,我抬头去仰望,山上的石头变的很雄伟,公路在它的眼里也只是一条小道,它受每一个过路人的敬畏,因为经过这里时,人们会想到生与死。
白天与黑夜在山谷中交替,我们也进入了华坪县的一些村镇,离县城还有一段距离,我们可以在大巴车上开启环游华坪乡村模式了。大山深处的乡村,一座座古朴的瓦房在田野边伫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有小池塘,不知是鹅还是鸭,还在水上扑腾翅膀,噼噼啪啪溅起水花。屋前屋后的山都种满了芒果树,就连公路旁,也整整齐齐地被村民安置上了一排芒果树。这是致富果,没准一棵树,可以解决一个月的柴米油盐了。进入了黑夜里,大巴车还在华坪的芒果山林中穿行,满山的芒果树在黑夜里把白天地绿装换上了黑衣,渐渐地隐入黑暗中,准备与星空幽会。

华坪采访之旅

“记者的工作是试图打开橱柜,用手电筒,手电很小,光芒有限,但是橱柜很大——记者也不知道橱柜里有什么,橱柜里藏着一些故意不给人看的东西。”在去采访之前,我从某本书上看来这样一句话,表示很认同,后来在采访的过程中,也证实了这一句话。
华坪在早年间是中国100个产煤县之一,据当地地老人回忆,当时的华坪县满是荒山,雨天还经常发生水土流失,后来国家政策下来后,开始慢慢转变产业结构,在这片土地上进行减黑增绿的算术。因为因地制宜,种植芒果,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环境和生活上的改观。保护生态是一项需要蹄急步稳的工作,“恢复绿水青山”这条陆没有任何捷径,再艰难也要走到底。这也是让每一座“秃头山”披上“绿衣裳”的重要原因。
在采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芒果姐姐邹杰为了在华坪办起芒果加工厂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她和丈夫也把家里的矿井卖掉,转型种了5000亩芒果,在她的芒果产业兴起过程中,颇有褚橙的发展模式。虽然目前还在发展初期,但是芒果姐姐一个女性不顾丈夫和家人的反对,投身于绿色产业中,内心有一丝丝敬佩。

58/59

(图为芒果基地)

但当我们去采访当地政府时,却没有得到太多信息,去了几个部门,都不愿意接受采访。因此,我们便去找了农户采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去到了李德春家,他家在果子山上,精致的房子建在芒果林中,他们家爸爸妈妈还有他都是在种植芒果,在早年,李德春在昆明教书,后来,他回到家帮爸爸一起管理芒果园,150亩德芒果园,他说,一年挣个百来万是可以的。果园里有一些工人在正在忙活,他们有些是从外地过来打工的,有些是本地农户,这些人表示:“比起去挖煤,大家还是比较喜欢这一份田园工作。”
华坪并不是完完全全转型了,还是有矿厂,但是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造注定是一场漫长的过程,哪怕发展的速度慢一点,也要保证前行的道路是对的。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煤矿的采访是缺失的,这也是较为遗憾的地方。
从华坪采访回来成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施素雯老师的鼓舞与指点,老师一直在强调新闻需要的品质是:“不被采访对象带走,保持独立思考”。一个采访,只要有了“从权”这种意识,说明有点欠严谨。而我们这次的采访过程,确实也欠缺了严谨。
但每一次采访都不可重复,每次所能呈现的文字也是少之又少,少之又少的文字却还是那么的不饱满。就感觉,收获有多少,遗憾就有多少。
不过这些遗憾就是不断学习的最大动力吧。未来可期可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金城五月,草长莺飞;白驹过隙四年一去难返,夏蝉耳语昨日时光不可留;行文至此,唯有不舍与感激。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首先感谢施素雯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老师宝贵的意见,让我们的毕业作品得以成型;同时也感谢四年来悉心教导我们的每一位老师,授业解惑、谆谆教诲,不胜感激。其次,感谢芒果姐姐邹杰能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感谢金芒果公司的董总、曾经理,感谢他们对我们毕设作品的支持;同时还要感谢芒果果农李德春,华坪县扶贫办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毕设作品制作过程中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最后感谢毕设小组的队友,感谢我们齐心协力、合作愉快;也要感谢2017级新闻系的同学挚友们,与你们相遇成为大学里的美好记忆,期待我们再次相见于江湖。
承载了我们四年青春记忆的地方叫兰州。“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转眼,别离的日子就在眼前,毕业我们不说再见,只祝所遇之人万事胜意、前程似锦,在深冬,在初春,在夏至,在秋末;也祝心里有万千世界的我们,终有一天抵达万千精彩。

致    谢

The most promising winners are not the most talented, but those who are the best at exploiting every opportunity

最有前途的赢家不是最有才华的,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的人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