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国古代文学

电子杂志文学2018-06-20
1171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 03

诗词传情 文墨间情真意切 怎能忘

杏花落尽,
只留下淡黄的记忆,
浸润着诗词的温柔。

目录

1

丑奴儿···················4

2

定风波··················14

3

泊秦淮··················20

4

秋词·····················26

5

如梦令··················32

6

虞美人··················38

/ 05

辛弃疾是个名副其实的爱国志士。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然而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重重打击,甚至落职。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背景介绍

此词写于词人被弹劾闲居的时间段。说是说闲游,词人其实依旧挂心政治,忧国忧民,无心留恋行走间的当地风光。
对于一个满怀为国奉献情怀的爱国志士来说,最大的折磨莫过于眼见国家日渐衰败,却无能为力。

诗歌赏析

词的上片写少年时候不识哀愁却又要故作姿态。
少年时候的辛弃疾,意气风发,独自一人拉扯起一批数千人的义军,又拉拢了耿京南归。但不曾想在他面见南宋皇帝归来的路上,耿京竟被叛徒所杀,辛弃疾大怒,横刀立马,率领着五十骑兵便杀入万人之中活捉叛徒,押回南宋斩首。
彼时的辛弃疾英雄少年,欲为朝廷收复失地。然而当时的朝廷并不想打仗,北伐只能是辛弃疾心头的梦幻罢了。于是这个年轻人便被闲置了下来,一放便过去了四十年的光阴。

/////////////////////////////////////////////////////////////

时光兜兜转转数十年后,南宋亡国。蒋捷在亡国之时的一首听雨中写道:“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读来之时便觉得有一种相似的苦涩,只不过此时国已破,人不在。

/ 07

词人心境早已不复当年

没有了刀光剑影、铁马冰河,辛弃疾只得在自己的稼轩居中望北而叹。在醉梦中回首征战沙场时的吹角连营,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独自忧愁。

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今已两鬓斑白,二十年的家国情怀,却只能“脉脉此情谁诉”。
这般难言的愁苦在国家的浮沉之中积淀得越来越深。千言万语都卡在了喉间,沉吟许久只能道一声天渐凉,秋意浓。

/ 09

上下对比

说尽愁

写尽了自己的无奈
与报国无门的辛酸    

年少的时候,涉世未深,风华正茂,“愁”为何物?
所谓的愁无非是逞口头之快,为了像别的诗人一样写出关于愁苦的诗歌,在“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勉强用一些看似宣泄愁这一情绪的字眼,其实根本就不懂得愁上心头是什么滋味。

如今的词人已在腐朽的政权统治中起起伏伏,处事阅历越深,越意识到自己的无力,尽忠报国的志气早被现实打击得满身疮痍,其中的愁苦痛心可见一斑,可为是“识尽愁滋味。”两句“欲说还休”不仅描写出词人情感复杂的内心,更写出作者的心生悲凉,用自我调侃来表现自己的无力。

/ 11

回首当年

HUI    SHOU   DANG  NIAN

回想曾经不懂愁滋味,不知如何将愁运用到诗歌中;现在的词人却因为饱尝现实生活中的悲凉愁苦,愁到极致无话可说。
甚至于身处敏感的政治环境,忧国忧民的愁苦也不能轻易抒发,只好用无关痛痒的天气草草略过。

/ 13

END

/ 15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轻轻叹,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

苏轼

嘀嗒

定风波

DING  FENG  BO

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被“春风”吹醒回到现实的时候,它不仅感受到酒醒后身体感到冷,还有梦醒了回到现实生活中自己种种悲惨遭遇的心冷。

这时,向来乐观豁达的他看到山头温暖的夕阳,倍感暖意,为自己点燃了希望之火。“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既然仕途的沉浮就犹如这天气一般变化无常,那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过后仕途也存在一帆风顺的希望。
与其纠结于仕途的不安,但不如坦荡归去。同行皆狼狈?不不不,苏轼先生有自己的理解。置身雨中,昂首挺胸,从容高歌,潇洒前行。 

雨中       漫步

/ 18

TAKE A WALK

作词前三年,他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每读一遍这首词,一种无喜无悲的人生哲学和处事态度令人深悟。无所谓风雨,无所谓天晴,宠辱不惊、旷达潇洒。
苏轼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不仅是文学上的造诣,更多的是面临人生种种苦难与挑战时时刻保持乐观,宁静超然的心境态度。

/ 19

诗人杜牧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感慨万千,便写下了这首《泊秦淮》。诗人忧国伤民的心情堵在胸口,久久难以消除。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等职。

/ 21

BO        QIN       HUAI

个人非常欣赏开头的“烟笼寒水月笼沙”,每每读之都被诗人运用词汇的能力所折服。夜泊江上,从天上到地下,有烟有水有月有沙。

作者利用两个“笼”字将眼前所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静夜的柔和幽静,将水汽的浮动和月影的晃动糅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 23

诗 / 歌 / 赏 / 析

APPRECIATION

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只是简单地谴责商女吗?商女身份低微,在当时的环境里,她们只能服侍取乐的官员,唱的曲目皆由听者而定。真正不知道亡国恨的是那群依旧在花天酒地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等等。
清醒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深切担忧已经到了悲痛的程度,官僚贵族们却视而不见依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连统治者也是沉迷酒色不可自拔,这等腐朽的生活怎么能引领大家往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国度?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悲凉,诗人自然心生悲切。

/ 25

/ 26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诗人开篇,利用“自古”和“逢”来引出时代久远的悲秋的传统看法和陈旧的思维方式,一到秋天,每逢秋意,尽看秋天的满目萧索戚戚。果断否定了前人提及秋日,只会悲秋的观念。

这首诗令人惊艳的地方还在于诗人利用寥寥几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秋日最常见的场景“一群白鹤飞天”,在诗人的笔下,被生动地勾勒成“一鹤凌云”。
试想一下,秋高气爽,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悠闲地漂浮,此时满载着诗人闲情逸致的鹤,虽然是孤独的自己,但仍义无反顾地往云霄深处遨游。此情此景,都是令人心生感慨的,满怀感动。

一鹤凌云

以议论起步,用直接并自信的“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在面对秋日寂寥的伤感氛围,诗人特立独行,用强大的内心、阔达的胸襟去扭转了悲秋的刻板印象。

这首诗令人惊艳的地方还在于诗人利用寥寥几词,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秋日最常见的场景“一群白鹤飞天”,在诗人的笔下,被生动地勾勒成“一鹤凌云”。
试想一下,秋高气爽,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悠闲地漂浮,此时满载着诗人闲情逸致的鹤,虽然是孤独的自己,但仍义无反顾地往云霄深处遨游。此情此景,都是令人心生感慨的,满怀感动。

一鹤凌云

“秋日胜春朝”,将饱含希望、万物出生、生机盎然的春天和“秋日”进行对比,诗人坚定地认为秋天比春天更为吸引人,对自古以来悲秋的言论进行了坚决且有力的否定。

遇 / 见 / 秋 / 日

YU       JIAN      QIU      RI

/ 31

诗人或许是以鹤自喻,表现出在人们心目中悲伤的秋天依旧要气势非凡地走出自己的路。这一句诗,不仅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饱含着诗人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艺术性的画面展示,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秋意浓,面向艳阳天

刘禹锡这首《秋词》所展现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有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诗人挥笔写下如此具有气势的诗,毫无悲凉的气息,而是想象力丰富,白鹤上云霄,营造出广阔高远的氛围,让读者视野一下开阔起来,将视觉拉到了上升的高度,驰骋于碧空之上,内心尽是畅快。
在这首诗中,秋天不再是缺乏生机并寂寥的,更多的是开阔胸襟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抬头一望,即让人心情愉悦、内心轻松,表现出了诗人面对困境依旧充满积极正能量,拒绝消沉的强烈意志。

以鹤·自喻

YI   HE         ZI     YU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天下称之”不朽名篇总是值得人细细品味。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是被语句间的押韵惊艳。
“酒”“旧”“否”“瘦”紧扣文意,
让人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韵律感。
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时候,
才惊觉李清照先生每个用字都是艺术。

/ 33

LV   FEI  HONG  SHOU

绿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

这首词便是通过描写在风雨交加的雨夜,词人对帘外海棠满腔关怀,担心其被风雨打落的情景,传递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记录日常生活的诗情画意。

如梦令

沉睡了很长时间醒来感觉还是没有消除醉意,
在恍惚的状态下第一时间想到的仍旧是庭院内的海棠。
“残”字将词人的伤春惜花之情跃然纸上。

词人内心其实十分关心海棠经过整夜风吹雨打之后的模样,憧憬依旧是盛放的模样,但隐隐有着被吹落一地的担心。
一个“试”字将词人内心的纠结忐忑表现得淋漓尽致,个人内心情感复杂,不敢自己去看到真相,于是让卷帘人前去庭院看看。

/ 35

两个重复的词,更多地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反问。虽然内心依旧有对海棠花开依旧的憧憬,但是回归现实,脆弱的花哪能经过彻夜的风吹雨打还不摔落呢?
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就像是对卷帘人的纠正,词人满腔惜春之意自然是不被卷帘人所体会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最后的绿肥红瘦可谓经典。
绿叶的绿,海棠花的红,一夜风雨后,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多和少的差别。然而词人巧妙地用肥瘦的对比,将视觉上的感官效果联系到了人们脑中对画面的想象,更为立体和直接,准确有充满意境地描绘出落花后绿叶看起来更多的场景。
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词人伤春惜花的情感由此推上高潮,运用文字的能力可谓顶尖。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39

一世君主沦为阶下囚 岂不悲哉

面对即将被毒死的悲惨下场,李煜回首一生,写下了这首生命的哀歌。
亡国后家破人亡,自己从贵为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问天问地到自问,生命这是开了一个多么荒唐的玩笑。

昨夜小楼吹来东风,皓月当空的夜晚,词人满心惆怅。物是人非,曾经贵为一国之君,无论是纵情声色还是无心政治,总归是人身自由的。
如今被拘禁于小楼之内,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物质上的天翻地覆固然让人难以承受,一个“又”字将词人饱受精神折磨的状态展露在读者面前,苟活于世,岂不悲哀?

满腔愁苦

无处诉说

/ 41

被拘禁于小楼之内,触景生情

江水奔腾不息,澎湃汹涌且延绵不绝。词人心中的愁苦就像是江水一般汹涌,看不到尽头的翻腾,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冲击,此等量级的愁不仅有深度还有力度。这无穷无尽的郁闷、愁恨也给予读者很直观的想象。

在词中,词人抽离出一个愁的具像,将其比喻为春水,富有极强的感染力,获得和读者们的共鸣。
个人愁思可能千千万万不相同,但愁的程度怕是不过于春水向东流。

YE      BU     NENG    MEI

Pro. by 吴燕玲 网络与新媒体

诗词的魅力穿梭千年
依然能给予我们
有温度有厚度的慰藉
感谢这门课程
让我重拾感动

感  谢  观  看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