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龙泉谭》2023年第5期总第19期

其他分类其他2023-12-12
300

龍泉譚

龍泉讀書會

编者按:

01

02

8月3日,中支举办龙泉读书会2023年第3期主题沙龙活动,中支党委书记、行长蒋难,党委委员、工会主任王新军出席活动。蒋难行长以《职场六口茶》为题与青年进行了一场深入的交心谈心,三名青年代表分享了读书心得,本期《龙泉谭》将其摘录,与大家分享学习。

目录

1

职场六口茶

荆门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 蒋难

3

2

《八次危机》读书心得

荆门市中支 国库科 俞诗景

3

读《八次危机》有感

荆门市中支 办公室 金渝奇

4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荆门市中支 货币金银科 饶秀丽

11

17

19

《六口茶》是著名的恩施民歌,炎炎夏日,送上《职场六口茶》,静心解暑,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03

04

荆门市中支党委书记、行长 蒋难

职场六口茶

一口茶:正知、正念、正行,是安身立命的“正能量”

——正知就是正确的认知。认知引领行为,所有的行为都与个人的认知有关。人都有两面性,内心有一个天使也有一个魔鬼,关键是看哪一面能够战胜另一面。善良的一面战胜邪恶的一面,就能守住善良、正直。人有时管控不了自己,往往是因为认知出现了偏差,错误的一面占了上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容易脱离实际,自我评价过空、过高、过大,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更有甚者,出于一己之利,基于一己之私,动歪点子,想坏办法,猥琐而渺小。
——正念就是正确的理念。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的对错深浅,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其行动的正确与否。正确的认知源于知识和经验,源于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有的人平时脚踩西瓜皮,放任自流,到评先评优关键点、提拔使用紧要处等便跳出来与人相争,甚至拨弄是非、暗箭伤人。

功夫要花在平时而不是“评时”,优秀表现在平时,到了“评时”自然众望所归。把心思和精力多用在平时而不是“评时”,才是正道。鲁迅说,“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
——正行就是高尚的德行和品行,正确的行为和行动。正行是正知、正念的结果。什么样的认知和念想产生什么样的德行,社会最终是秉持正直、正念、正行者的天下,所谓邪不压正。有人讲“人的发展,短期看机遇,中期拼能力,长期靠人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唯有“正”能承其重。

二口茶:知责、履责、尽责,是实现价值的“三境界”

知责方能履责。责任在肩,则心生自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责任不是凭空产生的,首先得清楚责任是什么、在哪里,这叫知责明责。一个不清楚责任意义和边界的人,守责担责便无从谈起只有知责方能履责担责,人的价值是在担责履责中实现。歌德曾说,“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
履责中追求尽责。职之所存,就是责之所在。要精准定位自身角色,我是谁,为了谁,我能干什么,该干什么;同时认清本部门、本单位、本岗位的具体职能。有的人找种种理由和借口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布置的工作以不会干推诿,遇到有难度的工作绕道走,交办的工作拖拉敷衍,不能按时完成或者没有回音,有的不按领导的思路和要求办,按自己的想法结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无法收场,不仅贻误战机,辜负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而且也浪费时间、生命,贬损自己的存在价值。 

06

责任重于泰山,在履责过程中还有真履责还是假履责、多履责还是少履责等问题。视事业如生命的人,会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履责,这是一种境界。有知责履责之心,又有知责履责尽责之力,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就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于社会而言,人人都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各行各业就会欣欣向荣,于单位而言,人人都能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就一定会与单位共生发展、一荣俱荣。

的理论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是未来希望所在,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主动涉猎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及时掌握新政策、新工具、新技能,还要培养自己的深耕能力,坚持万小时定律,早日成为岗位领域的专家。

“巧干”决定着从“1”到“100”的效率。“巧干”,不是投机取巧,更不是偷奸耍滑,是指在做事情时,要按照客观规律,用心、用智干事。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很重要,善于抓住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个属于方法论,靠平时多读书、观察和思考来积累,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方法正确,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方法错误,就是“劈柴不照纹,累死砍柴人”。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论,干起事来才能得心应手。

05

三口茶:能干、会干、巧干,是高人一筹的“硬功夫”

一个人凭什么技高一筹,脱颖而出?总得有几把刷子,有别人不具备的杀手锏。能干、会干、巧干就是青年必须具备的几把刷子,是快速适应职场、崭露头角、成就事业的“功夫茶”。

做事有从“0”到“1”,从“1”到“100”两个阶段过程。“能干”就是从“0”到“1”的前提和基础。能干主要指对岗位的适配性,要能达到岗位履职的基本要求,这叫基础面要牢。今年的新行员入职仪式上,许多专业领军人物也都提到了快速适应岗位的方法,比如先用专业书籍、制度汇编和操作规程等建立基本逻辑框架,把每个知识点都弄熟弄透,遇到难题,向

身边的同事和相关领域专家学习,自己多思考、多感悟、多尝试、多实践,遇事不怕事、遇事不躲事、遇事敢扛事,少说“我不行”,多说“我可以”。
  “会干”就是从“1”做到“100”,决定着“干”的效果。《黑天鹅》的作者曾经谈到一个观点: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在整个不确定的世界当中,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确定的是“让自己不断的进化”。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后,宏观调控政策如何传导到县域末梢,对各层级干部

四口茶:气场、气势、气度,是凝心聚力的“强磁场”

——气场是一个人所散发出来的一种隐性力量,对周围人施加或产生影响的一种作用力。气场强的人能够有效吸引周边的资源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和目标创造外部支持。气场是成功者的必备能力。但凡气场强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气势,镇得住场面,稳得住阵脚。大事来临有静气,大场面上有定力,大难面前有主意。一个集体由多人组成,形成合力最重要的是寻找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就要求每个人抛开自己的小利益,服从大局。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少了他人和团队的帮衬,将寸步难行。从个人来说,要善于借智借力,依靠同事的力量一起想办法;从单位来说,各部门是一个整体里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家团结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实现履职目标。
——气度能获得尊严。气场强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气度和气量,“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整天萎靡不振、不敢担当的人,与气场无缘;一个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小鸡肚肠的人,与气场无关。青年干部要摒弃两种不合群倾向,一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自以为是;二是以自我为中心,别人为自己让步。每个人都有长处,多去接触身边更阳光、更合群、

07

08

五口茶:挫折、挫伤、挫败是事有所成的“发动机”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缺憾是人生的常态。正确的态度不是消沉、溃败,相反,要用更加昂扬的姿态去迎接这样的生命状态,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与创造力。

——对于挫折要有清晰的认识。一方面,人一生顺遂的时候少,困顿的时候多,挫折始终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规律,要认清挫折的必然性、普遍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挫折是一种宝贵财富,痛苦的经历反而滋养人的强大。习总书记说,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要让他们经受吃劲岗位、重要岗位的磨练,把重担压到他们身上,在急事难事乃至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经历中经受摔打。所以我们不妨多当热锅上的蚂蚁,多经历一些磕磕绊绊,多面临一些惶恐不安,以良好的心态在更多的磨难中历练成长。

——对挫伤要有乐观的心态。人因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或早或迟都要经历不同的挫折、挫伤、挫败,有的人甚至经历几段。这些挫折,放到足够长的时间轴上去看,最终都会成为过往,咬牙挺过去,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记载,习总书记15岁初到梁家河,遇到极大的不适应,在磨练中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后来说,15岁来到黄土地,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

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所以,在遇到挫折时,心情可以低落,但精神绝不能沉沦。
——对挫折要有坚韧的定力。翻看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传记,有一个相当普遍的规律: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不懈努力,也需要等待时机。庄子《秋水》中有一段话,“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大意是,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进程。个人的目标由于各种因素而暂时

更积极向上人,为自己充电。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正反馈是相对的,有气度给别人面子,别人才会给你面子。要认识到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形成生态链,人是链上的一环。希望大家树立“行兴我荣,行衰我耻”的荣辱观,共同维护中支的荣耀与个人职业尊严。职业尊严是由从业者的个人价值而带来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是应有的人格尊严和道德风范,包括道德操守、业务能力和敬业态度。职业尊严不是别人施舍,要靠自己去争取、获得、维护。
——气势助力成事。人具有社会性,我们每天都会因工作等而与人打交道,处事的态度和处世的深度,往往决定着能否做成事,这是个人的“势”。还要看清时代的“势”,我们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个大势下,我们坚持金融为民,履职尽责,把自己的能量气势发挥出来,敢于承担,敢于争先,把岗位工作做好做正确,就是在做贡献。还要看到环境的“势”,曾国藩说:“风之为物,一动而万里应,穷天人之力,而莫之能御。”用通俗话讲: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借环境之势做事,方向对了,事半而功倍。荆门中支势头正整体向上,在进步提升中,要齐心依靠这种势、巩固这种势,顺势创造更出众的业绩。

09

10

无法实现时,保持定力、等待时机非常重要,要始终保持拼搏进取的状态和坦然淡泊的定力。在人生这场马拉松中,不求跑的快,但求跑的久。
——对挫折要善于反思。遭遇挫折,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少不了自身原因。人生总是起起伏伏,但“伏”的姿态决定“起”的状态。对挫折进行深刻反思和反求诸己,是避免再遭挫折、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方法。毛主席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实际上是对挫折经历的总结之路。要把挫折当做老师、镜子,从中问得失、找差距、找因果,在总结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不断总结,集聚越来越大的能力,成为进步提升的强力发动机。

六口茶: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成长进步的“通天桥”

——好读书。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后,人就会产生精神需求,否则会陷入空虚。即便生活不太富裕,也会因为心存诗和远方而充满情趣。书中不止有黄金屋、颜如玉,书中更有诗情画意,有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带上诗情画意的头脑和一颗宁静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之美,延长生命的长度与深度。
——读好书。何为好书,应该认同一个基本标准:好书可以答疑解惑,可以养性、养气、养智。买书来读,是在为心灵付费。品一本好书,仰望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从情感、心灵深处去触摸自己的灵魂,引导自己不断修正行为习惯,即使不能升华德行,起码也能够保证不走邪路。

——善读书。通过读思变通,进而提升到悟理。读书不是一种单方面的信息接收过程,通过思考、感悟,读到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到自己”就是把自己摆进去,是欣赏,是联想,是共鸣,是审美;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是思考,是质疑,是研究,是批判。看过的书好比吃进胃里的饭菜,每一顿饭菜都已经化作营养滋养身体,所读过的书都化作了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的灵魂。

希望这六口茶,能振奋大家的精神,明确人生的方向,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惧风雨、不负韶华。最后送大家三句话:多读书,开拓视野,让灵魂先行;少抱怨,脚踏实地,让内心清净;常反思,砥砺前行,让初心常新。

11

12

《八次危机》读书心得

荆门市中支 国库科 俞诗景

简介

作者介绍
温铁军,1951年5月出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政策庄家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研究、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以及农村金融等,是三农领域的专家。

图书介绍
主要内容:“八次危机”是温铁军研究团队对1949年以来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历史教训,按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做的一个归纳。

研究原则:去意识形态、实事求是。
概念提示:资本与政府、城市化与危机周期、政治现代化成本与债务危机、“成本转嫁论”与发展陷阱、危机软着陆与加强三农。

八次危机

危机一:1958-1960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
解决方案:动员城市过剩劳动力去农村,第一次“上山下乡”,从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下乡知青129万。农业集体化建设了大陆型国家最大规模的配套的水利系统 ,为粮食大规模增产奠定基础。允许小农村社制的传统经济从服务于国家产业资本的高度集体化的经济中退出,允许以村落为基础建立生产核算单位,允许“三自一包”,部分恢复小农经济,放松政府对农民的全面控制,农业生产逐渐恢复,财政形势随之好转。

危机二:1968-1970年“三线建设”中的国家战略调整与经济危机
解决方案:与第一次危机措施相同,1968年再次动员城里过剩劳动力下乡,通过向农村转嫁危机代价而实现城市危机的软着陆。有报道称,文革期间下乡知青达到1600万人。本次危机具有典型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特点,即中国建立的苏联式的重工业管理模式下的政府部门体制难以与依靠劳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经济方针相统一。

13

14

解决方案:第三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危机再次向农村转移,但年轻人缺乏革命激励,动员难度和社会不满显著增加,虽使城市危机软着陆,但也成为最后一次。

危机三:1974-1976年最后一次“上山下乡”

危机四:1979-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解决方案:文化大革命后,改革和开放成为新的政治正确。农村政策包括政府退出最不经济的集体化农业,减少支农支出,缓解财政压力。1978年农村改变集体化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大幅提高粮价,农业产出大幅增长。允许农民从事工商业,提高非农收入和就业,拉动内需,创造外汇。城市政策包括增发货币,发行国债。在外债压力下“对外开放”,突破外资直接投资的禁区,试办出口特区,沿海各地开办与外资的合资、合作,独资,以及加工贸易型的出口工业开发区。国企改革包括“拨改贷”,基本建设投资由财政无偿拨款,改为通过银行贷款供应。“利改税”,推行了经济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统一,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就业维稳包括提出国家、集体、个体“三结合”就业方针,要求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吸纳就业允许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放开私人资本限制。1980年开始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放权让利,减轻中央财政负担。

危机五:1989-1990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及“三农”应对
解决方案: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为名,要求乡镇企业“两头在外”(原料进口,生产国内,销售出口),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减少对地方政府和党政组织、教育和医疗等公共品的维持费用和乡村公共投入。(这两方面使农民在收入和消费连续下降的同时,却因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开支刚性而转嫁给农民的负担大幅度增加,迫使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并演化为“民工潮”)。

危机六:1993-1994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经济危机及外向型转化
解决方案:汇率改革,1994年汇率一步并轨,人民币一次性贬值57%,大幅贬值刺激出口,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形成外向型经济占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国快速纳入全球化,世界经济周期对中国的影响也日趋明显。(中国从内生性危机向输入性危机的转折点)。信用扩张,赤字加投资需求高涨,只能国债和货币同步大规模增发。分税制改革,1994年,调整中央地方和城乡关系,缓解中央财政困境,中央调控能力增强,但地方财政负担变大,导致“以地生财”,教育医疗产业化,农村负担增加,占80%人口的农村内需下降。国企改革,抓大放小(小型、低效国企关闭或卖掉),减员增效(下岗潮),降低财政支出,但同时导致内需下降,加剧了对外依存度。

15

16

危机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解决方案:内外需均紧缩的情况下,只能靠投资拉动经济。中国借鉴罗斯福新政的“新国家主义”,靠增发国债启动内陆和农村地区的基本建设,客观上起到区域和城乡两大差别的“再平衡”作用。投资拉动从1998年开始,一直延续,至2010年已经带动全国各地20万亿投资。金融系统改革,银行商业化改革,为国有银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成立四大AMC。
危机八: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解决方案:政府采取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2008年4万亿救市投资拉动。三农支出持续提高,逐步成为财政支出最大项。但投资拉动的本质,是用长期的过剩延缓短期的过剩,留下未来的隐患。得益于提前三年的三农投入,从2005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已见成效,2008年开始家电、汽车下乡,外需转内需。2010年经济实现“V”型反弹,危机软着陆。稳定汇率,提高出口退税率,刺激出口。

认识与感想

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1)美国等发达国家增发货币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风险,获得利益,推动食品、能源、原材料和贵金属价格上升,只保留了高技术产业,而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被动“依附”,甚至任人宰割。

(2)我国转移经济危机的方式,以前是转移给农村,农民,造成城乡二元“剪刀差”,也就是“软着陆”,后来只有硬着陆,也就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外向型经济企业破产。
(3)未来需要对内产业升级,中西部建设开发,反哺“三农”,缓解阶层矛盾,对外走开一带一路,推进政策制度改革和反腐力度,从对外依赖转向国内内需大循环,加强国际合作。
对调研的认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八次危机》是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长期努力开展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成果之一。为了形成书中的思想,温铁军及其科研团队去了美国、欧洲、金砖四国和其他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作实地调查,而国内的调研更是数不甚数。所以以后自身做调研也要践行一线调研法,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专项调研。

17

18

荆门市中支 办公室 金渝奇

读《八次危机》有感

温铁军研究“三农”问题的学者。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3年1月1日,当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劳动力转化到达了瓶颈。所以这本书既是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本政治建言。这本书描述建国以来发展史,强调农村在历次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呼吁重视农村农业农民,以让农村固本培元在将来的危机中为城市提供化解的力量。读完本书有两点体会:

一、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

二、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受时代的影响,受时代的局限,没有人能摆脱这种限制,人的决策亦如是。有很多事情的发生有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制度原因,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上山下乡”、为什么会有“严打”,包括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等。这些事情都有很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内涵。这本书很大程度上帮助我能够思考问题不再局限于一件社会现象本身,让我在碰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不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少的被社会舆论引导,选择更多聆听专业人员的声音。

任何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亦如此。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反复,充满激情的建设年代同样布满荆棘,特别是在前无古人的情况下,要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的时候。不论是“经济危机”还是“阶段调整”,名词的刺耳与顺耳并不重要,关键是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过波动。今天的危机与挑战依然严峻,回过头来,把建国以来的历次危机及其化解进行系统的回顾,温故而知新,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这便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19

20

《一个人的村庄》读后感

荆门市中支 货币金银科 饶秀丽

第一次知道刘亮程,是因为他《一个人的村庄》中的那篇《寒风吹彻》,他在文章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就是这样的一段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内心,让我惊叹原来生命中的孤独还可以如此微妙而精准地被描述出来。

当你迷茫时,我推荐你读读《一个人的村庄》,在这本书中,你或许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本书以一个在乡村生活的农民视角,写他自己的村庄,写了生于斯,长于斯,必将葬于斯的那一方土地上的所见所闻,

主要是以叙述者的生活为主。生活其实是最难写的,是柴米油盐吗?还是轰轰烈烈?好像怎么写都不能够面面俱到。刘亮程却很妙,他用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描述出了这方土地的灵魂,和这个村庄生命的灵动。

在这本书里,刘亮程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素材,他写马,写狗,写树,写草,写一场风,写世间万物,在他的文字当中能感受到生命的张力和存在的意义。他写风,他说风从不同的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他写狗,却借狗说人,狗本是看家护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他写地,他说心地才是最远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辈子种好它。
他的散文如诗般美好,通篇都是灵气,是塞外茫茫下的孤独美学,写的是普通的乡土,但一草一木皆有存在的意义,干净又充满智慧,这样的文字像是从树木、从黄昏、从风雪里、从一段土墙里自然渗透出来的,让人不再仅仅停留在书中具象的描写,而是转为去体会书里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那些被世人忽略忽视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品味出不同的灵魂深度,他将这些有灵性的生物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让读者用生命感受生命,倾听万物之声:劳碌,喜悦,闲适。
读这本书时,如同在享受一场文字的盛宴,我格外享受读《一个人的村庄》的时光,它让我深知于时间空间而言,人如沧海中一粟,天地一蜉蝣,所以我忌焦灼、少烦恼,而对于一虫一鸟一花一草而言,我又是永恒的,所以我理解万物,并珍视万物。当你疲倦了不知为何的生活,不明白向往为何的生活,你可以在这本书中重拾人生的意义,扬起新的生活之帆。

本期编辑:杨宗帅
投稿地址:jmrhtw@163.com
联系电话:0724-6088656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