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美洲美学及设计

其他分类其他2022-10-29
1023

南美洲美学及设计

2111872
王爱莹
21级视觉传达

目录

一.美学渊源及特点
二.美学表现与分析
    1.工艺美术
    2.音乐和舞蹈
    3.文学与电影
三.现代设计演绎
四.参考文献

南美洲的美学艺术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中,是十分重要且独具特点的一部分,也是南美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通过分析南美洲的美学渊源、美学表现及分析、音乐舞蹈、文学电影和现代设计演绎等方面,探讨南美洲美学特征及文化内涵,为学习和研究南美洲美学奠定基础。

前言

美学渊源及特点

南美洲(South America)是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南半球。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北部和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南部和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美洲这个词是亚美利加洲的简称。美洲的命名,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意大利的一位名叫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著名航海家。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南美洲介绍

  • 名称及地理位置

  • 民族

南美洲民族成分比较复杂,有印第安人、白人、黑人及各种不同的混血性,以印欧混血型最多。在近三亿人口中,白人最多,其次是印欧混血型和印第安人,黑人最少。

安第斯文明

  • 安第斯文明是1532年西班牙人侵略印加帝国前,存在于南美洲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的土著文明群,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文明起源地区之一。它是一个离我们很遥远,与其他文明隔绝,独立且独特的文明;一个被认为是由文化统一的时代及因地域而形成的文化分立的时代相交错组成的一个伟大文明。

美学渊源及特点

  • 它的生活范围以今秘鲁境内的库斯科盆地,及秘鲁、玻利维亚交界的的喀喀湖为中心,包括秘鲁, 玻利维亚、厄瓜多尔、阿根廷和智利的部分地区,习惯上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亚区。
  • 大约在四万年前,由于威斯康星冰川后退的作用,海水下降,为亚洲蒙古利亚人种进入美洲开辟了通道。从此,洪荒的美洲大陆迎来了它的第一批人类居民——印第安人。随后,他们又以及其缓慢的速度由北向南在美洲大陆上迁移。经墨西哥和中美洲,穿越巴拿马地峡,终于在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进入了广漠的南美洲,并且在安第斯山一带逐渐发展成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心。

安第斯文明

  • 多孔陶器晚期 公元前6000年—前1500年      安第斯人在学会如何制作陶器之前就开始修建广场、平台、房基等,考古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多孔陶器晚期。美洲最早的陶器来自公元前4400—前3700年的南美洲西北部,即现在的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

美学渊源及特点

女性小雕像
曼奇文化
高47.6厘米,宽14.9厘米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 库比斯尼克文化,公元前1500-前500年        它是在卡拉尔文化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是秘鲁北海岸北部的一个早期文化。其在建筑、石雕方面有卓越表现,如:U字形大型纪念性建筑物,修建在两层高平台上的成组彩绘廊柱,平台侧面土坯上的彩塑浮雕图案等。

双头蜘蛛纹红石盘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猴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26.5厘米*18厘米*16.5厘米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安第斯文明

  • 查查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查文文化,被称为安第斯文化之母。‘’公元前1300年查文文化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早期文化之一。查文文化第一次完成了安第斯地区众多地方性文化的统一,是安第斯地区第一个具有大型组织自身和管理社会能力的文化,奠定了后世安第斯文明的根基。                                                    查文文化得名于今秘鲁利马以北270公里,安地斯山山脉海拔3200米处的查文·德万塔尔建筑群遗址。这个遗址也是查文文化时期的中心,在1985年被收录于“世界文化遗产”。

美学渊源及特点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

  • 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以宏伟的巨型岩石建筑和高超的雕塑技术而闻名于世。在这样崎岖的地形,建造如此巨大的建筑群,也许查文人正是在表达“我们是强大的,我们拥有超自然的力量!”。

安第斯文明

  • 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900——100年            位于今秘鲁南部伊卡省境内的帕拉卡斯文化因为发现于帕拉卡斯半岛而得名。其前期受查文文化影响较多,后期查文文化的影响明显减弱。                                                      帕拉卡斯人生活在一片极为干旱的沙漠之中,而在这种极端的天气下让他们技艺高超的纺织品得以幸存2500年之久。考古出土了包括绣花织物、镶着金和羽毛的头巾、披巾等,并且掌握了各种颜色,至今在纺织品上仍可分辨出约100种。其中最大一幅长25.6米,宽3.96米,被公认为是“世界纺织品的奇迹”。

美学渊源及特点

陶瓶
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900一100年

庞乔斗篷
帕拉卡斯文化
长48.5厘米,宽34厘米
前900一100年

安第斯文明

  • 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100—公元700年             纳斯卡文化繁荣于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因其最有代表性的遗址在秘鲁南部伊卡省的纳斯卡镇而得名。纳斯卡人的崛起正是因为帕拉卡斯文化的衰落,但纳斯卡文化还是很好的继承了帕拉卡斯文化先进的农业和灌溉系统、建筑技术、陶器制造和高超的纺织工艺。                  

美学渊源及特点

纳斯卡文化的纺织品继承了帕拉卡斯文化的特色,品种繁多,技术精湛,被认为是古代最大的纺织中心之一。纺织品仍旧延续了对多种色调的强调,单件器物上的色彩可达十几种,并且在使用上没有限制。

织布女工

  • 纳斯卡文化中的图案题材丰富。这些绚丽多彩、神秘莫测的图案被誉为“宗教万神殿里的图像词典"。
  • 公元六世纪纳斯卡文化开始衰落,但其衰落至消失的原因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纳斯卡地画——蜂鸟

虎鲸形彩陶瓶
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100-700年

战俘首级形彩陶瓶
纳斯卡文化
高14厘米,长15厘米,宽12.8厘米
公元前100—700年

安第斯文明

  • 雷瓜伊文化 公元前200—650年                    雷瓜伊文化分布于秘鲁北部安卡什省沿海和山地。尽管进行了多年研究,考古学家们对雷瓜伊人的生活情况仍然知之甚少。通过考古挖掘发现雷瓜伊文化最突出的成就是制陶、石雕和建筑,图案内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场景与祭祀仪式两种。

美学渊源及特点

祭拜祖先场景的陶器
雷瓜伊文化
公元前200—650年

  • 在雷瓜伊文化以人物为主的陶器中男性的身材都比女性高大,男性头饰与服饰也要比女性更复杂、更华丽,并且有鸟兽等图案作为陪衬。陶器中的男性占有主要位置,女性则侍奉在侧。有考古学家推测,雷瓜伊文化崇尚男性威武阳刚之气。

院落形陶罐
雷瓜伊文化
公元前200—650年

武士肖像陶瓶
雷瓜伊文化
公元前200—650年

安第斯文明

  • 加伊纳索文化 公元前200—800年                 加伊纳索文化群遗址位于秘鲁北部沿海的维鲁河谷,它与莫切文化关系紧密,虽然比莫切文化出现时间更早,但它们在数百年间拥有着共同的领土和定居点。

美学渊源及特点

  • 莫切文化 公元250—800年                            因其发源地莫切河谷而得名。公元6世纪,莫切人占据了秘鲁西北部沿海地区一块偏远沙漠地带(今秘鲁拉利伯塔德大区),这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被地质学家称为“超干沙漠”。莫切文化是秘鲁北部沿海最辉煌的文化之一,被誉为安第斯地区“古典语言化盛开的花朵”。

  • 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太阳神庙Huaca del Sol和月亮神庙Huaca de la Luna为代表的祭祀礼仪大型土坯砖金字塔式宫殿宗教建筑,它们体现了莫切建筑的典型特征:多层,入口坡道和倾斜的屋顶。

太阳神庙Huaca del Sol

安第斯文明

美学渊源及特点

  • 城市中较小的一座是月亮神庙,离太阳神庙500米外,月亮神庙经过三次不同时期的建造,内部有很多房间和墓室,这些墓室都是属于莫切贵族阶层。在莫切人的观念中并不以死亡为生命的终结,而将之视为可以继续享受其身份地位,尊荣与奢华的另一阶段生活的开始,所以莫切特权阶级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底层人。

月亮神庙
Huaca de la Luna

  • 安第斯艺术侧重于社会和政治角色,非个人、历史事件或个性化描述。但这件陶瓶上画了一位武士作战的样子:跪着的武士头戴精致的头盔,手持一把狼牙棒。头盔上的守护神可能表明这位武士的身份或社会地位,也可能表明他所在氏族隶属关系。
  • 莫切社会推崇武士的英勇和凶猛,武士霸气的姿势和灼灼的怒面有效地传达出了这些特点。

武士形陶瓶
莫切文化
公元250-800年

安第斯文明

  • 莫切艺术因其卓越的自然主义、雕塑风格、丰富多彩的主题及叙述性特点让后人叹为观止,这种风格在美洲是独一无二的。

美学渊源及特点

  • 普卡拉文化 公元前250—公元300年             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及其周围的高原,是与秘鲁北部沿海并驾齐驱的谷物之乡和文明中心。的的喀喀湖的名称来源于当地人的语言,指“美洲豹的山崖”。在当地人的神话传说中,的的喀喀湖是由太阳神流出的眼泪所形成。而太阳神流泪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儿子被山神所派遣的一群美洲豹给吃了。

  • 普卡拉文化与同地区的迪亚瓦纳科文化相互竞争,直到迪亚瓦纳科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但普拉卡文化在艺术和宗教等方面深刻影响了迪亚瓦纳科文化的发展。

  • 迪亚瓦纳科文化 公元400—1000年            迪亚瓦纳科文化(又被称为:蒂亚瓦纳科,蒂瓦纳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是一个以种植马铃薯和藜麦为主的小村庄。后继承和融合了的喀喀湖南北两岸的宗教传统、经济特征和民族特性,逐渐发展成为安第斯南部高地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羊驼形陶香炉
迪亚瓦纳科文化
公元400—1000年

普卡拉礼制“号角”
普卡拉文化
公元前250——公元300年

安第斯文明

  • 迪亚瓦纳科古城遗址是迪亚瓦纳科文化宗教、政治中心,其地表考古遗址面积约3.8至4.2平方公里之间,是南美洲最大的遗址之一。迪亚瓦纳科现在名字来自艾马拉词汇,意思是“中央之石”,而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暗示着它位于世界的中心。

美学渊源及特点

  •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与迪亚瓦纳科文化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瓦里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张:第一次带有较强的宗教信仰的转变,第二次则是军事征服,瓦里人分“软硬”两手,一手使用武力兼并,另一手修建通往干旱地区的运河,通过发展农业和此区域的人交好。

棍神纹大型彩陶瓮
瓦里文化
高62.2厘米,宽79.4厘米
公元650—1000年

彩陶餐具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四角帽
瓦里文化
高12厘米,宽12.5厘米,厚12.5厘米
公元650—1000年

彩色束腰外衣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安第斯文明

美学渊源及特点

  • 从考古发现的非本地陶器和一些非本地起源的动物,稀少的海鸟和海狮的遗骸表明瓦里市与沿海地区长期进行贸易,并且控制了这个发达的贸易道路网络。
  • 关于瓦里,有学者认为这个社会构成了安第斯地区第二代国家,建立了域内具有复杂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行政中心。但瓦里人并未如后来的印加帝国一样,对居住在安第斯地区的大多数人口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控制。即使在他们处于鼎盛时期,似乎也无法完全有效控制自己的殖民地。
  • 瓦里文化最杰出的贡献表现在城市设计上,以严谨的城市管理为中心的布局取代以祭祀场所为中心的设计。

  • 瓦里人在域内还修建了许多大型仓库,开始使用“吉氆”。“吉氆”作为记录工具有效的对生产和储藏相关事务予以管理,瓦里人维护控制的方法对后来的印加帝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 西坎文化 公元750—1375年                          公元800年之后,迪亚瓦纳科文化和瓦里文化都走向了没落。分布于秘鲁北海岸的西坎文化(Sicán)、契穆文化逐渐统治了秘鲁的大片地区。其中西坎文化(又名思坎文化,也被称为兰巴耶克文化)以秘鲁的兰巴耶克谷(the Lambayeque Valley of Peru)为中心,继承了莫切文化传统,包括制陶、冶金、大型土坯砖金字塔式建筑等等。甚至还有人类学家认为西坎人就是莫切人的直接后裔,但两者之间是否是同一个文化目前存在争议。

安第斯文明

美学渊源及特点

由金属薄片包裹瓶口的红陶瓶
西坎文化
公元750—1375年

装饰有海菊蛤壳凸纹的黄金烧杯
西坎文化中期
公元750—1375年

  • 契穆文化 公元1150—1470年                        大约在公元1100年之后西坎文化衰弱,被同为北海岸以莫切谷的昌昌古城为首都的契穆人(又称奇穆)所吞并。契穆人征服西坎文化后发展成沿海地区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并成为同时期在高海拔地区开始实施扩张的印加帝国的最强劲敌。鼎盛时期其势力北到通贝斯,南到利马,控制着秘鲁北部沿海二十几个河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契穆人没有文字,他们的语言为荣卡语(Yunca)或莫希语(Moche),这与印加帝国的语言完全不同,今已消亡。                                                       考古挖掘发现在同一个家庭中会同时进行金属加工和纺织,因此家庭中的男女都可能是工匠,但契穆社会禁止工匠改变其职业。

安第斯文明

  • 每一个城堡建筑都建有围墙,自成独立的单元建筑组合,所以昌昌又有“城堡之城”之名。这些城堡属于契穆社会历任国王拥有。
  • 昌昌古城的布局反映了契穆社会具有严谨的政治、社会等级观念。不过契穆人的制度体系虽然森严,但是在观念上体现了男女平等。
  • 契穆人以集约化耕作农业为基础,契穆人的航海技术也很好。
  • 契穆人的宗教信仰是对月亮神Si的崇拜,认为它日夜出现,控制着天气和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比太阳神更为强大。

美学渊源及特点

昌昌古城

锻造装饰的银烧杯
契穆文化

双室黑陶瓶
契穆文化

  • 契穆人的陶器制作继承了早期西坎文化的制陶技术和艺术风格,擅于制作带有雕刻装饰的单色(黑色、红色)模制陶器,并且具有高度的抛光效果,但其艺术价值因模具的大量使用而大大降低。契穆陶器的器型以动植物为主,也有坐着或立在长方形瓶上人物,展现了强烈的世俗性,而宗教主题的图案变得不太常见。
  • 契穆人在征服西坎社会后,吸收了西坎人的纺织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使得织物更加精美。

安第斯文明

  • 昌凯文化 公元1100—1470年                        昌凯文化与北海岸的契穆文化处于同一时代,并且互相影响,后被契穆人占领了其南部部分地区。到公元1450年左右,印加帝国占领了整个昌凯地区。                                         考古发现昌凯地区部分城市中的建筑是金字塔形土墩和复杂建筑群,建筑由自然晒干的土坯砖逐层砌造。                                                昌凯文化最具特色的是陶器,作为墓葬中的陪葬品被大量发现。昌凯文化的纺织品技法多变,包括手绘的图案、精细的绫罗和织锦、羽毛纺织、补花、十字绣、平纹编织、镂空等。昌凯文化的木制品与纺织品的复杂性完全相反,特点是简单。

美学渊源及特点

  • 印加文化 公元13世纪前期—公元1572年                        印加人的祖先是在大约1.1万年前越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印加人到达美洲后的几十个世纪里,欧亚大陆上的居民与印加人接触很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印第安人在南美洲创造了自己的文明,建立起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印加帝国。         ·14世纪末的时候,印加帝国从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脉的库斯科地区开始扩张。但是当1532年由弗朗西斯科·皮萨罗(Francisco Pizarro)领导的西班牙人开始入侵的时候,扩张就被迫仓促结束了。

印加帝国扩张示意图

安第斯文明

  • 印加人大部分是秘鲁和厄瓜多尔人,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智利、玻利维亚和阿根廷人。
  • ·在盖丘亚语中,“印加”的意思是“上帝“或”统治者”。
  • ·印加人铺设了四通八达的道路,攀山越岭,绵延数千里。他们十分重视道路养护,每隔一段间距都驻守有养路工,其发达的道路网络可以媲美罗马帝国,有效连接了整个庞大的印加帝国。
  • 印加人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靠使用彩色绳结来交流和记录信息,这种绳结被称为“奇普”。(英文单词”记录“record一词就来自”绳子“cord.)

美学渊源及特点

  • 印加宗教是一种高度组织的国家宗教,融合了万物有灵,具有拜物教、泛灵论和对自然神的崇拜等特质,这极大地影响着印加人的生活。印加人认为世界充满了生命力量,完全相信精神领域和现实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他们崇拜太阳神印孔蒂拉雅·维拉科查认为其法力无边,无所不能,是宇宙的统治者。并且相信太阳神是印加王系的祖先,而“印加”一词意思就是“太阳的子孙”。·印加人崇拜太阳神,把黄金称为太阳的汗水。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在祭祀神灵时进行“人祭”,而印加人通常向神灵供奉食物、衣服和古柯叶。不过,在极其困难、紧急的时期,如地震、火山或灾荒时,他们也会用囚犯进行“人祭”。最终被选作“人祭”的往往是孩童,而且是精心挑选和喂养的儿童,因为印加人相信,这些孩子很快会解脱,进入更美好的来世。

安第斯文明

  • 当时印加帝国有青铜器皿和刀、镰、斧等劳动工具,其冶炼铸造技术相当精巧。印加人也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绵延的驿道等。考古学家大都认为印加人的建筑技术、医学、织布和染色技巧相当发达。
  • 随着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来到美洲,先进文明的“旧大陆”与交流缺失,封闭环境下的美洲“新大陆”开始发生碰撞。其中最富戏剧性的,就是西班牙殖民者54岁野心勃勃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领非正规军事训练的168名士兵征服了印加帝国,并导致了整个安第斯文明的覆灭。

美学渊源及特点

马丘比丘

包裹的成人木乃伊
高85厘米,宽29厘米
印加查查颇雅文化

工艺美术

太阳神庙和月亮神庙
太阳神庙Huaca del Sol和月亮神庙Huaca de la Luna为代表的祭祀礼仪大型土坯砖金字塔式宫殿宗教建筑,它们体现了莫切建筑的典型特征:多层,入口坡道和倾斜的屋顶。这两处神庙外部最初用红色、白色、黄色和黑色装饰,十分鲜艳。

美学表现与分析

建筑类

太阳神庙Huaca del Sol

远观太阳金字塔,虽然风化严重,但可以看出它的体积非常大

太阳神庙是美洲前印加时期最大的土坯建筑,由四层平台构筑建造,使用了1.43亿块土坯砖石以粘土砌成,每块砖上都印有制造者的标记。最初高度约为50米,现还存有41米,占地340 x 160 m。顶层为十字架形式的平台建有一排排房屋,包括寝宫、天井、走廊、仓库、厨房等等,推测为南部莫切国王所居住。下面的三层平台有的是举行大型祭祀仪式的广场,有的是众人公共活动的场所,还有的是陵墓。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建筑类

城市中较小的一座是月亮神庙,离太阳神庙500米外,它具有一个边长为87米的方形底座。神庙分为三层,现存高度21米,大约使用了5000万块土坯砖石以粘土砌成。内壁装饰着色彩鲜艳的壁画,目前还保留了五种颜色,白、黑、红、蓝和黄色。壁画主题有莫切人信仰的神灵:Ai Apaec神和Moche神,与仪式活动相关的饰带。月亮神庙经过三次不同时期的建造,内部有很多房间和墓室,这些墓室都是属于莫切贵族阶层。

太阳和月亮金字塔考古遗址

Blanco山和月亮金字塔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建筑类

入口处壁画墙

壁画墙细部

昌昌(Chan Chan)
位于秘鲁沿海城市特鲁希略以东,是奇穆王国的都城,也是美洲最大,世界第二大泥砖古城(第一是伊朗亚兹德),在奇穆语中,昌昌可能有灿烂太阳的含义。昌昌城始建于9世纪,鼎盛时一度有6—10万人口,是当时南美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其富饶而闻名。1470年,昌昌被印加人征服,后来随着特鲁希略的兴起,这座古城进一步衰弱,其财富被西班牙人一掠而空。

鸟瞰昌昌城

工艺美术

昌昌古城布局很有规划,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有住宅区、作坊区、监狱、蓄水池、金字塔形的庙宇,还有一排排密集的粮仓等。并且设有非常复杂而有效的水道系统,供应城内的食用水,其中有一条水道长达80多公里。

美学表现与分析

城墙上的浮雕

建筑类

土坯建筑遗迹

工艺美术

马丘比丘古城
在位于库斯科古城西北130公里,被夹在马丘峰和华伊峰两座棒状山峰之间有一座马丘比丘古城遗址,俗称“天空之城 ”。它不仅对秘鲁来说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整个世界也是如此。
在盖丘亚语中“马丘比丘”是指“古老的山峰”,第九代印加王帕查库蒂·印加·尤潘基在公元1450——1470年占领这一区域后开始修建,为的就是纪念自己征服了这片领土,这是一座体现印加王果敢、进取和强大的纪念碑。根据考古学家推测,马丘比丘古城至少用了五十年时间才建成。
马丘比丘古城分为上下城区,有200多座建筑分布在山脊之上,其中30%的建筑具有宗教功能。

美学表现与分析

建筑类

工艺美术

石雕头像
这两件石雕头像来自查文·德万塔尔遗址中的巨型岩石神庙建筑群,百余件石雕头像按一定间距被石榫固定在神庙西侧和南侧的围墙外侧,距离地面以上约10米处。它们展示了祭司在致幻剂的作用下,由一张普通人脸转变成令人敬畏的猫科动物脸庞的过程。在查文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象征主义就是这类介于猫科动物和人之间的主题,这明显蕴含着二元观念。对动物力量的迷信,也说明查文文化还是比较原始的图腾崇拜。

美学表现与分析

雕塑类

左边这件头像仍然有些像人,但已经展现出凸出的双眼、宽阔的鼻子、凹陷的脸颊等不同寻常的特征,同时拥有了人和猫科动物的双重面部特征。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雕塑类

右边的头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宽阔的嘴巴,突出的尖牙,意味着更接近猫科动物。它们要么获得了类似于美洲豹般强大的力量,要么已经转变成了一只神圣的猫科动物。

石雕头像两件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海螺小号
这种雕刻纹饰的海螺小号,在克丘亚语中称为“普突突号”,由东太平洋巨型海螺制成。
2001年小号发掘于查文·德万塔尔遗址的圆形广场附近,是同时出土的20件小号中最复杂的一件,通体高浮雕纹饰。安地斯地区的小号通常没有音孔,但这件却是一个例外。
号类乐器在安第斯地区广泛地运用在宗教仪式、战争、世俗的各种活动中。形制上可分为弯管号和直管号,制作材料有海螺、牛角、金属、陶土、植物茎杆等。

海螺小号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前500年

工艺美术

吹笛男子小雕像
该雕像来自秘鲁北海岸,描绘的是一个双手握笛吹奏的男子陶俑。身上的服饰刻有代表猫科动物皮毛上的斑纹,头上带着一对尖耳或双角,吹着竖笛。这个陶俑的身份很可能是一位正在进行祭仪中的萨满,所穿的服饰代表着猫科动物与人两者之间互相自由转变的能力。
制作男性陶雕像的传统起源于厄瓜多尔海岸,之后相关技艺传入安第斯各地区,沿海地区尤其盛行。

美学表现与分析

雕塑类

吹笛男子小雕像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工艺美术

吉氆
在印加帝国之前的瓦里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在印加时期得到广泛使用。吉氆用于在印加帝国不同区域收集数据,保存记录,衡量税收和记录人口等,是对人工记忆的一种补充和提示的物品。印加帝国对全国的经济管理和政治控制之所以行之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吉氆。
这些制造它的人被称为“奇普卡玛雅”,指通过用眼睛查看,并用手指像盲人一样触摸来分辨所记载的意思,有时还会用摆石子进行辅助。他们跟从在印加王和各地行政长官左右,随时随地用吉氆记载眼前的事物,而培养一名这样的奇普卡玛雅需要花费四年左右的时间。

美学表现与分析

记事类

吉氆—记事结绳
印加文化
公元13世纪早期—1572年

工艺美术

披风花边
这件披风花边上描绘了一棵棵豆苗的形象。在纳斯卡文化时期,当地人崇拜着若干自然神,如太阳神、雨神、麦神、丰壤之神等。纺织品和陶器上除了有这类豆苗图案,还有白兰瓜、玉米、九只蜂鸟吮吸木槿花蜜等动植物图案。
披风花边将彩色羊驼毛按照一次次循环交织的特殊方法编织而成,精细度十分惊人,此织法为纳斯卡人首创。

美学表现与分析

织物类

短袍
这件短袍上的八角星纹饰表明这件袍子为印加风格,但其设计与标准的印加长袍略有不同,因为印加帝国最珍贵的奢侈品都由生活和工作在首都库斯科城的工匠生产,他们大多数服务于贵族阶层。而帝国各省的作坊都会仿制首都库斯科城生产的带有装饰的陶器和华丽的纺织品,但也会保留本地风格,这反映了印加帝国允许被征服地区保留本土艺术风格的统治政策。

短袍
印加地方文化
公元13世纪早期—1572年

工艺美术

彩色编织袋
印加文化
公元13世纪早期—1572年
这件由羊驼毛制成的彩色编织袋来自秘鲁南部的Chukipampa地区,用于盛放古柯叶。

美学表现与分析

雕塑类

庞乔斗篷
是美洲流行的一种无袖斗篷。由一块方形纺织物正中开一个领口制成,男女皆用,平披或成菱形斜披。
这件庞乔斗篷织物厚实、质地致密,因为作为裹尸布才被保存下来。在帕拉卡斯文化时期许多精美的纺织品都使用羊驼毛制作,并且用于包裹祖先的木乃伊。这些祖先往往是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中发挥着双重作用的引领者。帕拉卡斯人认为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
庞乔斗篷上刻画了一系列萨满教人物的图案形象,是用针脚极细的链形绣法绣制。帕拉卡斯人不但掌握了各种颜色,并且用来染织纹样。
图案中的萨满佩戴着面具、头饰以及蛇皮皮带、有的还手持特殊的工具或装有小型生物的网袋。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雕塑类

庞乔斗篷
帕拉卡斯文化
前900一100年

带有袖子的上衣和搭配的围裙
服饰上整齐地排列着几何纹和拟人化人物图像。上部的小型拟人化人物穿着相似的翁库,底部则是一列弯着腰的拟人化人物,长发飘向上方。整套织锦图案细致生动,色彩艳丽丰富,是契穆人高超纺织工艺的代表。

带有袖子的上衣和搭配的围裙
契穆文化
公元1150—1470年

工艺美术

纳斯卡线条(Nazca Lines)
位于秘鲁南部纳斯卡沙漠。两千多年前,纳斯卡先民通过刨去沙土,露出不同颜色泥土的方式在大地上作画,绘制了上百个形色各异的线描物体,从蜂鸟、蜘蛛、秃鹰到人类,无所不包。纳斯卡线条总长超过1300千米,占地面积约50平方千米,线条深度在10—15厘米之间,宽度约30厘米,最宽处达1.8米,只有在天空和高处才能看清线描的全貌。关于这些线条的意义,从天文日历、宗教仪式、农业设施到外星人相关,人们对其众说纷纭。

美学表现与分析

地画类

纳斯卡线条之猴子

纳斯卡线条之蜂鸟

工艺美术

彩色羽毛扇
这是一把用鲜艳羽毛制成的扇面,明亮的黄色与蓝色羽毛相间。这样的扇子只有巫才会拥有,可能在祭祀仪式中象征飞翔的超能力。
制作扇子的羽毛来自于广泛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以东亚马逊河流域的金刚鹦鹉。在美洲的传说中,正是金刚鹦鹉发现了玉米这一可食用的植物。因此鹦鹉啄玉米被赋予了一种神圣的象征意义,与祭祀仪式和神话联系在一起。

美学表现与分析

扇子类

彩色羽毛扇
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100—700年

陶器类

阿黎巴洛瓶
这件阿黎巴洛瓶上可以见到有序的几何设计,使用少量色调(深红色或棕色为主),是典型的印加艺术风格。

阿黎巴洛瓶
印加文化
13世纪早期—1572年

阿黎巴洛瓶
印加文化
13世纪早期—1572年

工艺美术

印加木“凯罗”罐
“凯罗”罐是安第斯地区的典型器皿,在祭祀仪式上使用。制造于早期西班牙殖民阶段,保留了印加时代的形式。底部的鲜花图案,中间一周的抽象几何图案,顶层描绘了印加贵族手持盾牌的场景。在西班牙殖民时代的早期,使用这些印有昔日荣耀图案的器物,是印加皇室在被征服后保有的特权之一。

美学表现与分析

陶器类

印加木“凯罗”罐
殖民时期
公元1600—1650年

印加上釉较差的双腔瓶
殖民时期
公元1540—1600年
这个双腔瓶的形状是印加风格,而上面的釉却是从西班牙引入的深褐色釉。西班牙殖民者征服印加帝国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过程。

印加上釉较差的双腔瓶
殖民时期
公元1540—1600年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陶器类

猴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人脸形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人脸形陶瓶
陶器上人脸布满划痕,并以朱砂进行彩绘,眼睛表明此人可能已经失明。。在这件陶器上可以看出后期莫切文化陶器中逼真的雕塑风格是源于早期文化的影响。
这类带有人脸形的陶器与日渐频繁的宗教祭祀有密切关系,作为祭仪用具。

猫科动物形马镫口陶瓶
库比斯尼克文化—查文文化
公元前1500-前500年

彩陶碗
纳斯卡文化
公元前100—700年

工艺美术

美学表现与分析

金银器类

锻造装饰的银烧杯
契穆文化
公元1150—1470年

金箔
查文文化
公元前1300一前500年

音乐和舞蹈

印第安人的音乐与他们的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音乐形式都是依附着宗教仪式存在的。 在秘鲁东部热带丛林地区印第安人举行的节日仪式中,音乐和舞蹈经常用来表演富有戏剧性的神话,并用‘’神圣的”埙、四管排箫和沙球伴奏。
生活在秘鲁中部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人直接继承了印加时期的音乐传统。在那里,每年都要举行著名的“太阳节”和“普诺周”等庆典活动,在著名的《普诺魔鬼舞》中男子们还会带上假面具尽情的起舞。
在秘鲁其中瓦衣诺、亚拉维和安第斯高原唱法等艺术形式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美学表现与分析

秘鲁印第安音乐

瓦衣诺是一种民间的歌舞,它既是一种轻快、活泼的舞蹈,又可以作为歌曲形式来演唱,音乐采用小调式,2/4拍,常有分切节奏,而且重音都落在第一拍上。在音乐结构方面,常有两部分总成,一是主题的陈述,作为音乐的基础部分存在,二是被称作“赋格”的部分,它是在乐曲结尾处的轻快、激情的段落,与第一段略带忧伤的部分形成强烈的对 比。
亚拉维是一种抒情的民歌,由印加时期的哈拉维演变而来,是具有忧伤情绪的葬礼或哀悼音乐,通常采用小调式,三拍子,速度徐缓,常采用重唱的形式,在它的最后也常出现‘“赋格”段落,与前段形成对比。

音乐和舞蹈

安第斯高原唱法是秘鲁最有特色的民间女高音表演形式,已成为秘鲁音乐的瑰宝。她们所创造出的演唱方法十分具有地域特色,高亢、嘹亮的歌声好似高山上呼啸的狂风,花腔运用的较多,有时还模仿鸟叫或口哨的声音。

美学表现与分析

桑巴

桑巴舞起源于非洲。“桑巴”一词据说从非洲的安哥拉第二大部族基姆本杜语中的“森巴”演变而来。“森巴”原是一种激昂的肚皮舞。顾名思义,这种舞蹈以上下抖动腹部、摇动臀部为主要特征。这是安哥拉最流行的一种舞蹈动作,后来随着贩卖黑奴活动的兴起而开始向外传播,从16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中叶的300多年中,葡萄牙殖民者从安哥拉和非洲其他地区向巴西贩卖黑奴1200万。在把黑奴塞进船舱运往新发现的大陆拉丁美洲的时候,白人奴隶贩子担心路途遥远,黑奴在船舱中一窝几十天,到岸时腿脚不灵便,卖不出好价钱。因此,他们就每天把拥挤在船舱中的黑奴赶到甲板上,以敲打酒桶和铁锅为伴奏,让他们跳一通森巴舞,活动筋骨。这样,殖民者本想增强黑奴这种特殊商品的竞价力的举动,就把这种流行于非洲的舞蹈无意中带到拉丁美洲。
被贩卖到种植园里和采矿场的黑奴,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以跳这种家乡舞苦中作乐。他们的舞蹈也就逐渐吸收了来自欧洲的波希米亚的波尔卡舞、来自古巴的哈巴涅拉舞和巴西当地流行的马克西克歇舞的一些因素,逐渐形成桑巴舞。

文学与电影

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迎来快速发展,其
间作家与作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拉美文学内涵得
到丰富,呈现繁荣景象。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各
流派对拉美文学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轨迹,但文
学爆炸时,拉美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状态。
拉美文学出现与西班牙国家存在密切联系,初期
主要翻版西班牙文学内容,属于法国文学在拉美
文学中的有效延伸,并在法国文学影响下,形成
了拉美文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但这种魔幻主
义几乎不受西班牙、法国等文学思想的影响,建
立了具备自身文学特点的文学体系。

美学表现与分析

拉美文学

一些作家在创作拉美文学
作品过程中,融入了各种风格
与流派的理念,包括印加·加尔
西拉索·德·拉·维加,他一生创作
了较多作品,是西班牙与印第安
混血。在所有作品中,最为著
作品是《王家述评》,主要
介绍了印第安国家的发展现状,适当介绍了西班牙人,将军事科学看作上帝。本部作品主要介绍了印加帝国往日的荣耀,以及被西班牙侵略的事实与过程。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西班牙与印第安的融合看似并不可能,但作者在《王家述评》中,由不同角度分析了西班牙与印第安,使两者看起来更为和谐统
一。在本部作品中,人的相似性较大,差异较小。
虽然在事物认识、建筑、文学、音乐、语言等方面,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存在一定差异,但随着印第安文化的逐渐消失,此种差异逐渐变小,并未完全消失。

文学与电影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拉美文学爆炸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有其重要的社会历史背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拉丁美洲特殊的自然环境分不开的。拉美当代一些著名作家认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所以在拉美繁荣昌盛,是因为“它适应和根植于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强调,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以“神奇的现实”为基础的。“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属于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说似乎是神奇的东西,而对我们来讲则是每天的现实。”“拉丁美洲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即使是日常的生活也光怪陆离。这是一块放浪形骸又极富想象的土地,因孤独而耽于幻觉和种种错觉的土地 。” 

美学表现与分析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形成也是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和刺激分不开的。拉丁美洲的文学传统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印第安民间文学和古代玛雅文学,尤其是其中古老神话、民间传说与巫术中奇幻、怪诞的成分已成为拉美作家们的创作滋养。
按照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家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象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达到抨击社会的黑暗 、污秽和混乱的目的 。他们把现实与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看来不真实的东西写得十
分逼真,把看来不可
能的东西写得完全可
能 。也就是说,让现
实的生活内容与虚幻
的艺术情境并置共存
,而又丝毫无损于现
实的真实性。 

文学与电影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兴衰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哥伦比亚近百年来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鞭笞了独裁政权的残暴和美帝国主义政治上奴役、经济上压榨拉美各国的新殖民政策。
马尔克斯打破了人们视听看和思考的常规及对世界和现实的观念,通过夸张、荒诞、扭曲、变形等技巧和手法赋予超常的想象力以形式,从而使这部小说具有了一种循环纠结的繁杂结构,产生了一种令人称奇的“魔幻”色彩,构筑了一座“魔幻的迷宫”。 “其迷宫式结构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其中的一些人物、事物、场景具有神话和幻想因素。 人物有独特的观念意识,既异于现实,又和现实相混淆,从而使作品具有一种“魔幻”色彩。 

美学表现与分析

《百年孤独》

对于“魔幻”的理解,陈众议的解释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他认为:“‘魔幻’一词用以修饰作品在表达思想内容时表现出来的神奇色彩,修饰那些具有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对客观现实的奇异的理解方式以及读者对海地黑人、玛雅人、墨西哥和哥伦比亚混血儿的独特的思想意识的诧异感。” 正是这些神奇的、不可思议的、令人诧异的因素的加入,使这部迷宫式的作品具有了“魔幻”的特征,令读者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新奇之感,具有了不可思议的神奇魅力。

文学与电影

《中央车站》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柏林影展、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 ,影片在低吟浅唱间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寻爱的旅途、一场心灵的救赎。故事以一位中年女人朵拉与一个孩子约书亚为两条线展开叙事。朵拉是位退休的老师,自小没有幸福的家庭 ,孑然一身 ,独自生活在铁轨旁的公寓 ,看尽世事的她是冷漠的,在火车站代人写信为生。约书亚是生活在底层的孩子 ,在里约热内卢举目无亲,一心想见未曾谋面的父亲耶稣。朵拉目睹了曾代为写信的约书亚母亲在车祸中丧生 ,也许是仅存的善意 ,朵拉将约书亚带回了家 ,但在利益的驱使下 ,朵拉又将约书亚卖给了做器官买卖的人贩子 ,后来朵拉又良心发现 ,救回了约书亚 ,开始了寻亲、寻家的漫漫旅途。看似简单的寻亲之旅 ,家在何方 ,皈依何处 根系何所 ?一 路寻找 二人终于找到了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

美学表现与分析

《中央车站(Central do Brasil)》

文学与电影

2002年的电影《上帝之城》以犯罪和惊悚的镜头展现了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这里是“上帝之城”,也是罪恶之都。影片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见证贫民窟残暴、野心、贪婪的一面。电影展现的生存环境,对生活的观察和揭露,都是大胆的尝试。而作为真实取景地的里约贫民窟又增添了更为野性和厚重的笔墨。里约平民窟特有杂乱无序中的力量就是一切的美学也为众多影视作品所钟爱

美学表现与分析

《上帝之城》

《荒蛮故事》是由南美鬼才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执导,讲述了六个荒诞却又符合常理的小故事。这是一部多段式电影,影片中的六个故事都是独立的,在情节上它们丝毫没有联系,连缀整部电影的是一个主题——复仇。采用这种方式拍摄,能够将复仇的每一个不同面都展现给观众,每个人对于愤怒的底线不同,自然释放愤怒的方式也就不同。
它看似是一部喜剧片 ,以荒诞的、冷幽默的方式引发观众共鸣 , 但深入影片,每个故事都是现实世界的写照,都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的审视与批判。

《荒蛮故事》

巴西教育与卫生部大楼

现代设计演绎

设计人:勒·柯比西埃与尼迈耶

巴西教育与卫生部大楼开创了“板式”高层建筑的先河,使高层建筑的大家庭中逐渐出现了两种同样重要的类型。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被认为是巴西第一座重要的现代建筑。
这个项目请来了家喻户晓的建筑大师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作为全程顾问。城市规划大师Roberto Burle Marx也参与了露台花园的设计,而建筑首层外部的蓝白瓷砖壁画更是请了巴西著名画家Cândido Portinari设计完成。

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

现代设计演绎

巴西最负盛名的当代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以国际公认的现代主义设计改变了许多城市的景观。他终其一生寻求线条带来的美感,将艺术融入建筑,从而创造出自由而富有动态的“混凝土曲线美学”。
他坚持“美就是功能”的真理,作品极具非凡的个性特征,为世人创造出了带有女性气息的建筑乌托邦。曲线无疑是贯穿奥斯卡·尼迈耶一生的关键字眼,早在儿时起,他就对线条极为着迷。自由流动的曲线在尼迈耶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而后长达几十年的创作中,他始终追随着内心的召唤,用柔美的线条削弱钢筋混凝土的冰冷质感。极富想象力与轻盈感的特质使其建筑作品大放异彩。

巴西利亚大教堂

坐落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于1970年5月31日完工,教堂整体呈现双曲线型,16根抛物线状的支柱支撑起教堂的玻璃穹顶,远处看去好似变形的洋葱。

美学表现与分析

设计人:奥斯卡·尼迈耶

教堂大厅位于地面以下,内部最大为直径70米,这座现代化的教堂见证了巴西利亚这座最年轻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城市的辉煌。
巴西利亚大教堂是一座超现代化的建筑佳作,它是一座造型奇特的伞形教堂,既像罗马教皇的圆形帽,又似印第安人的茅屋。
   

巴西利亚大教堂

美学表现与分析

巴西利亚大教堂是巴西利亚闻名世界的景观,他迥异的风格区别于同时期的欧洲教堂。欧洲的教堂外表大多以各种浮雕装潢,教堂内阴森幽暗,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而巴西利亚大教堂一反传统,外形线条简洁,教堂内光线明亮、空间宽敞,体现着现代气息。

阿莱维斯 尼迈耶文化中心

美学表现与分析

奥斯卡·尼迈耶将其描述为人类的一个开放空间,是一个接受教育的地方,是一个文化交流和体验和平的地方。
这是尼迈耶在欧洲最重要的作品。不仅对于奥斯卡尼迈耶有重大意义,对于西班牙来说更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际文化中心是一个由白色、红色、蓝色和黄色四种色调装饰的建筑,主要由5个主题区域构成,即开放广场、礼堂、圆顶展厅、观光塔和多功能建筑。
开放广场是一个巨大的户外开放空间,用于举办户外文化活动,这就符合了奥斯卡·尼迈耶为人类提供开放空间的想法。

美学表现与分析

礼堂内约有1000多个座位,主要作为演唱会、电影院和会议中心使用。
圆顶展厅是一个用作展览的建筑,观光塔内内设有餐馆和鸡尾酒吧,让游客可边品酒边欣赏城市风光。

审计委员会 Tribunal de Contas

美学表现与分析

审计委员会是一座位于圣保罗南部,由 Aflalo y Gasperini 公司设计的巨大的建筑,建于1971年至1976年之间。这座建筑由四根大的混凝土柱子所支撑,允许自由穿梭到附近的 Ibirapuera 公园,这一建筑所表现的艺术自由与巴西由于独裁统治所经历的缺乏公民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NoeBernacelli

美学表现与分析

NoeBernacelli出生于秘鲁,从小就学会了欣赏艺术。他赞扬美丽的事物,致力于颂扬女性,而她们成为了他的主要灵感来源。他从十八岁来到米兰,设计思想也受到意大利的影响,而后回到秘鲁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NoeBernacelli,他获得了国际媒体的认可,曾亮相于巴黎国际成衣展、2014年巴黎世界时装周等。
该品牌于2007年在秘鲁创立,包括各种高级产品,从定制礼服、新娘系列、成衣系列、针织品系列,到手袋、皮带和鞋类等配饰。其质量获得国际认可。

NoeBernacelli的连衣裙以刺绣为特色,几乎每条裙子都绣有刺绣,他非常重视悬垂性。 17秋冬高级定制系列的礼服裙均以花朵为主题,并且大多数裙子都饰有精美的花朵刺绣。

美学表现与分析

裙子的轮廓以雅致的A形为主导,但不拘泥于身材。雪纺,薄纱,花边和其他面料的搭配恰到好处。系列的颜色是可变的,从浅粉红色到桃红色,大红色,酒红色,黑色,深紫色,再到希望的绿色。

NoeBernacelli的工作室最擅长于在薄纱,网眼和蕾丝等织物上穿上复杂的珠饰和刺绣。结合精致的刺绣和三维珠饰,裙子上的装饰图案立即显得栩栩如生。每条裙子都像艺术品一样美丽。

美学表现与分析

秘鲁设计师Noe Bernacelli 定礼服系列中,各种成熟的版型设计都让人眼前一亮,白色V领绸缎腰部扭结丝绸礼服,顺滑流畅的质地令人心动。而网纱刺绣花卉V领短款礼服和花边羽毛丝巾点缀,让这一切都是如此美好知性。

美学表现与分析

刺绣星月在薄纱高定黑白礼服之上,呈现出非凡的魅力。V领薄纱刺绣展露出若隐若现的魅力,而干练利落的西装外套搭配丝袜女人味更浓,V领飞鸟太阳刺绣礼服纯洁梦幻的质感,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网纱拼接蕾丝的造型极致精美,裙摆处的蓬松羽毛和网纱上的黑色蕾丝点缀,都让这一切如此绚丽,裙摆处的开叉设计和纷繁的裙摆层叠,让这一切又变得如此不同。幽暗浓烈的绿色调搭配碎花披肩外套,优雅复古的高调质感无法阻挡。

参考文献

[1]袁义浩.安第斯山的古文明[J].历史教学问题,1990(01):56-58.
[2]吕欣鑫.安第斯高原上的永恒——秘鲁印第安音乐概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4):143.
[3]华丹.电影《中央车站》的主题思想与艺术表达[J].湖北职业,2016,19(03):57-60
[4]谢占杰.魔幻的迷宫——论《百年孤独》的结构[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04):60-66.
[5]缪斯.多元化的拉美文学与拉美文化[J].芒种,2022(04):123-125.
[6]丁镜.黑色冷喜剧——《荒蛮故事》[J].戏剧之家,2019(23):116.

结束语

本杂志带大家领略了南美洲的安第斯文明,从查查文化、印加文化、莫切文化、帕斯卡文化等中学习南美洲的美学渊源及其特点,也了解了南美洲的传统音乐舞蹈、拉美文学思想和经典电影,最后欣赏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对南美洲的美学与设计有了一个大致的学习认识,但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学习还需阅读了解更多的文献与作品,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索这个大陆丰富多彩的美学与设计吧。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