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刊名称:圣贤文化教育图册(五)
发布作者:花开见佛
发布时间:2023-07-13
阅读次数:608
书刊简介: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由春秋!大爱能容顺逆!慈愿勇合圣道!圣贤文化教育!振兴精神文化!觉醒善良人生!让生命充满阳光!
其他信息:《圣贤文化教育图册(五)》电子宣传画册作品由花开见佛于2023-07-13制作并发布于FLBOOK电子杂志制作平台。FLBOOK是一款HTML5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画册制作平台,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刊作品。
阅读3D版
语
不要對他人有道德上的“潔癖”,因為這個世界上任何迷失的靈魂都未必幹淨。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隻有善良的心。
道德是讓我們學習的方向,而不是讓你用來綁架別人的。
如果真正的回觀自己所有的過去,誰能說自己生命中從來沒有過無知與過錯。
如果沒有曾經的錯誤讓自己反思,就沒有當下的成長與智慧。
智慧往往來自對過錯的認知與改正,如果認真審視自己的一切過往,也許自己也是半人半鬼。如果懂得了這些,對於他人就沒有了道德上的潔癖。
不用道德綁架別人就是放過自己,
不立自我觀念的執著就是解脫自己。
自己沒有道不能利益他人,
自己沒有德不能改變他人。
唯願是修,修行就是行願,
願圓滿修即圓滿,願滿佛即成。
一法不立、不立一法,生活中的行而不住才是隨順一如之道。
幸福就是知足與溫暖的感受,
懂得接受當下不妄求就是幸福的開始。
知足常樂,知足即是足知,
足知就是十分地了解自己,不與道違才能常樂,這才叫知足常樂。
孤獨求敗就是孤獨到極致才能打破我執回歸本來,就是接受當下的孤獨,就是人生最美的遇見。
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製約即是悟道,接受當下、隨順不執即是悟道,隻要能回歸一如就是悟道。
最美的遇見就是一如的本來,最美的回歸就是善良的覺醒,懂得隨順就是最美的遇見,懂得利他就是最美的回歸。
在對立觀念中,利他是為他人好;
在一如正見中,利他就是利己。
無我利他的善良帶著一如隨順的智慧
運用在生活中就是相應圓滿的修行之道。
何為念佛?念佛就是念利他、
念寬容、念放下、念平等。
有情還需有情度,即心即佛又如何;
無我利他是修行,隨順不執即是道。
修行中學到太多的道理,
但做不到真正利他給予,
學到的隻是圓滑,肯定做不到圓融。
嘴裏講著玄妙的道理,
生活中不能做到隨順通達,
就是聖理凡心。
人生不是一場苦行,而是一場修行。
人生中的“執著”讓我們的生命旅途成為一場苦行,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生活中心靈受傷的經驗就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相對的世界裏我們被觀念製約而迷失自我,在有限的時間隧道裏,計較太多就是對生命的一種褻瀆。
因為計較太多,從而錯過了本來的快樂。
我們都是為幸福而來,但是更多人卻痛苦而終。
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幸福解讀成了擁有,迷失的我們並不知道內心的放下才是人生真正的幸福。
放下是對自我生命的解脫,修行是對自我生命的回歸。
在苦難中懂得放下才是對生命正確的認知,
於磨難中看到強大的笑容才是對生命的解讀。
生命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人生是一場無執的曆練。
我們不能把握生命的長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接受是改變生命的寬度,放下是回歸自我的修行。
何為如如?不立知見、隨順不執、
通達無礙即是如如。
何為最勝功德?急人所急,
需人所需,即是最勝功德。
何為修行?生活中懂得跳出對立、
打破觀念的製約,
回歸一如的正見即是修行。
何為正知見?跳出對立執著的偏見、
回歸一如即是正知見。
何為法無定法?心無所立,法無所執,隨順為用,即是法無定法。
何為道德?道由德顯,德由道生,無道不能顯德,
無德不能成道,道德不二。
對立本一心,包容即一如,
不執即通達,不住即正見。
任何修行方法都是為了跳出對立的我執讓你契合一如之道,不被觀念製約就是回歸一如正見之道。
善惡本同源,不立即一心,
執著即對立,隨順即是道。
跳出對立,隨順不執、接受當下一個事物好壞對立的兩個觀念即是相應一如之道的圓滿。
凡夫與聖賢有多遠,一念善良;
執著與放下有多遠,一念隨順。
修行就是觀察內心的我執貪心,
心無執就通達,心無私就光明。
本來就是道無所道,有求就是背離道,
接受當下即是相應道。
任何修行方法都是為了跳出對立的我執讓你契合一如之道,不被觀念製約就是回歸一如正見之道。
何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生活中行而不執,做而不住,
其實就是應有所住而不生心的妙用道心。
生命的意義在於擔當奉獻,
生命的意義在於利他給予,
生命的意義在於隨順放下。
生命的意義不是你有多大權利,
而是在於你幫助了多少人;
生命的意義不是你有多少錢財,
而是在於你利益了多少人;
生命的意義不是你有多少智慧,
而是在於你解脫了多少人。
能感動人的是真誠,能溫暖心的是善良。
愛是生命的源泉,情是彼此的溫暖。
用愛溫暖世界,用情撒播善良。
生命的意義在於利他,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
“大道至簡”,
有執必落漸次,不立即是一如,
無求即是入道,隨順即是修行。
修行的秘訣不是讓你讚同對的,
而是讓你包容錯的,
做到順逆無礙
才是一如正見之道。
何為即心即佛?
隨順是心,利他為佛,
心佛不二,就是即心即佛。
有善良心沒有圓滿的智慧,
善良就會成為愚善;
有智慧沒有利他的善良,
智慧就會成為圓滑。
不要帶著觀念執著去改變世界,
隻要把自己的心點亮,
麵對的世界肯定也會被點亮。
其實我們的心無比的通達光明,
隻因為觀念的執著迷失了正見。
一念不生就是一念不執,不執著觀念的“生與有”,生而不執、念而不住,
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
修行成道要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懂得回觀自己的執著,
第二要做到隨順利他的給予。
心有福德就會相應福德,
如果用聰明算計得來的財富
就有可能成為你的災禍,
因為你不懂得福禍雙依,
心沒有福德,持物必慢,必招禍端。
如果懂得對自我生命的尊重,
就應該去探索、追尋、觸及那些心靈未知的東西,
通達對自我生命的認知,了解自心就是最美的探尋與旅行,就是對自我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覺醒在於感恩,
沒有感恩的心就沒有利他的心,
沒有利他的心就沒有善良的覺醒。
財富的豐厚不是為了滿足占有,
而是為了增加利他的力量。
地位的顯赫不是為了自大炫耀,
而是為了承擔更多的使命。
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
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
智慧的通達不是為了內心無憂,
而是為了帶動大眾的覺醒。
執著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
放下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
懂得奉獻利他,心中就會減少自私我執的煩惱。
無私利他的心多了,自私執著的心就少了,生活中糾結的痛苦也就少了。
無私讓你的內心通達光明,利他讓你的內心柔軟隨順。
無私的給予,讓你的人生更加光明燦爛;利他的奉獻,讓你的生命跟家溫暖祥和。
生活中做到利他的奉獻,就是大愛之心;
生活中做到無我的隨順,就是人生之道。
奉獻是無私的善良,利他是流動的溫暖。
善良無執,大愛無癡。
隻要你心中有了無私的給予,無論走到哪裏你的心都會光明;
隻要你心中有了利他的奉獻,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通達無礙。
生活中不執著好的結果
也不排斥壞的結果,
接受一個事物兩個結果
就是相應一如正見之道的解脫。
“即因即果”,有其果必有其因,
當下的果即是前麵的因,
當下的因肯定會有一個相應的果,
一切都是相應的,所以即因即果。
人一旦沒有德必受天譴,
會消減你的福報,消減你的健康。
修行就是培養利他給予的德,
德圓滿了一切就圓滿了。
心中沒有智慧,就看不到別人的智慧;
心中沒有善良,就看不到別人的善良;
心中沒有道,就看不到別人有道;
心中沒有德,就看不到別人有德。
自己苦過才能感受到別人的苦,
心善良了才能減少怨恨,更多地體貼他人,
痛苦的經曆往往會喚醒沉睡已久的善良。
修行就是把自私的念頭轉為利他的念頭,
利他的心多了,貪執的心就少了,
轉貪執心為利他心就是相應道的修行。
看一切事情要有深度,要有寬度,
深度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
寬度可以擴展我們的見解。
人類文明進化的真正意義在於
“感恩利他”,感恩是生命的回歸,
利他是善良的覺醒。
人格的高貴必須從善良開始,
圓滿的修行必須從利他開始。
講法不能離心,離心不是法,
講道不能離德,離德不是道。
謙卑的人總願學習他人的長處,
傲慢的人總會挑剔他人的短處。
生命的溫暖因你的善良而溫暖,
人生的精彩因你的奉獻而精彩。
學識的淵博不是為了征服別人,
而是為了看清自己的渺小。
無論你遇到誰都是為了成就你而來,
所有的人和事都是相應你而來的,
明白這些就是正見的智慧,
懂得這些就是自性功德。
安住其心才是最大的神通,
隨順不執才是真正的解脫。
人生的快樂不是擁有,而是放下;
修行的解脫不是放棄,而是隨順。
人生的智慧來自於經曆,
人生的圓滿來自於利他。
人生的成長來自經曆,沒有糾結就沒有智慧,沒有煩惱就不能成長。
人生碰到的坎都是曆練,有多少貪心就有多少煩惱,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障礙。
接受當下是隨緣的智慧,隨順不執是一如的正見。
人生所有的經曆都是為了超越自我,成長不僅要有隨順的智慧,還要有堅強的信念。
我們的煩惱與痛苦來自二元對立觀念的束縛,有執必有煩惱,有住必有障礙。
執著就是煩惱的根本,對立就是痛苦的根源,糾結煩惱的心靈就寫意不出通達的人生。
隨順不執,不被觀念製約,懂得接受當下就是人生的成長。
不被二元對立的觀念束縛,回歸一如正見就是找回自我的本來,就是超越自我的成長。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正在經曆什麼,隻要懂得接受,不被觀念束縛,就一定會看到重生的自己。
懂得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問題,
一切都是合理的,一切都是正常的,
懂得無我之道會減少許多糾結。
雙身像佛母代表慈悲、善良,
佛父代表智慧、隨順,
把利他的善良與隨順之道
運用在生活中
就是雙身合一圓滿的修行。
修行就是生活給我壓力我會越有動力,生活給我障礙我會越有智慧,難行而行才是道。
平常心即是道,
因為平常心即接受當下,
接受當下就是接受
一個事物兩個對立麵,
接受當下就是契合一如之道。
厚德載物,厚德是指能夠包容、不執,厚德載物就是能夠包容
生活中的一切順逆。
生活中如果想改變一個人,首先我們要懂得認可或體諒他的一些觀點與行為,這樣才能更好地溝通而不對立,要懂得“隨順當中不離改變,改變當中不離隨順”的圓滿智慧。
柔順如水,柔順是什麼?
柔就是不對立,順就是通達,
柔順如水就是像水一樣通達不滯。
《西遊記》中唐僧代表著取經的一個願,
“吃唐僧肉”其實就是承接唐僧取經的願,
願圓滿成佛即圓滿。
“吃唐僧肉長生不老”其實指的是契合唐僧之願成就佛道,所以傳言吃唐僧肉會成聖不老。
有缺憾才是圓滿,有遺憾才叫人生,
懂得接受圓滿與遺憾
對立的兩個觀念
就是一如正見的智慧。
一切修行都必須借
一如正見的智慧來觀照自己的貪執。
修行的法門中講靠他力,
是對初修行時增加修行的信心而已。
萬法唯心,因心而迷還需因心而悟。
一切解脫都是靠自心的解脫而解脫。
第一不要忘記感恩,第二要懂得隨順,
第三不要忘失利他,這就是修行的三大法寶。
讓自己的內心充滿善良的正能量,
懂得感恩利他就是相應道。
沒有做到擔當奉獻、無我利他就不能真正地相應道,也就不能圓滿修行之道。
想擁有美麗的人生就要塑造利他的心靈,人生的美都是由利他的心靈美而決定的。
想要擁有美麗的人生就要有利他的心靈,用奉獻利他的心就能改變自私我執暗淡的人生。
人生的美麗在於利他,圓滿的人生在於奉獻。
如果想擁有一個美麗的人生,就要懂得奉獻利他,不然淺薄的認知無法勾勒出美麗的人生畫卷,心靈的枯寂終究寫不出詩意的人生。
有了奉獻利他的美麗心靈,才能改變孤獨冷漠的生命,才能讓昏暗的生命更加溫暖光明。
正確的人生觀念不是你有多少成就,而是懂得奉獻利他,把利他的溫暖給予了多少人。
想要打造美麗的生命就要有一顆溫暖利他的愛心,用自己的愛心去溫暖更多人,就是圓滿自我的美麗人生。
修行的資糧就是隨順不執,
成道的資糧就是利他給予。
用貪執之心求道就是背離道,
用感恩之心求道就是相應道。
在對立執著中的自信是偏見,
相應隨順一如的自信是正見。
對一個執著的人不要妄用道心,
對一個無德的人不要浪費慈悲。
修行的最高智慧就是隨順,
解脫的最高智慧就是放下。
一塵不染就是不住一念,
不被觀念束縛的一如正見
就是心不染塵。
一個人如果沒有一如隨順的智慧,就不能更好地把奉獻利他入於生活。
有取舍的執著是我們煩惱的根本,
不執一切好與壞就是一如的正見,
接受當下的一切順逆是圓滿的智慧。
放下自我的知見與觀念就是放下我執,
打破觀念束縛回歸一如之道才是真放下。
讓無我利他就是沒有對立的善良,
就是奉獻利他的無私心,,懂得擔當奉獻、無我利他就是相應心性的圓滿。
能讓我們放下執著的是隨順,
能讓我們覺醒善良的是利他。
如果要相應道就要懂得隨順,
如果想要解脫就要懂得放下。
出離就是出離自我的貪心與執著,
真正的出離就是跳出對立、打破貪心執著的觀念、契合一如之道。
修行任何法門都是為了讓我們跳出對立、
打破知見與觀念的束縛。
任何法門目的都是讓你放下什麼,
而不是得到什麼,這就是萬法皆是方便,
所以法無定法,不立一法。
正見的智慧就是要學會放下
取舍之心,取舍就執著,
執著就會有糾結與煩惱,
放下取舍的執著,接受好與壞,
就是一如的圓滿。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諸多的逆緣,懂得接受就是成長。
把不合理的事情轉成合理的接受,就是成長的智慧。
人生的風雨經曆不是讓你痛苦,而是這些經曆讓你變得更堅強,讓你懂得放下的智慧。
逆緣的出現不是讓你煩惱,而是讓你成長。得之坦然,失之淡然,懂得接受當下就是成長的智慧。
隻有經曆磨難才會變得強大,人生如果不經受困難痛苦的錘煉,心永遠不會強大有力。
沒有逆緣就無法讓內心強大,人生成長的道路該受的委屈一點不能少,該走的路一步也不能少,該摔的跟頭一個也不能少,陽光總是在大風大雨之後。
通往成功的路途,困苦與傷痛一點都不能少,隻有你經曆領悟得足夠多,才有能力在麵對任何逆緣時保持平靜與安定。
打坐修行不是身坐,而是心坐。
生活中跳出對立、不受觀念
的製約就是一心不亂,
不亂一心就是真坐。
圓滿的心就會看到圓滿的世界,
圓滿的世界就是圓滿的心,
心圓滿一切圓滿。
為了自我的貪心叫執著,
為了利他的奉獻叫精進,
這就是執著與精進的分別。
人生的煩惱來自於執著的障礙,
生命的痛苦來自於善良的缺失,
隨順是生活的解脫,
善良是快樂的根本。
當你的人生沒有太多對立執著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通達;
當你的行為讓別人感受到溫暖時,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光明。
自然隨順就是道,擔當奉獻就是德,
把自然隨順、擔當奉獻運用在生活中,
就是相應道的修行。
放下他人的是非對錯,
不被自我的觀念束縛
就是真解脫。
想要放下難舍,
就要懂得用利他轉變我執的貪心,
想要放下執著,
就要懂得用隨順打破觀念的製約。
一念隨順不執即是道心,
一念奉獻利他即生喜樂。
大愛是無私的善良,
利他是流動的溫暖。
萬法唯心,心淨一切淨。
所有的法門都是為了回歸
清淨一心,所有的法門都是
為了讓心回歸淨土而設的方便,
心淨則國土淨。
人生的風雨經曆不是讓你痛苦,而是讓你成長。
這些經曆讓你變得更堅強,
把不合理的事情轉成合理的,
接受就是成長的智慧。
人生的每一份快樂,
都來自心靈的放下;
人生的每一份幸福,
都來自生命的知足。
如如不動就是通達無礙、不執一法、不亂一心的一如正見。
給希望留一點升騰的餘地,
給單調留一點飽滿的空間,
其實最好的境界就是
花未開全月未圓。
“觀照”就是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是住在自私上還是利他上,
自私會讓你貪心執著,
利他會讓你相應解脫之道。
生命的溫暖因你的善良而溫暖,
人生的精彩因你的奉獻而精彩。
生活中你感覺已經付出了很多,但還是沒有成功,這時你不可以氣餒,也許你需要付出更多來紮根。
想要的一切為什麼遲遲沒有到來,就是因為付出得還不夠多,思想還在飄,心還不夠踏實,不懂得怎麼去紮根成長,也就不懂得成功之道。
不要羨慕別人的成功,不懂得紮根就認識不到自己的缺失,就無法成長與成功。
有一天,自己的能力與自我的需求達到平衡時,不妄求任何事情,做到坦然自若,知足常樂,就能綻放自我的光彩,這就是紮根與成長的智慧。
聰明必被纏縛,我執必被障礙,
不執即是解脫,隨順即是通達。
不離當下、不違道心、隨順為用
就是接受兩邊回歸一如的正見。
動則行雲流水,靜則意定神閑,
這就是動靜一如是智慧。
跳出對立打破觀念才是一如的智慧,見相不執、隨順不住才是正見的修行。
習慣於無私地給予,才能增長隨順的智慧,
相應生活中的利他,才能長養無限的福德。
念念貪求是自心的缺失,
念念利他是自心的圓滿,
心圓滿一切就會圓滿。
孤獨到極致就是快樂,
孤獨到極致是接受當下一切,
放下孤獨的觀念,也就是打破觀念的束縛回歸一如正見的極致,
心無所求時就是快樂。
放下對立觀念的執著,
用隨順的智慧打破觀念的製約
就是相應一如之道。
用自己的觀念執著地
改變別人的思想就是對立,
對立即是障礙,
隨順不執才是對他人最好的
幫助與改變。
幫助人需要隨順的智慧。
指正一個謙卑的人,他會感激你;
糾正一個執著的人,他會怨恨你。
自己選擇的事,再難也要做下去;
自己選擇的路,爬著也要走下去,
這就是大願大行的決心,
有了決心,才能成就道心。
法無定法,道無所道。
法失去善巧,就是觀念而不能度人;
道失去隨順,就是束縛而不得通達。
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為了改變
我們的觀念與認知,
讓我們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束縛,
回歸一如正見之道。
自己沒有道不能改變他人,
自己沒有德不能感召善緣。
146
人隻要有德,任何事情都會通達無礙,
因為心圓滿,所以一切事情都是圓滿的。
要懂得學習他人的長處才能成長,
要懂得推翻自己的觀念才能改變。
修行是利他的給予,入道是隨順的不執,
念念利他才能解脫,念念隨順才能放下。
當你遇到一件已無法解決的事情,甚至已經影響到你的心情與生活時,何不停下腳步給心靈一個放鬆的時間,讓心中的糾結得以平息。
人生中痛苦與煩惱的突然而至,也許是讓你改變思維方式重新認識自己的時候。
也許是讓你換種方式或換個角度,讓你重新改變對人生方向的認知與生命軌跡。
當你把得與失當作人生的經曆來看時,你就會放下很多。
生活中如果太執著得失,就是自己與自己過不去,若懂得這些,事情便會變得簡單了很多。
我們的生命中總會有許多迷茫與挫折,其實那不是路的盡頭,隻是在提醒你,應該讓愛心帶著你轉彎了!
如果執著讓我們走的太快,就要停一停,等候愛的靈魂跟上來。
人生的煩惱來自於太多的執著,
生命的痛苦來自於善良的缺失。
隨順是生活通達的智慧,
善良是人生圓滿的根本。
懈怠的修行人總為懈怠找理由,
不為生死找方法,這就是下根人。
一句話因為有人聆聽,也就有了相知;
一段文字因為有人懂,也就有了共鳴。
心燈點亮了,一切黑暗就沒了,
因為光明不用與黑暗去爭。
自私自利的執著就是懈怠迷失,
擔當奉獻的執著就是精進勇猛。
有人的地方煩惱多但是好修行,
沒人的地方清淨但是難修行,
沒有對境就不能以緣煉心,
許多聖賢都是經曆紅塵煉心後而成就。
修行中“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就是一如正見。
因為沒有“是否”的偏見執著,
所以接受當下“是山是水”的觀念,
就是回歸一如之道的正見。
越執著道理的人,
就會成為觀念的奴隸,
因為執著道理就會失去隨順的智慧,
被相所轉就不能相應道。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觀念,
一個無私利他的念頭
就是一個圓滿的心念,
念念無私就是念念光明,
念念利他就是念念相應道。
一個有正見信仰的人,
肯定會有信念和責任,
有了信念與責任才能擔當更多。
修行就是看自己的心,
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執著,
觀照自己的心有沒有方下
才是修行的開始。
智慧就是隨順,悲心就是善良,
讓善良帶著隨順入於生活
就是智悲合一圓滿的修行之道。
隨順一如是智慧,善良利他是動力。
善良夠了就是門,善良不夠就是檻,
隻有善良的給予和隨順的利他
才能圓滿修行之道。
不殺生是對治貪嗔癡,
也是對生命極致的尊重,
尊重生命就是善良的覺醒。
道理沒有高下,爭執即是對立,
隨順即是一如。
修行就是起心動念看善良,
為人處事看德性。
圓滿的心就會看到圓滿的世界,
圓滿的世界就是圓滿的心,
心圓滿一切圓滿。
自心不障,外相不礙。不執善惡,
即是隨順。不住觀念,即是通達。
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製約
即是一如正見之道。
把自己抬得過高,別人也未必仰視你;
把自己放得過低,別人也未必輕視你;
沒有人是完美的,無須遮掩自己的缺失,坦坦蕩蕩反而讓自己更自信。
謙和是一種品德,也是一種智慧。不是他人的錯誤太多,而是自己的執著太重,與其埋怨他人,不如改變自己。
做人要懂得抬頭,更要懂得能低頭。
一仰一俯之間,不僅是一個姿勢,更是一種品德。
管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踏實是最大的智慧。
人生無須追求太完美,缺失亦是本來的風景;
別把失去看得過重,放棄其實是另一種擁有。
不要經常羨慕他人,心踏實了,相信屬於你的風景就在下一個拐角處。
懂得自我的踏實之美,踏實讓你更自信,做回本來的自己,綻放出自我的美麗風采。
修行不是你能講多少高深的道理,
而是看你在生活中是否能做到包容與隨順。
隻要你擁有隨順的智慧與善良的寬容,
你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會吉祥如意、通達無礙。
一切因心而迷,還需因心而悟。
一切因執而立,還須隨順放下。
人生有多少對立,就有多少糾結。
人生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煩惱。
讓人信服的不是語言,而是利他的善良;
讓人解脫的不是道理,而是隨順的智慧。
平常心決定飽滿的心態,
利他心決定圓滿的生命。
人間的百般洶湧總有來由,
命中的萬般曆練皆是造化。
對一個越挫越勇的人來說
磨難逆境都是成功的資糧,
磨難逆境達到了極限
就自然會選擇接受,
就是否極泰來。
幸福的根本不是想要改變他人,
而是懂得隨順;
圓滿的根本不是執著他人沒有錯誤,
而是懂得包容。
真正的風平浪靜,總是在大風大雨之後;
真正的隨順大定,也都是在痛苦糾結中曆練出來的出來的。
如果不接受困難與痛苦的錘煉,
我們的心就沒有接受順逆的包容。
真正的高貴來自品德的高貴,
擔當奉獻、無我利他
是最高貴的品德。
在天為道,在人為德;
懂得隨順就是道,懂得利他就是德。
把自己無私的奉獻出去,
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眾生就是圓滿的修行之道。
用隨順的智慧跳出對立,
用善良的包容打破我執
就是相應道的修行。
回歸一如之道就是不被相所轉的正見,
把正見不執運用在生活中就是隨順之道。
回歸一如之道就是八地菩薩的正見,
生活中的隨順之道是十地菩薩的平等覺。
修行就是改變自我的執著,
勇敢地自我批判才是修行之始。
所謂的加持就是讓對方得到解脫的認知,
或者讓對方感受一種善良的溫暖
就是真正的加持。
修行不需要太多的理論與道理,
能把一句話做到做好就是真修行。
修行就是時時觀察自我的執著,
放下自我知見的執著就是修行的解脫。
對一個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
也許應該換一種方式來麵對,
也許應該讓愛心帶著你“拐彎”了。
一個人真正懂得學習的時候,內心是極其謙卑的,能發現自己不足的人就會懂得學習別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欠缺。
有一天你隻有真正想學習了,才會理解聖賢人講的“隻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因為願意改過求知的你根本就顧不上看壞樣子,根本沒有心思去關注負能量的東西。
你向往的都是善良正能量的人,你看到的也都是有智慧的人,你渴望學習的心也會與善良智慧的人相應,就會與有正能量、善良的人同頻共行。
你具有謙卑好學的認知,很快也就會成為一個善良、有正能量的人。
用貪執心讀聖賢經典就會背道而馳,真正的大智慧都是從擔當奉獻、無我利他中而來。
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人與人的世界,
生活中肯定會遇到很多糾結與煩惱,
所有的逆緣都是讓我們學會接受,
所有的順逆都是讓我們成長。
通達道理隻是知見的住著,
把隨順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才是道。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肯定會遇到很多障礙,
但是必須越挫越勇,
把壓力當成動力這就是勇猛精進。
誘惑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我們隱藏著一顆貪執渴望的心,
不渴望的東西永遠靠近不了自己的靈魂。
生活中遇到問題
要懂得先分散再轉移,
這就叫化解,
就是以大化小、以小化了,
這就是道的智慧。
這個世界就是人生的考卷,
生命中遇到的一切都是考題,
有執著就有煩惱,有住著就是障礙。
生活中為什麼我們會遇到太多的糾結與煩惱,
就是沒有接受與隨順的智慧,
如果懂得接受與隨順,
你的生活就會通達無礙。
接受當下就是隨順的智慧,
執著越多煩惱糾結也會越多。
生活中如果能讓自己站在一個無私利他的高度看問題,時間久了你就會有一個正能量的思想觀念。
生活中如果能站在奉獻利他的角度上,你光明的思想就會吸引很多人,利他的善良也會溫暖很多人。
人生的見解高度,取決於你遇到多少無私利他正能量的人。
人生的思想高度,取決於你讀過多少聖賢的書。
廣學多聞、謙卑求知,會讓你的人生見解高遠,思想通達。
書中的智慧與人事的反思,會讓你的精神世界與人生方向燦爛光明。
人生就是要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人生就是要懂得無私利他才能覺醒自我的善良。
思想決定人生的高度,
善良決定生命的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