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刊名称:圣贤文化教育图册(四)
发布作者:花开见佛
发布时间:2023-07-13
阅读次数:907
书刊简介: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由春秋!大爱能容顺逆!慈愿勇合圣道!圣贤文化教育!振兴精神文化!觉醒善良人生!让生命充满阳光!
其他信息:《圣贤文化教育图册(四)》电子宣传画册作品由花开见佛于2023-07-13制作并发布于FLBOOK电子杂志制作平台。FLBOOK是一款HTML5电子杂志、电子书刊、电子画册制作平台,使用FLBOOK可以快速制作和发布电子书刊作品。
阅读3D版
语
懂得感恩是做人的第一步。
如果連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不能感恩,又如何能利益他人?做人的第一步就是感恩。
懂得感恩,心才會柔和;
懂得感恩,才會理解他人;
懂得感恩,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溫暖;
懂得感恩,才能與陽光同在;
懂得感恩,內心的善良才能覺醒。
哪怕幫助過我們一句話的人,
我們都應該去感恩。
因為這一句話就是我們成長的階梯,沒有這一句話我們就無法爬上另一個階梯。
請記住,不管是誰對我們有恩,都一定要想辦法報答。
假若暫時不能報答,也應該把內心的感激告訴他。
修行不是喊口號,要落到實處去做,
“六度萬行”不是名詞,
而是要勇於奉獻擔當。
“萬法皆空”不是觀念的空,
是隨順不執的一如,是通達不住的正見。
心靈受傷的經驗就是智慧,
懂得接受就是智慧,
懂得隨順就是智慧。
做一件善事並不能稱為是慈悲,
要看你的心是不是念念都是善念。
功德大小不取決於施舍多少,
要看你的心是不是
念念都在利益大眾上。
相應道不取決於念經咒的多少,
而在於是不是用感恩心、
奉獻利他的心在念。
有了甘願為眾生做牛馬的心,
才能打破我執,覺醒利他的善良,
才能相應圓滿的修行之道。
“千萬劫以後,迷失的你若回頭,
第一眼看到的肯定是我,因為你在我就永遠會在”
這就是大願的精神。
佛說:因為我太愛你,
才為你設了那麼多戒律,
因為戒律是你解脫的方便。
如果不去執著對比,大小、多少、美醜又與己何幹,煩惱來自於對比與執著。
隻有體會到失去的太多時,
才能去真正懂得珍惜當下,
才能真正明白知足在當下。
障礙對上根人來說是修行的動力,
對於下根人來說是不精進的理由。
障礙修行的不是經典太難,
而是道心不足,
是懈怠關閉了成道之門,
因為懈怠是貪嗔癡慢疑的保護傘。
你告訴我你很煩惱、很痛苦、
很鬱悶、很憂傷、很空虛、很孤獨,
其實是你想告訴我你還活着。
其實正因為有了這些才有了豐富多彩的人生,懂得接受當下才是回歸最美的自己。
上根人與下根人的區別:
本來就沒有上下根人之分,
上根人有一千個理由去行去做,
下根人有一千個理由不行不做。
修行中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是你的障礙;
你的內心想貪什麼,
命運非得讓你付出什麼。
所以生活中的一切相遇都是讓你經曆,
不是讓你貪執,懂得放下就是相應修行之道。
感恩是一種知足,感恩是一種認同,
感恩是一種哲學。感恩是生命的靈魂,
感恩是最大的富有,感恩是最大的開悟。
感恩是相應道的契合,
感恩是自我的一種修為,
感恩是自我善良的覺醒,
感恩是懂得真正生命的開始。
感恩是一種品德,減少了我們生活中的對立;
感恩是一種祥和,融化了我們不期而遇的怨念。
感恩是生命的血液,感恩的心流動着生命的溫暖。
感恩是人生的智慧,讓我們少了些執著,多了些快樂。
沒有隨順的智慧無法溝通,
沒有利他的善良無法共鳴。
施舍的目的不是為了功德,
而是轉變我們的貪心執著,
有了真正利他心才是功德。
讓隨順入於生活就會減少對立,
讓善良入於生活就會懂得柔和。
“戒”的真實作用是讓你
打破我執心,回歸本來的善良。
感恩是自我善良的覺醒,
恭敬是無我不執的隨順,
感恩與恭敬都是成道之本。
“盛氣淩人”,“盛”在哪裏,
在高處,“淩”也是在高處。
盛氣淩人的時候,總是氣血上浮
聚而不下,容易得病。
為什麼我們生活中會有糾結?
就是執著兩個觀念的對比,
執著得失就會被“得失”觀念束縛,
所以糾結來自觀念的執著。
家庭是我們的第一道場,
想利大家,先利小家。
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不離修行,
道就在當下,生活就是道場。
如果割舍不掉浮躁的貪執,
就永遠不能踏實下來。
死了那顆求聖棄凡的貪求心,
懂得不外求才能安住當下,
回歸一如之道的正見。
一念圓滿,麵對的世界都會相應圓滿;一念成道,麵對世界的一切都在道中。
生活中隻知道進不懂得退,
往往會兩敗俱傷,
懂得退是為了更好的進,
以退為進是生活中隨順的智慧。
“隨順當中不離改變,
改變當中不離隨順”
就是圓滿的智慧。
修行之道要靠德相應,
道由德顯,德由道生,
沒有德就不能相應道。
明心和見性開悟不同,
明心是道理觀念的通達,
明心仍被自我的知見束縛,
並沒有得到解脫;
見性開悟是跳出對立、
打破觀念的製約,
懂得觀照才是相應修行的開始。
要想改變他人先要改變自己,
自己安定才能安定他人,
自心通達才能改變他人,
懂得隨順不執才能更好的利他。
修行最大的敵人就是執著,
打破我執就沒有對立,
沒有對立就是無敵,
無敵就是通達無礙,
就是回歸一如之道。
沒有圓滿的心就沒有圓滿的道,
沒有圓滿的道就沒有圓滿的人生,
把利他的善良運用在生活中
就是圓滿的生命。
什麼是眾生?
我們的生命就是由
很多個念頭疊加而成,
我們每個生命都是念頭的合成,
一念一生,眾念即是眾生。
感恩是生命的呼喚,感恩是生命的回饋,
懂得感恩是重生的開始,一切溫暖來自生命的感恩。
感恩父母的愛,也許多了些嘮叨,但這是最無私的愛;
感恩愛人的陪伴,也許多了些吵鬧,但他是你一生的陪伴,讓你少了許多孤獨;
感恩子女的到來,也許多了些負擔,但是他們給你帶來許多歡樂。
感恩生活中的磨難,也許多了些傷痛,但是也讓你學會了許多堅強與擔當;
感恩生命中相遇的人,也許多了些瑣事,但是也讓你簡單的生活多了幾分色彩。
感恩風雨的人生,讓我們懂得珍惜一切相遇;
感恩喧囂的紅塵,讓我們懂得在困苦中學會成長。
感恩生命的相遇,感恩一切的到來。
隻要擔當奉獻、利他給予
付出得足夠多,就能打破貪心我執,就能跳出對立的執著,
開悟就是一個念頭的事,
一轉念就能開悟。
看不透人生是一種悲哀,
看透人生是另一種悲哀。
一個人一旦看透了人生,
你的人生就是孤獨的,
你的生命也許會充滿許多傷感與感悟。
感應道交就是有感而應。
先有了共鳴才能有感應,
有了感應才能與道相合。
相應正見之道
彼此契合一如就是道交。
最大的智慧就是因果,
惡心嗔恨招惡果,
善心利他招善果,
懂得即因即果、即心即果、
萬法唯心、不昧因果就是最大的智慧。
心有對立,即有生滅。
心無對立觀念,
即無生死;心不住念,
即是一如正見之道。
因為心有了對立觀念,
就有了二元對立的距離。
有了二元對立就是迷失,
就是被對立的觀念束縛。
心無對立就是回歸一如之道。
善念與善心不同,
善念隻能體現在
某一件事上,
善心是念念善良。
大戒無戒,以善良為戒,
善良就是無私利他,
以善良為戒,
就是以無私的利他為戒。
人生的圓滿,就是體會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其實人生有三分快樂、
三分痛苦、三分糾結、
一分孤獨,學會接受當下
就是美麗圓滿的人生。
擔當奉獻、無我利他
就是修行的無上咒,懂得奉獻利他才是真正的修行。
承認自己無能,接受自己無能,
心才能踏實下來,才能找回本來的自己,
懂得接受當下的智慧才是最美的遇見。
明心與見性不同,見性與成佛不同。
明心不等於見性,見性不等於成佛。
明心隻是道理的通達,見性就是開悟,
是相應一如正見之道,
起用一如正見之道就是隨順之道,
用善良的心起用隨順之道,
才是圓滿的修行之道。
與願相應,念念利他給予
就能打破我執貪心;
與道相應,念念隨順不執
就能契合一如之道。
經曆即是智慧,隨順即是修行,
一切的出現都是人生最美的相遇,
接受當下就是人生最美的經曆,
隨順當下就是生命的圓滿。
隨緣不是被動的不行不做,
而是隨順主動的利他。
入緣而隨緣,才是隨緣不變的一如正見之道。
即因即果,即心即佛,
心圓滿了佛就成了。
修行的因地圓滿了,
我們的果地也就圓滿了。
感恩生命中的老師,是他教會了你很多知識,豐富了你的人生。
感恩生命中的老師,是他讓你懂得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真諦。
老師是你生命中的明燈,是他讓你懂得感恩是生命的開始,是你二次生命的重生;
老師是你生命中的引路人,他用無私覺醒了你的善良,讓你懂得尊重生命中的一切。
老師是你生命中的溫暖,老師是你生命中的陽光。
老師是你智慧的源泉,老師是你本性的覺知。
無師即無恩,無師即無智;無師即無德,無師即無道。
人定勝天,從人的智慧上講
能戰勝一些天災,
從因果上講如果人心向道,
人心有了德,就能改變先天之因果,
也就是人能改變命運。一切因心而變,
改心就能改天道之因果,
就是人定勝天的智慧。
修行是一如的智慧,
修行是正見的解脫。
有些人認為能吃苦就是修行,
其實吃苦的多少與成道並不是成正比,
吃苦隻能說明精進勇猛,
隻能成為修行的資糧,
不能成為成道的根本。
生命的光明在於奉獻,
生命真正的價值就是利他,
願意奉獻利他的心就是佛心。
生活中懂得感恩就是修行的開始,
生活中懂得利他就是相應道的開始,
你越懂得感恩利他
就會越快地相應修行之道。
心有所執,必有所障。
生活之中放不下什麼,
什麼就是你的障礙。
煩惱是因分別而來,
智慧也因分別而來,
因分別而執著即是煩惱,
知而不住即是解脫的智慧。
為什麼見性開悟後還會迷失?
修行是向心內觀,
觀照自己的執著與住著
就是修行的開始。即使你能見性,
如果不能綿密地觀照自我的起心動念,
一念貪執就會迷失,一念住著就會墮落,
這就叫悟後迷。
什麼是一門深入?
一切法由一心之門流出,
見自本性之門回歸一如之門
以後的修行才算是一門深入。
一門深入並不是指深入哪個法門,
而是用回歸一如心門的清淨自性
來觀照觀念的執著,就是一門深入的修行。
對立即是執著,
執著即是障礙,
跳出對立就是一如正見,
把隨順不執入於生活就是修行的開始。
一切心內心外的知見和觀念
都稱為“相”,
跳出對立的相、不受相的製約,
就是破了所知障,
就是回歸正見一如之道。
佛號本來是一如,
念佛本來就是念佛,
念佛不求他念
才是相應一如之道的念佛。
中庸其實並沒有一個
“中庸”的觀念存在,中庸就是告訴你
不要偏執,不執兩邊即是中庸,
接受一個事物兩個對立觀念即是中庸,
回歸一如正見之道即是中庸。
生活中的我們會有三種人生觀念。
一種認為:人生是為了享受快樂;
二種認為:人生是為了承受痛苦;
三種認為:人生是既接受生活帶來的磨難,又享受生活賜予的幸福!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觀念是人來到世間享受快樂的,其實享受快樂的同時也躲不掉痛苦,因為快樂與痛苦是俱生,享受快樂與承受痛苦都是一念執著。
人生隻是經曆,並不是讓你選擇,有執著就會有痛苦,用平常心接受快樂與痛苦就是生命圓滿的智慧!
感受上天賜予的一切,用歡喜心品嚐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就是人生的智慧。
平常心決定飽滿的心態,歡喜心決定圓滿的生命。
人間的百般洶湧總有來由,命中的萬般曆練皆是造化。
痛苦與快樂隻是執著的一念,隨順不執就是人生的幸福,接受當下就是圓滿的智慧。
一句佛號一聲心,聲聲佛號聲聲心,
佛心就是利他給予,
念念利他給予就是真正的念佛。
站在二元對立的世界裏看問題
就會有我執煩惱,
站在一如正見的角度上看問題
就是解脫的智慧,也就是見性開悟。
有智慧沒有信仰就是狂慧,
有信仰沒有智慧就是愚癡,
智慧與信仰是圓滿修行之道的根本。
我們每一天都能利他,
我們每一念都能利他,
就等於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念佛,
都在相應道,這就是真正的修行。
隨順到不執就是沒有對立,
利他到無我就是修行之道。
站在一如正見上看一切人和事
都是為了我們回歸正見之道而來,
一切順逆緣煩惱痛苦的經曆
都是為了我們覺醒善良而來,
這就是心悟道一切悟道、
心成佛一切成佛的智慧。
道是隨順不執,法是一法不立。
如果執著道,道就是障礙;
如果執著法,法就是束縛。
所以道無所道,法無所法。
一切行而不住、用而不執
就是修行的正見之道。
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製約、
不被觀念束縛,契合一如正見
就是如如不動的根本。
一切奉獻擔當、利他給予
必須建立在自我能力的範圍之內,
沒有智慧的奉獻擔當、利他給予
也許會成為自己和他人的障礙,
沒有通達的智慧就沒有圓滿的利他。
老師的境界決定學生的境界,
老師層次高低
決定了學生悟道的快慢與層次的高低。
世界本來是圓滿的一如體性,
由於我們用二元對立取舍的心
來看待這個世界,
所以這個世界有了一半的殘缺,
自心圓滿一切圓滿。
用貪執之心求道就是背離道,
用感恩之心求道就是相應道。
真正的修行就是
觀照自己的私心與利他之心,
私心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
利他之心就是以無我為中心的利他,
無我利他就是相應道的修行。
修行中最大神通就是跳出對立、
打破觀念的束縛,一如正見的心通
才是最大的神通。
共願共生就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站在一如正見上看
我們就是一體的共生,
有了同一個利他的心就是共願,
所以我們是共願共生。
人生所有的經曆都是學習,人生所有的順逆都是曆練。
我們不但要接受讚揚,還要學會接受批評。太好強就很難麵對失敗,太渴望自己必須優秀,就難以麵對外界的批評與否定。
我們需要允許自己無能、允許自己失敗,這樣才會讓自己從執著當中柔軟下來,從焦慮當中解脫出來,從懦弱當中強大起來。
爭論隻是害怕被孤立,辨解隻是內心懦弱的表現,隻有坦然地接受當下真實的自己,把心踏實下來,我們才能夠用平常心接受和麵對這個世界。
我們需要認識到自己其實很平常,也可以很平常,也能做到很平常。
其實所有的人生經曆都是學習的一種因緣,我們若能心甘情願地接受所遇到的一切順逆,就不難慢慢化解心頭的種種糾結與煩惱。
我們隻有認識到自己很平常才能懂得更好地學習,才能讓自己謙卑踏實,才能讓自己更自信、更強大。
大事盡力、小事盡心,
大事隨緣、小事隨順,
小事做好了,大事也就能做圓滿了。
心執著越輕,一切物質也就越輕;
心沒有執著,一切物質就回歸本空。
其實一切物質都是本空的光,
有了彼此的執著就有了彼此障礙,
沒有執著就沒有障礙的一體之光。
功德並不是有個“功德相”
不可以執著,它隻是一個擔當奉獻、
無我利他的願心。
我們總是希望好的事情長久,不好的事情沒有。被好壞、大小、多少的對比所束縛就是煩惱的根本,
接受一個事物的兩個結果,
不執兩邊就是一如解脫的智慧。
一個有正見智慧的老師,
會用善巧方便
讓你打破知見與道理的束縛,
讓你舍理入事
更快地相應修行之道。
真正的信仰不是祈求神佛能
給你帶來什麼,而是信仰神佛
的善良思想,讓自我的心承接了
神佛的善良思想就是真正的信仰。
家庭是你修行的第一道場,
家庭中的隨順是一種修行,
隨順是一種平心的智慧,
心不平就不能家和,
也就沒有平天下的智慧。
多一份利他的善良,生命就多一份寬容;
多一份無私的奉獻,生命就多一份溫暖。
生活中少一份執著,人生就多一份隨順;
生活中少一份對立,人生就多一份通達。
我們要有隨順不執的智慧,
才能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製約,
才能相應一如正見的無生法忍。
生活中的執著越多障礙就越多,
想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的執著,
改變可以改變的,隨順不能改變的
就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生活中所有的糾結
來自貪執,不懂得放手就是障礙,
學會接受當下就是人生解脫的智慧。
幸福沒有標準,
每個層次的人
對幸福的認知都不同,
幸福隻是自我的一種認知與感受。
生活中要懂得中庸的智慧,
接受一個事物好壞的兩個可能
就是中庸一如的智慧。
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讓我們
學會接受的,而不是讓我們煩惱的,
其實這個世界就是一個考卷,
執著就是障礙,住著就是煩惱,
放下就是解脫。
明心舍不掉道理,見性舍不掉悟痕,
執著即是束縛,住著即是牽絆,
有執即是障礙,有住必是死穴。
明心就是自我思維觀念的通達,
明心就是執著了“不執著”與“放下”的
道理,其實還是被二元對立的觀念束縛。
所以明心不是開悟,
開悟是跳出觀念的束縛、回歸一如的見性。
如果你不懂得愛,也就找不到愛。
如果你不懂得愛是什麼,也就不知道愛什麼。
如果你不懂得愛,你生命曆程裏找到的肯定都是怨與恨,而不是愛。
如果你不懂得愛,愛就不屬於你,愛不是占有與把控,愛是相知,愛是給予。
如果你用執著的心索求愛,屬於你的就是痛苦與煩惱。
如果你不懂得愛是溫暖、愛是給予,你就不會愛,也就遇不到愛。
因為懂得愛,就不會執著外在的模樣;
因為懂得愛,就會有彼此共鳴的思想。
因為懂得愛,就會知道愛是彼此的溫暖;
因為懂得愛,就會知道愛是彼此的尊重;
因為懂得愛,就會知道愛是心靈的相望。
如果你能懂得愛,就會讓心彼此感動,就會讓愛永遠相隨。
沒有利他給予
就打不破貪心我執的觀念,
就無法相應修行之道。
懂得接受才能平常,
接受自己的平常,
心才能踏實下來,
有一顆平常心
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不執即是通達,有執即是障礙,
一切障礙都來自
對立的執著與觀念的束縛。
道原本就在,
隻是因為我們執著觀念
而迷失了道,
不執即是解脫,隨緣即是放下,
道在當下,隨順不執即是道。
道離開利他的信仰就是道理,
沒有感恩心就不能覺醒善良。
契合了一如正見就會明白:
全世界所有的人和事
都是為了成就我們而生,
在平等覺見地上就是他我不二,
所有順逆都是為了讓我們悟道而來,
我們應該感恩生命中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
人間的百般洶湧總有來由,
命中的萬般曆練皆是造化。
修行最高智慧就是因果,
最高的科學也是因果,
一切都是平衡的,
一切都有因即有果,
心動一切動,即因即果
才是圓滿的宇宙規律。
定不是求來的,
跳出對立觀念之束縛,
做到隨順不執就是定。
真念佛就是
念無執、念無求、念無念、
念隨順、念歡喜、念利他,
就是彌陀念彌陀。
生活中一法不立、不立一法,
不受觀念束縛、
行而不執才是隨順一如之道。
跳出對立、打破觀念的束縛,
心不受觀念的製約,
不被相轉就是心能轉物,
心能轉物就是正見之道。
智慧沒有愛相伴,
智慧就沒有靈魂,
道理沒有愛相伴,
道理就成為觀念。
生活中的貪心與執著,
必須用利他給予來改變,
生活中的煩惱與怨恨,
必須用隨順不執來化解。
小我轉大我就是把所有利他之事情
當成自己的事情,
心甘情願的擔當奉獻、無我利他
就是相應心性的圓滿。
家庭的祥和要懂得溝通,
溝通不離對他人的隨順
是保證家庭祥和的根本,
隨順是化解彼此觀念的對立、
保證家庭祥和的智慧。
往事如風,當愛已成過往。不是愛到了盡頭,而是心靈的相望變得遙遠。
愛是相知,愛是給予,愛是溫暖,如果不懂得愛,愛就沒有了生命。
孤獨的心想擁有愛,卻把愛變成了一種執著。
當愛成為占有,愛就成為束縛;
當愛成為索取,愛就成為依賴;
當愛成為自私,愛就不是相望;
當愛成為交換,愛就不是相知。
心靈的相望,是彼此感恩的溫暖。
愛失去感恩,就沒有彼此心靈的相望,執著的索取就會障礙心靈的相知。
心存感恩,愛就無私;心存溫暖,愛就光明。
千古多少感人的愛情故事,絕不是靠愛的自私占有感動人心的。
相知的愛才能讓心靈相望,
給予的愛才能讓心靈共鳴。
心心相知,彼此相通,懂得給予才能懂得愛,相知愛是超越彼此而又不離開彼此。
彼此的相知決定了心靈的距離,
彼此的相望決定了心靈的溫暖。
愛失去了相知就有了距離,愛就無法一如相望。
所謂孤獨,就是沒有遇見相望的回眸一笑;
所謂陌生,就是沒有遇到一個相知的靈魂。
彈一曲人間冷暖,唱一曲彼此相安。
相依相望在靈魂深處,花開花落在彼此相知。
隨順是道,要通過生活中的不執來體現;
奉獻是德,要通過生活中的利他來體現。
修行中有一點執著也是對立,就不是真正的無我隨順;
修行中有一點貪心也是障礙,
就不是真正的無私善良。
一個人有多少執著,
就有多少對立的障礙,
一個人有多少自私,
就有多少煩惱的糾結。
善良是利他的根本,
隨順是入世的妙用,
沒有善良就沒有擔當,
沒有隨順就沒有智慧。
人生最大的快樂,
不是擁有,而是知足;
人生最大的幸福,
不是選擇,而是接受。
修行不在遠處,生活就是道場;
學習沒有早晚,努力就有改變;
相遇就是緣分,隨順就是修行;
感恩就是善良,利他就是圓滿。
想毀掉一個人很容易,
誇他、讓他傲慢瘋狂;
想成就一個人,鞭策他,
更多地挑他的毛病。
擔當奉獻就是相應願心,
把佛的願接過來
當成自己的願
就是真正的擔當奉獻。
能高是因為有解脫的智慧,
能低是因為願意當牛做馬,
能高能低是方便,
不執高低即是平常心。
何為真念佛?
心若不執,即無障礙,
不執即禪,念的當下即是真念,
心若不住,即無對立,
不住即定,念的當下即是正見。
有德即有道,無德亦無道。
道無高下,德分高低。
隨順為道,利他為德,
以德顯道,德高道即廣。
執著難成機遇,貪心必滯步履,
成就輝煌的不是算計,
積累幸福的必是給予,
通達成功的不是聰明,
決定命運的必是善良。
心若不執,就沒有對立;
心無所住,就沒有障礙。
心若能低,就沒有住著;
心若隨順,就沒有煩惱。
生活中如果你還有很多煩惱不順心的事,其實是自我的執著障礙了正見的智慧,
如果你有一如的正見,
看一切事情都會是通達光明的。
念念善、念念願、念念利他,
就是圓滿的念佛。
念佛就是念利他的願,
願滿佛即成。
念念利他、念念給予、念念大願,
把每一念都念成利他的願,
就是真念佛、念真佛,
有佛心才是念真佛。
再幸福的夫妻,也會有幾次離婚的衝動;
再美好的婚姻,也會有幾次掐死對方的念頭。
生活要懂得珍惜,要懂得知足,要懂得什麼是幸福。
人心若冷漠,人生多坎坷,相遇是緣,即便沒有相知的愛也應該明白彼此相伴也是一種幸福。
生活中彼此觀念不一時,都避免不了爭吵,要明白爭執對錯其實就是彼此自我的執著。
要懂得退一步未必是軟弱,善良的包容也許是一種妥協的智慧。
人心有太多的執著,語言的傷害往往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其實是為了突出自我。
執著即生煩惱,對立即是障礙,太自我就會成為強勢,退一步就會變得和諧。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如果不懂得放過他人的對錯,就是不懂得放過自己,不懂得接受當下,人生就不會幸福。
也許有一天你真正懂得了幸福,就會發現生活中的一切障礙都來自自己的執著。
升華的愛是讓內心寬容,
幸福的愛是讓心靈溫暖。
茫茫人海,紅塵相遇不容易,婚姻中即使沒有愛,也不要去傷害。要懂得珍惜與知足,才能讓生活更美滿。
幸福不是突出自我的強勢,而是懂得隨順;
幸福不是執著彼此的對錯,而是懂得包容。
道理不是道,道理是觀念,
能用的才是道,執著的是道理,
能變的是道,
學而能用才是真智慧。
即使有過人的智慧,
也要懂得尊重和謙卑,
隻要把身心低低行,
走到哪裏都會受歡迎。
在對立的世界裏修行,
起心動念都是障礙;
在一如正見的道性上觀照,
一切都是道的解脫。
真心才能真願,真信才能真念,
把真願落實在生活中
就是真念佛,
真願真行才是自我的真加持。
人生無需追求太完美,
缺失亦是本來的風景,
有了缺失才是圓滿。
修行中的一切因心而變,
懈怠有懈怠的知見,
精進有精進的理由,
懈怠是貪心執著的保護傘,
精進是修行前行的根本。
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
沒有底線的慈悲就是縱惡,
太過於寬容就是不分是非。
懂得隨順
就會讓遇到的人心生歡喜,
學會接受
會讓自己的生命通達光明,
不與任何人對立就是相應一如之道。
道並不是有一個道可以道,
法也不是有一個法可以法,
因為道無所道,法無定法。
奉獻是每一念帶著利他的心,
擔當是每一件事都想到他人,
隨順是回歸一如的智慧,
善良是利他包容的根本。
善良是什麼?
善是利他,良是愛心,
一個人的快樂取決於利他,
一個人的幸福取決於愛心,
把善良利他運用在生活中,
就會感受到內心的幸福。
善良是幸福的源泉,善良是心性的圓滿,
善良的人懂得體貼包容他人,
心中有愛才能有幸福。
人生不是一場苦行,而是一場修行,
人生不但是一場經曆,
而且是一場覺醒。
生活中突然而至的痛苦與磨難,
如果我們躲不掉就選擇接受,
接受就是人生解脫的智慧。
執著道理
就是被觀念製約,
就是被二元對立的觀念束縛。
我們最大的錯誤
就是把幸福解讀成了擁有,
其實放下才是幸福的根本。
夫妻之緣是最近的道,家是最好的道場,夫妻相處是最直接的修行。
最近的人就是最近的道,通過彼此的相處磨合來解決累世糾纏的情緣。
有的人天生是來與你並肩前行的順緣;
有的人天生是來與你對立糾結的逆緣。
人生中有順緣,彼此相知,幸福祥和;
人生中有逆緣,諸多煩惱,痛苦糾結。
婚姻中的逆緣會成為你人生功課中最艱難的挑戰,這就需要我們具備隨順的智慧和善良的包容。
人生本不苦,苦的原因是我們太希望對方活在自己認知的觀念裏。
夫妻相處的真諦就是放下一些自我的執著,給予對方多一些自由與空間,多些包容與體貼,讓婚姻成為愛的花園。
愛是彼此生命的包容,愛是彼此心靈的相知。
愛是彼此包容與成長,夫妻相處之道不是對立的兩個人,而是合二為一。
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各自磨去一半的個性,組合成一個完美的“1”。
其實世上最好的日子就是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愛;
其實世上最幸福的時光就是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溫暖。
世上最美的愛,是心與心相知,是生命與生命的契合。
用愛在生活中修行,讓愛彼此相知;
用愛在生活中共鳴,讓愛彼此感動。
彼此的相知與包容,就是最美的夫妻相處之道!
生活中我們有佛心、
做的像佛,把擔當奉獻、
無我利他運用在生活中
才是相應佛的修行之道。
對於一些特別執著的人,
不要浪費善良,也不要妄用隨順,
你不能讓他懂得放下,
也不要給他放縱的條件,
這就是圓滿的智慧。
隻有大舍、大奉獻、大擔當
才能跳出我執貪心的慣性思維,
才能打破觀念的束縛
相應一如正見之道。
無常給予我們痛苦,
同時也給予了我們幸福,
痛苦加幸福就是讓我們懂得
接受無常的觀念,
就是一如圓滿的智慧。
一塵不染就是不住一念,
不執一念就是跳出知見,
不被觀念束縛
就是一塵不染的正見智慧。
家庭是修行的第一道場,
離我們最近的家人與朋友
是我們第一考題,
懂得接受與包容就是修行的智慧。
跳出對立
不被觀念製約就是禪,
回歸一如之道的
正見就是定。
一切圓滿都來自當下對立的世界,
隻要有取舍心,永遠都不會圓滿。
人生圓滿的智慧就是接受,
接受當下的一切就是圓滿。
修行不是執著什麼,
而是放下什麼,
生活中懂得隨順
就是相應一如正見之道的修行。
不執兩邊即是中道,
仁義禮智信就是德,
懂得隨順,做到仁義禮智信
就是相應道德圓滿的修行。
執著善就不能包容惡,
就是對善惡觀念的執著,
不執著善惡觀念的時候
才能回歸一如正見之道。
生命中不需要別人認同我們,
而是我們要認知自己,
安住當下就是解脫的智慧,
平常心就是一如之道。
道理與道是兩個境界,
道理通達仍是一種知見,
一切道理都是對立觀念,
執著道理是被觀念束縛。
我們的心性本來圓滿,
由於貪心執著迷失了本來的正見之道,
忘記了善良的本性,
中庸思想與做人的仁義禮智信,
就是相應我們修行的根本。
如果太執著是非,
就是知見的執著,
執著就是障礙,
住著就不能通達。
人生的放下不是執著
“放下”的觀念,
用觀念控製自己的放下
就是受觀念束縛,
接受生活中的順逆才是真放下。
如果你很愛發脾氣,就會認為別人經常惹你生氣。
如果你認為別人都是錯誤的,每一件事情都可能變成你憤怒的理由。
並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是不合理的,而是你往往會把自我的認知投射到別人身上,以一個“不合理”的知見來判斷一切。
你會以自我的認知觀念去譴責麵對的人與事,但是自我的觀念認知並不見得都是合理正確的。
太執著自我的認知會讓你失去理性與寬容,太執著對錯的觀念會讓你失去隨順與包容。
人生如過客,其實遇到的一切都是讓你經曆與成長。生活中不要過多的執著人與事的對錯,
這樣既讓自己糾結也會讓別人煩惱,接受當下、和諧包容才是人生的智慧。
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
成長就是接受原來不能接受的人與事。
成長就是放下對他人是非觀念的執著。
當我們看到別人太多的錯誤時,其實就是執著自我的觀念與認知;
當我們願意去學習與接受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時間看到太多人的錯誤。
懂得包容與接受才是學習,
懂得不執與隨順就是成長。
善良相應包容,隨順契合道心,
懂得這些就是相應修行之道。
隨順不執是放下的智慧,
跳出對立、不受觀念的製約就是解脫。
包容善惡不是縱容善惡,
而是不被善惡觀念束縛自己。
不執他人的對錯就是隨順,
包容生活中的順逆就是善良。
執著與放下有多遠,一念隨順即至;
凡夫與聖賢有多遠,一念利他即至。
心有執著必被相轉,
心有嗔恨必被障礙,
隨順的智慧就是修為,
善良的寬容就是德性。
沒有利他的大願,
就不能轉變貪執。
願力大於業力,
能轉變貪執業力的就是大願。
覺醒善良才能真正的給予,
懂了隨順才能更好的利他。
再好的道理不去踐行也是知見,
就會成為觀念的束縛。
上天給我們的一切磨難
都是為了讓你來覺醒,
但是由於排斥、選擇
反而成了痛苦的根源,
懂得接受就是解脫的智慧。
修行必須有放下的勇氣
和隨順的智慧,才能圓滿修行之道。
如果你對事物執著太重
反而看不清事物本質,
你隻有置身事外
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來,
因為旁觀者清。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的糾結,往往來自看不開、放不下。
你使勁對一個人好,生怕做錯一點事情對方就不喜歡你,這不是愛,也許是取悅;
你感覺特別愛一個人,分開後覺得很失落,好像沒他就活不下去,這不是愛,也許是你的不甘心;
你努力工作,怕別人會看不起你,這不是勤奮,也許是一種攀比。
人應該有放下的勇氣與智慧,如果隻願意把握而不懂得放下就是執著,就是不自信的表現。
迷失與執著讓我們不能做回自己,我們認為想要的幸福總是在別人那裏,其實別人想要的生活可能在我們這裏。
人生彼此的糾結,其實隻是羨慕別人有的,而忽略自己有的。
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為想要的太多,欲望大過能力,想要改變卻又無能為力,想要順其自然卻又心有不甘。
如果有接受當下的智慧,人生就沒有什麼可糾結的,想要生活更美好,就要懂得接受與隨順。
接受方能無糾結,隨順方能無煩惱。
理性對待自己的欲望,理智麵對自己的糾結,生活將安然祥和,生命將充滿陽光。
不執即是活,住著即是死,
把隨順運用在生活中
即是通達,就是神通。
聰明必被纏縛,
我執必被障礙,
隨順即是通達,
放下即是解脫。
用利他給予照破糾結與黑暗,
讓心靈充滿愛的陽光與溫暖,
就是善良的覺醒。
生活中有了善良的包容
和隨順的智慧,
就會相應道德,
就會相應修行之道。
念念利他,念念奉獻,
就能轉變貪心我執
而相應修行之道。
當你懂得觀照
自己內心的貪心執著,
不被外界事物牽絆了,
就開始相應道了。
當你能看清自己的缺失
才能更好的改變自己,
當你能看透人生的時候
就能夠隨順很多事情。
不是老師需要恭敬,
而是隻有恭敬隨順,
隻有隨順才能破除我執傲慢。
能改變你思想的認知、
讓你相應正見之道的
才是正確的加持。
生活中懂得利益他人
就是小我合於大我的相應,
才是開始相應隨順修行之道。
思想不在一個高度時,
我們沒必要去說服對方,
沉默是對他最好的尊重。
生活中,想要渡脫他人,
要有隨順的智慧不與他人對立,
改變當中不離隨順才能圓滿利益他人。
六祖佛智如日月,當今慧能猶還在
六祖偈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隻在目前。
心平也需持戒,隻怕學人悟偏。
行直也需修禪,唯恐後人增慢。
轉念即是智慧,忍者心存憫憐。
修行本是心安,妄求才是邪見。
嘴善不如心慈,儲物不如存愛。
行善未必依理,心慈並非手軟。
慈悲不離智慧,應急更顯功德。
神通不如心通,應機便是圓滿。
有愛就為散盡,願舍腳下金蓮。
若懂此偈理念,善神龍天相伴。
悟達此理言栓,華嚴蓮會相見。
心若止心知我,千劫早已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