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东坡,一名吃货……………………4
各“食”各样……………………………6
“食”词歌赋……………………………8
知书“食”字……………………………22
画意“食”情……………………………24
金“食”良言……………………………31
结束语……………………………………33
在苏东坡的诗文集中,有关饮食的作品达一百多篇,他不仅是历史上一代大文豪,更是中华美食大家。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不同美食的缩影:现所作27首赋中,与饮食有关的即多达9首,如《服胡麻赋》、《后杞菊赋》、《酒隐赋》、《老饕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酒子赋》、《菜羹赋》及《浊醪有妙理赋》等;就文而言,《苏东坡文集》卷七三《杂记》中收录“草木饮食”30条,旧题《物类相感志》中收录“饮食”103条,《格物粗谈》卷下收录“饮馔”78条,都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苏东坡在饮食方面的观点与成就。
苏东坡自称“老饕”,特别喜欢品尝美食。不管是在饮食理论上还是饮食实践中,苏东坡对于美食的乐趣不仅仅局限于吃的本身,也表现在美食的制作与分享当中。他有很好的饮食制作基础,独特的饮食文化理念。他注重饮食的营养与美味的结合,讲究“色香味皆奇绝”,具有广博的饮食知识。喜欢研究烹饪和酿酒,留下了多种饮食制作的方法和美酒酿造的技艺。饮食文化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他的独特的个性在饮食文化中也有充分展现。苏东坡饮食文化的特色与他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的性格相关,亦与他对儒、佛、道的信仰密切联系。苏东坡对于我国食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和苏东坡相关的一些饮食典故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内涵。
苏东坡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宋代的大文豪、大书法家和画家,经历丰富而曲折,热爱饮食制作,留下了宝贵的饮食文化。他的饮食制作和饮食文化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与利用,并发扬光大。
01
02
苏东坡在其诗词作品中,总是饶有兴味地歌咏各类美食,主要包括酒茶、鱼肉、菜羹、水果等等。这些美食在苏东坡的文章活灵活现,充满生机。苏东坡一生为人豁达,唯有在“吃”上会有点私心,他自诩为老饕,以天地为家,好奇自然界的灵物。
他笔下的酒名目繁多,例如竹叶酒、碧香酒、蜜酒、酥酒、柑酒、桂酒、真一酒、洞庭春色、天门冬酒等等。他还亲自尝试酿制了不少酒,例如,蜜酒、桂酒、真一酒、天门冬酒、万家春、罗孚春、黄州蜜、定州松醪、菖蒲酒、橘子酒、惠州桂酒等等。
苏东坡笔下的茶同样琳琅满目,例如,顾渚紫笋茶、月兔茶、露芽、小龙团、日注茶、桃花茶、阳羡茶、双井茶、垂云新茶与大龙团、头纲八饼茶等。他的︽种茶︾︽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试院煎茶︾︽送南屏谦师︾等诗歌,也都具体描写种茶、焙茶、煎茶、点茶等各项活动,尽显诗人的雅逸情怀。
苏东坡一生走南闯北,个性随遇而安,食谱实在驳杂。他笔下的荤食,既有羊肉、猪肉、螃蟹、鳊鱼、鲤鱼、白鱼、鲈鱼、蛤蜊、蝤蛑等常见食材,流露出“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的舒心惬意,也抒写其品尝驼峰、猩唇、熊白、牛尾狸、竹鼠留、雉鸡、河豚、渼陂鱼、鳆鱼、鮆鱼、子鱼、回鱼、刀鱼等稀珍美味的奇妙享受
苏东坡晚年贬放惠州、儋州,又跟岭南水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歌咏柑橘、橄榄、甘蔗、槟榔、龙眼、杨梅等水果,尤其︽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食荔支︾︽再次韵曾仲锡荔支︾等诗作,大量歌咏荔枝的形状、滋味,表达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美好享受。
通过上述饮食种类的“扫描”,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这位“老饕”确实“肚大能容”,尝尽了南北美食,即如其︽丁公默送蝤蛑︾诗中所云“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他自称“馋太守”,还颇为自得,引以为傲,饶有兴味地建构起丰富独特的美食世界。
03
04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中晚期,可谓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峰阶段。茶和酒同样是苏东坡文学创作的核心主题。据记载︽东坡全集︾中出现了165次茶,︽东坡词︾中出现了5次茶,并且专门咏茶的诗赋文章就有70多篇,内容涵盖了茶功、煎茶、茶具、种茶、名泉、茶史等,形式有茶词、律诗、古诗、回文诗、散文、赋等。
︽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写出了苏东坡品茶的情趣:“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葺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沸水冲水白沫如雪,直到泡沫渐淡,细细品味的春茶的香气,春热依旧寒冷,独特的蓼葺和蒿笋呈嫩绿色,口感清脆,茶味新鲜,虽然谈不上奢华,但的确很快乐。苏东坡︽水调歌头︾词中,“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春雷乍惊,旗枪争春,燕舌嫩黄,捣碎紫钨,点茶品茗,微风拂面,睡意全无,飘飘然宛如仙境。对于烹茶所有的器具、火力、水量以及茶味、茶功、茶性,苏东坡所创作的茶文、茶词、茶诗、茶赋等丰富了我国文学的内容,对于我国茶道的丰富、发展、茶艺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茶的最初推广与佛教禅宗有关,很早就有禅宗始祖达摩的眼皮化为茶树为学禅者驱赶睡魔的传说,因此在苏东坡心中茶的功能较多,涉及心理、精神多个层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苏东坡说茶可以解渴;“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苏东坡说茶可以静心;苏东坡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茶的功过,曰:“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为了有效规避茶的不足,都是建议人们喝完茶之后一定要漱口。逐渐地,人们将茶理与禅理结合在一起,称之为“茶禅一味”。苏东坡︽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诗写道:“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苏东坡化用此诗典,并且结合︽维摩经︾︽传灯录︾、曹丕︽折杨柳行︾的相关记载,以茶寓理,传示出清空寂逸的禅意。
雪/沫/乳/茶/浮/午/盏/蓼/葺/蒿/笋/试/春/盘
05
06
东坡爱茶、赞茶之上,和酿酒一样东坡还学会了煎茶,对于煎茶苏东坡也有著作,较为著名的则是《汲江煎茶》《试院煎茶》。苏东坡认为煮茶灵魂在于水,关键在于温度,精妙在于器皿。而对于泡茶之水和水温度也有讲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此首煎荼诗算得上他一生当中最好最奇特的茶诗了,东坡借茶诉说艰苦遭遇,展现了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同时活水和活火是东坡煎茶的要领,特别是水,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水,天然水包括泉水、雨水、井水、溪水等,每种水都不一样,对于煎茶的影响都不同,有人认为煎茶之水“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苏东坡认为煮茶之水应以雨水为最佳,井水其次。“时雨降,多置器广庭中,所得甘滑不可名。以泼茶煮药,皆美味有益,正尔食之不辍,可以长生。其次井泉甘冷者,皆良药也”。由于雨雪水难以求得,东坡说的泉水煮茶应属最好的一类了。除了水质,他对水温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试院煎茶》一诗中有描写:“蟹眼己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这是对煎茶时所需的水温程度进行的形象描写,以蟹眼比喻水泡,以树响模拟水声,来检测水温。另有一诗“雪乳已翻煎脚处,松风忽作泻时声”同样要求煎茶人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来判断水温的程度,形象生动。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07
08
·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对酒也是极感兴趣,经常是以酒赋诗、以酒会友,酒可以激发苏东坡的赋诗创作的热情。苏东坡的许多作品中含有许多和酒相关的内容,据记载在︽东坡全集︾中几乎每一卷都有酒,出现酒的次数高达924次。而在东坡词中仅仅有一卷就出现酒字80次。苏东坡以酒着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词较多,如︽真一酒歌并引︾︽桂酒颂︾︽酒子赋︾︵一名︽苅酒赋︾︶︽中山松醪赋︾︽浊醪有妙理赋︾︽洞庭春色赋︾等。苏东坡和酒相关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使得我国酒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对我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东坡酒量不大,常常喝一点就不喝了,因为他只要一喝酒就醉。其在︽和陶饮酒二十首•并叙︾中说:“吾饮酒至少,尝以把盏为乐。往往颓然坐睡,人见其醉,而吾中了然,盖莫能名其为醉为醒也……客去,解衣盘礡,终日欢不足而适有余。”他认为喝酒的理想状态是“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苏东坡和酒有一种无法割断的情缘。苏东坡热爱酒,但不沉溺于酒,而是用酒来表达感情,用酒来表达想说的话。酒可以为苏东坡赋诗提供灵感,某天苏东坡和米芾一起饮酒,则即兴赋诗:“每酒一行,即申纸共作字。二小吏磨墨,几不能供。薄暮酒行既终,纸亦书尽,更相易携去”。
09
10
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
苏东坡还有︽黍麦说︾以“阴阳之道”论黍麦与酒,提出黍麦是阴阳之物,他认为之所以“麦熟头昂,黍熟头低"的原因是“北方之稻不足于阴,南方之麦不足于阳。"阴者,柔也;阳者,壮也。因为南北地域差异的问题,北方日照长,因此黍稻少阴,南方日照短,因此麦子少阳。苏东坡又用制作美酒的方法来论证,南方没有美酒,是因为酒麴中夹杂着过多的阴气,阴与阳本来是对立的,然而在少阳的南方用北方麦为麴酿酒,在多阳的北方用南方的黍稻酿酒,能够得到美酒。这正是因为阴阳之间相统一,使之达到完善。相反,如果用当地的土米作酒,则酒不会有甘美之味。
苏东坡对于我国酒文化的贡献不单单是酒文、酒诗等作品创作,还热衷于酿酒。苏东坡酿过的酒品众多,如真一酒、罗浮春酒、万家春酒、天门冬酒、桂酒、蜜酒、酴萺酒等。他会在不同的地方就地取材酿造美酒,所以在来到定州时会酿橘子酒,而来到惠州时就会酿造桂酒,他还多次在诗文中赞叹自己亲手酿造的美酒,“肌肤渥丹身毛轻,冷然风飞罔水行”仿佛在品尝过美酒后让人好似身处仙境一般,为了酿造更多美酒,他还经常四处打听酿造方法和独特的技艺,“真珠为浆玉为醴,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苏东坡也曾经酿造了一种美酒,选用糯米等食材进行发酵,酿造的酒颜色丰润,口味醇厚。“稻垂麦柳阴阳足,器洁泉新表里清。晓日著颜红有晕,春风入髓散无声。人间真一东坡老,与作青州从事名。”苏东坡已经牢牢把握住酿酒的精髓和真谛,其酿制的酒不亚于晋卿家碧,在酿酒期间,苏东坡并不是完全根据以前人的配方,而是有所改良和创新,苏东坡将自己终生的酿酒经验汇集于此,著成︽东坡酒经︾。︽东坡酒经︾一直被人们叫做我国酿酒史中的经典,即便只有377字,然而叙述简明对于以后的酿酒技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东坡所研发的酿酒技艺在当时相对较为先进,整个酿酒工艺也是十分完整。
12
11
苏东坡这一生可谓走过我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苏东坡都会品尝当地的特产美食,而苏东坡自身的文学习性又促使其时刻记录美食并撰文赋诗。如苏东坡吃野鸡,则赋写了《野雉》;吃梭子蟹,则赋写了《丁公默送蝤蛑》吃鳊鱼,则赋写了《鳊鱼》;吃竹萩则赋《竹萩》。除此之外,吃黄雀、鲍鱼、蜜唧、巢菜、二红饭、棕笋、河豚等均赋了与之相应的诗文。
苏东坡还经常实践各种美食烹饪,也研究出许多美食佳肴,如“东坡羹、东坡肉、二红饭、东坡鱼等。苏东坡大胆尝试野生野味,虽味道鲜美,但有的也可能有毒,苏东坡仍然敢于大胆品尝。“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内脏有毒是众所周知的,吃河豚的人可能中毒身亡。苏东坡冒着生命危险去餐馆品尝河豚味道。吃完后,其他人问起河豚是什么味道。苏东坡直接回答说:“值得一死!”苏东坡对农家小菜也喜爱有加。《菜羹赋》赋中有记录,“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由此可见烹饪美食,火候也是成功关键之一。“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苏东坡遍尝岭南水果。苏东坡享受着荔枝的美味,也抒发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叹。其《橄榄》诗写道:“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此诗化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嗜蜜喜甜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每一次饮食的体验,都带给他新鲜的感觉和心情的愉悦。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4
13
苏东坡美食的哲学内涵非常丰富。苏东坡的美食哲学中蕴含了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苏东坡在他的饮食诗词文化作品当中无不充满了对于美食的热爱,但他从来不在美食上铺张浪费;虽然苏东坡痴迷于美食,但他在美食上有着自己的克制;苏东坡有时候对待美食仿若孩童,但他也不缺乏自己的主观判断力,非常明白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苏东坡在美食方面不但善于品尝,更是美食的鉴赏主体,他能够主动参与美食的制作当中,成为美食的创造者,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人在天地之间的作用与“天人合一”的理念。
苏东坡的美食制作过程中最讲究材料搭配的“五味调和”之道。苏东坡在烹饪美食的过程当中,十分善于调和材料的“五味”,以此来实现食物的味美。苏东坡在︽煮鱼大︾中就有写到它对各种食材的加工“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苏东坡利用其他食材进行调味,实现去除鱼腥味的目的,让鱼鲜嫩的同时也没有异味,体现了苏东坡五味调和的能力。
苏东坡善于积累民间的美食文化,对美食之间的“物类相感”观察透彻。苏东坡有书︽物类相感志︾,此书涉及“身体、衣服、饮食、器用、药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鱼、杂著”等日常生活方面,记录了苏东坡的生活体验。︽物类相感志︾以民间谚语的形式来引述物类相感的现象,同时记录的饮食方法非常富有辩证法原理,符合阴阳五行之说,属于生活美学、饮食哲学的范畴。
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15
16
东坡肉。苏轼烧猪肉最具特色。宋代贵人不大喜欢吃猪肉,而苏轼却把这一百姓常吃之肉制作成美味,自己非常喜欢吃。《猪肉颂》中说:“净洗锅,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等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东坡鱼。苏轼《煮鱼法》说:“子瞻在黄州,好自煮鱼。其法以鲜卿鱼或鲤治斫冷水下盐如常法,以崧菜心笔之,仍入葱白数茎,不得搅。半熟,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三物相等,调匀乃下。临熟,人桔皮线,乃食之。其珍食者自知,不尽谈也。”苏轼认为这样煮的鱼味道极为鲜美。 |
东坡羹。是苏轼在黄州创制的,有《狄韶州煮蔓青芦菔羹》诗为证,并在《东坡羹颂并引》中详细说明了其做法:“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碗,下菜沸汤中。” |
二红饭。将大麦与小豆一起蒸成饭。小豆色红,故称二红饭。苏轼《二红饭》写道:“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乃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疱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此新样二红饭也。” |
苏东坡还经常实践各种美食烹饪,也研究出许多美食佳肴。苏东坡在幼年的时候对食物烹饪及其感兴趣,曾在《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提出:“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当走入仕途之后苏东坡食物烹饪的兴趣非但未减还反增,苏东坡经常研究各种美食烹饪下厨实践以此为乐。
豆粥。豆粥是宋代寻常百姓常吃的粥。一般是将豆煮到一定火候再加米煮成粥。苏轼《豆粥》诗云:“岂如江头千顷雪色庐,茅檐出没晨烟孤。地碓舂杭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我老此身无著处,卖书来问东家住。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
东坡饼(为甚酥)。在《刘监仓家煎米粉作饼子,余云为甚酥》有详细记载。东坡饼是用米粉作饼子煎成的,是油果的一种,在宋元很流行。在《竹坡诗话》中:“东坡在黄州时,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名为何,主人对以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日:“是可以为名也。”后来黄州人因尊敬苏东坡把“为甚酥”改为东坡饼。现在油果在人们生活中仍然很普遍,也有很多种,有面油果、糯米油果、香芋油果等多种,糯米油果应为“为甚酥”。 |
烤生蚝。《食蚝》中说:“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④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
烤羊脊骨。记载于《与子由弟书》:“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 |
东坡食谱
17
18
此帖是苏东坡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但是他毕竟是有情操之人,并没就此沉沦下去,而是重新振作,开始享受田园风光。于是他在住地东边开垦了一块坡地用作菜园,“东坡先生”由此而名。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颇有些田园居士之意,于是自诩“东坡居士”。也正是这样,苏东坡慢慢走出了被贬的阴影,终日躬耕这片东坡地。在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苏东坡看着自己简陋的草屋,再想想自己被贬不受重视的遭遇,心生感慨,穷途末路,信笔写下了“寒食节诗二首”,于是诞生了《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苏东坡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东坡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19
20
林凯龙画笔下的苏东坡年岁有别、形象各异,有的踽踽独步、执杖而行,有的披云戴月、垂钓水滨,也有的炉壶自携、饮酒啜茗。尽管如此,画中苏东坡的眉宇举止间总流露怡然自得之态,加之空旷、苍茫的场景烘托,更能体现苏东坡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却又能坦然面对。例如,画作︽不辞长作岭南人︾︽东坡品茗图︾︽东坡煮茶图︾分别展现了苏东坡倚在荔枝树下吃荔枝,在山野中煮茶、品茗的场景,生动而有趣。这得益于苏东坡留下大量的煮茶品茗诗词。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21
22
23
24
种/蔬/接/果/聊/以/忘/老
苏东坡在给予程全父的信中曾提到过九种植物,分别为“柑、橘、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含笑、栀子。”除植物外,那时动物种类也非常丰富。他在给予王定国信中说道:“知有煞卖鹅鸭甚便,此间无有。但买斫脔鱼及猪羊獐雁,亦足矣。”在这里,东坡一次提到鹅、鸭、鱼、猪、羊、獐、雁等七种动物。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甚至有些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比如虫类蚕蛹“缜记毕绪,蛹亦煮熟,如啖蜓缘,翁中之液,味兼盐蛹,投以刺瓜、芦藤,以为荠腊,久而助醢,醢亦几半天下。”都可以拿来吃。可见,在苏东坡的饮食原料的来源非常广泛。
苏东坡热爱天地自然之间的美食,他不仅仅亲自下厨制作美食,而且他会去亲近大自然,甚至会亲力亲为去菜地里劳作,体验耕种生活的实践,品味其中的真味。《与子安兄书》他就记载道:“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数亩,躬耕其中。作草屋数间,谓之东坡雪堂。种蔬接果,聊以忘老。上述的雪堂,是苏东坡在黄州的住居。”苏东坡虽然在窘迫之时困于雪堂,然而如此接近大自然的环境给苏东坡提供了耕种之乐。后人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有描写苏东坡居住在雪堂期间的趣事:东坡旁有废圃,筑堂曰雪堂,因绘雪四壁无容隙,自书“东坡雪堂”四字榜之。前有细柳,后有微泉。堂下种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修菜,何氏丛菊;种枣、栗、苍松、黄桑,郁然茂盛。‘作坡塘,陂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养一牛。牛偶病,医不能治;妻季章多智,曰:“此牛发斑,法宜啖以青蒿粥。”试之立愈。
25
26
子瞻大喜日:“汝乃能作牛医耶,吾真堪为老农矣!"。可见苏东坡的雪堂环境的优雅,前有细柳,后有柳泉,而且还种了桃花茶、元修菜、菊,枣、栗、苍松、黄桑,种稻田五十亩。苏东坡在黎民百姓家的生活中得到乐趣,对妻子发明的治牛病的方法很惊喜,戏称自己如此一来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老农。苏东坡是一个热爱自然,对生活有着无限激情的人,所以才对美食有着浓厚兴趣与想法。我们可以说,苏东坡常常将周围的自然环境与自己融为一体,他力求在这其中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这是他一生在追求的,在苏东坡的追求过程中他获得了一种愉悦,从中享受到了美感,并且陶醉于之中。而美食就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也可以说是他进入和谐境界的催化剂。
27
28
苏东坡美食的哲学内涵非常丰富。首先,其饮食之源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合一”学说。人类的美食之源来自天地自然之中,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天地万物。另一方面人是美食的审美主体,既是美食的受用者与鉴赏者,也是美食的创造者;其次苏东坡美食注重“五味调和”之道,中华美食中的“五味”之说与中国茶文化中的“茶禅一味”说,乃是饮食美学的核心之所在,苏东坡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注重材料的自然质味,善于样的味道“调”至“中和”,如《煮鱼羹》;接着苏东坡美食提出了“物类相感”的哲学范畴,苏东坡以阴阳五行学说中相生相克的特点为基础,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相互制约来解决日常生活以及饮食生活所遇到的种种难题,美食烹饪过程离不开火候的把握,而苏东坡在此方面自成一派,如《油水颂》、《猪肉颂》,因此有一定的实用性。
苏东坡美食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苏东坡总是以高度的热情享受自然的或认为的美味,并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赋予美食一定的文化内涵。他的饮食活动表现出他的思想感情、人格风范,也表现出非常高的文化品位。苏东坡以自己命名或后人命名的菜肴丰富了中国美食菜谱。苏东坡是食品美学的积极实践者。他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和食品美学观念,大量制造东坡系列美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菜谱。如今“东坡羹”、“东坡肉”、“东坡鱼”等这些菜肴仍很受欢迎,频频出现在人们的宴席和日常生活的餐桌上。苏东坡不仅是一个美食家,更是一个富有文化思考的美学家,他是美食的受用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华美食文化的继承者与开拓者。苏东坡饮食文化思想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提升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品位,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9
30
东|坡|食|记
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