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乡风采
夕阳无限后,不再是黄昏,而是家乡风景美
家乡宣传
吕梁——兴县
兴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东邻岚县、岢岚,南连临县、方山,北倚保德,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神木市相望,是山西省版图最大的县。兴县面积3168平方公里[10],下7个镇10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兴县常住人口人183484人。
兴县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温偏低,年均气温8度。已探明的矿种有煤炭、铝土矿、铁矿、硅、煤层气、石墨等23种。兴县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人群生息、繁衍,但直到北齐始置蔚汾县,县城在滨临黄河的碧村,后数易县名,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称兴县。兴县名人有刘昂、刘海、孙嘉淦、康基田、张旺等。
兴县是革命老区,也是贫困山区,在21世纪初被列为山西省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首。
2020年,兴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4.2亿元,增长9.8%,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3.4亿元,增长14.1%,增速排名全市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9亿元,增长29%,增速排名全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3亿元,减少19.45%,总量排名全市第五。
2020年2月27日,经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兴县退出贫困县。
历史沿革
气候环境
旅游资源
名吃特产
兴县•历史沿革
兴县发展
兴县,建制沿革变迁频繁。据史料载,兴县战国属赵,秦属雁门郡。西汉为汾阳县(治今岚县古城村)地,属太原郡。东汉,汾阳县废,汉灵帝、献帝时,为匈奴所据。三国、西晋属羌胡。十六国时,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北朝,属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属广州秀容郡(今岚县古城村)。
北齐始置蔚汾县,兴县旧志云:“置县于北齐,因县城地处蔚汾河谷之宽平处,故取名为蔚汾县。则兴县建置之始也”。据《山西省历史地名录》记:汉为汾阳地,北齐设蔚汾县,以县境有蔚汾河故名,属神武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郡属石州(今离石)。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改蔚汾县为临泉县,属娄烦郡。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名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为合河县(因城下有岚漪河,西与黄河相合,故名)。时县城设在今兴县城西六十华里的裴家川口北梁。宋元丰年间,迁移到蔚汾水北设城,即今县城所在地。金时改为兴州,属河东北路。元仍名为兴州,属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称兴县,隶太原府。洪武九年属太原府岢岚州。清雍正三年,隶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辛亥革命以后,撤销了州府制,兴县属冀宁道。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裁道后,归山西省政府直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40年)“晋西事变”以后,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兴县成为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属晋绥边区一专署。1948年,属五寨中心区。1949年9月,兴县专区成立,辖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偏关、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岢岚十一县,专署驻兴县。 1952年兴县属忻县专员公署,1958年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复属忻县专员公署,1971年归吕梁专员公署,2004年,归吕梁市。
吕梁——兴县
01/02
兴县•气候环境
兴县气候寒冷,年均气温8度,一月均温-9度,七月均温24度,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150至180天,年均降雨量500毫米。
吕梁——兴县
01/02
气候环境
兴县地处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山峰有黑茶山、石楼山、白龙山、紫金山等,其中以白龙山为最高,海拔2275米,黑茶山海拔2203米,是叶挺将军殉难处,山上有“四八”烈士纪念馆。石楼山,海拔1770米,山似石楼,故名。石猴山,与石楼山隔河相望,海拔1600米,山势连绵,翠柏森森,遮天蔽日。
兴县•旅游资源
另外,石楼山的“石楼晚照”、黑茶山的“茶山积雪”等兴县十景闻名遐迩,天谷崖水库,位于魏家滩镇木崖头村,天古绝壁雄奇峻伟。境内还有其它各级文物保护点13处,其中石椤则、蔡家崖2处的仰韶文化遗址、蔡家崖乡胡家沟的明代砖塔、蔡家会古戏楼、县城的南山石窟等,既有较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又有一定的史学研究。 兴县城东20公里的交楼申乡,有仙人洞,洞口仅容人侧身进入,走约百步,地形开阔。东南方有宽大洞穴,高数丈,四旁倒挂钟乳。再深入,有水宽数丈,色黑不见其源。水上有独木桥,无人敢过。洞口原有道观,现无存。
吕梁——兴县
01/02
旅游资源
兴县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古迹众多,革命纪念地闻名中外,主要旅游景点可概括为:“两馆一园”(即晋绥革命纪念馆、“四八”烈士纪念馆、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和“两山一洞”(即石楼山、石猴山、仙人洞)。晋绥革命纪念馆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7公里的蔡家崖村,曾是贺龙元帅及八路军120师生活和战斗过11年之久的根据地;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北部;“四八”烈士纪念馆,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南60公里的东会乡庄上村北、黑茶山东侧,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兴县•名吃特产
黄豆
因其呈圆形状,极象鸡肾脏。当地又俗称为鸡腰子黄豆,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很高的蛋白质、脂肪,是制作豆油、酱油、豆制品的最佳原料,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科学鉴定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为17.9%,蛋白质含量高达46%以上。经豆制品生产厂家化验,出腐竹率为46.5%,比一般品种高5.3%,在我国南方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年销量达2000万公斤。该产品2000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山西省名优产品称号,并通过山西省地方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软米
系由兴县传统种植的黄黍子碾造而成,米粒浅黄色,较一般米大而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用其制成的油炸软糕,食之酥软可口,是山西有名的小吃之一。该产品曾在1996年山西省优质小杂粮畜产品评销会上荣获铜奖。
名吃特产
扁食冒汤
兴县名吃扁食帽汤,是以粉条、羊肉等为主料,将羊肉馅的小扁食(饺子)与土豆淀粉制成的粉条做汤,上浇鸡蛋皮、葱段、辣椒、香菜及10多种调料制成,此小吃深受群众喜爱。上世纪40~50年代,城关刘杨栓调制的扁食帽汤名冠全县。“金丝”烙饼,其配料考究,制作精细,色泽金黄,味香适口,也深得本县群众和四方来客的赞赏。又名“一窝丝”烙饼。
大明绿豆
兴县产大明绿豆,品质优良,质地纯正,色泽墨绿,呈圆柱状,富含淀粉和多种营养成份。科学鉴定显示,它含脂肪19.8%,含蛋白质40.1%,并含有6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本品味甘性寒,具有清心健脑,降火提神,润肺消署,利尿消肿的功效。1993年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2000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是兴县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
啦叨叨
兴县啦叨叨是一种纯手工,它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先要按比例往莜麦面里加入面筋粉,倒入开水搅成絮状,晾至不烫手时揉成团,再把面团擀成面片,上锅蒸15分钟,晾凉切条,随后用热锅凉油爆香姜末,再放入郫县豆瓣酱炒出红油,倒入青椒翻炒均匀,将调味汁和水煮开淋在面条上,美味的啦叨叨就做好了。
吕梁——兴县
兴县•名吃特产
吕梁——兴县
地域特产
柏籽羊肉
产于兴县东山森林区,牧羊放牧于柏林中,常吃柏籽而膘肥体壮,故肉有柏籽鲜味。人食之鲜嫩可口,有补气养血、开胃健脾、壮骨强筋等奇效,是兴县的一大土特名产品,深受省内外用户欢迎。
油枣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1、B2、C和蛋白质、糖类、有机酸、脂肪及人体所必需的18种氨基酸、铁、锌、磷、钙、硒与微量元素,是传统的营养滋补和医疗保健食品。油枣外形特征为个大、长圆形,色泽暗红,与其它枣相比具有含糖高、有油性、香脆甜、口感好、可鲜食、宜贮存、制干加工等特点,可加工干枣、乌枣、蜜枣、枣茶、枣汁等多种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相传清代康熙皇帝北巡,食此红枣,香甜细腻,口称神品。从此,兴县油枣成为皇帝必食的膳品。1996年,兴县油枣在全省林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名枣之一。
乌枣
由兴县红枣熏烤加工而成,色泽乌红发亮,皱纹均匀明显,无鼓泡,无破裂,形状在3公分左右,便于储藏运输。经熏烤之后,不仅具有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的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止咳化痰、开胃化食等医用功效。产品主要销往东欧、东南亚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
。
运城——新绛县
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全县总面积597.18平方千米,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新绛县辖9个镇,另辖两个乡级单位,县政府驻龙兴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新绛县常住人口为282230人。
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隋开皇三年(583年)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新绛小手工业发达,交通便利,民间有“七十二行样样有”、“水旱码头,交通枢纽”和“南绛北代”的赞誉。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
旅游资源
名吃特产
非遗文化
新绛县•非遗文化
绛州鼓乐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鼎立于先秦,鼎新于唐宋,鼎盛于明清,鼎革于当今。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代表作有《秦王破阵乐》、《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山西省新绛县地方民间产生和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内容,更是当地“社火”活动中的最流行的节目之一,以花敲干打著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种鼓乐的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
新绛县•非遗文化
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和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是山西新绛特色传统手工艺术珍品。中华民族五千年黄河文明的艺术结晶。它的制作工艺可追溯到汉、兴于唐而盛于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版画艺术家蔺永茂携其子蔺涛历经千辛万苦终将澄泥砚恢复生产后,绛州澄泥砚又重新在砚海中展露新姿,重新成为古城绛州的一大地方特产。
澄泥砚由于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澄泥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可与石质佳砚相媲美的特点,因此前人多有赞誉。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
新绛县•旅游资源
始建于明,2011年重建,中秋节前后有庙会,蒲剧、社火、皮影、绛州锣鼓等民间表演汇聚一处
绛守居园池
新绛绛守居园池始建于公元五九六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其布局设计、建造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属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隋代园林。
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新绛县博物馆所在地。该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碧落观,后经历史演变,道教宇观变为佛门圣地,称龙兴寺。
天主教堂
新绛天主教堂是位于中国山西省新绛县的一座大型天主教堂,天主教新绛(运城)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新绛县城北街顶端的高崖上。新绛是山西省最早传入天主教的地方,1620年(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意大利神甫艾儒略来到绛州,建立山西省第一座天主教堂。
绛州城隍庙
新绛县•名吃特产
新绛铜火锅采用极富古绛州特色的铜火锅为器皿,以木炭为原料,以熬制的老汤为汤料,再加上丰富的食材,与煤气火锅相比,木炭铜火锅的口感,不仅细腻,而且味道鲜美,齿颊留香,而且经济实惠,点三个人的餐,四个人也能吃饱,一个铜火锅还会配几个馒头片,放在炉子顶部烤着吃,馒头盖火,外焦内嫩,让人真正吃得舒心放心。
铜火锅
绛州扣碗
绛州扣碗是一道晋南古绛州的小吃名菜,属于当地饮食的代表菜品,是绛州百姓最家常美味的家居菜品。此道菜特点就是香酥、嫩滑、爽口、肥而不腻,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绛州扣碗酥肉选材是在猪的上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比较嫩,肥瘦相煎。扣碗肉口感顺滑,以鲜、嫩为主,一点都没有肥、油、腻的感觉,而且美容养颜,是年夜饭上不可缺少的主菜。
符村清莲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横桥乡符村的特产。与传统种植的莲藕相比,“符村清莲”以其特有的地理优势、自然条件和种植方法,产出的莲菜色味俱佳、品质上乘、优势明显。
符村清莲
新绛面塑俗称“花馍”,是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一带的传统民间食用塑作艺术。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所塑之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它似陶非陶,像瓷非瓷,极富观赏性,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新绛面塑
晋城——沁水县
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隶属于晋城市,位于中条山东北,沁河中游。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4′-36°04′,东经112°47′-115°55′。县境四周环山、东至老马岭、岳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为邻;西至东坞岭与翼城县搭界;南至仙翁山、舜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至香山岭、关帝岭、宇峻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毗邻。
沁水县下辖7镇、7乡,共有239个建制村,9个居民委员会,1378个村民小组,全县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2013年,沁水县生产总值达到167.1亿元,增长11.7%。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传说。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人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现存的河头村汉墓群、武安村战国古寨等,映证了沁水历史的遗迹。
文化代表
旅游资源
历史发展
沁水县•气候环境
沁水县气候因地形复杂,差异显著,西部寒冷,东部温和,年均气温10度左右,一月零下4.1度,七月23度,年降水量640毫米,霜冻期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60天。
气候环境
沁水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季风强盛。
沁水县•历史沿革
沁水县发展
沁水历史悠久
下川遗址、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下川遗址位于于沁水城西70公里的下川乡,1970年从其挖掘出土的箭镞、骨针等细石器文物。
沁水古称端氏。夏为帝都畿内,属冀州。殷商为郤国,属畿内地。春秋属晋,春秋末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徙晋君于端氏。战国属韩。西汉为河东郡端氏邑。东汉置端氏侯国,属司隶校尉部。三国复为端氏县,隶司州平阳郡。东晋隶建兴郡,北魏属建州,端氏时废又复置,隶建州安平郡。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西河、高延三县,隶属建州泰宁郡。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延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隋开皇三年属泽州,隋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长平郡,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和端氏同隶长平郡。隋末、唐宋,端氏、沁水隶泽州(或称高平郡)。金代端氏、沁水属南泽州、忠昌军节度。元至元三年(1266),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明代属泽州直隶州,隶山西布政使司,清代属泽州府,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
1938年3月3日,沁水县城第一次沦陷于侵华日军。 1941年中条战役后,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挺进中条地区,先后在境内开辟出沁西、士敏、沁南三块抗日根据地,分别隶属太岳第四、第二专署。 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1947年7月士敏、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建 制。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于晋东南地区。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城改为沁水城关镇。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沁水县直隶于晋城市。
沁水县 文化代表
记述
赵树理(1906-1970),作家。著有长篇小说
《李家庄变迁》、《三里湾》,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
赵树理创立中国著名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沁水县•旅游景点
三都古城"湘峪古堡"位于沁水县东南58公里处的郑村镇境内的湘峪村。南距皇城相府6公里,西距赵树理故居5公里,背山临河。湘峪村因明朝户部尚书孙居湘(万历20年进士)、御史都堂孙可湘、四部首司孙鼎湘三兄弟同朝为官而闻名.其古堡历史上民间俗称"三都堂"。"湘峪古堡"建成于崇祯七年(1634),至今已有374年的历史,是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城堡,占地面积3.25万平方米。郭壁古镇郭壁古镇距山西省沁水县东部的沁河西岸,西距沁水县城50余公里,东距晋城40余公里,隶属嘉峰镇。古代,这里曾是沁河渡口之一。由于村子地处滩涂戈壁,故名郭壁。赵树理故居赵树理故居,位于山西省沁水县加丰镇尉迟村。故居内存有赵树理生前书籍、柳制箱、皮箱和生活用品等遗物。
旅游景点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处历山脚下的土沃乡西文兴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保护对象为明清建筑及唐末至清代以来的古建筑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书画工艺、壁画、皇赐金匾、石器雕物等。柳氏民居,原为河东解州镇(今运城永济县解州镇)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史称"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后裔的宅第。1942年,在沁南抗日县政府领导下,西文兴村的世袭柳府始变为民宅至今,故称为柳氏民居。历山自然风景区历山,位于山西省南端沁水、垣曲、翼城三县交界处,面积 150平方公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是华北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风景区,素有"五绝、十胜、百景"之称,被誉为"天然大公园"。舜王坪是历山主峰,传说为舜帝躬耕之处,山顶有四千余亩的高山草甸,主要景点有南天门、斩龙台、龙翻讪、舜王庙、犁沟、石猴观海等景点。西峡景区距下川村1公里。全长5公里,最窄处3米许。舜王"刀劈一线天,高山湖泊变桑田"的传说即源于此。此外还有天石、楼坎、试刀石等景观。
运城—绛县
绛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端,北同侯马、曲沃、翼城接壤,东连沁水,西南边与垣曲、闻喜毗邻。总面积968平方千米。绛县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凡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
绛县历史悠久,史称古绛。春秋属晋,汉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绛邑县(今曲沃)。北魏太和十八年称南绛县,西魏大统五年改为绛县。
特产美食
民俗文化
著名景点
绛县 •著名景点
太阴寺
太阴寺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壁画、雕刻艺术以及佛教历史的珍贵遗产,一九八六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一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筑气势磅礴,碑刻林立。北殿民国五年被烧毁,现北殿是从附近整体搬迁来的一座家庙。现存南大殿,建筑风貌为金代遗构。太阴寺坐南向北,属于阴向,因而得名“太阴寺”。寺内存有我国最大的独木雕卧佛。
晋文公墓
晋文公墓,在山西省曲沃与绛县交界的安屿镇的下村侧,墓高40米,圆形,周长200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墓依地形而设,高达30余米,犹如山丘。据传,解放前墓地松柏如盖,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庄严静穆。墓后岭顶建有祠庙,抗战期间被日寇拆毁,树木砍伐一空。现在所看到的景象是蔚然深秀的国槐遍布山丘,明代《晋文公墓》纪念碑矗立路旁,雄伟壮观。
绛县 •著名景点
车厢故城址
车厢城在绛县城南5公里处,因其形如车厢,故称为车厢城。现存古城墙高约15米,长150米,全部由夯土层构筑。车厢城地处中条山东段北面,被深约30米的东、西两沟夹峙其间。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为5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在车厢故城址的保护范围内,留存城墙、烽火台等遗存,全部由夯土构筑,地表散落有大量陶片,城址内发现大量灰坑。“车厢古迹”、“晋大夫士蒍故里”、“晋旧都”三块石匾和“绛县师”石像分别存放在南城村和绛县博物馆内。
绛北大峡谷
绛北大峡谷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绛县么里镇境内,观赏面积20平方公里,目前景区开发多个旅游项目,是晋南地区最集中的以吃、住、游、玩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境地。绛北大峡谷旅游风景区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并有多处原始森林,整个景区主要以核桃园、香菇种植、森林、湖泊为主体;以晋南民俗为基调;形成山、水、情、天人合一景观特色,自然与人文水0融,相辅相成。
绛县 • 特产美食
绛县山楂
绛县山楂:山西各地均有,以绛县最多。具健脾胃,行结气,消淤血之功。中药常用于妇女病的治疗。主治饮食积滞、化痰、止血、解毒,并用山楂治疗高血压及心血管等疾病。
绛县素有中国山楂第一县的美誉,自1987年就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七大山楂基地县之一。如今,绛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山楂生产基地县,10万亩山楂遍布全县10个乡镇,形成大金星、敞口、大五棱、大果等优良品种,涌现出南樊镇郑柴村、古绛镇郭家庄、北杨村等18个种植面积上千亩的山楂基地,成为带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强劲发展的“领头羊”。
金绛牛肉
绛县清真五香牛肉历史悠久,曾尊为朝廷贡品,近年来,山西金绛县食品有限公司立足于弘扬民族饮食文化,发展民族传统特色,在绛县原清真肉食品店制品厂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成为晋南最大的一家清真肉食品店加工企业,建起了集收购、屠宰、加工、高温杀菌、销售一条龙生产线,年产优质牛肉500多吨,产值1500万元,可创利税180万元。生产的品种除“金绛”牌五香牛肉外,还有牛肉干、麻辣肚丝、脱骨扒鸡、五香鹿肉等清真肉食系列及其它产品。
绛县 • 民俗文化
高跷走兽
高跷走兽盛行于清朝雍正初年,出现在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中,经久不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由兽头、兽身和表演人员组成,表演时二人足踩高跷同演骑兽状,演员负重荷,按曲牌节拍行走。辅助配乐由锣鼓、花鼓等打击乐器组成。人及兽的造形奇特,在鼓乐声中列阵行进时,气势宏伟,十分壮观。现有的走兽形象基本都由古时流传下来,虽经多次修补,原貌仍存。
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又名“铙鼓杂戏”,主要流传于晋南河东一带,与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锣鼓杂戏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如【越调】、【官调】、【油葫芦】等。伴奏无弦乐,乐队由鼓、锣、唢呐组成,以大鼓主奏,同时承担乐队指挥之责,基本鼓点有擂鼓、战鼓、走鼓、刹鼓、列儿鼓、跌场鼓、行营鼓等八种。
吕梁—柳林县
柳林县,隶属山西省吕梁市, 地处吕梁市西部、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辖8镇7乡197个行政村,总人口34.6万。
柳林县组建于1971年4月,由离石县改名为柳林县。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吕梁地区,建立吕梁市。至此,柳林县上属吕梁市管辖。
县处华北地区通往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太中银高速铁路、中南出海通道、孝柳铁路煤炭专线、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沿黄干线公路、沿黄旅游公路等七条国、省级干线路均途经县境。
革命陵园
名吃特产
著名景点
柳林县•著名景点
寺院坐北朝南,东、西、南三面临崖,由东西向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东院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大雄宝殿、毗卢殿;两侧为钟、鼓楼、东配殿、七佛殿、观音殿、十王殿、慈氏殿。西院中轴线上依次为藏经殿、崇宁殿、七佛阁;两侧为膳房、僧房等。
吕梁——柳林
香严寺
香严寺位于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则寺。据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赐名香严寺。金、元、明、清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天王殿、毗卢殿、十王殿、慈氏殿、东配殿、七佛殿、观音殿七座建筑为元代所建,余皆明代所建。
柳林县•气候环境
唐太宗、明太祖曾亲莅该寺并降谕旨,宋仁宗、金世宗、明仁宗分别为其敕赐“灵泉寺”额,并为寺中两位高僧赐号及佛乘。北周大象至元朝至元年间先后置定湖郡(县)、孟门县达700余年,共计1500余年。
吕梁——柳林县
孟门南山寺
南山寺,又名灵泉寺,位于县境北部黄河岸边孟门镇南山。始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 南山寺曾为山西永宁州(今离石)唐代官建八大寺院之首。该寺为群体建筑,均建造恢宏,金碧辉煌,总占地面积8250平方米。
柳林县 •革命陵园
贺昌烈士陵园
柳林县2017年被世界著名品牌大会评选为“中国200个最具投资潜力的特色魅力示范县”。县境内建有贺昌烈士陵园,还有刘志丹将军殉难处、三交红军东征纪念馆、穆村柏树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多处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表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出生于柳林镇(原属离石县)一个士绅家庭。1922年5月和9月,在贺昌的领导下,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和制革厂工人先后举行了罢工斗争,成为山西工人运动的开端。1935年3月10日,贺昌在率领红军部队突围时,于江西会昌河畔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
柳林县•名吃特产
名吃特产
芝麻饼
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秦晋,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它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工艺精湛,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在全国饼类中独具特色。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吕梁——柳林县
碗托
是荞麦制品,营养丰富,食用简便,口感极佳,是驰名秦晋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从碗中脱下,故而得名。它是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