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份的一天,我们突然接到通知:有一例样本需要紧急处理,限定两天内发出报告。
这例需要紧急处理的样本有可能是物流寄送原因耽误了时间,也可能是患者在ICU病房里已命悬一线,家属、医生正等着检测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当时小组负责人跟生信部、建库组的同事确认计划后跟我说:“建库组的同事会马上开始实验,出库后务必立即上机测序,你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吗?”那时候我还是刚入职几个月的新人,决定接下任务的时候是紧张、忐忑、倍感压力的,因为知道这不容有失。
我负责QC和上机的工作,任务要求是建库组当晚以效率最高的QXT方法完成建库后,我马上进行QC并安排最快的通量完成测序。
为了争取时间,我和建库组的小伙伴实时沟通每一个实验节点,尽最大努力让各环节都无缝衔接,把握好每分每秒。
晚上22点左右,小伙伴电话说他已经开始电泳检测了,我立即开始Labchip芯片压胶;晚上23点左右,小伙伴发信息说他在给文库管打印标签,我立刻开始Miseq的重启和自检......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但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然而当我正小心擦拭测序芯片时,头顶的紫外灯突然亮了。我下意识先拿了一份流程监控表遮挡试剂盒的文库孔,避免样本受影响,一只手举着实验服遮挡一下自己,另一只手迅速而镇静地清空试剂瓶、放入试剂盒、导入测序参数文件,最后确认测序仪已完成自检并运作起来,才赶紧从实验室跑出来。
我去到六楼健身房的器材上休息,设了一个2.5小时后会响起的闹钟。因为测序开始之后,2.5个小时就会有簇密度的参数生成,这是测序质量的第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出问题,必须马上安排重新上机。
“♩ ♪ ♫ ♬ ♩ ♪ ♫ ♬……”闹钟响起我立马起身走到了电脑前,远程连线查看测序仪的参数。看到簇密度的参数正常,我这才长舒了一口气,拿出手机跟在家里实时关注实验进展的小伙伴们同步这个好消息。
终于,在各环节的小伙伴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这个紧急任务,并且患者收到报告的时间比预期还提前了5个小时。
在此之前我每天是按部就班地上下班,也没很认真地想过这些工作背后的意义。当我亲身参与到这场“抢救”任务中,当实验时间按分秒计算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我心里油然而生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我不再觉得样本是EP管里冷冰冰的液体,它背后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承载的是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期待。
为此,我用便签纸写下了一句话:“每一个样本都是一条生命”。这句话贴在我座位的正前方,也如信仰般刻进了我心里。
2019年9月,公司准备转化 MagnisBR 产品线并计划在11月初的全国病理年会上发布这款产品。
在9~10月期间,我们选了两台仪器进行测试。在测试各种参数时,这两台运行着相同版本程序的仪器,在“文库产量”这项QC参数上一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产品质量问题。
我们和供应商反馈了这个问题,并提供了全面的数据,供应商的国内外工程师均未找到产生差异的原因。
而此时已经是10月中旬,距离仪器发布只剩半个月的时间,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原因并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仪器的发布,更会使我们辛苦建立的口碑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受损。
我们又更改了几个实验方案,并在仪器的内部安装摄像头全程记录仪器运行的状态。但测试了几轮,浓度差异依旧存在。在谨慎排除了可能引起浓度差异的各种原因后,我们决定用最原始的回看视频的方法,试图找出两台仪器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要知道Magnis BR 仪器运行一轮的时间是9个小时,其中有上千次的取液、吸液、排液动作,每次的差异不到2mm,有几十次的震荡混匀动作,HSM板块的震荡混匀幅度不超过0.5cm。我们记录的视频是1分钟一个文件,每小时生成一个文件夹,也就是需要排查9个文件夹里540个视频文件。
由于第二天约了供应商讨论这个质量问题的解决方案,我将视频排查这项工作交给了付彤,这意味留给付彤的时间只剩下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找出两台仪器的运行差异,难度系数简直是满星。
说实话当时我并不抱多大希望,因为从原理上说,相同的软件程序,相同的仪器,且两台仪器经过各种质检校准都没有发现明显的差异,运行期间也没有报错,能找出差异的概率太低了。但即便如此,我们仍不想放弃。
令我又惊又喜的是,第二天早上付彤跟我说她找到了两台仪器在运行过程中的差异,并把视频截取出来了。我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眼睛都变亮了,心力交瘁的感觉一扫而空,体会了一把如释重负的快感!
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很开心地向我演示:同时打开两台电脑,一台放B仪器视频,一台放C仪器视频,两个屏幕对照着看,一分钟一分钟的对比是否有差异,此时的我已经被她震撼得无以言表。
差异点有两个,一是HSM板块混匀时存在的两处不同,在PRE-PCR环节C仪器是顺时针画圆弧混匀,B仪器是左右震荡混匀;二是在捕获环节震荡15min时,C仪器是一直震荡,B仪器震荡5min后就停止了。差异视频一共四个,两个B、两个C,时长加起来不到10min 。
在与供应商的沟通会议上,我们播放了存在差异的视频。
供应商的销售负责人张总当即说:“这种事情也只有燃石能干得出来,以后燃石给咱们提出的问题,你们只需要协助燃石解决就好,那一定是他们已经仔细核查过的。”当时我们很感慨,同时也带有一丝的骄傲和自豪。
供应商积极地配合我们一起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为了更加方便查看视频,还把刺眼的绿色灯管改成了白色灯管。最终MagnisBR 也顺利推出了市场,这台仪器让文库构建时间从原来至少需要5天降低到3天,大大缩短了检测周期。
这个设备从研发到产品发布,其实我们还遇到过其他的问题和困难,但每次小伙伴们都会严谨细致、齐心协力地查找原因,解决问题。为了将更好的产品推出市场,大家都炼就了火眼金睛。
张总后来还问了我一个问题:“燃石是怎么招到这么一群严谨而优秀的人的?”
我想了想说:“严谨细致大概已变成燃石人骨髓里的一部分了,大家加入燃石之前可能有着不同的工作习惯,但在潜移默化中共同拥有了严谨细致这样的品质。我们心里也都清楚产品最终的服务对象是肿瘤患者,这样的一份工作值得我们无尽的用心和努力”。
2020年,我们全国人民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一件事情——新冠疫情。春节期间疫情爆发严重,全国上下人人自危。人们走在路上连气都不敢大口地喘,生怕空气里的尘埃都携带着病毒。
春节期间我一直处于纠结和焦虑当中,节后能不能正常复工呢?节前收的一百多例样本有没有办法按照承诺在2月10号之前给患者出具报告?
我们都知道检测报告对于患者而言是多么的重要,企业可以停工但是患者的病情并不会因此而停止变化。
我考虑了很久后跟上级沟通,她说:“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去看看有没有同事愿意提前来开工,完成样本的检测。”
其实当时我挺忐忑的,因为在疫情期间大家的第一原则应该是保命,有没有小伙伴愿意来开工我心里是没底的。但我还是收集了意愿表,在打开意愿表之前我心里甚至想好了跟客户解释的说辞:“不好意思,你们的报告没办法按时发出,因为……”。
打开意愿表之后我非常惊喜,报名人数居然有19个人,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人员名单里不仅仅有广州的还有广州周边城市的,他们要通过坐大巴或者短途火车才能够回来复工。
收集意愿表时,我并没有告诉大家公司是否准备了充足的口罩、防护服、洗手液等防护用品,也没有说是否会有加班费之类的额外奖励,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想回来复工,想尽快给患者出报告,那时候我心里真的很受触动。
我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反而需要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人数过多。当下复工首要原则是不能聚众,而我们又不想打击大家的热情。于是开始商量人员分工问题,我们决定首批复工人员只安排能完成第一批样本检测工作所需要的最少人数,其余人员都留在家里随时待命。
最终,在2月10号之前我们顺利地把这100多份样本检测报告按时甚至是提前地发给了客户。
年前收到的样本顺利完成,但检测任务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国家和公司层面上都还没发布全面复工通知的情况下,样本依然源源不断地送往实验室,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基于实验人员的安全考虑,我们准备对人员进行排班,制定一个可随时应对变动的计划,以保证样本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时我们计划把人员分为三组,一组上每周的前四天;一组上每周的后三天,还有一组储备人员要随时准备做替补。
在梳理排班人员名单时发现,如果要确保各组人员不能有任何交集,并且各实验环节都配备人员的话,第一次召集的人数还不满足此次排班计划。然后,我们又发起了第二轮的意愿收集。
这次,我们收到了更多人的意愿。
当时很多同事都表示:“我愿意在公司需要我们的时候站出来,作为首批复工人员,加入到我们的检测工作当中”。
大家积极配合工作这样的故事放到平时,可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是在人心惶惶、自身难保的疫情期间,大家仍然愿意挺身而出,冒着有可能会被感染的风险坚守在一线做好检测工作,真的是非常的难得。
我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由衷地向小伙伴们表示感谢,谢谢他们为守护患者生命贡献的每一份力量,谢谢他们用心地在守护着每一束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