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数字文创产业知识产权简报

成都恒道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院
链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知识产权简报

2021年6月刊

C

目录

ontents

产业要闻

中西部首个!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在成都高新区开园

首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走进融创·武汉1890

中国(西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成都如何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发展城市?

西安文创产业为什么行?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原理浅析

产业发展

颐和园口红被指“侵权”文创“宫斗”为哪般?

私自改名盗取原创喜马拉雅侵权难休

世界知识产权日:“数字创意,重塑文化”

数字侵权

如何利用文创IP为文旅产业赋能?

 新媒体发展助推博物馆文化传播

旅游从空间场景走向时间场景

产业赋能 

中西部首个!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在成都高新区开园

6月25日,2021CITC网易前沿创新大会暨网易数创品牌发布会在成都高新区举行。大会以“数字驱动·国创新生”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力量,汇聚国内外文创领域的产业资源和行业参与者,搭建碰撞思想、跨界交流、深化合作平台,驱动科技文创产业创新与发展。会上,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举行开园仪式。

基于成都丰沃的文创土壤、深厚的文创资源,以及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专业的服务链,相信未来这里将诞生更多的优秀文创项目,诞生更多的现象级优质文化IP。”网易副总裁、网易杭州研究院院长汪源表示,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将致力于成为成都产业创新、打造“世界文创名城”的加速器,带动就业增长、加速经济腾飞的又一引擎。
据悉,网易于2020年9月在成都高新区落地全国第二个、中西部首个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130亿元,选址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占地9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将建设数字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教育服务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开展数字产业创新基地、青年独角兽实训基地、科技文创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示范中心等合作项目,全面推进网易数字产业全产业链落地。目前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在AI创新中心的过渡办公载体已正式启用,正在加快导入产业项目。
活动现场,慧眼之家、匀速攻、捌斤科技、来趣智旅、静木科技、睿云物联、星埃森与基地运营公司正式签约,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正式开园。
随后,在网易数创发布仪式上,网易杭州研究院产业平台部总经理单开涛对全新推出的网易数创进行了全面细致解读。他介绍说,“网易数创致力于挖掘培育下一代产业领头羊,整合网易内部数娱、文创、技术、教育、电商等产业生态,以产业资源服务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同时,网易发布“P25生态合作伙伴计划”,通过链接各方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聚集产业要素和配套资源,全方面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数字产业集群发展 网易成都数字产业基地正式开园

当前,成都高新区围绕空间、平台、人才和政策,加快形成网络视听及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优势。空间方面,以4.6平方公里的瞪羚谷数字文创产业社区为核心承载地,加快建设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其中,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天府长岛文创中心已签约入驻腾讯新文创总部、可可豆动画、阿里巴巴、完美世界天智游等项目;铁像寺水街二期、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配套项目正加快推进建设,打造集办公、新商业、居住、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街区。
为助力区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活力区,成都高新区还围绕技术服务和企业孵化打造了64个共性平台,服务网络视听企业快速成长;构建四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设立100亿元新经济基金、50亿元人才专项资金、2亿元应用场景基金、5000万元业界共治理事专项资金,助力产业发展,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发展机会。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聚集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重点企业超过600家,2020年实现规上产业增加值457亿元,同比增长25.3%。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十四五”,将力争把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先进技术策源地、优秀原创作品高产地,助力区域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增长极、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建设高品质产业社区 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体系

产业要闻

产业要闻

产业要闻

首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
与发展高峰论坛走进融创·武汉1890

6月25日,2021首届创意经济时代·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在汉圆满举行。26日,与会嘉宾走进武汉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代表园区——融创·武汉1890,实地考察项目规划并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沟通交流。

       C20城市数字创意产业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张合军、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雷世斌、汉阳区相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会长、相关企业代表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融创·武汉1890项目所在地为汉阳铁厂原址,距今己有131年历史,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和精神图腾。项目占地面积约36万方,总建筑面积约130万方,其中包含约76万方的文化艺术商业区,整体定位为“国家工业文化保护样板区”和“武汉文创艺术商业核心区”,地块内有34处、占地约16万方的工业遗址建筑及构筑物。

融创·武汉1890项目规划“一园五区”,包括无界中央艺术公园、TOD城市门户区、琴台总部办公区、文化艺术活动区、工业艺术博览区、设计之都创意园区,建成后将引入多家文化创意、设计艺术企业入驻,与周边的张之洞博物馆、古琴台、琴台大剧院、汉阳造艺术区、月湖公园以及正在建设的琴台艺术馆共同组成琴台中央艺术区。园区之中还将建设武汉工业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并为艺术展出、发布会和泛文化演出提供专属空间,构筑全方位的欢乐产业链。
据了解,武汉设计日暨第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将于今年11月1日在汉举行,主会场选址融创·武汉1890项目园区。通过历届双年展的举办,武汉也成为了继北京、上海、深圳后,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极大提升了武汉的设计品牌影响力。“双年展”已经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成为全世界检验举办城市在文化上具备先进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工程设计之都的重要举措。

在参观完融创·武汉1890项目后,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敏表示,自武汉设计双年展创办以来,“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标签愈发明确。融创作为全国房地产头部企业,在参与城市建设的同时,其融创·武汉1890园区也成为了今年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主会场。这代表着政府和社会对融创企业实力的认可。希望融创能把握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在融创·武汉1890园区创新融入动漫、传媒、电竞、体育等新文娱,从传统休闲向潮流产业不断扩容,紧密粘合历史与现代生活,助力城市文化产业年轻化升级,推动创意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变革。

站在潮头之上,仰望澎湃未来。融创武汉将紧抓数字时代利好,加快文化产业与新兴技术融合,为城市数字经济时代创造越来越多的范本,推动武汉国际化都市进程,共建美好大武汉。

产业要闻

产业要闻

中国(西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即将召开

第七届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暨2021重庆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将于6月11日至14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西旅会和重庆文旅会合并举办。
本届展览会以“文旅融合 美好生活”为主题,总展览面积6.6万平方米,涵盖展览展示、高峰论坛、文化表演、互动活动等形式,吸引文旅企业上千家。重庆区县全部参展外,国内有近30个省市和地区参展,国际方面吸引了韩国、以色列、日本、意大利、埃塞尔比亚等驻蓉、驻渝使领馆及旅游推广机构等亮相,全方位展示重庆以及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风貌。

6月11日下午,本届展览会的主论坛——中国(西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将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S1馆主舞台区开启,本次论坛旨在联合推动西部地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西部地区数字文旅市场格局,助推数字文旅产业紧密合作。
本次论坛以“文旅新时代 数字新动能”为主题,现场将通过五大专题演讲、圆桌会议、主宾文旅项目推介、启动仪式等环节。此次论坛将探讨中国(西部)文旅数字文旅融合与新时代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趋势,助推西部地区数字文旅大融合大发展,现场将发布西部地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成果,把西部地区相似的产业和景区携手整合,以“科技+文旅”实现利益共享,建设市场共同体。

文旅专家齐聚山城共促文旅提档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旅游产业年会发起人(主席)、国家现代旅游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白长虹,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朱茂,深圳市光影百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黄浩,腾讯文旅副总裁宋可心,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等文旅专家将亲临现场为文旅提档升级贡献智慧。
嘉宾们将带来《抓住“十四五”黄金机遇期大力发展成长型文化旅游新产业》、《数字多媒体创意如何助力文旅夜游》、《新一轮数字科技和文旅产业变革》、《5D魔法森林,森林里的沉浸式体验》、《数字科技引领文化旅游新未来》主题演讲,与参会文旅企业代表们共同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发展新成果,共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新前景。
此外,大会还将围绕“新时代的用户需求与产品力打造”等主题举办专题演讲和研讨会,为旅行社生存、转型把脉。

         数字时代如何以“智”赋能文旅?在中国(西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期间,一场以“数字文旅新场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也不容错过。
       本次会议邀请到了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
心主任、重庆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罗兹柏,腾讯文旅产业研究院秘书长孙晖,重庆腾旅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CEO胡军,成都烽火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伏峰,重庆巨蟹数码影像有限公司

探讨数字文旅下的机遇与挑战

总经理蔡清华,本着“推动数字科技助推文旅发展”的理念,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国内经济大循环背景下的文旅产业的振兴发展,为推动国内经济提振进程贡献力量。

论坛负责人表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并且受到疫情的冲击,对于传统景区、景点、艺术馆、文旅企业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在眉睫,此次邀请5个不同行业的企业代表进行分享,对文旅企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和阐述。
此外,作为展览会的“保留节目”,文化旅游项目推介会也将持续举办,重庆市合川区将在会议期间进行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向现场的嘉宾推介合川区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共赢机制,携手促进西部地区文旅行业协同发展。

如果有一张电子智能卡片,它能够为你出游提供便捷,为你解决出行的烦恼,你是否会选择尝试拥有它?
没错,它就是——巴蜀文旅一卡通。在中国(西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期间,腾旅科技计划和报业集团联合发行的巴蜀文旅一卡通智能卡片研发项目将正式宣布启动,未来有望让市民实现凭借一张智能卡片,便可玩转四川重庆两地的文化旅游景点。
据了解,巴蜀文旅一卡通计划将集纳川渝两地优质景区、博物馆、艺术馆、影院等文旅资源,形成川渝一卡通文旅联盟,打造成为一个亲民惠民的文旅产品,让川渝两地群众能够通过一张智能卡片就可以共享两地资源。
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巴蜀文旅一卡通正处于筹备期,正在积极对接四川重庆的优质文旅资源,目前重庆的景区已经全部集合完成,项目正陆续整合四川的优质文旅资源,加快推进巴蜀文旅一卡通建设进程,预计将在下半年正式推出。
该负责人称,未来,市民只需要在手机上激活巴蜀文旅一卡通,就可以轻松享受川渝文化资源,在选定出行目的地后通过一卡通提前预定,到达目的地后,只需要通过人脸识别功能即可通行,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

打造巴蜀文旅一卡通智能卡片

       近日,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项目部又接待了两批客商,自2021数字文创产业成都峰会发布机会清单大力推介后,这个国内首创动漫主题的产商融合项目就引发广泛关注。
       像天府国际动漫城一样,引发业界和资本界关注的数字文创项目,这些天也都宾客盈门。动漫、电竞等数字游戏产业,在成都已经具备非常深厚的基础,未来五年,成都将力争成为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城市。
       “成都是数字游戏原创能力特别突出的城市,发展产业可以左手抓原创右手抓出口,很有希望成为北上广之后的‘第四城’。”国内权威游戏行业调查分析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伽马数据董事长张遥力如此寄语。
电竞动漫成为两大名片
       作为自营游戏,成都出品的王者荣耀在
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成功。2020年,王者荣耀总观赛达到了5.7亿人次,创下职业赛事体系新高。伽马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竞用户规模已达4.28亿人,电子竞技产业规模已超过912亿元。
      2018年,电竞比赛纳入亚运会项目,2022年亦将在杭州亚运会展开角逐。王者荣耀品牌总负责人张易加说:“最近5年是中国电竞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们相信成都将交出更漂亮的成绩单。”
       

成都如何打造中国最适宜
数字文创发展城市?

产业要闻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

去年5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电竞+”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谋求形成电竞与文创、科技、旅游、娱乐等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目前,上海提出建设“全球电竞之都”,北京定位“网络游戏创新发展之都”,广州要发展“全国电竞产业中心”,成都未来要怎样发展?张遥力寄语:做电竞产业“第四极”。
动漫,是成都数字游戏的另一张名片。作为中国动漫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成都素有“二次元之都”“动漫之都”的称号。成都每年举办漫展超200场,诞生了近400家动漫游戏企业,拥有超5万动漫游戏相关从业人员。成都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说,近年来,大热的动漫IP都能找到成都的影子,涌现出了一批优质动漫企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实的产业基础和雄厚的研发力量。
天府国际动漫城将于今年10月开工,预计2024年投资营运,将打造全国最大的汉服展示基地群、西部最大的泛动漫摄影基地群和全国首批动漫产学研一体化基地。“2020年,全国动漫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90后和00后是主力,他们愿意为正版内容付费,这个非常重要,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文创迎来全面增长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游戏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266亿美元,增速达到了12%。其中,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达到了2786.87亿元,同比增长20.71%,市场总量接近万亿元。重要海外市场国产游戏领域TOP10中,“成都制造”排在前三甲,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值。“可以说,成都数字游戏增速位于全球前列。”张遥力说,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4月,包括腾讯和B站在内,成都是国内投资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成都数字游戏产业起步早、发展快。2016年,成都将数字娱乐产业规划为地方支柱产业,是国家四大数字媒体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之一。天府软件园获批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中国(成都)超高清视频创新应用产业基地为国内首个国家级超高清视频产业区。
去年9月,由成都乐狗科技公司开发的大型多人在线策略游戏“万国觉醒”上线,至当年年底时,已在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超过5000万海外玩家下载了游戏。张遥力分析成都游戏爆款频频的背后原因:成都对于游戏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高于国内产业排位,数字游戏潜力无限、后劲十足。
目前,成都已有各类数字文创相关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已超100家,爆款产品频频涌现。以数字游戏产业为主力,今年一季度,成都文创产业增加值占一季度GDP的10.9%,已成为新型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今后5年,成都将打造中国最适宜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城市,实施数字文创腾飞计划,聚焦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等七大领域,培育和发展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数字文创龙头企业15家以上,支持重点数字文创项目1000个,持续创作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文创精品。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霞)
来源:人民网

西安文创产业为什么行?

过去的一年,大唐不夜城步行街入选首批5家全国示范步行街、《装台》《大秦赋》成为央视热播剧、贾平凹长篇小说《暂坐》入选2020年第五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以及第七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东亚文化之都”西安新春音乐会等节会顺利举办,这一系列文化事件都可以归为文化产业,也可以说是文化创意产业,不禁让笔者反思,西安文创产业为什么行?
首先谈谈概念,这里不进行过多阐释,直接给出结论,具体推理过程见文末。
从现行的分类标准和表现形式来看,文创产业与文化产业别无二致,文创产业只是更多强调了创意,而文化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创意。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概念交叉融合,经常被交互使用。下文从文化资源、政策载体和城市地位三方面阐释西安发展文创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创意源泉
第一,古都文化独领风骚。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罗马、雅典、开罗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此建都。悠久的发展史和建城史给西安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周、秦、汉、唐四大都城遗址,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西汉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以及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古城墙等古建筑700多处[i],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家[ii],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支撑。
第二,宗教文化发源之地。汉传佛教共分为八大祖庭,西安拥有六大祖庭,三论宗草堂寺、法相宗大慈恩寺、律宗净业寺、净土宗香积寺、华严宗华严寺、密宗大兴善寺;西安重阳宫与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并列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楼观台传说当年老子讲经授道之坛,即《道德经》的产生地;同时,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更是将终南山从隐士圈内推向隐士圈外,从中国推向世界。西安文化创意产业所依托的宗教文化资源具有了更大的知名度,实现了“破圈”。
第三,科教文化实力雄厚。西安科教综合实力全国第三,拥有普通高校 63 所、军事院校 8 所,两院院士 61位,7所高校的16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个[iii],雄厚的科技实力能够为文创产业提供信息技术、传媒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支撑。此外,依托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和国家“三线建设”政策机遇,聚集了国内航天、兵器三分之一以上、航空近四分之一的科研单位、专业人才及生产力量,遗存的陕西老钢厂建筑群等工业遗迹成为文化创意的源泉之一。

第四,多种文化荟萃之地。以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红军长征过境西安、西安事变纪念场馆“三大遗址群”为主的革命遗址是西安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依托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等史前遗址和华胥氏中华始祖等传说,形成了根脉文化;西安鼓乐、秦腔、迎城隍、社火、葫芦头等19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iv],体现了西安悠久而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西安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多元的创意视角。
二、政策载体不断完善,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发展保障
第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政策体系保障。陕西省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充分发挥西安等城市的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辐射并带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城市、设计中心和产业聚集区。西安市出台《关于补短板加快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从加强园区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市场主体、集聚专业人才、扩大财税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对经认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导向的小微文化企业,连续三年按其对地方财政贡献的50%给予奖励等多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同时,曲江新区等区县先后出台《西安曲江新区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加快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政策,尤其是曲江新区提出最高给予1亿元财政奖励,全力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建立了一批载体,加强发展平台支撑。构建了“1+N”行业协会平台,先后成立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以及西咸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灞桥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西安高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等区级行业协会,成为西安市培育和服务文化市场主体、凝聚文创人才、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先后建立西安高新数字创意产业园、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纺织城艺术区、西部动漫产业基地、白鹿仓等产业功能区,为文创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
三、城市地位尤为特殊,为文创产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第一,历史上,西安是中华文明根脉城市。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不仅是古都数量超过洛阳、南京和北京等古都,更重要的是周秦汉唐四个朝代形成了中国历史主根脉,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克己复礼,西周是我国两千年礼乐文明的源头;书同文、车同轨,秦朝为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的至高地位;万国来朝,唐朝成为我国开放包容的文化高峰。西安也是远古人类起源地之一,既拥有旧石器时代的蓝田猿人遗址、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址、以马腾空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址,也是华胥氏等有关中华民族人类始祖的神话传说和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生地和分布地。西安城市地位在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为文创产业注入了无可比拟的竞争力内核,成为了西安发展文创产业的金名片。
第二,新时代,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丝绸之路的描述中专门指出,“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都长安(今天的西安)的古代贸易路线”。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

划》,提出把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同时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重庆、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西安成为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与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支点,为文创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文创产业将在提升区域群众生活质量、增强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二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历史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西安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丰富的科教人才供给与至高的历史古都文化,为西安发展文创产业,抓住我国消费扩容提质机遇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看未来,西安要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一方面,坚持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为抓手,进一步夯实文创产业发展根基。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推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兵马俑、大雁塔、大明宫遗址等世界遗产的保护利用,推进西汉帝陵、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提出从历史城区、历史地段、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山水格局等方面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另一方面,坚持以“文化+”融合推动文创产业发展。陕西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西安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型业态等内容。由此可见,伴随着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进程,西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基更扎实、发展环境更优越、发展方向更清楚、发展前景更美好。
       未来发展文创产业,首先必须站在为中华民族续文脉、为人民群众做服务、为万世后代留经典的高度,其次才是瞄准从业人员数量、规上企业数量和文化产业产值等目标,然后才是综合运用加强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以文化产业功能区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文创产业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等措施,最终为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西安方案和西安智慧。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原理浅析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经营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其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是重中之重。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手法的了解掌握是每一个文创设计师的必修课程。是否能巧妙地利用各种设计手法表现文化创意产品特性,体现着文创设计师的个人造诣。本文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基本原理进行简述,并选取一些博物馆典型案例,探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主要手法。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并不是空中楼阁、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文化创意产品是产品,因此其设计从属于产品设计,遵从产品设计的一般基本原理。在设计要求、设计程序、设计步骤、设计方法、基本原则等方面是相通的。对于刚踏入文创行业的文创设计师,有必要学习产品设计方面知识,这样开展文创工作时思路才会更加宽阔,很多困惑才能迎刃而解。 

 在设计手法方面,主要运用转化法。产品设计的落脚点是产品,就是确定产品外观、结构、功能。不管赋予文化创意产品什么样的文化和创意,其最终的落脚点是确定产品的形态(结构)、纹饰、色彩、材质、功能。只不过文化和创意最终通过产品的形态(结构)、纹饰、色彩、材质、功能体现。从产品设计落脚点出发,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设计手法是以日常小商品为模型,提取馆藏资源的形态、结构、纹饰、色彩、材质、功能对其进行变形,从而完成创意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出发点,第一种是从馆藏资源出发找日常转化模型,第二种是从日常小商品模型找可利用的馆藏资源。一般而言,第二种出发点设计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 

文创设计基本原理

在设计要求方面,要符合社会发展、经济效益、使用(安全性、可靠性、易操作)、制造工艺等方面要求。因此文化创意产品主要面向小商品市场,销售对象一般为直接的消费者,不用于再生产再加工。设计出的文化创意产品可以用现行的制造工艺生产出来,不涉及对现行制作工艺的改革。制造工艺改造是机械设计范畴,超出业务范围。如果涉及制造工艺改革的话,开发难度就非常大,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研发效率会大大降低。
 在设计方法方面,主要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产品的设计。产品制造一般都是机械化进行,机械化都是通过数字化模具完成。手工设计不适合批量化生产,要实现批量生产需要对手工设计产品模型进行数字建模。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种可视化设计工具,可以快速模拟出设计效果,提高开发效率,节约不必要的试产支出。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前提是要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快速地进行形态(结构)、纹饰、色彩等元素的提取。常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SU、PS、AI、CAD、3D-MAX。
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要培养博物馆文创人员的专业制图能力。目前很多博物馆不能独立完成文创设计工作。文创设计的核心是能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独立完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效果图。制图是设计的核心。很多中小型博物馆缺人才,其实缺的是专业制图的人,缺既懂文物又会制图的人。委托的设计人才一般没有文博知识基础,不能有效解读文物背后所要传播的文化信息,设计出的产品有时会偏离文创产品研发的初衷。博物馆人对文物比较了解,如果会专业制图的话,设计出的产品就会很好地阐释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文创设计手法分析

   形态转换法主要手法有外形的延用、简化抽象、几何变换。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

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

的卡通人物“唐妞”,该卡通人物以唐仕女俑为原型进行形态转换。原型形态为“乌发高簪,两鬓抱面,面如满月,峨眉樱口,长裙曳地,体态丰盈,姿容生动,舒展健康”,设计师通过改变唐仕女俑的头部与肩以下部位比例,采用夸张的手段,高亮度地展示唐代女性的风范气质与时代精神。通过品牌化、系列化的设计策略,不断扩宽“唐妞”文创产品种类。
       纹饰转化法主要手法有纹饰的延用、简化抽象、空间变换。如苏州博物馆的秘色瓷莲花碗曲奇饼干。该产品以馆内文物莲花碗为原型,提取碗的颜色、图案,根据文物的原本色彩寻找天然食材与之接近的颜色来体现文化,曲奇的表面纹理也是根据文物的图案来设计,可以说文物活灵活现地体现到曲奇上,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曲奇饼干。再如上海博物馆的粉彩福桃丝巾,将花瓶上的寿桃、蝙蝠花瓶纹饰,经过重新排列组合后形成新的纹饰图案。
       色彩转化法主要手法有色彩的延用、黑
白处理、变换。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U盘,产品以翠玉白菜为原型,改变翠玉白菜原有的色彩,将其做单色化处理,并设计出六种不同色彩的产品,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
       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材质转换法、故事转换法(场景变换法)。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婴戏图故事公仔系列,通过进行场景变换,设计师以《婴戏图》中的角色为蓝本,设计出3D卡通,供小孩进行各种场景对话游玩。
      至于究竟采取哪种设计手法,取决于被设计产品的属性。如要设计一款带有文化创意的U盘,其实不管采用哪种手法都可以。U盘产品关键属性是储存,只要设计出来的产品能有存储器件和方形接口就可以,不管什么形态、纹饰、色彩都可以,只要消费者喜欢。但是要做一个带有文化创意的鼠标垫,最好就不用形态转换法。鼠标垫本身的形态是相对固定,不可能把一个不规则的、表面高低不平的藏品形态用于设计鼠标垫。

颐和园口红被指“侵权”
文创“宫斗”为哪般?

继故宫“口红热”之后,颐和园口红最近也火了。3月下旬,国货品牌 卡婷 某电商旗舰店宣布上线“颐和园”系列彩妆,这款颐和园IP和国货彩妆的跨界合作在引发消费者追捧的同时,也伴随着“未经授权”“侵权”等质疑声。有媒体采访发现,其背后牵扯到两家IP代理方的利益之争。

数字侵权

产业发展

当前博物馆、热门景点文创产业正逐渐升温,日益成为兼具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然而发展中也遭遇了“同质化”、“知识产权争议”等问题。博物馆、热门景点文创正进入深耕时代,如何才能让文创产业真正活起来?
颐和园口红风波,让大众再一次注意到文创产品背后略显混乱的构架体系和运营条线,某媒体以《颐和园口红引著作权“宫斗”:两家IP代理方利益之争》为题,直指颐和园旗下两家IP运营方因争利而引发冲突。
3月21日,颐和园和国货品牌卡婷共同在某电商旗舰店推出系列彩妆,设计灵感取自颐和园重要文物——慈禧寝宫“百鸟朝凤”刺绣屏风。“颐和园口红”也在短短24小时内售出超过4000支。随后口红先被质疑“未经授权”,后被投诉涉嫌“侵权”。一来
      

 二往,将颐和园文创推向风口浪尖。
        有媒体采访得知,颐和园将旗下IP同时授权给2家公司运营,分别是与卡婷合作的“荣钥科技”和运营某电商颐和园旗舰店的“中创文旅”。两家运营方授权链路不同步,利益也不一致,因而无法同步上架,也导致商品销售渠道不同。
 品牌问题被澄清后,两家运营方再起争议,卡婷接到平台投诉,称口红包装上的“百鸟朝凤”图案涉嫌侵犯“中创文旅”美术、文字作品。原来,后者已在国家版权登记中心登记成为“百鸟朝凤”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对此,颐和园官方却回复称,“百鸟朝凤”唯一合法的著作权所有人是颐和园。
一时间,文创产品著作权问题浮出水面,这不由让记者想起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曾在一场论坛中谈及文创产品知识
产权问题时所言。
       安来顺:我们的博物馆,千万不要特别简单地理解IP这个词。我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故宫太和殿大家谁都知道,故宫并不是因为有了太和殿它就自然生成对太和殿的知识产权,著作权是不保护这个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误解,觉得这个东西是我们家的,只要在我这我就自然生成知识产权。在数字化时代,我强烈建议我们的同行尽快注册成为你真正有独立产权的IP产品。

数字侵权

数字侵权

       王飞:通常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用户都是上了年龄的、或者是高知的用户。但在数字化平台,消费者中90后占了50%;一线二线城市的用户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关注度更高;高购买力用户占比更高;另外超过七成为女性用户。
       这样的用户群体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博物馆、热门景点纷纷要抢占“口红”等彩妆市场。
      除了知识产权争议、运营条线尚待清晰,一个更为突显的问题也桎梏着文创走向“深耕细作”——同质化严重,游客在文创店往往能看到冰箱贴、纸胶带、杯垫、扇子、布袋等产品。
       如何破解同质化困局?故宫博物院副院
长王亚民提出“文创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自发文创研发、自觉文创研发和立体文创研发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以“复制”式的小卖部发展模式为主,第二阶段是在国家鼓励文创发展背景下的大规模研发,那么在“深耕细作”时期,或许博物馆文创破解同质化的唯一路径是第三阶段。
       王亚民:文化创意必须上升到第三个阶段,就是文创产品的立体研发阶段或者是文创的智慧开发阶段。我们搞文化创意的,做博物馆的,一定要研究自己博物馆本身的文化历史和文物产品,同时也要研究中国数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这样研发出来的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也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国家版权中心平台对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不作实质审查”的原则,即优先登记的一方,只要形式审核合格即可。一旦产生争议,可依法向法院提起确权诉讼,由法院认定真正的著作权人。看来,颐和园口红风波还将持续时日。
此前,故宫两款口红上市,因分属不同运营方,也曾引发“真假口红”的风波。在随后故宫的官方回复中,故宫所属4家文创网络经营主体才逐渐为众人所知。事实上在文创产业发展初期,出于积极探索、鼓励尝试、差异化发展等原因,多个运营主体并行的形式存在其合理性。然而随着博物馆、热门景点文创产品进入“深耕细作”时期,文创运营水平也亟待提升。
诚然,数字化时代正带给博物馆文创发展以新生。阿里巴巴文创行业负责人王飞向记者描述了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用户画像”。

私自改名盗取原创
喜马拉雅侵权难休

4月26日是世界知识产权日,却有多位音乐人正因自己的作品被喜马拉雅改名盗取而烦恼着。明白音乐娱乐集团创始人兼CEO王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称,喜马拉雅官方编辑未经许可便将旗下音乐人的作品名字和作曲者信息更改盗播,事后音乐人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时,对方还回复称“这样是为了多一个途径来推咱们的内容”。这并非是喜马拉雅首次被指侵权,近年来,包括多位作家、音乐人在内,均曾公开指出喜马拉雅上出现侵权行为。频频发生的问题,让喜马拉雅在侵权泥潭中难以脱身。

改头换面的戏码

“今天,明白音乐人森水垚就遇到了喜马拉雅平台上的音乐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而且处理和反馈进度缓慢拖沓,编辑改名盗版盗播,被发现后沟通过程中,竟然称盗版是帮助推广。” 王毅的一条朋友圈,直指喜马拉雅平台存在对作品改头换面、盗取音乐作品的行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森水垚共有两部作品在喜马拉雅上被改头换面,其中,音乐作品《古老秘境》被改名为《神秘国度》并

编辑在相关歌单中进行传播,另一部作品《夏天藏着的秘密》则被改为《夏天不远了吧》,且作曲人署名均不是森水垚本人。通过比对盗版作品的音源,发现该音乐是无损音乐,与正版作品一模一样。
       而在发现作品被侵权后,相关音乐人于一周前便开始向喜马拉雅反映并沟通,但却迟迟未能有明确的处理进展。
       王毅表示,“我们第一轮沟通希望对方能删除作品,并将侵权作品的流量认证到正版作品上。但沟通了一个星期,一直到4月26日凌晨两点,仍没有实质性进展,在这一情况下,才决定4月26日早上通过朋友圈公开反映这一情况,随后在10点多时,对方才将歌单删除,但仍未对侵权行为致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盗版作品所属的歌单,显示为喜马拉雅官方编辑。而音乐人在与喜马拉雅方面沟通的过程中,陆续对接过3名工作人员,其中,喜马拉雅音乐区相关负责人曾在沟通中直接称,“这样是为了多一个途径来推咱们的内容”。
       “官方编辑的歌单,是否意味着是官方默许的行为,或者是在员工培训上不过关,毕竟喜马拉雅是一个版权运营平台,公司的价值观以及业务体系需要正视版权保护,旗下员工也应有版权意识。”王毅如是说。
       针对这一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就音乐作品的选择和编辑流程、是否存在版权检查环节等方面,向喜马拉雅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对方的回应。

类似侵权并非个例

喜马拉雅对原创音乐作品改头换面的戏码,并非只出现在森水垚一位音乐人身上。
“我只是大概看了一下歌单,就发现有3个歌单中存在类似的侵权行为,其中有两个歌单侵权了公司签约的音乐人,另一个歌单则是有认识的一名音乐人的作品,但署名也不是音乐人本人。”据王毅透露,目前公司发现被侵权的音乐作品数量在10首以上,其中,森水垚被侵权的作品共有2首,公司旗下另一位音乐人沐灵仙则有8首音乐作品被侵权。
近年来,喜马拉雅多次被指存在侵权行为,不只是音乐作品,还包括有声书。
公开资料显示,作家曾鹏宇曾在微博公开称在喜马拉雅上发现自己撰写的《世上有颗后悔药》的全本有声书内容,但这并未得到他本人和出版社的授权,且影响了后续自己推出正版有声书。除此以外,包括作家蔡春猪、唐小饭、慢三,编剧张瑶,博联社创始人马晓霖等均曾表示,自己的作品曾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用户制成有声书或音频版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虎表示,对于喜马拉雅这类平台上的侵权行为,如若是用户上传的作品侵权,通过“通知+删除”的“避风港”规则,平台方接收到权利人证明侵权的通知后,采取删除相关作品等措施后,平台方无需再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能证明是平台官方上传的作品,或是官方知道侵权行为却未采取删除等措施,那么平台方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共塑健康生态

数字侵权

数字侵权

       为了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究竟该如何维护音乐人等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如今显得越发关键。且不可忽视的是,在不少侵权事件中,如若不是权利人偶然发现并制止,或许侵权行为将会一直默默存在,持续侵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王毅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此次发现被侵权,也是因为音乐人主要创作的是睡眠场景下带有一定功能性的音乐作品,如可缓解焦虑等,而公司正计划围绕该类音乐建立一个新厂牌,正处于筹备相关物料的过程中,在搜集此前音乐人相关作品的上线情况等信息时,才发现了音乐作品被侵权的情况。
据了解,该类音乐在国内虽然相对小众,但制作起来却非常复杂,需要带着设备实地走访,采集大自然的声音,如在清晨6点收录露水的声音,等待一个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只为录制大海的声音,因此该类音乐作品有着
较高的价值,造价成本也相对较高。
       “比较喜剧的是,此前音乐人曾在喜马拉雅上传过自己的正版作品,而官方编辑发布的侵权作品与音乐人发布的正版作品出现在了喜马拉雅同一个榜单上,且侵权作品的排名还在正版作品的前面。”王毅表示,“在这次事件中,并不是说我们逼着他们道歉,而是要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正视并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和责任,认识到该行为的性质以及产生的影响。”
       数字文创产业智库研究员李杰认为,音乐人创作的每一首作品均投入了精力,而版权等相关权益便是投入后的回报,如若版权受到侵害,将会对音乐人等权利人带来直接的伤害,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创作力。因此包括音乐人、音乐公司、平台等行业多方,均需要建立正确的版权意识,维护行业的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世界知识产权日:
“数字创意,重塑文化”

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内,基于脑力劳动创造完成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传统的知识产权是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的总和。
1970年4月26日,《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一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正式成立。2000年10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第35届成员大会系列会议通过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1999年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世界知识产权日”的提案,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以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以“数字创意,重塑文化”为主题,将探讨数字时代文化的未来:怎样创造文化,怎样传播文化,怎样资助文化;一个灵活的知识产权制度可以怎样帮助确保创意产业工作者和艺术家本人为自己的作品得到适当回报,使他们可以持续创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在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致辞中指出:“文化已经被数字创意重新塑造。创意作品在世界各地创作的整个方式、所创作的作品的种类、这些作品发行的方式以及这些作品在全球的消费和欣赏方式都已经由于数字技术而被重新塑造。”他同时呼吁:在使我们生活丰富多彩的创作者和创造者获得回报的同时,确保广泛获取他们的作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

数字侵权

数字侵权

如何利用文创IP文旅产业赋能?

       如今的旅游景区要想单纯靠门票赚钱越来越难了。面对逐年上升的营销指标和运营成本,景区如果过于依赖门票收入,必然要求门票上涨,而这一举动又会阻碍游客的脚步,造成恶性循环。要想跳出这一“怪圈”,势必要挖掘景区收入中的其他部分——二次消费。
      国内大部分景区的二次消费仅占景区收
入的10%以下,而国外许多景区的主要收入都是由二次消费构成,巨大的差异说明了国内景区挖掘二次消费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二次消费也被纳入了4A景区的评定标准,在评分细则中“旅游商品”这一项最多可得15分。相较于其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项目,在这一项上拿高分的投入无疑要小得多。
        尽管刺激二次消费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景区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

1.景区促进二次消费难点在何处?

1.游客停留时间短,没时间买
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有限,但在节假日,游客宝贵的时间很多都浪费在排队等待上。排队时间过长,不仅损害游客体验,更重要的是占据了游客本可以用于消费的时间。

2.纪念品同质化、缺乏吸引力,不想买
游客购买的不是纪念品,而是旅行体验、回忆。高度同质化的纪念品对游客毫无意义,自然慢慢失去吸引力。事实上,市场上泛滥的劣质纪念品已经越来越难卖出去了。

3.文创产品的开发需大量投入,风险高
对于刚刚起步的小景区而言,投入大笔资金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是不切实际的。即使是大景区花费大量资金生产的文创产品也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2.二销困境如何解决?

1.超级IP孵化,打造消费吸金力
“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今年初,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只长得像粉红色吹风机的小猪佩奇给占领了,大家都很开心地在朋友圈晒起小猪佩奇玩具手表,尽管看着只是一个看起来像手表的玩具糖果盒。
小猪佩奇”的经营方凭借爆款IP赚得盆满钵满,所属的英国Entertainment One(以下简称eOne)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的强势增长,主要也受益于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的推动,在中国的授权和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幅超过了700%,这还不包括市面上各种未取得授权的商品销售,小猪佩奇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移动印钞机。

现在是一个IP时代,好的IP具备替代性小、黏性更大、文化内容更丰富、商业模式更多元、变现能力更强的特质。
2.塑造自主品牌,打造重复消费力
我们在旅游消费时都面临过上哪买,买哪个品牌、哪个产品的困境,其困惑的背后是缺乏强认知的品牌。在情感消费时代,自主品牌打造变得尤为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加快推动旅游业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转型升级、全面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走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路子作出部署。《意见》提出旅游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品牌代表消费者眼中形象,是对消费者承诺,所以景区在业态品牌上需要差异化规划和培育,塑造二次消费的品牌矩阵,通过长期运营,塑造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和买单。
此外,当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可打破景区销售的瓶颈,构建立体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增加游客的重复购买力。

在厦门鼓浪屿,会发现景区有很多原创的文创品牌,这些品牌不但积累了自带流量的粉丝基础,并形成了品牌文创标签,游客通过线下体验消费后,还有大量的消费其实是在景区外及线上完成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品牌的重复购买力。同时景区品牌与业态品牌之间也能相互赋能,形成品牌叠加效应。 

3.极致文创爆品,打造消费引爆点
对于景区二次消费来说,最具价值的还是原创内容,这是未来景区消费更具有想像力的板块。所以这里定义的文创爆品不仅可以消费,可以形成景区引爆市场的载体,也可以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充当着维护客户关系的角色。
同时文创商品是景区在地文化的直接体现,属于景区可移动的风景,这就使文创商品成为旅游目的地体验的一个极好的补充和延伸。

以恭王府景区“福”为例,“福”字为恭王府评上国家5A景区立了大功。恭王府正是围绕着这个“福”字,找到了自己在旅游市场上的一席之地,并创造了一年1.2亿的文创消费收入。
仅“福”字一项,便已开发数百种文化产品,功能多样,材质多样,形式各异。单一款产品牛皮壶,一年销售额接近1000万元,恭王府爆品开发模式成为景区二次消费的重要代表。
4.重构场景体验,打造消费主题空间
二次消费卖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一种主题化的生活方式。在品质旅游时代,消费升级释放的体验式购物需求,使得线下空间重新作为变现的入口被瞩目,而变现的路径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来实现。
从文创商业的角度,需要人、物、空间

保持文化认知的一致性,才能一步步构建主题化空间的强大势能。

以日本茑屋书店为例,被称为文创商业的朝圣地,日本最大的连锁书店,这与其构建的极致的场景化密不可分。
书店融入咖啡、饮食、亲子、宠物美容、文体和慢生活等多维度消费空间,并定位“生活方式提案者”,甚至还开发出了公园绿地,这俨然已经成了一个超越书店的文化生活空间,任何年龄阶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一种类似“家”的舒适感。
截至2016年底,茑屋书店在日本开设1459家门店,书籍和杂志销售额约1300亿日元(约合79亿人民币),茑屋书店发行的会员卡T-Card有6000多万张,占到日本总人口的一半。这些都是用场景体验感去营造实体商业的吸引力。
传统文化融入时尚科技近年来,景区巧做文创产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科技结合。将文化产品应用到目的地的各个景区、城市流量聚集点、乃至于所有人的生活中,从有型的产品形态最终演变成无形的文化氛围。
5.文创赋能产业,打造全域化消费方式
对于景区来说,文化必然是消费的核心,每一个景区的品牌、产业、业态都将围绕自身文化来构建消费内容。
在缺乏主题文化的时候,单个消费环节难以形成互动,缺乏整体旅游消费聚集的动

能,所以文化的革新需要创意来激活,赋能景区全域化的消费力。
       随着旅游产业从“游玩”向着更健康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旅游与文创产业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打造景区消费时不能就景区做景区,要依托文创赋能,用全域化的思维构建景区内外联动的消费场景。如何在休闲旅游开发大格局中融入文化元素,凸显特有文化内涵,是一项重要课题。

旅游产业与文化充分结合,既要丰富文化旅游线路及文创产品,在旅游开发中赋予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还要依托景观特色,深入挖掘文化精髓,不断创造、运用艺术手段将旅游项目展示或表演给游客,以增强游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而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把其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转化为旅游产品是一种重要方式。

 新媒体发展助推博物馆文化传播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载体,到博物馆旅游“打卡”已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的兴起,我国博物馆纷纷挖掘新媒体功能,努力将新媒体建设成博物馆发声的文化传播阵地,有力促进博物馆旅游业发展。今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博物馆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云端上的博物馆,全国各地博物馆共推出2000余项在线展览,访问量突破50亿次,极大丰富了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本文通过对33家博物馆的新媒体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新媒体发展可以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结论,从另一角度思考文旅融合的方式和意义。

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不仅需要深挖文化资源,还需要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推广。笔者于2020年4月19日,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以及31家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三种用户量较大的新媒体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博物馆与新媒体融合程度日益深入,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我国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情况总体较好,但差异明显。在33家博物馆中,拥有微博的博物馆有27家,其中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和西藏博物馆没有官方微博,南京博物院有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微博账号。微信方面,有29家拥有微信公众号,但安徽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无公众号,内蒙古博物院为“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2个微信号。抖音方面,33家博物馆中拥有抖音号的只有19家,其中,故宫博物院只有故宫文创馆抖音号。总体而言,利用最为广泛的新媒体是微博、微信,抖音等视频类相对较少。
二是不同博物馆新媒体粉丝数量差异较大,其中国博和故宫非常突出。调查来看,博物馆利用微博平台时间最长,粉丝量众多,33家微博粉丝数前5名的是:故宫博物院924万、中国国家博物馆479万、陕西历史博物馆63万、广东省博物馆40万、首都博物馆36万。粉丝较少的博物馆,如河南博物院1万、青海省博物馆1253、宁夏博物馆3106、贵州省博物馆5803、福建博物院6610。而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粉丝数远超其他省级博物馆,这反映出这两个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引领力。而从抖音粉丝

数量来看,19个博物馆粉丝数量超过1万的11个,超过10万的只有3个,分别为:中国国家博物馆169.9万、故宫博物院20.3万、湖南省博物馆10.1万,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抖音粉丝数最多的博物馆,其他超过5万粉丝的博物馆有河南博物院9.4万,陕西历史博物馆6.2万,南京博物院5.8万。微信由于不能查找粉丝数量,暂不能作有效分析,据了解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公众号粉丝数已超过百万。
      三是博物馆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量悬殊。从调查来看,博物馆利用微博时间最长,发文量很大,33家微博发文数量前5名:中国国家博物馆17983条、故宫博物院9313条、首都博物馆7053条、陕西历史博物馆6272条、广东省博物馆4966条。也有一些博物馆微博发文较少,仅仅几百条。总体来看,粉丝数与发文成正相关,这说明吸引公众关注的内容还是主因,这也是博物馆吸引游客参观的关键所在。
       四是博物馆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各不相同。博物馆利用微博、微信、抖音发布信息,推动旅游发展,需要对新媒体用户有精准的分析,发布的信息亦各有侧重。如微信公众号因其用户具有很高的粘合度,信息非常丰富,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布文化旅游信息的重要平台,信息分类较多,如“湖南省博物馆”分为“参观服务”“展览导览”“学习分享”三类,“上海博物馆”分为“预约”“博古今”“智天下”,类下面又各有细分,一般有约10个类别,信息涉及博物馆的各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博物馆现状和文旅服务的重要平台。而博物馆微博吸引粉丝较多,则更加的注重博物馆文物、展览、新闻的推送,对提升大众文化知识、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五是短视频云端直播成为新冠疫情来的热点。抖音等短视频已经成为当前文旅推广的一个亮点。从调查数据来看,博物馆利用抖音总体较少。33家博物馆中拥有抖音号的只有19家,是三个社交平台中最少的。其中,故宫博物院没有官方抖音号,只有故宫文创馆抖音号。从抖音作品来看,超过50个的仅有4家,宁夏博物馆87个,湖南省博物馆54个,河南博物院151个,国家博物馆113个。但新冠疫情以来,多家大型博物馆融合抖音等新媒体开展讲解直播、云端看展、云端讲课等,把展览、文物中蕴含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大众。如2020年2月20日抖音App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等9家一级博物馆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馆”、举办云展览活动等,成为今年博物馆文旅融合的突出亮点。

存在的问题

33家博物馆新媒体发展现状与特点

新媒体作为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平台,既是新闻媒体,也是传播手段,是文旅融合的放大器。虽然博物馆各类新媒体发展较快,已成为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重要桥梁,但其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同博物馆新媒体发展差异较大,不同博物馆新媒体粉丝数量、作品数悬殊,国博和故宫无疑走在媒体融合的前面,反映出大馆的文旅影响力及对新媒体的态度;二是博物馆内容质量还需要提升。博物馆在文旅内容发布上,总体是高端文雅,体现博物馆的特色,但也有个别博物馆为了吸粉,利用新媒体恶搞、炒作等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时有发生,引发公众不满;三是新媒体传播对博物馆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馆新媒体运营人才,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时尚、懂文物、懂历史、懂旅游,人才短缺是当前博物馆发展新媒体的一个短板,由此大大增加了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四是博物馆媒体融合步伐还落后于时代。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已经成为博物馆传播的重要方式,虽然疫情期间一些大博物馆创新开展了云展览、云直播、云端讲课等形式,但总体而言我国博物馆尚未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功能,国际文化传播乏力。

相关建议

一是实施积极的新媒体传播策略。推动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大数据、5G等新技术,加紧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积极拥抱新媒体,推动对外新媒体文化传播,拓展文物价值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完善合理的传播服务体系,让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
二是提升内容传播质量,传递主流价值。新媒体助力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正确的文化导向很关键,博物馆应该不断丰富新媒体信息发布内容,规范信息质量,多出精品,发挥博物馆培根铸魂、教化导向作用,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美誉度,丰富优化旅游内容品质,真正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
三是打造博物馆新媒体特色文化传播体系。不同博物馆要围绕自身文物藏品、展览特色,打造形成包括语言文字、语言风格、信息链条、形象风格等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媒体文化传播体系,传播好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树立文旅融合标杆。
四是加大对新媒体宣传的人财物投入。新媒体是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手段。面对云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应顺应新媒体发展方向,积极引进传播专业人才,建立专门新媒体维护管理宣传队伍,加大博物馆业务协同力度,让文物从库房中走向新媒体,走向社会大众,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文旅需求。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旅游从空间场景走向时间场景

一、时间都去哪了

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所发布的《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0》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11.68亿人次,同比下降62%,国内旅游收入0.64万亿元,同比下降77%,疫情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严重。由于无法出行旅游,消费者原有的“旅游的时间”都去哪了呢?

数据来源于: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中国国内旅游发展报告2020》

二、旅游从空间场景走向时间场景

宅家的人们把更多时间花在了线上服务上,许多旅游业者在疫情期间也在积极探索线上模式。在线旅游服务商,如携程、驴妈妈等开启了旅游直播,许多市长、县长等地方政府领导也加入到直播种草,推广本地旅游产品的行列。这样的尝试不是将消费者直接导流到旅游目的地,而是吸引消费者将时间关注在旅游服务上。
这个变化,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时空转换”。
在传统的旅游消费中,场地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消费者需要在实地消费和实景体验,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也主要是围绕空间区位和旅游动线来优化和配置。基于空间的旅游消费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和限制,如人们出游要考虑交通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工具的转接、气候差异要携带更多衣物、热门景区在小长假的限流管控等等。从空间配置出发的思维,同时也限制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如导游囿于熟悉的景点讲解,旅行社专注于所在区域的接待服务。
       打破空间思维的局限性上,近两年火热的夜游经济就是旅游业在时间维度上的成功尝试。这次疫情的线上探索,我们希望这是旅游业做足“时间”文章的开始。

移动互联网是抢占用户时间的注意力经济。各种APP程序和智能终端不断抢夺消费者的碎片时间。随着消费习惯的养成,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更是成为消费者的时间黑洞,更“智慧”、更个性地占据了消费者更多的时间。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景区的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自身不是从临近的景区抢夺消费者,而是需要考虑如何抢占用户的时间,才能吸引消费到景区空间旅游。同样,旅游业者也应该意识到抢占用户的时间,才有机会吸引消费者为旅游产品或服务买单。
旅游业者需要将以目的地建设为核心的空间思维转变为提供用户幸福时光的时间思维,建立经营“时间”的思维逻辑,营造时间场景,给旅游产品增加时间属性,并通过时空转化,实现旅游产业升级。

三、文旅融合带来的时空穿越感具有超强诱惑力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一项数据指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和远方走在了一起”--这是两年前大众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赞同和期许。
文旅融合有很多方面,时间和空间转换就是一个重要融合点。
首先,文化和旅游都具有时间属性。
文化具有历史、当代和未来三个时态的时间属性。传统旅游很重视空间地域属性,但其实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有时间特性,这也是旅游的时间属性一部分。
我们需要从占领消费者时间的角度,来融合旅游和文化的时间属性。以消费者生活时间为轴线,叠加文化和旅游的时间属性,

建立起三维模型。
      这样的模型下,文化和旅游数字信息在时间空域的复杂交叠,立足于消费者时间存储、场景化浮现、虚拟现实体验,形成融合的文旅创新业态。
      以消费者时间为导向占领消费者注意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空间规划逻辑更有利于文旅融合。因此,基于时间属性,营造时间场景是文旅融合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其次,时空转换带来文旅新体验
       中国古代用香印来计时。作为时间测量媒介的香印,散发着熏香的香气填充着空间,使得时间空间化。“思山海月上,出定印香终”,散发着芳香的时间和空间交融,让古时的文人墨客随着思绪云游四海。
现代的数字技术所创造的时空转换也像古代香印一样,带来充满芳香的文旅融合新时空。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专项基金管委会名誉主任单霁翔在一次主题演讲中指出,新型博物馆共同的特点是:即使没有大量的文物,但是它们都是人们能够进去体验的博物馆,都是在广阔天地中的博物馆,都是跟人们生活密切联系的博物馆,都是一片文化的绿洲。
       通过数字化让很多珍贵的文物不再需要实体展陈。在博物馆里漫步参观的游客到网上冲浪就可以欣赏到数字化文物实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时间和空间的纠缠,就像古代的香印一样,数字文旅所带来的时空穿越感对消费者具有超强的诱惑力。

四、数字文旅的时空场域

数字文旅带来的全新文旅融合时空体验。通过VR、AR和AI等新一代技术的结合,发展沉浸式体验,实现虚拟现实景区、虚拟现实娱乐、虚拟现实博物馆等新文旅时空转换场景,创造新消费方式。大数据和AI技术的结合,能够精准刻画游客画像,提供智能导览、精细化信息咨询、个性化文创产品推送等服务,给消费者个性化的旅游体验。这也是数字文旅带来的文化和旅游数据价值化的过程。
数据的价值化让当前新生代的虚拟空间消费成为生活常态。新生代们常态化在线上生活,大部分的精神寄托和快乐都来自于数字化的虚拟场景。科幻电影中的虚拟场景正在成为现实,就像当前已经有小孩一出生就进行人体扫描,进行全息的声音、学习、生活行为等全过程的记录,记录的数据也将创造一个数字化的“小孩”。
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可以永远在一个虚拟场景里存在着?一出生就数字化记录和生活的小孩,他一生的文化和旅游体验时光都会被如实记录。针对这些生活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就可以”虚拟“出他未来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轨迹。这种人工智能下的虚拟人生,在生命终结的时间之后,依然可以永恒地“生活”下去。
生活是文化的源泉,而旅游又是一种生活体验。这一个是体,一个是用,两者的融合创造了现实美妙的生活。步入数字文旅的生活时代,时空的纠缠下又会有何种玄之又玄的宗门?
未来可期!

文章来源于研学家作者:徐鹏

产业赋能

产业赋能

数字文创产业知识产权简报

成都恒道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院
链博(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