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德约周刊17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07
219

以德为本•相约前行

家办周刊 德约首创

17期

德约服务,人無我有 人有我優

目录
CONTENTS

总部:“德约家办机构月度经营会议”
东莞:入伙后职场首迎客
重庆:客户沙龙与“渠道财富团队”培训

七、德约头条:

二、央行重磅发声!

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重要工作,明确新方向

三、

五、

六、【高才通】续签:详细条件和资料预先准备清单

四、CIO Letter|全球资产配置比例,多少为宜?

半年数据重磅公布!1159亿,创历史最高!

及发布2份新指南,金融专才来香港有上升趋势

香港保险公司最新排名出炉!香港保险2024年上

香港证监会更新「内地人员在香港执业指南」

来源:企业改革与发展
8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几点重要信息:
一、减震器和稳定器
会议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当前,我国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什么在此时聚焦保险行业发展?保险业的新机遇在哪里?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已经在多个层面发力推动保险业发展,并明确了重点方向。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要夯实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提升保险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要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风险防范制度体系。

时政热点

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重要工作,明确新方向

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企稳回升,但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保险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手段,也是防风险、促稳定的重要一环。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今年我国强降雨过程多、历时长,一些地方反复遭受强降雨冲击,防汛抗洪形势严峻复杂。
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研究部署防汛抗洪救灾工作时要求,要加快保险理赔。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产保险监管司司长尹江鳌8月2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今年南方地区受灾较重的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保险赔付已达28亿元左右,支持了受灾地区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
今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约932亿元,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382亿元。今年前7个月,保险业赔付支出同比增长30.2%,远高于保费收入5.2%的增速。
这充分体现了保险业在保障民生、防灾减损等方面的作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今年6月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明确表示,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聚焦3个重点:一要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二要围绕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要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时政热点

1

二、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
保险业的新机遇在哪些方面?
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一部分,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中一个重点是服务科技企业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保险公司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等提供保险保障6万亿元。截至7月末,保险资金长期股权投资2.7万亿元。
李云泽在陆家嘴论坛上谈到,要加快健全涵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
会议指出,要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
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
要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

时政热点

2

1

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
会议还指出,要对网络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明确各类主体责任,落实网络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要厘清安全边界,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会议原文
原标题: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审议通过《加快完善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实施方案》和《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订草案)》
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8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审议通过《加快完善海河流域防洪体系实施方案》和《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订草案)》。

时政热点

1

会议指出,保险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损、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夯实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制度基础,牢固树立服务优先理念,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大力提升保险业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紧盯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监管,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健全风险防范制度体系。要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制度障碍,完善考核评估机制,为资本市场和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长期投
资。
会议指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要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要因地制宜开发,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品种、技术、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
会议指出,海河流域地理位置重要,人口密集,加快完善防洪体系意义重大。要坚持系统观念,准确把握流域河系特点及洪水特征,把优化重要保护对象防洪布局和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整体防洪能力。要加快重点工程建设,统筹用好预算内投资、国债资金等,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会议指出,要对网络数据实行分类分级保护,明确各类主体责任,落实网络数据安全保障措施。要厘清安全边界,保障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订草案)》,决定将

时政热点

2

1

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会议指出,要以此次修法为契机,促进我国航运和贸易更好发展。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资料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政知新媒体等)

时政热点

1

来源:中国基金报
9月5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出席发布会,就央行货币政策取向、降息降准空间、完善货币框架、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外汇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收支运行等市场关心的话题一一作了回答。
一、陆磊:着眼于总量、利率和结构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
谈及今年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表示,今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特别是强化逆周期调节,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政策实施方面,陆磊表示,总量货币政策持续发力。年初,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着力稳预期、强信心。人民银行一次性降准了0.5个百分点,下调了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0.25个百分点,着力支持宏观经济开好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民银行完善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明示并进一步下调政策利率,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1个百分点,以此带动了1年期、5年期以上LPR各下降0.1个百分点,支持挖掘

时政热点

2

央行重磅发声!

1

有效需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同时,还引导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保持银行可持续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从政策实施效果看,陆磊称,人民银行针对科技金融设立了5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力扩大了有效投资。推出力度较大的房地产金融支持政策组合,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陆磊表示,金融总量增速仍保持在合理区间,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都高于名义经济增速。社会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7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5%,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4%,同比分别下降了22个和68个基点。贷款结构持续优化,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7%,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9%,“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5%,这三个数据都高于贷款余额同比增速。          
关于下一步的政策取向,陆磊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加快落实好已出台的政策举措,更加有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着眼于总量、利率和结构。              
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银行增强贷款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在利率上,发挥好近期政策利率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的带动作用,以此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在结构上,加大已有工具的实施力度,推动新设立工具落地生效,主要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二、李红燕: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

时政热点

1

谈及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红燕提到,当前,中国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已经超过40种,交易品种也已经涵盖了国际主流外汇产品。今年前7个月,中国外汇市场总成交规模接近2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7%;同期,首次办理汇率避险的商户超过2万家,帮助更多企业利用外汇衍生产品,更好地管理汇率风险。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始终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9年稳居世界第一,为稳定市场信心以及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红燕称。          
对于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李红燕表示,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加强外汇便利化政策的供给。要推进外汇监管创新,适应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动跨境电商、海外仓等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二是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稳步扩大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推动外汇管理创新政策在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支持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维护外汇市场稳定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完善中国特色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保障储备资产的安全、流动和保值增值。          
谈到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的新变化,李红燕表示,主要有几个特点:经常账户顺差合理均衡,跨境投资更加活跃,国际收支自主平衡,外汇储备稳居全球第一。          

时政热点

2

1

李红燕还称,国家外汇局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预期引导,外汇市场交易保持理性有序。国家外汇局会同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活动,维护外汇市场健康秩序。稳慎推进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推动银行外汇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事前尽职调查、事中差异化审核、事后监测报告的全流程展业框架,逐步完善更开放、更安全的外汇管理机制。
三、邹澜: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还有一定空间
对于接下来货币政策降息降准空间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降准降息等政策调整还需要观察经济走势。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供给长期流动性的一项工具,与之相比,7天逆回购和中期借贷便利是对应中短期流动性波动的工具,今年又增加了国债买卖工具。综合运用这些工具,目标是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年初降准的政策效果还在持续显现,目前金融机构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约为7%,还有一定的空间。          
利率方面,人民银行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今年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累计下降了0.1和0.35个百分点,带动了平均贷款利率持续下行。          
邹澜称,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恢复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总量上,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结构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大,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价格上,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下降。          
对于下阶段央行如何进一步完善货币框架,邹澜表示,央行将结合经济金融发展变化,以及对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审慎评估,进一步优化完善

时政热点

1

中国特色货币政策框架。 
首先,要考虑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变量。央行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多将其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同时结合形势变化,研究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让货币统计更符合实际情况。 
其次,要改革利率调控机制。目前,央行已经明确了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是主要的政策利率,淡化了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政策利率色彩,将7天期逆回购由原先的利率招标,改为了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充分满足了一级交易商的投标需求。利率不再是中标结果,而是中央银行根据实施货币政策等需要确定的;数量不再是中央银行调节流动性的手段,而是一级交易商根据政策利率和他们的市场判断共同决定的,这有利于提升机构管理流动性的主动性。
未来还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设置的宽度,更好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运行。同时,在利率传导上,着重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质量,提升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促进市场利率由短及长顺畅传导。为避免影响政策利率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传导,每月中期借贷便利的操作时间原则上都将安排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发布后,价格由投标机构投标情况来确定。          
此外,还要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央行自今年8月起已经开展国债买卖操作,并在月末发布了首个“国债买卖业务公告”。8月全月买短卖长、净买入国债1000亿元。央行买卖国债主要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既可买入也可卖出,并通过与其他工具灵活搭配,提升短中长期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同时,央行也将结合宏观形势和

时政热点

2

1

政策调控需要,创新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提升货币政策效率。
最后,要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货币政策传导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从央行到金融市场的传导,通过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增强金融机构自主理性定价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另一个是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需要着力打通传导堵点,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监管等政策的协同,促进供求平衡,支持经济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领域,提升对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变量的传导效果,增强金融服务着力点。
四、彭立峰:重点提升3个“比重”支持科技企业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
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称,将锚定建设科技强国目标,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们知道,科技型企业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我们在做好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同时,更加聚焦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需求,这在我们国家科技金融服务上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彭立峰说。          
他表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提升3个“比重”:第一个比重是提升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的融资产品,创设科技创新专项金融债券,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激励和转化,以形成“耐心资本”;第二个比重是提升股权融资中投早、投小的比重,落实好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创业投资

时政热点

1

“募投管退”机制,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第三个比重是提升科技创新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比重,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建立科技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强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丰富适应高新技术领域特点的金融产品。
五、肖胜:四方面助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上半年已发放QDII额度22.7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司长肖胜表示,下一步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首先,科学把握资本项目开放的时度效。统筹谋划、有序推进直接投资、跨境融资和跨境证券投资等各个领域的外汇管理改革。同时,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持续做好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的集成式推广。今年前8个月,跨境投融资高水平开放试点已惠及企业1400余家,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以点带面深化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改革。推进和完善境外放款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有序支持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稳步推动跨国公司资金池业务的升级扩围,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的运营效率,助力总部经济发展。同时,会同相关部门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完善境内企业境外直接上市资金管理,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有序推进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业务(QDII)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QDII额度22.7亿美元。          
再次,支持重点区域开放发展。以制度型开放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比如,支持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全球或区域财资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试点各类创新政策,稳步推进海南自贸港、横琴和前海合作区建

时政热点

2

1

设等。同时,精准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在前期实施深圳河套“科汇通”、前海“港企贷”等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跨境投融资和资金汇兑使用的便利化支持力度。 
最后,国家外汇局将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部署要求,构建并完善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的资本项目开放与风险防控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时政热点

1

来源:香港全方位
近日,香港保险2024年上半年数据重磅公布!

香港保险公司最新排名出炉!香港保险2024年上半年数据重磅公布!1159亿,创历史最高!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297亿港元,内地赴港投保热度持续!
2024年上半年全港新单总保费达1,159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时政热点

1

时政热点

1

01、内地访客新增保费297亿
一、内地访客新单总保费
2024年上半年,内地访客在香港投保的总金额达到了297亿港元,与2023年同期的319亿港元相比,略有下降,但总体影响不大。

我们来看下2024年前两个季度的投保情况,第一季度的投保金额为156亿港元,而第二季度虽有轻微下降至141亿港元,但依然可见香港保险市场的热度持续不减。

时政热点

1

在整体市场中,2024年上半年,内地访客所贡献的保费在各个季度平均约占全港新单保费总额的26%。由此可见,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市场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内地访客买得多的险种
内地访客新造业务保费主要由终身寿险危疾保障两大险种的强劲需求所推动。

时政热点

1

据新单保单数统计数据显示,终身寿险与危疾保障在整体业务中的占比高达约90%,其中终身寿险占据主导地位,占比达到59.08%,而危疾保障占比29.38%

从新单保费角度看,终身寿险的保费贡献最大,占比高达79.75%,储蓄险的保费贡献占比12.11%,而危疾保障则占比2.69%

时政热点

1

02、全港新单总保费1,159亿
一、全港新单总保费
2024年上半年全港新单保费达到1,159亿港元。相较2023年同期1,030亿港元,展现出上升态势,同比上升12.3%
此外,2024年上半年的全港新单保费也表现地非常出色,为历年最高值!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了全港保险业务在2024年的强劲增长势头。
二、全港新增保单数
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保单数量共计51.5万张,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47万张,实现了9.5%的同比增长。
三、香港寿险公司排名
我们先来看下最新香港保险公司(非银)业务总保费的排名情况!
排名前五的保险公司分别为友邦、宏利、保诚、富卫和中国人寿(海外)。

时政热点

1

1、按总保费收入(整付+年度化保费)个人新单业务排名前15的香港保险公司,市场占比为96.7%。
排名前五的保险公司为汇丰人寿、恒生保险、友邦、中银人寿和宏利。

2、按标准保费收入(整付*10%+年度化保费)
排名前五的保险公司为汇丰人寿、中银人寿、友邦、保诚和中国人寿(海外)。

时政热点

1

3、经纪业务
按新单标准保费收入,排名前三的保险公司为永明金融、友邦和周大福人寿。

4、香港保险公司件均保费
整付保单的件均保费,排名前四的保险公司是汇丰人寿、永明金融、富卫和恒生保险。
非整付保单的件均保费,排名前四的保险公司是太平人寿(香港)、中银人寿、中国人寿(海外)和汇丰人寿。

时政热点

1

03、总体来看
一、2024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金额达到297亿港元,显示出持续的强劲需求。
投保需求的增长,主要受到美联储在九月份几乎确定将降息以及香港保险公司推出的多项优惠政策等大环境的影响。
香港保险产品以其多币种计价机制、较高的中长期预期收益率、全球投资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以及灵活的保单设计,更符合追求成熟投资理念的中高净值人士的海外资产配置需求。
二、 据数据统计,经纪渠道的市场占比已达到29.8%,超过代理渠道的20.6%,这表明经纪渠道已在市场上占据一定主导地位。
三、内地访客赴港投保占比最大的险种仍然是终身寿险
综合分析上述数据,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2024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的表现极为突出。特别是储蓄分红险产品,凭借其长期复利超7%的高分红收益以及卓越的安全性,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和青睐。
展望2024年下半年,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香港保险业将维持其强劲的发展趋势,并有望取得更加卓越的业绩。

时政热点

1

香港保险九大优势

时政热点

1

来源:中金财富
近年来,全球资产配置因其多元的收益来源、良好的风险分散效果,正引起中国投资者的关注,很多人开始考虑在原有的组合中纳入更多海外大类资产。不过,任何战略配置决策都离不开规划,投资者需要事先设定一个目标比例,才可能在未来一轮轮的市场波动中稳住阵脚。如何确定海外资产的合理配置比例,其它国家的长期实践又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将在本期CIO Letter中与大家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市场组合”——全球资产配置的理论参考基准
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马科维茨的资产配置理论,各类资产的配置比重取决于对它们的收益和风险(包括波动率、彼此之间的相关性)的预期。其中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决定了分散的效果,由于中国资产和海外资产的回报相关性较低,两者的同时配置能带来很好的分散作用,所以中国资产和海外资产的选择不是“零或一”、“是或否”的选择,而是并存的关系——这是我们讨论的出发点。
在并存的基础上,国内资产和海外资产的比例取决于投资者对收益和风险的判断。如果相信国内资产未来的收益相对海外更好、波动更为可控,那国内的配置比例自然就会更高一些,反之亦然。可以看到,这个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家办大视野

2

CIO Letter|全球资产配置比例,多少为宜?

2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人在预测回报方面很难比市场平均水平做得更好,换句话说,资本市场大部分时间可能是“有效市场”。这种情况下,主动的投资选择不一定能战胜被动的市场指数。而如果投资人在收益预测上放弃主观判断,采纳市场主流的收益假设,那么其资产配置的比例就会和市场主流的选择一致,该比例用金融术语叫做“市场组合”(Market Portfolio)。事实上,这和近年来日渐盛行的被动化ETF投资的理念如出一辙(比如中证800指数可能是A股投资的“市场组合”),只不过决策的层级从个券的选择上升到了区域和市场的选择。总的来看,如果认为全球市场是有效的,那么“市场组合”理论上可以作为全球配置比例的基准参考。
那么,现实中的全球“市场组合”的区域比重是什么样的呢?在实践中,因为一些应用细节的不同,“市场组合”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全球股票指数为基准,最常用的是MSCI ACWI指数(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该指数一共涵盖47个国家(或地区),包括23个发达经济体和24个新兴市场,是全球股票管理人最熟悉的指数基准之一。但是,MSCI指数具有一定的“美国中心”色彩,目前其60%以上比例配置于美国,80%以上配置于欧美发达市场,对新兴经济体的配置比例不足10%,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配置权重却不足3%。原因是MSCI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存在投资壁垒,所以通过一定的参数调低了其权重。
但是这一“壁垒”即使对西方投资者存在,对中国投资者却是完全不适用的。所以在我们考虑全球权重时,有必要作出一定的还原,即通过各国股票市值的真实比重来刻画“市场组合”。

家办大视野

2

第二个版本是真实市值权重。如果完全参照各国股市总市值在全球权益资产中的占比来设定各国的配置比例,那么,前五大国家的比例分别为美国43%、中国19.6%(其中A股占12.2%,香港、美国等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市值占7.4%)、日本5.7%、印度3.8%和英国3.3%(图2)。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比例相比MSCI指数中的权重有所升高。
第三个版本是GDP的权重。各国权益市场的总市值受各国金融市场成熟度、金融监管政策等影响较大,有一些海外研究者主张按照经济的规模——即名义GDP的比例来形成基准,此时前五大国家的比例分别为美国26.0%、中国16.9%、德国4.2%、日本4.0%和印度3.4%(图3)。
除此之外,债券的规模权重也可以作为参考。如果计算各国债券市场总市值在全球债市中占比,那么领先的区域为美国39.3%、欧洲18.4%、中国16.3%、日本8.2%。
综合这四个版本来看,除了第一种方法偏低以外,不管是按照股票市

家办大视野

2

2

值、经济规模还是债市市值加权,中国占世界的比例大约在1/6-1/5左右,我们认为这大致刻画了中国占世界金融版图的客观比例。如果一个“世界公民”决定对各国的金融资产不带任何偏见地进行配置,那么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很可能会接近这一比例,也就是说中外资产的占比大约会在1:5-1:4左右。那么,对于中国投资者,结论会一样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二、“本土偏好”导致各国的实际配置普遍偏离理论基准
从海外各国的实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投资者简单照搬了上述“市场组合”的权重,而是普遍打了一个“折扣”,即配置境外资产的比例更低。这种行为被总结为“本土偏好”(Home Bias)。
我们分别从整体市场和典型大型机构的行为,来衡量各经济体中的境内外配置比例。如图4所示,其中红色的柱子是各个经济体在“市场组合”中的自然权重,黄色柱子为该经济体中典型的养老金机构对境内资

家办大视野

2

产的配置比例,灰色柱子则是我们测算的该经济体中全体投资者持有的境内权益占其持有的全部权益的比例。可以看到,在所有的经济体中,灰色、黄色的柱子都明显地高于红色柱子。比如,美、中、日作为全球前三大股票市场,其股票市值在全球市场中的比重分别为48%、12%(仅考虑A股)和5%,但其全体国民持有的股票组合中本国资产的比例(灰色柱子)分别为75%、95%和57%,即使是其专业的大型养老金机构,本国配置比例也约为60%、90%、50%,显著高于“市场组合”中占比。

家办大视野

2

2

为什么各国的配置实践和理论之间有如此明显的差距?大致可以总结为两类原因。
表面的原因是交易与信息成本。特别是因为大部分人对海外的事物不熟悉,很多投资者会有“不懂者不碰”的审慎心理。但是海外成熟市场的有效性在逐渐地提高,近20年来,跨境ETF投资已经成为主流,即使看

起来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也很难取得超额回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变得十分简单:不需要成为某个资本市场的专家,就能以低成本获得一个平均回报、实现资产配置的目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本土偏好,大概率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逐渐减轻。
更深层的原因则来自于匹配未来支出的需要。财富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支出和消费,因此支出的安排往往对资产配置会产生影响。正如支出的时间分布(即投资期限)决定了股票和债券的配置比例。同样的,支出的地域分布会影响区域的配置。如果一个投资者未来的大部分支出会在国内发生,他就需要对标国内的生活成本(比如住房、养老、就医、交通等)。一般而言,本国的金融资产和本国的生活成本相关性较高(比如用本国房产覆盖本国租金成本、用本国公用事业企业覆盖基础服务成本等)。相比之下,海外的资产一是通胀可能会和国内不同,二是面临汇率的波动,可能会产生更多的脱节和错配。所以,从负债匹配的角度,投资者对本土资产的适度偏离是有道理的。
在实际情况中,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均会造成“本土偏好”,有些是随着市场的发展可以消除的,有些则是持续性的。我们在设定海外配置比例的同时,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全球配置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本国负债匹配的需要,兼顾一定的“本土偏好”,这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现实选择。
三、横向来看,中国当前的“本土偏好”程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多大程度的“本土偏好”是合理的?这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海外各国,特别是与我们文化相近的国家中获取一些参考。由于不同国家规模有大小,简单地比较其国际配置比重并不恰当(因为本国市场规模越小,海外配置比重就自然会增大)。更合理的比较是看其配

家办大视野

2

置比例相对“市场组合”的偏离程度。
我们设计了一个在0-1之间分布的指标,计算方法是1-该国的海外资产配置比例/“市场组合”中的该国对应的海外资产比例,用来衡量一国投资者有多大程度受到“本土偏好”的影响。如果指标为1,就代表这个国家本土偏好非常高,没有进行任何的海外配置;如果该指标为0,就代表这个国家没有“本土偏好”,其海外资产的实际配置比例就等于“市场组合”中的权重。
我们通过每个国家的本土股票配置比例,可以算出该指标的水平,可以看到,目前主要经济体的“本土偏好指标”的平均水平约为50%,即海外资产的实际配置比例是“市场组合”的一半。同时,不同国家的该指标差异较大,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家办大视野

2

2

第一类典型经济体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等,这些经济体的本土偏好指标大约在50%上下,和世界平均水平接近。
第二类典型经济体是大部分欧洲国家(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

士、瑞典、芬兰)和加拿大,它们的本土偏好指标比较低,在10%-30%之间,平均为20%。这些国家通常是一个更大型区域经济体的一部分(欧盟、北美),区域内的地缘、经济、文化、甚至货币的一体化程度更高一些,所以在跨境配置上态度更为开放,至少在一体化的区域内是如此。
第三类典型经济体是大型新兴市场经济体,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它们的本土偏好指标达到80-100%。具有很强的本土偏好。
四、扩大海外配置是全球共同趋势,中国投资者的海外配置比例也可能会逐渐升高
如果我们观察各国的海外配置变化趋势,就可以看到过去数十年是“本土偏好”不断变弱的过程。事实上,许多国家的投资者也是在21世纪以来才显著加大了全球配置的力度,比如大部分欧洲国家在本世纪初还是“第一类经济体”,其本土配置比例在近20年来不断降低(见图6)。

家办大视野

2

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典型经济体在本世纪初还是绝大部分资

产配置在国内的“第三类经济体”,但目前已经变成了“第一类经济体”。(见图8)。以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 Government Pension Investment Fund)为例,其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养老基金,为满足日本少子化、老龄化、长寿化带来的支出压力,自2008年开始显著扩大海外资产的投资规模。当前已形成了国内股债、海外股债各占25%的大类资产配置格局。除此之外,韩国、马来西亚两国在近20年海外资产配置比例有了较大的提升,当前有约5-6成的海外敞口。这背后既有亚洲金融危机后两国改革金融制度、开放资本市场的助益,也有本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投资者对多元收益来源和风险分散的追求。

家办大视野

2

2

我国目前海外资产的配置比例还比较有限,从上述的“本土偏好指标”来看,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处于相似水平,与东亚典型经济体比则有很大的差别。展望未来,可能的海外配置比例是多少?和我们比较相似的是东亚和东南亚的中高收入的经济体,短短20年前,它们还是高度“本土偏好”的第三类经济体,但目前的“本土偏好指标”已经下降到50%左右。可以设想的是,如果未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开放途径增

多,这一变化也有可能发生在中国投资者的身上。另外,我国是占据全球经济权重接近20%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即使未来“本土偏好”下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对外配置比例也会低于中小型经济体。并且,如果未来能够实现GDP和资本市场规模的继续增长,中国占世界的比重还可能继续提高。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假设在不远的未来,泛中国资产(包括A、H、中概股)的规模仍旧为世界的20%,同时本土偏好程度下降到当前东亚较为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50%),那么中国投资者的海外配置比例就会升高到40%左右。如果中国的经济规模升高到占世界的30%,那么海外配置的比例就会达到35%。作为参考,我国政府当前对一些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海外配置要求,比如中国社保基金的海外配置的比例上限自2006年以来一直为20%(以成本计价)。近年来,有一些学者比如前财政部长楼继伟就建议提高海外配置的比例上限,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化配置带来的分散价值。
五、逐步增加海外配置,或可以提高投资组合的稳健性
与海外国家相比,中国仍具有新兴金融市场的特征,投资者对海外资产的接受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再加上海外产品投资渠道、外汇额度等现实制约,我们很难在短期内实现30%-40%的海外配置水平,但上述分析依然给了我们一个海外配置仓位的“锚”。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果逐渐向这个配置“锚”靠近,比如将海外资产配置比例提高到20甚至30%,会给投资者带来什么效果?
我们设计了三个简单的研究模型组合,第一个是国内的股债平衡型研究模型组合(50%A股、50%中国投资级债券,后文简称“国内研究组合”);第二个是中美股债研究模型组合(40%A股、10%美股和40%国内债券、10%美债,后文简称“中美研究组合”),海外资产占比20%;第三个研究模型组合在第二个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第三国股票(30%A股、

家办大视野

2

10%美股、5%日股、5%印股和40%国内债券、10%美债,后文简称“全球研究组合”)。从2014年初开始,按照月度再平衡频率可得到如下图三个研究组合的测算曲线:

家办大视野

2

2

从测算数据上看,全球研究组合的年平均回报为7.4%>中美研究组合6.9%>国内研究组合6.2%。这差距主要来自于近两年,国内经济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中,名义增速有所降低,中国股市处于调整期;而海外经历了名义增速的扩张,股市涨幅较大,这使得国际化组合(即全球研究组合、中美研究组合)测算的收益表现数据更好。但是在整个回溯期之中,国际组合并不一定回报高于国内研究组合,大部分时候三者差距不大。
更重要的意义来自于稳健性的提高。根据测算数据,过去10年中,全球研究组合的波动率为7.4%,低于中美研究组合的8.8%,更明显地低于国内研究组合的10.5%。从最大回撤的角度来看,2014年以来,国内研究

组合的最大回撤约为20%,中美研究组合的最大回撤为15.5%,而全球研究组合的最大回撤为12.2%。特别是在2015年-2016年的市场极端波动、以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全球市场波动中,全球研究组合的稳健性也强于国内研究组合。增加20-30%不等的海外资产权重后,研究组合凭借多区域分散获得了更低的波动性、更小的极端回撤幅度,这相较于收益增强或更为关键。
当前,一些投资者可能已经意识到了全球配置的价值,但是仍会纠结于未来中国资产的回报与海外资产的回报究竟孰高孰低?如果未来海外资产的回报跑输中国资产,是否就意味着不应该进行全球配置?特别是在海外资本市场本身也受到一些风险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参见我们2024年7月的CIO Letter)。但从我们上述的研究测算数据中可以表明,全球配置不是“赛马”,其更重要的意义或在于分散风险、从而更好地控制住组合的波动,追求提高组合的稳健性。
在未来可能出现的逆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区域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还有可能会继续下降,这使得全球配置的分散价值还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我们将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为读者带来相关的分析。

家办大视野

2

家办大视野

2

德约 —— 您身边的资产配置专家

来源:瑞恩资本RyanbenCapital

家办大视野

香港证监会更新「内地人员在香港执业指南」及发布2份新指南,金融专才来香港有上升趋势

2

香港证监会,周一(9月2日)今天发表两份新的简易参考指南,以协助访港、回流香港的专业人员了解香港证监会务实的发牌制度(备注2)。
两份新指南与2023年发表的五份深受欢迎的简易参考指南相辅相成。https://www.sfc.hk/TC/Regulatory-functions/Intermediaries/Licensing/Quick-licensing-guide

访港专业人员 Visiting Professionals
回流专业人员 Returning Professionals
家族办公室 Famliy Offices
私募股本公司 Private Equity Firms
对冲基金经理 Hedge Fund Managers
海外从业员 Overseas Practitioners
内地人员在香港执业 Mainland Practitioners

家办大视野

2

https://www.sfc.hk/TC/Regulatory-functions/Intermediaries/Licensing/Quick-licensing-guide

这两份新指南提供有关牌照选项及发牌程序和多项考试豁免条件的实用数据,并辅以不同案例详加说明,以便相关专业人员合规地顺利过渡到香港金融市场。
香港证监会中介机构部执行董事叶志衡博士表示:“金融业专才来港的人数有上升趋势,而我们亦提供务实的发牌制度以满足有关需求。早前发表的首个系列的指南广受欢迎,而为了持续充实香港的金融人才库,我们另外编制这两份新指南,进一步帮助从业员及潜在申请人掌握证监会的期望及发牌规定的要点。"
香港证监会计划在今年稍后时间举办工作坊,以协助业界更深入了解证监会的发牌政策及近期的措施。
此外,证监会亦更新了内地人员在香港执业的简易参考指南中文版本(备注2),并发表了新的英文版本。
据证监会最新季报资料,截至2024年6月底香港持牌机构、人士和注册机构数目总共为47,784,按年少0.8%。2024年4月至6月季度,香港证监会收到1931宗牌照申请,按季多3.3%、按年多8.2%。
上述简易参考指南可在证监会网站取览。潜在牌照申请人如要获取进一步协助,欢迎以电邮(licensing@sfc.hk) 与证监会联络。
备注:1. 证监会于2023年3月发表了多份简易参考指南,向家族办公室、私募股本公司、对冲基金经理,以及海外与内地的业界专业人员说明发牌及胜任能力规定。至今为止,经派发、下载或浏览的简易参考指

家办大视野

2

南已超过32,000份。
2. 证监会于2023年3月首度发表有关内地人员在香港执业的胜任能力规定的简易参考指南的中文版本。

家办大视野

2

来源:跨境圈海外资产规划
一、高才通续签条件
根据入境处的相关指引和此前的公开讲座,高才通续签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之一:
1、在香港创业/自雇
🔸对香港经济有贡献,正常商业活动/报税;
🔸有实际办公场所;
2、在香港打工
🔸职位由本科同等学历持有人担任;
🔸薪资达到市场水平;
01.在港自雇
除受雇以外,也可以通过在港开办公司或参与业务的方式续签。
必须在香港有实际办公室,不能是空壳公司。入境处会要求提供办公室租约/缴费清单/环境彩色照片。
此外,自雇审核的重点会放在贡献,关注该公司是否确实在港有商业活动/正常运作/并且对香港经济有贡献。每项服务能不能拿出对应的服务合同/流水/报税记录等等。而对于需要请多少名员工,多少名永居员

【高才通】续签:详细条件和资料预先准备清单

家办大视野

2

工,没有硬性限制。
02.在港受雇
土耳其购房移民条件对于前期没有工作,但在续签时能证明已获得香港工作的人士来说,续签是可行的。
入境处在公开讲座中明确表示,即使在续签期限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内找到工作,也不会影响续签结果。因此,首批通过高才通计划获批的人士仍然有机会,应尽快寻找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避免采用任何不正当手段。在临近续签时才找到工作的个案,入境处在审核过程中会更为谨慎。一旦发现有任何虚报资料或挂靠行为,最高可面临14年的监禁。
此外,所从事的工作应与学历背景相匹配,例如,持有高才通签证的个人如果在香港餐厅担任服务员,则可能不符合续签条件。

还有,薪酬需要符合市场正常水平,入境处在审核续签申请时,会从你任职职位的市场水平去综合考量。高才通人员的平均月收入中位数为5万港元左右,因此,如果达到5万的收入会被认为比较“靠谱”。

家办大视野

2

然而,如果在到期前仅半个月至一个月才找到工作,且在此之前的两年内未在香港居住或与香港无任何联系,这段时间可能不会被计入七年转永居的期限内,这意味着可能需要额外续签一次。
对于在高才通续签前失业的情况,这确实可能影响续签结果,入境处可能会拒绝延期逗留的申请。因此,建议在失业后尽快寻找新工作,以确保顺利续签。

家办大视野

2

二、高才通续签资料
以下是高才通续签材料清单,可以提前留备相关文件:
1、申请人
🔸有效旅行证件,如港澳通行证;
🔸入境标签(小白条);
🔸香港身份证;
🔸聘用公司证明信,列明申请人的职位、每月薪金及其他福利和雇佣期(适用于不及转换工作的非首次延长逗留期限申请);
🔸学士学位学历认证文件(适用首次申请未提交的B类及C类申请人);
🔸香港税局的薪俸税评税通知书或其他税务文件,证明应评税收入达200万(适用顶尖人才);

家办大视野

2

2、聘用公司
🔸雇佣合约:需注明职位/薪金/其他福利及雇佣期的详情;
🔸商业登记证;
🔸公司经济状况证明文件: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营业损益表/利得税报表;
🔸有关公司背景的文件:业务活动/运作模式/公司背景/产品系列/来源及市场/商会会员(如有)等;
🔸详细的业务计划(适用过去12个月成立的新公司):资金来源资料/估计注资金额/业务活动模式/预计营业额/销售量/来年的毛利和纯利/拟雇佣岗位等;

家办大视野

2

9月2日,德约家办召开了从周例会调整为月例会之后的第一次总部与各机构一对一月度经营分析汇报会。总部董事长,德约研究院院长,各工作组组长,各机构总经理和内勤同事均参加了会议。会议上机构总经理重点汇报了上月经营情况,本月经营指标,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支持的事项,总部各工作组组长与机构进行了充分交流,汪春林董事长最后对各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和工作安排。 

德约头条

3

总部:

德约家办机构月度经营会议

希望各机构紧密围绕经营指标,开展和部署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努力达成9月经营指标。

德约头条

3

东莞:

入伙后职场首迎客

德约家办东莞子公司(筹)及德约律所东莞分所(筹)专注于为中高净值客户提供全球全方位的资产配置、身份规划和法律服务等服务。
此次东莞职场迎来首位上门客户,不仅体现出客户对德约家办与德约律所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是对德约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持。德约东莞团队将继续秉承专业精神,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致力于成为客户信赖一生的合作伙伴。

来稿:田瑶

德约头条

3

德约头条

3

重庆:

客户沙龙、“渠道财富团队”第三训

9月4日,一个充实而富有成效的日子,德约家办重庆子公司在这一天举办了三场重要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客户的积极参与和渠道财富团队的热烈响应。

来稿:王頔

德约头条

3

上午,香港小微团队Linda老师为子公司客户带来了一场宏观经济的精彩分享“波动加剧中寻求布局机会”。Linda老师为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投资机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建议,在场的客户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下午,香港小微团队继续为渠道财富团队带来了一场产品培训及计划书解读会,为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最新的产品信息和计划书的制作技巧。
最后,重庆子公司总经理方旭为渠道财富团队进行了商考流程、黄金消费以及德约售后服务体系的全面培训。方总的讲解详尽而实用,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理解德约的业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提升了团队的整体业务水平。

德约头条

3

内部刊物 未经授权 禁止传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