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2023年5月淨土宗高雄道場週六法義講座:《金剛經》與《阿彌陀經》對話2.0_副本_副本

其他分类其他2023-06-09
61

淨土宗高雄道場
2024年3月份法義講座

釋淨草

︽往生極樂不決定於
    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釋淨草

︽往生極樂不決定於
  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長久以來,大多淨土行者不但將「臨終三隨」之觀念,與《阿彌陀經》所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套用在淨土法門中。 
更將「臨終三隨」的「隨念」與《阿彌陀經》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做連結。

當一期的生命結束後,決定下一期生命去處的力量,佛門稱之為「業力」,又名「隨業」。最傳統的分類有隨重、隨習、隨念,稱為「臨終三隨」。

致使今之淨土行者率以擇定在一段時間內,或三日、或七日、或四十九日,或閉關、或定期、或不定期等,以精進的方式念佛,即所謂打佛七、佛三,或閉關念佛,以期達到「一心不亂」,或「功夫成片」的成就,來作為往生的依準;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則再繼續投入下一個佛七。
     

如此一直不斷,再接再勵,欲以佛號來對治妄念,希望至少能保證臨終最後一念,可以伏住煩惱,心不顛倒,正念現前,然後感應彌陀現前接引,這就是目前一般傳統以佛七作為淨土法門修行的主流。
 

但有一種人,雖然擁有摩尼寶珠,亦知寶珠有萬丈光芒,卻因天生眼盲,看不到珠光,所以日以繼夜,持續不停地擦拭,希望有一天能讓摩尼寶珠放光,能看見摩尼寶珠的光芒。這就是目前一般傳統的淨土行者打佛七的心態,他們渾然不知彌陀名號已是圓滿的果地涅槃功德,只要稱念,即能被彌陀「光明攝取不捨」,完全不假九界自力的任何造作。

打佛七念佛精進固然很好,只是在心態與觀念上,一般傳統都是將往生極樂淨土,寄託在臨終的最後一念,皆把平生的精進當作是訓練,平時的努力也都是為臨終的最後一念而準備。所謂千念萬念,就是為了臨終的最後一念。
然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如同摩尼寶珠,摩尼寶珠又稱如意寶珠,能放萬丈光芒,能出無量寶物。

故,《往生論註》才有「二不知,三不相應」之言: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

因有二不知,而產生三種不相應:
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
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
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

《彌陀要解》云: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聲聞緣覺定中捨報,正念分明,無有顛倒,能自行出離三界,不再生死輪迴;然而對往生極樂淨土而言,仍屬少善根福德,所以「不可生淨土」。
    

如同文殊、普賢兩大等覺菩薩,亦不以其等覺位階的最後一念,自行往生極樂世界。
因此,普賢菩薩發願: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菩薩亦發願: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

就連文殊、普賢的最後一念,亦得示現發願臨終蒙佛接引,不以自力(修行)之心的臨終最後一念,來決定往生,罪惡生死的業力凡夫,豈可自局其外?

又《彌陀要解》云:
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無論頑修狂慧,懡㦬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倘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所以,世尊於《阿彌陀經》言「我見是利」中之「是利」即是「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是利」就是彌陀特為九界自力,「是人終時,心不顛倒」臨終最後一念的保證。
    

此誠可寒心者也。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

 故,專念佛人往生的順序是:
其人臨命終時,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主動先來「前後圍繞,住其人前」,然後經過「慈悲加祐」,最後才能「令心不亂」;而不是先有心不顛倒的功夫境界,才能感應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亦云: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觀經疏‧定善義》云: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諸邪業繫」是指凡夫一切內外業力的自然運作;
「無能礙者」是指彌陀名號大願業力的自然運作。

因此,專念佛人的最後一念是來自阿彌陀佛的主動攝取:平生之機,平生攝取;臨終之機,臨終攝取;命終之機,命終攝取;中陰之機,中陰攝取;而攝取的同時,即是心不顛倒之時,亦即是接引之時。
是故,淨土行者毋需擔心臨終的最後一念,只要靠上「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往生這件事,就不在九界自力這邊,而是完全落在彌陀主動接引的範圍之內。

《觀經疏‧散善義》「正定業」之文: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觀經疏‧散善義》「要弘廢立」之文: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之「一心專念」與「一向專稱」即是心專、行專,即是專復專。

所以淨土宗的念佛,是不論時處諸緣,不論任何時地,隨忙隨閑、隨作務隨念佛。每一天的生活,從念佛開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生活以念佛為中心,生活不離念佛。

一、對話的可能性

 再者,弘揚《彌陀要解》的道證法師在其最後遺言說道:
我現在要講的話很重要,你要記住!我現在是用盡全身的力氣講這些話……念佛的心態很重要,念佛的心態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我已經完全明白、瞭解了!
此為道證法師留給後世淨土行人的啟示。

我們念佛人,天天說的是念佛,寫的是念佛,想的是念佛,談的是念佛,念的還是南無阿彌陀佛,但我們卻不知念佛的真義是:佛在念我,不是我在念佛。
這是道證法師對他的弟子最後的開示,也是道證法師臨終見佛時,徹見「不是我在念佛」的自力,而是完全仰仗「佛在念我」的他力,才領悟、體悟到完全的佛力是「名號獨運,稱名獨達」。
 

雖說往生極樂世界不決定於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但是對於平生業成的專念佛人,阿彌陀佛已經提前把往生決定的最後一念,拉到現前當下了。
所以淨土宗的平生業成,就是阿彌陀佛將臨終預知時至,提前授記告知。

九十日的龍宮之旅,閱讀十方諸佛之方等經典後,龍樹菩薩看到了阿彌陀佛本願及十方諸佛出世的共同本懷,亦同受十方諸佛護念加持,遂能將世尊說法,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歸納成難易二道,完成無佛之時的傳承任務,而作《易行品》云:諸佛世尊,現在十方清淨世界,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何許人?
龍樹菩薩(一五○年~二五○年),得法於啟蒙老師迦毗摩羅尊者,意欲廣演經教。時大龍菩薩,即以神力接入龍宮,開七寶函,與諸方等經典,九十日中,通解甚多,旋出龍宮

設,無龍樹菩薩之《易行品》所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而將淨土宗歸類以信方便的易行道,則淨土宗之傳承來源,將長時依附他宗,隨他宗誤解而渾沌不明。

是故,龍樹菩薩的任務,是在第十七願之下,於釋迦佛至彌勒佛之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無佛之時,代佛宣說彌陀本願,銜接法脈傳承。其於淨土宗地位之重,自非一般淨宗祖師所能望其項背者。

南無阿彌陀佛

      晚清之際,楊仁山居士由日本請回失落千餘年的祖典,其中包括曇鸞祖師《往生論註》、道綽祖師《安樂集》,以及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四卷、《法事讚》二卷、《觀念法門》一卷、《往生禮讚》一卷、《般舟讚》一卷等五部九卷。經印光大師閱後,即讚歎: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是大聖人,有大神通、大智慧。所說當作佛說看。

  此後印光大師在回覆僧俗二眾的書信時,常常提到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如,印光大師於上海法藏寺念佛開示言:
    淨土,乃特別法門。其餘,乃通途法門。
    離則兩益,合則兩害。

作者/釋淨草
總編輯/釋淨草
主編/釋淨草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2樓
發行日期/2024年07月28日

Pure Land Buddhism

《往生極樂不決定於
九界自力的最後一念》

釋淨草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一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處

釋淨草

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電話:07 398 0806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建安街94號1樓

淨土宗高雄道場

成嶺成峰莫所宗
今緣身在此山中
揭開廬山真面目
就在六字名號中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