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小学识字教学研究

电子杂志文化2022-04-04
997

小学汉字教学研究

张家口学院 罗璇

“互联网+”背景下

目录

第一章 文字的源头

page 1

第一节 汉字起源

page 1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page 7

第二章 汉字形体流变

page 13

第一节 甲骨文

Page 14

第二节 金文

page 24

第三节 战国文字与小篆

page 28

第四节 隶书

page 37

第五节 楷书、草书、行书

Page 42

第三章 汉字构型原理

page 55

第一节 许慎与《说文解字》

Page 56

目录

第一节 传统蒙学中的识字教学经典著作

Page 81

第二节 传统识字教学方法与理念

page 90

第五章 识字教学的要求与内容

page 99

第一节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的要求

Page 99

第二节 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

page 101

第三节 小学识字教学课程设计

page 109

第六章 识字教学案例

page 119

第二节 六书

page 69

第三节 《说文解字》的相关术语

page 79

第四章 识字教学的发展历程

page 81

第四节 规范汉字与书写

page 112

第一章 文字的源头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创造并使用文字是人类从荒蛮走向文明的象征。当地球上的许多人群还处于原始、蒙昧时期的时候,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发明了文字并用以记载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入“有册有典”的文明时代了。任何一种文字都不是从天而降,都要经历萌发、成熟等阶段。如果不再使用,就是它的灭亡。我们的汉字从哪里来?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主要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说法。下面我们进行分别介绍这些起源。

第一节 汉字起源

1

一、结绳说
结绳说源于《北史·魏本纪》,书中记载: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虽然有依据,但是仅用绳子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记事数量少、事情容易混淆、对较为抽象的意义难以表达,这与后来大量汉字的涌现还有一定差距。所以结绳说可能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待历史来验证。

2

二、八卦说
八卦说源于孔安国《尚书·序》,书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大家觉得八卦说有历史依据吗?
其实没有依据,八卦一共衍生六十四卦,远远不能满足对汉字的需求。八卦说不是汉字的来源,但不要忽视八卦学说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影响。

3

三、河图洛书说
河图洛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当中。《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4

四、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
《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5

汉字从仓颉造字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甲骨文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6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一、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图画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艺术再现,文字画是指通过画面表达画者的思想意图的图画,具有辅助记事和社会交际作用的文字类型。一幅或一组图画,独立地表示整个语段,图形上不划分为单词。因此。它们只再现话语的内容,而不反映语言形式。文字画属于语段文字。文字画和图画文字是不同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文字画没有这个特点。

7

图画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它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
图画文字是在文字画基础发展出来的,图画文字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因此说是文字的雏形(或者称作原始文字)。这是一次人类文明史上的质的飞跃。

图画文字和文字画的区别:前者与有声语言有直接联系,它记录了语言中词的声音和意义,后者没有这个特点。

8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二、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学习和使用难度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于单存的表音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早期象形文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译。后来随着罗塞塔石碑的出土,今天的我们才得以辨认这种文字。由于象形文字复杂与学习难度高的固有属性,在大部分地区渐渐被更容易学习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字取代。(但拼音文字由于地域性及历史性的口音差别,其传承难度反而更大)。中国所采用的汉字是现存世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之一。

9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10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龜”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

11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贾湖刻符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文字符号。

汉字文物——贾湖刻符

12

第二章 汉字形体流变

从有系统可寻的商代甲骨文到现在所使用的楷书字,汉字的形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为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汉字的大体形貌,我们以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人为地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化划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统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与今草)。
其中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和小篆以前的字体统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和隶书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古文字与今文字之间的过渡字体是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又称秦隶)。

13

第一节 甲骨文

一、概念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迷信尚神,事无巨细,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有时连同应验的结果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也有少数是非占卜的纪事刻辞)。这些特殊的文字资料随着殷商王朝和殷都的灭亡成为废墟而长期埋没于地下,直到1899年才被人发现为宝物。

之后经过多次发掘,到目前为止,从安阳出土的有字甲骨已达十万以上。甲骨文字的单字据孙海波《甲骨文编》的统计,多达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在右)。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上古史、古汉字和上古汉语等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新材料。

14

二、甲骨文的发现
(一)殷墟甲骨的发现
在清朝光绪年间,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校长)。光绪二十五年。王懿荣染疾服药,偶然在中药中的龙骨上发现了古文字。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奇怪的图案画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清代王懿荣

另一说源于刘鹗的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南安阳出土龟版之后,被山东潍县古董商人范寿轩、范维卿等人收购,并运至北京售卖。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素来喜好收集古物,通晓金石文字,从古董商手中高价收购了这批甲骨。
学术界基本认同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

15

(二)周原甲骨的发现
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甲骨之后,人们一直对此津津乐道,以至“殷墟卜辞”几乎成了“甲骨文”的同义词。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开始推测西周王朝也应该有甲骨文存在。1940年,何天行在上海出版的《学术》第一辑上发表《陕西曾发现甲骨之推测》,根据《诗经·大雅·文王之十·绵》的线索,推测殷民族与周民族早有往来,同样迷信占卜的周人早已学会龟甲兽骨占卜的方法以及契刻文字并保留存世的习惯。又根据《水经注》记载高陆县(属西安府)发现背部有八卦古字的龟,结合《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的句子,推测在西安府曾有甲骨文发现,而这种甲骨文多半是属于周民族的。这一推测到了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得到印证。

16

这样到目前为止,西周甲骨文的发现地有九处,共计三百十二片,有一千零三十三字。其中既有西周王朝的都城遗址,也有边远诸侯国遗址,故而可以推测将来还会有西周甲骨文出土。由于西周甲骨文几乎都是在现代科学考古发掘下出土的,层位清晰,还伴随出土了其他同时代器物,专家学者一下子进入了对西周甲骨全面、深入的研究阶段,在对文字释读(它们比大部分殷墟甲骨文要细小)和对殷周关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先是1951年在陕西出土了一件有钻、灼及兆痕的兽胛骨,显然是一块卜骨。1952年,在河南洛阳东郊遗址又出土了一块有方凿的龟版。1954年,在山西洪赵县坊堆村周代遗址中发现了一块有字的卜骨,人们终于认识到殷墟之外确有甲骨文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地区以及西周王朝的周边诸侯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西周甲骨文。

17

三、甲骨的内容和形制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已知,殷商时期,国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商亡之后,占卜在周代逐渐绝迹,其文字也逐渐不为人知。

18

四、甲骨文的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一)象形为基础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二)结构上六书具备
象形、会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会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鹿”“马”等皆其类。

19

(三)处于不定型文字阶段
1.写法不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如下图的“尊”字。

2.繁简不一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3.偏旁代替,如“牢”字,“宀”字下是“牛”或“羊”。

20

4.正反倒写,如“卜”字。

5.偏旁位置不固定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如“好”字。

21

(四)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22

五、甲骨文识读

23

第二节 金文

一、概念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作为一个时代独具风格的字体,这里主要是指鼎盛的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见上图)、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见下图)、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西周金文与商代甲骨文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24

二、特点
(一)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例如虎、马、犬等字,无论是单独成字还是作偏旁部首,几乎都不再用甲骨文中那种以双线条勾勒其躯体的写法,也不再追求形象的逼真,只是还注意突出其最基本特征的部分以便字形的区别罢了。(比如虎突出大头与利齿、马突出长鬃、犬突出卷尾)。这就把象形字向不再象形的符号化推进了一步。

不过西周金文中的极少数字,特别是那些族徽性的字,甚至还保留着比甲骨文字原始、图画性更强的形态。

25

(二)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趋向定型化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旁之意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如甲骨文中的牧字,有从牛、从羊、从马等同种形,西周金文中则只用从牛一体,淘汰了另外两体。第二,偏旁部首的位置有了较多的固定。例如“彳”旁,甲骨文置于左右都可以,西周金文则基本上固定在左边。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是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的,不过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三)形声字大量增加。
一是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一是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例如《金文编》食部所收的19个字,除4个甲骨文已有之外,新造的15个字中有13个是明显的形声字。有人曾作过统计,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只有20%左右,而金文中的形声字则已达到50%以上。

26

(四)在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由于铭文是器物所有文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作者对每个字的结构、用笔和整体的章法布局都极尽精美之能事。如果说写刻文字的讲求书法,在甲骨文中表现得还够普遍、明显的话,那么在西周文中则是处处可见了。过去曾有人说先秦三代人写字“不计工拙”,是毫无根据的。

27

第三节 战国文字与小篆

一、战国文字
(一)概念
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有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写在绢帛上的帛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墨迹,有铸(或刻)在铜、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有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为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等。这些都是可见于出土文物上的战国文字的真迹。

侯马盟书

28

此外,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三本石经中的古文、郭忠如《汗简》中所收的古文等,也大都是当时人们所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战国文字的材料众多,字体也极为异样,因而无论哪一种附著物上的字体,都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的所有文字,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字不能像商代甲骨文、西周金那样以其附著物来命,只好以时代来标称,统称为战国文字。

三体石经

29

(二)特点
战国文字最突出的特点是形体歧异多。
由于群雄割据,“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已而皆去其典籍”(《说文解字》),再加上连年战争,诸事急迫,被御用的文化人不能像西周大一统天下时那样从容不迫地精心制作,于是写字作书每每越出常轨、任意省改、草率从事而求急就,因而造成了严重的“文字异形”的局面。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每有不同。由于这一时期汉字的随意性过大,因而字体出现了大量无规律可循的省变。

30

不过从总体上看,战国文字还是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的。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有西周金文的遗风。比如秦国的石鼓文明显地表现出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墙盘铭文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秦石鼓文

秦泰山石刻

31

另外,某些简册文,例如包山楚简,其形体的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滥觞。秦汉之际流行的古隶即与之一脉相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文字的多歧异,又反面促进了秦代对文字的统一和改革,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包山楚简

32

二、小篆
(一)概念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为了尽快改变战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商鞅方升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斯等人在统一六国文字时做了三件事:第一,以秦国原有的文字作为统一的标准,处先“罢”(扬弃、废除)掉一切与秦文不同的六国俗体、异构,只保留其中与秦文一致的部分;第二,拟证出统一的标准字样;第三,写出定型后的标准字样广布天下。这第一、第三两件事情很明确,只有第二件事情历来有争议,需要作些说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标准字体时,所根据的到底是什么字样?

33

商鞅方升铭文

按照许慎的说法,“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用一个“皆”字告诉人们,李斯等人依据的完全是史籀大篆,小篆这种字体是他们对大篆“颇加省改”新创造出来的。这就与第一件事相矛盾,也于情理难通:所谓史籀大篆,传说是周宣王时的史官名叫籀的人写来教儿童识字学书的十篇文字(早已亡佚),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的标准字体时,不可能抛开秦国现实的文字而不顾,去搬用五六百年前的学童教科书来作标定国家文字的根据而创作新的字体。如果用这种复古的作法来所订新字体,无论怎样省改,总会有时代的差距而脱离现实,不仅东方六国的人不易辨识,就是秦人自己恐怕也难于适应。比如著名的石鼓文、诅楚文、商鞅方升铭文等(均为战国时代的秦文),都大量存在与小篆相同的字,尤其是后二者,几乎完全就是小篆了。这就有力地证明,李斯等人在拟订统一字体的时候,不是“皆取史籀大篆,或颇加省改”,而应该是“皆取现实秦文,或颇加省改”,进行一番整理与加工,使之更为定型化、标准化,以便于推行。

34

(二)特点
小篆是古文字的终结,它的主要特点:
首先是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
其次是书写形式要求整齐划一,笔划不论横竖曲直,一律用粗细等匀的线条,字的结构这样一来,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进一步抽象化、线条化、规整化,从而也就更加符号化了。原有的“画成其物”、“视而可识”的直观表意功能继金文之后进一步减化,以至在许多字中已经完全消失。
第三,是整个构形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强。汉字的构形系统从甲骨文开始就具有了,它是以一定数量的基本构件为基础、以构件的一定置向为外部平面组合的模式、以构件在内部的不同层次组合为构形理据而形成的。
经过全面整理的小篆,其基本构件更加纯净,外部的平面组合和内部的层次调整得更为合理、规范和完善,从而使汉字的整个构形系统得以巩固和加强,为后来今文字(隶书、楷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秦始皇利用政权的力量来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很快结束了长期以来汉字形体杂乱的局面。这对增强汉字的社会职能,对促进民族的团结统一的文化、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35

(三)小篆识读

36

第四节 隶书

一、概念
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小篆虽然整齐规范,但其形体曲屈回环,极不便于书写。

曹全碑

二、产生背景
相传秦始皇时代有个叫程邈的人,得罪下狱成了徒隶,在狱中对小篆进行改革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秦始皇对此很欣赏,给他免罪升官,于是把他拟定的字体称为“隶书”。其实,据现在已出土的文字资料看来,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前,民间早已有隶书的萌芽,即便程邈真有其人其事,他也不过是作了些收集、整理和加工的工作罢了。晋代卫恒在《四体书势》中,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

37

三、隶变
(一)概念
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字型变圆形为方形,线条变弧线为直线,笔画变繁杂为简省,彻底笔画化。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直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38

(二)特点
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以便书写。

2.偏旁分化: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39

3.偏旁混同:隶书以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

4.结构简省: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

40

5.圆转不断的线条变为方折的断笔:隶书为提高书写速度,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

41

第五节 楷书、草书、行书

一、楷书
(一)概念
出示楷书的历史文物材料图片,如历代名家名帖。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欧阳询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

42

(二)演变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张猛龙碑

43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颜真卿《多宝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

44

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

苏轼《长清真相院舍利塔铭》拓本

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

45

二、草书
(一)概念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二)分类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王羲之《集字千字文》

46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张旭《肚痛帖》

47

欣赏草书的要诀
一是在轻重缓急的笔法中欣赏和谐美笔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是用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创造的,中国毛笔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写出千变万化的、富于质感的点线,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书法世界,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互相对应、和谐统一的笔法,构成草书的基础美。
草书将相互对立、各不相同的用笔方法揉合在一起,以充分地表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这是草书美的基础。其中,提按是最基本的笔法,按是笔毫下压,力注毫端,给人以沉着稳重之感。提则将笔上提,笔轻轻摩擦于纸,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提”与“按”在运笔中交互使用,方能形成妙趣。草书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取其浑劲,侧锋取其妙美,藏锋以包其气,露锋以耀精神。这种笔锋的结合运用,形成了矛盾的统一。草书用笔圆转,内含筋骨,折笔要方圆交替自然,忌臃肿。转折笔法以圆笔为主,显飞动流杨,通过暗按、驻留等手法,掺以方意,使转折抑扬顿挫,方圆兼备,可以使作品变化无穷。

怀素《自叙帖》

48

二是开朗流畅、疾徐交替的运笔,形成草书的动态美。行笔流畅自然是草书的最基本要求,行笔的速度决定线条的节奏感。草书的疾是指笔势较速如脱缰骏马,气势宏大,但要求疾而不滑。“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名赏会!”。
草书的徐是将迅疾的行笔之势舒缓下来,在运笔中体会行笔细致微妙的动作,运用疏密横斜之态,体现草书在动态中的美感。笔力凝重时入木三分不滞痴,笔力轻细处贵能不轻忽飘浮。该虚处且虚,该实处则实。实处大巧若拙,朴厚而含蓄,虚处若即若离,妙趣横生。还应能擒能纵,能放能收。铺展时,线条圆健浑厚,敛束时,如柳条银丝,柔中有刚。

张芝《冠军帖》

49

三、行书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王羲之《兰亭序》

50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张怀瓘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居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赵孟頫《吴兴赋》

51

天下行书第一名:王羲之《兰亭序》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他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人陵墓。当下盛传的《兰亭序》是唐摹兰亭神龙本,据传为冯承素所摹。遗憾的是并不是书圣王羲之的真迹。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不能自拔。《兰亭序》洋洋洒洒跳舞一般的笔法真是让吾等后辈习书者望而生叹,赞叹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于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文采。

52

天下行书第二名: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或《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书法草稿。共23行,凡234字。书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
《祭侄文稿》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书卷前后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玺、天水园印及历代鉴赏收藏印鉴数十方,还有鲜于枢、张晏、周密等人题跋。

53

天下行书第三名:苏轼《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行书17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54

第三章 汉字构型原理

汉字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我国古代对汉字的构造方法与方式,就有“六书”的说法。早在汉代,就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书中提到了汉字造字法。它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等六种。

55

第一节 许慎与《说文解字》

一、作者介绍与书名来源
(一)许慎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生性质朴厚重。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五经无双许叔重。”

东汉许慎

许慎文化园

56

(二)书名来源
关于作品名称的来源,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标音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57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二、创作背景
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与今文经的论争非常激烈。今文经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都是父子相传,不可怀疑,不可更改的。他们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而古文经的儒生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这场斗争对经学和文字学的兴旺发展是有益的。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凡将》、《急救》、《训纂》等字书无不涉猎。由此,他给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8

第二节 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

许慎认为,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要纠正今文经的妄说,提高古文经的信度,“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并说“本立而道生”。(以上引文见《说文解字后续》)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中,许慎搜集到大量的小篆、古文、籀文资料,并且以广博的经学知识为基础,根据六书条例,在从贾逵受古学之时,即着手编写《说文解字》,历时10年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正月草成这部巨著。

59

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它补充得更加完善,迟迟不作定稿。安帝元年初六,即公元119年,全国四十二处地震,灾情极为严重。皇帝下诏三府,选属下有能力的官员,出补令长,安抚百姓,稳定民心。
许慎朴实忠厚,又“能惠利牧养”,故被选受诏到沛国洨县(今安徽固镇)任县令。许慎致力儒学,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万岁里,专心审定《说文解字》。三年后,即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稿奉献皇帝。

60

三、经典介绍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61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个,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在编排上,每部主要依三个原则:第一文字在应用上的意思属于好的、善的列在前面,属于贬义的不好的意思列在后面;第二,属于专用名词的列在前面,属于普通事物名词的列在后面;第三,义类相近的序次在一起,以便寻检,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说文”以“文”(独体为主);“解字”重点在字义的解释,以“字”(合体为主),小篆是全书的说解对象,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说明文字义形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次序就是对每个字先说解其意义,次说形体,后说读音,全书以“六书”为书例,统全书文字。

62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474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
《说文解字》里的“籀文”是来自《史籀篇》中的文字,大徐本标明的重文数共计208个。今比照出土东周文字资料,不论秦或东方诸国均有许书籀文之用例,许多籀文字形还接近西周晚期的金文字形,表明《史籀篇》所流传的时代要早于东周,班固、许慎以为周宣王时书,大致是可信的。
在许书重文里,还有“或体”、“俗体”、“今文”诸名,许慎常用“或作某”、“俗作某”称之。古文、籀文与正篆是属于不同时期所存在的古汉字异文关系,或体、俗体、今文与正篆则主要是指汉世所存在的异文关系。

63

四、理论体系
(一)建立部首
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解字》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64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3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许慎创造的540个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65

(二)训释本义
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66

(三)分析音形义
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解字》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田来,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67

(四)以六书分析汉字
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68

第二节 六书

一、“六书”之名的由来
六书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东汉班固引用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69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猫”、“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爱”既标音,亦指爱因斯坦。该化学元素的外文乃以爱因斯坦来命名)。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70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 “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71

二、“六书”的内容
(一)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字学习
请查找下列汉字所对应的现代汉字字形。

72

(二)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字学习
请查找下列汉字所对应的现代汉字字形。

73

(三)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想一想,还有哪些常见形声字,请列举10个。

74

(四)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字学习
请查找下列汉字所对应的现代汉字字形。

75

(五)转注
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76

(六)假借
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字形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背”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77

三、四体二用说
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并被“章黄”学派沿用。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78

第三节 《说文解字》的相关术语

一、重文
《说文》共计9353个篆文,有重文1163个。所谓“重文”即一字的不同形体,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古文”“籀文”与小篆相比是不同时期的形体上的差异,“或体”“俗体”属于同一时期的不同形体。

二、古文
许慎认为古文是由仓颉所造的,乃最古之文字。据《说文·叙》所谓的“古文”乃是孔宅“壁中书”,即西汉时期鲁恭王坏孔子宅所得到的典籍。也称“蝌蚪文”,现在看来这些应该属于战国时期通行的文字。 

79

三、俗体
“或体”“俗体”当是一字的不同写法,大致相当于今天说的异体字,“俗体”之“俗”为通俗之意,非鄙俗之意。

四、奇字
“奇字”也是一种异体字,《说文》指出的奇字如:
儿,仁人也。古文奇字人也。
无,奇字无,通于元者。
许慎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认为奇字是从古文中分化出来的一种字体。也有人认为奇字被称作“奇字”是因为这种文字形体的产生显得太突兀,给人以离奇之感。

80

第四章 识字教学的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古代蒙学识字教材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期:雏形期、定型期和承袭期。在雏形期,识字教材处于萌芽阶段,基本是通用字的汇编,以适应统治者文字整理的需要;在定型期,教材进一步成熟,与生活实践结合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识字与思想教育也进一步结合起来;到承袭期,这种识字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趋势减弱,但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

第一节 传统蒙学中的识字教学经典著作

81

一、雏形期:西周末年——汉代
(一)西周
当时有记载的是《史籀篇》,据记载推测,其成书时间与《礼记》《管子》所记“书同名”“书同文”的时间相近,应该是配合当时的文字整理而编写的。在内容编排上,《史籀篇》大概是按文字意义间的关系编排而成, 四字为句,二句为韵,以便习诵。从古文中的资料来看,《史籀篇》不仅是教学童的识字课本,而且是西周“书同文”的范本,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启蒙读本,可以看作是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源头。

82

(二)春秋战国时期
其时的识字读本,是沿用成书于西周的《史籀篇》。除此外,秦代尚有《仓颉》《爰历》《博学》等用于识字的教材。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可见,《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与《史籀篇》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字形不同,字的写法不同。

83

(三)汉代
汉代是继秦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的朝代,十分重视字的学习,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初年,学童十七岁以上,如果能讽籀书九千字,可以为吏。吏民上书,字写得不正确的,辄遭举劾。当时使用的字书,不仅有《仓颉》《爰历》《博学》而且有合并三篇的《仓颉篇》,中期又出现了新编《凡将篇》《急就篇》;后期有《训纂篇》《元尚篇》等。

84

雏形期的识字教材,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汉字还处在未定型的时期,所以教材基本是文字的汇编,编写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文字整理。所以重在字的写法,而不是字的用法。在识字教学上运用字源教学法和字义教学法。字源教学法,即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以汉字的义符或声符为识字线索,把同一义符或同一声符的字排在一起,以便记忆。字义教学法,即将意义相近的字编在一起,通过一个意义线索来识读一系列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其长处在于把意义相同、相近、相关、相类的字编到一起,使字的认识和词的掌握成为一体,便于记忆;也使得儿童的语言丰富化。

如《仓颉篇》中的“臣/仆、发传/约载、趣/遽、观/望、行/步、驾/服、逋/逃”等等。到了后来,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开始力争把一定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定的内容,即意义识字法。如《急就篇》中关于“文学法理”部分的“汉地广大,无不容盛”,已经脱离无意义的单字组合;在形式上,也开始采用韵文形式,早期是四字一韵,后来灵活多变,有三言、四言、七言等。

85

二、定型期:魏晋南北朝——宋元
(一)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比较繁盛,社会生活大大丰富,识字教材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急就篇》仍然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识字课本。

南北朝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543年),又出现了由周兴嗣编纂的《千字文》。从此识字教材分成两种,一种以《千字文》为主,被官府承认,也比较雅训。另一种是“杂字”,主要流行在民间,适合中下层小手工业者的子弟使用,主要特色是比较结合生活实际。

86

(二)隋唐五代
这个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的再建和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教育文化事业十分发达。在识字教材上,沿用前代的识字、写字读本。如西汉史游《急就篇》,梁周兴嗣撰写、萧子云作注《千字文》成为主要的识字教材。

87

(三)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特别是宋代,儒学地位更加重要。在识字教材上,继承了《千字文》,新编了正统气息很浓的《百家姓》和《三字经》,成为不可分的一套识字教材“三、百、千”。此外,适合中下层人民为应付日常生活用字学习的“杂字”也有很大发展,成为识字教育的另一条路线。定型期在教材体系的发展上,形成了一个《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互配合的体系,《三字经》在这三者中侧重于思想教育;《百家姓》全为姓氏组合,切于日用,在它的内容编写上,也体现出了明显的正统思想;《千字文》产生在南北朝时期,所以在内容上涉及到了儿童行为规范,处事准则之类,没有太多的思想教化痕迹。

从识字教学上看,采用意义识字法和韵文识字法,即把字组合成有一定意义、押韵的句子或者是单纯的押韵。前者如《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后者如《百家姓》。在编写形式上,不同于《急就篇》杂用三言、四言、七言的体例,而是通篇三言或四言,两句或四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两句或四句一韵,或转韵或否,结构灵活。

88

三、承袭期:明——清末
(一)明代
明代识字教材主要是“三、百、千”,此外还有“三、百、千”的改编本。如赵南星的《三字经注》、黄周星《重编百家姓》、吴沈《皇明千家姓》、周履靖《广易千文》, 还有以正字为目的的, 强调做文章偏旁部首, 区别形似字、音近字的, 如李登《正字千文》。

二)清代
除了传统的“三、百、千”外,还有许多新的识字教材,如新订《御制百家姓》,何桂珍《训蒙千字文》等,这些都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编写的。这些教材在字数上都比原有的“三、百、千”大大增加,伦理教育的色彩也较重。供农家子弟和小商人子弟用的种种“杂字”书也极大丰富,如王相《世事通考杂字》等。承袭期的教材种类繁多,但基本遵循前一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体例。在识字教学上,是以集中识字为主;在识字教材的编写形式上重视韵文化,以三言或者四言为主。所选字数较前代增加,而且要求认字与写字相结合。但教材内容艰深,语句僵化,思想教育过多,因此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89

第二节 传统识字教学方法与理念

一、蒙学识字教学的步骤与方法
识字教学,可以分为蒙童时的集中识字和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的识字两个阶段,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识字和书上识字。

(一)集中识字阶段:纸上识字
凡是训蒙阶段,不要轻易地教蒙童读书,先要用硬纸裁成一张张正方形的纸牌,做成卡片,将所要认识的字用正楷写在上面,在其反面写上同音字,以便儿童识认。识完字后用线把纸牌上的字穿起来。每天温习十来个字,周而复始,直到认识了一千字以后,才能进行阅读。
识字教育必须既照顾到汉字的构造规律,也要考虑到教学需要,这样,识字的内容就由于不同的教师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

90

清人在教儿童识字时,仍是把《三字经》《千字文》等作为主要的识字内容让儿童学习,教学有一定的系统性,时间上也相对集中;有的学塾中的识字教育可能没有课本,随意性比较大。识字教学中,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次第教之;既注意字形的学习,也注意意义的简单讲解。

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速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这样首先教会儿童集中认识两千字,为以后的阅读和作文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1

(二)分散识字阶段:书上识字
经过集中识字之后,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汉字,因此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阅读训练。但事实上掌握两千左右汉字的孩子要进行广泛的阅读,仍然是困难的,因此在阅读训练中,仍然要进行识字教育。于是有人认为,这一阶段的学习,即阅读训练的早期,可以看作是识字教育的继续,也可以叫做“分散识字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学习的课本,有经书,也有《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文选》,以及唐宋八大家文等,但更多的是在这个阶段先读半年小书,即《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然后开始读四书五经。这些书的内容深浅不一,因此程度不同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不完全一样。

92

总体来说,书上识字这一阶段的识字教育大概有这样两种情形:第一,是教师先把要上的新课朗读、讲解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温习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选出来。此后,教师把这些生字一个个讲解,直到学生学会为止。这时,才开始带学生诵读。“认不真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第二,是对特别的字给以特别注意,如疑难字,每天学习两三个,“每日写疑难字,或文藻字二个,在水牌上,悬之壁间,与诸生看,仍训解大意,各令牢记”。读书识字并进,日积月累,能学会很多字。

由于书上识字阶段,主要是在读书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这一阶段的识字教育是与课文联系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字词的意义、字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比较重视,对一些虚词和表示抽象意义的名词等的语法意义开始有意识地讲授,这就进一步为下一阶段的作文训练打下了基础。

93

二、蒙学识字教学经验对当代小学识字教学的启示
(一)集中识字与分类识字、分散识字相结合
古代蒙学的识字教学分为蒙童时的集中识字和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的分散识字两个阶段。像“三、百、千”及《急就篇》这样的教材,是古人进行集中识字的典型教材。据学者的统计“三、百、千”的整体用字为2708字次,字种总数为1474个。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儿童在识字教育阶段,必得学会了两三千字之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古代的私整中,学童开始并不急于“开笔”写作,在这段时间主要进行基础训练。先要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四书五经等烂熟于胸,再加上其他辅助读物储材丰富了,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

94

与古代相似,现代的识字教育也体现认写分开,多识少写的原则。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识字教学定为1-2年级的教学重点,提出“多认少写”的教学要求,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1-2年级的识字数量占整个小学阶段识字数量的一半以上。

而分类识字教学,如《幼学琼林》在释词的同时包括了文化、音乐、运输、战争、生活、祭祀、建筑、农业以及师道、儒业等方面的用词。像“东鲁西鲁,即山东山西之分,东粤西粤,乃广东广西之域”(《卷一·地舆》)编者将古今地名“东鲁、西鲁、山东、山西”组成上联,把“东粤、西粤、广东、广西”组成下联,上下联内各有两个“东、西”互相呼应,相映成趣,又反映地名和地理方位的构成规律,儿童就很容易找出其间的共同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当代小学识字教学应该大力学习和借鉴的。

95

(二)利用韵文、韵语进行识字教学
古代的识字教材充分适应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例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兴趣和特点。深奥枯燥的学习内容,若是以儿童喜爱的歌谣形式呈现出来,那么儿童的识字兴趣与效果必然会大大提高。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显然是科学而合理的。当代小学语文教材也可以考虑在每个单元之后,利用韵文形式将各单元的生字做一个总结,让学生通过阅读韵文来进行生字复习巩固。

96

(三)字图画相结合
儿童爱听故事,爱看图画,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东西,喜欢大声朗读。我国古代的《蒙养图说》《日记故事》和《书言故事》等阅读教材,均用白话解说故事,每个故事均配有插图,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插图故事书,这无疑是中国蒙学语文教育发展的一大进步。
如《日记故事》中记载的“击瓮出儿”和“磨杵成针”两则故事,都是前人的嘉言懿行,雅俗共赏,易于理解,有启迪教育意义。古代蒙学教材适应儿童爱听故事、看图画这一共同的心理特点,在教材中编入许多简短的故事和浅显的诗歌,有的还附有插图,以引起学生兴趣。把讲故事和讲历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生字。

我们现在的识字教学也可以用特意绘制的放大的图画、现成的课文插图、简易粉笔画、零件剪贴画来引导学生进行生字的学习,以收到良好效果。

97

(四)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古代的识字课本“三、百、千”流传如此之广,除了编排形式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随着社会发展,古代的识字课本也由单纯的教授识字发展到以识字为主,注重综合性知识、伦理道德、日常规范的教育。
如《急就篇》全书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作者有意识地把许多单字放在一起加以组织,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变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这样学童在学习认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各方面知识。

现在编写教材不仅要注意在形式上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而且要注意在内容上要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编写的教材才会有生命力。

98

第五章 识字教学的要求与内容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

第一节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的要求

99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它远不如阅读教学那样诗情画意,也不如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生动活泼,但是,它却是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的识字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整个小学阶段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1-2年级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100

第二节 小学识字教学的方法

一、字理识字法
字理识字法通过对汉字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联想、直观等手段把握汉字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利用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规律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这种把汉字造字的规律教给学生,可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能使学生深刻地记住字形。

如“日”字教学,先简笔画;再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再讲解由甲骨文到楷书的文字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最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
根据汉字的形状,用简笔画画出相关事物的形状,建立字与图画的联想。如学习“笔”时,可以出示简笔画或一支毛笔,让学生观察得出毛笔的上面(笔杆)是竹子做的,下面(笔尖)是动物的毛做的,因此“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

101

二、分析部首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
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
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禾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
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

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

102

如引导学生分析“顶” “项” “颈” “额” “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
分析“儒” “侠” “俭” “侈” “仰” “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通过分析一个字的部首,让学生牢固掌握偏旁部首的基本字。如“木、土、火、金、丝、水、手、心、示”等,尤其要使学生掌握它们偏旁化后的形体变化。
如:手→扌,心→忄,火→灬,水→氵,冰→冫,丝→纟、系,金→钅,衣→衤,示→礻等
要讲清部首的本义,指出部首字的字形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意义上区别形似的部首,纠正错字。还可用这种方法区别声符相同,部首相似的字。
如“氵”代表水和液体,“泉水清洌”的“洌”从“水”;“冫”代表冰;“冫”旁的字与寒冷、凝结等有关,“北风凛冽”的“冽”是“冫”旁。

103

三、字族文识字法
字族文是根据汉字构字规律,由母体字和字族创编的新型文体。
所谓“母体字”是指汉字繁衍过程中能产性强而起主体作用的独体字或合体字,实际上就是指那些在以组合结构体形式出现的汉字中非常活跃、经常出现的成字部件,这些部件首先能独立成字,其次构字能力又比较强。

所谓“字族”就是汉字母体字滋生繁衍形成的音形相近的字类“家族”。字族文识字法是凭借字族文于阅读教学中认识、掌握结构化、规范化汉字的教学方法。
族文的特点是:组字成族,因族为文;族为文统,族文相生;披文见族,族字类推;以读带识,以识促读;文熟字悉,一矢两的。

104

四、奇特联想识字法
奇特联想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在识字过程中,通过对字的音、形、义的分析,找出三者之间的联系点展开奇特联想,从而在大脑中呈现相应的物象以增强记忆,然后通过暗示学习加以巩固的一种识字方法。

候——猴
教学“候”前,教师故意说:“这个字很困难,看看我们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有位同学说:“我讲个故事,大家就能记住字。十月一日放假的时候,一位姓‘矢’的小朋友到外婆家去做客。他头戴紧箍咒,手拿金箍棒,高高兴兴地来到候车室等候上车。”
教师听后,一边重复故事,一边按故事描述的顺序描了描“候”字的各个部件:矢、亻、ュ、│。学生们看着老师如此描了一番后,恍然大悟地鼓起掌来。那个发言的小朋友见状欣喜地补充说:“我的故事里还有三个带‘候’的词语呢──时候、候车、等候。”“对极了!”大家一边频频点头,一边又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了他。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又写了一个“猴”字,然后有意地提高嗓门说:“哎,齐天大圣孙猴子的金箍棒哪里去了呀?”学生们一愣后,说:“噢,被候车的小朋友拿走了呗!”“那就请大家一边念‘孙猴子的金箍棒不见了’,一边把‘猴’字写两次吧!”

105

五、字谜识字法
猜谜语是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识字方法。
编字谜可根据字形结构特点直观、形象地编字谜,也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展开联想编字谜,还可以根据字义编谜语。 

(一)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
如学习“碧”时,可以根据字形结构编字谜:
“王老头,白老头,两人同坐一块大石头”,这样学生在愉悦气氛中学会了新字“碧”,又巩固了旧字“王”“白”和“石”,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
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

106

六、演示识字法
通过动作、图像演示帮助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教学时将字形或字义与某一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使字形本身形象化,或赋予字以字义,再用动画演示出来。
如归类识字(二),教学内容是一些动物的名字,分别有鸟类、兽类、昆虫类等,教师运用多媒体软件,把这些动物形象展示给学生,这样,马上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很想知道这些动物的名字是怎样写的,从而使学生集中了精神。

再如学习“打、拔、拍、跳、跑”时,如果仅让学生知道这些字与手、脚的动作有关,显然是很不够的,如果让学生动手、动脚做一做动作,让学生在运动中认记这些字。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演示,不但让学生记清了字形,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字义和用法的理解。学起来省时又省力。
实践证明,直观演示法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107

七、书写巩固法
(一)书空法。
指教师示范写字后,学生举手用食指在空中挥写。
书空时,要要求学生高举右手,眼睛看着范字,伸出食指按生字笔画书空;一边写笔画,一边说出笔画名称,写完一个字就把字音读一读、字义说一说。书空可让学生熟悉字的笔画、笔顺,还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地写字的习惯。
局限性:对于字的间架结构或笔画的位置和搭配,还是要靠写字练习才能写得正确。书空不能代替写字,会书空,不等于会写字。

(二)描笔法。
让学生按书写顺序一边口念笔画名称,一边用带套的铅笔描写田字格上的笔画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巩固笔画名称、书写顺序,掌握每笔的走向和在田字格上的位置。
(三)试默法。
识字教学后,让学生当堂默写,然后自我对照并及时订正。

108

第三节 小学识字教学课程设计

一、小学识字教学课堂结构的基本模式
(一)提出识字任务
整个识字教学开始的第一步。
教学开始,要让学生明确:现在要识字了,还要明确识哪些字,让学生产生识字的需求。有些识字教学法还要让学生自学字音,初步认识字形,感知字义,为以后的教学步骤开个好头。

(二)进行音、形、义的教学
这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一步。这一环节因使用教材不同,所选教法也不同。总的说来,一般先读准字音,再理解字义,最后分析字形。
在此阶段,要注意在音、形、义的联系方面下功夫,让学生在音、形、义的联系中识字,目的是让学生头脑中建立音形义的联系,见形而知音义,闻声而知义形,据义而知音形。

109

(三)复习巩固
在此阶段,要突出复习不同字的不同难点,并最终建立音形义的巩固联系。
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读(读字、读词、读文章)、写(抄写、听写)、用(组词、造句、作文)以及按音形义分别归类复习等。
教学设计要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并拟构教学过程、板书。

110

二、随课文分散识字的课堂结构
(一)预习
学生自学,初读课文,预习生字,提出自己在音形义等方面的疑点。
(二)初步感知生字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朗读课文词句,读准生字字音,初步理解字义,初步识记字形。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答疑。

(三)深入理解字义
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独立理解字义;一些难懂的字,教师应补充讲授,加以解释。
(四)识记字形,复习巩固。

111

第四节 规范汉字与书写

一、《通用规范汉字表》
规范字是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简化字总表》与《通用规范汉字表》 的形式,正式公布的简化字与传承字。
2001年1月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法定地位。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明确了规范汉字的标准。

《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各领域汉字应用需要的重要汉字规范。制定和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用规范汉字表》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应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112

《通用规范汉字表》收字8105 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 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 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本表在整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的基础上制定。一、二级字表通过语料库统计和人工干预方法,主要依据字的使用度进行定量、收字和分级。三级字表主要通过向有关部门和群众征集用字等方法,收录音义俱全且有一定使用度的字。

113

二、规范字书写
在日常书写当中,很多人书写并不规范。汉字书写笔画要规范,不规范的书写会造成对字的理解有偏差。下面是容易书写错误的汉字。认真比较以下汉字并在田字格中书写。

114

115

116

117

118

第六章 识字教学案例

119

第一节 字理教学演示

一、主题与内容
主题:(量词)归类识字
内容:一面镜子 一束鲜花 一顶帽子 一杯牛奶 一串珍珠
一轮明月 (一轮朝阳)一副球拍 (一幅油画)
(课后作业:一棵树、一粒米、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一张纸、一峰骆驼、一羽信鸽……)

二、本课研究要点
(一)依据字理析解汉字形义,了解汉语量词的使用特点,使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体现最本色的中文。
(二)通过凸显字理的识记教学,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120

三、本课教学过程
由图引词,由词引字——析形索义,因义记形——适当扩展,复习巩固

四、本课教学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识字,这是什么?(指图) 生:一束鲜花。
师:这就是一束鲜花,读词语,读两遍。 生:一束鲜花。
师:再读一遍。 生:一束鲜花。
师:再读一遍。 生:一束鲜花。
师:这是什么?(指图) 生:一顶帽子。
师:下面词语也是? 生:一顶帽子。
师:再读一次。 生:一顶帽子。
师:后鼻音再读好。 生:一顶帽子。
师:这是什么呢?(指图) 生:一面镜子。
师:读词语。 生:一面镜子。
师:再读。 生:一面镜子。
师:镜子,后鼻音再读一次。 生:一面镜子。
师:这是什么?(指图) 生:一杯牛奶。
师:读 。 生:一杯牛奶
师:再读。 生:一杯牛奶

121

师:(指图)这个是山,上面太阳升起来了,这是什么?
生:一轮朝阳。
师:朝阳啊,再读。 生:一轮朝阳。
师:这是什么?(指图) 生:一串珍珠。
师:再读。 生:一串珍珠。
师:这是什么?(指图)生:一副球拍。
师:再读一次 。 生:一副球拍。
师:再读。 生:一副球拍。
师:读得太好了!我们读着读着在想中国的汉字多有特点呀!鲜花为什么用一束,不用一个一条?帽子用一顶,不用一个?朝阳为什么用一轮,不用一条朝阳?球拍为什么用一副球拍,不说一条球拍?你看多有意思呀,我们中国汉语表达的方式多么丰富,很有特色。
师:咱们再读这个(拿卡片)。生:一只鸡
师:鸡能用“一只”,不用一个、一条?
师:信鸽?(拿卡片) 生:一羽信鸽。
师:为什么“一羽”呢?
师:骆驼怎么说?(拿卡片) 生:一峰骆驼。
师:为什么骆驼要用“一峰”呢?好好的研究一下。
师:纸?(拿卡片) 生:一张纸。
师:牛呢?(拿卡片) 生:一头牛。
师:为什么用“一头”呢?
师:马?(拿卡片) 生:一匹马。
师:为什么不说一头马,说是一匹马呢?好好想想。
师:(拿卡片)生:一粒米。
师:为什么不说一个米,说是一粒米呢?
师:(拿起书) 生:一本书。

122

师:是呀,这个作业回去自己做,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上面这些,分组来研究。(把一大组分成前后两小组)
师:一束鲜花,鲜花为什么“一束”?第一小组讨论,这个“束”木里面一个口,这个口表示什么呢?嘴巴大?这嘴巴在咬着树吗?还是什么呢?第一小组讨论。帽子用“一顶”,一顶的“顶”是形声字,声旁在哪里? 生:左边。
师:左边是什么字呀? 生:丁。
师:声旁帮助读—— 生:字音。
师:形旁帮助解—— 生:字义。 师:第二小组讨论。
师:“一面镜子”镜子为什么用“一面”呢?第三小组讨论。“一杯牛奶”为什么用“一杯”,“杯”什么偏旁,为什么是木字旁呢?第四小组讨论。“一轮朝阳”,早晨的太阳升起来了,为什么用“一轮”呢?“一串珍珠”,这个“串”字的两个口像什么呢?“一副球拍”干嘛用立刀旁的“副”呢?用巾字旁,“一幅画”的“幅”行吗?各个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来发言。
(各组进行自由讨论)
师:(满面笑容地带学生拍唱,学生停下讨论)
师:一束鲜花的“束”中间是什么?生:口
师:剩下什么?生:木。
师:中间的口好比什么?生:中间的口好比丝带。
师:对,口好比是根绳子,绳子把树枝棒起来,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123

师:(画一朵花),这是一束鲜花吗?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朵鲜花。
师:(画二朵花),怎么说? 生:两朵鲜花。
师:能说一束吗? 生:不能。
师:如果是这样(画一枝花,花有几朵),能说一束鲜花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一枝花。
生:(看图说)一枝花,一朵花,一束花。
师:谁能用“一束花”说一句话?
生1:山上我发现了有一束鲜花。
师:“束”是用绳子捆绑起来的,山上开满了好多花,有绳子捆绑起来的花吗?
生2:花店里有一束鲜花。
师:一束鲜花送给谁呀?
生3:我想买一束鲜花送给妈妈。

五、讨论主题
(一)字理识字法的使用是否合理?请简要分析。
(二)还需要补充的哪些方面?

124

第二节 汉字情趣教学演示

一、主题与内容
主题:有趣的象形字
内容:部分象形字和《象形字的故事》

二、本课研究要点
(一)依据甲骨文形体,了解汉字的特点,使学生形象地识记汉字,体现最本色的中文。
(二)通过汉字情趣教学演示,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增强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125

三、本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延伸拓展——用象形字画画,感受乐趣

四、本课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看几幅不完整的图片,请同学们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
生1:图一是大象,因为它有长鼻子。
生2:图二是兔子,因为兔子的耳朵是竖起来的。
生3:图三是长颈鹿,因为它的脖子长。
师:图三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4:图三应该是鸭子,因为这是鸭子的嘴巴,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老师呈现的都是具有明显特征的小动物。大家能不能跟着老师的节奏,边用手打拍子边说特征呢?
师:谁的耳朵长又长?生答:大象的耳朵长又长。
师:谁的嘴巴扁又扁?生答:鸭子的嘴巴扁又扁。
师:谁的耳朵竖起来?生齐答:兔子的耳朵竖起来。

126

(二)讲授新课
1.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的识字情况,下面就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首小诗。出示小诗“鸟儿天上飞,鱼儿水底游”,其中的“鸟儿”和“鱼儿”均为象形文字。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准确,这些像图画一样的文字,我们就叫它 ——象形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有趣的象形字。
2.观看视频,走进象形字。
【设计意图】利用特殊文字的儿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感知象形文字“象形”的特点。通过一个小短片直观地呈现什么是象形字?为什么会出现象形字?我们零零碎碎学过了哪些象形字,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相勾连,既是对学过的字进行梳理,也是升华。
师总结:同学们,正如小视频里讲述的那样,象形文字就像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也是我们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127

3.字图配对,感知象形字的造字特点。
(1)合作学习悟特点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每一个象形字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具体的事物吗?原始社会的古人因为没有现在的汉字,他们会把想到的事物画出来,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小组合作,来配对黑板上的字和图,并且小组交流,说一说配对理由。
生1.2分别给日、月、水、火配对图片和象形字,把象形字放在对应的图片下方。第一组理由:象形字和图片上的事物很像,所以就能找到对应的。
生3.4分别给山、石、田、禾配对图片和象形字,同样把把象形字放在对应的图片下方。第二组理由:通过课前的预习,我就记住了这些字对应的图片,而且我家里有一本关于象形字的书,这些字我们来就认识。
师:两组同学配对的图片和象形字都是正确的!看来,咱们班的同学不仅聪明,而且反应速度非常快,老师给你们点个大大的赞!
师本节总结: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观察得非常仔细,抓住了事物最明显的特点来勾画外形的。此外,还特别注重事物之间的细微的不同,即便过了几千年,到现在我们依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字。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有智慧了

128

(2)运用方法,连线监测。
那现在就请你们运用刚刚老师说的的这个小窍门,来自己分辨象形字,完成“练习题”。
一是举例指导,弄清题意。
师:请同学们将图片和象形字连起来。(师出示:蛇、鼠、齿、巢)
二是独立完成,反馈学情。
师:请同桌之间相互分享一下你的连线,并且说说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和对比,去发现象形字抓住了事物最明显的特点来勾画外形的特点。了解了象形字的这个造字方法,便通过“连一连”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测,直观有效地反映学情。

129

(三)延伸拓展
1.观看动画
(1)播放动画《象形字的故事》,感受象形字的生动有趣。
(2)发现和认识视频中的象形字。
师及时暂停视频片段。师提问:在这个画面里面,你们看到了隐藏着的哪些象形字?
生1:一个农民骑着一头毛驴前进,突然出现了一片山。(师继续动画)
生2:农民继续骑着毛驴前进,前面出现了一块农田。(师继续动画)
生3:接着,农民的毛驴骑到了一条小河的上面,小河里还有小鱼。(师继续动画)
生4:农民最后骑着毛驴经过了一片树林,高处是一个火红火红的大太阳,低处的山坡上还长满了小草。
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发现的象形字并且绘制成图画。师: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能第一时间就找出藏在动画里的象形文字。下面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一读刚才出现在动画里的象形字吧!
生齐读:人、山、田、水、鱼、林、日、草。
师:刚刚大家看过的动画片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有没有同学愿意给大家连起来讲讲这个故事呢?
生1:在一个特别热的中午,火红火红的太阳照射着大地,一位农民伯伯扛着锄头,骑着他的毛驴出门。农民伯伯先跨过了一座座大山,又经过了一个大块的农田,后来来到了一片长满山坡的草地上,向远处还能看到一片片树林,最后,农民伯伯终于到达了他的庄稼地。
师:哇,你太有想象力了,可以把画面描述得这么完整,老师看得出你对象形文字的兴趣,很棒!给他鼓鼓掌!

130

2.(古字和今字配对。师把今字字卡随机分发给学生)师:刚刚同学们跟着刁老师一起在动画里找到了象形字的秘密,接着我们再一起玩一个古今穿越的游戏,请同学们将手上的今字贴在对应的象形字的旁边,比一比谁贴的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关于象形字的动画片,既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它的趣味性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刻体会象形字本身就是图画的本质。设计古字与今字的配对,旨在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利用象形字 “象形”的特点去识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

131

(四)用象形字画画,感受乐趣。
1.出示图片,欣赏象形字画作
师:同学们,刚刚老师给大家看到的就是象形字拼成的图画,接着请大家也动动手,选择你喜欢的3到5个象形字画一幅画,再看着这幅画,和大家讲一讲画中的小故事。
师在黑板上出示日月山云水雨木草牛人的象形字,学生拿出水彩笔和白纸开始绘画。
2.展示学生画作,交流绘画的内容
生1:夏天的中午,太阳公公特别热,有个农民,他赶着几头牛走在路上,忽然天空飘来几片黑云,不一会就下起了雨。农民急急忙忙地跑开躲雨,等到他反应过来后,几头牛也跑不见了。
师:哇,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而且是一个幽默的小故事,我们可不能学这位农人的马虎,而应该带着自己的牛儿们一起躲雨才对。
生2:我画的是一幅景物,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太阳公公把脑袋藏在云彩的后面,蓝天下面是一座长满树木的大山,一阵风吹过来,小草像是在向人们点头问好。
师:听着你的描述,老师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美丽的风景,非常好!
师总结:这一节课,老师陪伴同学们遨游在象形字的海洋里,相信你们一定结交了很多象形字朋友!老师也期待着象形字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乐趣。

五、讨论主题
(一)该识字法的应用是否合理?请简要分析。
(二)还需要补充的哪些方面?

132

欢迎加入课程学习!

罗璇
张家口学院
联系电话:18631368221
邮箱:510626619@qq.com
通讯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平门大街副19号

学习通扫描

  微信扫描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