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 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历史悠久,意义非凡
目录
contents
第二部分:节日饮食
第一部分:节日起源
自然现象
神话传说
节日意义
发展演变
01
02
03
04
第三部分:节日习俗
主要习俗
各地习俗
01
02
诗里的中秋
画里的中秋
01
02
第四部分:节日佳话
第五部分:文学记述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中秋节,英文名:Mid-Autumn Festival︶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它源自上古时代对星宿天象的崇拜,由周朝的祭月仪式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到了明清,中秋节已然成为民间主要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中秋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
中秋节日起源
自然现象
中秋,顾名思义,已经是进入秋季的中期了,从此之后天气会越来越冷,树叶也会越来越黄。中秋节是月亮离秋分点(太阳直射赤道的一天)最近的一个望月(农历每月十五叫望),这时太阳差不多是直射月亮,因为直射比斜射的光强,所以月亮反射出来的光也强。加之这一天是满月,所以“月到中秋分外明”。由于这种特有的气候现象,中秋才成为人们赏月的佳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句话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原因是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地球转动,从一个满月“走到”下一个满月,一般需要29天半的时间,这叫一个“朔望月”,在“望”时,月亮、地球、太阳最接近一条直线,月亮也最圆最亮。月亮转动的“步伐”有快有慢,每个月,月亮“望”的时间不尽相同,概率较大的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此外,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中秋时节,秋收结束,是享受和收获和时节,大家有闲情可以团聚、打月饼,有时间赏月,所以可能这时从心理上给人的感觉,也是十五的月亮最圆。其实,每过29.5天,月亮就圆一次,并不是只有八月十五或十六的月亮圆。一年里要圆12次或13次。用望远镜观察月面,最佳的日子是在农历的初七至十三和十九至廿三。最圆的日子里,月面山脉的形状反而看不清楚。
神话传说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她的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嫦娥,这时他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时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节日意义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中秋节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节日的起源与历法有密切的关系,中秋节的起源绝不例外。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是因为八月十五日是秋李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秋李正是作物成熟的季节,古代各地都有“秋社”,是答谢土地等神灵的祭礼,也称“秋报”。上古及中世的“秋社”不必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节期的确定应该还与人们祭月、赏月的习俗有关,先秦时代就有“夕月”,是皇家于秋分时候祭月的礼仪。中秋的月儿最圆最亮,最堪清赏。后世的人们在这一天,将“秋社“及祭月、拜月、赏月、观潮、赏桂,馈食月饼等节俗活动融合,并逐渐赋予这个节日以团圆等新的意义,从此,一个极富蕴意的节日就形成了。从纯属农事祭礼的“秋社”,转而成为象征家庭、家族团圆幸福的“团圆之节”,耐人寻味。
“秋社”与“团圆”,从心理层面说,自然也存有某种共同的追求。祈求农丰或举行向天地神灵酬谢收获之祭礼,其蕴含的无疑是对丰厚物质及富足幸福生活的祈愿;而期盼团圆,不也就是对美满、幸福生活的祈盼吗?但两者之间的差别也不难分析,前者似更关注于物质的丰足,后者则似尤瞩目于对和谐的家族、人伦关系的追求,因此更具精神性。然则中秋的“团圆”品格的形成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人对亲情,对和谐的家族、和谐的人伦关系的追求是超过对物质的追求的。反过来,中秋节俗的存在,又对中国人的重亲情、重家族及人伦关系和谐的精神气质起了润物细无声的熔铸作用。所以,人们不能忘情于中秋节,这不是偶然的,因为它扎根于极为深厚的传统伦理文化的土壤之中。
节日意义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发展演变
中秋节日饮食
先秦
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节”。在古代农耕社会,古人认为月亮的运行同农业生产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关系,因此祭月就成了一项重要祭祀活动。作为民间节日重要的祭礼之一,逐渐演化为的赏月、颂月等活动。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
两汉
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据现存文字资料记载,在汉代时,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
唐代
中秋节在我国北方地区流行是在唐代之后。在唐代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宋代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明清
明清时期,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
现代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我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月饼,中秋节的传统美食,意义非凡,精致美味。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中秋节日习俗
拜月
赏月
每逢中秋,摆出果品赏月畅谈,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向明月寄托对未来的希冀。
吃月饼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后成了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如今,中秋吃月饼更是成了很多人必选的项目,取团圆之义。
燃灯
用竹条扎灯笼,作出果品、鸟兽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煳色纸,绘各种颜色。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烧塔
南方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听香
听香是古代流传在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据说古时想觅得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例如卜占终身大事,而听到的话是吃甜饼或花开、月圆,就表示吉兆,喜事近了。
舞火龙
偷瓜
送子
要是谁家不生小孩,村里好心的小伙便在中秋这天趁着明亮的月光,来到地里,偷摘一个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把准备好的小孩衣服套上,用竹篮装好后敲锣打鼓抬到这户人家。受瓜人将瓜放在床上与妻伴睡一夜,第二天将冬瓜煮熟进食。
各地习俗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ZHONGQIU---中秋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节日佳话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玄宗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神生日
八月十五日是月神的生日。相传为日神的配偶神。我国以嫦娥为月神,代表美丽、善良以及一切足以代表女性优美的性格。中秋节为月神生日,台湾并没有专祀月神的庙,都配祀在太阳公庙里,八月十五日信徒们前往祭拜月神,一般民众在户外院内设香案供鲜花、水果、月饼、焚香烧金,放炮祭月,全家人在团圆的气氛中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就是所谓的「拜月」。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月神
清明—QINGMING
诗里的月亮
朝代 | 作者 | 篇名 | 作者 | 篇名 |
唐 | 李白 | 《关山月》 | 李白 | 《把酒问月》 |
李白 |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 《古朗月行》 | |
王建 | 《十五夜望月》 | 杜甫 | 《望月两首》 | |
张九龄 | 《望月怀远》 | 刘方平 | 《月夜》 | |
白居易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王维 | 《山居秋暝》 | |
宋 | 辛弃疾 | 《木兰花慢》 | 晏几道 | 《临江仙》 |
晏殊 | 《蝶恋花》 | 梅尧臣 | 《古意》 | |
欧阳修 | 《生查子》 | 王安石 | 《泊船瓜洲》 | |
苏轼 | 《水调歌头》 | |||
清 | 纳兰性德 | 《菩萨蛮》 | 施闰章 | 《江月》 |
画里的中秋
名篇欣赏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ZHONGQIU---中秋
ZHONGQIU---中秋
作者:佚名时间:清朝藏馆: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为:清院本《十二月令图·八月赏月》
《月下把杯图》
南宋马远天津博物馆销本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