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动态 22年10月刊

其他分类其他2022-11-08
444

研究动态

城市传播与治理

总18期

2022年10月刊

10

目录
CONTENTS

01
05
08
11
15
16
18
20
21
23
25
27
28
29
30
32

各地方主流媒体二十大宣传报道亮点合集
AI数字人亮相党代会报道
“未来电视”会是广电媒体的未来吗?
区域性主流媒体如何为城市治理赋能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五个着力”打响“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
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
“游学西河”农文旅品牌,破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怀化城市形象品牌、旅游口号及首届市旅发大会口号、标识出炉
激活“千条线” 织就“一张网,舟山普陀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任城区做实做细“三长制”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提高群众满意度
厦门集美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新模式
昆明晋宁清水河:让科技扎根泥土为乡村振兴赋能
走过40年历程 小剧场戏剧成长为北京文化名片
50余个展览10余项公共活动,2022北京798艺术节开幕
北京首个无人机科技馆年底落成
从旅游营销到地点营销
地方品牌和营销领导人前往伦敦参加CNP英国和全球会议

前沿视点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北京城市文化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二十大专题

01            二十大专题

各地方主流媒体二十大宣传报道
亮点合集

近期,湖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湖北卫视《湖北新闻》《湖北10′》《长江新闻号》、湖北公共新闻频道《长江新闻》、长江云客户端、湖北发布、@湖北新闻系列商业账号等新闻栏目、平台推出《喜迎二十大》(会前)、《党的二十大特别报道》(会中)两大总栏题,开设《思想领航 荆楚巨变》《习语润荆楚》《我和我的新时代》《外眼看中国》《盛会聚焦》《二十大时光·荆楚回响》等特别策划10余个,坚定思想航向、讲好中国故事、及时跟进动态、营造热烈氛围,一方面深度挖掘,把内容做厚实,另一方面创新表达,把形式做鲜活。
其中,特别策划《桥见十年》以桥为眼,以动心动情的桥下人、桥边事为主线,推出“8大非遗先导片+7大主体片+7大手绘版评论”的全新组合模式,先导片荆楚元素描绘大桥的形态与内核,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引人入胜;主体片中,记者带观众看杨泗港长江大桥、武穴长江大桥、丹江口水库特大桥、荆州公铁长江大桥等典型桥梁连接的故事,着力在人物张力的刻画、鲜活现场的放大、情感共鸣的激发,深刻诠释非凡十年的湖北巨变;创新推出手绘版评论“桥说”,在结尾对报道进行思想升华,水墨意境中催人奋进。(国家广电智库,2022.10.20)

湖北:让思想闪耀 让故事动听 多维立体推进二十大报道

本月,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系统全力开展宣传和创作。以下是各地方主流媒体在本次宣传报道中呈现出的亮点梳理。

围绕党的二十大报道,山东广播电视台提前部署策划,按照 “满屏是精品,处处见氛围”的总要求,全台上下高度整合、深度融合,台、网、端、微、屏、号等全媒体矩阵力量协同发力,以融合生产、精品创作、矩阵传播为总策略,联动大屏小屏,结合省内省外,发力内宣外宣,综合运用系列创新表现形式,打造爆款出圈产品和精品力作。
在山东省委网信办策划指导下,齐鲁网·闪电新闻联动16市区县融媒体中心推出“这就是山东·这十年这十秒”系列微视频接力传播活动。微视频以最能反映各地典型变化的人、事、景为主线,运用VR、手绘、H5等新技术,以10秒封面式景观、代表性人物等浓缩1年,以100秒的短视频时长,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各地各行业取得的突出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串点成线,故事化表达,多维度呈现,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汇聚强大正能量。截至10月24日,已推出系列作品180多个,#山东巨变这十年#等网络话题上新浪微博热搜,全网总阅读量达到2.93亿。
齐鲁网·闪电新闻坚持移动优先、策划优先,加强议题设置和选题策划。依托“五智模式”,围绕乡村振兴、经略海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推出系列产品,打造“闪电大直播”“主播小妮说”“闪电评论”等九大产品矩阵,涵盖创意短视频、漫画、图解、手绘、沙画、MG动画、沙画、SVG交互微文等,多维度、全方位展现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首次创新采用“山东快书和RAP”相结合的方式创作创意MV《超燃rap遇上山东快书 快来“沉浸式”感受山东十年巨变》;推出H5《大河奔涌乐章》、拼图海报《黄河画卷一起“拼”!山东绘就幸福河绿色生态画卷》等,通过镜头之美、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讲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故事。海报作品《数“说”山东这十年|黄河悄悄变美,这些“美容经”值得收藏》被人民日报党媒平台首页推荐;《微视频|当一滴水“邂逅”山东》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首页推荐栏目展示,单条播放量超300万+。
山东广电还发挥主阵地媒体的协同策划作用,闪电新闻成立云端编辑部,与22省(市区)跨省联动,与澎湃新闻、荔枝新闻、中国蓝等兄弟媒体和商业平台全网“牵手”,共同打造VR+H5融媒体创意联动产品《VR全景看中国·盛世共潮生》、绿色生态环保主题H5《青山不负画中人》、大型接力直播《领“路”•十年》、沿黄九省联动策划《倒数9个数,沿着黄河溯流而上,认识9个住在黄河边的好朋友》。(国家广电智库,2022.10.27)

山东:用初心铸精品 二十大融合报道澎湃“破圈”声势

二十大专题

02

云南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重要试点地区。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的直转播和相关宣传报道工作中,应急广播、智慧广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会议开幕当天,云南省各级广播电视台57个主频率、138个主频道及网络视听平台,IPTV集成播控平台等对开幕会实况进行转播,转播画面明亮、声音清晰,全面、准确、及时、安全地将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到村村寨寨。
云南省广电系统将二十大会议内容及时译制为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发,推出了“民族之声读报告”,用西双版纳傣语、德宏傣语、傈僳语、景颇语和拉祜语五种民语精要解读报告的核心要义。红河州及时将党的二十大会议内容等主要文件精神制作成哈尼语、彝语等广播音频作品,通过应急广播等平台进行播发。
另外,云南省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和网络视听平台积极组织采访报道干部群众热烈反响,网上网下主题主线鲜明,反映基层群众对二十大报告的衷心拥护。(国家广电智库,2022.10.21)

云南: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传到边疆村村寨寨

郑州:创新党史宣讲方式 
融媒体矩阵打造《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

郑州台《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自2022年7月1日上线至9月底共制播30期,甄选不同时期的红色经典诗作,集朗诵、音乐、图文等方式多元呈现,探索了一条红色诗词映照伟大建党精神重大主题宣传的创新路径。
《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以红色诗词为载体,讲述党史故事,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郑州台敲定用《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的策划选题后,走访调研、精选篇章;编创团队从台内挑选音色与诗词表达调性相吻合的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现场朗诵,制作背景视频、精选歌曲,增强画面感、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在传播时,统一体例,增强辨识度、仪式感;采用现场实况录制,增强互动性;注重全平台融媒体推送,在郑州新闻广播《文化博览》栏目中播出的同时,又制作成网络党史课微刊,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形式,用“音画诗歌”、故事简介、片头片尾等元素串联,在学习强国、公众号、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多平台推送。另外,《音画诗歌·网络党史课》还进党课、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军营,实现“贴地飞行”落地传播让党史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广电智库,2022.10.3)

二十大专题

03

10月16日以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充分发挥自身融合传播优势,电视和新媒体全面铺开,中文与英文同频聚焦,新闻与外宣协同发力,紧紧围绕二十大主题谋篇布局、深化拓展,精心组织做好各项重点报道,构筑起全平台、多维度、立体化的融媒报道声势,在二十大全国报道中展现出上海媒体的特色优势。
SMG提前策划重头报道,如中英双语系列报道《足迹——新动能 新发展》,走访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曾经考察过的行业和地方,展现上海在总书记重要论述引领下的新发展新实践。
“快看上海”微信视频号推出系列Vlog,采用代表自采自拍、前方上会记者现场采访、观众“云参会”的方式,以鲜活生动、接地气语态提升会议报道感染力。
以二十大报告为引领,融媒体中心快速出击、精准把握,邀请权威专家快速解读二十大报告,体现上海思考。
另外,还邀请多国政要及专家学者解读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与世界对话——引领未来的中国智慧》8集系列专家智库访谈在“ShanghaiEye魔都眼”YouTube中英文频道、英文网站与东方卫视《今晚》同步推出;又讲述中国故事,推出10集系列深度评论《迈向世界舞台中央丨十年·瞬间》。截至19日,SMG已向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75个电视频道进行海外传片48条次,生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广电独家,2022.10.19)

上海:突显上海特色,SMG融媒体中心
党的二十大融合报道有声、有色、有气势

二十大专题

04

AI数字人亮相党代会报道

新华社客户端在党的二十大报道期间推出AI主播读新闻系列短视频,运用最新技术打造的AI主播“新小浩”“新小萌”,通过语音合成、唇形合成、表情合成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克隆”出具备和真人主播一样播报能力的虚拟数字人。从9月25日开始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为受众播报党的二十大的权威新闻。该融媒体作品,视觉大气清新,语音清晰逼真,传播效果较好。截至目前,“AI主播读新闻”已推出系列新闻报道,总浏览量近1亿人次,点赞量超过200万。

新华社:AI主播读新闻

二十大专题

05

北京广播电视台:AI数字人对话二十大代表

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一些媒体充分运用AI数字人等技术手段创新传播方式,策划推出相关报道,为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也为党代会报道注入科技“创新力”,体现AI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应用的前沿成果,让人耳目一新。中国记协网编辑部集纳7家媒体的AI数字人报道产品,与大家分享。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推出《我的北京时间——AI数字人对话二十大代表》系列精品短视频,运用最新技术打造的AI数字人“时间小妮”,与多名来自基层的二十大代表“跨时空”交流互动,畅聊非凡十年首都事业发展。该融媒体作品是北京时间在全媒体创新融合范式下,拓展AI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应用边界、探索“新闻报道+AI”更多可能的全新尝试,为推动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二十大专题

06

湖南广播电视台:小漾来学二十大

《小漾来学二十大》是湖南广电新媒体平台风芒APP推出的学习二十大报告精神系列原创短视频。它通过数字人小漾的个性化讲述,并加入专家实时互动等形式,从小切口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新理念、新战略、新思想。该系列语言活泼、形式新颖、画面生动。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发挥融媒技术优势,推出一批融媒产品,旗下爱济南客户端特别推出《AI播报》,上线虚拟主播“泉小荷”。通过虚拟演播场景再造,辅以“画中画”和报告权威解读文案,数字化、可视化解读二十大精神。目前已推出《三个“第一”为何如此重要?这些济南故事是生动注脚》等5期AI融媒产品。该产品基于济南报业数字融合创新技术平台打造。AI虚拟主播使用智能语音合成技术、数字人面部表情算法、唇形动作合成算法架构,实现了多语种、多模态仿真交互,适应各种应用场景。

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虚拟主播“泉小荷”上线

红网:推出全真数字分身“总编辑”

红网精心打造“元宇宙”新闻直播间,推出《总编辑面对面》专栏,运用“5G+AI+数字人动作捕捉+AR”技术,以总编辑的全真数字分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在北京的二十大代表进行远程连线谈感想体会,实现互动化交流、场景化体验。

二十大专题

07

川观新闻:“小观”带你云参会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开幕这一天,一个外形和声音甜美的虚拟记者——川观新闻数字人记者“小观”在大会报道中亮相。“小观”既借力于真人动作捕捉、自动口型生成等数字技术优势,又由记者辅助配音,使产品多了几分人情味,形象新颖靓丽,语调活泼亲切,颇受年轻人喜欢。截至10月17日,数字人“小观”已主持了5期报道。(中国记协网,2022.10.20)

党的二十大开幕当日,广西日报-广西云的两位数字主播聪聪、康康亮相,在广西云客户端和广西新闻网推出《聚焦二十大 24小时无间断AI播报》栏目,不间断播报每日盛会新闻,以“新”出彩。数字主播以广西日报-广西云的两位记者为原型创建,在角色的表情信息、肢体动作以及新闻播报的专业能力等方面,均有所升级优化。

广西日报:24小时无间断AI播报

02              前沿视点

“未来电视”会是广电媒体的未来吗?

本文是“传媒茶话会”针对于“未来电视”这一战略,与河南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郭士飞、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橙视传媒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内容官赖晓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甫、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的对话内容整理。原文发布于10月11日。

   7月中旬的国家广电总局半年度工作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麟强调加快推进“未来电视”战略部署。时隔一个半月,在8月底的2022中国新媒体大会中,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严分享了对“未来电视”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未来电视”是什么?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与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电视不同,“未来电视”不是某种特定的电视形态。
“未来电视”是一个广义的视听概念,代表着视听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未来发展图景。它不止于电视,是新的理念模式,是系统性革命性的迭代升级,关系着广电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电视”有五大特点:
一是“未来电视”具有多样性,随处可见。它的载体不只是电视机,只要是有显示屏的地方都有它的“身影”,不仅包括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等小屏,也涵盖楼宇广告、公交站电子屏等户外大屏。
二是“未来电视”注重打造沉浸式感受。它通过使用三维声、VR、MR、XR、互动视频等多种技术,为观众创造一个沉浸式体验环境。观众一进入这个环境中,就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视角,多感官沉浸在这个领域中。
三是“未来电视”应用场景多,实用性强。它不只可以看节目,还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获取附近菜市场今日菜价,大到接收地震避险预警信息,获取应急场所地图等。它将触手可及,全方位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四是“未来电视”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做到个性订“智”。观众在观看节目、使用服务时,可以实现自由选择、智慧互动、私享订制。例如,给孕期妈妈私人订制孕期食谱、运动方案,给久坐上班族推荐腰部颈椎放松、锻炼教程等。
五是“未来电视”可以带动行业内外,促进供给协同。“未来电视”将带动行业上下、内外大协同、大融合,形成网络互联、业务互通、数据共享的全新制播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
“未来电视”是媒体深度融合在电视领域的一次具体而深入的规划和部署。它的精髓在于“技术+电视”,通过VR、AR、实时交互等技术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破人们对于传统“客厅里的电视”的刻板印象。

前沿视点

09

首先是思维的转变。
“未来电视”打碎了传统的电视概念,让广电人认识到电视要想发展,不能对过去抱有留恋、必须和老旧思维彻底“做个了断”,全心全意投入到深度融合中去。具体来说,电视机只是节目的一个出口,客厅只是一个播出场景。广电媒体应该转变老旧的“客厅的电视”“大屏的电视”思维,主动去“拥抱”物联网。
在物联网中,广电媒体不能再按照纯粹电视节目的生产模式生产内容,应该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来划分垂类,做到因屏制宜、因时制宜。比如:冰箱、抽油烟机上的屏播放与做饭、食物保鲜相关的内容;在下班时段的电梯屏幕投送儿童服饰、家装装修等广告。
其次,是行动的指导。行动的指导体现在广电节目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找选题时没必要非得等重大事件出现,也可以主动从各大社交平台上,从生活小事中寻找灵感;在操作环节,不一定非得经过采访、拍摄、后期制作等种种环节才能做出节目,有时经过几张证实过的新闻现场图片配上文字,就可以做一个“分量足够”的短视频。
转变思维,要理解“未来电视”不止于电视,更存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活用思维,指导实践,让电视节目更加年轻态,更加“快、短、鲜、活”,做到“全屏播出”和“因屏制宜”。

未来电视能带来什么?

说白了“未来电视”就是一块“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超级屏”。这块“超级屏”,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智能服务,还能加强广电产业内部、外部协同联系,促进广电行业发展。

1.把好思想的“舵”。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把主流价值导向贯穿内容生产领域全链条,借助移动传播和先进技术,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2.抓住技术这个“突破口”。“未来电视”战略特别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广电媒体要把技术流失扭转住,形成技术优势。要掌握VR、AI、元宇宙等最新的技术,并把这些新技术与电视台的内容优势、渠道优势结合起来,牢牢握住发展的主动权。”
3.推进大小屏融合。要把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广电的内容生产模式结合起来,推进大小屏交流融合。这样才能做到既高质量又接地气。
比如大象新闻B站账号将《洛神水赋》的开场舞《祈》单独播放,播放量超500万。大象新闻的抖音号还对节目进行了二次创作,将其剪辑成时长更短的竖屏短视频,并配合符合抖音调性的背景音乐与字幕,一经发布就获得了超10万的点赞量。
4.促进市场化发展,推动供需改革。“未来电视”这步棋的重点在于促进广电媒体市场化,具体分为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供给方面,广电媒体应该加速实行供给侧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速流程再造,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追求与滞后的内容产品供应之间的矛盾。在需求方面,广电媒体要更主动,要通过科技赋能手段的广泛使用,创造新的需求,延长或增加价值链和产业链。广电行业只有主动融入市场才能在媒体融合中不落下风。
“未来电视”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需要领导机构在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等方面细化、深化。不仅要为广电媒体指明方向,还要‘拉上马,送一程’。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广电媒体的创作热情和能动性,帮助广电媒体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并坚持走下去。”

如何用好“未来电视”?

前沿视点

10

区域性主流媒体
如何为城市治理赋能

一、城市社会生活结构与传播形态发生的变化
(一)社会人口迁移和信息生产传播的超流动
人口向城市集中、人们在城市间的流动迁移增速和规模巨大,与此人口流动加速和城镇化率提升的趋势相应,商品交易规模也明显增加。在人口结构性超流动的同时,互联网和智能手机设备普及,掀起了信息超流动的浪潮。可以说,在城市中,个人行动更多通过使用网络和社交化媒体而产生,个人交往范围逐步超越现实时空,呈现出鲜明的“社交化、移动化、互联化”。
(二)城市社会行动单元和人际关系的沙粒化
城市越来越表现为“沙粒化”状态,单个居民的个体性日益鲜明,主体间的价值关系和连接性弱化。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普及化之下,个人掌握媒体化工具的可能性增强,自媒体、社交媒体流行。网络化个人之间的连接构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网络,改变了个人、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相互间的交流方式,也改变着传统社区范畴或调整了社区结构平衡。
依靠传统地域性治理手段和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社区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大量外来和流动的人、组织、资源、信息、文化等要素,使得“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越来越超越单一政府所能解决的范畴”,城市“迫切需要去处理社区流动性和开放性剧增背景下的‘新社区问题’”。
在由本地常住人口、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员构成的新型社区中,新型传播方式成为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社会行动的共同选择。从这个角度看,新型传播平台应该成为城市社区治理诸多工具中最具有连接性意义的部位。

本文原文标题为《区域生态服务商:城市主流媒体的发展转向——基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考察》,系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熊忠辉和其研究生在《传媒观察》第9期的刊文。文章认为城市主流媒体的融合发展,应该抓住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成为城市社会关系的建构者。城市主流媒体需要发展为区域生态服务商,探索组织平台化、功能服务化和生产协同化,在各个城市治理主体的社会行动和实践中发挥连接性和组织性的功能,通过资讯供应和数据应用为城市治理赋能。

前沿视点

11

前沿视点

12

       由此,融合发展自然要求城市主流媒体突破传统单一的“内容生产”的媒体价值,转而发展成为能够连接各个治理主体、集“宣传、鼓动、组织、治理”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服务平台。
(三)社会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即时化
城市包括越来越多的乡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抖快红”关注一些发生在世界各地的事情并展开讨论,人们通过智能手机“远程在场”,把最亲近的互动关系锁定在层层限定的不见面的“朋友圈”。而愈来愈多的媒介平台、各种各样的APP开始充当“效率工具”的角色,无形之中引导人们事事追求效率。真实人际互动所能提供的人际信任、同理心、获得感、协商边界、情绪调节以及自我价值感的建立在虚拟社交中却变得难以达成。
这个给包括传播在内的社会生产、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带来全新逻辑的技术变革,促使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到底有什么不同?
原来那种条块清晰、层级分明的科层化、链式的传播秩序,被个体节点之间多向度连接和巨量信息流动形成的交叉网络所取代。这样的传播秩序,对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传播逻辑进行了改写。因此,本身就囿于一城的城市主流媒体的融合,就更需要脱离“小融合”的窠臼,实现创新性的互联、互通、互动。
二、基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的区域生态服务商角色塑造
(一)区域生态服务商为城市治理赋能
人们需要与地方性社区保持联系,传统主流媒体作为“先天”承担治理职责以及最接近新媒体的组织,几乎责无旁贷地需要发挥治理功效。传统主流媒体创新发展为新型传播平台,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成为新型城镇化中的“连接性、组织性”力量,把政府、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类治理主体聚合到共同目标上来,并在社会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的组织职能。
本文提出的“区域生态服务商”概念,是基于“新型传播平台”之上,由社会和技术两种因素对城市主流媒体转型提出的要求。在治理范围上,强调区域性对行政性概念的超越,面对的是正在形成的城市群以及城市内部的超流动性。在性质上,强调城市主流媒体由内容生产者价值向社会治理者价值的转变,是“宣传员、鼓动员、组织员”和“宣传队、生产队、战斗队”在新时代城市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的创新,是建设城市治理生态的重要引领者、执行者、建设者和服务者。

前沿视点

13

      在运作方式上,要求传统城市主流媒体“去中心化”,超越以往结构稳定的城市治理中的威权意识和科层制治理方式,更多地“扑下身子”“扎根基层”,做好对城市治理各个主体间的协调、组织和服务工作。
尽管互联网在物质交换、资讯传播、社群建立乃至政府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使得政府治理方式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现实社会依然是政治社会。城市主流媒体“作为政府层面的结构性力量,在相关资源的激活、调动和整合等方面,依然富于影响力和号召力,这是互联网企业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城市主流媒体的转型发展,决不是一个技术化、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不是生产方式内部改造这么简单,需要抓住社区治理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应该打破原有的信息生产中心的逻辑,通过结构化运作改变组织逻辑,并为信息资源的生产和传播进行新的赋能,以主动提供跨领域广泛服务为目标。
(二)区域生态服务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态
传统主流媒体逐渐消融在新的信息服务行业中,尤其是城市主流媒体,绝大多数不再可能成为独立的内容生产和供应商,而应该结合城市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环境下社区治理功能的履行成为新型生态服务商。
区域生态服务商的性质、功能、任务和运作规律,已经和传统时代形态间离、区域分立的媒体大不一样,它需要融入其他资源中共同作用,才可能成为新型城市建设中的有效分子。
城市生活日益鲜明地呈现出以智能化设备运用为基础的数据化以及社会关系的维护,传统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供应在城市社会关系生产中,资讯供应乃至平台搭建仍然重要,但全方位的服务也是王道。
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应用和对社群关系的维护、掌握,是强化社会化生活服务的重要路径。针对城市生活的超流动、沙粒化和即时化,发挥各个社会治理主体的力量,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和形式开拓传播领域和业务形态,对信息、情绪和关系进行协调,组织和建设一个有共同价值体验的“以人为本”的城市,是当前城市社会治理的重点。
对城市中社会关系资源的积累、激活与运用,城市主流媒体主要应该利用作为关系表达的内容,包括各类主体生产的资讯(短视频、图文为主)、主流媒体组织的线上线下的社会行动(新闻类资讯为主),以及数字化场景(各类直播应用,如后疫情时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一站式数据智能平台乃至未来元宇宙场景),充分与社区居委会、社区团购社群等下沉单元结合,从空间环境、实时状态、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要素入手,“充分掌握用户的消费场景和实时需求”,“去激活和形成圈层、社群和社区”。

前沿视点

14

      特别要深刻理解和充分利用新型社群关系中的“圈层化”,通过增强信息资源的社交属性,围绕趣缘、分众(如老年群体)、分类等因素,打造“交互性”传播产品和项目,把网络社区与地理性社区联结起来,为社会媒介化和社区治理提供最为关键性的基础关系资源,促进日渐疏离的城市形成强大的现实关系的连接,逐渐形成以用户某种特质为连接点的新型社群关系,突破城市传播和社区治理“最后100米”,形成融合传播的闭环。
面对多元化、信息化且变动不居的现代社会治理,“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可以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的利益”。因此,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的各种“社会化活动”,通过组织各类城市行动单元的协同协作开展社会实践和改造,将他们连接成为新型传播平台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流动性和交互性,扩大人们社会实践的自由度和关联度,提升人们对于主客观世界的把控能力,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落到实处,成为城市主流媒体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命题。
不论未来城市传统主流媒体会发展成什么形态,“组织平台化”“功能服务化”“生产协同化”应该是它的主要特征。“信息、行政、权力这三类技术以及与其对应的治理思想和行动,这些个意欲解决某个(或某些)社会问题的治理技术都有独特的因果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彼此挤占生存空间。”
找到它们之间的公约数,努力促进它们之间形成相对有效的合作,需要一个包容性的广域平台。这样的组织,不会是商业型网络平台,而应该是具有广泛连接性和强大组织力的城市主流媒体。作为区域生态服务商,城市主流媒体要善用其“在地性”以及“社会地位授予”的优势,成为为城市生活提供价值服务、专业支持、操作指导、协同协作乃至活动策划、组织和执行的“传播集成商”。
这个“集成商”显然不同于追求商业价值的网络平台,城市主流媒体最大的职责和功能,是促进城市社会治理。因此,在国家顶层设计和政府领导下,基于新型传播平台的支撑,与各类社会主体就“关系社会化”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协作,在信息资讯生产供应和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上,策划、组织和执行各种有利于城市社会关系软化和暖化的活动,才是城市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

滨州市文旅局:“五个着力”打响
“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

着力打造城市品牌,“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成为滨州文旅金字招牌。近年来,滨州市提出全新文旅品牌形象——“孙子故里生态滨州”,统筹全市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2022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参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活动,在央视9月—10月《朝闻天下》栏目双日投放“孙子故里生态滨州”城市品牌广告;与滨州市电视台每月联办二期《滨州文旅》宣传栏目;在《滨州日报》报纸版面开辟“滨州人游滨州”“文旅滨州”专栏,持续扩大“孙子故里生态滨州”文旅品牌的影响力。
着力强化对外宣传,“借船出海”架起对外交流桥梁。连续三年参展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连续十四年参与举办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与市外事办联合举办中国滨州与韩国高阳市、中国滨州与日本纪之川市友好城市文化、旅游交流活动,推动文旅交流与合作。同时,借力国家、省、市文化旅游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展会、赛事。
着力拓宽宣传渠道,全媒体传播讲好“滨州故事”。滨州文旅部门注重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互动推广与营销,实现了线下活动和线上推广的紧密结合,有效拓宽了宣传推广渠道。2021年,“滨州文化旅游”抖音号先后8次上榜全国市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滨州文旅”微信公众号位居滨州市政务微信排行榜第三。
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工业旅游品牌赋能文旅产业。近年来,滨州市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步伐,创建A级旅游景区38家;开发推广研学、康养、工业、温泉等多样化旅游线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多举措发力,围绕特色产业资源培育特色旅游目的地、帮助旅游资源集中的企业打造旅游品牌,让工业旅游成为潜力巨大的新的旅游增长点。

02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6

着力落实惠民政策,旅游年卡有效激活旅游市场。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滨州日报社共同研发的“山东人游滨州”旅游年卡,于2018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正式发行。今年1月份开始,滨州面向省会经济圈城市发放“山东人游滨州”旅游年卡。游客持卡进入景区可享受5—8折门票优惠。旅游年卡设置“同游同享优惠”政策,持卡人可在大多数景区携带2人享受同游优惠。“山东人游滨州”旅游年卡的广泛使用,有效激活了滨州全域旅游。(滨州日报,2022.10.31)

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
“游学西河”农文旅品牌,
破题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伙”起来——实现抱团发展

西河镇三面环山,存在面积大、景点小、分布散、接待力有限、知名度低的情况。“单打一”很难吸引游客来到西河、留在西河、消费在西河。为改变这种状况,西河镇深入调研后提出打造沉浸式体验类型的“游学西河”项目。首先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文旅产业联盟”,精选15个极具游学特色的村庄、企业和景点游学点,签订《战略协作宣言公约》,抱团开发市场。

今年以来,西河镇以联盟的建立为基础,聚力打造“游学西河”农文旅品牌,让西河镇各景点“伙”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本。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7

“活”起来——感受西河活力

打开“游学西河”微信公众号,一批好玩好看的视频出现了。这里既有“游学西河”主题MV《西河Disco》,也有农特产品推广MV《宝泉蜜薯》,吸引10万余人(次)观看。这成为西河镇推介文旅研学资源的一个“窗口”。好玩还有游学西河的主人公“孙小圣”。西河镇以“西河”的“西”字做文章,设计了活泼调皮、正直善良的“孙小圣”形象及文旅IP。并模仿《西游记》,设计了一部《通关文牒》,以“孙小圣”的视角,带领游客游学15家联盟单位。上线“游学西河”微信公众号,设置特产、游学、住宿三大板块,开发知识拓展类、手工体验类18门研学课程,上架60余种产品,让“山货”走上“云端”。为了让西河文化可观、可感、可体验,西河镇陆续推出“一日游”“两日游”等路线,在各个游学点彩绘“游学西河”地标性建筑,并着力建立4大馆文化馆,游客可以制作艾草香包,体验大煎饼制作、山楂制品,品尝槐米茶香,沉浸式体验让游学点更直观、更立体。

自此,任一联盟单位接待游客后便可联合其他联盟单位共同提供赏景、采摘、购物、食宿、研学的一条龙服务,补齐景点小而散且接待力有限的短板。暑期,张庄乒乓球展览馆首次采取“比赛+研学”的形式举办乒乓球邀请赛。赛后,选手们到梦琦红木、农耕乡情博物馆等联盟单位参观,住在东庄民宿,吃在东庄烧烤啤酒节,在打球的同时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乒乓文化,享受秀美风景。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8

“火起来”——助力惠民增收

西河镇在各“游学西河”联盟单位深挖本地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不间断举办各类节会活动,邀请其他联盟单位、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参展,印制《西河名优特产名录》,推介山东大煎饼、宝泉蜜薯、小米等西河镇3个大类的29款产品。邀请朱一旦等主播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推介西河好品,各类视频总浏览量达170万人次。 “火”起来,带动旅游消费,助力惠民增收。截至10月份,“游学西河”联盟单位共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游学及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达100万余元。“下一步,西河镇将坚持做精做细‘游学西河’农文旅品牌,聚合多方资源,形成联动效应,带动西河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西河镇党委书记侯法加表示。(鲁中网,2022.10.29)

怀化城市形象品牌、旅游口号及首届市旅发大会口号、标识出炉

怀化城市形象品牌、旅游口号及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宣传口号、LOGO、吉祥物正式发布!
怀化城市形象品牌为:“一粒种子 改变世界——中国怀化”。怀化旅游口号为:“怀化,一个怀景怀乡怀味的地方”。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宣传口号为:“千年商城 情醉怀化”。

城市文化传播发展动态

19

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LOGO标识主体以汉字“洪”(洪江区)为创意点,并融入“沅水、牌楼、笔墨古韵、灵秀山水、涌动河流、行驶的商船、古典印章、展翅大鹏”等设计元素,突出了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的主题,彰显了洪江区洪江古商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特质,也体现了洪江区的生态、人文和旅游文化。

首届怀化市旅游发展大会吉祥物为“洪小宝”。以洪江古商城小财神形象为设计出发点,融入了祥云福纹服饰、小财神的可爱造型,结合了洪商精神,体现了“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洪江古商城文化特色,设计主色采用充满生机的明亮黄蓝色,形象憨态可掬,极具亲和力。(红网时刻,2022.10.15)

激活“千条线” 织就“一张网,
舟山普陀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03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近年来,随着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越来越完善,普陀区不断发挥社会治理“普陀样板”的先发优势和首创优势,以“千条线”织就“一张网”,持续推动服务提档升级,做实“现代社会治理新样板”为总目标,大胆先行先试。

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一楼办事大厅设有诉讼服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医患纠纷、劳动纠纷等15个受理窗口,群众可以享受“一个门受理、一站式解决、一条龙服务”。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根据进驻组织特点,在流程机制上优化整合,设立了2个综合受理窗口和13个专业窗口,对涉诉纠纷,首先引导案件诉前分流,能调则调,调解不成的通过诉讼化解,确保诉求件件有着落。针对海事渔事纠纷,该中心还组建了海事渔事矛盾纠纷专业团队,推动涉海纠纷快速有效化解。
目前,群众通过电话、线上等非现场方式寻求帮助的情况日益增多。为此,该中心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综合受理机制,在原“一窗受理”工作基础上,将线上受理、电话受理两种方式纳入综合受理流程,畅通线上受理与线下办理、线下受理与线上办理的对接渠道。此外,普陀区还规范化推进镇、村两级中心建设全覆盖,构筑形成县域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新体系。据悉,2022年以来,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累计受理调解、诉讼、仲裁等各类案件3377件,比2021年同期下降7.83%,成功化解了一大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多元共治化解矛盾纠纷

数字化跑出矛调“加速度”

近年来,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等软件模块,建设线上矛调中心,简化立案、调解、协议签订等流程,将矛调工作由线下转移到线上。普陀区社会治理中心以金融纠纷为切入点,创新机制,实现金融纠纷“线上调”在辖区银行的全覆盖,对金融纠纷的受案、流转、调解、诉讼、回访做到全流程线上办理。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1

针对海上纠纷多发易发等问题,该中心以海损“一件事”为模板和突破口,梳理任务需求,联合普陀区委政法委开发建设“海上矛盾纠纷化解一件事”应用场景,通过建设海上重大矛盾纠纷受理、指派、调处、服务、预警等线上平台,创新推动矛盾化解“一件事”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

创新“党建+网格”基层治理

近年来,普陀区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双融合,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目前,全区163个联村驻社团队坚持党建引领,固定在每周五深入包抓网格开展走访,确保对环境卫生、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问题日清月结、动态清零。2021年以来,共开展走访7715次,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506个。普陀区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党建联盟等融合共建模式,56家区属单位与所在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建立资源、需求清单,实现相融共赢。此外,普陀区积极打造区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吸纳培育社会组织336个,开展公益创投项目39项,广泛成立乡贤联谊会、乡贤理事会,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建设,努力在基层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氛围。(浙江新闻客户端,2022.10.8)

任城区做实做细“三长制” 
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提高群众满意度

为主动适应新时代形势要求,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为突破口,任城区将“做实做细‘三长制’,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提高群众满意度”作为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通过在城市社区、农村、商务楼宇分别推行楼栋长、街巷长、楼宇长(楼小二)“三长制”,创新党建引领基层“微治理”新模式,将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打通了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

夯实基础 明确职责 建强“三长队伍”

由区委统筹部署,镇(街道)具体负责,按照城市社区、农村、商务楼宇三个领域,建立楼栋长、街巷长和楼宇长“三长”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目前全区配备楼栋长5934名,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不断提升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水平。配备街巷长3215名,每天深入村头巷尾巡访民情,发现苗头性问题,实行“街巷吹哨、村‘两委’报到、镇街呼应”的模式。配备楼宇长131名,广泛开展走访和各类服务活动,积极推行“楼小二”“党员陪跑”“助企攀登”等工作法,以“一揽子”服务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2

主动服务 精准对接 建立“五员制度”

“三长”切实发挥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中的主体作用,协助落实六大工作任务。一是强化示范引领。开展形式多样评选活动,选树“先锋楼长”等先进典型,引导辖区居民群众对标先进。二是宣传上级政策。开展“楼长有话说”特色活动,使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三是收集群众诉求。依托镇街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动态管理、双向沟通”工作机制,针对性地“跑腿”解决相关诉求。四是调解邻里纠纷。积极发挥“三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复敲门唠家常、动之以情讲道理、真正成为“和事佬”。五是维护人居环境。积极参与监督厕所、污水、垃圾等设施的建后管护,定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六是开展民事代办。组建“三长”志愿者服务队,推行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贴心办,变“群众跑腿”为“三长跑腿”,解决群众各项诉求8600余次。(闪电新闻,2022.10.30)

互联互动 共建共享 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健全选拔机制。创设“比武擂台”,组织公开竞职,由村民、居民投票或举手表决选出“代言人”。二是强化管理机制。借鉴党员量化积分管理模式,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调动和激发“三长”工作积极性。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培训,紧密结合镇街、村(社区)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新任就职培训20余次,确保“三长”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四是建立激励机制。把5月20日设置为“感恩楼长节”,每年集中评选表彰200余名“优秀三长”。提出入党申请的,优先作为积极分子培养,不断增强“三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长”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着力破解治理难题,切实承担基层治理“五大员”。一是党的声音传递员。利用村村通广播、微信群、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二是楼宇事务组织员。创新“楼小二”楼宇治理模式(楼宇长即为企业服务的“楼小二”),成立“楼小二”服务站和劳动关系综合服务站,打造“楼宇移动窗口”综合服务新格局,走访企业450余家,组织法律援助、财务培训等各类活动80余场次。三是矛盾纠纷调解员。建立“居民说事”制度,形成了找事、理事、说事、干事、评事、查事的“六步工作法”,建立调解室,把一大批矛盾问题化解在了最基层。四是社情民意信息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与“民情书记”共同开展“敲门活动”20000余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五是平安稳定巡防员。引导综合执法人员、环保网格员、社区安全网格员、公益律师、义工等加入“三长”队伍,助推社区建设法治化。

织网连心,全域覆盖,承担“六项职责”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3

厦门集美先行先试
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新模式

坐拥两个台商投资区,集美区内台企多、台商多、台青多。近年来,集美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新模式,全力打造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搭建平台,引导两岸青年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乡村振兴结出了两岸青年齐奋斗的硕果。

塑品牌

“村Young计划”沉浸式体验活动、“两岸乡村振兴谈”直播课、“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近年来,集美区注重塑造乡村振兴活动品牌,为两岸青年交流提供平台,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探索两岸青年助力乡村振兴。“以建筑风貌为基础设计有趣有料的研学配套教材;从两岸历史故事出发,引入当下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等趣味化研学模式;把‘城内气质’融入‘商业产品’中,运用台湾文创理念,从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集美区委乡村振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去年开展的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为例,两岸青年用汗水浇灌出了累累硕果,短短10天里,共拍摄制作了16支短视频,策划了9个主题研学内容且有3支实操,设计并制作了超过20种原创文创产品及IP,提出超过5个空间改造方案并将落地执行。
此外,在乡村振兴中,集美区以新媒体为抓手,搭建两岸沟通的“连心桥”,扶持打造了“她说”“鹭岛青年”“青青之约”等台青创业新媒体平台;引导成立了多支两岸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深入乡村发挥青年特长,贡献志愿力量,为集美区乡村代言。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4

引人才

通过根植闽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集美区为乡村振兴搭建两岸人才交流平台,也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多舞台。据统计,自2018年起,集美区联合辖内台湾青年创业基地,精心设计工作营系列活动,不仅让台湾大学生留下创意,还引导他们让创意变为现实,从而吸引他们留在集美就业创业,实现了两岸青年的融合发展。此外,为发挥“以台引台”优势,集美区与两岸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懂技术、懂管理、懂营销的台湾高素质人才加入“高校产业技术联盟乡村振兴顾问团”,带领更多两岸青年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文旅文创等乡建乡创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4日揭牌成立的集美区“台湾人才服务中心”旨在为台青在集美区乡村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服务,该中心将进一步助力集美区提升对台人才服务水平,为台湾人才及用人企业提供更精准、更精细、更贴合实际需求的“一站式”专业化综合服务;为台湾人才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台湾人才感受到“家”的温暖。

兴产业

后溪村是全国文明示范村,坐落于其中的城内社拥有对台交流基地“闽台小镇”、对台民间信仰点霞城城隍庙等丰富的对台资源,闽南文化底蕴深厚。让后溪村城内社乡村旅游形成产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年来两岸青年齐心协力,用文创点缀村落。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5

“两岸青年以文化为纽带,让很多文创创意在城内社落地,大大丰富了后溪村的旅游资源。”后溪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淑萍介绍,着力于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后溪村已与5家商家签约入驻城内社,并对接更多商家,打造出“虎爷波比”抱枕等一批受欢迎的文创产品。
以文创促进旅游发展,是集美区借力两岸青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举措之一。近年来,集美区积极举办线上线下招商对接会,引进和推广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引入台湾乡村经济相关产业学会和商业团队落地,与本地居民共创共生,拓展“农业+”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乡村项目的产业附加值。(金台资讯,2022.10.31)

昆明晋宁清水河:
让科技扎根泥土为乡村振兴赋能

近年来,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积极探索“党组织+产业研学”模式,引入省农科院李淑斌博士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致力月季“芯片”研发,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战斗堡垒“强”起来

一是以示范为目标,建强农村党组织。二是以规范为基础,抓实“两新”党组织。三是以“双联”为契机,夯实战斗堡垒。清水河村党总支与云南艾蔷薇园艺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秉着组织共建、人才共培、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思路,以“农民业校”的形式组织艾蔷薇支部党员为清水河村党员讲授“科技兴花”知识,并常态化联合开展河道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活动。

城市治理发展动态

26

科技赋能,农民生活“富”起来

一是潜心科研,硕果累累。该研发团队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已培育了20名大学生、研究生骨干。基地保存科研材料超过10万份,其中千年古月季60余个,获得抗病虫、耐低温的育种亲本2000余个,为宝峰、晋宁乃至全国的花农提供种植技术服务。二是科技助力,农民“智”富。艾蔷薇科研团队以科技小院和“农民业校”为载体,进行花卉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花农培训,累计培训花农超过5000人次,为周边的花农科学技术指导,引导花农从“数量种植”到“质量种植”,将清水河村从普通的花卉种植村转变为月季种源村、品种村和种苗技术输出村。三是科研变现,村庄变富。清水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8年的0.8万元提升至2021年的2.1万元,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到年收入48万元,以科技兴农助推乡村振兴。
下一步,宝峰街道清水河村将持续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变现转化,将科研成果尽快推向市场,努力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月季村”;持续盘活各类闲置资产资源,积极探索联农带农模式,努力打造可持续、宜居宜游宜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云南网,2022.10.31)

村企共建,发展路子“活”起来

一是以组织为保障,筑巢引凤抛出“橄榄枝”。2021年清水河村党总支投入资金250万元提升改建党群服务中心、集体经济发展中心、综合治理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投入资金250万元建立全市第一家政府主导建设的“科技小院”和具有全国创新性的“乡村振兴实验室”,无偿提供、支持李淑斌博士作科技研究室及科技交流平台使用,并建立从事农业花卉研究专家、学者“博士服务站”,全力支持其开展种业研发工作。二是以合作为纽带,科技兴农激活“新引擎”。村党总支与艾蔷薇党支部以种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企合作模式,集中流转土地200亩,作为李淑斌博士团队的优质种苗研发基地,村民以土地“入股”方式与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并以优质月季种苗生产为突破口,解决花卉种植企业和花农的优质种苗问题,将清水河村普通花农转型为育种技术人员,将清水河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月季村”。

              走过40年历程 
小剧场戏剧成长为北京文化名片

04        北京城市文化

北京是小剧场戏剧的发源地,北京小剧场戏剧发展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对全国小剧场戏剧乃至中国当代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启示和引领。小剧场也是北京的一张文化名片,多年来在各种媒体的评选当中,“北京小剧场”都以其风采和魅力,被视为“爱上北京N个理由”的重要选项之一。如今,无论是戏剧创作人才和演出平台,还是小剧场的建设运营,北京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小剧场戏剧也成为“大戏看北京”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兼顾“探索”和市场

1982年9月,由林兆华导演的小剧场戏剧《绝对信号》在北京人艺首演,引起轰动。在该剧刺激下,中国小剧场戏剧迅速生长,并一度成为“实验戏剧”的代名词,中国戏剧从小剧场到大剧场,随之都掀起了“探索”的热潮。
随着社会发展,北京小剧场戏剧在艺术探索与市场反响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发展之道。随着越来越多不同题材、风格的小剧场戏剧涌现,并且在艺术探索与商业市场方面都取得佳绩,北京的小剧场不仅是戏剧人施展才华和创意的重要舞台,也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生活消费的新方式,尤其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成为北京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丰富了北京舞台演出

位于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的鼓楼西剧场,是北京民营小剧场的重要代表。鼓楼西剧场改造后很快就跻身最受大家喜爱的北京小剧场之一。从开业大戏《枕头人》,到之后一系列“鼓楼西制作”,八年来它已成为“北京著名文艺地标”之一,出品的戏剧也陆续走进大剧场,走向全国演出市场。
从北京第一家小剧场北京人艺小剧场诞生,到后来的北剧场、木马剧场等民营小剧场,如今小剧场已是遍布京城。据市文旅局统计,2021年,北京市全年营业性演出场馆达182家,小剧场占比45%,其活跃程度、艺术质量及票房收益,都对北京整个演出市场做出了极大贡献。

青年人才从这里出发

2003年,林兆华倡导发起了“北京人艺青年处女作戏剧展”,让一批年轻创作者崭露头角。“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今年已是第15届,涌现出了新一代创作骨干。2021年3月,鼓楼西戏剧携手大麦Mailive启动“1+1青年导演戏剧制造计划”。2022年,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国话智慧先锋剧场推出了“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上演了十二位年轻导演的新作。“南锣鼓巷戏剧展演季”“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展演平台,也都为小剧场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平台。
正因为北京有着如此优渥的戏剧发展环境和培养戏剧人才的机制与平台,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满怀才华的年轻戏剧人从小剧场走进广大观众的视野,为“大戏看北京”献上了众多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市场性的作品。(北京日报,2022.10.10)

10月27日,2022北京798艺术节正式开启,本届艺术节以“艺起向未来”为主题,组织开展2个主题展、50多个平行展、1个推荐展以及10余项公共活动,以多元多彩艺术盛宴,促进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为北京文化消费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主题展和推荐展是本届798艺术节的重头戏。在798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展出的“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分为“新时代的旋律”“人民的肖像”和“奋进的壮歌”三个篇章,展出了26位艺术家的作品。从雄安新区建设到G20峰会;从时代楷模到支边女教师,从建设者到快递小哥……以一组组丹青画卷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十年来走过的不平凡之路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坐落于798艺术区核心区域的798CUBE,将在10月28日正式开馆,首展“首届北京艺术与科技双年展:‘合成生态’”中,25件艺术作品在中国首次亮相,15件艺术作品为2021年至2022年期间最新创作。
为强化区域文化互动及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唱响主旋律,本届艺术节特别推荐中国电影博物馆“奋进新征程 电影新时代”展览,以图像、文字、视频、新媒体等多元展示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电影发展的精彩篇章。

50余个展览10余项公共活动,
2022北京798艺术节开幕

北京城市文化

28

本届艺术节期间,主办方联合数十家画廊美术馆,联袂推出50余个精彩纷呈的平行展。大师大咖云集,名作荟萃,是此次平行展的一大特色。聚焦东方美学和传统文化也是平行展中的一大亮点。
本届艺术节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在艺术节期间,市民可以通过园区内的演出欣赏舞蹈、戏剧之美,还可以体验艺术课堂、公益导览及艺术工坊体验等项目,与中外艺术亲密接触,感受艺术魅力,促进艺术发展。
今年以来,798从品牌焕新、景观优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品质四个维度,对园区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金名片”,未来园区还将以“文化+科技”“品牌+产业”融合为核心,秉承开创、引领、共融的理念,持续完善艺术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激活798品牌价值,积极发挥国内文化引领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北京798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15届,是北京秋季最盛大的艺术活动之一,不仅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更是北京及国内外开展艺术交流、引动文化消费,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品牌”。本届艺术节活动将持续到11月15日。(北京日报,2022.10.28)

北京首个无人机科技馆年底落成

记者昨天获悉,全市首个无人机科技馆将于12月在延庆区落成。该科技馆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延庆区人民政府指导建设,中关村e谷建设运营,场馆室内使用面积1060平方米,室外飞场面积9000平方米,围绕科普、展示、交易、双创、招商等环节,集无人机科普宣传、展览展示、飞行体验、研学培训、产品交易等功能于一体,让观众们深度畅游多场景无人机。该场馆将成为北京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首个无人机科普展示与体验基地。
无人机快递物流、无人机农业植保、无人机城市交通、无人机基础设施巡检……这些充满科幻感的无人机应用场景都将在该科技馆中全方位展现,进行无人机知识普及,增强互动性与直观性,使参观游客获得更具沉浸感的体验。未来,场馆还将着重打造无人机视频拍摄地、网红打卡地等。
据悉,延庆区于2020年获批国内首批、北京唯一的中国民航局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延庆利用这一契机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创新示范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并联合中关村e谷打造了具备生产、研发、测试、办公等多维空间的无人机创新基地,当前已有美团、大工、清航装备、冠鹰、集展通航等二十余家无人机企业入驻。(北京日报,2022.10.28)

北京城市文化

29

从旅游营销到地点营销

05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形状像一个香蕉,它也是一个创意和数字产业的中心,北威州国际商务署刚刚推出了一个新的战略,对该地区进行国际定位。“Urbanana”——或称 “城市香蕉”——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战略。City Nation Place采访了北威州国际商务署首席执行官Heike Döll-König,以了解该战略的动力是什么,以及他们如何推动地区前进的。

使一个地方具有吸引力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你们是如何调整你们的战略来应对的?

在北威州,我们已经开始反过来思考。我们扭转了 “在别人去度假的地方工作”的想法。我们认为你应该去度假,正是因为别人在那里工作。这就是旅游成为地点营销的方式。对于当代旅游业来说,工作已经变得比度假更重要。只有当有了购买力、地方拥有了更多样化的收入视角,而不是专门满足游客的需求时,地方才能保留其真实性。因此,有必要在对城市和旅游空间的需求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诚然,对于较晚被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的地区,改变它的议程设置比长期被“过度旅游”的地区更容易。但这两种情况也为新事物创造了空间。
尽管那里现在有六个世界遗产,如果没有这个新事物的空间,仅仅为了“打卡旅游”并不能为北威州带来足够多的游客。因此,在北威州,我们也在努力颠覆目标群体和产品之间的传统划分。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正在创造创新的地方,并与创新的人们一起工作。

您希望在未来做出哪些改变,
以确保您的组织获得成功?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31

对我们来说,创意产业和旅游是一体的。我们的基本原则是欢迎外部创意背景的利益相关者与当地的创意者,并将旅游业理解为次要的效果。这也使我们与经济发展办公室的目标相一致。
我们的目标是面向国际的、精通数字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思维方式高度可塑性,正是这些人在寻求这些创造性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对于新发展的出现和维持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旅游和地点营销相遇,实际上一切都很简单。然而,创造性的场景不能被“定居”或创造,也不能被理解为容忍被降级为旅游观光的对象。
对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来说,重要的是创造性和数字化的城市环境的信息导致加强他们自己的场景和他们自己的活动,并使他们被志同道合和好奇的人看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使创意和数字产业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能够以更大的范围进行交流。因此,我们不再为自己做广告,而是反过来在创意者的媒体上投放广告;我们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他们自己和我们的渠道上有自己的发言权。旅游渠道本身可以包含对一个目的地的多方面看法,但往往很少有潜在的未来公民或游客看到原始和真实的品质。我们对新的和实验性的形式感到兴奋,例如在杜塞尔多夫举办的世界上第一个增强现实的雕塑展览;它使我们能够专门为我们的目标受众有说服力地放置信息,即那些令人兴奋但多中心的欧洲地位的大都市,由艺术、创新、媒体和娱乐等维系。

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

作为旅游专业人士,我们需要新的联盟和新的关键绩效指标。如果旅游业计划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与招聘领域的人合作,与大学或创业领域合作。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新的竞争领域。游客和潜在居民发现这个地方是适合他们的,不仅有职业发展的可能性,也有休闲活动的可能性,这比单纯的过夜人数更重要。
当我们审视我们的旅游营销的影响时,有一个新的重点——地方的良好运作。我们正在扩大旅游网络,远远超出传统的营销和分销伙伴关系。旅游组织的愿望发生了变化,正在与相关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新的对话,以便与他们的目的地的创造者一起发展强大的地方定位。因此,我们允许其他人站出来,不论多久,让我们看到我们的任务是协调各种声音和创建连接,为那些爱它的人带来好处。(City Nation Place,2022.10.11)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32

我们花了很多精力来制定长期战略,试图预测未来的商业条件。我们的战略领域以四大支柱为基础;可持续性、创新、信誉和智慧以及战略伙伴关系。作为一个投资和贸易促进组织,监测世界并密切关注趋势和新情况是至关重要的,以便能够相应地调整战略。但正如我们大家在最近几年所了解到的,变化可能来得非常快,并可能产生全球影响。到目前为止,在不确定的时期,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继续保持相关性和成功的最重要方面。
——卡米拉·巴克,斯科纳投资局市场和传播部主任

关于合作:

根据我的经验,试图说服利益相关者与一个地方品牌合作,当你冷不丁地接近他们时,将不可避免地成为次要目标。他们可能喜欢这个地方,想全心全意地帮忙,但当他们需要专注于收入,解决人员问题,或为股东写报告,以及他们自己的营销时,就会受到阻碍。但是,如果你在接近一个组织时了解了他们的目标,有一个连贯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合作对双方都有好处,那么你就有一个更好的基础来取得一些进展。
——马克·莫布斯,谢菲尔德市场部经理
因为我们相信伙伴关系的价值,所以我们寻求一种既能促进合作又能从合作中获益的发展战略。这可以促进和丰富战略在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影响。如果我们想刺激创新、创造力和可持续性,就应该努力更好地理解和沟通使我们独特的属性。协作的方式使人们和组织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Idanha-a-Nova市长Armindo Jacinto

关于生活质量:

地方品牌和营销领导人
前往伦敦参加CNP英国和全球会议

关于重新思考和重新创造:

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战略的主要方面之一是致力于提高和吸引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吸引新投资和声誉的关键因素。我们正在见证一种范式的转变,一个成功的城市品牌战略的主要方面之一是致力于提高和吸引新的人才。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因素,也是吸引新投资和声誉的关键因素。

国际城市文化建设动态

33

我们正在见证一种范式的转变,即公司现在正在迁移或投资到国际人才所在的地方;现在已经不是人才去公司所在的地方了。城市必须是令人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场所,以吸引人才。最优秀的人才愿意在那些有功能和情感优势的城市生活和工作。
——巴塞罗那市议会城市促进专员Pau Solanilla
我们也在通过社会责任的四大支柱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我们的工作应该是通过支持社会责任的四大支柱——企业、文化、社区和环境——的社会影响来创造收入,重新投资于社区,并帮助确保一个好的居住地就是一个好的旅游地。
——安东尼·埃弗雷特,4VI首席执行官

沟通和合作是这里的关键。跨部门合作可以更容易地确定影响每个领域的问题,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环境,以及这些领域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联合合作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大局观,并找出一个目的地的关键问题和机会。通过跨部门工作、与同事的沟通以及与外部组织和当地企业的接触,让尽可能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他们可以共同为实现战略的目标而努力。资源共享也意味着成本的降低。
——克莱尔·托兹,埃克塞特旅游局经理
我们发现,今天的游客准备花钱去做那些打卡式的体验,而在大流行病之前,他们可能会推迟这些体验,认为他们“有一天”会去做。现在,我们知道事情是多么的脆弱。没有什么东西像以前那样具体明晰。而且,在大流行病期间,我们也发现了我们的气候是多么重要,还有我们地球的未来,因此我们旅行。因此,在斐济,我们确保我们提供的信息包含了这两点——旅行可以是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并留下持久的影响。
——布伦特·希尔,斐济旅游局首席执行官(City Nation Place,2022.10.21)

关于可持续性:

 城市传播与治理研究动态 
Editor-in-Chief
主 编:刘新鑫
Responsible Editor
责 编:张依莼 戴佳玥
Compositor
排版:朱伟榕 戴佳玥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