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绘梦古建

——探寻六大建筑流派奥秘

中国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也是自古至今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教材讲解中国建筑六大流派,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呼吁大家对古建筑的现状进行保护和思考。

——探寻六大建筑流派奥秘

假设你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小画家,欲往中国的几个地方去旅游,沿着北京——山西——苏州——安徽——福建——四川的顺序。在此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翻开下一页,开启你的奇遇之旅吧!

京派

四合院里岁月长,红墙黄瓦诉风霜

晋派

古都风韵情犹存,晋派建筑意韵长

苏派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徽派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闽派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川派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辉辉赫赫浮玉云,宣华池上月华新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建筑的典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京派建筑的历史地位。京派建筑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在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岁月后,仍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沿着南锣鼓巷的一条胡同,就这样悠然走着,“胡同深深深几许”,这一条胡同真是一眼望不到尽头。脑海中突然闪出邓云乡的那句“北京的胡同,碾过数不清的车辙,印过数不清的脚印,对历史来说,它是写不完,说不清,说不尽的……”,巷之深,也正如历史之厚重吧……胡同的生命,在于那两旁一所所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在于那一排排或大或小、高台阶、低台阶的院门,那关闭着的、敞开着的陈旧或偶然新油漆的大门,那里生活着一代一代的人。

第一站:北京!

嘿,你咋搁着来了,看四合院吗?我带你四处溜溜

好欸(心想:正缺一个帮我讲解四合院的人,北京人就是热情)

四合院是京派建筑的一种,我先带你认识认识京派建筑

京派总述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活动一:京派建筑的形成原因

从历史发展来看,京派建筑在元代和明代奠定了基础,清代达到了巅峰,而现代化进程则给京派建筑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京派建筑是指在北京地区传承发展的建筑风格体系。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元代,但主要形成和发展在明清时期。

元代:元代北京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形态逐渐形成,其中包括建筑的排列和构造方式。同时,元代还将传统汉文化与蒙古文化融合,影响了京派建筑的色彩和细节装饰。

清代:清代是京派建筑的黄金时期。清代初期,清朝皇族和贵族在北京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和园林,如故宫、颐和园等。这些建筑在规模、技术和装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清代中期以后,作为京城主流建筑的四合院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成为了中产阶级和普通百姓的居住方式。

明代:明代北京规模更加扩大,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建筑数量也增加。同时,明代在建筑技术和装饰艺术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和创新,如琉璃瓦、彩绘和砖雕等。

 20世纪初:随着北京开埠、外来文化的渗透,现代派建筑和西式建筑开始在北京兴起和发展。同时,由于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的需要,京派建筑也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造。

  • 历史渊源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问题探究

请你查阅资料说说经济发展对京派建筑的影响?

  • 地理渊源

北京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
由于北京地区冬天寒冷少雪,春天气候干旱,风沙很大,因此,京派建筑的四合院式住宅设计迎合了这种气候需求。四合院四周被房屋和墙壁包围,可以抵挡风沙和寒冷侵蚀;各个房屋之间走廊相连又互相独立,适合大户人家世代同堂的居住需求,符合北方人民注重家庭团聚的文化居住观念。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活动二:京派建筑之特色建筑

  • 四合院

中国北方建筑以京派建筑最为典型,而京派建筑里最典型的便是四合院了。四合院,就是以正房、倒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四合院的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的四合院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建方式,成为中国北方四合式民居建筑的代表,是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块瑰宝。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 宫廷建筑

最顶级的四合院属于皇帝的居所——紫禁城,紫禁城可以看做一个超级多跨四合院。

灰墙灰瓦升级为朱漆琉璃顶,大门、二门升级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等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官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听完了这些,对北京建筑了解更多了吧嘿嘿

在这之前对四合院和故宫这两个景点就有所了解,所以慕名而来,但没想到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震撼,学到了很多

哈!谢谢你对北京建筑的喜欢,你有没有发现故宫和四合院的相似之处

有的,在听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都是非常严格的对称,这是为什么呢

你找的很不错!是的,你说的只是一点,接下来我将给你讲解其中蕴含的文化。

活动三:京派建筑之文化内涵

建筑承载的是悠悠岁月的痕迹,是某段特殊历史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映像。京派建筑以其特有的语言诉说着泱泱大国的思想理念。

京派建筑最大的特色是严格的中轴对称,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沿着一条中轴线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为终点,形成严整方正的对称,其主要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和吉祥如意之寓意。除了严整对称之外,京派建筑的多个细节都呈现出对称的细节,如门头对称、装饰对称等。

  • 中轴对称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春秋时代的老子就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这正是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指明了人与自然有共同的根源,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述。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者秉承这一思想,在建筑中融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使建筑成为不只是人们生活活动的空间,还成为了自然的象征。

  • 天人合一

  • 天方地圆

中国自古即有“天圆地方”的观点,人们将这一观点用在了建筑上,就出现了一些方圆套用的建筑形式。在北京的国子监中,就有一明显的建筑——国子监辟雍。“乾隆四十八年,皇上始命于国子监营建辟雍,……又北为圜河,中叠石为方基,其上建辟雍殿七楹,周阿重檐,户牖洞达,翼以崇廊,四出陛,六级”。方形的辟雍殿建在环形河水之中,正是“天圆地方”思想融入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人法自然”成为北京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人们从形形色色的建筑中就能感受到自然之所在,这也正是京派建筑文化性的体现。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北京是封建都城,有大量的皇家建筑,这些皇家建筑在各方面都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其艺术表现力也是最强的。北京的建筑不论是色彩的使用、建筑的布局还是建筑装饰,都充分展示了建筑本身的艺术性。

  • 艺术内涵

北京城的色彩以灰色为主,在灰色中点缀着红黄绿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则是皇家以及官府才可以用的颜色。红黄两种暖色与绿蓝两种冷色放在一起可以相互衬托,显得分外鲜明、活跃、效果醒目而突出。紫禁城建筑正是运用了这种对比规律,在蓝天下用一色金黄色琉璃瓦,用青绿彩画和大红的柱子、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为富丽堂皇的总体效果。

京派建筑

大明宫殿郁苍苍,紫禁龙楼直署香

问题探究

请你查阅资料说说经济发展对京派建筑的影响?

哇!原来建筑有这么多讲究,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但我有一个问题,你是谁,为什么要带我了解这些呢

我是京派建筑的化身,虽然京派建筑位于北京,保护措施较好,但是一些四合院还是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故宫也在被来来往往的游客破坏着,京派建筑的生存岌岌可危

非常抱歉听到这些,我有什么能帮到你的吗

早就听说您要来这个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这里等您,希望您能够为我们京派建筑画幅画,将其面貌留存下来

我一定尽我所能!

飞檐斗拱 彩饰金装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活动一:总览风光

街边小贩:

欢迎来到“表里山河、形胜之地”——山西!

我:

表里山河、形胜之地?

??:

这是古人的敬称,可惜后来山西的重要程度已经慢慢下降了。

我:

可否请您给我讲讲这句典故?既然重要,那为什么它的重要程度又下降了呢?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活动一:总览风光

  山西既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又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保存着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遗存数量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中国古建第一大省”。

  “表里山河”这个说法很古老,古人用表里山河、形胜之地来形容那些地理位置优越、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山西的边界是天造地设,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山西有很多山,山和黄河构成的地理版块就好像一个天然的堡垒,山就好像它的城墙,河就好像它的护城河。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其实,山西在战争方面的重要性从民居的建筑上也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山西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战事频繁,摩擦不断,因此,房屋的安全性和防御性在山西居民的眼里尤为重要。为了达到对外界的戒备效果,晋派合院的外墙皆建得高耸厚重。视觉上的压迫感再加上外表清一色的灰调水砖,虽然体现了大商贾的尊贵庄重,却也能产生冷漠疏离的感觉。

  任何优秀的地缘条件都是以经济生产活动为依托的。山西的地缘重要性在宋代以前一直维持非常高的地位,直到元代之后其重要性相对下降,这是两方面决定的,首先是元代以后的国都在北京或南京,利用山西控制关中和中原(河南)的意义相对有限,另一方面,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山西的地缘价值相对弱化,加上山西自身的经济生产条件有限,宋元之后山西的国家安全价值从绝对重要降低至相对重要。

  晋派只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山西一带,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以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故统称为晋派建筑。晋派建筑还包括,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根据地理分布不同进行民居分类就是基于对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因素的考虑。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建筑是人们借以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经济发展的佐证,可否简述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题探究】

  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南地狭人稠,外出经商谋生自然成了许多人的选择。晋中商人当时已遍及全国各地,北京城曾流行这么一句话:“京师大贾数晋人”。随着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利益,晋商的商业组织开始出现。

  晋派的建筑也与晋商关联紧密。晋商极少举家迁移至他乡,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留家眷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它们的豪华气派是晋商实力最好的证明。但也有人从大院高墙深宅的建筑形制中看出了晋商的保守自闭、墨守成规。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活动二:大院文化

【文化介绍】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建筑雄伟,精雕细刻,匠心独具,兼具南北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走入山西晋中,走进一座座青砖高墙的大院,往昔举商贸大业,汇通天下的晋商,在一砖一瓦间留下了盈多印记。厚重的院墙坚如堡垒,隔绝出内外两个世界,推开重重院门,那是被时光精心雕刻的院落,不只是砖瓦木石在匠人手中幻化出的瑰丽,更是晋商一生坚守信念的凝固。庇佑儿孙的殷切祝愿,尊儒重礼的谆谆教诲,家族兴衰的百年缩影,都附着在院中被漫长时间反复琢磨,焕发出沧桑厚朴的独特气息。被时光雕刻后的院落,附着了文化与情感的灵魂,向来人一一诉说起,那倏忽而过的年岁。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大院文化典型—三大院】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甚至连许多从未到过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专家们称: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家大院

王家大院

李家大院

  • 乔家大院

晋派建筑

︽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以乔家大院为例,曾有诗句这么描述它——

  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飞檐挑角古砖墙,民院回廊彩瓦房。
偃月扶楣门柱对,雕龙画凤虎擎樑。
乔家宅第群楼舍,祁县融通皆晋商。
清代兴隆存百载,游人观展故年光。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

  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地区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一书。

(王家大院照片)

(王家大院细节图)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是一座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浓缩着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在只剩下院落11组,房屋146间,如今已经成为“河东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精妙绝伦的砖木石雕,创业、经商、善举史,李家大院正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姿态,热情地向来自中外的游客全方位地展示着它那令人着迷的独特魅力,让每一位前来的游客都能深深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无尽魅力价值。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问题探究】

活动三:“窑洞”

  天灾无情人有情,灾难面前,生命大于一切。但那些在暴雨与洪水中飘摇欲坠的古建筑,同样牵动着人们的心。据人民网报道:截至2021年10月10日中午12点,受暴雨影响,山西共有1763处不可移动文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屋顶漏雨、墙体开裂、地基塌陷、甚至建筑倒塌......

根据这则新闻,写写你的感想。

  • 窑洞

    晋派建筑还包括,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中国民居形式,“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劳动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

晋派建筑可不是只有山西的大院文化,陕北的窑洞建筑也哺育了许多黄土高原上的人民。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窑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窑洞,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辩证法则,隐藏着不可言破的玄机。

    黄土高原的祖先们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千百年来,无论社会怎么变革,都未能撼动窑洞在陕北的主导地位。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的象征,具有十分浓厚的中国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窑洞冬暖夏凉,天空瓦蓝透亮,空气神清气爽。这片古老而神奇、深沉而雄健的黄土地,窑洞用她那宽广的胸怀、真挚的情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陕北人。
   

【窑洞成因】

  • 深厚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具有很强的直立性,为建造窑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陕北历史上是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烽火连连,百姓经常要迁徙避难,因此少有人家建设豪宅大院,多数百姓只掘三丈士窑,就可安家立舍,战乱一起,弃之而去。而且土窑洞挖掘简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 黄土高原地区缺乏高大的乔木,盖瓦屋也存在实际的困难,因而窑居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正是由此,窑洞在陕北代代传承。

晋派建筑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天人合一】

    窑洞是山西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它的产生既是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在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窑洞得以延续至今。窑洞不仅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窑洞民居是人工与自然的有机结合,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民风。乡村住宅应该寓于大自然之中,好像是大自然的延续。它意味着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生态和谐,让人想起人类原本就是生根于大地,因而产生一种生态和谐之美。

晋派建筑

古院守望,岁月沧桑

【问题探究】

【思考·古建筑里的时代价值】

    今天我们讨论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妨聚焦于其生命周期的意义,而非深入分析山西古建筑遗产的细节。文化遗产在诞生时并非即被定义为遗产,其身份随着人们对其价值的认知而确立。其潜力不仅限于一次性资产或逐步回报,更不同于易耗的矿产。只要得以保存并理解其意义,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价值可以持续、恢复并提升。关键在于深入的认知和可持续的研究,每一项成果都为实现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重要机会和保障。同时,文化遗产的延续也取决于其信息的持续挖掘和理解,这些信息可以与其他相关遗产相比较,形成更广泛的联系和视野,为未来留下提升的机会。

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将迁入新居腾退的窑洞改造成牛舍,请你查阅资料,结合地理学习知识,说说“窑洞养牛”这一做法的好处。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一划入苏派建筑属地,你就仿佛置身于一幅恬静悠远的山水画中,周围翠竹掩映,江水潺潺,墙角青瓦下点点红墙绿树,古朴典雅。突然一阵悦耳动听的琵琶音乐传入耳中。(此处搭配琵琶乐声)。远处有一个身着绿衣的琵琶女。

【苏派简介】

苏派建筑是指中国江南地区(主要是江苏、浙江一带)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山环水绕、曲径通幽、历史悠久。

听闻先生游历至此,小女不才,甘愿引先生一同游览,领略我苏派建筑的风采。

妙哉,妙哉!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活动一:历史渊源

  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温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苏派建筑深受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园林艺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山水之间,水乡人家”的意境。因此,苏派建筑常常以庭院、花园、湖泊等自然元素为背景,注重空间布局景观营造,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 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雨量充沛。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苏派建筑需要考虑到水利排水防潮抗湿等因素。因此,苏派建筑常常采用高台基、抬檐、回廊等设计,以应对水文环境的挑战。

苏州园林中很多常见的建筑,都有明显的防潮抗湿的特点。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社会经济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园林,都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花卉、树木和水景,打造出了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苏派建筑起源于宋代时期。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临安城内的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种建筑风格争奇斗艳。在这种背景下,苏派建筑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起来。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材科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到了明清时期,江苏地区经济繁荣,富商巨贾兴起。这些富有的商人和地方官员对建筑投资大量资金,并追求建筑的豪华和精致。因此,苏派建筑常常采用雕刻精细、装饰繁复的木构结构和彩绘技法,体现了社会的富裕和繁荣。

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说一说为什么宋代经济发展会对苏派建筑产生影响?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来到我们苏派建筑,如若不去体验一下苏州园林的风采,实乃一件憾事。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活动二:苏派代表建筑及其特点

【苏派·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本为私家或宗祠等的旁宅、堂边的“避嚣烦”、“寄情赏”、“达清幽”的游憩之所。故其造园设计,不崇庄严伟大,而求幽静精巧,布局不重对称,规划因地制宜,随宜曲折,引人入胜。

  苏州园林布局灵活多变,层次分明。同皇家园林建筑相比,苏州园林显得更小巧玲珑,具有生活气息。并且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旨在自由灵活,不强调对称。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为奇数,三、五开间的居多。而苏州园林建筑却不强调这些。就像拙政园海棠春坞为两开间,留园揖峰轩为两间半。

1、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园林内的景观也多以假山、盆栽、花草树木为主。这些用来装饰的景观会根据所在园林的风格相互协调,会随着人的移动而逐渐展露在人的眼中,在视觉上展现出层次分明的效果,可以让人有更深的审美享受。这就是人们常强调的“移步换景,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点击云游拙政园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苏州园林建筑的装修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都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具有实用和观赏的双重功能。建筑装修处理灵活,注重与环境相协调,常用岁寒三友松、竹、梅和琴、棋、书、画等作为装饰花纹,富有书卷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2、细致精巧的内外装修

  苏州园林建筑体量一般不大,使人感到亲切,具有生活气息。有意追求和自然的结合,便于赏景。建筑都较开敞,使建筑显得通透,无闭塞感。苏州园林建筑以大片白粉墙为基调,黑灰色的小青瓦屋顶与青灰色水磨砖门框窗框,栗色或深灰色的木梁架装修,给人以淡雅幽静的感觉。

3、轻盈素雅的建筑风格。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游拙政园·探古建之美

︻亭︼

︻廊︼

︻阁︼

︻榭︼

︻楼︼

点击快速学习相应内容

苏派建筑

  源于周代,是园林中重要的景点建筑。或建在花间、或设在水畔、或置于山巅、或隐于竹林,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
  其建筑特 征是“有顶无墙”,以单柱或多柱撑顶,四周敞开,一般无窗,四周设有座位可供人们休息或观景。也有的亭子中置有一个小桌,供人下棋、饮酒。亭顶多为攒尖式的,常见的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等。亭子的柱上也常常挂有楹联,以增加游者情趣。
  亭在园林中必定可以立足观景,它在选址时,其四周必定有甚具特色的美景,而且其所选择的观赏角度、观赏距离也是最佳的,所以亭素有“园林之眼”的美称。由于亭的四周必有美景可观,是立足观景之地,所以旅游者往往以亭为引,这样亭又起到了串联美景,指引游览的作用。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拙政园里很美的一座亭——荷风四面亭】

  亭名因荷而得,座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此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点击观看详细介绍

返回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点击观看拙政园芙蓉榭介绍

名亭欣赏

拙政园天泉亭

乌镇人民公园三角亭

南京熙园六角亭

  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建筑。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休憩建筑,其特点是只有楹柱花窗,没有四周的墙壁。有花榭、水榭等之分,隐约于花间的称之花榭,临水而建的称之为水榭。现今的榭多是水榭,并有平台伸入水面,平台四周设低矮栏杆,建筑开敞通透,体形扁平(长方形)。

返回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楼,重屋也。”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三层。《说文》中楼的解释为:“重屋曰楼”。即有门、有窗、有顶的日常居住的建筑为屋,两座屋子叠起来,就是二层楼。
  楼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最初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楼的造型多种多样,但园林中的造型是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相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

  拙政园的见山楼位于荷风四面亭北面的一座临水阁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上层为见山楼,原名梦隐楼,为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因觉此楼名过于消极故改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春季满园新翠,姹紫嫣红;夏日薰风徐来,荷香阵阵;秋天池畔芦荻迎风,寒意萧瑟;冬时满屋暖阳,雪景宜人。原先,苏州城中没有高楼大厦,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拙政园——见山楼】

返回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重屋为楼,四敞为阁。”阁与楼的相同点是二者均为“重屋”,也就是说楼与阁都是两层或以上建筑。但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
阁与楼相比,体量较小巧。阁的室内,天花板与二层楼板间有结构层,就是通常说的暗层。暗层也是区分阁与楼的重要特征。

【拙政园——松风水阁】

  拙政园的“浮翠”"矗立在池边假山之巅,造型优美,为阁中名作。“浮翠"二字的出典,来自于宋代苏轼的“三峰已过天浮翠"的诗句。阁为八角形,屋顶用欲刺青天的攒尖顶,由于将阁作横向分割,设置

重檐,宛若片片云彩绾绕,从而使阁身高而不瘦,耸而平稳,远远望去浑如一座小塔高耸凌空在山丘上。登阁四望,满园古树苍翠浮青,人宛似浮在翠色的树丛之上,故以“浮翠"为名。阁为全园最高观赏点,相传在太平天国时,曾作为忠王府花园中的一所哨楼,上悬铜钟一口,一有动静,可随时敲钟报警。

返回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滕王阁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古文欣赏

从建筑的角度赏析颔联“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

思考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回廊︼

︻曲廊︼

【直廊】

廊是连接两个建筑物
之间的通道。上有顶棚,
以柱支撑,用以遮阳、挡雨,
便于人们游走过程中观赏景物。
它既有遮荫蔽雨、休息、交通联系
的功能,又起组织景观、分隔空间、
增加风景层次的作用。按结构形式可分
为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和
单支柱廊五种。按廊的总体造型及其与地形、
环境的关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水廊、桥廊等。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拙政园——波形廊】

返回

苏派建筑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很多古诗中都涉及这些建筑之美,请你选出一首古诗,谈一谈其中涉及的建筑元素及其特点。

问题探究

小女幸蒙先生光临,还望先生能为我苏派建筑题一幅画,让世人见证我苏派建筑之美,传颂其传奇。必当留存千秋万代。

苏派建筑真是美极、妙极!

丽鸟飞来合羽落,归来尚欠一徽州。

徽派建筑

  一个陌生的女声:迷路了吗?这里的巷子确实复杂,但这里的一砖一瓦,就如困住你的这些高墙、深巷与小窗都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呢。
  我:咦,这是为什么呢?
  青黛:在讲之前,让我们先追溯源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点击观看视频,了解徽派建筑的起源吧!

活动一:溯源

  历史渊源:西晋末年,经历永嘉之乱、五胡乱华的中原沦为战火弥漫的地狱,为了躲避战乱纷争,中原地区同宗同族的人们一起向南方迁移。而后,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等几次大战后,中原的强宗大族纷纷逃离避难。他们急需一方净土安身立命,而他们找到的地方便是徽州。

徽派建筑之美·粉墙黛瓦,回廊落花

  地理渊源:这时,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进入了他们的视野。这里有黄山、大会山、天目山、白际山、五龙山等,群山环绕、与世隔绝。新安江、乐安河等众多河流奔泻其间、哺育生灵,氤氲的水汽在山间缭绕,宛如仙境。
  有山的屏障、水的滋养,于是这里便成为庇护先祖们的一方净土,被后世称之为徽州。
  不过迁居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徽州山水秀丽的另一面是山地遍布、平原稀少,北方的四合院在这里没有充裕的平地承载,施展不开。而当地的干栏建筑底层架空,全家老少生活拥挤,起居不便。因此产生了一场南北建筑大融合,产生了徽派建筑。

活动一:溯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我:原来如此,徽州建筑的形成渊源真是悠久啊……
  青黛:是呀,这位远道而来的友人,徽州建筑底蕴丰富,我可以为你细细讲解。
  这位叫做青黛的女子引我出了迷路的小巷……

  ·商业
  徽派建筑和徽商的兴盛脱不开关系。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且徽商大多信奉儒家观念,这点都融入到徽派建筑之中。当时屋中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徽商赚的钱大多涌来建设家园。
   

   ·社会环境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山地多匪贼,徽派建筑周边环山必然多匪寇。同时,家中成年男子大多外出经商,妇孺缺乏保护。徽派建筑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家里的妇孺,这也形成了徽派建筑高墙深院的特点。

徽派建筑

【问题探究】
  可否从地理、人文、历史、商业发展等方面讲解一下你所在地的特色建筑?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州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巷弄,十分狭窄,只满足“通过”的功能,基本没有容纳人停留的空间。
  走出巷弄,豁然开朗,远近山峰连绵,村落青墙黛瓦,远远看去仿佛融为一体的水墨画。
  我:山脉与村落相连,青白的墙体砖瓦、其间点缀小窗,真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啊……
  青黛:徽州多山地林木,四周皆山,正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写的那样“环滁皆山也……”,那时候的滁州城便是如今的安徽滁县,徽派的建筑便是在深山之中诞生出的儒雅之风。而你说的墙、瓦、窗也都是有渊源可以追溯的。

活动二:“窗”与“墙”

活动二:“窗”与“墙”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种建筑是马头墙,是传统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粉墙,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徽派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而高大耸立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颜色基调较为朴素,主要为白墙黑瓦,黑与白两种颜色搭配产生强烈反差,就像道家里太极的颜色一样。其墙面用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给人们带来一种雅致和朴素的质感。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影响,表现出了一种质朴恬淡的处事观,极具美学价值。当然,这一排排马头墙也起着防盗的作用。

徽派建筑之美 马头墙

  虚实结合是徽派建筑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大到整体建筑的建造,小到园内的借景小品都有体现。这既能突出建筑物本身的风格又可增强其自身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相得益彰的目的,它体现着人们对自然山水及人文文化内涵的理解与追求。

活动二:“窗”与“墙”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徽派建筑的窗往往窗洞很小,犹如点状,故称“一点窗”。且位置大多高于视平线,一般只起到一定的通风换气功能,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徽州人内外有别的保守性格。

【徽派建筑之美·点窗】

  相对于大面积的墙体而言,点窗分布较少,在传统美学中视为“虚”,可以作为“点”的要素。点窗搭配大面积的实墙,两者虚实相生呈现厚重、封闭的秩序感。

案例赏析——混元虚实·中医馆
  设计者从中医哲学中汲取灵感,从“整体与辩证”的思想出发,引阴阳为概念,生成空间的虚实。以虚实相生的手法,旨在将人、建筑、城市与自然融合,展现传统中医的理念和底蕴,体现万物归一的自然观。

点击仔细查看案例内容吧!

虚实相生

  光与影,暗与明交相辉映,动静交融,徽派古建演绎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窗棂与天井,徽雕与光影相互交织、勾画出古色古香和清丽俊丽的画面。光和影共同组成了一种宁静幽远的情调,由此引发了人们的遐思,构成了“天人合一”之美的境界。

  高大的马头墙体往往给人一种厚重与封闭之感,而镂空的窗户则会给人轻盈之感。
  点窗让本来封闭的外部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气,在增加建筑整体韵味之余,还使整个室内产生流动气息,展现出灵动之美。

  同时,墙面还有许多装饰图案点缀其中,而点窗则有许多精美雕刻,两者共同给人以丰富变化之感,墙与窗和谐统一地布局于一处,相互衬托,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在空间上表现出虚实相映、动静相宜的美感粉墙为“实”,点窗为“虚”。

  在道家的传统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为阴阳,阳为天,阴为地,两者互相转换。光为阳,影为阴,二者相辅相成,光影既相对立,又统一,一明一暗、一阴一阳、和谐共生于徽派古建中。

活动二:“窗”与“墙”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虚实相映
动静相宜

活动二:“窗”与“墙”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问题探究】
  选择一首古诗词,来说说其中的环境与建筑吧!

活动三:“雨”与“水”

青黛:墙、瓦、窗确实是徽派建筑的一大重要特色,接下来让我们移步换景,走近这些精美的建筑看看吧。

我:啊,下雨了!

青黛:其实,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雨水是很重要的。

我:可否请您详细道来?

  由于古徽州地处长江以南,雨水丰沛,湿度较大。因此创造宜居住条件是首要问题。解决通风、采光、防潮,排水问题,是徽州天井存在的本体意义。

  半室内半室外天井空间的设置可弥补并满足这种高墙深宅建筑的采光和与外界自然沟通的需求。

  同时天井的热压通风作用可增进室内空气对流,并与线形的巷道共同构成村落自然通风系统.解决散热和防潮问题。 

活动三:“雨”与“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天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设计,它是一个向上开放的中庭,通常位于住宅中央,与周围的房间相连。如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天井或许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的道家精神——“无中生有,无即是有,无胜小的天井看似不经意而为之,却寄托了中国古人关于家园的梦境,对于“天人合一”的向往。拥有天井

的住宅哪怕再普通不过,甚至是简陋,也因那一方天井而熠熠生辉。咫尺之间,别有洞天。
  天井为徽派建筑的典型空间形式,通常在住宅前后正间中,两侧由厢房包围,宽度和正间相等进深和厢房等长,地面为青砖铺就的空地,面积不大,由于高屋围堵而显得较暗,形似深井,故称“天井”。

【徽派建筑之美·天井】

  自古以来徽州人重经商,在风水上把水当财富看待,天井则能使屋脊的水不流向屋外,如聚宝盆一般,传递出“四水归堂”,聚财聚气之意。

  雨时水顺滴水而下,落在庭院中,名为“流银”,意为财富滚滚从天而降;晴时太阳从天井倾泻到前堂,名为“洒金”

活动三:“雨”与“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天井建筑与程朱理学的封建礼制思想

【徽派建筑之美·四水归堂】

  天井作为整幢房屋的核心,给整幢徽州民居建筑带来了一丝丝光明,使整幢房屋开始了呼吸,从一小片天空中获得生机。
  天井式民居建筑具有内向的性格,究其文化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深受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的影响。

徽州人尊崇朱熹,事事恪守文公家礼。
  在礼教文化的强烈束缚下,徽州出现了大量的烈女贞妇。
  正是受了朱子礼教的教化形成的这种贞妇文化观,徽州民居建筑采用内向型的建筑方式,其目的不仅在于隔断外人的视线,也为了限制女性的视听、阻绝女性与外界的来往。
  有的民居还在井内掘井、种园,几乎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在这种安排下,徽州女性需要抛头露面的机会自然极其稀少,只能在幽暗的空间中度过漫长的孤苦岁月。

(点击标红部分阅读详解!)

  住宅是一个生命体,它也要呼吸,吐故纳新。住宅内部必须与大自然进行气机交换,就靠天井这一气口。它将外界好的、对人体有益的气机交换进来,把建筑内的废气、浊气交换出去。

  四水归堂在皖南地区尤为多见。居民屋顶坡面斜向院内,下雨时节,雨水自屋檐滴落,在地面形成汇流环绕的格局,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院墙府内,既是藏蓄之所,也是财禄象征,寓意水聚天心,和气聚拢,因此被称为“四水归堂”。 

  大厅入口处的四水归堂,抬头仰望,是竹编天顶,清澈的水流从天顶汇聚而来,用一口仿古设计的大缸接住了从天而降的雨水,低头俯瞰是水成河,潺潺的细流,顺着底下河道流至屋外,鲤鱼静静的淌游在河间,伴随四季的不同养着应景的绿植,有时是娇态可掬的铜钱草,有时是亭亭净植的莲花,简易却不失大气,清新脱俗。

活动三:“雨”与“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铜钱草

潺潺细流

莲 

活动三:“雨”与“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靠背山南,水口汇聚,是福地的象征,是财富的体现。
  所谓水口就是水流的入口和出口,水来的地方应该宽而大这样好来财,而水去的地方应该窄而小这样好聚财。

  在摒弃封建迷信的内容后可以很明了的感觉出来这种价值观中的风水理念其实就是徽州人努力去贴合自然,与自然保持的高度一致性,当地人认为自己只是自然空间内的普通部分,他们所追求的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自然不知从何处停止,建筑不知从何处开始,自然与建筑完美交融。

山深人不觉,
全村同在画中居。

人与自然

活动三:“雨”与“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活动四:遇刀

【问题探究】
  了解天井这一建筑后,能否说说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青黛:不仅仅看到宏观的建筑群和单个建筑元素,我们也要着眼于细微,看看这里绝巧的雕刻艺术吧。

  徽州建筑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凡有建筑处,都可看到三雕艺术,即“石雕、砖雕、木雕”。

【徽派建筑之美·徽派三雕】

  砖雕——“门罩迷藻悦,照壁变雕墙。”
  砖雕是徽州砖雕应用的真实写照。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

活动四:遇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砖遇刀,产生了砖雕

  

徽州砖雕起源传说:元宝赌莲花

  徽州砖雕由明代徽州窑匠鲍四首创。
  相传鲍四跟父辈学会了烧窑活计,砖瓦生意虽好,但烧砖要花去不少时间和人力,赚不了几个钱。
  他看那些徽商会做生意的往往都富了回来,大把大把的钱钿往外掏,眼馋得很,便买了砖窑到淮安去做生意。
  鲍四几年生意一做,赚了无数的钱财,竟成了徽州首富。
  他非常得意,就处处表现自己有钱,在淮安修了鲍四庙,塑了自己的全身像,又揭榜要造一条鲍四街,说自己钱财无数。这时一个手抱长颈瓶,瓶插杨柳枝的中年妇女,来到鲍四面前一个嵇首说:“鲍老板,你别吹牛,

世上只有技艺无尽头,哪有什么钱财无限。”
  鲍四听了涨红了脸,说:“你会什么技艺!”中年妇女说:“我会做莲花”鲍四不信,凭借自已钱多,提出要打赌,自己一步放一个元宝,对方得跟着放一朵莲花,一决输赢。
  

  那妇人满口答应,向前走一步,用手往地上一指,地上便现出一朵莲花,鲍四便跟在后面放上一只元宝。
  这样一步一放,半里路下来,那妇人的莲花还有,但鲍四的元宝没有。鲍四只好认输,淮安人使用地上的元宝在那放莲花的路面上盖了街房,起名叫“莲花街”。
  鲍四一下身无分文,只得砸了庙 中的自身像,凑了点盘缠,回到徽州,只得又重操旧业——烧窑。
  有人告诉他那以莲花赌元宝的妇女是观世音,鲍四领悟,“钱财有限,技艺无穷”是神仙教诲,从此一心归门烧砖,由于对莲花印象太深,便烧起莲花砖,渐渐又在砖上刻了花木、虫鱼、人物、楼阁。

  三年后,鲍四技艺逐渐娴熟,收了几个门人一心研究砖雕。其时,一些徽商发财致富后,纷纷回故乡大兴土木,修词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丽精美、清新淡雅的砖雕被广泛应用。
  从此徽州砖雕发展起来,名扬全国。

活动四:遇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石遇刀,产生了石雕

  石雕——徽州石雕,在刀与石碰撞出的艺术,已成为凝固徽州文化的唯美符号。
  底蕴深厚,沉稳奔放,姿态各异而不逾矩的徽州石雕作品,因此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类别亦多,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享誉甚高。
  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清代木雕以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

——远远的便可看见徽式建筑飞檐翘角的大门,墙壁上精美绝伦的石雕,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已是“未成曲调先有情”,步入大厅,便是充满徽式风情的简约空间,如同进入了徽州艺术的殿堂,朴而不稚、雅而不俗,完整传达徽派特有的清雅美学,是贯穿安徽人家设计的底色。

活动四:遇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木遇刀,产生了木雕

  木雕——居天井四周的栏板是木雕装饰浓墨重彩的部分。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木雕的数量最多,内容最广,艺术价值最高的雕刻艺术历史非常悠久。
  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特多,成了木雕艺术,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

江淮文脉·徽派三雕

活动四:遇刀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问题探究·魂归何处?】
 
  2011年7月下旬,一场特殊的拍卖会在北京举行。本次的拍品并不是常见的古董珍玩,而是7套徽州建筑。
  这其中有明代状元的府邸,有世家大族的私塾房、祠堂,还有拥有450余年历史的大戏台,以其约560平米的面积,在拍卖会上号称当时最大的戏台。
  还有一些徽宅远渡重洋,如安徽黄村的荫余堂,被美国学者搬去了波士顿,而它们原本应该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山山水水之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闽派建筑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形态。闽派建筑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闽派简介】

“云水谣古栈道”

孩子,你是来我们这旅游的吧?

对,我对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传统建筑等很感兴趣,我想来这里感受大自然的宁静及古人的智慧。

那你就来对地方了。我们这里有许多美丽的土楼,它们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

那麻烦老村长,带我领略一下这土楼的经典!

    画师到达这个地方后,首先走过长长的古道,漫步在古道上,感受着历史的长河;路过古道旁的百年榕树时,感受着他们静静地守护着古镇的历史。在走过这条由鹅卵石铺成的幽长的古道时,在古道尽头碰到一位年岁半百的老村长。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活动一:时光穿梭---探索土楼的渊源

想了解土楼,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历史。土楼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历史。

【历史渊源】

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

    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就应运而生。

点击进行观看

请结合视频,谈谈历史上中原汉人的迁徙对土楼的形成有何影响?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地理因素】

    福建土楼主要处于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天容易受到热带风暴的影响,降水量大,而且酸雨多。

  • 土楼在选址上会选择高地,避免低洼处积水。

  • “人”字形的屋顶将水排出土楼外,防止雨水下渗引起土墙坍塌。

  • 由于降水量大,对土楼的材料要求也非常高。土墙采用“三合土”进行修建,即黄土、石灰和河沙,三种材料用于墙角地区,可以承受较长时间的浸泡。也有一种特殊的材料配比,即用红糖,蛋清和糯米汤水进行混合用于材料间的粘合,也可以加强土楼的牢固程度,避免洪水侵蚀

  • 土楼内的天井(被外墙围起来的封闭空间)下面会设置很多的管道用于排水,外防内排共同作用,才能让土楼在那么长的历史时间中屹立不倒。

点击查看图片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文化影响】

    土楼的形成与道家文化有关。道家讲求风水,讲求阴阳调和,所以土楼在选址上也讲究一个调和的理念。同时也强调“负阴抱阳,藏风聚气”,讲求自然和人文的有机统一。    福建的土楼聚落也多半会选择在山的阳坡或者是阳光充足的地方,一方面是因为“负阴抱阳”的思想,另一方面农作物的种植和人的生长也需要充足的阳光。少部分的村落会悬在比较平整的山顶处,那里视野开阔、空气流通。
  总体来说,福建土楼在选址上是依山傍水,负阴抱阳的,它也体现了客家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草木为毛发,烟霞为神采

请结合历史、地理、文化等多种因素,分析土楼形成及选址的原因。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活动二:土楼古韵---探寻神秘的建筑传奇

功能特点

① 对外的防卫性
    闽派建筑中的土楼的外墙厚实,墙脚用大卵石或花岗岩条石垒砌,石缝间用三合土粘合,1、2层不开窗,3层以上只开小窗洞,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强的对外防御性。
    土楼不仅以高大厚实的土墙作消极防卫,土墙上还广设枪眼以积极抗御。土楼一般只有一个出口,大门多以花岗岩条石为门框,用十几厘米厚的

实心木板制成门窗,门后加粗大的闩杆,用如此厚实的门来有效地阻止撞击进攻。
    墙身一至三层都不设置窗户,只在第四层开出小窗,少量大窗兼具瞭望台功能,在敌人来临时可居高临下进行防守。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② 建筑的乡土性
    闽派土楼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主要表现在土楼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超建造技艺及地方建材的巧妙应用。土楼外墙为生土夯筑,内部构造为木结构,其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和木材。当地人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承重。从“打石脚”、“行墙”到“献架”都积累了一整套独具地方特色的施工工艺。用松木交叉连排垫底,构成伐形基础,以便在软土上建起高大的土楼。夯土墙埋入杉木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闽派建筑

③ 聚居的向心性
  

    闽派建筑外观高大封闭,造型简单古朴,土墙粗糙斑驳,显示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恢弘气势。内部空间则以纤细的木构件组合而成,小开间居住空间面向位居中心的祖堂,形成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环绕中心祖堂分布的聚居空间布局,营造出团结一致又宗法分明的宗族向心力,强调了封建宗法礼教的中心地位。

④ 人地的协调性
    土楼的协调性既表现在建筑单体的巧妙设计上,也表现在其群体组合的丰富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上。土楼外墙泥土直接裸露,粗糙高大的墙体粗犷、朴实,与周围起伏的丘陵、田野浑然一体;内部雕梁画栋,装饰匠心独具。土楼依山傍水的选址、定位、平面形状等都讲究风水,注重与自然的协调,使镶嵌入青山叠翠、碧水萦绕山峦中的土楼,成为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土楼在防御方面,做出了哪些设计?请简要回答。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活动三:探秘土楼---种类繁多的建筑奇迹

方楼

圆楼

五凤楼

不同种类

五凤楼

    五凤楼脱胎于北方的四合院,两侧的厢房被加高,自前向后逐层升高,称为“横屋”。两列横屋之间分布着三座厅堂,沿着中轴线从前到后同样逐级升高,称为“三堂”。其中后堂被加高至三层到五层,犹如展翅飞翔的凤凰,故名五凤楼。
    五凤楼主要分布于闽西各县与漳州。其中,移民台湾的漳州客家人,也将其五凤楼建筑风格带至台湾。

(点击了解更多)

 (福裕楼)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方楼

    方楼数量居各种类型土楼之冠。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四角规整,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方形土楼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又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不同因素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点击了解更多)

    看方形主楼的平面,呈“口”字长方形的占绝大多数,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为数甚少。后者中间的楼层与紧密相连的楼层等高,有的略低于主楼。“日”字形楼或位于中间的楼、“目”字形楼左右两侧的楼,一般为后人所扩建。

    圆楼又称圆寨,是土楼三种典型中最富艺术魅力的一种。圆的外形与天穹呼应,本色                          的黄土墙与大地密接。圆楼的共同                                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                                       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                                           的建筑对称,这                                              与其他种类的土                                              楼相同。多环同                                              心圆楼外高内低,                                            楼中有楼、环环                                           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                                     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                                  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                        这种不分长幼尊卑极其平等的联通聚居方式,                    虽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显得极为不可思议,                       但也确确实实地增强了凝聚力。

圆楼

(点击了解更多)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闽派建筑

问题探究

学习过不同的土楼,试着分析不同土楼种类的建筑风格有何特点?

最后老人带着画师来到一个名为“庆源楼”的永定土楼前,映入眼前的是一片倒塌的土楼。

    老人的声音带着沉重的愧疚和无奈,他描述着自己对土楼的眷恋和珍惜,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无法抵挡时间的力量。他希望画师能够用画笔记录下土楼,以此来纪念它的存在和它所承载的历史和记忆。老人的描述充满了对逝去的时光的追忆和对历史遗产的珍视,以及对无法挽回的损失的无奈和悲伤。

这座土楼已经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我曾经是这座土楼的看守者,但是时间的侵蚀和自然灾害让我无能为力。我曾竭尽全力保护这座土楼,但是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它的倒塌。

闽派土楼,古韵犹存

万邦倾瞻,天若覆奉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在来这边的路上,在船上依稀看到这边地势高低不平,正如李白所道:“噫嘘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到四川,只觉得闷热潮湿,这与生活的中原地区气候大不相同。

川自然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川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势而建,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川派简介】 

看您的穿着打扮不像是本地人,我带你去吃我们这边的特色菜,祛湿

你是谁?这边确实闷热潮湿,你们是怎么忍受的呢?

我是川自然,我们这边的饮食、建筑风格等都是适应气候特点的

饮食我知道,以辣为主,建筑可以详细说一下吗

你看到的这些建筑统称是川派建筑,接下来我跟你详细介绍一下

川派建筑

活动一:探寻川派建筑历史渊源 

  • 地理因素

  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位于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交接处,地形复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相间分布,包括四大之一的云贵高原,和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

各地气候
差异极大,
川派建筑为适
应地形、气候条
件而出现了区域性
的差异。同时,四川的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建筑
用材广泛,建筑宜木、宜土、宜竹、宜石、宜砖等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云贵高原处在青藏高原向湖南、广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北面有四川盆地,南面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靠近热带海洋。
高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呈现出阶梯式的下降,乌蒙山为界可将整个云贵高原进一步分为西部的云南高原和东部的贵州高原

云贵高原

川派建筑

四川盆地

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

(一)植被特征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及由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 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丰富的植被为建筑提供了材料。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二)气候特征

  四川盆地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兼有海洋性气候特征),东南部的低丘与长江河谷带有南亚热带气候属性;由于地形闭塞,北部秦岭阻挡冷空气,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盆地西部平均气温约28℃,全年温暖湿润,湿度较大,所以闷热难忍。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川派建筑

  • 政治经济

  四川及其周围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古文化。加之,各个民族在经历了几次大移民后,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川派建筑包括局部的装饰、纹理和处理手法上也形成了新的特色和模式,故后人有“蜀地存秦俗,巴地留楚风”之说。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名人故居中类似的例子也不少。如朱德故居柏林嘴背靠官帽山,其山形极类花领项戴的官帽,景色奇异。张爱萍故居前案山风景树成为一大环境景观。邓小平故居附近其母墓地处的佛手山台地,风水环境也十分壮阔罕见。四川农谚云“房盖弯,坟造尖”,意思说,阳宅要造在山弯围合的避风处,阴宅应选在丘岗文几避湿处。尤其宅院大门朝向,十分讲究风水方位。究其主要原因,多是为了视线开阔,朝对自然山水优美的景观,或是为了避免与其他门面或不雅处相冲。

川派建筑的形成与地理因素关系密切,请你从气候、地形地势的角度具体谈一谈地理条件是如何影响到建筑的形成的

问题探究

川派建筑真的是“自然”建筑啊,受地理因素影响极大,真想看看川派建筑长什么样子

谢谢你对川派建筑的喜欢,川派建筑其实是当地少数民族特色建筑的总和,我带你来看两个

川派建筑

川派建筑无论是处在平地、山地、丘陵、还是河谷盆地,都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十分的重视,不仅仅只要求安全,还要求建筑与建筑所处的环境相融合,看起来就像是出自大自然之手。建筑以环境为衬托,浓厚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川派建筑,作为巴蜀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理环境,它们依山傍水、就势而建,建筑风格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的考究,每一个地方都精琢细磨。其中最著名的是川西吊脚楼侗族鼓楼傣族竹楼,它们各具特色而又互相融合。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吊脚楼

鼓楼

竹楼

活动二:川派特色建筑代表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吊脚楼是苗族、壮族、布依族等民族的传统民居,基本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往往有部分悬空并靠柱子支撑,属于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建筑群
鳞次栉比、气势恢宏
吊脚楼为何建在山坡上?
每栋吊脚楼分有几层?
“美人靠”又是什么呢?
……
让我们一起探索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
↓ ↓ ↓ ↓ ↓ ↓

苗族吊脚楼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苗族曾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吊脚楼是他们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作为蚩尤的后代,战败后的苗族人在历史上不断迁徙,为避免与其他民族冲突和躲避王朝镇压驱赶,苗族人选择将房屋建于深山之中,居高临下,可退可守。
由于南方气候湿热,虫蛇较多,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防潮、防兽以及适应复杂地形。迁徙至此的苗族先人便采用了这种建筑形式并加工装饰,最终成就了现在独特的苗族吊脚楼,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给古朴的村寨增添了绚丽色彩。

吊脚楼为何建于山坡上?

吊脚楼一般是两层建筑,平面呈“回”字形,底层架空,上面为木构架的平屋,屋顶为青砖瓦或茅草屋面,建筑外部空间以木柱支撑木梁和木板铺面。吊脚楼建筑形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能使建筑适应山地环境的要求,又能反映当地的民俗风情。

  • 建筑形态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吊脚楼建筑中,庭院是整个建筑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吊脚楼下或下层两侧,也有位于上层一侧的,有的还在下层两侧加建一个院子。楼台是吊脚楼建筑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一般位于吊脚楼下或上层两侧。走廊则是吊脚楼建筑中与庭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要空间要素。

  • 空间构成

吊脚楼建筑空间的构成是其重要的技术特征之一,它与传统民居空间的构成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吊脚楼建筑中,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即庭院、楼台、走廊和天井,其中庭院和楼台是主要的构成要素。

空间构成详解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吊脚楼的结构形式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屋面、山墙、挑檐、楼板。这四部分是互相联系的,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屋面是由竹片编织而成,山墙和挑檐是用木材做成,楼板是用竹片和木板构成。建筑材料多以杉木为主,也有部分的木头混合而成,主要建材就是这些材料。

  • 技术特征

吊脚楼的艺术特征是其文化特征在建筑空间形态上的表现。吊脚楼不仅有实用功能,也有审美功能,其空间形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气息,这种地域性的装饰语言对审美主体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筑的外在形式表现了建筑造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内在规律,也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结构、环境氛围、审美意识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吊脚楼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它在空间布局和结构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都是在长期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它与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

  • 艺术特征

挑檐

屋面

板凳挑

□ □ □ □
侗族是中国南方世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交界的地方。侗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鼓楼、大歌、风雨桥被称为是侗族文化史上的三大瑰宝。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由杉木制成的柱、板穿榫而成,是侗寨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
肇兴有5座鼓楼,这5座鼓楼是按照一条大船的造型来布局。肇兴人希望借着这条船,载着他们回到祖先骆越人曾经栖息过的地方。

木质的诗篇

GULOU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 鼓楼的起源与发展

得名: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因楼内放置一个齐心鼓,所以被称为鼓楼。

产生:据推测,鼓楼最早产生于唐末宋初

起源:侗族有“有寨必有鼓楼”和“建寨必先建鼓楼”的风俗,鼓楼的起源是随着村寨的壮大而发展的。

发展:它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的营造技法,发展为形式多样的高层鼓楼。

  • 鼓楼的类型和社会功能

鼓楼在民间有多种类型。从外部造型来分类,主要分为民居式鼓楼(外形与民居大同小异)、塔式鼓楼(其外形与塔相似)和阁式鼓楼(其外形与阁相似)。

民居式鼓楼

塔式鼓楼

阁式鼓楼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对于侗族人民来说,鼓楼不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更是氏族凝聚力和精神信仰的实物体现。因为侗族先民崇拜神灵“萨岁”,而“萨岁”的宗教前身正是太阳神,所以鼓楼也象征着太阳。它在侗民心中是威严和凝聚力的信物。此外,鼓楼还具有天地合一、天长地久、风调雨顺等象征寓意

从秦汉时期到清代末年,侗族多数地区一直处于自治自卫的款组织社会。随着鼓楼的出现和发展,侗民逐渐把鼓楼当成了宣布款组织约法和惩办罪犯的地方。款约促使侗族人民具有安定的社会基础。闲暇时刻,编制匠、雕刻匠也会把物品带到鼓楼里制作。一边制作一边聊天,于是种植、伐木、建造等经验在鼓楼内口口相传。当村寨举行“月也”等大型的文化娱乐活动,鼓楼的坪地上会进行芦笙对赛、侗戏演出、耶歌对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得侗族人的精神生活十分丰富,更使得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增强了凝聚力。

【鼓楼的社会功能】

  • 鼓楼的建筑艺术特色

︻鼓楼平面与立面的数字崇拜及造型︼

各种类型的鼓楼的平面均为偶数,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也有六边形和八边形。而立面均为奇数重檐。矮小的鼓楼多为三到五层重檐,高大的达到了十几层。鼓楼的平面和立面里面隐含天地合一(奇数为天为阳,偶数为地为偶。)和阴阳结合的寓意,象征天长地久、吉祥安康。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

每一座侗族鼓楼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象。从普遍性来说,它具有统一的规律性。但是就特殊性来分析,又会呈现出具有差异性的艺术美感。

贵州省从江县的曾冲鼓楼建造于清代康熙年间,为木质结构塔状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五层,十三檐,双葫芦顶。以高超的技艺和优美的造型而被人称颂。该楼的宽和高的比例十分协调,双叠顶层设计的造型富有艺术感染力,像一位戴着帽子的亭亭玉立的侗族姑娘。虽然只有十三层高,但是给人高耸入云之感。当雾霭升起,那翘起的飞檐如同仙鹤展翅欲飞,真是仙境一般。

︻鼓楼的装饰及其艺术韵味︼

在鼓楼的构件中,许多构件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装饰性。木匠把吊柱的柱脚雕刻成多种形状,通常有葫芦形、南瓜形、灯笼形,蕴含着侗族人民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等美好的愿望。为了装饰和防腐,人们还在檐额上画出龙凤鸟兽、古今人物、侗族生活风俗画等,琳琅满目、栩栩如生。此外,在每一个檐脚的外端,安有翘角,称为飞檐。其造型,为鼓楼增添了意欲腾飞之势,增强了鼓楼的艺术性。高耸的鼓楼和精美秀丽的装饰融为一体,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美的篇章。

川派建筑

夜夜平明月,竹林四川人。

  • 鼓楼的人文价值

鼓楼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侗族人民的智慧,在建筑工艺、结构造型和美学追求方面代表了干栏式建筑的最高成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鼓楼建筑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无论你来自何方,都能感受到它的风格与特质。

问题探究

各有特色的吊脚楼、鼓楼建筑有什么共同点呢?为什么统一于川派建筑之中呢?

总结:古建筑现状

古建筑是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标志,它以独特的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各地区独特乡土文化的集中体现。时至今日,大部分民间古建筑因各种原因已被破坏殆尽,幸存下来的大都分布在山区村,还有个别古建残存在城市高楼的层层包围之中,保护现状堪忧。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民间古建筑的保护,尽管地方政府不断积极引导加强古建筑保护宣传工作,但对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广泛的民间古建筑来说,保护可谓任重而道远

古建筑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古建筑浓缩了建筑、艺术、科技及美学价值,对于现代社会,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希望同学们可以共同努力,积极行动,延续和传承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传承中华文脉。

六大派系建筑正在遭遇消失的危机,希望画家您能为各个派系都画一幅画,让建筑风貌、建筑艺术留存下来,也希望世人看到这幅画,能够产生对古建筑的热爱,加入到保护古建筑的行列!

京派

晋派

闽派

川派

苏派

来自六大派系的请求

徽派

——探寻六大建筑流派奥秘

全文完

    从古至今,建筑始终是文明的缩影
    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进程,越来越显露出“此
消彼长”的遗憾,钢筋水泥堆砌出了千城一面的富
丽面貌,因不同文化孕育出的土地却渐渐生出了趋
于一致的面孔,那些见证历史沧桑、时间流转、凝
聚民族智慧的中国古建筑却濒临消失的风险,逐步
淡出人们视线.....中国建筑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

江南大学教育学院龙吟出版社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