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文集

其他分类其他2021-12-07
3538

叶子红了
红在2021的深秋
把春天的心事一件件
挂上树梢
那是春的种子啊
经历了岁月
才积淀出红色的神话
才让树如花
才令秋天如画
春天的魔法
让秋把四季梦话缱绻
把缠绵的心事
变成漫山树挂

徒工连出版社

江淮徒工连五十周年
作品集

前 言

    我们居然也出书了!
  【江淮徒工连五十周年作品集】的电子书要问世了,董瑜和陈晋生希望我给此书写一篇《前言》,此时,尽管我还远在万里之外的加拿大,但我依然欣然命笔。
    我想要写好这篇《前言》,不得不把主要的笔墨用在江淮徒工的这次聚会上。
    以江淮徒工连为主线的江淮徒工于2021年的10月举办了50年回眸的大聚会,不夸张的说,这次聚会圆满而成功!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这次聚会的水平之高,质量之高,激情之高,能量之大,是连活动筹备组的人都始料未及的。本以为是一次平平常常的聚会,不曾想,江淮的老徒工们竟然把这次聚会开出了人生的新境界!
    细细想来,其成功和圆满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

郝建平

是那段岁月给了我们太多的纯真的感情,以至于让我们没齿不忘;二是江淮重工的辉煌和江淮重工厚重的企业文化传承,给予了我们这些"老江淮"足够骄傲自豪的资本。
冯指导员徒工连的回忆娓娓道来;
宋建平空投鱼雷融合徒工连的介绍精炼详实;
秦红的情至大山深处回顾加激情的流露,秋的遐想;
铁锁今朝聚首情意绵让江淮情永远延续,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怀念战友】让人唏嘘;
【后峪沟深深几许】让人浮想联翩;
【太行军工薪火相传】让人重回培训实习好时光;
【把酒祝东风】,【军工情】仍在;
有多少人【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又有多少人【扎根三线奉献江淮】;
【徒工连的一天】有你吗?
【为了五十年的回眸】【重走后沟路再续江淮情】;

哪一篇不是【……有感】而发;哪一篇不透着真情、感慨和激情。
    衷心的感谢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未能亲自来加聚会,却始终关注和支持了这次聚会的挚友们,兄弟姐妹们,你们的关注和牵挂,还有你们的支持,给了我们无穷的力量!
    感谢前来参加聚会的冯跃博指导员夫妇,高龄的老人,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让我们这些旧部下眼含热泪,不能自己!
    感谢李书田、杨占山、宋建平、幺原成等等非徒工连的江淮徒工们,没有把我们也没有把他们自己当外人,真好!
    还有江淮重工的领导和相关人员们给予我们这些上年纪的旧人们以真诚热情的礼遇和帮助,让我们心头始终有热浪涌动,心存万分的感激!
    还要衷心的感谢前来聚会的兄弟姐妹们,毕竟身体精力都已经不年轻了,各种各样的拖累,各种各样的事务您都丢下了,义无反顾地来了,您的如期而至,您的真情实意,您的家国情怀,您的忠诚信义,您的拳拳之心,您的知恩图报,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时候,感受到了

友情的力量和生命的感动!
    我们重逢时,聚在一起,或一诉衷肠,或高举酒杯,或一展歌喉,或相拥而泣……但是,我们没有仅仅把聚会停留在回忆、叙旧,喝酒、聊天等方面,我们把怀念美好的旧岁月的江淮情怀,把积郁多年的后峪沟的乡愁,把彼此的牵挂和想念,升华到了感悟人生、感恩江淮、感恩命运、感恩我们人生的老师们的新格局和新境界上!
    是啊!江淮徒工们的人生,自有诗意,而且诗意岁岁相期!人生路漫漫,我们何尝没有一次次地经历过人生信念和人品人性的考验?!走过了春华秋实,跋涉过风霜雪雨,50年默默耕耘,50年深情守望,江淮的后峪沟里培养出来的这批人,到底不是一般的人!我们始终相信,世界上有更好的东西让我们追求,我们始终相信,美好的命运伴随着我们江淮的每一个兄弟姐妹,我们的心里始终充满着向上的力量,自信的力量,所谓君子之道: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
    当别人骑着高头大马神采飞扬的时候,我们无论是富贵还是贫穷,都可以像苏东坡说的那样:“竹杖
芒鞋胜轻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江淮给

了我们的自信啊,当别人比我们弱小或困难的时候,我们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这是江淮教给我们的人生态度。
    如今,人生过去了50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一次次在心里感激江淮,帮我们系好了人生的第一个纽扣。感谢命运的厚爱,让我们在江淮生活工作那么几年,这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很深远的意义!
    从这本书的一篇篇文字里,你可以读出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念,我们的成长,我们的辛酸,我们的怀念……总之你可以从中读出江淮的徒工们认真地热爱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教人成长,时光教人珍惜!
    朋友们,让我们继续相互牵挂,相伴相依,且歌且行。我们坚信,今年花胜去年红,明年花儿会更好!余生更美好!

目录

16  看江淮徒工老友50年再相聚短片有感
                                             张玉萍    56
17  徒工连的一天                    白有良    58
18  太行军工薪火相传              董  瑜     66
19  为了五十年的回眸              郝建平    78
20  后峪沟深深几许                 郝建平    88
21  把酒祝东风                       郝建平   101
22  一张老照片                       陈晋生   120
23  一道几何题                       陈晋生   122
24  一条友谊标语                    陈晋生   124
25  重走后沟路再续江淮情       陈晋生   126
26  感恩江淮                           郝建平  166
27  后记                                 秦   红   170

目  录

01 江淮徒工连                    冯耀博 董  瑜    10
02 空投鱼雷与71徒工连                宋建平   18
03  风雨五十年,我的江淮情        秦    红   24
04  友谊                                        秦    红   27
05  故乡                                        秦    红   28
06  迎来秋天                                 秦    红   30
07  怀念战友            张晋龙白有良李进骞   32
08  江淮!我永远的回忆                郑佩哲   34
09  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李进骞   36
10  让江淮情永远延续                    薛铁锁   42
11  诗二首                                      董   瑜   48
12  念奴娇 聚会即兴                      幺原成   49
13  再聚首                                      赵存土  50
14  扎根三线 奉献江淮                   赵存土  51
15 军工情                                       白晓华  54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江淮徒工连老工友入厂50周年,谨以此文,共同追忆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纪念我们曾经走过的峥嵘岁月……
     1971年,国营江淮化工厂(江准重工前身)的建设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一期工程已经结東,原规划设计的鱼雷装药厂的基建任务基本结束,工厂已有四五百人的规模,部分军工产品已完成试制并确定二期工程上马。因此,工厂于当年9月向山西省国防工办及晋东南地区提出招工申请,经批准决定从太原、屯留(北京知青)、晋城及工厂职工子弟中招收200名学徒工,以满足工厂发展的需要。
     1971年冬至72年春,被招收录取的新工人陆续从太原等地进入工厂(因工厂宿舍条件有限,只能分批报到)。由于工厂时值军管期间,实行军队建制与半军事化管理,全厂编为三组四连,管理系统为政工组、生产组、后勤组。生产单位为一连(火工)、二连(总装)、三连(包装)、四连(机

江淮徒工连

冯跃博 董瑜

动)。因此将新入厂的青工临时编为徒工连进行管理。选派海军南海舰队复员军人中的共产党员冯岳博任连指导员,周礼文任连长,下设一(女工)排,排长姬春霞,二排长郭旗,三排长郭建家,副排长雷午生,负责连队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住宿则分别安排在二区、三区新建的窑洞里,室内没有取暖用水等生活设施,条件十分艰苦,在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里大家对此也都习以为常了。
     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实行教育革命,几乎所有高中、大学停止招生,这一二百个新工人除了少数北京插队知青和从各地回乡的知青及个别在校生外,大多属于社会青年,成分复杂,想法各异;加之文革动乱的影响,各种矛盾难免发生,连排干部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青工个人生活作为重点,针对个别违纪行为、早恋现象进行正面教育,阻止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在管理中采取了抓两头带中间的方法,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为主,确保连队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北

京知青由于党团员较多、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在整个连队中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
     工厂组建徒工连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劳动锻炼从而加强青工的组织观念和劳动纪律。为尽快解决工厂用水困难,急需挖掘一条二加站通往厂区的输水管道,上级决定由徒工连承担这一艰巨任务。开工之前,徒工连全体工友在托儿所门前整齐列队,聆听了工厂基建负责人甄科长的工作动员,他重点强调任务的艰巨和工期的紧迫以及注意事项,鼓励徒工们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圆满完成工厂交给的光荣任务。随后全连工友打着红旗,扛着工具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赴工地,开始了艰苦的劳动。在那个数九寒冬、滴水成冰的季节,工程进展十分艰难,用力抡一镐下去,只能刨起一小块冻土,有的人震裂了虎口,冻伤了皮肤,但从没有人叫苦退缩,几百米长、二米多深的管道沟硬是靠着全连工友的共同努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工厂领导的表扬。
  

   除了挖掘管沟任务,徒工连还承担了工厂其它急难险重的临时性任务,在装卸圆木时,由于缺乏工具和经验,致使北京籍工友高茂强被砸伤脚,造成了左脚脚趾骨折。工厂转运站来了水泥专列,全体男徒工一踊而上,扛起百斤重水泥,一溜小跑唯恐被别人超过。虽然时值寒冬,个个累的汗流浃背,任务完成后,工友们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能开放澡堂,能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虽然当时吃的是窝头咸菜,多数人只有十六七岁,身高只有1米6,体重不过百斤,但在繁重的劳动和恶劣的条件下,大家经受了考验,锻炼了意志,强健了身体,密切了团结协作,为此后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组织观念和思想基础。
     建厂初期,工厂条件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加之连里大多数徒工年龄较小,又是初次离家独立生活,许多人产生了想家的情绪,连排干部始终把关心职工生活放在首位。每当有人生病或受伤

时,他们总是登门看望,寻医问药,送上病号饭。住在三区的三排刚入厂的几位工友不慎煤气中毒,早晨发现时已不省人事,连排干部和工友们及时设法救治,使他们很快康复。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连排干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把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传授给了广大徒工,连排同志们之间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建立了深厚的工友情谊。
     年轻人生性爱玩好动,尤其一二百人聚在一起,而当时正值建厂初期,没有文体娱乐设施,业余生活十分枯燥,连队领导想方设法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文化娱乐活动,让工友们自娱自乐各显才能。为了缓解思乡情绪,春节前夕连里组织各排在单身食堂餐厅举行了迎新春联欢会,工友们踊跃参加表演各种节目,尤其是太原来的张俊玲女声独唱和河南籍工友李沈庆的豫剧清唱至今还仿佛在耳边响起。工友们的文体才华经工厂发现与培养,后来不少人被选拔到了工厂的篮球队和宣传队。靳凤英、王丙芝、张效富和李建民等

人成为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在随后的岁月里,徒工连培养的人有的走上了工厂及基层单位的领导岗位,不少人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七六年工厂第一届团委的七名委员中正副书记和两名委员均为本批徒工)尤其是太原徒工陈晋生,虽然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勤奋好学,刻苦钻研,逐步成长为工厂的高级工程师,军品技术专家,曾数年援外,为工厂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72年四月中旬,经工厂委派,大多数徒工奔赴河北邯郸368厂和长治304厂、342厂接受技术培训,其余部分也被分配到汽车队、医院及车间科室工作,数名工友被工厂推荐进入大学深造,徒工连也就此圆满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虽然徒工连仅仅存续了半年时间,但对于大多数徒工来讲,它既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初始阶段,又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起点,留下了我们对美好青春的深刻记忆,铸就了我们遵守纪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职业习惯,而这种良好的习惯,也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十年漫长的职业生

涯,使我们受益匪浅,成为我们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徒工都已步入老年,陆续离开了工作岗位。有相当一部分人调离了江淮,或去或留,山沟里的三线军工经历已成为最难忘的人生记忆。“江淮情结”已融入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每每想起、聊起依然是记忆犹新、激动不已……。
     青春易逝,感恩永存;50年前,我们青春年少,相识山沟,建设三线;50年后,我们年逾花甲,两鬓斑白,相聚晋城,是江淮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故地重游,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面对日益强盛的伟大祖国和发展壮大的江淮重工,联想今天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们更加感念工厂对我们多年来的培养教育,深切缅怀那些为三线建设奉献终生的老一代军工及同连早逝的二十余名工友,再次延续我们珍贵的工友情谊,共同纪念徒工连老工友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

     在江淮厂的厂史上,"空投鱼雷”(“kj鱼雷")和“71徒工连”是两个特殊的名称,都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kj鱼雷"前两个字母是汉语拼音空舰的意思(即空对舰鱼雷)。厂内早期代号20 产品,后改叫‘’171‘’,1977年海军军工产品定型会后命名为“鱼2”。我们当年生产的是经过一定改进和实现了国标化的“鱼2一l”。但在我厂大家都习惯称谓是"空投鱼雷”。

空投鱼雷与71徒工连

     “71徒工连”是工厂在1971年招收的徒工群体,工厂急促的二期扩建工程需求增加大量员工,原计划当年在太原和晋城(含厂子弟)的城市青年中各招两百人,因受三线兵工厂政审要求高的限制,两地都没招够,又扩大到长治晋城等地的下乡知青。71年实际上断断续续招了200余人,新人进厂后以"徒工连”的形式进行了军事化集中训练。产生了本文中所讲的“71徒工连”。
     说"71徒工连"是空前绝后,是因为工厂之前从没有一次性招过这么多新人。他们进厂后的72.73.74年国家冻结了三年招工指标,尽管这期间71年徒工中的一些人都已转正成了一二级工,但没有新人,厂内仍习惯称他们为徒工。此“徒工期”之长也属绝后。
     当年外面看我厂是好奇和神秘的,我们对自已的军工身份是相当自豪的。但对自已天天生产的产品性能和前世今生却不都很清楚,反正每月享受着九元钱的保宻费,也自觉不去打听本职工作之外的事。
      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从苏联进口了kj鱼雷装备了海军航空兵部队,后来又引进了图纸资料开始

宋建平

仿制。最早由东北两家兵工厂试制,都不顺利。一九六二年被五机部转交八七四厂试制,因八七四厂无能力同时攻克舰用和空投两种鱼雷,一九六三年又转给了三四二厂。当时三四二厂生产常规武器任务重,至使空投鱼雷的试验处于半停滞状态,直到1968年才取得重大突破。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国家在京召开了一个“常规兵器抓革命促生产”大会,史称6911会议。会议上的两项决议改变了我厂的命运走向。一是五、六机部分家,所有水中兵器生产归属六机部,我厂主管上级由五机部转为六机部;二是决定将空投鱼雷生产线整体搬迁归并到我厂。这样就有了我厂七0年开始的二期扩建工程。因工厂生产性质的变化,第二厂名也由化工厂更改为机械厂。
     71年招收的徒工主要是为生产空投鱼雷准备的,但他们要从事的岗位在厂内许多还是空白。所以71年的徒工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入厂教育,参加了一些突击性质的基建任务后就纷纷被派往外地的“红星”、"淮海”、“汉光”等厂去代培实习。
     从三四二厂往我厂搬迁空投鱼雷机加、铸造线的

工作,一直拖到1974年才开始大规模实施。期间我厂一直是边基建、边搬家、边生产。真正打通整条生产线是到了1978年。二期扩建之初的产量目标是每年300条。其时出厂价为每条22万元,按此计算加上其他产品我厂年产值将达七千多万元,大大超过了当时就有七、八千人的八七四,八八四等大厂。 
     七四年西沙海战后军方对空投鱼雷数量的需求很高,那些年还经常有一些援外任务。但我厂产能先天不足,加上山沟环境闭塞、交通受限,在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最多的一年只生产了五十条。
     71年的徒工们经过在外厂的培训,三年后大都成了技术工人,回厂后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打通生产线大会战,开始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我厂除少数参加过产品海试的人员外,大都对空投鱼雷的实体模糊不清。此型空投鱼雷弹体直径450毫米,体长近4米,重627公斤,弹头装炸药200多公斤。是由当时的轰五飞机在300到500米的高度投放,在降落伞减速作用下入水,到达

水下规定深度后完成姿态调正,雷内发动机开始点火工作,它能以65节(65海里=120公里)的速度追击水中目标,但航程较短,只有500到600米。
注:当时一般水中大型舰艇速度大都在二、三十节之内。同期舰雷航速50节,长近8米,航程能达4000米,装炸药有400余公斤。
      世事无常,产品总有生命周期。随着水面舰艇的防空火力增强,轰五飞机已基本上没有了就近投放鱼雷能力。军方曾想用突防能力好一些的强五飞机替代轰五投放,但多次试验都未能成功。到了1986年军方停止了对"鱼2”的订货,空投鱼2雷就此黯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工厂失去了主导产品后经济效益一落千丈,最困难的谷底时年产值只有282万元。71徒工连的成员大都经历了工厂从巅峰跌到谷底的过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许多人不得不离开工厂到外面寻求发展。留下的71徒工们与工厂经受了凤凰磐涅中的痛苦,历尽劫难保留住了军工这份家业,虽然又有一部份人在后来

的工厂分离破产重组中早早离开岗位,但他们的默默付出,成就了工厂今日的辉煌。大多的71年徒工们都是工厂发展史上的中坚力量。
     俗话说:一些东西在失去后才感到它的珍贵。离开工厂的71年徒工游子们;因为他们是从这里走上人生职场之路,在这里形成了人生世界观,在新地方才体会到在老厂时的真挚;又因为他们听说着老厂这些年的变化,这些年不断增加的神奇新产品和在国防事业上的建树。所以他们对老厂有更炙热的思乡情怀。
     所有留守的和离开的71年徒工们,青春在这块土地上挥洒,激情岁月里与空投鱼雷共舞!现在都已两鬓斑白、离岗多年。离开的是人身,留在老厂的是情义。"71徒工连”成员们欢聚一起共庆进厂五十年是个大喜的事,集合了各方的昔日战友,又唤醒了当年的青春活力和热血激情,大家将携手:再走后沟路,重叙江淮情!
注:资料来源一一“百度百科”和工厂解宻档案。

【风雨五十年,我的江淮情】

秦  红

情至大山深处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2015-12-09

     还记得那个冬天,1972年的2月,我走进了太行山深处的一座山,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驿站,也是锤炼人生的一所熔炉。
     那天,敞篷的解放牌汽车,穿过一片荒芜的田野,冬天的田野一片萧瑟,在颠簸的汽车上,不时可以看到几株玉米秸在旷野中被寒风吹的颤抖着,迎面的风打在脸上刺骨的疼痛,汽车过了一个高架水槽,转过一个山坳才觉得有了些生气,先是锅炉房被风吹得四散的白色蒸汽烟雾,而后就是依山而上一排排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窑洞。
     宿舍就在那需要我每天攀登的山坡上。人生就是这样,平凡的代名词,就是静静地在那被世人遗忘的一隅。即使是静静地,也要悄悄地绽放。第二天,到徒工连去报到,下山途中,倏然

抬头,映入眼帘的是对面山坡郁郁苍苍的一片墨绿,在平凡中,它们似乎是被遗忘的一隅,在那里静静地伫立。是江淮迁厂的先驱者和这次陆续到来的200多名年轻人给这个山谷带来了生命的活力,也驱散了那片松树林的寂寞。松树林,既给我们以启迪,也陪伴着我们,见证了一群默默无闻奉献者用自己的青春,去绽放生命的美丽。
     刚下完雪的缘故,通往下山的路,泥泞不堪,路上被先到的徒工连的师兄们挖出了一道道用于敷设管道的深沟,那深沟和被翻出来的泥巴与被民工开采出来的一堆堆的石头仿佛是沉寂已久的心事,处在驱之不尽、挥之不去的无奈中。 
是心中对那军工的向往牵住了我,我被分配到三车间,立车工,我有两个师傅,一个叫王书德,一个叫张锁虎。上班途中,每当路过被一道铁丝网拦截着的装配车间,都会激起我对里面的好奇心。很快春天到了,在荆条灌木长出了嫩芽的时候,我被轮值去放车间养的羊。师傅告诉我,平地放羊跟在羊的后面可以防蛇,上山,不能跟在羊的后面是防止落石砸伤自己。我喜欢上山放羊

喜欢在荒漠的山野享受着没有被尘世纷扰的宁静,呼吸着未被浮躁繁华污染的空气,可以感受着大自然给予的纯净;听着风的低吟,鸟的细语;可以把雨衣铺在地上,躺在上面仰头看着在头顶上漂浮着的白云,聆听羊群“咩咩”的呢喃。
     其实,19岁的我,很懵懂,非常爱装酷,把新发的劳动布工装,用碱水漂的发白,脚上一双大头皮鞋,走路时,脚掌重重的落在地上,发出“咚咚”的声音。记得那时在车间经常加夜班,我最恐惧的是暗夜。因为狼在宿舍区出现过,而且就在张焕庭和郑培哲宿舍的窗户外虎视眈眈地趴着,走在没有路灯照明的路上,令我惴惴不安,每次师傅都会让我走在中间。
     友爱至深即是情,情到深处,爱在其中,这股情的暖流,暖暖的温暖着、也影响着我的一生,怀揣着爱,使我干一行爱一行,爱同事、爱我曾经共患难的、共同拼搏奋斗的哥们儿、姐们儿们。

一声集结令
让我们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
越过一山
一山拦
拦不住今日的灿烂
一个个热烈的拥抱
一句句热切的寒暄
一颗颗激动的心
一声声童声稚气般的欢笑
一张张阳光灿烂挂满云霞的笑脸
一双双紧握不放的手
架起友谊之虹
我们相逢在美丽的诗行
风,含笑
酒,含香
在这个秋实金色的梦里
簇拥着用50年的青春
酿成的、热流奔放的篇章
      2021年10月9日

友谊      秦红

在故乡土地那温暖的床上
咀嚼着故乡的味道
乡情的韵味
在满满的乡音中缭绕
笑靥
高高地挂在太行山的天际
挥一挥手
想牵走一缕金秋的余晖
我那不甚富庶
然而却毫不吝啬的故乡
令人把故土定格为记忆
仅一碗“米奇”就足以凝聚天下晋人的故乡
      2021年9月7日

故乡   秦红

上党盆地,太行之巅
曾知否
峰险关隘高耸
太岳游击纵队
倚天为屏
三拿晋城县城
这是我的故乡
是父辈曾抗击倭寇的地方
好久没有回到故乡
终于等来了那一天
揣着祈盼
在曾是坎坷、崎岖的路上
心比车轮子还快
回乡的道路令我神往
好像是风?
就是风,风把我带回故乡
这是曾经神采飞扬地方
记忆中的一切并不久远
伸手还能抓到曾经的痕迹
笑弯了腰的是
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
红彤彤的高梁擎举着热烈、奔放
幸福不过

      昔日贫瘠、荒凉、乱石遍地的后沟,现在已经是果实累累,绿茵成行,您尽可徜徉或曼舞在沟里的林间小径上,或一任秋风吹佛,带着我们难舍难离的惆怅……
      秋,赋予我们丰盛、更多彩、层次更分明的世界,赤橙黄绿青蓝紫,正如今天我们的江淮,把我们想都不敢想,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好比一幅巨大的油画展示在苍宇之间,让这个秋天变得更加美轮美奂。
      我们感怀,无论年龄有多长,也不管你身处何地,都应该时刻感怀我们年轻时的无畏,并以一个渐入古稀归者的旷达,去尽情感受秋的金色和经过代代江淮人艰辛历练后的辉煌,“秋风之性劲且刚”是在山沟沟里历练过江淮人的豪迈。
      秋风中我们感慨:青春无悔,不负过往,把美好的记忆珍藏在最绵软的心底,同时,借着团聚的喜庆,荡涤我们漂泊游子的失意,敛去那游荡在外的一丝苍凉。
      此时此刻,秋风中有我们熟悉的气息,野菊花的质朴、醉人的红山楂,以至缥缈千里之外都能够感受到对面松树林那袭人的芬芳,红彤彤的果实,满满地挂在树上,又有那个不似我们绽开了的笑脸?
      啊!秋天进行时,请让我们浮动的心渐渐平静,修得一份安逸悠然。明天,当我们分别时,如同秋风渐行渐远,心中多几分期盼,舍不得秋风的离去,如同我们舍不得自己的旧友故人。
      今天,已经走完半生旅程的我们,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秋天,走进江淮,愿您归去意气风发,仍是少年。
      借此祝福我们这一代的老工友、老朋友身体健康,祝福我们为之以青春热血描绘过的江淮永攀高峰,佳绩频传。

迎 来 秋 天    

       一年又一年,随着夏日的炎热逐渐退去,我们迎来秋天,但是,今年的秋与往年大有不同,立秋后,我们即迎来江淮徒工连进厂50年团拜盛会。
      秋的到来,预示着极尽自己的全身解数、释放了繁华、并且将大自然演绎得尽善尽美的夏天,在她将要耗尽自己心血的时候把四季轮回交给了秋。感谢上苍,把春夏秋冬四季交割的是那么的分明,以至每次立秋刚过,夜晚窗外一阵雨,抑或是一阵风就带走了一个季节。想象着再过几日,将要和很多熟悉的老朋友、老工友见面的时候,突然发现身上爽快了起来,天空也变得高远清淡,以至树上的叶子也变得轻快起来,随着风发出“唰拉,唰啦”吟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青丝白发一瞬间。50年前,我们锚定江淮,曾经,我们朝夕相伴,相知、相惜;曾经,我们意气风发,挑沟平梁;曾经,我们以苦为乐。忆起,那是最绚烂的过去。今天,天南海北,喊一声太行,令我们思绪飞扬,又有谁不把五十年的记忆拉长。
      当我们像平等的对待四季那样,以怀有感恩的心情忆当年,最难忘,十几岁的我们想家的时候,你给我的一个肩膀,相互依靠、鼓励、团结,是我们当年共同奋进的力量。
      人们对待秋天,亘古不变的是对秋收的赞美,正如李贽《焚书•又焦弱侯》中所说:“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文学家,音乐家把秋描写成诗,或者是交响乐。今天有谁能够想得到,我们面前那宽敞明亮的厂房,精密的数控设备,更有那经过专业化培训、献身于国防建设的现代青年,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程参与者和创造者。秋天,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沉甸甸的谷穗;那一棵棵被染红了的枫树,无一不在描绘着今日江淮自主研制科技,中国制造丰收的喜悦。

秦红

就这 样突然间离开了我们,甚至都来不及见上最后一面更让我们悲痛的是,此刻,我们正在欢欣鼓舞地准备着举行庆祝活动,等候着他的到来,等候着他的伴奏,等候着他给我们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期盼着,等候着,等来的却是令人心碎的噩耗……随即,六位江淮徒工友,一道驾车匆匆赶往太原,送他最后一程。
     建华君为人坦荡,人品端正,多才多艺,尤其在音乐方面见长。他的离去,不仅是他家庭的巨大损失,也是社会的损失,更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兄弟。
     五十年前,16岁的他与我们一同进入晋城江淮厂,开始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他学的是有色金属熔化,随后外出邯郸、长治学习培训。回厂后,由于爱好音乐,他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潜心学拉手风琴,并很快成为行家里手。后来还担任了厂文艺宣传队的队长。不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文艺宣传队的演出,他都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地完成,受到领导、同事的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组建了温馨的小家庭。
   为了照顾双方家庭的困难,85年他们夫妻双双调回了

怀念战友

张晋龙白友良李进骞

太原。虽然相隔两地,我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也依然继续谱写着青春的乐章……在太原组建了业余演唱团,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大型活动场所组织演出,并享有一定的声誉。退休后仍然活跃着太原各大公园,用悠扬的琴声,活跃省城人民的文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欢乐。
    今年七月中旬,为了我们江淮徒工入厂五十年的纪念活动,他专程从太原赶到晋城,对我们准备在庆祝活动中预演的小合唱进行了艺术指导并亲自担任伴奏,壮大了我们的声势,提振了我们搞好联欢活动的信心和勇气,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正当我们满怀信心,积极组织,紧锣密鼓进行排练的当口,你,却先我们一步,走了。让我们情何以堪?
噩耗传来心肝碎,千里思君梦难回。
高山流水丝弦断,建华才品谁可追?
……回首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不禁泪洒衣襟,彻夜难眠。点点滴滴是那般清晰、那般真切,仿佛就在昨天……建华,我们的好兄弟,你就这样忍心的走了,甚至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
    不,不是的,你不仅留下了你的音容笑貌,也留给了我们一份深切的念想,更留下了一行行永远流淌的、跳动的音符。
    你留下了很多,很多,多到让我们余生都难以忘怀。
    一路走好,我们的好兄弟!           2021年11月29日

 “董建华走了”。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瞬间让我们肝肠寸断,不知所以。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怎么也不敢相信,那样一 个才华横溢的、充满激情的 兄弟

     岁月如梭,往事化为追忆。仔细算来我离开后峪已经有近47个年头了,时间过得真快呀,当初的小伙已变成如今的老翁。
     2021年6月收到“徒工连50年联谊活动筹备组”的邀请后,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恨不能生双翅立即飞回那青春的热血曾经挥洒过的地方——我的江淮。
10月15号,列车在飞驰,往事,在脑海中一幕幕闪现,记忆中的同事、好友好似银幕一样一篇篇、一幕幕闪映在脑海中。
     “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不忘怀......”也许这段歌词最能表达我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三线,董建华的手风琴声、我的笛子声、秦红的口琴声打破了贫瘠山沟的寂寞。那个时候,我与很多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曾经和朝夕相处的张焕庭经常是彻夜长谈,他给我讲了许多梦中的首都北京,还有他们插队的趣事;曾经我和秦红的口琴合奏“北京的金山上”;当我学习理发的时候,我的手发抖,高茂强鼓励我:“剃好剃坏没有关系,反正没有媳妇看”;感恩我们车间的知识分子,朱永祥师傅交给我电工知识和技术,后来,我还真的成了一名合格的

江淮!我永远的记忆

郑佩哲

电业技术工;特别让我羡慕的是,我能读到董瑜的日记,他孜孜以求、好学的精神和远大理想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我。
     当高铁稳稳地停靠,我来不及欣赏宏伟宽阔的晋城高铁站,就被几十年没有见到的老同事、老朋友围了上来。师傅是我对老工友们永远的尊称,有的还称呼外号和小名,看到他们都是那么亲切,有的我也想不起名字来了,有的仔细看看,加上最近一段老念叨这些人的名字,逐渐的回忆起以前的模样了,当年我们这些71左右年进厂的姑娘、小伙子们,如今头上也增加了许多的白发,脸上出现了深深的“沟壑”。但也有的老工友们容貌不减当年,风采依旧,总之,不管见到谁都激动,见到谁都亲切。这个时候,也许当下最能表达激动心情的,就是那激动得热泪盈眶中紧紧的拥抱了。
     50年久别后重逢的喜悦,在“江淮徒工老友五十年再相会”和“昔日同结三线情,今朝共聚江淮心”的横幅下,北京、晋城、太原三路大军会师的热烈场面,在摄影师的镜头里留下了永久的、珍贵的纪念。
     最后,我还要感恩此次筹备组和所有朋友们辛勤的付出和劳动,感谢江淮所有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

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50年回眸与总结      李进骞

     六十年前,在襄垣西北,沁县、武乡交界之地,紧邻八路军办事处所在,有一个少年,沐浴着党的光辉,践行着八路军的精神,在成长。
     他从小随父母务农,9岁那年懵懵懂懂,父亲离世。11岁时母亲突然半身不遂,生活的重担与他不期而遇。三年后,母亲病情加重离世。此后,在大姐的努力下,按照相关政策,他来到了长治市,办理了城镇户口,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生活。
     1971年底,他初中毕业,恰逢国营江淮机械厂招工,他被录用,成为工厂徒工连的一名工友,后被派往淮海厂代培,1974年4月回厂。那次离别刻在脑海,在火车站,与大姐挥手告别,带着嘤嘤嘱托、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兴奋而惆怅,满足而期待。
     还记得,当他第一次到厂,面前一座三层大楼,气派而空旷。这是宿舍,急切的期盼化作了平静和踏实。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的层层升高的平房,那是生活区,简陋而清冷。眼前,偶尔出

现的零零星星的行人,整个厂区显得平静而温馨。
     “就是这里了”,心性成熟的青年在心中默默给自己鼓劲。自此,懵懂少年正式踏上了人生征程,真正的人生大幕徐徐拉开。车工是单调的,却有着特别的细腻,就如同生活的日常,琐琐碎碎,却自带乐趣。因为工作扎实、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因为业绩突出,且为人谦和,逐步走上了生产车间班组长岗位;因为年轻有为,自然受到姑娘的青睐……另一半出现了,青年挺拔俊朗、姑娘婀娜娇艳,厂区增添了一对让人羡慕的爱情伴侣。
     接下来,他们怀着对幸福的憧憬,组建了家庭。那时,厂区生活区对职工的生活无不关心,夏天派车拉西瓜拉菜,下班后排队买菜,西瓜一买就是一麻袋,冬天一到,组织车队到河南拉白菜,每户储存几百斤,足够一冬天吃用。在那个贫瘠却热火朝天的时代里,这个小家,随着两个千金的先后降临,一家人的生活热烈而有滋有味

虽然有些艰苦,却很幸福。
     军品生产重中之重,车工组的设备在整个厂区独一无二,捷克的五米车床,沈阳的落地车床,众多大型设备,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干净。除完成厂里的军品任务,还要承担起厂里的民品任务,水东高炉建设,东关的刹车片厂的任务,矿务局的煤矿设备。十五年的潜心坚守,心性为人越加成稳;十五年的默默钻研,技能技术更趋高端;十五年的砥砺前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十五年的无悔担当,青春在奉献中闪光……人,还是那么人,踏实、勤奋,偶尔也会发发脾气;工作还是那个工作,只是身后多了一群徒弟,那是潜心培养的、已能独立担当的一群技术骨干。他1983年被组织列入重点培养对象,两年后正式加入党组织,带领着24人的生产小组,成为承担军品和民用产品的主要生产骨干。记得在84年由于任务紧张,他带领了两个徒弟七上七下12个小时连轴转,连续上班达半个月之久,为厂里和车间完成任务起到了表率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虽然说在江淮厂里,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生产工
   

人,但对他来说,为厂里做一些贡献,是他的光荣和责任。1985年由于军品任务繁忙,厂里号召支援一线车间装药任务,他主动报名到厂里最艰苦、最危险、对身体损害最大的装药车间帮助生产三个月,受到厂里和车间领导的一致好评,被评为模范党员称号,他将永远铭记在心。
     1989年,机缘巧合之下,举家迁到了晋城城区。已近中年的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特长,调进了市国营企业汽车配件厂。在厂里由于技术高超,工作能力强,第二年被认命为金工二车间主任兼书记。同时代表晋城市企业参加全省技术实践比赛,被评为车工技师。第四年担任设备科科长兼供应科副科长。
      常言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正是因为他的爱人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大力支持,才能有今日的成绩,为了他的事业,为了家庭,她勤劳勤俭,任劳任怨,她相夫教子,加之两个女儿的刻苦学习,大女儿考进晋城一中,高考考入郑州读大学,二女儿考入天津

音乐学院,一家人平和而温馨。
     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平平淡淡地持续下去,不想,命运再次拐了个弯。2003年市国营企业改制,鉴于当时的情况,提出申请出来自办企业,成为了个体工商户。开始借鉴厂里的产品,既生产,也销售,平稳起步。由于汽车行业不景气,后转为煤矿设备生产和相应零部件销售,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自办企业解决了四五十个人的上岗和就业,不断地为国家上缴税利,默默地为社会贡献着他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首,三十年的脚踏实地,忘不了的是生活的滴滴滴滴;三十年的人生历练,忘不了的是同伴们的荣辱与共;三十年风雨历程,忘不了的是血脉根基和党的恩情。
     而今,儿孙满堂,生活平静而安逸,国家繁荣昌盛。江淮机械厂曾经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始终激励着他,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71徒工连李进骞
                                     2021年7月26日

     岁月峥嵘50年,今朝聚首情意绵。你们及会务组的全体工友为此次相聚精心策划、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站前有你们接送的身影,宾馆有你们贴心的照顾。从饮食起居到美味佳肴;从故地重游到参观新厂;从XX不慎摔倒,舌头出血,会务组紧急送到市医院,从担心到平安无事,从布置会场,爬高上低,到反复排练节目,个个争先恐后,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从饱览盛影到开心联欢,处处体现着你们的周到和付出。使得远从太原到晋这次非同寻常的旅行,我们终生难忘。虽然说都是为了那段激情的岁月,为了国防三线的军工情结,连改兰老公当天手术的情况下,安排好亲戚关照,自己来到了聚会现场和大家见面,还有段淑平、项桂春忍着腿疼参加了聚会,还有李玉连和不是徒工连的同事,都参加了聚会。王变珍虽没有参加聚会,亲自来到住所,看望了大家,北京的秦大师,阳城的原江更不用说了,举不胜举。
     在人生这段漫漫长征路上,有些东西、有些

《让江淮情永远延续》
            薛铁锁

事或许会一直被我们藏在心底。它或许是一个瞬间,或许是一段场景,或许是一件事……每当想起这件事,总觉得那时的时间一定是静止的,那场景、那件事,将是永远的记忆。
     今年是我们徒工连进江淮厂50周年,这50年,是晋城人民艰苦奋斗的50年,是晋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50年,这些年晋城的变化,
你都记得吗?
那些老城如今已变了模样。
七十年代的白马寺山,
现在满目葱茏的白马寺山森林公园。七十年代的晋城火车站(孟匠,回军)
如今充满现代气息的晋城东站。七十年代的水东、水北已面目全非,已变成了丹河龙门湿地公园和丹河新区。
百货大楼处已变为今日移动大楼充满现代气息的晋城。七十年代的人民电影院,
如今的银都购物中心。

七十年代的西巷,如今的圣亚购物中心,七十年代人民广场的毛主席塑像、黄华街……等,您还记得吗?照片中的这些人您还有印象吗?50年聚会是人生的盛宴:
我们回忆风霜雨雪的岁月,桩桩往事如流水,
件件经历似云烟,
日月如梭,
年轮碾碎了许多尘封,
可那宝贵的江淮情,
却还是那么崭新。
常言道,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我们是有缘一族,
相遇是天意。
当年同窗共奋斗,
结下了终身难忘的江淮情,
我们小鸟儿的歌声,
印刻着我们青春的足迹。
50年聚会我们彼此祝福,

朋友们真挚交心,
互相鼓励!
从此多了问候,又增加了友谊。
忆想当年,感慨颇多,
我们有时分别东西南北,
江淮之情,
最率真,最平凡、
最浪漫,最动人。
如今想来,
无不让人倍感情趣。感谢我们的相遇,
此次聚会相当成功,感谢组委会精心准备,去时列队欢迎,走时相互拥抱,难舍难分,让场面备受感动。
愿朋友们一切顺心美好;
亲爱的朋友们,
愿我们珍惜彼此的情缘,
一直到老!
也许我们之间

相距远平常联系的少,
知心话没有说透;也许我们在某件事上,
没有同步,
我们有五十年的江淮情,
江淮情最纯洁最难忘,
相聚时我们是一团火,
激情燃烧,晚霞灿烂!
团聚!团聚!
让江淮情永远延续!

《追寻青春足迹》
昔日江淮徒工连,
转眼己经五十年。
当年青春献三线,
今朝重返沟里边。
如烟往事历在目,
初心未改鬓毛斑。
工友均已逾花甲,
今日幸会喜空前。 
      ........董瑜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风清云淡,难得的十月好天气。我们迎来了江准(71)徒工连暨七十年代青工老工友50年大聚会的好日子。来自北京,太原,长治及晋城当年的老工友们欢聚一堂,共叙往事,欢歌笑语,此起彼落。
               念奴娇 聚会即兴
                     远程
金秋十月,耀太行,看满山枫叶红。
喜迎佳宾,返江淮,新朋老友重聚。
梦回当年,青春年华,投身建三线。
三晋儿女,谋宏图徒工连。
五十载转瞬逝,风华已不在,两鬓斑白,而今故里重相聚,老眼昏花,错认赵钱孙李。祈福共祝,国昌民顺安康。
                                                 幺原成

《军工情》
五十载寒来暑往,
青春韶华献江淮,
年逾花甲古稀常怀旧; 半世纪岁月峥嵘,
军工情结始于心,
人在东西南北喜相逢。
             …… 董瑜

五十年前来江淮
忆起当年乐开怀
为了强军报祖国
我们四面八方来
来到山沟献青春
一晃已过五十年
再次相聚在江淮
如今都已成老翁
美好的回忆记心间
如果人生有来世
让我们还相聚
共创美好的未来

     在山西晋城东部的太行山脉里,有一条神密的山沟被称之为后峪沟,文革期间,那里面建了一个三线兵工厂,当时叫江淮化工厂,因对外保密,通讯地址为晋城县四号信箱。
    一九七一年底,我们这些有志向的青年为报效祖国来到了这个神密的山沟。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工厂实行军管,便把我们这些招来的徒工按部队连的编制进行管理,称之为江淮厂徒工连。
    经过几个月的劳动训练,七二年春天,一同来的二百来号人大部分被送往外地代培,剩余部分便分配到了各个岗位。我被分配到了汽车队学开车,当时一起分到车队还有何子元、高茂强、安德启、薛铁锁、曲建喜、赵建义、吕春光、刘世华、段京山、樊晋顺,我们十人工种不同,有开车有修车。在学徒的几年里为我人生的旅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我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半年便考上驾照,先开解放卡车,后开北京吉普,在厂办为领导及机关科室服务多年,在1991年被工厂任命为运输处(改制后科变为处)处长,从此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成为单位成立以来任职时间

扎根三线 奉献江淮
     五十年的回亿

赵存土

再聚首  

赵存土

最长的主要领导。
任职之初,正值国家实行战略调整,工厂的军工任务锐减,几乎处于无米下锅的状态,主要为军品生产服务的运输处也就无活可干了,为了解决生存困难,在满足工厂需要的前提下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我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关系和渠道,到处招揽运输业务,增加经济收入;既保证了工厂的生产需要,又提高了职工的工资待遇,帮助工厂度过了困难时期。
     在抓好经营管理的同时,做为处党支部书记,我还把关心职工生活放在第一位,老工友段京山常年有病,不能坚持上班,我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予以关心照顾,让这个不幸的家庭感受到了工厂大家庭的温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步进入了百姓家庭,厂里干部职工学车考驾照,购车上牌照的人越来越多,但凡有人找来,我都会尽力帮忙,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在运输处长这个岗位上

我一干就是近二十年,2014年光荣退休,光荣的结束了自已的职业生涯。工作四十多年,我几乎没有脱离汽车运输这个行当,这恐怕在徒工连工友里也是为数不多的,我为此感到自豪与骄傲。
     三年前,我和董瑜参加了大学生入厂五十年聚会,便产生了徒工连老工友聚会的想法,今年春节过后,便与北京、太原及留在本地的七名老工友成立组委会,开始了聚会的各项筹备工作。
     十月中旬,老工友们盼望已久的“五十年再相会”终于实现了,几十年不见徒工老友们相聚在我们青春的三线老厂后峪沟,大家倍感亲切,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人新面孔都老了,如果不是这次聚会走在大街上许多老战友都认不出来,送别老工友时,个个难舍难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心愿:期待着“再过二十年,我们再相会”。

     五十年前一群稚嫩的少男靓女,来到了如今被称之为“太行明珠”的晋城,我们钻进了一个藏在太行山深处的后峪沟、步入了不是军营的军营“江准徒工连”,成为了一名三线军工人。
   五十年岁月沧桑,五十年风雨兼程,我们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回忆,我们在这里成长,学会了如何做人,刚进厂正值寒冬腊月,我们即在老一代江淮人的一带领下参加了我厂的基础通设,我们发扬了新一代江淮人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克服了刚离开家门走向社会的种种不适应,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厂里交赋的各项光荣任务(如数九寒天挖水管道沟)我们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不曾忘记同住过抬头能看到天上星星的窑洞,不曾忘记吃玉米面窝头的生活常态和喝小米稠饭的窘迫日子。不曾忘记有人为了能多吃粮食而放弃科室工作而下放车间。我们在这里同甘共苦,结下了永久的江淮情结。

军 工 情

江淮徒工连五十年再聚首有感

白晓华

     五十年风华岁月弹指一挥间。2021.10.15-10.17日,经过团聚组委会近一年来的辛勤筹备,成功举办了“江淮徒工老友五十年再相会”活动,来自北京、太原、晋城的三路徒工大军,再次来到后峪沟,追寻当年的青春足迹,并参观了新厂区,历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巨大变化,大家欢聚一堂.抚今追昔,举杯同庆,放歌舒怀,一面“江淮徒工连”的旗帜,成为我们一生不懈的追求,功成不必我在,功成必定有我。军工人的“江淮精神”永存,无论是留在厂里的,还是走岀去的,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扬这种精神,激励我在公安安全隐蔽战线上做出了贡献,曾多次立功受奖,为咱江淮人增了光添了彩。
  青山在,人未老,工友情正浓;岁月增,水长流,情怀依旧深。难忘今日,难忘后峪沟,难忘我们的江淮厂,让我们带着友谊,带着祝福,继续我们今后的江淮情,我们永远是江淮人!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也是我们江淮徒工进厂50周年,无意的巧合意义非凡。 
     10月15日至10月17日,看到徒工老友欢聚在晋城老厂区的场景,让我思绪万千,心潮起浮、浮想联翩。也为自己没能亲临聚会现场而深感遗憾。肆虐两年的新冠疫情是阻止我们相聚的伴脚石,去年七月因“新发地”疫情漫延,社区被封控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为保社区一方平安、响应北京市政府“非必要不出境,非必需不出京”的号召,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去山西相聚的念头。
     江淮厂是我人生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近20年,20年我结交了许多朋友、同事,学会了许多技能更多的是学到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江准也是我政治生命的摇篮,入团、入党 在这里我不断的成长进步……
     从播音员做起,到播报编辑、宣传干事 ,为我后来回京从事宣体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看到老友走

看江淮徒工老友50年再相聚短片有感

张玉萍 2021.11.30

进老区回忆过往参观新厂区看到了江淮船舶重工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我曾是江淮厂的一员而骄傲和自豪。
     在这里我要感谢活动组委会成员们的辛勤付出,从活动的策划、组织,安排各个环节全部做到细致入微天衣无缝,感谢会务组的朋友们还把活动过程制成短片让我们永久珍藏、真心的感谢你们,我的老工友、老朋友们!江淮友谊永存!

徒工连的一天

白有良

佛晓
半梦半睡之间,砰、砰、砰,由远至近的敲门声,徒工连的小弟兄们到点起床了。张师傅几点就要叫起床,知道这几天小伙子们参加劳动都挺累的,还是这个点,只是今天阴着天,飘着小雪,感觉天黑,其实快七点了。伸伸懒腰起床后,个个精气神充足,洗漱完陆续下山往食堂奔去。
咻~滋啦,有哥几个直接滑冰下到山下,有的踉跄几步也能站稳。“小弟兄们都慢点,路滑别摔一下!”随着这声音,大伙看见一道挺拔的身影,刀削一样的脸,穿着一件灰色大氅,让人不禁侧目,这种魅力不是冯指还能是谁。
“阿哥阿妹情意长...”这时二区上方有歌声传了过来,“胖子,这是谁唱的?”一身黑色制服叫丽达的太原小伙问道,嘿,十个音符错了两个,连G调都降成了F。“嘿,小伙子这类歌以后别唱了!”剑眉星目,气质不凡的冯指导员斥责道,不然真是手榴弹捣蒜------危险了!
叮叮,饭盒的敲击声从食堂里传出,“丫的!嘛回

事儿,火塌你了!”一帮小伙子们的埋怨声,“什么故事,7点多了还不开饭!”灰暗的食堂内大部分人还是排队等候。“哎呀,这几个不要碧莲的又来插队了!”闻声侧面看到,只见留着碎刘海儿天津小青年说到,“对不起!我就是个插队青年!”只不过那男子一双眼睛长得略微狭小,多少显得有些猥琐。
因为疙瘩、米汤、咸菜、老三样大家彼此也没有过多的争议。今天上午8点半,徒工连到澡堂开会,听到二排长雷午生的喊话,众人一片惊喜,“哇,上午不用卸车了!”
原来都挺讨厌开会的,只是连着几天卸车,体力消耗较大,开会反而是调息的好念想,每个人都好像心神愉悦。
会议室内叽叽喳喳,有说有笑之时,“我草!来的都挺早呀!”这时一小子穿的跟村干部似的,扯着公鸭嗓进门说道。“哎,这人好像黑土巷的小地主!”有女子议论道,姑娘们美眸闪过一丝异色。
这时又有一波人走进了会场,为首的是一个美俊的男子,梳着背头跟牛舔了似的,锃光瓦亮、一丝不苟。

“这丫的叫电摆!”有人说道,的确这般气质的美男子让大多异性都有片刻失神,让那些壁垒般的少女矜持碎的拼不完整。
“王美女,过来座!这给你专门留了个座儿。”长相猥琐的男子翘着二郎腿说到,这时不说闭月羞花,倒也亭亭玉立的美女边走边说道,“我坐过去,唯物主义还能不能信了?!”随即就和万柏林老乡坐到了一起,看的众人的眼神里充满了羡慕和嫉妒。这叫四毛的男子兀自低语,这人懂事的让人腹踊,心中感动的不能自己。
今天徒工连开会主要内容学习语录,传达文件总结,前段时间挖沟、埋管和卸车的工作进度。和往常开会不同的是,今天是由冯指主持。“下面一项,大家鼓掌欢迎王副总代表讲话。”大家目光聚焦到坐在中间黄色军装、大头皮鞋、一个国字脸,眼神犀利,极具视觉冲击力,透着不可侵犯的威严。
“世界是你们的,你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王代表口若悬河的讲了好一阵子,“然而徒工连有个别人思想观念不正确!”突然王代表声如冰冷,音似冻雪的说道,“从今以后穿戴要向社会主义,要唱共产主

义的歌,你们年轻人可塑性强,不要徒增事端,把自己往灰色地带推,这些以后由周连长和冯指导员做好领导指引工作!”在热烈的掌声中近三个小时的徒工连大会结束。
大家熙攘着从会场走了出来,早上疙瘩米汤到这时已经饥肠辘辘了,去往食堂的路上还计算粗细合理搭配,至于开会内容早已是左耳进右耳出,恰似童心未泯。
“灸仔,今天后峪有庙会去逛逛吧?”身后有浓重的京腔声音传来,“这是一排长吧?”有人议论道,随即看到一挺拔的身影走了过来,只见意气风发不太严肃的表情看上去极好相处,唯独头顶上略稀疏的头发破坏了人的统一性,影响了直观。
食堂传来了炒小米饭的香气,大部分人都等候早点能打上一份香味可口的炒饭,在里面看打乒乓球和下象棋。
“雪枝,等等我啊~”在三五成群不少人往后峪方向走去时,一个声音引起了侧目,只见身段高挑,妖艳着装像民国时期的阔太太,转过身说道,“玉霞你俩快点吧!到村里看一眼,寄封信,逛会儿商店,还

不误打饭呢!”
“捺圪栏的放开!找削砍呢这家伙!”商店门口一阵躁动,哥几个打雪仗误击到村里人起了冲突,只见猴屁股脸似的中年人抓着肖福顺的衣领,“不是故意的,放开吧你!”郝金文说道。“不是故意的还能打在脸上?!”中年人道。“雪块又不是石块,”曲建喜道。
“怎么回事?”一个身穿灰色大氅,玉树临风,国字脸,器宇轩昂,一双鹰眼炯炯有神,有着碾压一切的霸气令人不可直视,不是他还能是谁,早已使人仰慕的看着,大步走来的保卫厂区的扛把子,“蒋队长!”哥几个兴奋地大声喊到。
“放开他!”“蒋队,有人叫村长了,他是村长老丈人的姑姑的闺女的表弟媳妇的小孩,你看村长来啦!”一个摇摇晃晃扭动着一副公狗腰走了过来。“几个菜喝成这样?!让你的人放开我徒工连的兵,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你在厂里没少得好处,不要吃干抹净不认了!”
“哎呀!队长误会。赶快快给我爬回去!”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往回返的路上大家雀跃兴奋,一脸难

忘的感觉,情不自禁的把目光投注在队长身上。“哇!今天下午好舒服!”吃过午饭回到冬暖夏凉的窑洞宿舍,各自都非常开心,今天没有体力活带来的安逸,感到轻爽,写家信的、下象棋、打扑克的,人人都特别轻松。
今天下午太阳高照和煦的阳光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一个个精致如常的女工们则是忙碌着那种女人家独有的勤洗念头。一下午水龙头似乎都没有喘息。也许是触景旁通或者小心思萌动,男士们拿着该洗不该洗的纷纷涌向自来水旁。“美女们手真巧,给哥们洗两件吧?”听到自然的是一片笑声,随口玩笑让人忍不住的亲切。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到了晚饭时候,今天都很清闲的缘故,大部分人都没再去食堂,打开买来的面包、饼干、太谷饼就热水,可比疙瘩要吃的津津有味。
是夜
寒冷的北风呼呼刮着,冷的着实让人刺骨。听三宝说傍黑就能看到狼在山坳转悠,大家都很忌惮,早

早准备洗漱歇息。
西头爱民和根喜洗完脚后,冲洗地面,虽然看似冲洗的比脸还干净,整个屋都弥漫一股脚臭的味道。
方才看出那是云,那是山来。虽然云是白的,山也是白的,云有亮光,山也有亮光。东头席广东朗朗上口着一段文学作品。听到小尤的笛子声,还能听到悠扬的口琴声,颇有激昂兴致。
接住昨天的故事开讲吧,在平静得令人乏味时,有人建议到,“哦抽根烟,洗漱完躺被窝听吧。”郭孝晋说完,颇有在高处指点江山的风范。
“一双绣着花的白鞋......”
都在静静的听......鼾声响起。
为参加江淮厂徒工连五十年聚会庆典
2012年七月慈海笔
2021年11月15日 颐翠路首家工作室整理

太行军工薪火传

董 瑜

长治红星(惠丰)厂培训记事

1972年的4月中旬,在进行了几个月的劳动锻练后,江淮厂徒工连的大多数工友开始了学

徒生涯的第二阶段~外出学习培训(因本厂二期工程正在进行,厂里暂不具备学徒条件),共有一百多人被工厂分别派往山西长治的304厂、342厂和河北邯郸的368厂,成为这些兵工老厂的代培徒工。
     我们四十三名工友被派到了位于长治南郊北董的国营304厂,(惠丰机械厂,文革期间曾改名为红星机械厂)做为抗战时期八路军最老的兵工厂之一,惠丰所包建的新厂以及培训的技工遍布全国各地。由于当时工厂实行军事管制,厂里的最高领导是军代表用政委(某部师政委),厂属各单位均以营、连、排建制组成,我所去的单位为红星机械厂一营一连一排(即机动科大修工段钳工组)工种为大修钳工,同组的还有太原徒工孙建伟、梁培智和王建华同到一营(机动科)的北京知青谷顺发和淮海子弟董

安书及本厂子弟徐玉春,他们在铸造工段学习模型木工;还有分到电修工段的李雅梅等六位女工友
     红星(惠丰)机械厂隶属于国家第五机械工业部,是国家常规兵器工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全厂共有职工近万人,再加上家属约好几万人,生活区里学校、医院、体音场。俱乐部样样俱全,光职工食堂就有五六个,每天上下班时间,几条通往厂区的道路上,骑自行车的人犹如长龙般一眼望不到头场面蔚为壮观 。
     刚到惠丰,由于没有合适的宿舍,我们便被临时安排到体育场对面家属四院里两间大库房,分住了

这四十多名青年男女,睡的都是大通铺:后来,工厂在紧邻焦家庄的地方专门为代培工修了一栋宿舍楼,解决了新僵、河北涉县、广西柳州和晋城374厂、沁水4402厂的几百名代培工的住宿问题。 
     在四院居住期间,曾发生了一件令人惊诧的意外事件,留在厂里的太原徒工刘慧青,从晋城到长治来找老乡李建二玩耍,用了北京知青张焕庭洗衣时放在床铺上的临时入厂证进厂去吃夜班饭,被人发现冒用后,代培队领导李世忠等人对此事进行了的严肃处理:将李张二人取消代培资格.送回厂到一连(火工车间)工作;后来回想此事,如果张焕庭当时推说不知道,或许也就不会受到如此处分:假如他当年没去一车间工作,不受十余年职业因素而损伤身体,焕庭老哥也许不会因病而过早离世。然而,人世间真不会有那么多的也许…….

     说到入厂证,还有件糗事让我铭记终生,当年的红星厂区各大门口,全是军人持抢站岗,上班高风时人们进厂门大多都是用手将上衣口袋里的证件掏出半个。便蹬车入厂,有天早晨上班进中心厂门,我步行上班也照此操作.门口站岗的小个士兵(比步枪高不了多少)便让我停下,站到厂门口(可能足因为大家出示证件都不规范便把我这个半大小子捉出来示众吧)由于我当了典型,后面来的人见状便纷纷认真

规范地持证入厂了。
     住进了城市就免不了去逛街,周日一到,时常与老谷结伴而行去市里转转,有时为了省一毛钱的公交车票,背着洗的发白的军用挎包,徒步行走十里路到十字街和英雄商场,隆冬时节在西街口喝一碗回民热气腾腾的羊杂汤,也是一种很不错的享受…
     虽然近五十年过去了但当年宿舍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住在上铺的孙建伟时常单手打拍子,深情地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的中国少先队歌,勾起我们对儿时的美好记忆;下铺的钱荣生则一本正经地吟诵元代马致远的古诗:“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人感受到古诗词带来的悠然意境;住在我下铺的老谷则十分讲究仪表风度,每天都要照镜子梳好头发才出门。
     记得有一天早晨醒来,一摸鼻子满手油黑,原来是住在下辅的舍友梁培智在宿舍熄灯后,怕影响大家休息,便点了大半夜的煤油灯看书写东西,导致住在上铺的人遭了殃。
     还有一件让整个代培工大楼住户身受其害的事,至今仍记忆犹新。由于卫生条件不好,当年住大通

铺后搬家时将臭虫也带到了新宿舍楼,由于臭虫繁殖迅速,很短时间便传遍全楼。为了抵御臭虫叮咬孙建伟晚上睡觉被迫穿上了满是油污的工作服,并扎好领口袖口和裤腿。情况果然好了许多,后来由于臭虫到处泛滥,楼里所有的人都不堪其扰、夜不能寐,因此,惠丰卫生科组织医院相关人员背上喷雾器到各宿舍喷酒药液杀灭臭虫,药水倾到之处臭虫成群结队从墙壁和床板的缝隙里四处乱蹿,纷纷死亡,此情此景,想起来身上依然起鸡皮疙跶。
     由于当时尚处于文革后期,几百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住在一起,语言与习惯均有不同,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记得有天午饭后在返回到代培楼大门口时,同为燕赵乡亲的河北涉县代培工与我厂的河北保定老海宋庆山因产生口角而打起了群架,老宋身强力壮,虽然也练过学脚,但双拳难敌四手,驾不住涉县徒工人多势众而处于劣势,危急时刻,我厂身体瘦弱的沁水土八路贾广喜见义勇为挺身而出,用身体护住老宋,挥手高声大喊:“我是共产党员,你们不能打他”,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场面,此情此景便深深留在我的脑海里。
     我所到的大修钳工组共有三十多人,负责全厂机

械设备的大修理任务,以五八年参加工作的师傅为主体,俩位组长都是湖南人,均是五十年代中期从湖南来到山西,我的师傅张保云,长治县人,二师傅邱海生,陵川平城人。师兄刘卫国,平顺人,因设备大修属集体操作三四个人为一小组,六七个小组,合成一个大组,其中年轻人占了一多半,组里有位德高望重的武师傅,(划线钳工、王建华的师傅)是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军工,武乡人,我做为半个武乡人(我母亲是武乡人,战争年代曾在武乡柳沟兵工厂工作过)因而与武师傅在一起便信感亲切,时常会去他家玩耍。
     当时的大组长叫彭鹤义,湖南人,是六十年代山西矿院毕业的调干生(与晋煤的造反派头头董乾太是同学)非常清明强干,因为我是晋煤子弟,(父亲又在矿务局政治部工作,与董乾太同姓而又相识)便很快与我热络起来,周日,徒弟们便结伴帮彭师傅打煤糕:几位年龄大一点的师兄见我身材瘦小,便不让我动手,殊不知我13岁时便开始驾平车拉煤,14岁就进城当了小工,在晋城体育场搬砖和泥修建围墙,虽然看着身板单薄,干起活来还真有点力气,让他们不敢小视。

     因我参加工作前在晋城矿务局工读技校读书,学过点机械制图知识,所以有一天趁师傅不在时便将普通车床的比较简单的溜板箱装了起来,待师傅从外面回来,看到装好的溜板箱面露喜色,便过来试拨手柄,发现拨不到位,(原因是我忘装手柄上的轴套)便哼了一声,拂袖离去…….此情此景,让我终生难忘,从此“工作不能粗心大意的信条便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
     当时工厂大修任务繁重,曾经连续四五个星期加班不休息,连理发洗澡时间也没有,长治晋城虽然间隔不远,竟然有近一年时间顾不上回家,其间父亲到地区专署开会,见我蓬头垢面的样子。很是心疼,临别时告诉我以后工作无论多忙也要注意休息,注重仪表,保持年轻人应有的精神面貌。
     因为惠丰厂技术力量雄厚,经常支援周边小厂。记得73年初夏,应长北海军航校飞机场机修车间邀请,师傅三人便前去支援大修一台普通车床,其间我还去看过他们一次,中午品尝了空军机场的丰盛的饭菜。说到这里还有一件趣事,任务完成后,部队领导为了表示感谢,临别时送了师傅一个航空胶卷,师傅知道我即将回厂,便计划等我走时照相留

做纪念,殊不知他竟然出于好奇,将胶卷拉出看看而曝光,因而当时在组里被传为笑话。
     时隔十余年后,我在省城党校脱产学习期间放假时,得到厂里七车间职工捎来的口信,说师傅的儿子患了精神病,我随即与惠丰厂团委取得联系,在其子所在车间团总支及工段团支书记二人的陪同下骑车前往长治县师傅家里探望,并对其子进行了耐心的教育疏导,让师傅一家很受感动 。
    在红星的一年多时间里,在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我还坚持利用工间空闲及业余时间,经常为班组出板报,为团支部及工段写通讯报道,在实践中学习提高。72年秋,组里又分来了广西代培工,一位姓邓的老三届知青指出我黑报上大字“极积”写反了,而成为自己的“一字之师”。七二年秋天写的一篇关于时间的短文被刊登在当时的晋东南报上,这更提高了自已坚持写作的兴趣 。
     73年春,为了迎接“五一”“五四”两个节日,工段团支部编排文艺节目,师兄刘卫国手把手教我与一位来自南国姑娘(广西代培工)合演小话剧,让我这个不善表演的人很是为难但记忆犹新。
     五四青年节当天,惠丰厂团委在俱乐部召开大

会,进行学需锋活动经验介绍,我做为优秀团小组代表在大会上介绍学习经验,受到了大家好评。
     七月中旬,代培期满准备回厂,临别之时,一营团总支书记霍兴尧与工段团支部书记刘玉珍专门与我合影留念,并赠送笔记本(留存至今),此后多年一直与霍保持联系,后来他担任惠丰厂党委组织部长,只可惜因病英年早逝,令人痛心。
     1973年“五四”前夕,我光荣加入中国共青团,入团介绍人为师兄刘卫国和同在一营代培的我厂代培工谷顺发,这一年我十八岁,一般来讲,人们把十八岁做为成人的开始,那么,红星厂则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在这里,受到了做为军工人的启蒙教育,形成了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并使我受益终生。
     73年七月中旬,我们结束了历时一年零三个月的代培,回到了山沟里的三线工厂,当时厂里有了很大变化,三层单身大楼已经建成,我们成了第一批住户。四车间(机动)的大工房也刚刚完工,我被分到维修钳工组,在工房里打扫了一周卫生后,便被抽调到落实政策办公室(专案组)工作;一同分到管理科室的还有财务科的五个工友,(王晓平、曹蓉、张雪

梅和王生明、赵惠明)但没想到的是赵惠明竟然不服从分配,宁可受惩罚去后沟烧锅炉也不愿当会计,军宣队管人事的领导再三做工作也无济干事,这恐怕也是那个年代的特有现像吧?说到这里,感触尤深的是当时良好的社会风气,我们离开基层到科室当干部,完全是组织安排,本人事先根本不知道,更没有什么靠关系走后门了。
     我之所以在回厂后便变动工作,一定与在红星厂代培期间的表现有关。做为一个具有44年职业生涯及二十年奉献三线的军工人,一个具有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它的真正起点就在长治红星厂,虽然在这里只有短短四百多天,且过去了四十多年还常常魂牵梦绕,久久不能忘怀……
     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入厂已五十年过去。当年我们正值锦瑟年华,如今都已年逾花甲或届古稀,同去惠丰的四十多人中,已有张焕庭、钱荣生、王生明、张维家、王建华五位老工友作古,全徒工连200余人中,已有20余名工友离世,时常想起,心中不免伤感:但联想起当年奋斗奉献过的三线工厂及今日兴旺发达的江淮,他们可以含笑于九泉了。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曾付出宝贵青春或终身的

江淮重工,太行军工的血脉与精神在一代代年轻人中发扬光大,企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国家军工行业的骨干企业,这也是我们此生莫大的荣光。

为了五十年的回眸

郝建平

    曾经的晋城老县城往东,是巍峨的太行山麓,其间有一条婉延内伸的山沟,我们叫它后峪沟。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我们作为江淮的青工,作为早年的军工,曾经在这里共同工作、学习、生活,挥洒青春,酸甜苦辣,一起成长,共同度过了那个难忘的峥嵘的岁月。
    当年的江淮青工是分着几批被招工入厂的,但最有标志性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71年底那一批,被称之为“徒工连”,如果从1971 年徒工连算起,整整过去了50个春秋了,当年的伙伴们商定在今年8月12号到14号在这里举行“50年再聚首”活动,共同庆祝我们走过的那些难忘的岁月。
    为了给这次聚会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5月12号,我们一行13人(董瑜、杨占山、赵存土、宋建平、丹宝玉、陈晋生、郝建平、李书田、靳凤英、李雅梅、张晋龙、李进骞、白有良等)到我们的老地方去走了一下,为的是取景、踩点……。
    下面是我们的摄影师朋友,席老师和林老师为我们留下的影像中的一部分,以飨老友,先睹为快。

这是当年我们住过窑洞平房,仿佛是一个转身,岁月便变成了风景

这张图里有当年的职工澡堂、冷库,有平台上的电视转播台,那里有着我们很多很多的青春的记忆...

这个图是生活一区和生活二区的局部鸟瞰,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了。

当年的后峪沟里的江淮人一定能够一眼认出这个地方,这是车队对面的那排房子,看似平房,其实利用了地势落差,还有个上层的二楼,门向北开,开门也是路。

这是当年的子弟学校。

找到了当年美女们住过的房子!但是,此刻我们的心情,正如古诗中的描述:当年今日此房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职工食堂

和两个当年我艳羡的佳人合个影吧,也算补了当年的缺憾!

宋建平、丹宝玉都是当年的车工,他们在车床面前照相,我也凑到了里面。

我来到了当年的工具车间磨工小组,我工作过的磨床已经不在了,地下堆着一堆零件,唉,我在这里合个影吧!

难得呀!我们还能在当年的车间里合个影,从左到右是杨占山、丹宝玉、靳凤英、李亚梅、我和李书田。

 靳凤英和李书田夫妇是在后峪沟里相识,相恋,成为白头偕老的幸福夫妻的。

 瞧!这对老夫妇在他们当年的洞房门口摆一个pose

 √这是我当年的宿舍,那时宋建平常来我宿舍,在宿舍门口,我们俩合个影吧!

 丹宝玉看到了车间里车床,这可是他最初的人生舞台,青春的时光,历历在目,他很有些激动!

在对面的郭背山上,遥看后峪沟,仍旧是风光无限!"江山依旧在,只是昔阳红“。一群当年的江淮少年和少女,抚今忆昔,感慨万千,50年了,历尽千帆,归来仍然是少年!

50年了!怎么仿佛还是昨天?
为了我们青春时的约定,为了50年的回眸,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同行了半个世纪后,就要来一次大聚首了!
让我们共同期待群英荟萃的8月12日!
预祝50年的聚首,圆满成功!

又记: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群英荟萃延后至10月15日。遗憾未能成行。

     在山西省晋城市的东面,有一条闻名于世的河叫“丹河”,之所以说它闻名于世,是因为这条河的名字,与一场古战争一一长平之战有关,那场战争的流血染红了整条河,后人就把这条河叫成丹河。那场令人惊悚的战争,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古战场留在了上游的高平,静静的丹河水却依然在逶迤地流着,河水经过水东村旁的“龙门”时,呈奔涌之势。

后峪沟深深几许

50

后峪沟深几许

郝建平

   从龙门往东行几余里,有一个小山村叫后峪村,后峪村建在一条山高壑深的大山沟沟口,这条沟被我们叫做后峪沟。 我们年轻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条沟里。
     我们的故事似乎与战争无关,但是却是为了防御现代战争,为了强军强国的梦想。年轻的我们,曾以一片丹心和满腔的青春热血谱写过自己的成长、奉献、友情和爱的篇章。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荒凉沉寂的后峪沟开始热闹了起来,从此,在共和国军工群中独占一席的江淮厂,神奇的传说从这里延伸开来……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称得上强大了。但是,我们工作在后峪沟的那个年代,我们的海军还很弱小,在中国南海,在钓鱼岛面对侵犯除了抗议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宣示主权,即使对付小国家,打西沙之战的时候,我们的海军战士面对南越的军舰连手榴弹都用上了。
    中国的海军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里,也有着我们平凡的足迹。
    江淮人常自喻为后峪沟人。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这条沟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我们的故事,也戏称谓为“后峪演义“。又因当年军品生产的神秘色彩,外面人看到每天川流不息的人流,和一批批遮

装外运的产品,不免好奇,这条沟里隐藏着多深的秘密?那条沟究竟沟深几许?而在此沟中贡献过青春和热血的人,在那个纯真的年代积淀下来的江淮情,随着岁月的远去,愈来愈觉得深厚和沉重。
    上世纪70年代的江淮厂,已初步形成规模。在福利区的正南面有一座松树山,松苍柏翠,气象万千,山顶上视野开阔,天高云淡,对生活和办公区域可以一览无余。年轻气盛的我们,经常会携友爬到顶上向四周眺望。俯瞰江淮,从底层的锅炉房,车队,俱乐部,单身楼,到学校,医院,篮球场、电话站,三个依山势而建的生活区,层次错落有序,蔚为壮观,其间,有我们当年亲自栽下的桐树、毛白杨等树木,这些都永远地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在梦里我曾几次次回来过这里。
    放眼东望,通往厂生产区内的大门赫然在目…

这是汽车队大门前的那条路,旧貌未变,甚感亲切。当年,这里是交通要道,不说是车水马龙,也是此沟里车流量最大的地方。

这是当年的职工医院。楼前的毛白杨又增添了四十多个年轮,依然挺拔耸立,郁郁葱葱。

这是通往生活二区的青石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让我们一起信步进入当年的厂门去看看吧。 我们有上下两个厂门,主厂门是下面那个,一进厂,先是右手侧的理化室、计量室、再往前是七、八车间合用的厂房,还有环绕在其周围的铆焊组、热处理组、电工组、锻工组等,如果从“新办公楼”前的上厂门进入厂区,可直达电镀车间——六车间,到了四车间的门前,上、下两条路合二为一,再往前,顺着婉转曲折的厂区大道,可以通到分布在沟两侧的各个车间,二车间、五车间、“老太太沟”……,直到沟里的后门岗,象一串珍珠一样,镶嵌着若干个车间,若干个建筑,那两侧耸立的山峰,长满了青草和灌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还有那午后的斜阳和月光下的夜色,这个美丽的地方,见证我们很多很多青春的故事和变迁的历程。
     后来,我们中的很多人走出了那个山沟,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再后来,江淮厂的生活办公区和主厂区搬到了城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们各自走过了不同的人生的经历。因为有梦,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发,但每每想起那里,就仿佛呈现着一幅幽静、神秘、恬淡和美丽的风情画卷。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我们飘渺的梦里,这画卷凝结成了我们化解不开

的乡愁。
     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的人生就是从这条沟里走过来的。
     2016年8月,顶着夏天的骄阳,我们太原的几个兄弟,有薛铁锁、王安乐、王丽达、曲建喜、郝金文和我,一起回了一趟沟里。我们怀近沟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激动心情,又一次踏上这片热土。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我们感到熟悉、亲切,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全国的房地产如同洪水猛兽一般吞噬了无数的原始生态,所幸,这里一切安好,清新,宁静,绿意盎然,仿佛花开的声音还飘落在流年的深处。 在生活区已经看不到当年的繁华和热闹,很多生活设施和宿舍,也都是人去楼空,二、三区已经不见人迹,然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 ,侧耳聆听,清风吹来,似乎是当年的帅哥靓女们的欢笑声。
     在领导和老友们的安排下,我们也参观了现在的生产区,厂里的环境比当年更美更整洁了,两侧青山上的植物比当年更高大更茂密,道路两旁挂满了果实的果树,走进厂房,机器已非当年之机器,工人已非当年之工人,交响乐一般的机器的轰鸣声,更悦耳,更有磁性了。我庆幸我们江淮厂的事

业,在经历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改革的阵痛以后,更加繁荣昌盛,蒸蒸日上,即使是保留在沟里的这些车间,每天还在静悄悄地为中国的海军注入着活力。
    不知从哪一年开始,我们这一群从沟里出来的人,对曾经经历过的后峪沟,充满了愈发浓郁的乡愁,于是,无论在天南地北,无论当年相处得是远近亲疏,只要有点条件,便要找个理由 ,见见面,聚一聚,不为别的,只想见一见老工友老朋友,在那个清纯的年龄里,在那个单纯的时代中,在那个清新的且与外面的世界有些隔离的环境里,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岁月,这结下的友情其真挚其浓厚其纯洁,仿佛是前世的债,这世的情!青春已远逝,记忆却更真切,当年华老去时,每次相见,一口老酒,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每每这时,眼睛里总充满了热泪,每每这时,总会把那时的清贫生活,那时有过的忧愁和委曲,以及人生曾有过的其他时段的艰辛和坎坷都渐渐地淡记了。
     有人这样说过,幸福人生的意义,就是和对的人一起看过了对的风景。
  沟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沟里的景色是美丽宜人的,在我们激动兴奋之余,

遐想感慨之余,我们更加怀念当年和兄弟姐妹们共处于这个美丽的山沟里的那段青涩的难忘的时光。真的,时光越是远去,记忆越是清晰,怀念越是强烈。江淮,那是我生命中的一段历程,那是我人生的一份永久的惬意。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所经过的风景,和一起看风景的人。
     当年,在后峪沟里工作生活的江淮厂的职工,可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大致分为如下几个群体:一是六六年建厂时从江阳淮海厂来的元老级人群;还有从123厂,874厂,884厂陆续调进来的“支援三线厂子”的人员;二是六七六八年分配来厂的六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名校的大学生和七十余名太原化校生;三是退伍军人。有集体从南海舰队转业来的,大家亲切地称他们“老海”;有从酒泉基地集体安置的参核退役军人,更多的是附近几个县的退伍军人,那时习惯的昵称是“土八路”(形象而又幽默,不带任何岐视,事实上他们是工作中的生力军);第四个群体就是“徒工”,来自招工进厂的“社会待业青年”和“插队知青”,这些“知青”有原籍是北京、天津或附近县份的;五是七四年国家调整空投鱼雷生产线从淮海厂整体搬迁过来的干部工人;六、其他分配或调

入的人员。     
    那个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便,许多外乡人远离故土和亲人,长年封闭在这沟里,不免思念亲人,对家乡寄于深深的乡愁。那时的家书,以及朋友间情侣间的书信往来,是我们沟里人精神生活的重大寄托,收到和寄出的每一封书信,在亲人和朋友之间都价值千金,有极大的份量,这是现在的孩子们所无法体会到的。不过,那时的我们,还是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的。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偶尔打个固定电话都是一件奢侈和兴奋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那个年代的沟里人,格外单纯、朴实、纯粹、敦厚、向往、憧憬、执着,吃苦耐劳、积极向上。
      后来,我们那一代江淮人都老去了,我们都散居在了祖国的四面八方,昔年风物成追忆,故友何时共登临?老去的那一代江淮人,那颗清澈的初心,仍然不老!即使两鬓染上了白  
     总是当年携手处,后峪沟深深几许?
     江淮的真情还在,昨日的画面依然盛开着。我们怀念那条明月照耀下的小山沟----后峪沟。
     花开是诗,花落是情。后峪沟,江淮,那是我们的诗和情。

  我当年工作过的车间,如今更加整洁而繁忙。

这是办公楼前的停车广场,我们那时可没有私家车。

  我参观军品的总装车间前,需换上白大褂。

现在生活在祖国各地的江淮后峪沟人,总是用各种方式怀念和纪念那段难忘的时光。这是太原人的一次聚会后的合影。

把酒祝东风

郝建平

2021.03.01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晋城东。
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借用宋代大词人欧阳修的《浪淘沙》,改了一个字,把原词中“洛城东”,改成了“晋城东”,就能很准确地表达我们这群在40多年前,在江淮的后峪沟里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兄弟姐妹们把酒聚会,回首往事,怀念那些岁月的心情。当年在江淮厂的沟沟里,杨桐绿荫,山坡阡陌,芳草林间,不都留过我们携手同游时的足迹吗?
    2019年春节的正月初七,我回晋城走了一趟,晋城是我从小就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至今,我的姐姐和三个弟弟以及他们的家庭都还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我对晋城一直以来都有着深深的眷恋 。本来,双亲已去世多年,回去省亲已经不再是春节的

必要行程,况且大约二十天之前,我夫妇在去郑州路过晋城时,刚刚与姐弟们见面聚过歺,但是,今年就是想回去想得不行,后来,明白了过来,这是在潜意识的深处渴望和江淮的兄弟姐妹们见见面 ,可事有不巧,适逢下雪,行程耽误,想到已与太原的老工友们相约将择机集体到晋城访友探旧,并议论着到沟里去旧地重游,于是一度有了要取消了这次的聚会的念头,但经不住赵存土、靳凤英们的严厉的责备和执着真诚的挽留,江淮人的聚会如期举行,尽管我没有按原设想把白晓华夫妇和薛铁锁夫妇一起相约而来,但晋城的人把我当成了太原的代表,聚首的气氛隆重而热烈。
     在这次聚会中,董瑜会长率夫人李芝兰女士及部分在晋城的兄弟姐妹:丹宝玉、宁淑萍夫妇、李书田、靳凤英夫妇、杨占山、赵存土、雷午生、宋建平、白有良、李进骞盛情招待了我们夫妇,在过年的气氛里,大家把酒言欢,畅叙别情,阔论人生,同时也为我未能约太原其他工友携手同来而略感遗憾,不过,其场面之热烈,情感之真诚,让我不禁潸然动容,同时感受到了极大的人生享受。江淮的兄弟姐妹们相识相知几十年了,而且,从容地回头

望望我们同行走过的路,大家都是一路“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天,大家又聚首,“幸得一瓢酒,足以慰风尘”,此时,我是应该逞强喝几杯酒的,只是,我那天因开车不能喝酒,我心里只恨自已辜负了大家的热情,也辜负了太原人的威名,甚至也似乎辜负了那久远的后峪沟里的江淮岁月。
     那一个晚上,可以用两句诗来描述:欲将后峪赊月色,酣歌一夜话江淮。
     席间,我们反复地谈到当年的后峪沟,谈到当年发生在那里的一桩桩往事,徒工连的故事,“雷排长”的故事、七车间的故事、篮球队的故事,山沟里的明月……,丹宝玉说,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这次在晋城相见的大都应属于“徒工”类的。雷午生是太原徒工里“提拔”最早的,他是我们的“雷排长”,赵存土从当徒工到当队长、处长,一辈子在江淮工作,经见的各届领导和职工最多,人脉最广,故事也最多。白有良、董瑜和我都是那一批里的“晋城徒工”,当时统管“徒工连”的首长是冯跃博,冯指导员。谈议间,董瑜还拨通了“冯指导员”的电话,退休在石家庄的“冯老”,在家里与我们通电话时,情绪激动,声音哽咽,把我们带入了对江淮如烟往事激

情的回忆之中……
     这次聚会更激发了我对后峪沟深情的思念,浓浓的乡愁积郁在心头,急切地想写出点文字来,借以表达对那个岁月和那个年代里同行过的人们深厚的感情和深深的敬意。
  是的,走的路多了,遇见过好多好多的人,不经意地在久别重逢,“把酒话东风”的时候,才品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在后峪沟里,在江淮的岁月交下的朋友,是最值得留恋的,最值得珍惜的。
  从晋城回来不几天,正月十三,又参加了在太原的部分江淮人的聚会,这次是白晓华和她的丈夫宋宝林(退休前为省安全厅的技侦处长)召集的,太原人近些年来聚会的频率算比较高的,隔三五个月就有人主动地向“秘书长”薛铁锁“申请”要求作东,请来大家见一见,叙一叙,有时候范围大一些,有时小一些,有时是当年的大学生和“化校生”老同志聚,有时是“徒工连”的聚,有的时候是“老中青”一起聚,按说聚会太多了,容易产生“感情疲劳”,落入俗套,还好我们没有,叙旧而不酗酒,调侃而不庸俗,互致问候,互道别情,要么把酒言欢,要么高歌起舞,有时还有诗歌朗诵,乐器伴奏,完全像一

个从后峪沟里搬出来的俱乐部。进入2019年才50天的时间,太原的江淮人已经聚会了两次,趁着新年新春,这次与上次聚会相距较近,一个月前的元月13日,刘曰让刚刚在他的地盘上一一太铁体育馆,举办过规模宏大的盛宴,这不,春节刚过,我们又聚到了一起,仍然是喜气洋洋的气氛,仍然是新美如画的情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有欢声,有笑语,有祝福,有酒杯声,还有歌声、琴声,置身于其中 ,你没法不感到生活的美好,没法不感谢和怀念后峪沟里的岁月。有21人参加了白晓华发起的这次聚会 ,其中有10对夫妇,只有祁建国未带夫人。这10对夫妇是徐亚东、沈慧云夫妇;高保庆、厐爱仙夫妇;刘曰让及其夫人;卢生金、郭素珍夫妇;薛铁锁、王小平夫妇;董建华、刘爱英夫妇;王丽达、马丽娜夫妇;李建民、李莲芳夫妇;白晓华和她老公宋宝林处长;再下来就是我和夫人薛新玲。在上述的十对夫妇中有七对是江淮厂的双职工,他(她)们是在江淮后峪沟的时光相识相恋之后继而又白头携老的。还有,更有意味的是,在此7天前,正月初七在晋城那次聚会中的全部到场人员杨占山大哥、董瑜、李芝兰夫妇;李进骞、张琳娜

夫妇;李书田、靳凤英去妇;丹宝玉、宁淑萍夫妇;白有良、于萍夫妇、赵存土及其夫人、雷午生、王静茹夫妇、宋建平、张军夫妇也是在江淮的沟沟里找到爱情结为伉俪的。那个美丽的山沟给了他们事业,给了他们众多的朋友 ,也给了他们美好的姻缘。我听说,幸福的人生有三大精神支柱:有一份称心的工作、有美满的婚姻和有一帮“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的好哥们。他们全占了!而且,都可以追溯到那个吉祥的山沟。
  那个山沟,不仅是我们当年学习、工作、建立友情甚至谈情说爱的地方,而且是初入职场,学习做人做事的地方,就象一个家风良好的大家庭,在家教的培养和熏陶下,我们都健康地成长了,学会了感恩、善良、勤奋、进取、忠贞和付出等等美好的人性品质。
  在这些经常聚会的江淮兄弟姐妹中,有些是我当年就熟悉的,有些虽然不太熟但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比如董瑜、丹宝玉、李进骞、靳凤英、宋建平、薛铁锁、王小平、王丽达、白有良、董建华、刘爱英、李建民等等 ,是一起玩大的,他们虽然出身于“徒工”,但人人都有闪光发亮的长处:

     靳凤英、李书田两口子,我总是想赞许他们的做人,他们的乐观豪爽、热情宽厚、诚恳待人,让我们总想到“江淮人”这个字眼;
     董瑜,江淮厂的名人,当年的厂团委副书记,无论他在编还是不在编的时候 ,他都是江淮的主角人物,江淮厂的各个时期的故事他都记在脑子里,他的记忆力与他对那个山沟的热爱一样深沉厚重。 杨占山,厂篮球队的主力,刘曰让教练的高徒,兵工世家,至少三代人献身于兵工事业,在晋城聚会的那个晚上,他是“老大”;
     王丽达,学历不高,但智商高得惊人,博闻强记,口齿伶俐,公关能力极强,在江淮工作期间,当过车工,进而转为司机,入了党,娶了美女马丽娜,还当了部级劳模。
     董建华,一个多才多艺,吹拉弹唱给我们带来过很多欢乐气氛的人,配上李建民以及各位美女们的歌喉,使我们的聚会避免了单调和枯燥。
     白有良,和我非常有缘分,1971年的那个冬天,我们同一天到县城里报到,又乘同一辆卡车,从晋城县城到江淮厂上班,后来一别三十多年,再相逢时,已经要刮目相看了,他先娶了美女名人于

萍,之后调工作 ,再后提拔为晋煤集团某单位的车队队长 ,听说他在婚姻、事业和财富几个方面都是人生的成功者。
     李进骞,在七车间车工组找对象娶了我们熟悉的气度不凡的张琳娜后,进了城,办了工厂,多少年来他把企业搞得红红火火,老板当得越来越大了。      宋建平,是我的密友,四十年前我们一起参加过高考,是一个水静流深很有城俯很有胸怀的人,兢兢业业,勤学善思,坦诚忠厚却有人生大智慧的人,他给我的友情,一直珍藏在心灵的深处。
     雷午生,徒工连的雷排长,当少年来到江淮厂,一干就是四十多年直到退休,把一生的工作足迹都留到了这里,堪称太原徒工里的“功勋建设者”。
  然而,在常常相聚的江淮人中,其实有许多人我当年并不熟悉,由于同为江淮人的那份亲近感,使我有机会在不经意品读了他们的那些深藏于内心的静美。
     徐亚东老师和沈慧云老师,有着令人仰慕的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他们这对珠联壁合的夫妻,从江淮厂调入省城的文化事业单位后,正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历史年代,他

们有资历有能力也有资源,可以取得更高的擢升,但他们坚守了自已内心的那份宁静和淡泊,哪怕你物欲横流,哪怕你官场争斗,他们既不追逐名利,也不计较锱铢,在淡定中彰显着在后峪沟里就已显现了的初心,爱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平静地贯穿于几十年的岁月里。
     刘曰让教练有他非常洒脱的人生经历,他和夫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十几岁,从来都乐观豁达,为人仗义,活得潇洒!打球、下棋、做人,至少在这三个方面,他都是高手!我只知道在后峪沟里的时候,他在篮球场上如何训练有方,指挥若定,叱咤风云,这些年的交往使我更多地了解了他的练达和智慧 ,他的厚道和他显赫的家族;
     高保庆高总和他的爱人庞爱仙老师为人谦和低调,热情慷慨 ,宽厚而乐观,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高总在事业上辉煌、腾达,以及在为人处世,教育子女,家庭和睦方面都堪称完美,这在省国防科工委的机关里是很有名气的。
     卢生金和郭素珍这对伉俪,也是出身名牌大学的“童男玉女”二位是在晋城走完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是晋城的知名专家。江淮的老人们都知道他们的受人

尊重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白晓华也是女篮的名花,干部家庭出身,调回太原公安局后,被她的同事,后来是她的领导的宋宝林娶做骄妻,两口子同在官场三、四十年,同为警察退休,但他们的淳朴、本分、厚道更象是从后峪沟里出来的人。
     在太原,经常见面叙旧的还有我的恩师赵达金,我的老乡邵玉兰大姐和她的夫君张志勇 ,此外还有王安乐、高秀兰、郝金文、曲建喜、祁建国等等,不一一赘述。
  从沟里走出来的人们,特别是我这些年来频频接触过的人们,似乎是把一颗颗纯洁、仁厚、正直的初心定格在了一幅靓丽明净的山水画中,从他们身上你总感到温暖的向上的友善的力量 ,让你在感悟人生,体悟人性方面有如沐春风的熏陶。

照片中间的是李芝兰(董瑜夫人),右面的是宋建平,这是我们仨在已亥春节正月初七聚会上的合照。李芝兰是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她看上去温和平静,言语不多,但了解她的人说,她的宽厚忍耐、勤劳善良、吃苦执着、为人慷慨,可能很多男人也不能与之相比的,很多年来,她把保险公司的兼职当作事业,干得风声水起,粉丝成众。

靳凤英和宁淑萍,她们以及她们的老公都是我们群里的骨干成员

刘爱英、王小平、李莲芳和李建民在宴会上献歌

     这张旧照里左侧的是卢中雁,一个来自东北葫芦岛的江淮徒工,我的好朋友,喜酒,豪爽,在为我送行的那一次,我还不沾酒,他为此恼怒得把他敬我的酒,泼在了我脸上。后来,听说他回了东北,断了联系。真想和他再相逢相聚,我给他补喝几杯酒……

2019.2.17,在太原市“聚宝盆家宴”聚会

这是2019年1月13日在太铁体育馆的聚会,系刘曰让作东的盛宴

这是丹宝玉与我合照
丹宝玉是晋城的秘书长兼首席摄影师,正象太原薛铁锁的角色一样。他们都是群里的核心人物。

赵存土处长与美女们碰杯

白有亮和杨占山大哥

刘爱英、王小平和马丽娜

去年,在山西饭店,薛铁锁(右)秘书长的美女们在席间,薛铁锁还兼着太原江淮人的首席摄影师,所以他的照片很少出现

   我参加过一次江淮人的特殊聚会,事过后我仔细品味,内心很震撼,事过三年了,我依然喟然难忘,感慨不已,想在此讲出来,有不吐不快的感动,也许这件事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着江淮人的人性。那是2016年的一天,刘曰让教练邀请大家在山西饭店吃了一顿饭,席间,刘教练告诉我们,他受陈边疆的委托答谢大家,为什么答谢?因为之前大概在两个月前,陈边疆因晚期胃癌,在山医三

院做手术时,太原的部分江淮人去医院看望过他,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须远程委托他人宴请答谢,即使答谢了,也本不致于让人感慨唏嘘  的,而让我们不得不心里酸楚动容的是 ,事过不久,就传来了陈边疆的噩耗,原来,他是在他生命的最后关头,委托他的教练宴请大家,感谢给过他一点关爱和情谊的江淮人!人之将死还不忘厚道善终,这映射了来自于后峪沟里形成的重情义、知感恩的人性的光辉!
    毋庸讳言,人生就是这样,过去了的日子越来越多,未来的时光越来越少,人生不过百年,最终要归于尘土的,不是有些故朋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吗?提到这个沉重的话题,是希望我们加倍地珍惜,珍惜健康,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友情,让我们都多多保重吧!
     我庆幸我的人生曾经在后峪沟里走过,并由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有一起结伴而行的江淮的兄弟姐妹们,人生因此而增添了很多的光彩!

   公元1972年4月的一天清晨,山间的小路上走来了几个年轻人。
   他们是江淮厂徒工连新进厂的太原徒工。
   刚进厂没几天,工作服就发下来了,蓝色,色深耐脏;劳动布,结实耐穿;夹克样式,美观大方;小口袋里再插一支笔,别说工人是大老粗,我们是新中国的产业工人,我们也有文化,啊。

一张老照片

陈晋生

     穿上崭新的工作服,伙伴们互相打量着,人靠衣妆,像个工人样啦。
 “咱去照张像吧。"庞应奎提议。
 “对!去留个纪念,成人第一照”许宝龙立刻响应。 
    于是,公元1972年4月的一个星期日的清晨,山

间的小路上走来了几个年轻人。
    许宝龙、庞应奎、王有成还有我,相约经水东、金村、孟匠步行20多公里到晋城县城大十字照相馆照了这张第一次穿上工作服的照片。
    这是一张长2寸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我,尚未脱去少年的稚气,那一年,我15.5岁。
     我的人生从这一张照片开始。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人每个阶段的人生,学生阶段的人生走完了,就要开启另外一个阶段的人生。穿上了工作服,预示着我人生崭新地阶段开始了。
     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耀,它更时时向我敲起警钟,“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你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你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你要对得起这身工作服。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确实幼稚的可爱。)
     一张照片就是一段回忆,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工作服洗了一水又一水,穿了一套又一套,而这张照片伴随我一年又一年,总把我带入无尽的回忆之中......。
     

     离家入厂已经快一个月了,听说我们这批入厂的徒工有一部分要被派到外地去实习培训,有几个知道消息的同伴已经开始暗地里悄悄的收拾行装,而我却啥也不知道。
     “不知道就不知道呗,没消息就是留厂了呗。”
     晚上,徒工连冯指导员和周连长突然来到我在三区三十三栋的窑洞里。
     “你是陈晋生?”冯指导员问。
     “是。我是”。我有些拘谨的回答。
     “你是初中毕业吗?”冯指导员又问。
     我答:“是的,年前毕业,过了年才拿到的毕业证。”
     周连长问:“成绩怎么样?”一口浓重的南方普通
话。     

一道几何题

陈晋生

     我赶紧答道:“我家和太原五中挨着,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已经在那里念高中了,本来我也在其中,但我老子说,念了高中也是插队下乡,去工作吧,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于是,我就来到了这里。”
     冯指导员盯着我看了半天,盯得我有点发毛,突然问道:“什么是平行线?”
     这弯拐的,我松了口气。
     “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没有交点,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当然,是在同一平面内。”
      我愣愣的看着两位领导。
     “ 好!就这么定了”。冯指导员说:“你准备准备,去邯郸368厂培训,工种,热处理。”
     领导走了,我还在愣着......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我原来是分到的工种是精密铸造,热处理这个名额是XXX的,只是由于他跑回家没回来,才换了我。
     有时候,人的命运转机充满了偶然性。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这道几何题,我会是什么样子呢?
对冯指导员应该是感谢?......还是感谢呢?!
     机遇是一份偶然, 也是一份必然,最终是偶然。一切在努力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如此心则安然......
   

一条中巴友谊的标语

陈晋生

    2007年至2015年,在某产品对巴基斯坦PMO的技术转让中,我负责产品结构件加工工艺及总装技术部分的工作,八年半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是与巴方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度过的,亲身体验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一天,我带着中方检验员XX在巴方0201车间巡

查督导。不远处有人在喊我们:
“professor Chen,come.”(陈教授,来)
我闻声走了过去。一位巴方的QC(检验员)站在钳工组的工作案旁在等我。
   原来是他用中文在产品零件上写下了:巴基斯坦中国友谊万岁。(如图)我立刻把这一情景用手机  拍了下来。(巴方在厂内严禁拍照,但中方自己拍照产品例外)
  "look.ok?" (看,如何?)QC微笑着指着标语问我。
  我竖起拇指连连点头“OK!OK!”我又指了指标语:“you?”(你写的?)他开心的回答:yes,yes(是的是的)我要过他的记号笔,把“坦”字改正确:“ok?”
(明白吗?)他不住的冲我点头说:"三克油!"
哈哈......
    巴铁,是网络词汇,来源于中国大陆网络军事论坛,是一些年龄稍长的军迷网友对巴基斯坦的友好称谓,巴铁这个词也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的标志词。世界上唯一一个把破坏巴中友谊的行为定为犯罪并写入法律的国家就是巴基斯坦。让我们珍惜这友谊吧。中巴友谊万岁!
   

重走后沟路再续江淮情

陈晋生

2021年10月15日-10月17日,
昨日重阳今又重阳,金秋十月,雨后的后峪沟中迎来了江淮徒工连50年的庆典。
60余名江淮徒工连的老工友欢聚在这里,回忆、畅谈、感慨、祝福... ...
看着一张张以往很熟悉,又有些许陌生的脸庞,听着彼此的小名、外号的呼唤,从依稀的记忆中寻找他们的名字,回忆那许多年前的一个个片断... ...江淮的山,江淮的树,江淮的人,江淮的情,是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让人牵挂,那么久久不能忘怀。它像一首诗,像一支歌,像一幅画,令人难忘,令人眷恋,令人回味。

15日  一大早,组委会和会务组的一行人就来到沟里招待所(招待所是原来的厂办公楼,为了外来的客户专家们住的舒服一些,给江淮带来更多的效益,改成了招待所)准备欢迎远来的工友

职工食堂路上挂横幅

处处都洋溢着热情 。
“欢迎老工友重返后峪沟寻找青春的足迹”

处处都充满了期待
在晋城高铁站打出徒工连的连旗等待老工友的到来

热烈欢迎
太原的老工友们来啦 !高铁站前留下永久的怀念

紧紧拉住你的手
一切都在不言中

老区徜徉
1998年和2005年厂生活区经过2次搬迁基本废弃了
我们仔细的在脑海中搜索曾经的影子
俱乐部-开大会看电影表演节目承载激情与欢乐的地方
前厅现在是保卫部的办公处,会场现在是库房

医院---白衣天使怎么和鲁村小米联系上?

子弟学校
这还是咱的子弟学校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依稀可见

这里曾经是最早的灯光球场,江淮篮球队曾在这里辉煌。

三区五栋
上面的一排窑洞就是三区五栋,
是谁曾在这里构筑爱巢?

职工食堂(这还不是最最早的食堂,那片地方现在被武警占领)
有多少老工友在这里解决肚子的问题,有多少次圪蹴在门口、路边......

在这里不论年龄老少,不管职务高低,一律赤诚相见

大澡堂

三区的窑洞,徒工们曾经的宿舍。
2021年10月15日下午同小祁、根喜、成文、午生在这里流连许久,不愿离去......

老厂长 老书记都来参加晚宴欢迎太原来的老工友,李保顿给大家带了一大坛窖藏老酒助兴

还记得当年的冯指导员吗?!老人家激动的不能自已

秦红(左)---代表北京老友参加聚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情深深,意浓浓

幕后英雄
沟里的活动全程由郭沁明副总经理安排并陪同
只找到了郭总唯一的留影

10月16日上午 原四车间,现在的煤机分厂

101洞前没给郑佩哲老友留一张照片是个遗憾

原来的七、八车间 ,现在是六分厂
找到你曾经工作的地方了吗?

我骄傲!这是我战斗过的地方

C620车床 丹宝玉
还是那么熟,还是那么亲。

X53 铣床 李菊明 王双新
这是我的老伙计

秦开元副总经理(中)
自始至终地以实际行动给与我们大力支持

昔日同结三线情今朝共聚江淮心 新厂区南门大合影

现任总经理田军文(中)亲自陪同浏览新厂区

田军文总经理亲自介绍大国重器

厂办庄发兴部长陪同浏览金匠新区19000㎡数控加工工房,并介绍了金匠新区远景发展规划

聚会的主要场所 育泽源酒店  晚宴、晚会、住宿都在这里

10月16日晚上  夏靖立副总经理受董事长聂秋社的委托和老书记郜光明参加了在育泽源的晚宴晚会

一壶烧酒 畅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阔天空
杨占山王丽达

几杯下肚 追忆过往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简单
董瑜李建明王守君秦根喜方世维

果汁代酒 唠叨彼此家长里短儿孙满堂的幸福瞬间
王玉英吕秀梅陈凤霞高淑芝

金嗓子李建明高歌助兴

百灵鸟张俊玲歌喉再展

自编自演三句半 说不完方言名句老友聚会江淮事(雷午生张琳娜李亚梅李书田)

琴声悠扬李进骞 道不尽后峪沟里高山流水江淮情

诗歌郎朗多豪迈 数不清忠厚平凡激情澎湃江淮人
 董瑜李雅梅

激情迸发放声歌 唱一曲友情延续数十年不忘今宵。

10月17日上午
去看看陈廷敬的皇城相府领略:御书楼的金碧辉煌中道庄的巍峨壮观,斗筑居的府院连绵,河山楼的雄伟险峻,藏兵洞的层叠奇妙。

皇上驾到 早朝表演

熟悉的 不熟悉的是江淮人就来一张
吕秀梅 贾永娥 柴玉芹 马路华 李菊明

几个帅哥  
张晋城 闫郑 王双新 毋平安

一群美女
靳凤英王晓萍李亚梅张琳娜李莲芳陈凤霞

柴玉芹王安乐曲建喜李书田王守君   郝金文曲建喜樊玉明丹宝玉

10月17日下午  白马寺公园龙马湖边一游

太原的
薛铁锁李建明郝成文曲建喜祁建国

老二车间的   留下珍贵回忆
张平虎李建明杨占山方世维田素珍毋平安

二车间方世维张平虎李建明

这里是龙门湿地公园,当前位置 原管院村背后,沿河左边是原水北村,右边是原水东村。水东水西水北管院已成为历史

我要飞

男工友们

女工友们

男女工友们

姿势摆好了,笑容准备好了,“照相的,小原你去哪里了?”闪了身法。

雷午生闫郑李芝兰杜永林张晋城贾永娥柴玉芹马路华王桂芝李莲芳李计花李玉莲马路华樊玉明

郑培哲张丽霞田素珍幺原成刘增文李莲芳连改兰
王玉英段淑萍

    三天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
    该是挥手告别的时候了。
    我看见两粒晶莹的泪珠从匆忙转身的背影里滴落,离别真的到来了。
    心里默默唱起祝福的歌谣,不知如何将心底的话题在分别时谈起,睫毛早已濡湿了,但又强装笑脸,将那粲然的一笑留给大家,笑过之后又悄悄地把泪水咽下......
    这就是离别吗?祝愿的话此时此地又无从去说。
    当风吹去泪水之后,印痕还留在脸上,一丝丝淡淡地忧伤地感觉......
    离别的滋味是一种苦涩的芬芳,是酸涩之后的一番甘甜,是回味无穷的思索......
老书记挥手与太原徒工告别

再来啊!再来!

珍重啊!珍重!

手拉着手!

心连着心!

再留一下你的身影

再见!再见!

再见!再见!

后记:
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江淮徒工连的60多位工友相聚于晋城后峪沟。
工友之情也许是社会上最广义、最普通的情感。我讴歌与工友的情感;因为,就是那些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普通情感,才使我的回忆如此五彩和芬芳;回首往事,共叙友情,畅谈生活之美好;为我们是工友, 生在同一个年代又走进同一个工厂感到庆幸、自豪;
我们我们是江淮人!我们爱江淮!
                                      陈晋生                                                2021.10.22

江淮徒工连参加聚会人员(共56人)
01 冯耀博 02 吕风君 03 张俊玲 04 秦   红 05柴玉芹
06 常风珍 07 陈晋生 08 崔璐萍 09 丹宝玉 10董 瑜
11 杜永林 12 段素平 13 樊晋顺 14 樊月娥 15方世维16 姬春霞 17 贾永娥 18 靳风英 19 雷午生 20李进骞21 李菊明 22 李雅梅 23 李玉莲 24 连改兰 25 刘增文26 马潞华 27 王变珍 28 王桂芝 29 王双新 30 席广东31 项桂春 32 闫 郑 33 张晋城 34 张晋龙 35 张丽霞36 张林娜 37 张雪梅 38 赵存土 39 赵建义 40 高秀兰41 郝成文 42 李建民 43 李连芳 44 吕秀梅 45 祁建国46 秦根喜 47 曲建喜 48 王华忠 49 王丽达 50 王晓萍51 王玉英 52 薛铁锁 53 张平虎 54 赵   峰 55 郑佩哲 
56 王安乐 
其他江淮人 共18 人
1 李书田 2 杨占山 3 宋建平 4 幺原成 5 郜光明
 6 李芝兰 7 田素珍 8 李和平 9 陈凤霞 10 李季花 
11王守君 12 高淑芝 13 聂正刚 14 苗聪明 15 朱永祥16 樊玉明 17 张国安 18 李美兰 

后峪沟里的那段旧时光是值得珍藏的。
我们的职业生涯,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江淮不仅有制造大国重器、倚天宝剑的能力,而且有红色的基因,有良好的军工人传统,有各种文化的交融和淳朴的家风,这些都形成了哺育年轻人成长的优良环境,这是我们最初的人生的学校。
在江淮我们幸运地遇上了人生之初最棒的老师们。
在江淮我们学会了很多,我们最初的世界观在这里形成。
那个年代,那条沟里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中居然影响了我们一生!
江淮教会了我们敬业的态度和职业的精神。
江淮教会了我们群体的善良和忠厚。
江淮教会了我们爱。爱,是为别人做出牺牲的良好意愿,善良、同情、服务、忠诚、宽恕、爱自己的家人,爱自己身边的人,爱企业,爱事业,

爱国家,爱我们这个时代。爱的力量无法估量!
江淮给予了我们缘分,率真的朋友,纯洁的友谊,让我们受用终生。
江淮还教给了我们人生的自信,教会了我们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生活,不论富贵还是贫贱,不论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能“君子素其位而行”,依道而行,处世坦然,宠辱不惊。
还有江淮教会了我们厚道,教会了我们担当,教会了我们重情重义,教会了我们肯付出肯帮助别人,还有……
江淮人就是这样的,眼里有故事,脸上有风霜,身上有内涵,不羡慕谁,也不嘲笑谁,我们的精神和内心是富有的。
有一句古诗,很适合描述我们这些从江淮熏陶出来人,“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算尽不如君”。
感谢江淮,感恩江淮,感恩我们的人生的老师们,感恩我们曾经成长过的那个环境,感恩我们徒工连的兄弟姐妹们,感恩那段旧时光,感恩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

感恩江淮

郝建平

后记

秦红

    正如郑佩哲所说:江淮,好似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信念宝库,又好似母亲的怀抱,呵护、呼唤着远行的游子。

    李进骞道出了所有参加聚会老工友的心声:五十年来,这里的曾经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始终激励着每一个江淮人坚守初心,砥砺奋进。
    岁月流逝,友谊依旧。在《江淮徒工连五十周年作品集》中,在那山沟沟里面结下的友情“情深深深几许”,字里行间洋溢着道不尽的“感恩江淮,感恩我们曾经成长过的那个环境,感恩那段旧时光,感恩我们所处的那个环境。——郝建平”
    五十年过去了,愿老工友、兄弟姐妹们保重,期待我们再次携手,归来仍是少年!
    感恩董建华为五十年聚会所做出的一切。他走了,但他的琴声依然在我们耳边萦绕,犹如十月漫山的红叶,化作一地音符,响彻后峪山沟,在天国回荡。
    在江淮徒工连五十年联欢聚会落下帷幕的时候,让我们且听风吟......

    先睹为快,有幸先期拜读《江淮徒工连五十周年作品集》,激动不已中,写出下列文字。
    如果说,董瑜等人圆了我们江淮徒工连工友们期待已久的、五十周年大聚会的梦,那么,陈晋生用他百十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剪辑、编制、创作完成的《重走后沟路,再续江淮情》,《徒工连的故事》,《友谊长存》,《惜别》等系列优秀作品,完整地记录了一场半个世纪后盛大的遇见,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难以忘怀的风景。
    是啊,在五十周年作品集中,无论从江淮走出去,还是坚守在江淮的老工友们,在回眸难忘的青春岁月时,历数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江淮,是我们从青葱岁月,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是力量的源泉。

——读江淮徒工连五十周年作品集有感

彩虹下
天边的云彩依旧自在
请把人生的羁旅
展开
那一张张老照片

串起斑驳的记忆
风吟声声
南山坡上的松涛见证着
江淮情
2021年12月6日于北京

定价:XXX.00元

2021.12.8 于江淮

Copyright © 2025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