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北人

官网:www.shanbeiren.net.cn

总第(0001)期

2021年第一期

张海英

红色文化传承者

启蒙篇

信念篇

乡愁篇

情怀篇

张海英,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神木市锦界镇乌讨害村。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创办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徽章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延安市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神木商会副会长。

本期封面人物

初心篇

P3-P5

家乡人的希冀是他办馆的动力

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成立

带回家乡的长征精神

病危时的挂念

特别的收藏

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

三十年如一日,张海英红色收藏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令人为之感动的是,张海英为了传播红色文化信仰,在西安曲江以及自己的家乡神木锦界建立起两座红色记忆博物馆,得到了家乡人民以及政府的极高肯定。

张海英的祖祖辈辈都是扎根在土地里的农民,小时候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在那个基础设施薄弱,一切都靠人力的年代,家里为了充分利用劳力,只让张海英在冬天上学,夏天要一起参加劳动,所以张海英的读书之路并不顺畅。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海英最终只勉勉强强地读到了初中。因为贫穷张海英最终放弃了上学。

   虽然他没有读过很多书,但他对关于毛主席的书籍很感兴趣。在他所处的六七十年代,正是毛主席思想感染着全国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很多都是在毛主席思想的熏陶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对毛主席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独特的情感。

等到十六岁的时候,张海英已经不满足于家里面的现状了,他迫切地想要学习一门手艺,掌握一项立身之本。刚好,他们那里有一个姓段的木匠师傅,觉得他勤劳肯干,比较有前途,准备用一年的时间教他手艺,管吃管住,没有工资。

启蒙篇

年少务工时的特别收藏
成为他一生的追求

  1963年,张海英出生在陕北神木市锦界镇一个普通的农村——乌讨害村,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神木人。今年已经58岁的张海英是资深的红色文物收藏家,从他与红色文物结缘的那一天起,到现在已经有30余年了。

  出乎意料的是,张海英的父亲并不同意他的决定。
  倔强的张海英决定离家出走,自学木工,孤身去了内蒙。他勤奋刻苦,又有灵性,从开始的桌椅,到后来的箱柜,很快就成长了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海英在内蒙一户农家里做工时,发现了一座毛主席的哑光瓷像,他一下就心动了,软磨硬泡了主家很久,最终用大半个月的工资把属于他的第一尊毛主席瓷像迎回了家里。

  先开始收藏的是瓷像,然后是像章,像章收藏到一定程度。又开始收藏关于毛主席的红宝书、毛泽东选集、宣传画、报纸等。
  最后又开始收藏关于毛主席抗战时期的书、枪炮弹药、还有勋章奖章、文史资料之类的物件。

信念篇

五次病危通知生死边缘    
一个办馆承诺刻骨铭心

     后来的几个礼拜,陕西省政府与省军区的退休干部,以及韶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陆续到张海英的展馆进行参观,对他的红色情怀给予了高度肯定。
     2011年12月26号,毛主席诞辰118周年。正好省军区有一个副司令员听说了张海英的事迹,决定在皇家公馆隔壁给他提供场地,为毛主席118周年诞辰搞次活动。
     张海英欣然答应,在初期准备之后,邀请了60个人,包括省政府、省军区的退休干部,还有高智等对红色文化感兴趣的人,没想到一下来了300多人。
     这次活动的成功给了张海英更大的鼓励以及启发,他决定不再“小打小闹”,而是要在曲江建立一个红色记忆博物馆。

  直爽的张海英说干就干,从2012年3月份开始,他成立起一支九个人的专家队伍,准备在曲江办一个关于“毛主席转战陕北十三年”的博物馆。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12年5月,张海英却得了一场大病——急性白血病。
   当时是在521医院检查出来的,随后立刻被拉进了西京医院。住院的时候,张海英已经不省人事了,接着就是长达28天的昏迷。

昏迷期间,张海英的腹部已经十分肿胀了,内出血十分严重,医院方面下达了四五次病危通知书,甚至决定放弃治疗。
所幸张海英的家人们十分坚持,一定要治疗。实际上,张海英的家人也抱着最坏的打算,已经在准备棺材等一应后事用品了。结果天无绝人之路,在最紧要的生死存亡关头,张海英家人得知有一种特效药,如果及时送到,张海英还有生还的希望。

一波三折,在张海英的妹妹取得特效药后,安检已经结束了,飞机马上就要起飞。值得庆幸的是,在机长及乘客得知了张海英的故事,乘务员专门从飞机上下去,把张海英的妹妹从安检那里接过来上了飞机。
终于,特效药发挥了作用,张海英脱离了生命危险。

据张海英所说,他在弥留之际想到了未竟的事业,一下子就“醒”了,时间定格在十一点五十五分,他从鬼门关走了过来。
“当时我还有很多事情没干完,要是走了,就是天塌了,就是在这个情况下,才留下我的一条命。”张海英回忆。

   但这只是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如果急性白血病得不到彻底的治疗,生命始终都有一定的风险。
   医院提出化疗,期间,张海英一直惦记着博物馆筹备情况,其实,在张海英昏迷期间,他为博物馆专门组建的专家团队已经解散了,家人瞒着消息不告诉他,对外也只是说张海英出国了。
   当时专家团队已经把博物馆的资料和方案都做出来了,就等他装修房子。
   当张海英脱离危险的时候,就想要见一见专家团队,他的家人无法再隐瞒,为了张海英的精神支柱以及精神信仰,重新把专家找了回来。

张海英感慨道:等我出来的时候,咱们一定按我的实际想法做,一定把博物馆建起来。
未完成的梦想一直支撑着张海英忍受化疗的痛苦,张海英前前后后共做了18次化疗,化疗的过程让张海英痛不欲生,由于药物副作用,张海英口腔溃烂饭也吃不下去,甚至有过解脱的想法。幸运的是,张海英的亲朋好友一直陪伴着他,一点一点喂,一吃就吐,吐了再吃,夏天甚至就睡在西京医院的园子里。

  有一次张海英站在窗前,看到窗户外面亮堂堂的太阳,仿佛看到了希望,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他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
  2013年6月14号,张海英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四十多天后,他顺利出院了。
  出院之后,张海英立刻开始筹划博物馆的建设,本来计划办一层的,结果因为重病期间花费巨大,后续的疗养也需要钱,迫于无奈,张海英只能先装修了半层,就这,他也抵押了一套房子。 2014年装修完毕,7月份的时候,已经把之前在小寨的藏品都搬进了博物馆,

 按照张海英及其女儿的思路布置好了。最后,张海英的女儿又去西安市文物局,专门聘了一个文物讲解员,至此,西安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成立了。
  医生提议张海英做骨髓移植手术,这个手术很难,要看骨髓是否匹配,而且骨髓植入还会有排异反应,总之手术风险不小。
  当时张海英的主治医生反对做骨髓移植手术,因为做骨髓移植手术的话有可能只能活六个月,而如果做保守治疗的话,可能多活两三年。

  张海英知道治疗方案的时候,已经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了,他下定决心,就在西京医院做骨髓移植手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我有命呢,在哪里做都一样,如果说我命绝了,走到哪里也不顶事。”
  命运仿佛眷顾着张海英,手术很成功,张海英得到了新生。

  2013年6月14号,张海英的骨髓移植手术顺利完成,四十多天后,他顺利出院了。

  出院之后,张海英立刻开始筹划博物馆的建设,本来计划办一层的,结果因为重病期间花费巨大,后续的疗养也需要钱,迫于无奈,张海英只能先装修了半层,他也抵押了一套房子。

 
  2018年,张海英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展览,2019年,又举办了建国70周年纪念展。
  这几次实物展受到了神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市民的一致好评,大家对张海英的认可度也提高了,认为这是对家乡红色文化的肯定。神木市政府专门提出:既然你有这么多的藏品,这么多好的资源,为什么不来咱们家乡发展红色文化、建立博物馆呢?并表示一定大力支持他,为此,神木电视台把张海英的展览连续播出了三天。

 2014年装修完毕,7月份的时候,已经把之前在小寨的藏品都搬进了博物馆,按照张海英及其女儿的思路布置好了。最后,张海英的女儿又去西安市文物局,专门聘了一个文物讲解员,至此,西安曲江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成立了。

情怀篇

带回家乡的长征精神

  而家乡人在了解到张海英对于红色文化的这种崇拜以及情怀后,对他的红色事业表示大力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在家乡开办一个红色记忆博物馆。
  这也让张海英意识到家乡的群众和他一样,有着一份对毛主席的崇拜怀念以及对红色历史的追忆,因此,他立志要把博物馆的红色事业带到生他养他的家乡。

  2019年,张海英开始计划在自己的家乡——神木锦界办一个博物馆,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张海英不在万镇、高家堡等打过仗的地方办呢?
  张海英解释道,虽然他十八岁就离开了家乡出外谋生,但他始终是土生土长的神木人,家乡始终是他的根,“万镇、佳县、高家堡是红军打过仗的地方,所有人都知道它们。但我的家乡没有打过仗,所以我要把博物馆办在我们家乡,让我们家乡知道当年红军抗日战争的艰苦,红军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留下的很多实物都在我这保留,我想让家乡人知道红军长征的不易,咱们现在的社会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对张海英来说,这是他从小就有的一种情怀,他对红色文化有着很高的信仰。
  2020年,张海英在建博物馆的时候,正好在临潼有个万亩草原搞活动,他就把他的一些藏品拉去临潼展览,之后,接着是乡村旅游规划的一个展览,在神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下,张海英办了一次实物展,展出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红军遗留的实物。
  博物馆第一期的工程就是依靠这次展览建起来的,当时办了临时展览,有人质疑张海英的藏品不真实,张海英就把他所有的东西搬过去,展了一部分,政府也连续举办了三个月的展览。到9月25号,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正式开馆。

  在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建立起来之后,张海英还有下一步计划。到2021年,博物馆第二期工程竣工,成为了一个正式的党建学习的场所。因为神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张海英的博物馆也被拉入了神木高家堡锦界等红色旅游的发展规划中去。
  在张海英的设想中,博物馆未来还规划有第三期,批下来的30亩地已经建设完成10余亩,后续还将陆续建设党建拓展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中小学爱国教育基地等,将着力打造以公益为总纲,以红色藏品为核心,围绕“参观+培训+旅游”的脉络,构建神木锦界红色记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生态圈。

  同时,博物馆将在榆林、神木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以及家乡人民的支持下,打造党政干部、企事业员工“党建党史学习基地”,以及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实施博物馆“走出去”战略,举办移动展览,开办讲座、培训课程等,促进家乡红色传承工程和红色文旅产业的发展。
  这一直是张海英的愿望,通过博物馆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实现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再带动乡村致富,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同时张海英想联合神木的名人以及一些有条件的家乡人回家乡发展,致富家乡,让大家更了解神木。从而共同建设家乡。

乡愁篇

家乡人的希冀是他办馆的动力

主编
编辑
设计
视频:

李亦南
谢朝伟
李嫣
吕嘉禾

李鑫飞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