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科技资讯2023第3期

2023年第3期
总第31期

科技资讯

赛恩斯环保

重金属污染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Science Environmental

企业文化

2023年第3期 

科技资讯

2023年3月 第3期 

经营理念:
   持续满足客户需求
企业目标:
   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领航者
核心价值观:
   诚实守信 合作共赢
企业精神:
   专业 创新 务实 高效
人才理念:
   人品第一  德才兼备

目录

CONTENTS

政策法规

·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生态环境这么说
·  2023年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
 · 北京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3年行动计划

01
03
09

热点资讯

·  十九张图带你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  中央财政预算发布:2023年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
   增加20亿元

11
16

市场动态

· 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落地青岛 
· 废水零排放结晶分盐纯化路线
· 废水总氮的去除介绍

25
27
29

行业创新

·  2022年水污染治理行业评述及2023年发展展望
·  2023年过去1/6,环保产业悄悄发生了三个变化

17
21

政策法规

01

02

来源:生态环境部

政策法规

03

04

2023年湖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报告

2

政策法规

05

06

政策法规

08

07

政策法规

09

10

来源:北京生态环境

热点资讯

11

1

十九张图带你看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14

12

热点资讯

13

14

热点资讯

15

16

中央财政预算发布:2023年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

2

3月6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发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加大相关产品采购力度。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2023年,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主要支持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做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172亿元,推动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继续支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来源:新华社

来源:央视新闻

市场动态

17

18

2022年水污染治理行业评述及2023年发展展望

1

导 读:为了及时反映生态环保产业过往一年的发展动态,预测新一年的发展趋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组织各分支机构编写了《2022年行业评述和2023年发展展望》,供环保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参考。

一、2022年行业评述
2022年是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也是续航“十四五”的关键一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这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水污染治理行业的地位,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1、主要政策
2022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印发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25年)》(环土壤〔2022〕8号)。行动方案的主要任务包括推动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筹规划、建设和运行,与供水、改厕、水系整治、农房道路建设、农业生产、文旅开发等一体推进,有效衔接;结合村庄规划,重点治理水源保护区和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等人口居住集中区域农村生活污水;系统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生活污水、垃圾、种植、养殖等污染统筹治理,将治理对象、目标、时序协同一致,确保治理成效。

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国办发〔2022〕15号),要求加强有毒有害水污染物环境治理,制定相关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并提出在长江、黄河等流域和重点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重点河口、重点海湾、重点海水养殖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聚焦石化、涂料、纺织印染、橡胶、农药、医药等行业,选取一批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开展新污染物治理试点工程,形成一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新污染物减排以及污水污泥、废液废渣中新污染物治理示范技术。
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环综合[2022]42号),提出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进产业园区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构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及再生水调蓄设施;探索推广污水社区化分类处理和就地回用;以资源化、生态化和可持续化为导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
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改环资〔2022〕1885号)。方案提出,到2025年,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培育一批绿色技术领军企业、绿色低碳科技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绿色技术交易市场更加规范有序,先进适用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得以充分转化应用。绿色技术评价、金融支持、人才培养、产权保护等服务保障全面优化。绿色技术领域国际交流和对外开放持续深化。
2、行业发展
2022年水生态环境保护行业发展形势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

市场动态

19

20

(1)企业短期压力巨大。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工业废水工程建设及运营业务均受到负面影响;城镇污水处理项目释放进一步放缓,业务量下滑明显。同时,随着政府财政压力的逐步凸显,企业应收账款也大幅增长。回款时间的延长加剧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进而影响现金流,企业的经营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2)国有资本表现活跃。2022年是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的收官之年,国有企业围绕服务国家战略,通过收并购等方式推动国有资本向生态环保产业集中,加速地方环保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比如,中交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城乡作为碧水源的控股股东,通过要约收购方式进一步增持碧水源股份;山东省政府、水发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组建山东省环保发展集团等。
(3)行业两极分化加剧。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污水处理行业正在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局部龙头企业2022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实现持续双增长,企业两极分化趋势愈发凸显。民生证券发布的《环保行业2022年三季报业绩综述:水务、综合、设备表现不俗》报告指出,2022年前三季度,水务及水治理板块49家公司中,有19家实现归母利润同比增长,同比下降的有22家,另有5家出现亏损、3家持续亏损。
3、热点技术
水污染治理行业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与装备。在城镇水污染治理方面,基于“3060”双碳目标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污水、污泥、雨水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和装备产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在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难降解有机物高级氧化技术和高盐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有助于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促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农林牧渔业生产中污水、废弃物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实现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环境监测设备方面,技术装备注重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典型新污染物开发准确、快速、智能的新型设备。

二、2023年发展展望
随着“新十条”、实施“乙类乙管”等优化措施的陆续出台,现阶段各地经济持续复苏、复工复产快速推进,疫情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逐步减弱。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不断深入,相关政策也会延续之前的力度,水污染治理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的污水处理率分别为97.9%、96.1%和62%,相较于城市和县城,建制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弱项。2022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方案》(发改环资〔2022〕1932号),方案有望进一步释放乡镇地区污水处理市场空间,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污水处理技术及装备或将具有旺盛的应用需求。
(2)小流域治理是污水治理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具有系统性强、单体项目投资大等特点,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才能取得预期成效。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4部委印发《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建城[2022]29号),要求到2025年,推动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9月2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公示》,第一次对全国县级城市的黑臭水体状况进行了公布。政策层面利好的不断释放为生态缓冲带、生态护坡、人工湿地和底泥清淤等技术开辟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市场动态

21

22

(3)我国水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匹配性差,工业领域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偏低,水资源短缺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刚性约束。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13号)将污水近零排放科技作为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技术路径。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委印发的《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信部联节〔2022〕72号)也将“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作为强化工业用水开源节流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国家政策和资源瓶颈的双重约束下,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软化预处理、膜分离、蒸发结晶、深度脱氮除磷等技术及相关装备、药剂、微生物菌剂等是行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

2023年过去1/6,环保产业悄悄发生了三个变化

2

2023年虽然刚刚过去3个月,但给人的感觉已是大事不断、目不暇接,整个产业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多事之秋”。无论是需求侧(环保工程建设市场放缓)、供给侧(国资取代民资成为主导),还是监管侧(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环保产业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重作用力之下,整个产业即将发生深刻的动荡和洗牌。
一、环保产业上半场三个变化
1、七成环保企业净利润下滑 ,环保工程建设市场迎来“拐点”
据“环保圈”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31日,有44家环保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业绩预告,其中31家企业净利润都同比下降,占比70.5%。也就是说,2022年,大约有七成环保企业净利润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下滑,可谓“史上最惨的一年”。

其中最为典型、最具信号意义的则为环保产业的“带头大哥”——光大环境。 2月24日,光大环境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2年度盈利将比2021年度下降约30%-35%。这是光大环境近年来盈利首次出现“负增长”。从2018年的正31%、2019年22%、2020年17%、2021年17%,再到2022年则变成了负30%-35%。 5年来,光大环境的盈利增速逐年收窄,由正转负。这一变化,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垃圾焚烧市场“拐点”已到,或者说,传统的环保工程建设时代“拐点”已到! 光大环境给出的盈利下滑两大原因中,第一点就是“2022年度内建造服务收益大幅减少”。而根据“环保圈”计算,2022年光大环境盈利减少大约为50亿港元,刨去5.90亿港元的商誉减值(第二点原因),接近90%的下滑可能都是由“建设项目减少”造成的。
不光是光大环境,也不只是垃圾焚烧。刚刚过去的2022年,很多传统环保工程建设大户,如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等都出现了“拐点”。 辰于咨询公司表示,一些环保细分市场的发展已超出预期,有望提前到达拐点,其中包括污水治理、垃圾焚烧、环境监测等。 总之,在需求侧,传统的环保工程建设市场放缓、需求减少,是当下环保产业面临的第一个变化。 

市场动态

23

24

2、市县级环保集团纷纷成立 ,国资成为环保产业主导力量
需求侧变化的同时,环保产业的供给侧也在发生“温水煮青蛙式”的改变——国资正在逐步取代民资,成为环保产业的主导力量。最早是央企“入侵”,后来则是省级环保集团成立,比如2021年的广东、四川、安徽、云南4省,以及2022年的山西、山东、湖北等。而今年,地方环保集团则已经下探到市级、县级还有区级了。
(1)市一级的地方环保集团。比如,2022年12月30日,郑州公用事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揭牌,其中整合了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郑州热力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等。
(2)县一级的地方环保集团。2023年2月,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人民政府又宣布,“东山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3)区一级的地方环保集团。同样是在2月,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万汇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整合重组了区水投公司、市供水总公司、市污水处理厂等8个国有公司和事业单位,打造集勘察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为一体的专业水务运营管理公司。
从省级到市级,从市级再到区县级,地方环保集团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标配”。很多环保类的项目,也将慢慢统一到这一个“出口”,环保企业的客户逐渐从“政府客户”变成“企业客户”,很多思路、打法也将随之改变。 总之,在供给侧,国资逐渐取代民资成为主导,产业结构发生巨变,是环保产业面临的第二个变化。
3、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 ,环保产业监管力度趋严
2月16日至1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问题”。
2月20-2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展突击检查,先后检查了7家企业,结果发现6家企业都存在问题。

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放、不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生产台账弄虚作假,以及在线监测和手工监测数据造假等几乎同时,2月21日-22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也带队赴陕西省开展督导检查,检查内容包括企业治污设施、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生产环保管理台账等,可以说样样不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随后,2月27日,生态环境部趁热打铁,公布了第十三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内容主要还是3起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这也是生态环境部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领域的典型案例。 
生态环境部表示,近年来,少数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弄虚作假,帮助排污企业蒙混“过关”,严重扰乱了第三方环保服务的市场秩序。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要持续加大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总之,在监管侧,主管部门开始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整治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是环保产业面临的第三个变化。
二、从“建设时代”到“运营时代” ,环保产业“下半场”来了
1、需求侧,传统的污水、垃圾等环保工程建设市场日趋饱和,出现过剩,到达拐点,将倒逼环保企业从“重建设”到“重运营”,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2、供给侧,地方环保集团越来越多、越来越密,也将改变环保产业的业态。不好的方面是助长了靠资源、耍关系、权力寻租等不良风气,好的方面则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价格战的激烈程度。
3、监管侧,随着生态环境部打击力度加强,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淘汰一批实力不足、靠拼低价和弄虚作假扰乱市场的小企业,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这三点影响,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那就是环保产业已经进入“下半场”,新旧动能将发生转化。环保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有技术实力,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保证项目平稳、达标运行的人。

来源:环保圈

行业创新

25

26

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落地青岛

1

3月8日,在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公司百发海水淡化厂,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公司与礼思(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全球首个海水淡化浓盐水提锂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青岛水务集团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浓盐水综合利用,2021年5月与礼思(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于2021年12月在青岛水务集团百发海水淡化厂启动浓盐水提锂中试试验,2022年完成两轮中试试验,试验效果较好,具备商业化运行条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汤卫平介绍说,锂离子筛材料是以离子交换的方式瞬间将海水中的锂离子吸附,因此即使海水锂离子浓度低至0.17ppm,仍然能有较高的吸附效率,提锂工艺与零排放工艺有机结合,不会对海水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项目选址青岛水务集团百发海水淡化厂内,现已完成项目建设与商业合作方案,预计12月底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是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为提取锂资源开辟了新的路径,将由青岛水务集团海水淡化公司与礼思(上海)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从海水淡化浓盐水中提取有价值元素锂。
海水中储有2300亿吨锂资源,且海水作为一种非传统资源,不受地缘政治的限制,可将海水提锂应用场景拓展至直接利用海水的沿海电厂工业项目,业务全面拓展后,将助力我国锂资源自主自控,缓解锂资源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并将延展海水淡化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来源:工业水处理

同时,该材料也可以广泛适用于盐湖提锂。据了解,锂广泛应用于电池、陶瓷、玻璃、润滑剂、制冷液、核工业以及光电等行业。目前,锂资源开发主要以盐湖卤水及伟晶岩型锂矿为主因可开采资源少、可开采地区无工业用电、开发过程固废处理成本高等原因,我国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4.5%,预计2025年中国锂资源自给率仅9.6%,锂资源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该项目的落地有助于缓解中国锂资源严重依赖进口问题,并逐步推动锂资源自主可控

行业创新

27

28

2

1、分析结晶分盐系统痛点

①来水水质波动大;
②蒸发器长周期稳定运营;
③结晶盐品质低;
④杂盐率高;
⑤产品附加值低,难以销售。
2、常用的解决思路
(1)高浓盐水的纯化:
①难降解有机物的净化处理(COD/TOC等);
② 钙、镁、硅等离子的影响;
③磷酸氢根、碳酸氢根;
④铁、锰以及各类重金属离子。
(2)结晶分盐工艺设计与选取:
 ①盐硝联产;
 ②纳滤分盐;
 ③冷冻脱硝;
 ④ 工艺路线组合。
3、常用技术
技术一:双碱法除硬(钙镁),同步除氟硅、碳酸氢根、磷酸氢根及部分重金属软化沉淀技术+多介质过滤+UF,配合多级浓缩进行多级软化。

废水零排放结晶分盐纯化路线

技术二:软化膜技术。预处理采用氢氧化钠+纯碱+镁盐工艺,降低系统结垢污染的风险。软化系统配合使用的超滤膜,过滤精度0.1μm,过滤器后可以直接进入膜法系统,取代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的工艺,提高了产水水质,缩短了工艺流程。

技术三:树脂软化。目的:去除杂质离子,提高膜处理回收率、运行稳定性和最终结晶盐的品质。措施:引入氯碱化工的盐水精制工艺,采用特种螯合树脂去除残留的少量杂质离子,实现浓盐水的纯化处理。

技术四:物料分离膜技术+干燥。富集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浓缩侧有机物浓度可高达10万ppm以上,大幅度降低污水中COD含量及高级氧化所需的运营费用。

行业创新

29

30

技术五:高级氧化AOP技术。目的:去除残留的少量有机物,降低浓盐水的TOC和色度,保证最终结晶盐的品质和白度。

措施:臭氧具有很高的氧化电位,能够氧化分解绝大部分有机物而不引入杂质离子,反应产物无残留;经催化剂催化后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氧化能力更强,效果更好,同时可显著降低处理能耗。

3

废水总氮的去除介绍

来源:水处理搬运工

在水处理中有关氮素经常提到的几个术语包括:总氮(TN)、凯氏氮(TKN)、有机氮、无机氮、氨氮,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下:
总氮(TN)=有机氮+无机氮=凯氏氮(TKN)+NOx-N;无机氮=氨氮(NH3-N,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凯氏氮(TKN)=有机氮+氨氮(NH3-N,NH4-N)。

污水排放标准中的总氮指标在短短半年内被推上风口浪尖,很多地区及厂区成为环保督察组重点监督的对象,而在2018年,这一趋势还会愈演愈烈,更多的地区将被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对氮的处理技术依然以传统活性污泥法应用最为广泛,无奈的是,传统活性污泥法对氮的脱除效率已经不能满足排放需求,因此众多企业面临着提标改造的新局面

在废水脱氮技术中广泛使用生物法进行处理,生物脱氮是依靠水体中微生物的生理代谢作用将不同形态的氮转化为氮气的过程,流程为:废水中难降解的有机氮通过水解氨化作用,分解为氨氮(NH3--N,NH4-N),氨氮在亚硝化作用及硝化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X-N),继而在反硝化作用下转化为氮气。

行业创新

31

32

目前处理总氮的方法中生化法备受青睐,原因包括起源较早、技术成熟、成本较低等,在我国几十年的污水处理中,生化法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但工艺上的不足也随着排放标准的提高逐渐显现而出,尤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仅依靠供给微生物的自然生理需求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在污水中氮磷浓度较高时,依靠传统污泥法往往达不到预想的结果。
当然,在活性污泥法的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很多变形工艺,包括膜生物反应器、生物滤池技术及生物转盘等,但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技术的不成熟使大多数企业不愿轻易尝试,因此很少有优质的案例作为模范,也很少有企业愿意共同尝试寻求技术的实践改进,使这些技术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水质需求应对生化脱氮的不同环节进行强化,例如农药生产厂区产生的废水通常含有大量有机氮,因此需规模较大的水解工艺,将难降解的有机氮转化为容易被转化的小分子有机氮,从而转化为氨氮。

再如,部分电镀厂需大量氨水作为缓冲剂,因此废水中含有大量氨氮。目前较好的处理方法有吹脱法和折点加氯法;也有部分行业废水中硝酸盐较多,而对硝态氮的去除方法中只有生化法较为成熟,但存在的制约性为现有生化技术的脱氮效率较低,当面对高浓度硝态氮是需增建较大规模的厌氧池,基建成本较高且占地面积较大,使整体投资成本大大升高,并较难实现。

生物法的最大的弊端是占地面积较大,根本原因是生物法的处理效率低,以对氮的去除效果而言,一方面脱氮能力仅为0.1kgN/m3,另一方面,实现这一脱氮效率的停留时间少则12h,多则30d。两者综合之下,污水以贮存方式长时间停留在污水站,造成废水堆积,使池体容积在设计时不仅要容纳实际生产水量,还要设计足够盈余,以便应对紧急状况。因此,缩减生化池容积的改进方向归根结底是提高脱氮负荷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菌种选择与驯化:常规反硝化菌活性弱,耐受力差,容易在工业废水的冲击下死亡,对微生物进行长期驯化,物竞天择可使菌群提高耐受力,延长生理周期,活性的增强可提升微生物的代谢与繁殖能力,使微生物的可承受脱氮量随之升高。
2.反应器结构:在传统生化中,反硝化环节完成后产生的氮气不溶于水,而堆积的污泥制约着氮气的排出,氮气的滞留又会占据微生物富集的空间,影响微生物的富集,如此恶性循环,使反应死区越来越多,污泥的可利用里越来越低。改进反应器结构,提高氮气排放速率,可使反应器效率更高。
3.微生物富集模式:传统活性污泥法中菌体吸附在污泥之上,随污泥悬浮在水体之中,当污水进入池体时,悬浮污泥易被打散随水流排出池体,既影响出水水质,又减少了污泥有效利用率,目前的改善方式包括生物接触氧化、生物移动床及生物固定床等。

来源:工业环保网水处理

赛恩斯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联系电话 ♙
0731-88271113
♙ 公司地址 ♙
长沙市岳麓区学士路388号
♙ 公司网址 ♙
www.seshb.com
♙ 公司邮箱 ♙
ses  hb@126.com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