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其他分类其他2024-09-26
132

云南省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中国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
2024年9月

卷首语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引导全省金融系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锚定“3815”战略,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助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在实践中,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牢固树立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优化金融创新、引导服务下沉,探索出一批有针对性、可借鉴、能推广的金融创新产品与特色服务模式。为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效应,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牵头系统梳理出一批典型案例,供参考借鉴。
      本案例集共四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各行各地在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破解堵点难点等方面各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州市和各金融机构要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用好典型引路法,以高质量金融供给更好服务云南省乡村振兴和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目录/

contents

04

第一章 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篇 

楚雄州:“三横四纵”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 

05

西双版纳州:金融助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09

普洱市:金融助力云南小粒咖啡“香飘海外”

12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数字化转型赋能花卉产业发展 

15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18

22

第二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篇

怒江州:“保险+期货"保价助农稳定生猪产业发展 

23

临沧市:三措施探索金融服务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新模式

26

怒江州:金融深度参与联动运营 助力观鸟经济腾飞 

33

36

 第三章 金融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篇

西双版纳州:以“党建+”金融模式做优农村集体经济                            组织金融服务 

37

昭通市:金融赋能苹果产业链发展,带动果农致富增收

43

50

 第四章 破解堵点创新实践篇

红河州:金融活水“贷”动边民“富起来”

51

丽江市:信贷引导资金有效解决企业贷款“调头”难题 

54

大理州: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走出农村融资新路子 

57

大理州:靶向破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金融属性

60

昭通市:“绿资源”变“金资产”竹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
                   增收致富 

29

楚雄州:金融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绣娘”                  致富增收

40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提高金融服务效能,“哺育”奶山                                          羊特色农业集群发展

47

第一章 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提出,“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省委省政府把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坚持“打高原牌”“走特色路”,聚焦“1+10+3”重点产业,不断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但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布局“小而散”,生产链条短,农业龙头企业多数处于发展初期,示范带动效应不强,且经营主体缺乏信贷担保物等困难。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积极引导各地区各银行机构加大金融支持,有效提高高原特色农业融资供需适配性,激活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本章收录了楚雄、西双版纳、普洱及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抓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创新服务模式及专属信贷产品,探索风险补偿模式,以特色产业带动产业集群,深入推动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助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第一章

三横四纵”推进
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

      楚雄州深入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相关部署,围绕省、州党委政府有关工作安排,以全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劳动和技能竞赛为抓手,通过组织、机制与考核三向发力,投入、服务、创新与示范四线推进的工作方式,推动全州金融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取得更多实效。
      一、组织、机制与考核三向发力,健全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政策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州委农办“双牵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联席会议机制效力,完善联席会议联络员不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协同制定肉牛、食用菌、花卉等支持特色农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探索“产业-金融-财政”政策联动的有效形式。联合州总工会、州农业农村局成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劳动竞赛领导小组,引导全州金融系统踊跃参与全省乡村振兴劳动与技能竞赛,共同营造热烈有序竞赛氛围。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强化统筹部署,联合州委农办按年制定全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联合做好财政金融协同、涉农领域融资市场配套要素改革、农业农村投融资项目库建设等重点工作。发挥部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1

第一章

三横四纵”推进
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

门合力,积极履行农业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职责,协同推进农民增收、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相关工作。牵头召开全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会,明确工作重点,引导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和乡村振兴倾斜。三是加强监测考核。常态化运行重点领域金融指标监测通报机制,分区域、分机构开展涉农贷款监测督导。联合金融监管局开展全州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做好评估结果通报,加大评估结果运用,促进各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质效持续提升。依托省对州、州对县(市)乡村振兴实绩考评机制,深化部门间涉农政策协同,提升县(市)党委政府涉农金融工作统筹能力,提高县域涉农金融服务质效。
      二、投入、服务、创新与示范四线推进,提升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质效
      一是优化涉农金融供给。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持续流入乡村振兴领域。2024年以来,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9000万元,截至6月末,再贷款余额12.28亿元。以“政策性金融固基+市场化信贷增效”模式,做好粮食安全和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金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1

第一章

三横四纵”推进
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

融服务。加大涉农领域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截至6月末,全州涉农贷款余额679.88亿元,较年初新增42.57亿元,同比增速15.2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64个百分点。二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做好乡村振兴领域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和融资辅导,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金融服务与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农村”等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农村群体金融知识素养。持续开展助农支付服务体系建设,巩固优化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全州建成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1040个,行政村级全覆盖。持续开展“三信”建设,全州评定信用户33.4万户,信用乡镇占全州乡镇总数的79.61%。三是坚持创新破解融资难题。围绕全州“1+8+2”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种贷”“彝绣贷”“肉牛贷”“菌商贷”等产品,推广“云农产业贷”“七彩云南贷”等系列产品,助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截至6月末,全州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188.91亿元。持续探索盘活农业农村“沉睡资产”的有效途径,推进活体抵押贷款的办理投放,全州累计投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1

第一章

三横四纵”推进
乡村振兴和“三农”金融服务

放活体抵押贷款1.03亿元。四是推进示范样板创建。围绕种业、果蔬产业链发展需求,完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巩固元谋县全省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基地建设成果,截至6月末,元谋县2778户果蔬产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7.27亿元。推进“全省金融服务肉牛产业发展试点”创建,助推全州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以来,累计投放肉牛产业贷款17.97亿元。加强州市乡三级联动,联合楚雄市政府出台《楚雄市苍岭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特色乡镇创建工作方案》,助力苍岭镇建设为宜居宜业和美特色乡镇,打造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1

第一章

金融助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双版纳州把普洱茶产业作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举旗农业”培育,茶叶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之一。2022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以勐海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深化普洱茶产业金融建设,稳固强农惠农双利益捆绑机制,持续以普洱茶产业金融“贷”动辖区高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机制建设,为普洱茶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联合州农业农村局、西双版纳金融监管分局印发《西双版纳州加快发展普洱茶产业链金融若干措施》,联合勐海县农业农村局印发《强化普洱茶产业链金融服务实施方案》,形成州、县两级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设立普洱茶产业链金融服务工作专班,持续深化“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协会商会”的协调机制,以常态化银企对接、建立链长银团机制等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满足各链端涉茶主体信贷需求。截至2024年2季度末,4家“链主企业”共获得2.31亿元信贷支持。三是组建融资顾问,2024年1-6月,通过“名单制+融资顾问团+党员金融服务队”模式累计为21家龙头企业和1.06万户主体提供融资支持26.36亿元,有效扩大普洱茶产业市场主体获贷面。
      二、抓好金融服务,为普洱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

02

第一章

金融助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普洱茶产业适配信贷产品。一方面,引导金融机构运用普洱茶存货质押、商标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抵质押模式,创新“金叶贷”“普洱茶贷”等16款专属产品,支持链上传统市场主体获得贷款。另一方面,针对茶山沿线民宿、客栈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根据其轻资产、无抵押且运营资金需求周期性强实际,通过政策性担保、纯信用产品、异地抵押等方式,支持一批精品民宿获得低成本、随借随还信贷支持。二是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支持茶企“走出去”。满足各类普洱茶产业市场主体跨境人民币服务需求,助力普洱茶产品远销至荷兰、意大利等亚欧5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以来累计办理普洱茶产业跨境人民币结算2523.7万元,预计为企业减少汇兑损失5047.4元。三是提升茶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引导农业银行与勐海茶产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建设普洱茶产业数字化平台,提供集成生产、仓储、物流、金融一体化的线上服务,探索普洱茶产业链数字化发展新模式。指导勐海农商行在老班章村设立全省首家“村寨银行”、引导勐海长江村镇银行在4个普洱茶原产地村委会设立金融服务站,为茶农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
      三、发挥政策合力,为普洱茶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发挥再贷款撬动作用,优选2家链主企业为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

02

第一章

金融助力普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再贷款辐射带动示范点”,以“再贷款+普洱茶产业”模式将优惠资金输送至涉茶市场主体。截至2024年2季度末,运用2.93亿元再贷款资金支持1526户(次)涉茶主体,节约融资成本114.19万元,撬动发放普洱茶贷款16.62亿元。二是用好民贸民品贴息政策,2024年为勐海县7户边销茶企业申请贴息96.8万元,有效降低茶企融资成本。三是发挥政策性担保增信分担作用,推行融资担保“零费率”政策,让茶山民宿等涉茶主体实现授信额度翻倍。截至2024年2季度末,为108户(次)涉茶主体免除担保费183.12万元。
截至2024年2季度末,勐海县普洱茶产业贷款余额26.36亿元,同比增长4.35%,占全州茶产业贷款65.43%,惠及链上1.06万户涉茶主体。2023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50亿元,茶叶产值、产量和税收位居全省第一,25万茶农年人均纯收入突破1.6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

02

第一章

金融助力云南小粒咖啡“香飘海外”

      普洱是全国咖啡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优的咖啡主产区,被誉为“中国咖啡之都”,咖啡产业是普洱富民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咖啡产业主要以出口原料豆为主,处于初级产品市场端,咖农咖企收入受国际咖啡期货价格和国际汇率波动影响较大;产业链上主体小散弱,信贷承接能力不足。为精准支持咖啡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行普洱市分行推动市政府出台政策,开展咖啡生豆存货抵押、探索政策性咖啡生豆价格指数保险等多维金融服务模式,助力普洱咖啡“香飘海外”。截至2023年底,全市咖啡产业贷款余额18.15亿元,同比增长57.32%,较2021年末增长102.73%。咖农人均收入由2021年的3836元增长至2023年的7512元,有效带动25.67万咖农实现就业增收。
      一、夯实产业金融运行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将普洱咖啡产业链确定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农业金融产业链之一。以此为契机,人行普洱市分行推动普洱市政府印发《普洱市金融助力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牵头起草印发《金融支持普洱咖啡全产业链工作方案》,建立“产业+金融双链长制”;建立“咖啡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

03

第一章

金融助力云南小粒咖啡“香飘海外”

产业链上中下游重点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库”,定期动态梳理更新需求库,督促银行机构及时开展融资对接,并向相关部门反馈融资对接成效和需要协助解决的困难。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多方式破解市场主体融资难题。一是指导地方法人机构依托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开展存货、生产设备抵押贷款,发明专利质押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发放贷款;二是依托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如,中行普洱市分行采取保单质押的方式为3户咖啡出口企业发放1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金融机构探索出的拓宽抵押物的有效路径,破解了“轻资产”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三、强化多元金融服务保障
      为化解咖啡生豆国际期货价格波动对普洱本地咖啡收购价格的不利影响:一是推动全国首个政策性咖啡生豆价格指数保险落地普洱,政府通过补贴保费等政策性手段鼓励咖啡种植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投保期间,当咖啡鲜果或咖啡的平均价格低于保险价格时,保险公司根据保险期内保险标的的平均收购价格核定保险责任后主动赔付。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

03

第一章

金融助力云南小粒咖啡“香飘海外”

近年来,累计承保咖啡6.41万亩、咖啡生豆2.5万吨。二是引导企业合理适当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如,中国银行普洱分行充分利用转收款、远期结售汇等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为咖啡出口企业进行汇率询价,保证企业以最有利的汇率结售汇,有效化解汇率波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23年以来,累计帮助企业减少汇兑损失10.78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普洱市分行

03

第一章

数字化转型赋能花卉产业发展

      花卉产业是云南强省战略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也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重点支柱产业,更是享誉海内外的“光鲜行业”“芳香事业”。花卉产业企业和农户普遍存在分布地域广且分散、经营规模小、资金需求小、信息不对称、有效担保不足等问题,华夏银行昆明分行聚焦实体经济,积极服务三农,运用新一代金融科技手段,通过引入行业数据、经营数据辅助信贷快速审批,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花惠贷”系列产品,有效破解花卉产业企业和农户融资难题,助力花卉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科技赋能,解决授信难题
      一是数据发掘,掌握行情。通过与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合作,梳理整合“花卉成交均价、各等级花卉占比、花农成交违约率”等过百项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云花大数据平台”数据,全面掌握“花企(农)”发展的情况,有效破解花卉产业企业和农户分布地域广且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二是科技赋能,精准画像。运用华夏银行昆明分行“普惠通”决策引擎系统,智能化评判农户生产技术水平、履约能力等要素测算资金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搭建花卉行业信用体系,实现了对客户精准画像,有效解决了花卉种植企业及种植户授信评价难题。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

04

第一章

数字化转型赋能花卉产业发展

      二、产品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一是深度对接,一户一策。针对现代农业手段替代传统种植方式实现花卉产业升级改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实际,华夏银行昆明分行组建花卉行业攻坚小组,走访各大鲜切花种植区,深入了解企业及农户实际需求,提出融资支持路径。二是立足花卉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和无抵押的实际,推出授信额度高达500万元、贷款期限长达5年、担保方式为纯信用的“花卉园区贷”,同时辅以个性化制定分期还款计划、无还本续贷等措施,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目前“花卉园区贷”帮助玉溪、宜良、禄劝、安宁、晋宁五大切花主产区100余家花卉种植企业、种植户实现种植基地升级改造,大幅提升花卉品质及产量。
      三、全链施策,精准提供产品
      花卉产业链市场主体主要包括种植者、批发商、物流公司、花店和电商平台。一是针对物流公司运输和仓储的特点,提供货运融资、资产基础贷款等信贷产品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和设备改造升级资金需求。二是针对花店库存和节点销售需求,以花店长期订单为基础测算信用额度并提供流动资金支持,结合季节特点灵活调整贷款额度,帮助客户抓住市场机遇。三是针对电商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以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

04

第一章

数字化转型赋能花卉产业发展

交易数据进行还款能力分析,提供设备融资和租赁服务支持。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成立专营团队支持云南省花卉产业的发展,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信贷产品实现在线申请、在线提款、还款等功能,融资由传统模式下往返银行至少3次提升为“无需见面”,时效由原来的7个工作日提升为2个小时。截至7月末,“花惠贷”累计发放1102笔,累计金额3.15亿元,为459户花卉种植户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华夏银行昆明分行

04

第一章

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肉牛产业是云南特色重点农业产业之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过去,金融介入存在评估难、管理难、防疫难等痛点、堵点,“家财万贯,带毛不算”就是对肉牛活体动产资源风险大、变现能力差的真实写照,缺乏系统性、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云南农信聚焦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的指导下,加强与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联动,紧扣“探索一类新模式、推出一系列新产品、拓展一条服务链”的“三个一”工作法,持续提升全省肉牛产业的金融服务质效。
      一、构建工作机制,凝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政银合力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服务。积极与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积极协调,省州县三级联动,指导各法人行社强化银政协同,建立信息共享互惠机制,逐个乡镇开展肉牛养殖情况摸底,对存在资金需求的养殖户建立需求清单进行跟踪服务。二是银政协同强化扶持。全省农信系统积极与肉牛养殖重点地区县委政府、主管部门协同发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争取贷款贴息、保费补贴、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探索“政府+银行+风险补偿”等银政企合作金融服务模式,形成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如,弥渡县德苴乡政府专项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5

第一章

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出资设立肉牛养殖贷款风险补偿金,在弥渡农商行德苴支行开立专户管理,贷款发生损失时,由风险补偿金和弥渡农商行按9:1的比例各自承担肉牛养殖贷款损失,增强了当地养殖户的发展信心。
      二、创新信贷产品,提升金融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精准度
      一是前往楚雄、大理、曲靖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当地养殖龙头企业、养殖户深入交流,寻找金融服务切入点,指导各法人行社根据肉牛产业特点、经济周期等合理确定配套信贷政策,定制专属产品,优化业务办理流程,同时强化与担保公司合作,为养殖户担保增信。如,楚雄农商行推出的“惠牛贷”、禄丰农商行的“龙乡金牛贷”、会泽农商行的“金牛贷”等专属产品,精准助力活牛产业发展。二是建立健全活体抵押风险缓释机制。探索打造“政府+银行+动产抵押+保险+再贷款+N(养殖户)”的“5+N”运行模式,实现动产抵押、再贷款资金使用、财政贴息、保险介入四位一体信贷模式,配套财政资金贴息和缴纳保险支持,缓释信贷风险。既有效缓解了养殖户资金难题,降低了付息成本,又引入保险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如:盐津县联社按照每头牛最高9000元的标准向养殖户发放抵押贷款,贷款期限与养殖周期相匹配,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5

第一章

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最长不超过3年,贷款利率由财政按照最高5%给予贴息。同时由财政以270元每头为已打耳标的能繁母牛养殖户购买活牛保险,保障额度10000元。
      三、打造产业链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一是支持产业链上游:优质种牛、能繁母牛种畜场建设。各行社主动获取辖内优质种畜场,以及饲养优质种牛、能繁母牛的养殖户名单,积极对接提供资金支持,助力当地打造养殖示范基地。二是支持产业链中游:养殖户购买牛犊及肉牛育肥。各法人行社积极对接当地种畜场和龙头养殖企业,基于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的利益联结关系,支持好符合条件的零散养殖户。如,寻甸农商行以羊街镇畜牧产品交易市场为核心,通过“公司+农户+担保公司+银行”的合作模式为市场交易农户提供金融支持,累计发放贷款537笔,金额2.49亿元。三是支持产业链下游:加工销售环节资金需求。在屠宰、冷链仓储、加工制造环节,通过个人生产经营周转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等产品开展支持。在销售环节,通过“e滇农信”商城、收单业务、贷记卡等配套产品做好销售商户和消费者的金融服务。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5

第一章

金融助力肉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云南农信持续推进“三个一”工作法,围绕产业链上中下各个链环,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结机制带动活牛产业链上下游各节点经营主体发展,通过贷款、结算、收单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截至2024年6月末,全省农信肉牛贷款余额251.15亿元,较年初净增36.36亿元。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5

第二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重点帮扶县篇

      云南省《关于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基础全面稳固,脱贫成效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确保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掉队。”重点帮扶县自然条件差、历史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弱,不少地方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销售难、产业同质化严重,且区域相对集中,困难交织叠加。人民银行云南省分行积极引导各地区各银行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深化“政银企担”合作,在资源倾斜、政策联动、信息共享方面打好组合拳,全面优化信贷流程,提高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以金融服务助推重点帮扶县高质量发展。
      本章收录了怒江、临沧、昭通等地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部分典型案例,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提高信贷资金适配性,积极支持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探索产业链金融联农带农新路径,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第二章

“保险+期货”保价助农稳定生猪产业发展

      兰坪县是怒江州生猪养殖主要聚集区,但受地理环境和产业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生猪养殖以农户散养为主、合作社和企业养殖为辅,整体产业发育程度不高,小散弱特点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弱。为有效解决农户抵抗生猪价格及饲料成本波动冲击能力弱、产业发展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怒江州从当地产业周期金融需求出发,积极抢抓沪滇协作机遇,引入沪滇帮扶资金,探索“保险+期货”金融保价助农模式,有力支持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生猪产业发展。
      一、创新“保险+期货”保价模式,稳定行业预期
      太平洋产险云南分公司将生猪和生猪饲料期货价格作为锚定点,充分发挥保险补偿市场风险损失与期权对冲作用,研发“兰坪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兰坪县生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专项金融产品。养殖户购买保险产品后,保险公司将部分保费用于期货公司买入期权衍生品,农户承担的价格风险通过期权市场得到平衡,有效降低养殖户生猪饲料成本上涨及生猪市场价格下降的风险。目前,价格指数保险已基本实现全县生猪养殖5头以上散户及农业发展合作社全覆盖,惠及脱贫户3873户。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1

第二章

“保险+期货”保价助农稳定生猪产业发展

      二、引入沪滇帮扶资金,打造多重保障机制
      针对农户资金困境,引入沪滇帮扶资金和期货公司捐赠资金全额补贴项目保费,促进养殖场及农户投保意愿。2022-2024年,两个保险项目累计投入沪滇帮扶东西部协作资金1050万元;其中,2023年两个保险项目引入沪滇帮扶协作资金500万元、引入期货资金327.27万元,合计引入827.27万元资金为兰坪县生猪养殖户提供多重保障。
      三、建立快速理赔机制,切实保障农户养猪收益
      锚定生猪和生猪饲料期货价格优化理赔流程,联合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建立投保户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减少因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理赔款无法快速直达的问题,为养殖户提供快捷理赔服务,2022-2023年保单累计理赔补偿833.13万元,预计未到期保单赔款400万,预计赔付率117.44%。自“保险+期货”金融保价助农模式实施以来,已累计帮助当地15509户(次)个体养殖户和84家(次)合作社(企业)对抗产业周期波动,其中,两户龙头企业怒江建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兰坪本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理赔补偿83.64万元,有效弥补了生猪价格波动和饲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支出。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1

第二章

“保险+期货”保价助农稳定生猪产业发展

      随着“兰坪县生猪价格指数保险”“兰坪县生猪饲料价格指数保险”的实施,有效提振了养殖场及农户信心,促进当地生猪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兰坪县生猪养殖头数从2022年的12万头提升至2023年的14万头,同比增长16.67%。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1

第二章

三措施探索金融服务
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新模式

      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精神,聚焦打造全省一流“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基地”,深入探索凤庆县、永德县、沧源县三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截至2024年6月末,三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稳步增长,各项贷款余额236.51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9%。
      一、加大政金协同,增强金融“靶向力”
      一是深化“政银”合作。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分别与凤庆县、永德县、沧源县人民政府签署《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全面合作备忘录》,明确“政银”沟通协作事项、信息共享机制等8项合作内容,确保机构改革基层央行县域金融服务不断档,提升县域金融调控、金融服务和管理工作质效。二是创新建立“央行再贷款+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动“央行资金撬动+财政资金保障”的长效合作机制,对借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再贷款金额的0.2%给予财政贴息;推动县政府设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风险补偿金1000万元,向政府性

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

02

第二章

三措施探索金融服务
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新模式

担保机构注入200万元风险基金。三是打造全产业链金融。围绕滇红茶、核桃等产业链的上下游交易场景,建立了“产业链长+金融链长”的“双链长制”,构建由县委书记和县长分别担任“产业链长”、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金融链长”的“双链长”制。依托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收集产业链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市场主体信息,推送至金融机构,加大对接力度,截至6月末,梳理形成产业链名录711户,各环节市场主体获得融资28.69亿元。
      二、增强服务质效,提升金融“支撑力”
      一是打造综合“融智”服务模式。由人民银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组成“金融顾问团”,金融系统青年骨干组成青年金融服务团,实施乡村振兴“151”服务行动,即组建1个金融服务辅导员团队,划分5条服务路线,做到1个工作日服务通勤,为行政村指派“乡村振兴金融辅导员”,建立对接名录,提供多方位金融服务。二是为市场主体提供“零距离”服务。在政务服务大厅、银行网点等设立普惠金融服务港湾或企业家金融驿站。如,截至 6月末,依托“企业家金融驿站”,共举办37期“企业家品

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

02

第二章

三措施探索金融服务
省级乡村振兴帮扶县新模式

牌沙龙”活动,针对性提供信贷政策宣传、产品推介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三是构建“1+9”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体系。以“党建+金融”服务民族团结,在县级人民法院建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在9个乡镇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和纠纷调解工作站。
      三、坚持创新驱动,激发金融“新动能”
      一是搭建“三资”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变信贷”。推动富滇银行凤庆县支行与县农业农村局签约凤庆县农村“三资”平台“银农互联场景”共建项目,形成了集“登记+确权+交易+记账+报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应用场景,并利用农村“三资”平台成功发放首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50万元,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难、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为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一县一业贷”“坚果贷”“红茶贷”等20余种针对不同农特产品的信贷产品。推出“期货+保险”模式,规避生猪、橡胶、蔗糖等产业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农民增收。三是建立“金融结对帮扶机制”。指定沧源县信用社作为沧源县23个边境幸福村的主办行,建立“营业网点+自助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点+手机银行+基层人员上门服务”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分行

02

第二章

“绿资源”变“金资产”
竹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昭通市辖区竹产业资源丰富,覆盖8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94个乡镇625个村53万户210余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达13.9万户60万人,是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但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存在:政策协同聚集不紧密、未形成全产业链条式发展、金融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等障碍。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通过政策集成、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努力将“绿资源”变“金资产”,探索一条发展产业链金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一、打好财金政策组合拳,汇聚产业发展合力
      一是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从金融、财政、产业端完善配套政策,印发《支持昭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昭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金融支持竹产业“初制所”建设工作方案》,推动形成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二是健全工作推动机制。将金融支持昭通竹产业纳入2024年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劳动竞赛,协调省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资源倾斜投入。建立“产业链长+金融链长”制,组建金融特派员和顾问团队,围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二章

“绿资源”变“金资产”
竹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绕竹产业全产业链上下游交易场景,打造“扶源头稳链+聚小散补链+盯龙头强链”服务模式。三是深化银担合作。加强与省农担、昭通昭信融资合作,为竹产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增加贷款额度,截至2024年6月末,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担贷款116笔、0.62亿元。
      二、优化金融精准供给,培育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创新打造“乌蒙金竹贷”品牌。出台《“乌蒙金竹贷”信贷产品支持昭通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引》,从额度、期限、利率、流程等方面优化融资服务,优化形成“乌蒙金竹贷”专属系列信贷产品15个。二是开展整村授信。组织全市农信机构以村为单位采集涉竹农户和企业的基础信息,建立信贷档案和预授信白名单,完成白名单批量化授信,实现对全市96个竹产业乡镇及其所属村评级授信全覆盖、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增信、授信全覆盖。三是开展白名单转化。紧盯春笋、秋笋时间节点,紧盯重点竹笋深加工企业,积极对接林草部门梳理重点加工企业融资需求清单,通过“4+4”标准筛选后形成“白名单+信用”模式,推送金融机构配套产品发放信用贷款,满足竹笋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二章

“绿资源”变“金资产”
竹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加工企业“短平快”季节性的资金需求。
      三、筑牢联农带农利益链,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深度参与产业链构建。以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参与式经营初制所,通过金融介入支持建设竹笋加工初制所,打造种植(管护)、采笋、初加工、粗制品交易、深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提升金融承载力。实现产业链利润向竹笋种植端农户和合作社等的倾斜。二是单列支农再贷款专项额度资金精准用于支持竹产业发展,通过“央行再贷款+竹产业+初制所+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村集体组织、专业合作社或生产经营大户组织带动当地农户自种(采)、自产、自销,最大限度地获得竹笋初加工环节收益。
      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持续强化政策协同,做好金融要素保障,做优产业链综合性金融服务,昭通竹产业供需适配性、融资可得性稳序提高,有力支持竹产业链条延伸拓展,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效果不断显现。截至2024年6月末,“乌蒙金竹贷”余额7.51亿元,同比增长14.85%,有贷户数6513户,同比增加1123户,贷款平均利率4.21%,同比下降0.8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全市竹基地面积达628.8万亩,竹笋产量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二章

“绿资源”变“金资产”
竹产业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40万吨,综合产值达137.3亿元,主产区竹农户均增收从不足0.1万元到3.0万元、覆盖区户均增收从不足0.03万元到1.2万元,竹产业已成为促进竹农增收的重要农业产业。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二章

金融深度参与联动运营 
助力观鸟经济腾飞

      怒江州泸水市地处高黎贡山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坐拥丰富的生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推动生物资源价值向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转化不足,金融支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着方向上缺切入点、操作上缺承接主体、管理上缺风险缓冲的困境。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聚焦破解“三缺”困境,依托泸水市下辖鲁掌镇三河村鸟类资源、生态产品优势,推动搭建资源配置联动机制,支持培育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利用经营集群,构建以金融支持为纽带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一、把脉定向,凝聚资源配置联动合力
主动加强与州农业农村局、文旅局沟通协调,联动开展各乡镇及行政村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发展定位等基础研究,增强政策协同。印发《怒江州2023 年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样板间”实施方案》,将三河村纳入12个全州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样板间”之一,按照“信贷产品支持、协调机制配套、激励政策协同、人才专班配置、线上平台帮扶”的总体框架,保持金融资源倾斜配置导向,并积极争取地方相关配套激励机制协同跟进,形成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融资资金、经营主体投资资金协同投入合力。自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4

第二章

金融深度参与联动运营 
助力观鸟经济腾飞

三河村纳入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样板间”以来,全州金融机构对三河村投放贷款3529万元、农文旅专项补助资金投入450万元、龙头企业投资50万元。
      二、打通梗阻,培育特色产业经营集群
      为破解群众发掘资源价值的能力和运用金融资源的意识不足的现状,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出资”“出智”扶持“观鸟经济”。一是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立足三河源林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河公司”)在三河村“观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围绕“观鸟经济”发展布局,将三河公司纳入“一对一”挂联帮扶重点企业,组织金融机构持续跟踪对接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疫情期间,组织辖内4家银行累计为三河公司提供384万元信贷支持,帮助企业克服订单锐减难关;2022年支持三河公司改扩建,发放流动资金贷款450万。二是强化利益联结壮大经营集群。三河公司牵头组织农户以自家林地入股参与观鸟点建设,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为参与入股的农户建立“观鸟经济”农户名单库,实行清单式管理、动态摸排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参考“观鸟订单”“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等开展评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4

第二章

金融深度参与联动运营 
助力观鸟经济腾飞

级授信,有效匹配农户信贷资金需求,截至8月末,三河村农户贷款余额1288万元,其中信用贷款1188万元,信用贷款占比达92.24%。三是“金融活水”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支持入股农户改善观鸟点条件的同时,对三河村开展“整村授信”,支持当地群众建成一批具有傈僳族风格的民宿和特色农家乐,为游客提供观鸟导游、运输、背包、餐饮、民宿等一体化服务,拓展收入渠道,实现稳定增收。
      三、强化联结,构筑金融风险缓冲机制
      为避免农户经营情况过度分化或大幅波动,建立龙头企业对农户经营集群的订单调节分发机制。由三河公司统一拓展观鸟市场,成为中国鸟网会员并被授予“中国生态摄影师怒江教育培训中心”,通过中国鸟网云南怒江百鸟谷版块向全国范围内发布三河村鸟类资源信息,承接国内外观鸟订单,订单分配时纳入农户偿还贷款的因素,优先向银行还款压力较大的参与农户分发订单,防范化解信贷风险。
      金融深度参与企业、农户联动运营,有效打通各环节金融资源持续注入渠道,实现了互惠共赢,自2019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本地就业150人,人均每年增收2万余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人民银行怒江州分行

04

第三章 金融服务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发展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大力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各方共识。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力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端联结着广大农民,另一端联结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种、养、产、加、销等各环节,资金需求贯穿着农业生产全链条,因此,充足的资金支持对其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现阶段而言,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体制机制不畅、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动力不足、有效担保资源匮乏、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及便利度意义重大。
      本卷收录了西双版纳、楚雄、昭通及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验做法。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强化财金政策联动,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多元化专属融资产品体系,建档授信、创新担保方式,同时扶源头主体强链、聚小散稳链,以示范引领联动发展,金融服务精准滴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第三章

以“党建+”金融模式
做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

      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于抵押物缺乏、经营风险高、偿债能力弱、发展基础差等问题,一直缺乏可持续的金融支持路径。近年来,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赋予特别法人资格,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发展思路,强化党建赋能,在勐龙镇试点通过“党建+”模式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获贷快、易、省。
      一、多方政策联动,搭建金融支持桥梁
      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协同景洪市财政、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实施方案》,明确加大金融投入、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重点,积极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发展。持续深化政银合作,景洪市委组织部牵头印发《景洪市选派“金融联络员”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金融联络员”机制在全市乡镇开展金融定点帮扶工作。
      二、选树典型示范,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勐龙镇有16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以玉米、天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分行

01

第三章

以“党建+”金融模式
做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

然橡胶等种植业为主,产业发展多元、成熟,其中热带水果(含玉米)、天然橡胶于2023年被列为全州重点产业,集合了较多的产业、财政扶持政策,内生发展动力充足。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州分行在充分考虑勐龙镇党建、产业等条件下,指导景洪农商行优先选择信用状况、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等较好的优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金融支持试点工作。
      三、强化党建引领,规范全流程信贷支持
      一是强化政策宣传。组建党员金融服务队到勐龙镇开展政策宣讲、专题培训,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团队与成员金融素养,从而提高其利用金融融资意识与意愿。二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引领,在贷前、贷中、贷后充分发挥集体决策和民主监督优势,贷款申请需经村民大会、村委会等集体表决通过,村干部可作为担保人为贷款“增信提额”。获取贷款后,村“两委”负有监督还款责任,贷款一旦出现逾期,金融机构将情况通报至村委会、村小组,并视情节逐级通报至乡镇政府。三是村委会审定村集体经济组织“白名单”向金融机构推荐,金融机构定期开展融资对接,并及时反馈对接成效和提醒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分行

01

第三章

以“党建+”金融模式
做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

      四、创新专属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支持景洪农商行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贷款”,产品明晰了管理、信用、财务等五个维度的准入条件,可以信用方式申请信贷额度最高至200万元,给予利率优惠支持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最短2-3天可完成放款。2023年以来,通过该产品累计向勐龙镇曼别、曼宛洼、曼兵3家股份经济联合社发放贷款105万元,用于发展糯玉米、橡胶等产业及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建设,3家股份经济联合社年均经营净收入达50万元,辐射带动32户农户就业增收。

中国人民银行西双版纳分行

01

第三章

金融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带动农村“绣娘”致富增收

      楚雄彝绣传承千年,是彝族闻名的传统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去,彝绣产业多以小农经济形式发展,未形成整体性产业规划和系统性金融支持。近年来,楚雄州深挖彝绣文化、经济和民生价值,构建支持彝绣产业发展“1+1+N”政策体系。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以金融助力“非遗+”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着力点,出台《楚雄州金融支持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十二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为从事彝绣产业但融资有困难的非遗传承人、企业负责人等一批手艺人提供金融支持,助力非遗传承人承接“彝绣车间”“彝绣工坊”经营,形成“信贷+企业+订单+合作社+绣娘”利益联结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金融支持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优化金融资源供给,筑牢产业发展基础
      一是积极对接彝绣产业园区、彝绣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求,支持彝绣特色IP打造。截至6月末,全州银行机构向楚雄市彝人古镇、大姚县咪依噜、牟定彝和园3个产业园区运营管理主体授信2.21亿元。二是充分释放再贷款、创业担保贷款、民贸民品贴息等金融政策红利,惠及更多彝绣产业链上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2

第三章

金融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带动农村“绣娘”致富增收

经营主体。截至6月末,全州39户彝绣市场主体获得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其中37户为县域从事彝绣生产经营的绣娘,获贷金额927万元,享受贴息后,贷款利率不超过3%。三是强化金融与产业、就业、财政各部门协同配合,健全合作机制,促成州就业中心推荐、州融资担保公司担保、创业基金贴息、银行授信放款的“政银担扶持”合作机制,支持成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彝绣规上企业融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二、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激活产业发展潜力
      一是组建融资顾问团,实施彝绣产业链上经营主体名单制管理,积极对接彝绣产业链上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实现金融服务走访对接全覆盖。二是依托全州彝绣经营主体清单库,将刺绣制衣、批发零售、营销推广等上下游环节经营主体纳入发展产业链金融。截至6月末,已将全州7个产业园区运营管理企业、12户规上企业、333户一般经营户全覆盖纳入支持清单管理。三是探索设立特色网点服务,指导农业银行双柏县支行揭牌成立全省首个“彝绣金融服务特色支行”,设置“金穗彝绣”金融产品服务区,配备汉彝双语专属客服经理,为县域从事彝绣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个体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2

第三章

金融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
带动农村“绣娘”致富增收

和绣娘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创新金融支持产品,增强产业发展底气
      一是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围绕彝绣产业经营主体信用、小额、高频的用款需求,整合商E贷、云绣贷、善担贷等“彝绣贷”系列产品29个,积极向产业主体推广。鼓励保险机构满足彝绣纯手工制品质量与绣娘指尖上的意外风险保障需求,推出“财产+人身”互补的“彝绣保”保险产品,充分满足彝绣产业不同经营主体差异化金融需求。二是聚焦彝绣产业经营主体重经营、轻资产的特点,推动提高产业融资供需适配性,指导银行机构优化授信风险定价和管控模式,更加倚重对经营主体稳定性、成长性、带动性的考察,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为彝绣产业经营主体提供专属以信用为主的信贷产品支持。
      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持续强化政策协同,做好金融要素保障,做优“支持非遗产业发展+带动农村群体就业增收”综合性金融服务,助力非遗技艺传承。截至2024年6月末,全州彝绣产业贷款余额2.2亿元。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楚雄州绣娘人数从2.75万人增加至5.7万人,增长1倍;绣娘人均收入从563元增加至3180元,增长4.6倍,带动1200多位残疾人绣娘就近就业。

中国人民银行楚雄州分行

02

第三章

金融赋能苹果产业链发展 
带动果农致富增收

      昭通市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5.4%和84.1%,综合产值超120亿元,覆盖了13.8万户果农共52.7万人。但在推动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过程中还存在政策协同不够紧密,产业链条短,信贷承载力弱、差异化金融服务模式未有效集成等问题。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立足产业发展实际,从强化财政金融联动,优化金融供给,深化金融产品创新等维度,形成系统性金融支持措施,持续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有力带动链上农户增收致富。
      一、强化财金政策协同,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推动建立产业链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联合市财政等5部门印发《昭通市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办法》,建立贷款贴息奖补资金池1.8亿元。二是健全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出台《昭通市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融资担保增信作用。至2024年6月末,全市政策性担保公司累计为175户苹果产业链市场主体提供融资担保2.13亿元。三是制定《关于金融支持昭通苹果产业链实施方案》《昭通市金融支持“苹果产业示范区”建设试点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三章

金融赋能苹果产业链发展 
带动果农致富增收

工作方案》,细化金融服务目标、实施路径和要素保障。组织金融机构对苹果产业链不同主体提供政策咨询、产品推荐、融资辅导、渠道撮合、产品推送等综合金融服务,促进苹果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融资更加多样,提升融资便利度和获得感。
      二、优化金融资源供给,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落实名单库管理,建立常态化苹果产业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会同苹果产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等部门,全面梳理苹果产业链融资需求情况,建立苹果产业链重点企业名单库、融资需求推送机制、融资对接情况反馈机制,开展常态化融资对接,支持51户苹果产业链主体获得贷款2.8亿元。二是实施产业链“三链长”制。由1名市级领导担任苹果产业“链长”,搭建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负责人组成的联席工作机制。精心选定链上的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银行作为苹果产业链金融服务“链行”,侧重为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通过“央行再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属产品+贴息补偿”等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三章

金融赋能苹果产业链发展 
带动果农致富增收

引导低成本信贷资金持续向苹果产业链积聚。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运用再贷款资金发放苹果产业链贷款1.46亿元,有效支持5000余户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三、深化金融产品创新,增添产业发展动力
      一是引导银行量身打造苹果产业链的信用贷产品,依托龙头企业的信用或电商平台积累的产业链数据,促成信用到信贷转化,形成云农贷、金果贷、税务贷等系列产品。如,昭通农信系统基于苹果种植面积、交易流水创新推出“苹果贷”专属产品。二是深化产业上下游供应链融资。综合运用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初步形成“信贷产品+中征应收账款+保理+票据融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供应链金融。如,建行昭通市分行创新“SPV股权合作模式”,采用“政府+龙头企业+农户+云农产业贷”模式,选定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作为核心企业,为上下游客户进行授信1亿元。三是创新专属保险服务保障。人保财险持续在昭通市开展苹果种植保险,2023年苹果投保面积33.69万亩,保费收入296.64万元,累计赔付228.19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三章

金融赋能苹果产业链发展 
带动果农致富增收

      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持续强化政策协同,做好金融要素保障,做优产业链综合性金融服务,助力昭通苹果产业延链补链“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农户稳定持续增收。截至2024年6月末,昭通苹果产业链贷款余额10.61亿元,同比增长28.03%。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52.7万名果农人均收入从1.38万元提升到1.89万元,“昭通苹果”获评为云南省“十大名果”、全国名特优农产品称号。

中国人民银行昭通市分行

03

第三章

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哺育”奶山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陆良县大莫古镇是奶山羊及乳制品的交易集中地,2023年度实现奶类产量5.43万吨,产量居于全省各县域第一。陆良农村商业银行结合县委县政府奶山羊产业链相关政策,积极走访调研大莫古镇奶山羊养殖户资金需求情况、养殖情况等,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打造产业集合体,有力支持了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了“放一笔贷款,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截至7月末,陆良农村商业银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17,130万元,较年初净增4,699万元,增速37.8%。
      一、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陆良县大莫古镇奶山羊产业发展由户联成村、村联成镇,陆良农商行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融资规律,面向陆良县大莫古镇辖内奶山羊养殖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创新推出“奶山羊养殖贷”,紧贴行业周期和用款需求,门槛低、用款灵活、用途广泛,支持其羊舍建设、种羊、饲料和防疫物品等购买,促进奶山羊饲养散户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小群体大规模”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有力支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4

第三章

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哺育”奶山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持了奶山羊等特色农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发展。
      二、清单制动态管理,分层分类提供“融资+融智”服务
      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授信工作,实施清单制管理,分层分类制定首贷客户、存量客户和增信客户三类目标企业清单,以“政策+产品”方式一对一深入对接需求,分类施策、一企一策制定专属方案。针对存量客户、增信客户二类企业,深挖客户资金需求,开展银企关系维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业务需求,构建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提高金融供给适配性。对于首贷客户一类企业,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开展“融资+融智”结对帮扶,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宣传海报、开展利率优惠活动等,加强金融宣传推广力度,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懂金融、用金融”,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增强养殖户发展奶山羊产业信心。
      三、强化带动效应,构建“多主体+多区域”支持体系
      按照“政府+合作社+养殖大户+银行+农担公司”“县、乡(镇)、养殖户”的联动运作模式,通过扶源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4

第三章

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哺育”奶山羊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头主体强链,聚小散稳链,加大对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的支持力度,提高贷款额度、实行联动担保、养殖区域集中授信等方式,以大带小、示范引领、联动发展,助推羊产业做大做强。如,陆良县某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以奶山羊养殖及羊奶收购为主,陆良农商行通过信贷支持将该合作社授信金额从起步阶段的30万元提升至农担担保贷款200万元,助力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奶山羊养殖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

04

第四章 破解堵点创新实践篇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突出特点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重点围绕解决乡村振兴的难点堵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强政策和制度创新。全省金融系统和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为加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提供了大量实践素材和案例样本。实践中,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配套政策不完善、涉农主体不强、抵质押物范围不广、助农增收作用发挥不够等堵点、难点。
      本卷选取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融资模式创新、信贷引导资金设立、“科技+”金融模式探索等一批典型案例,充分展示全省金融系统坚持以问题导向破解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堵点的系统性思维。

云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和“三农”典型案例汇编

第四章

金融活水“贷”动边民“富起来”

      近年来,河口口岸边民互市蓬勃发展,形成“互联网+边民互市”的发展模式,但是如何发挥金融的作用,让边民得到更多实惠,富起来,仍面临两方面困境:一是边民缺少发展启动资金,参与互市贸易首先面临资金难关;二是边民互市规范性不足,边民互市交易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不对称,银行难以测算授信额度以及确保信贷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合规性。人行红河州分行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信用先行,强化与商务、海关等部门的联动,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在全省率先推出为边民量身打造的纯信用信贷产品“边民贷”,助力边民切实享受到边民互市带来的政策红利。
      一、坚持党建引领,夯实“边民贷”信用基础
      以“党建+”提升信贷获得率,开展“兴边富民 金融行动”党建主题活动,推动县委组织部选派“金融村长”,建立边民信用档案和信贷需求档案,推动建档全覆盖,全面走访对接;在全县范围内持续开展“党建+信用”示范村(组)创建工作,建立“信用红榜”和“信用黑榜”,赋予基层党组织贷款推荐权、初审权,评定信用村15个,信用户12222户。对经基层党组织推荐、信用良好的边民给予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最高下浮100个BP等优惠措施,构建  

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分行

01

第四章

金融活水“贷”动边民“富起来”

“党建+信用+边民”良好循环的信贷服务新模式。
      二、强化机制建设,完善“边民贷”支持体系
      推动州委、州政府出台《红河州边民互市贸易综合改革方案(试行)》、河口县出台《河口县深化改革边民互市贸易十条措施》,夯实支持边民互市贸易新模式的政策措施及工作机制;推动金融机构跨境结算系统与河口县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信息共享,金融机构得以全面准确了解客户,保障了“边民贷”的创新落地;联合州商务局制定《金融支持红河州全面对接RCEP十四条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基于边民互市贸易“真边民”“真交易”特点,支持创新“边民贷”信贷产品,解决边民参与边民互市贸易资金筹措难的问题。
      三、精准对接需求,破解边民资金短缺难题
      针对边民互市交易资金金额小、占用时间短的特点,人行红河州分行推动金融机构用好边民互市数据流,挖掘数据价值,将信贷资金应用与边民互市交易对应起来,实现“数据”变“信贷”,按照3-5天交易量所需流动资金测算,户均以信用方式发放“边民贷”2.4-4万元;同时,线下批量导入边民白名单,实现线上贷款申请及放款,从贷款申请到资金到账最快1个工作日。强化政策协同效力,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激

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分行

01

第四章

金融活水“贷”动边民“富起来”

励引导作用,人民银行红河州分行向河口农商行发放5000万元支农再贷款,定向支持创新“再贷款+边民贷”信贷产品,进一步引导信贷资金支持边民互市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8月末,河口县累计发放“边民贷”5135笔,贷款金额8657万元。
      “边民贷”的创新落地,在提升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的同时,有效解决边民参与互市贸易资金难题,助力边民月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充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红利,为助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中国人民银行红河州分行

01

第四章

信贷引导资金有效解决企业贷款“调头”难题

      长期以来,流动资金贷款“调头”是困扰很多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想续贷必须先归还贷款,但向小贷公司、民间借贷借钱“调头”融资成本过高;无还本续贷只有贷款形态为正常类的才能办理,且无还本续贷必须与原贷款期限、利率等一致,企业无法享受最新优惠信贷政策。为破解这一困境,丽江市通过设立企业信贷引导资金,构建“政府统筹主导,监管服务协同,风控无缝衔接,零成本高效率”的运行模式,有效解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贷续贷临时周转难题。
      一、政府统筹主导,加强资金和机制保障
      一是筹资金。地方政府倾力支持,市本级、古城区、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县均设立了引导资金,规模共11380万元,便于企业就近就地办理。二是建机制。市、县(区)分别成立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政策落实,成员单位负责提供企业经济纠纷、涉诉、信用、纳税、行政处罚等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后纳入“还贷续贷企业库”。三是设中心。市本级设立市财政局下属事业单位“丽江市金融服务中心”作为承办机构,负责管理引导资金账户、受理企业申请、函询各成员单位意见等。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

02

第四章

信贷引导资金有效解决企业贷款“调头”难题

      二、监管服务协同,提升业务办理合规性
      一是加强运行指导。人行丽江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局丽江监管分局对引导资金封闭运行方式进行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有益探索和尝试。二是规范贷款用途。为使新发放贷款能以受托支付方式划转回引导资金账户、实现封闭运行,新发放贷款合同中用途为“归还信贷引导资金”。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穿透来看,贷款用途是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延续,未改变原贷款用途。三是灵活选择方案。企业的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均可使用引导资金,“调头”后可获得最长3年期的循环贷款以及更加灵活的还款期限,同时在贷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可享受更低的利率。银行遵循市场化协商原则,根据客户意愿及债务情况选择不同的续贷方案。
      三、风控无缝衔接,确保资金安全运行高效
      对引导资金施行全流程风险管控,各个步骤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确保资金封闭运行、循环周转、保值增值,多年来未发生任何资金损失。在申请环节,企业提前与银行协商使用引导资金还贷续贷事宜;银行同意续贷并出具审查意见函。在受理环节,企业和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

02

第四章

信贷引导资金有效解决企业贷款“调头”难题

银行承诺引导资金封闭运行;金融服务中心、银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银行及时办理还贷续贷相关手续,并出具已完成贷款发放审批流程的证明材料。在办理环节,金融服务中心与企业签订借据、合同,并及时将引导资金划拨至企业还款账户;企业同步归还该笔贷款;银行按照承诺发放贷款,以受托支付方式将新发放贷款划转回引导资金账户。
      四、零成本高效率,减轻负担扩大惠及面
      一是零成本。企业使用引导资金“调头”无需支付任何费用,减轻了负担。二是效率高。引导资金平均业务办理时长约为1.7个工作日/笔,最快仅需0.5个工作日/笔,实现了资金的快速、高效周转。三是广覆盖。市级引导资金惠及范围扩大至中小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部分县级引导资金还将家庭农场、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也纳入了服务范围。
      通过引导资金提供临时周转“调头”,有效避免了企业通过民间借贷高息筹集资金还款增加融资成本和风险,或因无法按期还款形成不良贷款影响企业发展,以时间换空间助企纾困。自2017年丽江市设立引导资金以来,已累计为806户市场主体提供临时周转“调头”资金93.37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分行

02

第四章

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走出农村融资新路子

      长期以来,农村资产受制于确权难、评估难、流转难,押品属性难以有效激活,涉农主体存在“守着千万资产,却贷不出一块钱”的融资窘境。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种植大棚、养殖圈舍等农业生产设施占用“三农”经济主体大量流动性,如何把“死资产”变为“活资金”,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权属明晰难,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没有“合法身份”;二是成为押品难,抵押登记、评估价值等实操事项不明确。人行大理州分行坚持问题导向,与州农业农村局联合推动州政府出台政策,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确权颁证,指导辖区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纳入银行押品库,成功推动全省首笔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落地落实。
      一、顶层设计,健全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制度体系
      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2年11月,推动大理州人民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印发大理州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办法》)。《办法》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3

第四章

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走出农村融资新路子

界定了农业生产设施范围,明确了县市农业农村局为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的登记机关,规定了农业生产设施确权登记的条件及办理流程,为“上户口”提供了制度基础。同时,人行大理州分行会同州农业农村局深化制度研究,厘清政策规定,破解生产设施用地性质等难点堵点,以祥云县纳入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基地为契机,指导祥云县出台《祥云县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登记管理、办理流程、部门职责等内容,并于2023年4月7日向国家农业龙头企业——云南祥云龙云大有有限公司颁发了大理州第一本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书。农业生产设施确权证书的颁发,既加强了农业生产设施管理,又激活了农业生产要素,赋予农业生产设施权能,为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夯实了前期基础。
      二、横纵协调,推动大理州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成为合格押品
      通过确权登记,农业生产设施有了“合法身份”,但仍需解决抵押登记与价值评估的问题。人行大理州分行会同州农业农村局、州自然资源局(不动产登记中心)多次开展专题研究,确定依托人民银行动产融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3

第四章

农业生产设施“上户口”走出农村融资新路子

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抵押登记,助力企业融资增信,解决银行后顾之忧。同时,指导红塔银行大理祥云支行和祥云农商行通过“查阅资料(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单据、验收资料)+现场核实”的方式,客观评估押品的价值,合理设置抵押率,保证价值公允、风险可控。
      三、基层实践,闭环式推动大理州首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贷款落地
      人行大理州分行加强对红塔银行大理分行、省联社大理办事处的指导,州县两级联动,助推红塔银行大理祥云支行以标准化钢架大棚为抵押品,向云南祥云圣龙农业庄园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祥云农村商业银行以生猪养殖厂房为抵押品,向龙云大有公司发放贷款1800万元。
      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的落地,创新了信贷担保方式、盘活了农村资产、拓宽了农村领域抵押物范围,让广大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到“有权可抵、有物可押、有资可用”的金融便利,走通了一条新的农村融资道路。截至7月末,已对辖内农业企业颁发81本《大理州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登记证》,发放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62笔,金额7707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3

第四章

靶向破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金融属性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是农村“三块地”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激活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金融属性存在三方面限制问题:农村土地立法不健全、产权归属不清晰、抵押价值评估难。人行大理州分行前瞻性地把握住政策风口,立足“三农”土地改革前沿,强化多部门联动,指导大理市农商行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优势,专项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押品创新,率先在全省破冰。
      一、紧跟政策,把握发展红利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三十三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开始在大理市等33个城市试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抵押融资工作。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为全国范围内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扫清了法律障碍,为大理州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创新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4

第四章

靶向破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金融属性

      二、先行先试,健全制度保障
      大理市作为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于2017年制定印发《大理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试行)》等9项制度,形成了系统性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和入市工作规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大理市城乡统一的市场交易规则,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大理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交易,以喜洲等4个镇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基准地价测算,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转让提供地价指导。
      三、高位推动,建立激励机制
      大理州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改革试点工作,在2021年全州财税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认真研究运用政策,加快打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融资路径,实现入市抵押融资零突破”,并承诺向首家发放贷款银行提供20万“创新”奖励资金。随即,人行大理州分行与大理州自然资源局召开了专题研讨会议,向各金融机构解读了相关法律政策,一对一答疑,充分调动各金融机构积极性,引导用好用足制度创新政策红利。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4

第四章

靶向破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金融属性

      四、选准主体,加快确权颁证
      人行大理州分行与州自然资源局通过梳理已入市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倒排有融资需求的主体,最终锁定大理理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租赁的方式取得的大理市银桥村地块使用权,地块租期20年,用于酒店项目建设,存在600万元装修资金缺口。人行大理州分行积极跟进,针对土地没有“身份证”的卡点,迅速与州市相关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开通绿色通道,对报审材料采取“时报时审时反馈”的方式,顺利办妥不动产权证。
      五、大胆创新,打造首笔样板
      一方面,人行大理州分行持续跟进、闭环指导大理市农商行参考国有出让商业用地抵押方案,制定出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乡村振兴惠集贷)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抵押范围、申贷主体、抵押方式、贷款流程等操作规范。另一方面,大理市农商行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以“实地调研+第三方评估”的方式确定抵押价值,最终成功授信600万元,期限8年,利率5.5%,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全省零突破。该笔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4

第四章

靶向破题,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金融属性

贷款落地成功打通了城乡土地要素市场,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金融属性,有效将“死资产”转化为“活收益”,破解了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无法抵押融资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经验模板。
      2023年3月,《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方案》将大理市、祥云县列为试点地区,人行大理州分行加强指导,州县联动,先后在祥云县、大理市刘官厂乡落地2笔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合计5000万元,为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大理州分行

04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