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热力文鉴》

热力文鉴

heating Literature review

为热力发展和员工成长持续赋能

01

海分半月刊

目录

CONTENTS

素材提供:
陈雅莉 
郝宝如
胡郁茜
刘莹 
张雪纯
素材编辑:
王怡然

卷首语

了解新能源

04 引领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        
     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07 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

智慧供热

10 “智”“元”双良助力低碳供热新模式
13 高效储热,清洁供热,助力“双碳”

经营发展

16 供热企业成本管控
19 低碳供热行业的政策机制研究

法律合规

22《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的框架解析
24《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
     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的解读

卷首语

03

《热力文鉴》,是北京热力海淀分公司自己收集资料、编辑、出版,以热力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刊物。它集思想性,知识性,信息性,专业性于一刊,荟聚了从供热生产,经营发展、乃至法律法规的相关文章。《热力文鉴》旨在为读者拓宽视野,提升思想,丰富知识,致力为热力发展和员工成长持续赋能。

引领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
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推动能源系统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发展重要一年。
回顾2021年,北京市能源发展取得五大进展:一是能源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二是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三是能源利用效率继续提升;四是清洁能源保障能力稳步增强;五是区域能源合作进一步拓宽。

04

了解新能源

       尤其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煤炭消费总量持续压减,保持在135万吨左右的低位水平,不足能源消费总量的1.5%;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对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 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849.3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比重接近12%;外调绿电规模达到194.2亿千瓦时,较2020年增长33.4%;天然气、外调电等优质能源消费占比达到98.5%以上。

05

为高质量统筹推进2022年北京市能源工作,北京市发改委会同市城市管理委联合编制了《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全面梳理制定了北京市年度能源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绘制了年度能源领域建设发展、结构调整、节能降耗、运行保障等各项工作发展的“施工图”,对确保首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系统推进北京能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统筹兼顾保障能源安全和推进转型变革,2022年北京市能源工作目标明确,要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2%,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不低于19%,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8%以上;要继续提升能源系统集约高效利用水平,电网综合线损率力争下降到4%,风电、光伏利用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要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韧性水平,基本建成首都坚强局部电网,持续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按照国家要求落实本市成品油储备任务。

        具体来看,《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以“安全、绿色、提效、惠民”为核心,聚焦“抓统筹、保运行、强能力、促转型、重区域、提质效、惠民生、推改革”8个方面提出了项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要高质量做好2022年能源领域建设发展、结构调整、节能降耗、运行保障等工作,对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蓝图已定,未来正来,让我们一起见证今年首都能源工作新进展,期待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美好的生活!

06

国内外建筑碳中和前沿
——碳中和城市建筑能源系统

        本文主要从节能优先、供暖电气化、可再生能源应用、能源供应去中心化和多源化等几个方面,概要介绍了碳中和城市建筑能源系统源侧的主要技术、系统构成、适用性,以及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2019年我国城市建筑领域由于耗能而产生的CO2排放约为16亿t,加上年化隐含碳排放(建筑寿命按30年计),城市建筑总碳排放为24亿t,约占当年我国总CO2排放量的1/4。

        在双碳目标下,建筑能源的供应—输送—需求3个阶段,与常规的技术路线、系统配置、商业模式、规划设计方法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既要节能,还要减碳;除了研究需求端,还要统筹供应端和输送系统;不但要优化冷/热系统,还要协调电力和燃气系统。因此,本文从建筑和城区的视角,从综合能源系统的源、网、荷、储、用五大环节,对双碳背景下的新技术和新特点作简单点评。

07

       与以前的建筑能源系统相比,碳中和能源系统依旧遵循“节能优先”的原则,但从“计算节能”转向了“实物量节能”,实现能耗强度和总量的限额管理。而建筑能源的供应端在碳中和背景下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供暖电气化。在城区和建筑层面去化石燃料燃烧。
2)可再生能源应用规模化。
3)建筑能源系统分散化。
4)供能多源化。
5)建筑和城区能源管理系统数字化和智慧化。
6)供应端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能源即服务”。
实现以上变化有相当的难度。尤其是第1、2项,严重依赖于地域气候条件和资源条件,需要业内做相当大的努力。

08

通过分析总结,
最后可以得到:
1)碳中和城市的建筑能源,建筑节能是基础。但在建筑节能中要加入对寿命周期、实物量节能、总量控制和碳减排的考量,对各种节能技术都要从碳排放的角度加以衡量。
2)现场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关键。在城市里,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应用主要是光伏。而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涉及空间利用、建筑形态、城市布局,甚至建筑美学,需要多专业协同。
3)能源利用的分散化是趋势。产消者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主体之一。这需要城区建筑能源系统提高可靠性和弹性,需要能源资源的共享,需要电、热、气各个能源网之间的协同。
4)供暖电气化是城市建筑领域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技术路线。尤其是热泵的应用,需要有合适的热源/热汇,需要有低碳或无碳的电源,需要有适合热泵供暖的末端,特别是需要有高效的热泵机组。
5)多能源应用是碳中和城区建筑能源系统的最大特点。多能源应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确定的系统,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研究具体的方案,切忌一哄而上。
6)碳中和能源系统使传统从顶到底的能源供应,转变为从顶到底和从底到顶结合的供应模式,能源供应的公用事业部门转变为能源服务型企业。能源供应转型为能源服务。

09

智慧供热

“智”“元”双良助力低碳供热新模式

为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方案对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对于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工作,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在城镇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要推动以工业余热、电厂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热(蒸汽)。

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双良集团对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倾力打造的智慧供热系统,解读如何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供暖及绿色节能减排政策要求等问题,给目前在数字化、智慧化、绿色化转型的企业提供新思路。

通过自研负荷预测算法,实现热源侧按需生产,用户侧按需分配,解决供热系统水力失衡造成的温度不均问题;自研CCP设备参与管网实时监测以“辨识修正”校准数字仿真模型,为全网平衡调控提供数据支撑;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实现少量甚至无需人工干预,达到供热系统自动运行的目标。

10

智慧供热是当下推进清洁能源供暖的重要措施之一,双良集团在热电联产热源侧、分散独立热源侧以及热网侧的低碳供热技术同样可圈可点。双良高效吸收式热泵、溴化锂换热机组、压缩式热泵等多种成熟技术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可根据不同区域环境需要,因地制宜地将工业余热、城市污水、锅炉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在满足城市集中供热需求的同时降低了供热系统能耗。

目前,双良高效吸收式热泵供热技术解决方案已服务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区域将近80个电厂,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具有意义重大。

目前的试点兰州市、太原市的某供热项目经应用双良混沌智慧供热系统,采用的云算法和智能化AI程序,完成以机代人的便捷化管控,效果理想。

11

双良长期以清洁能源燃油气锅炉为基础,在电气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双良锅炉毅然选择引进瑞典P2H高压电极锅炉核心技术,辅以自主研发的相关电加热设备,强强联合成就创新低碳供热产品。高压电极锅炉电能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其热效率可高达99.5%以上,结合储能系统应用谷电运行,能够有效且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

不仅如此,其他的试点项目也都获得了较理想的试验结果,这也鼓舞了当前亟待转型却不敢实操的企业,告诉我们放手去干,大胆迈出舒适圈。

12

高效储热 清洁供热 
助力“双碳”

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总体战略部署,推进北方地区建筑冬季清洁供暖,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目前清洁供暖技术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其中集成储热技术的清洁供暖技术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全面分析清洁供暖储热技术,本文分析并总结了清洁供暖技术、储热技术的性能特点和发展现状,并结合二者的性能,分析了当前清洁供暖储热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从当前研究方向来看,清洁供暖技术分为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技术、天然气供暖技术、电供暖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洁供暖技术。
其中,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技术被称为清洁供暖技术的主力军,我国北方地区供暖面积约35亿平方米,占比17%。尽管其应用面积最大,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建筑布局分散、地理位置偏远、负荷密度低,而不具备采用清洁燃煤集中供暖技术的条件。
天然气供暖技术是以天然气为燃料。2018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同时大规模推广天然气取暖受到了我国天然气资源的限制。

清洁供暖技术

13

电供暖技术是以电力为能源,利用电锅炉、热泵等集中式供暖设备或发热电缆等分散式供暖设备,为建筑提供热量的技术。我国北方地区电供暖面积约4亿平方米,占比2%。但是目前常规的直热式电供暖技术运行费用较高,应用可行性受到较大的限制。
可再生能源等其他清洁供暖技术包括地热、生物质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清洁供暖技术,我国北方供暖面积约8亿平方米,占比4%。但当前如何保证可再生能源可以稳定持续供热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储热技术可利用峰谷电价差配合电网调峰,弥补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不稳定的特性,是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有效手段。
当前,市场上出现的主要蓄热方式有固体蓄热(具有单机容量大,体积小,占地面积小等特点)、水蓄热(常见方式为电锅炉加蓄热水罐,最高温度一般不高于95℃)、相变蓄热(通过蓄热材料相位变化实现蓄热,相变温度较低,因此蓄热温度较低)。

储热技术

14

清洁供暖储热设备可以利用低价谷电进行蓄热,白天峰价和平价期停止加热,只从储热单元中释放热量来实现供暖,也即是只需使用7小时低价谷电,就可持续24小时清洁供暖,能够有效节约运行成本,降低能耗。储热设备的配置只需满足非低谷电价期间用热需求即可,无需考虑低谷电价期间的运行(低谷电价期间可同时进行蓄热和放热),从而减少了设备初投资费用。
目前,各地己经建设了多个有效利用低价谷电的储热清洁供暖项目,在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更以大规模的百万平方米供暖面积的项目为主,已经运行的案例充分证明了蓄热技术的经济性、可行性、以及其在消纳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适用性。

清洁供暖储热技术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电力消费国,也是可再生能源世界第一装机容量大国,冬天各种来源的电力都过剩,利用富余电力供热,将大大有助于替代燃煤供热,减少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的快速实现。

15

经营发展

供热企业成本管控

供热企业主要包括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为原材料,业务是像城市居民还有各机关单位提供热力服务的企业类型。很多供热企业的综合业务性能强而且会在供热之前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接着是施工建设,然后实施日常的运营维护和管理。也正是因为供热企业目前规模的扩大,所以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到经营管理当中,尤其是面对当前的市场经济,其中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供热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成本管控水平。

首先,有些供热企业在成本管理控制的时候缺乏正确认知。供热企业中的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管理认知,认为这些都属于财务管理人员任务,与自己没有太多关系,从心理上有所抵触,不配合成本相关工作,阻碍了供热企业成本内部管理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16

其次,成本的内部管理控制流程需要各岗位和工作人员参与进来共同协调才能有明显成效要顺利进行,但现实的情况是企业内部没有设定合理的成本管控体系,各部门工作独立,这项工作基本都是由财务部门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而由于缺乏成本方面的监督评价机制,供热企业无法及时地对成本全面了解,导致很多风险一直存在。

最后,供热行业与其他的企业类型有所差异,它虽然有盈利性但也是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包含着给人民群众提供公益信用社的服务。由于这些特征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目标需要在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消耗。因此,供热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成本管控的方向,将相关工作能落实到位。

17

供热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措施:
1. 供热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需要井然有序地实施,必须明确错误的成本管控理念纠正,这能够有效给企业的资源配置提供正确方向。
2. 为了降低供热企业资源消耗太大所造成的成本损耗问题,应当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地进行供热操作工作。结合热能供应原材料、设施设备的购买和维修保养以及资源分配这些环节合理调控成本,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具体需求定期对能源补充和科学分配,避免造成过多能源消耗和成本提高。
3. 为了降低供热企业成本损耗,应当在产业开发以后建立在压缩成本的角度上进行全面分析,如遇发现存在问题应当及时提出解决对策。
4. 分析供热企业成本管控监督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技术以及制度体系支撑,打造成本管控制度应当明确供热生产过程中资金应如何投入使用或者资源分配的标准,所有成本投入和支出数据要统一采样并保留在数据库。
5. 为了进一步促进供热企业对成本提高管理和控制效率,就要积极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降息解决和优化,不断展开供热成本分析,对于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然后定期展开培训教育。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社会对于热力供应需求加大的环境,供热企业有必要重视内部成本管理控制工作,以此来达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8

低碳供热行业的政策机制研究

城市集中供热行业的产业链包括:热力生产企业(热源)、供热企业(热网)和终端热用户(居民供暖、非居民供暖、工业用热)。供热企业既可自产热力,也可从其他热力生产企业外购热源。供热企业与热力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价格为热源价格(热力出厂价格),供热企业与终端热用户之间的交易价格为供热价 格(供暖价格、工业热力价格)。

目前,上游的热源价格、燃料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下游的建筑供暖价格

(包括居民、非居民)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供热价格与成本倒挂严重,低碳热源的额外成本难以疏导。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热力价格形成机制亟待调整完善,以支撑供热行业的市场化、低碳化的发展。

19

热源价格是市场化定价,由供热企业和热力生产企业协商确定。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价格政策主要是降低清洁燃料的成本。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北方地区清洁供暖价格政策的意见》,提出综合运用完善峰谷价格、阶梯价格,扩大市场化交易等价格支持政策。对于煤改电,实施完善峰谷分时电价制度和阶梯电价价格政策,鼓励清洁供暖用电电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在缓解“弃风弃光”扩大用电的同时,降低电采暖用电成本;对于煤改气,建立完善阶梯气价制度,推行季节性差价政策,

运用市场化交易机制等方式,降低清洁供暖用气成本;对于区域集中清洁供暖供热,试点推进市场化原则确定区域清洁供暖价格。
但政府定价的供热价格与市场化定价的供热成本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构成供热主要成本的燃料、热源、人工等因素受市场波动频繁影响;另一方面,供热价格由政府确定,必须要经成本监审和听证会等程序后进行调整,而且成本监审是对历史成本进行评价。价格调整频率和供热成本的波动完全不同步,导致长时间的热价与成本背离。以北京为例,目前居民供暖收费标准仍执行2001年的规定,热源价格已经从33元/吉焦上涨到87元/吉焦,但供暖收费价格仍维持不变,居民供暖服务亏损严重,北京市财政每年提供大力的补贴。

20

当前供热价格制度难以支持节能、减碳脱碳工作。目前各城市的供热价格大部分是根据建筑面积收费,建筑能耗的高低、用户用热量多少等都与供热价格没有关系,用能多少与用户的经济利益没有关联,因此当前热价制度无法对建筑节能起到正向激励作用,也无法对用户节约用热形成影响,不利于全社会建筑供暖的节约用热。供热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供热服务具有部分公益属性,但是供热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对供热企业而言,热源和供热燃料已基本市场化了,但供暖价格由政府控制、调整不及时不到位,居民供暖服务亏损严重,究其原因是对供热公益性界定模糊,企业承担了部分政府职能和任务。

所以应完善低碳供热的税收激励政策。明确可再生能源供热的增值税100%即征即退。制定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供热等纳入所得税减免的范围(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将绿电供暖项目购买绿电的额外成本(即绿证价格)的10%作为税收抵免额。优化规范地热产业相关税费,建议对完全回灌的地热供暖项目实行免征地热资源税;未做到完全回灌的项目,地热资源税的收取按照净采量(采水量扣除回灌量)计征。

21

法律合规

《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
              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的解读

一、《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的编制背景是什么?

冬季供热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冷暖,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19年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本市非居民供热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发改〔2019〕1545号)

发布后,市民通过来信来访、12345热线等方式,提出明确房屋单层层高、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的供热面积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多,为此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

22

二、《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不含4米)的非居住建筑或居住建筑。

三、《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中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一)关于单层建筑高度的认定
鉴于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项目竣工图中剖面图可以查阅建筑高度,单层建筑高度原则上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载明的高度或项目竣工图中剖面图所示高度。
(二)关于供热面积的认定
供热面积原则上为不动产权证中的建筑面积,也可按照使用面积认定。如按照使用面积收费,收费标准根据《关于调整我市民用供热价格和热电厂热力出厂价格的通知》(京价[商]字〔2001〕372号),

按每建筑平方米每采暖季的收费标准除以0.75的换算系数计算。
(三)关于建筑高度、供热面积的测绘
当建筑高度或供热面积不明确时,原则上可由供热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房产测绘机构进行测绘。房产测绘机构出具盖章版的建筑高度或供热面积测绘成果,并对测绘成果质量承担责任。同小区同户型测绘成果可通用。
(四)关于建筑性质的认定
住宅和非住宅建筑性质可依据不动产权证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中的规划项目性质认定。

四、《关于单层建筑高度超过4米房屋供热收费问题的补充通知》是强制性的么?

本通知是推荐性的,公用热双方参照执行。

23

2022年9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其官网上正式发布了《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合规管理办法”)。《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所给出的框架,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务实、落地的合规管理建设框架,更为符合企业合规管理的本质。
企业合规管理,其实是一种相对结构化的管理活动,其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有效防控合规风险。任何偏离或试图超越这个目标的“提法”,最终可能是不落地的、不切实际的。从管理上来说,要达到这个特定目标,必须采取“框架式管理”,而非单个的管理动作或空洞的“文化宣传”。
“合规管理办法”本身没有直接说明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建设的框架构成,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国资委对于中央企业、国有企业合规管理建设应当包含的管理措施或工作机制,还是相当清晰的。有业内人士通过归纳、总结,并结合央国企合规管理实践,认为“合规管理办法”所体现的央国企合规管理体系框架,应由如下要素及其搭配而成: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的框架解析

24

一是合规管理环境。合规管理环境是合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合规管理效果发挥的体现。它具体可包括合规文化、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协同、合规管理信息系统等重要管理内容。强合规文化是最为有效的合规管理环境,是合规管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但实践中个别以文化建设代替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的做法,如该企业的合规管理尚属起步阶段,这是不够的,甚至是错误的。它将导致“合规管理”限于纸面合规。
二是合规管理职责。从某种角度,合规管理职责也构成合规管理环境的一部分。但鉴于合规管理职责的明确,对于当前理清企业合规管理工作的部门和层级分工,从而有助于合规管理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将合规管理职责也作为一项独立的框架要素。合规管理职责,说明合规管理工作是如何在企业内进行分配的,责任又是如何进行分担的。企业内的所有部门和岗位,对于合规管理体系来说,都应承担着某种合规管理方面的职责。正确的合规管理职责定位与划分,有助于提高合规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是合规风险评估。在“合规管理办法”内,涉及“合规风险”的字样有16处,涉及“合规风险识别”的字样有3处。根据“合规管理办法”第三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等规定,合规风险的识别、评估、预警与应对等属于合规管理的核心内容。合规管理的目标就是有效防控合规风险,在某种意义上,合规管理等于合规风险管理。

25

四是合规管理制度与机制。“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分别构成了“合规管理办法”的两个关键章节。合规管理制度体系,是在企业内树立、明确及传递一系列“静态”的合规要求;合规管理运行机制,是在企业内“动态“实施合规管理的各项举措,以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和员工履职行为符合合规要求。合规管理制度与机制,其本质是为防范潜在的未知的合规风险所制定的针对性措施。它一方面应当与合规风险评估的结果关联起来,从而体现合规管理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它也正是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实施“全面覆盖”原则的反映。
五是合规评价与追责。这里所述的评价,与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评价不完全等同。合规评价是通用说法,它包括合规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评价、重点业务合规管理情况的专项评价、所属单位合规考核评价等。合规管理能够形成闭环,其关键一步便是必须存在合规评价及对评价结果的运用。合规问责,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中央企业对自身或其所属单位及员工的违规行为进行追责问责;另一方面是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合规管理不到位引发违规问题等情况的追责问责。

26

素材提供:
陈雅莉
郝宝如
胡郁茜
刘莹
张雪纯
素材编辑:
王怡然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