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陕建四建集团2021年01期

视 角

Enterprise journals

01

2021年总第1期

目   录

4

陕西“十四五”规划纲要

政策法规

7

甘肃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行业热点

专业研究

3

最新中国建筑业重要政策盘点

2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1

关于扩大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
的通知内容及解析

政府报告

1

建筑业迎来大变革,全面推行过程结算

2

BIM究竟有什么价值?企业该如何推行?

3

总结8大类BIM典型应用功能

7

2021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6

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5

九大中字头建筑央企2020年业绩比较

1

张义光:发展建筑劳务产业 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2

全国二十省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汇总

3

全国29省份2021年GDP增长目标出炉!

4

2020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万亿元!

6

山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1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

陕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3

西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4

渭南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5

咸阳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5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
施意见

序言

本期《视角》从政策法规、政府报告、行业热点及专业研究四大版块出发,收集整理了行业内21篇文章及报告,展示了国家最新政策法规、2021年部分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发展趋势及专业领域运用等相关行业重点及内容。
政策法规层面,收集了《关于扩大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的通知》等政策,介绍了新增的9个省市及试点时间,就试点下放审批权限的资质类别及相关要求做了详细说明。政府报告层面,收集了国务院、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等7个重要省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既有对过去发展成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对政府工作的建议。行业热点层面,收集了《全国二十省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汇总》、《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2021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等文章,采用数据及文字等形式对我国现阶段建筑业的现状及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专业研究层面,收集了《建筑业迎来大变革,全面推行过程结算》、《总结8大类BIM典型应用功能》等文章,获取更多关于过程结算及BIM技术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理论,为个人和企业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本期主要内容如下:

✎ 关于扩大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的通知内容及解析

3月2日,住建部发布《关于扩大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增河北、内蒙古、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贵州、陕西9省(区、市)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试点时间为2021年3月15日—6月30日。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 最新中国建筑业重要政策盘点

推进智能建造、资质审批权下放试点、施行工程总承包、“两新一重”建设……近期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影响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 陕西“十四五”规划纲要

陕西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公布。纲要共十三篇六十九章,是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指导陕西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我省发布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施意见。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收集了国务院、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山西省及甘肃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既有对过去2020年发展成绩的总结,也有对未来2021年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对政府工作的建议。

✎ 张义光:发展建筑劳务产业 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陕西建工的掌门人,陕西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在全国两会就发展建筑劳务产业及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两方面进行提案。

✎ 全国二十省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汇总

根据各地政府官方消息,全国大部分省市目前已明确2021年重点建设投资计划,其中四川、河北、上海等省市已公布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包含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多个项目领域。

✎ 29省份2021年GDP增长目标出炉!

截至2月2日,除了河北、黑龙江外,其余29个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整体来看,29个省份设定的2021年GDP增速目标均不低于6%,湖北、海南设定的GDP增速目标目前最高,为10%以上。

✎ 2020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2020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2996亿元!同比增长3.5%!

✎ 九大中字头建筑央企2020年业绩比较

文章通过2020年的整体、境内新签合同额及境外新签合同额三个方面对九大中字头建筑央企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及排名。

政策法规

✎ 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2020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3947.04亿元,同比增长6.24%;完成竣工产值122156.77亿元,同比下降1.35%;签订合同总额595576.76亿元,同比增长9.27%,面对复杂局势,我国建筑业攻坚克,保证了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 建筑业迎来大变革,全面推行过程结算

2020年1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出台实施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相关法规。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过程结算,加大保函替代施工单位保证金推广力度,查处无预算上项目、未批先建、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违规行为。

✎ BIM究竟有什么价值?企业该如何推行?

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迅猛,BIM应用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阶段?从项目的管理方面,BIM技术能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哪些方面的价值?建筑业企业在推进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您有哪些建议?这篇文章为我们一一解答。

✎ 总结8大类BIM典型应用功能!

本文从BIM模型维护、场地分析、建筑策划、方案论证、可视化设计、协同设计、性能化分析及工程量统计8个层面分析BIM应用的便捷性及高效性,获取更为专业的技能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 2021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拓展投资空间,给建筑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建筑业仍有增长空间。 另一方面建筑业发展明显分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整合重组加速进行,企业发展不进则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扩大建设工程
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的通知

3月2日,住建部发布《关于扩大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增河北、内蒙古、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贵州、陕西9省(区、市)为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试点时间为2021年3月15日—6月30日。具体内容如下:
一、试点范围及时间
试点地区:河北、内蒙古、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贵州、陕西等9省个地区开展试点。
试点时间为 2021年3月15日—6月30日。
二、试点内容
除最高等级资质(综合资质、特级资质)和需跨部门审批的资质外,将原由我部负责审批的其他资质审批权限(包括重组、合并、分立,详见附件)下放至试点地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新资质标准出台前,按现行资质标准进行审批,审批方式由试点地区自行确定。

三、相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试点地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配齐配强资质审批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完善资质审批系统功能,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积极配合试点地区开展业绩核查等工作。
(二)规范审批行为。试点地区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资质审批相关管理规定,细化审批标准和要求,严格依照相关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进行审批,并将通过审批的企业资质(仅限下放审批权限的资质)电子申报数据报我部备案。我部将进行随机抽查,发现违规审批的,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取消试点资格。
(三)维护统一市场。各地、各部门不得擅自增设或变相设置准入条件、限制取得试点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下放审批权限审批相应资质的企业承揽业务。我部将对发生上述问题的地区和部门予以通报。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点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工程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的企业,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试点下放审批权限的资质类别
一、勘察资质
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分项)、岩土工程设计(分项)、岩土工程物探测试检测监测(分项)、水文地质勘察、工程测量专业甲级资质。
二、设计资质
(一)建筑、市政、煤炭、化工石化医药、石油天然气(海洋石油)、电力、冶金、军工、机械、商物粮、核工业、轻纺、建材、农林行业及专业设计甲级资质。
(二)建筑工程事务所资质。
(三)工程设计专项甲级资质。
三、施工资质
(一)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金工程、石油化工工程、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二)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核工程、海洋石油工程、输变电工程、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四、监理资质
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电力工程、矿山工程、冶炼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机电安装工程、通信工程监理专业甲级资质。

政策法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就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1.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实施刑法修正案(十一),落实打击非公有制企业工作人员侵害企业财产权益等相关犯罪的规定,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的刑法保护。出台实施关于审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完善专利法、著作权法相关配套法规。
2.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启动第二批涉产权纠纷案件再审工作。完善涉企产权保护案件的申诉、复查、再审等机制。推动涉产权冤错案件依法甄别纠正常态化机制化。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实施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恶意侵权、长时间持续侵权、商标侵权等行为,严格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侵权快速反应机制。做好商标代理管理办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官方标志保护办法等部门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
4.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分类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
 (二)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5.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严禁各地区各部门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
6.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制定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
7.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实施对未开业以及无债权债务非上市企业、个体工商户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建立企业破产案件简化审理模式,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的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开展个人破产制度改革试点。
(三)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8.增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探索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举报处理和回应机制,及时核查举报涉及的问题。
9.加强和改进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出台实施企业境外反垄断合规指引。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严厉查处涉企违规收费行为。

10.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完善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制度。鼓励各地区构建跨区域的统一市场准入服务系统,统一身份实名认证互认、统一名称自主申报行业字词库、统一企业经营范围库,实现跨区域注册登记无差别标准。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不得要求企业必须在某地登记注册,不得为企业跨区域迁移设置障碍。构建跨区域的市场监管案件移送、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针对新型、疑难、典型案件,畅通会商渠道,互通裁量标准。
(四)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
11.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土地利用计划的管理和跟踪评估,完善年度建设用地总量调控制度,健全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实施“增存挂钩”,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推进委托用地审批权试点,建立健全省级政府用地审批工作评价机制,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试点省份。
12.完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加快推进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统一交易规则和交易平台,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
13.开展土地指标跨区域交易试点。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政策实施评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改进完善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机制,稳妥推进补充耕地国家统筹实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省域内跨区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完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
(五)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
14.推动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除超大、特大城市外,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有序引导人口落户。完
15.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简化优化人力资源服务许可流程,

政策法规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中事后监管。
(六)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16.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坚守科创板定位,突出“硬科技”特色,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17.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完善退市标准。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对触及退市标准的坚决予以退市,对恶意规避退市标准的予以严厉打击。
18.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稳步推进银行理财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
19.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促进银行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运用,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积极稳妥发展普惠金融,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七)发展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
20.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出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见,提升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
21.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入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新模式。
22.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

23.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
(八)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
24.完善质量管理政策措施。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质量激励政策,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宣传推广长效机制。
25.优化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推动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一批企业标准排行榜。
26.进一步发挥品牌的引领作用。
27.推动商品市场创新发展。建立重点市场联系机制,开展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
(九)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8.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
29.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尽快明确小额消费纠纷的数额,完善小额消费纠纷司法程序,鼓励小额消费纠纷案件通过进入小额诉讼程序实现快速处理。
(十)强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30.推动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运行效能。支持公共性快递分拣处理中心、智能投递设施等建设。
31.实施智能市场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发展“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智慧社区”,建设一批智能消费综合体验馆。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32.引导平台企业健康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教育、医疗、快递物流等网络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推动互联网医疗、在线教育、第三方物流、即时递送、在线办公、网上办事等新型服务平台发展,有效发挥平台企业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
33.培育发展能源商品交易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在油气、电力、煤炭等领域积极培育形成运营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支持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国电力交易机构、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健全交易机制、完善交易规则、严格监管标准。鼓励具备条件的资源型地区依托现有交易场所,探索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中心。
(十一)有序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
34.有序扩大金融服务业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依法进入银行、证券、资产管理、债券市场等金融服务业
35.有序扩大社会服务业市场开放。以医疗、教育、体育、托幼、环保、市政等领域为重点,减少市场准入限制,。
36.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破除各种市场准入隐性壁垒,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高外商投资服务水平。

37.完善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政策。鼓励重点城市增设一批离境退税商店,在符合条件的离境退税商店推广开展“即买即退”业务。增加海南离岛免税城市和门店。
(十二)推动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38.深化竞争规则领域开放合作。积极推进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竞争政策等议题谈判,加强竞争领域多双边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合作水平。
39.推动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
(十三)推进综合协同监管
40.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并严格执行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健全行业监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加强政府部门间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完善“互联网+监管”,实现重要监管业务在线办理、信息及时上传、问题及时处置。
41.健全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按照鼓励创新、平等保护原则,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分类实行相应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不得简单化予以禁止或者不予监管。
(十四)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42.加强重点商品市场价格监管。建立价格监测与价格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价格监管规则,加强对重要民生商品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监测。整合部门和市场机构对重点市场的调查监测资源,建立价格监管智慧支撑平台。
43.强化要素市场交易监管。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逐步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规范各类交易平台规则。
(十五)健全依法诚信的自律机制和监管机制
44.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度。依托各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行业信用信息系统,按照有关规定将市场主体的承诺履行情况记入信用记录,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重要依据。对履行承诺的市场主体,根据信用记录为其提供便利措施;对不履行承诺的市场主体,视情节依法实施限制。完善企业信用修复和异议处理机制。梳理可开展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政务服务事项,制定格式规范的信用承诺书,并依托各级信用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开。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
45.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动税收管理、进出口、生态环保、医疗保障、医药招采等更多重点领域深入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信用状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精准便利的服务。
(十六)健全社会监督机制
46.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制定促进行业协会商会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规范会员行为。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制定发布产品和服务标准,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及有关政策法规。
47.发挥市场专业化服务组织的监督作用。加快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提升市场专业化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和认证机构发展。
48.发挥公众和舆论监督作用。加强政策宣传,更好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修订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完善对恶意中伤生产经营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打假”行为的认定细则和处罚制度。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信息公示制度。

政策法规

最新中国建筑业重要政策盘点

推进智能建造、资质审批权下放试点、施行工程总承包、“两新一重”建设……近期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建筑行业相关政策,影响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以下为最新政策盘点:
一、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2021年2月9日,住建部发文同意上海市、重庆、广东三地的7个项目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要求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
此前,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35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二、人社部公示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
2021年1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文,对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进行公示。调整后,拟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8项,其中,准入类31项,水平评价类27项。主要变化有:
注册测绘师、勘察设计注册石油天然气工程师、注册冶金工程师、注册采矿/矿物工程师、注册机械工程师等资格调出《国家

职业资格目录》。
 原注册城乡规划师调整为水平评价类,更名为“国土空间规划师”;原注册设备监理师调整为水平评价类,更名为“设备监理师”。
三、住建部:开展建筑企业跨地区承揽业务要求设立分(子)公司问题治理
2021年1月28日,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建筑企业跨地区承揽业务要求设立分(子)公司问题治理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建筑企业跨地区承揽业务要求设立分(子)公司问题治理。
 重申:各地不得要求或变相要求建筑企业跨地区承揽业务在当地设立分(子)公司。存在相关问题的,要立即整改。
 清理招标文件中将投标企业中标后承诺设立分(子)公司作为评审因素等做法。
严肃查处违规设置建筑市场壁垒、限制和排斥建筑企业跨省承揽业务的行为。
及时受理并依法处理建筑企业在跨地区承揽业务活动中的投诉举报事项,保障建筑企业合法权益。
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正式执行
由住建部、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办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同时具有设计、施工“双资质”,或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组成联合体。
作为办法的配套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的新版《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示范文本)》于12月9日正式印发,2021年1月1日起执行。

(十七)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
49.健全对监管机构履行职责的监督机制。强化对监管机构依法履行监管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监管权力规范透明运行。对监管机构不作为、乱作为要依规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推动监管部门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廉洁从业相关制度,实现依法监管、公正监管、廉洁监管。
(十八)维护市场安全和稳定
50.完善维护市场安全的体制机制。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高度重视市场运行的风险挑战和市场体系安全问题。
51.积极防范市场异常波动和外部冲击风险。加强对大宗商品、资本、技术、数据等重点市场交易的监测预测预警,研究制定重大市场风险冲击应对预案。

政策法规

五、《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 围绕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
2021年1月21日,人社部、工信部、财政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工伤预防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部署“十四五”期间全国工伤预防工作。
《五年行动》明确九项工作任务,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员,更加注重关键少数。本期计划围绕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高发的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重点行业企业开展。
六、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
2020年12月17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的通知》
《通知》决定按照分批分步推进的原则,在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等6个地区开展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审批权限下放试点工作。
试点时间从2021年1月1日至6月30日。
七、更多省市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审查范围)
根据国务院提出“加快探索取消施工图审查(或缩小审查范围)、实行告知承诺制和设计人员终身负责制”的意见,在山西、南京、青岛率先试点取消图审之后,湖北、山东、浙江、深圳、广州、长春等探索部分或全部取消施工图审查,代之以专家评审制。如有需要,建设单位可自主委托审图机构或勘察设计单位自行审查。
八、资质改革:《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公布
2020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2020年12月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官网正式公布该方案,将企业资质审批条件进

一步大幅精简,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由593项减至245项。
《方案》明确,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引导建设单位合理选择企业。制度的完善,将优化调整工程项目招标条件设置,不以资质作为重要标准,引导建设单位更多从企业实力、技术力量、管理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自主选择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企业,暗示着资质将进一步弱化。
九、十二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 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2020年12月18日,住建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工作目标如下:
 到2025年,符合建筑行业特点的用工方式基本建立,建筑工人实现公司化、专业化管理,建筑工人权益保障机制基本完善;建筑工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基本健全,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
到2035年,建筑工人就业高效、流动有序,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建筑工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
“两新一重”是总理报告新词,即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目前,政府已出台针对性政策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在重大工程建设提速推进的同时,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也开启新的内需空间,各地相关投资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落地。
新基建涵盖5G基站建设、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但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短期内新基建还不能从规模上取代传统基建,因此,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必然与“两新”一起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巨大的发展潜能。

陕西“十四五”规划纲要(多图速读)

政策法规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韩城市人民政府,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管委会,神木市、府谷县人民政府: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和《〈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陕政发〔2016〕27号),推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现就我省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研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体系,实现建筑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建筑业追赶超越新篇章。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动智
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建发〔2021〕1016号

(二)发展目标
第一步:2021年起,每年新开工建设项目面积增加3%以上用于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城市中心城区出让或划拨土地的新建项目,实施工业化建造比例不低于20%,并逐年增加。到2025年,新型建筑工业化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30%以上,城市中心城区住宅建筑实施全装修,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开发、设计、施工、监理和生产企业、设备、技术、人才等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一批以上下游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
第二步:到2035年,我省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陕西智能建造”水平处于全国前列,新型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研究制定详细发展规划。各地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定位和规划控制要求,科学划定新型建筑工业化重点实施区域,修订各类新建项目的装配式建筑及全装修要求等控制性指标。
(二)加快建筑产业化基地建设。合理布局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及相关产业园区,支持西安市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建立10个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培育3-5个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形成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产品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格局。
(三)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搭建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建筑领域的融合应用,促进大数据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招标投标环节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围绕设计、采购、生产、施工、装修、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加大增材制造、物联网、区块链、BIM、CIM、5G等新技术在建造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提高建筑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和智能建造水平。
(四)建立绿色建造施工体系。创新施工组织方式,引导企业研发应用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部品构件吊装、运输与堆放、部品构件连接等施工工艺工法,推广应用钢筋定位钢板、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机具,提高在材料搬运、钢筋加工、高空焊接等环节的现场施工机械化水平,增强部品构件的装配式施工质量和建筑工程安全性能。
(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防火、防腐等性能与技术措施,加大热轧H型钢、耐候钢和耐火钢应用,引导钢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纵向重组,以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鼓励推行钢结构住宅和农房建设,推动钢结构建筑关键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建立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积极推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加大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筋和消能减震、预应力技术的集成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广应用预制内隔墙、预制楼梯板和预制楼板,加快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的融合发展。
(六)推广装配化全装修模式。积极发展成品住宅,倡导菜单式全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进装配化装修模式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的应用,推广管线分离、一体化装修技术和集成化模块化建筑部品,提高装修品质,降低运营维护成本。装配式建筑、星级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应推广全装修。

(七)加强节水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绿色建筑标准,逐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推进绿色建筑创建活动。节水设施建设、可再生能源应用设施设备应与建筑主体一体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加强太阳能、生物质能、空气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推进建筑产品绿色改造升级。
三、加快新型市场培育
(一)加强项目推动。强化建筑工业化规划管理,落实装配式建筑供地要求,加快建筑业供给侧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建设项目率先示范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重点实施区域内新建工程严格落实装配式建造要求,推动学校、医院、科研、办公楼、场馆等公共建筑及地下综合管廊、市政道路等公用设施工程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鼓励房地产项目采用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
(二)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具有综合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30家、全过程咨询企业5—10家,引导省内上下游大型项目开发企业、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和行业内有一定影响的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密切融合协同,形成一批聚集项目开发、施工、管理、运营维护及部品构件生产的龙头企业。
(三)打造质量品牌。鼓励企业制定建筑工业化品牌发展战略,加快质量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覆盖项目全过程的建筑工业化质量安全内控体系。探索建立完善工程质量保险和担保制度,实行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备案制度,构建预制部品构件全过程质量的追踪、维护和责任追溯机制。强化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监管,加大对装配式项目创优夺杯支持力度,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优先参与各类工程建筑领域的评奖评优,支持申报国家绿色建筑工程。
(四)加大宣传力度。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推广机制,定期组织推广活动,提高公众对绿色建造的认知度,增强全社会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认同感。支持有影响力的展览会或行业峰会落户陕西,强化业内交流与合作,向社会推介优质、诚信、放心的技术、产品和企业。
四、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一)优化审批服务效率。对于参与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设的开发和施工单位,可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办理资质升级、延续、预售许可等业务。对商品房建设满足装配率要求并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在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时,允许将装配式构件投资计入工程建设总投资额,纳入进度衡量。
(二)加快制定配套标准。建立完善新型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制定适应我省建筑技术的设计、施工、装修、验收、部品构件生产等标准,推动构建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装配式建筑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形成基于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一体化集成设计标准及规范统一的地方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型建筑工业化计价标准,为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增量投资额度提供核算依据。
(三)提升集成设计质量。充分发挥设计先导作用,统筹推进数字化集成设计体系建设,鼓励采用装配式结构技术体系,推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构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一体化集成设计,项目设计深度要符合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要求。推广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中的应用,提升综合设计能力。以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政府投资项目,允许适当提高设计收费标准。
(四)改进招标投标管理。鼓励采用设计、部品构件生产、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和建筑装修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招投标模式。建设单位可在工程总承包招标文件中对新型建筑工业化新技术应用提出明确要求,鼓励在评标办法中给予评审加分,并合理安排专项实施费用。

(五)创新项目组织管理。装配式建筑、政府投资和国有资金投资的建设项目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咨询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民用建筑项目试行建筑师主导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完善与新型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项目精益化施工组织方式,推广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装配安装一体化模式,实行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协同施工,发挥结构与装修穿插施工优势,提高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水平。
(六)改进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与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相适应的市场监管模式,加快完善优化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畅通相关系统平台信息共享渠道,建立基于大数据辅助的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各级政府要建立支持建筑智能化、工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用好现有专项资金,研究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二)完善金融服务。创新和完善对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骨干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融资,增强资本实力。引导鼓励开展产业并购,开发产业链金融产品,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向专业化发展。对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研发大型专用先进设备的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配套机具生产企业,金融机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引进大型专用先进设备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化基地,其所属企业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商业银行要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积极支持购买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建设的房贷需求。
(三)实施税费优惠。对企业开发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对经认定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智能建造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重大技术装备,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四)支持工程总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项目推行固定总价合同,在计价结算和审核时,仅对合同约定的变更调整部分和暂估价部分进行审核,对固定总价包干部分不再另行审核。建设单位应当实行工程款支付担保,鼓励工程总承包单位采用保函或保险等形式向建设单位提供履约担保。工程总承包示范项目及参与建设的单位,在评优评奖中予以优先支持。
(五)鼓励全过程工程咨询。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酬金可在项目投资中列支,也可根据所包含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项目投资中列支的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费用进行支付。鼓励建设单位根据咨询服务节约的投资额对咨询单位予以奖励,奖励比例由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但咨询单位不得采用低于成本价的恶性市场竞争行为。
六、落实项目保障服务
(一)加强土地保障。各地要将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二)增强科技支撑。支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成立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联盟,建立10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将智能建造、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研究列为重点科研方向,集中力量攻关建筑材料、基础部件、施工工艺及机械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底层平台软件及应用层软件的研发,保障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质量和安全。对于实施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并参与编制省级及以上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标准的企业,鼓励其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享受相关科技创新扶持政策。

(三)强化人才培养。开展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培育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专业技能人员。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增设相关专业课程,加快培养新型建筑工业化急需的高端人才。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员和技能人才队伍。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
(四)确保物流畅通。交通运输、航空等部门在所辖职能范围内,对运输超大、超宽部品构件(预制混凝土及钢构件等)运载车辆、航班,在物流运输、交通畅通方面依法给予支持。
(五)严格跟踪监督。各地要对区域内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加快建立动态跟踪和行业统计制度。对已享受相关扶持政策或专项资金支持但未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实施的项目,应取消政策扶持,责令责任单位限期退回或补交相关资金,并对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依法予以惩处。
七、建立组织推进机制
(一)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省住建厅牵头负责,省发改委、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财政厅、人社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税务局、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市场监管局、金融监管局及陕西银保监局、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配合,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制定具体推进措施,协同解决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谋划工作,各配合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二)严格落实责任主体。各设区市政府是所辖区域建筑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把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具体责任,明确时限任务,加大推进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抓好各项政策落实。要加强市场信息监测,定期发布建筑工业化部品构件产能供需情况,提高产能利用率,提升建筑工业化发展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跟踪评估督导。建立省级评估机制,每年组织对省级相关部门和各设区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评估,重点评估智能建造发展目标落实与完善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等。每半年组织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级各部门层层落实、环环相扣、步步紧盯,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政府报告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政府报告

01

INPUT YOUR SLOGAN HERE

陕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政府报告

2021年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1、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
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5%左右
3、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6.5%和8%左右
4、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
5、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6、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十四五”五个方面重点: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为基本遵循
把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为全部工作的总纲,时刻心怀“国之大者”,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布局落子重大平台载体、重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工程,一环一扣稳扎稳打,一步一印接续奋斗,全力以赴把习近平总书记为陕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始终坚持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
标定新发展阶段的坐标参照,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行动自觉,锚定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功能定位,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起来,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战略对接起来,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起来,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主攻方向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强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和指标考核,把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引向深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宜居环境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推动改革赋能、数字赋能、组织赋能,切实提高政策执行力、市场引导力、法治规范力。
始终坚持以聚智创新、聚焦产业、聚力富民为关键抓手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做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以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能源化工、文化旅游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富民产业,壮大民营经济。
始终坚持以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为重要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正确处理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狠抓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坚持底线思维,主动应变、有守有为,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以举措的确定性应对复杂环境的不确定性。

西安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政府报告

渭南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政府报告

咸阳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山西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政府报告

甘肃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图解版)

行业热点

义光:发展建筑劳务产业 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作为陕西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陕西建工不久前刚刚通过重组进入资本市场,成为陕西首家营收过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以及陕西建工的掌门人,陕西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会有什么样的提案呢?
一、发展建筑劳务产业
对于发展建筑劳务产业,张义光建议,首先是推进劳务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
张义光表示,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推进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专业作业企业在税收、社保、培训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及资金支持力度,整合、优化建筑工人队伍及劳务企业,逐渐由低层次的体力型、数量型向高层次的技术型、知识型转变。培养劳务作业领军人物,鼓励与建筑施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不断提升专业作业能力。
“同时,引导小微劳务企业、建筑工人作业班组向专业作业企业转型发展,促进专业作业企业成为建筑业的用工主体,进一步促进企业高素质发展,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张义光称。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建筑劳务队伍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西安工程大学产业发展和投资研究中心主任王铁山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筑劳务队伍是完成全国大规模工程建设任务的直接主体,建筑劳务企业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实现小康打下了基础,“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建筑劳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势在必行。”

张义光还表示,要鼓励建立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大力推进建筑劳务产业园区发展。他表示,支持大型施工企业与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合作,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以建筑工人培育基地为依托,培育相对稳定的工人队伍,解决建筑劳务企业用工短缺、工人专业技能水平不均、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
在具体操作上面,张义光表示,充分运用建筑劳务市场优势及宏观政策扶持优势,建设建筑劳务产业园,促进建筑工人就近、就地就业,以人力资本聚集、教育培训资源聚集、企业总部聚集形成业务互补的“大三角”核心业务,充分运用物联网、计算机视觉等信息化手段,构建集建筑劳务企业集中规范化管理、建筑产业工人教育培训、技能鉴定、人力资源派遣、产业工人基地建设、配套生活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集群,最终形成“传统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培养-建筑产业工人-产业园吸收就业-刺激建筑劳务市场需求-倒逼传统建筑工人技能提升-反哺培育基地”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以培训基地为依托的相对稳定的建筑工人队伍,实现建筑工人的公司化,专业化管理。
二、推动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化
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有5437万人,占全国农民工的近五分之一。
目前建筑产业工人面临工作临时性强、流动性大、作业时间长、老龄化严重、企业归属感差、文化程度低、技能培训不足、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在张义光看来,要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对此,张义光建议,保障农民工劳动所得和社会福利,促进农民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在他看来,要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长效保障机制,推进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实名制管理、工资保证金等制度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探索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险缴纳的资金来源,研究适应农民工实际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机制,制定适合农民工实际的公积金缴纳长效机制,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
“此外,着力解决农民工在招录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探索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把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农民工吸纳到企业来,建立相对稳定的核心技术工人队伍,并积极推进建筑工人职业化建设,切实加快培育建筑业所需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张义光称。
 “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学技能、重技能的良好氛围。”张义光还建议,要加强技能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完善建筑工人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体系,制定建筑工人职业技能标准和评价规范。研究技能人员综合培训体制,将农民工纳入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明确培训资金来源,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合理确定培训补贴标准,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张义光表示,要多举措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一线劳务作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推动培训证书省际互认、行业互认、切实降低劳务人员的取证成本,“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学力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使其有技术、有职业资格、身份透明、享有社会福利,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学习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大建筑工人劳模选树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建筑工人队伍中的先进典型,进一步提高建筑工人政治地位,提升荣誉感和使命感,让建筑业农民工在身份上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
“实现建筑工人职业化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王铁山表示,要推动企业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师傅带徒弟等方式,对自有工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建筑业劳务企业和建筑工人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逐步建立起全面、完整的资格规范制度。”

行业热点

全国二十省市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汇总

根据各地政府官方消息,全国大部分省市目前已明确2021年重点建设投资计划,其中四川、河北、上海等省市已公布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包含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多个项目领域。

北京市

2021年“3个100”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超1.3万亿元,包括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当年计划完成投资约2780亿元、建安投资约1256亿元,支撑全市投资三成以上。

上海市

上海市发改委公布2021年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清单。这些项目聚焦科技产业、社会民生、生态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等领域,共安排正式项目166项,其中包括年内计划新开工项目18项、在建128项、建成项目20项。另外安排预备项目47项。

天津市

2021年天津市城建领域重点建设工程“大盘子”已经确定,重点项目包括:中心城区7条地铁同时建设、滨海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启动、推进国家会展中心及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海河柳林地区“设计之都”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自治区发改委印发《2021年第一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方案》。根据方案,广西自治区2021年第一批重点项目共1724项,总投资3496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135.9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06 项,总投资3659.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4.1亿元;续建项目926项,总投资20084.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81.3亿元;竣工投产项目158项,总投资194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0.5亿元;预备项目434项,总投资9276.1亿元 。

安徽省

2021年,安徽省将精准扩大有效投资,计划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800个以上、竣工700个以上。从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一方面,各地聚焦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能源重大工程,以及老旧小区改造、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防洪排涝等城市更新工程,结合实施“新基建+”行动、“轨道上的安徽”“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通江达海”工程等,谋划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持续集中开工、重大项目连续调度机制,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福建省

福建省发改委省人代会提请审查《关于福建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从报告中获悉,今年初步安排省重点项目1557个、年度投资5239亿元。强化重点项目支撑,福建省今年将推进兴泉铁路、浦梅铁路(建宁至冠豸山段)、莆炎高速公路、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省委党校、省妇产医院等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加快建设福厦客专、福州和厦门地铁、江阴万华MDI等在建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厦门新机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温福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突出城乡融合,福建省将加快福州至长乐机场城际铁路F1线、厦门轨道交通6号线角美延伸段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福莆宁城际铁路F2线、F3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打造设区市中心城区至县城1小时交通圈。

四川省

四川省发改委公布2021年度重点项目名单,其中续建的489项,新开工的211项。名单显示,2021年四川省将新开工211个重点项目,包括81项基础设施项目、99项产业项目、25项民生工程及社会事业项目和6项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项目。许多涉及民生的机场、高速、铁路项目,都被列入2021年四川省新开工重点项目名单。

云南省

从云南省发展改革委获悉,云南省2021年将实施“四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共计805个,总投资4.8万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778.2亿元。其中,竣工类项目91个、在建类项目227个、新开工类项目323个、前期类项目164个。2021年,云南省“补短板、增动力”省级重点前期项目达1873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超3000亿元。其中,综合交通类项目共140个,社会民生类项目共442个,产业类项目共194个,水利、能源、“两新”建设、乡村振兴等行业年度计划投资均超200亿元。

广东省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日前开幕,会议审查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广东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根据报告与《广东省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2021年,广东将优化实施“湾区通”工程,推进“数字湾区”建设;推进大湾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安排年度投资8000亿元省重点项目计划,推动广东省高质量发展。

行业热点

山东省

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日前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的全面飞跃发展。2021年,山东省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建设项目:开工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天津至潍坊段、雄商、济滨等6个项目,加快推进济郑高铁山东段等8个在建项目;建成鲁南高铁曲阜至菏泽至省界段,新增高铁通车里程200公里以上;开工建设明村至董家口等13个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济潍等13个在建项目;建成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等5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开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烟台机场二期等3个在建项目;加快建设日照港岚山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三期工程。

贵州省

从贵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获悉,2021年,贵州将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保持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总体稳定,分清轻重缓急推进交通建设,使交通设施优势转化为服务产业的物流成本优势;围绕提升城镇品质、做强城镇经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等项目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浙江省

浙江省已启动202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工作,据悉,2021年新增申报项目和2020年拟结转项目,需围绕“六稳”“六保”工作大局,主动对接“十四五”规划,积极支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突出“补短板、增动能、惠民生”,聚焦三大工程包重点领域,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兼顾争取国家用地计划指标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已发布2021年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中提出:精准对接国家重点投资方向,聚焦补短板、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重点在“两新一重”等领域,积极谋划储备、开工建设、建成运营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此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19—2021年自治区级重大项目滚动计划》,项目合计407个,总投资12237.6亿元。

河北省

根据《河北省2021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共安排省重点项目682项,总投资11896.5亿元,年度预计投资2810.6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252项、续建项目318项、建成投产项目112项,涵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及应用、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民生补短板等多个领域。

湖北省

2021年湖北将继续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关键抓手,更加注重发挥投资在稳增长、补短板、调结构中的关键作用,力争新开工4274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加快推进4881个亿元以上续建项目建设。投资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2021年,湖北将强力持续推进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在抓好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更大力度谋划推进一批管长远促发展的实体项目、工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按照“增密、互通、提质”的要求,加快完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网络,全力加快“4+2”重大铁路、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等重大项目建设。

陕西省

从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该省将继续发挥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在稳投资、稳就业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2021年初步安排省级重点建设项目542个,总投资2.19万亿元,年度投资4295亿元;聚焦创新驱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扩大内需、建设数字陕西等领域,初步储备全省“十四五”重大项目2061个,总投资12.7万亿元。

江西省

江西省发改委发布了2021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该批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461项,总投资1539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1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77项,续建项目201项,计划新开工项目169项,预备项目14项。铁路方面,“建成投产项目”4项:赣深高铁、兴泉铁路、安九高铁和九江城西港区铁路专用线;“续建项目”1项:昌景黄高铁;“新开工项目”2项:昌九客专和瑞梅铁路;“预备项目”1项:长赣铁路,将力争在2021年开工建设。

湖南省

2021年湖南省重点建设的十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领域,另外能源、通信、农业基础设施也有涉及。湖南2021年十大重点基础设施包括:新化至新宁高速公路、益阳至常德高速公路扩容、广电5G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韶山至井冈山红色旅游铁路改造、长沙机场改扩建、常益长铁路、永州电厂等重大能源建设工程、张吉怀铁路、城市防洪排涝工程。

吉林省

吉林省将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拉动作用,加快2021年“三早”项目开复工建设。根据最新规划,2021年的吉林将重点建设3条铁路,其中包括2条高铁线路,另外一条则是普速铁路的提速改造工程。这3条线路都是在建线路(包括先期开工段)。重点建设的2条高铁其实是属于同一条高铁的两段,即沈佳高铁的沈白段和敦白段,也称为沈白高铁和敦白高铁。

行业热点

29省份2021年GDP增长目标出炉!

截至2月2日,除了河北、黑龙江外,其余29个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21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整体来看,29个省份设定的2021年GDP增速目标均不低于6%,湖北、海南设定的GDP增速目标目前最高,为10%以上。
前三经济大省GDP增速目标均为6%以上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江苏、山东位居前三名,这3个经济大省的2021年GDP增速目标均为6%以上。
其中,“粤老大”2020年GDP首次超11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3%。“苏大强”2020年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3.7%。“鲁大壮”2020年GDP为73129.0亿元,比上年增长3.6%。
湖北、海南GDP增长目标为10%以上
在29个省份中,湖北、海南设定的GDP增速目标最高,为10%以上,达到两位数。
湖北2020年GDP增速还是负增长。在顶住“暂停”76天的巨大冲击后,湖北2020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分别下降39.2%、19.3%、10.4%,全年降幅收窄至5.0%。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表示,去年湖北受到疫情冲击最大,GDP基数比较低,今年会有一个反弹,10%的预期目标是情理之中。海南大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政策资源优势明显,而且本身经济总量的盘子比较小,制定高一些的增长目标也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需要。
GDP增速前三省份今年目标依然较高
2020年,GDP增速前三位为西藏、贵州和云南,其中,西藏以7.8%的增速领跑全国,贵州2020年GDP增速达到4.5%,云南2020年GDP增速为4%。
西藏2021年GDP增速目标为9%以上,贵州2021年GDP增速目标为8%左右,云南2021年GDP增速目标为8%以上。
有了2020年经济逆势增长的底气,这三个省份的2021年GDP增速目标依然是比较高的。

辽宁省

辽宁省谋划储备2021年总投资“两万亿”项目,其中新开工项目和储备项目各1万亿元;谋划“十四五”时期投资7.3万亿元项目。日前,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辽宁省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首批项目方案》,提出拟用2020至2022年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施一批“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重大工程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其中,首批计划滚动实施项目2002个,总投资8208亿元,涵盖3个方面,12个重点领域,47项建设任务。

行业热点

2020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3万亿元!

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指出: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万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8.4万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55.4万亿元,增长2.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7%,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5%。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个百分点。
建筑业
2020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299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利润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0.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2871亿元,增长4.7%。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增长2.9%。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8%,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7%,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4%,东北地区投资增长4.3%。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

第一产业投资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14.9万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35.6万亿元,增长3.6%。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万亿元,增长1.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住宅投资10.4万亿元,增长7.6%;办公楼投资6500亿元,增长5.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万亿元,下降1.1%。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0亿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待售面积2.2亿平方米,减少94万平方米。
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209万套,基本建成203万套。全面完成74.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扫尾工程任务。
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7600亿元,比上年下降0.4%,折1100亿美元,下降0.4%。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78亿美元,增长18.3%。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1万亿元,比上年下降9.8%,折1600亿美元,下降9.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911亿美元,下降7.0%,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比重为58.4%。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0万人。

九大中字头建筑央企2020年业绩比较

一、整体情况
2020年九大建筑央企新签合同额从高到低依次为:
中国建筑32000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中铁26000亿元,同比增长20%;
中国铁建25500亿元,同比增长27%;
中国交建11000亿元,同比增长11%;
中国中冶10200亿元,同比增长29%;
中国电建7000亿元,同比增长32%;
中国能建6000亿元,同比增长11%;
中国化学2500亿元,同比增长11%;
中国核建1100亿元,同比增长13%。
▌中国建筑位列第一
再一次实现业绩突破,实现了其计划2020年新签合同额 3.1万亿元的目标额。
▌中国交建步入“万亿”行列
中国交建是中国领先的交通基建企业,一直以来其新签合同额都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行业热点

2020年终于成功突破万亿大关,成为“万亿俱乐部“一员。
▌中国电建增速飞快
中国中冶和中国铁建也不甘落后,其次分别是中国中铁、中国核建、中国建筑、中国能建、中国交建和中国化学。
二、境内新签合同额情况

▌境内新签合同额从高到低依次为:
中国建筑(建筑业务)26000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中铁25000亿元,同比增长21%;
中国铁建23000亿元,同比增长34%;
中国交建8600亿元,同比增长12%;
中国电建5000亿元,同比增长30%;
中国能建4000亿元,同比增长9%;
中国化学2000亿元,同比增长123%。
▌中国化学境内业务增速飞快

新签合同额是去年的1.2倍,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和执行情况适时调整了经营计划,将业务重点主要集中在国内,尽可能避免了国际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冲突对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境外新签合同额情况

▌境外新签合同额从高到低依次为:
中国铁建2300亿元,同比增长-14%,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
中国交建2050亿元,同比增长5%,占新签合同总额的19%;
中国电建2000亿元,同比增长36%,占新签合同总额的30%;
中国建筑(建筑业务)1900亿元,同比增长4%,占建筑业务总额的7%;
中国能建1800亿元,同比增长16%,占新签合同总额的45%;
中国中铁1400亿元,同比增长7%,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
中国化学500亿元,同比增长-64%,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5%。
▌中国交建前排就坐
面对异常复杂研究的外部形势和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中国交建不断拓展市场布局,精准发力,持续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内生发展与外延增长“两条腿”走路,生产经营实现新跃升。在保证境内业务的同时,积极抵抗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不求高速增长,稳抓质量,将风险降到最低。
▌中国铁建和中国化学负增长

明显看出国际经济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减少了境外的业务拓展。
▌中国电建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
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用数据证明了致力于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龙头企业的坚定信念,实现了打造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全球化公司的目标。

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拓展投资空间。
强基础、补短板、两新一重是“十四五”期间重要的投资方向。新老基建共同发力,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
这些都给建筑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建筑业仍有增长空间。
不过,另一方面建筑业发展明显分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整合重组加速进行,企业发展不进则退。
一、建筑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分析
1、多样性和业化
从房地产到基础设施,从国内到国外,从一个领域到整个领域,从EPC到PPP,从单一企业到工业城镇、从销售到自持物业,建筑业正在向多行业,多区域转移、及更多业务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各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综合布局和多元化发展,并促进业化的出现。
所有业领域都要求业企业提供服务,并与多元化和业化共存。这将使行业朝着T型发展的两个不同深度发展。
2、数据才是能力
从2019年开始,架构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缩小和缩小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数据功能已经重新定义,并且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在继续。
数字技术还将继续渗透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建筑与建筑物和建筑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经济模型中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2021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财务能力和运营活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许多组织继续依靠增长率在新市场、新资源、中寻找新的机会,以达到组织追求快速发展的目标。
当这种速度开始减慢或减慢时,原始的广泛发展将朝着良好的发展努力。另外,实际建设是金融。
当资本成为该行业的重要资源时,财务能力和现金流量将成为评估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
该行业原本是各种资格的,不久的将来该国将不断削弱该标准;这种更复杂,更持久的测试要求公司继续保持业务活力。
 4、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
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
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5、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
从2019年起,劳动服务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劳动成本和劳动收入保障方式将逐步发生变化。
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想法。工厂工业化和现场工业化将打破平衡,重新定义生产关系,这将成为改变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途径。
6、技术向传统建筑业的转变
BIM、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
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
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建园建筑公司为加快企业转型,赋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吸附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
实现以建园建筑公司为驱动,带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益模式。
汇集多个产业资源塑造了“互联网+建设、金融+建设、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推动“各个角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二、细分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1、基建投资温和回暖
随着基建补短板政策陆续出台,基建投资增速触底反弹,自2018年9月起保持弱复苏态势。

行业热点

2019年9月国家提前下达部分2020年新增专项债限额1万亿元,且明确规定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全年投向基建的专项债占比有望提高至60%,叠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由25%下调为20%,专项债可作资本金参与项目投资等规定,基建投资增速将得到提升。
2、交通和市政仍是核心发力点
2019年下半年国家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重大政策,预计2021年交通运输投资建设仍将是重点。
公共设施管理业占基建投资的比重达4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民生建设等短板领域,加强市政管网、城市停车场、冷链物流的建设。
预计2021年该领域投资将迎来新机遇。

随着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加码,国家明确支持专项债可做项目资本金,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PPP与专项债的有机结合,力图撬动更多的社会投资,发挥对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更强的拉动作用。
5、对外承包工程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正由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区域冲突等诸多不确定因素,虽然将影响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但部分地区仍有巨大建设需求,如亚太、非洲、拉美等地区。
2019年9月,商务部等19部门印发《关于促进对外承包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未来传统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将逐步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行业的发展将由成本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合作创新、融资创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新的推动力。
6、铁路建设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十三五”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中长期铁路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根据国铁集团消息,截止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3.9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铁3.5万公里。
对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3.8万公里左右。
意味着,2020-2025年每年的新线投产里程需达到6000公里,其中高铁500公里,铁路建设仍有较大空间。

3、城市群+新基建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中后期阶段,城市群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形态的轮廓更加清晰。
在中心城市承载能力提升方面,重点关注民生工程“补短板”、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打造,以及一、二线城市的新区建设和特大工业镇的发展;在城市群内部连接网络完善方面,重点关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的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
目前,数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在庞大的应用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基建未来建设前景广阔。
4、PPP进入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近两年的政策调整之后,PPP已开始由理性回归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一些以融资为目的的PPP项目和变相包装的“伪”PPP项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清理,符合PPP模式运用本质特征的项目、绿色环保和惠民类项目的比例显著增加。

高铁、城铁成规划建设重点
从计划及储备开工建设的铁路项目来看,高速铁路项目多、投资占比大,是铁路建设的重点。

行业热点

当前国家高铁骨干网已经形成,铁路投资建设的主要任务将有所转换,中西部的高速铁路、各大城市群内部的城际铁路将成为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老旧铁路升级改造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近年来全国铁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开通运营达70年的铁路有2.18万公里,达60年的有3.23万公里,超过50年的有4.17万公里,未来改造需求将越来越大。
此外,国铁集团不断加大负债控制力度,其基建投资占资金运用总额的比例持续下降,地方和社会资本投入铁路建设的资金增多。
近两年各地先后成立了济青高速铁路公司、重庆铁路投资集团等一批合资公司,地方合资铁路项目资本金的出资转为地方或民营企业控股、国铁集团参股,越来越多的地方和社会资本进入铁路建设市场。
7、公路建设市场稳定发展
公路建设投资区域差距逐渐缩小
中部地区与东、西部地区公路建设区域投资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投资规模来看,西部最高、东部次之,中部较低。
从投资增速来看,中部地区公路投资从2019年年初就开始发力,以60.4%的增速开启2019年的赶超步伐。2021年,中部地区或将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8、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前景广阔
城轨市场空间广阔,规划建设更趋理性
截止2019年底,全国已开通里程和在建里程合计超过300公里的城市仅14个,国家发改委批复的43个城市中,大多数城市还未形成完善的城轨网络,尚不能满足城市公共交通的现实需要。
2019年,青岛、天津、合肥、徐州、无锡、济南等城市已上报了新一轮城轨建设规划,遵义、桂林、威海、邯郸、天水、淮安、嘉兴、湖州等一大批城市已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及开工建设准备工作。
但是在规划建设审批方面,国家及地方发改部门始终保持审慎态度。
地铁、市域快轨、有轨电车是城轨建设的主要形式
从2018、2019年新增运营和新开工建设的线路制式结构来看,均是以地铁为主,市域快轨、有轨电车为辅。
未来地铁是超大、特大型城市的主要选择,有轨电车是一般大中型城市的主要选择。
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都市圈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区与郊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通需求越来越大,市域快轨将成为主流形式。
“融合发展”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趋势
国家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未来城市轨道交通一方面将与其他交通运输体系深度融合,另一方面也将与城市相关产业发展深入融合。
因此,城际和市域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以TOD模式为代表的城市综合开发将成为热点。
9、水务环保建设市场高位运行
城镇污水处理进入提质增效阶段,农村污水处理能力亟待提高
2019年5月,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此后各省市也相继发布各地的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率为30%,远低于城市和县城,近年来我国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未来建设前景广阔。
垃圾分类加速,促进固废产业发展
2020年作为垃圾分类各地政策落地和执行关键之年,46个重点城市将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及立法的建设,以及前端收运及末端处置产能的落实。
垃圾分类制度的落实,将对厨余垃圾资源化和垃圾焚烧业务产生巨大影响。
政策终考期促进流域综合治理
随着“水十条”和“十三五”规划终考年来临,区域性综合环境整理热度不减,以长江流域为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出台,叠加长江大保护,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望进一步释放环保需求。
国企入股环保上市民企,重塑市场格局
2019年,国资入股民企现象频繁出现,如中建集团入股环能科技、中交集团入股碧水源,国资入股可以帮助民企改善财务情况,助力民企投资与业务发展,且“国民组合”更易打造具备资金+技术双重优势的企业,未来更有望培育成为环保产业真正龙头。
10、房地产投资大概率下行
2020年房地产投资温和下行

多项规划推动公路建设发展
2019年国家及地方陆续发布公路建设规划,地方层面的规划以高速公路建设为主,国家层面重点推进的内容是城际道路、与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联通道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既有道路的改扩建等,如《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完善城市群快速公路网络,《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进一步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
公路维养市场发展可期
全年多项公路领域政策颁布,从提质增效、资金安排到农村公路建设,均在内容上与维养市场高度关联,结合未来建筑行业专业化市场培育的趋势热点,公路维养市场未来发展可期。

行业热点

近年来,房企拿地不断收缩,2019年1-11月,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增速为-14.2%,土地成交价款同比增速为-13.0%。
2020年土地购置费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将造成房地产开发投资温和下行。

中国城市发展逐渐从增量模式转为存量模式,城市更新是存量时代下的必然产物,蕴藏着巨大的空间和机遇。
同时,我国城市更新更加注重精细化、微更新,重点关注老旧小区改造。
住建部预计旧改的整体投资规模超过4万亿元,住建部在厦门、广州等15个城市启动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各地已陆续出台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
旧改最大的特征是“改造”,可以带动装修、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市场的发展。
三、2021年的期待
1、需求新时代
建筑业主要服务于基建和房地产。过去二十年里,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007年起我国实际GDP同比增速进入下行趋势,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占现价GDP的比重明显提升。进入“十三五”后,在供给侧改革政策影响下,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十四五”期间仍旧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淡化经济增速,突出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目前我国杠杆率高达275%,已经略超发达国家水平,继续加杠杆的空间有限,未来杠杆率应稳中趋降。预计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将持续下行。
就基建而言,2020年1到10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0.7%。
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手段,2021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未来基建投资的质量要求更高,区域和细分行业分化也会更强。
“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及的基建投资可划分为重大项目、城市群交通及新型城镇化民生服务三个主要维度。
在重大工程领域,列举了未来拟推进的交通、水利水电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圈建设中则强调了轨道交通,在能源基建领域强调了油气管道建设投资等。
国家重大工程方面,中央财政支持力度较强,有望实现较快推进。都市圈轨交建设主要涉及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项目经济性较好。
新型城镇化涉及的非营利性市政类投资,地方政府投入比例高,其推进有赖于相关政策和地方财政支持,市政类工程中具备自身造血能力,且与民生高度相关的水电气热类投资,有望保持较高景气。
2020年1到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同比增长6.3%,表现亮眼。但进入三季度以来,随着“三条红线”政策出台和“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房住不炒”的重申,预计后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或高位回落,2021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应有所下行。
从土地购置面积指标来看,2019年和2020年1到10月同比均有所下滑,预计2021年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面积同比增速将放缓,房地产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阶段。
2、竞争新格局
在基建投资增速上行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市场背景以及工程建设组织模式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业大小企业、国企民企之间的发展差异进一步扩大,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建筑业企业普遍存在债务率高、资金周转偏慢的情况,规模和股东背景往往成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这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占有优势,民营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仍然较为艰难。

目前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主要是建安工程投资。
2019年建筑施工面积处于高峰期,主要得益于存量项目的建设,2020年迎来交房竣工高峰。
在竣工高峰和“住宅建筑应全装修交付”政策双向作用下,将对下游的建筑装饰业形成利好。
建筑装饰业迎来良好机遇
从房屋建设增量来看,调控政策短期没有放松迹象,且销售疲软,房企拿地和新开工意愿较低,整体来看,2021年房建市场将趋于平稳。
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关注热点

行业热点

当前工程总承包模式正在行业内加快推广,在政府投资的基建、房建领域,业主对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能力及大项目运作能力要求快速提升,相对而言大型建筑企业也更加有利。

近年来政策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展望“十四五”,以装配式为核心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数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施工装配化是提升全产业链效率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期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有望从量向质转变,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技术和制造资源成为建筑企业关键的竞争要素。
总体来看,2021年建筑业仍旧面临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但市场结构的调整和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建筑业企业加快提升应变能力。
建筑企业在做好市场经营、项目履约的同时,应不断进行组织更新和能力再造,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和业务模式,投资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建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专业研究

工程进度款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按逐月(或形象进度、或控制界面等)完成的工程数量计算的各项费用总和。工程进度款结算仅包括在施工过程中,单个计算周期完成的工程数量计算的各项费用总和;而施工过程结算是建筑业结算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优化市场环境、实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就是说,发承包双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依据依法签订的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周期内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索赔等)实施工程价款计算、调整、确认及支付等。
更重要的是,施工过程结算是竣工结算的有效依据,其结算文件经发承包双方签署认可后,将作为竣工结算文件的组成部分,不再重复审核。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出台实施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相关法规。在工程建设领域全面推行过程结算,加大保函替代施工单位保证金推广力度,查处无预算上项目、未批先建、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违规行为。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 中,就首次明确要求全面推行施工过程结算;2017年,住建部 《关于加强和改善工程造价监管的意见》中 ,再次提出要推行工程价款施工过程结算制度。
施工过程结算是什么?其优势是什么?会给建工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今天,我们就跟大家一起来看看。
01 施工过程结算是什么?
根据《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工程价款的结算范围包括工程预付款、工程进度款、工程竣工价款结算。
而所谓施工过程结算,即是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承包双方依据施工合同,对约定结算周期(时间或进度节点)内完成的工程内容(包括现场签证、工程变更、索赔等)开展工程价款计算、调整、确认及支付等的活动。
乍一看,施工过程结算和工程进度款结算似乎是一回事。其实不然,二者的含义和范畴是不同的。

建筑业迎来大变革,全面推行过程结算

02 施工过程结算有何优势?
相较于竣工结算,推行施工过程结算,主要作用是规范施工合同管理,避免发承包双方争议,节省审计成本,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有效解决“结算难”,从源头防止农民工被欠薪。
1、避免双方争议
由于工程价款结算的复杂性,既涉及专业判定,又牵扯合同索赔等,在结算过程中,发承包双方经常出现分歧和争议。
工程建设是一个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系统工程,项目结束后往往面临过程资料缺失、过程管理知情人员变动、当时项目管理实际情况不清晰等多种情况,扯皮现象就层出不穷,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和时间成本。
采用计划先行,过程管控,将竣工结算工作前置,以过程分阶段结算的方式,避免了竣工后的争议,也有利于整个项目的管理。
2、节省审计时间
工程结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审计。由于审计程序繁多、时间冗长、过程变更签证办理不及时等情况,审计的战线被无限拉长,甚至出现“以审代拖”,造成了巨大的人员、资源浪费,给业主和施工单位都带来了不少困扰。
随着工程投资规模的扩大,过程结算的需求也逐渐显现。过程结算在施工过程中分段进行,能够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减少发承包双方或其委托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重复计量与核价工作。
3、避免工资拖欠
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项目部应建立清欠与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协调联动机制。
推行施工过程结算,可以留足用于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资金,并按合同及时发放,能够有效避免工程款拖欠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进一步优化建筑业市场环境。
03 施工过程结算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已有北京、新疆、浙江、重庆、山西、广东等多地都已经开始推行施工过程结算,随着过程结算的逐步普及,建筑行业会有何种变革?
1、重心将从竣工结算向期中计量支付转移
过程结算在施工过程中分段进行,能够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减少发承包双方或其委托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重复计量与核价工作,能够有效避免工程款拖欠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进一步优化建筑业市场环境。
处在改革前沿的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应努力面对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工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质量水平,增强审核风险意识。
2、更高的准确性与时效性要求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是集技术、经济于一体的业务工作。全面推行工程过程结算,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对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负责。
3、更高水平的现场沟通与驻场服务要求
造价咨询服务驻场专业工程师在委托方单位驻场,能及时有效地沟通,有效地反馈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能更好地为委托方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4、 “过程审计”有可能出现
在政府投资项目上,实施过程结算强化了对施工过程造价的控制,可大大节省竣工结算编制和审计的时间,降低竣工结算难度,也有益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防范合同履约的风险。
每一次政策调整都是为了更好的激发市场活力,每一次的行业变革都蕴含着无限的机会!作为从业者,在了解政策的同时,也要时时自我审视,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如何走出一条完美的职业轨迹,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是每一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优先思考的问题。唯有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拥有“敲门砖”。

● 近些年,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发展迅猛,BIM应用发展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随着BIM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业务结合程度的更加紧密,BIM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起初,BIM定义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意为建筑信息模型,核心在于通过三维模型去呈现工程信息,将业务数据进行图形化的展现并做模型化应用,例如碰撞检查等。
基于BIM技术价值的持续发掘,BIM逐渐趋于全生命期应用,“model”变为“modeling”,更强调动态的过程,与施工业务方面的融合也更加贴合实际业务,例如施工模式、方案模拟等。
随着BIM应用发展程度的继续深入,其内涵再次进行迭代,更新为“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从模型深入到业务管理过程,将BIM应用融入到日常管理,例如基于BIM技术的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等。
纵观BIM的发展不难看出,BIM技术经历了从模型实体应用到模型业务应用再到施工业务管理应用的过程,无论BIM的内涵如何拓展变化,其核心均是对数据的承载与分析。
对于施工现场来说,BIM技术应用可以实现施工现场的建筑实体数字化和生产要素数字化,提供信息可视化的管理平台,最终实现项目数字化的应用场景。
●从项目的管理方面,BIM技术能为建筑业企业提供哪些方面的价值?
BIM技术是实现工程项目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技术和有效手段。关于项目的数字化,是指以BIM应用为核心,结合云、大、物、移、智等数字化技术,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各关键要素做到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系统化、智能化,最终驱动项目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
数字项最终是为了把工程建造提升到现代工业级精细化水平,最终实现工程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项目作为企业的核心产品,也是营业收入和利润的源泉。
建筑业企业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即对单个项目的管理和对多个项目的管理,而企业对于项目的传统管理方式主要是以流程管理为主,项目信息主要以项目相关业务部门填报的方式呈现,这就导致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无法得以保障。
此外,企业对项目管理的传统做法主要是对结果进行管理,通过阶段巡查、验收等形式保证项目的正常有序推进,这样的管理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且无法保障企业对项目建造过程很好的管理,工程项目的建造全过程存在持续的管理隐患。
对此,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数字化手段,以BIM为核心技术形成数据载体,结合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做好工程项目的数字化实时过程管理,并通过多项目各业务线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企业的集中管控,真正实现企业对单个项目以及多项目间基于实时数据的精细化管理。在此过程中,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BIM技术应用模式。
●建筑业企业在推进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建议
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路径,“双速IT”可以更好的解决现阶段以BIM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在企业中的推动,进而为建筑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同时,“双速IT”模式的驱动也将成为企业未来BIM应用发展的主要趋势。

BIM究竟有什么价值?企业该如何推行?

文/王鹏翊

以BIM为核心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加快了建筑业企业的创新步伐,为此很多企业已经被迫大幅提高IT体系对业务变革和创新的支持要求。
但是,再造企业的整个IT架构总是面临着不可估量的高风险、高投资和高成本,而且此类变动本身也是成本高昂且旷日持久的过程。对此,企业可以选用双速IT架构的方案来应对。
双速IT架构包含两个并行的IT体系。其中一个体系是“敏捷IT”体系,往往用于诸如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管理、物料管理等面向前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追求敏捷快速、随需应变。
各种数据的查询、计算及处理等应用逻辑经由敏捷开发形成一个个可独立维护更新的服务(微服务),并视业务逻辑需要组装成更复杂的业务流程,供不同业务部门调用。
另一个体系则是“传统IT”,通常用于诸如ERP、供应链管理等偏后台的核心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注重稳定可靠和成本控制。两个体系之间的数据交换等交互,往往借助一个集成的中间件平台,采用松耦合的方式实现。
建立双速IT中的“敏捷IT”可能是整个IT组织敏捷转型的开始。“敏捷IT”体系通常专注基于业务的管理流程,以及为了提升业务管理水平要求而需要迅速调整的流程。
在很多情况下,“敏捷IT”体系所倡导的敏捷工作方式甚至会对“传统IT”体系内的开发及管理人员产生极大的触动,促使他们思考如何优化“传统IT”体系工作方式,从而加快整个IT体系向更敏捷有效的相应业务诉求的方向转型。
“敏捷IT”也会影响与IT互动紧密的业务部门,并倒逼业务向更高效敏捷的方式转变。而且,这种转变还需要对交付模式进行改变,以便支持快速的交付周期,同时管控部门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双速IT架构将更好的服务于建筑业企业对BIM应用工作推进的诉求,从而帮助企业更迅速的实现数字化转型。
在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四个方面,即项目数字化的实施路径、数据的采集、数据的管理、数据的应用。做好这四个方面,才能更好的推进企业数字化的有效落地。

★BIM模型维护
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建立和维护BIM模型,实质是使用BIM平台汇总各项目团队所有的建筑工程信息,消除项目中的信息孤岛,并且将得到的信息结合三维模型进行整理和储存,以备项目全过程中项目各相关利益方随时共享。
由于BIM的用途决定了BIM模型细节的精度,同时仅靠一个BIM工具并不能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目前业内主要采用“分布式”BIM模型的方法,建立符合工程项目现有条件和使用用途的BIM模型。这些模型根据需要可能包括:设计模型、施工模型、进度模型、成本模型、制造模型、操作模型等。
BIM“分布式”模型还体现在BIM模型往往由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或者运营单位根据各自工作范围单独建立,最后通过统一的标准合成。这将增加对BIM建模标准、版本管理、数据安全的管理难度,所以有时候业主也会委托独立的BIM服务商统一规划、维护和管理整个工程项目的BIM应用,以确保BIM模型信息的准确、时效和安全。
★场地分析
场地分析是研究影响建筑物定位的主要因素,是确定建筑物的空间方位和外观、建立建筑物与周围景观的联系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场地的地貌、植被、气候条件都是影响设计决策的重要因素,往往需要通过场地分析来对景观规划、环境现状、施工配套及建成后交通流量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价及分析。
传统的场地分析存在诸如定量分析不足、主观因素过重、无法处理大量数据信息等弊端,通过BIM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对场地及拟建的建筑物空间数据进行建模,通过BIM及GIS软件的强大功能,迅速得出令人信服的分析结果,帮助项目在规划阶段评估场地的使用条件和特点,从而做出新建项目最理想的场地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关系、建筑布局等关键决策。
★建筑策划
建筑策划是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后,根据定量分析得出设计依据的过程。相对于根据经验确定设计内容及依据(设计任务书)的传统方法,建筑策划利用对建设目标所处社会环境及相关因素的逻辑数理分析,研究项目任务书对设计的合理导向,制定和论证建筑设计依据,科学地确定设计的内容,并寻找达到这一目标的科学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需要运用建筑学的原理,借鉴过去的经验和遵守规范,更重要的是要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对目标进行研究。BIM能够帮助项目团队在建筑规划阶段,通过对空间进行分析来理解复杂空间的标准和法规,从而节省时间,提供对团队更多增值活动的可能。特别是在客户讨论需求、选择以及分析最佳方案时,能借助BIM及相关分析数据,做出关键性的决定。
BIM在建筑策划阶段的应用成果还会帮助建筑师在建筑设计阶段随时查看初步设计是否符合业主的要求,是否满足建筑策划阶段得到的设计依据,通过BIM连贯的信息传递或追溯,大大减少以后详图设计阶段发现不合格需要修改设计的巨大浪费。

总结8大类BIM典型应用功能!

来源/BIM新看点

★方案论证
在方案论证阶段,项目投资方可以使用BIM来评估设计方案的布局、视野、照明、安全、人体工程学、声学、纹理、色彩及规范的遵守情况。BIM甚至可以做到建筑局部的细节推敲,迅速分析设计和施工中可能需要应对的问题。
方案论证阶段还可以借助BIM提供方便的、低成本的不同解决方案供项目投资方进行选择,通过数据对比和模拟分析,找出不同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帮助项目投资方迅速评估建筑投资方案的成本和时间。对设计师来说,通过BIM来评估所设计的空间,可以获得较高的互动效应,以便从使用者和业主处获得积极的反馈。
设计的实时修改往往基于最终用户的反馈,在BIM平台下,项目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直观地展现并迅速达成共识,相应的需要决策的时间也会比以往减少。
★可视化设计
3Dmax、Sketchup这些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出现有力地弥补了业主及最终用户因缺乏对传统建筑图纸的理解能力而造成的和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鸿沟,但由于这些软件设计理念和功能上的局限,使得这样的三维可视化展现不论用于前期方案推敲还是用于阶段性的效果图展现,与真正的设计方案之间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对于设计师而言,除了用于前期推敲和阶段展现,大量的设计工作还是要基于传统CAD平台,使用平、立、剖等三视图的方式表达和展现自己的设计成果。这种由于工具原因造成的信息割裂,在遇到项目复杂、工期紧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出错。BIM的出现使得设计师不仅拥有了三维可视化的设计工具,所见即所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工具的提升,使设计师能使用三维的思考方式来完成建筑设计,同时也使业主及最终用户真正摆脱了技术壁垒的限制,随时知道自己的投资能获得什么。
可视化:可视化即“所见所得”的形式,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可视化的真正运用在建筑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例如经常拿到的施工图纸,只是各个构件的信息在图纸上的采用线条绘制表达,但是其真正的构造形式就需要建筑业参与人员去自行想象了。对于一般简单的东西来说,这种想象也未尝不可,但是现在建筑业的建筑形式各异,复杂造型在不断的推出,那么这种光靠人脑去想象的东西就未免有点不太现实了。
所以BIM提供了可视化的思路,让人们将以往的线条式的构件形成一种三维的立体实物图形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现在建筑业也有设计方面出效果图的事情,但是这种效果图是分包给专业的效果图制作团队进行识读设计制作出的线条式信息制作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构件的信息自动生成的,缺少了同构件之间的互动性和反馈性,然而BIM提到的可视化是一种能够同构件之间形成互动性和反馈性的可视,在BIM建筑信息模型中,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可视化的,所以,可视化的结果不仅可以用来效果图的展示及报表的生成,更重要的是,项目设计、建造、运营过程中的沟通、讨论、决策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
★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是一种新兴的建筑设计方式,它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网络的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得到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现有的协同设计主要是基于CAD平台,并不能充分实现专业间的信息交流,这是因为CAD的通用文件格式仅仅是对图形的描述,无法加载附加信息,导致专业间的数据不具有关联性。BIM的出现使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借助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益的大幅提升。

★性能化分析
利用计算机进行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始于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早已形成成熟的理论支持,开发出丰富的工具软件。但是在CAD时代,无论什么样的分析软件都必须通过手工的方式输入相关数据才能开展分析计算,而操作和使用这些软件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培训才能完成,同时由于设计方案的调整,造成原本就耗时耗力的数据录入工作需要经常性的重复录入或者校核,导致包括建筑能量分析在内的建筑物理性能化分析通常被安排在设计的最终阶段,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工作,使建筑设计与性能化分析计算之间严重脱节。
利用BIM技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创建的虚拟建筑模型已经包含了大量的设计信息(几何信息、材料性能、构件属性等),只要将模型导入相关的性能化分析软件,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析结果,原本需要专业人士花费大量时间输入大量专业数据的过程,如今可以自动完成,这大大降低了性能化分析的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同时也使设计公司能够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技能和服务。
★工程量统计
在CAD时代,由于CAD无法存储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计算工程项目构件的必要信息,所以需要依靠人工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进行测量和统计,或者使用专门的造价计算软件根据图纸或者CAD文件重新进行建模后由计算机自动进行统计。前者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而且比较容易出现手工计算带来的差错,而后者同样需要不断地根据调整后的设计方案及时更新模型,如果滞后,得到的工程量统计数据也往往失效了。而BIM是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以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需要的工程量信息,借助这些信息,计算机可以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了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非常容易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方案的完全一致。
通过BIM获得的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以用于前期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估算、在业主预算范围内不同设计方案的探索或者不同设计方案建造成本的比较,以及施工开始前的工程量预算和施工完成后的工程量决算。

CONTACT US

中国 · 渭南

陕西建工第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发展部
联系电话:0913-2067057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朝阳西路二号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