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武山石窟寺庙

其他分类其他2022-03-26
833

县政协  著

武山十有文化系列丛书

武山石窟寺庙

县政协 著

武山石窟寺庙

武山十有文化系列丛书

武山石窟寺庙

网址
印刷
开本
印张
字数
版次
印次
定价

责任编辑
封面设计
出版发行

图书在版编目(CIP) 数据

渭河上游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已发现的“武山人”头骨化石推断,早在三万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武山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陆路丝绸之路对外经济、文化进一步的开拓、交流、发展与佛教在中国各地的弘布与传播,开窟造像成为上至皇室宗族、大臣显贵,下到地方官吏及商贾、豪族等信奉和敬仰佛法的社会时尚。水帘洞石窟群就是当时佛法盛行和开窟造像比较发达的佐证。
曾有人把武山形象的比喻为石窟走廊县,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在武山南北两山石窟寺庙真可谓多矣。有天然形成的,有人工开凿的。其奇异独特的自然风貌,各不相同的山体崖面,各式各样的岩石洞穴,配以不同时期的自然、建筑、雕塑、壁画等形式,形成了气势宏伟、精美绝伦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我们进行自然、地理、建筑、宗教、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地域文化之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如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水帘洞石窟群和木梯寺石窟群,就是镶嵌在“ 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
据2010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武山分布有石窟、遗址、墓葬、古建筑等文物点46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7处,县级25处),其中石窟寺20多处,主要有水帘洞、木梯寺、禅殿寺石窟群及鲁班山、

01

佛儿崖、光明寺、灵岩寺、九眼洞、麦林寺、铁笼山、屏凤寺、悬崖寺、无量殿、早阳寺等石窟寺。
      武山县境的石窟寺多以天然洞穴为依托,再加以人工开凿,并配以古代建筑组合而成。绝大部分建造于丹霞地貌地质结构的岩体上。奇峰之间、绝壁之上、悬崖之麓无不体现出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天人合一的神奇之妙。特别是石窟之中的壁画、雕塑和赋予其中的美丽传说,为其增添了无尽的民俗文化内涵。
      武山石窟寺的形成,除了水帘洞拉梢寺摩崖大佛处的石刻题记,尚没有找到更早的建造记录。但从现有石窟多以天然山洞、石窟为依托的事实分析,应该说在有人类活动时就有了石窟文化活动,因为绝大部分天然洞穴都处在居高临下、避风御寒、雨雪难侵、易守难攻的险要位置,不仅视野好、采光好,且都建造在有水源、耐天灾的特殊地形地貌上。这都与人类生活、发展活动不无密切关联。
       武山的大小石窟寺庙从古人类活动到宗教活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从人们居住生存到避灾逃难,从佛教壁画造像到道教文化传承,无不与石窟寺庙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几乎所有的石窟寺庙在和平盛世就是人们顶礼膜拜、祈祥纳福、释放心灵的圣地,在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则是百姓逃生避难的首选。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至少一个神秘美丽的传说。这也许就是武山石窟寺庙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吧。

目录

CONTENTS

话说武山石窟寺(代序)..................... 003 
武山石窟简介 .......................................006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 006 
武山木梯寺石窟群............................. ...014 
武山鲁班山石窟 ....................................021 
武山禅殿寺石窟 ....................................027
武山大石沟石窟 ....................................033 
武山灵严寺石窟 ....................................035 
武山悬崖寺石窟 ....................................041
武山无量殿石窟 ....................................044
武山早阳寺石窟 ....................................046 
武山铁笼山石窟 ....................................047
武山花果山石窟 ....................................051
武山红崖寺石窟 ....................................052
武山老君山朝阳洞.................................054 
武山老君山黑鹰沟石窟 .........................056
武山云雾山九眼洞 ................................057
武山屏风山石窟 ....................................060
滴水洞石窟群 .......................................062 
墨林寺石窟  ..........................................064 
武山寺庙简介  ......................................066 
武山官寺  ..............................................066 
魁楼晓日 武庙凌烟与经阁蒸霞  ............070 
四门镇华严庵 .......................................073

洛门镇关帝庙 ........................................075
洛门镇东华寺 ........................................078
四门镇魁星阁.........................................085
龙台乡慈云寺 ........................................172 
城关镇向君寺 ........................................087 
滩歌镇万花寺 .......................................0 91 
滩歌镇黑爷庙 ........................................096 
滩歌镇魁星阁 ........................................096 
令家川龙王庙 ........................................097 
腰庄山神庙.............................................101 
榆盘木灵峡文昌宫 ................................103
马力镇北顺村三圣宫 .............................112
马力镇北顺村梁公祠 .............................115
武山石窟文化 ........................................121
水帘洞石窟群的发现、勘察与研究是及其
对武山璀璨石窟文化的巨大贡献 ...........121 
武山石窟的魅力 ....................................135 
拉梢寺申遗工作简要回顾 ......................144 
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的保护与开发 .152 
话说禅殿寺 ...........................................158 
云雾山下九眼洞 ....................................160
话说铁笼山 ...........................................163
慈云寺烟雨 ...........................................166
话说灵岩寺 ...........................................169
武山寺庙文化 ........................................174 

武山石窟寺庙   目录

武山石窟寺庙   目录

话说寺庙文化  .......................................174
关于水帘洞麻线娘娘寺院名称
及有关事实之纪实  .... .......................... 209 
重建山丹乡任山村山神庙记 ..................213 
水帘洞庙会纪事 ................................... 214 
话说东华寺 ........................................... 216 
话说滩歌魁星阁 ....................................220 
榆盘光明寺 ............................................222 
话说马皇寺 ........................................... 227 
宁远纪事第21期——咀头石庙山 .......... 230 
赶庙:咀头人的乡土文化 ......................232 
石庙:高山上的一朵奇葩 ..................... 237 
敬神:咀头人祈福纳祥的祭祀 .............. 241 
魁星阁写意 ............................................244 
石窟寺庙传说 ........................................265 
麻线娘娘的故事 ....................................265 
笤刷子树与火棍树的本名 ..................... 272 
马皇寺——马娘娘的传说 ......................274 
黑池殿村说黑爷 .....................................278 
金刚寺传说 ........................................... 281 
武山石窟寺庙诗文 .................................284 
水帘洞记 ...............................................284 
武山县文物局成立三周年简记............... 289 
丝路莲瓣水帘洞 ....................................308 
《武山显龙寺志》序 .............................315 

游鲁班山记...........................................318 
家乡的文化圣地 ...................................328 -
禅殿寺记游 ...........................................332
秋访温泉小南寺 ...................................337
大李家沟慈恩寺 ...................................341
姚之萃诗五首 - ....................................343
庙宇匾额文化 .......................................349 
古树名木与寺庙 ...................................352
后记 .....................................................352

武山石窟寺庙   目录

武山石窟寺庙   目录

武山水帘洞石窟群

     水帘洞 位于莲花山南麓一块内凹的天然崖壁平台上,为水帘洞石窟群中的一个单元部分。台地东西约100米,南北约40米。以古建筑为主,均系20世纪30年代以来重修或新建,现在是武山县道教协会所在地,也是武山、甘谷、陇西、通渭一带宗教活动中心;主要文化遗存是北侧崖面上的壁画和摩崖浮塑,多系崖面敷泥彩绘壁画和个别的浮塑,均为佛教题材的内容,壁画现存面积约88平方米,系北周原绘,宋元时期进行过大规模补绘和重绘。摩崖浮塑为北周原作,包括覆钵塔和尖楣拱形龛两种题材。
石窟座西向东,为一个大型的天然洞穴,长约50米,高30米,深20余米左右。夏秋之季,雨水自崖顶上沿倾泻而下,犹如珠帘垂挂,故名水帘洞。
      水帘洞右侧有菩萨殿,依山势修成,精巧巍峨,共两层,清代重建。民国38年(1949年)被火烧后重新修复。2层楼顶檐下有陇上著名书法家范振绪先生所书写的“西山暮雨”横匾,殿
内塑有当地民间传说
中大势至菩萨的化身“
麻线娘娘”的尊像。殿
堂前有与“麻线娘娘”成
仙有关的传说中的“苕
刷树”与“火棍树”,盘
根错节,枝繁叶茂,形状奇特,较为罕见。
      菩萨殿下的建筑群,多为民国年间重修,从上世纪80年代始,又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缮。整个建筑群修建于洞穴前方,形成为一个四合院式格局。殿堂主要有五圣宫、四圣宫、三圣宫、娘娘(菩萨)殿、火神殿、王母殿、邱祖殿、玉皇阁及鲁班殿等。殿内所供尊像,多为道教神灵。四圣宫下方砖砌的墙壁上嵌有清代康熙年间的“水帘洞功德碑记”及上世纪50——80年代撰刻的“水帘洞大势至南无观世音菩萨李真秀降坛诗”、                                             “水帘洞功德主偕四县庶人等善行序”、“修建水帘洞混元门碑                                            记”、“修建水帘洞六角亭碑记”、“水帘洞石窟群序碑”、“龙门                                            正宗开山祖师李真仁传略”、“道士陈明德传略”、“维修水帘                                               洞碑 记”等碑铭。
                                          拉梢寺 是水帘洞石窟群的精华部分。包括对面天书洞崖壁                                             上 的窟龛,窟区平面总体呈“七”字形分布,绵延约300多                                                 米。  据史料记载,拉稍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                                             年 (559年),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有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遗存大小窟龛24                                              个,各类造像31身,浮雕33尊,覆钵塔7座,壁画近1700平

方米,摩崖题记1方,榜书2处。窟龛多为小型摩崖浅龛。造像以摩崖石胎浮塑为主,兼有部分泥塑。石刻铭文明确标明拉梢寺大佛的凿造出资带头修造的功德主为当时的“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及“比丘释道藏”等人。相传当年动工之日,巧匠纷至,各呈其艺。他们创造了拉堆树木梢攀高、层累而上的办法,由上而下,摩崖雕凿,拉梢寺因此得名。

02

01

武山石窟简介

        壁画在拉稍寺石窟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莲苞峰南壁崖面上,历代均绘有大面积壁画,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以摩崖浮雕大佛为中心,在四周崖面绘诸神及众生听法,兼绘单幅佛说法图。另一部分崖面通体绘千佛场面及单幅或成组的佛说法图;技法上先用墨线勾勒轮廓,然后再填涂色彩,因而画面显得清晰艳丽,多数壁画内容带有比较强烈的密宗绘画特点。北周时期的窟龛多为大型摩崖浮塑或圆拱形浅龛,宋

      元之际在崖面上开凿有部分摩崖浅龛,元代的浅龛内多塑浮覆钵式佛塔。拉梢寺经历代修缮,虽蚀迹斑驳,仍不失风雨沧桑后的奇美神韵。由于长期处于露天状态下,尽管在2009——2011年国家文物局投巨资进行了修复保护,但壁画保存状况仍就不容乐观。
      堪称世界之最的拉梢寺大佛通高42.13多米,两侧为高约38米的胁侍菩萨,佛座由三层仰莲和狮、鹿、象浮雕相间组成。在同一崖面上融小龛、佛塔、彩塑、浮雕、悬塑和壁画于一体,在浮雕四周彩绘有布局严谨、场面宏大、排列有序、等级分明的大型千佛说法图,它们与整组浮雕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庄严、神圣的释迦牟尼成道说法图,组成了一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显得色彩斑斓、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天才的处理了人们立地拜佛观像的视觉效果。弥补了我国古代石窟风格类型的空白,反映出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我国石窟艺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作。
       拉梢寺形神兼备、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不愧为世界大型浮雕艺术的天才杰作。

千佛洞 在拉梢寺西约500米的挂青山西壁崖面上的一天然洞穴内,又名千佛崖、七佛沟。现存大小窟龛49个,造像25身,壁画约150平方米。木桩栈道将崖面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崖壁直接高塑三世佛、二弟子、二协侍菩萨及一佛二菩萨。下部正中残大佛像呈低平肉髻,面相方圆,含有西魏遗风,亦具北周特色。窟龛多为圆拱形浅龛,造像多为摩崖悬塑,大部分为北周原作。壁画除保存部分北周飞天壁画原绘外,多为中唐、五代作品,宋元之际进行过大规模重绘。洞穴东西两崖壁分层开龛造像。东壁造像现已毁,西壁上下七层开龛造像,现保存部分摩崖塑像、龛像及壁画等。西崖据现存情况由上而  下,东崖残损严重,只保留有一残迹。

武山石窟简介

04

03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石窟简介

     显圣池 位于火烧屲西壁天然崖壁上,系一天然岩洞,略呈等腰三角形,高约8米,宽约10米。分为两个部分,南侧崖面上主要为壁画,多为隋代绘,现存面积约100多平方米,位于岩洞右侧上方及转角部分。北侧崖面上仅残存一组造像痕迹,可能为北周或隋,多为北周至隋代所绘。从形式上看,为一立佛及二胁侍菩

萨,佛仅存痕迹,菩萨的木桩及泥胎尚部分保存,仰莲台座尚清晰可辨,其中佛像高约3米,菩萨像高2.5米,其余无存。洞窟周壁及篷沿终年滴水叮咚,寒气袭人。冬春时节,冰凌悬塑,玉雕粉琢,五月尚寒,蔚为壮观。

      水帘洞石窟群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为中国古代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见证。而麻线娘娘的美丽传说,是我们世代守望的这片千年遗存的精神家园有力支撑,也正是因为有了麻线娘娘的神奇故事的广泛传播,才成就了对源远流长的历史、宗教文化与精美绝伦的摩崖浮雕艺术、美妙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最有力、最有效的保护。
麻线娘娘其实就是水帘洞圣迹流芳百世的保护神。

武山木梯寺石窟群

    武山木梯寺石窟群创建于唐宋之际,元代仍有修建,明清到民国时期达到了开窟造像的高潮。其现存的宋代及明清时期窟龛、造像等对于研究陇南地区宋代以后佛教的发展史与传播史等都有一定的价值。该石窟群1972 年被武山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 年9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梯寺石窟群是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唐番古道、渭河上游的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考古界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
①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对研究我国石窟艺术及各民族宗教文化的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② 唐晚期及宋元时代是我国北方地区石窟寺开凿的衰落期,但此时木梯寺却出现了以第5、7窟为代表的大型佛殿窟,不但填补了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的空白,而且对于研究当地社会形态、佛教发展及人们的宗教信仰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③ 以玉皇阁壁画为代表的明代线描人物,其出色的线描技能和准确的人物造型为研究明代壁画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06

05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石窟简介

     198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董玉祥先生等人调查过木梯寺石窟群。1987年,武山县文化馆藏志军先生等人再度调查木梯寺石窟群群。2004年5月,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魏文斌、孙晓峰、孙永刚、项一峰、唐冲、董广强和武山县博物馆的臧全红等对木梯寺石窟群群进行了为期18天的调查活动。2009年国家文物局武山帮扶为木梯寺做了旅游规划。木梯寺石窟群群位于武山县马力镇杨坪村西北侧1.5公里处的柏林山上。海拔1995米左右,属高寒阴湿地区,四季分明。背

靠着由沙砾岩形成的铁笼山群,山峰奇特险峻,龙川河与榜沙河在此相汇,在群山之间为河谷冲积而成的农耕区,东南面的群山多属红土地貌,植被较好。西北侧群山多属黄土地貌,原来多为梯田,现多已退耕还林。窟区内植物茂密,有白皮松、柏、榆、桃、李、槐等几十种。登临木梯寺,便将马成龙川尽收眼底。远眺木梯所处之山峦就象一巨型卧狮紧盯着眼前的秀球山,当地群众有狮子滚秀球之说。

    木梯寺石窟群主要分布于柏林山腰的桐树湾和松树湾内呈“W”形的崖壁上,整个石窟四周悬崖峭壁,如临绝境,仅在北侧有一山门可入寺内,沿只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路,方可进入到各个窟龛,其中大多数窟龛集中在桐树湾内北侧和西侧的崖壁下方,其余窟龛及古建筑散布于桐树湾和松树湾内,现存大小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身,壁画约130平方米。洞窟除5、7窟保存较为完整外,其余窟龛及古建筑均已在近现代进行过重修。
木梯寺石窟群至今还没有找到开窟年代的明确记载。相传寺庙原无路可入,在山门口的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供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有关木梯寺的记载在清康熙、乾隆、道光版的《宁远县志》中仅聊聊数语,其中冯同宪著康熙四十八年(1709)《宁远县志·卷一》中所述的武山八景中有“木梯古寺”一景,并具体指明木梯寺在县西南六十里。

     据1号窟内重录的明重建木梯寺序记载:“龙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于汉,自唐迄今,历代经营,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经寺僧党郁刚重建,明万历十五(1587)年有平凉府隆德

县居士任寅明捐资重修。”此外,尚未发现任何材料可以确证木梯寺石窟群的开凿年代。现存窟龛中的造像又由于近现代大规模重修和改塑而面目全非,因此,对其开凿年代的推定变得更为困难。但上述明代人的记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1、称木梯寺初建于汉,显然是一种托古的说法;2、木梯寺石窟群最初可能建于唐代,并经宋、元两代的不断营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明初时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
     从现存窟龛来看,木梯寺石窟群的窟龛主要集中分布在桐树湾内的崖壁,即5—10窟,其中6、8号窟为平面方形平顶小窟, 10号窟为圆拱形小龛,上述窟龛形制与同处于渭河流域的麦积山石窟北朝晚期的小形窟龛极为相似,但除窟形外,上述窟龛在明清时期均进行过重修。因此,其开凿年代可能相差不远。

    据明代重建木梯寺记中,最迟在唐代,这里的开窟活动始见于记载,序中“最西有天然石佛(从现场情况看,该窟基本上是利用了松树湾崖面中部的一处天然裂隙,故明代人 “天然石佛”一语当指在天然的崖面裂隙中塑有一佛之意。)一尊,较伏羌(甘谷县)大佛略小。”一语当指现14号窟(大佛楼),虽然该像胸部以上部分已重修,但胸部以下部分与甘谷大像山石窟唐代大佛相比,仍有很多相似性,因此该窟开凿时期应在唐代。

    宋代是木梯寺石窟群开窟造像的一个高潮,主要有位于桐树湾内的2、5、7、9号窟。
    元代木梯寺仍有少量开窟活动,主要是带有密宗特点的窟龛,如11号窟及其左侧开凿的浅龛内均雕有覆钵塔,这与武山水帘洞石窟群中的水帘洞摩崖壁面浮塑的元代覆钵塔和拉稍寺元代开凿的10、14号龛内浮雕的覆钵塔龛基本一致。
   明清至民国年间,木梯寺石窟群鲜有开窟造像之举,主要是利用前代窟龛加筑木构殿宇或重新选址建造殿宇,随形成了木梯寺石窟群现在的规模。
木梯寺石窟群的窟龛及造像特征
木梯寺石窟群早期的窟龛多为平面方形平顶的小形窟或圆拱顶龛,惜窟龛内造像现已无存;唐代时开窟造像活动较少,除14号窟摩崖大佛外,再无任何其它遗存;宋代时开始出现的大型殿堂窟(5、7号窟),平面长方形,窟内正、左、右三壁砌高坛基,造像形体高大挺拔、神态肃穆庄严、服饰厚重简约,服饰的衣纹处理也从传统的线刻转为塑做;明清之际,单纯开窟造像的做法基本消失,窟龛主要以前殿后窟的形式出现,或重新建修殿堂。前者主要是利用前代的窟龛进行改建和重修,更多可能是结合原来该窟所反映出的宗教信仰而进行。后者则是完全为满足新的信仰需要而建造。这一时期的造像同全国各地同类题材的造像差异不大,人物形象呆板僵硬、服饰繁缛复杂、色彩花哨艳丽、装饰琐碎杂乱。除个别窟龛外,艺术成就大为逊色。

07

06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石窟简介

木梯寺石窟群所反映出的宗教信仰
     从现存情况分析,木梯寺石窟群最初是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出现的,在唐代主要表现以反映以阿弥陀净土思想为主的造像,如14号窟(大佛殿);宋代的佛教造像主要表现以三佛题材为主的大乘佛教思想,如2、5、7号窟;元代出现了少量反映密宗佛教思想的作品,如11号龛内的浮雕覆钵塔;此后,随着全国范围内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的出现,对木梯寺石窟群的造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以后,这里的佛教造像明显减少,表现佛教题材的窟龛只有1、4、5、7、14、17等几个窟,且多为小形龛。反之,反映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各类造像题材大量出现,如3、6、12(药王殿)、13(玉皇阁)、15(魁星阁)、16(三官殿)、18(祖师殿)和19号窟(灵祖殿)。这表明当地民众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倾向,与其周边地区的华盖寺石窟、大像山石窟等具有一致性特征。
    据对木梯寺石窟群周围的断崖和山坡野外调查,在其左侧的几处坡地上发现了不少残砖断瓦,有的甚至埋在地层下3~5米(从断崖层面观察),这些现象表明,在历史上,木梯寺石窟群的范围和建筑规模远大于现在。当地群众传说在现木梯寺下方有部分寺庙,现在仍能找到许多以前建筑的痕迹。现停车场周围发现的大量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如石刀、石斧、彩陶片等)表明,该区域为新石器时期古遗址。

武山鲁班山石窟

   武山县鲁班山石窟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武山县城东北二十公里的鲁班峡谷中,  现属榆盘乡鲁班村境界,与国保单位水帘洞石窟同处一脉、隔峰邻居,因石窟开凿于主峰鲁班山故名。
鲁班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也曾是武山县境的重要古关隘之一。山势雄奇险峻,沟谷纵横交错,古木林立,百禽鸣翠。山坡绿荫掩映,风光幻化旖旎,为武山北部名山,古宁远胜景之一。
   原有鲁班村,1970年代因国家建设需要,山下的村庄被迁,改由国家储备物资管理局574处管理。有“鲁班试斧”、“松林望月”、“笔锋独秀”、“驼群远行”、“仙人送子”、“五虎出山”、“东坡夜游”、“李白醉酒”、“阳刚之俱”、“老君守望”、“女红山”、“牛圈山”、“龙鬃山”、“牛心嘴”、“板崖”等几十处景点,景区面积10K㎡真可谓是移步移一景,四时不同景。

   主峰鲁班山,因有了574处职工几十年的严格守卫保护,天然林木和自然植被躲过了上世纪末的人为劫难,得以完整保存,也因此使得差点消失的鲁班山石窟遗迹得到保留。
   沿着颇有原始森林气息的松软树叶铺就的羊肠小径,穿过茂密枝梢形成的曲径幽洞,在一个陡峭的回峰之处,两扇铁页皮包面的古木门仍然还把守着延续了1000多年的寺庙圣迹。别把这两扇高不足2米,宽约1.3米的古门不当回事,它却是正当山径要冲,要上山顶,除此还别无他途——这就是鲁班山石窟之山门。
   迈进石砌木盖的山门,古拙苍朴的气息顿时袭来;攀着蜿蜒崎岖的山道,野芳佳木的枝叶袅娜蔽日;顾盼幻化无穷的山谷,恍若仙境之意感油然而生;缅怀千年沧桑的遗迹,先人艰辛创业的壮举怎不令人慨叹。

09

08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石窟简介

   在恰似“人”字形的山脊,曲径、山门、峭壁、石窟与建筑布局奇巧,不由你不叹服山川地理之奥妙,古人择地之奇巧:小径东延山脊为古建筑遗迹分布,高阁飞檐虽已不见,但30多处残垣断壁及不同时期的砖瓦土墙可推测出它往昔的风光;曲径西伸乃石窟群匿身池湾,依崖开窟,虽门窗无迹,但隐于茂林悬崖之中,临峭壁幽谷之境的大小石窟,仍就默无声息地沁山花幽香馥郁,传轶文趣事奇观。

    据学者考证,鲁班山石窟与毗邻的水帘洞石窟群同是北魏始建,经五代、唐、宋续建,元、明以后屡有兴废,清乾隆、嘉庆年间二次修建,有大小庙宇38座,现仅存残垣断壁。各类窟龛200余处,大多无迹可考。清举人陈青选《游鲁班山记》载:“殿之东伏而起者曰大嘴,嘴之上耸然特立者为祖师殿,径斗仄,行之殷栗而若坠。俯视壑底,人蠕蠕若蚁然。下佛殿而北历王母宫、三官殿,稍下而东,枕山为阁,约五六间祀伽蓝、关帝诸佛像,转而南下曰池湾,有石潭,水清碧绿,潭之上菩萨龙神祠各三间,其北崖凿石洞,西洞有,高枕甜,俗名睡佛。旁开雪山、药王诸仙洞。东侧小洞塑旁翁古而朴,相传为开山陈爷云。洞口架木为阁,翼然若飞。西岭顶为玉皇阁,阁后横岗山棱棱如蹇脊。阁之下白衣地藏诸殿宇。有砖塔之迹

尚存,行人多畏而却步。阁之下部为白衣地藏诸殿宇,疏疏落落,偎抱峰腰。小憩阁上,则山这峻,谷之深,峰峦之低昂,人烟之错落,与夫丛林之灌木之蓊郁兰若,鹿苑危楼古殿之参差,皆历历在目。此西岭顶以双名西方景也。”

登鲁班山楼
独上危楼望,窗棂四面开。山光吞日月,松气卷风雷。
变幻浮云态,登临作赋才。一声钟磬发,尘虑寂于灰。
四月八日游鲁班山
雨细风斜策马游,清和天气此登楼。
云山重复共题咏,花鸟殷勤足应酬。
闻说佛从今日降,却疑班亦至今留。
多情似我真堪笑,岁岁携壶兴未休。
   鲁班山如廓如萃集一方之秀,美轮美奂胜昔日之形,
真可谓:“蜉蝣影动寰中物,鸡犬声闻世外家。几处去峰惊鬼斧,万年木屑化灵花”。
   上世纪50年代末期人民公社化和70年代初当时的国防建设占用,又遭遇文化大革命浩劫,破四旧厄运,千年辉煌古建筑中的木料被拆迁修建成了榆盘人民公社及附近学校。千年胜迹毁之无遗。殿宇荡然无存,仅有北崖8处石窟尚存,但壁画难寻一处全迹,塑像仅存石胎四尊:三号窟3尊、二号窟1尊,皆结跏趺坐于莲台;虽表层泥塑尽皆脱落,然石胎造像形神俱佳;背光隐隐,色彩斑驳,依稀可见当年风采。六号窟通高3.5米,内有六边形佛塔一座,塔座高一米,塔体十一层,塔顶与塔身彩绘损毁无遗,塔体风骨犹存,赭红主色,色泽鲜艳,炫人眼目,稳健昭远。其余洞窟造像,痕迹尚存,破敝不堪。昔日盛况只能悉听老人讲述。
鲁班山集石窟古建于一身,融佛道文化于一体,历代屡修建,历史延续长,对研究历史、宗教、艺术和古建筑及发掘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特色文化大县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池洞之碑刻,保存较好,现立于山门下六角亭内,详载其事。
重修鲁班山池洞
   邑之东北隅离城四十里有山曰鲁班旧□中峰其名最古盖自昆仑积石蜿蜒而东重峰叠嶂 古木苍藤桃花照于后□水绕其前右有清泉左有瀑布楼阁殿台接连不断旁有石洞数所天然屑成昔之人枕山面池建为梵宇複道重阁洵称清凉世界士大夫每当初复登临瞻拜题咏甚多故前令、许王二公有山光吞日月松气捲风雷之句故山无佳僧俗子嘈杂丁未之冬因遭火厄 诸佛 菩萨遂为风雨飘淋谁无人心不生盖笠之念乎数年来岂无有志建修者竟以工费浩烦惮难而止甲寅夏乐善镇善士杨公灵睿见池湾大殿将倾洞中 佛像蒙尘目击心感慨然以修葺为已任与僧人徐皈有约庠生王康李诸公施赀募化储材鸠工不惮征缮不间风雨补葺 大士殿三楹 韦陀殿一楹并修诸洞楼七间 乐王楼一间经营图画阅岁落成上凌霄汉眺之则恹如廓如萃一方之秀旁映晴岚登之则崇如巍如 三面之奇美轮美奂大非昔日之形胜矣抑闻之春秋之法举非常事则必书兹事安敢谓非常然可谓常事不书哉爰勒诸石以示来兹嘉庆二年岁次丁巳四月朔八日 邑庠生李 馨敬撰 曾广生员薛如薰敬书功德

每当初夏,四方乡邻游山进香络绎不绝,达官显贵登临瞻拜题咏甚多。有清康熙志邑令许建勋二诗为证:

11

10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石窟简介

武山禅殿寺石窟

   武山县马力镇远钟山村北山之中有古寺曰禅殿寺,因主室依山体天然洞穴建造学界定名为禅殿寺石窟。该石窟寺建于距武山县城西南约四十公里的铁笼山南,总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这里山势陡峭,沟深谷邃,峰回路转,景色幽静。当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季节交替分明,地处黄土高原西南边缘梁峁沟壑地带,黄土层深厚,降雨较贫乏(约420mm),石头突兀,树木葱茏,气候宜人,自然环境优美,曾经林木茂盛,因上世纪中后期多次遭到人为破坏,往昔的优美生态没有踪影,但至今还尚能找到几人合围之木的遗痕。它与木梯寺、铁笼山遥相呼应,在苍凉的黄土山峁上形成了一处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

   禅殿寺石窟于群山环抱之中,背靠庙顶里,面朝灯笼山,右依大林坡,左俯四水沟。方圆3、4公里无人家。石窟寺庙就建造在由沙砾岩形成的天然洞窟中。现存9个窟龛,第1窟为“金刚禅寺”,也叫祖师殿:始建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咸丰十年(1866)重修;二层歇山顶四坡面单体古建,其实也是山门,楼上正中塑祖师爷像,两侧塑周公、桃花和四大元帅,下为东西向入寺门洞;该殿座落在三米高的台碁上显得高峻,台基正中辟一拱门,可通寺院。第2窟为“山爷殿”,内塑三头六臂山爷。第3窟为“千手观音殿”,内置千手观音画像砖。第4窟为“三霄殿”,内泥塑三霄娘娘,墙面彩绘大型山水图,为民国2年新作。第5窟为“十八罗汉殿”,内塑太白金星和十八罗汉像。第6窟为“三观殿”,内塑天观、地观、水观,两侧绘有文武官员画像各1幅。第7窟为“玉皇殿”,内塑玉皇大帝像1尊。第8窟为“大雄宝殿”,正中泥塑三佛两菩萨两弟子像。9号窟为“菩萨殿”,内置瓷胎鎏金菩萨像1尊。窟龛,均为前殿后窟形制。

     保存的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刻制的磁釉碑,碑面阴刻《重建大石林古迹禅洞碑记》,铭文三百零九字。记录了当年重建大石林古迹“禅殿寺”的概况。碑文记载:“巩昌府宁远县西八十里地为大石卫沟古迹禅殿……今开于迹,常住石洞三间,观音阁一座,厦房四间,造琉璃像二十三尊”。在后来一场大火中焚烧殆尽,碑文上说的23尊琉璃像以及观音阁等建筑付之一炬,仅存琉璃观音像一尊,高达2米,头戴宝冠,曲眉凤目,面容端庄丰润,棱鼻樱桃小唇,宝缯下垂披肩,内著圆领内襦,樱珞佩于胸前,外著交领宽袖上衫,下著长裙,结跏趺坐于仰覆莲瓣形的座台之上,沉静温

馨,善良慈祥,一副大慈大悲、普济众生的救世主形象,使人肃然起敬。而那“三间常住石洞”,经受住了风霜雪雨和战火硝烟的考验,保留着烟熏火燎过的沧桑。

   禅殿寺石窟现存有不同时期造像63尊,窟内墙面绘有大型山水、动物、花树和人物壁画。其建筑依山就势,风格别致,古朴典雅,但因自然灾害、年久失修和疏于保护维修,建筑显得破败不堪,往日风光不在;塑像庄严肃穆,内容丰富,形神生动,有多尊宋代造像被学界专家们特别看重;特别是菩萨殿内的明代瓷胎鎏金菩萨像尤为珍贵。壁画贴近生活,充满情趣,意境高远,也是禅殿寺的重要文

化遗产。
    禅殿寺石窟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列入省、市中小型石窟调查的重点之一。经省、市石窟专家多次实地考察,认为禅殿寺石窟的文物价值、科学艺术价值极高,保护研究价值很大。

禅殿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年久失修,金刚禅寺(山门)屋顶局部下沉,脊瓦破损脱落,檐椽严重糟朽,屋檐一角下垂,墙体倾斜开裂,岌岌可危,濒临坍塌。其余窟檐也有程度不同的损坏,病害相当严重。禅殿寺是全县469个文物点中,仅次于水帘洞和木梯寺的第三大石窟,如不及时保护维修,致使古建坍塌,塑像、壁画遭受毁坏,文物损失难以弥补。省、市专家在普查中多次要求对禅殿寺进行抢救性保护维

定价:108.00元

Copyright © 2024 陕西妙网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陕B2-20210327 | 陕ICP备13005001号 陕公网安备 61102302611033号